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07 18:32: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视觉文化传播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自1996年云南省在全国较早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目标以来,在促进文艺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培养文化人才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改革,云南省的文化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和整体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在文化建设方面,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的“云南现象”、“云南模式”。目前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电子音像、文艺娱乐、网络、体育、会展和乡村特色文化等主导性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云南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
一、视觉文化及视觉文化传播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传播技术迅速变革,视觉文化时代早已悄然而至,人们被各种各样的视觉刺激包围着——电影、电视、招贴海报、商品包装、杂志插图、书籍封面等,已经身处视觉文化的包围之中。视觉文化是影像和形象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形态,“也就是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标志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换”。而与之密切联系的“视觉文化传播”是“指经由形象媒介,特别是影像媒介对广义的可视形象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传播形态”
在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化的事物和信息能得到更为广泛和更为自由的传播,而其他非图像化的事物和信息也可以借助图像、形象等视觉符号进行传播。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更为快捷,更为自由。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中,云南的文化产业可以借助视觉化传播的优势,加大产业发展,使云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云南视觉文化传播的现状
云南省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文资源丰富和神奇,自然资源瑰丽和多样,被誉为音乐舞蹈的海洋、美术摄影的殿堂、影视摄影的基地、文学创作的富矿、民族文化的金矿,为云南省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总体上看,目前云南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实力,呈现较好的前景,文化云南的形象日益显现,正在实现从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
首先民族歌舞文化在这一方面表现突出。“云南是中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民族歌舞资源丰富。民族歌舞文化利用影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走向京城,走出国门,打造成为云南省的文化品牌之一。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印象》巧妙地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质朴的艺术魅力结合起来,“并采用当代最先进的电子音、视频和多媒体舞台设备,最大程度地再现了民间舞蹈的感观氛围,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试听刺激和心灵冲击,形成了一道与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迥异的文化奇观”,不仅成为云南省一张响当当的名片,而且也成为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大型民族风情歌舞《丽水金沙》以舞蹈诗画的形式,荟萃了丽江奇山异水孕育的独特的滇西北高原民族文化气候i亘古绝丽的古纳西王国的文化宝藏,通过优美多姿的舞蹈、扣人心弦的音乐、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立体恢宏的舞蹈场面、出神人化的灯光效果,全方位地展现了丽江独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此后相继出现了《七彩情》、《舞彩云》、《贝叶之光》等一系列的大型民族歌舞,让观众在如诗如画、亦真亦幻的七彩云南的艺术景观中,深深感受到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的云南以及云南民族艺术的巨大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其次,像丽水金沙演艺有限责任公司、云南映象文化产业有限公司等影视、演艺几大龙头企业,培养出一批本土文艺人才,并推出一批云南品牌的影视精品。以《诺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等为代表的电影作品,表现了少数民族人们的特有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精神风貌等,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拓宽了民族电影的创作类型和表现领域。2005年9月,由中国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影视创作指导小组具体策划组织实施了“云南影响”新电影系列,该系列预计在云南的l0个地域拍摄10部电影,“云南影响”新电影旨在通过电影营销云南、输出云南,让“云南影响”影响世界。目前,云南省充分利用了云南香格里拉、三江并流、石林、大理、西双版纳、腾冲火山热海、红河元阳的梯田打造“天然大摄影棚”,依托曲靖翠山影视文化城、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玉龙湾东南亚影视城、丽江束河茶马古道影视城等建设了一批适宜电影电视剧拍摄的人工景点及景区,并创造了影视制作的相关条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是与旅游项目相结合的各地地方文化节的开展。“视觉符号是事物和知觉之间的中介,是地域文化观念的物化形式和传播载体”。地方文化节是以区域文化特征为基础,紧紧围绕特色文化而开展。
云南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刀杆节”、瑶族的“盘王节”、景颇族“目脑纵歌”、独龙族的“卡雀哇”、佤族的“新米节”等。有些地区结合自身的优势,举办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文化节,元阳梯田文化节、德宏葫芦丝文化节、罗平油菜花文化节、腾冲火山热海旅游文化节、晋宁古滇文化节、临沧茶文化节、扬武烟盒舞文化节等节日,着重突出“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民俗资源和区域文化内涵,提高了旅游的文化内涵。而每两年举行一次的昆明国际旅游文化节更是扩大了云南的影响力。
最后,云南省利用自身优势,打造香格里拉、石林、三江并流、茶马古道等等一批云南特有的文化品牌;大力扶持新闻出版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云南出版业打“特色”牌,使滇版图书不仅内容丰富、品种齐全,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先后出了一系列的精品书籍,并编辑出版了《文化云南》、《祥瑞云南》两本高质量的邮册;云南本土的各影视动画公司创作了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云南本土气息、有自己原创品牌的动漫产品,充分展现了云南在本土动漫创作上的巨大潜力;通过文化交流和国外演出表演,有时还搭载“中国文化年”的东风,使海内外的朋友领略到与众不同的云南民族文化,扩大了在海外的影响。
云南省在以上项目中充分发挥了媒体的传播优势,使人们能够近距离地欣赏丰富而神奇的滇文化,并引领人们参与其中,亲身感受滇文化的无穷魅力,这就是云南文化的视觉化传播效应。
三、加强云南省文化的视觉文化传播
近年来,云南省文化在视觉化传播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和北京、上海等地相比较,仍有较大的差距,仍需调整思路,拓宽领域。
(一)借鉴原有经验整合云南文化资源,打造视觉传播平台。
云南省是一个“最美、最大的天然摄影棚”,《无极》、《千里走单骑》等大片相继来滇取景。通过影片众多的观众领略了云南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迥异的古滇文化,同时对云南心驰神往。在此影响下,应利用视觉化传播扩大号召力;同时加大对云南本土电视节目进行整合和市场化运作,打造出在全国叫得响的电视栏目;对各个地方的特色文化进行整合包装,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新闻出版、音像电子等领域的优势,将它们联合起来,打造成符合本土特色的视觉传播平台。
(二)多渠道塑造视觉效应。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视觉媒介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其种类也日渐多样化。图片、博客、播客、广告、动漫、创意概念、DV个人作品等都可以作为传播云南文化的渠道,并联合相关文化产业,形成双赢的文化产业链。以网络为例,网络有的视觉元素可以成为宣传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环境人文的最直接、最便捷、最有感召力的传播方式;就动漫产业而言,动漫是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以鲜明动感的形象,时尚的流行元素等吸引着人们。但目前云南省的动漫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提高动漫产品的水平,拉动衍生周边产业的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手机动漫、影视正处于蓬勃发展中,云南省文化借助这种新媒体可大有作为。
摘要:奥林匹克视觉形象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标志和艺术表达,在传播奥林匹克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建筑的视觉认知和视觉感受而言,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地标性建筑的中国国家体育场“鸟巢”,以它特有的标志性、时间性和空间性的建筑艺术特点。无疑成为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视觉形象,同时,“鸟巢”对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等都发挥了作用,为奥林匹克运动文化谱写了新的篇章。
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已经落幕。与奥运相关的大型公共建筑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都在奥运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体量巨大的建筑实体,国家体育场“鸟巢”以其特有的标志性、时间性和空间性建筑艺术特点,成为传播奥林匹克文化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
