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5: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等药学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50-02

作者:朱凯,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北京,102206/李百炼,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北京,102249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2003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至今已有六个年头。作为大学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纲要》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评价等七个方面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成为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本《纲要》的制定紧密结合现代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非常适合新时期大学体育教学的需要,全国各普通高等学校确应全面、认真地贯彻、执行本《纲要》,根据本《纲要》的精神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本《纲要》的精神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学时不足

《纲要》第五条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然而,在全国高等学校中,能达到此标准的学校寥寥无几。据了解,大部分院校每学期体育课教学时数在30~34学时之间,即四个学期共计120~136学时,更有甚者,有的院校体育课设置不超过60学时,体育课课时被以各种理由削减或被其他学科挤占。究其原因,与领导重视不够有直接的关系。

虽然现在各院校的领导对学校体育的认知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侧重点仍有偏颇之处。许多院校把体育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运动队的水平上面,从而忽略了正常的体育教学,因为运动员、运动队出成绩可以迅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正常的体育教学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曾经说过:“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要真正使体育教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首先要提高领导干部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纲要》规定的学时要求,为全面贯彻和落实纲要精神提供基础保障。

二、“三自主”实施困难

《纲要》第九条规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虽然大部分高等学校都能尽力实施“三自主”教学,达到《纲要》的要求,满足学生日益上升的体育需求,但受学校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的限制以及管理系统、学生自身时间、与其他课程的协调等因素的制约,“三自主”的实际落实有很大困难。

在“三自主”方面,第一个自主“自主选择课程内容”是最容易实现的。大部分学校都为学生设置了多种体育课程供学生选择。第二个自主“自主选择任课教师”在具体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大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存在专项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且这种情况多存在于50岁以上的教师中,让他们根据《纲要》的新要求实现转型,从教学大纲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教学内容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进而实现“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三个自主“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是执行中最困难的。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中,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只是一种口头承诺,因为体育课是大学一、二年级的必修课,这个阶段也是其他基础学科课程安排最紧密的时期,若想全面落实“三自主”原则,必然涉及各学校教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其难度可想而知。只有将学生四年的课程进行综合合理安排才有可能解决“三自主”原则落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根据目前各学校体育教师、课程安排的具体情况,如果将第二个自主和第三个自主调整为“学生自主选择为主,学校适当调配为辅”会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课程内容衔接困难

《纲要》第十一条规定:“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并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的衔接。”然而,现实中大学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只是一种空谈。要想实现大学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真正衔接,首先要解决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对大学生进行关于中学时代体育课程的调查中发现,除了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外,其他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整地上过体育课,特别是在高三的一年中,基本没有体育课,更有甚者,极个别的学生连足球、篮球、排球都分不清楚。其次,在解决中学阶段体育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学校对文化课成绩好而体能弱的学生应不偏袒、不放纵,不要为了学校的高考及格率而损害了学生们的身体健康。身体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中学时代是学生们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如果这一时期打不好基础,养成不爱锻炼的习惯,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关于教育改革问题。对于教学改革,教师、学生包括家长都反映强烈,希望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社会的实际,要求减轻学生负担。”而现实情况是:知识多、身体差,课业负担多、身体锻炼少。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极个别的学生连400米慢跑都无法完成,女生完不成800米、男生完不成1000米跑的比比皆是,大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指标明显下降,更有甚者,在体育课上发生大学生猝死事件。因此,做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有机衔接的研究,尽早构建一种科学的、可行的体育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四、教师面临的挑战

《纲要》第十三条至第二十条围绕体育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做出了详细规定。总理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制定教育规划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社会系统工程,难度大、任务重,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确实,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要实现这八条规定还任重道远。

教师是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执行者,是教学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要全面落实《纲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教师必须全面深刻理解《纲要》的内涵、优化教学内容、尝试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这些无疑对习惯于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实施教学的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体育教师数量的增长远不及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随之成倍增长,大部分教师达到每周10~20节课。繁重紧张的教学任务压得教师穷于应付,疲惫不堪,很难有时间进修、培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水平,更不要说静下心来考虑教学改革与创新,开展经常性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从而造成教师的业务素质停滞不前,教研能力下降。同时,有一部分教师不愿接受教改思想,知识相对落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仍然是以竞技为主,与信息时代新的教育观有较大的差距,不能适应《纲要》的要求。总之,在体育课程建设和资源开发方面,成绩不显著,不能全面落实《纲要》的规定。各高等学校、各级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师的管理,重视体育教师的在职进修和培训,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建设,以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满足《纲要》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纲要》自颁布实施已有六个年头了,大部分高等学校能够积极实施《纲要》的各项具体内容,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全面实施《纲要》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现实问题,如学校领导重视不够,体育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不能满足《纲要》的要求等等。只有切实加强领导,建立监管机制,真正将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才能使本《纲要》得到全面落实。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2002

[2] 苏玲,张楠. 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0)

[3] 吴燕丹,王建军.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

第2篇

【关键词】中药药剂学 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 现代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001-02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及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是中药学专业的重要专业理论课程。经过近六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课程内容系统、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平善、教学资源多元、课堂组织生动的“五位一体”体系,于2005年被认定为我校精品课程。在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中,始终坚持注重课程的内涵建设与不断创新,本文将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法改革与创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几个方面介绍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思考和体会。

一 构建合理高效的中药药剂学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是具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任务导向和共同目标,通过团队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加速教师的教育专业发展而组织起来的正式群体。一个高效的教学团队应具备明确的教学建设目标、优势互补的团队成员、鲜明的团队精神和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和预期成果。中药药剂学教学团队在组建之初就建立了较为明确的目标——建设优质示范性的精品课程,团队负责人由药学院院长担任,药学院院长是我省药剂学领域的著名专家,近年来发表制剂方面文章百余篇,培养研究生数十人,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除药学院院长外,整个教学团队中57%具有高级职称,43%具有博士学历,42%具有硕士学历,平均年龄37.6岁。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近六年共有2名博士毕业,5名硕士毕业,引进博士1名。建立逐步形成了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高学历青年教师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教学团队,通过发扬团结协作和尊重个性相结合的团队精神,建立切实可行的团队内部制度,如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一名青年教师指定专任导师,从教学、科研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建立青年教师定期听课制度,规定青年教师每年安排公开课3~4次,并通过组织授课比赛、教案评比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建立青年教师学习交流制度,定期安排他们到省内外培训,规定青年教师每年至少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一次;在教学、科研课题申报上向中青年教师倾斜。近六年中青年教师承担市级以上教改课题4项,科研课题7项。使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团队日趋成熟,形成了以“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高学历青年教师”为特点的实力雄厚的教师团队,不断促进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的发展和创新。

