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职业技术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4: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职业技术教育论文

第1篇

【内容提要】当前,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平行发展进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要求我们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选择: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此,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必须实现相应转变。

【摘要题】改革与发展

【英文摘要】AtpresentChinese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isintheprogressofindustrializationandinformationalizationfacescomplicatedandvarioussocialdemands,whichneedsustomakestrategicchoicefromthecombinationofrealisticdemandsandlong-termdevelopment,thatis,constructingtasksandachievingmodesindifferentstage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ccordingtolife-longeducationalideaandtargetoflearningsociety,infiltratinglife-longeducationalidea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ndgraduallyformingthesystemof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canmergeintolearningsociety.So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andlearningsystemmustbechanged.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

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learningsociety/life-longeducation/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learningsystem

近代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经历了以技能为主向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转变;从为制造业服务向同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同时,却面临着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即工业化和信息化平行发展,这就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更加复杂而多变的要求。

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需求

(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市场的需要,又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境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国际教育的竞争。

(二)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在有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教育问题非常严重的对比下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推动技术进步就会加剧低素质劳动者的失业,而要满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就必然会影响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为技术进步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又尽可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为解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二元结构和城乡教育统筹

工业化过程中,要面临一个从二元结构转向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乡教育资源统筹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包括城镇制造业的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向工业转移的问题,均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

(四)工业化与信息化

我国的工业化处在全球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因此我们需要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产品,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服务的同时,为加快信息进程提供更多的教育。

面对如此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和策略的选择。既要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又要在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因此,把握职业技术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体现,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还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模式,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讨论终身教育理念,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要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职业教育必然经历相应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和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它是以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为前提的,将从以制度化教育为主要形态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以终身教育为主要形态的知识社会。这个转变是覆盖全社会和全部教育的,职业教育也必然会经历相应的转变。

这里需特别提及“知识革命”这个概念。“知识革命”在国内提得不多,但是在国际上关于这一概念的讨论已相当普遍,在很多国际机构的报馆之间都会提到正在经历的这场革命对未来的影响。《美国国家知识评估大纲》里对知识革命描述如下:“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运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长途通讯价格的下降,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以及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创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能想像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革命。”

这里面讲到的知识革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同时需要考虑。因为这场知识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运动方式,改变着产业结构,也在改变着产品生产方式,改变着就业方式。从学习型社会对职业教育影响这个角度,应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者

制度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技术)的谋职者,学习只是他谋生(职)的手段,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学习目的。而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

在学习型社会里,学习者面对环境的变化会有新的要求。2001年一份题为《中国与知识经济》的报告提到了这一点,知识经济带来工作岗位的变化和教育模式的变化。工业社会时期的劳动者,在泰勒制的管理下能够按照岗位规范化要求完成岗位工作,就可以称为工业社会的合格的工作者。当然,这种要求往往注重一些常规问题。而知识社会的工作经常会发生变化,面对的是很多非常规的问题。因此,知识社会的工作者不仅要按照岗位规范去完成岗位工作,而且要具备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尤其强调不仅要执行上面的指令,而且要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或者说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学习者在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发生变化的,当然还有组织的变化,在工业社会是相对固定的,在学习型社会是相对变化的。这就给我们的工作者和学习者提出新的要求,学习者必然要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更加宽广的知识基础、职业能力基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中曾经这样讲过:“归根结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任何把对劳动者的教育计划局限在可能产生短期效益的劳动技能上的企图,都将导致大量长期的结构问题。其代价将是一个僵化的非学习性的劳动市场。这种市场面临快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会风险很大。”这里强调培养不断变化的有预见的应变能力。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上提出几个问题。

1.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我们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学生应在现有的职业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各门基础课,打好基础,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再学习以后转换经验的能力。同时,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2.培养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略)

3.技术技能与人文道德的关系(略)

4.就业与创业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培养的人中有没有创业人才。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数据,今后10年左右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为1000万~1300万,而我们自己能够提供的岗位为500万~600万。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就业增长已越来越少,所以如何创出一条创业教育之路,需要我们探讨与关注。

5.就业与升学

前几年在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开通了一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继续去升学的途径,这为不同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个条件。但是应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教育绝不能搞成一种升学教育,否则就失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二)学习机构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校是惟一的学习机构,而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即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靠学校来支持的,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成为学习型机构。所以,需要探讨的是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机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学校

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受经费、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与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技术更新同步,所以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交替学习,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2.工作场所(企业)

在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下,企业将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作用是:与学校联合进行职前教育,企业应该成为职前教育的合作伙伴;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略)

4.网络(虚拟学校)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教育,正在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技术补充,又可以独立承担某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它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前景更是值得关注的。

利用网络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公共场所教育的一个补充,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当然职业教育如何利用网络这个问题还有待探讨。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习机构的讨论涉及体系构建中的实体部分,而关于学习制度的讨论则涉及体系构建的软件部分。

讨论这几个学习机构之间的关系,应该从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世界劳动组织2003年了题为《公共学习与教育培训》的报告,主要讲知识社会到来以后,工作、学习的变化对于教育培训的影响,其别谈到能力和能力建设:

基础能力——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公民资格、社会技能、学会学习的能力、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个人能力(自尊、目标之确定和动力、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技能)、集体能力(人际关系、团结合作精神和谈判技能)、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职业(岗位)能力——普通职业能力、特定职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基础能力主要在学校里面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在工作岗位中培养,而核心能力应由工作岗位和学校共同培养,网络则为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学习型社会环境中,学习机构扩展为社会学习型组织,各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为终身教育提供服务。

因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中,各种教育机构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担负的主要责任,在这些职能里面如何合作,如何整合。

“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要求表明,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实际上,终身教育意味着学校可以从为人计划一生的沉重负担中摆脱出来。只要社会能为人们以后的生活提供很多学习机会,人们就能取得适应并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复杂世界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整个职业工种消失和出现整个的全新职业,也不应构成重大威胁。”

(三)学习制度

从制度化教育向学习型社会的转变,并不否定制度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而是从单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向终身教育制度转变。

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制度是用以协调人类行为的法规、组织机构和社会规范。”按照国际上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哈耶克的观点,这种制度是“由规则调节着建立起来的秩序”。

职业技术教育要建立一种制度,能够按照这种制度共同的争取这种规范来维持职业技术教育的运作秩序。所以,关于迈向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特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供讨论。

1.就业导向与文凭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不管是民办,还是国办,体制的健全都是一个前提。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当前的文凭导向。如何从文凭导向转为就业导向,从近几年高校扩招和能学生就业的变化来看,很重要的一条,是市场会逐步改变文凭导向这种观念和意识。

2.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要体现能力本位,必须强调能力建设。不能走普通教育完全学历的路,而应突出能力建设,当毕业生真正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能力优势时,就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2003年国务院提出,大专毕业生不能就业可以到职业学校去学习技能,拿证书。这就体现了能力对于人们在社会上谋职的重要性。天津的一所信息工程学校2003年计划招收500多名学生,报名数远远超过计划招生,其中20%的报名者有本科和专科学历。所以,突出能力建设,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3.单向考核与多向考核

现在的选拔基本上以考试成绩、知识作为衡量的标准,尽管现在考高职也是有一些侧重的考核,但是能力考核还没有在考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包括经验,经验也是一种能力,这些都不包括在考核内容里面。所以,要真正体现能力本位,应该在选拔制度上调整。

