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互动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4: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互动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互动教学

第1篇

互动是当前课程改革中的常用语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的定位,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新的价值取向。心理学认为:教学是师生传意互动的过程。不同的传意互动方式,其效果不同。单向传意,效果最差;双向传意,效果较好;多向传意,效果最佳。

教学过程的传意互动,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学生期待得到新知的时候,通过全过程参与习得新知。

具体地说:其一,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通过“我们应当学会什么” “我想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这一过程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 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课前,在熟透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开始,师生交流,确立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了什么?你看了以后还想说什么?可以跟同桌交流。(通过投影把春夏秋冬四幅画展现在同学面前),一下子,课堂就非常热闹,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都无拘无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同学交流,教师在学生间走动,听到了许多惊讶的谈话。这样,学生对学习本课有了明确的目标,产生了浓厚地学习兴趣。

其二,参与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确立,通过对重难点的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分析,学生主动向教师进行即时反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实现多向互动。这一过程是由“我要学”向“我会学”的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在出示四幅图后,让学生自主观察,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图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1)一年四季,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在同学自由讨论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有的说,春天花儿开了,是最美的季节。有的说,夏天我们可以到小溪里洗澡,还可以到小溪里捉小鱼,我喜欢夏天。也有的说,秋天 最美,秋天桔子成熟了,黄黄的桔子挂在枝头上多漂亮。还有的说,冬天最美,冬天下雪了,我们在雪地上,追跑,玩耍,堆雪人,滚雪球……多有趣啊,我喜欢冬天。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教师要在学完一课之后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后,师生共同反思: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生:畅所欲言。 但是,互动教学课堂不应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课堂,所

以需要创造一种“双主”和谐、充 分参与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深钻教材,了解“学情”,搞好教学设计(即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媒体),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为学生架好从已知迈向新知的桥梁。创设好基本事实情境,并启发学生感悟基本原理,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机会,留出空间。组织必要的讨论,对重点、难点进行适时点拨。进行学法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指向问题求解的过程。设计好练习,指导实践运用,启发创新意识。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

互动教学中师生、生生交互作用发展过程分三阶段:启动阶段(发动-萌动);联动阶段(调动-主动);能动阶段(助动-自动)。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行为状态分为七个环节:引发、投入、耦联、加速、深入、强化、拓展。互动发展分为七个过程:准备互动——开始互动——初步互动——充分互动——深化互动——内联互动——发展互动。 各阶段、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及其与认识过程的对应关系如下:

准备互动——引发:学生开课后即不同程度地被引发互动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了解学习目标,产生求知兴趣,进入学习角色, 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兴奋复习旧知。

开始互动——投入: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推入准运转状态 架设桥梁,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习愿望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产生问题,引发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 ,从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感受新知。

初步互动——耦联: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外化为互动学习的运行,提出学习提纲,教师指导学法,组织学生自学, 运用学法,了解、摄入学习内容,质疑问难 ,兴奋趋于明显热烈——理解知识。充分互动——加速: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层次上达到与环境互动的最大频率, 以疑难为线索进行比较、分析、组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 ,在讨论中畅所欲言,主动思考,多向交流,理解、消化知识, 情绪高涨,外在兴奋达到最高点——消化知识。

深化互动——深入:形式上暂时降低互动频率,以巩固、内化获得,为更具创造性互动作准备。以反复训练为手段,进行评价反馈,把新知识综合为完整的体系,加深理解, 加强练习,矫正错误,把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巩固知识,从外在兴奋再转化为强烈的内在兴奋——巩固知识。

内联互动——强化:学生各自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内在能动式的学习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现、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深度的交流。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出现多向交互活动的冲动,情绪强烈,再一次外在化——掌握知识。

第2篇

教学过程的传意互动,核心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互动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参与学习,更重要的是解决一个学生如何参与的问题,即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我们所追求的是在学生期待得到新知的时候,通过全过程参与习得新知。

具体地说:其一,参与教学目标的确立,通过“我们应当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确立学习目标。这一过程是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课前,在熟透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一开始,师生交流,确立学习目标。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画,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了什么?你看了以后还想说什么?可以跟同桌交流。(通过投影把春夏秋冬四幅画展现在同学面前),一下子,课堂就非常热闹,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都无拘无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同学交流,教师在学生间走动,听到了许多惊讶的谈话。这样,学生对学习本课有了明确的目标,产生了浓厚地学习兴趣。

