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5: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版权危机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校园;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
引言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这种商务活动新模式已经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经济活动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受并喜爱网上购物,可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安全问题依然是制约人们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最大问题,因此,安全问题是电子商务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和保证电子商务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校园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校园环境下的具体应用与实现,其安全性也同样是其发展所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因此应当着重研究。
1校园电子商务概述。
1.1校园电子商务的概念。
校园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下的具体应用,它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利用校园网络基础、计算机硬件、软件和安全通信手段构建的满足于校园内单位、企业和个人进行商务、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活动需要的一个高可用性、伸缩性和安全性的计算机系统。
1.2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
相对于一般电子商务,校园电子商务具有客户群稳定、网络环境优良、物流配送方便、信用机制良好、服务性大于盈利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也是校园开展电子商务的优势所在。与传统校园商务活动相比,校园电子商务的特点有:交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快捷方便、交易成本较低。
2校园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
2.1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内容。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内容从整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校园网络安全和校园支付交易安全。校园网络安全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安全、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等。校园支付交易安全的内容涉及传统校园商务活动在校园网应用时所产生的各种安全问题,如网上交易信息、网上支付以及配送服务等。
2.2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同样来自网络安全威胁与交易安全威胁。然而,网络安全与交易安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不可分且相辅相成的,网络安全是基础,是交易安全的保障。校园网也是一个开放性的网络,它也面临许许多多的安全威胁,比如:身份窃取、非授权访问、冒充合法用户、数据窃取、破坏数据的完整性、拒绝服务、交易否认、数据流分析、旁路控制、干扰系统正常运行、病毒与恶意攻击、内部人员的不规范使用和恶意破坏等。校园网的开放性也使得基于它的交易活动的安全性受到严重的威胁,网上交易面临的威胁可以归纳为:信息泄露、篡改信息、假冒和交易抵赖。信息泄露是非法用户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盗取或截获交易信息致使信息的机密性遭到破坏;篡改信息是非法用户对交易信息插入、删除或修改,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假冒是非法用户冒充合法交易者以伪造交易信息;交易抵赖是交易双方一方或否认交易行为,交易抵赖也是校园电子商务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2.3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基本安全需求。
通过对校园电子商务安全威胁的分析,可以看出校园电子商务安全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交易对象的身份真实性、交易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交易信息的有效性和交易信息的不可否认性。通过对校园电子商务系统的整体规划可以提高其安全需求。
3校园电子商务安全解决方案。
3.1校园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结构。
校园电子商务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从系统的角度对其进行整体的规划。根据校园电子商务的安全需求,通过对校园人文环境、网络环境、应用系统及管理等各方面的统筹考虑和规划,再结合的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总结校园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结构,如图所示:
上述安全体系结构中,人文环境层包括现有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以及校园电子商务特有的校园信息文化,它们综合构成了校园电子商务建设的大环境;基础设施层包括校园网、虚拟专网VPN和认证中心;逻辑实体层包括校园一卡通、支付网关、认证服务器和交易服务器;安全机制层包括加密技术、认证技术以及安全协议等电子商务安全机制;应用系统层即校园电子商务平台,包括网上交易、支付和配送服务等。
针对上述安全体系结构,具体的方案有:
(1)营造良好校园人文环境。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校园电子商务参与者们的信息文化知识与素养、增强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共同营造良好的校园电子商务人文环境,防止人为恶意攻击和破坏。
(2)建立良好网上支付环境。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建立了校园一卡通工程,校园电子商务系统可以采用一卡通或校园电子帐户作为网上支付的载体而不需要与银行等金融系统互联,由学校结算中心专门处理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可以大大提高校园网上支付的安全性。
(3)建立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建立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可以为校园电子商务系统提供安全认证的功能。
(4)组织物流配送团队。校园师生居住地点相对集中,一般来说就在学校内部或校园附近,只需要很少的人员就可以解决物流配送问题,而不需要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校园内建立一个物流配送团队就可以准确及时的完成配送服务。
3.2校园网络安全对策。
保障校园网络安全的主要措施有:
(1)防火墙技术。利用防火墙技术来实现校园局域网的安全性,以解决访问控制问题,使只有授权的校园合法用户才能对校园网的资源进行访问,防止来自外部互联网对内部网络的破坏。
(2)病毒防治技术。在任何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都具有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校园网虽然是局域网,可是免不了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因此,加强病毒防治是保障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环节。
(3)VPN技术。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已经建立了校园一卡通工程,如果能利用VPN技术建立校园一卡通专网就能大大提高校园信息安全、保证数据的安全传输。有效保证了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且易于维护和改进。
3.3交易信息安全对策。
针对校园电子商务中交易信息安全问题,可以用电子商务的安全机制来解决,例如数据加密技术、认证技术和安全协议技术等。通过数据加密,可以保证信息的机密性;通过采用数字摘要、数字签名、数字信封、数字时间戳和数字证书等安全机制来解决信息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的问题;通过安全协议方法,建立安全信息传输通道来保证电子商务交易过程和数据的安全。
(1)数据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电子商务中最基本的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其原理是利用一定的加密算法来保证数据的机密,主要有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是常规的以口令为基础的技术,加密运算与解密运算使用同样的密钥。不对称加密,即加密密钥不同于解密密钥,加密密钥公之于众,而解密密钥不公开。
(2)认证技术。认证技术是保证电子商务交易安全的一项重要技术,它是网上交易支付的前提,负责对交易各方的身份进行确认。在校园电子商务中,网上交易认证可以通过校园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例如校园一卡通系统)来进行对交易各方的身份认证。
(3)安全协议技术。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较成熟和实用的安全协议是SET和SSL协议。通过对SSL与SET两种协议的比较和校园电子商务的需求分析,校园电子商务更适合采用SSL协议。SSL位于传输层与应用层之间,能够更好地封装应用层数据,不用改变位于应用层的应用程序,对用户是透明的。而且SSL只需要通过一次“握手”过程就可以建立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一条安全通信通道,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
3.4基于一卡通的校园电子商务。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网建设和校园一卡通工程建设逐步完善,使用校园一卡通进行校园电子商务的网上支付可以增强校园电子商务的支付安全,可以避免或降低了使用银行卡支付所出现的卡号被盗的风险等。同时,使用校园一卡通作为校园电子支付载体的安全保障有:
(1)校园网是一个内部网络,它自身已经屏蔽了绝大多数来自公网的黑客攻击及病毒入侵,由于有防火墙及反病毒软件等安全防范设施,来自外部网络人员的破坏可能性很小。同时,校园一卡通中心有着良好的安全机制,使得使用校园一卡通在校内进行网上支付被盗取账号密码等信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超级秘书网
(2)校园一卡通具有统一身份认证系统,能够对参与交易的各方进行身份认证,各方的交易活动受到统一的审计和监控,统一身份认证能够保证网上工作环境的安全可靠。校园网络管理中对不同角色的用户享有不同级别的授权,使其网上活动受到其身份的限制,有效防止一些恶意事情的发生。同时,由于校内人员身份单一,多为学生,交易中一旦发生纠纷,身份容易确认,纠纷就容易解决。
4结束语。
开展校园电子商务是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已有许多高校开展了校园电子商务,它极大的方便了校园内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可是与此同时,安全问题成为制约校园电子商务发展的障碍。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安全、便捷的校园电子商务应用环境,让师生能够方便可靠的进行校园在线交易和网上支付,是当前校园电子商务发展要着重研究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洪心。电子商务安全[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坚争,赵雯,杨立钒。电子商务安全与电子支付[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刘克强。电子交易与支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关键词:开放获取 开放获取资源 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3-181-02
1开放获取资源概述
1.1开放获取定义
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Open Access” 通常被译作:开放获取、开放存取、开放访问、公开获取、开放使用等。开放获取运动(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的概念,按照 Open Access News 上的介绍可定义为:把同行评议过的科学论文或学术文献等放到网络上,使用户可以免费获得,而不需考虑版权或注册的限制。开放获取运动旨在打破学术研究的人为壁垒。
1.2开放获取的基本特点
1.2.1信息的交流方便而快捷、信息易于获取