4.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目前的职业教育学制是根据普通教育模式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高中段教育,为期三年,不管是哪个专业,不管实际需要,在时间与专业教学安排上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因此有必要强调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5.衔接、沟通、渗透(略)

6.政府与市场

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发展还是要强调政府起主导作用。但是,职业教育应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即使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也要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因为职业教育有没有生命力,最终要接受市场检验。

最近我到四川泸州合江县看了一所民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员12000余人。这所学校设备条件非常简陋,但是读的人非常多,而隔壁一所公办职业学校却关了门,后来被这所民办学校买下了。同样是中等职业学校,民办学校靠的是市场经济,而公办学校没有利用好市场机制来增强竞争力。所以,职业教育发展固然需要政府支持,或者某种程度上政府要给些政策,但是市场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更重要的。

7.市场机制与教育规律(略)

第2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技术;职业性技术

由蒸汽机发明而引发的工业革命,揭开了世界工业化的序幕。两百多年来,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迅速发展和普及。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促进技术发展已经成为经济、政治甚至伦理上的指导思想。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使得劳动者与技术的关系更为复杂。正如未来学家托夫勒讲的那样:“(信息技术)不仅迫使我们改变其他机器,而且还启发我们去寻求解决社会、哲学甚至个人问题的新途径。新机器在改变人的整个精神环境——人的思想方法及世界观”(托夫勒,1996年)。

当计算机成为重要劳动工具、自动化设备替代了体力劳动甚至部分脑力劳动时,人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发达国家,甚至已经出现了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的无人工厂,纯体力劳动和重复性工作的意义变得微不足道。这一切是否预示着对蓝领阶层即技能性人才需求的减少?它对职业教育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要想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完整、准确地认识“技术”的涵义。

l技术包含主观的因素

技术是人类借以改造和控制自然,以满足其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著名学者彼得斯(T.Peters)曾经说过:“科技的使用是5的比特和95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倾向与共享信息而不是保存信息的组织)”(彼得斯,1998年)。显然,在他的眼里,技术不是单纯地由科学定理推导的结果,而是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结果。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盛行的分数教育的一个消极后果是培育了很多科学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树立了不正确的科学技术形象,形成了对科学技术的错误看法:一方面,人们将科学理论固定化,使学生以为科学理论都是万物不变的永恒真理;另一方面,忽略了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价值(吴国盛,2002年)。

实践证明,技术的发展是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的统一,是技术的可能性与社会需求(如从业人员素质、经济社会基础、文化认同、政策法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精益生产的成功,就是信息技术、小组劳动组织方式和一专多能型的技术工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技术发展的前提是技术、劳动(组织)和人力开发三者的协调。技术发展所追求的目的、价值观以及所表现的文化取向,都是客观和主观需要共同的结果(高亮华,1995年;Heidergger/Rauner,1989)。

除了自然科学、工程理论和技术工具等客观规律和事物外,广义的技术还包括主观能动性较强的经验性知识、由于不同的工业文化所导致的实现手段、经济社会利益的体现方式等与从业人员有关的东西。根据技术与它所附着的职业劳动形式之问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把技术大体上分为两大类(以工程技术为例):

a.与相关人员职业活动关系密切的技术,即职业性技术;

b.与人的职业活动方式没有关系或关系较小的非职业性技术,即传统意义的工程技术。

虽然职业性技术和非职业性技术两者不完全是排它性的,但每一个领域的技术仍然可以认为是两者的综合。如汽车技术包括非职业性的ABS技术、直喷燃油技术等设计制造技术和与从业人员职业活动关系较大的故障诊断等职业性的维修技术。因为职业性技术是从科学和狭义的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因此在整个技术中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事实上,早在400多年前,杰出的思想家和工程师、工程科学方法论的奠基人达·芬奇(daVinci)就强调“伟大的工匠技术是世界的未来”,从而肯定了职业性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然而在崇尚读书,轻视实践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职业性技术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对职业性技术的忽视,对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负面影响是致命的。

2“工作过程知识”是职业性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新技术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技术人员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这突出表现在技术人员与其所使用的机器设备以及实际生产过程的关系上。在现代化生产企业(如发电厂、化工厂等)的工作中,技术工人常常面对一堆监视器或仪表,而具体企业是生产电力、啤酒还是合成纤维则成了次要的东西。对发电厂的技术工人来说,理解气轮机的工作原理变得不重要了,而通过计算机显示器确定气压参数并及时准确做出反应变得更为重要。这样,与传统技术条件下的生产相比,现代生产条件下人与机器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更确切地说是产生了新的界面。

技术的高度密集特别表现在产品售后维修服务方面。如计算机测试和分析系统已经成为维修现代工业产品和设备(如程控交换机、数控机床和高档汽车等)的必备手段。技术进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使得工业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维修和故障率也相应降低。这对维修部门来说意味着:

a.工作内容的改变:传统工作如钳工、钣金任务减少,而故障诊断和咨询服务部分增加。

b.工作要求的改变:对现代化设备,必须借助计算机等辅助检测手段,通过特定符号和检测数据以及抽象、理性的分析来感觉,这均意味着对维修工作要求的提高和变化。

在高度复杂和专业化的条件下,使同一产品的生产和维修技术逐渐分离。如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可能会熟练使用机器人安装某些部件或组件,却绝对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搞懂这些组件中所隐含的技术问题;同样维修工人也不可能搞懂产品中所隐含的生产技术,他只需要按照符合逻辑的顺序、用特定的仪器检查出故障零件并加以更换(作为黑箱)就行了。

这样,技术人员(如维修工艺师和技术工人)的智能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所要的专业知识不再是系统的科学知识,而是与实际工作过程有着紧密联系的带有“经验”和“主观”性质的知识(当然这些经验总包含科学技术成份)和能力,如制订维修计划时,技术员和生产工人的CAP(计算机辅助计划)知识和技能,或者商业人员制订决策时的决策树技术等。这些“职业性”的知识,很难归入到某一个经典学科,而从传统的学科系统化理论也不可能简化或推导出这些知识。这里,实际工作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工业心理学和技术学研究表明,在高新技术工作岗位(如机器人和加工中心等),技术工人所需要的知识,约有一半是介于经验性知识和学科理论知识之问的一种特殊的知识(Dybowski/Haase/Rauner1993)。以德国技术与教育研究所(ITB)为首的欧盟10国科研项目,将其命名为“工作过程知识”(workprocessknowledge)。“工作过程知识是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

Fischer2000)。例如,工人在普通机床上手工进刀时会感到刀具和机床的载荷,但在操作数控机上就不能,甚至看不到切削过程,感性认识减少到只能分辨声音。现代机械加工依靠字符和图形来显示这些间接感觉,只有经验丰富的工人才能成功表达出他的感性经验,并对加工程序进行优化。这里起重要作用的,就是工作过程知识(,1997年)。

