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4: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生数学学习经验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小学教学;生活经验;负迁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08-0056-03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的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任何新的学习都要受学习者已有知识基础的影响,先前学习使学习者拥有独特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动作技能以及态度,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习者的后继学习。有的生活经验会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有的却效果相反。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有哪些负面影响,教学中可以采用哪些对策呢?
一、生活中的大小与角的大小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例在平时公开课上出现的频率很高,大家对这一节课研究得比较充分,对于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上的角,学生能非常清楚地区分,但对于角的大小,总会有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教师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强加给学生,学生似乎并不领情。以下的教学片断我们非常熟悉:
自主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①小组合作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制作活动角。
②跟着老师的样子做一做。
师:固定活动角的一边,逆时针转动另一边,有什么发现?
生:角变大了。
师:怎么变大了?
生:开口变大了。
师:顺时针转动另一边,又有什么发现?
生:角变小了。
师:怎么变小了?
生:开口变小了。
③通过刚才的操作,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生: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开口有关,开口越大角就越大,开口越小角就越小。
④判断下面角的大小。
师满怀期待地问:这两个角哪个大一些?
生犹豫了一下:后面的角大一些。
师有点失望地说:我们刚才说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比较角的大小我们只要看什么就可以了?
多数学生一脸茫然。
关于“大小”的意思,应该说是有着不同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①(名词)指大小的程度;②(名词)辈分的高低;③(名词)大人和小孩儿;④(副词)或大或小(多偏于小)。数学上对“角的大小”有着明确的定义,这与孩子们对生活中的大小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知道并理解数学上的特殊规定。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
课前谈话:图片出示两个人,一个又高又壮,一个瘦小一点。提问:谁大一些?学生自然会回答,前面那个大。然后出示两条信息:又高又壮的人今年30岁,瘦小一点的人今年35岁。接着多数学生会说:瘦小一点的大。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呢?学生就会明白:这里的大小有着不同的意思,可以是个子的大小,也可以是年龄的大小,要确定是比较哪一种。
课中,教师通过操作活动角来厘清角的大小的意思。固定活动角的一条边,转动另一条边。学生会发现随着边的转动角的大小也发生改变。
师: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变化,你们怎么知道角的大小变了呢?
生:两条边张开,角就大;两条边靠拢,角就小。
师:你们的发现和数学家的发现是一样的。角的大小指的就是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我们就说角越大,叉开的越小,我们就说角越小。
师:现在把角的两条边固定,把角的一条边拉长,角变大了吗?
生:角没有变大,因为角还是和原来叉开的一样大。
师:现在把角的另一条边也拉长,角变大了吗?
生:角还是没有变大,因为角还是和原来叉开的一样大。
师:如果把这两条边缩短,角的大小变了吗?
生:还是没有变化。
师:关于角的大小,你有了什么发现呢?
生:角的大小是指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和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可见,在教学中建立“角的大小”概念后,适时应用变式进行强化,明确概念的本质,这样有效地促进了概念的形成。
二、球是圆的
“平面图形的认识”教学片段:
①出示圆形,师:这个是什么图形?
生:这个图形是圆。
②让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圆形。
师:说一说圆形有什么特点。
生:边上弯弯的。
生:摸上去平平的。
③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吗?
生1:篮球。
生2:乒乓球。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副院长对这个问题有过精辟的论述:“儿童以为球是圆的,是因为球的剖面是圆吗?恐怕主要是日常语言的误导,因为中国的语言习惯,‘球’有骂人之嫌,‘圆’富赞誉之意,所以该称‘球’的地方常常代之‘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圆”也有一种解释:形状像圆圈或球的。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人们对“球”与“圆”的看法。
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找生活中的圆形”这个环节之前,出示一个排球。
师:这个是不是圆呢?
生:这是一个球。
师:它跟我们今天学的圆有什么不一样呢?
师生一起摸一摸,发现圆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一起玩一玩,发现球可以拍,放在桌子上可以滚来滚去,圆不能拍,也不能自由滚动。
常言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辨析――以实例(正例、反例)为载体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利用直观的实物,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点,把干扰及时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逐步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生活中的稳定性和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的特性》教学片段:
课件出示――围篱笆。小猴子围成长方形,大猴子围成三角形。
师:请同学们想想,哪种围法更牢固?
生1:三角形。
生2:四边形。
师:到底哪种围法更牢固呢?为什么?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同学们的学具袋里就有三角形、四边形,同桌两人分别拉一拉,看有什么感受?
生: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很牢固。
师:(出示四边形)我们一起来看,仔细观察.它的形状怎么样了?
生:变了。
师:再拉呢?形状又怎么样了?
生:又变了。
师:(出示三角形)拉动三角形呢,它的形状变了吗?
生:不变。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吗?
生:三角形不易变形,具有稳定性。
在生活中,有些物体不容易变形。有些是由于物体的形状结构,有些是受材质的影响。例如四边形的铁架,我们用手去拉,是拉不动的,而三角形的红领巾很容易折叠,这就是由于材质本身的特性。比较坚固的物体,生活中我们把这种不易变形就称之为稳定。数学上所讲的三角形的稳定性,显然是不同的。它是指当三角形的三条边确定后,围成的图形具有唯一性。当然三角形的物体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坚固,不易变形的特征。教学中,我们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要抓住本质,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入。
在全国第十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上,徐文艳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特性”是这样设计的:
师:三角形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你知道这些地方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吗?
生:三角形有稳定性。
师:为什么做成三角形就稳定呢?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了这样相同的一袋小棒,请你们做一个三角形。
师:请你们把做好的三角形和同桌比一比(教师示范比的动作:两人将三角形重合),有什么发现?
生:我做的三角形和同桌的三角形是一样的。
师:其他同学,你们的发现呢?
生:我做的三角形和同桌的三角形也是一样的。
师:全班同学用的都是这样一袋小棒,那是不是全班同学做的三角形都是一样的呢?
任意叫三位同学把所做的三角形在实物展示台上叠在一起,完全一样。
师:看来,只要三根小棒长度确定,不管怎么摆,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一样,只能摆成这一种三角形。再拉一拉,三角形会怎样?
