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信息技术教师业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3: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信息技术教师业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信息技术教师业务

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provides another option for the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e the teaching with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and simulation teaching software. We point out that to implement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43”to unfold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integrating synchronization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course and the process of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interspersed with the teaching competition in the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and perfecting the inspection standard.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theory-practice integration teaching mode

“教、学、做”一体化是从技能高效传授的认知规律入手,按实际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高职院校都在不断探索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引起了教学的深层次变革。有关专家明确指出当前整个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正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高职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的呈现方式、信息的获取渠道,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终身学习创造了技术条件。结合信息技术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使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让学生在其职业生涯中终身受益。

1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进要求

1.1 一体化教学概念。一体化教学体系,就是整理融汇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方法,旨在提高被教育者的综合素质,采用教、学、做、考四位一体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1.2 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时间结合统一。打破传统将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开上的做法,将两种课程合二为一,成为“一体化”课程,实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在时间上的结合统一。教学内容上,将专业课分拆,能采用一体化教学的课程尽量实施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结合信息技术,依行业实际工作任务构建模块,每个教学模块相对独立,可以进行多重组合。

1.3 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师生角色对换,学生行为主导,自主策划并完成任务;教师引导辅助、评价学生的执行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及主动性;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流程模拟、使工作岗位职责明确,变先学后练为边做边学,使学生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实际操作技能得到较快提高;对每一任务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加强了授课中的过程监控,真正达到考核的目的。

2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选取该专业13门专业课程进行说明(见表1)。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广西城市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以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为主,该模式贯穿了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同时适应信息技术条件,全部专业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教学,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主要采用“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的基本教学程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目前采用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是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综合实训,同时,下一步还准备选取核心课程例如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进行一体化教学研究。

3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设计思路

3.1 采用虚拟环境进行教学。实训教学环境可分为现场环境和虚拟环境。虚拟环境是指在进行实训教学时并不存在一个真实环境,而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一系列过程来完成实训教学的任务,虚拟教学环境以计算机模拟实训为主,比如3D动画整个系统提供包括现实生活中各类物流企业的真实运作环境,采用3D动画实训,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现实企业的场景以及各种业务的流程操作达到迅速上岗的目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实训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和预算投入等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实训教学环境。现场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不可能接受到物流企业实质性重要岗位的实训。因此,学校采用虚拟环境进行教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2 采用仿真教学软件教学。与传统的实验室、实验设备相比,采用仿真软件辅助教学有着独有的特点与优越性。例如:①效率高,仿真结果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显示,非常清晰,配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很容易掌握。②节约成本。真实实验设备贵重,容易损坏,维修困难,仿真软件的使用只要有一个安装了仿真软件的计算机机房即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教学中单纯使用仿真软件也有不足之处,可尝试将软件仿真与传统实训相结合。教材方面,学校可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一体化教学专业教材,使教材内容具有工学结合的特色。例如,在物流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采用益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虚拟企业软件,通过3D仓储、运输、第三方物流管理模拟实训系统,让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学校通过模拟现实的环境中反复实训,可以了解现实中物流企业的各种类型,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以完整的校内实训体系,获得宝贵的上岗经验,毕业后能迅速胜任现实物流企业的各个岗位。

4 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进建议

4.1 采用“43”分阶段的实训教学模式来展开一体化教学。分析研究物流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和特点,以工作项目、工作任务为载体,任务驱动、情境模拟系统地开展一体化教学。构建“43”分阶段、分环节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必要理论知识讲授阶段布置任务阶段学生设计方案动手操作阶段 教师评分反馈阶段;专业初级实训环节、专业分解技能实训环节、综合实训环节等三个实训环节。

4.2 实现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与一体化教学过程的同步性。实践教学过程就是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以“全真+仿真”的实践教学模式为途径,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还针对与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方式来进行教学,真正实现将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融入到实践技能之中。在实践教学中,以动手操作和技能训练为主,教学内容涵盖“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等相关职业标准中相对应专业知识要点和操作技能要求,实现职业技能鉴定与一体化教学同时同步。

4.3 在一体化教学中穿插教学竞赛。“竞赛式”教学法源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理论,通过竞赛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它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还加速了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真正做到了教学的有效性。在一体化教学当中,由于是模拟实际的工作流程,竞赛时间可以设计整节课或几节课,也可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十几分钟的竞赛环节。可以自然组为单位,把学生分成四个小集体;也可以以两大组为单位,形成两军对垒的局面;这些都是集体的对抗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4.4 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标准。一体化教学考核环节比较重要,一体化教学环境中的师生角色应为师徒关系、上下级关系。在具体教学中,师生采用“员工”间的讨论与交流,企业式的分工与合作,差别化的能力培养计划与进度,启发式的自主探索和创新。同时,鼓励学生根据物流专业教学设置的项目要求完成任务,进而据此建立合理的考核标准。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参考企业的绩效考核方式,将企业制度引入教学管理中,如对项目完成出色的同学给予职务晋升的奖励等,改变传统的用试卷分数来反映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真正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优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优秀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静,胡海清.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中的整合研究[J]. 现代企业教育,2013(10):267-268.