开放获取为科研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对其具体交流的信息只有质量上控制,而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可以是学术论文、期刊全文、研究报告,也可以是文本文件、多媒体文件等,都可以从互联网上免费、自由地获取。开放获取提高了学术交流的时效性,免去了传统出版模式过程中漫长的评审与出版过程,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开放获取的目标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学术信息的广泛传播和自由共享,
1.2.2费用支付模式新颖,作者拥有版权
开放存取期刊与传统印本期刊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费用支付模式的不同。传统印本期刊的各种费用绝大多数都是由订户支付,开放存取期刊则采用“作者付费发表,用户免费使用”的经济运行模式。在传统出版模式下,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要在商业化学术期刊上发表,就必须把作者的版权,还包括网络传播权和长期保存权一并转让给出版商。但是在开放获取环境下,作品版权不再发生转移,作者可以长期拥有版权。
1.2.3学术信息可以自由传播
网络环境下学术信息变化快,科研人员可以随时自己的学术成果,可以在线与同行进行交流,也可以及时对已经发表的作品进行修改,具有很高的灵活度。
1.2.4开放存取作品形式多种多样
《关于开放存取出版的百斯达原则》明确规定只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的文献都可以成为开放存取作品:(1)作者和版权人允许用户在尊重其版权的条件下,免费获取、复制或者传播其数字化信息;(2)完整的作品存储在至少一个稳定、可靠的网络服务器中,以确保免费阅读、检索和长期存储。在开放存取这种学术交流模式下,只对学术信息进行质量上的控制,而没有形式和内容方面的严格限制。开放存取作品不仅包括纯文本的电子出版物、电子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还包括视音频等各种媒体形式的学术信息等。开放存取作品形式比较多样,使用比较灵活。
1.3开放存取的实现方式
开放存取实现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1)开放获取仓储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OA仓储);(2)开放获取期刊 (Open Access Journals);(3)其它开放获取资源如个人和机构网站、电子书、Blog、Wiki、BBS、P to P文件共享网络(file-sharing networks)等。
1.3.1开放获取仓储(也称自行典藏、作者自存档)
开放获取仓储通过作者自存档 (Self―Archiving)方式实现,即研究机构或作者,将未曾发表或已经在发表的论文作为开放式的电子档案存储在学科知识库(Disciplinary archive)或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中。依赖作者提交自有之作品的数字文档及相关元数据,对外提供查询、检索、浏览及下载服务。根据资源组织方式的不同,OA仓储又可分为:(1)学科 OA仓储,如物理学领域的arXiv、认知科学领域的 COAorints等等;(2)机构 OA仓储,如加利福尼亚大学的eSeholarship、麻省理工的DSpace,等等。
1.3.2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
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s)是一种论文经过同行评审的、网络化的免费期刊,全世界的所有读者从此类期刊上获取学术信息将没有价格及权限的限制,编辑评审、出版及资源维护的费用不是由用户,而是由作者本人或其他机构承担。
1.3.3其它方式
开放存取也可通过其它方式 ,如个人或机构网站、Blog、Wiki、电子书、BBS、P to P文件共享网络等来实现。
2 大学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面临的困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期刊出版商在谋求最大化利润的驱动下,不断兼并中小型期刊出版机构,进而日益垄断期刊市场,大幅度地提高期刊价格 ,而图书馆本身的预算经费又有所减少,购买力下降,这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完整性是一个很大的伤害,进而导致文献资源保障率滑坡。
传统的大学图书馆主要是以纸质为载体的文献传递、存贮、交流和利用,大学图书馆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收集、整理、保存、传递文献信息资源的中介角色。随着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高密度存取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出现了大规模的商业数据库和数字化的信息产品,极大地丰富了用户获取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其中数据库出版商具有垄断的控制权,一方面对价格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又决定着哪些学术研究成果可以进入交流渠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兼并购买等商业行为,学术研究成果出版尤其是重要的学术期刊的出版逐步被少数大的出版商垄断,出版商对利润的追求,以及竞争机会的锐减,使学术交流日益商业化,学术期刊价格大幅度地提高,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最终成为出版商谋取进行谋求暴利的工具。这种出版商垄断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学术期刊危机。然而,作为支持科学研究主要机构、学术期刊的主要消费者的图书馆,则面临着资金的缺乏只能取消部分科技期刊的订购,大学图书馆无力继续维持科学研究所需资源,科研人员能够利用的期刊在日益减少,可获得的学术著作急剧下降,科学信息的传播受到严重阻碍,这势必影响到科学研究的速度、效率以及品质。
学术期刊危机的结果是直接导致“学术交流危机”。学术期刊的具有内容专而精、新颖性、系统性强、时效性强等显著特点,是从事科研活动和进行学术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获取和阅读大量的期刊论文,了解同行研究人员一些研究情况和学科发展的动态;研究人员发表成果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经济报酬,而是希望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传播研究成果,取得同行的认可和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但“学术期刊危机”却限制了众多用户阅读科技期刊进而了解作者研究成果的机会,这与作者的利益初衷是不相符的。对整个社会的科学研究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学者希望通过尽可能多的读者阅读其论文而使研究成果得到快速传播,因为学者出版学术著作或,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学术认可和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读者则需获取尽可能多的相关科研论文进行研究阅读,基于现有的学术交流出版流通渠道不畅,可获得性差,满足不了现代大量而高速的信息交流需要。
基于这样的背景前提下,以消除学术信息资源存取过程中的一切障碍为宗旨、以实现学术信息的共享为理念的――开放获取是一种全新的出版模式,力图在网络环境下改变学术交流的方式,消除存取文献的一切障碍,使科研人员能及时、便利、迅速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从而达到科学研究信息无障碍交流的理想目标。
3开放获取条件下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宣传,提高对开放获取的认识
有关部门应宣传开放获取对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科学研究和信息传播的重要作用,加强培养对开放获取和机构库的意识,宣传开放获取的理念,鼓励和支持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到开放存取。
大学图书馆应该充当宣传开放存取理念的排头兵,以专题讲座、展览、学术报告会、网站专题等形式,使科研工作者了解其运作模式和优点,打消科研人员对开放获取的如付费发表、无法确认开放获取期刊的质量、发表出的成果可能不被认可等方面顾虑,让更多的科研人员不仅仅作为开放存取的使用者,而且还成为这种模式的提供者,从而真正推动开放存取的发展。大学图书馆可以在其主页上宣传和推荐学术交流的开放获取的方式和可以利用的资源,尽量扩大开放获取的影响范围,争取更多的支持。鼓励本校科研人员尽量在开放获取期刊上,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机构知识库或学科知识库中存档,供用户共享使用。
3.2发现开发获取资源,丰富大学图书馆馆藏
大学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具体的研究需求以及学校的学科领域,对开放获取资源进行过滤,去粗取精,收集、整理网络开放存取资源,建立相应的超链接,通过链接来获取更多的网络开放获取文献信息这样,实现文献资源的尽快流通和全面共享,也降低了和获取成本。同时,将网络的开放存取期刊与本馆订购的期刊进行比较,整合现有馆藏期刊资源,删减重复的期刊资源,以节省有限的书刊购买经费。
3.3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机构典藏库
机构典藏库收集本校研究人员的优秀作品稿源,包括教研人员的论文(包括已发表和待发表)、学术著作、会议论文、预印本、研究与技术报告、申报的科研课题、工作文稿和PPT演示稿全文等等。将开放存取、永久性保存、公益性信息服务与网络出版结合在一起,同时对开发获取的学术评价要有新的措施加以规范,打破传统的以发表学术期刊作为评判的标准,调动广大作者的积极性,对发表在开发获取期刊上的论文作者要进行一定的资金资助。
3.4深层次开放利用OA资源
高校图书馆是学术资源的主要收藏基地,应将OA资源纳入图书馆的馆藏体系之中,图书馆可以利用 以往建立学科信息门户,特色数据库的经验,选择评价开放存取资源,按照高校的学科设置 ,对OA资源进行编目,组织,形成一个有序化的独立数字资源系统,将其整合至馆藏目录(OPAC)中,使资源全面、系统地展示给读者,提高OA资源的利用率。
4结语
开放获取是一种新的学术交流出版模式,对大学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政策、服务方式等各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大学图书馆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深入研究开放存取,努力推动开放获取运动,积极整合开放获取资源与馆藏资源,变革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使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系统中获得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完成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武.开放存取出版的两种主要实现途径[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58―63.
[2]陈吟月.学术资源开放存取的策略研究[J].图书馆,2007,(1):57―60.
[关键词]馆藏采集 馆藏组织 馆藏保存 馆藏评价
[分类号]G253
所谓危机,劳伦斯・巴顿认为是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因此,本文认为馆藏发展危机指的是图书馆在馆藏采集、组织、保存与评价过程中,由于信息市场、用户需求、资源类型等外部因素和图书馆经费、管理、策略等内部因素而引起的一系列可能对馆藏存在负面作用而又不甚确定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馆藏内涵与外延发生着重大变化。在内涵上,由图书馆拥有访问权和保存权的资源扩展到图书馆可能只拥有访问权而没有保存权的资源,即用户通过图书馆可以访问的一切资源,包括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在外延上,从获取渠道上看,馆藏即包括图书馆通过订购、呈缴或自建的资源,还包括网络采集等方式采集的资源;从表现形式上看,馆藏主要有印本资源和数字资源;从资源保存看,可分为具有本地保存权的资源和不能本地保存的资源。可以说图书馆馆藏在类型、结构、来源、形式等方面的多样化,使得图书馆面临的馆藏问题日益复杂,由此导致图书馆在馆藏采集、馆藏组织、馆藏保存和馆藏评价等环节中面临诸多危机。本课题将主要从上述4个环节出发,结合课题调查问卷的相关调研结果,深入剖析图书馆当前的馆藏发展危机,并提出预防与化解危机的策略。
1 馆藏采集危机
1.1 采集经费危机
必要的经费支持是馆藏建设与良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图书馆经费来源一直以来只有财政拨款,随着书刊、电子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管理与维护成本的不断增加,设备投入的不断加大,单一来源经费往往不能满足图书馆的需求,许多图书馆特别是县级或区级图书馆的文献采购量近年来零增长现象非常普遍。即便是规模较大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其年度经费预算也无法跟上资源价格的增长步伐。但是,在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主要依靠供应商提供,这些数字资源在采购模式方面类似于传统的期刊订阅,需要不断补充和丰富以保持其内容的持续更新,在资源保存方面,大多只有使用权,而不能保存在本地。因此,如果没有持续的经费支持,就会导致前期的大量投资付之一炬。
1.2 资源类型危机
