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35: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生英语学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小学英语学困生成因分析
小学英语学困生的形成与其自身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习缺乏自信心
有些小学生由于在最开始学习英语时不够认真,导致学习基础比较差,逐渐成为班里的学困生。这些学生学习能力等各方面比较欠缺,长期背负着差生的包袱,极容易在心里形成自卑感。他们虽然也想通过努力来提高自己的成绩,但由于方法不当等原因,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明显提高,最后便觉得自己再怎么学也无用。这种自卑的心理给学习带来了消极的后果,导致他们在学习中缺乏信心,在这种情形下,他们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感觉,如此恶性循环,也就成为了学困生。
(二)学习目的不明确
一个人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但是很多小学生的学习目的并不明确,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学习目的,加上年龄、心理等还不成熟,根本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他们认为学习是为了教师,为了父母,父母和教师逼一下,他们就学一下,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中。在这种无明确的学习目的的情况下,他们是不可能学好英语的,没有目的就没有指引性,直接导致了学困生的形成。
(三)学习方法不正确
学习方法对学困生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课前不认真预习,没有做好准备,课上不认真听讲,不思考,不做好笔记,有时还会出现讲话、吃零食、睡觉等,课后又不认真做作业,不复习功课等,这样长久下去,必然导致学困生的出现。
(四)学习环境不理想
很多小学班级里,由于教师不注重管理,导致班风、学风欠佳。一个班风、学风不良的环境,对学困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在班级里,很多教师对学习不好的学生不予管理,有的甚至是直接放弃。很多学习差的学生被学习好的孩子嘲笑,在这样的班风学风下,学习差一点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逐渐沦落为学困生。
二、小学英语学困生转化对策
(一)努力帮助学困生克服自身因素
1.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英语。作为教师,要采用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创设情景、开展活动等,让学生对英语感兴趣,增加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克服自身的限制因素和自卑心理,更好地学习英语。
2.使学困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还要教给学生一些道理,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的不是让教师和家长满意,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增长知识,扩散思维,开拓视野,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这是实现个人理想的主要途径。
3.指导学困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合理地规划学生的学习时间,在最恰当的时间进行最有效的学习。学习不出问题,那么学困生的转化也就不会有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在课前我们要提前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要上的内容,在课上我们要嘱咐学生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1.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看到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该严则严,该和蔼的时候和蔼,让学生敬之爱之。不仅如此,还要通过师生的互动来促进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交流。在课外,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多了解学生,如果发现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存在问题,要努力想办法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既能让学生充分信任教师,又能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
2.转变教育方式,丰富教育方法
在教学中,多变的教育方式,丰富的教学方法更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根据学生掌握的不同程度进行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都学好。
3.优化班风、学风,加快学困生的转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对话内容
我国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是作为第二语言的非母语学习,在生活中没有语言环境。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应该让课堂成为学堂,让学生在学堂中充满激情,积极思维,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在课堂中为学生展示对话内容。“以活动促语言发展”是英语教学的精髓,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例如,在学习英语颜色单词时,教师设计CAI帮助学生理解两种颜色的调和产生新的颜色,CAI能有效地运用美术的三原色原理,展现会话的素材,又避免了现实生活中调和颜料造成的污染和不便,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利用学生的好奇的心理,利用信息技术变单纯的听说为主的对话内容为视觉、听觉、思考多感官参与的学习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大胆开口,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和说英语的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对话情景
布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以学到的语言材料。”运用信息技术以一定的情景为切入点,为教学创设良好氛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降低对话难度。在学习动物这一单元时,通过查找一些卡通的动物图片和录制一些动物的叫声,借助音乐媒体可以弥补教室空间的局限性,将生活置身于课堂教学之中,有效地渲染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而不易遗忘。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真实的生活空间里切身感受,体验交际。又如,学习对话句型“How much is it ?”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对话情景:1、小狗帮妈妈买菜;2、Mary准备买生日礼物送给同桌;3、聘任售货人员,销售服装。再如,为了让学生感受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现实生活不可能在瞬间变幻出各种天气状况,于是,我选择了一则世界气象预报,制作了相应天气状况的课件,在手指触动鼠标的瞬间,学生领略了各种天气,感受到了异国气候状况,徜徉于世界之旅,轻易地掌握了“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It’s...in...”句型。
小学阶段是儿童有意注意发展的重要时期,信息技术创设的情景能变枯燥的对话材料为有意义、真实有趣的情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学习。让他们在活跃的语境中学有所获、学有所乐,进一步产生对知识的渴望。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竞赛情景
著名的语言学家 Spolsky 说过 “great motivation and attitudes lead to better learning (较强的学习积极性导致较好的学习效果)”。利用多媒体制作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同时利用小学生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的心理,在课堂中引进竞争机制,借助热烈的竞争气氛刺激小学生的无意注意,感染着学生的情绪,他们争先恐后,都想为自己或自己所在的小组赢得胜利。他们的无意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竞争的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如: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游戏:让学生根据所呈现的图片进行对话配音,比比谁配的速度最快,音准最好,语调得当,让 CAI 给学生打分,或者给出鼓励性的评价
在学生学习过 in,on,under 几个常用方位词后,教师设计一个挖宝藏的游戏,让学生在说出宝藏的方位后,点击相应的位置,看看谁得到的宝藏最多。游戏是学生的第一大爱好,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乐能收到最佳效果。著名的语言学家 Ellis 曾说“学习者的成果极大地促进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可以通过扩音器进行分角色对话,学生在体验角色的同时锻炼了英语思维能力,这比起单一的老
师讲课要丰富得多。教师在制作时可以将教学所用到的音、像、文字等材料输入电脑,并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教学要求链接起来,简单高效。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交互情景