二 构建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中药药剂学是中药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连接中医临床与中药用药的桥梁,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中药常用剂型的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培养合格的中药学专门人才。中药药剂学是以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中药药理等多门学科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技术科学,中药药剂学与各学科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和补充发展。为促进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我们建立了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基础和两条延伸共10门课程,具体结构见下图:

中医药基础理论和现代科学理论课程(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是中药药剂学研究的基础。中医药基础理论中辨证施治、复方用药、性味归经等指导中药药剂学的剂型的选择和质量标准的建立,中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等课程的教学指导了中药的提取、结构分析和质控研究;两条延伸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一条体现了中药药剂学与工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表明,以中药药剂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适合我院中药学学生的发展和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使我院学生的考研率和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校领先水平(2010年分别为31.5%和96.2%)。

*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103064)、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重点课题(编号:MY090102)

三 改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

中药药剂学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除了传统的理论教学外,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包括针对具体药物和用药要求设计、优化提取工艺、处方,制备工艺以及对各种制剂设备的操作。因此,在理论教学上引入PBL教学法,采取“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小组讨论课堂讨论老师总结”的方式,同时将理论课、实验课和药厂见习三者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到工厂参观学习,观察生产过程,请技术人员作专题报告,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解决教学中难以阐述清楚的设备构造和操作难点问题等。实践表明,实地观察有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制备工艺流程等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主动为毕业后的就业积极作准备。我们在近六年对中药药剂学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改,减少了理论课学时,增加了实验课学时,设立了开放实验室,减少了验证性实验的内容,实践教学中采用了“单项实验技能训练加综合实训”的模式,在单项试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选定几个中药品种进行制剂处方的设计和制备研究,安排学生利用开放实验室中的滴丸机、喷雾干燥剂、包衣锅、HPLC等设备完成制剂的处方筛选和质量评价,提高了学生参与制剂研发的整体水平。

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方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强化效果。我们开发了《中药药剂学》多媒体课件,使各种中药剂型的概念更加形象具体,制剂设备的构造和运行更加直观,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通过进入药厂的生产车间拍摄录像,动态演示制剂生产车间、制剂设备操作、剂型的制备、包装等过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理论课中重点、难点,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工艺操作单元,如中药厂GMP标准的厂区、生产车间布局及各类中药制剂的生产流程,边播放视频边讲解,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日后学生的生产实习奠定了基础。

3.基于网络平台的互动式教学

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网络化教学平台的构建可使教学资源数字化、多元化、信息化、共享化。因此,我们在已有精品课程平台的基础上,又构建了BB网络在线平台,教师通过将课堂授课内容上传至该平台,可实现面对面的音视频教学,学生可根据学习知识点掌握的情况自助安排预习和复习,通过平台的讨论区教师可以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还可以组织多名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针对难溶性药物姜黄素增溶方法的专题讨论: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预先分组通过阅读论著、查阅文献、结合实验结果,最终以小论文的形式于BB平台上,教师选择其中的2~3篇由学生在课堂上作报告,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和启发。

四 坚持教学和科研双管齐下,以科研提升教学、以教学推动科研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中药临床使用会对中药药剂学不断地提出更高的新要求和新课题,这是促进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动力之一。科研工作的开展能够丰富和深化本科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水平。如在“固体分散体”的讲授过程中,以我们在研发姜黄素固体分散体时的经验,讲授固体分散技术的优点和难点,如何针对具体药物选择合适的载体以及优化药物与载体的比例,结合我们制备的溶解度曲线、差热扫描图谱讲解固体分散体的验证方法等,使学生对这一技术有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一名考上某大学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向我们反馈说,正是由于这种将科研融入教学的授课方式,使她基本了解了课题的研究过程和思路,不像其他刚进实验室的同学那么茫然。每年约有1/4的同学在毕业实习结束后撰写并发表了专业论文。科研工作不仅对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还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近年来,药剂学科共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17项,其中有多项取得了省级科研成果奖项。同时,教师得益于教学中的启发,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教改课题,撰写了多篇高质量的教改论文,并且将教改成果应用到教学中。

总之,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质量工程,我们的课程建设始终以提高学生药学综合能力为宗旨,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的更新,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不断发展和完善。从高等院校自身来讲,精品课程应服务于教学,体现现代教育教学的思想。因此,我们还应从内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教材教案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等多方面,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使精品课程真正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的示范课程。

参考文献

[1]陈学红、林文雄.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及其构建与运作——生态学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3):45~49

[2]贺福元、罗杰英、郭建生等.中药药剂学与相关学科内在关系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0(6):18~19

[3]崔福德、侯雪莲、杨丽等.基于能力提高的药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J].药学教育,2008(3):20~22

第3篇

关键词:药学有机化合物光谱解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18-03

《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是一门研究有机化合物结构与其波谱性质相关性,并进而确定未知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学科。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应该熟练掌握常见结构类型的有机化合物光谱和波谱性质,并能够掌握解析未知化合物结构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可以解析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借助文献和资料可以确定复杂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本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高于对课本内容的简单记忆,而目前课堂理论教学的现状,不能完全满足以上教学需求。本文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实践教学为突破手段,对教学方法、内容和考评制度等进行了系统的改革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完善与实践

(一)注重教学内容与学科前沿相结合

目前,《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在课堂上主要以介绍紫外、红外、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的基本原理以及不同结构类型化合物的谱学特点为主。随着波谱学测试技术和新的测试方法的不断出现,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注重基础知识与前沿科学技术的衔接,及时将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方面的新方法、新知识和新技术融入教学当中。例如,将教学大纲中虽没做要求的,但在解决化合物绝对构型方面起非常重要作用的(circular dichroism,CD)谱、(optical rotatory dispersion,ORD)谱[1]以及Mosher法作为附加内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们了解立体化学的现代研究方法和手段[2]。

(二)注重教学内容与科研实际相结合

高校教师一般都是教学和科研双条腿走路、相辅相成,那么在课堂上讲授波谱学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例如,将自己在科研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结构新颖、图谱特征鲜明、易于解析的化合物作为实例在课堂上进行结构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典型化合物结构特征的记忆,也有助于学生对于新型骨架化合物的了解。

此外,还可以筛选本学科优秀的硕士、博士论文,作为学生课外的学习材料,以补充现有教材内容上学科前沿介绍的不足,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有机化合物结构解析的实践能力[3]。通过以上几个方面及时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保持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完善