其二,参与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确立,通过对重难点的讨论和对不同意见的分析,学生主动向教师进行即时反馈,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实现多向互动。这一过程是由“我要学”向“我会学”的转化。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时,在出示四幅图后,让学生自主观察,想象的基础上,根据图意,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1、一年四季,哪个季节最美?为什么?2、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在同学自由讨论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有的说,春天花儿开了,是最美的季节。有的说,夏天我们可以到小溪里洗澡,还可以到小溪里捉小鱼,我喜欢夏天。也有的说,秋天最美,秋天桔子成熟了,黄黄的桔子挂在枝头上多漂亮。还有的说,冬天最美,冬天下雪了,我们在雪地上,追跑,玩耍,堆雪人,滚雪球……多有趣啊,我喜欢冬天。通过学生的讨论,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其三,教师要在学完一课之后带领学生参与回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由“我会学”向“我学会”转化,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学会学习。如:教学《四季》这篇课文后,师生共同反思: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好朋友好吗?生:畅所欲言。但是,互动教学课堂不应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课堂,所以需要创造一种“双主”和谐、充分参与的氛围,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深钻教材,了解“学情”,搞好教学设计(即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学法,备媒体),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目标,为学生架好从已知迈向新知的桥梁。创设好基本事实情境,并启发学生感悟基本原理,为学生的主体参与提供机会,留出空间。组织必要的讨论,对重点、难点进行适时点拨。进行学法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和思维活动指向问题求解的过程。设计好练习,指导实践运用,启发创新意识。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

互动教学中师生、生生交互作用发展过程分三阶段:启动阶段(发动—萌动);联动阶段(调动—主动);能动阶段(助动—自动)。学生在教学互动中行为状态分为七个环节:引发、投入、耦联、加速、深入、强化、拓展。互动发展分为七个过程:准备互动——开始互动——初步互动——充分互动——深化互动——内联互动——发展互动。各阶段、各环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及其与认识过程的对应关系如下:

准备互动——引发:学生开课后即不同程度地被引发互动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展示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目标,产生求知兴趣,进入学习角色,感兴趣,开始引起内在兴奋复习旧知。

开始互动——投入: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推入准运转状态架设桥梁,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唤起学习愿望,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产生问题,引发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从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感受新知。

初步互动——耦联:学生已将互动学习的欲望外化为互动学习的运行,提出学习提纲,教师指导学法,组织学生自学,运用学法,了解、摄入学习内容,质疑问难,兴奋趋于明显热烈——理解知识。充分互动——加速: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在相应的层次上达到与环境互动的最大频率,以疑难为线索进行比较、分析、组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知识,在讨论中畅所欲言,

主动思考,多向交流,理解、消化知识,情绪高涨,外在兴奋达到最高点——消化知识。

深化互动——深入:形式上暂时降低互动频率,以巩固、内化获得,为更具创造性互动作准备。以反复训练为手段,进行评价反馈,把新知识综合为完整的体系,加深理解,加强练习,矫正错误,把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巩固知识,从外在兴奋再转化为强烈的内在兴奋——巩固知识。

内联互动——强化:学生各自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内在能动式的学习,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再现、联想,诱发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有深度的交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比较异同,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出现多向交互活动的冲动,情绪强烈,再一次外在化——掌握知识。

第3篇

正确理解和运用教学互动的手段。

所谓教学互动,既教、学双方通过相互交流,最终实现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的过程。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员与学员的互动形式大多数停留在提问和讨论的层次上。一种情况是教员不停地提问,学员不停地回答,而且提高总是围绕知识传授的思路,用的是“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的提问词。实践证明,这样的提问方式对引发学员兴趣,激发学员创造力以及对学员的激励作用不大。另一种情况是教员讲完一个问题,让学员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员推举代表发言。虽然这两种形式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诸多优点,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真正的教学互动,应是反应性的互动,是教学双方相互启发并达成共识的过程,应是建立在研究探讨基础上的教学双方观点和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应是开放的,便于启发学员思考的交流,交流中可以有争议和质疑,讨论的结果或答案不一定是确定和单一的。教员提出这样的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答案,尔后教员适时进行评判,从而激发学员主动思考问题的热情。

充分体现教员在教学互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员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互动中主要体现为“善教”。教员的“善教”,是实施教学互动的基本前提。善教要求教员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必须理清知识点,找准兴趣点。理清知识点,是教学依托的主线,是实惠教学互动的载体。教员理清知识点的过程也是教员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理清知识点要求教员不是简单地向学员灌输知识,而是使教与学在不偏离知识轨道的基础上,引发学员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掌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找准兴趣点,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是促进学员主动参与的手段。只有找准举点,才能使学员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为此,教员要积极营造民主、开放性的课堂气氛,诱导学员内在学习的需求,激发学员学习的热情,把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使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和活力。

