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4: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去年的树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 能正确地朗读全文,读明白故事的主要内容,能借助重点词语用几句话简要地复述课文。
2. 通过朗读和比较等方法领悟本文“对话叙事”的写作特色,并能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
3. 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方法,逐步感悟本文的情感价值,懂得友情的珍贵(一诺千金)。
4. 能迁移运用,仿写语言片段。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课文中的四次对话,感悟文中主人公鸟儿寻找不到好朋友的忧伤和惆怅,体会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
【教学过程】
一、 据物联想
1. 教师简笔绘画小鸟和大树图,提问:看到这两件事物,你想象一下他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2. 教师再次简笔绘画树根、大门和小女孩,继续引导:现在你能不能再想象一下,又可能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3.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5个很平常的事物,但是这几件普普通通的东西在一位日本作家的笔下,却变得特别有意思,组合成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去年的树》。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师:好的故事还需有好的读书方法,这样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看看你是否能够读懂这个故事: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美丽的故事呢?
2. 师生交流:为了能够说清楚这个故事,你可以用上刚才我们看到的这几样事物。
(一只鸟儿和一棵树是好朋友,鸟儿答应来年春天要给树唱歌,可是第二年春天鸟儿飞回来的时候却发现只剩下树根了。于是鸟儿问树根、大门和小姑娘,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鸟儿对着灯火唱完歌后飞走了。)
3. 师:前面我们学过了《巨人的花园》这则故事,你觉得英国的王尔德和日本的新美南吉这两位作家在写故事的时候,带给你哪些不一样的感觉?
(语言很优美――语言很简洁;描写为主――对话为主;充满着浓浓的真善美之情――充满着淡淡的忧伤之感……)
三、 想象赏读,品味情感
1. 师:在这个美丽的故事中,树和鸟儿到底是一对怎么样的好朋友呢?书中只有两句话,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了之后,你能想象出那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吗?
(师朗读句子,生闭上眼睛倾听,然后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2. 师:这对好朋友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课文通过几次对话告诉了我们。同学们默读全文,看看一共有几次对话?分别是谁和谁的对话?并画出对话部分的语句。
3.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投影出示四次对话。
(1) 大树和鸟儿的对话。
“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2) 鸟儿和树根的对话。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3) 鸟儿和门的对话。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4) 鸟儿和小女孩的对话。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4. 同桌合作读。
(学习小提示:想象一下,小鸟在四次对话中的心情一样吗?课文中没有对话提示语,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每个角色的对话前加上一个提示语。)
5. 分角色朗读。
(1) 分小组读。
(2) 师生互读互议。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摸索出恰当的语气和情感。
(如:树和鸟儿离别时,读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之情;鸟儿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唱歌给树听,读时语气坚决、肯定;当鸟儿一次又一次找不着树时,心情一次比一次急切,读时要一次比一次伤心,一次比一次难过……)
四、 想象品味,感悟友情
1. 师:同学们,鸟儿对树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最最珍贵的友情。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又见面了。可是此时的树已经是灰飞烟灭,只有一柱灯火幽幽地亮着。她只能对着灯火唱起了歌,此时的鸟儿心里在想什么呢?课文没有写,你能体会到吗?(出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预设:
(1) 想象鸟儿两次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的内心活动,体会鸟儿对树的深情与留恋。
(假如你是小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的好朋友,面对着眼前日思夜想的朋友,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2) 你是如何理解小鸟“唱起去年的歌”的?
五、 据物想象,拓展写话
[关键词]问题 高中数学 函数概念 教学设计
本节课选用苏教版的三个实例,并采用引导发现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驱动,一环紧扣一环,带动学生自主思考,发现三个实例的共同属性,从而抽象概括出函数的本质属性,自主建构函数的概念.实例中问题的设置能够使抽象的函数概念变得具体化,进而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对函数概念教学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函数这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本节是函数这章的开篇课,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虽然学习了用变量定义的函数,但是涉及函数本质的内容,却还没完全掌握.依据思维发展的年龄阶段理论,高一学生虽然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但此时的抽象思维只是基于经验的,理论型抽象思维还比较弱,要想从函数实例中抽象概括出函数概念还存在困难;另一方面,经过一个假期的休整,学生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对于还没做出充分的学习准备的学生,函数概念的抽象性难免会影响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教材及学情分析,把教材知识内容分为两节课教学:函数概念、定义域和值域的求解.本节课为函数概念教学(新授课).基于函数概念的高度抽象性、严谨性和概括性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选择概念形成的教学模式,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
三、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能说出函数的概念及写出函数的符号表示,解释函数符号;在理解函数的基础上,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及对应关系的三种表现形式,能利用函数的概念判断函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实例的分析,参与观察、归纳、概括数学活动过程,渗透类比数学思想,发展抽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感悟数学的严谨性与抽象性,养成善于思考、严谨对待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问题:初中函数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回忆交流.