1. 家庭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来源于农村,他们的家长要么自己对英语不懂,要么就是忙于生计,不会或没有时间对孩子的英语学习进行监督;还有一部分家长出门打工,把孩子就交给爷爷和奶奶,好多老人家也管不了孩子,或者托管给某个老师,而托管老师基本上都是教语文或是数学的,他们只负责孩子的语文或数学,会过问孩子的语文或数学作业做了没有,不会过问是否还有英语作业。即使问了,他们也不会进行辅导。
2. 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四年级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自控能力都比较差。要是上课没有注意听老师讲课,课后又不会去问老师或同学,作业糊涂乱写,甚至有的学生作业都没有做或者是没有全部做完。当老师找他们了解情况的时候,他们当中有的是什么话都不说,也有的态度很好,可是一转过身就什么都忘记了。还有一些学生是由于学习习惯不好,一下课就把书本丢到一边去了,马上去玩了;有的学生是意志力太差。随着课程的进展,越到后面,学习的内容就越多了,有的学生就会贪省事,不知道课后要复习,而是拿起作业就写,写好后也不知道检查。
3. 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影响。小学英语每周才三节,平均两天多才一节课,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必然要赶时间,抓进度。这样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步加深,每节课的课堂要求容量就大,这种高密度、快节奏也会造成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自然也就超越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就这样,不少学生不能适应,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步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逐步减退了,不能积极地运用语言,只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有的学生甚至就厌烦了英语学习。因此,两极分化的出现就成为了必然。
二、解决小学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对策
那么,如何控制、缩小小学生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呢?如何帮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学生如果在学习中产生了一种迫切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他们的创造力才能得以发挥。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乃至教学的成败。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与教师的生动性和启发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做到:
特别重视起始教学,让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的兴趣。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的时候,对他们而言,这是一门新的学科,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肯定就会对英语产生一种好奇,甚至是神秘的感觉,而且一开始的教学内容比较浅易,所以就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应该认识到他们的这种兴趣是暂时的、不稳定的。教师应把握机遇,努力延长这种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要讲究方法的。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下面的一些方法,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1)游戏教学。可以配合课文采用适当游戏,比如教学颜色词就可以做听口令,涂颜色;教学字母的时候,可以做找出左邻右舍;还可以叫几个学会到黑板上来写大、小写字母,其他的学生在下面写小、大写字母;也可以开火车背诵或读出26个字母,甚至可以倒读26个字母,等等。这样,全体学生都有机会,把听和说结合起来,把读和写也结合起来了。
(2)歌曲教学。小学英语课本每一单元都有一首歌曲,并且歌曲都和本单元所学内容相关。每节课前放一首歌曲或请全班学生一起齐唱一首歌曲,不仅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吸引过来,还可以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如果下课前两分钟,也让学生唱唱歌,还可以让他们轻松一下。
(3)童谣教学。每个单元也都有一首童谣或是韵律诗,在课前或课中全班学生在录音机的配音下,摇头晃脑或是敲着桌子,很有节奏地来一遍,也能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
2. 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着眼点在于“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所以,我们的课堂上很多的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的。可是课堂上的教学是以几十个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不能完全顺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水平,又需要教学尽可能地去适应每个学生。因此,将学生按照同一类或同一层次水平进行分类就很有必要,也有助于针对这类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基础开展教学活动。
(1)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首先,座位组合。就是英语学的好得和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同坐一张桌子(开学初就和班主任商量好),这样能够确确实实地帮助作用。
其次,按学生的能力、学习习惯和现有水平,把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学生为每次考试85分以上,B组学生为每次考试在60到84之间,60以下为C组。
(2)教学任务及要求。A组学生几乎不用教师督促,他们能自觉认真地学习和作业。教师备课和上课就要重点考虑B组和C组的学生,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首先,朗读课文。对A组学生要求当天或第二天能够背诵,对B组学生要求能2天之内能熟读,对C组学生要求是3~4天之内能熟读。
其次,操练和表演。操练和表演是一节课的主要环节,新授之后的操练和表演,能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有利于技能的形成。A组学生要求马上就能表演,B组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也能够做到,C组学生可以要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甚至可以看书,只要能完成表演就可以了。
第三,作业的分配。A组学生可以不对一些简单的抄写单词或句子做要求,由他们自己决定。B组学生要求《活动手册》里的所有作业都要做,而C组学生要重点做一些基本的练习,鼓励他们也做一些和B组学生一样的练习。对于拓展练习,只要求A组学生,鼓励B组学生做一些,C组就不要求。要求B组和C组学生每周要交一张抄写作业,比如字母、单词、句子或者是课文。
3. 对中差生及时进行课外辅导。不可否认,任何时候都存在两极分化,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尽力缩小两个极端的差别。单靠课堂是永远不够的,所以课外辅导也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要找出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对部分B组学生,可以慢慢提高要求,而对C组学生可以特别对待。比如,作业面批,让其当场改正;并且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策略;多鼓励表扬他们等等。
4. 家教联系。差生特别怕教师家访。为什么呢?怕教师“告状”。实际上,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的目的是共同商量、讨论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地去“告状”。应该实事求是地把孩子在课堂上、在学校里的表现告诉家长。我们经常的做法是:
(1)给家长写短信。可以写字条,也可以用手机编好后发给家长。
(2)电话联系。
新课标提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基础之上。积极的情感态度有利于促进主动学习和持续发展。而动机兴趣是情感态度的范畴,所以,我认为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激活,是英语学习的首要任务。
一、享受乐趣
1.“要我学”与“我要学”
动机与兴趣相辅相成,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第一位,如果没有兴趣,那么一切都无从谈起。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给学生更多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机会,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自信心,增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调动学生的表现欲望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学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抓住有效的课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头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整节课的效果。一个好的开始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中。
