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职教师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4: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职教师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职教师论文

第1篇

1.1教师在发展个性特质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生活中身边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但是大家从不注意,如果能够将每天出现的一些事情捕捉到脑海中,将实际现象和理论知识联系,就可以转化成高中政治概念,在政治课堂上,教师将这些生活实际现象在课堂上重述,能够使学生觉得政治距离生活很近很近,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学习,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塑造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教师也做到了对教学课程的创新和实践。

1.2高中政治教师在气质上要有足够的灵活性灵活性,主要体现了高中政治教师的灵敏度,应变能力。政治课程通常意义上都是枯燥的、乏味的,那么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个性特征,将政治课程变得生动有趣,使政治教学不再是死板的传递信息,课堂上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对待政治课程和课堂选择项目的完成,建立完善的、全面的课堂评价体制,可以对全面进行课堂表现的评价,比如对专业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上课是否态度认真进行评价以及其他一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对其不好的行为达到约束和管制的作用。对于每一堂课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总结归纳,从而对学生上课过程中表现的优点加以肯定和鼓励,对其课堂表现中出现的漏洞或者不好的影响加以改正,从而不断完善高中政治课程教学高效教学目标的实现。

2.高中政治教师个性特质要求的激励方式

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需要的两种特质就是实践性和灵活性,因此为了提高政治教师这两种特质的要求,从而必须制定和培养对应的激励方式。

2.1从政治教师自身出发,它具有很多的社会责任性和公益性。教师承担着培养祖国栋梁之材的职责,教师的教学担负着未来的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促使教师不断地加强自我发展,去锻炼自己的实践性和灵活性。

2.2学校要求教师认识到这两种个性特质的重要性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督促着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两种个性特质的重要性,那么由认知带来需要,需要就会产生冬季,动机就是行动的动力。

2.3学校对教师的这两种个性特质的具体考核既然实践性和灵活性这两种个性特质对于高中政治教师来说非常必要,那么学校可以将其列入教师的日常考核之中,这样就会促进教师加强实践性和灵活性这两方面特质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改善教学方式,形成最好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高中政治教学的质量。

3.结束语

第2篇

当前,我国职中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在师资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种背景下,职中教师的师资力量明显的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开展继续教育。下面,就将针对这一课题,提出具体策略。

二、推进职中教师继续教育的策略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中教师继续教育理念

(1)终身学习理念。当今社会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极快,很多知识在掌握不久之后就变得陈旧,这就需要人们时刻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才能保证和时代同步。正因如此,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职中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是整个社会继续教育的一部分,作为知识、技能的传授者的职中教师更需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2)能力本位理念。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更加需要具有能力的人才,能力本位的观念也逐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具体来说,“能力本位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是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这种理念不仅符合市场经济的需要,也能够充分彰显个人价值。但是,受传统观念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所限,目前,整个社会还是比较重视学历,而没有将能力与学历完全结合在一起。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我国职中教育界。教师们为了职称评定、职务升迁、福利待遇等,投入继续教育也会选择对学历的追逐。一些职中教师攻读的文凭并不是本专业所需的,与本人教学实践相脱离。这就更需要职中教师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加强能力本位理念。

2.政策法规保障

(1)制定专门的职中教师继续教育法规。目前,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职中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法规,相关规定只是散见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相关规定之中。而职中本身就不太受到社会的重视,在生源、经费等多方面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职中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更是如此。所以,有必要通过立法的形式对职中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条件、时间等做出明确限定,从法律的角度来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

(2)推进职中教师资格制度建设。我国职中教师准入门槛较低,基本没有明确的资格限制,在入职之后,岗前培训也大都流于形式。而且,我国法律也没有对职中教师的任职资格有任何限定,大多由学校自主制订入职要求,对学历、专业技能水平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对职中教师任职资格进行限定,推进职中教师资格制度建设。

(3)完善职中继续教育监督、激励体制。我国现阶段的职中继续教育以行政指令为主导,不论是培训基地还是受训教师,都是被动应付。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监督、激励机制。近些年,虽然出台了一些政策,但大都属于宏观号召性的,缺乏具体、可行的措施。在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参与的职中教师希望能够将受训与直接的晋升、职称等结合在一起;培训机构则希望通过组织培训工作获得经济收益。所以,可以充分考虑两者的需求,从法律的角度建立起激励、监督机制。

