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5: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抗旱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防汛工作。我村地处河中上游,溪沟较多,境内有公路、桥梁、电站、粮站、学校、邮电、信用、政府等重点保护目标,每年遇山洪爆发,河水猛涨,对沿河两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全村各部门要提高对洪灾特殊性和危害性的认识,将防汛抢险工作当做一件大事来抓,做好汛期重点地段的巡查、排查工作。发生灾害后及时进行抢险救灾,尽量减少灾害损失,灾后做好受灾统计和各项恢复重建工作,确保生产、生活、教学秩序正常。
1.2抗旱工作。由于旱涝灾害时常交替发生,各村、村属各单位在抓好防汛工作的同时,也要作好抗旱的准备,及时分析旱情,检修抗旱机具,配备好零配件,并做好山塘、水渠清淤补漏工作。
2、组织机构及主要任务
为使该项工作达到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村成立了由村长任组长,副书记、副村长和人武部部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防汛抗旱工作领导小组。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村属各单位要坚决服从领导小组统一调度指挥,按照有关规定,根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搞好防汛抗旱工作。
2.1防汛抗旱相关单位职责
村水利站:协调防汛抗旱工作,提供雨情、水情、旱情信息,负责防洪、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组织对病检水电工程的监测处理和水利水毁工程的修复,提出防汛抗旱所需经费、物资、设备、通讯方案。
村人武部:根据防汛抗旱工作需要,负责组织防汛抢险和抗旱民兵队伍,参与营救群众、转移物资和急难险重抗洪救灾工作。
村农业服务中心:及时掌握并提供农业受洪涝、干旱灾害的情况,负责农业的防灾和减灾、救灾工作。
村派出所:负责维护抗洪、抗旱、抢险、救灾秩序,打击盗窃防汛抗旱物资,破坏水电设施的犯罪分子,协同防汛抗旱成员部门组织群众撤离和转移,做好防汛抗旱治安保卫工作和河道清理工作。
村社会事务办:组织协调救灾工作,做好灾情调查核实,安排发放救灾物资,指导协调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村卫生院:负责灾后的卫生防疫和受灾群众医疗救护工作。
村教育辅导站:负责组织、协调、安排村属各中小学防洪工程建设,除险加固,组织中小学生撤离危险地段。
村党政办:负责为防汛抗旱、抢险救灾及时提供天气预报和相关气象资料。负责处理防汛抗旱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协调好各部门工作,做好汛期值班和灾害预报。
2.2民兵的任务及兵力的使用
全村民兵是防汛抗旱的主力军,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建制组织实施。主要任务是:
2.2.1河沿岸抗洪救险。发生洪灾时,基干民兵和7个村的普通民兵在村防汛抗旱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下,组织对河地段的重点防护、抢险、疏散、转移、集中抢险救灾物质。其他各村的普通民兵,负责本区域的山塘、水库的抢险工作,并作好应急准备,随时支援重灾区的救援工作。
2.2.2重点目标的防护抢险。一旦重点防护目标发生险情和重大事故,基干民兵一排、二排要迅速出动,完成重点防护目标任务,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障国家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2.2.3发生滑坡、塌方险情时,基干民兵和发生事故片区民兵要及时出动抢险救灾,保证公路畅通。
2.2.4各村民兵要做好本村抗旱机具检修和抗旱物资的储备工作,对山塘、水库、堰渠进行防渗补漏清淤,保证抗旱用水。
3、工作措施
3.1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各村对辖区易出现山体滑坡的地段随时进行巡查,对遭洪水袭击的村寨,要做好群众的防汛抗旱宣传工作,使群众提高警惕,树立防汛抗旱意识。
3.2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各项防汛抗旱措施,各村两委班子要分片包干负总责。
3.3加强防汛值班,及时处理汛情、旱情和灾情,汛期必须坚持24小时值班。各班次必须有领导带班和技术人中值班,发现有脱岗、离岗的,不仅予以批评,还要给予经济处罚。
3.4值班人员密切监视水雨情。做出预测预报,出现险情要及时报告。同时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汛期值班人中,必须对易发生的山体滑坡的地段和易被洪水袭击的村寒进行巡查做到发现险情及时抢救,及时转移危险区群众,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奖惩制度
关键词:杉木;抗旱造林;技术;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100-02
杉木干形通直、生长迅速、材质优良,是南方各省区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1]。近年来,福建省冬春连旱时有发生,2008、2011年都发生了冬春连旱的异常气候现象,对当年造林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冬春连旱的异常气候现象下,如何改进造林技术措施,提高造林成活率、确保造林质量,成为了林业生产部门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此,福建省闽侯白沙国有林场开展了冬春连旱季节各项造林技术对比试验,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杉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为解决本地区冬春连旱季节造林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1 林场自然概况
福建省闽侯白沙国有林场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中部,位于东经119°6′,北纬126°13′,属南亚热向中亚热带季风型过渡气候地带,年平均气温19.8℃,极端最高气温达39.8℃,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水量1 600mm,全年无霜期为300d左右,年均日照时数1 960h。近几年来,林场杉木造林地基本概况为:采伐迹地,海拔220~560m,坡度24°~32°,红壤,土层中厚,腐殖质层薄,立地等级Ⅱ、Ⅲ类地,植被主要有五节芒、芒萁、黄瑞木等,采用杉木裸根苗Ⅰ级苗造林。