(一)加强学生对实际测试谱图的分析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是从四大波谱的测试数据推导结构,与实际工作从图谱―数据―结构有一定距离,因此,学生对实际测试谱图的解析能力较差。针对此问题,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将具体化合物的实际测试谱图,如核磁共振图谱、红外图谱、质谱等,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们辨认谱图上的目标化合物信号、溶剂峰信号以及杂质信号,结合理论知识,仔细研究并推敲,增强实际谱图解析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教学型”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并大胆尝试解决问题式、课堂讨论式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在图谱解析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发言、自由讨论,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深入、灵活地掌握理论知识与实践解析能力[4]。

(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融入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不仅影响其理化性质,而且也会影响化合物的生物学活性。因此,必须增强学生对三维空间分子结构和有机立体化学知识的理解。为了实现此目标,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应多采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和分子模型等辅助教学手段[5]。并且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应积极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合作,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各种信息软件技术(如Chem office、Chem win、Flash等)相结合,有效提高传授给学生信息知识的质与量,增强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平面和空间结构的理解[6]。

(三)设置学生自主设计的教学环节

为了与上述理论课教学内容相适应,理论课教学应设置4学时学生开放性和自主设计式的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把优秀的硕士、博士论文中代表性的不同结构类型的化合物图谱复印给各组同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下对代表性化合物进行讨论和分析,自主设计解析过程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各组同学分别介绍自己化合物谱图的特点,不同谱图解析结构的优势以及结构解析具体分析过程。学生利用此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积极探索、各抒己见,结合教师对问题的归纳与点评,增强学生自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数据归纳推理等能力[7,8]。

三、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针对《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结构解析能力的特点,该课程的考试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完善,改变过去期末一张考卷定成绩的传统,实施“三个结合”的考试制度,即开卷闭卷相结合、期末平时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评定方式。这种评定方式更加突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三个结合”的评定方式中,要特别注重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评估和学生实践应用(未知化合物结构解析)能力的评估,使得对学生能力的评估,更加真实、合理[9,10]。

此外,作为平时成绩的考评内容,我们尝试了每位学生针对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知识点拟一套考试题,并给出标准答案。通过此环节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及其运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拟试题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强化实践教学改革

《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的实验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教学理论加深理解和消化的关键环节。实验课教师结合理论课内容,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及与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并不时的地针对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等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或让学生提出问题,与教师讨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11]。在实验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将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的原理及其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同时结合实际测试的四种谱图,对测试样品的结构进行解析,四种谱图相互佐证、融会贯通,增进了学生对抽象的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此外,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积极配合波普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开展自主设计性试验,让他们能够了解影响图谱测试的主要因素及二维核磁共振谱测试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入掌握波谱学的原理,帮助他们进一步增强图谱解析的实践能力[12]。

五、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建设与完善的实施者,所以青年教师的不断补充与培养,形成一支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效果好、可持续发展势头良好的教学梯队显得尤为必要。

(一)搞好传帮带,使新增师资尽快成长

青年教师一般均为相关专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一定的理论课讲授经验。针对这一问题,青年教师必须经过一轮的试讲过程,并针对自己在讲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去听取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程1~2轮,注意老教师在难点知识讲解的方式与技巧,吸取经验不断完善自己。此外,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每位青年教师可以选择本专业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指导教师,定期交流与规范授课内容,教授可以亲临教学课堂听课,指导青年教师授课内容与方法,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随时指正,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进步[13]。

(二)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教学团队一直实行集体备课、学科会制度,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探讨学科前沿知识的发展与教学内容的相应性调整。通过集体备课制度,有计划地组织中青年教师讲授分别讲授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的相关章节,通过集体讨论,进一步明确重点掌握知识点和一般了解性知识点的范围[14]。特别是在集体备课中邀请有经验的教授以及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来讲授示范课,引导青年教师熟悉、掌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要求和标准以及授课的技巧和方法。

(三)鼓励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

鼓励青年教师重视科学研究,一方面要鼓励青年教师开阔眼界,在不影响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到国外知名高校进一步进修和深造;另一方面,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发表研究论文,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15]。可以通过青年教师加入教授课题组的方式,引导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通过在课题组中参与一些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报和科研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自己科研思路并建立自己的科研方向。此外,还要鼓励青年教师多参加国内外药物化学或谱学技术领域相关的学术研讨会,通过在学术会议上的交流,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和发展方向,促进青年教师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快速成长。反过来,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增长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经验,会丰富课堂教学实例,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即科研反哺教学[16]。

六、讨论

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从人的个性出发,充分调动人的创造力和潜能,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坚持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坚持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17]。

目前《药学有机波谱解析》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计划,更多于倾向于四大光谱(紫外、红外、核磁共振谱和质谱)的原理和有机化合物结构类型的谱学介绍,而综合谱学的运用以及谱学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的应用介绍较少[18]。课堂谱学理论基础知识介绍多,试验教学和课外教学内容较少。因此,对于该课程来讲,难免存在学生死记硬背,难以掌握未知化合物结构解析思路的现象。甚至在后期的《天然药物化学》和《药物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以至于硕士研究生的科研实践中,对于稍复杂化合物的结构解析仍存在困难,实践应用能力较差。

本文针对本科生教学总结的经验和《药学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课程的特点,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评制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以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创新能力和自主能力培养相结合,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教会学生有机化合物解析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对药学和中药学事业的热爱,树立为我国药学事业奋斗的志向和自主创业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吴立军.旋光谱和圆二色谱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J].沈阳药学院学报,1989,6(2):148-151.

[2]王国凯,刘劲松,王举涛,许凤清,李云志,王刚.中药学专业波谱解析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化工,2014,42(1):132-135.

[3]潘为高,罗彭,李兵,霍丽妮,卢汝梅,任赛赛,李勇.高校药学专业波谱学应用型教学模式[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3):107-109.

[4]谢彩侠,催永霞,胡亚楠.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教学模式的改革[J].教育论坛,2009,6(22):157-159.

[5]汪洪武,韦寿莲,刘艳清,刘玲,严子军,赵建芬,张素斌.《波谱解析》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0,38(6):273-275.

[6]左华,袁吕江,张保顺.《波谱解析》教学新思路[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71-73.

[7]郭丽冰,陶曙红.《波谱解析》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学效果调查分析报告[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5,21(4):480-482.

[8]刘劲松,王刚,林,王举涛,李云志,王路明.《波谱解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医药,2013,17(1):178-180.

[9]冷炎,蒋平平.《波谱解析》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广州化工,2012,40(8):202-204.

