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村干部考察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2: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村干部考察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村干部考察报告

第1篇

为进一步探索扶贫工作新机制、新方法,根据县委的安排,20xx年4月25至26日,县委副书记、副县级组织员、县扶贫办主任等一行到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主要就选派优秀干部到贫困村中任职有关事宜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福建省的基本做法

(一)选派对象及任职时间。选派被省委组织部纳入后备提拔干部的副处长到贫困村中担任支部第一书记,任职时间为3年。

(二)主要工作职责。制定村级规划;落实扶贫资金;实施扶贫项目。

(三)管理方式。省委组织部确定选派对象,日常管理与原单位脱钩,省扶贫办对其工作进行日常管理,双方共同负责考核。

(四)选派对象与定点帮扶单位相结合,派人的定点单位不再提供帮扶资金,提供帮扶资金的定点单位不再派人。

二、效果与启示

(一)效果。在完善的激励和监督机制下,促使挂职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政治、文化等优势,用较长的三年时间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确保了省委扶贫意图的实现;高素质的干部人才教育和培养了一大批农村党员,使他们具有带领全村群众更好更快地脱贫致富的能力,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发展,发展提升党建”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全新的工作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对挂职干部自身也大有裨益,有利于其改变工作作风、锻炼意志品质、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能力。

(二)启示。依托项目资金这一载体,选派优秀干部驻村指导谋求发展是搞好扶贫工作的必要手段;根据区位等因素将多名指导员进行再分配,形成一定数量的分小组并落实一名组长对组内成员加以管理是管理好指导员的有效途径;基础项目和产业项目有机结合、软件建设(基层党建等)与硬件建设(组建协会等)同步推进是取得扶贫实效的必然选择。

三、几点建议

(一)关于去年首批试点指导员的问题。建议兑现10名左右特别优秀的指导员的有关奖励,再选派21名比较优秀的到今年启动的试点村任职,剩余的每人包2个去年的村继续推进和完善各项工作。

(二)今年64个扶贫新村驻村指导员的选派问题。

1、选派对象。实行“三三”制,即:去年首批指导员、部分乡镇主要领导、部分县级部门副科级实职领导(只包括去年提拔的副科级实职领导和组织部门拟提拔为正科级实职领导的后备干部)基本各占1/3。

2、分配和管理方式。乡镇主要领导原则上在本乡试点村任职,其它选派对象由组织部门统一分配,所有人员分三个片区,各片区落实1名负责人。对有经验的干部任村支部第一书记,非党领导和其他干部任驻村指导员。组织部明确第一书记、指导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扶贫办负责日常管理并配合组织部对指导员进行考核。

第2篇

然而,对此事的探讨似乎不止于经济核算。一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为何相关部门会策划组织3万农业官员赴韩国学习新村建设经验的大动作?

据悉,2005年5月,由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一位领导带队,中农办、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等部门人员参加的考察小组,专程到韩国考察“新村运动”,并向中央提交一份考察报告。继而,2006年5月2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第十届中韩农业合作委员会会议,重点讨论中国新农村建设以及韩国“新村运动”,靠近韩国的沈阳市也传出最晚在今年8月派出100人左右的公务员考察团到韩国学习的消息。这样一来,组织3万农业官员赴韩考察就不能与公费旅游划等号。

平心而论,对外国的先进经验及时学习借鉴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也符合改革开放的要求。组织若干专家学者官员赴韩考察也无可厚非。但组织如此庞大的官员队伍前行,除了加重财政负担之外,似乎也给了人们某种误导,这就是老生常谈的“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圆”。

事实上,韩国的“新村运动”尽管在起初有积极意义,但也有其局限性。韩国媒体就直言不讳: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与韩国的“新村运动”不同。“新村运动”是精神运动超过物质运动。对于“精神重过物质”的运动,上了年纪的国人似曾相识。“”期间,农村用政治评工分,发展生产之事必先问姓“社”姓“资”以及“穷过渡”等等,给农村生产力带来的严重伤害,至今仍难以抹去。而韩国媒体报道,“新村运动”早期在韩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现在已经被许多人视作“维新残渣”、“被遗忘的运动”。假若如此,我们还有没有必要斥巨资组织浩浩荡荡的取经队伍赴韩呢?

应该说,中韩两国都注重农村的建设。为着造福本国的农民,两国之间进行交流借鉴、取长补短完全必要。但是,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不能离开本国的实际。中韩两国除了领导体制、意识形态不同外,城乡比例方面的差别也很明显。媒体提供的材料显示:过去30年,韩国城乡的收入差距一直是1比0.8至0.9,2005年韩国农民收入达到城市居民收入的84%;而中国国内的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同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对比为3.2比1。可见,国情不同,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思路、着眼点也不该相同。因此,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不能照搬。中国长期的实践证明,凡不顾实际照搬外国经验的事几乎都不成功。

第3篇

带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课题,4月22日随市委新农村建设考察团一行,对江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市县乡村进行了考察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了解了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一些有益经验,实实在在地说,收效很大,但回过头来,光看人家不行,自己怎样做,值得深思,是照搬照抄?还是别出心裁?我想通过考察学习,结合我们乡的实际,认为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把握好“主人、主体、主导”的关系,而且要明确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

一、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认识问题

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这是一个主人的问题,直接的答案十分明确,当然是农民,但深层次答案并不简单。通过十二天的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群众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好,群众要有积极性,在我们考察的一些村当中,有经济实力强的,各种基础建设村里全包,如辽宁的兴城四家村、山东寿光的三元朱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非常强,建一个村部50多万元,不用群众拿一分钱。江西的石城县大坝新村、益兰花村,经济较落后,资源困乏,但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有特点,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关键是思想工作做得好,农民参与积极性高。他们的做法是通过民间理事会解决新农村建设,做得很好。理事会成员由村中德高望重、奉献意识浓、组织能力强的“五老”、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组成。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教育群众,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改变群众无政府状态,目前我市农民(包括我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许多偏见,认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要给群众多少好处,一切都由国家和政府掏腰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问题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等活动,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他们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又是主体,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使村屯很多事通过理事会来解决,坚持走群众路线,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无异议、满意。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问题