面对数字资源数量的剧增和利用上的便捷,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利用数字产品,尤其是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数字资源已经成为科研用户首选使用、习惯使用和依赖的基本资源。致使许多学校开始大量订购专题或综合期刊全文库,同时尝试停订相应的印本期刊。如清华大学图书馆自2005年以来,随着数据库订购量的逐年增加,印本期刊的订购量却逐年下降,2008年仅订购了198种左右的印本期刊。更有权威报告预言,到2016年,科技期刊将主要以数字版本为基本出版形式。在E-Science环境下从事科研活动需要利用各种类型、多种来源渠道的学术信息,除了传统印本资源和期刊论文、图书等数字资源外,还包括新的数字资源类型,如预印本、实验室报告、私人交流等,尤其是演讲稿、备忘录、数据单表等新型资源类型。因此,图书馆馆藏采集的资源类型决策必然会更加复杂,资源采集工作也将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1.3 知识版权危机
资源类型及资源采集渠道的多样性,使图书馆在馆藏采集的过程中,面临的知识版权危机也越来越多样化,不仅包括传统意义的收藏侵权产品发生的版权危机或开发馆藏不当发生的版权危机,更多的会陷入供应商责任连带引发的版权危机,可以说是,稍有不慎,便会被卷入到错综复杂的版权危机中。在入场券藏侵权产品发生的版权危机方面,根据过错责任原则,图书馆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购入侵权资料虽不承担法律责任,但是不能够再提供服务。因此,图书馆应防范侵权资料以主动,或者被动的方式流入馆藏之中,而对入藏的侵权资料要停止使用、封存或者销毁。而在供应商责任连带引发的版权危机方面,面对国内版权法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图书馆极有可能由于购买数据库供应商未能妥善解决版权问题的资源而面临承担连带责任的危险。
1.4 采集渠道危机
图书馆获取资源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来进行。本课题通过调研国外若干所较有代表性的图书馆的现行战略规划,将其馆藏采集渠道加以统计后发现,除了前述传统馆藏采集渠道外,图书馆还通过入网、联机共享、租用、免费获取等多种方式获取馆藏资源。图书馆馆藏采集渠道的多样化,在给图书馆带来获取便利的同时,也让图书馆在渠道选择上面临更大的风险。
1.4.1 印本资源 印本资源的保障功能是图书馆为教学、科研和社会发展提供的最基本职能,图书馆印本资源的获取方式主要是各种书目。据本课题“用户利用图书馆资源”统计数据显示:印本资源,尤其是中文图书仍然是读者最喜欢借阅、需求量最大的文献类型,而50%以上的受调查者表示其所在馆中文馆藏在质量或数量方面不能满足利用需求,主要表现在所需要的图书在公共OPAC系统中检索不到、馆藏图书陈旧等。因此,图书馆中文藏书质量与藏书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用户对图书馆资源提供方面的依赖性。但是目前国内图书出版现状以及采集渠道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给中文图书的采购质量带来很大的危机。这种危机表现为:①出版市场缺乏学术出版规范增加了资源采集的盲目性。由于缺乏学术评审制度,致使低水平重复出版现象严重,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比例较低。而且出版信息不规范、不准确,造成书目信息不准确、不全面,图书误采、漏采现象比较严重。②采集渠道的多元化无法真正弥补单一渠道造成的危机。利用书商书目,原则上可以弥补原先渠道单一的局面,图书馆可采购到更多有价值的图书,从而提高印本馆藏质量。
然而,本课题对2002-2005年国内5家图书馆经济类藏书质量进行对比发现:①随着与书商合作力度的加大,5家图书馆经济类藏书质量却呈逐年下降趋势;②采集渠道比较稳定的图书馆,藏书质量最为稳定;③采集渠道变化较大的图书馆,质量下降幅度也最为明显。此结果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对书商书目的全、精、准产生怀疑。据一项对当前比较大的三家书商书目进行对比的调查显示:折扣率较低的高教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三家书目收集数量差异非常大,最高的与最低在相差近4倍左右。另外,据业内人士透露,在书商书目中出版社库存书、滞销书、特价书、二渠道书或合作出版书目信息的比例越来越高。
1.4.2 数字资源 由于电子文献、网络资源的出现,及这些资源有着不同于传统印本资源的存取、传播、利用方式,与以往相比,图书馆获取资源的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据本课题调研,53%问卷显示其所在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经费比例逐年增加,88%的问卷表明数据库资源主要以购买到本地、租用使用权为主要途径,而网络资源的采集渠道主要是免费获取。因此,各数据库供应商资源采集渠道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样会给图书馆数字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带来巨大风险。这表现在:①数字资源内容存在不稳定性;②销售模式让图书馆灵活选择资源的余地减弱;③联合采购挤压了图书馆自主选择所需资源的空间。联合采购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用有限的资金获得更多的电子资源,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图书馆来说也是具有一定风险的:如Project Muse中的410种期刊,其中有37%与EBSCO全文数据库中的期刊重复。
2 馆藏组织危机
图书馆常用的资源描述方法有都柏林核心元数据集(DC)、机读编目格式(MARC)、资源描述框架(RDF)、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和本体(Ontology)等,而常用的资源组织方式有在线联机目录、导航链接、门户、数据库、机构仓储等。本课题调研了国外若干所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的网站和现行战略规划,了解当前图书馆的馆藏组织方式,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即便当前较有实力的图书馆,其对馆藏组织的主要方式仍然是联机目录、导航链接、机构仓储和数据库等方式。这些资源组织方式,对于传统的印本资源或数据库资源,从检索利用的角度来讲,已日趋成熟。但是,对于网络资源却存在着危机。
2.1 网络资源的有效组织
目前,普遍的网络资源组织方式是通过文件、主题树、数据库或超媒体方式,建立学科导航库、学科知识库或建成本馆特色数据库,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等方式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线索,最终联接到相应的网络资源,或通过高度链接的网络结构在各种信息库或知识库中自由航行,找到所需要的信息或知识。但是网络环境为信息资源组织制造了复杂的环境,信息内容量庞大,流动变更频繁,造成网络资源组织危机,致使图书馆网络资源开发不足与低效利用现有资源现象并存。一方而,图书馆利用自动标引、自动文摘、自动编制分类表、自动编制索引等手段对“海量”的网络学术资源进行组织,往往对信息质量缺乏准确判断,因此网络学术资源组织没有起到相应的学科导航作用,影响了用户对专业学术资源的利用;另一方面,在网络资源组织中,缺乏对用户信息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从而影响网络学术资源的组织利用。
2.2 新的资源组织方式带来的挑战
大众标注(folksonomy)是一种Web2.0环境下组织网络资源的新方法,主要是指用户使用标签(tag)对自身创建或他人创建的网络资源进行标注,以供标注者自身或者他人检索的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用户不再仅仅是被动的资源利用者,而是参与对资源的创建、修改、完善、评价和推荐,乃至组织和分类的行列。面对着如此丰富的标注对象类型(图书、文章、音频、视频等)以及参与用户的广泛性和标注的随意性,图书馆需要更多的考虑如何客观地认识此类资源,并且有效地利用其为用户提供服务。而为了确保信息资源能够在各种不同的应用场景中有效地被发现、自动处理、集成与复用,从而有助于计算机之间以及计算机与用户之间的协同工作,则是Web2.0环境对图书馆信息组织的基本要求,图书馆能否在语义标注、语义推理、语义搜索引擎和语义Web服务等占据先机,也将使图书馆面临新的挑战,这些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也将成为阻碍图书馆在Web2.0的环境中充分体现自身价值的危机。
3 馆藏保存危机
图书馆馆对印本资源,尤其是珍贵文献和古籍图书的保存可以说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保存制度和保存方法,随着数字资源成为图书馆主体馆藏,有关数字资源的保存问题开始受到图书馆界的强烈关注。但是数字资源自身的技术属性、销售模式、涉及的政策法律等独特性,使得数字资源的保存危机日益显现出来。
为了有效地保存数字资源,图书馆往往需要在订购期间或数字资源有效期内持续进行不同的数据备份,并且确保每一个备份文件都能够供人们在任何时候能方便地访问、传播,并能够以当前较为通用的方式加以利用。而确保随时将数字资源转换成另外一种可处理的格式进行存储,需要图书馆拥有坚实的技术实力。需要注意的是,印本资源的老化往往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易于发觉,而数字资源的老化却不易被发现。如果没有在数字资源的存储介质或存储格式老化之前,制作备份,并将其以当前技术可识别的存储格式及时迁移到当前技术可识别的存储介质中,那么,数字资源将无法恢复,也无法被正常读取。此外,图书馆购买的数字资源主要有保存在本地和租用使用权(IP访问)等形式,对于租用使用权的数据库,出版商一般只授予图书馆对电子资源的“使用权”,限制图书馆对所购资源的保存,并使用相关技术限制用户的复制与下载。图书馆如果对数字资源没有保存权,一旦图书馆因为经费或其它原因造成不再续订,图书馆将无法使用原先所订的资源内容。目前绝大多数外文数据库采取这一形式。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启恒说:“我国已处在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危机之中,随时都有可能爆发。必须与危机抢时间,尽快建立我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体系”。
4
馆藏评价危机
合理、完善的馆藏评价机制的构建是检验馆藏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对馆藏结构和各载体资源采购决策适时进行完善、调整的重要依据。据本课题调研统计,11%的受调查者表示其所在图书馆具有完善的馆藏质量评价机制,71%的受调查者表示对馆藏资源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评价或正在摸索实践,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缺乏馆藏评价机制,势必会给馆藏结构和馆藏质量带来危机。
馆藏评价危机的突出表现就是馆藏评价指标滞后。目前,我国图书馆界使用的馆藏评价指标并未能适用新的馆藏发展需要与实际的馆藏结构。以高校图书馆为例,在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数量(c级标准)以及质量(A级标准)同时作为图书馆能否满足高校本科教学所需的基本要求。但在实际上,往往强调量上的达标,而在对质的评价缺乏适当的评价机制,因此对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质量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由于评估在即,许多图书馆没有考虑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策略,进行“突击采购”,可是特定时间内各学科专业文献在市场上的品种是有限的,势必会采集大量陈旧文献或增加复本率以达到量的要求,而缺乏质的控制;此外,馆藏测评体系缺乏,由于馆藏测评体系构建的工作量大、花费的时间长、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较多,评价过程比较复杂,因此大多数图书馆即使认识到体系构建对馆藏质量提高的
重要性,但是也没有投入人力与物力开展馆藏测评体系的构建与调研工作。
5 图书馆馆藏危机的应对策略
5.1 系统考虑、综合解决资源采集危机
资源采集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首要环节,解决图书馆馆藏采集危机需要综合考虑:首先,公共、高校图书馆重视印本资源和电子资源共同建设,而专业图书馆侧重于数字资源的建设,根据本馆定位,引进、保存资源的内容和形式要有所侧重;其次,妥善解决资源建设中所涉及的版权问题,数字资源和网络资源建设中会涉及到种种法律问题,解决好这些法律问题将能帮助图书馆更完善、更顺利地进行资源建设和长期保存;第三,加强文献出版、发行及销售市场的调研,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采购模式;第四,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与团结,联合抵制数据库供应商的不公平条约。
5.2 采用不同的资源描述方式揭示资源、加强组织体系之间的互操作
由于图书馆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建设特定范围的信息资源,其信息资源内容具有专业性、学术性的特点,因此采用的描述方式也较为高级,如RDF、XML、Ontol-ogy等。采用不同的资源描述方式与组织方法,将有利于图书馆更好地揭示资源,帮助用户实现知识发现。同时图书馆在网络资源和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的过程中要争取技术上的突破,实现各个图书馆的网络信息组织体系之间互操作,增加信息利用的有效性。而且要根据图书馆馆藏信息的特点,运用完善的检索系统,建构多层次的,包括联机联合目录、网络数据库和可直接在网上获取的电子化、数字化文献信息的资源结构,面向所有用户提供明确的导航作用。
5.3 依靠图书馆联盟,争取数据库资源的长期保存权
