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5: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教师师德鉴定意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从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出发,来确定教学方法和形式。“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因此,笔者主要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现实背景,以激发兴趣,并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出发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探究及运用数学能力的发展,介绍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从而改变“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繁琐、乏味的现状。
例如,笔者在教学《台球桌面上的角》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小段台球比赛画面,选手那娴熟的手法、精确的角度令同学们佩服之至,甚至于有些手痒。这时笔者因势利导:“那就把黑板当作台球桌,这里有(画了)两个球,你认为按照什么角度击球才有可能得分?”同学们的探究热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问题的解决也就顺畅了。
再如,在进行《数又不够用了》的教学时,笔者充分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先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一是:2月3日,深圳气温零上15oC,哈尔滨气温零下10oC,若零上15oC,用+15oC表示,那么零下10oC,如何表示?其二是:我国有一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高度比海平面高8848米,在新疆境内,还有一个吐鲁番盆地,高度比海平面低155米,若海平面的高度为零度,则它们的高度分别如何表示?其三是:生活中你见过带有“-”号的数吗?再如,冬天哈尔滨平均气温的表示、体育比赛中输赢的表示,经济活动中盈亏的表示,等等,让学生感受到非负数的局限性,激发其学习新的数的表示方法的欲望。
函数是典型的数形结合体,也是数与代数中分量最重的部分,在教学时采用学生熟悉的或感兴趣的、广泛联系其他学科的实际背景,通过逐步提问的方式获取图形上的信息,使学生逐步熟悉图像语言。
在教学函数时,有这样一道题:在平整的路面上,某型号汽车紧急刹车后仍将滑行s米,一般有经验公式s=v2/300,其中v表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单位:千米/时)。
(1)计算当v分别为50,60,100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是多少?
(2)给定一个v值,你都能求出相应的s吗?
解:(1)当v=50时, s=502/300=25/3≈8.3(米)
当v=60时, s=602/300= 12(米)
当v=100时, s=1002/300=100/3≈33.3(米)
(2)略
本题若是就题解题,那只是一道简单的计算题,学生也会一过就忘。但笔者却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安全教育机会,学生也会对此感兴趣,进而加深印象。所以在学生计算完后便追问:通过计算,分析结果,你有什么感想?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最后一致认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越快,紧急刹车后汽车滑行的距离就越远,造成事故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道路上的最高时速限定是有科学根据的,大家应该自觉维护和遵守,做到不超速,不抢道……
2.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确定教学方法和形式。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突出探索性活动,使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资助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展示在学生面前。
例如,在教学《丰富的图形世界》一章时,用《几何画板》制作出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以便形成概念;用《几何画板》将几何体的切割、移动、重叠、翻转等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并辅之以必要的解说,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空间感;用《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进行动画模拟,解除了传统教学中学生凭空想象、难以理解之苦。
又如,在教学《灯光与影子》这节课时,笔者课前请学生收集有关皮影戏的资料,课上进行介绍,并播放一段皮影戏——《小老鼠上灯台》,引入新课。这样就会使学生亲身体会到中心投影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而激发其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并将他们引入到对中心投影的探索中。
3.从学生所接触的“数据”出发,确定教学方式和方法。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社会里,数据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我们每天都被各种各样的数据包围着。例如,今天降雨的可能性是40%、今年普高的升学率为65%、深圳2007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亿元、NBA新季度选秀易建联入选的几率很高、这种购买方式比较有利等。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经成为现在生活中普遍适用的思维方式。
因此,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在做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运用适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运用合适的图表展示数据,分析数据做出决策,从而形成统计的观念,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促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经历“猜测结果——进行试验——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例如,组织学生游戏:同桌两人事先选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投掷一枚硬币并根据硬币朝上的一面来决定输赢,要求学生讨论游戏的公平性。首先分组活动:投掷硬币50次,一人投掷,一人记录。然后各小组汇报交流并提出不同的结论和理由:发现各小组的情况略有不同,有的正面朝上的次数多,有的反面朝上的次数多,有的小组两种情况次数一样多。此时,教师不用急于否定学生的意见,而应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推断。
4.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确定教学方法和形式。例如,利用作业本进行交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笔者常用的教学方法。现在学生的自尊心较强,有时面对面交流,他们不一定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通过写在作业本上的评语、留言等传统的方式来与他们交流,效果反而更佳。
再如,精心设计问题,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在课上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参与到活动中来。讲《镜子改变了什么》这一节时,笔者先让中等程度的十名同学猜一猜:从0到9这十个数字在镜子中的样子,再让十名后进生回答试验后的结果,最后让同学们阐述其中的数学道理,各抒己见,效果也很好。
