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两会心得体会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4: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两会心得体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两会心得体会

第1篇

温总理周末在线聊天,网友的大多数问题都很好很强大。其中,房地产问题远比一些提案议案要更贴近民生。当然,总理的回答也令性情中人动容,不仅表示他也深知“所谓‘蜗居’的滋味”,更誓言“有决心在任期内管好房市,保持合理房价”。

作为最近五年最牵动人心的民生话题,房价问题已成众矢之的。在群众,往往是干着急没办法;在中央政府,则既要顾及民生,又要顾及增长;在有些地方政府,则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在开发企业,则是乐得水涨船高,国企无责任,民企无义务。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强力持续的政策意志,没有足够明朗清晰的政策宣示,仅靠“增加保障性用房”、“加快建设廉租房和普通租赁房”、“抑制投机性和投资性的住房”以及“依法对那些圈地不用、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处”等传统手段,恐怕是很难打破以往“房价越管越涨”的现象,更遑论在“本届政府任期内”要实现“合理房价”。房价问题并非一个孤立问题,不可能以机会主义的态度、急用先学的手段,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房地产市场的乱象和宏观经济的根本矛盾紧密联系———房价暴涨与制造业产品的低成本、低毛利率一脉相承;资金热衷投机楼市,反映了其他投资领域的高风险、低收益……一言以蔽之,楼市的乱是经济痼疾的反映,不可能脱离经济结构调整去谈楼市正本清源。但迄今为止,中央层面的经济结构调整意图到了部门和地方,或被解释为产业结构调整,或被解释为企业产能整合,仍缺乏足够清晰一致的共识。

综上可见,自上而下,对房价问题,如果既无新手段,也缺乏比照标准,不能触动问题根源,又让我们拿什么去建构信心呢?

第2篇

首先,关于中国农民的未来发展问题,近日,出差到了中国一个小城镇,城镇周边的田地引起了我的思考。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行了“”,应该说在历史的特定时间段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激励问题,而且也保持了产权的一致性,并且将大量的农民限制在土地上,有利于在共和国的发展时期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但到了今天,当我们看到农民还在小块儿的土地上耕作,而每亩地最多也只有年上千元的收入时,我们不禁要为农民未来的出路而忧虑。

那么,我们到底有什么样的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以为,第一,循序渐进地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其价格与其价值逐步等量;第二,逐步解决农民的自由流动问题;第三,逐步缩小“二元制”社会给农民的种种禁锢;第四,逐步改变目前的土地使用方式,采用效率更高的集约化方式,可以采用“农民入股”或者“承包费”的方式来解决“使用权”的交易。

通过以上方式,来逐步引导更多的农民进入非农领域,同时,大力提高我国的农业的发展水平。当然,以上各种方式要密切注意平衡问题,即要注重效率,又要考虑实际承受能力。

其次,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我们的民主改革进程好像速度总是很慢,目前实行的唯一直选是在农村范围内---村民选取村里的行政长官。

国家开始实行这样的民主尝试,我们应该是举双手赞成的,而且,其中所带来的民主新风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民主和素质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换句话所,民主的结果质量与民主的承担主体的本身素质密不可分,由于中国的历史发展的特殊原因,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那么,在整个中国多元化的层面中,首先开始基层民主可以避免更大的试错成本的同时所带来的素质风险,就显得特别高,而目前在很多农村所存在的“拿钱买票”的现象,屡屡被媒体关注,也足以说明这样的问题。

第3篇

理念之一: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 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转型的简要描述中可以看出,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而政府转型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和市场能够有效克服自身的缺陷,发挥彼此不能或难以相互替代的功能,实现政府与市场功能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赖以形成的基本前提和制度基础。

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转型的过程相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政府转型尽管在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表现出共性,但转型的起点和走向则呈现出不同的轨迹。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全面控制经济运行,政府转型所面临的初始问题是“政府失灵”而不是“市场失灵”问题。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是由不干预市场运行,到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来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计划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则是通过缩小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在培育和发展市场的同时,向主要提供公共服务转变。这样,在政府转型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矫枉过正”情形,市场经济国家更有可能发生政府“干预过度”的问题,计划经济国家可能产生“市场扭曲”的问题。