为了合法备份,图书馆可以与版权人谈判索要保存权,索取保存权不一定意味着额外付费,但图书馆必须首先要意识到拥有保存权的重要性。如果国内图书馆都能够达成共识,并且依靠联盟力量联合起来,与国外数据库供应商进行谈判才会立于不败之地,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国内信息资源市场,国外数据库商也会有所考虑,必定会做出比较大的让步。此外,图书馆之间可以考虑建立联盟保存机制,进一步实现高效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
关键词: 开放存取 OA期刊 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一、OA概述
开放存取(Open Access Journals,简称OA),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出版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开放存取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免费获取,允许任何用户对其全文进行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检索、建立链接,允许将其编入索引,允许作为数据在软件中使用,或者其他合法使用,除了需要上网外,没有任何的费用产生,无法律和技术方面的存取障碍。开放存取有两种实现方式:OA期刊和OA仓储。OA期刊提倡用户通过互联网可以无限制地访问论文全文,并以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保证其质量,作者或机构付费的运作模式保证其经费来源。与自行存档不同的是,OA期刊提交的论文必须经由同行评审,论文版权由作者保留。OA期刊不再利用版权限制获取和使用所的文献,而是利用版权和其他工具来确保文献可永久公开获取。OA期刊可以大大提高图书馆文献信息保障力,是开放存取的主要实现途径。
二、OA期刊的产生是学术期刊危机的产物和学术交流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末,商业出版进入学术期刊市场,作为学术期刊收藏与提供者的图书馆则面临着资金增长缓慢甚至削减的问题,许多图书馆由于资金缺乏只能取消部分期刊的订购,出现了所谓的“学术期刊”危机。据ARL(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的调查,其会员馆在期刊上的费用在1986―2003年期间提高了260%,但订阅的期刊总数只比1986年增长了14%[1]。电子期刊的出现也未能解决这一问题,图书馆订购的电子期刊数据库由于出版商对其访问和利用的严格控制使得许多用户无法利用,而且购买的数据库只能以租赁的方式取得电子期刊特定时段的使用权,一旦停止付费将一无所有,昂贵的使用费用严重阻碍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给图书馆带来很大压力。OA期刊的出现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采取作者或机构付费读者免费使用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刊危机”给图书馆带来的压力,有利于图书馆利用有限的资金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文献载体形式的日趋多样化,以及数据库和数字化的文献产品,极大丰富了用户的信息获取途经和交流方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为OA期刊的出版发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OA期刊在网络上以数字形式进行传播,这种基于网络的交流渠道可以提供即时的学术信息,使作者、编辑、评审专家之间的交流既方便又不需要额外成本,而OA出版物往往被多个数据库收录或被多个网站链接,读者对同一文献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在互联网上检索和免费使用,大大方便学术交流与传播。
三、OA期刊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注入了活力
对用户免费、无限制地使用及充分共享是OA期刊与传统期刊的主要区别,对图书馆来说,OA期刊的出现,无疑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1.缓解了图书馆经费紧张的局面。
近年来,学术期刊价格急剧上涨,图书馆可获得的期刊资源越来越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期刊采访费用一般占图书馆全年整体支出费用的30%左右。2000年后,我国平均期刊价格涨幅约为86%,而高校图书馆期刊订购费用的涨幅与20世纪90年代同期相比只增加了9%[2],OA期刊采取作者或机构付费、读者免费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刊危机给图书馆带来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费用,有利于图书馆利用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作者付费”模式目前已经成为维持OA期刊出版的主要形式,目前作为OA期刊的两大出版机构,PLOS(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BMC(Biomed Central)就主要采用这种形式维持期刊出版的基本费用[3]。但图书馆利用OA期刊并不是完全免费的,其中还涉及资源开发的人力成本和系统成本等因素,因此,在何种程度上利用OA期刊要根据各馆实际情况而定。
2.丰富了馆藏,拓展了信息来源。
OA期刊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在学术信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图书馆馆藏期刊体系的有效补充和拓展,大大丰富了图书馆馆藏。OA期刊有严格的同行评审制度保障其质量,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OA期刊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这些期刊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这些高质量的OA期刊所收录的学术论文可与传统出版模式下的论文质量相媲美。另外,OA期刊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由于文献经费的限制,图书馆往往没有能力系统建立学校新办学科与专业的文献保障体系,OA期刊中的相关专业期刊则正好可以多快好省地拓展这方面的图书馆馆藏。图书馆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时,应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制定一套OA期刊的选取办法,有选择性地对这一类型资源进行系统的采集、组织及开发。
此外,OA期刊的共享理念也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开放存取环境下,学术信息免费向公众开放。对于这种新型的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图书馆应本着开放共享的思想将自己纳入到整个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之中。
四、利用OA期刊推动信息资源建设
1.改变馆藏观念,建设包含OA资源的合理馆藏体系。
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已不单是拥有权和使用权的抉择,而是将不同的馆藏发展模式做适当的搭配来建立馆藏,提供服务[4]。OA期刊以严格的同行评审保证其质量,并以作者或机构付费的方式保证其经费来源,用户可以免费无限制地在线获取OA期刊,消除了价格和许可障碍,有利于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即时共享。OA期刊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馆藏,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观念,调整馆藏发展策略,把OA资源作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部分,即“拥有”和“存取”都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模式。但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一点是,OA对图书馆而言,并非是完全免费的,而是图书馆将部分书刊经费转移到人力费及设备费,尤其是在信息人员及设备上[5]。因此,图书馆要善于运用丰富的OA资源,以多重馆藏发展模式规划电子资源,让图书馆在有限的预算之下,建立最适当的电子馆藏。
2.加大资金投入,加强OA期刊资源的搜集和整理。
OA资源数量大、种类繁多,且处于一个分散的状态,给研究人员利用带来很大不便,如何将零散无序的OA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使其真正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部分,是摆在图书馆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正如专家所说,OA资源固然不需要付费,但要使OA资源变成自己的馆藏必须加大投入,特别是设备投入和专业人员的培训上,使其掌握OA资源的分布情况,搜集策略、开发技术,利用专业特长加强OA资源的组织和揭示。图书馆可以在自己的主页上将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到的开放资源的网址,较稳定的电子期刊的链接或引导,按本校学科设置开辟网上“开放资源”专栏,并建立相应链接提供给用户使用,还可以直接把网上的OA期刊作为馆藏信息资源编入本馆馆藏目录,图书馆主页不仅要成为引导读者利用本馆馆藏的窗口,而且要成为介绍开放资源的窗口。
3.利用OPAC深刻揭示OA期刊资源。
OPAC(联机公共检索目录)是揭示图书馆全部馆藏资源的窗口,是图书馆自建的规模最大的数字化资源,也是读者最熟悉和使用最频繁的检索工具之一。读者通过OPAC统一的检索界面,可以检索到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文献资源,利用OPAC深层揭示OA期刊,可以提高OA期刊的利用率,而图书馆OPAC系统是集成、整合、利用OA期刊资源的理想平台。利用OPAC提示网络信息资源这一做法在发达国家图书馆已经较为普遍,尤其是图书馆订购的电子期刊一般都选择装入本馆的OPAC供读者检索利用。另外,许多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都有通过OPAC和其它数字化资源联结的功能,如:INNOPAC、HORIZON、UNICOM、江苏汇文等[6]。因此,用户通过OPAC查找馆藏文献时,也能查找和利用到包含大量OA期刊资源在内的虚拟馆藏资源。
4.加强OA期刊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
OA期刊在互联网上的分布极为分散,资源的集中程度远不如传统的商业性学术期刊,大量的OA期刊分布于不同国家、不同网址的各个网站中。目前,许多高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检索系统都有不同的检索界面、不同的使用方法、不同的身份认证和数据格式,用户无法一次获取所需信息资源,这为OA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造成了很大困难,为便于用户检索,提高OA期刊利用率,必须加强OA期刊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如TRS(信息检索系统)、CNKI的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一站式检索系统等,建立导航数据库和检索平台,于网上,为用户提供OA期刊引导和检索的导航系统,利用这些统一的检索平台将搜集到的OA期刊与本馆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多数据库同时检索,分数据库显示检索结果。
5.加强OA资源宣传,提高读者认知度。
开放存取的实质是使科学自由化,实现科学信息的共享与利用,这也恰恰为高校图书馆最终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可以说高校图书馆必将是开放存取运动的先导和有力推动者。然而,从目前OA资源的发展来看,其利用现状并不乐观,用户开放存取意识淡薄,主动提交自己科研成果的意识不强是制约我国电子预印本系统发展的主要瓶颈。图书馆应在其网站上建立揭示OA资源的网页,详细推介OA资源,对OA资源的概念及特点等作详细介绍,让读者接受开放存取理念,严格遵守开放存取规则。开设OA资源的分布及利用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培训读者利用开放存取模型发表作品,鼓励广大科研人员将自己的研究论文在机构知识库或学科知识库中存档,使公众共享,并允许免费查询。广大图书馆员要加强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资源的开发技术,提升自我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从而有效地指导、帮助用户利用网络开放资源。
总之,OA期刊对促进科学信息自由、广泛传播、加快学术交流、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免费共享,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图书馆要加强开放存取模式下的期刊资源建设,巩固提高其在高校中的信息中心地位,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龚雪琴,胡德华,罗爱静.开放存取期刊的产生背景及其现状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1):17-19.
[2]刘清,郭玉强.OA期刊对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影响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52-55.