生:(拉一拉后)拉不动。
师:再把三角形和同桌的比一比。
生:我们的三角形还是一样。
师:通过这个实验的研究,现在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三角形有稳定性。
师:三角形本身具有不变形的特征,我们也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像这样的四根小棒,你们猜猜看,老师会摆成怎样的图形?
生:长方形。
师:(按学生说的摆出长方形)难道就只能摆出这一种图形吗?你们再猜猜看,老师还会摆出怎样的图形?
(演示:摆出其他大小、形状不一的多个平行四边形)
师:为什么都是这四根小棒,老师可以摆这么多大小不等、形状不同的图形,而你们用同样一套的三根小棒,只能摆出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形呢?这说明了什么?
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易变形。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要使它不变形,你们有办法吗?
生:有。
师:请一位同学上台前来把你的办法演示给大家看。
一生上台前操作。
师:为什么加一根小棒就稳定了呢?
生:因为这个长方形加一根小棒后就形成了两个三角形,这样就稳定了。
师:同学们,图形各有各的特点,在生活中也各有各的作用。那么,你现在知道三角形为什么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了吗?
生:知道了。
在这节课上,三角形稳定性明确定位于“边长确定,大小、形状也就确定?,从而指向了三角形稳定性的本质,有效地避免了学生今后学习理解上的歧义。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一些,“生活中的高”和“三角形的高”、生活中的“比”和数学上的“比”等。在教学时,我们要多做有心人,多一些研究的视角,多进行一些探索和尝试,注重变式和直观,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紧扣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才能减少负迁移,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的活动教学法,是以小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学习兴趣作为基础,通过主动探索、改造、变革活动对象作为特征,从而实现小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通过数学活动,可以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有效实现以小学生为主体进行实践活动的数学课堂教学,营造出充满挑战性又丰富多彩的快乐课堂。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数学活动不再强调活动的结果,而是更注重活动的过程,将活动作为问题的载体,巧妙挖掘来源于实际生活或者教材中的数学问题,引导不同思维水平的小学生去参与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活动使学生直接获得知识和经验,实现快乐学数学的教育目的。
一、小学数学活动的特征
小学数学活动作为现代数学教学的主要模式,有着多元化的特征。
(一)数学活动具有开放性
开放性可谓是数学活动最主要的特征,呈现出多个纬度的开放特点。(1)活动内容的开放性,即要求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具有可选择性;(2)活动过程的开放性,即要求活动的全过程应当是适时变化并呈动态发展;(3)活动空间的开放性,即数学活动的开展和进行并非要完全局限于课堂中;(4)活动关系的开放性,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和倾听者,学生作为活动的跟随者,同时也是活动的主体和引导者;(5)活咏峁的开放性,即活动结果并非只有一个,而是会呈现多种可能。
(二)数学活动具有阶段性
数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年龄心理特征来制定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进行的。
(三)数学活动具有整体性
小学数学活动是物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也是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的统一,是双向转化的过程。
二、小学数学活动的意义
数学活动对于营造轻松快乐而又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具体如下:
(一)数学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活动具有探究性和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充分调用自身的知识经验来对问题进行加工和解释,从而对问题进行创造性的解决。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乐趣,享受学数学的过程。
(二)数学活动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数学活动的挑战性和开放性,往往能让学生始终沉浸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并充分发挥自身个性化的见解和感受,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了学生整体的知识结构,并获得了充分的活动经验,体会到活动的乐趣。
(三)数学活动能促进学生交流讨论
数学活动中问题的解决过程,往往需要学生尽情地展开讨论和争辩,实现充分的合作交流,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学生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尽情享受思维碰撞的乐趣。
(四)数学活动能推动学生积极实践
数学活动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活动,并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三、小学数学活动的策略
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助于打造快乐课堂,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数学的独特魅力。小学数学活动的开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借用情境来提出问题
数学活动中,教师要以问题作为主线来组织和引导教学,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出发,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新的情境,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巧并灵活运用。
(二)善于设计创造性问题
问题的设计对于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数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围绕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展开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量避免教科书上拥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多尝试发现型和创造型的问题,将学生至于特定的数学情境中,使学生对产生的数学问题或数学现象拥有好奇心,从而创造性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效地进行数学活动。
(三)合理设计阶段性问题
在开展数学活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来针对性地、分阶段地设计科学合理的问题,实现数学活动效果的最大化。如在进行小学低年级数学活动时,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较为直观形象,喜欢嬉戏玩耍,因此活动通常以直接的动手操作为主。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剪刀和纸自行设计和剪裁轴对称图形,以及发现生活中存在的轴对称图形,如蝴蝶、苹果、房子、松树等,从而使学生对轴对称有更直观和深入的认识及了解。
(四)科学组织合作型活动
数学活动往往需要学生群策群力,通过合作交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来进行。因此,在开展数学活动时,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合作活动尤为重要。在组合合作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合作个体基本条件的均衡,即小组内的每个成员拥有基本相似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等,并且成员间较为熟悉相互信任,如此有助于小组成员形成共同的活动目标,并能充分展开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活动的问题要具备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教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分配问题,并关注每个成员的自主性学习质量,适当地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手段,使小组成员在合作的同时通过竞争相互提升,充分体会到活动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李高慧. 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西南大学 2014 .
