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话题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08 15:35: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以文化为话题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以文化为话题论文

第1篇

1.在这样的大环境和新形势下,有专家认为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实验研究+项目实训的教学模式,用专业术语解释实际上就是“教材、教法、能力”三位一体教学模式能改变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弊端。有研究表明,合格的动画人才应该具备较好的产业适应度、文化知识修养;在专业技能方面有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独立学习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在个人品质方面应具有艰苦创业品质和强烈的责任感。这些方面的能力在“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中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在现代因素的渗透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与内容,构架出一套生态体系,它不仅可以为动画行业培养创新型的复合人才,更可带动创新设计教育改革,为当前创意文化产业输出创新人才。因此对“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研究既有现实意义,更有战略意义。

2.“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在动画专业课堂设计的程序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论学习(教材及案例)”。这个阶段的学习,采用传授接受式与案例分析的教学模式来完成。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在我国广为流行,它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知识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动画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和深刻领会大纲的基础上,依据教材以及其他参考资料向学生传授专业课程基础知识及要领。当然,动画专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纯理论课程的知识并不多。第二个阶段是“实验研究(方法探索与实验)”。当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我们通过探究式与合作学习模式把理论知识变成实践。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方法分析并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或者脱离教材。这一过程是学生熟悉所学的理论知识,自己动脑理解和分析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在教师德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式和小组合作的模式,把理论变成实践的一个探索与实验过程。第三个阶段是“项目实训(综合能力实践)”。当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验研究的经验后,要想成为真正与市场接轨的动画人才,还需要参与项目实训的课程,这部分的课程要与市场接轨,与动画公司合作并参与它们的动画制作是最好的选择。可是大部分院校都没有这种合作的条件,所以我们可以采用工作室的模式,建立工作室制度,采用小组负责制,让学生运用已经学习和初步掌握的方法,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按照市场动画项目的制作程序,去尝试独立分析和解决现实的问题,并完成项目实训的过程。

二、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特色

第2篇

旅游是人们暂时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地并不会在异地长期居留的活动。随着物资流、信息流、文化流和经济流的不断发展,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逐渐发生着物质的、信息的、文化的相互作用。旅游属于文化交流传播的范畴,旅游的最大动因就是实现地域和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伴随着旅游空间的流动而发生着客源地文化与目的地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这种文化传播在国际旅游中得到更明显、更突出的表现,而这种国际文化传播就体现在:

1.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对当地文化带来触动在国际旅游中,由于这种长距离、大空间的移动,使得两地在文化氛围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后进行游览和活动,一方面,对目的地的经济文化形成一定的认知。旅游者在目的地的各种消费活动带动了当地的经济,但旅游者在当地的无意识性或示效应则对当地文化引起触动,旅游者在目的地传播客源地文化的行为一般是无意识的,但旅游者能够从目的地感受到鲜明的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如果旅游者来自于文化强势的地区,他的旅游目的地是文化相对弱势的地区,那么旅游者在目的地的行为方式就对当地人们形成了一定示范效应。与此同时,随着当地居民从最初对旅游者的欢迎逐渐变成不满,甚至不完全接受和理解旅游者的文化,这种就是跨文化传播障碍的深刻表现。

2.旅游目的地文化对旅游主体文化的影响人们之所以旅游,很大部分就是因为地域和文化之间差异的存在,相对于旅游者对目的地文化的影响而言,旅游者到旅游地旅游,把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及所见所闻带回到客源地,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在古代,唐僧西天取经,马可波罗行纪等都是对跨国文化进行传播的典型例子。旅游者回到常住地后,向周围的人讲起自己在目的地的所见所闻,这种行为也是有意识的文化传播,但这种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体现在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的局限性,旅游者眼中对目的地的感官及评价不一定是准确的,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大多数旅游者通常是按照旅游指南或旅游团的方式去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再加上不同旅游者之间存在较大的体验和判断差异,这就使得旅游者在真正了解当地文化方面会产生较大的跨文化交流障碍。

二、国际旅游中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传播中的应用

在发展国际旅游业务中,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和传播得到了广泛应用,语言在国际旅游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的基础性角色随处可见,下面就以泰国旅游业为例进行阐述。泰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在国际旅游行业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泰国旅游业之所以能如此繁荣,除了其具备独特的旅游资源和文化艺术之外,语言在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语言在泰国旅游市场中的细致体现进入泰国,如果你会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可以实现在泰国轻松自由行,无须导游,无论是吃住还有游购,对你来说不会有任何困难;同时,对旅游、文化之类的研究和考察都比较方便。因为,在泰国,各家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学校等都积极使用英语,在英语学习、宣传方面随处可见,杂志、地图册、名片、旅游宣传促销等非常全面,到位。即使是在一些大型的表演或歌舞表演场所,都会有相应的口译。泰国整体的语言能力较强,英语在泰国的熟练运用,在发展本国旅游业,实现跨文化交流和传播方面意义重大,意识强烈,耐人寻味。

2.语言在泰国旅游及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在泰国,所到之处,各种人员基本上都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沟通,无论是在泰国什么地方,都能给人一种全民英语素质基础较好的感觉,普遍反映出泰国百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与此同时,在泰国,无论是电视频道,还是综艺节目,英语类的节目比较多;在很多公众场合,广告牌、指示牌都是双语解释;在著名的景点中,日语、汉语、泰语等宣传册、资料册都有免费提供。由此可见,在泰国,对跨文化交流和传播十分重视,泰国民众在语言方面的能力普遍较强。

3.泰国对语言文化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发展国际旅游与实现跨文化传播相辅相成,广泛的文化交流是世界性发展大势,多元文化交流的挑战也是不可避免的,积极重视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才能让国家的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大潮流中。从泰国在语言类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泰国各校将语言教学放在首位,泰国民众在语言方面的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和水平方面已逐渐与其国民、国家的生存相互关联,并逐渐达成普遍共识。

三、国际旅游中实现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传播的建议

1.具备跨文化交流意识发展国际旅游,旅游者是活动的参与者,在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目的地三方中,都应该具备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只有具备了这种意识,在面对异域文化人员时,才能从容应对。随着世界交流的日益紧密,人们每天都在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逐渐形成跨文化的意识,但这种意识并不充分。因此,在发展国际旅游中,应该充分具备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流意识。

2.积极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首先,应该有意识地通过各种资料信息,多看多听,多渠道地学习,积累更多直接或间接经验。其次,在接触和了解异域文化的同时,还要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文化,尽量做到“移情”思维。不管是来自强势文化区域还是来自弱势文化区域的人,在面对异质文化的时候都不应该迷失了自己的文化,只有从异质文化中反观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对异质文化进行“移情”思维。最后,对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需要在跨文化的实践中进行。一旦到一个新的环境旅游,首先就要学会客观地看待新的事物,跨文化交流就是对异域文化的适应过程,并且促使自己加快适应异质文化的步伐。