2 影响杉木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影响杉木人工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等,其中土壤水分[2]和苗木体内含水量[3]是造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某一地块造林,土壤条件、气候条件是客观存在的,难以进行改造,但土壤蓄水保墒技术、苗木处理技术和栽植技术可以通过人的能动性进行改善,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山上造林一般面积较大,浇定根水、应用保水剂、覆盖地膜以及采用容器苗上山造林等技术措施可明显提高造林成活率,但其造林成本却也明显增加,从而制约了这些技术措施的推广使用。
3 抗旱造林技术措施
3.1 整地保墒技术
3.1.1 林地清理 造林整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和土壤结构,疏松了土壤,加速了表层土壤水分流失,特别是在冬春连旱的季节,若采用炼山、挖明穴等整地方式,造林地土壤将变得极为干燥。因此,在冬春连旱季节,若林地内伐区剩余物较少,则一般不炼山,而是沿着造林地等高线采取扒带的方式将伐区剩余物堆成带状,截留降水,增加土壤吸水性能,减少地表土壤水分蒸发,从而起到覆盖保墒作用。
3.1.2 挖穴规格 伐区剩余物清理后的水平带宽控制在1.5m左右,改变以往的挖明穴方式,在水平带内挖暗穴,挖穴规格为40cm×30cm×30cm,保证挖穴深度。挖穴后,穴面土层高于地表5cm左右,种植穴周围内低外高,起到蓄水的作用。
3.2 苗木处理技术
3.2.1 苗木要求 良种壮苗是人工更新造林成功的物质基础,苗木总的要求是根系发达、植株健壮、充分木质化的Ⅰ级苗。杉木裸根苗造林,应切实保持苗木体内水分平衡,保持苗木的生理活性。
3.2.2 苗圃灌水 冬春连旱季节,圃地一般比较干燥,苗木含水量一般比较低,因此,在起苗前7d苗圃地应灌透一次水,使苗木吸足水分,同时有利于挖苗作业和减少根系损伤。
3.2.3 苗木打浆保湿 苗木打浆前应修剪掉根部过长的根系和烂根,然后用粘性赤红壤或者添加3号ABT生根粉[4]进行打浆处理。苗木打浆要求:泥浆稀稠适中,沾浆均匀,泥浆包住所有根系。苗木打浆后直立放置在阴凉处,四周用泥土和草皮围住,避免根系被风吹干,同时往苗木根部灌水高度2~3cm,保持12h左右。栽植前,泥浆调至粘稠状,苗木再次打浆。
3.3 栽植技术
3.3.1 栽植时间 挖穴后,种植穴内土壤变得疏松,为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应坚持边挖穴边栽植,或者当天挖穴的当天栽植苗木。
3.3.2 栽植位置 苗木应靠近种植穴的后壁栽植。研究发现,土壤饱和时土壤水势的绝对值小,土壤含水量低时土壤水势的绝对值大,土壤渗透势在植物根与土壤的相互作用中起着重要的影响[5]。挖穴破坏了种植穴内土壤毛细管,若将苗木栽植在穴中央,则根系周围疏松的土壤影响了根系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能按常规栽植方法将苗木栽植在穴中央。
3.3.3 适当深栽 栽植前,先将穴上高出地表的土壤扒平,然后适当深栽,一般栽植深度至根径上部5~10cm,干旱季节更应深栽,不得使苗木根系浮在土表。挖穴后,穴内土壤毛细管被破坏,土壤深处的水分不容易沿着土壤毛细管往上升,有利于保持深层土壤的水分,深栽后土壤温度对根系的影响也较小。杉木是萌芽性很强的树种,苗木根径至上部5cm这一段主干隐藏着许多不定芽,这些不定芽在栽植过程中很容易受伤而萌生许多植株,加速消耗幼树的营养和水分。苗木深栽后,这些不定芽不易萌发,从而减少了幼树的水分消耗,提高成活率。
3.3.4 穴面覆盖 苗木栽植时土壤应打紧土,栽植后应在穴面上覆盖一层松土,并将细小的枯枝落叶、草皮等覆盖在穴面上,这样可以有效截留降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 结果与分析
4.1 土壤自然含水量调查结果与分析 2011年11月底,采用环刀法于种植穴内20~30cm土层取样,调查2011年初造林的唐山塔工区1001小班种植穴内的土壤自然含水量。结果表明,采用上述蓄水保墒技术措施的土壤自然含量和对照组的分别为21.36%、20.85%,采用蓄水保墒技术措施的土壤自然含水率较对照组的高0.51%,说明采用上述蓄水保墒技术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自然含水量。据研究,在土壤水分亏缺的情况下,土壤自然含水量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杉木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
4.2 成活率和生长量调查结果与分析 白沙国有林场2008年、2011年当年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调查结果显示,综合运用上述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和对照组各调查300株幼树,运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造林成活率达到95%,平均树高78.7cm,平均地径1.1cm,顶部萌发新枝数量平均每株31个;对照组未运用任何抗旱措施,成活率78%,平均树高63.5cm,平均地径0.9cm,萌发新枝数量平均每株22个。经对照分析,综合应用抗旱造林技术措施的造林成活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7%,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前者比后者高出15.2cm和0.2cm,且新枝萌发数量多,树冠较大,幼树生长健壮。
4.3 整地对杉木中幼林生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整地对杉木中幼林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早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6],可见不必过分强调整地规格,以节约整地成本,减少水土流失。也就是说,在冬春连旱季节,由于挖暗穴、没有回表土、土壤没有经过风化,而且挖穴规格较小,对杉木林分生长量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5 结语
人工更新造林的关键在于保住苗木体内的水分和根际土壤的水分。通过采取整地保墒、苗木处理和科学栽植等一系列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作为应对冬春连旱现象的必要造林技术措施,在正常的造林投资下,能够大幅提高冬春连旱季节的造林成活率和造林质量,对造林绿化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俞新妥.杉木栽培学[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冠纪烈,尹五元.土壤含水量对苗木造林成活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科技,1983,2:23-26.
[3]齐鸿儒,张放,谭学仁,等.苗木含水量与造林成活率关系的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89,5:12-16.
[4]马祥庆,范繁荣,黄长辉,等.提高杉木超级苗造林成活率的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1993,20(2):74-76.