一、不同内容不同练习,让训练有目标
在教学时,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设计不同的练习,要让练习题内容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要让练习题达到巩固、发展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出示的练习题:
25×44= 32×8= 56×4+32=
36×25+64×25= 75+46+27=
在这一组练习题中,除了25×44与36×25+64×25这两道题目是巩固乘法分配率的,其他三道其实就是最基本的计算题,而且是学生早就掌握的内容,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大的联系。我课后与这位教师交流时,问他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练习题,他说当时也没有想那么多,认为反正练习就是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无论出什么样的计算题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都有帮助,所以就没有过多地去想如何设计。
这就是一种不按教学内容来设计练习题的典型,这样做不但会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厌倦感,打消了学生学习乘法分配率的兴趣。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之前,要系统地研究本节课所要教学的内容,知道哪些地方学生不容易懂,哪些地方学生可以很容易解决,哪些地方学生容易混淆,把握好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练习。
二、不同学生不同难度,让训练有层次
不同的学生有不一样的知识水平,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也有差异。在练习设计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这些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练习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做同样的题目。
比如,在“乘法分配率”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第一层:36×25+64×25,27×48-17×48;第二层:25×102、45×98,2×56+32×43+32;第三层:25×44,560÷35。第一层的练习题是一些简单的,让学生可以轻松算出答案的练习题,学生只要懂得乘法分配率的应用,就可以一眼看出如何解答。这一层次练习的设计目的就是巩固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第二层比第一层的练习题灵活一些,是一种变式练习,学生一下子可能看不出题目中所隐含的乘法分配率,需要在充分理解乘法分配率的使用技巧之后才能完成。这样是想让学生通过练习,灵活运用乘法分配率,体会乘法分配率的价值,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水平选择合适自己的练习题。第三层的练习题是一些拓展性与综合运用的题目,第一题除了可以用乘法分配率来解答“25×44=25×(40+4)=25×40+25×4=1000+100=1100”,还可以用乘法结合率来解答“25×44=25×4×11=100×11=1100”;第二题是一道除法计算题,目的是想迷惑学生,让他们不知道用什么运算律来解答,其实是想让学生在学习乘法分配率之后,想一想以前学习过的乘法都有哪些运算率,体会不同运算之间的联系,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运算率的能力。这样,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就可以促进学生对乘法分配率的理解,并丰富他们的数学经验。
三、不同兴趣不同题型,让训练有动力
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喜欢一些计算题,而有的学生却喜欢一些操作性的题目。如果我们给他们安排相同题型的练习题,那么就会让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产生审美疲劳。而针对学生不同的兴趣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
比如在教学“乘法分配率”时,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应用题,比如喜欢操作的学生,让他们用乘法分配率来验证长方形周长与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看能不能通过操作,运用乘法分配率来验证这两个公式的正确性;喜欢解答应用题的学生,就安排他们解答通过乘法分配率来计算的应用题“学校有6行杨树,4行柳树,每行树有17棵,杨树与柳树一共有多少棵?”而喜欢计算题的学生,就出示各种可以应用运算率来计算的计算题来让他们练习。这样既关注了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又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对乘法分配率的理解,同时还提高了学生解题能力,在无形中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经验。
数学模型在数学基础与应用之间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它是对客观事物的内在体现,是人们用数学方式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形式。例如,工程问题的基本模型是工作量=工作效率×时间,在具体问题解决时,需要对这个模型进行一次构建或是多次构建,并通过分析、比较,进一步作判断与推理,最终将探究出来的具体事物的规律以模型方式揭示出来,将问题简单化,归纳某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其具备一般性质,即有共同的程序与解决方法。所以,数学模型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构建能力,也是将思维过程用语言符号外化的结果。
在建立模型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加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体验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会从现实问题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用途,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与修正数学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中心环节,是解决问题进度的关键所在。
当然,学生在研究数学模型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程序和解决方法,对学生来说,其意义重大,受益匪浅,终生有益。这是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中,教师重视建模教学,正是顺应了课程改革的趋向和要求。
二、对数学建模的认识
数学模型是针对参照某种事物系统的特征或数量的依存关系,采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表述出的一种数学结构。这种数学结构是借助于数学符号刻画出来的某种系统的纯关系结构。数学模型法的基本原则如下:
1.简化原则
现实世界的原型都是具有多因素、多变量、多层次的比较复杂的系统对原型进行一定的简化,即抓住主要矛盾。因此,数学模型应比原型简化,数学模型自身也应是“最简单”的。
2.可推导原则
由数学模型的研究可以推导出一些确定的结果,如果建立的数学模型在数学上是不可推导的,得不到确定的可以应用于原型的结果,这个数学模型就是无意义的。
3.反映性原则
数学模型实际上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因此,数学模型和现实世界的原型就应有一定的相似性。抓住与原型相似的数学表达式或数学理论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关键。数学模型和现实世界的关系如下图:
三、利用数学建模开展研究性学习
1.渗透数学教学过程,要针对全体学生
数学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上的教学活动,要针对全体学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应用技能。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一课时,教师可抓住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运用“数方格”和公式算面积的方法建立模型。如下:
以上六种解法都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但前四种解法方法简便,第①种解法最容易使学生理清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各种联系,从“长方形的面积= 长 × 宽 ”中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底×高”。
2.因材施教,在活动课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生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亲自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应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例如,在教学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后,我让学生深入生活,调查一些事物的分布情况,作为小课题研究内容。学生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问、街头询问等形式,收集了丰富的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形成多份具备一定价值的调查报告,如 “盐城路道改造策略”“剧场路摊点管理难的原因”“城市120的作用”等。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G623.5
数学是小学学习阶段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主要科目之一,所以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能够为中学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认知,帮助发散学习思维。数学学习需要调动学习思维,只有学生们积极思考,数学才能够真正发挥出价值。但是目前很多学生只把数学当作无可避免的枯燥科目,被迫学习数学,学习数学时使用机械背诵的所务方法,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
一、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
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提出了这样的说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只有对事物产生了学习兴趣,那学习结果才会事半功倍,可见兴趣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非常重要,只有在学习中产生了兴趣,才能够产生积极的学习意识和强大的学习动力,能够为后期的学习指引方向,只要有学习兴趣,就产生了学习动力,自主去探究数学知识的真谛。同时,培养学习兴趣还能够激发人类的大脑潜能,增加大脑的接受信息量,让学生们在数学学习中思维更加灵敏活跃,这样能够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快速有效,提高数学成绩变得轻而易举。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加强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学生们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案,为后期的教学做好指导工作。