[10]周峰岩,刘丽娟,闫鹏,张文志,赵玉亮,周利.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机波谱解析》教学实践[J].广州化工,2014,42(24):178-180.

[11]许招会,王`,熊斌,林春花.波谱解析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光谱实验室,2013,30(3):1271-1274.

[12]周含笑,许招会,王`,熊斌,廖维林.《波谱解析》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1,38(11):149-151.

[13]洪银兴.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学术领军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4:1-4.

[14]杨光明,潘扬.关于中医院校《有机波谱解析》教学的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2):43-45.

[15]赵兴秀,何义国,吴华昌,邓静,周健.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州化工,2012,40(3):131-133.

[16]徐清萍,尧俊英,何培新.科研教学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1,27(1):155-158.

第4篇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培养方案;改革实践

佳木斯大学自2005年国家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以来,定位准确,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突出办学特色,遵循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三年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认真实施 “教学质量年”、“课堂教学年”、“学科建设年”主题年活动,实现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狠抓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

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

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要充分体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在符合国家专业目录要求的基础上,应具有自己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基本业务规格要符合我省的经济情况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实际。课程设置要与该专业的基本业务规格要求相一致。

我校十分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毕业生就业的内在关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一是根据高等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二是依据市场需求和专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合理选择课程内容;三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技能培养为主线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修订工作中坚持培养应用性本专科人才的思路,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主线,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推行双学位制、主辅修制、学分制、职业资格证书制、专业+方向等培养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促进学科间交叉、融合、渗透,形成立足边疆办学,充分利用综合性优势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特色,坚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2.依据市场需求 调整专业设置突出融合与创新

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佳木斯大学办学指导思想是立足三江、服务龙江、辐射全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佳木斯市地处东部地区是我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机制造基地、煤炭生产基地、煤炭机械制造基地和北药开发基地。建设我省东部煤电化基地是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也是四大经济版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专业设置涵盖了十大学科门类,其中优势特色学科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专业可以为我省东部地区煤电化基地、大项目和高精尖项目建设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学校根据黑龙江省、和三江地区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更努力加强专业建设新和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了文管结合、医理渗透的专业格局。并根据定期的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合理确定年度专业招生计划,确保所设专业最大限度满足市场需要。另一方面积极进行专业内涵改造。在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邀请校内外教育专家以及企业管理和技术专家共同参与,分期分批对已设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完善,科学设置课程,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强化技能训练,围绕应用能力和就业需要,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自主开发理论课和实践课教材。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现有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重点课程,1个国家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示范试点专业,为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专业设置上重点进行突出融合与创新,充分利用合校后各学科融合的有利条件,发挥优势,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专业,更新专业内容,融入高新技术内容,调整专业方向,有些市场需求小的长线专业可隔年招生或调整专业方向。

积极探索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在实行归类为人文、理、工、医、管理五大基础平台之前,在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化学与药学院试点的基础上,全面试行以学院为单位的基础教育平台,实施“平台+模块”教学模式。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化学与药学院可适时试行以五大平台为基础的大类招生模式。前二学年(或一年半)不分专业,进入基础课平台学习,后二学年由学生根据个人意愿和社会导向选定专业,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专业方向模块,以达到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落实《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精神,发挥我校传统办学优势与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创新精神和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创新人才为目标,构建科学、先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①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际间交流,采用“借读培养、联合培养”等模式,避免近亲繁殖,扩大学生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大培养创新人才工作的力度。

②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和“创新实验中心”,为学生创新实验、创业发明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保障,鼓励支持自觉主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创新发明。

③树立创新观念,强化竞争意识,激励学生参与竞争。

采用多种渠道和措施,本科生实行末位淘汰制,研究生学位论文实施完全盲评,让学生参与竞争、树立竞争与危机意识,支持学生做出创新成果。

④科学组织进行精品课程和优质教材的评选、推广工作,鼓励教师提高专业水平,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每年评选出7-10门校级精品课程,遴选3-5门推荐参与省级精品课评选,组织评选优质教材,参与各级各类学术评奖活动。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强化学生创新技能的研究与实践,建有5 个科技创新小组,2 个学生创业实践基地。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培养示范基地2项,共获资助100万元;在校期间研究生四、六级外语通过率始终保持在86.5%的较高水平。应届硕士生考取博士平均比例在35%左右,其中100余名考取了国内重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大多数毕业研究生现已担任科室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各级学会要职和单位的领导等职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通过近几届毕业学生随访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我校毕业硕士生素质高、创新和实践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参考文献】

[1]肖来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论坛 2001年11期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216-02

2013年3月,教育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指出,研究生教育要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重视发挥课程教学的作用[1]。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在2015年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年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2]。

一、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人才培养目标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与课程设置的纲领,而课程设置又是教学工作开展最直接的方法与手段。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集中表现。为此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衔接等方面的合理性是实现人才培养的关键。袁贵仁部长曾指出:要想形成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必须要完善和修订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学位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社会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3]。在当今创新创业大潮中如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具有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硕士研究生是诸多教育工作者实施和探索的重点。自2009年我国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不断摸索和探究,现已形成了课内课程设置“三三制”,课外培养“联合制”,全员评教“持续制”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二、课内“三三制”

专业学位硕士要求学生在知识水平上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广度,不像学术型硕士在本领域中具有较深较系统的造诣,为此在专业型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中,采取“三三制”,即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在公共课程中除设置必修外语和政治课程之外,增设了选修课程英文科技阅读、英文数据库检索、专业外语、职业道德等课程,扩大学生的学识视野。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必修课程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选修课程生命科学进展、基因工程技术、现代生物学方法论等课程,并根据吉林省产业经济结构开设了生物制药设备、生物制药专业综合实验、生物制药校内实训实验、新药研究与开发、生物制药车间设计等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中除各学生根据专业不同设置不同的必修课程外,还增设了选修课生物合成与调控、药物动力学、制药过程自动化、生物药剂学、微生物药品新品种筛选、海洋生药学、药物设计概论、药物代谢化学、药物生物利用度控制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4]。

三、课外培养“联合制”

