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4: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首要问题是要面向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使创新创业精神渗透于整个社会行业之中。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并且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培养创新精神,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及造就大量符合要求的人才都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或方式,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来完成。
2.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更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型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大众化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3.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更加的关注自我发展、更加向往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创新创业所要求的个体素质、个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恰恰与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个性、发挥自主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想法相吻合,创新创业不仅激发起他们内在的热情更是他们所树立的人生目标之一。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唤起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服务于指导,开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二、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管理者及大学生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够。高校管理者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正确认识往往能形成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的动力与导向。但就大多数管理者而言,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只是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提升学校就业率,减缓学校就业指标带来的压力,并没有深入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未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磨炼意志等功能;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局限了一些大学生的视野,导致他们一味地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给他们带来的金钱效益,而忽略了其对人的优良品格、综合素质等品质塑造功能。第二,高校对创新创业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上出现了两种误区。一种是认为教会学生成功创办企业或者公司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实际上,创办企业或公司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高校一旦把创办企业与公司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那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途径上都会有所偏差,最终只会人为地窄化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扭曲创业教育的本质。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即开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类似于“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创办创业园或孵化器等”。一些浮于表层的创新创业行为“容易忽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容易把创新与创造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和操作”,难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故这种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不但难以长久持续而且收不到预期偶的效果。
2.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第一,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相对缺乏,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要提高与加强。主要是因为这门课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过多可借鉴的经验,再加上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不仅实践性极强而且要满足多学科结构,而大多数老师本身缺乏创新创业的经历,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过于理论化、学术化,不仅大大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更难以符合创新创业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导致其难以胜任角色。同时,创新创业课程毕竟不是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学时的分配上要少于专业课程,学时的多少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也使老师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第二,教材内容陈旧,缺乏优质教材。大部分高校一是为开展课程而开展课程,对创新创业教材选购随意。二是对教材内容不把关,许多内容陈旧、与时代、市场环境及大学生自身特点不符合的教材仍旧被采用。第三,资金、场地、设施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条件,场地与设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与载体。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因为普遍缺乏基础性的实施机构,因而很难获得专项资金与工作场地。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相脱节。在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完全被纳入教学,相反甚至大都远离第一课堂和专业教学。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上,创新创业教育不但并没有完全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之中,而且与专、职业教育相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由于一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其涉及面非常之广,并且实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由于关系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调整,过多的增加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几乎无法实现,因而许多学校创新创业课程过少有些甚至未开展。少数学校虽然将其纳入教学,但并未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没有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的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因而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地方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一)科学定位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及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机构对受雇者的要求普遍升高,扎实的专业功底只是用人单位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的标准之一,而创新、冒险精神、工作能力、人际交往、组织沟通及管理能力越来越被用人机构所重视。由于大多数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人际关系相处技巧,团队精神、管理能力、耐挫折抗打击能力欠佳,最终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失败。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大众学生具有普遍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创新创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培养,最终形成创业品质,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导下,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具有非功利色彩的,教育的内容不是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以发财致富为目的的,而是向学生解释创新创业教育规律,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培养首创精神,最终形成终身受益的品格。
(二)创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1.渗透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相融合才能完成形成。而在融合的过程中突出导向,在渗透的过程中体现要求,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倡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研究和开发中进行创新和创业。
2.课程保障,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职业知识,它主要是针对某一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都是通过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的;二是经营管理知识,这类知识往往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是创新创业能否最终成功的保障;三是综合性知识,综合性知识包含与创新创业活动有关的包含人际交往、市场风险预测等其他知识。
3.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整个创业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创业活动中有无创意往往决定整个创业事业的成败;二是策划能力。策划能力是对整个创业事业布局的整体性规划能力,出色的策划能力能对创业行为有一个“鸟瞻式”的总体把控;三是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创业活动的“剂”,它能使整个实践活动进行的更加顺畅;四是组织能力。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快速的聚集集体智慧,凝聚团队精神,使创业活动高效率、稳健的运作。
4.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交流。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建立工作室,完成小型企业的设计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创业达人”“创新之星”“草根创业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调动创业激情,交流创业体会,借助互联网力量通过校园微信、微博、论坛等形式传播正能量、弘扬创新和创业精神。
(三)构建“两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要把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专业目标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二是在课程设计上,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例如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及其他课程有机结合,并且积极与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交流沟通,根据教育需要开发一系列课程;三是在教学实施上,要把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中了解实践规律。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