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这是一个“谁来干”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最担心的是自己会全部成为买单者。过去有不少类似“人民某某人民办”的口号,新农村建设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党委领导就是要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问题,思想和思路必须统一。政府主导,就是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实、抓投入。农民主体就是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社会参与就是解决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的出人,有智的出智,有钱的出钱。当然,发展生产必不可少,要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凡是典型投入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政府投钱,个别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虽然政府在主导上有“鸡”随“米”走的情况,但“米”必须是引导性的,投米是让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决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包办。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主导问题

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怎么干”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推动新农村建设,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首要的问题规划必须先行,根据各村屯情况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同,做出既适合于本村,又体现出本屯特点的规划,让村民理解和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让群众早日享受到阳光普照,抓住中央的政策能解决一件就先解决一件,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外,同时又不脱离实际,不改变群众好的传统生活习惯。

我们虽然没有像“四家村、三元朱村”那样的经济基础,所有的事由村里全部包办,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按江西大坝新村和益兰花村那样完全用农民腰包里的钱办自己的事,我们要多掌握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多渠道、多方面争取资金、物质和社会帮助,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中央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有大量资金投入,但我们的国情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平均到每个人头就不多了,积极引导农民参与,要切实把发展自还给农民,坚持既尽力又量力而行,引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双手积极、稳妥、扎实地建设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真正把中央的惠民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福祉,切实把事情办好,让农民舒展疑虑的眉头,不让百姓吃亏。

(横道河子乡党委书记、袁文义供稿)

结合实际,努力开创我村新农村

建设新局面

有幸随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对江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四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通过听取经验介绍,实地参观,走访农户和座谈讨论,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信心,学到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所考察村屯,既有比较富裕的村,也有经济比较落后的村,但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干得有声有色。

回来后,我们村党支部就考察情况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必须更新观念、主动迎上。做为横道河子文华村双河社作为市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民“钱袋子”。充分利用好现有耕地,进行科学种植,增加单产,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畜牧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养牛、羊、猪等;搞毛皮动物养殖:狐狸、貉、獭兔、貂等;鼓励支持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创业,增加收入;利用现有的玉米皮资源搞艺术品加工(拖鞋、地毯、壁挂、兜、筐、各种垫件等),还能出口创汇,增加收入。要走一条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搞建设的新路子。

第4篇

“他最懂得残疾人的心”

“张书记最懂得残疾人的心”,没有人统一口径,但从全县残疾人口中说出的却是一致的声音。在轮台县任职仅3年多一点的县委书记,在残疾人心中怎么能有这么好的口碑?

张正荣2006年调任轮台县委书记,到任后第二天就带着民政、发改、残联等部门同志下乡村调研。三四个月跑完全县13个乡(镇、场)65个行政村,走访了全县20%农户和80%贫困残疾人家庭。野云沟乡一户三残特困户家庭,三口残疾,肢残母亲,抚养着两个肢残孩子,儿子18岁,女儿15岁,常年卧床,一间破房年久失修。这家的残状深深刺痛了张书记的心。经过几个月调查,充分反映出残疾人生活状况和社会平均水平的巨大差距。调研结束后,张书记思考了半个多月:“我是县委书记,我有责任为他们减轻疾苦,让他们生活得愉快幸福。”张书记在上任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委扩大会议上,作了轮台县经济社会发展考察报告,报告用很大篇幅阐述了残疾人疾苦,阐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感,提出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新理念:“我们都是领导干部,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尽管我们的经济还不是很发达,但再苦也不能苦了残疾人,应该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为残疾人减轻疾苦,创造幸福。”不到一个月,在张书记的主持下,《轮台县残疾人“十优”、“十免”政策》出台了,对残疾人的就医、就学、就业,农资购买,技术服务,义务工减免等实行全面优惠,残疾人欢欣鼓舞。

“他最挂牵的是残疾人”

张书记始终把残疾人疾苦装在心里,把尽快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放在心上。无论县委还是县政府开会,只要张书记到会讲话,他都要讲残疾人工作。他的观念很朴素,也很新颖:“只要和人打交道的部门和单位,都涉及到残疾人,都有残疾人工作。各部门、各单位都要把涉及到残疾人的那一部分工作与本部门、本单位的整体工作统一计划部署,统一组织实施,一并检查考核。”张书记每次下乡检查指导,从不落检查指导残疾人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看望慰问几户残疾人家庭,和他们聊聊心里话,由于张书记没一点架子,残疾人有话都想跟张书记讲,就连杏子熟了也要把最大最甜的留给张书记吃。在张书记的影响要求下,各级干部都树立起残疾人工作新理念,各部门都成了残疾人工作部门,大家都成了残疾人工作者。

县上开展包联贫困户活动中,张书记提议,应把包联贫困户的重点放在残疾人身上。在张书记倡导下,全县400名县、科级干部与360户贫困残疾人家庭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经过几年帮扶,2009年底已有290户残疾人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自治区规定的1196元脱贫线,走上富裕道路。

每年召开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张书记总是要求县委、县政府优先将支农惠农优惠政策落实到残疾人家庭。残疾人发展生产缺乏资金,张书记在要求政府出面协调的同时,自己多次带领残联、民政、扶贫办同志到州、县银行联系,为残疾人寻找贷款渠道。通过与农村信用社达成协议,采取信用承保、10人联保、乡村干部担保等方式为贫困残疾人家庭解决生产资金。2006年以来,为残疾人贷款266万元,贷款所产生利息全部由政府承担。