[2] 韩光明.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课程有效教学模式[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5):41-43.

[3] 钟 静,易灿. 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 物流科技,2012(5):9-11.

[4] 曲鸣飞,陶砂. 基于仿真技术的单片机实验教学研究[J]. 中国科技博览,2013(3):310-311.

第2篇

【关键词】无线通信;视频监控;技术要求;应用

1引言

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具有代表性的、应用也最广泛的无线通信技术有RFID、红外、蓝牙、WIFI、GSM和3G等。一般认为,通信距离在100m以内的为近程无线通信,在100m以上的为远程无线通信。其中RFID、红外、蓝牙通信距离为10m以内,为近程无线通信技术,而WIFI、GSM、3G为远程无线通信技术。近程通信技术一般通信带宽较窄,如蓝牙最高带宽为1Mb/s,而远程通信技术一般带宽较高,其中WIFI无线局域网的传输带宽已由11Mb/s逐步发展到54Mb/s,目前最高可达到300Mb/s。4G技术的上行峰值带宽可达100Mb/s。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使无线网络带宽越来越高,这大大促进了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2 视频系统对无线通信技术的要求

视频数据传输具有带宽要求高、实时性好、私密性强等特点。目前视频传输的格式主要有CIF、4CIF(D1)、720p和1080p,对网络带宽的要求分别为512kb/s、2Mb/s、4Mb/s和8 Mb/s,其中720p和1080p通常定义为高清格式。依据视频传输特点,如采用无线技术传输,则首先是带宽必须满足,其次是实时性要好,并且网络要具备一定的安全性。目前商业领域较多采用WIFI和3G技术进行视频传输,而第3种技术因为频点需要申请和带宽限制,其商业应用较少,一般在公安、消防等专业领域应用较多。可以看出,采用无线方式传输视频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清晰度(带宽)要求高。各行业对监控目标图像的清晰度要求,已经由CIF分辨率提升到4CIF(D1)分辨率,相对应地提升了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按目前的H.264编码格式,D1分辨率可接受的最小码率≥1 Mb/s,而CIF格式分辨率可接受的最小码率≥384 kb/s。高清数字摄像机的单路视频对于带宽的要求达4 Mb/s以上。

(2)实时性好。视频监控系统最重要的质量要求就是实时性。模拟监控系统具有很好的实时性,而数字监控系统则存在一定的延时。一般认为,视频系统可接受的端到端延时应≤2 s。过大的延时将影响摄像机云台的可操控性。

(4)可靠性和性价比高。随着各行业对视频监控系统需求增加,对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系统成本的敏感性较高。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希望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高的性能。

3 无线通信技术在铁路视频系统中的应用

3.1 应用原理

在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中,目前可采用WIFI和3G 2种视频传输方式。由于WIFI和3G均为纯数字传输系统,因此前端摄像机如采用模拟摄像机,需要先进行编码;如采用IPC(IP摄像机),则可省却前端编码器。经过编码后的音视频数据,如采用WIFI传输,其传输设备主要是无线网桥。一般在车站信号楼顶部建设WIFI基站,直接与车站的视频监控局域网相连。根据前端摄像机的分布情况及距离远近,基站天线可分别采用全向、扇区或定向天线。前端实时采集的视频数据,通过无线网桥传到车站局域网进行转发和存储。采用3G技术传输,需在视频监控中心设置3G接入服务器,前端编码后的音视频数据,需通过3G模块传输到运营商基站,再传输到互联网,之后通过3G接入服务器传输到视频监控中心局域网进行转发和存储。

3.2 应用场景

3.2.1 设备维护远程技术

信号设备是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核心设备,设备维护的质量和及时性是影响铁路运输安全和效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信号设备和技术升级换代迅速,对于复杂的信号设备故障往往需要电务段或电务处等上级单位专家指导。以往通过电话沟通方式难以形象直观地反映现场情况,大部分还需要专家到现场诊断,此种方式不利于故障的及时解决。