第3篇

我们可以浑浑噩噩过一生,可以轰轰烈烈过一生,可以麻木不仁过一生;但是如果有可能我们还是应该用心去感受生活,认真去感受身边的一草一木,认真去感受身边的人潮涌动,认真去感受身边的生离死别,于平凡中见真奇,也许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意义......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三以感受为话题议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以感受为话题议论文范文1有一种声音夹杂着水汽,携着朦胧的月色,穿过仿佛是铁的踊跃的兽脊似的,漆黑的起伏的连山,远远地跑过来,我只记得,依稀的记得,大抵是这样的……

“雪花纷飞雪珠跳,头重脚轻身打飘……少年不识愁滋味,猛然回首冷汗浇。携妓而归天下耻,门庭名声一旦抛。莫如就让与那孙富……错错错啊。。此行径无异于纨绔与恶少……”

青衣风头绣鞋,绿裙衩里露出的红里子;花旦的兰花指、甩水袖、水上飘样的小碎步,以及,不瘟不火、缠绵悱恻的唱腔……这便是乡村的戏。

大夏天儿的,大冷天儿的,又或者一年里特定的几个月份,乡村的小戏便不绝于耳,总觉着,这咿咿呀呀不知所云的戏词没有任何看头,临时搭建的戏台旁的扩音喇叭朝天的刺耳,对戏的认识也只局限于有看头的变脸之流。我也曾赶过一场小戏,五六岁的年纪,看着小生浓墨重彩的美,心底唏嘘了几番,不喜老旦,丑角,只喜那青衣小生与花旦,那时年少,瞪着眼睛楞是聚精会神的听了会儿,也终于孩子心性,受不住困了,也不记得是怎样散了场,怎样的喧嚣空白成了寂静,那时心心念念要见小生一面的念头现在想来也忍俊不禁。

后来,也曾去戏园里看过一场戏,镂空的木窗,京味儿十足的戏楼,四四方方的八仙桌,小瓷杯里边的茶,三两碟地道的小点心,戏台上也只看了丑角的戏份,倒有些硬生生的不能接受的感觉,地儿是好,但人早已经没了幼时的兴奋与期待。

乡村的戏是种嘈杂的欢乐与哀愁,那里面细说着的,我们无从得知,听懂嘛?怕也只是图个热闹。但我想,每一场如今已没了踪迹的乡村的戏必定带来过欢乐,更多的凸显了人性美,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和丑陋,淮剧可能没有秦腔那样的苍凉辽远,厚实凝重,有着的只是那些戏文里长念着的缠绵悱恻,有着水乡的温柔和秀美,但无从知晓,如今是否还有一点空间?戏还有嘛,戏楼还开着嘛,那些唱戏的人,如今哪儿去了,那些听戏的人如今又在哪儿呢?

我还清楚的记得,迅哥和双喜,阿发看完了社戏偷罗汉豆的场景,月还没有落,人未归,而乡村的戏,逐步走向了末流,乡村,该走向哪儿呢?

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出的戏声相互交织着,碰撞着,那是时代的天籁,地籁,人籁。

中国的乡村是不同种力量的结合体,我一直相信,不管中国农民有多少,或者他们正以何种形式被改造,被迁徙,不变的,始终不变。

高三以感受为话题议论文范文2小学时太简单的看待学习,初中时觉得小学的时候自己好幼稚,而到了高中又会觉得初中时自己好幼稚,以后可能会认为现在的自己好幼稚,这就是成长。

第一次进入学校后我对于一切的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手里的每一本书都吸引着我,我想去了解它,那时候觉得书好少好少,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的书比我们多,对于高年级我是很向往的。小学的每一本书都被自己看完了,就从新再看。反反复复的看后已经对其中的内容有了自己的见解,它不再像从前一样吸引我了,慢慢的感到非常简单,那么以后的书的内容也不会太难,有着一种轻视,对于学习的'轻视。步入初中以后,学习上没有了那一种热情,学习的时候总是认为这些内容其实很简单,有时间慢慢的看就会懂的。第一次在课堂上注意力不再集中,下课后也没有如想象的那样去学习。成绩慢慢下降了,哪些学习成绩没有自己高的同学渐渐的和自己有了差不多的成绩,没有去找原因,自己还在原地踏步却不知道,可悲呀!直到中考后,才感到内心的痛,一种无奈,哀伤,还有麻木。开始想要认真学习了,想要从新开始,但是内心深处总有一个声音,“太迟了……还能够么?”那是一种质疑,内心对于自己的质疑,总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学习感到了无力。

浑浑噩噩的上了高中,想要一个新的开始,就像第一次上学一样。学习开始勤奋了,但总觉得好像少了什么似的,无法用言语诉说,一直想要找到,到底少了什么?不止一次问自己。于是没事的时候总会去回忆,回忆过去,在过去中寻找那种感觉。没人的时候喜欢发呆,大脑里一片空白,不知想些什么,或许那一片空白正是我所失去的东西,却怎么也想不起。

时间是最无情的,总是悄无声息的磨灭一切存在。高中生涯转眼就要到了尽头,青春在夕阳中慢慢逝去。

时间流逝得太快,忘记了,忘了太多,忘了岁月。

高三以感受为话题议论文范文3绿,生命的颜色

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绿,主宰着一切。(总写)

春天,万物复苏,最先向人们报告春天的。是那么一丁点儿绿色,这使人们感觉到新的生命又开始了,绿色越来越多,春色越来越浓,整个世界充满了生命力,人们用“生机勃勃”来形容春天的一切。的确,在绿色装点下的春天确实充满了希望。(充满希望的绿色)

夏天,浓荫蔽日,为人们挡住骄阳的,是那么一大片浓浓的绿色,这绿色浓得可爱,使人们感觉到更强的生命力在发挥作用,人们用“热烈”、“旺盛”来形容夏天的一切。的确,在绿色支配下的夏天确实让人感到一种强大的力量。

(强大的绿色)

秋天,秋高气爽,一切都已经成熟了。有人说秋天是金色的世界,但是又有谁想到,金色是在经过绿色之后才显现出来的,没有绿色打下坚实的基础,怎么会结出金色的生命之果?人们用“成熟”、“收获”来形容秋天,其实,金色的硕果是绿色生命的结晶。(硕果累累的绿色)