专业学位硕士就意味着所培养的学生将从学科导向的系统性转向了应用导向的宽广性,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在学生培养的模式中将侧重学生应用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1.与企业联手打造应用型人才。学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通过整合学校教学和科研资源,与吉林修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延边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春长生基因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百克生物科技股份公司、吉林派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金塔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中生集团长春生物制品所有限公司、长春大成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或博士后联合工作站,开阔了研究生的视野、提高了实践技能,也为他们就业或继续深造拓宽了渠道[5]。学生进入企业后,浓厚的企业文化深深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形成对良好职业素养的追求与向往,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科研素养。学校携手校内外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共同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先后与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草药育种与栽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科院农研所、分子酶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动物科技实验教学国家示范中心、吉林省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模式动物工程中心、省重大疾病与化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吉林省分子病毒重点实验室、动物胚胎工程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等十余家科研院所建立校院合作,联合培养学生,从而提高研究生质量,开拓学生视野。同时科研院所与院校依据自身优势,邀请国内外专家做学术报告、组织学术交流、组织学术会议,达到多位国内外专家济济一堂,进行学术讨论,营造科研氛围,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

3.与相关协会联合锻炼实践能力。依托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吉林省遗传协会、吉林省微生物协会等省内科协下属协会联合举办各类竞赛、论坛等社会实践性活动锻炼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现已参加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青年科学家论坛6届、吉林省生物医药创业计划大赛2届,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社会实践能力。

四、全员评教“持续制”

第6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类;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14-02

生物技术类是一门涉及面广、领域比较宽、实践性和基础性学科,它不但要掌握生物学科学知识,还与食品生物、医学医学、药学分析等相关的知识和学科有着密切关系。21世纪是生物科技时代,需要大量的生物科技人才,为了培养能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更新和完善。形成了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整合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新平台

创新教学管理体制,优化整合教学资源,针对教学实验室设置凌乱、功能单一等状况,提出改革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以“统一规划,资源整合,集中建设,科学管理”为基本原则,构建优质实验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科学高效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打破传统教学观念,创新管理体制,构建富有特色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路。并不断加强教学和管理的内涵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

大力加强实验教学内涵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提出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状况科学设置实验课程,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和大纲。同时鼓励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比例,将教师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突破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框架,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比例,建立教学内容新颖、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理论课增加选修课的门数,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选择他喜爱的课程,对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

三、提高教师素质,规范管理,完善监控体系

将提高教师的素质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前提,通过组织开展教育管理理论学习、管理研究、业务培训、经验交流和考察学习等方式,更新教育观念和管理理念,提高教学工作人员的管理素质和水平,同时淡化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的界限,要求理论课教师指导本科实验,参与实验教学改革。扶持课题研究立项;引进高水平教师队伍;任命专业素质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人担任系主任等。

四、通过实践培养“双师型”教师

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合作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教师从学校走出之后就到学校任教,几乎都从事课堂教学工作,没有到企业实践相关工作的经历,与市场需求什么样的人相脱节,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很不利,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短时间内不能及时适应企业。使老师深入到企业一线,采集一些实际教学案例,知道企业需求什么样的工人,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讲解工厂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为提高任课教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我们要求缺乏工厂实践经验的新教师必需在一定时间内到工作进行相关专业内容的实践。在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期间担任实习指导教师。通过两年多的实习、实践,任课教师参与企业一些新技术、新商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等,掌握企业经营方面的一经验,提高任课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金志民,宗宪春,刘 铸,柴军红,姜 明,刘 丹

(牡丹江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专业操作技能等。对培养“双师型”型教师队伍非常有效的。

五、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完善运行机制

打破封闭的管理模式,建立教学实验室开放的新机制,各教学实验室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给学生提供更多进入实验室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发展。将毕业论文作为实验室开放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实验室是大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的主要工作平台,各实验室为毕业生提前一年或更早开放,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指导,有大批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和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毕业论文中有50%以上在开放实验室开展研究,其中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的比例近30%。以实验室开放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开展自选项目研究或参加科技竞赛等。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六、建立较为稳定的实习和实习基地

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是对理论知识的一个应用环节,通过到工厂实习,使学生接触实际问题,接触企业生产与企业所研究的科研内容,加深对所学到专业的了解,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在生产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回校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按照各专业的有关要求,尽可能独自完成自己所选择的实习内容,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批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对企业和学校来说都非常有利。加学生顶岗实践,解决企业用工短缺的实践情况,学生进入企业实践的效果也较好。不少学生通过实习,得到企业的好评,进入企业工作。通过几年的实践效果较好。

七、学生成绩的评定改革

改革相对单一的理论课笔试的考核方法,以笔试成绩为主,以操作、口试、小论文成绩为辅,综合评价一门课程的成绩。如理论课考试采用“开卷+闭卷”形式、实验考试“理论分析+实际操作”。理论闭卷与开卷各出50分的题,在120分钟内前60分钟答闭卷题,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后60分钟答开卷题,答开卷部分允许带书、笔记和其它工具书。主要考察学生平时读书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考试采用抽签形式,每签上包括四部分:镜下观察装片、动物分类、解剖操作、实验理论。每位同学的签是不重复的。抽完签后准备5-10分钟,然后进行考试,考试由多位老师主考。

参考文献:

[1]李雪萍.应用型创新人才及其素质构成分析[J].职业时空,2008,(8).

[2]刘方,刁虎欣,张金红,等.开设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07,(5):82~83.

[3]王义洁,刘方.加强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教育前沿,2006,(9):28~29.

[4]朱晟利.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构成[J].当代教育论坛,2005,(3):46-47.

[5]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6]王金发,戚康标,何炎明,等.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及实践效果[J].高等理科教育,2003,(6):51-54.

第7篇

关键词:妇产科学; PBL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是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色就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的自我导向式学习。它以建构主义理论和成人教育理论为实践基础,强调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以及自身学习潜力的挖掘,鼓励学习者通过不断的自我激励和自我充电来应对知识爆炸和知识更新速率加快的局面,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当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高素质要求。相比传统以理论授课为基础的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PBL因其侧重能力培养、契合现代医学教育的独特优势而广受国内各高等医学院校的青睐。

PBL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特别在国外的医学院校此种教学方法应用更加广泛。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医学院校开始引入PBL 教学模式,获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PBL教学方法应用于妇产科课堂教学的案例还不多,尚处在探索和经验总结阶段 。

本研究将PBL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探讨PBL教学方法在妇产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医学教学效率,寻求更适合我国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及分组

研究选取2013.09~2015.07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妇产科方向班级的学生,每届30名,共60名学生,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30名,相关课程成绩如下:外科学81.36±17.09分,内科学 78.57±15.68分,人体解剖学86.86±19.26分,诊断学87.85±15.47分、生理学83.06±19.58分;对照组30名,外科学79.28±18.33分,内科学 79.34±17.39分,人体解剖学84.14±17.89分,诊断学84.01±12.71分,生理学85.27±18.69分。对两组学生相关课程成绩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教材选择