教师:带领学生重述初中函数概念.
问题:y=1是函数吗?
学生:有些学生说“是”,有些学生说“不是”.
教师:用初中函数的概念不能回答这个问题,通过本节课函数概念的学习再回答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提取已有的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知识储备.通过设置问题“y=1是函数吗”,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处于“愤”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学习.
(二)实例分析
【例1】 我国从1949年至1999年人口数据资料如表所示:
(1)1969年我国的人口数是多少?1978年呢?
(2)表格中每一年的人口数确定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1969(年)807(百万),1979(年)975(百万);
(2)每一个数(年份)数(人口)(唯一的).
【例2】 一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下落的距离y(m)与下落时间x(s)之间近似地满足关系式:y=4.9x2.
(1)若一物体下落1s,你能求出它下落的距离吗?下落2s呢?
(2)下落过程中,每一时刻的下落距离确定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1(s)4.9(m),2(s)9.8(m);
(2)每一个x(s)y(m)(唯一的).
【例3】 下图为某市一天24小时的气温变化图.
图1
(1)上午7时的气温是多少?14时呢?
(2)这一天中的每一个时刻的气温确定吗?如何根据此图像找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7(h)0(℃),14(h)9℃;
(2)每一个T(h)θ(℃)(唯一的).
问题:你能发现这三个实例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每一个…都有唯一的…与…对应.
教师:我们用集合的观点看实例.
例1中的对应关系、例2中的对应关系和例3中的对应关系分别如图2、图3、图4.
图2 图3 图4
问题:你能用数学语言表述共同点吗?
学生: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
教师:你能概括函数的概念吗?
设计意图:因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故而这里选用苏教版教材的三个实例.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并解决实例中紧扣函数要素的问题以及运用符号语言把函数概念的本质清晰地呈现在黑板上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函数的本质,使其处于“悱”的状态.教师及时采用启发式提问,降低抽象概括的难度,把难以接受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教育形态,从而为学生主动建构函数概念做好铺垫.
(三)函数概念的形成
教师复述函数的概念并板书:
f:AB
y=f(x),x∈A.
教师引导并板书:构成函数的三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
教师:你能回答y=1是函数吗?
学生:有些说“是”,有些说“不是”.
教师板书演示作图:集合A、B是实数集,每一个x都有唯一确定的y=1和它对应.
设计意图:概念包括内涵与外延.在理解函数内涵的同时,运用符号语言表示函数,增强学生的符号意识,欣赏符号的简洁美,同时感受符号所蕴含的丰富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解决课前问题的同时,把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在原有的知识储存中加入常值函数,扩大并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让学生全新理解函数的内涵与外延,感受初中与高中函数概念的区别.
(四)牛刀小试
练习1:下列哪些对应是函数,哪些不是,为什么?
(1) (2) (3) (4) 学生:(1)(2)是函数,(3)(4)不是函数,判断依据是函数的定义.
教师:答案为是,是;否,否.
问题:例2中的对应法则是什么?
学生:y=4.9x2.
教师:练习1中(1)的对应法则是什么?
学生:y=2x.
教师:实例1和3中的对应法则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出,有的说没有对应法则,有的说没有规律!
教师:集合A和集合B中的值是怎么对应(建立联系)的?
学生:表格、图像.
教师板书:对应法则有表格、解析式、图像.
练习2:判断下列图像能表示函数图像的是( ).
教师:D.
练习3:看下面几个例子,说出y是否为x的函数.(x,y都是实数)
(1)y2=x;(2)y=x2;(3)y=|x|;(4)y=x.
学生:练习并回答.
教师:否;是;是;是.
设计意图:斯金纳教学原则中的强化原则是要求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在强化的同时利用习题让学生很直观、形象地了解函数的三要素并理解函数的三要素.
(五)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1)函数的概念;(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
作业:课后1、3题及教辅上的题.
【关键词】 以问导课;问题驱动理念;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
高中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情况将会直接影响高中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存在着数学概念理解能力较差,掌握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基于以问导课,设计驱动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质量、性格特点开展教学指导活动.文章将结合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实际活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促进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快速提升.
一、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明确问题驱动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活动需要摒弃满堂“灌输”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需要结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教学内容,明确课堂教学指导目标,基于高中学生认知能力的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能够在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为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问导课,设计驱动教学中,教师需要可以将三维教学目标融入于其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曲线与方程”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划分为四个层次,其一为指导学生学习并理解曲线方程,明确曲线方程的概念,掌握特殊曲线和方程之间的互为表示关系.其二为指导学生明确求曲线方程的基础步骤,学会自主解答问题.其三为通过不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对同一曲线方程的影响进行分析,能够合理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其四为能够自主分析一些简单的曲线方程,学会利用坐标法解答数学问题.