在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中,视觉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届奥运会的经验告诉我们,优秀的视觉形象会成为一届成功奥运会的重要标志。往往奥运会结束后,视觉形象依然会继续留在人们的心中,发挥久远的影响。通常所说的奥林匹克视觉形象是指运用平面设计或视觉传达设计的方法对奥林匹克理念与行为的全面反映和艺术性表达,这只是狭义概念的界定。而广义概念的奥林匹克视觉形象是社会公众通过各种媒介接触到奥林匹克的理念、行为及设计传达符号,是经过思维与情感的整理与分析而形成的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总体评价和整体印象。因此,无论是二维还是三维的造型艺术,小到奥林匹克标志、徽章、徽记、奖牌、吉祥物、招贴画、火炬,大到奥运场馆、奥运公园等,奥林匹克的视觉形象范围广泛,形态丰富,影响巨大。
对奥林匹克视觉形象关注较多且研究较为全面、系统的是王军博士。她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历史研究》一书中。书中着重对奥林匹克视觉形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成因、规律以及奥林匹克运动和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但是,因其研究重点的划限把奥林匹克视觉形象仅仅界定为二维的平面视觉形象的范围,而对更具冲击力和影响力的三维乃至四维的建筑场馆视觉形象几乎没有涉及。本文基于“鸟巢”的视觉形象,以建筑的视觉认知和视觉感受为视角,分析奥林匹克视觉形象在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视觉形象是通过传播发挥其功能的。“鸟巢”的视觉形象具有直观的识别性和冲击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回味的空间,它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奥林匹克文化进行传播。其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奥运前、奥运中和奥运后几个不同的阶段。
一、“鸟巢”的标志性是奥林匹克文化的艺术表达
奥林匹克视觉形象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标志。历届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除了满足奥运会竞赛的需要外,都力求以艺术美感及文化风格,成为举办城市和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时代标志和视觉形象。“鸟巢”以体量巨大、多维的视觉形象,恰似一座由建筑变成的世界上最大的“雕塑”作品.为北京奥运会树立了一座独特的标志,是奥林匹克文化的艺术表达。
“鸟巢”是一座造型别致、独具匠心的奥运场馆。其视觉形象有着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鸟巢”形象完美纯净,外观即为建筑的结构,立面与结构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各个结构元素之间相互支撑,主体建筑以钢结构析架成“鸟巢”结构,空间呈巨型马鞍椭圆形。它地势略微隆起,如同巨大的容器。高低起伏、波动的基座缓和了容器的体量,而且给了它戏剧化的弧形外观。“鸟巢”采用中国传统文化中镂空的手法和陶瓷的纹路,色彩灿烂而热烈,与现代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鸟巢”以其艺术性与功能性的高度结合,在满足奥运会体育场馆所有功能和技术要求的同时,空间效果既新颖别致,又简洁典雅,给人留下与众不同的印象,成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标志和艺术表达,从而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创造了独特的窗口和平台。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木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的举办,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对话。建造在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上的“鸟巢”,以其富有东、西方智慧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体育建筑和独特的视觉形象,给世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由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的奥林匹克文化以一句格言和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为人们所熟知,“和平、友谊、进步”是奥林匹克宗旨的高度概括。奥林匹克文化和精神强调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奥林匹克包含的这种自我挑战精神和公平竞争精神构成了当代人类自我完善和社会交往的基石。
奥林匹克文化的思想精髓是以西方文化中占核心地位的竞争理念,哲学基础是强调个人的单主体性思想。而集中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华文化精神,其思想精髓是和谐理念,哲学基础是强调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互主体性思想,突出的是一个“和”字。在“鸟巢”的各种文化活动及其赛事,不仅追求“更快、更高、更强”,而且赋予了“更真、更善、更美”的新的内涵,追求和平、和睦、和谐,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精神。
奥运会是奥林匹克文化的一种活动形式,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体育竞技的范畴,奥运会中的体育建筑设施特别是主体育场则是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重要载体。“鸟巢”使奥运会这一盛大的的世界性节日,成为喜庆而欢乐、自由而和谐的场所,续写了奥林匹克文化的新篇章。
二、“鸟巢”的时间性是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过程
建筑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鸟巢”的时间性是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过程。“鸟巢”以其时间的“流动性”,对奥林匹克文化进行“线”的传播。传播是一种传达、交流、联络的方式,以各种符号的信息意义,通过传播的过程和渠道,产生传播的效果和作用,是一个完整的行为过程。“鸟巢”作为建筑艺术所构成的综合媒介的存在具有传播功能。
以下两个事例可以说明“鸟巢”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及其过程。
其一:国家体育场方案的征集与设计。“鸟巢”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在设计方案征集阶段就已经开始。“鸟巢”是第一个进人建筑设计程序的北京奥运场馆设施。
2002年10月25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和第二奥运会组委会授权,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面向全球征集2008年奥运会主体育场—中国国家体育场的建筑概念设计方案。经过资格预审和正式竞赛两个阶段,截至2002年11月20日,有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日木、加拿大、瑞士、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的14家设计单位进人正式的方案竞赛。
2003年3月18日,在参与竞赛的全球13家建筑设计公司及设计联合体的13个设计方案中,评审委员会选举出3个优秀方案。在此基础上,评审委员会推选“鸟巢”方案为重点实施方案。同时,为征求公众意见,竞赛组织单位又将全部13个设计方案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公开展出。展出历时6天,征得观众投票6000余张。表现出观众与评委在相当程度上的认同。
最后,经决策部门认真研究,“鸟巢”最终被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中国国家体育场的最终实施方案。这个由2001年普利茨克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德梅隆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完成的方案,从中外13个竞赛方案中胜出,被评委以压倒多数票选为重点推荐实施方案,并获得公众广泛好评。
以上国家体育场方案“鸟巢”征集过程和数据说明,由于国家体育场采用全球招标,经过征集方案、中外专家评审、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得到了国际国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巨大影响。
“鸟巢”是中国改革开放理念的具体体现,充分展现出改革开放的中国融人国际大家庭的全球化姿态,体现了2008年奥运会提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口号。同时,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具体实践过程。
其二:奥林匹克“火炬”的传递。本届奥运会火炬传递的终极目标是“鸟巢”。火炬传递是奥运会的前奏,是仅次于奥运会木身的最重要的传播工具,在奥运会主体育场圣火燃烧之前,火炬传递也在践行着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使命。
在火炬传递的过程中,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国际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以“和谐之旅”为主题,以“点燃激情、传递梦想”为口号,境外在五大洲(国家、地区)的21个城市,境内在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传递,并抵达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传递时间为130天,传递总里程约13.7万。
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传递路线展示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生机勃勃的建设成就以及13亿人民的精神面貌。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成为奥运史上传递路线最长、传递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火炬接力。在传递活动中,传递了友谊与和平的信息,传播了奥林匹克精神,点燃了人们对奥运会的激情。
三、“鸟巢”的空间性是奥林匹克文化的传播场所
在“鸟巢”举力、的本届奥运会开幕式和闭幕式是奥运会期间最隆重的仪式,也是全球最盛大的节日。奥运期间,作为木届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全世界的眼光聚集在“鸟巢”。如果说“鸟巢”的设计和火炬的传递呈现着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过程和前奏,那么,奥运会期间在“鸟巢”的开、闭幕式及其多个赛事,就是传播奥林匹克文化的主要场所和舞台。在“鸟巢”建筑这座凝固音乐的空间里,它更加直接地发挥着作用,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以开幕式为例,在“鸟巢”的大型文艺表演为全世界奉献了精彩的视觉盛宴。宏大的场面之中,以古典的中国画卷为整个表演的背景,通过炫目的舞台设计,巧妙的段落衔接,演员精准的诊释和演绎,高度浓缩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体现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四大发明,到书法、昆曲、京剧、国画,从海上丝绸之路到现代“星空”,以史为经,以璀璨的文化遗产为纬,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华5000年光辉灿烂的文明。焰火组成的巨型“足印”,沿着北京古老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天安门到“鸟巢”,象征了古老中国到现代中国的历史足迹,寓意深长。从某种意义上说,“鸟巢”成为人们的精神向往之地,成为木届奥运会的象征,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展示舞台。