残疾人就业也是张书记常常挂牵的一件大事。在他的关心支持下,县上每年都举行两次残疾人就业招聘会,每次举办招聘会,张书记都到会作动员讲话。张书记满怀深情的讲话,深深感动了每一个前来求职的残疾人,也深深打动了参加招聘会的用人单位。通过部门、单位和企业安置,劳动力转移等渠道,315名残疾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全县残疾人就业率达98%。

今年,轮台县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单位,制定试点方案过程中,张书记最挂牵的还是残疾人。为让残疾人全部参保,在方案制定上最大限度照顾了残疾人利益。作为国家试点县,各级财政为每个参保人每年补贴60元,按县上规定的最低参保缴费标准,个人每人每年应承担100元参保费。全县农村残疾人全部按最低参保标准纳入保险范围,残疾人个人承担的100元参保费全部由县财政统一代缴。其他群众对残疾人享受的优惠待遇羡慕不已。

“他最舍得为残疾人事业投入”

为改善残疾人生活条件,全县将符合条件的1037名城乡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将全县农牧区残疾人全部纳入新农合,残疾人个人每年承担30元参合费由政府补贴;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希望工程”,将有就读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全部安排上学读书,学杂费、课本费全免,全县学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7%。

2006年,张书记安排政府筹资购买112只母羊,捐赠给34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发展养殖业,几年后,112只羊发展到800多只,34户家庭已有32户脱贫,有的还成了养羊大户。今年张书记又安排县残联,为100户残疾人家庭每户免费发放100只鸡苗,并安排县畜牧局为残疾人家庭鸡苗防疫,确保鸡苗成活率。仅此一项每户就可增收3500元到4000元。

为了改善贫困残疾人住房条件,张书记多次带领县残联同志到自治区、自治州残联争取项目资金,并要求县财政将残疾人危房改造配套资金每年都列入财政预算,中央、自治区、自治州财政为每户残疾人住房补贴7500元,县财政为每户再补贴5000元。国家规定每户残疾人危房改造面积为65平方米,县上将改造面积提高到80平方米。3年来,300户残疾人危房得到改造。

为推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县财政投入600万元,建成占地20.45亩,建筑面积4677平方米的残疾人康复中心。为了尽快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县财政投资100万元,建立了乡(镇、场)残疾人康复服务站,村(社区)康复服务室,并在全县建成了9所敬老院,农村五保户和残疾孤寡老人全部由政府集中供养。

张书记为县残联解决了工作用车,增配了工作人员,为每个乡(镇)残联下拨了5000元工作经费,为每个村(社区)残协下拨2000元活动经费,使基层残疾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第5篇

学习先进经验 加快甘南发展

——赴东南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和学习考察报告

甘南州党政赴外招商考察团

(2004年6月11日)

?为了全面贯彻省委“两高举一加强”的战略方针和“两抓两放”的重大举措以及省党政代 表团赴江苏学习考察报告会精神,认真落实州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全州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各 项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我州组成以州委书记陈建华为 团长,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梁明远、州政府州长沙拜次力、州政协主席范志斌、州委副书记王 冰、州政府副州长冯文戈为副团长,各县市和州直(省属)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甘南 州赴外招商考察团,于5月8日至29日,先后赴上海、南京、温州(乐清、瑞安)、厦门、深 圳、长沙(辰州)、武汉等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推介项目、考察学习。现将有关情 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的主要收获

?这次招商考察活动阵容大、规格高、时间长、内容实、成效好,达到了解放思想、增长 见识、宣传甘南、广交朋友、推介项目、招商引资的预期目的。

? 1.宣传了甘南。代表团行程9200多公里,考察了7省市的9市1镇、32个企业、4个经济开 发区,携带投资总额达33.2449亿元的6大类45个项目资料(旅游7个、水电9个、矿产开发7 个、绿色食品开发13个、中藏药与生化制品3个、其它6个),先后在南京、温州、乐清、瑞 安、厦门、深圳、长沙(辰州)、武汉、兰州等地举办了9场项目推介暨签约活动,播放州 情资料片《香巴拉之约》、《世纪欢歌》、《香巴拉并不遥远》等,介绍投资环境和优惠政 策、推介各类项目;发放展示甘南自然风光、民族文化、优势资源、重点项目情况的投资指 南和画册2000多册、光盘300多个;各县市分别与参会客商就双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座谈交 流。并先后到上海明天科技控股集团(爱使股份有限公司)和温州正泰、康奈、夏蒙、长城 等公司以及湖南辰州矿业有限公司、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召开座谈会,宣传甘南丰富的 自然人文资源。同时,还通过朋友引荐、人际交往等多种方式,推介项目,宣传甘南。

? 2?开阔了视野。招商考察中,大家感受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大手笔抓经济、大气魄求 发展的浓厚气息和“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筹、敢为人先”的市场经济意识和创业精 神,深深震撼着考察团的每一个成员。如厦门市突出打造“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和现代化国 际性港口的海湾型风景城市。城市建设起点高,风格定位准,充分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特征 和人文地理特点。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规模与布局和国际接轨,定位于南京高科 技花园新城和江苏知识创新基地,吸引了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个项目进区落户,累 计引资超过4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16家进区,GDP和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 40%以上。考察团所经之地,处处呈现出一派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局面,工业经济、非公 有制经济发展之快出乎我们的预料之外。如温州鞋业拥有1000多条生产线,年产鞋6亿多双 ,总产值283亿元;温州柳市镇专门生产工业电器的企业达到了1000多家,产值200多亿元, 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可以说,东南沿海地区到处是工业,处处是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不 仅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而且也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学习考察使大家看到 了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取得的巨大成就,看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也看到了我们发展的巨大差距,从心灵深处感到震撼。大家既有沉 重的压力,也深受教育,同时也增强了忧患意识和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