冬天,大地沉睡,一切都那么安静。有人说冬天是银色的世界,但谁又能想到在银色覆盖下,绿色正孕育着新的生命?即使在银色之上,也还是一些绿色在点缀世界的,你看那冬青是那么地充满活力,为冬天添上一丝新绿,人们常用“恬静”、“沉睡”来形容冬天。其实,那是绿色的生命在积蓄更多更强的活力。绿色,主宰着世界的一切,因为,绿是生命的颜色。

红绿灯。是最常见的,红灯止,绿灯行,为什么呢?因为绿色让人们感到一种柔和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是对人的生命而言,交通事故常常夺走人的生命。而绿色的灯却尽力地阻止着这一切的发生。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绿色是和生命相连结的。

绿色,和平的象征。“世界绿色和平组织”就是保护和平和生命的组织,和平意味着生命能够生存和延续,和平保障生命和安全,一切生命的发展都离不开和平的环境,为什么绿色象征和平?大概绿是生命颜色的缘故吧!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也不乏绿色,那里有绿色的军队,威武的军装就是绿色的,战士们穿着军装,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生命安全,军装成了战士的象征,人民信赖的目标,这儿,绿色虽然和战争联在一起,但这正是为挽救众多的生命而进行的。因此,绿色永远和生命休戚相关,绿色永驻,生命长存。

绿色,在我们这个世界里到处可见,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高三以感受为话题议论文范文4时间,极短的时间,短得让人来不及眨眼,更令那些错过的人感到深深惋惜,但就是这如此短暂的一瞬却成旧了另一个生命最辉煌的时刻,使所有人为之感慨,甚至疯狂。——题记

昙花,一种完美的,短暂的,惊艳得令人为之动容的植物;人生,一个纷繁复杂的,漫长的,变化多端得令人感叹的生命旅程。当两着交织、碰撞之后,便会产生一种信念,昙花的信念,不甘平庸的信念。

如果有来生,昙花是否还会选择做昙花呢?会的,一定会,因为昙花的执著,是谁也无法动摇的。

也许有人会赞颂小草,赞颂它们的坚忍,他们的默默无闻,甚至,来讽刺的娇弱和不堪一击。但他们可曾想过,千百万个从草地上走过、践踏过的人,却几乎没有一个人从昙花上践踏过?正是因为它那艳而不俗的气质,那是一种多么令人惊叹的气质啊!人们对昙花,往往都是怀着怜惜而又令人敬慕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严肃的,崇敬的,就像人们站在一个伟人的面前,庄重,甚至有些惶恐。而那些赞扬过小草的文人或许是心血来潮,或许在创作完成的第二天依然匆匆在草地上急走而过,再也不回头看一眼身后已被踩得东倒西歪的绿。

我欣赏那些有着昙花品质的人,他们的不俗,他们的高雅.都让我深深为之感动。昙花将其积聚起来的所有生命的力量都用来绽放,绽放的那一刻,是多么伟大的瞬间!那修长的花枝,那洁白的花瓣,在漫长的夜里,是那样眩目,那样无与伦比。

其实,花开是有声音的这种令人振奋声音,需要用心来聆听,越热爱生命的人,听得越真切,越有感触,便更能体会昙花在那一刻的价值,那不俗的完美的稍纵即逝的生命啊!所有聚集起来的力量都在那一瞬间爆发,然后又在属于它自己的光环里无声息地陨落,没有惋惜,没有遗憾,有的,只是那一瞬间的永恒,这是昙花的骄傲。

“人生有限,无暇平庸”,这,就是昙花的座右铭。生活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昙花和小草,就看你的选择!

高三以感受为话题议论文范文5开学初,老师为了鼓励我们班的管乐队,决定在“六·一”前期举办一次小小音乐会。

随着时间的飞逝,这场主题为“小荷已露尖尖角”的音乐会即将震撼上演。那天,我们个个精神饱满,但又十分紧张。中午,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整理着各自的衣服。在化妆老师地帮助下,一个个变得漂亮极了,但是又怕出差错,大家相互提醒着,希望不要因为哪个小小的错误影响了整个表演。心跳加速的我们,唯有调整心情,默默地等待家长地到来。

在快窒息的空气中,家长们陆续地走进了体育馆。他们面带笑容,相信着自己的孩子一定是最出色。看到父母,我们顿时也轻松了许多,更加坚定我们的表演一定会成功。

一切准备就绪,音乐老师走上台,此时我们眼中只有这个焦点,什么杂念都抛向了脑后。随着她的一个手势,每个人都面带微笑,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了我们身上。虽然尚未开始,但是那是一种骄傲的目光,告诉我们这个舞台上我们最耀眼,最棒。就是因为这一感觉,我们每个人都全神投入音乐的海洋里。当音符戛然而止的瞬间,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们明白,我们成功了,任何人都压抑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有的笑开了花,有的热泪盈眶。而这掌声

让我脑海里浮现出前几天的排练——

每天早上大家都早早起床,争分夺秒地到音乐教室练习合唱。课间大家都不敢离开座位,努力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下午同学们背着沉重的乐器继续进行练习。我们放弃了星期六休息时间,只为能展示我们最好的一面。但有时我们也想过偷个小赖,可是前面的辛苦不就白费了吗?咬着牙,坚持着,事实证明这一切都是值得。

我悄悄拭去泪花,紧接着,一首《可爱的家》仿佛把大家带到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乖巧的孩子,慈爱的父母,大家其乐融融。而一首别有风味的《春晓》,让全场瞬间回到了五彩缤纷的春天。女生的《奇异恩典》,男生的《男孩快长大》,一次又一次的将整个音乐会推到了至高点。接近尾声的时候一曲全体大合唱《蓓蕾》,让全场沸腾了,家长个个起立鼓掌,而这掌声是我们最好的证明。

第4篇

1.1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保障学生顺其自然地接受新知识,并实现新旧知识的结合,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例如复习导入,学习“钠的化合物”时,可这样设置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介绍了碱金属的代表物质———钠的相关知识,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钠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产物?钠与水(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反应的现象及原因?生活中,发现以下火情,我们应该采取的最佳灭火方式为?①油锅起火;②建筑物着火;③电气火灾;④金属钠着火。那么常用来灭火的水和二氧化碳是否可以引起火灾呢?我们来试一试。

1.2注意教学模式的差异化

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接受方式均不同,高中化学教师要想学生更好地接受传授的知识,则其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接受方式加以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特点注意教学模式的差异化。例如,Na2CO3与稀盐酸反应,以及NaHCO3与稀盐酸反应最终现象的异同,其教学仅适用于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教学过程:演示实验:气球实验;提问:你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呢?追问:为什么NaHCO3的反应更剧烈?讲述: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均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但Na2CO3经历了由正盐到酸式盐再到酸两个过程,而NaHCO3本身是酸式盐,所以只需一步就直接生成酸,故NaHCO3与盐酸反应更剧烈。但是,学习Na2CO3与NaHCO3用途时,使用、合作与讨论方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具体做法:第一步,要求学生从课本中找出Na2CO3与NaHCO3的用途,并完成表中内容。第二步,共同讨论厨房里,我们不小心将盛有纯碱、小苏打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该怎样区别它们呢?