1. 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唱几首欢快的英语歌(Sing a song),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性,然后再进行课堂教学。优美的旋律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更能陶冶情操。学英语课本中有很多的儿童英语歌曲。如,“在教1到100数字时,我们当时是改编了《We are happy bees》这首英文歌词,正好用数字填词,不多不少,正好与原来的歌词字数相同。教颜色时可以教“Who is wearing yellow today”,并替换不同的颜色让学生边唱边指着自己的衣服的颜色。很多英文歌曲的旋律都是根据学生小时候的儿歌填的英语歌词,他们只要听到这种旋律,会自然而然的跟着哼唱,也会自然而然想知道唱的是什么内容。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歌曲旋律并根据所学的内容填词。
2.创设学生间的配合和合作关系
首先,让当天值日的学生做“daily report”、 “summary”供大家讨论或者教师提出有创意的开头来吸引学生。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大胆开口说,不怕出错误,小组合作,互相配合,逐步树立信心。其次,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尝试使用英语。“Free talk”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内容既可以是上节课的内容,也可以是与本节课有关的内容。这样既达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又起到了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效果。
2. 组织开展各种课题学习活动
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组织各种课题活动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无限的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课堂所学内容,才更有兴趣去学习未知的知识,才会化兴趣为动力,为他们在课后的学习奠定坚固的基础。
三、向师性的有效利用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感态度的首要因素。和谐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爱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其各方面给予关注,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尤为如此。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分担挫折的烦恼。
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英语课堂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对某位教师喜欢,他在课堂就会显得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向师性”。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学生对教师的喜欢,潜移默化地转化为知识。
一、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笔者对本校学困生面较大的电子专业科进行了调查,发现造成学生英语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从教师方面分析,主要在于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和教学方法不当。通过平时的听课、交谈、了解情况,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单一,授课方式多以知识灌注为主,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少,对学生的关注、提问和检查也不够,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自制力差,对老师授课的内容常常听不进去,不是思想开小差,就是昏昏欲睡,长此下来,这部分本来学习起点就很低的学生成了学困生。而对于学困生,有的老师缺乏足够的耐心,或冷落或厌弃,时间长了,学生对英语学习渐失信心,英语成绩也就越来越差。
从学生方面分析,有三种类型的学生容易成为学困生。第一种,智力较差,反应较慢的学生。这些学生课堂上如果没有得到老师很好的关注和及时的帮助,他们就会掉队。第二种,智力并不差,个性好动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容易走神。由于听课不专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逐渐成为学困生。第三种,个性孤僻,沉闷内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胆小怕事,不太合群,上课不敢发言,与同学之间亦缺乏交流,有困难既不敢找老师也不愿问同学,这样日积月累,遗漏的知识越来越多,学业包袱越来越重,学困生也就由此产生。
从家长方面分析,有的学困生,由于父母娇生惯养,造成孩子怕辛苦怕累怕困难,不愿意动脑筋学习;有的家长缺乏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力极差;有的父母自身染有不良行为,诸如沉湎于搓麻将、赌博等,对孩子疏于管教、放任自流,由此造成了孩子懒散任性、不求上进的性格品质。
二、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他们都有共同的心理特点:
1. 思维方面。能够引起他们注意的东西,往往都是形象的,浅表的事物,特别是那些诉诸感官刺激的东西,诸如血影刀光的武侠小说,舞拳弄棒的功夫片,节奏强烈的通俗音乐和紧张刺激的电脑游戏等,他们的注意力既粗糙,又分散,对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差,不喜欢也不善于抽象思维,更不喜欢深入思考和研究,凡事浅尝则止。
2. 记忆方面。按正常的心理发展,学生到了中职学校学习阶段(高中年龄段),有意识和理解记忆应该相当发达了,但对于学困生则不然。根据脑科学研究发现,他们的知识是呈碎片状分散在脑子里,没有结构,没有系统,靠的是无意识记忆,而不是有意识记忆,是机械记忆,而不是理解记忆。
3. 意志方面。意志力差是学困生最突出的特点,他们的行为动因往往来自外部,而不是内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多地处于随波逐流的自发状态,而非有控有指导的自觉状态。
三、转变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识到,由于学生可变性大,其可塑性亦强,在富有爱心和责任心且治学严谨的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学困生也可以和普通学生一样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转化成为一个学业合格的中职生。
1. 创设归因,树立信心。所谓归因,就是对原因的知觉或者推论,归因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的主要来源。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归因不论正确与否都会影响其以后的行为,因此,它对信心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学生的自我归因则直接地影响其学习的信心。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在英语教学中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上的成功与失败,是个人能力与不懈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和机会,那么当学业困难的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品尝到努力的成果时,自然就会增强学习的信心。
2. 目标分层,分类推进。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堂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中职学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差的共同特点,特别是在学困生相对较多的班级,课堂教学目标不宜设计太高,要求标准不宜统一,要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以大多数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目标,教学中要给学困生留有余地,尽量做到对学困生实行“四优”待遇,即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练习、优先辅导。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快反馈的方法,将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若干层次,分类推进,把学生挫折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学困生有能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做到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使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易于接受,从而改变一成不变的课堂、枯燥无味的环境,使学困生逐渐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在多次微小的成功积累后,他们就会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学习的信心就会大大增强。
学生能力主要指必备的学习基础知识和综合学习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迁移能力等。我校学生大部分就读镇小,部分学生在村小就读。由于镇小和村小的师资、教学条件相对薄弱,一些学生在小学启蒙阶段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造成学力基础不扎实,表现为见识少、知识面窄、思维不活跃、接受能力较差。特别是拼音能力差,影响英语学习。在接受个别访谈的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拼音能力都很差,基本上没有拼音的概念。试想如何拼读英语单词呢?在小学阶段语,数科目已感到力不从心,进入初中后,考试和考查科目明显增加,更使一些学生难以招架。学力基础差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一些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就早已形成了对英语这门新课的恐惧心理,有的甚至连学26个字母也毫无信心。