在2017首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上,《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情报告(2016)》,肯定了2016年创新、创业教育所取得的成就,但报告和讨论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在我国创新、创业井喷式发展的2016年之后,高校教育确实是应该总结回溯创新、创业方式,升级“创新、创业”教育,以科学指导、学科融合、多元参与和能力培养相结合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工程。
一、高校教育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科学引导
(一)对“创新创业”新名词的正确解读与引导
高频使用的“互联网+”概念最早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之后被广泛引用,其容易被误读为只要把任何一个行业与互联网结合就产生了创新,就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出优质的产品,赚得丰厚利润[1]。随后,网络铺天盖地的如“互联网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招商广告把“互联网+”创业宣传成了“低门槛”赚钱的通道,事实是低门槛背后不足10%的创业成功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想法不契合实际经济。“互联网+”最难的正是“+”号的后面,弄清怎么“+”才是关键,也是更难把握的。对“互联网+”真正的解读应该是强调各行各业的主体地位,首先是各行业生产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再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其关键点和根本是实体经济的竞争力。“打造企业生态圈”也是近来非常流行的词,但是否所有企业都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重构各产业之间的全部环节,打破产业价值链之间的边界,更有效率地建立起和消费者的关系,管理这种关系并持续从中获利呢?这要看具体的行业和规模,更要看要依托什么来打造生态圈,靠营销和补贴是打造不出的,只有构筑起本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才能打造生态圈。很多打车公司的“生态圈”维系陷入困境,给了补贴人才来,补贴一取消,或者临近春节变相涨价,人就没了。试图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理性人”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他的价格比出租车还高,而服务并没有更好时,消费者就离开了。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生态圈,归根结底都应该服务于帮助商家重新回到产品的本质,也就是关注消费者,靠产品的质量优势和价格优势来维系、拓宽自己的用户群,就像苹果公司依靠自身两项重要技术:手机质量及IOS系统构筑起自己强大的生态圈,其IOS系统的稳定性和操作程序设置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应用系统。
(二)“创新创业”与高科技关系的科学认识与指导
我们的教育应避免对“创新创业”外延的一种误解,即创新就是要有高科技,一直在传统行业里经营,不懂得高科技就无法进行创新。“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中通过多个案例证明,更多的创新是发生在传统行业,而高科技企业却经常是“昙花一现”的生长模式,打破了“只有高科技才能创新”的神话[2]。所以我们要帮助学生摆脱这种认识误区,坚信低科技、传统行业也能创新,而且传统行业中的创新机会有很多,一样可以大有作为。在国内家喻户晓的“优衣库”品牌,日语中的名字就是“最好的衣服”,在日本这样一个科技先进的国家中,这个传统产业品牌的老板能够做到日本的首富,既没有高科技战略,也没打快速更新、转变经营方向的牌,优衣库的款式是多年不变的基本实用款,它的创新之处就在面料上。优衣库在面料研究上的投入远远超过其他服装行业公司,他们与大学长期合作,进行面料开发,产品非常舒适、温暖,而且不断追求更好,成为众多消费者的最爱,在最传统的行业中打造出其独有的“比较优势”,获得了创新的丰厚收益。由此,从技术的角度讲是不存在传统产业的,因为每个产业的技术都在进步,传统产业照样可以创新。创新需要对技术有新的理解,而不是都要进入新兴行业,也不是都去做高科技,它需要企业思考如何采用新技术来提高自己的效率,差异化地开发产品和技术,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3],即便是处于科技不断升级的工业领域,追求“更高、更新、更好”也需要建立在自身现有的实际基础之上,如我们宣传的“工业4.0”,是德国政府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以建立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为目标,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相结合来实现,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这个过程在美国被叫作“工业互联网”,我们工信部称之为“两化融合”即“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是从“工业1.0”逐步升级发展起来的,“工业1.0”是机械化和动力化,“工业2.0”是自动化和流程化,在自动化和流程化的过程中,伴随着标准化,“工业3.0”是信息化,“工业4.0”是智能化。这些发展阶段代表工业技术的进步程度,是无法跨越的,我国目前的状况是急需全面实现“2.0”,争取进入“3.0”时代,“工业4.0”如果不能给本行业增加利润,盲目铺开上马就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它应该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有很漫长的路,应该立足现实,扎实推进技术进步。创新创业教育必需剥离混淆的认识误区,引导学生客观认识事物本质。
二、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加强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融合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蓝皮书(2016)》通过对覆盖全国27个省份的130所公办高校的调研发现,有近八成的受访院校出台了多项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激励政策和文件,超过70%的高校进行了相关的教学改革,有超过40%的高校建有校内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逾九成高校参与到多项创新创业大赛中,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的格局[4]。2016年确实是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一年,但调研显示作为参与主体的企事业单位在“创新、创业”教育工程中的介入程度有限,政府与高校依然是主要倡导者与执行者,如何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度,拓宽创新创业教育的植根土壤与实践空间,循序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环境,成为未来创新创业教育向深度发展的关键问题。调研同时也发现,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形成体系,无法与专业课程的设置紧密结合,教材配套率不高。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化建设,改变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两张皮”的状况,需要高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有一个科学的顶层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整个人才培养方案汇成体系,将专业课程与创新类课程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另外努力在现有专业彼此间深度融合的同时实现政、产、学、研之间的充分开放,实现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地合作,让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双轮驱动成为未来大学人才培养的新常态。当然,这种由以往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培养向不确定性的问题导向教育培养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的高等教育在实践中摸索出好的课程设计及科学的评价体系,将二者合理地进行衔接,有效地将学生引向创新创业之路。
三、注重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综合训练,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是集创新创业相关意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的系统性教育工程,因此,学校应强调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并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学科的综合优势,严谨培养学生的系统性专业知识,鼓励他们大胆打破传统学科的思维界限,尝试探索不同学科交融,产生推动社会创新的创业想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提升其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塑造青年创新创业人格,这种思维、意识训练和精神、能力塑造是我国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工程的探索领域,也是至关重要的部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在大的创新氛围中被自然而然激发出来的,高校就是这一氛围的最好土壤,应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尝试学生能力的塑造与学校大氛围的打造。首先,在教育体制上应增加对好奇心、想象力、与众不同和知难而上精神的培养。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把科学技术应用于造福人类的认知,应该容忍标新立异,鼓励不同的奇思妙想,保护和培养永不满足于现状,总想与众不同的创造性心态,培养学生敢于挑战,知难而上的精神品格。其次,应加强对抽象思维能力、创造力心智模式的引导与熏陶。创新是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是在做没有看到过的东西。相当于进入到一个非经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想象新产品、新技术的样子,是需要一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就像乔布斯创造“苹果”,他对人类的需要、对人们自己也讲不清楚的潜在需求,有过人的感知。在我们的思维方式中,抽象思维长期被忽视,这不仅阻碍了我们对于经济现象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分析,也使得我们企业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高。“简洁思维”“不同思维”“反直觉思维”“逆向思维”,都是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它们不完全相同,不仅仅是思维技能或技巧,而是一种心态,一种习惯。心智模式虽然在学校很难讲授,但是学生自己可以在感悟中塑造。同好奇心和想象力类似,改变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需要我们的教育尽力创造条件,形成一种宽松、宽容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的天性得到自由萌发,自己“悟”出这些思维习惯。另外,要营造崇敬科学的教育氛围。创新的出现要有一个全社会的氛围,要有一批乐于去发现科学本身乐趣和意义的人,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崇尚科学的引导很少,年轻人对明星的崇拜者要比科学家的多。这点我们与美国、以色列这些创新强国存在巨大差距,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追求科学的氛围覆盖校园内外、大学之间、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金融资本市场。虽说精神的塑造短期无法完成,但却要及时开始。总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各高校必须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责任。对于高校而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结合专业、技术,借由创新创业项目和活动为载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支撑,条件和政策为保障,细化实施方案,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许小年.互联网思维是恐慌式膜拜[J].企业观察家,2015(7):60-63.