就我国的情况来说,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但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依然存在。从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看,经济建设仍然占有主导性地位,成为制约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因素。从经济运行状况看,行政性垄断的广泛存在,既导致了不公平竞争,也抑制了市场活力,增加了社会公共服务成本。从体制方面看,政府在许多领域依然承担着决策者、生产者、监控者等多种角色,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制约了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型的进程。理念之二: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和谐社会过程中,政府转型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曾经被作为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提出,近年来开始受到不少质疑。对此应该作具体分析。一是要考虑到改革的初始背景是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窒息了社会活力,而且平均主义只强调结果均等,否认不同个人、群体的贡献,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二是当时提出的效率与公平具有不同指向,效率是与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相联系的,选择了市场也就选择了效率;而“兼顾公平”主要是为避免因市场效率引致分配结果差距过大,其内涵与今天我们一般说的社会公平正义有很大不同。三是当时改革主要是在经济领域,政府转型主要在微观“搞活”经济方面,分配差距过大以及其他社会公平缺失问题还没有充分显现。因此,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与当初的改革原则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但由于政府转型相对滞后以及实践中存在对改革原则的扭曲或片面理解,致使人们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根据改革进程的深化与社会认识水平的提高,应该说,社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问题,选择的侧重只是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才出现的,最终则是要实现二者的平衡,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反映了党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认识的深化。需要明确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是不同的。市场运行必然以效率为取向,这是市场机制的本质属性;市场运行也要求公平(竞争规则、秩序的公平),但市场本身并不能完全提供这种公平。政府虽然在促进社会经济效率方面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环境的改善而间接实现的,不是政府直接追求微观效率。政府在价值取向上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这是政府作为公共权力受托者的本质属性。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不是源于政府坚持了“效率”原则,而是在于政府放弃了直接追求效率,把效率机制交给了市场,逐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提供效率,政府维护公平正义,应该是我国市场深化改革和政府转型的基本价值取向。理念之三: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 传统计划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将公共利益、公共所有、公共管理等同起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是控制经济社会的唯一主体;同时,由于否定市场,市场也就不在公共利益的考虑之中。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传统体制及其理念的惯性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功能的科学定位。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利益是政府、社会公众和市场的共同需求,也是各类主体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来维护的;财产的公共所有不再是实现公共利益的唯一选择,非公有产权在基本制度规范下同样可以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参与主体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在这个意义上,政(学生无忧网整理)府转型不仅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公有产权和非公有产权的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政府功能的科学定位问题。

政府功能的科学定位首先取决于政府转型的方向。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不同阶段,我们先后提出过,政府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政府要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这种情况表明,在政府转型的方向上,社会存在广泛的共识,并且这种共识在不断深化。问题在于,如何将这种共识贯彻到政府功能定位之中。例如,政府直接控制企业究竟是以公共服务功能为主还是以“保值、增值”为主?政府的公共投资是以政府“经营”为主还是以政府监控下社会经营为主?公共服务是“政府提供什么,社会就消费什么”,还是应充分反映社会需求、接受社会评价与监督?等等。这些认识问题不解决,政府转型就会停留在抽象的口号上,目前政府职能存在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的现象就难以消除。

第4篇

举世瞩目的“两会”在春暖花开的3月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温总结代表本届全国政府做了最后任内的最后一次报告,尽管与往年相比,议程较多,但根据党节俭开会的原则,会期并没有比原来长,没有安排休息日,但代表们始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尽职尽责,认真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

报告对过去五年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及特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抓好“三农”工作,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活力;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了赞叹的成绩。

同时也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针对经济增长目标、物价总水平和通货膨胀压力、居民消费等问题,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之间的平衡也对今后工作政府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四)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第5篇

两会期间,常被提及的一个关键词莫过于“幸福感”,这让我想到了近几年来出现的“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幸福指数”等字眼。然而,这些所谓的“幸福城市”的衡量标准是什么?居民是否切身体会到“幸福感”?这些问题恐怕有待斟酌。 政协委员陈勋儒指出,某些城市的荣誉竟多达三四十项,虽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城市发展业绩,但过多的标榜被网民及群众嘲笑为“作秀”和“最能吹牛城市”,地方高调宣传“最具幸福感城市”,群众却为“被幸福”起哄抱怨。的确,某些地方政府为彰显地方发展业绩,虚报政绩,盲目夸大GDP数据和幸福指数,于是民众“被幸福”了。

如今,我国失地农民数量庞大,农民生活得不到保障,失地农民对未来生活产生担忧;城市职工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会使人民的“幸福感”大打折扣。面对诸多困境,我们该如何界定“幸福”的内涵?如何从数字衡量的物质财富过渡到民心衡量的生活幸福?