采用一体化便携式音视频交互设备移动视频方式,可快速到达现场,监控中心能清晰查看仪表读数、设备指示灯状态、现场维护人员的操作等,可通过语音对讲功能听取现场人员故障现象描述,指导现场人员排查故障。一体化便携式音视频交互设备可采用WIFI技术、3G技术,还可以采用3G+WIFI技术综合方式传输音视频数据。

3.2.2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铁路沿线地理环境复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台风、暴雪、暴雨等重大自然灾害,还有人为破坏等因素,对铁路系统风险防护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有突发事件均有紧迫性、不可逆转性、高风险性等特点。发生突发事件时,往往抢险指挥的决策者不可能快速到达现场。基于无线方式传输的视频监控系统,以其灵活机动、便携快捷的特点,可以第一时间到达突发事件现场,上传的视频图像可以让决策者基于真实的现场情况,快速准确地做出决策。此时的一体化便携式音视频交互设备可采用3G或WIFI技术。

3.2.3 特殊环境视频监控

所谓特殊环境指两类,一类为特殊位置,一类为特殊工作环境。对于特殊位置,敷设光缆或同轴电缆施工难度大、投资高,这类环境包括部分车站的咽喉,山区的防灾监控点,如防洪、泥石流、易塌方路段等。另一类为特殊工作环境,这些工作环境需要监控位置经常变化,而且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如隧道、桥梁施工,工务施工等。对于特殊环境,采用有线方式传输视频不够灵活方便,无线方式是更好选择。

4 无线通信技术在视频系统的应用优劣

4.1 优势

(1)组网容易,施工成本低。采用视频无线传输方式,可以迅速将新的无线监控点加入现有网络中,无需敷设光纤、增加设备,降低了系统成本。

(2)全数字化传输。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均采用数字化编码和传输,在此过程中减少了AD/DA的次数,在带宽充裕的条件下,视频质量能够保证,视频数据的处理相对简单。

(3)监控点可灵活移动。利用无线传输优势,前端监控点可适应移动的要求,将摄像机的监控范围扩大到有无线信号覆盖的区域,可实现快速部署或撤离。

4.2 劣势

(1)可靠性较差。无线通信方式穿透能力弱,有高大阻隔物时信号强度会变弱,可靠性降低;容易受恶劣天气和电磁干扰,在雷电、大雨雪、冰雹等恶劣天气下数据传输可靠性会大幅降低;在前端图像采集设备快速移动时,无线通信的误码率会提高,图像出现卡顿、丢帧等现象。

(2)3G流量费用高。目前运营商对3G接入的流量收费很高,对于大数据量的视频应用业务来说,费用成本很高。

(3)构建WIFI基站成本高。由于WIFI无线通信技术复杂,所以对于设备维护人员的专业知识、维护水平要求更高,导致维护成本较高。

5 结束语

目前,4G无线通信技术宽带可达到100Mb/s,如此高的带宽,必将为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我们看得更清楚”的用户需求将进一步得到满足。视频的高清化、智能化、移动化将展示得更加淋漓尽致,“视频无处不在”的世界将更加接近。那时,无线通信技术在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中的运用将更加普遍,视频无线传输将从辅助方式转变为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第3篇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99-02

一、设计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一名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如何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中职护理教学当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新形势下中职护理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护理学基础的教学中,目的在于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模式下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的功能,形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的多种交流形式;采用以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学习和以小组单位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实践创新地完成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本次教学就是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护理教学当中,并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我们考虑到现在的学生都以“90后”为主,形象思维较为活跃,不喜欢满堂灌的理论讲授式学习,而倾向于实践操作,对网络、智能手机、视频等信息技术和实践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学生以上特点,本次教学以“静脉输液”的教学设计为例,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微课、操作微视频、情景短片、flash动画游戏等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将课本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静脉输液的操作步骤,明确操作要点,实现在操作中学习,激发学生对护理操作技能的兴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见表1。