1.3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技巧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技巧。第一,使用有趣的导入或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通过引导学生有效理解教材,引导学生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第三,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渗透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第四,通过实验与观看幻灯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第五,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回归教材,引导学生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第七,进行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第八,真正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相结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化学具有复杂、多样、繁琐等特点,这决定高中化学需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预习,了解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课堂听讲中有所侧重,促进学生提高成绩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进而达到提高成绩与自学能力的双重目的。具体做法: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与课前总结,使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难点与重点;然后,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着重听讲,教师着重解答疑难问题,或者教师直接指出课堂教育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围绕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进行预习。

1.5注意师生的共同进步

高中化学教学新课程改革从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优化教育教学工作,其中教学反思作用尤为突出,注意师生的共同进步主要从教学反思环节做起。高中化学教师在先进教学理论与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借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达到总结自己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目的,通过反思与检验达到逐渐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在教学与反思中,教师要做到自我指导与自我批评,使教学更合理,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2.结语

第5篇

关键词:高考;位移;图像问题;斜率;面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0051-3

物理D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能直接地描述物理过程,直观地揭示物理规律及物理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在高考大纲中明确要求考生“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从高考命题特点来看,图像问题,尤其是v-t图像,一直是高考试题的重点和热点。近年来,一些物理量随位移x(或位置)变化的图像问题,在高考中的考查频率正逐渐增加。

1 随位移变化图像上的图形问题

例1 (2016江苏)小球从一定高度处由静止下落,与地面碰撞后回到原高度再次下落,重复上述运动。取小球的落地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竖直向上为正方向,下列速度v和位置x的关系图像中(如图1所示),能描述该过程的是( )

点评 首先,匀变速运动的特点是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而速度随位移不是均匀变化的,图线呈现相对复杂,这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复杂图像的分析,应利用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得出相应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从而确定图线的形状。其次,对于任意一个运动的质点,由于时间流逝不可逆的特点,在v-t图像上,某一时刻必对应唯一的速度值。而v-x图像则有所不同,当质点在空间上出现往复运动时,某一位置处,可能对应有几个不同的速度值,这类图像经常在一些空间往复运动的考题中出现。

2 随位移变化图像上的斜率问题

2.1 利用斜率大小验证实验结果

例2 (2016北京卷)某同学利用带夹子的重物、纸带、铁架台(含铁夹)和打点计时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他想用下述方法研究机械能是否守恒,在纸带上选取多个计数点,测量它们到起始点O的距离h,如图2所示。计算对应计数点的重物速度v,描绘v2-h图像,判断如下:若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则重物下落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请你分析论证该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

2.2 利用斜率的变化情况定性反映力的变化

例3 (2014安徽卷)一带电粒子在电场中仅受静电力作用,做初速度为零的直线运动。取该直线为x轴,起始点O为坐标原点,其电势能EP与位移x的关系如图3所示。下列图4所示图像中合理的是( )

3 随位移变化图像上的面积问题

3.1 利用a-x图像的面积定性反映速度的变化

例4 如图5所示,一根轻弹簧竖直直立在水平地面上,下端固定。在弹簧的正上方有一个物块,物块从高处自由下落到弹簧上端O,将弹簧压缩,弹簧被压缩了x0时,物块的速度变为零。从物块与弹簧接触开始,物块加速度的大小随下降的位移x变化的图像(如图6所示)可能是( )

3.2 利用F-x图像的面积求解变力功的大小

例5 (2016上海)地面上的物体在变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运动,力F随高度x的变化关系如图7(甲)所示,物体能上升的最大高为h,h

点评 利用无限微元再求和的方法,同样可推知速度的倒数关于位移变化的图像、电场强度关于位置的变化图像、力关于时间变化的图像、电流关于时间变化的图像等一些特殊图像中,对应“面积”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利用图像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来解决物理问题,有时能起到化繁为简、出奇制胜的作用。

因此,进行物理图像的复习教学时,必须加强理解物理图像的物理意义,善于推导相应物理量间的函数表达式,关注图像中斜率、面积、交点等所蕴含的物理信息,准确把握高考考纲所提出的能力要求,强化学生应用图像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第6篇

(一)高等教育现状

对发展中国家来讲,高等教育是唯一培养人才,传授技术和生产知识的地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高等教育十分落后,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入学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学术研究成果不多和研发经费缺乏。津巴布韦高等教育分为:“非大学阶段的技术/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前者学制为3年;专业学位为3-4年。医学、法律和工程类一般五年。技术或职业学制一般2-3年。“大学教育”分为: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高级博士研究生教育。硕士研究生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课程学习和论文获得,另外一种哲学硕士通过研究获得,学制1-3年不等。博士研究生至少需要3年的学习研究,并提交论文答辩。高级博士研究生教育类似我国的博士后教育制度。同欧洲相比较,津巴布韦的大学享有高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自己决定课程的开设,人员的聘用和研究计划,不受政府干预。

(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危机

教育改革对津巴布韦经济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入学率、教育中的种族和性别平等、受教育人数、国民识字率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根据联合国开发署(UNDP)2003年的统计,识字率是该地区最高的,90.%。男性达到94.2%,女性达到87.2%。21世纪初,由于前期的“快车道”,民主选举和民主运动,经济形势开始恶化:高通货膨胀;高赤字;高负债;高失业率。而中小学教育的迅速发展很快则因高额的学费和教师的流失而停滞不前。仅07年就有25000名教师离开津巴布韦。教师职位空缺达到15万。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给教育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课程针对性、入学率、HIV/AIDS病、教育财政、技术和职业教育等在这些问题当中,教师教育问题尤其严重。