[3]刘畅,肖希明.开放存取期刊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6):5-8.
[4]詹丽萍.电子资源与图书馆馆藏发展[M].台北市:麦田出版社,2005.
[5]刘海霞等.开放存取期刊的经济学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48-51.
关键词:著作权精神权利价值
一、作品精神权利的起源
作品精神权利是与著作人身权等值的一个概念,根据《伯尔尼公约》罗马文本的规定,其包括作者身份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和修改权这两项最基本的著作权权利内容。因此,我们若要探讨作品精神权利的起源,则必然要从著作权的起源说起。
有关著作权的起源可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包括作者在内的一切艺术创作不过是对自然界的鹦鹉学舌一般地机械模仿。在他们看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通常亦并非由其所首创,他的一切工作、劳动只是被动地、消极地遵循着客户或者委托人的指示与要求。”直到后来,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开始尝试将科学知识运用于劳动中,以使其艺术创作更加逼真。到18世纪中后期,随着文学、艺术领域中的浪漫主义的兴起以及笛福等新生派作家又在其作品中注入“首创性、灵感及想象力”等新的内涵,作家(author)与创作者(creator)逐渐成了同义语,其工作也被肯定为是一种创作活动。人类社会出现了倾向对作者自身关注的学术思潮,此外,由于印刷术的产生使对作品的修改和歪曲成为可能。至此,促使著作权产生的条件已经具备。继1710年英国《安娜法》之后,许多国家纷纷制定著作权法对作者的法律地位予以确认,对其创造性的劳动进行法律上的保护。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著作权立法的理论基础是存在差别的。这就注定了他们后来在作品精神权利立法方面分道扬镳。英美法系以“激励说”为立法原则,即法律赋予作者专有权,旨在激励作者创作热情,从而为社会创作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作品,而激励的最好方法便是对作者的经济利益予以保护。英美法系“社会本位”的立法思想和“纯粹功利主义”的立法哲学使得著作权立法偏向了对作品经济权利的关注。然而,大陆法系(主要是法国)则以“自然权利”学说为立法指导思想,强调著作权是因为作者创作作品这一事实而对于作品所享有的一种“自然权利”,法律的规定只不过是对这一“天赋人权”进行确认和明确而已。这种“个人本位”的立法主意更注重对人本身的关注,这也成为后来作品精神权利理论产生的前提。
事实上,作品精神权利理论首先起源于法国,之后逐渐为大陆法系国家所接受。我国《知识产权法》领域所使用的著作人身权概念最早即是在1878年由法国学者莫里洛明确提出并在法律意义上使用的。莫里洛在提出著作人身权的法律概念之后,又进而论述了著作权的双重性质。他认为:著作权由两项内容构成,一是属于“完全的人身自由权”,这一权利禁止违背作者的意愿而发表其作品,禁止以作者以外的他人的名义发表作品,以及所有恶意及拙劣地复制作品;著作权的第二项内容是专有使用权,它是由实在法赋予的一种纯粹的经济权利。不可否认,莫里洛对著作权本质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刻的,在其之后许多大陆法系的学者(如吉尔克,皮奥拉·卡塞利,约瑟夫·科勒尔等等)也都对著作人身权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持一元论的代表,吉尔克极端地认为著作权中仅仅只有人格,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这种抹杀了著作权经济性的主张固然有其有失偏颇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却使我们对著作人身权或说作品的精神权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另一位对著作人身权理论起到奠基作用的学者当属皮奥拉·卡塞利,他将著作人身权与一般人格权作了很好的区分。他指出,作者个人性质的权利不产生于一般人格,而产生于创作作品的人的人格,因为这种权利是著作权的一个基本成分,不同于有下述特点的其他个人性质的权利:它们能够以作品为对象、为作者或其他人持有,而且它们不以作品的创作为依据,但属于人身权利的总的范围。[4]就这样,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在以“天赋人权”为旗帜的自然法思想的影响下,作品被视为作者人格的延伸,而作者对作品不但应当有权像对待财产权那样控制作品的经济利用,更应当有权维护作者人格与作品之间无法割断的精神联系。[5]对作品精神权利加以保护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
二、保护作品精神权利的价值基础
大陆法系的学者之所以能在百家争鸣之后达成一个共识——应当对作品精神权利予以保护,正是建立在“对作品精神权利予以保护”存在合理性进行论证以及对其价值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的。价值即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它指明了客体存在的意义。
作品精神权利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经济学价值
在英美法系,版权法大多通过经济报酬来鼓励作者创作,而大陆法系的版权法则是特别注重作者的精神权利,通过创设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收回权来激励作者的创作。英美法系以“社会本位”为立法指导思想,因此,作品精神权利的激励作用往往被忽视了。
主张精神权利具有激励作用的学者大都以作品精神权利能实现人格利益为由,如“著作权制度中相对于作者人格价值实现较小的作品来说,赋予作者的精神权利对于作品创作的刺激完全超过经济权利。如前所述,在中国古代,许多作品之所以被创作出来,对精神利益的追求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创作动机。”其实,从经济报酬的角度,作品精神权利的激励功能亦不能被忽视。如版权法赋予作者署名权,作者可以通过提高创作质量和适当的宣传,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就如同企业的商标一样,作者的署名会和作品的销量、价格形成直接的联系。版权法赋予作者的发表权也与作者经济收益相关,因为作者只有行使了自己的发表权,其它的著作财产权的实现才成为可能。而版权法赋予作者的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收回权,都保障了作者有进一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自由。
正是因为作品精神权利与作者经济利益存在相当的相关度,对精神权利的立法保护也必然对作者的创作产生激励作用,这也即是作品精神权利经济学价值的表现。
2.文化价值
一国文化事业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期的特殊阶段,社会上存在物质主义盛行、极端个人主义、严重信仰危机的现实。因次,发展文化事业,振兴文化产业,提供丰富而健康的文化产品,无疑是必要和紧迫的。
作为文化载体的作品,其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到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品是一时期文化的再现和反映,同时也能促进文化的繁荣和传承;反过来,文化的繁荣又将给作品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发展的动力,最终促进作品的创作。以作品为媒介,作品精神权利与文化之间也产生出一衣带水的关系。对作品精神权利的保护有益于社会中出现更多更好的作品。正如上文已经提到的,对作品精神权利的保护会激励作者的创作热情。除此之外,保护作者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能够有效地防止作品被歪曲,从而使大量优秀的作品得以源远流长。只有对作品精神权利充分尊重和保障,才能使人类优秀的精神食粮不被恶意歪曲,使其承载的文化得以客观完整的传播和传承。
因此,加强对作品精神权利的保护,也就是在为繁荣人类的文化而努力,对文化领域的劳动者给于尊重和保护,才能使人类的精神文明继续蓬勃发展下去,这即是作品精神权利的文化价值所在。
三、各国对作品精神权利的保护现状
(一)大陆法系国家对作品精神权利的保护
尽管法国大革命后,受自然法学说影响,大陆法系国家都逐渐接受了作品精神权利理论,但在各自的立法实践中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立法模式。
一类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国家,其采取将著作权中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分开保护的立法主义,在学界被称为“二元论”。具体规定是:经济权利可以与作者人身分离,在商业流通中可以自由转让或者由作者放弃,但它只能在一定期限内受到保护;而精神权利则不能与作者人身分离,也不能转让和放弃,只有在作者死后才可以转移至作者的继承人或受遗赠人。持此立法主义的国家还有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等大部分大陆法系的国家。
另一类则是采取“一元论”立法主义的国家。著作权被看作是经济权利和精神权利的有机复合体,无法加以分割,只有将作者精神权利和作者经济权利放到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才能更全面的发挥其保护作者的作用;精神权利并不永恒受到保护,而是与经济权利一起享有同样的保护期,除了作者死后版权可以整体转让于继承人之外,作者的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都不得转让。“一元论”的代表国家是德国,还包括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二)英美法系国家对作品精神权利的保护
深受功利主义哲学“社会契约说”影响的英美版权法,从一开始就将作品精神权利排除在了版权法之外,但随着《伯尔尼公约》等国际版权公约的签署,英美法系版权立法在作品精神权利的保护问题上才有改观。
英国是版权法诞生地,却直至1956年出台《英国版权法》时,在第43条才明文规定了作品精神权利的部分权能,至1988年,英国制定并颁布了现行版权法,该法第四章才详细规定了精神权利,明确作者享有确认身份权、反对对作品进行损害性处理权、反对“冒名权”、某些照片与影片的隐私权。不过1988年《版权法》又为上述权利的行使规定了诸多限制。这些限制包括:作者署名权的行使必须以事先声明为前提,声明可以采用单独通知的形式或作为版权合同的一部分,但只能约束接到通知或依据该版权合同主张权利的人;改动作品的行为只有造成作者名誉或声望的损害时才构成对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侵犯等等。美国最早的版权法同样不保护作品精神权利,但“吉姆案”在美国版权法中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案件,因为在该案中,美国法院第一次承认了有关精神权利的案由。尽管该案并非像精神权利的倡导者所希望的那样使国会完全接受精神权利,但自此之后,一些州法院和立法机关对精神权利的态度开始渐渐好转。至1989年,经过100多年的争论,美国最终决定加入《伯尔尼公约》。公约确立了作品精神权利的保护,这促使美国国会接受了精神权利这一概念,美国1990年通过了“视觉艺术家权利法”,保护视觉艺术作品作者的精神权利。
英美法系版权立法经历了从不承认作品精神权利到对其加以有限保护的转变。尽管这种保护较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而言,无论在权项设定上还是在适用主体上都受到诸多限制,但毕竟已是法制发展中的进步,而且,限制的存在也并不意味着作品精神权利在英美版权法中得不到充分保障,只不过这种权利在更大程度上被视为普通法上的权利,或者说是一般人格权,通过假冒之诉、侮辱之诉、合同之诉、反不正当之诉等等,作者的精神权利同样可以获得充分的保障。
(三)国际版权领域中作品精神权利的保护
在国际版权领域中,明文规定保护精神权利的公约是1928年修订的《伯尔尼公约》罗马文本。该公约第6条之2规定:“与作者财产权利无关,甚至在该财产权利转让之后,作者对于他人篡改、删除其作品或作其他更改,以致损害作者名誉声望的行为,有权制止。”该条明文确立了对作品精神权利保护的立场,开创了国际保护作品精神权利的先河,对西方诸国版权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是英美法系国家为加入该公约而不得不修改本国版权法的原因之一。
由于受到美国等国家的影响,作品精神权利被排除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的适用范围之外。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公约》对作品精神权利保护没有新的规定,完全适用《伯尔尼公约》的有关规定。
四、结语
综观国际社会对作品精神权利保护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各国对此问题的认识体现出很强的主观性。无论是对作品精神权利的价值判定上,还是对其具体权能的认定上都体现出这一特色。但无论如何,作品精神权利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价值是不容抹杀的,对作品精神权利予以日臻完善的立法保护,已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参考文献]:
(1)杨延超博士论文《作品精神权利论》。
(2)DanRosen,“Artists''''MoralRights:AEuropeanEvolution.”CardozoArts&Entertainment,2.
(3)孙新强:《论著作权的起源、演变与发展》,载《学术界》(双月刊),总第82期,2000年3月。
(4)参阅皮奥拉·卡塞利《Trattatodeldirittodiautore》,那不勒斯译,马尔吉耶里出版社和都灵,UnioneTip.都灵出版社,1927年,第42页(注释1)和第58页。转引自:杨延超博士论文《作品精神权利论》。
(5)SeepaulGoldstein,Copyright,Patent,TrademarkandRelatedStateDoctrines,TheFoundationPressInc.(1981)at855.