[5]黄昌勇.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田间地面灌水。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都可有效地提高灌水的利用率。
2.管灌。利用低压管道(埋没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管灌可省水30%~50%。
3.微灌。微灌属于局部灌溉,只湿润部分土壤,对部分密播作物适宜。微灌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80%~85%。
4.喷灌。将灌溉水加压,通过管道,由喷水嘴将水喷洒到灌溉土地上。喷灌是目前大田作物较理想的一种灌溉方式,与地面输水灌溉相比,喷灌能节水50%~60%。但喷灌所用管道需要压力高,设备投资较大,能耗较大,成本较高,适宜在高效经济作物或经济条件好、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应用。
5.关键时期灌水。在水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应选择作物一生中对水最敏感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灌水,如禾本科作物拔节初期至抽穗期和灌浆期至乳熟期。
二、节水抗旱栽培措施
1.深耕深松。深耕深松可打破犁底层,加厚活土层,加大土壤蓄水量,更多地储蓄和利用自然降水。据测定,活土层每增加3厘米,每亩蓄水量可增加7~7.5立方米。同时还可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
2.选用抗旱品种。花生、谷子等作物抗旱性强,在缺水旱作地区应适当扩大种植面积。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间抗旱性也有较大差异。
3.增施有机肥。在旱作地上施足有机肥可降低用水量50%~60%,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同时要合理施用化肥。
4.防旱保墒。用中耕和镇压保蓄土壤水分。
一、种子的选择和播前处理
1.选种、晒种
对种子要进行认真精选,除去病斑粒、虫食粒、破损粒和杂质;播种前一周将种子晒2~3天,提高种子发芽率、杀死部分病菌。确保种子纯度和净度达到98%,发芽率达到95%以上,含水量不高于14%。
2.播种前进行药剂处理
拌种或进行种子包衣,可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地下害虫和苗期害虫。3.在墒情极差的地块,应用高分子保水剂进行拌种,结合补水播种。
二、地膜覆盖,保墒增温
据气象部门预报,5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将以少雨天气为主,气温持续升高。这是整地的好天气,但气温升高,又会加剧蒸发失水,恶化土壤墒情。要想保墒增温,最好的办法就是地膜覆盖。对于已秋耕施肥的地块,应耙耱整地,及时覆膜,待播种层地温稳定通过10℃时,采用鸭嘴式播种器在膜上播种;对于墒情较好的未秋耕地块,可应用免耕播种机播种,或浅旋、间隔浅旋后采用覆膜播种机播种;对于秋耕后未采取其它保墒措施的地块,墒情较差,应旋耕、耙耱碎土,采用节水喷灌补墒播种;墒情再差的可采用补水造墒播种。
三、增施有机肥,深施化肥
施用有机肥,不仅可以培肥地力,为作物生长提供有效、稳定的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提高土壤持水保墒能力。因此,要重视增施有机肥,特别是山坡地和瘠薄地。一般结合整地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30~40吨/公顷。在化肥的施用上,要进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化肥要分底肥、种肥、追肥,分层、分次施用,不提倡“一炮轰”,以免后期脱肥。底肥一定要深施,化肥深施不但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还可以起到促进作物根系深扎的作用,提高作物的吸水能力,增强作物抗旱、抗倒伏的能力。种肥用量不宜过多,必须做到种肥隔离,避免烧种烧芽,影响出苗。
四、抢墒播种,提高质量
适时播种和播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种子的出苗率、保苗率和产量。采用机械播种技术,可提高播种质量和速度,降低劳动强度,在最佳播期完成作业。
1.确定最佳播种期
当5~10厘米耕层日平均地温稳定达到8℃~10℃,壤质土壤含水量在18%~20%时,为适宜播种期,一般在5月中旬以前。
2.播种方法
2.1土壤墒情好的地块可直接进行机械播种
2.2土壤墒情差的地方一定要做到深开沟、浅覆土、重镇压;干旱地区要坐水或催芽补水播种。玉米补水、催芽是抗旱、抢积温、促早熟、保全苗、夺高产、秋霜春防的主要栽培措施。
1.1 导致枣树的植株较为矮小
由于全球变暖的影响,加之辽宁省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辽宁省的降水分配不均匀。因此,北票市的枣树在栽培的过程中极易遇到的问题就是干旱。干旱的天气对枣树生长发育的影响,首先是对枣树的植株生长发育有影响。干旱的天气不仅会使得枣树体内的水分大量缺乏,造成枣树代谢的失调,枣树光合作用和营养成分输送作用降低,而且会影响土壤中对枣树有效成分的供应,使得枣树缺乏营养,从而导致枣树在生长的过程中出现花芽分化较少,枣叶光合率较低,枣树植株矮小,果实品质较差。
1.2 诱发枣树产生生理性病害
干旱的天气不仅会导致枣树植株矮小,果实品质差,而且还易诱发枣树产生生理性的病害。干旱的气候下,枣树本身体内的水分就会大量流失,地下水分蒸发的情况也更加强烈,这样地下水分的大量蒸发就非常有可能造成土壤碱性化严重,土壤表面的盐离子增加。离子间会有拮抗作用,土壤表面盐离子的增加会阻碍枣树吸收一些生长发育中必须的微量元素,因此,枣树就会出现“缩果病”、“枣树叶病”等生理性病害。这样的生理性病害会严重影响着枣树果实的产量,造成严重损失。
1.3 枣树虫害、病毒性灾害加重,菌类病害减轻
干旱的天气对枣树还有病虫害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干旱的天气会使得枣树病虫大量繁殖,传播病虫害的昆虫大量增多,影响枣树的生长发育,使得枣树出现例如:枣刺蛾等疾病,使得枣树的产量降低,枣树出现较为严重的损失。另一方面,干旱的天气会相应减轻枣树菌类病害的问题,细菌的繁殖和游动孢子的游动等都需要在一个较为湿润的环境中进行,但是由于天气干旱破坏了这一环境,因此,在干旱的天气条件下,相应的枣树菌类病害就会有明显的减轻状况。
1.4 造成枣树机械性损伤
干旱的天气,如果持续时间较长那么就会对枣树有较为严重的影响。持续的干旱条件,一方面会使得枣树细胞缺水萎缩,另一方面,还有可能造成枣树出现“果裂”现象。所谓的“果裂”就是由于枣在干旱的气候下缺水萎缩,一旦遭遇大雨或者是大水的灌溉,枣树吸水过多,枣细胞膨胀。甚至如果情况较为严重还有可能会出现枣树“抽干”,使得枣树植株干枯、死亡。
2 枣树抗旱措施
2.1 做好枣园的覆盖工作