[2]许小年.高科技才是创新只是一种迷信[J].企业观察家,2016(11):18-19.
[3]张维迎.如何打造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东方企业文化,2015(8):1-2.
关键词:创客教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创新
引言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了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针,处在社会环境中的国民要尽量在所在产业内完成创新,而在高校环境内求学的学子们也要尽可能以创业作为就业方向。在大学生创业领域中,拥有创业精神和创意意识属于一种必然因素,但若要完成创业举动,只有上述两种元素远远不够。创客精神就是建立在创业活动上的概念,其重视对创业观念的落实和呈现,如若高校能够将创客精神融入到双创教育体系中,那么便可以大大提升双创课程的有效性。
一、创客教育的定义及其与双创教育之间的关系
1创客教育的定义
创客实际上指的是一种能够将内心想法付诸于实际的人,这些人可以是梦想家、创意者,也可以是设计人员。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既能够产生对行业进行创新的创意,又有能力和意识将想法加以实现。而创客教育相对简单,就是以培养创客为主的教育教学行为。当前国内高校虽然并未开通专门课程来培养创客,但他们也会将创客教育融入到其他教育教学体系中,达到一种融合性教育的效果。
2创客教育及其与双创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客教育的实现具有两种要素,第一是专门的教育教学人员,第二则是创客空间[1]。创客空间是一种虚拟形态的空间要素,其存在于实体空间中,不会与外界进行完全隔离,但会在教育教学范围内创设一个相对稳定和专一的研讨空间。创客空间的定义重点在于开放实验,意在吸收所有具有创意天赋和创造能力的人。人们可以在创客空间内进行交流或吸取他人意见,从信息交流的这一特征来看,创客教育实际上与高校所进行的研讨教学形式存在一定的共通点。创客教育对受教育人才是否具有特殊要求,答案是否定的。创客教育所面对的受教育人员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拥有创意,且想要将创意加以实现的人;第二类为具有创客潜质的人;第三类则为即将负责“创客教育”的教师。从这三点来看,创客教育基本可以涵盖所有条件的社会人才。因此,在高校环境中应用创客教育这一新型教育方式,可以保证创客教育可以与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完善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所需要培养的人才即为拥有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与创意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创新可以被包含在创意的范围内,国家将重点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学生,而拥有创新思想就必须要建立在对社会以及专业有所见闻的基础上。故我们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客教育中的一分子,其可以为双创教育提供专业的教育经验辅助[2]。
二、在双创教育中应用创客教育进行改良的优势作用
1创客教育可辅助双创教育提升成功概率
双创教育从性质上看具有一定的“概率特征”,即高校培养出相对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而当这些人才完成学业后,对他们是否能够在创业的舞台中占有一席地位却无法进行准确的预测。从实际情况中看,的确有部分拥有完善创业精神和创意的学生会在毕业后选择进入到单位中工作,而放弃自身很有可能会成功的创业创意。这种有价值的创意一旦未能进入到创业领域中,也未能传递给他人后,创意就会湮灭在社会大数据信息中,再也无法发挥作用。这对于创意持有者和国家产业来说都属于一种被动的损失。但创客教育与此不同,创客教育的重点在于“实现”。只要是创意能够被提出,且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教师都应该辅助学生在创客空间中验证,由来自于多方的经验技术去辅助创意升级、进化成型。因此,如若创客教育的成功率可以持续提升,那么对于国家而言,创客教育所能提升的创业成功概率将十分可观。故针对此我们可以肯定,在创新创业教育概念范围内,如若能够将真正的创客教育理论应用其中,那么创业成功率便可直线提升。
2创客空间将为双创教育提供专业验证场所
创客空间并非存在于小范围内,创客空间可以吸收大多数来自外部的经验力量,而在空间内部,所有的经验者都可以进行互帮互助,直至完成对空间内新创意的验证和辅助。当前国内部分规模较小的高校常常会因为场地和资源的限制无法建设功能完善的创业孵化园,但如若高校能够利用创客空间场地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那么学生的创意价值便能够得到专业的考核认证。这样一来,假若学生个人的创意不具有实现价值,其也可以在创客空间验证的过程中收获经验。而一旦学生的创意能够通过验证,学生便会产生充足的自信心去再度验证自身的想法,并在多方经验辅助的作用下持续孵化创意,直至其成为相对成熟的发展体系,这些都属于传统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做到的工作。故可以肯定,创客空间如若被应用在双创教育中,便也可以改变高校教育空间不足或功能不全面的情况[3]。
3大学生也可成为创客空间未来的组成者
之所以创客空间的功能全面,能够为多个潜在人员提供专业的辅助意见,就是因为创客空间内部存在较多的经验者,他们来自于各个传统行业或新兴行业中,有些是行业的领军者,也有刚刚革新了行业发展方向的佼佼者。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经验丰富的“前辈”,正是因为他们曾经也是将自己的创意加以实践的创客。故若以具象思维分析创客空间内部结构可以发现,循环正是创客空间持续运转的本质。因此我们可以分析,当当代大学生成为创客并成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创意成果时,他们便可以再度进入到创客空间中,一方面继续验证自己作为创客的创意思路,另一方面则也可以发挥自己“前辈”的功能,继续为本校或其他院校的大学生传递创新创业的经验与思想。
4创客教育可为双创教育提供全新的教学互动模式
创客教育空间具有绝对的交互性作用,其内部人员正是需要不断进行交流,才能够将各自的经验以交叉的形式进行呈现,继而将自身经验交予他人,辅助其在未来的创新创业过程中收获“少输出,多回报”的成果。不仅如此,如若高校双创教育可以在应用创客教育经验的过程中认可创客教育,那么他们便能够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中以创客教育为核心不断更新教育教学体系,直至令双创教育可无限向创客教育靠拢,进而形成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个人素养为主的全面性教育教学体系。从上述四点应用优势来看,创客教育的进入不但可以解决当前的双创教育问题,也可以将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更新问题一并解决。
三、高校双创教育融入创客教育的难点
1缺乏宏观支持
当代高校多数都归于国家管理,跟随着国家教育部的宏观政策而调整自身的教育教学方针。因此,即使高校内部的双创教育人员开始重视到创客教育所具有的应用优势,如若国家教育部并未开始重视创客教育,那么他们便也无法在内部完善应用创客教育概念。而观察当前政策可知,国家教育部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应用创客教育,但并未给出具体的政策来规定如何进行落实以及落实尺度如何。这便令各个高校无法获取到切实的行动尺度,这会间接令校方无法及时针对创客教育进行资源调配。故一旦国家开始重视创客教育,高校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调取相关资金以及教育资源等对其进行辅助建设。这也正是各个院校开通创客教育后,创客空间功能不健全的主要原因。
2专业人员匮乏
创客教育人员与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人员不同,创客教育更加注重于实践,因此校方若要开通创客教育,就必须要引进专业的教育人员,这样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行为能够取得预期内的成效[4]。而当前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并未针对创客教育引进专业的人才,而是直接使用双创教育教师进行拓展教育。如若教师方面未能进行改革,那么高校便很难真正发挥创客教育的优势作用。
3专业课与创客实践之间的时间矛盾
虽然当代大学生在时间方面已经相对充裕,但部分专业内学生的时间仍然被专业课所填充。创客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实践就必然要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故当前在高校创客教育环境中,学生时间不足,实践经验不够就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同时对于学生来说,其实际上也很难以主观性思维对个人的上课时间进行调整,故针对时间上的矛盾,校方仍然需要承担主要的调节义务,需尽量在保证学生可完成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在创客教育方面的参与时间。
4创客教育评价问题
创客教育也属于教育教学中的一种,教育教学人员有必要对学生在创客教育领域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定[5]。但目前因创客教育未能完善融入到双创体系中,故导致教师很难给出相对完善的创客教育评价指标。没有对应的评价体系,教师难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科学评价,学生在创客空间中的知识吸收效率便会被压缩,同样无法真正在创客空间中获取到预期内的经验成果。
5配套资源问题
创客教育具有一定的现代化交流特征,对于一些已经实现内部教育体系现代化的高校来说,创建创客教育教学模式的难度并不大。但国内也有部分高校并未在校内实现完善的统一化信息教育。也有部分学校的内部网络质量并未达到预期内标准,故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互联网质量难以支撑他们进入到创客空间内进行学习。这些都属于高校应该尽快解决的问题,这种存在于硬件上的问题处理难度相对不大,具体情况下可作为优先处理项目。
四、基于创客教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革新方式
1宏观方面应细化政策内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首先,国家教育部应该在宏观视角中尽可能对创客教育进行扶持,扶持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为下达相关落实政策。即官方负责下达开通创客教育融入途径的相关政策,引导和辅助各个高校及时了解和应用创客教育。第二种即为督促改革。能够主动地进行改革的院校只占半数或少数,也有部分高校并不重视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改革。针对此,国家教育部便应该尽可能地利用政策调整来起到督促作用,引导和监督地方高校及时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当完成宏观扶持和监督后,在部分地区内便可以建成功能相对完善的创客空间,而一些本就存在的创客空间也可以进一步得到外部力量的扶持,再一次完善内部的资源体系。
2校方应调整双创教育重点,调动校内资源进行建设