实验组和对照组选择第八版的《妇产科学》为教材。按照现行大纲要求,将学习内容分为妊娠特有疾病、生殖内分泌疾病、不孕症等课程,分别以LBL和PBL方式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

实验组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病情较为复杂、涵盖知识面较广、实用性较强的教学病例。

(1)提出问题:将准备教授的妇产科相关病例资料提前一周给学生,并提示学生可供参考的论文及书籍。

(2)课前预习:鼓励学生用课余时间思考所给病例,查阅教材及有关文献资料,全面了解待讨论病例并制作PPT,组织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分配任务。

(3)上课时先由小组代表发言,然后其他学生自由发言。指导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引导讨论方向,适时提出启发性问题,不打断讨论或给出结论。

(4)讨论结束时,指导教师对每名小组成员就资料准备、语言组织、临床思维、发言效果等方面进行点评,概括本阶段学习要点,最后给出下次讨论的病例。

对照组选择与实验组相同的教材,采用传统的LBL 教学方法,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理论授课,以教师讲授为主。

4.教学效果评价

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考试,课后对学生进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

(1)理论考核:课程结束后,随机抽取试题,对学生进行阶段性闭卷理论考试,理论考核内容包括概念性问题(50%)和病例分析题(50%)两部分,满分为100 分。

(2)实践能力:采集病史考核。

(3)问卷调查:课后对参加课程的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问卷包括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学方式满意等6 项内容,并设置意见与建议模块;分别统计对每项问题持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人数。

5.统计分析

采用SPSS19.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二、 结果

1.理论考试成绩和实践能力考核成绩结果比较

实验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各部分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P< 0.05

2.教学效果评价

课后对两组学生进行不记名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包括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学方式满意6 项内容,并设置意见与建议模块。此间共发放调查问卷等60 份,回收60 份,回收率100%。结果见表2。

采用PBL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满意度较高。在意见与建议模块,实验组有部分学生反映PBL 教学准备时间长,耗费时间和精力。

三、讨论

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不同于临床专业课程,妇产科学是局限于女性生殖系统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由于女性生理与病理的改变与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年龄层次及生殖内分泌等密切相关,并且会随着妊娠等特殊情况而变化,因此,妇产科学需要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强调高度的逻辑性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这就使得妇产科学历来被认为是学科基础复杂,教学内容广泛,教和学都有一定难度的一门综合学科。

传统的妇产科课堂教学是LBL方式,注重教师的“教”,罗列知识点,这种“填鸭式”教学只是机械授课,参与式的临床案例分析较少,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因此,对新的教学模式及其适用性的探索是当前医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国内外的妇产科学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方法上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探索,研究显示PBL教学模式在妇产科学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PBL 教学模式强调将学习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对比传统教学,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文献检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团队协作、沟通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的结合应用,提高了临床思维能力。

本研究发现PBL教学组的学生在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中的成绩均优于LBL教学组。课后不记名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PBL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总体教学满意度较高。我们注重PBL教学的病例资料的选择,将临床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引入课堂中,突出以疾病为线索提出问题,将抽象的妇产科学理论具体化,这样比教材上枯燥的描述更加生动,更加贴近临床。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和分析,将所学知识与妇产科疾病联系起来,将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病理、生理学等相关知识与临床知识重新进行整合,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PBL 教学法在妇产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1)搭建系统的妇产科临床知识体系:PBL 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充分深入理解病例资料,能将妇产科解剖生理、妇产科学、儿科学、病理学、影像学、内外科等知识系统归纳总结,有利于架构临床知识体系;(2)提高临床思维能力:PBL 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讨论,针对某些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系统讨论、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习惯,提高其学习兴趣:PBL 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动力;(4)提高创新能力:学生在针对病例资料互相探讨的过程中,不时闪现新的知识要点,局限的思维不断地被打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增强团队协作意识:PBL 教学要求学生分工协作,在完成个人负责的工作的同时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在PBL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教师:PBL对于教师要求较高,除了要具有纯熟的教学技能、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接受过PBL专门培训。(2)教案:PBL 教学需要不断更新案例内容,因为该方法模拟临床实际工作,要求学生遇到的都是“新鲜”案例。(3)学生:实验组有部分学生反映PBL 教学准备时间长,耗费时间和精力。这种现象可能与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对新的自学方式感到不适应和没有把握有关。以往的LBL教学方式只注重学生个体,而PBL更加强调团队协作,这些都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Kuo-HungTseng,Feng Kuang chiang,Wen-Hua Hsu. Interactive processes and learning attitudes in a web-based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platform[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ur,2008,24(3):940-955。

[2]李泽生,冼利青.麦克玛斯特大学 “问题学习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1(3):85.

[3]马洁,石蕾.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8,6(2):110.

[4]袁帅,甫尔海提・沙依提,陈鹏. PBL 教学模式在泌尿外科教学中应用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9):53-54.

[5]安松林,丁磊,高宏. PBL教学模式在肿瘤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进展.2016,30(5):8-9.

[6]陈娟,崔世红,程国梅,等.案例式PBL教学法在妇产科临床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 (2):74-77.

[7]朱燕雪.PBL教学法在妇产科护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93-94.

[8]刘彩霞,周欣,乔宠,等.PBL模式在妇产科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2.

[9]李华,瞿秋红,韦立蓓,等.PBL教学法结合在线学习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理数医药学杂志,2012,25(6):751-753.

[10]吴穷,苏方.以案例为基础的PBL 教学法在临床肿瘤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16,14(5):844-846.

第8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资源分配;政府;公平;公共财政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公共政策属性

著名学者戴维·伊斯顿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权威性决定的输出,其本质是对的“价值”作权威性的分配。[1]对于这里的价值,我们应作广泛意义的理解:既包括层面的价值,也包括政治学、学意义上的价值;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价值,也包括精神方面的价值。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其开发所涉及的面是相当广泛的,具有丰富的,需要资源的输入与输出。因此,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包括人力资源本身的配置)在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分配的过程,具有明显的公共政策属性,“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战略思想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公共政策涵义。当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为政府时,人力资源开发便具有了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因为政府投入的是纳税人的钱,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是其根本目的。

政府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时,必然会有倾向地分配相关公共资源,如谁将先获取?获得多少?如何获取?等等。人力资源开发的公共政策属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资源的分配。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如何将一国现有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如何使现有的人力资源在规模、质量上进一步提高,实现体质、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等的进一步等都需要政府投入相当的公共资源,这些公共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内容。政府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其政策取向是有偏好的,如优先发展基础还是高等教育?公共资源在城市与以及区域之间如何进行有效的分配?这一系列的都涉及到政府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二是就人力资源本身来说,作为一种活的资源,它只有通过有效的配置和利用才能切实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人力资源本身是政府公共政策分配的重要资源。因此,无论从开发人力资源的角度,还是从利用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源开发本质上都是一种资源配置的过程。当人力资源开发活动与具体的组织、群体、个人相结合时,也就转化为了利益分享与社会发展的问题,也就关涉到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理念的取向问题。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强正外部性规定了政府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主体