个别学校领导还没有充分重视这门学科,这就要求英语老师多与学校领导交流与沟通,争取更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尤其是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英语教师是我们学校最年轻的队伍,虽然有着过扎实的知识,但由于刚走上小学英语讲台,缺乏教学经验,而英语课堂往往需要对话操练和游戏,所以有时很难维持课堂纪律,课堂常规抓不好,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家校联系工作做得不到位,特别是农村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学习不重视,不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大一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根本管不了孩子,加上孩子自觉性差点,所以给农村小学英语带来很大的困难。英语教师师资有限,加上很多刚毕业的,对教材吃不透,最终导致好的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消,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对英语的兴趣。这就要求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从关心学生实际从发,多组织教师的交流与学习,从而提高任课老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在讲解某些知识点时,虽然自己认为已经讲得明明白白,但是学生却还是听得云里雾里或者根本就不明白。有些教师不反思自己的教法,而是一味地责怪学生。在教师的责怪声中,在枯燥练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了,能力自然而然的退化了。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由于部分英语教师只偏爱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而将基础较差的学生视为不可教的低智群体,在教室里,上课时最容易分心开小差的是坐在最后几排的学生,由于空间距离他们常常容易被老师所忽视,在这个被遗忘的角落,学生不仅失去了课堂的参与机会,也加重了英语学困生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失去了对学习的自信心,并养成了不投入,不参与的不良习惯。他们视英语学习为包袱,甚至彻底放弃这门学科。教师面对差生没有很好地采取措施,缺乏科学的转化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情感方面的交流,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态度,在认知活动中出现了思维缓慢、活动呆板、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有些新教师将学生的素质定位较高,对学生没有很好地了解,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要求过于严格,导致学生对自己失去信心慢慢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影响了他们力求上进的勇气。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英语这门新课程时充满着好奇,十分喜欢学习模仿,有一股学好它的热情。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这种好奇心和热情逐渐减退,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和帮助,学生就有可能产生消极情感,以致产生厌恶英语的情绪。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204―03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涵是教育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现代信息技术的渗入更新了传统的以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为教学系统的教学结构,形成了教师、教学媒体、学生和教材四个要素为教学系统的新的教学结构。由于这一要素的渗入,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命,也给传统高校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研究这些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将有助于高校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构建师生关系,以期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一、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
信息化是源于科学技术范畴的概念,由于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技术内容迅速对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进行渗透,显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多媒体化。多媒体技术是影响高等教育多媒体化的技术基础。它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声像技术为一体的信息集成技术,它能对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进行输入、识别、存贮、处理、管理和输出等。运用多媒体技术制成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内容,如多媒体软件、教材及电子图书馆等,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育影响。 2.迅捷性。宽带化信息网络传输平台为迅速传递各类数字化高等教育内容提供了迅捷传递通道。这样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利用网络,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无须中间媒介把全人类最新的各种教育资源调到自己的网点上,从中及时吸收世界各地的最新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交互性。交互性的高等教育环境集各项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于一体,力图形成各种良好界面,实现各类系统间的协同工作。它利用了现代计算技术,用数据库、超文本或超媒体的形式存储和传输信息,可提供方便灵活的信息检索,并能及时接受教育者的质疑、问答等信息反馈,形成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4.全球化。数字化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通信技术是高等教育体系全球化的技术基础。具有高等教育功能(包括培训功能)的机构,显然是网上各自独立的“信息点”,其教育的性质、任务和方法不同,甚至分属不同国家或地区。
5.集约化。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构建的网络是一个自由发展的网络世界,更是一个自组织的实体。高等教育的组织管理不仅可以依托网络进行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还可以依托网络进行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展开对教育的科学评估等,从而减少中间环节,节约人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效益。
二、教育信息化给高校教学模式带来的变化
自古以来,教师就被看作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指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各自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这种几乎是零自由度的教与学模式的缺点是不言而喻的。计算机及通信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特点,革命性地改造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建构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资源的共享,高等教育呈全球化趋势。教育信息化将打破传统教学的空间局限性,通过在校教育的领域已经扩展到校园之外,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习惯通过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获得信息和知识,共享世界各国的知识资源,学校没有了知识的围墙,没有了天涯海角的距离感。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这就对教师获取新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突破教师和教材,使学生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打破地域的界限,用各区域、各领域的相关资源来丰富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扩充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由于知识来源的多渠道化、全球化和多样化,学生将构建更富有个性的知识框架。