3.完善职中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体系

(1)加强职中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工作。培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是推动职中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职中教师培训基地有几十个,大多依托高校,中心省份培训基地相对较多,而个别省份只有一所,偏远地区尚没有职中教师培训基地。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依然需要加强。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从宏观角度进行指导,将职中教师培训基地发展的空间留给基层,由各个职中教师培训基地根据本地情况推进工作,激发其完善职中教师培训基地管理工作的动力。让职中教师培训基地接受市场的检验,在竞争中走向完善。

(2)加大职中教师培训基地经费投入。推进培训基地建设的前提就是经费的投入,只有基本经费到位,才能提升职中教师培训基地与受训教师的积极性。职中教师培训基地经费来源主要包括国家、学校和个人。所以,可以实行政府投入一部分、职中院校投入一部分、个人承担一部分三方面并举的经费筹集手段。其中,政府投入是支持培训基地发展的核心力量,可以将地方社会发展与经费投入相挂钩,地方收入增长则增加投入,保持每年固定的增长比例。如果需要促进职中教育发展的话,则进一步追加经费。职中教师个人承担的部分以各地区教师收入水平为依据,如果所在职中效益良好则可以将这部分学费承担。根据相关研究,职中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主要包括三类:第一类是资格达标培训。如一些学校要求职中教师至少要具有大学本科文凭,很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学历不够,所以,会参加各类自考、在职研究生等培训。这类培训主要是从职业生存的角度来进行的,因此,应该以教师本人自行承担为主,如果所在学校有条件,也可以承担学费。第二类是技术提升培训。这类培训包括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两方面,属于行业性培训,受益的不仅是教师本人,也包括其工作单位,所以,原则上主要应该由所在学校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来负担,当然,教师也应该承担一部分。如2001年,《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进修者在完成研究生学业之后,个人应该承担三分之一的学费。第三类是晋升培训。一些职中学校为了提高本校专业的竞争力和水平,需要培养一些学术骨干。而受训教师在完成培训之后,通常会得到一定的晋升。包括行政职务或是学术职务,当然,相应地,个人收益也会有一定的增长。这类培训应该由个人负担主要学费。当然,对于职中教师培训基地来说,可以依托政策支持,广开门路,在各个渠道进行融资,这样也可以缓解各方面压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推进职中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的关键。高素质的培训队伍可以保证培训的水平。当前各培训基地主要是以各高校教师为主,偏重于从理论上提升受训教师的水平,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未来应该从这个角度着手,加强各培训基地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加强校企联合,介绍教师在优秀企业中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和教学水平。并且组织基地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与进修,以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总的来看,各个基地可以根据自身特色与学科特点,开展多样的师资培训。

4.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1)充分调动本校资源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各职中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本校的专业技术、设备力量和师资力量开展校内培训。例如可以让老教师开设讲座,对新教师进行单科专业培训;可以开办各类培训班,如计算机班、外语班等,在周末或假期,利用本校设备,聘请校外计算机教师或外籍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

(2)联合高校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对于新专业来说,职中学校需要加强师资建设。新专业需要聘请新教师,但是,新教师不一定会及时到任,这就需要在校内挖潜。选派教师到高校中进行专业培训,也要鼓励教师进行深造,报考研究生、第二学位等。

5.建立职中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反馈制度

第3篇

摘要:职业学校的语文课不仅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学生语文素质,既影响着其它学科的学习,又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跟随时代的脚步,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建构新的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个体系要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语文教学应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一切思维和技术“设置平台”,使人类及其思维和技术在语文设置的“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应在语文学科里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教育;背景;源泉;内涵;现状;实施