“幸福”发源于社会的和谐,它涉及个人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必须从细节抓起,也要考虑“三间分布”:一、不同人群间的“幸福感”。学生,保障校园安全、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等;青年人,较好的创业机会、多渠道的就业路子、较好的员工福利、合理的工作时间安排、蓬勃朝气的社会风气等;中老年人,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丰富的社区活动等。二、不同地区间的“幸福感”。农村地区,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合”政策、提高农民收入等;城市地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市道路建设、改善环境等。三、不同时间的“幸福感”。“幸福感”的衡量标准要因时制宜,GDP不能被忽视,但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成员的幸福感同步增长,经济社会的合理发展,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

总之,民众幸福感的标准应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不片面地把幸福与物质享受联系在一起,不超越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盲目攀比。此外,除了追求衣食住行的满足和情感方面的满足,人们更需要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而政府方面,追求幸福就要改善民生,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第6篇

2009年“就业”一度关注的话题在“两会”上再次升温,成为很多“两会”代表们的提案、议案主题。以前,总是感觉中央的号召离我们很远,就像一个个没有分解的目标一样,总是没有切入点。在老百姓看来,政府都是在画“大饼”。而此次“两会”上会把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看得如此重视,确实体现了政府不管都不行的地步。

在央视新闻频道“小催会客”栏目中,还邀请了很多省委书记、省长、市委书记、市长以及人大代表们做客,在电视上让老百姓确实听到(看到)了很多贴近民生的优惠政策,至少有些地方政府已经在实施了,如农民工在家创业短期内可以免交相关税收、以及可以申请免息的小额贷款等;外出的农民工可以获得政府发放的“免费就业培训券”进行相关的工作技能培训等等,这些优惠政策都在树立农民工(老百姓)的信心,不知道我老家的地方政府是否也有类似的优惠政策。

还有一条农民工优惠政策,“社保改革”。在两会之前,看相关报道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已经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拟定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并将主要政策措施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在全国热议社保改革的大潮中,农民工到底该如何养老?以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如何进行异地转移?将成为议论的焦点。也许像我这样观望的老百姓无法提报什么意见或提案。但是在热议主管部门和提案代表们的声音中,使我们看到了部分改革的条款即将定锤。这也将是农民工的一道生活保障,至少让游走的农民工不再因为找不到接收地的保险关系而中断,针对企业已经为农民工办理社保的部分。

确实,对于部分农民工来说,有了政策的拉动,也可以从另外的方向发展和生活得到一些保障。对于继续选择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来说,参加技能培训也是可以提升就业的机会,只是政府的拉动不一定全部可以缓解市场的危机,对于目前就业形式过于严峻的情况看。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些都是政府临时性的“救市”。在公平竞争的就业(创业)市场,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拼搏。

第7篇

3月是我国一个极不寻常的月份,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两会”代表齐聚北京,代表们把有关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一些社会问题提交“两会”讨论。作为当代大学生,同时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在努力平衡学习与生活的同时,我也在关注着这个最近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两会” 。对于两会,由于专业以及学生身份这两层原因,我更多的是关注两会中提到的医疗和教育问题,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于两会中提到的农村教育方面的一些感想。

自两会召开以来一直备受关注,无论是政治、经济、民生还是教育。而其中,作为一名大学生,教育便是与我自己息息相关的很重要的话题。

在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联组的分组讨论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提出“不应该鼓励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观点,此观点一经曝光,无异于平地一声惊雷,点燃了舆论的沸点,指责与诟病接踵而至,将政协委员推至舆论审判的法庭上,轰动效应不言而喻。很多人表示这无疑是对农村孩子的不公平的行为。

然而在批评这个观点的同时,我们的视线也应该转移到她所表述的深刻现实。就现实情况而言,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城镇集中,农村的教育硬件以及师资水平都不是很高,所以说农村娃考上一所好大学并不容易。其次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讲,对教育的投入对家庭收入而言占了很大的比重,甚至有家庭因此而返贫。而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好多农村娃辛苦念出来,找工作难,就是找到工作工资还不如普通农民工,投入与收益严重不成比例。最后就算在城市落脚了,融入城市也是个问题,房价居高不下,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也是难上加难。家庭指望不上,靠自己需要多少年还是个未知数。