二、教师教育现状

(一)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

津巴布韦独立后,随着教育的急速扩张,教育资源的紧缺,国家在教师教育方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首先,教师数量质量不能满足迅速扩张的需要。独立后,津巴布韦和所有非洲国家一样,都推行了教育扩张政策。政府对中小学教育采取了大规模、史无前例的扩张政策,对教师的需求远远超出了正规院校培养的数量。2015年前,预计实现全民教育(EFA)目标至少需要4百万普通小学教师。为解决教师供需矛盾,政府不得不采取非常规的教师教育方法来培训中小学教师。其次,教师教育模式单一,质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南部非洲的所有国家都强调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合格的教师。另一问题就是在教师教育和培训方式上实验模式太多,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模式,津巴布韦就有三种教师培训模式:三年制常规教师教育计划,四年制常规教师教育计划,INTEC课程。

(二)传统教师教育制度

津巴布韦教师教育课程由津巴布韦大学和18个协作学院负责管理。教师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教师和小学教育教师培训;中学教师教育;大学教师教育。教师教育学制为三年,主要在14所教师培训学院开展。多数教师教育学院均附属于津巴布韦大的教育学院,津巴布韦大学负责教师教育课程大纲则制定和考试。学生毕业时被授予津巴布韦大学的教育文凭。有志于从事小学教师工作的学生至少要获得5个“O”级学分,其中含英语成绩。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中学教师教育分为两个水平层次。第一水平层次的教师教育适合所有取得全“O”和“A”级资格证书的学生。学习内容除了学生今后将要讲授的专门课程外,好必须学习教育类课程。第二水平层次的教师教育针对已经获得学士学位,在津巴布韦大学教育学院接受为期一年的研究生资格证书教育。大学教师一般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大学选拔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到著名的大学接受硕士、博士层次的高级训练,毕业后回校从事教学工作。

三、“一体化”(ZINTEC)教师教育制度改革

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津巴布韦开始了新的教育质量改革:通过改革教师教育内容、教育技术,技能培训方法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一体化”(ZINTEC)教师教育项目就是其重要举措。

(一)“一体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前提和理论基础

首先,传统教师教育制度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对教师的需求,应该培养新教师,教师和教师教育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次,“一体化”教师教育项目中,学生在16周的课程学习中,可以被小学聘用担任实习教师,接受实习指导讲师、小学校长和地方教育官员的指导,并通过远程方式接受在职培训。第三,“一体化,专业化、大学化是当前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潮流。教师教育宗旨和目标是:解决小学教师紧缺问题,建立一种新的教师教育制度,通过教师教育促进社会的有效变革。培养全方位的、有积极进取精神和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帮助社区发展的专业化教师。

(二)“一体化”教师教育机构

“一体化”教师教育由教育部的教师教育部门具体负责。一名教育主管负责整个教育计划。教育主管负责国家中心,协调和监控开展教师教育的学院的教学活动。该中心负责学生所需的教育资料的编写。而开展教师教育的学院由一名校长负责,两名副校长协助。一名负责学生在学院学习期间的课程,一名负责学生实习期间的具体事物。

(三)教师教育者和入学标准

“一体化”教师教育者大约有150名,包含国家培训中心和学院的讲师。学院中主要有两部分讲师:学院内的讲师和实习指导讲师。学院内的讲师是按照师生比1:20配备,实习讲师则按照1:50配备。入学标准同传统的教师培训计划标准一样:五门0-LEVEL考试合格成绩,包括一门语言课成绩(主要是英语)。

(四)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与内容

教师教育课程为四年制,含面授和远程教学。采用正规院校的课程模式,分三个学习阶段。第一阶段:一个学期,四个月,面授为主。传授基本的课堂教学技巧,课程内容知识,结束后学生参加简短的笔试和课程评估,以决定其是否可以转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第一阶段顺利结束后,转入整个“一体化”教师教育关键阶段,10个学期,40个月。该阶段有的课程是通过教学模块、广播、面授等方式实施。每学期接受4个教学模块的学习,完成两个课程学结。每两学期结束后,要参加在大学举办的、为期两周的假期课程学习。此外,还要参加针对专门问题举办的研习班。在实习学校,学生参加导师开设的研究课,观摩示范课。该阶段继续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开展教学实践,参加教学实践考核。第三阶段为四个月的校内理论学习课程。学生重温所有培训课程,并作出评估。

(五)教师教育项目的评估、考试和颁证

津巴布韦大学对开展教师教育的学院进行评估和颁发证书。采用多种评估手段:第一阶段采用课程作业和简单的笔试形式进行。在课程学习的第二年,参加一个中期课程学习评估。在十个学期40个月的实习期,完成实习指导教师布置的任务,写出3个研究计划,该计划在最后的评估中权重为50%。实习最后两学期,参加教学实践考试。全部教师教育课程结束后,参加考试,学习成绩占50%。顺利毕业的学生获得津巴布韦大学颁发的教育证书。而考试没有通过的学生允许重修一到两个学期。

(六)教师教育改革成绩

津巴布韦的教师教育改革实践主要取得一下成绩:培养了大批高质量教师,不合格教师数量急剧下降;改革了传统教师教育模式。通过实施一体化教师教育计划,教师队伍从数量上,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实习顶岗教师走进当地学校缓解了师资紧缺的矛盾。不合格教师数量急剧下降,从1990年的37572下降到2000年的3954人。合格教师数量急剧上升。1990,仅有51.48%的小学教师经过专门培训,1999年,这一比例攀升到了77.2%。中等教育学校1990年为48.1%,1990年则达到了89%。通过吸收“一体化”教师教育制度的经验,传统的三年制教师培养模式改为四年制:第一年在校理论学习,第二年在职实习、第三在校理论学习,第四年在职实习。

四、教师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问题

“一体化”教师教育模式极大地影响了津巴布韦的教师教育制度,远程教育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但是,教师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大多数的讲师来自中学,缺乏大学教学经历,学院本身也缺乏足够的师资,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师生比远远高于官方标准:1:50。其次,缺乏有效的实习指导。实习指导教师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经常光临指导学生的教学,对实习表现和远程作业缺少必要的反馈意见。第三,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料,交通和通讯不便,工作量大,教学压力大,影响远程课程的学习。工学矛盾突出。最后,实习学校的领导和当地官员缺乏学术和专业资格,不能提供学生所须的专业支持。

(二)建议

第7篇

Do you still remember the “Guo Meimei Scandal” which has aroused national fury and mistrust toward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in 2011? However, it was just a start of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f China in changing the society. Now, nearly every day or two, there will be a new event heatedly commented by Chinese netizens through online facilities.

Actually,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the co-produc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factors. For one thing, the highly developed internet has brought the explosion of information to everybody’s life. Each piece of information can potentially be an “event”. For another thing, democratic consciousness has grown stronger in minds of Chinese people. Network is the democratic outlet  where their free speech can be fully realized.