二、小学生们在学习中提不起积极性的原因分析
1.教学活动安排不合理
课堂是小学生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目前很多教学活动没有起到应有的调节课堂气氛的效果,同样也不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说在学习1-10数字的加法,有的数学教师要求摆小木棒来进行学习,但是有一些加法其实在幼儿园就已经学习过了,有些学生们已经会进行运算了,再进行动手就会敷衍了事,为了完成任务而操作,整节课的教学活动并没有起到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作用,显然也就提不起教学质量。
2.不注重培养课外学习兴趣
教室通常只关注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对于课堂之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就相对关注较少。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后并不跟学生们过多交流,对于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也没有充分了解,只是一味的根据成绩来了解学习情况,下课之后并没有根据学生们的各自学习情况来制定提起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对于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并没有渗透到教学模式中,只想依靠课堂教学来提升学习积极性,收效甚微。
3.多媒体使用不恰当
多媒体教学方式目前已经在教学中逐渐普及,但是却并没有被合理的利用,很多教师实用多媒体技术就是主要为了设计情境,跟教学内容的延展性并没有起到任何的作用。例如说,教师制作的课件就是把课本知识用多媒体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起不到任何提升学习兴趣的作用。有时教师为了吸引注意力,会在课件中设计卡通形象,学生们被画面吸引,课堂学习表现积极,学习效果得到提高,但是好景不长,这种教学并没有被教师长期使用,成为了昙花一现的教学模式。
三、如何调动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生处于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所以死板的课程教学模式并不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学习积极性,所以可以采用新型的教学模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说使用故事形式教学,小朋友都爱听故事,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既能够增长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说小熊妈妈有三张饼,第一张饼切了三块,给了大熊一块,第二块饼切了五块,给了小熊一块,那么,大熊和小熊分别得到了多少饼?谁的比较多呢?提出问题之后,学生们通过死靠,来逐渐引入这节课需要讲到的知识点,学生们通过故事形式学到了数学知识,提升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小组合作学习形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需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创造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教学环境和其中的学习个体来互相影响提升教学质量。所以数学学习同样离不开课堂的合作和交流,教师首先要充分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合理的划分学习小组,这样学习好的同学能够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一起前进,由于是同学之间交流,少了跟教师交流的畏惧感,指示传达的也更加便捷。例如说,在学习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准备好剪刀和纸张,在课堂上进行分组之后,小组讨论怎么样利用手中的工具剪出两边一样的图形来,这样小组成员们在进行讨论之后动手实践,既能够培养了学习积极性,又能够增强W习团队意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的提问环节非常重要,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来进行提问,学生们能够通过解决问题来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同时进行整合和利用,加深课堂记忆,但是每一位同学的学习能力不同,掌握的知识也不同,所以在提问中,要分层次提问,为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都能体会到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感,无形中提升了数学学习积极性,提升了每一位同学的学习质量。
三、结语
在小学学习时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对后期的初中甚至更长久的学习之路都会产生影响,但是苦于没有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对策,很多的教师和家长都为此而苦恼。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必须要以提升学习兴趣为前提,提升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创新更多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和有意义,能够更加有效地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郭敏红. 浅谈小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提高[J]. 现代教育科学,2009,10:114-115+101.
[2]崔素君. 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J]. 现代农村科技,2015,02:60.
[3]王炜. 浅谈提高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方法与途径[J]. 赤子(上中旬),2015,11:279.
[4]李卫芬.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J]. 学周刊,2013,30:183.
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魏敏
出生年月日:1964年8月22日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四川省资中县
现供职单位全称:四川省资中县银山镇金紫铺小学
现任教:小学数学四年级
职称:一级教师(原小学高级)
学历:大专
单位所在城市:资中县
收样刊快递地址:成都市一环路北一段436号
关键词:学业预警;制药工程;帮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216-03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考录取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7%上升到如今的80%,学生素质呈相对下降趋势[1],导致学业问题也在逐年增加,试读、降级、退学学生人数也有明显攀升,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来解决这些学业问题,即建立高校学生的学业预警机制。
学业预警[2]是指学校依据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要求,针对个别学生出现影响学业的情况,及时提醒学生本人并告知家长,通过学院、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教育手段[3,4]。
一、学业预警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学业管理,保障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哈尔滨商业大学在2012年制订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学生学业预警管理办法(试行)》,针对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松散,或因学习成绩、违纪等问题延迟毕业、受到学籍处理的全日制本科学生,采取相应预警措施,进行帮扶[5]。
根据该管理办法,本校学生的学业预警类别分为五种,见表1。
学业预警等级分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共4个等级,见表2。学校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审核,并根据其所产生影响的程度,发出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
学业预警机制的构建及预警程序如下[5,6]:
第一,确定预警学生名单。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学习成绩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统计,确定进入预警范围的学生。
第二,下发预警通知。学院向预警学生下达《学业预警通知书》,学生本人签字确认,同时将受预警学生名单发给学院教学秘书、任课教师及学生家长进行重点关注。
第三,分析预警根源。辅导员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与家长沟通、找学生党员、干部及任课老师了解情况,查找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
第四,建立预警档案。辅导员详细记载学生受预警的原因、产生根源、帮扶情况、学生转变情况等,建立预警学生档案。
第五,制定学习计划。受预警学生要制定学习计划,辅导员要进行跟踪与监督。
第六,预警等级变更通知。对于受预警学生经过帮扶后发生转变,受预警等级发生了变更,要及时通知学生本人及学生家长。
二、学业预警数据分析
根据学校的学业预警管理办法,以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前四个学期的学业预警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以便教师针对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来引导学生完成学业。
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二年级有5个班级,共有学生177人,前四个学期开设课程34门。其中学业预警类别均为成绩预警,预警等级分别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共4个等级。学业预警数据统计表见表3所示。
从学业预警数据统计表可以看出,没有受到学业预警的人数占73.45%,而受到学业预警的47人中,蓝色预警的人数最多为34人,占19.21%,黄色和橙色预警人数分别为8人和3人,占4.52%和1.69%。红色预警人数最少为2人,占1.13%。这表明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良好,不及格的学生以不及格3门以内的低级别预警的最多。