枣园对枣树的良好覆盖工作能够起到保墒抗旱的功能,对枣树的抗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常采用的覆盖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薄膜覆盖的方式。是在枣树根部周围的地上覆盖薄膜,使得薄膜保持水土,最大限度减少干旱天气对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同时还能够起到提高地温的作用,促进枣树果实。此外覆盖薄膜还能够有效控制枣园杂草的生长。覆盖薄膜的时候一般在3月份或者是4月份的时候进行,覆盖的时候不仅可以对地面土壤进行覆盖,如果是新植枣树,还可以顺着枣树或者是在树盘下进行覆盖,这样还能够提高新植枣树的成活率。第二,也可以用秸秆覆盖进行保墒工作,秸秆覆盖的方式较薄膜覆盖而言,不仅具有同样的在干旱环境下保持土壤水分的作用,同时还增强了土壤的通透性,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枣树生长的土壤环境,还能够促进枣树的生长和营养的吸收。
2.2 适宜的时间进行浇水
长期的干旱气候会导致土地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使得灌溉水源缺乏,枣树自身的根系吸水补充不到充足的水分。为了使得枣树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在干旱时要选择适当的灌溉方式和时间对枣树实行节水灌溉。一般而言,枣树需水量最大的时期,是在枣树萌芽开花、生长、结果的时期。秋天土壤完全封冻的时要给予枣树充分的灌溉,保证培植枣树的土壤中有充分的水分。具体而言,春天早睡萌芽开花的时候,枣树的需水量是可以稍微少一点,最佳的浸润土层是65cm左右;枣树在生长结果时,为了不让速效化肥渗透到较深的土壤中,浸润土层为70cm最佳。此外,在夏天温度较高时对枣树进行灌溉要注意进行一定的凉爽灌溉, 中午,可以给枣树上进行喷水,每隔20分钟左右进行一次,连续6次喷水左右,这样就能够使得枣树叶面的温度降低,提高枣叶的光合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枣树进行灌溉时要注意少量多次进行,灌溉量由少到多逐次增加,不能进行一次性大水充分灌溉,以免对枣树造成机械性的伤害。
2.3 科学合理进行施肥
干旱的天气不仅会使得枣树大量缺水,而且还容易使得枣树代谢慢,影响枣树营养吸收,导致枣树出现病理性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枣树在干旱条件下能够顺利生长、生产,要对枣树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首先,要给枣树施加有机肥,虽然有机肥的肥效发挥较慢,但应该认识到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增强土壤保水效果。施肥时最好在早春时或者是秋后进行。其次,可以适当追加一些速效肥料。枣树在生长季节的时候肥料需求量是很大的,因此,要给枣树及时补充肥料,一般而言,在枣树发芽的时期和枣树的幼果期各施加一次,前期施加的肥料主要以氮磷肥为主,后期施加的肥料只要是磷钾肥。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施肥后要切记对枣树进行浇水,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肥料的吸收率。最后,还可以根据枣树的具体情况对枣树的枣叶进行页面喷肥。对枣树进行叶面喷肥不仅肥料的使用将比较少,更重要的是肥料效果见效快,还能够避免营养成分在土壤中被固定。进行叶面喷肥时一般是在枣树果实成熟前喷施,一般为4次左右。
2.4 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
干旱条件下特别容易使枣树出现病虫害的威胁,因此,在干旱的条件下,特别要注意对枣树病虫害的防治。首先,在冬季或者是早春对枣园的落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集中烧毁;其次,可以在枣树发芽前进行4次左右的美度石硫合剂的喷施。最后,要加强对枣树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及时掌握枣树的状况。
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按造林作业设计,全面落实地块、承包合同、责任人。在林种、树种、密度、整地方式、栽植方法上要充分考虑干旱因素这个新,情况,作业设计要增加抗旱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抗旱措施。
2.造林绿化苗木要落实到位。无论是自产苗木还是外调苗都必须把住苗木质量关。凡是低于苗木规程Ⅱ级标准的苗木,不允许出圃,更不允许从外购进。除苗木的形态指标外,要特别侧重苗木的成活力,尤其是根系的活力,保留尽可能的侧根和须根。要以良种壮苗增强抗旱性。
3.落实菌木生根粉、保水药剂。要按苗木数和造林面积100%的用量,提前购进ABT生根粉、高效速吸保水剂、蒸腾抑制剂等保水抗旱药剂。
二、主要技术措施
由于不同的立地条件水分含量不同,科学区划立地类型,选择不同的造林树种,做到乔、灌结合,针、阔并重,以乡土树种为主,经济树种与生态树种合理搭配。
1.提前整地
造林前先整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改善幼林生长环境的重要条件。实践证明,提前整地可以积蓄水分,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同时还能够改变林地的光照和通风条件,使土壤熟化,增加土壤肥力,又可以通过光照杀死土壤中的病虫害,使整地时间提前半年,也可以在前一季或前一年的雨季整地。
2.覆膜造林
先把膜的一边向中心剪一道缝,栽时把穴(树坑)整成浅锅底形,穴边缘略低于地面。栽后盖上地膜,使苗木地茎通过膜中心,用土把膜四周和划破的缝压实,覆土宽及厚约4cm,苗木根茎与地膜之间覆土略厚,约有6cm,做到覆膜无空隙、无透气孔,形成一个倒伞形,可使雨水尽快地渗人土壤中,增加土壤温度,防止蒸发,减少杂草丛生。如果苗木根茎处覆土过薄,土壤表面温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热气集中顺着苗木根茎蒸发而出,会直接灼伤针叶树小苗的根茎部输导组织和形成组织,致使幼苗茎部形成环状腐烂枯死。如果造林前先浇一次水,栽植后再浇一次水,然后覆膜,成活率更高,一般可达100%。
3.截干造林
由于春季多风干旱,气温偏低,大多数造林苗木梢部木质化程度低,所以栽后地上部分失水较多,加之苗木根系受到一定损失,以及风吹摆苗木使土壤透风,根系一时难以恢复,水分供应不足,地上部分蒸腾量大,导致水分代谢不平衡,致使苗木枯萎死亡。因此,生产中应大力提倡截干造林的方法,减少树木地上部分蒸腾,促进地下侧根生长,从而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经济林树种一般不截干,而是定干,针叶树一般不截干,尤其是油松,如果截干,则破坏生长点,导致苗木无法生长。截干高度一般不超过10~15cm,山杏、山桃可适当截高一点,20~30cm,有利于树形的形成,提早挂果。
注意事项:(1)截干时不要使苗木茎干破裂扯起茎皮,以免影响发芽生长(2)截干时要把露在地面上的茎干培土堆留出2~3cm,以免风干,一直等到幼苗顶出土时再扒开土堆,也可常年不去土堆,既可闷芽,又可防止兔啃。