有效发挥学员在教学互动中的主体作用。

学员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互动中主要体现为“乐学”。学员的“乐学”,是实施教学互动的重要因素和前提基础之一。“乐学”要求学员在教学中必须发挥能动性,展现创造力。发挥能动性,是学员主体性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学员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就是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学习的过程不应是消极的“等、靠、听、记”,而应是“自我解放”。学员在教学中充分唤醒与挖掘自身的潜能,主动地对教员主导的教学内容予以理解与接纳、予以分析与选择、予以借鉴与超越。注重能动性的发挥,可以使学习的责任从教员身上转移到学员的肩上。学员能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使学员与教员之间真正实现双向互动、相互促进。展现创造力,是学员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学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在教员的引领与指导下,参与创新,学会创新,在“学”中“创”,在“创”中“学”。学是创的前提与基础,创是学的延伸和升华。把学习的过程表现为一种学创结合的过程,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教学中,学员的一题多解恰恰是创造性的展现。教员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引导,使学员的创造力得到展现。

第4篇

新课标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其中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的热点。互动正是合作学习的外化表现形式之一。每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都会搬出分组讨论来应对。应该说,互动的确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活力,也为开启学生的心智发挥了促进作用。但是,互动依然没有脱离被动的命运,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针对问题互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扭转。因此,对互动形式进行探索是非常有必要的。联动,也许能够成为互动的升级版,为互动开辟更多的应用空间。

一、激发学生联动,横向拓展互动宽度

所谓联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一教学问题进行连环互动,它和互动的区别就是多元化和单一性的不同。联动,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更多的自由探讨,不仅体现互动,而且还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成分;联动,也让教师有更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把教学问题引向更深刻,这也是提升教学层次的重要方式。

学生联动,就是要学生对既定问题进行一环接一环的互动探究,体现的是合作方式的宽度拓展。由一想到二,这是互动;由一想到万,这是联动。像语文教学中的识字教学,一个生字一个生词地教,这是孤立的个体,但由这一个体向四外延伸,那范围就大多了。如“含蓄”这个词,让学生理解并不难,但要让学生明确其适用范围,甚至它的比喻义、引申义,就比较难了。如果用这个词进行联动,让学生挖掘这个词的内涵,就会把课堂教学推向一个很宽广的领域,学生会尽自己所能来丰富这个词语的内涵与外延。

如,对《天鹅的故事》一文中那些无畏的天鹅,学生由天鹅开始生发联想,会想到什么呢?有的学生会想到天鹅——丑小鸭——灰姑娘——水晶鞋——公主——王子——国王——老师。从天鹅联想到老师,这个思路恐怕教师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可学生真的就想到了。这个思维的过程,并不混乱。学生有非常明晰的思路,用自己的逻辑,把风马牛联系到一起。这种联想式的联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不要小看学生的“胡思乱想”,正是这样的思维活动,才让学生的眼界大开。这比教师给划定一个小圈子的互动要有效得多。

二、教师启发联动,纵向挖掘互动深度

一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大家都发言,这讨论就算有成效了。其实,这样的互动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互动,并没有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小组中的“精英”早已将问题包办了,其他学生充其量也就是“打酱油”的。假如教师能够改互动为联动,这互动形式就不会单调,像接龙提问就是很好的联动方式。先由教师根据教材文本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来思考回答;然后再由这个学生根据他的理解提出第二问题,并由他指定其他人来回答。以此类推,就会形成一场问题接力赛。也许有人担心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太幼稚。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再幼稚的问题也是学生动脑筋想出来的,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何况每个学生都爱挑战,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来思考问题,希望自己在联动过程中成为焦点。

在学习《三顾茅庐》时,我是这样操作的:先找几个学生临时成立两个小组;然后发动其他学生给这两个小组提出讨论话题或者问题,让小组充分讨论;再由提问者指名回答问题。教师现场给予打分,最后评选出优胜者。这个活动表面上是一个游戏式的竞赛。其实不然,负责提问的学生要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必然要对文本有深入的理解,而且要和周边的学生形成互动。负责讨论和回答问题的学生更是紧张,要主动讨论,还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这个目标并不是简单的互动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这已经超越互动本身的意义了。因此,由教师启发的联动,不仅能够将文本教学向更深更远的方向延伸,而且能够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三、师生合力联动,共筑教学空间高度