(二)学生反馈。学习结束后我们让学生就本次课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收获进行评价,我们将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发给学生,让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答卷,共发放调查问卷78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这次教学设计的满意度较高,对“您觉得上课过程中,参与的机会增多”、“您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学习兴趣”3项的认可度最高,这充分说明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兴趣,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她们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从而促进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四、教学体会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与中职护理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借助网络、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平台,设计了融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于一体的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包括网络资源、视频、flash动画游戏等,将课本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课程按照理实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实现在操作中学习,以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现在大多是以“讲解―接受式”为主的传统教学,这样的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往往使中职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单调、枯燥。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微课、规范化操作视频、flash动画游戏等技术,将课本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不同感官冲击,使学习内容更加有趣、更加直观,易于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二)以任务为中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再按照课本中以章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而是将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以“课前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课前一周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常需要登录学校的护理学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观看微课和教学视频,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利用互联网检索、阅读教材等方式学习。此过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往往需要借助网络、智能手机、电脑等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来获取任务解决的方法,从而完成学习,有效地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转变,可见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式,即通过学生的“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进行必要的干预指导。在信息技术视野教学下,通过两段动画短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小组讨论―各组汇报―教师总结”的模式,让小组围绕任务,查阅教材及网络资料,逐级进行讨论、汇总。教师要通过个别指导和集中释疑,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最终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以手机实录制作视频并上传平台的方式进行汇报,教师点评。通过汇报展示,可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成果,检验她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个小组之间扮演指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得自我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第4篇

1 现存问题的分析

在新的发展时期,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

1.1 未能与专业融合

如在我校这样一所综合性地方高职,设有专业31个,分属制造、土建、财经、艺术设计传媒、文化教育等10个专业大类。不同专业(群)对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既有共性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目前该课程的开展基本上围绕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Windows一级)组织教学,不分专业地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块,以帮助学生通过一级考试,没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也没有考虑实际的专业应用需求,基础课程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未能显现。

1.2 未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随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普及,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已不再是零起点。然而,在其有限的课堂教学学时(如2~3节/周),课程目前采用了“统一供给”教学模式,以等级考试大纲为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使得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大学与中学的教学内容是一样的,没有意义,以至于失去了对该课程的兴趣,课堂上出现了睡觉、玩手机等“疲课”现象。教师如果不能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几乎是不可能的。

1.3 未能及时转变教学中心

该课程历经多次的改革,教学模式已由原来的“满堂灌”转化到学生的“实践多” ,但是仍然存在教师“目中无人”的现象: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教学中心没有及时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习效率不高,师生主动的互动不够,学生的探究兴趣不浓。在信息技术发展得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如果不考虑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那么,所有的教学工作都事倍功半。

1.4 新技术应用渗透不够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云计算服务、移动设备和物联网等都预示了最新一轮的IT消费热潮的到来,而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更新却比较慢。有一些授课教师认为,只要将课本中的内容讲解完毕即可,鲜有对计算机新技术的引入,更不要说应用了。

2 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

计算机的工具性决定了《大学信息技术基础》在各个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根据我校专业大类的规划,我们将按六大专业群(机电制造、现代物流、信息工程、建筑工程、商务贸易、旅游管理等)对各专业群的负责教师进行调研。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与负责教师一起重新设计项目案例,整合专业课程内容,体现学生所学专业的特色,把计算机基础知识渗透到学生的专业知识中,力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理解力与 能力在计算机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提升。

为了便于项目的顺利开展,我们将首先选取我校的3~4个不同专业群的核心专业、重点专业或特色专业进行试点。之后再将成功的经验应用到该课程的课堂。以我校的省重点专业文秘专业为例,融合专业应用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内容初步设计如下:(1) Word文档模块应用能力,可融合的专业课程为《应用文写作》、《秘书理论与实战》,融合后的教学内容为: ①撰写简单的符合公文格式的常用公文;②设计并制作简单美观、符合公文格式的张贴型通知、广告、启事、宣传海报等; ③编排单位工作安排表。(2)Excel表格应用能力部分,可融合的专业课程为《文档与档案管理》、《秘书理论与实战》、《管理信息系统》,融合后的教学内容为:①编制单位工作人员信息表;②建立单位工资数据表以及工资变动情况;③用图表说明单位人员构成情况、学历情况、工资收入等。(3)Powerpoint演示文稿应用能力,可融合的专业课程为《应用文写作》、《秘书理论与实践》,融合后的教学内容为:撰写并制作会议演示文稿(包括各种讲座、宣传活动、欢迎标语等),表现形式以及撰写内容要符合各种活动、各种场合的需要。(4)计算机网络的操作与应用能力,可融合的专业课程为《应用文写作》、《管理信息系统》,融合后的教学内容为:①撰写公务、商务邮件并发送、接收和管理邮件;②通讯联系地址(包括电子邮件)的管理;③通过网络收集、加工、处理信息;④校园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