? 3?签约了一批项目。考察活动紧紧围绕项目推介、招商引资展开,代表团分别在南京 等9市1镇举行项目推介暨签约活动,有410多名企业家和客商参加,共签约项目12个,签约 资金总额达7.72亿元,其中:合同项目8个,签约资金总额达6.2亿元;协议项目4个,签约 资金总额达1.525亿元。许多投资商纷纷表明要到甘南实地考察,有的还表示要进一步加大 投资力度。湖南辰州矿业公司杨开榜董事长说:“在几年内要把甘肃辰州矿业公司办成上亿 元的企业。”

? 4?结识了一批朋友。在招商考察活动中,每到一处我们都明确表示是来交朋友的,先 交朋友,再谈项目。因此,代表团成员无论是在项目推介会上,还是在企业座谈、考察期间 ,处处以饱满的热情推销甘南,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客商,以积极主动的精神洽谈项目,共散 发4000多张名片。通过结识新朋友,使招商工作一次比一次成功,宣传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如乐清市企业协会黄先生,极力宣传甘南,推介项目,并提供联系方式;湖北金杉实业有限 公司李董事长不仅做了大量的宣传接待工作,而且积极为我们在武汉开好项目推介会广泛联 系客商、联系当地有关部门领导和新闻记者,提高了项目推介会的规格、档次和成效,使许 多并不了解甘南的客商增强了投资甘南的信心。在招商洽谈活动现场,当时就有70多位客商 表示看好我州的14个项目,最近,已有10多名客商到夏河、舟曲等地前来考察。

? 5?锻炼培训了干部。这次招商引资和学习考察,本身就是一次如何围绕项目组织招商 引资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现场培训,代表团成员既是招商引资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实 践者,大家在实践中探索了走出去招商引资的途径和办法,学习摸索出了如何联系客商,如 何开好项目推介会,如何进一步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如何更好地推销自己的一些具体思路, 切实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在武汉总结会上大家纷纷表示,回去后要从本县市本部门实 际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后发优势,着力推动思想解放,进一步完善对外开 放的政策措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效率,努力营造“三个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和项 目建设力度,切实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二、借鉴的基本经验?学习考察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是为了进一步探索加快我州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借 他山之石,以攻甘南之玉;主动出击,赴外招商引资,更是为了扩大投资规模,拉动项目建 设,尽快把甘南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方 面的经验很多,而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值得我们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人具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上上下下形成了大干快上的浓厚氛围。在 招商考察活动中,代表团凡是接触的企业家,凡是考察的开发区和地市,都被他们快速发展 的态势、艰苦创业的精神、扎实认真的作风所感动,可以说,每一个地区都有他们独特的发 展路子,每一个民营企业的发展史都是一部艰辛的创业史和奋斗史。如温州市,在短短的几 十年里,从家庭作坊、摆摊叫卖、沿街推销、设店办厂发展到股份合作、企业集团、资产经 营、网络贸易,靠的就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 ;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为人先、善于创新 的创造精神;争创一流、实业报国的敬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 勇争第一的成功者和企业家。如大虎打火机厂创始人周大虎,为了给爱人解决下岗后的吃饭 问题,用买断工龄的5000元钱招收3名工人,腾出一间卧室,办起专配打火机的家庭作坊, 后又卖掉刚装修的房子购买设备,一家三口搬进不足17平方米,没有窗户、没有卫生间的小 阁楼里,一住就是5年,艰辛努力终获成功,现在大虎牌金属外壳打火机占全球打火机市场9 0%的份额,以质量击垮了日本、台湾、香港三大打火机生产基地。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 ,从一个小补鞋匠成长为中国低压电器行业最大的企业家,企业在短短19年里,保持每年30 %到50%的高速增长,形成81亿元的年产值。还有康奈集团、夏蒙集团等均为国内同行业的 领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二)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考察中得知,南方的许多 城市也在招商引资,但他们注重以先进的理念攀登发展的制高点,眼界更宽,领域更广,气 魄更大,成效更为显着。如厦门市通过招商,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有70家落户,到2003年 底,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项目5334项,直接利用外资达126.5亿美元。南京市2003年直接利用 外资22.1亿美元,增长47.2%,新批准上千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220个,今年他们又专门组 织人员面向国内外招商。温州市今年组织人员赴加拿大等国招商,有20多家企业落户温州。

深圳、武汉、长沙、上海等市招商引资力度也很大,并且站在全球和国际的高度来招商。同 时,他们大抓城市环保、绿化工程,以城市形象招商。温州一位副市长说:“没有良好的城 市形象、良好的城市服务、良好的发展环境,就跟不上招商的新形势,招来的商也留不住。 ”

?(三)放手放胆发展非公经济。沿海发达地区党政干部思想解放、意志坚定,行为执着 。在个体私营经济面临姓资姓社争论的时候,他们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不埋怨、不争论, 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办事,以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 规划的“四不限”做法,不断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在东南沿海地区,人们不 再把官位和级别作为身份地位的标志,公司老板和各类企业商会已成为社会的主流,这部分 人已真正实现了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法律上有保障。由于党委、 政府思想解放,大力支持,沿海地区的民营企业一批又一批迅速地发展壮大,而且呈现规模 大、外向型、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大等四大特点。民营经济已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最 活跃的部分和拓展市场的开路先锋,成为国民经济的骨干力量。如温州市民营经济已占到90 %以上,民营经济占经济总量的80%以上,占工业产值的97%以上,占商业销售量的72%以 上。在短短几年时间,温州已成为“中国鞋都”和“中国电器之都”,全市拥有19个国家级 生产基地、有7个中国驰名商标、15个中国名牌产品、52个国家免检产品。