联动,并不是一种固定的互动形式,而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意识。它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的思维呈发散状,以提升他们自我感知的能力,从而对教材文本的认知、生活的体验能力有所提高。师生联动,就是让课堂教学成为一个运动整体,而且能够体现出活力与和谐。要真正展开联动教学,教师需要打破常规,允许教学脱离备课范畴,允许学生不按照规矩出牌。

像教学《第一朵杏花》这篇课文,我给学生留下一道题目:“搜集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节课交流。”可到交流时,很多学生并没有按照我给的要求来讲竺可桢爷爷的故事,而是讲自己爷爷的故事。我问其中一个学生为什么。他说:“竺可桢是搞物候学的,跟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而我爷爷就是农民,当然就可以讲我爷爷的故事。”我一听真的有道理,也许这样答非所问是不符合应试教学要求的。但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作为教师应该鼓励支持,而不是泼冷水。我就势引导开展联动:“竺可桢爷爷和你们的爷爷都为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作出了贡献。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们呢?大家讨论一下,有好的经验也可以介绍。”学生对这样的联动很欢迎,讨论自然很有成效。

第5篇

一、“原理”课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的需要“原理”课中实施互动式教学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这样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平等的交流,既能够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又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兴趣培养、习惯养成与品质提高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学生在“乐在其中”的主动学习状态中,通过各种观点的相互碰撞,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课堂就从关注知识,发展到了关注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能力,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精神成长,关注“人”本身。所以,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原理”课课堂变得生动起来、饱满起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提高。而“原理”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所以,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的互动式教学法的深入开展和推广正好符合了“原理”课教学发展新突破和教学改革新步伐的要求。

(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原理”课中实施互动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思想冲撞思想中、在思维激荡思维中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大胆表达,从而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他们带着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讲解、示范、评价之下,通过独立思考、相互探讨、提问质疑、共同探究,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此外,“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教和学各有其重要地位,共同促进他知识储备的丰富、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提高,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学,而且要把教学作为自己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途径。”[1]在互动式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与教师之间在集体备课、互相听课与评课中可以共享教学资源,相互借鉴不同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深入探讨互动性问题,从而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成长进步、共同提升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能够实现教师的教学相长。由于不同的学生是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分析问题,学生会带来不同的思考和问题,甚至有些会超出教师的预测。教师在这种被提问与反馈意见中可以获得启发,得到灵感,发现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这对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升专业素养大有裨益。

二、互动式教学法在“原理”课中的应用

(一)问题法问题法是“原理”课中经常被使用的方法,它是教师将课程内容问题化,通过提问的方法或策略把定论形式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问题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提出问题——展开问题——辨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种快乐和享受,从而使学生学会主动地学习,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问题被一次次反复地提出,并且是从不同角度、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人口中提出,使问题的重要性、急迫性一次次地被反复强调,充分地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又由于参与者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考问题、表达问题的方式不同,使得问题中的症结和疑点一次次清晰地呈现出来,有了立体感和丰富的色彩,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关注该问题的积极性,也引起了听课者解决该问题的欲望和兴趣,变过去教育中的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2]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讨论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由于知识构成、思维方式或者立场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所持的观点和态度可能完全不同。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能做到集思广益,达到认识上的深化。在“原理”课中实施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比较、鉴别和分析的能力,以及理论与联系实际的能力。成功地实施讨论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问题要有开放性,即问题要能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第二,问题要有吸引力。由于“原理”课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教师可以多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为讨论题,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第三,教师要尽可能创造出一种宽松、平等的气氛。在讨论发言过程中,要让每位学生都敢于和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要给予学生充分分享自己观点的机会,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三)案例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原理”课中实施案例法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特定精选案例的分析、评判和讨论之中,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方法。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举例子”,更不是“原理加实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要杂乱无章的对材料进行堆积,而要根据教学具体内容选取真实可信、客观生动的相关典型案例,使整个案例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教学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互动式教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教学的角度看,案例教学更能够实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掌握着整个教学进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且还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教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得到更多教学资源,获得更多教法和学法上的启迪。从学生参与教学的角度看,案例教学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四)实践教学法实践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社会实践、主题阅读与研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去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原理”课实施实践教学法能够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升华思想境界,铸造优良思想品德,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主要实施的实践教学法有以下几种:一是“研读马列经典和学习重要文献”活动,主要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选择的阅读经典著作,然后师生共同研讨,共同学习;二是“观看红色影视或组织红色旅游”活动,主要是观看具有时代特色的红色影视作品或者结合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三是“参加志愿服务或组织参观学习”活动,主要是参观当地的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以及建设成就展览等,活动结束后再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由教师予以指导和评阅。以上几种实践教学的开展既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实际问题,又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抑恶扬善,遵纪守法,全面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应用互动式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