“鸟巢”是奥林匹克文化的延续载体。随着奥运会的结束和后奥运时代的到来,“鸟巢”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使命也已经结束。奥运会后这里将成为人们广泛参与文化体育、健身购物、餐饮娱乐、旅游展览等综合性活动的大型场所,并成为具有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其功能也许会发生一些变化,但是,它的建筑物体依然会在原址保留并继续发挥作用。据新华网的报道,进入2009年春节黄金周以来,“鸟巢”“水立方”等一批新北京标志性建筑成为奥运会后旅游观光的亮点。据统计,春节假期共有约8万名游客参观了这些奥运景点。
“鸟巢”是北京奥运会重要的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本届奥运会渐渐远离我们而去,“鸟巢”却如同一座纪念碑,以它特有的存在方式矗立在人们的面前,其视觉形象依然会继续留在人们的心中,发挥久远的影响,它也将继续传播与延续着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
四、结语
关键词: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100-2
0 引言
视觉传播指通过影像符号、形态和行为达到一定目的信息传播,包括广告、海报、现场环境、印刷物插图、电影、电视、网络视频、摄影、形象设计、体育运动的视觉表演等。
大理州特有的文化生态滋养着极其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技艺、医药、历法、礼仪、节庆、体育、游艺等。传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俱来的内在属性,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下去的必然要求。
1 大理白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影视传播
在影视传播方面,中央电视台多次专题报道云龙吹吹腔活动情况,并拍摄了南涧跳菜宣传片,大理电视台《大理讲坛》《大本曲》《身边》等栏目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内容来策划。这是值得提倡的,因为以电视为代表的视觉媒介的优势是视听兼备,图声并茂,生动、形象、逼真、感染力强;视觉欣赏符合不同社会群体的信息接收习惯,超越空间距离,传播的即时效果明显。
在音像出版方面,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五十周年之际,出版了《影像大理――大理优秀电视节目荟萃》,其中收录了《艺苑风景线・走进大理三月街》《开心辞典》节目――来自全国东南西北中不同城市的五朵金花,在苍山洱海间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这些节目都为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发挥了作用。
近年来颇有影响力的传播方式还有2009年9月“中国白族百村百人”大型影像工程,其目的是了解白族群众的生活现状,也为了弘扬大理的历史、民族文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共拍摄了15011 个白族村落的照片3万多张,收集整理有关文字资料30万字,出版了文配图作品《中国白族村落》《中国白族群像》,生动地展示了各地白族村落的人物群像、他们的生产生活的真实瞬间、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迷人的民族风情。
不过,这些内容被整合进了对大理文化的统一介绍的结构中,没有单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专门宣传,就不能突出其地位和价值,就容易淹没在大理文化的宏观背景中。
2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演艺传播
经过几年的发展,文化产业培植初见成效,培育了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大理古玩城建成投入使用,大型实景演出《希夷之大理》登台亮相,2010年在天津召开的文化部第四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命名授牌大会上,大理州以大型歌舞《蝴蝶之梦》为主营业务的大理风花雪月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被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是全省唯一一家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
多年来,白剧艺术精品创作在全国戏剧舞台出彩夺目,从《红色三弦》到《望夫云》《阿盖公主》到近年创作的《情暖苍山》《白洁圣妃》《洱海花》《乡村医生》等一系列精品剧目获梅花奖、群星奖、山花奖等国家级奖项50个,省级奖200余个。文艺团体坚持送戏下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广场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农村文艺队伍广泛开展活动,极大地活跃和繁荣了城乡群众文化。[1]
3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展传播
会展是组织通过运用各种传播媒介,以直观物品陈列来展现组织成果、风貌、专利、产品的一种有组织的集中展示活动。视觉信息、听觉信息、触觉信息、嗅觉信息、味觉
信息等,可以使参展者深受感染,发挥整合传播的力量。其特点是传播方与接收方直接接触,使其更具有直观真实性。[2]
大理国际会展中心、大理国际会议中心、大理州体育馆、大理州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会展场馆具备一定规模。政府高度重视节庆文化展览,专门设立节庆文化活动领导管理机构。目前大理州会展业在三月街节庆、茶花兰花博览会、开海节等地方民族文化展览方面取得了学界、社会的认知和认可。
历年提出的“生态・人文,盛世・和谐”“以生态文明为本,以历史文化为魂”“大理――摄影天堂、创意之都、精神家园、旅游胜地”“影像看世界,典藏看大理”等主题和理念,吸引了国内外很多顶级一线摄影画廊前来参展,并进行典藏交易和摄影作品集交换活动。活动丰富,除了摄影讲座、媒体培训、手机摄影大赛等活动外,最值得一提的是《绕三灵・本主祭》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地道云南杯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大赛”,一些以大理白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容及主题的作品参展并获奖,配合大理洱海开海节开幕系列活动,展示了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震撼力,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了大理丰富的人文摄影素材,激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在活动过程中更好地感受大理、聚焦大理、宣传大理,其影响范围之广和影响力量之大不言而喻,无疑会为传播大理白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巨大作用。
4 文化空间的传播作用
大理州坚持打造“南诏古都、文献名邦、妙香佛国、风花雪月、洱海渔歌、创意之都、精神家园”等系列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确立了“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旅游二次创业总体思路,为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强节庆文化建设,办好三月街民族节、洱海开海节、中国漾滇核桃节、大理国际影会、南诏文化节等特色文化旅游活动,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
演艺活动、会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作用,不只是因为它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重要平台,还因为这些展示活动创造的空间带给观众的独特体验。展区特点鲜明突出,既符合国际化影展的布展要求,同时也突出了大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也是文化空间的一种。其传播功能显而易见。2012年12月30日,位于大理市古城玉洱路“蒋公祠”内的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正式开馆,标志着云南省有了第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并成为新的旅游景区,给本地人和游客增加了一个了解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窗口。
“蒋公祠”是大理古城内保存最完好、最具白族建筑艺术代表性的清代祠堂建筑群。博物馆以大理州境内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省、州、县(市)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及传承人展示为主题,以生态博物馆建设理念为指导,集展览、收藏、研究、文化体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品展销为一体,共收集了535件非遗展品。博物馆设有5个固定陈列厅,展示了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品,同时还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演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和大理土特产展销区,以挖掘、保护、传承、弘扬为宗旨,通过展板介绍、图片介绍、实物、雕塑、影像、活态展演及互动等多种方式,生动、逼真地展示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传承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基地,为海内外游客了解大理开启了窗口。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社会变迁;体育视觉文化;消费社会;作用影响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5-0076-04
Abstract:By using documentary, video data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s,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s visual culture. It reveals the fact that sports visual culture results from many different facto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t has been deeply infiltrated into people's everyday life. The development of it is due to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formation of mass culture. It’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social advancement. At last, the author also analyzes the opening and closing ceremonies of Beijing Olympic Games from the aspect of visual expression.
Key words: social change; sports visual culture; consumer society; the role of impact