4.栽前浸根
裸根幼苗的根系细弱,起苗后很容易干枯死亡。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选用良种壮苗,可选用一、二级合格苗木,其根系发达,抗旱能力强,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其次,尽量采用随起苗随栽植的方法,减少苗木根系水分的蒸发,缩短起苗到栽植之间的时间。对经过假植、长途运输的苗木,在造林前1d浸水24h,若失水较重,可延长浸水时间2~3d,能有效补充苗木失去的水分,增强苗木的抗旱能力。
三、抚查补救
1.适时减灾抚育,抚育方式,要根据旱象和杂草密度情况,灵活掌握。杂草茂密、旱象较轻,要及早采取穴状松土,割草抚育。杂草稀疏,旱象严重,可以不进行刀抚,只进行松土抚育。一律严禁全光抚育。割草除灌应避开炎热干旱天气。割草抚育要做到不伤根、不伤皮、不伤梢,避免人为造成苗木残损死亡。锄松的土壤要培到植株根部,并把杂草覆盖在种植点上,以减少表面水分蒸发。凡是人力所能及的,都要对渴水苗木进行人工浇水。
2.安排雨季补植。雨季补植是以春季造林地多栽的备补苗和苗圃育苗地培育的容器苗做保证,春季多栽备补苗,多培育容器苗,保证造林成活率才有主动,属于雨季补植工作,造林成活率达不到85%的,都要通过雨季补植超过规定标准,要将造林地备补苗和苗圃育苗地的容器苗,集中用在这个阶段。
四、成效分析
1.促进林木生长
抗旱造林不仅提高了成活保存率,而且促进幼树生长,在苗高、地径、主根长、根茎比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平均生长量要高出1倍以上。其缓苗快,能迅速适应造林地环境,幼树早期生长迅速,幼林郁闭也能提早1~3年。
2.降低造林成本
关键词:非工程措施;防洪抗旱;内涵;作用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各地已对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运用自如,发挥了显著的效益。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随之增多,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将更为频繁,强度也明显上升,单靠工程措施来应对已明显不足。与此同时,非工程措施作为防洪抗旱的综合措施之一,越来越受重视。该文现以非工程措施的内涵入手,简析非工程措施在防洪抗旱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非工程措施的内涵
非工程措施是指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以及直接运用防洪工程以外的其他手段来减少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损失的措施。非工程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为防洪抗旱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提供保证的特点,因而可在防洪抗旱工作中广泛应用[1]。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强防洪工程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二是建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三是完善水法律、法规的制定,大力宣传,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五是建立洪水干旱预报警报系统;六是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
2非工程措施的作用
(1)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是认真做好防洪抗旱准备工作的重要前提。防患于未然是防洪抗旱重要的先决条件,要求在水旱等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认真做好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管理,这既是防洪抗旱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2]。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在汛后制订计划,依照闸站养护手册对水工程进行维护、保养;地方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在国家防总的统一部署下,逐级开展汛前检查,实行防汛责任制,制订详细的检查方案,对水工程进行逐一排查,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处理;同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江河湖泊的管理,坚决清除江河湖泊的行蓄洪阻水障碍,制止盲目围垦湖泊、河道、滩地的违法行为,以确保行蓄洪的能力。淮河流域各级防汛抗旱办公室通过加强江河湖泊及防洪工程的管理,落实防汛责任制,及时清除安全隐患,切实做好抢险队伍和物资的落实,为夺取2003、2007年防洪抗旱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全面提升防洪抗旱管理能力。我国水旱灾害频繁,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单靠工程措施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向未来防洪抗旱减灾事业的发展,水利部提出了防洪抗旱的“两个转变”,即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的转变。“两个转变”的推进将全面提高我国的抗灾水平和能力,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的建立正是促进、推动“两个转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自1998年淮河流域大水后,我国加大了对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投入力度,其指挥系统涉及水利部、七大流域机构和31个省(市、区),以更好地为当地防洪抗旱工作服务。以淮河防总为例,在国家防总、水利部的正确领导下,淮河防总于2003年成立,健全了以淮河流域为单位的防汛统一指挥体系。2007年7月下旬,淮河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堤防、水坝等水工程长时间受高水位的浸泡,防汛压力明显增大。