(6)冯小青著:《知识产权法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第288页。
采用聚类分析法,对我国1986-2011年图书馆学案例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领域,案例研究文献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服务、图书馆管理、图书馆资源建设、图书馆知识产权四大领域。
>>【关键词】
案例研究法 图书馆学 聚类分析
1 引言
案例研究是一种有效的实证研究方法,它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发现问题(motivation)、启发灵感(inspiration)和解释说明(illustration)[1]。因此,早在1986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的王忠民教授,在其文章《图书馆学案例分析方法》中指出:“在图书馆学研究中运用案例分析方法除了能增强图书馆学理论对图书馆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之外,还有两个突出优点:第一,应用案例分析方法可以节约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以方便研究工作。第二,案例分析方法有助于改变当前在图书馆界流行的那种奢谈理论,不重应用的学风”[2]。由此可知,案例研究法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研究来说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我国图书馆学案例研究文献进行了分析,但基本都是从评述案例研究法的角度出发的,对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做归纳的还很少。因为,案例研究文献是通过分析案例来解决问题的,它本身包含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案例和有针对性的、切实的对策和建议。因此,笔者认为如果采用合理的方法对这些案例研究文献进行总体的归纳分析,一方面可以引导读者对我国图书馆学案例研究文献的发展现状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另一面也可为图书馆彼此间增进交流和分享经验提供有用的信息。笔者在下文中,将会从文献总体分布、引用国外案例文献分布及研究主题这三个方面对我国图书馆学案例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分析。
2 数据来源
本文所收集的数据出自于CNKI数据库,由于考虑到数据库对2012年数据收录的不完全,因此,笔者将时间段设为1986-2011年之间。具体操作是:进入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检索页面,编辑检索表达式(“主题”=“案例”and“图书馆”)or(“个案”and“图书馆”),匹配方式为“精确”,共收集到1 530篇文献。然后,剔除有关研究案例教学和案例研究法的文献、一部分非研究性文献(如报纸、年鉴等)以及一些内容与主题不相关的文献后,得到运用案例研究法解决图书馆学领域内问题的研究性文献994篇,其中有博士论文9篇、硕士论文138篇,共占13.88%。从这点看,案例研究法受到了我国图书馆学高学历研究人员的重视。
3 文献分布分析
3.1 文献总体分布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 1986年王忠民教授提出图书馆学案例分析方法以后,并没有很快引起较大的反响, 2002年之后,相关文献量才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尤其是在2006之后,文献量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
图1 1986-2011年图书馆学案例研究文献年代分布
从以上文献总体分布分析来看,今后图书馆学中的案例研究文献每年还会逐步增长。
3.2引用国外案例文献分布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每年引用国外案例的文献量都呈递增状态。并且经计算, 1986-2011年引用国外案例的总文献占到所有案例文献总量的14.78%。以上分析,一方面说明我国图书馆学者的素质越来越高;另一方也说明图书馆学者的国际化意识越来越强,能够以较强的职业素养快速捕捉到国外的先进案例,从而推动我国图书馆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图2 1986-2011年引用国外案例文献年代分布
4 主题分析
4.1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笔者运用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系数据挖掘课题组开发的 BICOMS 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对检索到的968篇案例研究文献进行了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首先,文中将词频≥8的关键词定为高频关键词,共有34个,如表1所示:
表1 案例研究文献高频词统计
然后,对表1所列高频词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最后形成了一个35×35的共词矩阵,如表2所示:
表2 案例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部分)
共词矩阵对角线上的数据为该词出现的频次,非对角线上的数据为相对应两词的共现频次。如关键词“信息服务”与“图书馆”共现9次,说明这两个词同时在4篇论文中出现;换言之,有4篇论文的关键词中同时标有上述两个词。为消除出现频次悬殊造成的影响,用Ochiia 系统将共词矩阵转换成相关矩阵。具体方法是将共词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除以与之相关的两个词的总出现频次的开方的积,即A、B 两词的Ochiia 系数=(A、B两词同出现的次数)/( * ),结果如表3所示[3]:
表3 案例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相关矩阵(部分)
为了消除非对角线上0过多的现象,以方便进一步处理, 用1与全部矩阵上的数据相减, 得到表示两词间相异程度的相异矩阵,如表4所示:
表4 案例研究文献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
4.2 聚类分析
笔者将以上得到的相异矩阵输入SPSS中,通过选用组间联接聚类方法,最后的聚类树状图如图3所示:
图3 案例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聚类图
其中纵轴的数字代表的是表2中关键词的序号,横轴的数字代表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距离,如果两个关键词在越短的距离内聚集到一起,说明它们关系越密切。如图3中的22号关键词(数字参考咨询)与33号关键词(虚拟参考咨询)是在所有关键词中关系最密切的一对,且它们与17号关键词(服务模式)聚为一类。因此,根据图3可将近年来案例研究文献的主题划分为10类,它们分别是:①服务模式、数字参考咨询、虚拟参考咨询;②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图书馆服务、信息资源;③图书馆联盟、模式、服务;④知识产权、数字化、知识共享;⑤信息服务、企业、公共图书馆;⑥电子资源、数字资源、案例分析;⑦图书馆管理、危机管理;⑧知识服务、个性化服务、知识管理、图书馆、案例、案例研究;⑨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参考咨询、网络环境、读者服务;⑩数字图书馆、著作权、合理使用。
那么相应地,可以发现,如果将这十10类主题进一步划分的话,它们分别隶属于:图书馆服务领域(第1类、第2类、第3类、第5类、第8类、第9类),图书馆知识产权领域(第4类),图书馆资源建设领域(第6类),图书馆管理领域(第7类)四大领域。除这些热点应用领域之外,结合文献分析,还可发现,在图书馆建设、流通部分业务和采编业务外包、中西图书馆学交流、图书馆总分馆制等多方面也有相应的案例研究。
4.3 主题分析
通过上述文献总体分布分析、引用国外案例文献分布分析、高频关键词分析、聚类分析及相关文献分析,可知,案例研究法已经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当中,这些文献中的案例不但有效地指导着我国图书馆的实际工作,而且还为图书馆教学案例的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1图书馆服务领域
通过对这部分的分析,可看到图书馆实现了从传统服务到传统与数字化服务相结合的转变、从大众化服务到个性化服务的转变、从无视读者信息获知权到图书馆开始维护公众信息获知权以及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平等获取信息之权利的转变。具体内容如下:
作为传统服务的公益性讲座服务,受到了部分学者的特别关注。镇江市图书馆社会工作部主管金炜对镇江市图书馆公益讲座的三个成功案例进行了剖析,对中小型公共馆开展公益讲座提出了切实的建议[4]。另外,朱开忠也以安徽家谱讲座为例,指出“图书馆讲座工作大有可为”[5]。
信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数字化服务、知识服务以及图书馆自助服务、图书馆主题式增值服务、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高校图书馆对社会的服务等问题近10年来获得了较大的关注和进展,同时积聚了最大量的案例研究文献。其中不乏一些创新之举。如汪建中以南岸学院图书馆应用SMS(short message service)开展文献咨询服务为例,研究比较了图书馆向读者发送电子邮件、在线聊天与发短信服务(SMS)各自的长处与不足之后,认为SMS文献咨询服务最适合学生的需求,而且其成本也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6]。清华大学图书馆系统部副研究馆员姚飞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为案例,阐述了图书馆服务与社交网络整合的具体实践,从而开辟了一种主动服务的新模式――社交网络模式[7]。另外,像建立基于镜像服务器的电子期刊服务模式、图书馆自助服务模式、图书馆为企业服务等也有相关案例文章。
个性化服务的突起。随着“以人文本”理念的深入贯彻,个性化服务成为了各馆关注的焦点。相关的案例也不乏其数。但最引人注意的是,最近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个性化的私人图书馆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作者马艳霞对北京“皮卡书屋”、郑州“绘本TAXI”、 北京“书飞网”、 成都“哈里爷爷读书汇”这4个私人图书馆的个性化运作和独特的服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8]。
图书馆对读者信息获知权的重视。以往,由于图书馆重藏轻用的观念、资源垄断的意识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缺乏,限制了公众信息权益的获得[9]。如今,图书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一站式、集成的服务[10],重视数字图书馆信息门户的发展,关注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等,以此来维护读者信息获得权益。
4.3.2图书馆资源建设领域
这部分的案例文献多以分析高校图书馆中文和外文的期刊文献建设为主。主要内容有:杨毅在《电子资源建设的思路与实践――清华大学图书馆案例研究》一文中从电子资源的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引进原则、电子资源的优势、配套信息服务及使用效果等几个方面总体分析了清华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取得的成果;在中文期刊采选方面:秦明指出,应采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指导图书馆期刊的采选工作,但又由于《总览》的更新速度相对于出版时间具有滞后性,因此,除了以《总览》中的核心期刊作为参考依据,还应结合其他的相关工具,如《统计源期刊》、《科学引文源刊》、《社科引文源刊》等,并关注各类期刊的动态以及来自各方面的评价,全面、有效地搞好采选工作,确保读者对期刊文献信息的利用[11];在外文期刊的采选方面,周晓欧提出图书馆应借助于文献资源的使用统计分析来衡量资源利用率,这对于资源采购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在其文章《SDOL数据库的使用评估―――东华大学图书馆使用案例研究》中,从全文下载量、零下载量期刊情况、纸质期刊在数据库中的使用情况、单篇成本、用户群的使用情况等几个方面对东华大学图书馆Elsevier SDOL数据库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读者使用该数据库的整体情况,为图书馆电子资源订购提供有效依据。除此之外,江杭生还探讨了从学科结构的角度优化调整馆藏外文电子资源的潜在依据和问题。
另外,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发展政策制定、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优化配置检索以及视频资源建设等方面,也都有具体的案例研究。
4.3.3图书馆管理领域
图书馆管理是对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人力、财金、物质资源,通过计划和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一系列过程,来有效地达成图书馆目标的活动”[12]。在这部分案例研究文献中,主要受关注的是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和危机管理。
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传统图书馆的业务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对图书馆员的职业素养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图书馆员职业生涯的开发和管理就成为了学者重点关注的焦点。胡芳以国外众多图书馆对馆员职业生涯管理为案例,为我国图书馆职业生涯管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另外,还有学者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总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析,如王蕾的《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个案研究――以新疆大学图书馆为例》、张祺的《浅议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燕山大学图书馆个案分析》等文章。
图书馆危机管理方面。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图书馆经费危机。鉴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图书馆如果只依靠政府资金支持已不足以维持其自身的发展,在此情况下,有的学者用案例研究了文化事业单位的产业化经营,还有的案例研究了民间资本的介入。②图书馆人才危机。王世伟认为中国图书馆界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的一轮新馆建设之后,近年来又兴起了二期工程与新馆建设的新一轮,令人为之振奋,但伴随而来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核心人才的紧缺。他指出人才问题必须通过理念创新和机制创新予以解决[13]。③资源危机。资源危机造成的某些重要文献缺失、损毁,将给图书馆带来长久的不利影响[14],例如“巴金赠书流失事件”。作者燕辉对“巴金赠书流失事件”中的国家图书馆危机管理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④服务危机。它是目前我国国内图书馆面临的最重要的危机。燕辉说:“纵观国内图书馆危机管理案例,大多是因业务问题,如乱收费以及服务态度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引起的,相比国外图书馆关于火灾、水灾等危机而制定的精细的图书馆危机管理计划及方案而言,国内图书馆需认真思考我国的危机管理计划[15]。
其次,还有一部分文献对标杆管理、定标比超、组织内部沟通、业务重组、查新信息的规范管理等问题也使用相应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4.3.4图书馆知识产权领域
知识产权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出其价值,个体或组织越来越重视自身的权益。对于图书馆来说,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知识共享与版权保护的冲突正成为制约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瓶颈问题[16]。对此,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刘可静在《非营利数字图书馆知识共享与版权保护管理解决方案研究以ARTstor数字图书馆为典型案例》一文中提出了非营利数字图书馆以5项原则和5类措施为核心解决知识共享与版权保护矛盾的管理解决方案。作者认为,只有对这些具体管理措施进行综合运用,才有助于平衡用户和版权人的权益。汤罡辉也通过对图书馆的7个外国典型知识产权案例纠纷的分析,指出图书馆只有从过去的案例中寻找维权的经验与对策,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并规避侵权风险[17]。 另外,詹庆东从分析著作权的认知状况角度出发,以港台为参照系,对大陆地区图书馆员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对著作权的认知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的建议。
5 结语
我们在看到以上成绩的同时,也从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中看到,有大量的批判我国图书馆学领域对案例研究法应用不规范的文献。可见,这是我国图书馆学者多年应用案例研究法以来,开始逐渐暴露的一个大问题,应该引起业内相关人士的高度重视。
总而言之,我国图书馆学案例研究文献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开展案例研究不但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经验、还可以深入剖析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各馆之间相互借鉴经验,从而促进我国图书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案例研究在众多图书馆研究方法中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我们建议今后在拓宽案例研究法运用领域的同时,还要学会规范使用,这样我们的研究成果才有可能走向国际。
[参考文献]
[1] Siggelkow N. Persuasion with case stud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50 (1): 20 - 24.
[2] 王忠民.图书馆学案例分析方法[J].图书馆建设,1986(2):19-21.
[3] 崔雷.专题文献高频主题词的共词聚类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19(4):49-51.
[4] 金炜.从三个成功案例谈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公益讲座的运作[J].图书馆界,2009(4):37-39.
[5] 朱开忠.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个案分析――以安徽馆家谱讲座为例[J].图书馆建设,2005(5):80-82.
[6] 汪建中.SMS: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参考咨询服务――来自澳大利亚南岸学院图书馆的案例[J].现代情报,2007(12):199-200.
[7] 姚飞.图书馆服务与社交网络整合研究――清华大学图书馆书友会实践案例[J].图书馆杂志,2011(6):24-28.
[8] 马艳霞.基于案例分析的私人图书馆运作模式与启示[J].情报资料工作,2011(3):105-109.
[9] 杜娟.从具体案例看公共图书馆如何维护公众信息获得权益[J].黑龙江史志,2010(7):61-62.