事实上,作为知识象牙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过程知识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从科学发展历史来看,科学一个重要来源是人类制造、使用和改进工具的技艺和能力,因此,工匠传统是科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技术进步甚至在某些时候完全是被工匠所制造出来的仪器设备所推动的。如近代天文学和医学的发展首先应当归功于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而它们分别是由荷兰的眼镜制造师利伯希和商人列文虎克发明的(吴国盛,2002年)。科学常常从新技术那里获得启发,因此也越来越面向实用技术,并形成科学技术相互加速的循环机制。如人们并不是根据波易尔一马略特定律设计出了蒸汽机,而是蒸汽机的发明促成了对这一规律的发现。同样麦克斯伟、法拉第的电学理论与爱迪生、西门子、贝尔的电气技术重大发明几乎也没有很大联系(Raunerl997)。

3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技术的区别

无疑,在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重点应当是含有丰富工作过程知识的职业性技术。但是,由于在许多情况下,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技术具有相同或近似的名称,因此人们常把工程技术知识误作为职业教育的内容。超级秘书网

事实上,尽管职业性技术与工程技术在名称上近似,但是它们却有着不同的含义,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以电子电气技术为例。在工程科学领域,它表示一个特定的、特别是大学的技术科学研究领域,包括无线电通讯、数字计算、自动控制和测量等,是一种以数学为指导的、学科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先由数学预测,而后在实验室证实(《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630)。它反映的是工程师和工程学家的科学职业实践,从方法论上讲,是技术决定论(autonomoustechnology)指导下的科学实践。

第3篇

1.起步较晚,发展迅速中国现代艺术设计高等教育起步较晚,1956年,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院校中央工艺艺美术学院成立。中央工艺美院教学体系在一段时期内带有浓重的美术教育色彩。开设的专业基本是我国传统的手工业种类,办学规模小,人才培养为精英教育型。近年来,由于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艺术设计专、因此在一些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中纷纷开设起来,到目前为止已超过1000所高校开发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二级学院也相继在这些高校成立,其发展趋势之猛、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

2.专业调整与开办情况1998年7月由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挚业目录和专业目录》正式颁布,设计类的专业种数由15种缩简为5种。原美术学院差不多全部开设了设计类专业。如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部、广州美术学院和鲁迅美学院也已开设了设计类的6个专业方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部设置环艺系(设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两个专业);中央美术学院建立设计学院(设视觉传达、数码媒体、工业设计、时尚设计、摄影五个专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艺术设计系(设环境、视觉、数字媒体三个争业)等等。

3.主要瓶颈与问题目前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与手段落后,设备条件差,师资缺乏,传统绘画课程、徒手实践的专业基础课程,各类文化、理论课程占的比例过大;而使用现代化设备体现时代化技术的课程,同市场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践环节课程太少。现阶段部分高等艺术设计院校教育借鉴的“l+3”教学模式较为科学,即在人学一年级里,所有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在设计基础部进行一年完整的、不涉及任何专、Ik的设计基础学习,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各个专业系,由各个专业提供给学生专业知识。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和艺术设计实践。

二、加强职业教育设计教学的建议

1.加强校企联系,把握工学结合发展方向在构建广告设计工作室时要实行工与企业紧密合作,邀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参与车间施工和日常教学。成立行业、企业、专家、设计师、教师指导专业委员会组成的的专业建设指导部门,充分听取企业、机构、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深入开发工作室工作综合学习课程建设和改革。

2.完善的工作室制课程体系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工作室工作综合学习项目课程开发,使实践处于教学实践的核心位置。在学生培养方面,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个人职业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一个工作室系统集成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关系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其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艺术的力量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现在的社会真正缺乏的是具有强大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了理论知识,才可能用设计来表达人文思想,体现人文精神,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第4篇

的日益全球化给提出了新的国际议程。

世界正在朝着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转变,在这种经济中一个或国家的效益是由他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所决定的。以新技术为基础的生产体系具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和灵活性,要求所有职工不断更新、提高他们的技能,并且更富有创业、进取精神。现有证据清楚地表明生产力最强的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的劳动力训练有素而且机动灵活,拥有丰富的技能,不同技能搭配得很好,而且职工的技能终身不断提高。正因为如此,本次大会的主题定为:终身学习和全员培训是通向未来的桥梁。

技术和职业与培训(以下简称TVET)同劳动世界──(包括正规的和非正规的,城镇的和的)所需要获取的知识和技能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每个国家都必须调整其TVET计划,使之适应21世纪劳动场所对技能的要求。我们已经认识到各国因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上述技能的要求可能出入很大。

然而各国不管发展状况如何,为了有效地解决下一世纪的就业和发展,都不得不重新设计他们各自的TVET计划。正如最近的亚洲经验证明的,经济形势可能突然发生巨大变化,造成大量职工失业,迫使许多年轻人将来走个体经营的路子。因此有必要使教育、培训与就业几方面的政策更加协调,有必要协调主管教育、劳动和社会福利的政府各部的工作。

再者,有个重要国际论坛强调指出,现在国际上流行的发展模式,由于对环境、教育以及社会福利都有不利,不能无限期地继续下去。今后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模式,未来的TVET不仅要培养适应在信息社会就业的人,而且要使他们成为负责任的公民,他们必须关注环境保护和他人的福利。TVET计划不仅是靠“需求驱动的”,而且还应当为“发展需求驱动”。在这里发展包括了社会的,经济的,个人的以及环境的诸多方面。

TVET必须在普通教育阶段就开始进行,以便让儿童了解一系列有用的生活技能和经验。尤其重要的是TVET计划必须灵活地予以实施,以便各个社会集团和各个年龄组的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和培训。换句话说,我们必须为所有的人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对于许多发展家来说,为被正规教育体系排除在外的处境不利的青年提供基本的学习机会乃是一项艰巨任务。毫无疑问,TVET可以成为教育这些处境不利青年的可能渠道,动员他们在中小企业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许多发展中国家缺乏重新设计他们的TVET计划所需要的技术和财力资源。不幸,近年来由化国家和国际资助机构提供的发展保障资金显著减少。我们听到了要求大大加强TVET方面的多边和双边发展合作的呼声。在今天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由工业化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切实有效的援助,帮助他们开发人力资源,打破由贫困、不公、失业和暴力构成的恶性循环,是符合工业化国家自身利益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失业现巳成为国际问题,成为不可能限制在国境线内的问题。

我们深信实施旨在培养合格技术员和熟练、半熟练技术工人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应当成为所有国家发展议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TVET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但是必须有由TVET导向就业的道路,否则我们就是在制造新问题。由此可见,我们需要的不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TVET计划,而且是TVET与就业结合的新局面;我们需要把TVET联系起来的新模式,使教育、培训、就业和社会福利几个方面工作在一个国家内,在国际范围内联系起来。

UNESCO愿意借此大会召开之际,号召所有关心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国际组织同我们合作,帮助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改造他们的TVET制度。我们应当分享和发挥各自的专长,联合采取具体行动来培养他们的劳动力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应当采取协调一致的战略以便使投入的资源和努力得到良好的协同效果。1989年UNESCO大会通过的技术和职业教育公约,可以成为各国际组织开展合作的一个有价值的。

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计划

本次大会召开之前,已经分别开过若干地区性和亚地区性预备会议,以这些预备会议提出的建议和这三天的讨论成果为基础,我们将着手起草今后10年TVET领域发展的行动计划草案。为了同这一行动相配合,UNESCO将提出自己在TVET领域的未来战略和活动,以及与培训的联系,从而涉及与国际劳工组织(ILO)的联系。我愿借此机会概述一下UNSCO的未来战略中打算提出的主要目标。这一组目标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结论,也不是详尽无遗的。他们只反映我们认为在UNESCO的职权和胜任领域内应予优先关注的事项。