关键词:顶岗实践要求思维
与自然界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相同,发展中的中职学校也在竞争中不断地汰劣存优。为力求发展,各校均在创新办学、加快课改、有效实现市场需求与教改实践的无缝对接上下功夫,以求新的突破。下面,我仅就教改中“顶岗实践”对实践教师的基本要求略表如下看法。
一、明确中职教育目标,更新专业教学理念
中职教育目标的明确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无疑会起到一个向导作用。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这就要求我们要颠覆原有的学科本位体系,建构实践理论一体化的能力本位体系;要求我们明确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亦就要求我们明确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非升学教育、是成功教育非精英教育、是普及教育非淘汰教育。
明确了中职教育目标,教学理念就应从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知识讲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在传统的职业教学中,通常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机械理解、记忆,被动地吸收作为知识获取的主要途径,能力培养无从体现。现将课岗融合、做学合一作为我们教改要求,彻底改变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教师教无可教,学生学无可学的僵持状态。明确了中职教育目标后,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让专业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践”才会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二、打破原有思维定式,改变思维视觉
课岗融合、做学合一,是我们进行新教改的理智选择。针对目前中职教育办学的严峻形势,全国各中职院校均在探求新的出路,打破以往教学上的思维定式,改变一成不变的思维视角,我们才能创新发展,才能创新教育。思想决定方向,观念指导行为,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是教改中的重中之重。针对参加“顶岗实践”的教师来说必须明确:
(一)为人师者,必先有其技――教师技能的掌握是学生技能提高的基础和前提。有道是“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我们习惯了让学生下企业去实习的模式,习惯了让学生去单位“顶岗实践”的做法,但我们忘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为人师者,必先有其技。传统的教学让我们一部分教师只会在讲台上行走,即只会教,不会做,只能理论教学,不能技艺传授。在专业教师中实行“顶岗实践”迫使我们教师走下讲台,奔赴实践前沿,更新观念,躬身实践。就法学教师来说,去企业法务处,去律师事务所、去法院检察院,去看、去学、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积累自己的感触,会积累实践的经验,也许我们因某些客观原因无法接触某些专业工作,但法律辅助工作的实践可以让我了解和掌握工作实践中法律实务的重点、具体操作的流程、身边违法犯罪的现状、案件程序上的要求……等我们重返讲台,将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
(二)为人师者,应知徒之所需――“顶岗实践”让我们知悉社会,掌握专业动态。为人师者,应知徒之所需。作为教师,我们应知悉社会需求,掌握专业动态,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方向才会把握准确,所授知识的实用性才会提高。
在“顶岗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理论在更新,我们的技能在提高,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在转变。重返讲台的时候,我们让学生掌握的就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学生也不会再在虚无的想象中感觉一切抽象、空洞、漫无边际,前途渺茫无望。
三、倡导发散性思维,提升创新教学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多数教师思维固化、单一,长此以往就会在教学上养成定式思维习惯。不论教学对象如何变化,不论现实社会如何要求,教授的依然是多年以前的知识,方法依然墨守成规,甚至十年前的学生回来听课,听到的仍然是十年前课堂上的举例和内容讲解。传统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忘记了学生已非从前,忘记了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忘记了自己承担的社会责任。
“顶岗实践”的过程,是专业教师深入企事业单位提高技能的过程、是知识迅速更新的过程、是实力迅猛补充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是思维转变的过程。在顶岗实践过程中,面对的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教材事例,而是突发状况频出的现实状况,灵活性的增强、多变性的增加,迫使我们多视觉、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打破固有的单一思维方式,迅速培养发散性思维,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
四、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教学工作实习。教学实习中,总的来说,我能认真备课,所设计的教案及课件规范,内容准确。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好,教学内容能当堂消化、巩固。教学语言表达清楚、流畅,课外辅导耐心细致,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区别情况,因材施教,答疑解惑正确而有启发性,批改作业仔细正确。刚到五星中学时,在第一周,我在学校的安排下,开始熟悉实习学校、班级的情况,并随班听课(不少于六节课),作好听课笔记。另外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熟悉教材、大纲。写出一课详细完整的教案、课件。经指导教师审阅后,先进行试讲。若试讲不合格,经帮助达不到要求者不能上台讲课。
二、班主任工作实习。实习期间,我能很好地掌握和熟悉全班学生姓名、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思想情况、组织情况(干部、团、队员)以及班级特点,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善于做思想工作,处理日常事务灵活而不拖沓,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工作计划,独立工作能力强,教育效果好。
教育实习活动已经结束了,实习中,我也发现自己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有时上课还有点紧张的现象,授课过程中,声音不够洪亮等情况。
教育实习的具体安排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类型,在科技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时展背景下,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则决定其发展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建设的指导思想,实施“订单教育”培养模式更是职业教育的努力方向。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化产学合作,大力推广‘订单式教育’,鼓励前店后厂、连锁办学等新模式,提高职业学校的专业化水平,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向优势学校集中。”