一、 关于对语文教育人文性内涵的理解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可以包含下面两层含义:一是语文教育的内容具有人文性。语文教育的内容包括了①丰富的思想性。“思想性”包括哲学原理、自然事理、社会伦理、人生理想、民族意识、思想方法、良好习惯等等,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范畴。②情感意向性。语文教材中凝聚了人类丰富的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愁、亲情、友情、爱情、爱国之情、正义感、理智感等)和个性心理品质(如兴趣、动机、意志、性格、气质等)。③美感性。语文教材集结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包容了美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形态,如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等; 二是语文教学方法具有人文性。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呈现出主客体交融的趋势,主体必须积极的调动自身的思想感情才能进入客体,达到对客体的真正理解,同时客体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对主体进行渗透,所以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看重的是感悟和想象。钱理群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感悟的文化,它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然而科学主义思想观念在教育范畴演化为重理轻文的现象,具有人文性质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被自然科学化,使文科教学向理科教学模式靠拢,即把教学内容客观化,淡化人的主观情感因素;崇尚理性知识结构,忽视感悟与想象。它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情感与想象的、以形象思维为内核的语文教学向工具化、机械化、标准化、逻辑化转向,导致人文精神内蕴、人文价值体系包括理想信念、审美趣味的丧失。

二、关于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认识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很多职校往往采用所谓量化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学习及表现进行分值统计。这种量化管理常常形成一定的制度规定,被称之为“德育考核”,在对学生评价中占有比学习成绩更重的比重,学期末记入学生档案。这种管理体体制对有些学生确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并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有时往往适得其返,一些学生会对这种缺少人文关怀的制度产生反感和叛逆的情绪。

许多学生在初中时表现就不是很好,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进入职校对他们来说是迫不得已的选择,但职校对他们来说毕竟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希望的起点。再加上职校招生的地域范围一般大于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中,跨县市、跨地市。心理尚不成熟的他们离开父母以后开始过像大学新生一样的独立生活,因此会产生更多更强烈的情感饥渴,需要有人给予关怀和爱护。可他们一到了职校,发现很多东西还是像他们初中一样,因此对前途对未来更加缺乏信心,对自己越没有了清醒的认识。很多学生刚刚入校以来还能遵守校纪校规,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甚至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大错不犯,小错不断,你叫他往东,他偏要向西。更有甚者,产生反抗对立情绪,当面顶撞,公开叫板;甚至说,处分怕啥,最多不在这个学校读书。因此一学期下来处分已堆了一大叠,可是校纪校风有没有好转呢,违反纪律的同学照样层出不穷。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弥补职校的这种“硬管理”所带来的弊端。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语文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方寸任驰骋!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又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事生非呢?因此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它是职校德育教育的思想源泉,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深深沃土。那么究竟何为人文教育呢,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三、关于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及人文教育的实施认知

第4篇

1.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来看,应用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21世纪合格公民的必备素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明确地指明了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非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而要通过学校教育的长期培养才能形成。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数学学习中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对例习题解法(或证法)的改进,对家庭作业的独立完成以及数学学习中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判断等,无不体现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意识。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反复经历“从实际问题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分析、处理、加工、筛选有关信息一-转化为数学问题一-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一一回答原来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觉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按照创造教育新的理论体系,课堂应当成为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平台,教材的知识作为载体,把过去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再创造”过程,这样通过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来让学生掌握好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必然把文化科学知识学得好,用得活,“引爆”学生的潜能,激发创新和实践的欲望,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注意给学生留出独立探索、研究的机会,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求老师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去做,真正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自主实践;老师应重新组织教材内容,尽可能从学生探究的角度,挖掘出教材中本身较平淡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2.科学人文精神是现代科学文化人必备的时代精神,它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进行科学与人文教育整合、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利用数学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如下几个方面的科学人文精神:

(1)严谨、朴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数学学习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心灵。数学中的概念、命题、定理的证明和表述是相当准确、简明的,无须修饰。数学的结论不需要用华丽的词藻修饰,更不允许有任何夸张。数学的思维方式能使人们养成缜密、有条理的良好习惯,长期的磨练有助于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理智、自律,强有力的自我约束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美国数学教育家克莱因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美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撇学知识体系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张扬。数学中的“权威”是“规则”,结论是正确逻辑推理的结果,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自觉遵守数学规则。数学解题中要求步步有据,有利于讲道德、重依据的品格的形成。这种由数学教学熏陶所产生的对规则的敬畏感移植到人和事物,从而产生对秩序的尊重,养成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和法规的习惯等。