目标之Ⅰ促成技术和职业教育(TVE)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迅速的全球化技术进步和不明确的经济前景,向我们提出挑战的,所有与技术职业教育有利害关系的各方非常有必要通力合作来制定和政策,建立合适的体制结构,并且重新设计教学计划(课程)以便保证TVET能够充分满足所有社会成员就业和再就业的多种多样需要。为此目的,应当给人们提供继续不断接受TVET的机会,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因此,UNESCO的各项活动应当达到下述目的:

·在普遍中小学课程中设置职业课,使年轻一代获得通用的技术知识和重要的职业预备教育的技术(prevocationalskills)从而使为所有人服务的TVET成为国家教育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实现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要强调承认以前的学业和工作经验,提高TVET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促进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之间的协调,促进负责教育、培训、劳动和社会福利工作的政府各部之间的协调;

·促进有利害关系的各方的积极参与,特别是私营企业的参与,以便提供通向就业的TVET(译者注:原文用TVETE表示此意,最后的E代表就业[employ-ment]),从而改善TVET与就业的联系与合作。

目标之ⅡTVET的发展方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为了使新的一代能够迎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挑战,TVET可以发挥应有作用。因此有必要在TVET的教授与学习中增加新的科目(题材)或者对之进一步加以强调,这对于我们所有想终身奋力学习的人是必要的。受到良好训练、掌握技术的劳动力对于任何一个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UNESCO的活动要达到下述目的:

·保证TVET成为各国发展议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各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中受到重视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所有TVET课程中都加进环保方面内容,以促进学员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了解;

·要强调把获得创业技能、创造力,集体合作和交流技能当作TVET的一部分;

·在TVET的教授与学习过程中引进和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同时注意不要抛弃传统教学中

·促进灵活地提供终身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UNESCO各成员国为了迎接人力资源开发方面面临的重大挑战,要求UNESCO加强与提高他在TVE方面的活动并给各成员国更加有效的援助。UNESCO打算从2000—2001双年度之始启动一项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计划以满足成员国的要求。下面是这个计划的建议框架。在本届大会以后将依据诸位代表的评论和建议进行修改。关于这一新计划的建议文件将提交1999年11月召开的第三十届UNESCO大会审议批准。

该计划的行动将通过下列方式予以设计和实施:

A加强各成员国的制定政策能力

拟以下列行动来协助各成员国把制定与发展TVET有关的政策纳入国家发展议程:①给各国决策人员提供以下各方面的信息和资料:有关各国改革TVET体系的国家政策的比较和,各成员国实施TVET的模式的最佳实际经验与有关科研成果;②召开国际的、地区性的和亚地区性的会议,吸收决策人员、专业人员和人员参加以交流不同观点和经验,交流TVET教学计划和成套教学资料和思想;③弄清决定TVET质量和适切性的诸因素,以便提高TVET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吸引力;④与各成员国合作,使与TVET有关的国家统计资料的收集更加合理、更加精确,并有助于在国家和国际层次进行决策、规划和评估;⑤给各成员国提供有助于拟定国家的TVET立法框架的信息和援助。B援助各成员国具备建设TVE各类机构的能力

拟采取下列行动加强TVE机构的研究、开发和培训能力:①支持开发培养TVE教学和培训人员的地区性活动,在这方面给各成员国以指导;②援助各成员国在面授和远距离教学中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③对开发TVET体系和各种教学模式有用的现有方法、手段和工具进行清理,编辑出一份有评注的目录;④为了开发适用于互联网和内部网的示范性模块式教材和交互式学习套件,实施有关的合作项目。

C加强国际合作

UNESCO促进TVE国际合作的行动将强调北南、南南之间的交流,以及在面临类似问题的国家之间开展合作。在通信环境较差国家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以下简称为UNEVOC)中心,特别是在最不发达国家、小国以及非洲一些地区的UNEVOC中心急需加强其国际通信能力,UNESCO的行动也包括这方面的努力:①搜集和传播与各国和各地区开发TVE课程能力有关的信息,以便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技能、能力资格和证件内容趋于一致和易于交流;②加强现有的UNEVOC并改善各国UNEVOC中心的能力,使之成为传播信息和组织行动的有效中心;③与积极从事TVET事业的联合国其他机构、资助机构、开发银行和非政府组织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争取在他们之间建立起一个支助TVET(犹如支助全民教育)的联盟,并支持寻求汉城会议所提出的新前景;④积极宣传和支持把TVET纳入双边和多边资助机构和机构发展议程的努力,促进受援国在教育与培训方面的债务冲抵和免除,促进优先重视各国的人力资源开发;⑤在各国TVE项目,资助机构和有关非政府组织之间进行沟通、结对;⑤发起有助于吸引公众重视TVET的国际活动。

三、技术和职业的国际计划简要说明

UNESCO寻求建立一个支助TVET的国际联盟,特别希望与ILO在扶贫和加强教育、培训与就业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共同制定和实施有关政策和计划,也希望吸收其他合作伙伴,如世界银行,欧洲培训基金会,东南亚国家教育部长组织(WEAMEO),韩国职业教育和培训所(KRIVET),美洲国家职业教育研究和资料中心(CINTERFOR)等(只是举例)。

UNESCO将在几个重要双边资助机构(如德国联邦合作部,美国国际开发署)的帮助下,在KRIV-ET以及澳大利亚、法国、希腊、巴西、韩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及其他国家的UNEVOC中心等合作伙伴的协助下,给UNEVCO以支持,将为属于该网络的190个国家中心给予可观的支助,发放奖励研究资金,组织旨在促进各国加强TVE能力的建设,并促进TVET改革的国际合作。

UNESCO在技术和职业教育方面实施的长期计划的总体规划和监督实施将由UNESCO总部的秘书处负责,UNESCO将同其他国际机构和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对地区和亚地区层次的合作和活动的组织将特别给予关注。UNESCO设在曼谷、贝鲁特、达卡尔、圣地亚哥等地的地区办事处和各地区的教育改革促进中心网络将在实施汉城会议建议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UNESCO将同ILO合作在互联网上建立一个专门用于支持TVE的网站,将它命名为“TVET实施中心”。他将在网上有关TVET的重要信息和指针,最佳实践范例等等,并对各成员国不同层次用户搜寻信息给予指导和帮助。这个网站将同其它网站进行广泛联系,以便利用它们拥有的资源,使之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这个“实施工具”将提高UNESCO派出的工作组和咨询机构的工作效率,这些工作组和咨询机构将一如继往地开展工作。

UNESCO拟在波恩建立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中心,德国政府已表示对此举给予慷慨援助。这个中心预计将充当支持国际UNEVOC网络的技术骨干,并将通过下列工作加强各国UNEVOC中心的建设:①提供信息情报交换服务,包括提供信息和开展研究工作;②培训各国UNEVOC中心的工作人员。我愿借此机会对德国政府在技术和职业教育方面给UNESCO活动的支持再度表示感谢。

为了方便地区和或亚地区层次网络化和UN-ESCO计划活动的实施,将在UNESCO支持下,在这一国际网络框架范围内建立若干地区性中心。有几个成员国(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巴西、巴基斯坦、韩民国、俄罗斯联邦等)已纷纷表态争取把地区性中心建立在本国。这些中心根据各自的特长,可以承担TVET特写领域,如新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卓越中心。