2.教与学主客体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集教学内容的传播者、教学策略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等多种角色为一体,而学生只能单向被动地接受,教师往往无视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强弱差别,进度一致地进行教学。可以说,一个教师就完全决定了某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如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量、范围、程度和可靠性等。教育信息化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教育的手段和工具引入教学过程中.教学将由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为以教师为辅,学生运用各种手段获取各种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为了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让学生“会学”,教会学生从种种信息资源中获取、加工、分析和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并转化为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多样化。传统的教学形式中,教师利用黑板、粉笔按教科书内容进行单向灌输式课堂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向着网络化、多媒体化教学转变,传授知识的形式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取代单一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是课堂学习、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多种开放性教与学模式并存,教学手段也从投影仪、幻灯机走进课堂,到录音机、语音实验室在语言教学中应用,再到电影、录像机和广播电视教育,发展到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讲授形象生动直观,既能见到原子、分子结构、生物细胞、基因等微观结构,也能见到宇宙、海洋、高山等宏观场面。动态的、静态的、已经发生的、可能发生的、历史的变迁、自然的进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等都可以一一展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由此提高。
4.教与学的个性化。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虚拟化的特点更加突出。一方面计算机软件部分代替了教师职能,如教学辅导、出试卷、评分等。实现了教学的非群体化即个别式辅导教学,同时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目的,软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包括以对话、游戏、模拟、测试、答题等多种方式进行新内容的学习、练习、巩固、复习等。学生可以自主掌握学习的进度、深度和难度。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在学校、家中、电子图书馆等任何地方,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教材、视听媒体、电子阅览室、互联网络等近程或远程全方位地学习新知识。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可以
利用计算机网络寻求帮助和解决方法。教师不直接向学生传递教学内容,只是通过编制各种教材、个别给学生批改作业、解答疑问、评价学生情况等,间接地指导学生。实施网上教学,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这种教学的个性化,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步骤,营造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创新空间,挖掘了创新潜能,符合当代教育思想。因此,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素质,满足这种个性化教学方式。
三、教育信息化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
教育信息化的介入,使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对教师而言,教育信息化使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动摇,“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已荡然无存,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转变观念,适应这种变化。对学生而言,教育信息化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教师,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但他们面对的计算机网络是没有人性化的,是不能给他道德上的教诲的。因此,学生仍然离不开教师的全方位的教育。教育信息化对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从权威型到民主型,教师的权威被削弱。在传统教育中,作为高校教师,从年龄、学识、经验等方面综合起来成为知识的垄断者。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圣贤和权威,学生只能“洗耳恭听”。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价值观,由教师来塑造学生,历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师道尊严不能动摇,师生界限不可逾越。教育信息化给传统教育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冲击,造成了原有体系的失衡,教师的权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教育信息化后,知识的学习不分彼此先后,对知识的获取既可能是教师在先、学生在后;也可能是学生在先、教师在后;或者是师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学习。学生可以不再迷信所在地周围教师的专业权威,他们可以跨越学校、城市、国度,可以在世界范围任意一个数字图书馆检索资源,和任何一个专业权威对话。因此,教师这一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的地位在逐渐丧失,拥有知识所赋有的权力也在不断弱化。教师的权威不只是教师的“专利”,教育信息化将对教育的权威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2.从分立走向合作,教学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用记忆的方式传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内容以书本为主要载体、以教室为主要场所,按照教师选定的教材和设计的进程,由教师口授填鸭式地进行教学。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教育信息化后,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记住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在信息的海洋里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师生双方不受书本的局限,拓展了教学活动的物理时空。目前,许多大学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网络功能,在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阅览室中利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演示、电子邮件、建立各种专业特色数据库等,为学生提供了广泛获取知识的条件,把传统教学中的以“教”为主改变为以“学”为主。由于网络等的出现,师生之间在知识占有量、前瞻性上的差距正在缩小,对于一些新知识的掌握上,有的教师还不如学生。网络的无限性使师生都可以最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师生之间的交往日趋平等和开放。师生之间可以平等地讨论,双向地学习;既是学习上的朋友,也是科研课题的合作伙伴。
3.从依赖走向平等,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组织;其次是和学生共同研究和学习。指导就是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方面做好前期准备和对学生的引导。组织就是在教学进行的过程中,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讨论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在网络教育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的范围、项目的确定、学习的步骤将由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自行掌握。教师的重点将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调动创新学习的积极性上。教师在整个教学的组织过程中,由于和学生处在一种互相交往、互相学习的状态,各种发散思维不断碰撞,师生融汇在一个集体学习的环境当中,因此,在对前沿科技动态的掌握上、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认知上等都比教师自己学习要快得多。高校的网络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师生共同提高的过程。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的教学模式及师生关系受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高校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压力,并将这些压力变为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适应新形势,构建和谐、平等、民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学校生活满意度;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2-0144-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2.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cultu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for Hanijunior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thods:The Acculturation Survey of Hani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Rating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 were used to test 621 students in 3 senior middle schools and 2 junior middle schools from 3 different counties resided mainly by Hani people,in Honghe prefecture.Result:(1)The scores of acculturation and its dimension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family residence,and grade(F=3.46,3.29,Ps median value 3].The score of acculturation in femal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male students [(3.85±0.61)vs.(3.74±0.68),P < 0.01].The score of school educational identification in th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was higher than thatfrom town areas[(3.89±0.75)vs.(3.64±0.69),P