在当今的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突飞猛进和社会的变迁,体育视觉文化的发展有目共睹。奥运会、世界杯及各种世界性、洲际性、全国性的体育竞赛电视、网络的现场直播,扑面而来的各种广告、杂志……都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的一部分。体育视觉文化如今已经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了我们这个时代十分耀眼的文化特征之一。体育视觉传播媒介所反映的是一个数字化、影像化的消费社会,它使得人们的生活由文字走向图形符号,由深层剖析走向了平面延伸。在追求效率的时代,视觉超越听觉,图像并驾文字,电子媒介的图像实时(现场)传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诱惑力。图像作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特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人类眼观的欲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难怪,海德格尔早在上个世纪30 年代就曾宣布一个“世界图像时代”的到来。那么,体育视觉传播文化发展至今,究竟是什么力量,什么因素影响着它――促进着它或是制约着它?是什么因素把体育视觉文化推向了当今社会文化的前沿?它产生、发展的必然性何在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1 体育视觉文化的特征
有学者指出:“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1]也就是说,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诸如电视、电影、广告、招贴、海报、图形、时装、摄影等等形式所传播的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视觉符号或图形图像,它的实际目的在于符号和图像中反映出的社会风貌,以及隐藏在它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背后的社会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2]。也只有具备了这种意义,它才能被称之为一种文化的模式。在这些形形的视觉媒介中,我们不难看出视觉文化的以下几点特性:其一是直接性。这是视觉文化传播的最典型的一个特征,也是它区别于传统文化传播系统的主要因素,它以图形图像为传播媒介,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以提高了信息的直观性和形象的易懂性。其二是文化性。这是视觉文化必须具备的也是必须体现出来的一个特性,也就是说视觉文化传播的体系必须承载一定的社会理念。如果视觉符号没有一定的文化性,它就只是一个图形、一个符号,而不能反映社会和传递思想。其三是冲击性。它通过颜色、图案等元素的极端运用表达主题、内涵及时代特征,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引发人们对社会的思考和美好憧憬。其四是传媒性。视觉文化以其独有的感性方式对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进行不断的冲击,在传递信息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都是人类基于生存发展的目的,对视觉依赖、对图像需求的结果。
显然,在体育领域视觉文化的发展则表现为体育视觉文化。具体地看,笔者以为体育视觉文化又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是运动竞技时的运动形态,它给人以力量、优美和和谐的享受;第二是运动竞技场的环境建构,它不仅包括环境的视觉构成,还包括竞技间隙的视觉表演;第三是体育明星们的视觉标识,譬如说奥尼尔左胳膊上的Superman,这个超人纹身让奥胖在NBA里入道N年一直履行着自己的赛场威慑力的霸王表现,小艾脖子上那个显赫的忠字,仿佛一直在诉说“忠”之苦;第四是体育表演中的“内视”,它讲究的是体育项目内在精神的外显。如中国武术套路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看”与自我的“看”形成了一种运动的视觉运作“场”,传统武术的“内视”――武术对“形-气-心”一体三相的内视自觉,体现了“一人天,合内外”的大生命洪流。武术套路对技击实践的思维超越及对技击意境的精神表达,参与并形成了体育视觉语言。
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直觉性、情感性等审美的视觉特性,因而,能够方便而充分表达视觉文化的涵义。体育运动中凸现的力与美在视觉的感染中得到传达与强化,各种体育竞赛是视觉文化所有特征的综合体现。
2 新媒体技术促进了体育视觉文化的快速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继而引起人类意识形态领域的改变,促成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变革。在视觉文化领域,科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首先,从视觉产品的生产方式上说来,媒体技术的自身因素对其有显而易见的影响。一方面,当前视觉文化产品的生产依赖于设计与软件运用领域,如Photoshop、CorelDraw、3Dmax等电脑绘图软件的出现和快速更新给设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一切都在为信息传达的更快速、更便捷、更形象服务;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等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兴起的确为现代视觉文化传播系统的运作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又稳定的平台。如今的3G手机、MP4等随身携带的新媒体就可以实时传递视觉信号。也就是说,视觉文化传播系统不仅仅在生产体制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在传播和流通的体制上也依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数字化的视觉文化在传播中运用了最现代化的媒体科技平台,全球化的流通方式比其它任何文化传播形态都更为突出和强烈。
其次,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其它高科技的发展也为体育视觉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如多哈亚运会中通过高科技来提升赛艇赛视觉享受,在赛艇项目首日比赛中,到场观战的观众以及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将会高兴地看到比赛场的水下75米的地方安装了高科技的信号灯,这一在世界上首次应用的技术就是特为赛艇比赛项目而设计的,它将为现场的观众和电视观众呈现精彩的视觉效果。
这充分说明当代信息社会、消费社会的已然成形,人们对直观、便捷、高效率的视觉传播方式已欣然接受,这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体育领域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现场观看体育比赛的观众仅为少数,这样通过电视或网络观看成为大部分爱好者的选择,体育视觉文化在社会大背景这片土壤上健康成长起来也就顺理成章了。此外,在新媒体技术为体育视觉文化提供存在和发展的保障的同时,体育视觉文化也会大大利用自身在感性形态领域中的优越性来促进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3 大众文化的形成为体育视觉文化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由于大众传媒的渗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文化差距已逐步变小,以电影、电视、网络、广告以及MTV等视觉传媒为代表的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当代视觉文化或者说是影像文化社会的形成,这样就为人类社会的越来越“现代化”、“都市化”而导致了一个商品经济、消费社会新时代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其中后现论家詹姆斯对大众文化的阐释是两个中心的转换:即大众文化是现代主义语言中心向后现代主义的视觉中心的转换,是后现代文化的一种文化模式。那么体育视觉文化的发展得益如此社会环境的变迁而得到广阔的发展新空间[3],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人们视觉消费的需求。消费社会的到来成为视觉传播文化兴起的一个重要前提。孟健先生在他的《视觉文化传播的另类阐释》中认为“在数字化构造的视觉文化传播‘图景’中,我们看到了消费社会作为一个巨大的背景,将数字影像推至文化的前台这样的历史过程。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现代人视觉的要求。所以说,消费社会乃是今天视觉文化传播的真正温床,它召唤着人们进入这种文化,享受它的愉悦[4]。”
第二,是人们视觉冲击的需求。在许多体育运动场合,速度往往是人们的视觉冲击性最直接的。速度进入观众的视野是由现代社会的结构特征决定的,因为在这个时代,整个生活的节奏加快了,通讯系统的先进便捷,使得人们之间的距离在理论上变得零距离了,城市生活的节奏近乎狂热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时间和空间结构渐渐开始变化,复杂的现实往往变得迅速而简单,人们已经开始适应和追求快节奏,并由此获得心理层面的。比如,拥有了众多狂热观众的赛车就是速度最直接的表露和象征,甚至有时剩下的只是动力感的再现和速度的展示。在《速度与激情》的影片中,就多次用近镜头贴近赛车款式,展示赛车的性能与演员的驾驶技巧,同时进行不同赛车之间的比拼和对话,长时间让镜头贴近赛车的启动和奔驰的过程。这种彰显速度的场景,观众观看时仿佛会产生一种共鸣的效果,引起诸如肌肉的反射或运动的冲动等等之类的动力学反应。有观众这样评述:“剧情虽然很简单,但以一副冷酷英雄的面目出现在洛杉矶街头的二人,展开了一场亡命飙车大赛,飞车的速度,技巧出神入化,刺激感十足,太好看了。”
第三,是人们视觉依赖的需求。看,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行为,包括因特网II在内的各种新媒体的发展,都充分显示了“视像化”是一种普遍生活状态。我们可以用多样的词汇来形容现代社会里的各种视觉冲击,人们已经渐渐地对视觉产生依赖,因为,事实上,由于视觉媒体的充分发展,人们已经产生了一种视觉依赖。视觉依赖是人们依赖于视觉过程追求心灵体验的过程,它引发的是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以及人生态度的根本解构与重建。“审美趣味的主体在慢慢向整个大众偏移,审美思想也由伦理意志向审美想象变迁,人们的审美对象也由灵魂、内涵向感官、肉体运动[5]。”其实,对视觉的依赖、对图像的需求是人类永恒的情结,视觉文化自古有之[6]。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程中,人们由幻像到实像再到仿像的发展过程,蕴含着自然形态到人为形态转变的逻辑过程,人类文明的进步也由原始的蒙昧转向对现实的认识、再现,继而又从对现实的认识发展到对现实的仿制、表现。这既是视觉文化的发展史,也是人类不断追求现实与心灵相碰撞的历史。例如,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2007年12月11日转播了一场由梅威瑟与里奇•哈顿的美英拳击对决赛,拳击起源于人类产生之初,是动物为了生存和竞争的手段,是原始的,蒙昧的,但这场决赛由于有“老虎”伍兹等众多巨星以及里奇•哈顿和他率领的20000多名英国拳迷“远征军”的疯狂表现,使得人们从这种巨大反差的体育文化碰撞与冲突中,尽情感受拳击带来的巨大视觉冲击力和巨大魅力,充分呈现了体育特有的这种充满心灵体验的视觉盛宴与文化碰撞所带来的视觉。
4 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体育视觉文化发展的驱动力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这是2005年9月文化部对文化产业的最新界定。它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是为满足社会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产业。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人们和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7]。