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作为一种投资,具有高收益、低风险的特征。人力资源开发的收益是多样性的,社会的各方面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从人力资源开发中获益,当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为政府时,它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公共产品,简单的来说,即一个人消费某一产品并不会损害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的产品,它不同于私人产品,如、公司提供的私人产品。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相比较,它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的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产品是为整个社会提供的,不能将其分割成若干部分或分别归于由某一个人或组织来消费,如安全、秩序、国防等等。当然,依据受益范围的大小,可以将公共产品划分为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尽管如此,公共产品的效用仍然是不可分割的,它总是向全国或某个地区的所有成员提供其效用。而私人产品的效用则具有可分割性,市场商品的效用发挥必须分割给具体的“个人”才能得以实现,并由具体的“个人”来支付相关费用。

2.消费的非排他性。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即一个人或组织对某一公共产品的消费,并不或妨碍其它的个人和集团同时消费该公共产品,也不会减少其他个人或组织消费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例如,航海中的灯塔,可以为夜间航行的所有船只提供照明;而私人产品则具有排他性,当消费者为私人产品付钱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该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利益。

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这里的非竞争性是指公共产品的价值不会因其消费者的增加而减少,如路灯的照明,这表明公共产品的消费者无须通过市场采取竞争的方式来获取。而私人产品的消费者一般必须通过市场采用出价竞争的方式来获取产品的消费权,如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获得。

7.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公共产品的提供不能以盈利为目的,它追求社会效益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而私人产品的提供则一般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追求的是私人市场利润的最大化。

公共产品的以上四个特征是密切联系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其它两个特征是它们的延伸。在实际生活中,完全符合以上特征的纯粹的公共产品比较少,如国防;而大量存在的是准公共产品。尽管如此,我们也完全可以根据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来区别一般的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市场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是失灵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应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和政府实施公共政策的主要内容和边界范围,包括国家安全、社会治安、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等的提供不能以盈利为目的。

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的失灵为政府干预及其职能界定提供了边界,市场的外部性是其失灵的重要原因。外部性是指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个体、企业或社会组织)之间,一个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他经济单位产生影响,而该主体又没有根据这种影响从其他主体那里获得相应的报酬或支付相应的补偿。外部效应有外部正效应与外部负效应两种形式,好的或积极的影响被称为外部正效应或外部经济(如一个人养花种草给邻近的养蜂人带来的好处),坏的或消极的影响则被称为外部负效应或称为外部不经济(如化工厂化学物质和噪音的散布所产生的外部损耗)。当外部效应存在时,市场是无效的,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调节以达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沃尔多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在经济活动产生‘外在需求’的地方,无论是受益还是损耗,由生产者满足这些需求都是不恰当的,或者说是不可从生产者那里征收的。这样市场结果将没有效率。因为这些外部受益或损耗是不进入决定生产决策的的。”[2]市场机制难以解决外部效应的问题为政府干预提供了依据,面对外部效应,政府一般是通过补贴或直接的公共部门生产来推进外部正效应的产生,并通过相关政策、措施来管制外部负效应的产生或弥补外部负效应对社会造成的损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其中,政府有效的创建公共福利系统,包括养老院、孤儿院、社会保险机构、残疾人护理中心等;公共卫生系统,包括公共防疫系统、公共保健系统、公共医疗系统等;公共教育系统,义务教育和一些特殊教育的教育经费由政府提供;公共文化事业和娱乐休闲设施,如博物馆、展览馆、馆、少年宫、公益性休闲场所以及名胜古迹和古文化遗址保护等;从事基础、前沿学科和有战略意义研究创造的科研机构等等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就人力资源开发来讲,教育和健康投入是实施人力资源开发的两种主要形式。教育是人们获取知识和增长才干的主要途径,马克思曾经说过:“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获得劳动部门的基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3]健康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环节,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投资于健康》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健康状况既是人类发展最根本的目标,又是加快发展的手段。”马歇尔曾指出:“健康与强壮、体能、智能与道德情操……是财富的基础。而物质财富的最根本的重要性在于这样一种事实,即如果加以明智的运用,它可以增进人类的健康与强壮、体能、智能与道德情操。”[7]这道出了健康与财富间的密切关系。而公共教育资源与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这些领域靠市场是很难解决的,政府必须在这些方面发挥主要功能,为人力资源开发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这尤其在我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口基数大,充分的保障基础教育和基本的公共医疗卫生是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基础性条件,具有战略意义。此外,在人力资源开发的诸多环节,政府都应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包括政策引导、信息提供、人力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宏观调控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来纠正市场的偏差。政府在提供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平、有效的提供和分配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资源是有效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基本保障。

三、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理念:公平与效率

政府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核心主体,其活动是通过一系列的人力资源开发政策来实现的,如教育政策、公共医疗卫生政策等等。政府机制的运作不同于市场,政府作为公共权力运行的主体,政府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应坚持公平为先,在此前提下追求高效率,以增进和维护公共利益。而市场机制的运作所遵循的是市场,各经济主体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是以效率优先为导向的,追求市场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政府机制的运作应重在解决公平问题,而市场机制的运作重在解决效率问题,政府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主体,对公共资源的分配应坚持公平为先。

首页地图RSS考研软件收藏自动考研网(做最好的考研门户)论文软件站赞助|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管理学|公共管理|财政税收|证券金融|会计审计|计算机|教育论文|法律论文|工科论文|理科论文|文化论文更多论文下载考研考研数据中心免费论文现成论文编号艺术论ysl文学论whl

哲学论jjx医药学glx

政治论txx英语论gyx

社会学shx教育论jyx

法律论flx会计hjl

逻辑学ljl计算机jsj

工商gsl证券zql

统计学tjx国学gxl

国家法gjx战略zllA级数据机房保证带宽

超低的价格,让你动心

登录提供各专业免费论文

海量论文数据,一流速度

详情提供考研类全方位信息

更新最快,保证最新信息

登录注册成为本站会员

玩博客,一切免费ing..