当官方下达政策扶持指令后,校方便也应该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调整。首先,校方可以派出专门人才,即创新创业教育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对创客教育进行通彻的学习。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要将来自外部的专业创客教育经验带回到校内。而后校方便可以在专业人员的辅助下完善双创教育系统,要将创客教育的优势尽可能糅合到原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其次,校方可以要求财务人员重新规划财务预算,要调取合理的资金资源和教育资源来充实创客教育体系,务必要令创客教育的建设可还原最核心的教育状态,这样才能为校内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和有质量的改良版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吸收外来人才,加大内部人才培养力度
校方应该持续培养两种人才:第一种为由内部创新创业教师升级而成的教育人员;第二种则为外部应聘或内部招聘而来的创客教育人才。当前在社会范围内创客教育人员经验丰富,如若能够将其引入到校园范围中应用则可以采用内聘方式,如若不然则也可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这些教师对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人员进行周期性培训,直至内部教育教学人员具备了创客教育精神和技能。同时,教师人员自身也需要将视线放置到创客教育行业外部,务必要紧盯教育领域中的更新类信息,从而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即获取专业的教育改良信息,并将信息传达到内部教育空间中。
4重塑教育教学体系,创建功能完善的实践教育空间
校方应先调整不同专业内学生的专业课程时间,对于教学内容存在重合性的课程应尽量做重合处理,也就是将多个教育课程加以融合,进而节省专业课教学时间。而后校方应该利用周末时间开放创客空间,继而为学生提供功能更加全面的实验空间。教师可以及时与学生进行联系,如若学生拥有潜在创客能力,那么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尽快进入到实践空间内完成对个人创意的验证。如若验证成功则可将经验共享,且教师和校内前辈具有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义务。针对此,校方也可以在创客空间内建立互动规则,即每一届学生可以免费获取教师和专业人员的经验辅助,但当其成功创业后,其也有义务辅导下一届学生,把经验传承下去。这样便可以在功能完善的基础上夯实经验教育循环特性,彻底激发出创客空间的实际作用。
1.深刻认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历史上的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带来了三次创业浪潮。与西方发达国家用两三百年的时间平稳经历三大浪潮不同,中国是将三大浪潮叠加在短短的几十年之中,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快速的冲击。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后工业时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快速调整和转型升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主动顺应当前时展大势和国家创新创业的战略部署,责无旁贷地举起创新创业的旗帜,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创新放在“十三五”期间五大发展理念的首位,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国民创新素质提升,是高校实行众创这一基本国策的时代责任。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核心,维系着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应有之义。高校应当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契机,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保障。
2.加快构建体系完备、特色鲜明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一是加强创新创业教材编写。根据学生的类型、层级、地域等因素,在基本原则框架下实现“一纲多本”。同时,联合高校、社会、企业层面等多方力量参与到创新创业教材编写中来,提升教材的针对性,突出特色和多元化,推动开发系统完备、层次多元、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教材。二是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培养。发挥高校内部师资优势,实现交叉学科优势互补,推动跨学科、多层次创新创业师资结构建设。同时,发挥社会特别是企业家队伍的力量,传授大学生更多创新创业的实战经历。三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要充分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重点依托高新技术园、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创新型企业孵化器等推动建立一批创新创业基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体验创新创业,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培育鼓励创新、人人创新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一是要加强校园创客空间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者、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咨询、指导、孵化、对接、互动交流的“一站式、零距离”综合服务。二是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学校要通过举办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交流研习营、创新创业成果展览、创新创业典型事迹分享、创新创业文化节等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培育,让创新创业在校园内蔚然成风。三是推动形成关爱学生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高校应加强与各地创新科技园、高新企业的合作,作为共同培养人才、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支撑的基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上升到国家战略,政府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受到各界的关注与支持。高校要整合政府和社会力量,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合力。同时,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成果写进高校教学质量报告,向社会公布。
3.准确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未来发展态势。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发展策略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
创新创业教育,是在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上,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先进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不单单要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还需要针对社会当中不同群体的发展状态,有针对、有目的性地进行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本质是一种实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是社会时展下的必然产物。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必须要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目标,才能发挥出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二、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在过去的一个阶段内,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也需要认识到,同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还不够全面深刻
从当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来看,许多学校都没有对该项工作予以足够重视,这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很难真正有效地展开。首先,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很多高校依然固守原有的教育理念,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很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往往流于形式,根本无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素质、能力的要求。其次,部分高校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他们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自身的主要教育发展目标,而是只培养少数的典范,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快速培养企业家的摇篮,在教育过程中有“拔苗助长”的错误行为。最后,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存在极端化的错误认识,错误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狭隘理解为职业教育,这体现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的片面性。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认同程度还相对较低