二、灵活设计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概念产生兴趣,便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使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以问导课,设计驱动”问题驱动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可以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灵活设计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并为学生布置探究任务,使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基础上,也能够有效提升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的质量.
教师可以将前后座的4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为学生布置各式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问题,如“你想邀请朋友到××餐厅吃饭,餐厅位置在兴华街北二路左侧20米,你该怎样叙述呢?”等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建立直角坐标系的方式进行解答,用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来研究曲线与方程的关系.
再如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布置“画出两坐标轴所成角在第一、三象限中的平分线m,并写出方程;画出函数y=2x2(-1≤x≤2)的图像c”.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进行图像展示,并组织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操作或者在组内借助纸笔进行绘制(详见图).在学生画完图像之后,教师可以提出“对照抛物线的一部分C和方程,如果符合某种条件的集合M与C分别和其他方程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学生可以与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和分析,得出“如果M(x0,y0)是m上的任意一点,那么它到两个坐标轴的距离是相等的,即为x0=y0,它的坐标(x0,y0)即为方程x-y=0的解.但是如果(x0,y0)是方程x-y=0的解,即为(x0,y0),以此为解的坐标点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同,它则在平分线m上,则可以将直线m和方程x-y=0相互联系.”
三、注重教学语言应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指导学生关注概念形成的同时,指导学生重视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在充分调动学生数学概念探究欲望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申,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概念与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并能够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数学知识框架结构.
与此同时,教师需要特别注重课堂教学中自身教学语言的应用.相关心理学研究证明,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所以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表情变化,给与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教师需要多采用“请”、“谢谢”等话语,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活动可以通过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明确问题驱动目标;灵活设计数学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以及注重教学语言应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等方式,不断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丽文. 问题驱动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概念课教学设计探析――以《曲线与方程》课为例[J] . 学周刊,2013,14:144-146.
2013年7月,我代表广德县参加了安徽省首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城市组)竞赛,我抽到的课题是四年级上册的《去年的树》。在规定的25分钟内,我充满激情地完成了“无生上课”这一环节,内容满满,时间刚好,我为自己时间掐得刚刚好而暗自庆幸,但也觉察到了评委老师们从一开始的神情专注到蹙眉的神情变化。比赛的结果是,我以0.03分的微弱差距与一等奖失之交臂,成为二等奖的第一名。成绩不算靠后,但我并不满意,我在思考:我的课堂问题出在了哪里?
一晃到了开学,我将这学期的研修课定为《去年的树》,我要好好地磨一磨它,找出大赛中课堂的症结所在。在静谧的夜里,我反复研读了自己在大赛中撰写的教学设计,给心灵一个修行的空间,这才恍然发现自己为了在赛课中凸现更多的教学理念,贪多求全了。原来,在激烈的赛场上,我想体现的是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听说读写、意言兼得等,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内容——学生。“无生上课”也应关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么多的内容,在一节课中是难以完成的,也不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赛场上的我,心情浮躁了。
于是,我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舍”,一开始舍不得,觉得每一处设计都有它的特色,但也知道,堆砌在一起,就成了教学的负累,那还是得舍。反复修改后,我终于暂时定下了研修课《去年的树》的教学设计,在11月5日县教研室来学校开展教学视导时,为全校教师呈现了这节几经磨炼的课。
在第二课时中,我抓住鸟儿与树和树根的两组对话,抓住文中的主线——告别与寻找,展开教学。在研修课结束后,我又进行了反思,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是以下几点。
一、对文本的解读有自己的思想
对文本的挖掘,我想应该尊重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去年的树》这篇课文中,对树的离开,鸟儿和树没有过多的忧伤和抱怨,或许这就是日本这个民族所独有的。新美南吉用温馨的笔触描写死亡,死亡是起点,而非终点。所以,我不忍过度挖掘中国特色的环保主题,让学生感受人间美好的感情,岂不比深究血淋淋的砍伐更温情,更有益?对这篇课文的感悟,作为成人的我们,更多的是珍惜亲人,珍惜同事,珍惜朋友,因为我们终将像树一样以另一种方式存在。心灵纯洁的孩子们,他们感受到了友谊、诚信,这就足够了,这也是我想在教学中追求的一种清新的人文体验。
二、扎实开展语言文字训练
在这节课上,我的教学容量是适当的,教学线索是清晰的。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我设计了三处练笔。
第一处:教学伊始,复习生字。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范写、观察、描红、练写等方式,再次仔细复习了容易写错的“伐”字。中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所有的笔画和大部分的偏旁,写字训练的重点应转移到各个部件的组合、搭配上来,将做人的道理蕴含在文字中,学习向背、呼应、避让、穿插等组合规律。在“伐”字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讲字理,学做人。
第二处:在故事的发展处进行填词训练。在鸟和树告别的对话中,我引导学生想象,添加表现鸟儿和树对话时的神情等形容词,让学生感受到树虽有不舍,但它明白鸟儿的离开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它们愉悦地道别。填写提示语,是对词语的甄别,是对文本的感悟,也是对心理活动的想象与补白。
第三处:在故事结束处进行写话训练。写话训练有两个选题:
(1)鸟儿会说些什么?