(3)诚实、求是,刚正不阿的品格

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似是而非的问题,在本质上要求数学研究者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不允许有弄虚作假。它用最少量、最明确的语言传达最大量、最准确的信息;用最抽象、最概括的语言传达普遍存在的矛盾和规律。前苏联数学家辛钦指出:首先,数学教学可以培养人正直与诚实的品质;其次可以培养人的顽强与勇气。数学作为一种精神,一方面通过演绎证明等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另一方面通过数学的每一步向前发展的艰辛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不懈努力的意志、品质和正直、诚实的人格魅力。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伽森狄说:“谁能从小受数学的熏陶到那样一种程度,即已经习惯于数学的那种不容置辩的证明,谁就能养成认识真理的能力,从而不会轻易放过虚伪和假象。”数学课中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是数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了一种新的人文精神。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理性、批判、自由、公平、竞争等精神特质都有独特的人文内涵,对于形成人的求真意识、创新观念、独立人格、进取心态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二、如何具体实施素质教育

本文中,以两个例子来说明,如何操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例一]关于“圆周角的概念”的教学

这个概念的教学方案可设计为:先以具体实例复习圆心角的定义,然后教师点明要求学生根据圆心角的定义给圆周角下定义,同时画出圆周角的图形。这种设计就比直接给出定义,或者在具体的实例基础上归纳出定义更有助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方案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的探索、归纳,其智力参与程度更高,对于学生的类比思维、感知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更为有效。

点评: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出新知的生长点,利用旧知获取新知,可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创设情景,铺路架桥。

[例二]关于讲授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

这个教学的方案可以有几种。教法1:尽快地告诉学生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然后做一些熟悉它的计算。教法2:告诉学生,本次课所求多边形内角和同边数有什么关系。先看四边形,同学们量得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用拼剪的办法,看出都是2个平角)不用拼剪的办法,你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有的学生作对角线)把四边形分成2个三角形。(这里出现了“把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来研究的思想)

点评:这是一种注重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方法。教师授课应将知识的得出过程讲给学生,真正的好老师应该在课上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得到知识的逻辑过程。

参考文献:

[1]朱巨元.建立好数学策略教与学的“工作平台”.中学数学月刊,2001,12

[2]周微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简析.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11

第5篇

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中职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展扩展性思维,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运用以情激情、情感沟通的方法,效果较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主动探究、领会课文,使课文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生活感受相沟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文章中注入了作者的感情,而且文学本身也是生活的反映,中职生也处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当作品中的某种生活和学生生活的某一方面相似或相通时,教师恰当点拨,就会产生情感对流,形成畅所欲言的态势,我是从以下几点进行的:

第一,抓住人物形象引发学生内外联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艺术表现,教学中应利用艺术真实引发学生联想生活真实,进而品味艺术真实,从而增强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学生的兴趣也随之调动起来。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文章主要通过描写父亲的行动来刻画人物形象。我在教学这一课时,就让学生带着对自己父亲的亲昵感、真实感去体会父爱。我引导学生说,你们觉得文中哪些事情最能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文中的父爱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一会儿说,这里的父爱是用行动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语言。我接着引导,你们感受到的父爱都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的情绪马上高涨起来,纷纷谈论起自己的父亲如何爱自己……我再问,那么你们对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踊跃发言,然后我顺势转入课文,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对父亲的感情。

第二,抓住课文中的典型环境诱发学生去深切体会文学作品,作品中有不少环境是作者精心描绘和有意安排的,这些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的是作者身临其境活动过的,凝聚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遇到这种情境,教师应把学生引入意境中去,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体验此境此地作者的情感。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关于课间看电影的情境就很值得体验。我是这样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中的“文中围观枪毙中国人的镜头出现时喊‘万岁’拍掌欢呼的是谁?”学生回答说,拍掌欢呼的是所谓日本的爱国青年,拍掌欢呼是嘲笑中国人,那么如果你在场会有什么感受?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要痛骂他,有的说站起来走掉……我又问作者是什么感受?学生说“感到刺耳”“从此意见变化了”,表明作者觉悟,是个爱国者。