当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同程度普遍不高,在实际的发展中可以发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并不广泛,教育的针对性也有明显不足,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往往只能让一小部分的学生从中受益,而这部分学生往往是学校的精英,这使得大部分高校普通学生成为了“看客”,难以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有所收获。实际上在我国创业政策和环境并未完全开放的前提下,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还缺乏足够理性的认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定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应与继续教育相结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持续有效的帮助。
(三)缺少与创新创业教育相配套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当前很多高校的教育改革还不够彻底,这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没有完全融人到高校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建设当中。具体表现为: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或方案,对于教育学科的定位比较模糊;从教学内容上看,往往偏重于政策或行业的宣传分享,涉及到创新、创业与实操内容方面的东西较少,内容功能单一,从教育形式上来看,传统的授课形式仍占主导,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数量持续增加,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又起步较晚,现有师资水平难以满足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需求。首先,师资数量不足。教师作为学生与知识之间重要的引导者,他们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才能有效地完成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但从当前的高校师资结构来看,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教师相对偏少,这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学科及专业带头人,骨干力量不足,难以形成高质量的教学科研团队。其次,教师整体水平参差不齐。从高校目前的师资水平来看,部分资质较老的教师具有良好的教育经验,但创新意识不足。而资质较浅的年轻教师虽创新意识较强,但实际教学经验偏少。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而当前很多教师创新精神不强,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最后,师资队伍的结构还不够合理,特别是对于社会教育资源利用不到位。
(五)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
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校或教育系统自身的事情,而是要与政府、企业、社会密切联系的一项工作。当前我国一些政策的制定与创新创业教育还不相配套,政策执行力不强,创业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例如对于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力度不善使高校学生创业热情降低等。由于当前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大学生创业存在很大的风险,社会实业界当前并不能完全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依托,创业的可靠性较低。
三、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以“面向全体,分类施教”为原则,转变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
首先,广大高校需要建立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且能够将其在教育行为当中得以实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不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放在高校未来发展战略的高度上,让全体教职员工都能够为这一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同时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实施的各个环节中,与高校自身的建设发展相融合。
其次,要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能够真正在高校当中全面展开,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专项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教育既可以面向所有高校学生,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最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学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因此需改变以往高校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打开校门办教育,既强调学校内部的资源共享,通力合作,又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同时还要转变对课程讲授与实践活动的关系认识,考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以学生活动带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整合高校教育资源,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需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国高校发展的创新创业核心课程体系,具体可包括四大方面:创业理论、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在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应注意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注重课程设置的创新性与实用性,降低专业课数量,提升综合性课程数量,开设足够多有针对性的选修课数量。
其次,要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在教学内容上要敢于突破专业限制,在教学形式上要鼓励多样性和创新性,通过专业交叉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他们的创新创业发展提供支持口,。
最后,要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例如,可以将教育系统与生产技术系统相结合,实现产学研载体的高效结合,强化校企合作机制,鼓励聘请一线的科研人员进入校园与学生互动;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项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关键在于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
首先,要通过提高综合师资水平的方式,来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结合当前高校师资建设情况来看,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将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或企业一线管理者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构成以高校专职教师为主,社会教育资源为辅的新型师资结构。
其次,要有专款专用的资金保障机制。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由于起步较晚,对于资金的投入可能存在不到位的问题,因此需设置资金保障机制,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完善相关投入。再次,政府与社会应发展协同作用,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可以落实和完善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多元化筹资渠道;给予高校更多办学自;完善政府自身服务体系等等。
最后,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评价体系需具有多维化特点,可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管理层评价、同行评价、专家社会评价、上级相关部门评价等等。
(四)从学生自身素质人手,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人手,增强其创新创业能力。
首先,要对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信心,让学生正确看待创新创业问题。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教育实际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很高,因为在当前社会发展中,如果不能及时学习吐故纳新,必然会被社会所淘汰,创新创业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最后,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当中,鼓励学生投身到社会创新创业实践当中,积极寻找实践锻炼的机会,增加社会阅历,为日后在创业方面的良好发展提供良好的经验支持。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困境;路径选择
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现状对高校的要求,也是高校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现有的工作岗位已经难以容纳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因此,提升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提升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富国、强国之策,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面临的困境