(2)我想对鸟儿说些什么?
两个选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任选其一,这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更侧重于内心的独白。
三处练笔,看似独立,又互相联系,层层递进,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语文学习的循序渐进。
虽然这节课经过了打磨,但课堂还有遗憾。反思之后,我认为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
1.课堂提问可以再精简些
研修课上,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丁老师为我进行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记录,丁老师记下我在一节课40分钟里,有32个提问,均为有效提问。我在想,可不可以将问题再进行整合,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学生?
2.中年级关于段的训练还不够突出
我的老师——县里知名教科研教师劳校长也听了这节课,他一直很关心我的成长,他中肯地告诉我,教学目标可以整合,中年段的训练还可以再加强,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年段学习,更轻松地学会谋篇布局,整体把握。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有效备课 角色转换
一直以来,我备课就是看看教参,抄抄教案,上网查查资料。有领导说我“懒”,我申辩:“我不懒,我在借鉴优秀经验。”有长者教训我“庸”,我振振有辞:“我不庸,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远!”经历了一段异乎寻常的备课,一场近乎残酷的竞争经历后,我才知道:借鉴别人的优秀经验没错,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远也没有错。但如此生抄照搬,迟早会被“淘汰出局”。可是到底该怎样备课?却不是一下子能说得清,道得明的。于是我整理了那段“非人”经历,选载了其中四次记忆,提取了最有灵魂的四个“精髓”,写下了此文。
一、第一次记忆
4月1日,星期二,晴。
终于决定上《去年的树》,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听说许多名师上过此文。我没看教参,没查资料,没看教案,安静地读了这个故事。读完这篇童话,我的第一感觉:这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文章中的人称代词中称鸟为“她”,称树为“他”。因为不得已的原因,不得不做短暂的分离,分别时两人虽然难舍,但是心中都坚信春天很快回来,见面相守是长久的。但是一场意外的发生,竟然使得这本以为短暂的分别成了永别。我把这个故事讲给妈妈听,妈妈觉得悲惨。我又把故事说给7岁的儿子听,儿子说:“妈妈,伐木人为什么要一定要伐那棵树呢?”在电话里讲给朋友听,朋友说她想起一首诗: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是呀!《去年的树》很哲学。这样富有内涵的童话故事,可以挖掘的东西很多,我相信能上好这一课。
二、第二记忆
4月3日,星期四,晴。
今天,我满怀激情地拿着自己的心血进行了第一次试教,我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面对一大堆问题,我无从下手,还好主任提示我:“这个童话是有时代背景的,这个作者是很不一般的。”
于是,我去了图书馆寻找有着“日本安徒生”美誉的神秘人物新美南吉,我拜读了他的童话《糖块》、《白蝴蝶》、《狐狸阿权》、《花木村和盗贼》等作品,作者风格渐渐清晰:其一,娓娓道来讲故事,篇幅虽然不长,而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其二,朴实无华叙情节,没有华丽的词句,擅长用白描的手法。其三,言简意深表主旨,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至透明的美。读他的作品的时候,我们思绪也能穿越时空,回到那种境界里去。我还找到了创作背景:当时的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一切都在快速变化。面对这样瞬息万变的世界,人们觉得焦虑觉得惶恐无助。作者也在用故事告诉人们,当变故突然降临的时候,我们要抗争,但是当一切已经成为现实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要勇敢面对它,并继续乐观的生活。
坐在窗前,端一杯清香的绿茶,我一遍一遍地再读这篇童话,每一次读就会有一些新的感受。解读也逐渐厚实:去年的树,曾经的绿色,曾经的家园,曾经的快乐,曾经的美好……去年的树,永远的回忆,永久的思念,永恒的回忆,永远的朋友,永远的遗憾……去年的树,今日的灯火,今日的寻找,勇敢的面对,不懈的追求,可贵的诚信……去年的树让我们懂得珍惜今日,珍惜今日的绿色、今日的家园、今日的朋友、今日的快乐、今日的一切……时间已经是第二天凌晨2点,可我还在享受着我的收获。
三、第三记忆
4月4日,星期六,阴。
又试讲了,情况有了好转,没有什么大的突破,用同事们的话说是没有什么嚼头。
我忽然觉得不明白编者为什么在这里专门安排一个童话单元呢?我在教材的导读中找到出了答案,即“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由此可见,这一组的教学应具有总结、提升的性质,教学时,还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初步认识。
斟酌良久,我决定根据编者意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特别是拟人体童话在主人公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及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并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童话,并在大量阅读、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的特点。这样一来,就有大语文观了。
四、第四记忆
4月7日,星期一,小雨。
又试讲了一次,学生还是没和我产生共鸣,课上得异常的吃力。我的努力为什么在课堂上没有任何改善?为什么孩子们没有反映,作为四年级的孩子到底会是怎么一个状态呢?为什么孩子们的感悟在我上了这篇课文后却那么少?是不是我在教学中对孩子禁锢的过死?那么,孩子们到底能从童话中感悟什么?