谈到文化产业就不能回避商业的主体商人,商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创造适合于大众口味的、快餐式的大众文化精神消费品就成为文化产业经营者的终极追求。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到来,文化工业凭借着对娱乐手段和媒体的控制,进而具有了操纵大众的日常生活直到内心意识的权力。以广告、招贴、服饰、家具等形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思考与判断、选择和拒绝,产业迅速扩大,并呈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势头,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视觉文化被迫去追求其商业价值,我们可以从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中感悟到这一点,周立波调侃说:“春节联欢晚会再这样下去就变成了一台大型的电视广告晚会。”
贾树枚、陈龙在《视觉文化传播导论》论述到:在这个社会中,面对纷繁的爆炸般袭来的信息,我们的眼球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时间变得越来越精贵,视觉符号生动的形象、浅显的表意要比文字和声音更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因而被企业、广告和媒体看中,从而成为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8]。这样由于文化产业的扩张,于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设计部门的参与,在当今几乎相同的科学技术基础和经济文化背景下,外观的设计和形象的包装就越突显出其重要的意义。而“体育明星”们则成为这场文化产业中的耀眼群星,他们既是视觉关注的焦点人物,也是“被视觉设计”的对象。因此,众多体育明星逐渐从运动场走向大众的视野,纷纷成为各种品牌的形象代言人,比如姚明、易建联、刘翔等等,成为关注的焦点和主题。体育明星为企业品牌做广告、形象代言人,可以使产品迅速、有效地占领市场的制高点,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体育明星广告也是一道生动、真实的人文景观[9],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然而,从另一角度看,也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企业的赞助和推动,使体育视觉文化的发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将体育视觉文化推至空前高涨的状态。
5 体育视觉文化经典诠释――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
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用“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为全世界观众带来了全新的震撼。独特创意和多媒体声光电等高新科技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诠释得淋漓尽致。蔡国强和焰火团队将焰火融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四个仪式的主题,开创了世界焰火景观创意的新时代[10]。创造了29个“大脚印”、“流星飞瀑”、“彩虹飞架”、“牡丹花开”、“奥运五环”、2008个“空中笑脸”、“点燃圣火”等一个个在高科技手段下完成的奇迹。这是一次奥运史上最大规模的光影奇观,3000台电脑灯,500米长巨幕投影。这是一场用高科技演绎的视觉盛宴。在这场视觉盛宴中,我们看到了是中国式体育视觉文化的呈现,由视觉冲击引发人们对传统和现实社会的反思,带给国人乃至世人的是心灵的震撼,在奥运史上留下了精美绝伦的华章。笔者以为它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凸现中国文化核心元素。在开幕式中,利用现代影像技术,巨幅长卷在“鸟巢”中央缓缓展开,诸多中国元素于其上流淌。饱含了浓厚的中国文化,意境悠远,流光溢彩,厚重深沉。这巨大的卷轴及画卷,始终贯穿了开幕式表演的始终,直到运动员入场后,经过运动员奥运五色脚印的踩踏,这一幅山水画才最终完成并由此拉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示。在“三千弟子”诵读之时,中央的巨幅画卷中间,开始出现了立体活字印刷体,方版汉字凹凸起伏着变化,整个活字印刷版如水波涌动,此消彼涨,充满着无限动感,象征了中国汉字的演化过程,以及“以和为贵”中国传统理念。
第二,运用最新媒体技术。在开幕式中,充分运用了现代媒体最新技术。比如,在2008年8月8日20时开幕式开始时令人终身印象难忘的29个焰火脚印,它暗合29届奥运会,沿着北京的中轴路穿过天安门广场直奔国家体育场而来。再比如,“鸟巢”体育场的上方大屏幕波涛汹涌,场地中间的画卷上呈现出立体的船形,整个体育场如同浸在一片蓝色海洋之中,桨手组成的不同图案仿佛迎风破浪而行,蔚为壮观。长幅画卷从黑白转成绚丽的色彩。而所有这些视觉形象都是由最新的媒体技术所产生的虚拟景象。在此景象中,几千名绿衣使者出现,汇成一个星光的世界,时而聚成银河,时而分散成祥云,精美绝伦。
第三,展示绿色人文精神。随着开幕式演绎的进展,象征现代文明的篇章展现在世人面前,演员们搭起人墙,形成鸟巢的造型,郎朗在中间弹琴,上空一个牵着风筝的小女孩缓缓飞过。动静结合,精彩的创意。画卷再次展开,画卷中老师正在给背着书包的孩子们讲课;画卷外,2008名太极选手组成了一个圆形,场面恢宏而宁静。万众手舞“和平鸽”虚实间奥运和平理念更加彰显。带动全场以此种虚拟方式放飞和平鸽,写意庄重,圣洁清新。当最后一个篇章“梦想”到来,宇航员飞翔在画卷上方,一个蓝色的地球在星海中缓缓升起,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出现在地球顶端,高唱主题歌《你和我》。“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如诗如画的场景让观众如痴如醉,赞叹不已。闭幕式中,由12层人墙组成的记忆之塔宛如再次燃起的熊熊圣火,396名表演者在塔身上用人体进行立体表演,“绽放”出了巨大的红色牡丹花。在灯光的映衬下,一次次变化不断打动着观众的激情,令全场沸腾,为全世界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奥运记忆。
虽然奥运已成功落下了帷幕,但开幕式那精彩绝伦的表演仍历历在目:虚拟的和平鸽、巨大的鲸鱼、全世界人们的笑脸,李宁绕体育场碗边“奔跑”……此次在北京国家体育馆举行的奥运开幕式是全球历届体育盛会史上视觉效果技术最为先进、最为复杂以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次,为世界奉献了一场顶级的体育视觉盛宴![11]
6 结 语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在消费社会的支撑下,在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中,体育视觉文化日益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承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的新媒体技术促进了体育视觉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更新、大众文化的形成为体育视觉文化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经济和体育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是体育视觉文化发展的驱动力。另一方面,体育视觉文化作为一种视觉思维方式,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它将成为一种重要的开掘人类体育潜能的方法和手段而反作用于社会变迁。
参考文献:
[1] 周宪.读图、身体、意识形态[C].文化研究.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68.
[2] 罗岗. 视觉文化读本[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3-25.
[3] 曹月娟.视觉文化的商业化与其自身发展的相互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新疆:新疆大学,2007.27.
[4] 孟健.视觉文化传播的另类阐释[J].文化评论, 2008(11):11-16.
[5] 刘士林.变徵之音――大众审美中的道德趣味[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9-12.
[6] 米尔佐夫(美)著,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06:141-142.
[7] http//省略.文化产业.
[8] 贾树枚,陈龙主编. 视觉文化传播导论[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268.
[9] 李龙.我国体育明星广告市场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02:25-28.
[10] 蔡国强,奥运会焰火作品[EB/OL].省略2009-10-3.
[11] 映君,科视助力北京奥运,缔造顶级视觉盛[EB/OL].省略/2008/2008_1_17181_1.htm.
[11]安毅.Crossover一个新设计时代的象征――从Crossover看现代设计的视觉文化[J].新西部(下半月),2009.11.
[12]曹月娟.视觉文化的商业化与其自身发展的相互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新疆:新疆大学,2007.
[13]陈玲.当代消费语境下视觉文化的审美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9.
[14]杜文杰. 美英拳击对决 视觉盛宴与文化碰撞[N]. 中国体育报,2007.12.11.
【论文摘要】电视公益广告在现代文化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把文化传播当作题中之义,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的传承、交流和整合,是电视公益广告的传播目的和责任。同时,电视公益广告的创作首先要立足人性,关注社会、人生和未来,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命运。要用最平实的创意表现方式结合整个人类的生存主题,小切入、深挖掘,力求用简洁的画面和朴实的语言达到一种隽永回味和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以倡导、推介社会风尚及道德观念,规范社会行为为基本内容和目的的电视公益广告。由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鲜明的表达内容,在当代社会中正产生着越来越不容忽视的大众化传播影响。作为当今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电视公益广告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电视节目传播类型,它不仅维系了广告延续人类消费文明的技术价值,同时也在文化角度上重新阐释了广告的多元化内涵,为电视广告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提供了有别于传统商业价值之外的一块广阔天地。本文正是想通过对现实公益广告传播中一些具体现象的分析、来探讨电视公益广告在社会文化价值的问题。
1、电视公益广告的社会功能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1传播功能
电视公益广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电视公益广告只有传播了科学理论、正确舆论、高尚精神的信息;才能成为真正的电视公益广告。
1.2价值导向和教化功能
电视公益广告在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每一个电视公益广告,都在表达某种思想、观念,体现某种价值评判和价值追求,人们接受电视公益广告的过程就是对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解读过程。电视公益广告所能蕴含和表达的思想观念可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它既可以表达人们的实践观念,也可以表达深层次的哲理观念。