农村娃到底上不上大学?我认为,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决策权是在自己的手里,把握每一个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对于我们中国的一些孩子来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来说,也许考上好大学是他们改变自己命运唯一的一条道路……希望我们国家的教育能以更加好的形势培养出更能为我们这个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

第8篇

这一次的学习两会活动,对于我们,不管是自学还是大家一起分享,都是很有意义的。2008年的两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有着深刻而又清醒的认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要让中国这艘巨轮沿着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航道前进,持之以恒的改革创新是推动巨轮前行的不竭动力。

身为党支部中的一员,经过一次的学习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只是在这一次的活动中去积极地感受与参与,更重要应该是学会在平时的每一天,自主的去关注国家的方针政策,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现在的我们如果不说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大方面,但至少应学会主动的去了解当前的时事,学习关注党的各种精神与各阶段新的方针政策,这完全是我们作为一个党员必须做的,至少应该做到的,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把自己真正的融入这样一个组织中,真正的与其一起成长。

这次活动,我觉得我们以一个很好的角度,从住房、医疗、物价、就业这四方面进行了分组讨论,不仅切合我们大学生关注的焦点,另外也给予了大家一次相互交流与展示自己的机会。在这次的小组合作中,不仅与党支部的成员更熟悉了,也让我发现了党支部里真是人才辈出,各个小组形式多样,各显特色,有丰富多彩的话剧,有新颖的模拟采访,学习的过程变得轻松与活泼。对于我们医疗小组的表现,也许形式有些简陋,内容似乎有些单调,但总的来说,简陋的形式却也表现出丰富的内涵,单调的内容却也层次分明,我们也是有我们的特色的!更重要的是,虽然前期的学习中我们没能得到大家较高的评价,只得了个第三名,但后期的惩罚,因我们的一时误解,特别的精心准备了一个小节目,最后也是赢得了不少的掌声的。

另外在整个活动中,我们为四川地震中的死难者默哀,也为更多可能的希望祈祷,第一次,在那一刻我们站在了一起,一起为中国加油,为四川加油!一切都会过去,只希望逝者一路走好,幸存者勇敢的继续脚下的路,面对艰难,不屈不挠,重建家园!

第9篇

在金融危机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的两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两会的召开,不仅寄托了中国人对未来的厚望,而且也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特别是关于如何对待全球金融危机的策略问题,世人更是盼望能得到更多的好的办法。当然,我们中国对付金融危机的国策世人非常清楚,四万亿的巨额资金将在未来数年内拉动中国的内需,激活中国的经济,甚至带动全世界的经济复苏,关于这些令世人兴奋不已。但是,我们在扩大内需的时候,有人错误地理解了我们刺激消费政策,而把刺激消费理解为是鼓励浪费,这就是一个最大错误。

中国关于四万亿投资的消息一出,全国沸腾。但是,不可讳言,国人对四万亿资金的期望和理解是完全不同的,人们怀着不同的心态期望着四万亿这个大馅饼从天而降。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各地官员闻风而动,东奔西跑到处找门路弄钱。有的挂着投资之名,行的是中饱私囊之实。我们不妨可以做一个社会调查,从这些宝贵的四万亿资金中,巧立名目为自己购买轿车的人有多少,为本单位变相做福利的情况有多少,以投资为名进行奢侈消费的官员有多少,甚至那些得民心的工程上,人们有意无意的浪费又有多少。这样算来算去,四万亿这个大蛋糕真正能起到抵制金融危机的作用还有多大呢?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又能又能积蓄起来多少有益的底子呢?各种名目的惠民工程又能多大程度上给老百姓优惠呢?

今天我听到有的政协委员还在发言中建言要增加投资。其实投资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但实质只有一个,就是这个钱要花在什么地方,能不能惠及老百姓。如果我们把钱都花在小集团的利益上,为官员自己和小集团谋取更多更大的利益,诸如购买小轿车和奢侈消费品,或者以国家建设为名,以惠民为名套取国家的宝贵资金中饱私囊。我们应该在四万亿的投资的过程当中,进行有效的监管,让国家的每一分钱都起到抗击金融风暴和惠及民生上面。

两会扔在热烈地进行,我们强烈建议代表们就这个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让国家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