忽然想起王崧舟老师曾经这样告诫我们: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情感的共鸣,是心灵的滋润,是人与人之间一次高尚的精神相遇。真正的语文的后面一定写着一个人字。是的,这语文,那语文,说一千道一万,说到底,语文首先得是人的语文。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他的感觉自然是有区别的。我们的文学作品的解读要符合人性,所以应该是多元的。我决定:就把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作为重点。
在教学相寻过程中,着重于开掘内心的想象体验。设计抓住“树的变化”,前后贯通,脉气相连,引导学生走近角色,体验情思,获得感动。引导孩子们一遍遍地与文本交流对话,一遍遍地在交流中感动着。在寻找过程中鸟儿的形象渐渐凸现,孩子们的感受也渐渐增强。
相见部分是故事的,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所在。前几十分钟的教学成效在这里显现。最后,在结束学习之前,教师渐渐擦掉黑板,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下的词语,其实就是他对这个故事的个性化解读。有了这样的思路,确定了这样的教路,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五、代后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读通课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
流程设计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课件: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他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的图画呀!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来读一个美丽的故事。
2.揭题:去年的树。
二、初读课文、多元对话
1.请大家尽情地读读课文,与课文交流、对话。
2.交流初读心得。
语文(四年级)培训资料教学设计JIAOXUE SHEJI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了?你的收获,你的疑问,你的感受等等,都可以说。
A为什么要唱起去年唱过的歌?题目为什么用“去年的树”?等等。B疑问:破折号的意思,为什么用“落”?C感受:为小鸟的友情、诚信感动,为人类的乱砍滥伐愤慨,为大树的牺牲精神感动等。
(着重引导A。)收获:根据课后问题提示,说出课文大概内容。归纳把书读薄的方法。词语:煤油灯(词义:实物演示)、伐木人(词义:伐即砍。在本子上写一个“伐”字)、融(字形、字音)。
3小结:同学们初次与课文亲密接触,就有这么大的收获。
三、演读课文,倾心对话
(一)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深入地读书。也许你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你的感受还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中多次写到了小鸟和大树是好朋友,你能把这些句子找出来吗?
1.……是好朋友。
2.……又来找他的好朋友大树了。
3.……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
那么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确实是好朋友?读读书,把这些重要的词句画下来。
(二)交流。
1.“天天……”一句。
真是朝夕相处,令人羡慕啊!读。
2.分别时的对话。
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听出鸟儿和树分别时的心情了吗?(伤心或乐观、难舍难分。)
自由找朋友练读、指名、男女生读。
小结: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3.怎么找的语句。
为了找到自己朝思夜想的好朋友,他是怎么样找的?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心急如焚、坚定不移地找,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4.出示小鸟问的三句话。
(1)“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3)“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任选一句自由练,指名读。
你着急了。
你在为大树担心。
你体会得真好。
你是那么迫切地要找到你的好朋友大树。
这回,咱们都是正焦急地寻找朋友的小鸟了,让我们一起读。
1)读着读着,谁被小鸟的真情感动了?来,请刚才在练习表演时演小鸟的同学上来。你们就是那只小鸟了。你们在教室里边飞边询问着你的好朋友大树,想让谁做你的配角跟你对话,你就可以在谁的跟前停下来。
2)学生做小鸟,自找合作伙伴练读。
3)小鸟,你找到朋友大树了吗?找不到朋友,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一起读这三句话。
4)教师采访“小鸟”。(可怜的小鸟,找不到朋友大树,你心里怎么想?你在心里呼唤大树是吗?怎么呼唤的?)