?(四)坚持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沿海各发达地区一方面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 件,相继建设了一批交通、通信、电力、绿化等重大项目,缓解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为经济发展提供“跑道”和“高速公路”;另一方面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着力优化 软环境,有效地启动了大量民间资金,吸引了巨额外资。尤其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沿海发 达地区非常重视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加大对科技、教育 、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重点项目投入,使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如江苏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达到13年。同时特别重 视环境保护,城市及其环境建设产生的宏观效益给布局期间的经济组织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 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带动了城市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大大拉动了经济增 长。他们说得好:有了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优美的环境,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客商投 资兴业,达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

?(五)积极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在东南沿海地区,“上级围着基层转,基层围着企业 转,一切围着项目转”,是政府工作的“法则”。在这种人人关心项目、层层注重项目的氛 围中,党委、政府自觉地加强自身建设,工作的重点就是抓项目,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 方式,转变工作作风,从而推动了经济高速发展。为适应人才竞争的需要,政府积极组织企 业到全国各地招才引智,促成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引进高层次科 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如此,政府还削减收费项目,降低收 费标准,规范行政审批,实行“一站式”服务,完善“马上办”首问责任制、二问终结制和 服务承诺制,做到了今天的事今天办,能办的事马上办,难办的事抓紧办,极大地提高了服 务效率和质量。如南京江宁开发区按照“简捷、周到、诚信、高效”的服务宗旨,与国际惯 例、市场经济接轨,创办了“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全权负责区内的规划建设、项目审批 、人才引进等事宜,办理从项目立项到领取营业执照,从开工建设到投产运营的所有手续, 让企业真正实现“进一个门办成所有的事”。深圳把市政府称作“市民中心”,充分体现了 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亲民爱民的形象。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负责人介绍:“政务中心是阳光 工程,杜绝了暗箱操作,加快了办事效率,提高了政府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六)以亲民、安民、富民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温州市在注重抓经济、抓 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富民问题,不断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分配体系,形成了“四 个机制”,即支持人民群众自主创业的发展机制、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机关和企事业 单位职工收入的动态增长机制、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温州市共 提供就业岗位4.6万个,新增城镇就业3 .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4%以内。同时, 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着力强化医疗卫生保障,扩大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部分市区的农民已实行了养老保险。有句话说得好“大干部,小干部,能带领群众致富就是 好干部”。从温州市的实践中,我们真正感受到,只有真正使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得到实 惠,我们党代表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三、今后工作的意见?东南沿海迅速发展,我们甘南怎么干?这是我们在考察和招商活动中深入思考的重大问 题,也是亟待解决的严峻而紧迫的现实任务。下面,围绕州委、州政府对全州工作的整体部 署,结合学习沿海发达地区经验,进一步加快甘南发展步伐,提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能否 突破传统观念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程度,决定着能否找准中央方针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 合的切入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深度,从而直接影响生产 力的解放与发展。我们与东南沿海的差距是多方面的,但最大的差距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 。学习沿海发达地区先进经验,首先要在全州范围内掀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牢固 树立以下六个意识。一要增强加快发展的意识。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各级干部,始终坚持发 展是硬道理,咬住发展不放松,盯住发展干到底,只要是能够促进发展、增加财富、提高人 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事,他们就排除各种干扰,大胆、放手地去闯、去做。但是,反过来观察 我们自己,却经常碰到一些怪现象: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一些同志,经常讲要大力推进各 项改革,却难以割舍既得利益;也知道必须通过扩大开放发展自己,又不甘心别人赚钱;既 渴望快富,又不愿承担风险;既希望变革,又不敢闯、不敢干、不去大胆创新;既有着改变 现状的强烈愿望,又不愿吃大苦、耐大劳,做一些具体实在的事情,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坐失良机。当前,我州改革到了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级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 部,都要带头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点克服不敢想、不敢闯、不敢干的保守思想,树立大 胆创新、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克服只唯书唯上不唯实,只想做大官、不善谋大事的官本位 思想,强化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本职,胸怀全局,干实事、求实效的敬业精神;克服固步 自封,胸无大志,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树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加快发展的进取精神。

二要增强忧患意识。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全国各地竞相飞速发展,如果我们再不走整 体追赶、局部跨越的路子,将无法遏制与发达地区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将会游离于经济发 展的辐射范围,陷于边缘化的被动状态。因此,我们要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抢抓西部大开 发和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以及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牢固树立抓项目、促发展 的意识,大小项目一起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项目并举,以强劲的固定资产投入拉动经济 快速发展。

三要增强全民创业意识。人人创业,个个争先,才能民富国强。温州人为了摆脱 贫困,追求富裕生活,人们十分勤劳,善于学习、甘于吃苦、敢于冒险、勇于进取,无论到 哪里都能扎根、生存、发展,而我们的相当一部分人对一些赚钱机会却视而不见,或者虽然 看到了,却不屑于干,不愿意干,或者不会干而又不去学着干。当前,大力培育干部群众去 闯、去克服困难、去承担风险的创业精神,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四要 增强全方位开放意识。只有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才能解决缺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 ,只有走开放带动、项目拉动、环境推动的新路子,才能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 活水平。五要增强亲商意识。要善于“换位思考”,充分考虑客商投资的回报率,把“客商 发财”与“地方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双赢的最佳结合点,达到“双向受益”、“ 互利互惠”。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放下架子,带头做敬商、亲商、爱商的模范,州、县(市) 发展计划、经贸、招商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各类客商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社会各个方面都要 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出力献策,大力营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代表甘南形象的良好 氛围。六要增强人才意识。要围绕项目建设,进一步建立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干部选拔机制和 用人导向,大胆起用那些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敢闯敢干的优秀年轻干部,着力培养和 引进一些工商管理和技术人才,为加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智力保障。