第5篇

当前,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网络通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相融合,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当今社会成为了知识经济社会。职业教育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必然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影响,教育模式和方法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当前,三通工程借助于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相融合,极大的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三通工程简介

在2009年的全国信息化教育的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了“三通工程”的概念,所谓“三通工程”,全称为“三通两平台工程”,包括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以及“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云平台”。该工程被教育部看作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工程。尤其是网络空间人人通工程,实现了将全国的学习资源有效联通,实现了资源的互享,各个硬件设施的作用也完全发挥出来。该工程在提出之前已经在湖南多所职业教育学院进行了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当前,正在面对全国的多个城市的多所学校进行推广。三通工程的推广为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提高了职业教育教师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使教学方法也更加丰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相融合的工程“三通工程”是当前二者结合的完美典范。“三通工程”的除了要实现学校宽带的连接,同时还包括了职业教育学校教育环境的建设,要让每个教师都拥有多媒体设备,并且根据学校的教师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计算机,教师还会得到相应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对学校的部分教师也会受到相关培训,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这种信息技术化的教学环境。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还能够在网络上学习更多最新的教学经验,目前“三通工程”的“校校通”建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能够获得更多的优质专业资源,浏览专家名师的教学视频,不仅提高了个人的专业素质,还能够提升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

四、信息技术提高了职业教育工作效率

信息技术对于职业教育教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与此同时,还能够运用到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当中。在学校的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规范、系统,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人的劳动量。

五、信息技术丰富了职业教育教学资源

(一)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资源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点是方便了资源的传播和整合,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工程“人人通”,也就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工程,打破了原有的学生和教师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要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教与教、教与学、学与学之间的全面互动,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在空间中上传真实的照片和个人信息,这样保证了空间资源的质量,也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通过网络空间,每一位教师不仅是空间资源的使用者,也是资源的提供者和维护者。资源在这种形式下不断增加,不断创新,通过网络空间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通”是空间教育的核心,是三通工程的核心功能。湖南省在“人人通”工程的推广上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经验。当前,在湖南省开放的空间总数达到了将近50万多个,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和教师基本上都拥有了个人空间。通过将近一年多的发展,上传的各种教学资源突破了1250万篇,空间上传的视频总量也突破了75万,而对空间文献的访问超过了2亿人次,视频访问数量突破了1500万次。这些数据能够说明“,人人通”工程对于教学的影响是重大的,这也体现出了信息技术对职业教育带来的改变。比如湖南某家职业院校的空间中,有一部分内容为“空间课程大观园”,其中包括了将近120多门课程。该学校的每一名教师的教学课程都上传到了该空间当中。湖南的另一所职业院校空间中有一个“课程墙”的板块,包括了将近800门课程,其中包括了服装设计、3D动画、公共语文、产品改良方法等。通过空间课程下的内容回复能够看出学生对于课程资源的学习兴趣非常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方便了职业教育中对教师的管理

在职业院校使用信息技术对教师进行管理时,通常都借助于网络空间,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指导教师开展工作,管理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在空间中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同时,学校也会通过网络空间对教学进行管理服务。首先是在空间中对优秀课程的评选,对教师上传的课程资源进行评选。其次,是对教师空间的建设情况进行管理,采取抽样检查的形式,对各个专业教师的空间建设以及专业技能进行监控。人人通与学校管理服务的结合还体现在空间“教职工之家”的建设上。比如我院通过云平台所创建的“教工之家”应用空间中将教师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方方面面记录下来,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到空间中,空间内包括了学校的新闻动态、领导讲话、学校公告以及文件精神等。教师可以在空间中获得学校的各种信息服务,了解到学校最新的教学安排,同时还能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六、总结

第6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法制教育;中职学生

一、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十八届六中全会将“全面依法治国”上升为四大战略布局之一,由此可见依法治国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性。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成为目前我国新型劳动力市场的生力军。而这些技工型人才大多出自于职业技术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其构成形式之一,因此,中职院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成效。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法律素质,使其自身意识到依法行事的重要性。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2002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面重新定位,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随着高中教育逐年扩招,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临着生源匮乏的尴尬局面,大多中职院校几乎是无门槛入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中职生中有近一半(44.65%)的学生没有养成基本的学习常规,对学习有比较正确心理的学生约54%,仍有接近一半的学生能力较弱。[1]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职院校教师整体法律素质不高

中职院校教师大多数都是由德育教师或者辅导员兼任,其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导致法律知识无法讲透,法律要点不够精准,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往往是照本宣科,学生根本无法深入理解法律知识。即使学生产生法律相关的疑问,大多数教师往往无法给予学生有益的答复。因此,大多数学生开始不信任教师,产生了抵触心理,并且往往只是为了获得学分而死记硬背,这与法制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2]。

2.中职院校学生对法制教育缺乏热情

由于从小接受的是主科(数学、语文、英语)至上的教学理念,因此,对法制教育这一“副科”存有偏见。在大多数的学生眼里副课只是用来打发时间,凑学分的配菜,甚至有些人选择在副课上干私活,补睡眠。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不但达不到教学目标,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3.法制教育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缺乏时效性与针对性

一方面,课程内容只有广度,缺乏深度,教师只是针对教科书的内容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了法律基础的主要内容,忽视了法制课的教学目的。使得学生只知有法,不知用法。另一方面,中职院校的法制课大多只是象征性的开设一学期,使法制教育缺少连续性与时效性。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中职学生不知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这就是法制教育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疏漏之处。

三、加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的途径

(一)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制教育观念

首先,要从意识上加强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制观念,比如可以在校园内定期开展普法活动,开设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使学生主动参加到法制教育的宣传中来,潜移默化的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学校要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设立主管法制教育的副校长、聘请法律顾问、长期从事政法工作和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担任法制教育辅导员,成立校园法律咨询中心。与此同时,制定法制教育的总体规划,编制目标体系,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在校期间学生法制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记录在内,从校规上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法制教育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校园秩序和中职学生的犯罪率。

(二)培养中职院校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兴趣

第一,可以由校方组织开展法律学园活动。比如,分批次,分专业的组织学生旁听庭审,模拟法庭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受到法律的存在,并循序渐进的接受法制教育。第二,科学合理安排法制教育课程。首先,可以划归到通识课程中,使其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学期,而是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然后,根据学生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法律专业课,比如,针对平面广告设计专业可开设,广告法、合同法、经济法、商法等实用性强的部门法。在学习相关部门法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中职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三)加强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院校学生年龄基本在15岁到18岁,从心理学观点,这一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但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在心理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他们较同龄的孩子更早的步入社会,其多表现为:1.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性强烈。2.思想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3.渴望得到认可,但人际关系障碍。4.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有计划的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使学生正视自己内心真实的自己,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适应社会的复杂多变,“心理咨询可以对法制教育进行有效的辅助,是深层化、科学化的德育。”[3]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加强我国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要结合中职院校的具体情况,有目的的采取措施,切实加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法制教育。相信,在我国对中等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投入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一定会朝着健康、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为培养出具有一定法律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进一步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贡献力量。

作者:率婷 单位:大连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徐丽春.中职生学习方式及状态的调查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5(6):58-59.