Now, network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the constructive power for a better society, which has been acknowledged by all levels of governments. With overwhelming influence and massive power, it will help a lot in constructing Chinese social equity, including improving Chinese democracy, promoting anti-corruption; bring in judicial fairness, and etc.

【参考译文】

网络舆论事件

你还记得“郭美美案”已在2011个引起了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国家的愤怒和不信任?然而,它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只是一个开始,对中国网络舆论的影响。现在,几乎每一天或两天,将有一个新的事件的热烈评论中国网民通过网络设施。

实际上,网络舆论是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共同产物。一方面,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带来的信息爆炸,每个人的生活。每一条信息可能是一个“事件”。另一方面,民主意识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长。网络民主的出路何在他们的言论自由就可以完全实现。

第8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习得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080-03

作者:盛敏,湖南农业大学教师;湖南,长沙,410128

引言

语言与文化的“天然”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因人的主宰而处在世界扑朔迷离的变化中,世界人民总是越来越接近,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类休戚相关的感觉越来越强;与此同时,中国一天比一天强大,中国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我们中国人学外语,特别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其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语言学习,而应当同促进人类的发展,团结与进步联系起来,同促进各国人民的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联系起来。专就外国人学汉语而论,我国有经验的学校和教师总结出来,要让外国学生真正学好汉语,光在教学技巧上作文章,还是不行的。必须注重教学内容,必须让他们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的社会风习。同样,中国人要学好外语,也应该了解外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习。因此,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孪生的兄弟:语言与文化

(一)语言与文化的密切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是天然形成的。

人类从产生开始,语言和文化就被同时创造了出来。世界各民族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是同龄的,二者宛如一对孪生同胞兄弟姐妹一样,相依为命,同兴衰,共存活。两者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民族的乳汁哺育着它们,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凝结的牢固度,真可谓牢不可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社会、语言和文化一开始就是四位一体出现的。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都用一种语言进行交际,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宗教礼俗、思维心理等,无不深深地烙印在历史的轨迹上。而语言储存着前人全部的劳动和生活经验,她记录着民族的历史,反映着民族的经济生活,透视着民族的文化心态,蕴涵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标志着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可见,语言和文化这对“孪生兄弟姐妹”始终共同服务于人类、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结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观意志为转移。正是基于两者之间有着上述的关系,因此,人们学习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化时,就必须同步并进。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同样,文化学习,也不能独立于语言学习之外,人为地先语后文,或先文后语,厚语薄文,或厚文薄语,都是违背语言和文化之间地内在关系的。

二、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一)外语教学

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结构体系分析,外语教学至少应包括语言内容、言语技能、交际能力和文化悟力四个方面的内容。

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层次问题实际上是教什么的问题,它不仅应当包括语言内容的选择,编排和讲解,而且更应当包括言语技能和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熏陶,因此它不仅包括怎样传授语言内容,而且还必须包括怎样训练言语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包括采用何种方法和哪些步骤来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尤其要研究怎样把四者有机结合起来。语言知识的传授,言语技能的训练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气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合文化悟力的注塑更非一蹴而就之事。他们既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又有一定的相互制约性和独立性。

(二)文化教学

在我国,“文化教学”的正式提法最早见于21世纪90年代初语言与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献之中(胡文仲,1992;李润新,1994)。近20年来学术界和教育界对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共识。文化教学的内涵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学科有其不同的解释。近年来,我国外语教学界对文化教学的认识是:在外语教学的语言教学过程中移入所学语言国相关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包括开设与语言教学有关的语言文化专业课程。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为:

1、文化教学可作为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

2、文化教学可作为外语教学的有效手段;

3、文化教学可作为外语教学的重要手段;

4、文化教学可作为外语教学最主要的方法。

文化教学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文化教学通常是通过所学语言本身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学生可以通过语言获取所学语言国的人文、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社会传统、民族习俗、言语礼节以及民族心理、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传统观念等一系列知识,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优化”。

(三)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

根据外语教学的“本体性”和“文化教学”的“辅”特点,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同步性、互补性和兼容性的特点。

所谓同步性,一方面指,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第二文化教学;另一方面,还指语言学得和习得机制是协调一致的,同时共进的,即我们在学得和习得第二语言的同时,也学得和习得了该语言所包含的文化。

所谓互补性,是指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互为条件,互为补充的。从互为条件上看,离开了语言教学,文化教学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就会成为无米之炊,无本之源;从相互机制看,外语教学是文化教学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文化教学又能“反作用”于语言教学,拓展语言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有效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所谓兼容性,是指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目的的达成,必须把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其达到“有机化合”的效果。语言是“符号的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文化则是包括符号文化在内的“人化”。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兼容,又相互制约,不可分离。国内曾有学者用化学公式形象比喻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相互兼容的这种关系:外语+文化+教师(催化剂)=外语交际能力 (有机化合物.李润新,1994)

三、二语习得与文化习得

(一)二语习得

美国学着Ellis 把第二语言习得概括为: “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Ellis,1985)具体地说,第二语言习得既包括在第二语言环境下通过和本族语者直接交往而自然学会的第二语言环境下通过老师的传授而学会的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外语教学研究,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的重心基本上都放在教师“如何教”的问题上,外语工作者研究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法问题。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就是对学习者学得和习得以及使用第二语言的内在过程进行分析,使外语老师更多更好地了解学习者,深刻认识外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进而研究学习策略,保障外语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2、习得者的语言输入对习得过程的影响;

3、语言习得的顺序;

4、目的语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对习得过程的影响,它们是如何习得的;

5、习得者个人差异,如年龄、智力、动机等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6、习得者语言输出中错误的分析。

(二)文化习得

与第二语言习得不同,一般而言,第二文化习得是一个业已存在的系统的扩展,而非发出一个独立于母语文化之外的新的系统;也就是说,第二文化习得是不断把新的知识融入一个业已存在的系统的过程。

根据Libben&Lindner(1996)在德裔加拿大人中间所作的一项跟踪调查,第二文化习得大体上存在以下四种典型的习得方式:

1、习得不存在问题或困难的部分,即习得者往往倾向于把第二文化表层部分或新异方面包容进他们的“文化空间”就像在习得母语时不断把新的文化知识和经验包容进来一样自然;

2、习得者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取舍和选择(或是“取”第一文化而“舍”第二文化,或是“取”第二文化而“舍”第一文化);

3、习得者将第一文化与第二文化融合,即习得者把第一文化的观念用于对新的第二文化相关部分的理解中,旧的观念的一部分与新的观念的一部分相互交融;