淮河防总通过防洪抗旱指挥系统,快速采集和传输雨水情、灾情等信息,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预报、分析,同时通过会商系统、远程视频监视系统、程控交换系统,与水利部、淮河流域各省、市、区的防汛抗旱指挥部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流,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迅速、准确下达指令,为防洪指挥提供了先进、可靠的决策支持,大大提高了防汛调度的及时性、科学性,从而成功抗御了2007年的洪水。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促进依法行政。法律、法规贯穿于防洪抗旱全过程,是一个完整的、与其他法律和政策充分匹配的政策法规体系,为防洪抗旱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与法律支撑。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以《防汛条例》《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河道管理条例》等相配套的防洪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各流域管理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陆续颁布并实施了大批防洪抗旱配套法规。安徽省先后修订完善了《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水文管理办法》《安徽省水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并严格防洪抗旱执法程序。随着防洪抗旱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防洪政策法规建设已不能满足防洪抗旱的要求,应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加快《抗旱条例》《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的制订,把防汛抗旱立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法律的制订需要公众的认知,因此要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提高法律透明度与认知力。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宣传活动中,各地通过举办体育竞赛、组织普法问卷调查和法律知识竞赛、发送普法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来扩大宣传影响,强化宣传效果,提高广大民众学法、懂法、用法和守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依法行政,从而有效维护了水工程和防洪抗旱的安全。
(4)制定和完善防洪抗旱预案,提高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近年来,在国务院、国家防总的大力推动和指导下,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大力加强防洪抗旱应急预案的建设,由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构成的预案体系逐步健全,为规范应急管理打下很好的基础。防洪抗旱预案本身就是在总结地区洪涝干旱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按照防洪抗旱目标和调度原则,在分析现有水源和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施的基础上,制定不同干旱条件下的防洪抗旱对策和措施[3]。淮委根据国家防总批复的《淮河洪水调度方案》,积极推动淮域各地继续加强防洪预案的修改完善和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变化情况,修订完善了《蓄涝洪区运用预案》等相关预案,极大提高了洪水灾害的反应与处置能力。
(5)加大洪水干旱预警预报系统,为防御水旱灾害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局部暴雨、超强台风和极端高温干旱等事件呈现多发、并发的趋势。极端灾害性天气的频繁发生,对提高预警预报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淮委在每年水旱灾发生之前,着力抓好预警预报,特别是加强对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的监测:一是针对防洪排涝标准偏低的城市,加强对短历时、大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并注重提高基层预报水平,增强预报时效;二是加强汛情监测预报,提高预报准确率,延长预见期,全面满足防洪调度指挥决策的要求;三是建立水文报旱制度,综合降雨、江河来水等相关信息,确定与旱情相关水文特征值,这些措施的运用,为战胜2007年淮河流域洪水提供了技术支撑。
(6)建立完善的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与反应迅速的抢险队伍,是取得防汛抗旱胜利的前提条件。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的建设是完成抢险救灾任务、实现安全度汛抗旱的基础。建立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制度可以克服防洪抗旱经费加拨过程缓慢和被挪用等弊端,满足“一旦需要,随时调用”的工作要求,也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主动防洪抗旱措施[4]。
国家向来重视防洪抗旱物资储备建设,并加大防洪抗旱物资器材的投入,同时把防洪抗旱经费列入同级预算,按照分级筹措、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储好、管好、用好防洪抗旱物资,提高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以确保防洪抗旱的最后胜利。
做好物资储备的同时,也要加强抢险队伍建设。全国各地市大都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防洪抗旱抢险队,逐人登记,加强培训,认真学习防洪抗旱抢险知识,提高全民防洪抗旱抢险能力,并根据各自情况开展防洪抗旱抢险演习,提高抢险队伍应急抢先水平,做到“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正是防洪抗旱物资储备的完善及抢险队伍的保障,成功缓解了2001年淮河旱情以及2007年流域性大洪水。
3参考文献
[1]赵清,高洪涛.非工程防洪措施浅析[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8):61-62.
[2]周美冬.非工程措施在山区县防汛调度中的应用[J].江西水利科技,2009,35(3):206-208.