第7篇

也许是受某种固定模式的,我们总能发现这些杂志上有两个固定栏目且往往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曰“研究”;一谓“教学研究”。前者系为体现刊物之学术水平而设,撰文者多为负责决策管理的行政领导及少数专职的科研人员;后者则体现了刊物为基层服务的基本宗旨,投稿人大多是在第一线从事实际教学工作的教师和教学培训管理人员。两个栏目分工明确,“科研”与“教研”各有侧重,但又似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嫌。这就不能不促使我们认真思考这样一个:在“理论研究”与“教学研究”之间是否还缺了些什么?或者说,将宏观的理论与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结合点”究竟何在?

答案是唯一的:课程。只有课程这座横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才正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结合点。因为课程是一切现实的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轴心,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及其思想和观点,包含在其中的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宗旨,都必须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课程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因为课程具体体现着培养目标的要求,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更加具体体现了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知能结构的客观要求,这种特定的培养目标也只有通过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教事业在规模和数量上有了长足的,但在办学质量方面仍与需要相距甚远,与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不相适应。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笔者认为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点就在于我们未能牢牢地抓住课程这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从当前职教课程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如课程设计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课程及结构安排不够合理且时有偏离培养目标的现象,必要的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制度也还远未形成……这些方面的改革工作都亟待开展。

有人可能会说,你所讲的“课程”不就是指“教学内容”吗?否,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过狭隘。过去我国长期受前苏联教育学理论的影响,总习惯于把课程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来研究,但事实上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理论已从教学理论中分离出来而直接成为教育学理论的下位理论。因此,从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来看,课程应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出现的“者学习活动的总体”。这样,就应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解为是培养社会生产第一线所需职业技术人才而设计的所有教育活动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亦即学习某一特定专业或工种的学生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包括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及社会培训部门)的指导下所应取得的全部经验。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牵涉到教育行政部门,更与广大企业和学校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教学人员直接有关。因此,我们每一位职教工作者都应在思想上自觉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更新职教课程观念,积极地投入到现代职教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由于我国当前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和具体困难,人们为了摆脱困境而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职教的外部,希望国家和地方的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以始终保持对职教的强烈需要,希望职教立法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能更有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希望上级部门增拨经费以满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仅有这样的想法还不够全面,也不够现实,因为它缺少了对职教本身的自省,其中也包括对职教课程发展现状的检讨和反思。其实,外部因素的改善固然能够促进问题的解决,但更为根本的措施还在于职教自身的不断完善。所以我们不仅要在理顺体制和改善管理等方面下功夫,而且更应注重对职教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改革。

如何切实地做到增强职教课程意识呢?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运用现代课程论的思想来更新职教课程观念,树立起一种职教“大课程观”。这里包含以下三层意思:

其一,就现代职教课程的内涵而言,我们不能将课程观念局限在正规的显在课程之上。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代表的是整体的学习概念,它并不仅限于教学计划表中排列的各门学科,也包括规定科目以外的各种教育活动。但在实践中人们却往往只注重那些严格按计划组织的教学科目,而普遍忽视了以专业实践活动为核心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支配学校师生集体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的校园文化之类隐蔽课程的建设。事买已经证明,在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这类非正规的隐蔽课程是比任何正规的显在课程都来得有力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在揭示现代职教课程内涵时,一定要把显在课程和隐蔽课程结合起来通盘考虑。如果这种非正规课程的作用发挥得好,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又能够增强现代职教课程的总体效应。

其二,就职教课程的范围而言,我们不能将观念局限在那一部分已纳入正规学制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改革之上。因为无论是全日制的正规职业技术,还是诸如学徒培训、岗位培训、业余培训之类的非学历的职业技术教育;无论是职业入门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还是多种形式的职业继续教育;无论是初等职教、中等职教,还是高等职教或高级技术培训……它们事实上都存在着一个共通的课程,都需要我们去加以关注和。例如,在我国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教育应借鉴何种模式的问题上,即使在高层决策机构其意见也不一致,于是多年来由原国家教委支持引进的德国双元制模式试点和由原劳动部支持引进的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MES模式试点就一直是各自为政、互不相干地各搞一套,而试点尚未完成几个周期,不少人又“喜新厌旧”地恋上了北美的CBE模式。然而当我们深入到课程领域中去时却不难发现:无论是双元制的“核心阶梯式”课程、MES的“模块组合式”课程,还是CSE强调“能力本位”的DACUM课程,从基础到实施过程都是极其相似的。它们都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论而提倡按职业实践活动的实用要求来重新组合课程,均属体现活动中心特点的同一种课程模式。“本同根生”,何必争论不休?因此,尽管双元制、MES、CBE以及国外其他各种先进职教模式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不同,但蕴藏在其深层的实质内涵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现代职教所面临的共通的课程问题。我们在借鉴这些先进模式时理应“取其神而略其形”,而以活动课程论为基础的现代职教课程体系正是这些先进模式共同的“神”之所在,抓住了它就能对引进的东西,使之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职教范围,并减少不必要的争论和认识上的误解。

第8篇

我国参赛的包括电子技术项目在内的多数项目,存在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我国选手具备速度方面的优势,能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比赛的全部内容,国外参赛者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全部任务,但是在最终成绩上,我国选手却逊色于发达国家选手。原因多是作品的质量、精度不高,设计过程缺乏创新,操作过程不够规范。成绩虽然令人遗憾,但参赛过程恰恰印证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培训尚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大赛揭示出的具体问题有:重视高端技能、忽略基础技能;单独重视技能、轻视理论基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只看结果、忽略过程;操作规范、质量意识等职业素质严重缺失。

二、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在观念上轻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当前限制职教发展的根源是社会对于操作类岗位的歧视,社会观念影响了选拔与招生,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学生不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后的第二选择,这种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这种偏见也存在于职教系统内部,教师、学生与学校本身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偏差使得职业教育无法真正反映出“思想教育是灵魂,基本文化是基础,职业训练是特色”的本质。教师不能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理念,学生不能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能主动获取一技之长,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等、靠政策扶持并不利于自身发展,严酷的市场环境才能造就强悍的行业。要想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观念,首先要从教师自身观念转变做起,帮助学生形成强劲的社会生存竞争力。

2.忽视基础技能的培养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实践还反映出我国对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电类的基础技能水平难以用客观指标量化,国内技能竞赛项目多偏向于高难度、设计型,导致参赛院校“集中资源”的急功近利现象,一些学生绕过专业基础,直接瞄准竞赛项目,短时间内的确取得了成绩,但却不一定能适应未来的岗位需要,习惯于经验借鉴而缺乏自主分析能力,在创新和解决异常问题时就会遇到困难。电子类职校毕业生的主要工作方向是生产一线,在制造业实际生产中,对装配、调试、技术改造及一般初级操作类岗位的需求远大于研发、设计岗位,从企业需求与大多数学生利益的角度出发,职业培训的重点应该回归基础。另外,职业素质、操作习惯大多是在初级训练阶段养成的,基础技能训练应该引起重视。