3 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为了能在课堂中落实与专业的融合,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的课堂教学改革:

3.1 建立适应MOOC模式的在线教学资源

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各种教育应用系统应运而生,大数据时代初见端倪。大型开放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译作“慕课”)日益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瞩目。MOOC是一种“教学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既不同于“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也同于“以学为主”以往的网络教学[2]。其基本特征为:开放式的在线访问;大规模参与;真正精品化的微课程资源,基于大数据的分析与评估等等[3]。

我校为本课程的在线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系统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学”的环境。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并自主进行课程内容学习。不同学习者之间以及教师和学习者之间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讨论、交流。“Blackboard”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4]。基于我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实际,我们将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案例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5],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满足学生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的需要。

3.2 引入翻转课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扩展有限的线下课堂学时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线下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6]。教学形式由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课后作业”翻转为“学生课前在线学习+师生课堂探究”。这一颠覆性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此时的学生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反覆地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互,扩展和创造新的知识。因此,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深度知识的课堂,需要学生的参与,学生彻底地成了课堂的主角[7]。学生的非零基础和电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都为本改革项目的翻转课堂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线下翻转课堂的合力,还大大扩展有限的线下课堂学时。因为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已成为一种趋势,其中的一条措施就是大量缩减课程的学时。我校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授课学时,秋季开课,每学期实际总课时仅为20节左右,春季开课的话,每学期30节左右,明显低于与省内兄弟高职院校。

有了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线下翻转课堂,教师们将不用再面临课时少课程内容多的矛盾,而同学们则能在探究式的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主动性和乐趣了。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够获得个性化教学服务支撑。

3.3 改革评价方式,体现为专业服务

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有效的评价方式是关键。原有的“以证(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indows)代考”实施了教考分离,以较为客观、公平的方式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若仅以该证书作为课程的单一考核方式,仍旧不能体现为专业服务的思想。此外,师生们都有一个共识,大学学习的最大收获就是学会了学习,如何在我们的课程中对我们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有所体现呢?因此,我们要采用多方面考核来最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1)基础考核模块(50%):以等级考试内容为标准,以等级考试成绩为依据;(2)拓展模块考核(30%):引入对应专业(群)教师考评服务专业的信息技术能力; (3)学习能力提升评价(20%):以在线的学习活动为评价,数据由Blackboard平台自动采集

4 总结与展望

通过改革,使试点班的每位同学的为专业服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都有提高,并能在快乐中学习,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形成同类课程教学示范。课程的改革实施,使学生课程学习能达到3个标准:

(1)能顺利通过浙江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

(2)具备服务专业的信息技术能力;

第5篇

关键词:任务驱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高效课堂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国家教育部把信息技术课程列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工具性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及明显的时展特点,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独特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拥有有别于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成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创建的教学情境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任务、教学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自主地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的学习实践过程。

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教师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现代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控制者、支配者,而应该成为学习情境的创建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活动的组织参与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者。

1.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中心,多关注学生。一方面,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除了要对教材、教学目标的分析外,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分析。小学生具有好奇心重,注意时间短的特征,同时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因此,教师要“蹲下来”认识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去设计任务。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比如在学习《用PPT制作课件》一课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制作属于自己的ppt课件。对于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自主探索、小组讨论、与教师共同探讨等方式进行解决。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技能,在实践中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让教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思维方式等有进一步了解。

2. 创设学习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 “唯一正确的教育来自于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这种刺激是由儿童感受到的自己所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抓住学生的心弦,让他们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进入智力兴奋的良好状态,营造一个拥有良好学习氛围的学习课堂。例如,学习《internet信息搜索》课程前,播放一段中国游泳运动员孙杨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400M自由泳决赛上的视频,就孙杨这一奥运热门人物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孙杨一共获得了多少枚奖牌,分别是什么项目的等问题,激发同学对于问题答案的渴求,活跃课堂气氛。之后教师在教学中就如何用Internet搜索关于该问题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相关搜索知识的重、难点,如何巧用关键词优化搜索结果。最后让同学就自己关心的问题进行自主搜索。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关注时事、关注生活的信息素养。

3. 鼓励学生多实践,勤用激励性评价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小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让他们能使用计算机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多动手实践操作,让他们在实践练习中掌握知识,巩固所学内容,最后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的机会,甚至是在教学过程让学生走向讲台,给自己的同学进行某种操作演示。并在每次实践练习后的第一时间给予客观的反馈,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的独特感受,使用激励性的语言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用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与肯定和表扬。多给学生鼓励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活跃课堂气氛,构建起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并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促进学生的良性发展。