关键词:水利;抗旱服务;重点;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改革,旱灾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体现出来,表现在水土资源极不平衡、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调配能力低、工程性缺水严重等方面,这些矛盾都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正确认识到找好抗旱工作的重要性,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整改,不仅能够实现社会发展稳定,还能推进环境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要求。
一、我国水利抗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抗”,忽视“防”,灾害发生时危急处理能力差
抗旱工作应该是一个包括旱前预防、旱期抗灾和旱后恢复的过程,不仅要做好灾情的处理,同时也要做好灾情的预防。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抗旱措施只是针对灾害发生时,并没有合理完善的抗旱预案,当遇到灾害时临时进行救援,抗灾方案不但缺乏系统的设计与考虑,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从目前看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旱灾发生将导致巨大的损失,所以,要制定合理的应急预案,采用“预防为主、防抗结合”的措施制定工作方针,做到防患于未然,全面提高抗旱工作的效果。
2.重视工程建设,忽略非工程建设,无法实现高效防治
目前,科学技术在抗旱服务中应用的很少,传统的抗旱措施也就是修建水库,在发生旱情时进行引水,以保证水的正常使用。但却对于旱情的监控、预测以及评估制度的建立并不重视,导致旱情发生时无法及时做出反应。实际上,旱情的有效监控和预测不仅能够提高抗旱效率,甚至还能预防旱情的发生。然而,目前我国的旱情监测系统并不完善,无法采集全面的旱情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也就无法形成完整的检测系统,只是根据传统的经验来进行判断分析,缺乏科学依据,在进行抗旱救灾时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3.重视经济效益,忽略生态效益,难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很多地区为了预防旱情的发展盲目进行工程建设,随意破坏原始生态环境进行水利工程开发,对生态平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造成河网枯竭、湿地消失、地下水位下降、沙漠化严重等,不仅危险了环境健康,也对水循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长期与此,不仅不会起到很好的抗旱效果,甚至会威胁人类的生存。
二、水利抗旱服务的重点和改进措施
针对我国水利抗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全面的合理规划,不仅要修建必要的水利工程设施保障抗旱工作的进行,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管理措施,指导抗旱工作有序高效的进行。与此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抗旱服务的科技水平,推动抗旱工作的全面发展。
1.制定相应的水利抗旱预案,提高主动抗旱能力
制定相应的水利抗旱应急预案非常重要,不仅能够提高抗旱工作的效率,甚至可以有效防止旱情的发生和发展。抗旱应急预案的制定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按照旱情发展规律进行工作的安排和制度的制定,保证在旱情发生时可以进行有效的资源调配和任务分配,以实现抗旱工作的高效进行。制定抗旱预案并不是照本宣科的,而是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水源条件和用水需求等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旱情制定相应的调水、节水等措施。在调水方面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区旱情情况进行合理调配,旱情严重地区相应多调水以缓解灾害,旱情相对缓和的地区可以少调水,但也要保证生产、生活;在节水方面可以采用定时、定量供水,对于耗水量大的企业进行一定的限制,这一点与高峰限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措施都可以有效的保证供水,又能实现有效抗旱,真正在行动上保证了抗旱工作的主动性。
2.建立相应的预警措施,提高抗旱工作的主动性和准确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应用的也更加广泛,作为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抗旱救灾工作也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抗旱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以保证抗旱工作的实施。要提高旱情预警机制的科学准确性必须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抗旱信息管理网络,从地方到中央使抗旱工作真正成为一项系统的工作,这样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了解地方旱情,可以对于物资的调配和处理下达有效的指令,而地方也可以根据系统的预警灵活制定本地区的抗旱预案,从而保证抗旱工作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3.建立相应的物资储备,切实做好后勤工作
尽管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旱情的预警以及防控,但有时旱情的发生是不可控的,只能通过后期的措施进行治理,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所以进行必要的物资储备就显得极其重要,抗旱物资的储备可以有效的克服抗旱经费下拨过程缓慢的弊端,能够在灾情发生时第一时间进行救急调用,以保证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每年可以在固定的时间安排部分抗旱经费下发到地方,用以配备抗旱物资,地方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物资储备仓库,保证仓库的使用正常,在旱情发生时及时挑拨物资进行抗旱,确保人民生产、生活顺利进行。
4.修建完善的水利工程设施,合理安排水源调拨
水利工程的建设的目的是保证人民生产、生活活动的进行,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抗旱过程中也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目前,我国很多水利工程设施使用时间都比较长,年久失修,甚至会有堤坝泄露、水源调配能力差的问题出现,因此,作为政府部门要采取相对必要的措施进行水利工程的修复完善,对于已经不能满足抗旱需求的水利设施进行拆除重建,保证水源挑拨效率,及时缓解灾情。
5.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提高整体抗旱能力
建立抗旱服务组织是抗旱工作中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水利部门在农业现代化体系建立中的一项重大改革,有着深刻意义和长远的发展前景。建立抗旱服务组织就必须强化人员的素质基础,提高人员对于旱情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在旱情发生时能够对人员进行高效配置,及时解决旱情中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要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保证在抗旱救灾过程中能够有效安排抗旱环节和人员组织调动,在第一时间进行抗旱工作,将旱情灾害减小到最低。
结语:
水利抗旱服务体系的建立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还能有效保证国家的经济建设顺利进行。建设水利抗旱服务体系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硬件措施作为支撑,以保障抗旱救灾的有序进行。各地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建立完善的预警、检测系统,对于灾情的发生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管理措施不仅能够起到良好的抗旱救灾效果,对于灾后的重建也有积极的作用。现在我国水利抗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还需要中央及地方政府采取积极、合理、有效的措施进行工作的推进,只有正确认识到抗旱救灾的重要性,在抗旱救灾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保证人民生活和谐,社会生活稳定。
参考文献:
[1]张珍.抗旱服务队建设及发展对策探讨[J].山西水利,2007(8)
[2]张茂堂,赵荐芳,戚娜.云南抗旱服务组织建设与发展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3)
[3]欧阳春香,陈锐.大力加强抗旱服务组织建设 不断提高抗旱减灾服务能力[J].中国水利报,2011(1)
关键词:新时期;抗旱防汛;思路;措施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69