1.3审美功能
如果电视公益广告通过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歌舞等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作品来表现,它就具有了一定的审美功能。人们把接受电视公益广告的过程当做欣赏一种艺术作品的过程,这时,人们除了思想意识得到了熏陶之外,还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
1.4视听调节功能
广告信息既可以通过听觉信号,也可以通过视觉信号,还可以通过视听混合信号进行传播这就会对人们的视觉、听觉产生不同的影响。和谐的空间结构会通过视觉和听觉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电视公益广告在这方而的作用更应该是“公益”而不应是“公害”。
1.5对商业广告的制约功能
商业电视广告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商业电视广告的发展程度、商业
电视广告的文明和规范程度、商业电视广告的文化含量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商业广告也存在着许多亚待规范和解决的问题,如欺骗性、虚假性、不规范、不科学等等。而电视公益广告的存在和发展则使人们沐浴了一股现代文明之风。电视公益广告的公益动机和效果同某些利用广告进行的商业欺诈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电视公益广告由于其动机、内容、效果的非功利性质,便有效地帮助人们超越个人的、局部的、暂时的、物质的价值追求,帮助人们认识人类发展中最根本的、社会整体上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上长期需要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电视公益广告有助于人们克服和超越市场经济存在的局限性。
2、以实例列举电视公益广告的社会文化价值功能
最早出现于美国与法国等电视传播发达国家电视网中的电视公益广告,从一开始就表达出有别于商业电视广告的“另类化”特征。和商业电视广告的绝对大众化品质追求所不同,电视公益广告反映的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它以提出及解释社会发展目标与价值为内涵,为知识背景、教育程度、生存环境、认知能力各不相同的社会人群,开辟了较为平等的广泛接触社会主流文化信息,分享人类及民族文化成果的最便捷化途径。
电视公益广告中的文化传播,是通过其内容表现所反映出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来加以实现的。而电视公益广告作为电视媒介传播的一种有效节目样式,在体现与传统商业广告异质化目的的同时,也责无旁贷地承担着这样的义务。并且无论是公益广告的提供者.还是制作者都在一种文化传播意识的指引,以及市场规则要求的无形支配下,在公益广告中自觉地融入了当今社会的主体道德意识观念。
5.12汝川8级大地震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特大损失。作为此次贩灾的媒体先锋,电视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据中国最大的媒介及市场研究公司c丁日市场研究对地震前后全国电视媒体的两周广告全天候监测对比显示震后电视媒体商业广告总花费减少37%,减少近99亿人民币,而公益广告投放费用大幅增长92,增长了6.7亿人民币;即整体广告总投放减少330/,共计减少92.2亿人民币。电视媒体为改善贩灾节目播出环境及受众的情感需求快速地调整了广告经营策略。中央电视台推出白试李连杰的壹基金公益广告》,写的是如果每个人每个月拿出一块钱,即1+1+1=1,支持李连杰的壹基金计划,表达了全世界人民的爱心,传达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高尚文化品质。
在当代社会中.人文关怀的实质主要在于理顺人与其它物种对象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人文关怀是现代大众传媒始终在关注与追求的理念与目标而电视公益广告的一个重要的题中要义,就在于它通过大众传播途径.对人们的某种行为进行劝导,以升华人们的心灵,体现一种人文关怀。
3、社会文化传播中电视公益广告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选题和立意不当。
2、表现技巧空洞、手法不对路。
3、后期制作和最终播出问题。有些县市台的公益广告未经认真剪辑,摄制粗糙,音效不清,场景过渡拖沓,后期制作的不精良,大大影响了公益传播的社会效果除北京电视台的制作和播出规模相对较大外,重视公益广告宣传的寥寥无几。
4、商业化倾向的尴尬。电视公益广告虽不以盈利为目的,而它又离不开企业的支持,这就必然会遭遇商业化倾向的尴尬,表现在赞助工商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越界”的渴求。针对这样的现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在生产过程中和广告内容上不受企业的干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这样公益广告才能维系自身的可信度。
论文摘 要:本文以影视媒体在景德镇陶瓷文化推广中应发挥的作用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分析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以及影视媒体在现代文化传播中所具备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利用影视媒体加强景德镇陶瓷文化建设的方案。
一、“瓷都”景德镇的陶瓷文化
宣传“瓷都”文化,必须了解景德镇陶瓷的历史。景德镇之所以成为举世瞩目的“瓷都”,同它优越的地理环境、丰富的矿产资源,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分不开的。它的产生与发展是从人类形成的最初时刻开始积淀的,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审美能力与审美情趣提高的具体表现。景德镇造瓷始于汉代,五代时能烧制白瓷,景德年间以影青瓷闻名全国,元明青花、釉里红,明代开始成为我国瓷业中心。时代的变迁给景德镇陶瓷艺术的装饰留下鲜明的时代烙印,如元青花瓷之繁密而浑穆,明永宣之雄健而清丽,成化之纤丽郎秀,万历之朴拙而豪放,康熙之仓古,雍正之沉静,乾隆之华艳,无不展现出融会大自然灵魂之色的陶瓷之美。
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大量信息通过影视媒体充斥世界,影视媒体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结合使陶瓷文化宣传拓展出一个新的领域。如今景德镇陶瓷文化已在中央电视台,央视网站等核心影视媒体传播,宣传力度之大,影响面之广,已成为国内外的关注焦点。
二、影视媒体在文化传播上的优势
影视媒体是以电视、电影、网络等为宣传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影视媒体是对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甚至是电影、网络的整体形象进行一种外在形式要素的统称。影视媒体在推动文化传播上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影视媒体的传播面广、影响力大、快捷方便。2008年央视经济频道《寻宝.走进景德镇》节目,对景德镇深厚的陶瓷历史文化渊源和辉煌成就以短片的形式进行展示。节目在央视播出后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对进一步扩大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影响,活跃景德镇艺术品市场,提高景德镇陶瓷艺术作品在海内外的地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影视媒体的这种大范围的宣传影响力度是其他任何一种传播媒体都无法实现的。
第二,影视媒体能给人一种现场的直观感,让人感觉亲切、生动,能够形象、鲜活的把要表现的内容展现在人们面前,易于被观众接受和认可。
第三,影视媒体具有人性化的特点,它播出的频率高,能够强化信息。通过影视媒体可以使观众随时随地接受信息,强化观众的记忆,潜移默化的影响观众。数字电视时代的今天,电视传播趋向多媒体、交互式,使人们可以不受地点、时间的限制,有选择性地观看各种陶瓷文化类电视节目,随时随地了解景德镇悠久的陶瓷文化。
影视媒体是一种感观上的视觉和听觉相协调、声像上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它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可以把具体的艺术形象抽象化,把深奥的艺术哲理通俗化。不论文化程度高低,年龄大小,公众都可以从电视媒体中接受信息。信息可重复出现,从而加深公众的理解。这些对于景德镇文化魅力的展现和陶瓷文化知识的推广尤为重要。 转贴于
三、有效利用影视媒体提升景德镇陶瓷文化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视媒体已成为企事业单位进行对外展示、信息沟通有效且快捷的途径之一。怎样才能利用这一传播方式来宣传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呢?
(一)注重景德镇陶瓷文化与影视媒体的结合,掌握大众需求,发挥自身特色。影视媒体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这就要求电视节目要面向大众。如陶瓷电视专栏《陶瓷文化面对面》,它之所以能够在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原因在于它找到了最适合电视媒体的播出形式。节目内容以景德镇背景为主,典型地以视觉形象和艺术语言去游览“瓷都”风景,点评“瓷韵”精华,笑谈“瓷趣”百事,畅叙“瓷缘”真情,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特点,以景德镇陶瓷为审美主体,配以音乐、图片、资料和话外音。
(二)注重片子内容与画面表现的创意性,加强人才培养。一部好的陶瓷宣传片要有好的创意,要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要积极扶持景德镇陶瓷文化节目创作队伍发展,培养和引进一批熟悉陶瓷文化、精通节目制作、能够敏锐洞察陶瓷市场走向的高素质陶瓷文化类电视节目制作人才。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才能有更新的思维方式和创作形式,在众多纷繁复杂的陶瓷文化中发掘出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并进行提炼和总结,并通过有效的视觉图像方式进行表述,达到节目形式的多样化,进而来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景德镇陶瓷企业未来要想打破传统营销模式,创新自己的理念,走出一片新天,就必须要在企业宣传上创新于别人,有更新颖独特的宣传形式。要想快速占领市场,就要使自己的作品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影视媒体对陶瓷文化传播的作用关键是要帮助公众从认识陶瓷到欣赏陶瓷,带动思想意识的提升,使公众了解陶瓷历史文化和现代产业信息,使陶瓷文化更为大众化,为观众所能接受与认可,拥有一定的陶瓷艺术欣赏能力,直至能够在陶瓷文化发展与应用中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播者和继承者。
结束语:在现代陶瓷技术与影视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视陶瓷文化类节目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宣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发挥影视媒体艺术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充分利用影视媒体这一宣传工具开展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播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景德镇,了解中国文化,向世人展示“瓷都”的风采与悠久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中国硅酸盐协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2.