二、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学生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对象,更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具有自我开发的潜能,有明显的向师性和依附性,因此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设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1. 回归课本,注重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

课本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所以课本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让学生的学习回归课本,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需要掌握的知识,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本,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比如对于《计算机的组成》的一节学习,对《计算机各部分名称和作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先结合学生上课使用的计算机向学生对计算机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做简单介绍。之后让学生回归课本,结合课本上的图片,加深对计算机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同时也通过课本的阅读更加全面的了解计算机各部分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问题

掌握信息技术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而信息技术的普及必须要依靠教育,高中阶段是信息技术教育最重要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做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就必须做好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现阶段信息技术高中阶段的教学实施过程存在许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是摆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一、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教学形式刻板、教材改革滞后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不相适应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依然以应试为指挥棒,教学依然承袭教材的单一性,教学内容刻板而缺乏活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知识的传授更多的是以灌输为主,更多教学围绕空泛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需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在现阶段,许多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相对老化,与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不相适应,教材改革的滞后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实施。

2.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一些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多数教师在业务方面正处在积累期与提升期,业务能力还不够成熟,这就在客观上影响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教学成效有待提高。

3.应试负担加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

高中阶段的教学更多的是偏重于高考内容的教学,从学校、学生、家长的角度更多的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学生高考的考试成绩上来,信息技术的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可避免地沦为二线学科,因此,客观上应试负担的加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

4.信息技术考核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影响了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考核中,更多的是以信息知识的考试作为考核的形式,这样的考试不仅给学生增加了负担,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知识考试,使信息技术的学习缺乏实效性,因为更多知识是以理论为呈现方式的,与应用相脱节,对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效果欠佳。

二、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施的策略探析

1.学校要在教育观念层面提升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度

学校要提高认识,提升信息技术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不仅要在教育观念上重视,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现实的教学中,要在宏观上提升对于该学科的的重视度,调整该课程课时、创新教学实施方式等,以促进该学科教学实施的最优化,制订合理的相关制度,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

2.学校要重视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培训

学校要紧跟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地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让新的教学内容能以最快的速度展开教学,所学的内容更具有应用性,让学生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为未来的信息技术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大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学校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培训工作,加强相关的业务学习,有效地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并且适时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方面的业务考核,提升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并且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与信息技术教学的新局面。

4.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制订科学的信息技术考核制度

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考核,可以采用自主设计课程方案的方式以及设置实用性开放的信息技术考核题目,激发其自主探究的热情,培养其应用新技术的能力,推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

我们深入分析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开展的情况不难发现,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的刻板、教师业务水平的有待提高、考核评价制度的不完善等等,这些问题都极大地阻碍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实施,因此学校应该在理念层面的重视度、教师的业务提升、加大相关投入等方面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此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叶丽华.对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反思与对策[J].教育革新,2007.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教师 培训 提高

1信息教师素质培训的意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着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进程,然而就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基本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信息教师培训既是信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把信息技术教师基本素质培训模式的研究,作为我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带动全市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的课题之一。

快速、高效地建设一支技术精湛、教学能力强,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成为我市教育信息化工程起步阶段的关键。几年来,我们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培训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2信息教师素质培训的模式

我们认为,要培养一支技术精湛、教学能力强,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技术培训为重点,以教学业务和实践应用培训为基本目标,以实践操作锻炼促成长,以比赛活动促提高的手段,有条不紊地进行。

2.1以培训为重点,逐步提高信息教师的技术能力

2.1.1以“通识培训”为起点,解决信息教师基本能力普及问题

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既要维护设备,又要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既要帮助其他学科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又要建设和维护学校的网站,因此他们的技术水平既要全面,又要相对专业。如果眉毛胡子一起抓,不分先后不考虑信息教师的实际水平,培训一定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把当前信息教师亟待解决的计算机常见故障的检修、电脑操作系统的安装维护、基本的网络常识与技能作为“通识培训”内容。

2.1.2学校信息技术应用又有了新的更大的需求

一是学校内的学生机、教师机、办公机没有互通互连,无法实现资源共享。这个问题在全市所有学校中显得十分突出,除部分市直学校有校园网建设外,其余近百所学校均存在这个问题。根据发展需要,我们把学校信息化建设目标定位于“校园网建设”,以此为契机,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需求显而易见,2008年我们的培训内容就涵盖了农村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相关的所有技术内容。