1.1基础教育削弱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1)应试教育抑制学生的创造力。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当时,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是在被灌输知识,而不是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从应试教育中得不到他们的教育体验。[1]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创新潜力,但是在僵硬死板,唯分数论的教育环境下,取得更好的分数与排名、记到更多的知识,是学生成功的标准,也是学生价值的体现,学生泡在无休无止的题海中才是学生的基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受到了压抑,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不到发挥。并且,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学生接触的课程较少,学习只追求标准答案,这就使得学生不敢挑战权威,不敢创新,只能瑟缩在标准答案的框架之下。(2)教育方式消磨学生的热情。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欠缺多方面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基本上是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这就使得教师成为知识传授者,处于知识教育的权威地位。学生在学习思考的过程中,一旦学生的个人思考或一些与常规不合的想法出现,教师就可以在权威的地位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批驳,将学生的思考热情与创新激情反复消磨,最终,学生不再质疑教师的权威,不再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与新的见解,从而让学生不习惯去主动思考,而是慢慢习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严重的削弱。
1.2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缺失
(1)高校创新文化氛围的缺失。当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对创新教育本质上的认识与理解出现缺失或偏差。高校教育者普遍认为,创业教育指的就是教会学生怎样创办企业。[2]高校师生普遍认为创业是具有丰厚资本与经验的人可以做的事,而大学毕业生在毕业之后,缺乏资本与经验,创业成功的几率非常低。并且,在高校中,没有长期创业文化的沉淀,创业文化氛围不浓郁,并且创业教育没有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高校创业指标也没有纳入到高校领导考核中,这就造成了高校领导在嘴上说创新教育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排在次要地位,而当高校教学任务紧时,创业教学就可以搁置在一边。[3]此外,在高校教育中,高校教育者普遍重视对理论教学,而轻视学生的实践教学,这与创业教育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形式背道而驰。(2)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高校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型师资缺乏以及教学方式落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创业教育理论体系还未建立,并且,高校创业课程脱离了创业实践,学校没有专业的实践基地,许多创业教学活动基本上只是在课堂中高谈阔论。实践型师资缺乏的情况更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效果,高校由于缺乏经验丰富的教师,高校在安排创业课程时,只能从企业临时调用人员教授创业课程,造成高校创业课程的教学效率低下。[4]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2.1在基础教育体系中渗透创新教育理念
(1)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基础教育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发挥活动周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具体做法有:学校利用活动周的时间,开办科技展览、职业教育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可以开放性的思考,不必苛求学生的必须接受标准答案,而需要让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此外,需要淡化唯分数论、僵硬死板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环境,让学生形成处处都能成才的意识。[5](2)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教学方式的影响,也受到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影响。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改变入手,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困境。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并将先进的教学理论融入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对学生新想法、新理念的评判与干预,而应当给学生相应的指引,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2高校培育创新文化环境
(1)塑造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面对创新型人才匮乏的问题,高校需要积极的担当,厘清人才培养的思路。高校首先需要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动将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同时,教师还需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观念融入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养成创新型人格。此外,高校还应当尊重知识、尊重创新,打造创新文化的前沿阵地,通过完善学校内部的组织建设与文化建设,更好地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6]高校还需要打造宽松的校园创业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迈出创业的步伐。(2)加强对教师执教能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由教师来引导与激发,而教师的执教能力来源于长期的教学实践。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需要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教师需要重视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同时,学校需要增加师资力量的投入,加强对教学体系的建设,打破当前僵固的教师体制,实施“引进来”战略,让行业的创新人员担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导师,注重高校的产教结合,加强学习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同时,高校还要积极的实施“走出去”战略,让学校的教师深入到社会中、企业中,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通过增强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3)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中,教师需要变革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学校需要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增加创新创业课程,提高实践课程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中的比例,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开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体验创业的过程中,专业知识与创业经验可以能到同步的培养。此外,学校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在评价机制中,可以客观的评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同时,通过评价机制,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隐形课程,通过学校的社团、俱乐部等,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隐形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积极与社会对接,要立足于行业,建立社会实践平台,充分利用行业基础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结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关系着我国创新型人才培育的成败,也关系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成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首先需要从基础教育做起,做好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然后在高校教育中继续发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培育环境,使高校大学生真正成为我国创新与创业的支柱。
作者:黄晓幸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月云.新建本科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策略——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5(23):53-59.
[2]李月云,杨文艺.强化协同: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2):56-60.
[3]卓泽林,赵中建.高水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6(03):64-71.
[4]杨佩斯,安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秦皇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河北企业,2016(04):132-133.