(一)要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对于互动教学而言,其主要的作用是及时对课堂氛围的营造,学生与教师可以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和沟通,将学习环境始终保持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利于双方打开心扉,增进彼此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互动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开展教学更具效率性,且更具目标性。”所以,教师在“原理”课中实施互动式教学要努力创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要做到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要多一些启发,少一些说教。这样才能把枯燥的课堂变成生机勃勃的课堂,才能把死板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学习和有个性的创造过程。

第6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模式,自主,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一直并将永远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从“灌输式”“压迫式”教学模式到“启发式”“情景式”教学模式再到当前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如今,互动式教学模式似乎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那么,究竟什么是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哪些主要特征与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积极主动准确地操作此模式呢?

一、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涵义

现代教学强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和环境,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设疑、质疑、解疑的能力,而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反过来又将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此即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1 ]

可见,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立足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适应当代社会人文思潮的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要求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师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与提高的过程。它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去思考、体验与建构所学知识;同时,教师的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反馈、不断修正、不断提高的过程。

二、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 2 ]

1、教学系统论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学生和课程等形成了“人、人与物”之间的特殊结构,既不同于自然界和机器的“物、物”结构,也不同于政治等社会活动中“人、人”结构,更不同于生产等社会活动中“人、物”结构。在万事万物之中,人是最具有变化性的。作为教学要素中的教师和学生,均是最具有变化性的。所以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教学系统中的“双主体”,教学活动的最优化,应当是教授(教师的活动)最优化与学习(学生的活动)最优化的有机统一,是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主体”能动性的过程。

2、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是师生之间有目的的交往活动,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主体关系。在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并且都把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交往者的主动性、自觉性作为对话、理解和沟通的前提条件,换言之,交往意味着交往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

3、从文化生态的观点来看,教育过程是师生关系形成和建立的动态过程毕业论文范文。在教育、学校、教室这个“文化生态”体系中,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立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的品质。而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合作、双向的,并非有任何倾斜的。

4、以主体教育理论为主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从多方面整体的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提升他们的主体性素质发展水平,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权利、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强调师生互动、民主和谐,充分激活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性。

5、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和谐统一,促进师生素质的共同全面提高。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1、互动性。互动性是互动式教学模式最本质也是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为主体,互为客体,互为依存,互相促进,达到自主、互动的境界,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教师的强制与约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由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是该教学模式的关键要求。

3、创造性。在互动式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和培养,鼓励他们的探索精神,时刻体现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 ]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依据现代教学理论而设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之间共同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模式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一定要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支配空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去思考、体验和建构知识体系。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模式的核心,是让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探索新知识、获取好的学习方法,从而真正锻炼他们的创造力与独立学习能力,为学生毕业后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4 ]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由于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相互交流与合作、相互启发与提高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精神的同时,必然有助于教师综合业务素质的提高。

五、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 ]

第一、师生的课前准备

从教师的层面看,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计划。而且,在设计时,教师应主动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怎样才能设计出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计划。必要时,甚至可以考虑让部分学生代表参与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备课。

从学生的层面看,学生预习是为学习新知识作积极的准备,更是保证师生有效互动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当学生对老师即将在课堂上进行讲授的知识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学生的互动热情才会被真正唤起来,师生互动的效果也才会更佳。反之,如果学生预习不充分,甚至不进行预习,对教学内容不熟悉,那么,上课时就难以积极主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工作。

第二、师生的课内互动

这是互动式教学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最本质的要求之处。

一方面,教师要精神饱满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指导和点评。在师生互动、共同营造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里,教师通过一系列精心准备的讲解和设问,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思考互动式教学模式,并敢于反问,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毕业论文范文。

这里特别要注意教师点评。我们知道,当学生积极地就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之后,都渴望能及时从教师那里得到明确的评价,因此,教师的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保证师生教学的全面互动特别是学生互动激情的延续都有着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教师的点评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来概括:明、当、激、解。明即要鲜明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即要用简练的语言恰当地点评,激即教师的点评要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发言,解即这种点评要有利于帮助观点错误的学生理清楚问题的思路。

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内要积极主动地参与互动,认真探求,大胆质疑。教师的主动是为了学生的主动,而学生的主动又将反过来促进教师的主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他们获取新知识的决定因素,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就将无从谈起,教学效果也将大大折扣。同时,学生还要大胆质疑,敢干提问题。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这就告诉我们,能够提出问题就等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第三、师生的课后反思

温故而知新——课后的师生反思是巩固课堂互动教学成果的重要保障。课后的反思既能使教师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完善,又能促进学生归纳分析能力的发展;既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又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总之,互动式教学模式为高校课堂教育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只要我们全面深入推行、实践着互动式教学模式,就必然能够为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安宇.试论高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0,6.