5)总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四、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a.图: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b.这回,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和疑问了?
(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又唱起去年唱过的歌?为什么用了两个“看”?)
让我们互相之间尽情地交流、对话吧。你可以提问题,也可以解答别人的问题。
这两个“看”,饱含了多少真情、多少留恋啊。
他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往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大树。
多么守信的小鸟啊。
小鸟是多么留恋自己的朋友,他舍不得离开。
同学们,这会儿,你就是那只小鸟,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化为灯火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引读课文最后一段,把小鸟换成“我”,再指导读第二遍。(你们的朗读,把我的心也深深打动了。你们是这么读的“睁大眼睛、盯、看、又看”,再动情地读一次好吗?)
采访: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
你们真是守信、重情的小鸟啊。
总结: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小鸟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如今,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你想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多向对话
课文学到这儿,其实已经学完了,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的文章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要说吗?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交流(大树、伐木人、作者等身份,引导说出多元、个性化的语言,如环保问题,奉献话题等)。
六、回归课题,升华理解
关键词: 单元整体教学 高效 优化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求学生从提取信息到解读文本,从鉴赏语言到运用语言,以至走进更大的阅读空间,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文字。单元整体的教学模式,着眼点高,视野开阔,以点带面,尊重学生学习规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优化教学设计,抓“主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知识自主构建的过程。单元整体备课就是把一个单元的教学看做一个整体,改变过去单篇课文独立教学、独立成线的形态,将一个单元的课文看做一个语文训练集合,将语文学习打造成一张网。大约由这样几条线组成:一是单元教材的体裁;二是单元教材的结构;三是是语文能力训练;四是语言点训练;五是学习方法的培养。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的网,教师在单元教学中突破单元语文训练的某些点,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突出预习环节,抓“立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单元整体教学中的“预习”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策略。预习单是实现高效预习的一个重要载体。
1.预习环节的整体感知
单元整体教学的预习环节,就是让学生整体感知一个单元的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能够读通、读懂课文,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划划生字词;三四年级,不但要读课文、划字词,还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读课文、划字词、提问题时要注意多个角度,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预习,就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就是了解学情,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承认学生具备学习经验和学习能力。预习还在于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出问题之所以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是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多个角度的思考,有价值的问题往往能促进更深入的思考。预习以后,师生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2.预习环节的纵向设计
单元整体的预习环节应有2课时的教学,除了传统意义的感知解疑,还要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延伸向多学科的合并,明确单元各项学习目的和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整合课内外资源,学科间融合,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学习,感受语文的实践性。
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为例。预习时,引导学生设计搜集春天的古诗、儿歌和美术课整合走进春天、画春天、讲春天的故事、认识春天的词语,全面立体地让学生感知春就在身边。
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本设计中注重语文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单元整体学习计划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标准,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广,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高。
3.预习环节注重学法培养
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培养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预习环节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设计预习单,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预习单为例。学生将《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四篇课文,从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景进行纵向分析概括。本案例中,学生在单元预习过程中自主设计预习单,初步完成课文内容感知和概括,对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初步了解,为后面阅读方法的学习搭建了舞台。纵向的对比使学生形象地感知了小说的写作方法和主素,这就是整合后的语文教学,然后将单篇的课文打通,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寻找异同,训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习的视野。
三、优化课堂教学,抓“探究”
1.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来自预习单的反馈
《新课标》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牢牢定位于“学”,学生的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预习交流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其中简单的、常识性的问题及时合作释疑。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需归类板书,提醒学生在深入学习中进一步关注。这些“留”下的问题,通常是课堂交流的重点话题。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这是一个以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单元。根据单元特点,探究问题可以直接选定学生预习课中的疑难问题,如,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认真观察,最后指向单元技能目标:如何写好观察作文。
2.探究问题的设计要体现整合的理念
整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所以探究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体现单元的主线,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思考。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故事长廊”的领悟表达模块,探究问题可以设定两个,一是探究寓言、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四种文体的特点。二是体会语言、外貌、动作描写中关键词语的表情达意。其中第一个话题的设计如下:
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寓言、神话从以下四个角度分析对比:
A.篇幅的长短B.主要人物(人、动植物、神)
C.有没有神奇的情节(举例说明)D.结局是否美好(举例说明)
这个话题的承载形式体现了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对文体的特点一目了然,而且有了更为明晰的认识。
3.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注重读书方法的训练
单元整体教学不仅要在整体上把握教材,制订学习方案,还要从整体上进行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除了教学内容的整合,还要注意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整合。内容的整合,重点在于单元课文思维的集中突破点,方法整合有利于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经验,使学生在高效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学会学习。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童话故事”单元主题为例。在体会人物情感环节方面,教师抓住单元阅读的一个训练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知人物内心”。在典型示教中,教师选择《去年的树》中一关键字“看”,通过不同的“看”字引领学生体会鸟对树的真情。
师:……它变成了灯火,小鸟睁大了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看见了树。
生:仿佛看见了它给树唱歌的快乐情景。
生:仿佛看见了它们相依相伴的情景。
……
(幻灯片: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
师:它好像在说什么?