职业学校通过实施“订单教育”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双赢的做法已经逐渐被众多职业学校所认可。但“订单教育”培养模式不是一种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一种目前尚并没有形成共识的模式。
根据查阅文献的情况,国外没有“订单教育”培养模式这种直接的说法,从内容上看,“订单教育”培养模式的实质是校企合作,而各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都有不同名称,如美国称之为“合作教育”,日本称之为“产学合作”,德国称之为“双元制培训”,英国称之为“三明治工读制度”。其中,实践运作最为成功的就是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中,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分工合作,双管齐下。各类中学毕业生如果谋求一个职业岗位,必须首先通过申请成为某个企事业单位的学徒,其未来的职业岗位十分明确,该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就是培训的目标。在这种培训方式中,“产”是龙头,“产”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补充什么。实践环节就在企业培训中心,甚至直接在企业生产线上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则由职业培训学校承担。“双元制”模式中的职业培训学校直接为企业需要服务,企业需要什么,职业学校就教什么,企业对职业培训起主导作用。根据相关法令,培训企业始终对培训负有完全的法律责任,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能力素质的要求、企业对劳动者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要求进行选择培训内容和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也正是由于企业在职业培训中起主导作用,职业教育所需要的培训岗位、场所、设备、师资、资金等办学条件,甚至学生的就业问题等都能妥善解决。
由于我国拥有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职业学校更有责任为社会和企业积极培养与输送生产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出口畅”才能“进口旺”,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职业学校就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带动其招生,促进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阶段,也是促进城市政治、经济和谐发展的有利保障,更为今后“订单式”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另外,在当前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投入下,地方性中等职业教育如何满足社会需求,发展地方经济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意义。
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实施“订单教育”培养模式,一方面,突破了学校依靠企业接纳学生,企业依靠学校补充人力资源的简单供求关系,体现了校企平等合作的互利关系;另一方面,通过“订单教育”培养模式实行选修制、弹性学制和分层次组织教学,学习期限更加灵活,学习形式多样化,学习内容实在化,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订单教育”培养模式使招生、培养、就业实现了一体化,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渠道,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加适应行业需求。但目前,在“订单教育”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有效性程度不够等问题。因此,探讨这一模式既能推进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能丰富模式本身的理论内涵,增加可操作性。
“订单教育”培养模式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现代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智力资本的竞争,尤其是对于新增劳动力。企业和学校合作,实际上就是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进行“量身定做”,使学校专业定位更加贴近企业要求,体现了职业教育面向企业,服务经济发展的教育特色,从而加速职业教育的市场化进程。
关键词 以学定教 思想品德 实践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066-02
在新课程理念和“以学定教”原则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情分析是否到位。通过教学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道德素质,外显为道德行为,就要站在学生的视角,深入分析学情,依据学情开展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激活思品课堂的生机。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有这样一些感悟:
一、要依据学生的情感特点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切合性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是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必须予以高度关注的焦点。
在2011版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1.3中有一项要求为“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因此在八年级思品上册《两代人的对话》一课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十几年后,你们也都将成为父母,而对年幼的孩子(想象一下)你会有哪些叮咛与嘱咐?请说出三句你平时会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并说明理由。有一位同学回答道:“出门要小心;放学别太晚回家;作业认真做。”在问及理由的时候他说是因为妈妈平时一直是这样对自己说的。继续深挖问及他的感受时,该同学说很烦,觉得妈妈就像一个老太婆。再追问妈妈的叮咛是否正确,该生也认为是对的,就是说得太多了。但是当我问及如果你的孩子无法领会,反而觉得你太唠叨怎么办,就如同你现在的感觉一样,最后该同学还是认为说还是要说的,但也可能会改变方式方法。
这样的一个情境的设置符合了初中学生的情感特征,碰触到了学生的敏感点,学生自然而然地有情可抒,有感可发。通过这样的一个情境的设置,同学们换位思考,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讨论,并通过教师的不断追问使学生产生情感与思维的碰撞,主动构建积极、向上的情感与价值观,学生体会到唠叨背后的关怀,从而学会理解与体谅父母,并尝试与父母进行沟通。
二、要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设计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的相宜性
要真正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必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通过观察与分析等方式来掌握学生思维规律,然后“顺思而导”“蹲下身去”,用学生的思维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增强体验,而不能跟以往一样居高临下甚至脱离学生实际进行预设,试图让学生围绕自己的指挥棒转。