关键词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1学生层面
1.1.1认识、兴趣及认可度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数字显示,有61.2%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个人将创意转化为行动力”,有30.73%的学生认为是“开创一份事业”,另有6.77%的学生认为是“自己开店做老板”,可见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比较全面,从统计数字来看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更多的认为是依照个人兴趣意愿去做, 而不是单纯的创办企业或者开创性工作,体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趋势。
问卷调查的另一相关内容是“你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在未来自己的职业规划或职业选择中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3个学科类型的学生都较多地选择了“较有效”,还有20%左右的同学选择“非常有效”,而认为“没有作用”的学生寥寥无几,说明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是非常认可的,在大学开展好双创活动十分有必要,也是有学生基础的。
1.1.2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情况
在所有参加调查问卷的学生中仅有38.5%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61.5%的学生从来没有参加过此类活动,比值接近2:3,说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双创活动的比例有一定差异,3、4年级同学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数略高于1、2年级。另外经济管理类学生有48.6%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比文学艺术和法学类及工科技术类学生参加人数比例高13.3~14.1%,说明经济管理类学生参加双创活动的积极性较高。
1.2高校层面
1.2.1课程开设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被调查的10所高校中,除1所准备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外,其余9所均在不同学期开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创业管理”等有关双创教育的选修或必修课,学分在2学分左右。
1.2.2设施及活动
所有被调查的高校均拥有至少1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创客空间”,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和实践。学校团委主要负责“挑战杯”、“创青春”等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各高校一般由教务处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一定的双创专项资金,从2万元到200万元不等。有的学校设有教务处主管的虚拟创新创业学院,有的学校正在筹建创业导师团队,还有的学校选取优秀学生组建了“真知班”或“创新精英班”和“创业精英班”,采用学生、老师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科研创新活动。
2.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科学
从学校领导、就业主管部门到普通教师思想观念上还有不少误区,有些人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是因为就业困难,才需要鼓励毕业生创业,自己学校就业好,不需要开展创业教育,也有些人认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是极少数,开展创业教育的需求和意义不大,没有积极性。很多高校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作为两种教育方式,赋予了不同的教育内容。这是对双创教育的理解不深入和形而上学的方式所导致的结果,而双创教育不是与专业教育平行发展,或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
2.2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很多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属于“学院派”,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教师不熟悉企业的运营,对学生进行创业实践指导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十分不利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部分高校虽然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但多以讲座形式进行,并没有形成体系,加之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
2.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结构不合理
目前,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大纲不够完备,没有专门的指导教材。因此,学生很难领会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意义和作用。教学内容更是缺少跨学科、跨专业的横向联系,教学方法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模式,缺乏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模式。
3对策及建议
3.1统一思想,科学定位
创业教育是一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在过程中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创业个性品质的教育。创业教育不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长效办法和机制,而且通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的青年人才,能够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经济活力。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教师,组建一支包括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官员、成功企业家和创业投资家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创业导师”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大力_展创业实训师资培训等工作有利于改变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现状。
3.3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创新创业教育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孤立地进行,要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增加前沿新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创业知识。
3.4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实践,但实践不能拘泥于比赛项目等。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建立创业教育基地,从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为学生创业提供扶持、优惠等。创业教育基地内既可以进行模拟创业,也可以进行真实创业。高校应当提供优惠政策和物质条件,鼓励和资助优秀的技术创意,以多种方式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设计、技术开发,引导学生从事和体验技术服务、成果转让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增加创业经验。
关键词 大学 创新创业 三圈一体 三位一体 前店后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机制
1.1基于“三圈一体”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
我国传统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应试教育”教育体制,导致我国大学生严重缺乏创新创业的意识;同时, 高校中现有的师资队伍大多缺乏企业实践操作经验, 对创新创业的理解不深刻甚至存在偏见, 这都是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中的巨大阻力。“三圈一体”理论,即将大学生圈、教师圈和家长圈融为一体,全面落实创新创业的思想认识,共同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育体制,增强创新创业在学生就业中的主体意识。尤其是大学生圈中,将学分、奖学金等激励机制与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结合起来,同时在教师圈中,改变传统的本本主义,将创业知识首先在教师群体中进行宣贯;多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 特别是在专业理论教学中向学生传达创新创业思想。
1.2基于“三位一体”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的责任,单凭学生以及治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高校、政府、和企业应紧密合作,打造立体画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现实中校地合作、校企合作中常常出现“学校热,政府冷”和 “学校热,企业冷”尴尬局面,导致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么纸上谈兵,蜻蜓点水,要么毫无意义。所谓“三位一体”,实际上是指高校、政府和企业通力合作创造出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通过对创新创业的统筹管理,调动校内外资料,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思想。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2.1改革创新创业考评标准体系
考核成绩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应从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上出发,切记仅仅停留在精神鼓励的初级阶段,在学生考评体系中构建创新创业考评标准,可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下顾虑,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学习实践。
2.2打造特色创新创业课程
高校教育不仅仅包括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传递和教育,更应该从源头上把创新创业教育在整个学生职业规划中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学习中,贯穿于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互为补充,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情况,将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创业知识,对企业创办有初步的概念,具备一定的管理和运营的基本技能,更符合现阶段学生认知和社会需求。这对提高学生创业成功率具有很大帮助。
2.3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实践教学是学生进行岗位模拟操作的基础,是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保障。构建实践学程规划能力层次实践内容模块主要实践教学环节一年级基础技能、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两课实践、军训、体育训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外语听说读写、计算机基础训练、普通话、三笔字训练、公共基础实验、学科基础实验等。二年级专业技能、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专业课程综合实验、课程论文、毕业设计、科技学术报告等。三年级学生应具备基本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带薪实习等基本的社会实际条件。四年级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训练模块学生科学研究、创新实验项目、学科竞赛、创业实践等。教学体系需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以学程时间为线索,通过四个层次的专业实践教学,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
2.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前店后校”模式
当前来看,创新创业在我国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种模式:(1)即通过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开设相应课程来实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学内容和高校主体运作型,(2)通过组织大企业比赛,模拟创业等方式来实现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模式的情景模拟技能训练型;(3)基于微型企业创业的实战训练型。高校为学生提供微型企业创业的办公场所、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政府为微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在高校中广泛存在的三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均存在一定弊端:模式一对创业知识的普及度较高,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注不足;第二种模式脱离传统的“纸上谈兵”,但是特别容易形式化;第三种模式的投资巨大,实际复杂,政府和学校必须要大力支持才有可能实现,并且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参与其中。探索一种既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又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桃,沈莉.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2013(2):91-94.
[2] 周桂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策略[J].江苏高教,2011(6):146-147.