二、要重视学生向上的潜能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接触到各种“问题学生”。所谓的问题学生就是平时表现不好,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这样的学生往往是老师最头疼的,不要用歧视的目光看待这些学生,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身上的优点、长处,知道他们的兴趣爱好,并适当地引导,努力让他们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其实每个学生都有他的可取之处,也就是“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潜能”,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努力挖掘学生的这种潜能,多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正确的引导,要知道垃圾尚且有回收利用的资源,更何况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既是资源,就该好好开发利用。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就遇到过一个“问题学生”――军,他是县城的学生,其他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学习成绩不太好,却仗着自己良好的家境和城里人的优越感表现出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很多任课教师都对他感到头疼。学校要开展兴趣活动,每个人都要报一项,报名以自愿为原则,组成兴趣小组,开展活动,这其中就有军,当我看到军报名时,也有些疑惑,但转而一想,他愿意参加并不是坏事,虽然他学习成绩不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他对语文学科,还是有些兴趣的,于是无论在兴趣小组开展活动期间,还是平时上课过程中,我总会多留意他一些,也常鼓励他,因为我相信“如果一个人生活在激励之中,他会学会自信”。慢慢地我发现他变了,待人礼貌了,而且与老师和同学相处也融洽多了。兴趣小组开展一段时间后,学校进行一次竞赛,军竟然得了语文组的第一名,我在班级表扬了他,他的母亲特地找到我,说他那次知道成绩后,就打电话告诉家里,并说他自己喜欢学语文,同时也想学习其他科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学之道贵在启发潜能。

三、在语文教学中,还应当放开学生的手,抓住学生的心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用心来参与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丢弃传统的教师尊严,权威意识,构建起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师生关系,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信息接收广,应该给他们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和老师信任、平等、亲近的条件下,才能做到畅所欲言,才能有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才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抓住了学生的内心,发挥了学生潜在的主体作用,因此,我的教不但轻松、愉快,而且学的主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在学习上“主动”起来,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潜能,才能鼓舞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第6篇

虽然说近年来教育一直在倡导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我们发现,素质教育并没有落到实处。同时即使在课堂中融入了素质教育,多半教师都会忽略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这一环节。初中历史课堂,多半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师授课、学生接受的模式使得学生感觉这门课程十分枯燥,而有些时候教师利用一些历史小故事来调动课堂的积极性,但往往故事结束学生的兴趣亦停止,可以说历史课堂没有任何色彩而言。这种课堂很难培养起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调查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注重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认为这些问题并没有多大的意义,这样的消极思想就更使得历史课堂的问题意识培养很难被建立起来。

二、初中生问题意识相当薄弱的原因

初中生在历史课上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因此就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思考能力,慢慢地只喜欢听教师讲课,课堂上不愿意多思考。(2)教师成为课堂中心,导致学生认为教师所说的全是真理,失去思考提问的能力。(3)教师的教学并没有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一点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的。以上这三点因素影响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导致我们的学生没有创新能力,不愿思考。

三、探索培养初中生历史课堂问题意识的方法策略

1.建立最佳的学习环境

所谓的建立最佳学习环境是指让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北师大版七年级初中历史课本中,关于的这一课,教师就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应刻意让学生记住其历史时间、地点以及影响。教师要逐渐地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并且提出一些较为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

2.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

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将这一思想融入每一节课堂中去,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转变。历史课堂并不仅仅是讲故事,更多的是需要自己的反思。比如,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难道只有负面影响,没有推动历史的意义吗?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3.建立自由、和谐的课堂

自由、和谐的课堂是指学生与教师同样都有提问的自由权利,同时学生与教师具有平等的地位。很多学生其实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在教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有些学生其实是持反对意见的,但是碍于自己是学生,反对教师是相当不正确的做法,他们往往选择沉默,这就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被消磨,慢慢失去提问的兴趣。因此,自由、和谐的课堂很重要。