2011版课标1.4要求“了解教师的工作”“增进与教师的感情”。要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单纯的说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为了上好八年级思品上册《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课,在正式上课前的一个星期我向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他们观察自己班级的某一位任课教师的活动并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请大家一起来分享自己观察的结果。原本我以为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感体会到了老师一天工作的辛苦,自然地激发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结果是有部分的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说老师一天也就上了几节课,很轻松,没什么辛苦的。
这样的结果是我始料未及的。在课后我又找这些同学交流了一下看法,发现他们就是抓住了老师工作中的一项活动而不计其他,因此得出了那样的结论。于是我请这几位同学去采访自己的任课教师,更深入地去了解老师们的日常生活,并根据自己的采访写出报告。最后这几位同学都认识到了教师工作的不易,加深了对老师的了解,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这样通过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把生活实际与课本知识相融合,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要求及目标。
三、要依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安排活动形式,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2011版课程标准“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而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即使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也不可能关注到所有的地区、所有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拓展教学内容。同时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要能够兼顾到不同学生的思想状况。教师通过对学生真实思想状态的了解,有的放矢地组织活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课堂的生命力,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师生沟通更为流畅。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从活动中获得真切的感受,有实际的收获,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高效课堂基本步骤(四步六环节):第一步骤――先学(自学、互学):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要对自学成果和产生的疑问作适当记录,以便展示、提问。学生的自学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学生自主学习中有疑惑可以小组交流相互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和检测题。第二步骤――展示:学生通过说、谈、演、写,展示自学成果,展示的内容以自学指导中的思考题和检测题为主。展示过程中允许其他学生随时补充、质疑、纠正,尽量让多数学生都有展示机会,教师通过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更正、点拨。教师通过展示环节掌握学情。第三步骤――后教: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掌握学生易错、易混、易漏、想不清、想不透的知识,然后对这些地方进行精讲,并进行变式练习;进一步对知识总结提升,构建知识网络。第四步骤――练习: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训练也可以穿插在其他环节中),发现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现堂堂清。
为了便于教师课堂教学的操作,我进一步细化了课堂教学的流程,设计了耀州区“以学定教”高效课堂流程图(见右图),明确了每一个环节的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
通过在实验校先行实施及全区全面实施“以学定教”高效课堂模式的结果来看,取得了以下明显效果:
1.教师的教学观念普遍发生了转变,教师普遍摒弃了教学中长期存在的“费时低效”的满堂灌做法,改变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象。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再也没有课堂打瞌睡的现象。
2.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习惯已初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提高,遇到问题首先是自己独立思考解决,不能解决的再寻求同伴的帮助,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升。
3.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通过全区的质量检测和2015年的中考来看,凡“以学定教”高效课堂实施到位的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提高。
小学数学如何做到“以学定教”?又如何“顺学而导”?现在结合实践,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以学定教”学什么?
笔者认为“以学定教”应该立足于学生学什么。
1. 要学会创设现实的学习情境。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以生活实践为依托,提供现实的数学教学内容,这种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学习内容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源泉。例如,在教学利息前,笔者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即刻对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的时候,学生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地告诉笔者他们的发现。这样,既避免了利息教学的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如,笔者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先出示教学楼前面的圆柱形柱子,给这两根柱子涂油漆需要多少油漆,同学们说一说应知道什么条件?学生很快告诉笔者,要求这两根柱子的表面积。你能求出圆柱形的表面积吗?学生还未等笔者接着往下说,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圆柱形的表面积该如何求。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创设一种可视、可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学的基础上确定教什么,才是一种积极的教学、高效的课堂。
2. 要学会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新课标提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让儿童调用、摄取已有的生活原型,激活、提升儿童的生活经验来积极主动地构建对数学的理解。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笔者引导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
师:请找出最大的是几?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这里,我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样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提高学习效率。
二、“以学定教”教什么?