生:我的老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
生:我再给你唱去年的歌吧。
生:老朋友,你怎么变成这样了?
……
(幻灯片: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好像在说:)
师: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看”,这是怎么样的“看”啊?
生:伤心地看。
生:不舍地看。
生:眼泪汪汪地看。
师:从这两个“看”字你读出了什么?
生:小鸟对树的友谊。
生:小鸟对树的心声。
生:小鸟对树的依恋。
师:简单的两个“看”字,你们就读出了这么丰富的内容,文字有温度,语言有情感,让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在剩下的三篇课文中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一读,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
在本案例中,教师以《去年的树》中两个“看”为切入点,向前让学生思考大树与小鸟的深情,它们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统领全文的内容主线,向后让学生感悟,这样的深情你感受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发散思维,让情感体会更深刻。单元学习中以此为例,学生在其他课文中横向找每篇课文的切入点理解课文,纵向由一点深入下去,把课文读深刻,这是对学生读书方法的训练。
4.探究的过程教师要调控引导、传授技巧
有序高效的课堂探究离不开教师的调控引导。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有知识上的,也有合作技能方面的,这些都会对学生的合作进程带来影响。教师可根据问题难度,合理调控合作时间,保证学生充分交流、充分思考,必要时给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同时需教授学生一些合作技巧,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如何发表不同意见,如何向别人提出改进建议,如何处理矛盾、争议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暗示、认可、奖励、语言评价等手段,及时引导学生的合作,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合作热情,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有很大裨益。
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动手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施教中,教师要正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到高、中、低三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按照他们所能接受的程序组织教学,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尤其对于后进生,更应给他们的心灵注入一缕阳光,增强信心,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实现高效的探究。
单元整体教学不是一种模式,它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的创新,这样的教学思路,对教师的教是一种挑战,教师要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调控好课堂,在这一教学思路下,真正让教师、学生、课堂相生相济实现高效的教和高效的学。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中国教师报,2010―07―01.
[关键词]字词教学 能力训练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9-05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如何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要求落到实处,这是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下面以《去年的树》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及做法。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拟人体童话。本课需要学习的语言文字运用的点很多,结合年段要求及本课的特点,将学习目标定为:
1.学会生字新词;
2.练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品读重点词句,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
4.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练习对话描写。
一、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葫芦娃、小红帽、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拇指姑娘等图片,让学生看图画说童话故事的名称。
2.导入新课,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一幅幅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图片,唤起他们的回忆,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检查预习,落实字词教学
1.出示:
鸟儿 哪儿 一会儿 细条条儿
指导学生读准儿化音。
2.出示:
融化 剩下 伐木人 煤油灯
(1)学生齐读,正音。
(2)出示:
溶化 融化 熔化
钢铁开始( )了。
冰糖已经( )了。
冰雪开始( )了。
先让学生讨论三个“róng huà”的意思,然后教师小结:钢铁遇火熔化,冰糖遇水溶化,春天冰雪融化。根据字的偏旁能理解汉字的意思,记得牢固。
(3)出示“伐”字。
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导: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短刀长柄。(出示戈的象形字)这是长长的柄,上面横着一把大刀,这还有一个叉子,是装饰品。这就是古代的“戈”字。经过很多年的演变,它变成了今天的“戈”字。旁边侧立着一个人“”,这把刀正好横在这个人的脖子上,就是“伐”。 “伐”的本意就是“杀”。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指导学生读好带有儿化韵的词;二是复习四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三个同音词;三是理解本课要求会认的字“伐”。这样将字词教学落到实处。】
二、整体感知,训练概括能力
1.过渡:课文主要讲了个什么故事?根据老师的提示,同学们说一说。
2.出示:
小鸟和大树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小鸟去南方之前答应大树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它四处寻找,问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鸟儿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本文虽然篇幅不长,但故事情节曲折。直接说出课文大意,对学生来说有些困难,给予一些提示,学生即可在初读的基础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词句,指导朗读
1.读1-2自然段,抓住“天天”这一重点词语,反复引读,体会树和鸟儿之间深厚的友情。
师:一个天天唱歌给朋友听也不累,一个天天听朋友唱歌也不感到厌烦,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呀!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个美好的画面。
引读:(温馨地)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当春天来到树林里的时候――(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赞美地)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生读)
师:(深情地)不论烈日炎炎还是凉风习习――(生读)
2.品读第一次对话。
过渡: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了,鸟儿必须离开树。分别前,这对好朋友是这样告别的。
出示对话:
树对小鸟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先让学生自由读,再引导学生抓住“请”“还”读出树的话中饱含着请求、期盼,抓住“一定”“等”读出鸟的信誓旦旦、坚决的态度。
3.品读2-4次对话。
(1)用“nnn”画出小鸟说的话,用“――”画出树、树根、门、小姑娘说的话。
(2)学生自主阅读,选择喜欢的角色与同桌练习对话。
(3)出示对话,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
4.出示下列句子,抓住两个“看”字,想象鸟儿会想些什么,并读出自己的体会。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反复朗读,深入体会,理解人物的内心情感。】
五、回顾全文,畅说感受
过渡:读了这篇童话故事,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你想对谁说些什么呢?