2.2分级培训,巩固培训效果

在“通识培训”和“校园网建设培训”两期培训中,我们都是采用分级培训的模式,即县级培训和乡级培训。县级培训是由电教站组织全市信息教师集中培训;乡级培训我们是以某乡校为培训点,附近1至2个乡校集中到此搞的。二级培训我们的目的就是检查巩固培训效果,一级培训,每个乡校都是在任务驱动下实现了“标”,并没有真正地会,也就是说没有“本”的变化。因此二级培训是使信息教师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促使信息教师真正地具备实践能力。

2.3建设网络平台,创设信息化环境,使信息教师成长提高可持续发展

信息教师必须有其用武之地,没有软件、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信息教师的成长就是一句空话。为了打造信息化环境,我们2005年底,我们就建立了这两个群,一直使用至今。目前已经有800余人,全市所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和网管员均已加入,管理上要求“群名片”采用实名制,设置为“单位+姓名”的格式。新成员加入时,必须输入自己的单位和姓名才能加入。

电子政务群在我市文件下发、上报方面起到了及时交流沟通、提高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

2.4教学业务培训是信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其教育业务能力将直接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因此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培训将是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培训的核心。为了做好培训,我们充分发挥“研讯平台”的作用,信息教师率先进入,开始了网上教研。结合电教站、教研室所搞得信息教师优质课评选等活动,采用网络研讨和评比促提高相结合的形式,使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学生作品评价与指导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

3结论

从信息技术教师工作需要出发,以政策支持为保障,以分级培训、网络研讯为平台,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手段,以应用为锻炼,以考试考核比赛促提高的培训模式,是我们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们培养了一支“上得了讲台,下得了机房”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队伍,他们不仅能够满足维护学校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环境的需要,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空间,既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又有一定的教学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当然,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希望专家和老师给与批评和指点,使信息教师培训工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王海燕,焦建利.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模式及其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0.07

第8篇

二、加强教科研过程管理,全面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三、爱岗敬业,努力学习,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积极提升教研活动的品位

四、信息技术学科主要工作列表

根据市教育局及教研室工作意见和全国、省、市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一中心,积极应对课程改革。认真落实教学研讨、课改实验、师资培训等三大任务。小学教研工作要把实施新课程当作首要任务,认真抓好课改实验的各个环节,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兴趣及基本指法、培养信息素养为目的。初中要进一步课程的正常化开设,加强教材的教学研讨,并结合我市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以掌握汉字录入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高中将继续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积极开展对省会考办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研究,依托学科基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提高等级考试合格率。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努力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此,制定本学科工作计划如下:

一、理论与学习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认真学习国家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从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过程、评价管理等方面,不断更新理念,拓展视野,改革方法,提高要求,确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课程价值观。通过各种教研活动,使教师了解新课程标准内容,掌握新教材特点,明确新课程教学要求,切实提高全体教师实施新课程的业务能力。

在各年级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教师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素质化的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实施。

加强对课程改革和信息技术学科评价制度的研究,确立“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观,鼓励开展学生自我评价、交互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在上年评价草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在三月份作为试行稿下发。

树立典型,努力培养我市的优秀信息技术教师。配合大市xx年的信息技术教师评优课活动,开展初评工作,培养第二轮大市级优秀课教师(xx年,我市有初中、高中各一人获大市一等奖,小学一人获大市二等奖)。积极推广先进教学经验。为骨干教师搭舞台,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为大市学科带头人条件初步合格的教师联系落实大市公开课,以进一步申报大市级学科带头人。

二、加强教科研过程管理,全面提升教师业务素质

组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要求教师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组织优秀教师如大市获奖教师、百节好课教师等开设专题性的研讨课、示范课、公开课。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逐步形成有我市特色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深入基层学校,主动参与备课组、教研组的活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调研,及时了解教学一线的情况,帮助学校及教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科学指导青年教师的成长。尽量缩短他们的成熟期。为我市建设一支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而不懈努力。

积极开展教学观摩,专题讲座,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更多地接受新鲜的教学理念,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提高素质的效果。

引导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及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整合型课题研究,以课题为抓手,带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改革。

三、爱岗敬业,努力学习,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积极提升教研活动的品位

⒈认真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努力完成单位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参与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调研、检查工作,当好领导的参谋。对教研网站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丰富有关栏目,使之成为展现吴江教研工作蓬勃发展的一个窗口。