【关键词】绝对伏特加 视觉传播 跨文化
一、绝对伏特加酒城市广告系列的起源
1987年,TBWA广告公司为了感谢加州消费者对绝对伏特加的青睐,和为了庆祝绝对伏特加在加州的热销而创设计了一则绝对洛杉矶的广告。广告中的洛杉矶阳光柔和,春暖花开,蓝色游泳池,柔和的光线给受众以“天使之城”的臆想。这则广告得到了市场的一致好评和大力追捧,国际上的许多其他城市也要求TBWA公司为其设计相对应的城市广告,因此绝对伏特加城市广告应运而生。
二、绝对伏特加酒城市系列广告——协调的视觉传播要素搭配
绝对伏特加广告作品都可以称之为视觉上的盛宴,其功能已经超过了其承载商业信息的价值,在令人赏心悦目的广告中诠释该产品的核心价值:纯净、简单、完美,简洁明净的广告给受众带来的是审美和体验。当今已是商业竞争白热化阶段,视觉传播日益成为广告传播中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方式。它以文字、色彩、形象、空间等作为视觉基础元素来进行表现,力图将一切已经完成、存在的传统文化艺术的语言文字代码和印刷媒介重新熔炼整合。①
1、文字简单明了
广告文字包括了品牌形象文字、广告语、广告标题、广告文案。绝对伏特加酒城市系列广告中,清新唯美的画面上只是在广告的下方显显示了简单明确的广告语——ABSOLUTE “CITY”。简单醒目的文字体现出的是品牌形象,简单明了的方式使品牌形象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以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②这种文案有利于创建商品的识别度,加强对广告的记忆。
2、色彩温暖贴心
色彩是人类视觉上传达的最直接的信息,人们对色彩的认知最为敏感,是引起受众对广告注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色彩表示不同的含义和文化。色彩包含着独特的人类文化,同时蕴涵丰富的人类情感,在广告中不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了产品特定的信息,色彩已经构成了企业识别的重要文化,这种识别方式构成了传者和受众之间重要的信息沟通工具。
在绝对伏特加酒城市系列广告中,广告画面中暖色调的运用体现产品的温暖特征,整个系列中广告色彩干净明亮,温暖而富有包容性,广告整体氛围浪漫贴心,整体色调和伏特加酒温暖和干净的形象是一致的,色彩表现的是绝对伏特加世界拥有强大的包容力,给受众一种心灵停留的享受。
3、构图要素
构图在广告中有重要作用,成功的广告构图能够左右受众视线,让画面有一个明确的视觉导向,它能使广告各要素之间产生内在联系,形成一个重点突出、简洁明快、完整而富有视觉美感的信息体。③
从绝对伏特加城市系列广告构图形式来看,瓶子作为广告中重要的构图要素成为了首要的诉求点,瓶子的形状在城市系列广告中与代表一个地方城市文化的事物完美结合,并放置于广告中显著的位置,让受众一眼就可以看明白广告的诉求点,用这种形式突出广告的创意点,使绝对伏特加酒可以从广告的城市文化背景要素之中剥离出来,吸引受众的视线在这个要素上久久停留,在构图中的显著位置上放大产品的品牌形象而达到广告的预期效果。
三、广告视觉传播技巧——总是相同又总是不同
绝对伏特加的广告形式多种多样,绝对伏特加的全部广告都是围绕着瓶子为中心所做出的创意,将绝对伏特加塑造成为了一个绝对酒瓶的完美世界。绝对伏特加酒瓶是在完全透明的玻璃上印刷产品的信息,这表现出了绝对伏特加自信的理念:因为对自己的酒有信心,才敢放弃传统的纸质酒标,消费者可以直接透过酒瓶来感受绝对伏特加酒的品质。④这种酒瓶展现出了绝对伏特加酒的纯粹和奢华,伴随优雅气质和不凡的价值而存在。
广告以酒瓶为诉求的重点,将酒瓶化身为广告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存在,同时让受众又能够从背景中轻易识别出来,背景的取材都是源于生活,广告创意尽是生活中的哲理:是酒瓶亦是生活,生活亦是广告创意,刹那间受众得到内心的共鸣,在审视的过程中感受纯真的创意源泉。
四、绝对伏特加城市系列广告视觉传播前提——成功的跨文化传播
传播学认为信息的传播需要传受双方有一定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有共通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不断扩大传受两者之间存在的意义空间,就可以不断提高传播的效果。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其他国家文化的冲击,而广告作为重要的载体,特别是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前提下,广告的文化因子要针对不同的文化作出不同的文化传播策略,只有在受众对广告跨文化传播表示认同之后,才能算上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广告文化传播。当品牌竞争已成为经济竞争的决定因素的今天,决定品牌价值的背后是文化的支撑,以品牌支出为代表的全方位输出已成为国际资本大流通的亮点是,西方文化凭借着自身强势的文化特性更能够得到世界的认可和赞同。⑤绝对伏特加酒的品牌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国际,并得到了国际市场的青睐最终成为了酒行业的佼佼者,拥有强大的品牌价值,这种成功不能不说与其成功跨文化传播有重大的关系。
绝对伏特加酒广告最出色的是将自身的文化和其他国家优秀文化完美结合在了一起,突破的文化的屏障,并使用国际性语言得到了国际的文化认同。广告每到一个城市,总能够抓住当地最优秀的文化,并与绝对伏特加酒的广告创意相结合,也就形成了绝对伏特加酒广告独一无二的广告文化特征,这个跨文化传播达到了视觉上的高度识别性和心理上的高度认同性,在有共同的意义支撑下,使绝对伏特加酒的视觉传播的效果一路攀升。
如绝对伏特加城市广告系列的西雅图篇。蓝色的海水环绕着如翡翠般的西雅图市,多雨及雾的天气让西雅图看来比美国其它城市柔和,西雅图是座雨城,绝对西雅图这幅广告中就是用雨水拼接成了一个伏特加瓶子的形状,整个画面很清澈、干净,体现了西雅图十分湿润,洁净,透明,像一块明净的玉。就像在电影《西雅图未眠之夜》中感受的那样,充满了温馨、浪漫和暧昧,湿润的空气中充满着梦幻和温柔。
成功的跨文化传播同时表现在广告画面视觉的同质性,在绝对伏特加城市广告系列中,利用相同的广告诉求点和视觉传播流程,相同的模式使绝对伏特加在全球实现了战略营销,无论在那个国度,都可以根据相关广告模式而联想到同一种品牌,达到广告传播视觉的统一,这样可以使传播辐射的范围更加广泛。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广告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符号已经走向了世界,视觉传播是广告在跨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因素,决定了受众在广告投放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因此很多广告在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在视觉传播的过程中采用了本土化的文化因子。绝对伏特加城市系列广告是这方面的代表,在给受众带来的视觉上的饕餮盛宴的同时将视觉传播中的各个要素处理得协调一致,并将跨文化传播的技巧在视觉上运用得淋漓尽致,其广告已经远远超过了商业性质的广告作品,而成为一系列艺术创作。
绝对伏特加酒城市系列广告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融合了当地的特色文化,解决了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所形成的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保持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针对国内对广告业发展的不成熟,绝对伏特加酒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要在视觉传播上成功的广告,除了视觉要素要有一个很好的配合之外,还需要成功的跨文化传播,达到统一性的视觉识别更有助于品牌的记忆和更大范围的推广。
参考文献
①贺丹凤,《奥运会宣传画的视觉传播分析》,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②郜明:《广告原理与视觉传播》,文汇出版社,2008:118
③丰兴军,《广告及相关视觉传媒中的构图与版式设计》,《济宁学院学报》,2008(2)
④赵晓璐,《创意决定一切——谈绝对伏特加广告创意》,《情报杂志》,2009(z1)
⑤陈培爱、岳淼,《广告跨文化传播与文化安全》,《现代传播》,2006(4)
论文摘要: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们生活在一个符号象征的世界里,没有象征,世界就失去了意义。于是人或者组织,总是在寻求一种特定的视觉象征体系,寻求一种特有的关怀和情感依附,以传达自己的特质。而这种特质往狂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不同特质之间的差异就是我们要研究的文化差异。如何跨越或摆脱文化之间的差异,我们就必须先来认识文化、认识差异,以寻找应对策略。
从曾获嘎纳广告节大奖的两则广告来看,伊来克斯是来自瑞典的著名家电品牌,在嘎纳国际广告节上,伊莱克斯吸尘器电视广告曾获奖,该广告采用了荒诞夸张的拍摄手法:画面中楼上的女士刚打开吸尘器的开关,楼下.在看报纸的先生就隔着楼板被吸到天花板上去了,并与楼上的吸尘器的运动保持同步,好像在天花板上跳舞。这则广告以其幽默、诙谐的手法赢得嘎纳广告节的大奖。同样,伊莱克斯冰箱进驻中国市场,为了配合产品推广,伊莱克斯又延续了其一贯的夸张荒诞的手法,拍摄制作了一则电视广告片:光线阴暗的房屋里,一台破旧的冰箱发出难听的噪声,冰箱被震得左右摇晃,冰箱上的金鱼缸也被震落,鹦鹉被吓飞,小狗被吓走,婴.儿被吓哭……这时,伊莱克斯冰箱出现,一切又都恢复平静……
然而这则广告并没有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是个相对崇尚情感和境界,讲求审美的国度。讲究的是“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意追求。而它的冰箱广告显然忽视了中国大众赏心悦目的审美习惯,一味追求强烈的感官刺激、强调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当然这则广告在西方播放情况就不一样了,其恐惧的夸张、恶作剧的幽默,不仅被接受,甚至被认为是上乘之作,同样也获了大奖。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受众却对此难以接受,这就是跨文化传播带来的影响。伊莱克斯新境界冰箱广告在中国受挫,是跨文化传播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为缓解这种现状,我们有必要对广告中的跨文化传播进行深人研究,广告公司在文化传播中肩负重要角色,因此,本人想从广告公司的角度人手,分析广告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对策,以达到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消除这种文化歧义。
一、跨文化传播的涵括真义
1.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e.b.tylor)于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信仰、道德法律等,甚至能力和习惯、包括经验等。”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等也为文化下过较为完整的定义:“文化是历史所创造的生存样式的系统,其中既包含显性样式也包括隐性样式。”另外《大英百科全书》把文化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一般性”定义,即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文化遗产”,第二类“多元的相对的文化概念”即“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