[2]杜志刚.“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初探[Z]. jingchuanedu.com/,2005,2.

[3][4]刘杼、邓新跃.互动式教学模式与高校教学管理改革[J]. 大学时代(B版), 2006,11.

[5]安晓杰、保艳梅.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互动教学;教学效能;学习能力

构建主义教育学者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学习、技能培养、素养培树的双边互动的发展过程,双向性、互动性,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属性。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活动不是“真空”的探知过程,而是学生个体之间、师生之间,进行探讨、交流、互动的发展过程。因此,互动式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课程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成为学生良好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进行有效培养和树立的有效手段之一。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抓住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特性,在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依据新课改提出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设置具有互动意义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有效师生互动和学生个体之间互动交流过程中,实现学习能力和学习效能的有效提升。本人根据新课改教学要求,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互动式教学策略运用进行简要论述。

一、实施新知教学互动活动,便于学生掌握新知内涵

新知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构件,是奠定学生良好学习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初中生在掌握新知过程中,不仅需要自身主观能动的努力,还需要学生个体之间以及师生双边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帮助。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新知教学活动中,要认真研析教学内容的知识架构、教学要点、教学目标以及学习难点,将互动教学融入到新知内涵的传授过程中,做到新知传授过程与互动交流过程“合二为一”,让师生在有效互动交流中实现对新知内涵要义和学习重难点的有效掌握。

如在“同位角、内错角”一节新知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传授新知内涵过程中,结合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以及学生学习的难点,采用互动式教学活动,设置了如下教学过程:

师:如图:直线a1,a2被直线a3所截,构成了八个角。

师:观察∠1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a3的同旁,并且分别位于直线a1, a2的相同一侧,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类似位置关系的角在图中还有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生:有。∠2与∠6;∠4与∠8;∠3与∠7。

师:观察∠3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a3的异侧,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a1,a2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类似位置关系的角在图中还有吗?如果有,请找出来?

生:有,∠2与∠8。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可以看到,教师将新知内涵教学与互动教学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沟通,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向学生传授该节知识点内涵及其性质要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有效理解和深刻掌握。

二、实施解答问题互动教学,便于学生领悟解题精髓

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进行问题教学活动,经常采用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进行单向性的问题讲解活动,忽视了教学活动的双边互动性,导致学生解题策略不能有效掌握和领悟。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问题教学活动中,要凸显教学活动的双向互动特性,采用双向性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探析活动,师生探讨解题策略方法活动,实现学生在师生互动教学活动中,对数学问题解答策略的有效掌握和运用。

如在“已知:如图,把ABC绕边BC的中点O旋转180°得到DCE。求证:四边形ABDC是平行四边形”问题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师生互动教学策略,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生生合作的互动探析问题条件活动,通过探析问题条件,学生认识到该问题是关于“平行四边形”方面的问题案例,问题条件中展示“ABC与DCB”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探寻解题策略的师生互动交流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认识到解答该类型问题案例一般采用“利用旋转变换得到AB=CD,AC=BD相等;或证明ABC≌DCB证ABCD是平行四边形”。最后,学生进行解题活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活动中,对问题条件关系以及问题解答策略等内容有了深刻的掌握和了解,为自主进行有效解题活动提供了方法和策略支持。

三、实施评价分析互动活动,便于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互动教学贯穿在教学活动全过程,利用评价教学的双边互动特性,通过典型、生动、丰富的数学教学内容和过程,引导学生之间开展师生互动评价和生生互动辨析活动,指明解题不足,明晰解题方法,促进学生良好解题习惯的养成。

如在“如图,抛物线y=ax2-3ax+b经过A(-1,0),C(3,-2)两点,与y轴交于点D,与x轴交于另一点B。(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2)若直线y=kx+1(k≠0)将四边形ABCD面积二等分,求k的值。”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该问题的解题过程(略),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解题过程的生生互动评价分析活动。学生在生生合作互动评价分析解题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解答时,将“知识的迁移转化思想”渗透运用到解题过程中,同时,还注意到了“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点之间的密切联系。这样,学生之间在互动评价活动中,掌握了正确解答问题的方法策略,同时,有效巩固了解题策略和过程,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第8篇