【Key words】 Hani minority;middle school student;acculturation;school life satisfaction;cross-sectional study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指由不同文化的个体间相互接触和交往所引致的文化变迁与适应过程[1],涉及认知、态度、价值观、信念、习俗和行为的变化,与文化主体的生活变化、社会支持、文化距离、应对方式、认知评价方式、人格等外在和内在因素密切关联[2]。
文化适应问题是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主题。西方学者关注身处文化转型或文化冲突中不同人群(如移民、商人、外教、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及其与各种心理过程及行为的关系[3-8]。与之相比,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这一问题的探讨虽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多为现象学描述或经验思辨[9-10],除了一些探索留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 [11-16]的研究外,心理学方面的实证研究少见。
国外研究主要从移民政策制定和管理决策角度,在国家层次上,考察少数民族文化群体的文化适应状况及其相关因素,而忽视探讨本土世居民族群体和主流文化群体的文化适应进程。国内学者虽然提示关注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现象 [17],但由于这方面研究比较少,且已有结论尚无后续研究检验,显得研究外部效度不高。因此,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对于发展民族教育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
哈尼族是我国人口百万以上且为云南特有15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跨境而居,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等国。至2007年末,中国境内哈尼族153.64万人,其中聚居红河州的达72.35万余人[18]。哈尼族从事山地农耕,经济比较滞后,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梯田稻作文化”是其文化的核心与中轴,整个民族的生衍繁息无不与此相关[19],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农耕思维模式、习俗事项和社会性别关系等文化单元。本研究拟基于哈尼族文化背景,探查哈尼族中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及其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民族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红河州的元阳、红河、绿春3个哈尼族聚居县为样本来源地,结合3县的学校布局(各县仅有1所县级高中),共选取3所高中(红河县一中设有初中部)和2所初中(地处哈尼族聚居乡)。从元阳和绿春两县2所初中各取初一至初三年级各1个班共6个班级学生,从绿春县一中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级各1个班共3个班级的学生。在元阳和红河两县高中里,采用多层随机取样法,首先确定年级层抽样容量为每年级60名学生,然后在性别层中,随机选取男、女学生每年级各30人。发放问卷650份,参照计量学要求和学生父母均为哈尼族的标准筛选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21份,涉及初一至高三共6个年级学生,其中男生339人,女生282人;初一至高三分别73、69、70、136、143、130人;县城49人,乡镇45人,农村527人。
1.2 工具
1.2.1 自编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问卷[20]
借鉴胡兴旺等人《白马藏族儿童文化适应问卷》[14]并结合哈尼族中学生的特点编修而成,共10个题目,分为3个维度:主流文化认同(4个题目)、学校教育认同(3个题目)、汉语熟悉程度(3个题目)。每个题目采用1~5级评分,总分为10~50分,分值越高,表明文化适应程度越高。本样本中,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9,各维度α为0.57~0.70,各维度之间及其与总问卷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50和0.72~0.87,各题目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为0.46~0.70。
1.2.2 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21]
问卷由12个项目组成,内容涉及青少年对自己的学习效率与能力、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学习表现、师生及同学关系、从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的帮助、学习环境等的满意程度。采用1~5级评分,总分为12~60分,得分越高,表明学校生活满意度越高。本研究中问卷同质信度系数α为0.76,进行统计时,使用的是该问卷12个条目的平均分数,依照问卷的记分说明,将问卷总均分≥3分者视为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
1.3 统计方法
进行F检验、H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家庭住地学生文化适应问卷评分比较
以文化适应的3个维度为因变量,以性别和家庭住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家庭住地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3.46、3.29,P=0.016、0.003),性别与家庭住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表1显示,除学校教育认同维度外,女生的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其他2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农村学生的学校教育认同得分高于乡镇学生;县城学生的汉语熟悉程度得分高于乡镇和农村学生。
2.2 不同年级学生文化适应问卷评分比较
由于数据不满足F检验中方差齐性条件,采用H检验[22],对学生文化适应的年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54.52 、49.79、15.62、55.62;P
图1显示随年级递升,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呈“曲折发展趋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呈升降变化趋势,汉语熟悉程度则呈上升发展趋势;总体而言,文化适应程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3.79±0.65)>中值3分],随年级递升呈上升变化趋势。
2.3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哈尼族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3.29±0.5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学校生活满意度得分与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主流文化认同、学校教育认同、汉语熟悉程度3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0.52、0.44、0.51、0.29,均P
以学校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文化适应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校教育认同、主流文化认同2个变量共可以解释学校生活满意度总变异的30%(β=0.38、0.25,均P
3 讨 论
3.1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的发展状况