?(二)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我州既不沿海沿边,也无铁路、机场,地理位置偏远 ,自然条件艰苦,只有把我州融入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大潮,走好改革开放之路,才能加快资 源开发的步伐,提高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一要扩大对外联系,广泛结交各方面的朋友。各 县市、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关系渠道,主动走出去、请进来,吸引国内外客商到甘南观光 旅游、考察项目,先交朋友后合作。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州内各界人士的关系资源,鼓励他 们通过各种办法,吸引他们的亲戚、朋友到甘南来考察了解、投资兴业。二要加强软环境建 设,以我们热情的态度、良好的品格、优质的项目吸引国内外客商到甘南落户,以我们真抓 实干的作风,周到细致的服务推动招商引资不断取得新成果。对富有开发前景的资源,要做 好前期工作,尽快转化为拿得出来的项目;对意向性项目,要抓紧跟踪落实,尽快变成合同 项目;对已签约的合同项目,要认真做好协调工作,促使尽快开工建设;对在建项目要切实 搞好服务工作,保证按期投产见效。三要切实抓好企业改制,去年我州完成工业增加值3.17 亿元,增长12.7%,实现利润1.16亿元,增长183%,是近年来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最好的一 年,这充分说明了我州企业改制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明显的。但是,州、县(市)企业改 制工作进展很不平衡,有的县市党政主要领导重视,企业改制进展顺利,成效显着;有的县 市至今行动缓慢、怕这怕哪,不敢动真格的。这里我再重申一遍,州属企业在6月底前企业 改制任务要基本完成,县市企业无论如何要在年底前全部完成改制任务。哪个县市完不成, 县市党政主要领导在年底全州经济工作会上做出深刻检查,并且不能评为一等奖。四要抓好 硬件建设,继续抓好公路交通、通讯和电力设施、城市(镇)改造、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 施建设,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进一步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我州经济实力不强,财政收入不高,发展速度缓 慢,各方面明显滞后,关键在于二、三产业上不去。而发展二、三产业的途径和载体就是项 目,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国家投资,都是以项目建设的形式实现的。没有项目,就不可能 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也就没有保证。我州是投资拉动型经济,二、三产业 大发展必须要有大批项目、大量投入来支撑、来推动。东南沿海发展快,就是有投资成百上 千亿的项目作支撑,他们提出并做到了“项目为王、融资为本”。全州各级干部都要学习这 种精神,在全社会掀起项目建设的新,形成人人关心项目、个个注重招商引资的浓厚氛 围。一要围绕优势资源、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储备项目。要按照州委九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目标和经济工作“1422253”发展思路,立足资源特色,发挥比较 优势,抓好水电、旅游、矿产、农畜产品加工、藏医药等产业的项目论证工作,力求储备一 批起点高、效益好、能起带动作用的项目。同时,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做好农牧互补、生 态建设和社会发展项目工作。二要以更加灵活有效的手段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项目建设 。要彻底改变甘南落后面貌,实现整体追赶、局部跨越的目标任务,就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 ,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灵活的方式,广泛吸引国内外客商来甘南投资,千方百计扩大投资 规模,特别是要坚持不懈地加大对沿海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力度,以市场和资源换取资 本、技术、管理、人才。三要以行政引导这个有形的手和市场机制这个无形的手来落实项目 。抓项目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科学规律,但行政引导也很重要,尤其是甘南发展 的现阶段。要合理配置领导力量,把主要精力用在改善投资环境,搞好建设规划,依法实行 监督,兴办公益事业,提供公共服务,完善税收制度,搞好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 设等方面,通过搭建服务平台落实项目。同时,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大力发 展民营经济,落实项目。温州经济的崛起,就是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的结果,民营经济是民本 经济,在利益的驱动下,蕴藏在人们心中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焕发出来,就会转化成促进 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无须政府的安排和鞭策,人们自己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求致富之门、发 展之路,按照市场的变化去配置资源,在市场的压力下去提高效率,并自己承担风险,这使 得温州的市场经济充满了活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事实证明,民营经济具有很强的 激励和约束机制,是二、三产业项目建设的主渠道和强大动力。

?(四)进一步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全国各地竞相招商引资,谁抓得紧,谁的工作超前, 投资商就流向那里。就是说,谁的跑道修建得好,飞机就飞向那里降落。因此,我们要在改 善投资发展环境上狠下功夫。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法制政府、诚信政府、效能政 府、服务政府。要彻底消除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的弊端,坚 持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正确履行职能,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一要增强优化环境的 意识。优化和改善环境始终是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要始终坚持不懈地搞下去。要引导人 们牢固树立“营造环境就是创造新的吸引力、竞争力和生产力”的观念,努力形成“你投资 、我铺路,你赚钱、我保护,你有难、我帮助”的良好氛围。今年要以合作市为试点,探索 总结优化投资环境的新举措、新经验,然后在全州推开。合作市从现在起就要拿出安排,组 织专门的班子,抓好此项工作,州纪委、监察局要抓好督促落实。二要认真落实好各项政策 。我们发展慢的症结,不在于制定了多少优惠政策,而在于政策落实程度上。一些地方和部 门,优惠政策制定了不少,但落不到实处,一涉及具体问题就不放手,甚至吃拿卡要;在经 济利益上,只会算小帐,不会算大帐;在发展思路上只会算死帐,不会算活帐,只会算眼前 帐,不会算长远帐,只会算经济帐,不会算政治帐、社会帐等。可以说,放空炮、不落实的 危害远远超过了所制定的优惠政策。三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优惠政策。州政策研究室要会同有 关部门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外地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如何改革行政审批 制度,如何完善招商引资办法,如何建立项目工作运行机制,如何建立外资企业和重点企业 保护制度,如何建立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投诉制度,如何健全领导干部包抓项目责任制等。 当前,要抓紧建立“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机制,对不具备设立政务大厅条件的县市, 要尽快建立招商引资“一站式”办公机制,由州、县(市)主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 员单位,指定专门人员,健全相关制度,实行限时办结制,为客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四 要大力整治存在的问题。要按照《甘南州党政干部违犯规则、影响“三个环境”处罚规定》 的要求,严肃查处存在的各类问题,各级纪检部门要重点查办这类问题,各新闻单位要加强 舆论监督,对典型事例要曝光。最近出现的合作市部分群众围攻雪牦厂的事件,要认真查处 ,对背地里违法搞破坏的要坚决打击,合作市领导要将此事作为影响招商引资环境的典型事 例亲自抓,尽早妥善解决。要彻底根除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的问题。今后无论 哪个地方、哪个部门发生损害“三个环境”、致使外商出走、企业停产歇业的事件,要严肃 追究其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从现在起,州、县(市)都要积极行动起来,着力解决群 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外商和个体私营企业主的积极性,为市场 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6篇