第7篇

1.1促进学生把握社会实际情况。

应当将语文知识同社会实际环境相结合,促进教学过程更加符合生活习惯,具体而言,就是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背景,进行具体的教学行动,以这一方法,充分刺激学生在学习时主动积极,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语文知识,形成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全面适应社会生活对语文知识的需求。以具体语文课文的教学工作为例,在实际工作当中,教师可以深入分析课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分别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生活道理。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一直进行道理的单向灌输,往往会引起中职学生的排斥心理,更加厌恶语文学习。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发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所讲述的实际生活当中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将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和实际日常生活互相联系,从而全面保障语文课堂实用性教学的顺利进行。

1.2强化学生的知识实用性意识。

作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在实际教学时,还包含了口语、写作等具体能力的培养,单纯的强调口语、写作等方面能力的重要性,往往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应当在进行口语教学时,充分同生活实际情况结合,确保口语能力的培养不局限于形式。在选择口语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进行筛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口语交流能力及表达能力能够在学生将来毕业后踏入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确保口语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工作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教师在实际工作当中应该随时进行口语能力训练。在课前针对口语知识和口语综合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讲解具体办法,再让学生进行自由化互相练习,并结合后续学生的口语及写作能力的具体评测进行大致评分。可以选择教师进行评分、也可以选择学生之间互相评分,最终所得到的口语及写作成绩,应该加以适当总结。学生处于公共场合时,利用科学合理组织语言,大方得体的全面展现自身特点,并且利用相应的具体口语及措辞来解决实际工作交流当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语文口语和写作能力实用性的具体表现,能够为学生在走入社会工作和生活时提供巨大帮助。又如在“说话要大方得体讲文明”这一知识的学习中,旅游专业或者乘务专业的相关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专业特征,优化教学环境,设计出相应的模拟教学情境。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两者一起合作,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由学生扮演引导人员或乘务管理人员,教师则扮演乘客或旅客,改善学生中较为普遍的语文知识学习的单调乏味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情景化模拟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后与人进行交流沟通的专业素养,为学生在实际工作当中同工作对象的科学合理化高效交流奠定良好基础,全面完善学生的综合基础能力,全面提高了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1.3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实用能力。

以学生的综合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是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基本需要。在实际应用文写作技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将各式应用文种类的相关概念进行整合,并为学生加以演示,以此作为后续教学良好奠基。其次,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帮助学生了解文章格式和相应措辞的处理,作为应用文写作的关键性部分,具体的文章格式和措辞还应该在对文章的机关和文章所针对的对象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调整。在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的实践当中,教师应该整合多篇范文,帮助学生对具体应用文写作方法进行深入学习,在写作技巧的重点知识教学环节,应该进行强化式讲解,采取反复多次练习的办法,让学生更为准确的把握住应用文的写作技巧。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实际教学过程,多列举代表性范文,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从而使学生自己体会润色出范文中语文写作知识的巧妙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充满个人语言写作特色的文章,写出和其他文章相得益彰的不同应用文,促进语文教学实用性的实现。

2、当前形势下中职学校如何开展实用性教学展望

2.1结合教材内容,充分挖掘与专业共通的知识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促进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际行动、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三者间的密切关系,充分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实践工作。应当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挖掘可用的材料。选取教材中和专业知识融合度高,学生易于接受的代表性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知识点。课前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了解课本内容,再选择部分学生对内容进行自主讲解,并随机选择学生对讲课学生进行点评,配合一定的夸奖和修整,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2以科学合理的实际训练为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大部分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还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如不及时纠正,会给日后的实践工作带来巨大阻碍。大部分学生在实际训练当中,都缺乏一定的自信心,无法独立完成实践工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取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实践题目的方式,并与学生积极沟通,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在实际上课后,再将学生分为考评组、实践组两个部分,有了充足的准备,学生的自信心和实践动手能力会有极大提升,最终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可以在鼓励学生积极动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判断能力。

2.3充分融合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

实践能力的最终形成,说到底还是应该充分把握专业知识,在实用性教学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展现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如果不能做到两者充分融合,那么该学科还是单纯的死板知识,同中职学校的实用性教学理念也存在着巨大冲突。因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当充分充分融合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结合目前实践性教学的经验,部分学生的实践总结较为混乱,这也说明了实用性教学中还应当培养学生规范化实践的重要性。