本研究显示,总体上,哈尼族中学生的文化适应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文化适应进程随年级递升呈“起伏发展趋势”,即不同维度的变化发展有升有降,文化适应与性别、家庭住地和年级等变量有关。这可能与不同情境中社会性别认同有关。在梯田农耕生计文化模式的预设下,哈尼族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看重和认同的是女性生育繁衍后代的性别角色,并赋予生殖价值;男性主掌生产生活大事,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23]。这一社会性别模式为哈尼族家庭教育提供了参考和制度保障,表现为对男孩的教育显得宽松,寄予较高的社会期望,男孩在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上占据优势;与之相对,对女孩的管教严格,其言行举止受到村规民俗的森严匡定。这种性别文化的适应,可能背离于学校教育主导男女平等、机会均等的理念,造成学校适应中社会性别关系的“非连续性”,可能威胁到男孩的性别优越感,而对于女孩却是一种性别价值的解放或再认同,表现为女孩对学校文化的积极认同与适应。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边远山区,社会发育程度低,交通信息闭塞,这使得学校生活成了哈尼族学生了解外在世界的重要来源。在学校,他们可利用的信息和交往对象得以扩大,产生文化的碰撞、对比、认同和适应。在该进程中,乡镇学生可能因其心理和行为文化模式介于县城主流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之间,而表现出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心理状态,影响文化适应。农村学生可能缘于学校生活作息的制度化、例行化,而在生活模式、饮食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疏离家乡民族文化行为模式的规限,显得自由自主,主动融入学校社会生活、重构自身的文化行为模式,表现为乐意遵从学校规章制度,积极认同学校教育的社会价值。县城学生的主流和学校文化适应状况较好,可能缘于其成长环境主要是城市的主流文化生活模式。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的年级差异,是其学校文化心理应激的效应。教育条件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24],学校教育以国家统编教材为载体,宣传和传播的是主体或主流文化价值。他们为了适应学校的组织、制度和环境等校园文化,而使用和吸纳汉语文知识,习惯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表达思想,并依照学校规章制度来待人处事和管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在生物学意义上,他们的学校文化适应水平总体偏高,其中主流文化的认同、汉语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均随着年级递升而不断提高。
直接广泛地接触主流文化教育系统,能有力的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25]。一般而言,民族地区的学校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初中义务教育阶段,高学业成就不是主要追求目标。而高中阶段,除了学习和掌握中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外,升学是中心主题,但由于初中阶段的不良知识结构,致使他们可能难以适应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产生学业适应问题,而否定学校教育的生存适应价值,表现为学校教育认同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
3.2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测评的生活满意度属于领域生活满意度[26-27],即对学校生活领域中发生的事项进行具体评价。分析表明,哈尼族中学生的主流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已有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人格因素等变量有关[28-29],这在一定程度上例证了学校生活满意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适应水平可能只是其中之一。另外,文化适应与多种主客观因素有关。因此,关于二者的确定关系,尚需引入其他变量、实验设计或模型建构来给以考证。
参考文献
[1]Gibson MA .Immigrant adaptation and patterns of acculturation [J]. Human Dev,2001,44:19-23.
[2]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704-710.
[3]Paukert AL,Pettit JW,Perez M,et al.Affective and attribution features of acculturative stress among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J]. J Psychol,2006,140:405-419.
[4]Shim YR,Schwartz R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acculturation and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among Korean immigrants living in a Western society [J]. Br J Guid Counsel,2007,35(4):409-426.
[5]Khuwaja SA,Selwyn BJ,Kapadia A,et al.Pakistani Ismaili Muslim adolescent females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tr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to U.S.culture [J]. J Immigrant Minor Health,2007,(9):35-42.
[6]Weiss AS,Mendoza RH.Effects of acculturation into the Hare Krishna movement on mental health and personality [J]. J Sci Stud Religion,1990,29(2):173-184.
[7]Trickett EJ,Birman D.Acculturation,school context,and school outcomes:adaptation of refugee adolescents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J]. Psychol Sch,2005,42(1):27-38.
[8]Berry JW,Phinney JS,Sam DL.Immigrant youth:acculturation,identity,and adaptation [J]. Appl Psychol Int Rev,2006,55(3):303-332.
[9]翟明安.社会转型中的民族文化适应机制[J].贵州民族研究,2000(4):56-62.
[10]任裕海.论跨文化适应的可能性及其内在机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1):105-108.
[11]雷龙云,甘怡群.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729.
[12]刘金玉.中国留美学生的英语能力与文化适应[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6):57-59.
[13]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4]胡兴旺,蔡笑岳,吴睿明,等.白马藏族初中学生文化适应和智力水平的关系 [J].心理学报,2005,37(4):497-501.
[15]张劲梅,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分类学研究:对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 思想战线,2009,35(2):21-26.
[16]Mei YY.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psychosocial and acculturation factors on drinking behavior among aboriginal adolescents in Taiwan [J].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4,58:453-459.
[17]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36-846.
[18]云南年鉴编辑委员会.云南年鉴[M].第23卷.昆明:云南年鉴社,2008:335,446.
[19]戴庆夏.中国哈尼学[M].第3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31.
[20]胡发稳.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及与学校适应行为的关系研究 [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1]陶芳标,孙莹,凤尔翠,等.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的设计与信度、效度评价 [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987-989.
[22]韦义平.心理与教育研究数据处理技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9:117-119.
[23]李云霞.哈尼族稻作文化中的社会性别角色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6):62-66.
[2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74-75.
[25]Gong F,Takeuchi DT,Agbayani-Siewert P,et al.Accu-lturation,psychological distress,and alcohol use: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ethnic identity and religiosity[G]∥Chun KM,Organista PB,Marin G.Acculturation:advances in theory,measurement,and applied research.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189-206.
[26]田丽丽,刘旺,Rich Gilman,等.国外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研究概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14-816.
[27]Huebner ES.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for children [J]. Psychol Assess,1994,6(2):149-158.