4、“场合化”的习惯方式,即习得者在习得新的文化观念的同时,仍然保留第一文化的相关观念,在使用过程中,分别将两套观念运用于相应的不同场合,这种“场合化”的习得方式既可见于简单的文化行为的习得也可见于因与第一文化矛盾而难以融合的文化观的习得。

(三)二语习得与文化习得的异同与关系

二语习得和文化习得存在着共性:两者都包含了知识系统的“内化过程”。语言是有系统性的,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不同国家或民族的语言,并描写它们的各个系统,诸如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文化也是有系统的,我们可以按照地域差异把它分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系统,如“中国文化”、“美国文化”等;也可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把它分成“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或是“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或是“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等。

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首先是由于文化隐蔽层的存在使得文化习得难度更大;其次是因为文化的排他性,第二文化的表层习得容易,深层习得难;“边缘文化”习得容易,“中心文化”习得难,而外语则通常被人们视为一种对外交流的工具,不易遭到排斥;再次,第二文化习得的外部环境也可能成为导致习得困难的一个因素,第二文化往往是新异的,不少方面都很难被习得者所在的社会认同或接受,文化习得比二语习得面临的社会阻力要大得多。因此,文化习得比二语习得的难度大得多。

四、构建“外语教学、文化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习得”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戚雨村(1992)曾指出,“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因此,构建语言与文化并重的教学体系,即实行“外语教学、文化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习得”四位一体的模式对于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四位一体教学体系,既要注意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又要着眼于这一体系在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可操作性。这里,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原则:

1、抓住重点,不应细大不均。要避免简单罗列中外文化对比的种种细节,而不加以系统的科学考察,要系统归纳影响到外语交际能否有效进行的跨文化因素以利于教学实践的操作;

2、注意语言体系与文化体系的密切联系;

3、既要重点对比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处,也要指出他们的共通之处;

4、构建一个多元开放式体系,尽量少做规定式的构建,以免让学生形成“文化定势”的倾向。

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应涵盖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跨文化交际模式;

2、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

3、目的语的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

构建“外语教学、文化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习得”四位一体教学体系尽管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它不仅可以促使语言和文化研究更具有系统性,而且有利于外语老师和学生对文化进行系统的教学,进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一体系的构建成型,必将促进我国外语教育,特别是对外汉学中文化大纲,文化教科书等方面的制定,消除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积弊,提高外语教育水平,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文化交流,建立多元化人类文化,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5]金惠康. 中国英语.[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6]陆全.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5)

[7]林汝昌.外语教学的三个层次与文化导入的三个层次.[J].外语界.1996. (4)

[8]刘润清.高等英语教学改革笔谈之一.[J].外语教学与教学. 2003.(3)

[9]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 问题与对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0]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

第9篇

关于坚持梦想为话题议论文中学生1

问世间什么最美丽,是明媚的阳光?是灵动的山川?还是微风吹拂着的波澜?我说:最美丽的是我们跳跃的青春!对于我们,青春已经伴着我们走进了高中的校园,大家活跃在这美丽的校园中,拿着课本,背着书包,青春的脸盘上洋溢着阳光的气息,青春的梦想更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编织。

青春的梦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是灯,照亮前行的道路;是火,点燃希望的灯;是路,引你走向黎明。但是,如果我们空有理想而不付诸于行动,我们将一事无成,就如同一万个零不如一个一。理想好比是巨轮的罗盘与灯塔,能够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而行动则是理想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是理想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任何理想,只有脚踏实地得去努力才变得有意义。

有一位哲人说过:“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人不能躺在梦幻式的理想中生活。“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都是古人的语言,告诉我们切莫空想,要从点滴开始做起,把理想真正赋予于实际行动中。

当然,实现理想的路上免不了坎坷崎岖,我们需要有决心,有信心,有不畏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面对挫折,我们不能望而生畏,就此却步,要拿出克服困难的勇气,不懈地去努力,面对成绩,则不能沾沾自喜,不思进取,要戒骄戒躁,以此为动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因为,青春正在赋予着我们激情、力量,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有丝毫的懈怠,从而消磨浪费它,我们要在不断追求与奋斗中挥洒青春的色彩,让青春飞扬!

正是青春的激情,鼓舞着我们的斗志;正是青春的芬芳,陶醉着我们的心灵;正是青春的奋斗,成就着远大的理想,昨天的理想,就是今天的希望,今天的理想,就是明天的现实!放飞我们的理想,相信你有改变的力量!放飞我们的理想,心手相通一齐努力的方向!放飞我们的理想,让大海掀起巨浪!让我们理想真正在行动中启航!

有人说,能爬上金字塔顶的动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雄鹰博击长空,对此我们毫无疑问,而对于蜗牛,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即使在别人看来它是多么微不足道。因为它知道金字塔顶有它的梦想,要知道塔底到塔顶的“道远”距离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一步步艰难拔涉。

生活中,不乏一步成功的雄鹰,而更多的是蜗牛,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路途中,我们不断攀登,希望有一天能登上生命中的峰,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功,在现实与理想的途中,隔着无数的艰难,或是荆棘,或是坎坷,或遇深渊,或遇高山,这些都是在考验我们生命的强度与韧性。

寻着古往今来的道路,我探头仰望天边的星空。梦想与现实交轨在人的生命中,让我们用胸怀天地的壮志凌云拥抱梦想,用虚怀若谷的情怀书写现实中人生华美的篇章吧!

关于坚持梦想为话题议论文中学生2

我常常想,我的梦想是什么?

一天,我常我和老爸聊天,聊着聊着话题就变成了我的梦想是什么?我笑呵呵的说:“我的梦想就是拉狗屎、尿狗尿。”然后我们嘻嘻哈哈的说了一阵,言归正传,我继续说:“我的梦想是长大后当医生、当老师和会开车。”这么多想法,怎么才能在不换工作性质的情况下完成这些梦想哪?经过一夜的苦思冥想后,我想出来了办法。

我可以先考上我的理想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读完博士后,可以去医院工作,利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去治病救人,为病人减去病痛带来的痛苦。等我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再回到学校将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我的学生,实现我当老师的梦想,同时也避免学生们再走弯路,让更多的病人尽快的好起来,少一点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等我挣了钱,就自己买辆车,上班、或者休闲的时候开,实现我的开车梦。怎么样,我的想法不错吧。

我还有一些梦想,就是为同学们做一台自动作业机,不让大家为堆积成山的作业而困惑,再造一台改作错机,比如你这次考了60分,将卷子往里一放,改作错机,立马将错号、60分用神奇橡皮擦去,然后再用红笔水写上跟老师一样的100分,保证家长看不出来;我还要制造一个时间压缩机,他可以将你的痛苦、紧张、烦恼、无聊……以及所有你不想要的时间通通压缩掉,使你的人生中只剩快乐的时间;我还想将河流里的水变成可口可乐味;将河里的鱼变成烤鸡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