[10] 孙玉玲,赵瑾.面向研究生的集成信息服务――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IC案例研究[J]. 图书馆建设,2009(3):56-60.
[11] 秦明,吴家玲.《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中文期刊采选工作中的应用――高校图书馆期刊采选工作个案分析[J].情报探索,2007(2):15-19.
[12]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 修订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2.
[13] 王世伟.当前中国图书馆人才发展的思路与案例评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2):6-9.
[14] 郭雷.从图书馆危机的案例来审视危机预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2):110-111.
[15] 燕辉.国内图书馆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之“信师事件”[J]. 图书情报知识, 2007(5):25-31.
( 一) 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
据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突尼斯通过的《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样板版权法》中对民间文学艺术的解释,民间文学艺术通常是指在某一国家领土范围内可认定由该国国民或种族群落创作的、代代相传并构成其传统文化遗产之基本组成部分的全部文学、艺术与科学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摘自:
( 二) 民间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集体性、传承性、地域性。
二、民间文学艺术的国际保护法律制度
自20 世纪60 年代,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提上议程。中国期刊《伯尔尼公约》第15 条第4 款规定了各成员国在书面通知《伯尔尼公约》总干事的前提下,可以给不知作者、未出版的,而又确信于本公约成员国之作者的那一部分作品提供法律保护。虽没有明确提出民间文学艺术,而是当做一类特殊作品。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的《突尼斯样板版权法》中专门规定了关于本国民间创作的作品的保护条款。1982 年,又正式通过《保护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他侵害行为的国内法律示范性特别条款》。实际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给《伯尔尼公约》第15 条加标题时,已明文加上民间文学艺术。
三、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现状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间文学艺术更是丰富多彩,这些民间文学艺术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文学艺术面临巨大的危机。
( 一) 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出现断层。虽然近几年我国掀起了一股非物质文化遗产热,但与此同时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在迅速消失。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无人,面临失传危机。肩负着传承责任的继承人们,有很多都舍弃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选择了科技替代物。
( 二) 民间文学艺术缺失法律保护。我国目前并没有针对保护民间文学艺术的专门法律法规。1990 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6 条规定: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中国最权威学术直至2010 年第二次修正,我国关于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还是这一条,体现出我国在这一方面的滞后性。这也直接导致了民间文学艺术权利纠纷,如《乌苏里船歌》纠纷、王洛宾民歌署名纠纷等。海量论文每日更新此外,由于缺乏有力的法律保护,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也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利用危机,美国迪斯尼公司利用我国的民间文学创作了动画片《花木兰》,在全球获得了高达5 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但美国电影公司不但没有支付给中国任何相关费用,反而指责中国对该片盗版。
四、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措施
( 一) 进一步提高群众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意识
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宣传保护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意识。地方政府可以在可持续基础上开发、利用民间文学艺术,如通过举办展览会、创立旅游文化等方式,将该区域的民间文学艺术进行推广、固定,建立相关机制激励老一辈艺术家传艺,小一辈学艺,将宝贵的民间文学艺术传承下来,鼓励社会各界参加到保护工作中来。
( 二) 建立健全法律保护制度
我国《著作权法》虽然提出了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但缺乏具体详细的专门规定。为了实现更好的保护,笔者认为应当建立知识产权法和专门法相结合的保护模式,即在知识产权法中添加对民间文学艺术的防御性保护规定,排除其他主体以各种方式取得知识产权的可能性,同时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积极保护,明确保护对象,细化保护内容,当然要注意民间文学艺术所独有的特性。在保护对象方面,将《著作权法》的作品扩展到表达形式。许多民间文学艺术因自身特性无法成为作品,如民族宗教仪式等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思想和情感,应当予以保护。在主体方面,建立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两种类型。教你如何写论文中国知网民间文学艺术的集体性特征表明其由一个群体创造而非个人,在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引用制度,可以更好的实现保护; 而对于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收集者、编纂者和传播者,在其尊重原民间文学艺术基础上具有的一定的创造性予以保护。
〔关键词〕开放存取;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创新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30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120-04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Open Access to Innovative Ways of Library ServicesZhang Wenjuan
(Library,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Abstract〕The emergence of open access caused a wide range of concerns in the library,scientific and publishing communities.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open access and the promotion of open access in the library community.It focused on impact of open access,the library changed the mix of library resources making full use of library resources to provide high quality,high precision,high-speed service and innovative ways.
〔Key words〕open access;library;information resources;service innovation
当代历史发展的中,无论是科技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在支撑科技自主创新、服务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学文化传播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术交流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献是图书馆开展一切工作的物质基础。而近年来,传统出版商为了追求巨额利润,凭借对学术期刊出版的垄断和控制,导致期刊价格暴涨,而图书馆本身的预算经费又增长缓慢,促进了“学术期刊危机”的产生,图书馆的发展一直受到“学术期刊危机”和“许可危机”的困扰,学术期刊数据库购置费用的持续高涨已严重阻碍了正常的学术交流活动。为了丰富馆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作为公益性的信息服务机构,图书馆界一直都在尝试着如馆际互借,集团采购等各种方法缓解这种危机,但这些方法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3年10月,由德国马普学会发起,召开了柏林会议,继承《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宣言》和《Bethesda开放获取声明》的精神,通过了《柏林宣言》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资源的开放使用的柏林宣言),以推动以因特网作为媒体实现便于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开放获取,为科研政策决策者、科研机构、资助机构、图书馆等机构提供具体的方法[1]。迄今为止,全球已有135个机构签署了《柏林宣言》。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为消除学术交流过程中的经济、技术、法律障碍,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全新学术出版模式[2]。
1 开放存取对学术界的影响
1.1 开放存取实现模式
开放存取(Open Access,简称OA),有时也称开放获取、开放访问、开放共享、开放阅览,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理念和出版机制,其目的在于实现学术信息资源的免费保存和获取。2002年2月,开放社会协会(Open Society Institute)了《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倡议》,将开放存取定义为:文章可以免费获取和重复使用,作者继续保留文章的著作权:对于开放存取文献,定义其为文献可通过公共互联网免费获取,即: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和检索论文的全文,或者对论文的全文进行链接、为论文建立索引、将论文作为素材编入软件,或者对论文进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而不受经济、法律和技术方面的任何限制,除非网络本身造成数据获取的障碍,对复制和传播的惟一约束,以及版权在此所起的惟一作用是应该保证作者拥有保护其作品完整性的权利,并要求他人在使用作者的作品时以适当的方式表示致谢并注明引用出处[3]。开放存取的定义是随着各种不同的解释而发展的,取决于其支持者实用主义或理想主义的程度,每个月都有不同的组织宣言和声明支持开放存取,并给OA定义添加内容或扩充定义。开放获取是一种通过互联网让科学研究成果能够自由传播的主张和运动。它可以让用户把经过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放到互联网上,以利于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是IR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力量之一。
1.2 OA的主要驱动力
开放存取是学术出版领域的新趋势。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个论文预印本服务器出现,一直有推动因素在促成OA的出现。由于学术出版的消费者和提供者双方都积极倡导OA出版――作者、读者、学者和图书馆人员都希望改变现状,主要驱动力有以下几个:
(1)无处不在的因特网存取和技术;
(2)印刷出版的成本构架和逐步上升的期刊价格;
(3)不断增加的研究产出;
(4)商业出版机构的合并;
(5)图书馆人员在寻找价格不断上升的系列出版物的低价替代品;
(6)电子格式的新形式,特别是开放资源搜索,还有改善的界面和搜索传统出版商出版的期刊。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基于开放存取理念的图书馆服务创新方式思考Feb.,2012Vol.32 No.21.3 各机构对OA的推动
作为对日益商业化的学术出版模式的积极回应,图书馆界成为开放存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1998年6月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发起非商业化学术出版合作项目SPARC(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SPARC是一个由各大学、研究图书馆和研究组织组成的国际性学术期刊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最初由美国十所大学的图书馆联合出资创建,目前其成员已经超过300多家,遍布北美、欧洲、亚洲和澳大利亚。SPARC拥有若干开放获取的合作者,包括:Algebraic and Geometric Topology,Documenta Mathematica,Scholarship,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New Journal of Physics等。它致力于推动和创建一种真正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学术交流体系,其战略目标是减少科学研究资源在获取、共享和使用过程中的经济障碍。从2002年起,SPARC将最高宗旨确立为推进开放获取这一目标。
PloS(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科学公共图书馆,是一个由科学家和医生参加的致力于促进全世界的科技和医学文献传播的非赢利机构,总部设在美国加州的旧金山,目标是向全世界的用户提供最新医学研究成果,号召出版社在期刊出版后将期刊存入档案库。PLoS自2003年11月至现在,相继创办了6种网络版开放获取期刊,即:PLoS Biology,PLoS Medicine,PLoS Clinical Trials,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PLoS Genetics,PLoS Pathogens等。
PMC(PubMed Centra),公共医学中心是一个数字化的全文数据库,由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生物技术信息国家中心开发、管理和维护。创建于2000年2月,到2005年11月已发展到214种期刊。学科领域涉及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临床研究等学科领域,提供完全免费的全文服务,所报道的研究论文均经过同行评议。出版社自愿参加PMC,但参加的期刊必须满足编辑出版标准,PMC论文的版权属于期刊或作者所有。加拿大图书馆协会(CLA)于2005年6月在卡尔加里举行的第60届年会上审议通过了有关支持开放获取的决议。美国图书馆学会、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美国医学图书馆学会、美国专业图书馆学会和SPARC等机构合作成立了信息存取联盟。2005年4月,图书馆、信息和文献协会欧洲局声援开放存取,了《为建设有效的欧洲研究的科学出版系统的宣言》[4]。
2 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
2.1 对图书馆经费使用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兼并和收购,商业出版者日益垄断学术信息市场,大幅度地提高期刊价格,从而导致了所谓的“学术交流危机”和“许可危机”。商业出版商每年以两位数的比例肆意提高价格。Elsevier集团刊物价格在1986-2000年期间上涨了226%。根据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的调查,自1986-2002年,美国的研究图书馆期刊经费增加了227%,但是订购的期刊种数却只增加9%,购买图书的种数则下降5%[5]。开放存取意味着学术信息免费向公众开放,它打破了传统学术信息交流体系中的价格障碍和使用权障碍,从而使学习研究资料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用得到任何授权就可以自由地使用。图书馆可以将这部分开放存取资源挖掘整理出来,列入资源导航中,纳入到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上来。对原来购买的印本的文献品种,现在可通过开放存取获得的资源,取消订购,避免文献信息资源重复购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刊危机”给图书馆带来的压力,减少了图书馆采购科学文献信息的经费。