图1是前四个学期开设的34门课程不及格人数的分布图,这些课程主要是学科的基础课。没有不及格的课程为14门,不及格人数5人及5人以下的课程为14门,不及格人数6人及6人以上的课程为6门,这6门课程分别为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线性代数、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其中生物化学不及格人数最多为32人。制药工程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制药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制药研制与研发、制药工艺设计、制剂生产质量管理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主干学科为化学、药学、制药工程,主要学习化学、药学、制药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学科基础课以化学类(四大化学)课程为主,因此这些课程讲授的难度和深度较其他学科大,学生普遍理解掌握不好,导致不及格人数较其他课程偏多。而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和线性代数课程属于通识基础课,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抽象逻辑思维,说明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需要加强。这些课程的数据分析,有利于教师在今后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表4是统计考试不及格门数所对应的人数及其所占百分比,可以看出占73.45%的学生没有考试不及格,占大多数。而有17名学生有1门考试不及格,占总人数的9.60%,在学业预警人数的比例中最大;其他不及格2门及2门以上的占16.93%。比较发现随不及格门数的增加,对应人数及百分比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低级别预警人数较多,而高级别预警人数相对较少。
三、学业预警学生的帮扶措施
根据前述学业预警数据的分析,结合本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摸索和改进实施学业预警管理工作方法,对不同学习情况的学生采取相应的帮扶措施。对学业预警学生的帮扶措施主要根据学业预警等级的不同开展系统全面有针对性的教育[6]。
(一)蓝色预警
蓝色预警学生为34人,占总人数的19.21%,人数较多,比例较大,为低级别预警。帮扶措施为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集体谈话,对预警同学提出严肃的正式的提醒,敦促学生端正态度,努力学习。了解每位同学的实际学习困难和造成课程不及格的原因,经询问发现部分同学是由于学习上的松懈、学习主观能动性差的原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尽管这部分学生人数众多,但只要提醒帮扶措施得当,可以使大部分学生及时通过补考及重修考试。
(二)黄色预警
黄色预警学生为8人,占总人数的4.52%,属于中等级别预警。针对这些学生,由班主任与辅导员进行单独谈话,帮助学生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认识到成绩下降的严重后果,了解到个别学生由于在校外忙于打工而疏忽了学业。并与家长电话联系,通过家长的配合做好教育工作,经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大部分家长并不知道学生本人在校的学习情况。
(三)橙色预警
橙色预警学生为3人,占总人数的1.69%,属于高级别预警,这部分学生处于试读、降级边缘,班主任与辅导员每月与其交流一次,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态,提高重视的程度,督促、提醒和鼓励学生。需要经常与家长电话联系,让家长协助学生提高成绩。并安排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其查缺补漏、树立信心,尽快迎头赶上。按照学校要求,这部分学生需要重点监控,建立学业预警档案,档案主要详细记录预警级别、预警原因、产生根源、帮助情况及学生转变情况等内容。
(四)红色预警
红色预警学生为2人,均为降级生,占总人数的1.13%,属于高级别的学业预警。这部分学生不及格课程较多,班主任和辅导员每两周与红色预警学生交流一次,帮助他们制订和实施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加强授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动态,耐心引导,细心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信心。定期与家长电话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状态,协助学生提高成绩。加强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与其一对一的辅导和帮助。按照学校要求,这部分学生需要特别重点监控,建立学业预警档案,档案记录内容与橙色预警档案内容相同。
四、结语
高校学业预警机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建立合理有效的学业预警机制是预防和解决学业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本校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学业预警数据的详细分析,并了解学生预警的原因及产生根源,在学院、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下,对预警学生的不良行为及时给予教育和劝导,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及帮扶,保证预警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良好制药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及理论、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袁安府, 张 娜,沈海霞.大学生学业预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3): 79-83.
[2] 陈一虹.大学生学业预警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1(29):176-177.
[3] 高明生.大学生学业预警机制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 2013(7):209-210+212.
[4] 丁 宏.高校学籍管理预警机制研究与实践――基于黑龙江省某高校学业预警工作的调研分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7):67-68.
Abstract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is a necessary basic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arry out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University library should not only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its unique conditions, but also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heir own comprehensive quality, so that it can become the era of complex talents.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formation accomplishment but also for the continuous reform and innovation to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reate better resource conditions, in order to better train students' ability of lifelong learning, autonomous learning,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quality education; college library; information ability training strategy
0 引言
信息素养指的是文化素养、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和信息技能,它是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素养就是指个体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的能力。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柱,在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对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检索系统不了解,检索方法单一,而信息检索课程过于传统陈旧,以理论课程为主,课程结合图书馆进行实际操作的少。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也亟待提高;具有资源等优势的图书馆针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参与度和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与图书馆文献建设和管理脱轨;图书馆开展的培训和讲座较少,理论性过强,缺乏实际操作指导;图书馆的网络管理体系不合理;高校对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重视度不够。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不良信息等因素影响着正在成长的大学生,旧的价值规范受到破坏、瓦解,而新的价值规范尚未完全确立,学生的信息素养道德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也加大了高校图书馆对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难度。
2 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
2.1 图书馆的显性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角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时代也赋予了图书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重任。高校图书馆已直接参与了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并且利用自身的优势改进文献检索课教学,从而促进了整个校园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信息化改革,在满足学生信息需求的同时唤醒学生潜在的信息意识使之向实际需求转化,积极引导他们参与信息活动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之一。为加强新生对图书馆的认识,高校图书馆通过多途径宣传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让他们了解图书馆各部门的服务范围及工作流程,这是培养高校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的前提条件。通过本馆网站主页,图书馆及时通报馆内各类信息,多种形式的不定期教育以引导学生使用馆藏,参与图书馆的各类相关活动,引发他们对图书馆感兴趣的同时也促使他们更主动地使用图书馆,提升他们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利用的能力。咨询服务、数据库服务、培训服务、网络服务是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详细的划分现代图书馆的显性信息服务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需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宣传力度
信息素养教育的宣传对大学生来说能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高校图书馆对学生的宣传力度较弱。图书馆可以发放信息素养手册,完善网络信息咨询服务和数据库服务,在图书馆首页宣传有关信息素养的讲座或活动等方式加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宣传力度。