[28]孙莹,陶芳标.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41-744.
Abstract: Business incubator base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it has very vital significance for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ability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关键词: 企业实践;职业教育;专业实践
Key words: enterprise practice;vocational education;professional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234-02
0 引言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进展和对人才的需求,拓宽眼界,以进一步提高职业岗位能力,有利于学生实训和实习,缩短课程讲授和生产实际的距离,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员工业务培训、企业文化建设等,有利于提升校企双方的软实力。
1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模式和途径
1.1 学生可以了解企业的业务范围、公司运作与工作环境,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与管理制度,明确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和工艺流程,强化企业主业的专业知识,学习企业所应用的本专业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
1.2 认真从基层操作工作做起。做到“四不”,即不走过场、不违反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顶岗实践期间不请假、不迟到早退。
1.3 学习了企业的经营特色,核心的价值观是“创新、诚信、责任、共赢”。员工积极献计献策,公司设采纳奖和参与奖,公司利用这种激励机制不断应用新方法、新思路,开拓新业务、解决新问题,从而达到业绩不断上台阶的目的。
1.4 便于承担技能项目任务分析。如电子商务专业创业团队完成了养天和大药房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是网络营销整合推广以及网站的建设维护、美工、百度词条的建立与完善,医药行业网站、论坛的收集和信息,贴吧的建立、软文的撰写,相关论坛网站收集、发帖、回帖,百度知道、soso问问、天涯问吧炒作以及效果评估。
2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有益于教育教学改革
企业创业实践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通过企业创业实践,清楚的认识到,原来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要培养能满足市场需要,服务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2.1 人才培养目标。电子商务专业网络营销人才比技术型的人才更受企业青睐,技术是基础,营销是关键。建议把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网络营销”和“市场营销”方向上。会计专业理论内容光靠教师讲授学生会很难理解,建议将大量的实践资料引入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物流管理专业学过的理论知识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一点就通、一带就上路,善于思考,能面对各种场合,才是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2 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 电子商务专业修订网络营销课程标准,根据企业的业务开展情况,通过企业自建设网站或利用第三方平台等方式,从营销的角度来合理构建企业的网络营销平台。对自建网站的要求熟悉营销型网站的建设、规划、实施流程,合理使用搜索引擎优化(SEO)技术和方法;对构建第三方平台的,要求能选择合适的第三方平台,并能在平台上搭建企业商铺,并取得一定的营销效果。会计专业:调整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减少理论教学的难度和课时,适当增加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业务操作训练时间。设计一些有针对性新的训练项目。物流管理专业:进一步深化《仓储实务》、《运输与配送实务》的课程改革,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发编写仓储、运输方面的校本教材。
2.3 进一步改善专业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如为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实习、税法、ERP等课程配置较新的会计教学相关软件。对老师进行电算化培训,让每个会计专业教师至少要熟悉一到两种当今流行的会计核算操作系统,充分了解会计理论与电算化结合的方式方法;进行会计制度和准则培训;与企业建立长效的培训机制。
2.4 重视培养学生职业操守、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刻苦耐劳的精神。增加团队合作配合的训练项目、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的训练项目。
2.5 开发具有行业特色、职教特色的精品课程。把老师们在企业中完成的项目进行分解、重构。形成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的经典小项目,多个小项目整合成为大项目,单一培养目标整合形成综合素质培养目标。把这些精选的教学项目优化、深化,形成有行业特色、职教特色的精品课程开发。
3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对提高职业技能的效果
3.1 是职业教学理念的新突破。下企业创业实践,像企业工作人员一样上班下班,从事企业员工相同的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普遍感受到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需求存在的距离,在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深的认识。
3.2 培训形式与内容的新改变。下企业脚踏实地深入生产一线,将培养环境从传统的教室、会场转到企业的生产现场,把传统的学科专家讲学变为和企业能工巧匠、行家理手的工作交流,传统的就书论事转为真实训练,把传统的以教学大纲、专业教材培训为主转为以企业标准、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培训为主。培训的形式、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师资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操作性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
3.3 师生实践能力的新提升。教师下企业实践,一方面可了解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企业的生产实际,熟悉企业运作模式、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最新技术发展和体验现实的职业岗位,提高专业技术和技能;另一方面在老师带着问题下企业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请教的同时,可提高老师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能力,从而实现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和职业教育能力、教师实践能力的新提升。
3.4 重构课程教学内容能力的新提高。深入企业顶岗实践,不仅体验了企业工作的艰辛,更重要的是熟悉企业相关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发现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职业工作需求的脱节,了解职业岗位(工种)对岗位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重构高职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建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高职教育新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教师重构课程教学内容能力的新提高。
3.5 制定了各专业学生技能强化训练方案。下企业顶岗实践为即将迎来的湖南省专业技能测试奠定了基础。通过在企业一线实际操作锻炼体验了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中的操作流程、操作规范和技能要求,各教研室在下企业过程中也逐步讨论、制定了学生技能测试标准以及专业技能强化训练方案。
3.6 寻找联合办学新伙伴、开辟实习就业新渠道。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之机,不仅进一步加强了与原有联合办学企业的联系,还结交了一批新朋友,为实习就业新渠道的开辟作好了准备。
总之,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是教师锻炼自我、发展自我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教育教学理念、丰富教育教学方法的好途径,为以后进一步深入推进专业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工作做准备。
参考文献:
[1]吴志明.对高职青年教师强化实践锻炼的探析[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