2.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传播
跨文化传播顾名思义就是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跨文化广告传播可以发生在两个总体文化之间,如中国青岛啤酒要打入美国市场,要在美国做宜传广告,而如何实现和美国人的顺利沟通,便是一个跨文化传播的问题,另外,跨文化传播还可以发生在不同的亚文化之间,尤其在中国、美国这种文化多元的国家里。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全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世界贸易与世界交往日益频繁,不同的文化遭遇也越来越多,因此,跨文化广告传播也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
二、全球性文化背景下的广告传播
1.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文化传播成为必然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它的本质表现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以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并为此而逐步削减各种障碍和壁垒,世界分工和世界贸易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纷纷涌现。经济发展把商业竞争由地区推向全国甚至全球。各个国家由于经济而联系在一起,而在各国展开经营的时候文化冲突不可避免,跨国公司.如果不“人乡随俗”则会受到.市场排斥和受阻。这就要进行文化研究,研究不同文化的差异,加强与世界市场的交流与沟通。
2.文化营悄策略的实践
当今社会正面临着过度转型期,由经济型社会向文化型社会转变。与此同时,消费者心理需求层次也不断升级,对经济物质利益的需要占据重要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生活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的层次满足是人们努力追求的目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的需求由物质层面向文化层面深化,文化需求层次越来越高,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人的消费是一种文化型消费。开展文化营销,在商品中注人文化因素,可以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保持良好的品牌形象和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提升品牌资产。21世纪的商业竞争将聚集于品牌战上,加强文化营销势在必行。
3.中国面临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趋势
中国已经成功加人了世界贸易组织(wto ),经济一体化不断深人,我们面对统一的世界大市场,就必须树立国际市场的竞争意识,竞争的范围也由国内市场拓展到国际市场,以一种全新的竞争意识面对新型的国际竞争。这就要求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经济文化的融合交流,并在遵循市场经济的普遍原理上整合、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文化,从而为我国在文化上迎接社会全球化做充分的准备。如何打人国际市场,让国际社会认可,就必须了解消费者的心理特点,顺利沟通并有效占领市场。因此在这个背景下,研究跨文化传播具有现实意义。
三、广告公司的角色及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对应策略
跨文化传播面临的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千差万别的文化环境和文化需求,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也大相径庭。况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消费文化变得丰富多彩。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文化也变得日益增多,这样势必影响跨文化传播的难度。如何有效制定广告策略,提升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是广告公司的一项重任。
1.全球化广告的ci导入
全球化广告策略是广告公司为某一商品服务在全球范围内使用统一标准的广告。它首先基于商品品质和科技的同步,并保持较高的性价比,使全球消费者都能取得认同。同时因经济一体化冲击着地球的每一角隅,使不同地区的文化交融成为可能,消费者受其影响,并开阔了视,对全球统一的广告认知度和包容度也大为增强。成功的案例如全球范围内采用统一广告标准的麦当劳就作为美国的快餐文化的象征在国际间行销。再如百事可乐,它不仅从外包装进行统一形象,统一标识,而且行销广告也采用统一的全球知名的明星作为其广告代言人。在不同的国家塑造统一的形象,这非常有利于提升品牌资产和强势的品牌形象。
2.文化适应广告策略
文化适应广告策略是指广告公司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业务时,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和文化需求,创作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广告。它可以有效避免文化冲突并更好地适应消费地区的文化特点。这样就必须了解目标市场文化特点和当地母国文化特点两者的关系,寻找切人点,制定有效策略。如美国的it行亚的老大hp公司就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不同广告,甚至连名字都译“惠普”意为恩惠普及大地—既通人性又能·了解中国老百姓的心理,成功地行销了他们的商品。
3.文化互动策略
音乐传播作为信息社会一个新的行业与专业,涵盖广泛,牵涉音乐与传播相关所有专业与从业人员,汇集着按传统职业和学科分类习惯难以划分的人群。音乐传播学科与专业的形成,是因为中国传媒事业的急速发展,产生出对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应需而生的新学科和新专业,带有浓重的中国特色。可以说既无现成的西方模式可照搬,也无中国传统模式可承袭。所以,没有人能预料这架在新世纪强行起飞的“专业客机”的航向与前程,但可以明确的只是乘客们从事的是朝阳产业,乘客们想去的地方想干的事情,就是音乐传播的目的。
由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主办,中国音协音乐传播学会、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承办的“2007第三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于10月27-28日在南京艺术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音乐传播领域专家学者、师生与新闻出版单位文化传播人士1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提交大会论文60余篇。
音乐传播教育之现状
在26日上午举办的新闻会上,音乐传播学会会长曾遂今介绍了前两届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情况,及其教学与科研在各地院校的发展,指出从本科到博士的音乐传播专业教育平台在中国传媒大学已经形成,目前已有5届学生毕业。南京艺术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院长王建元在介绍本院音乐传播专业本科毕业生分配与就业情况时指出,音乐传播专业本科就业率高达97%,以广播电视和文化传播公司为主,在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举步维艰的局面下,已成为本院音乐类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的专业。记者从会议了解到,近十年来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等城市的高等院校相继开办了音乐传播专业,一个音乐传播专业教育平台蔚然形成。
音乐传播理论之思考
音乐传播(Music Communication) 究竟为何物?是学科、是专业、是研究方向、论文题目,还是职业方向,或者公司运营项目?从第一届音乐传播研讨会开始,这就是一个争论激烈的话题。这个争论也延续到本届研讨会。与会代表除开对音乐传播学的音乐学归属、传播学归属等学科性质地位的讨论继续深入而外,许多研究者跳出各执己见的争论,直接进入学科主体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曾遂今教授《音乐传播的时空关系研究》与薛艺兵教授《流动的声音景观――音乐传播与地域分布研究方法新探》论文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前者提出音乐传播“零信道、信道、盲信道、网络信道”四种模式,探讨其时空规律,解释音乐生命力形成的时空原因;后者以论文为基础进一步提出音乐传播“狭域、广域、泛域、异域”和“即时、共时、历时、待时”时空传播各自四种不同的模式。王建元教授则根据音乐传播专业在本院建立10周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学科建设“音乐编导策划、音乐商务、音乐传播研究、音乐治疗”四个发展方向;庄元教授“试论数字化传播新技术媒体对音乐传播的影响”论文集中讨论了数字化传播对音乐传播的影响。冯光钰先生“音乐传播视野中的曲牌考释研究”和伍国栋教授“江南丝竹的传播”等论文则集中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与流变情况。
音乐传播实践之研究
音乐传播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科,必然介入新闻出版、传媒工作的实践活动中去,会议一大批论文集中于各种不同的音乐传播实践活动研究。音乐传播,自然是传播音乐,从理论上讲不是一个问题,而面对实践却成为问题。
人音社杜晓十副总编发言以音乐出版现状介绍为主,指出全球化大潮来势汹汹,文化大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已被美国、欧洲、日本瓜分,中国文化产业的落后需要迎头赶上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音乐》赵志扬副主编的即席发言根据信息时代音乐文化传播出现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局面,提出一个传播节制和有理性的理念。高级编辑黄大岗论文“音乐编辑学提纲”则分16个章节详细介绍了音乐出版行业工作的编辑应该具备的知识。《音乐研究》陈荃有副主编以“实践:音乐传播学永恒话题”为题作了发言,强调音乐传播的实践品格,人才培养基本功基本素养的重要性。《音乐与表演》冯效刚副主编发言探讨音乐家与传媒革命的关系,指出严肃音乐从业者面对大众流行音乐的挑战,要争取话语权,不要自说自话,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边缘地位。曾田力教授近年来身体力行于古琴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面对大河奔流的大众音乐传播主体,介绍了自己反其道而行之,传播传统文化“高雅音乐”的经验,提出音乐“高文化”传播的理念与实践方向,强调“小众传播”、“自然传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