我现在有个现实的梦想就是好好学习,有个星期八,还有让那些作业、特长班什么的烦恼都随风而去,给我们一个快乐的周末,度过我们快乐的童年。当然学习的时候不能玩,不然可就考不上我的理想大学,实现我的梦想了。

这就是我的梦想,我正在为点亮我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关于坚持梦想为话题议论文中学生3

我有一个梦想,深深扎根于我的心中。那就是长大后,我要成为一个科学家。

尽管我没有过人的才智,没有严密的思维,也没有特别准确的判断力,但是我仍不会放弃努力。尽管这个梦想距我很遥远,但我仍不会停止追求。尽管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挫折和无数的磨难,但我仍不会灰心丧气。因为我相信,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练,

才能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只有经历困难和挫折,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以前,每当我看到科学家们令人瞩目的成就时,总会感到羡慕和敬佩。是他们,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是他们,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更是他们,为祖国的发展赢来了一个崭新的明天。

因此,我想成为一个科学家,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成为这个国家的栋梁。每当我看到浪费时间的人时,我会为他们感到惋惜;每当我看到灰心丧气的人时,会为他们感到悲哀;每当我看到不务正业的人时,我会感到愤恨。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自己的价值,没有属于自己的梦想。这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

而我,至少有一个梦想,一个目标。有了这个梦想,我就会一直努力下去,永不放弃。有了这个梦想,就等于把握了自己的人生航向,不会再迷失方向。有了这个梦想,就好象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一直通往胜利的顶峰。

我有梦,中国也有梦。我的梦想,用自己的智慧站在时代的顶峰,中国的梦,用自己的勤劳,自立于世界之上!为了这个梦想,他发奋,他图强,他忍受无法言语的苦难,只为自己可以挺起胸膛!地震来了,不怕,他有的是铁一般的脊骨,洪水来了,不怕,他有的是山一般的胸膛!奥运会来了,不怕,他有的是腾飞的翅膀!有梦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有梦的国,才是真正的国!我的梦就是国的梦,我的梦,成为科学家,为国家尽力,国的梦,繁荣富强,让我们幸福!

关于坚持梦想为话题议论文中学生4

每个人都有梦想,“它”是人类所向往的,今天的我们正处于花季少年之时,一天天的生活如流水般消逝在我们脑海中往事一件件,回忆,如漫天里的星星一般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时闪耀,谁说90后的孩子是为了生存而活,而大多数都是为了梦想而活,而没有梦想的人生是空虚的,但梦想总是随着思想的前进而改变的。

小的时候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有一天我可以变成一只风筝飘荡在蓝天白云间。然后慢慢地落下,落在青青的草地间,在草地上与伙伴一起追逐嬉戏。在玩的同时,我追逐风,追逐蓝天,追逐白云,让欢笑随之飘动,充满人间,回荡与自然中。天真幼稚的我们,整天做着五彩斑斓的梦。

渐渐地我懂事了也上学了。在上学时我很羡慕我的老师,于是,我就梦想有一天当我走进校园时的身份不再是一位学生,而是一名优秀的老师,但是太遥远。我开始放低目光,希望有一件属于我的裙子,有了裙子,我希望妈妈给我买巧克力吃,于是我的梦想随之改变,在一个又一个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我相信梦想其实并不遥远,只要耍耍孩子气冲父母撒娇,梦想就会实现。

慢慢的步入了中学高中就会觉得压力的存在,从来没有幻想,只是学习,因而快乐的音符离我远去。

我梦想有一天,自己能成为音乐的使者,谱写自己的篇章。

我梦想有一天,可以唱出自己的心声,弹奏出幸福的韵律。

我梦想有一天,我和我的朋友有自己的乐队,自己的歌曲。

忽然间,我发现所有的一切与从前大不相同,不是向父母耍耍孩子气,撒撒娇就可以实现的,之后的不就,我学会了奋斗,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假如没有了梦想,人生就会特别的冷清,没有活力。有了梦想,也就有了动力,它会催人前进。也许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会遇到无数次的坎坷与挫折。但没关系,跌倒了自己再爬起来,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前进。毕竟是自己的梦想,相信自己未来是自己创造的,相信会有奇迹在等着我们。所以我们要用最真的自我,寻找最真的目标,实现最真的梦想。

关于坚持梦想为话题议论文中学生5

我依旧在漫无目的地飘,飘啊飘。我会去哪呢?我家在哪呢?我能回家吗?

我随风飘飞,无意间看到了一个小学生的作文:“窗外的雨哗哗地下,像一首动听的歌……雨过天晴了,太阳又出现在了蔚蓝的天幕上。”是么?我心中暗笑。雨像唱歌?也许是吧,只不过是哀歌。一场场酸雨落地的声音怎么是动听的歌呢?蔚蓝的天空?可我飞到天上看到的也只是灰色的天空而已。我飘在灰色的空中,看着眼前的穷山恶水,想着学生作文中的青山绿水,不禁赞叹他的想象力。

这时,一只手把我从空中拉了下来。他要干什么?带我回家吗?可我还没来得及高兴,他已堵住我的嘴。这是做什么呢?我突然想起电影中许多人在救人时,都先堵住被救者的嘴。那他是来救我的!欣喜之情蔓延全身,可他却用另一只手朝我身上狠狠地拍来。他要做什么?不!一股恐惧感让我感到不安,我奋力地想摆脱,可却无能为力。“啪!”的一声巨响,我身上已破了个洞,而他也大笑地扬长而去。我无力地倒在地上,无论如何也想不出我何时惹了他,令他如此对我。

在地上休息了好长一段时间,可路人却丝毫不关心我,任凭我怎样、怒吼都无济于事。无奈之下,我拖起重伤的身子,又随风飘飞起来。

因为受了伤,所以我飞得很低,让我惊讶的是,一路上我看到许多我的兄弟姐妹。他们要么在路上躺着,要么和我一样随风飘着。他们都想要回家,都在寻找家的方向,可来来往往的人们没一人伸出援手,都只是冷漠地看了我们一眼,就离开了,这使我感到十分心寒。

我一直有着一个梦想,这个梦想也一定是我的兄弟姐妹的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人们能够帮助我们,让我们不在露宿街头。

我梦想有一天,有人能把我们送回家去,那儿才是最温暖的港湾。

我梦想有一天,人们能多给我们一些家,让我们不必四处寻找。

我梦想有一天……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