抗旱防汛工作在我国的历史发展中,都是一个重大的研究项目,依照目前的国家形式来看,随着水利基础建设工程的不断加大,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水利工程的技术也逐步的提升,而各地区的政府部门也对抗旱防汛工作也表现出相当重视的态度并做出相关的政策对此大力支持。大自然的灾害是每个历史时期主要防御以及救助的主要问题,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也受到其重大的威胁,相对于现在旱灾的发生,除了少数偏远山区会受到迫害,基本上对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但是水灾问题还是存在着难于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学会科学的做好防御措施,在救助方面有更宽更快的路径,使得国家经济建设可以稳定快速发展以及极大限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1 抗旱防汛工作的现状
在2016年,国家的抗旱防汛工作总结上表述,抗旱防汛工作事关人民切身的生命财产利益,事关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是关系着国家的重要工作。在新时期下,我国建立一系列工程以及非工程抗旱防汛体系,在抗旱方面,要求历届县委和县政府把发展农田水利的事业和提高抗旱农作物能力作为当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内容,修整、恢复以及新建扩建相关的抗旱灌溉设施,改造缺水地区饮水问题以及农业渠系节水设施,目前全国建设的各类中小型水利工程还在不断的扩大,饮水渠道和相关的供水水库也以科学合理的建设部署逐个到位,保障了当地人民饮水和农作物灌溉问题;在防汛工作,国家开始强调在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成功选用相关专业领导的骨干成员,做到严格把关,将如何控制洪水的观念转变成如何管理洪水,实现全民共同防范抗洪救助意识,大量的水库引水引渠工程建设以及使用科学技术对于防汛工作做到全面监控管理,对于气象的预测到防汛工程的不断建设有着重大的突破。对于抗旱防汛工作,切实做到科学预测、加速防御建设和及时救助体系,大大的减少了因为旱灾和洪灾带来的国家经济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并趋向更加安全科学的方向做好相关工作。
2 抗旱防汛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水资源不足,抗旱防汛工作能力有限
我国水资在国际上是相对匮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利用更是少得可怜,并且我国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各地区所分布的水资源不均,加之各地区的水利建设工程的质量差异大,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的建设标准,对于各地区的引水防洪工作起不到重大作用,使得国家的抗旱防汛工作难度更加巨大,一方面是我国水利工程技术还未达到较高的水平,对于汛期排水泄洪工作是严重受阻的,另一方面对于水资源的利用问题,在经过抽水、选择以及利用过程中,出现跑冒滴漏的情况严重,造成了水资源的大量的浪费,大大降低各地区的抗旱工作能力,对当地居民的日常饮水和农作物灌溉问题产生巨大的影响。
2.2 我国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不一,存在巨大隐患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大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利工程现在还依然保留下来,更主要的是对其防洪能力没有加大提高,使得遇到更大的自然灾害而无法有效的使用。随着国家水利工程的不断扩建,对于各地区的建设标准都有严格的设置,但是由于施工单位或者是相关施工监控未到位,而造成豆腐渣工程不断的出现,这不仅仅是严重阻碍了国家基础工程建设的前进步伐,更是间接损害了国家人民的重要利益,对于目前的水利防洪工程存在的老化、不达标以及没有及时返修加固的问题还待加强解决,存在的巨大隐患将会不断影响着今后的安全问题。
2.3 抗旱防汛工作者缺少专业培,缺乏责任意识
纵观国家洪旱灾的发生,大多是集中发生在常发区,对于洪旱灾的问题一直是没有彻底或者说是及时的解决,多数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洪旱灾害的发生概率极小,对于抗旱防洪工作的重要性意识不强,再加上不同地区的相关工作人员的调频繁动、工作交接不到位以及对于抗旱防汛工作者没有多少经验与相关的专业技术等问题,造成工作态度的缺失和责任意识的缺乏,使得抗旱防汛的工作问题越积越多,以致最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2.4 人民群众思想不成熟,浪费破坏严重
各地区的人民群众由于各地的水资源和防洪工程建设质量的不同。导致各地区人民群众对于抗旱防汛工作的思想都不同,虽然随着国家对于抗旱防汛工作方面的宣传力度加大,但是还是有少数人民群众对此背道而驰,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大量的植被遭到砍伐以及对水利工程的设障破坏等问题还是不断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但没有对抗旱防汛工作给予相应的支持,反而导致今后的灾害越积越深,最终损害到的更是人民群众的自身生命财产安全。
3 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的思想与措施
3.1 提高抗旱防汛工作者的专业技能和责任意识
对于抗旱防汛工作者的选用,首先应当严格把控住其是否具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并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不定期的专业考核,其次随着国家与抗旱防汛相关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国家应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应专业技能提升的培训,做到随时代和随着经验的不断改变而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处理相应的工作内容,积极参与抗旱防汛的各项任务中,最后是要从事的相关人员明白自身的责任意识,要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将抗旱防汛的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完成,加强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自身工作态度的端正以及清楚自身的责任意识。在国家选拔和任命中,如果出现缺乏相关专业技能或者是工作者缺乏相关的责任意识,应当及时进行相关的提醒和培训,工作出现严重错误的给予相应的责任追究惩戒。
3.2 加大对抗旱防汛设备研究项目的投入
我国水资源欠缺问题,一直是抗旱工作的难点,而对于洪灾问题,却缺乏科学合理的泄洪设备,加大对抗旱防汛设备研究项目的投入,重点是为解决在自然灾害来临前的预防工作以及灾后的妥善处理,在国际科学技术发展中,我国对于水资源的回收处理技术以及防汛工作的设备,相对于其他先进的发达国家是处于落后状态,这一问题不仅仅关乎着国家未来经济和科学的发展,更是关乎着国家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假如我国对水资源的重复回收利用的设备足够先进,那么对于缺乏水资源地区的问题便大大的提高了当地供水资源问题,再者假如对于防汛技术的设备有所提高,便可提高对自然灾害预测的准确率,加强了防汛的防御能力,间接的提高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减少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因此加大对抗旱防汛设备的研究目投入对于相关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3.3 严格把关水利工程的质量问题
国家应该严格把关抗旱防汛工程的质量问题,对于年代久远的水利工程进行返修或者是加固工作,需要以时展的眼光去改进传统的水利工程问题,这不仅仅是解决老旧水利工程隐患的问题,更是随着国家科学工程技术的不断提升,水利工程更需要不断进步,并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是需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建设的把关,首先要选用拥有相关从事水利资质的单位来进行施工,其次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要监督控制,严格按照国家水利建设施工质量为标准,最后是对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相关建设单位进行严厉追究问责,给予相应的国家法律制度的惩罚。
3.4 积极宣传防旱抗洪工作的重要性,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意识
积极宣传防旱抗洪工作的重要性,重点要让人民群众提高对灾害损害生命安全以及财产的认识,对于各种浪费资源以及破坏工程设备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制度惩罚进行教育学习,提高人民群众的预防安全意识。
4 总结
总而言之,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还需更加努力向前,对于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当选用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得国家经济建设更加快速,使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能够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何恺.新时期抗旱防汛工作的思路与对策分析[J].北京农业,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