点击注册成为本站会员热门关键词当前位置:主页>工商管理>人力资源论文>>正文论人力资源开发的公共政策意涵

来源:[2007-10-31]作者:考研

(一)公平:公共资源分配的价值前提

“公平”一词涵义丰富,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作为政府对公共资源进行分配的价值前提,可以将其理解为政府对公共资源进行合理性的分配。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从深层次上讲实际上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过程,以对全的公共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有效调节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促进和谐利益格局的形成,进而实现社会的协调为目标指向。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之中,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必须综合考量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把握社会的整体利益格局。我们可将体现公共政策公平价值优先的合理性作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即通过公共政策的运作,为公众创造平等发展和有利于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政策环境。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一是创造机会均等的政策环境,这主要是指每个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应是相同的,公众对社会各种价值、资源的获取应具有同等的机会,让人们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不能有歧视。二是创造规则一致的政策环境,这主要是指“在面前人人平等”,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每个人都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各种法律、法规对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效力,依法办事。三是创造收益适当的政策环境,这主要指所有人的劳动都是平等的,一切合法劳动和合法收入都应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平不是要求绝对的平等,而是强调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进行公共资源分配时,必须同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同等对待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绝对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尽管公共权力主体可以为公众创造机会均等的政策环境,但其背后隐藏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因为“起点平等即使作为一种理想,也不真正意味着一个人在进入每一个竞争时在所有四个因素中?穴出身、运气、努力和选择?雪与其他人都平等。”[5]而且每个人在先天素质上也是有差异的,那种绝对的平等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坚持“公平”优先的价值并不是要求绝对平等。政府在对公共资源的进行分配时必须平等考量各群体的利益诉求,以公共利益为旨归,有效调节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尽可能地把差异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弥补市场失灵,促进和维护社会的整体平衡。

衡量价值分配的合理性从更深的意义上讲就是要看这种价值分配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否不断满足了人们多方面的需求,是否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公平的价值观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状态,也是衡量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尺度,合理地分配社会价值,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利益需要和发展需求,这种需要和需求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政府对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来实现的,是整个社会和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公共资源分配的应有之义

效率作为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指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公共权力主体对公共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配置时,在公平价值追求的前提下应力求高效率,尤其是对有限的公共资源的配置。公共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一是考察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客观地确定政策结果并将政策结果与政策的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越高,表明政策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就越高。如对公共资源的分配,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人们的文化程度、人均教育资源占有量以及社会对教育的满意度等指标来进行考量。二是考察政策投入的产出效率。政策资源投入与政策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是反映政策配置资源有效性的重要指标,阿瑟·奥肯指出:“效率意味着从一个给定的量中获得最大的产出。”[6]一项政策即使实现了政策目标,或是较高程度地实现了政策目标,但政策投入的资源过多,造成了政策资源的无效利用和浪费,使政策资源的应有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也不能认为这种配置是高效的。三是考察社会整体效率。通过衡量公共政策对整个社会活动产生的,我们可以从整体上考察政策配置资源的状况,如政策的实施是否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是否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经济学家曼昆指出:“效率是资源配置使所有的社会成员得到的总的剩余最大化的性质。”[7]社会的整体满意度是我们考察公共政策配置资源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学者们通常把帕累托效率作为资源配置有效性的最高境界。对于帕累托效率,经济政策学家尼古拉·阿克塞拉作了如下表述:“从帕累托原则的概念我们可以推出帕累托最优概念。”“如果从社会状态a移动到其它状态,提高社会中某一社会成员的福利不可能不使至少一个其他成员的条件恶化,那么社会状态a就是帕累托‘最优的’。”[8]帕累托效率为考察政策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在现实的政策实践中,要使政策配置资源达到帕累托效率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是我们可以无限地去接近它。效率的标准反映了公共权力主体与公共资源之间的关系,标志着在公共政策的实践中公共权力主体有效配置政策资源的能力和水平,并表明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水平和作用发挥的程度。

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也是公共政策实践的过程,人力资源开发政策的实施需要相应的公共资源投入,公共资源能否得到公平、有效的配置,能否提高社会的整体人力资源水平是衡量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标准。市场机制追求的是效率优先,而政府机制应以公平价值为先,以实现和维护公共利益为旨归。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时,其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利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政府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是不能以盈利为目的的,其根本目标是为了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整个国家人力资源水平,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四、公共财政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强有力保障

人力资源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具有较强的周期性,见效慢。教育投资、基本医疗卫生等投资都是大型的社会工程,这些工作靠市场是难以解决的,只有通过政府对公共财政、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才能更有效的解决。作为一项准公共产品开发活动,人力资源开发或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具有较高的预期收益,而且其收益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它既包括看得见的,也包括看不见的。人力资源开发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特点,如科研人员所取的攻关所表现出来的收益不仅仅是具体的个人,还有这些科研人员所在的组织;同时,科研成果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所形成的收益更是不可估量的,它可以使全社会受益,在国际上也可以提高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于从事基础、前沿学科和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创造,政府在这些领域应通过公共财政为其提供良好的基础环境和实施相应的激励措施,积极鼓励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对“财政”一词的一般理解是:财政是个分配,以国家为分配的主体,经济资源的配置服从于国家计划,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财政”一词的涵义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的理念相适应的,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财政代替企业成为了社会投资的主体,成为了社会再生产的主要构成要素。而财政则认为“财政”应是公共部门经济或公共经济,现代政府不仅是一个纯消费的单位,也是一个创造价值的生产部门,是与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等相对应的一个重要经济部门即公共经济部门。这个部门的任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满足社会的公共服务需要,弥补市场失灵。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部门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主体,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居于主导地位。相应地,致使财政的职能范围大而宽,几乎囊括了生产、投资,乃至消费的各个方面。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是市场,而不是政府。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要求政府职能的相应变革,尤其是经济职能,要求重新界定我国财政的职能范围。因此,借鉴有关市场失灵、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理论来认识财政的性质问题具有突出意义,即国家财政应是公共财政,它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应主要对市场机制起拾遗补缺作用,公共财政所要解决的是市场不能解决或者通过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诸如提供公共产品、纠正外部效应、维持有效竞争,调节收入分配和稳定经济秩序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弥补“市场失灵”,这也是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范围。我国在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关于公共财政改革的研究和讨论逐渐兴起。1998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公共财政的要求;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将建立公共财政初步框架作为“十五”时期财政改革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了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目标,发展市场经济需要相应的公共财政制度相配合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讲,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公共财政体制无疑能够为人力资源开发注入强大的动力,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

:

[1]戴维·伊斯顿.生活的系统[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美]查尔斯·沃尔多.市场或政府[M].北京:发展出版社,199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面临挑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

[5]詹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上海:三联书店,1989.

[6]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