2.1.2 加强信息检索课程建设,深化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教育部1984年下发了《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高等院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这充分说明了文献检索课在高校已越来越受重视。但教学内容须具体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只局限于图书馆学专业和陈旧的理论知识教育。在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同时,图书馆更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培养,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深层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学生信息意识的加强、信息能力的提高最有效途径之一在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因此,馆员在传授信息资源检索讲座时应尽可能使用多媒体手段或采取实地指导操作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大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不能让文献检索课流于形式。因此应对其适当改革,检索课程放在图书馆内讲授,真正做到结合实际教育,同时放宽专业限制,使其教育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2.1.3 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综合素质,做好信息服务的引导工作
与信息化相适应的信息咨询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是图书馆实现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高的必要条件之一。这支队伍不仅要有现代的思想观念、掌握多学科知识,而且还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思想修养、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事业心,以应对当代大学生的复杂的、多方面咨询。与此同时,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方式也要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而改变,图书馆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相应的信息检索技术,图书馆馆员的自身信息素质对信息素养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服务水平、敬业精神对学生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图书馆要创造条件,让大多数馆员有条件去学习,通过学习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比如开展培训班,各高校图书馆之间进行人员学习交流等。目前不少图书馆开始重视开展学科馆员工作,学科馆员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兼职教师,也是信息素养教育的行家。高校图书馆都应建立一支有组织协调能力且通晓业务,又能以从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为己任的组织者,以及有敬业精神、业务素质高的结构、数量合理的师资队伍,丰富的经验在长期的信息服务中得到积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他们可随时担负。
2.1.4 建立完备的信息检索系统,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能力
图书馆应尽可能地提供系统的检索工具,多途径的查找文献的服务。通过高素质馆员对藏书进行分析整理,如通过分类、索引、书目、文摘等组织、揭示馆藏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信息组织有多样性,获取信息有多途径,从而使他们能获得更丰富的多类型的信息。此外,还可利用网站、机读目录等揭示馆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检索技能,充分发挥电子资源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图书馆网页的设计要简单明了,让学生在使用各种图书信息的时候能从容驾驭,快速的了解查找的信息。通过信息检索实践教育,使学生懂得利用图书馆网上资源进行在线阅读学习。在线阅读拉近了读者和文献资料的距离,扩展了图书馆的馆藏空间,图书馆的工作之一就是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馆藏信息,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途径和步骤,养成利用图书馆寻找文献信息资源的习惯。
2.1.5 图书馆积极引导大学生直接参与文献资源建设和管理
高校图书馆积极引导大学生直接参与文献资源建设和管理,在高校采购新书时广泛征询学生的意见,如在图书馆首页设置新书荐购栏,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图书展销活动,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图书馆各种资源的管理模式,以便使用。学生学会查找检索图书馆资源是学生信息能力提高的重要表现,也是图书馆馆员的重要职责。
2.1.6 注重学生信息知识和技能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课程和讲座
图书馆可分层次,按不同对象对学生进行培训。例如,开办讲座,利用宣传栏、校园网、文献检索课程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信息组织的分类方法和实用软件的使用,指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资源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掘和利用身边的信息资源,培训学生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搜索,并对学生进行校园网检索普及培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使其能快速地查找所需信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图书馆还应和学校联合起来,举办一些高质量的学术竞赛、举办信息素养夏令营、有奖征集相应的论文、邀请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名师授课等活动,使学生对自己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更充分的认识。
2.2 图书馆的隐性教育
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隐性教育指高校图书馆利用本馆的数据库内容、网页设计等对学生进行间接的信息引导,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还可以通过图书馆员直接的信息咨询引导。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隐性教育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含蓄的间接的引导。
2.2.1 信息引导
以图书馆的资源和技术为基础,以图书馆主页为载体,图书馆馆员为读者指引查找文献资料的途径,引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图书馆资源的同时,也很好的屏蔽了很多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蚀,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在高校图书馆,这种服务以局域网内读者为主要对象,即在馆藏检索界面设置不同的检索界面,其中包括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知识界面,引导学生主动了解信息素养教育有关内容;图书馆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整理;最新文献界面则有效的引导学生查阅馆藏中的最新知识。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在入馆口放置宣传栏,宣传各种信息,通过宣传的信息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进行关注学习,信息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目的性和引导学生的信息道德。
2.2.2 学科导航
图书馆合理重组有关资源后,以图书馆主页“学科导航”栏目为向导,指引读者直接进入专业数字资源的导航库。导航库中包括特色馆藏、网上可得资源、电子出版物、专业数据库等,不同的高校其特色馆藏是不同的,此类数据库是依据本校或是本地区的特色资源内容整合而成的。学科导航不仅节省了学生的时间,也有利于学生获得需要的信息,合理信息搜寻行为更有利于学生合理的个人知识体系的形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2.2.3 书目查询
引导读者全方位地查找文献,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检索入口,开启OPAC页面,很多检索入口包括初级检索和高级检索,学生根据个人能力使用不同的检索入口检索数据。高校还可以相应的在馆藏检索首页附上不同检索字段的使用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帮助学生更加有效使用学校的电子资源必须。
2.2.4 数据库服务
数据库是高校信息资源的整合,也是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高校做好数据库服务工作包括对学生进行利用数据库的引导、数据库的各种检索字段的使用培训、数据库信息维护和更新、对学生看不懂得西文数据库进行答疑等,从而提高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和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高校还要建立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如安徽大学建立的徽学数据库和安徽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等,形成自己独具特色信息产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信息影响。
2.2.5 信息咨询服务
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信息咨询,是提高读者对文献资料的利用率最有效方法之一。现在学生除了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信息咨询外,还可以直接到图书馆信息咨询部门向馆员进行面对面现场咨询。安徽大学在本校图书馆馆藏检索界面设置了信息咨询服务项,学生可以进入界面进行表单咨询在线咨询、电话咨询和当面咨询,不过多数高校针对咨询的时间限制太大,因此学校应该放宽咨询的时间限制,这样学生的咨询可以方便快捷很多。
2.2.6 网络信息服务
网络信息服务包括很多,主要体现在高校的电子阅览室服务和图书馆的网络开放资源管理。高校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是通过身份认证的,很多高校的电子阅览室是和互联网是断开的,目的是杜绝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腐蚀。此外,在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界面都有网络开放资源一项,这些网络信息都是经过图书馆工作人员整合过的有利于学生信息教育的信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和专利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出优秀的有用的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学生分析信息的来源和质量,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质量,同时要培育学生引用他人文章时要注明出处,尊重他人的知识版权,提升学生的整体信息道德水平。