[3] 黄林楠,丁莉.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6):158-160.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新工科;改革转型
一、概述
2017年2月份以来,教育部牵头积极推进新工科工程的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有关战略部署,并且公开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着力推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全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教育模式,争做世界新工科领域的领头羊。“新工科”的总纲领是立德树人,建设理念是应对国际变化、塑造强国未来,总目标是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前沿工程人才。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相对完善的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新工科的建设将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教育的内生动力,为其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建设充分融合,不但能促进新工科教育的发展,也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前进。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
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开展“新工科”工程建设是教育部坚定打好提升质量、推进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攻坚战的重要举措,并要求各有关单位要把“新工科”建设作为引领高等教育改革的有力抓手,用实功、出实招、求实效推进项目实施。此次公布的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覆盖面广,总计包括了202个“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以及410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文件中将“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划分为工科优势高校、综合性高校和地方高校三大类型,将“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划分为人工智能类、大数据类、智能制造类等热门“新工科”在内的19个项目群。教育部对推进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本科专业探索与实践”等首批“新工科”试行项目实施提出了如下四点总要求:1.以“新工科”理念为先导因素凝聚更多的共识。2.以需求为牵引开展多样化探索。3.以项目群为平台加强交流合作。4.以统筹内外资源为途径加大项目支持。新工科概念的提出为我国壮大工程学科开辟了新角度,也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工科的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衔接新工科人才培养,如何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既是新工科建设对双创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林健在其《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一文中谈到具备双创能力是对新工科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能力要求。结合教育部对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提出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新工科建设要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实施相应改革:1.高校应借鉴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2.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专业学科和区域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差异,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3.高校需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将创新类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创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4.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5.高校应通过健全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体系,做好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和相关重要决策,促进双创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产业技术革命的发展,各种新兴技术出现在人们眼前,在加快社会繁荣、科技进步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困扰,为了深入技术变革,提高社会生产力,国家正在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战略,旨在激发社会群众尤其是高校学生学习新技术,新领域的热情,从而为经济发展、产业革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力发展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新经济、新产业发展对于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1],也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必要手段。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在末端反映为与实际相匹配的特征,能够培养出胜任企业或者工业部门专业职能的社会人才,新工科的普及也要求学生在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同时,具有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的创新能力[2],这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为有利的成果检验。新的工业革命对各类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人才能够打破固有限制,融合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新工科在此基础上孕育而生,其是全新出现的,从未有过的也是不同的传统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3],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新工科为其营造的开放兼容的外部环境,同时新工科在探索发展中也需要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为其继续开拓新领域,发展新思路提供有力保证。新工科从提出到实行经历了数年时间,高校仍处在适应和磨合新的学科结构的阶段,且作为一种全新的学科制度,只能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发现不足之处,逐步完善有效的学科体系。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新工科的碰撞也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是机遇也是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在改革双创教育机制时采用灵活的策略,不主观不刻板,从多样的创业实例中寻找规律,培养学生的新思维。
四、高校双创教育在新阶段的转型改革势在必行
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到来的同时,新工业科技革命也在随之不断发展。新时代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培养包括工程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成为新工业科技革命的一大挑战[4]。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理应顺应时代潮流,响应新工业科技革命的号召,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无法满足对工科人才的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工科人才的培养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衔接,是对工科高校提出的新要求。现阶段各工科高校均有意识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到日程上,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5]: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部分高校的老师和学生都不能对此产生足够的重视,在推广过程中受到很多阻碍,首先是很多人都不能正确地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意义,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实施效果与预想的相差较大。第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教学课程缺乏创造力,也是造成现阶段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很多还是无法脱离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停留在书本上关于“创新知识”、“创业知识”的理论讲解中,学生们自然无法对此产生兴趣,缺乏实践性的指导和培养是一大问题[6]。第三,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造成培养过程力不从心。一些高校尽管在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实际作出的努力少之又少,师资力量是完善的教育体系最重要的一环,然而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引进专业人才。第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薄弱,实施效果亟待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实际上可分为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方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需要了解国家相关政策并且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另一方面是理论知识的实践,高校可通过政府或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培训基地,在学生们之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可是很多高校更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实践环节没有良好的实施计划,造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7]。针对现阶段存在的许多问题,我们发现在高校加强创新创业的改革势在必行。创新思维、创业孵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渗透我们的生活,引领着我们未来的生活,产业转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智能出行,呈现出一种绿色低碳、网络智能、共创分享的时代特征[8]。为了新时代的蓬勃发展,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多方面科技人才刻不容缓。
五、加快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的组织体系高校应当高屋建瓴,着重构建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组织体系。体系构建应当以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出发点,在具体工作中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学生们的专业教育中为落脚点。由上而下学校领导层应高度重视,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可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与科研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的其他部门应密切协同,共同参与到体系构建之中。除了成立领导小组,高校在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方面还可以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由分管教学与科研的副校长担任主任,委员会成员由教务部、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以及各学院相关负责人担任。工作委员会的职责在于,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各学院的具体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便于根据学院具体情况与学科特色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二)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高校应当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构建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体系构建应以制度创新为先导。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将创新创业纳入第二课堂学分考察、实施在校生创新创业报告制度、建立跨学院跨学科的交叉培养制度,应注意措施需具有可复制性与可推广性。体系构建应以载体创新为重点。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健全体系,强化实践,加强内涵建设和平台支撑。在第一课堂上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在阵地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实验室、科技园、创业园等的载体作用,支持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竞赛项目。最后,体系构建应以方法创新为突破、以服务创新为保障。团委、就业办等部门齐心协力加强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业能力;联合挖掘、培养创业项目并促成项目落地孵化。从时间维度可以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针对大一新生的第一层次主要依据教育部颁布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开启双创启蒙教育,让新生充分体验双创的氛围,激发双创热情。针对大二、大三学生的第二层次主要是与专业教育结合,在激发兴趣之后以各类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和创新创业竞赛为主要抓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竞赛与项目训练中逐步掌握相关技能、培养素养。针对大四甚至是毕业三年内的学生的第三层次主要是促进创新创业的成果转化或孵化,重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发现和培养创业典型,鼓舞学生的创业热情。
(三)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的协同体系协同是多个主体的协调与合作,为构建功能完善、分工明确的创新创业的协同体系,应该做到:1.校内机构的协同合作:聚集校内有关于创新创业的教育资源与设施,建立起健全的“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校内创新创业发展机制。2.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加强高校之间的联动协作,深度结合双创教育与高校教育机制,努力实现“专业对口”、“课程与实践无缝衔接”等特点的双创校内合作体系。3.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协同合作:组织建立起创新创业的导师库,与相关行业、创新型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尝试建立起“企业冠名班”,整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机制,设计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构建高校创新创业的实践体系创新创业的理论培养应该和实践相结合,因此高校应该着重发展以下举措:1.初步构建横跨四级竞赛的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2.建立动态的学科竞赛立项资助机制。3.依托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机构,结合各高校的特色专业与特色课程,建设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学生工作室,吸引招募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为全校学生提供有序、开放、共享、协同、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