2.4开拓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适当加以课外引导。

大部分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通性,如果无视这一共通性,引导学生细心留意,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死记硬背,在实践过程中,无法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使得最终的工作结果无法满足要求。应当在学生充分掌握了既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拓展相关的知识面。此外,课堂教学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教师在充分利用好课上教学的同时,充分挖掘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在课外也积极进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专业素质。

2.5建立完善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

在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工作后,完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式的打分式评价,应当综合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表现优秀的方面打高分,从而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态度进行实践工作;针对学生表现较差的方面应该适当给分,发挥激励作用,引导学生逐渐对自身缺点进行完善,通过两方面的结合,引导学生全面进行自我评价,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后,还应当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逐渐发现学生的进步,并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从而保障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3、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素质教育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是一个科学更加发达、竞争更加激烈,社会对人们的素质要求更高的世纪。然而,提高人的素质的关键在教育,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要从孩子抓起,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授课必须体现培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开拓”的高素质人才精神,把授课活动看作是传递信息,架桥铺路,内引外联的“成功教育”系统工程。教师要讲出个性,讲出风格,讲出精彩,讲出意蕴,为学生展示一个既得天独厚又异彩纷呈的世界,给学生以启迪,促使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1.把科学性和思想性密切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无疑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在知识传授中,充分利用语文课的特点,渗透思想教育内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历史伟人如屈原、杜甫、白居易、辛弃疾、文天祥、陆游等,他们的爱国豪情充塞着青年学生的胸膛;长江的壮丽,泰山的博大,黄山的神奇,三峡的秀美,让学生心向神往,爱国的热情澎湃于胸中。其次,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挖掘课文内涵,让学生从中领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方法。但是,在贯彻这一原则时,关键是把握科学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结合,最忌单纯说教,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即便是思想品德课又怎能仅凭说教就可以让学生心悦诚服呢?

2.落实课内双基要求与扩大课外知识范围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课文是例子,要把它用足用好,落实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但扩充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眼界也非常重要。把博大精深的中华灿烂文化和缤纷的显示生活引入课堂,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而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已为这种做法提供了时间保障。每学期我都要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写读后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上根据讲课内容随时提出紧密联系现实的问题,极大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习惯。每学期一周的读报课或影视评论课更让学生欣喜不已,《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上的专题文章和同学们关心的影视就是素材来源,学生从中了解到社会,为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认为,素质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且要重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成功教育就是学生在自我激励的机制下获得成功情感体验,从而得到心理的满足,获取自信和力量,去追求新的成功。我在教学中针对课文的基础知识点、能力点、重点和难点,设计了不同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略加思考后都能回答出来,“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如在教《谈骨气》一文之前,我先设计好导语,让学生背诵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回忆朱自清、刘胡兰、等人的事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骨气”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的主题思想,而且受到了熏陶和教育。

三、深入发掘教材中人文素质教育因素,培养健康人格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我们中国历史长,文化遗产丰富,这个遗产丢了‘不好’。”我们在把握、研究、利用语文教科书时,千万不要忘记它内在的人文价值。在浩如烟海、佳作如林的古今文学作品中,蕴藏着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学史上,不仅诞生了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郭沫若等世界文学大师,而且出现了《史记》《唐诗三百首》《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雷雨》《阿Q正传》等宏篇巨著和艺术精品。语文教材从这座珍贵的文化宝藏中精选了上百篇的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栗,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题材的珍品中感受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脉搏,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熏陶。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水平、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有极大的帮助。我们教师要反复钻研,潜心思索,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在教学时巧妙设立启发点,引导学生发掘、体验课中具有人文素质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从而受用终生。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关爱社会、人生的高尚情操;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堂堂正气;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格尊严。让学生从或恶或善、或奸或忠的人物身上区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人物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去感悟人生要义;体会作者寓于作品中的道德评判的褒贬,从正面人物身上感受理想人格的力量,培养向善之心;在鞭挞丑类的过程中,树立去恶之志。中学语文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语文的工具功能只是它的“形”,人文价值才是它的“神”。只有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素质教育因素,才能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更好地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