如何呈现这样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状态呢?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如下策略:
1. 要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所有的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例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节课时,出示一个三角形问学生,你怎么证明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有学生回答:“可以用拼的方法。”“那就拼拼看。”笔者把三角形交给这位学生,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一些三角形,让他们拼一拼。结果发现很多学生没把三角形撕开,就用折叠的方法把三角形三个角拼在一条直线上。大量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表述的空间,他们就会给课堂带来精彩,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 要凸显师生双主关系。笔者在执教《一个数乘分数》,先让学生独立思考1小时织的是多少?然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表示小时织的部分是多少,再回到同位合作,表示出小时织的部分。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讨,并在生生、师生的一次次互动交流中,一次次质疑问难中自主感悟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再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重叠问题”,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表格中出现的人数和实际人数不相符,使学生产生调整统计表的需求。调整统计表时,笔者要求学生在遵循调整统计表要求的同时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经历了“独立思考,形成见解――合作交流,启迪思维――达成共识,有所发现”这样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
3. 要凸显活动性。活动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笔者在教室里做了一个小超市,让一部分学生卖商品,一部分学生买商品。学生在交易的实践活动中,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还学会了在生活中使用人民币。又如,二年级《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教学,通过“认一认”“说一说”“找一找”“估一估”“量一量”“走一走”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与实践、实验与操作,能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种经验恰恰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原动力。
三、“以学定教”练什么?
练习是一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数学课中,练习是否有效,是决定这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 学会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地设计课堂练习。课堂练习要遵循针对性和层次性的原则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经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如,在解决分数应用题中,学生对于分率1/4和具体数量1/4吨有些难区分,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针对性的对比练习:(1)一堆煤有3吨,用去1/4吨,还剩多少吨?(2)一堆煤有3吨用去1/4,还剩多少吨?学生在对比练习中就能区分分率1/4和具体数量1/4吨,同时也能加深印象。又如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①半径是3厘米圆的周长是多少?②周长是18.84厘米的圆,半径是多少?③直径是10厘米的半圆周长是多少?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有收益。
2. 学会进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开放性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题:请学生写出结果是40的算式,看谁写得多。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重叠问题”时,笔者通过深入挖掘例题设计练习:“三(1)班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9人,参加语文和数学课外小组的可能有多少人?从中发现什么规律?”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和个性化,又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巩固。
我从教时间不长,但是从大学毕业到现在,短短两年的时间,我深刻地体会到现在的书是越来越难教了。在教学过程中,好多学生的行为表现实在令人费解:高中生不能保证安静地在椅子上坐40分钟,不能完整地背诵一首较长的古诗,读完一段课文不能概括大意,不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甚至彻底不写作业,更有甚者对所有的知识都抱以冷漠的态度,任凭教师说得天花乱坠,他们至始至终保持着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
自从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著述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后,似乎找到了答案。书中涉及到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好多内容,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教师,不管你教的是什么学科,教育学与心理学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只有这样你才能了解学生的行为举止到底是怎么回事,才能顺着学生的想法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和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虽然《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列举的示例大部分都是建立在教授小学生之上的,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一样的。比如在第二十二条中谈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时,他写道: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靠的途径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对于那些对知识和脑力劳动无动于衷、漠不关心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P63)。的确,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俗话说:“不怕你慢,就怕你站。”学生某一门功课落后,考不及格,都不用怕,最可怕的是学生对什么都持以冷淡麻木的态度。再如第六十四条“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我们不允许“反复咀嚼”已经熟知的东西,以免引起少年对知识的冷淡和轻蔑的态度(P232)。所以我们主张在完成每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教师直接找出相关的练习题考查学生的掌握程度,让学生自己边思考,边在自己意识的深处找到学过的已知的东西,不要再回头教师带领着学生一一重复,让那些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产生惰性思想。不过,这也需要教师深入思考,采取一定的方法,我平时下的功夫还不够,以后应该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训练。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第六十三条“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中提到的:教师的知识超出教科书的范围越远,他的话的含义就越深刻,学生从他的讲述的字里行间学到的东西就越多(P217)。列宁的父亲伊・尼・乌里扬诺夫曾经也说过:“教师应当知道的东西,要比他教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至于教科书对他来说,只不过是他应当善于弹离的跳板而已。”