关键词: 钢琴互动教学 必要性 作用 实践

教师传道授业,学生孜孜不倦。然而在教师唱“独角戏”的课堂上,有多少学生能提起学习兴趣,又有几节课令学生念念不忘呢?互动教学近年来得到不同课程的共同关注,我个人也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实践,深感钢琴教学离不开互动。

一、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教与学相互统一并且相互影响和相互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间互相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倾听、接纳、坦诚的基础上,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一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途径,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互动教学的必要性

一般钢琴教学过程是教师示范、提出问题、指导解决。整个过程教师既是“教练”,又是“裁判”,学生的思维永远局限于教师的要求。学生也就在教师设定的跑道上奋力地跑,如同“夸父追日”。虽说学生精神可嘉但无学习快乐可言。如果学生都是听话的“夸父”,认准太阳的方向不变,更不会产生百花齐放的创造力、想象力。互动教学就是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在“动”中找到快乐、寻求方法、学会创造。教师教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感受、学会学习、学会超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实出于蓝的不仅仅有青,教师的眼光既要远又要宽一些。

三、钢琴互动教学的作用

1.动。

要想掌握知识,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没有反应的教学如同“对牛弹琴”。在钢琴教学中有学生必须在课堂上直接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的要求,加之互动教学中师生间密切的交流、合作及教师准确生动的示范,学生很容易专注于学习,做出“脑动”、“手动”的反应。在传统的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词语如“呆若木鸡”、“左耳朵进右耳多出”,这些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不动脑的批评。然而,钢琴互动教学不但可以轻松解决“脑动”、“手动”的问题,还可以使学生在互动中接受美好的艺术信息,从而自然地引发“情动”。“情动”是完成好一部艺术作品的关键,也是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最好体现。

2.准。

弹钢琴需要脑、手、眼、脚全方位协调。这件事不容易做准、做好。正因如此,学过弹琴的人都有共识:欣赏音乐是快乐轻松的,学弹乐曲是辛苦漫长的。随着难度的增加,更多的困难会成为学生前进的绊脚石。互动教学中,师生一些巧妙的配合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准确演奏的法宝。

3.快。

人对客观事物、知识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义务教育首先对年龄做出限定。然而近年来随着早期教育和艺术教育蔚然成风,很多孩子在五岁前就开始接受钢琴教育,甚至有些孩子提前到三岁半。这些孩子在上学前已经接触了大量的音乐知识,有些音乐知识早已超越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教师如果一味地进行理论式的讲解,那只能教会家长,孩子永远一知半解。比如学生会遇到附点、三连音等和分数有关的问题,而在小学里三年级的学生才刚刚接触到分数。如果教师善于应用互动教学,让学生在游戏、律动等形式中学习,那么学生会很快学会,不再有学习障碍,同时也能提高掌握新知识的能力。

四、钢琴互动教学的实践

1.在旋律教学中互动。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谱子里是否出现新知识,再演示给学生听。学生“脑动”、“耳听”并且理解之后,教师邀请学生共同完成。比如《钟声响了》一曲是学生第一次接触#4这个音,观察发现它在曲中只出现四次,接下来由教师主要演奏,学生边参与边欣赏,每到#4这个音时学生要帮助教师用正确的指法,在正确的位置弹出。其结果是学生快而准地掌握了新知识,还对学习表现出了强烈的兴奋,一再表示“下一遍我要自己完成”。旋律互动教学也可以用在拓宽学生曲目,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等方面。学生对美妙乐曲总是有无限向往,因而开始接触乐器,可什么时候才有能力弹一首自己喜欢的乐曲呢?这是长久的期待。互动教学拉近了学生与乐曲的距离,使愿望不再遥不可及。

2.利用音区变化互动。

艺术追求完美,需要精益求精。钢琴教学也是如此。在学生技巧和鉴赏力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经常需要教师反复指导。还有的学生连准确性也存在问题,就更需要教师一遍遍对比给他听。我们没有双钢琴的教学条件,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音区互动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学生弹琴速度忽快忽慢,教师就在另一个音区和他进行大齐奏。再如学生技巧处理有困难,教师就在邻近音区一问一答地与其用琴回应。这样的方法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除此之外就是在默契的配合中还能增进师生感情。

3.借助语言、歌谣互动。

第9篇

关键词:物理环境的创设;心理环境的创设

G632.4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课堂中各种形式的交流互动,教员需要营造一定的物理和心理环境,从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和精神的支持,这类教学策略就是支持性教学互动策略,它包括物理环境的创设和心理环境的创设。