总而言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保证,素质教育的渗透会激活学科的教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情感因素、审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功能。为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上的优越性,在教学方法与学科素质教学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的联系上作广泛的、立体的探讨,以求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金凤,尹霖,柏亚基.浅谈实验教学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田.中国科技信息,2010, (05):245}246

[2]单立强.浅谈初中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习策略的培养田.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 (01):37

第9篇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

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阵地,拥有丰富内容的同时可以渗人许多法律知识。讲授教材中的课文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观念。而且,利用课文向学生灌输法律知识自然是最直接、快捷而有效的途径。

如学习《陈情表》一课时,我们可以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和“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李密对祖母的拳拳孝心。教师可借此给学生讲一讲对长辈的孝顺和赡养义务。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发扬这种优良传统。赡养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有精神上的慰藉。这些都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不遵守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良心的谴责。

又如,小说《包身工》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只有十五六岁,住在恶劣的条件中,接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的双重压榨。还有一个典型的形象“芦柴棒”,没有名字,备受虐待。讲课时,教师可告诉学生在我国的《劳动保护法》中有明文规定:“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为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介绍就业或招用童工。”

二、在作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法律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可有意识的设置一些公德类材料作文,弓I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运用学生的作文进行法制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这篇作文中的事例=2013年12月3日,高中女生琪琪从陆丰望洋河桥上跃下身亡。前一天,因怀疑她偷窃服装,店主将监控视频截图发至镦博求人肉搜索,很快琪琪的个人隐私信息被曝光,她成为身边同学朋友指指点点的对象。对此,网上议论纷纷,几个网友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去分析造成琪琪悲剧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在网上发表具有伤害性、侮辱性和煽动性的言论、图片、视频的行为现象,对当事人造成名誉损害,也已打破道德底线,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店主只是怀疑琪琪偷服装,并没有确凿证据,却罔顾法律将其照片发到网上,引发人肉搜索,并侵犯他人隐私的信息,悲剧的发生也就不奇怪了。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徘谤和诬告陷害。”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秩序,触犯道德底线。教师要通过这些告诉学生,对网上的信息要学会画别,不要做网络暴力的幕后推手,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再看2015年的全国卷高考题:因父亲总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小陈迫于无奈,也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査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弓I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要求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态度,阐述看法。这个作文可以从“情”和“法”方面立意,可以批评老陈的漠视法律,不顾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可以赞扬小陈的坚守法规,用法律来维护亲情是爱不是害,不为亲者讳是法治精神的体现;给警方写信可以写运用网络媒体传播正能量时需重视隐私保护。

针对2015年8月18日出现在那郸街头的“警民对跪”一幕,教师可让学生写一个评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互跪事件”的背后是我国要成为一个文明的现代法治国家,真正实现依法治国与以人为本的结合,首先要大众破除“人情高于法”的执念。

三、通过语文字词教学介绍法律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对某些词语的解释,教师可尝试从法制的视角来分析。如讲解“赡养”时,教师可将“抚养”与之相比较,年人出生后有享受父母抚养的权利;而赡养老人是每个成年子女的义务,同样父母有让子女赡养的权利。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在享有某种权利时就必须承担对等的义务。通过对“赡养”“抚养”两个词语法律角度的讲解,不但能使学生对两个词的区别更明晰,而且能使学生对权利、义务的相对性有初步的认识。

有些语病题也给我们提供了法律教育的机会。如2015年保定调研考试的一个病句题:四部门联合通告指出,司法机关对2014年12月1日前自动投案的在逃境外经济犯罪人员,可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本是没有语病的句子,可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减轻和从轻是重复。在试题讲解时,教师可给学生解释一些法律概念:减轻处罚是指判处低于法定最低刑的处罚。从轻处罚是指在法定处罚种类和幅度内对行为人适用较轻种类或者较小幅度的处罚。

总之,语文学科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同时,法制教育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应完成德育任务。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动脑筋,找办法,利用课堂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