根据泉州市教育局的部署安排,今年为泉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年”,为更好地推进我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水平,有效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在专业建设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市教育局组织我市部分职业学校校长,实训主任到山东青岛进行专业建设的参观学习和有关教育考察活动。考察团一行参观考察了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青岛市平度职业教育中心、青岛市电子学校等单位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状况、专业建设情况及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座谈研讨等形式,对青岛市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现就考察团的考察情况提出如下报告:

山东省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濒临黄海,环抱胶州湾。全市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102平方公里),人口总数740.9万,2005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GDP)2695.5 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在落实基础教育战略地位的同时,始终坚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科教兴市的重要措施来抓。“十五”以来,青岛市的职业教育始终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中等职业学校104所,在校学生17.2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职普比例达到51:49。职业院校每年为全市培养输送5万多名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一、政府加强宏观统筹,确保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青岛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青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宏观统筹的领导。在我们的考察学习过程中,我们清楚的了解到他们在职业教育工作中,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统筹工作:

1、统筹教育结构,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合理的教育结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的投资大、成本高,而且目前社会上依然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合理的教育结构,保持各类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协调发展,政府就必须加强统筹,发挥好宏观调控作用。为此,青岛市提出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三个不动摇”,即: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方针不动摇:以初中后分流为重点不动摇:高中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规模保持大致相当不动摇。“三个不动摇”从根本上保障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十五”期间,青岛市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始终保持1:1左右。

2、统筹经费,为职业教育发展做物质保障

职业教育需要大量实训设备和专业师资,没有经费投入的保障,培养技能就是一句空话。为了保障职业教育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青岛市制定了一系列经费投入政策:从1998年到2004年,青岛市统筹全市企业职工工资的8‰用于职业教育,仅此一项就筹集资金达到2亿元。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之后,青岛市立即落实了“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每年增加经费2000多万元。2004年,又出台“各级财政按照城市每班5000元、农村每班4000元的标准,拨付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经费”的政策。同时, 青岛市还重点统筹实训基地和师资建设经费。今年,青岛市政府还计划投入1.3亿元,按照“政府主导,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运作”的思路,在山东省轻工工程学校,建设占地174.6亩、涉及6个专业的大型现代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自2003年以来青岛市每年均从市职业教育经费中投入100万元,专门用于专业教师培养和引进。

3、统筹重点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建设,实施品牌发展点战略

青岛市经济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实施品牌战略,培养了一批各牌企业,同样,他们认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也需要一大批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的支撑。2000年开始,青岛市即实施了职业教育“双名牌”工程(名牌学校、名牌专业),通过加强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使一批职业学校做大做强。当前,全市有44所学校被评为市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22所,省级重点学校14所,市级重点学校8所,72个专业被评为骨干专业;在校学生达3000人以上的职业学校有15所。

4、统筹城乡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三农”

近年来,青岛市把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一是统筹资金支持。2002年以业,青岛市每年从市职教经费中列出30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干部职业教育发展。二是统筹调整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布局。根据青岛市重点发展二、三产业的需要调整专业,使农村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全市经济发展相匹配;2002年以来,先后将设在乡镇的部分职业学校撤并重组,学校由于某种原因40所合并成24所,校均规模由1500人增至2500多人。当前,平均每个县级市(区)至少有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市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三是统筹城乡职业成学校培训基地建设,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服务。在23个职业学校、17个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建立了转移劳动力培训达5.7万人;通过职业教育每年使4万农村新增劳动力成为技能型人才。

5、统筹职业教育集团发展,促进办学模式转变

为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多年来形成的独立发展、缺乏联合的职业学校发展模式,青岛市积极推动集团化办学。推进“以名牌职业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由企业和学校参与的校企结合、城乡结合起来、校校结合”的职业教育集团发展,把企业与学校、学校与学校联合起来。青岛市先后建立了两个职业教育集团。一是面向现代服务业,组建以青岛旅游学校为龙头、23家旅游企业和20所相关职业学校参加组建的“旅游服务业教育集团”。形成了市场条件下校企结合、跨区域招生、参与国际劳务输出市场竞争的新办学模式。二是以山东轻工工程学校为龙头,中国集装箱公司、青岛机电公司、意大利老人头发展公司等21家企业和27所学校加盟,建立了“青岛市现代制造业教育集团”。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了龙头学校的品牌优势和企业的设备、资金优势、实现了校企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紧密结合、共同发展。在“十一五”规划中,青岛市还将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筹建其他专业的职业教育集团,如即将建立的是电子信息化职业教育集团,计划征地200亩,总投资一个亿人民币。职业教育集团的建立,为全市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实习实训平台,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困难;为集团成员提供了高效的可利用资源平台,如信息资源平台、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平台、就业沟通联系平台、师资培训平台等。