由此可见,读书,读大量的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想想自己接近二十年的读书生活,自认为很喜欢语文,看了不少的书,但仔细回顾:小学就不用说了,初中时一切都是以中考为主,很少看课外书,每天都是啃课本;高中时是以考大学为主,也没有富余的时间去读书,只是偶尔看看杂志报纸之类的东西;好不容易到了大学以为可以敞开时间好好读书了,结果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考英语四六级上,仅仅是读了大纲书目里要求读的书;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每天又把自己埋在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当中,读过的书是少之又少。一个真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自己今后应该抽时间多读书,多思考,以便于教学实践中的灵活操作。“只有当老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是的,只有教师有足够广博的知识,他在讲课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不是把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思想上,而是能看到学生是在怎样思考的;占据他的注意中心的不是自己的思想,而是学生(P217)。的确,在课堂上,我们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学生要想提高成绩,在课下必须努力思考和钻研实践;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水平,在平时必须持之以恒地读书和坚持不懈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成果。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补充我们的头脑,才能使我们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
读书,可以修身养性;读书,可以博采众长;读书,可以充实人生。希望未来的中国不是只有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在读书,而是所有的人都在读书,都以多读书为乐,都以读书多为荣。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的联系程度也逐渐提升,所以中职教育更加要放眼全世界,并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而更好的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这此过程中,有很多的教育方法,但是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效果并不明显,这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十分明显,则大多是由于教学中的价值偏差所导致的,为此,我们需要分析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并明确定位,从而使得中职的语文教育方法得到思考和提升。
2目前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2.1中职教育对于语文的教学认识不够
中职教育和市场的人才需要以及企业的专业化发展息息相关,所以中职学生的就业形式受到劳动力市场的严重影响,这就是的专业院校过分的注重学生的专业化发展,而忽视学生的基础课程教育,这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表现的十分明显。此外,中职教学的学生大部分是后进生,所以生源受到严重的影响,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低。为此,教师也逐渐的忽视了学生的基础教育,所以导致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于基础教学课程的创新编排不够。而部分的学生也对于语文的教学十分的忽视,认为职业院校主要是学习职业知识,所以对于语文的教学采取的是不重视的态度。
2.2中职院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
中等职业院校的招生来源十分广泛,且生源的文化水平较低,很多学生是在普通教学考试中落榜,从而选择职业院校进行学习。所以中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很弱,学习的主动性较多,学习的能力不高,则使得中等职业学校中的语文教学活动难以展开,且效率十分低下。
2.3中职的语文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化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已经引入了多媒体的教学,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在中职院校中还没有普及。而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育方法,并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方式,课堂的教学活动往往以老师的教为基础,这导致大部分的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并在语文的教学中缺乏一定的主动性。教师只能把语文的教学内容强行的灌入到学生的脑海中,不能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的培养。
3关于中职语文教学的定位以及具体的实践思考分析
3.1中职语文教学的定位
?榱耸沟弥兄坝镂慕萄У玫胶侠淼亩ㄎ唬?需要中职的语文教学在价值上更加明确,并在大纲教学中明确的指出语文教学作为工具型课程的重要作用以及其突出的特点。对于其在职业教育中的特点要更加的明确。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以及学生的能力发展上均有所提升。
3.2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在经过分析明确对中职语文教学的价值定位之后,要通过一定的教学实践来分析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意义。中职的语文教学要严格的按照其实际的教学价值和教学意义来完成,从而使得中职的教育特色被突出。在中职的语文教学中要充分的发挥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并积极的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相应的能力,促进中职学生的全方位的发展。
4如何更好的实现我国中职语文教学的价值
4.1增加学生的兴趣
在中职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要充分的满足学生的专业需要,并突出中职教育和普通教学中的不同,使得中职的教育可以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术型实用人才。因此,在进行中职语文的教学活动中,不单单要考虑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需要考虑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所以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有计划的开展,从而使得中职院校学生的语文教学活动的难点和重点问题都被有效的解决和处理,在中职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需要依照学生的专业性特点来设计语文的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对于语文教学的兴趣得到提升,保障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不竭动力。语文的教学活动也需要借用一些外部的工具,使得学生的专业文化和学习的情景被营造出来,在实现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把学生当作课程的主体,教师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4.2促使教育活动得到灵活的安排,并落实语文教学活动的计划
在语文的教育活动中,可以实现科学化的分组,从而使得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竞争积极性有所提升,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竞争责任意识。在教学分组之前,教师要充分的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依照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组合。此外,教学中要使得教学任务被明确出来,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成果的重要目的。
4.3实现语文教学的综合性评价
在中职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评价的作用十分明显,对于中职学生进行科学化的评价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信心得到提升,并使得学生的进取心加强,此外,在进行中职的语文教学中,要使得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得到重视,并在教学中实现多元化的评价,以学生为根本,从而使得学生的潜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