一、物理环境的创设

这主要涉及到教学环境对课堂交流的影响。物理情景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不仅帮助师生确定课堂交流的特定场合,而且确定师生行为的分寸。 物理情景的创设包括课堂中各个方面的布置和安排,主要有班级规模、座位安排和教室布置等几个方面。

(一)班级规模。学校中班级的规模和设计对师生互动是有一定影响的。班级规模过大,在一堂课的时间内教员与每个学员的互动频率和学员之间的互动频率就会减少,在学习与活动中给予学员必要的指导就会受影响。因此,小班制教学要优于大班制教学。

(二)座位安排。结构决定功能,教室里座位安排和互动效果往往是相互配合的。传统的秧田式座位安排是为了集体教授的方便,以双向甚至多向沟通为特征的互动教学需要环形的或者是圆形的座位结构,这样的座位安排将会有更多非语言交流的机会。当教学中需要教员与学员之间和学员与学员之间相互交流观点时,学员坐在围成环形的座位上有了面对面的互动,才能更好的相互交流看法。活动中相互依存的活动结构,能够促成学员之间的合作关系的形成。

教员在利用座位的安排达成互动策略时,需要同时关注几个事项。第一,与学员的身体距离。身体距离的缩短会引起互动质量的显著变化,当教员与学员之间的距离缩短时,发生的更多的是交流的随意性。换而言之,教员接近学员,学生会产生更多的课堂参与感,并且他们会感觉到来自教员的尊重,在被尊重的感觉里,他们会更多地关注教员关注课堂。第二,教员对空间的利用。教师越是靠近学生(1米到2米之内),学生的态度和表现似乎越好。对于教员来说,重要的是尽可能多的在教室里走动,并请靠边就座的学员们发表观点。第三,定期为学员换座位。这样使每个学员都有机会出现在活跃地带。

(三)课件设置。尽可能多形式多元素的呈现课件。伴有轻音乐、背景柔和舒、伴有贴切不失活泼的视频或音频的出现,营造出一个温馨、欢悦、活泼的教学氛围,把师生带入愉快的课堂活动中,从而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有益于卓有成效地展开教学互动。

二、心理环境的创设

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气氛和积极的教员期望是促进学员学习的有利因素。

(一)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所具有的情感作用以隐性的方式影响着互动过程,共生合作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互动的主要条件。当师生关系围绕以下特征构建时,更有利于达成互动教学策略。第一,公开、坦诚、相互信任。第二,相互关注和尊重。第三,允许彼此独立,让每个学员都能充分展示其独特性、创造性和个体性。第五,彼此以对方需要的方式去满足,即师生均无需牺牲自己的需要而去满足对方。

(二)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氛围既是知识互动的基础,又是情感互动的结果。置身于尊重、理解、友好、关爱的心理场域之中,师生更易于形成良性互动。教员首先要有一颗爱心真诚地关注每一位学员,引导学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教学中要善于鼓励和激励学员,促进其情感朝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对学员的要求应该宽严适度,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从而营造出爱意融融的心理环境。

(三)教员期望。教员期望是影响支持性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员的期望效应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积极的教员期望对W员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员的期望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主要有如下七个步骤 。第一,教员根据学员的具体情况产生不同的期望。第二,教员在与学员的相互作用中,重建或修改对特定学员的期望并且确定引导“方向”。第三,教员根据确定的“方向”对学员区别对待。第四,学员根据教员对自己独特的一套信念以及自己与教员的关系来感受教员引导的意义,同时产生自我期望。第五,学员根据自己对整个课堂和教学内容的观察而回应教员的引导去采取行动。第六,学员的行动为教员期望又提供了新的信息,这或者证实了原来的期望,但也可能修改或否定原来的期望。第七,学员解释自己的行为。在整个循环中,教员是根据对个别学员的观察而采取行动,以便可以有区别地对待他们。这样的区别对待和学员的自我期望相互作用,产生出预期的结果。

期望可以被看成是教员和学员两个相互作用的简单的社会双体,在这相互作用的双体内可能产生的期望关系包括:第一,教员对学员学习能力方面的期望;第二,学员的自我期望;第三,双体对学员能力的联合期望。教员在进行积极期望的过程中,要始终以教学为主要职责,对学员倾注自己的积极情感与真诚爱心,在学员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期望,然后根据要实施的期望目标,逐步加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彭小虎:互动主义原理与学生素质之养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2]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学》(下) 中央科学教育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3] 《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 黄埔全、王本陆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学习策略论》 熊川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5] 《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新理念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 胡田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