⒉精心组织好各种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效果。使活动不流于形式,使教师能通过活动有所收获。及时地总结推广优秀科研成果。在原小学学科中心组的基础上,针对新的教改要求,调整工作方向,改信息技术学科中心组为信息技术学科教改中心组,并成立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改中心组,把骨干教师吸收到中心组中来,让他们起示范作用,以带动全市各校的教改工作的开展。

3.积极稳妥地组织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争取更好成绩;该项赛事,分上半年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分两阶段进行,一是教育部组织的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二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下半年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赛。主动积极地组织大市信息技术教师的评优课评比活动。认真做好各种调研测试的命题和有关资料的编写工作、确保题目的质量。

4.进一步加强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的研究。认真做好20xx年信息技术等级考的总结、分析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

四、信息技术学科主要工作列表:

1、2月份,中小学信息技术奥赛—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作品评选;

2、3月份,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评优课初评及教研活动;

3、4月份,中小学信息技术奥赛—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作品评选;

高二信息技术等级考试补考工作及高中信息技术教研活动;

4、5月份,大市公开课联系落实;

5、6月份,大市公开课(为申报大市学科带头人作准备);

6、9月份,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评优课初评工作;

7、10月份,中小学信息技术奥赛—计算机程序设计赛初赛工作;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 教学现状 教学成效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教育投入的持续加大,信息技术设备在各级学校都得到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迎来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信息技术教学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些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主要状况

1.重视程度低于其他学科。在有些初中校长的眼中,语数外等应试学科是头等大事,是极其重要的学科。而音乐、体育、美术及信息技术等课程,则因为其不是应试科目而区别看待。信息技术学科成了师生眼中的二等学科、娱乐学科,不仅学校重视程度不足,而且有些教师自己也不够重视,影响到教学实际效果。

2.教学整体力量较薄弱。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支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保障,笔者在调研时发现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越往基层学校这种现象越突出。有些学校没有专业教师,有些年轻的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教师被教学其他学科,甚至有些学校安排一些年龄较大、身体不好的人员教学计算机,而他们对信息技术专业业务不精、研究不深,教学工作谈不上质量,甚至出现有些课堂放任学生玩游戏。

3.改革创新力度相对不足。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墨守成规、照本宣科,不能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推进各项工作,特别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些学校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研究缺乏深度,组织活动时没有统筹兼顾或是流于形式,教师在业务活动中也是作形式、走过场,没有充分参与和深入研究教学改革的经验方法与模式。

4.学以致用效果不够理想。信息技术学科中的许多内容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具有较多的运用机会。部分教师忽略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联系,不能采取生活化的素材、生活化的情境氛围组织教学,导致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明显不强。

5.课外教学空间非常狭隘。主要表现为局限于课堂教学,在课后没有组织相应的教学兴趣活动、实践活动、研究活动,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爱好缺少足够的拓展空间,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没有丰富的平台,这样的狭隘教学空间容易导致信息技术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

二、立足现状开展突破,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成效

1.站在时展角度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无论是国防科技、工农业生产还是社会生活,信息技术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角落。教师应当立足时展要求,立足信息化社会的特点组织开展教学工作,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素质,无论哪一阶段的学习工作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从教师到学生在思想上都要形成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增强紧迫感,对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同频共振的效果。

2.多措并举打造适应信息技术教学需求的教师队伍。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大信息技术专业师资的招聘引进的力度。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新进人员涉及财政、编制等多个部门的联合协调,还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因此对于基层初中而言,改善教师队伍素质的最有效途径是强化培训,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各类信息技术教学培训,无论是脱产培训还是跟班学习、交流研讨等等,从这些活动中都能够获得较丰富的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及实践操作经验,达到他山之石为己所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强化二传手培训和校内教研活动,在骨干教师外出培训之后,组织校内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再度学习。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研讨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目标与任务,通过观摩课、示范课、研讨课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切磋、校内交流等活动,使信息技术教学有效开展,以强大的师资力量保障教学成效。

3.加大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力度。改革是教学推动的原动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陈旧、理念滞后,迫切需要改革推进实现突破。一方面,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汲取他人的先进经验,在与学习培训活动时,注重将他人的成果与自身教学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究适合本校本班级的教学改革新方法、新模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踊跃上台演示操作的过程,以及开展集体点评等,这些都是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当注意的地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其他学科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师生的互动程度,还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等,都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思考,从学生被动接受到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从单纯的知识灌输、能力培养到兴趣激发的全过程,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能够为学生信息综合素质的提升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