3.理论与实践脱节

大环境影响下的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上一度混同于普通高校,有相当的执教人员仍遵循研究型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流于照本宣科。例如,追求定理的推导与严密证明,使学生空有计算与推导的理论方法,导致有的学生在做题时能熟练使用基本电路理论,而在实际电路原理理解、故障分析时却一头雾水,忽视了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具体应用。在学生不能完整掌握课程知识体系时又经常简单化为概念陈述。一体化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在执行过程中效果不尽完美的原因在于项目设置形式化。师资能力和教学以外的繁重任务是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要原因。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引进标准限定为硕士和博士,并不利于尽快扭转这种局面。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另一种极端是只重操作,基础理论和思维逻辑被严重忽视,学生对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知原因,不会解决,全程处于迷惑被动的状态,因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失去学习兴趣。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专业技能性导致学校过于强调培养“岗位型”人才,从而只注重技能培养而忽视了理论基础。具体到电子技术专业,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扎实的理论是手工操作技能提高的基础。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这些基本专业课程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可使学生对电子技术具有初步的了解并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在现实中,一些学生对于电的基础知识了解甚少,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导致对基础课程的掌握仅限于理论层面,并未构建起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与科学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实训中,许多学生自主确定操作步骤,不知道调试依据。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高度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职业基础知识的做法确实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任何专业都需要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提高技能,而技能的掌握也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整个专业内容的理解。如果不能在入门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技能掌握上必然会出现问题。

4.忽视质量与规范性操作

世界技能大赛的竞技要求与规范表现出当今世界对于产品质量与操作的精准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产品的质量、要求标准、规范与精确度这些硬性指标,正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不足甚至盲区。如我们日常大量使用的充电器,在维修中发现有的与原厂的电路完全相同,但因为组装不规范造成故障多发。在电子技能培训中,经常出现不遵循标准的焊接装配程序、只求功能实现不考虑指标的精益求精等现象。忽视细节的人才培养观和不良习惯,源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一些行业、企业不具备一种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及高水平的服务的意识,只关注产量与总产值的增长。另外,中学及以前阶段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学习模式也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质量、标准、规范与精确度会影响产品成本及企业效益,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经济模式是要逐步实现集约化的,质量与细节会越来越受关注,不具备安全意识、不能按标准生产高质量产品、不能提供高水平服务的技工将被淘汰。严谨的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本属于职业素质范围,在大赛中暴露出我国在这方面的严重缺失,有必要专门列出,以引起重视,应首先从教师自身做起,强化规范性操作,重视细节。

5.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我国早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主要传授职业道德和经验、技术、技巧、能力等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在职业生涯中起决定作用,规模化生产中师徒方式不再适用,而国内的学历教育偏重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现实要求把这些隐性知识的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内容。职业素质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三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对于学生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培养。如果说兴趣是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动力,那么职业素质所包含的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就是职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人才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将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作为人生价值观指导行动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现阶段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虽较过去有所加强,但明显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单纯的对规范、规则的死记硬背无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提高,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将扩大到日常行为的考核作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强化手段,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探索

1.用正确的职业理念引导教学

要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首先教师要认清职业教育的本质,用先进的职教理念引导正确的教育方法。转变教师职业理念的有效方法是参加行业实践,掌握实践经验。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开展了广泛的企业调研,走访不同经济发展地区有代表性的院校,查找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参加企业锻炼,帮助教师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了解企业需求。企业调研与校企合作收到了显著效果,通过企业实习改变了许多陈旧观念,教师不再抱怨“差生”多,而是调整授课模式和内容吸引学生,在授课中将企业实际介绍给学生,将在企业具体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与学生分享,在传授给学生具体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带给学生先进的职业理念,作为学生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参照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及用工要求,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把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诚实正直、自我激励、解决问题的技能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调整了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大纲,初步设置了基础、核心和扩展三个层次共39个模块的课程知识架构,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改、补充。

2.重视基础技能,夯实基础理论

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的掌握与具体实践环节脱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与学生就业脱节的一个共同的、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灵活。世界技能大赛更加注重对参赛者实际操作能力———基础技能的考察,所以,无论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世界技能大赛的角度来看,基础技能的掌握都是当今社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学生对基础技能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在项目设置、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都以基础模块为重点,基础技能的重要性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可,扩展模块为学生进一步提高技能开拓了空间。相当数量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要扭转这种情况,就要在实训环节中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动手操作较少、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可通过调整实训中心自动化和电子类实训课程、增加初识项目培训的方式,把中学的相关知识补充到基础技能训练中。从欧姆定律、电压电流的测量开始,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由学生自主探索电的特性,形成对电学的感性认识。不能单凭考试成绩高估学生水平,对很多学生而言,初识课是他们第一次观摩实物,第一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有利于专业兴趣的养成。在职业教育中,尤其是在电子技术专业领域,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核心指导作用,稍进一步的技能提升都需要科学的思维和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所以,培养基础技能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方法的运用,并使知识成为他们实用而科学的工具,成为能够运用于实践的特殊技能,抛弃“虚”的,补充“需”的。在课时紧张、学生接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更应调整公共基础科目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基础科目知识解决岗位上的实际问题,不再纠缠于定理的证明推导。我校工程实训中心组织教师观摩了国外大学的公开课,其全新的组织、授课方式拓展了教师的视野,课程之间不再有界限,电路知识、数学方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授课实践中借鉴国外经验,对电子技能实训中的各种现象、预期都找出相应的理论依据,使认真实习的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学习变得轻松,感觉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并能够主动加以应用。加强基础知识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电路理论,同时训练测试、归纳能力。要求讲解调试方法时说明调试依据,讲解排故时解释并查找依据。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有了焊接、组装、测量、调试、软件操作等技能基础,有了基本电路理论支撑,能认真对待这些基础训练并达到训练目标就足够了,而对部分有更高需求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引导,帮助他们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3.完善考核机制,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旧的师带徒的职业道德培养方式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模式,学生不能主动地将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融入自身价值观,院校与教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对专业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学生在校期间开始。职业素质的养成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如果单纯追求任务完成和指标实现,则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掩盖、抄袭、拼凑等行为,反而破坏了学生整体优良素质的养成。在基础技能培训阶段,所需理论知识相对简单,通过动脑与动手整合知识与技能,是培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基础素质养成的最佳阶段。检测和评价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重要手段,全面合理的考核方法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将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纳入考核范围,可使考核的范围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以往这类考核由于掺杂太多主观因素容易引起争议,导致最后的结果多流于形式,忽略了考核的实质,最后又偏向考核技能、注重结果。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试行的过程考核涵盖了职业道德内容,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标准,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考核学生的职业作风,对好习惯给予奖励,对不良行为提出警示,遵从职业素质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度,使日常行为考核在总成绩中的占比过半,并在试行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了行为习惯及平时表现在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将各种与职业素质相关的内容表现都纳入日常表现考核中,将专业兴趣、操作规范、严谨、诚信等等都作为考察项目,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性,该部分由教研室制定统一标准,对考核指标加以细化和量化,部分指标只筛选优秀和较差,在实施过程中工作量增加不多,借用CIS考核系统进一步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考核范围的合理性,在学生中也有较高的认可度。