3 高校图书馆对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前景
我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潜意识导致学生不善于利用图书馆。这是应试教育所导致的不良后果,而这依然是当今的主流教育模式:频繁的考试和满堂灌的课堂是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和升学的必由之路。满堂灌的教学加上课后的题海大战,课本以外的东西学生根本无暇顾及,也很少对知识宝库图书馆进行利用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图书馆要培育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需积极配合学校,彻底实行“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出具有较强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够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型人才。
首先,高校图书馆为了培育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应紧紧围绕学生知识、能力、思想、行为的培育和挖掘,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就必然要求学生自觉把图书馆作为学习的大课堂、博闻信息,博览群书、博思善析,而学校图书馆不再为了上级的检查而开设一些学生听不懂也不想听的枯燥的理论讲座,转为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将信息素养的课堂搬到图书馆进行实际操作指导和信息道德的引导。图书馆与学生的和谐的关系应该是图书馆员在“闻”中、“思”中、“览”中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服务,从更新观念入手,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的视野引导向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中去。
其次,引导学生浏览文明网站,尊重个人知识版权。馆员也要加强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这是高校图书馆和谐发展的前提条件,馆员既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专业技能。要有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采集读者所需的文献资源,要对文献资源进行不断的优化、组织,使之有序化、规范化、系统化。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馆员必须了解互联网的基本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技术,以信息检索技术为手段,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不能再是凭借家属关系在图书馆里无所事事,对学生的问题以踢足球的态度,互相推诿。
馆员应用良好的沟通力、亲和力和娴熟的业务工作能力构建与读者间的和谐关系。应将 “以人为本”的理念渗透到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工作的方方面面,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体现在馆员对学生教育的言行之中。图书馆不仅要制订行为规范、工作制度、职业道德准则,而且还要使服务工作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贴近学生,如在图书馆计算机检索柜台上放置检索字段使用说明,帮助学生更好的使用检索字段。在大厅入口位置设置宣传栏,通报图书馆的最新图书信息,方便学生借阅学习。这些做法体现出馆员服务周到,倾注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于无声之处打动和影响学生,树立馆员的良好形象的同时也建立了馆员和学生信息素养之间的良性发展关系。
一、课外练习设计要“精”
1. 练习的内容要“精”。
对于数学练习的内容要严格把关,争取以最少的练习达到最深层的训练意图。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练习时要反复斟酌,仔细推敲。所设计的题目既要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又要凸显重难点,克服易错点,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
2. 练习的数量要“精”。
练习设计量要少而精,避免机械重复的练习。科学的练习时间安排为:五、六年级25~35分钟,三、四年级15~20分钟,低年级则无作业。
二、课外练习设计要“活”
1. “活”――分层练习。
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而学生之间却是有差异的,学生无论是天生的智力还是后天习得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都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让每位学生通过练习都有所收获。
(1)学生学习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每节课都有重难点,可以通过分层练习来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第一课时后设计一些能够对例题进行巩固的基础性练习,第二课时适当拔高练习难度。一些典型的易错题,往往学生做过了,可在测试时却表现不佳。原因是练习设置不细致,学生囫囵吞枣。教师必须分层次、分阶段,设计有层次的练习,学生既练得轻松,又能熟练地解决此类问题。
(2)学生学习能力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异性,需要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班级中学生大致可分为三种层次。对班级中的“学习弱势群体”,应关注基础知识的掌握,练习的量不宜多,练习的难度不宜深,适合“少食多餐”,有时还需要面批,练习反馈要及时。对班级中的“中端人才”应关注教学重点的突破,注意基本技能培养,设计一些与例题相近而稍有提高的练习,达到帮助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提高学习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对班级中的“尖端人才”应关注知识难点的攻克,大胆设计一些难度稍大的练习题,灵活度、综合性强一些,目的在于培养其创新能力,满足其爱挑战的天性。一般来说,分层练习适合于新授课之后的课外练习,因为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堂上对知识点及数学思维策略的收获各不相同,已经产生等级分化,所以课后不需要按统一标准设计练习,分层练习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
2. “活”――“自助餐练习”。
教师可设计“自助餐练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减少练习统一性。所谓“自助餐练习”,指的是教师设计好必做题和选做题,供学生自由选择搭配。必做题内容是安排与课本相关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训练,这类题目适合班级中所有的学生训练,要求全员完成。选做题内容按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A、B、C三档不同练习。在选择习题时,基础好的学生,喜欢选择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练习(A档),因为他们喜欢挑战,在完成此类练习时会有成就感,能够充分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发展自身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提升自身的数学品质;基础一般的学生,往往会选择一些稍有难度的练习(B档),通过搭配练习,他们知识水平和能力都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会选择基础性的知识题(C档),完成练习较顺利,学好数学的信心也得以建立。这样的“自助餐练习”深受各种水平学生的欢迎,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促发了做练习的乐趣。“自助餐练习”比较适合安排在单元整理与复习之后的课外练习,既能“保底”,又有“拓展”。不管是哪类学生,首先都要把本单元所学的基本知识加以巩固。同时,练习保证学有余力的学生不会“吃不饱”,学有困难的学生又不会被“噎”着。
3. “活”――开放性练习。
(1)课外练习设计的题型应是具有开放性的。《课程标准》强调:学习要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的练习应有助于学生探索实践,拓宽思路,开发潜力。所以应设计需要从多角度分析思考的练习题,要求自主探索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练习,或者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者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需要为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促使学生在完成练习过程中不断释放潜能,从而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之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一个长方体水缸(密封),长10分米,宽8分米,高6分米,里面装水的高度是3分米。现在要把它重新置放,水深最多是多少分米?”此}极富开放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它需要学生灵活地把几何知识及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调查能力等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小学生 环境素养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公民的环境素养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城市中小学校作为城市生态环境文明的重要窗口,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水平的高低,将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文明程度。因此,选取典型学校为研究对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清当代中小学生的环境素养状况,探索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如何潜移默化地培育和提高当代中小学生的环境素养,对于破解生态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的中小学生,借鉴《中学生环境素养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了一套围绕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等环境素养指标的兼顾效度和信度的《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网络调查问卷》,并以重庆北部新区星光学校的中小学生为测评对象,通过分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对200名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对象为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环境科学知识、环境伦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等,调查方式为信息技术课堂环境素养网络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收回200份有效《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网络调查问卷》。现状调查结果如下:
1.全校中小学生对学习环境科学知识,开展环境素养教育,参加环境保护各项活动的态度是积极的,但生态环境知识仍然缺乏。统计结果分析表明,大多数中小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生态概念和环境热点比较了解,98.2%的学生听说过“酸雨”,96.2%的学生听说过“富营养化”,92.3%的学生知道“CNG清洁能源”,99.5%的学生知道“雾霾”。由于这些内容不论是在学校课堂上,还是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都比较高,所以学生们掌握的也比较好。但是,只有60.5%的学生知道“6.5世界环境日”,只有60.3%的学生知道“重庆市环境保护五大行动计划”,只有61.9%的学生知道“黄标车”环境保护标志,只有61.8%的学生知道“消落带问题”。由此可见,中小学生对很多生态环境知识还较缺乏,环境知识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通过环境素养教育,全校中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但环境伦理观依然淡漠。调查结果表明,98.7%的公民认为垃圾分类重要,也有高达99.1%的公民认为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会破坏生态平衡,这说明中小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还是比较清楚的。但是,回到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仅有40.3%的人听说过“人与其他生命物质都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这个说法,关于“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与人类贪欲的膨胀密切相关”仅有55.2%表示赞成。
3.中小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高。有68.7%的中小学生认为当前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状况比较严重,另有23.5%认为不太严重;在对环境问题的发展的关注度上,也有50.9%的公民表示只是偶尔关注,另有20.6%的人表示从不关注。
4.当前中小学生的环境行为还不能自律。调查结果显示,经常能做到随手关灯的公民占到82.9%,经常自带购物袋到超市购物比例只有29.8%,经常将“生活污水回用”的只有33.9%;经常使用一次性产品只有33.2%,有56.1%偶尔使用,从不使用的只有10.7%。
二、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阶段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教育远不能适应经济社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只有环保决策和教育管理部门重视生态危机意识的教育,才能真正把生态危机意识教育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起到提升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的作用。
2.中小学生普通缺乏生态平等意识。所有的物种都是平等的,都拥有同等的天赋价值。用生态文明教育中小学生深刻认识到不仅人与人之间在生存与发展的机会上要平等,而且人与其他生命物质都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还要保护好后代人在生存与发展上的平等权利。中小学教师要以身作则,引导与督促中小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养成关爱生命、不折花木、不乱踩草坪、爱护小动物等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反对虐待动物、吃野生动物的不道德行为。
3.中小学环境素养教育应该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与人类贪欲的膨胀密切相关。落实到具体的日常行为,要求学生不追求奢侈豪华,远离奇珍异味,不铺张、不浪费,珍惜环境资源,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持之以恒。
4.许多中小学生环境意识淡薄,他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危机的严重性,不知道世界及国家、地方的生态恶化现状。因此,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等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开辟专门的生态环境专栏,让所有中小学生都知道我们的地球已经满目疮痍,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资源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稀缺,生态环境濒临崩溃,等等。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培养中小学生环境素养的主要途径
1.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与环境素养教育相融合。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其进行环境素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培养其对保护生态环境,对人与自然的正确态度,进而形成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行为模式。开设环境信息技术课,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微课”观摩和电子图片展示等手段,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如在上文字处理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制作环保主题的电子小报,学动画创作时可以指导学生创作环保电子相册,举办校级环保类的公益广告创作比赛,开展“我是环保小卫生”“谁在乱扔垃圾”等环保主题的DV创作竞赛,让学生畅谈自己对环保的立场、观点和想法,加深学生对环境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使环境素养教育真正成为伴随中小学生成长的终身教育。
2.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加强中小学校绿色环保教育。环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环境素养的培养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接受能力和学习精力的特点,分教育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教学,循序渐进,最终提高其环境素养的整体水平。
中小学生环境素养与绿色学校环境目标的内涵相一致。结合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开展环保教育,开设环保讲座、课程和环保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环境情感、环境认知、环境化理、环境技能和环境行为为基础,围绕“知识、意识、技能、态度、参与”这五个方面来明确和完善绿色学校评价体系,提升学校绿色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以各级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齐抓共管的学校环境素养教育管理体系和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水平的评价体系。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教师环境素养的教学管理和技能培训。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以中小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和开展以环境素养主题的优秀“微课”评选活动为抓手,对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环境素养教育和培训,营造一个热爱大自然的“绿色”校园环境,成为绿色环保的导师,从而使培养出的中小学生会带着全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高级学校,成为具备环境素养的高级知识分子!
3.发挥班级博客在家校互动环境素养教育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讨论通过的《21世纪议程》强调“从小学到成年都接受环境与发展教育”,每个人终身都要接受环境教育。在对中小学生开展环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家长的环境知识、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和整个家庭的环境素养,在提高家长自身的环保素养的同时,家长的“身教”胜于“言传”,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们成长为坚强的“环保小卫生”。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个班级博客的战斗堡垒作用,搭建起学校与家长、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生态环境危机问题的网络平台,让大家意识到世界只有一个美丽的地球,提高家长们的环境素养。在班级博客中通过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征文、环保专题FLASH等形式,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环保习惯,如主动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自觉不使用或重复使用可回收塑料袋、尽量节约用水用电用气、尽量少驾驶私家车或尽可能多地选择公交和轨道交通方式出行、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等。
四、结语
现阶段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教育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许多中小学生环境意识淡薄,普通缺乏生态平等意识,家庭环境意识教育仍比较薄弱。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微课”观摩和电子图片展示等手段,培养中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态度,引导他们从行动上参与环保,提升他们的环境素养,让中小学生带着全新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走向高级学校深造。
环境素养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且是一种技能,是广大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开展环境素养教育,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合力,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社区、国家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使环境素养教育真正成为伴随中小学生成长的终身教育,长大成为有环境素养和责任感的城市公民。
参考文献:
[1]翟金德.论现代城市公民的生态素养及其培育[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