2.2 对馆藏信息资源的影响
图书馆包括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和信息中心,这些图书馆是学术信息的主要管理中心,是最重要的信息服务机构。图书馆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责,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已形成了完整、品种丰富的馆藏。开放存取的广泛传播、自由存储与利用的出版模式,能为学术交流提供很好的运行平台,开放存取能使图书馆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放存取资源应该成为大学图书馆馆藏建设的一部分。开放存取资源常见的类型由期刊发表的论文、学术会议论文以及技术报告、学位论文等原生数字化资料共同组成的,其存在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开放存取期刊、开放存取仓储、个人博客、维基百科等等[6]。其中开放存取期刊和开放存取仓储最受学术界的关注。截至2007年12月,开放存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Journal)共收录了2 893种免费的、高质量的、全文的开放存取期刊,目前还在以每月大约30~50种的速度增长。我国也出现了像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中国科技期刊论文在线、奇迹文库这样的机构库,成为学术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有益的补充。世界著名检索系统对开放存取期刊的收录数量也越来越多,到2006年4月,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属下的三大世界著名引文数据库收录开放存取期刊270多种,内容涉及地球与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化学、化工和材料科学、农业和食品科学、生物学与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学与天文学、医学和健康等[7]。开放存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的重要资源,对可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要的开放存取资源进行整合,纳入图书馆资源保障体系,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这样无形中扩大了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储藏量。
2.3 对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影响
图书馆既是一个物理的图书馆,更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数字化、网络化的虚拟图书馆,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不同需求。传统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各种服务是以馆藏资源为依托的,读者服务方式以阵地服务为主。而开放存取资源是在馆藏资源范围之外的,师生不再完全依赖图书馆,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使用户能够以最短的流通时间、最少的中间环节、最快的速度免费地直接从网上获取大量最新的高质量学术成果。
2.4 对图书馆员素质要求的影响
当前的图书馆员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观念陈旧,人员综合素质特别是计算机及网络知识技能偏低等问题[8]。传统图书馆员是作为图书馆的管理者而存在,其角色为图书“管员”,主要从事文献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资源保管,进行文献信息的传递。处于被动服务阶段,图书馆员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网络开放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变化发展趋势,要广泛收集、阅读、积累有关开放信息资源方面的资料,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学术资源的开放存取,对图书馆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服务创新方式
3.1 改变馆藏资源结构比例
有统计发现,17~22岁的用户获取一般信息更多的是依靠朋友的推荐、电子目录或者是Google搜索方式,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很低,获取学科性信息则是通过网络浏览阅读电子资源。根据2010年底统计,清华大学图书馆全年到馆读者131万人次,访问、登录主页的读者则高达2 974万人次,利用网络资源读者的人数是借阅纸质文献读者人数的22倍。大规模数字化迅速改变着图书馆的资源结构,截止2010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电子资源总量:数据库464个,全文电子期刊5.8万种(含外文2.5万,OA1.9万),电子图书182万种(外文约40万),电子学位论文157.3万种(外文约25万)。电子资源经费占文献总经费比例逐年递增,由2007年的40%、2008年55%、2009年59%,到2010已经增长到62%。资源购置经费逐年向电子资源倾斜主要是电子资源的使用率高:二次文献检索浏览/下载353+325万次、电子期刊浏览/下载453+764万篇次、学位论文浏览/下载3.5+129万篇次、电子图书浏览/下载53+88万册次,这种规模的使用量是任何印刷型文献远无法比的[9]。
3.2 充分利用图书馆联盟资源
美国学者S・K・Baker在《资源共享的未来》一书中指出,“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进一步讲,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将自己视为世界图书馆体系的一部分,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必须迅捷而合算地从世界图书馆体系中获取资料并随时准备将自己所收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其他图书馆。”为了解决数字信息资源种类的急剧增加和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不足的矛盾,图书馆联盟成为建设重点和发展趋势。以共享理念为出发点,借助于互联网的传递与交流,图书馆联盟能够实现跨地域乃至全球范围的图书馆资源共享。
当前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广东网络图书馆、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这些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表1)。表1 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基本情况表
联盟名称成立时间主管单位成员馆数量合作内容管理中心分中心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2001北京市教委39联合引进一批中外文献数据库,建立几种服务模式,有计划的联合建设一批具有学科和学校特色的文献数据库,根据各馆的需求开展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进行图书馆文献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首都
师范大学无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2000上海市教委152在上海地区各级各类学校间实现图书文献资源与信息服务的共建、共知、共享,提高上海地区文献保障率和信息服务水平上海交大无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1997江苏省教委几乎省内
所有高校致力于统一图书馆管理系统,联合采编、馆际互借、共同培训、建立特色数据库南京大学下设8个地区、学科中心和4个书刊采编中心广东网络图书馆2002广东省教育厅68由广东各高校馆组成,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华南师范大
学图书馆 不详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2004天津市教委20联合图书馆系统运行及管理;电子文献资源建设和管理;中文版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组织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组织文献信息应用培训;开展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研究;组织开展与国内外其他文献信息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天津工业
大学工程文献中心,文理文献中心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1999上海市
人民政府79实现上海地区公共、高校、科研系统的联网,共建信息平台,开展文献采购协调,实现信息合作与人才培养上海图书馆不详
目前,图书馆联盟开放学术资源越来越多,开放学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支持用户无障碍获取。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对联盟开放论文、期刊、图书、机构库等进行整理,提供给用户开放资源的导航服务。
3.3 提供高质量、高精确、高速度服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渗透越来越强,信息的重组和创新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步,海量的信息会浪费读者许多宝贵时间。因此,图书馆应该强化网上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供高质量、高精确、高速度服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那些经过浓缩的、精确的、综合的学术信息资源向用户提供个性化及主动推送服务。图书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图书馆可以在自己的主页上将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的开放存取资源以及图书馆建立的开放存取机构文库的资源分门别类地组织好,放置在“开放存取资源”栏目中,并链接到图书馆的网站上,供师生使用。二是在网上图书馆的统一资源检索平台中将开放存取的资源纳入检索范围;三是在图书馆网页中提供个性化、学科化、知识化信息服务系统,以便以读者需求采用电子邮件、电话、手机短信、RSS等方式及时推送他们需要的开放存取的学术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宛福成.开放获取运动、政策与服务综述[J].情报科学,2006,(11):1746-1751.
[2]张淼.OA环境下学术图书馆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Christine Lamb.Open access publishing models:opportunity or threat to scholarly and academic publishers?[J].Learned Publishing,2004,17:143-150.
[4]肖冬梅.开放存取运动缘何蓬勃兴起?[J].图书情报工作,2006,(5):128-131.
[5]夏有根,黄晓英.开放存取与图书馆应对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2):108-115.
[6]詹自强.高校图书馆整合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初探[J].现代情报,2009,(12):26-31.
[7]高坚.开放存取对学术图书馆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8,28(4):87-89.
【关键词】网络小说;改编剧;探究
中图分类号:J9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37-01
“2015最受观众期待的电视剧”调查榜单TOP10中,除了《虎妈猫爸》外,《花千骨》、《华胥引》、《盗墓笔记》等剧作皆为网络小说改编剧。网络小说改编剧是由首次在网络上、拥有较高人气并受到追捧的小说,经过改编形成剧本后,进行再创作的影视艺术作品。网络小说改编剧的热播为我国影视剧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相较于传统影视剧,网络小说改编剧有何特质,为什么会如此盛行?热播背后存在哪些问题,其发展趋势又如何?以下将分别阐述说明。
一、网络小说改编剧盛行的原因
(一)坚实的受众基础。首先,影视剧选择改编的作品通常在网络上拥有较高点击率和关注度,在登上荧屏之前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铁杆粉丝”。另外,在网络小说写作过程中,读者会通过论坛等形式即时反馈,作者可以根据网友的喜好修改作品。从某种程度上讲,网络小说的读者既是受众,又是文本创作的参与者。
(二)巨大的商业价值。近年,热门网络小说的版权价格虽然一直走高,但对于影视剧制作方来说,拿到一个有粉丝基础的网络小说版权就意味着不用再担心广告和收视率,更加利于招商引资。且改编后,电视播放、院线上映以及网络输出等多种渠道使得作品重播平台多,收视范围广,还伴随一些其他形式文化产品的消费,高性价比优势和巨大的商业利益,必然让众多影视制作公司趋之若鹜。
(三)丰富的创作内容。网络发散性和极具创造性的思维让作品蕴含了无尽的活力,内容更符合年轻的大众群体。于是,故事奇特新颖,题材多样的网络小说脱颖而出,网络小说改编剧主要集中在玄幻仙侠、言情和爱国英雄梦系列等,对影视剧的题材内容有了很好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影视剧类型单一化的局面。
二、网络小说改编剧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改编题材受限。首先,玄幻、仙侠类网络小说以奇幻想象内容取胜,拍摄过程中无法用镜头语言还原小说中的情节,且对人力、物力财力有高要求,于是那些备受观众和影视公司青睐的小说无人敢改编,或高投资改编而播出时遭吐槽的状况屡见不鲜。
(二)整体制作水平偏低。由于改编剧所选择的网络小说题材多为宫廷穿越和都市情感等,拍摄过程中对场景的选择、服装的筹备都非常方便,过多关注低廉的制作成本,导致了最终整体制作水平偏低。一些改编剧后期制作采用逆光柔光加磨皮,最后呈现给观众的画面就像劣质的90年代明星贴纸,电影《何以》也被指用时装、段子和秀恩爱来凑成电影,画面清晰度太低,人物背后用暖黄色灯光代替景色。
三、网络小说改编剧的发展趋势
(一)网络自制剧兴起。网络自制剧源自互联网视频网站,针对白领等年轻受众群体对后宫、穿越、职场等题材的喜好,剧集制作紧凑,台词直白、植入热门话题,注重与受众互动等特色,都与网络小说特点不谋而合,被称为“网络文学模式在视频行业的移植”。可以说,网络自制剧,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未来互联网思维下网络小说的视觉归属。虽然,自制剧在宣传渠道、制作内容等方面问题重重,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精品网络小说改编自制剧出现,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体验和乐趣,透过自制的这种方式,也实现制作方和观众的双赢。
(二)运营平台不断完善。人气网络小说被搬上荧幕是一种好的商业模式,但如果在其成功背后各方权利主体的行使边界和归属没有约定清楚,并且没有一个成熟的运作平台,很容易造成版权纠纷。网络小说和影视剧的合作需要网络小说作者,网络小说平台和影视制作公司三方共同的努力,从长远的角度来看,需要更正规的监管机制,使网络小说改编剧的运作平台更加的完善,更好地预防和解决版权问题,网络小说改编剧才能更好更长久的发展。
网络小说在改编再创作的同时,应发挥镜头语言对文学语言的再创造,除了表现人物场景对话外,更应该体现其内涵。网络小说改编剧的热播,在未来的发展还会继续,应严防其背后潜藏的影视危机,正确引导并顺应发展趋势,在影视剧题材创新的同时,展现中国影视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谢莹,蔡骐.电视剧传播与网络资源的开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9).
[2]田超,高宇飞,韩浩月.静观网络小说电影改编热[J].中国文化报,2014(6).
[3]刘晓宇.网络小说改编剧热播原因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4).
[4]孟艳.中国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