读读下面的提示,选择一个对象说说。
我想对(伐木人、大树、不守承诺的人、同学、自己说: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与各种角色对话,拓展他们的思维。】
六、拓展练习,仿写对话
过渡:本文的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把小鸟珍惜友情、信守承诺的特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那树是怎样珍惜友情、信守承诺的呢?文中没有写,下面让我们仿照文中的写法,发挥你的想象,把对话补上。
出示:
鸟儿向南方飞去了。树苦苦地等待着朋友的到来。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相聚的日子就要来到了。
可是有一天清晨,伐木人来了。
树对伐木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
伐木人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____。”
……
火柴运到村子里,有个小姑娘来买火柴,火柴对小女孩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女孩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____。”
火柴在擦然自己的一刻照亮了整个屋子,他对灯芯说:“____________________。”
灯芯回答说:“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现阶段,我国的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正处于改革完善的重要时期,其有效性教学是当前教育界所提倡的一种现代化教学观,从教学效果来看,效果明显、效用突出以及效果高效是有效性教学的三大维度表现。从具体表现而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表现在语文阅读的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而且也体现在学有所用上。总的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较为简单实用,在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中应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二、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过于看重知识层面的理解
当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较为死板,只是单纯地以学生理解为主,忽视了小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整体性领悟和感受,其中的趣味性很难让学生领悟到,而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没有考虑到趣味性对于学生的意义,难以确保学生语文理解能力的提升。
2.过于看重分析过程
小学生在这一阶段,对于文章的理解需要从整体上人手,而教师采用的每一段落分别讲解的形式,破坏了阅读的整体性,导致小学生难以对每一个具体段落有深刻感悟,在阅读时也就无法全身心投入其中,缺少了情感方面的感受,这就致使学生的领悟能力受到限制。
3.过于看重结果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形成了一种固定化模式,导致教学难以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方面人手,对于标准化试题的指向性作用过于看重,没有给予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语文训练和交流探讨的机会,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领悟。
4.过于看重教法
教师在开始课堂讲解时,没有一个科学的教学设计做指导,忽视了对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导人,没有认识到这一阶段学生兴趣教学的重要性,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也相对缺乏。长此以往,这一行为将会导致一个严重现象,即教学和实践相脱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不协调,这样也就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难以提高。
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建议
1.创新教学理念,做好教学设计工作
教师要根据时代变化的趋势,转变自身教育理念,针对小学生这一阶段的身心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例如,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等,进一步丰富语文阅读教学,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和体验,从而激发出内在情感,产生共鸣。此外,教师也要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有明确认知,并在讲课之前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例如,对《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在事前做好教学设计,对教材中的内容和结构先行了解,进而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学习,并把问题带人其中,让学生区分这是哪一个民族。这样可以形成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更有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手段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魅力所在,例如,多媒体教学法。学生在多媒体所描绘的画面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对阅读n文有更深的印象,也可以由此带动学生的心灵感悟水平得到提升。例如,在对《桂林山水》一文的阅读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图片、影视等形式把桂林的优美山水景色以直观形象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所描述的佳景,在情感上有一种回味不尽的感觉。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对文章的景色描述手法和优美词句进行讲解,让学生融会贯通,例如,描写的排比手法、比喻手法等,学生就可以通过模仿运用在实际中,如此也可以使课堂阅读教学更具有效性。
3.情境教学的模拟,角色定位,强化情感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灵感悟能力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而设立的,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通过角色定位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到文章描述的场景中,从而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对于《去年的树》一文学习,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扮演“树”和“鸟儿”,通过相互之间的对话来感受到“鸟儿”和“树”之间的友谊,这样也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课堂教学更具有愉悦性,并且这也是和学生心理相贴近的,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