4.注重校企合作

使企业与职业教育紧密联系,才能牢牢把握住当前行业的发展方向及社会人才需求方向,才能使教育与就业不脱节,才能消除二者的界限,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只有把握住企业的前进方向,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才能推动企业和行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应开拓校企合作途径,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让学生充分而又完整地了解企业需求,学校及时而全面地掌握最新发展方向与技术成果,将职业教育环节与学生就业环节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校企合作的形式有很多,如企业制定职业标准,引导学校课程内容改革;企业与行业通过推行资格认证证书反映社会需求方向;通过到企业实践与考察的方式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等等。由于企业的积极性不足,当下我国的校企合作开展并不顺畅。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一方面不断巩固已有的企业资源,并开拓新途径,调整课程以配合企业生产;另一方面吸引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组,通过教师带学生的方式实现了教师、学生同时参加校企合作,在课题进行过程中了解企业研发、生产实际,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具有显著效果,师生之间沟通更加直接顺畅,学生的一些不良操作习惯得以及时纠正,教师则将与企业合作的经验及时推广到班级授课中。

四、结语

第9篇

摘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职)教育经费目前状况策略

长期以来,教育经费投入新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国教育的发展,这一点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显得更为突出。现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呢?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一、中职教育经费投入的目前状况

1.国家有关教育经费筹措的法律、规定和政策办法未能全面贯彻执行

近些年,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确保对教育的投入,但遗憾的是都未能全面贯彻实施。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下文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包括摘要: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计划、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办法,认真加以落实。”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简称《教育法》)第54条规定摘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全国各级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第55条规定摘要:“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即“三个增长”)。教育部2005年2月28日在《有关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非凡强调摘要:“要根据当地实际,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本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相应增长”。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重点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战略地位和实际教育经费投入缺乏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

观察下表,1998年至2002年全国落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经费总量虽呈逐年上升趋向,但只略高于财政收入增长水平,2002年还一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水平;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上升,但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虽有个别年份有所增长但总体却呈下降趋向(1997年为240.43元)。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经费已显不足,假如不能按照《教育法》规定实现“三个增长”,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更加步履维艰。

2.中职投资在整个教育投资中所占比例过低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经费存在着投资比例不合理的新问题摘要:投资整体向高等教育倾斜,而在中等教育中又向普通教育倾斜,导致中职投资比例过低。

资料来源摘要:中国教育年鉴2000-2004中职投资比例过低。

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支出构成来讲,高等教育投入占26.26%,中等专业学校占6.71%,技工学校占0.57%,中学占28.60%,职业中学占3.08%,小学占28.42%,非凡教育学校占0.30%,幼儿园占1.44%,其他占4.06%。可以看出,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只占全部教育经费的10.36%,远远低于国家、政府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比例,也远远低于国家、政府对普通中学的投入比例。由于统计资料中,“中学”包括普通初中和普通高中,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高中阶段教育,这个比例还不足以说明新问题,那么比较一下生均成本就一目了然了。2001年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中学为812.49(由于包括初中,高中实际生均支出大大高于这个数字),职业中学为1400.09,仅为前者的1.7倍,而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生均成本是普通教育的2-3倍,因此这个投入显然是不够的。

3.中等职业教育对社会资金利用不够

据200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1年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收入构成如下(见饼图)摘要:

从图可以看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经费构成中,政府拨款所占比例超过了500,单从比例来看,政府拨款和国际一般水平大体相当。然而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办学经费所占比例却很小,不到5%。这个比例大大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水平,如韩国高达48.5%,其他一些国家也都在10%以上。政府财力有限,假如不能很好的利用社会资金,那么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将长期面临经费短缺的困境。

我们知道,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劳动者,根据谁受益谁买单的经济原则,企业这个最大的受益者应该而且也有能力为中职发展出一份力。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简称《职业教育法》)第28条规定“企业应当承担对本单位的职工和预备录用的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费用”,从而明确了企业的职责。但是实际当中我国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微乎其微。虽然《职业教育法》第29条进一步规定摘要:“企业未按本法第20条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但都未真正贯彻执行。国家虽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和个人捐资兴学、助学,但由于配套的政策法规迟迟未能出台,民办教育的发展尚未完全纳入正轨。1979年以来,我国开始引进教育外资,但所接受的外资只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极小一部分,和经济项目相比大为逊色。

4.中职学校教育经费利用效率不高

教育经费支出,主要包括事业费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由于基建费主要由国家单独拨款,分配给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事业费支出,而事业费又包括个人部分和公用部分。个人部分主要用于教职工工资和学生补助,公用部分主要用于公务业务支出(主要是教学)、设备修缮等,是最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费用。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摘要:基建费过低不能保证学校的校舍和设备,人员经费比例过高、公用经费比例过低会使教育投资只能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而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

以2001年为例,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为1517.09万人,学生和教职工比例9.6,仍未达到国家要求的10以上,而且大大低于世界二些教育发达国家数据。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美国2002年高中阶段教育生师比为15,德国的同期数字为16,日本为12。而我国务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员经费基本上都接近甚至超过了50%,平均比例为50.09%,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高而公用经费比例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遍规模偏小,同时专任教师比例偏低。2001年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平均在校生为852.68万人,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比例平均仅为58.58%。学校平均规模偏小,造成师生比例低,而专任教师比例低说明学校机构设置庞杂、冗员过多,因而人员开支居高不下,挤占了公用经费。由于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和普通教育一样的教学条件摘要:教室、教师及活动设施,还需要一定的实习场地、练习场地、各种设备,因此需要更高的公用经费作为支持,不然无法实现培养目标。

另外,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图书资料、实验实习仪器设备利用率很低,各学校都一味追求“大而全”、“大而详”,大搞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大量的宝贵资源,使得本来就少的教育经费更加拮据。

二、中职教育经费新问题的策略

1.促进税费改革,保证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上文中提到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NP比例一直未能实现《纲要》提出的本世纪末达到4%目标,这个目标是经过验证的,以我国现在的国力完全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但是为什么迟迟未能实现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太低,而财政收入是财政性教育拨款的主要来源。我国的教育财政拨款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并不低,甚至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由于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太低,导致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NP比例偏低。因此,解决新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财政收入。而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举措在于“税费改革”。目前,我国存在很多没有列入政府预算管理的不规范的收费,政府很难控制和管理这部分收入,而这部分收入和财政收入的比例至少为1摘要:1。这是不符合国际惯例的。只有实行费改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国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进而确保政府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

2.把重视职业教育落到实处,加大对中职的投资比例

观察世界上其他国家教育经费模式,即是在发达国家,政府依然是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如澳大利亚来自于政府的职教经费占职教总经费的比例为50%;新西兰为70%;美国约为75%(其中45%来自地方税收);而和我国同处亚州的韩国也占到了50%以上。对职业教育的私立办学机构,一些国家的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经费资助。而我国职业教育经费中政府拨款虽也占到了50%,但是这个比例是各级各类教育经费中由政府拨款所占比例最低的。对于一个低收入国家来说,有限的教育经费应集中在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上,这不但涉及教育公平新问题,同时也符合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知道战后德日经济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非常值得我国借鉴的。因此,政府要担负起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责任,就要不断加大对其投入。

3.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仍属发展中国家,财力十分有限,要求国家在短期内大幅度加大对中职的投入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不能以此为借口放慢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相反我们要利用职业教育特有的优势,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增加对中职的投入。而要想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就必须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民间资金。为此,现在迫切要做的就是调整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使之更加贴近市场的需求,同时增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的团体、个人和企业参和职业教育的办学,进而增加职教的经费总量,拓展经费的来源渠道,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4.提高教育经费利用效率,确保中职培养水平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