二、围绕产业办专业,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青岛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不断进行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已形成了电子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六大支柱产业。拥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钢铁控股集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澳柯玛集团、颐中烟草(集团)、双星集团、青岛广源发集团、利群集团、青岛港(集团)、青岛建设集团、山东绮丽集团等。青岛啤酒已经拥有百年的生产历史;海尔集团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企业,2005年实现全球营业额达1039亿元人民币;海信集团、双星集团、澳柯玛集团等均已成为中国的名牌企业。其中青岛啤酒、海尔电器、海信电器、双星集团、澳柯玛这五大知名品牌,号称青岛支柱产业的五朵金花。

基于对当地的产业发展特点及劳动者素质不高、人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的认识,青岛市始终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不动摇,坚持普职协调发展的方针不动摇,将职业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紧紧围绕产业发展特点来推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及时增设和调整专业设置。近年来,针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积极拓展新专业,同时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将“计算机应用”专业这一模糊综合专业细分为“网络管理及运用、软件及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网站建设开发”等某一领域实践技能更加突出的专业;将原“农学”专业改为“农牧技术工程”,在“果林”专业增加了果酒酿造、果品加工等内容。目前,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一百多个,基本覆盖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骨干专业建设方面,积极搞好专业服务产业的功能,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大幅度增加了二产专业,特别对数控技术等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机电电子等工科类专业和外资、民营企业需求的工种、职位给予了更大的重视支持,使各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专业服务产业,青岛市从强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示范辐射功能和社会化服务功能入手,积极探索有效途径。

三、大力推广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功能

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后备劳动力,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根本手段,为解决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差,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低,不能适应岗位要求的矛盾。青岛市从1991年开始积极引进、借鉴实施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所谓“双元”,“一元是学校,一元是企业,双元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培训,实践性教学课在培训中占70%以上。” 这是一种以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技术农民为目标,以实践为核心,以企业为重点的世界上最为成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之一。我们参观了实施“双元制”办学模式最成功的学校——青岛平度市职业教育中心。平度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双元制”办学模式的实施,他们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企业行为来对待,积极提供政策和物质保障,先后成立了经科教结合职业教育领导小组和“双元制”工作协调委员会,建立了推广工作班子,并聘请德国专家任顾问。“双元制”办学模式在平度市得到大力推广,并逐步成为该市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目前,全市实施“双元制”办学的专业已由1991年的3个增加到15个,85%的专业借鉴实施了这一模式,相关专业年招生能力也由288人增加到2500多人。

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措施:“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在青岛市山东轻工工程学校,我们见到的是“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半天学理论,半天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勤工俭学,使学生在实践的同时有一些经济补助,为农村困难家庭子女铺设成才之路。学校建有金工、钳工、数控、汽修、焊接、生产车床等一系列的生产实践实训基地,推行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教学法,根据学习项目专业分开归类上,实行“车间上课——实践实习——技能操作——讨论反馈”的项目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来讲授职业基础知识,以技能实践反求专业理论。学校和青岛青机机电公司合作企业联姻,学校出场地,企业建厂房,投设备,共建生产实习基地。青岛青机机电公司是经营机床设备的专业公司,学校与公司合作,投资创办了青岛市第一家专业数控加工培训学校——青岛青工数控加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机电公司投入300万元,政府投入500万建有2500平方米的实习培训车间,投建数控设备20台,生产性机床25台,40台的数控编程微机可供学生进行生产性的实习实训。培训中心主要面向校内外,面向社会,为山东省培养机械加工,模具制造行业急需的数控操作、维修、编程的一线技术人员。学校还与青岛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公司借助学校的实训基地,把它作为工人招培基地,学校在设备场地、师资力量、学生能力储备能力等方面提供支持,公司则为学校无偿提供良好的实习场所、优秀的指导技师和大量实训耗材,并且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工人招培基地建成以后,中集集团投入先进的设备和技术,重点培训学校数控技术、焊接、机械制造与控制、机电技术应用等专业的学生,并且在集团下属的各级各类企业中实现人力资源共享。招培基地的落成,一方面会极大地促进该集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必将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实现校企双赢。

四、强化专业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

近5年来,青岛市平均每年向重点职业学校的骨干专业投入建设资金达2000多万元,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实训基地。从2005年开始,青岛在胶州湾东海岸和西海岸将各建一处规模大、面向现代制造业的实训基地。目前东海岸的实训基地已见雏形,西海岸的实训基地正在筹办中。这两处基地建成后,每年将为数万名学生提供实训机会。为了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岛在23个职业学校、17个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建立了转移劳动力培训基地。两年来,全市利用职业成人教育资源开展转移农村劳动力培训,成为城乡劳动力转换的催化剂,成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领头羊。

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推进专业建设,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青岛市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专业建设的市场指导作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为根据,在完成布局结构调整、整合配置教育资源、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规模、保持职教与普高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基础上,青岛市把职业教育工作重点转向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专业实训的装备水平上来。围绕师资、设备、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重点专业建设,大力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做强中等职业教育。

青岛市积极创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目标是依托国家级、省级重点职校,建设两个先进现代制造业、一个现代服务业技能型培训基地,5个国家级、20个省级和47个市级骨干示范专业,4个区域综合性实训基地,18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全面提高职业学校培养培训能力,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鼓励学校与企业组建教育集团,将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作为评定重点学校的基本条件,对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办学并取得显着成效的企业,减免其职工教育统筹费。全市职业学校加挂培训中心牌,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培训。要求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大学本科学历达到95%以上,其中硕士研究生占1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其中高级工以上占40%。三年内,专业教师必须到企业轮岗培训一次,通过考证,获取“双师型”资格,众多专业教师获得了专业技师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优先安排主干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相应院校和企业进行培训。

青岛市的职业学校还十分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场所的建设,实习设备能满足学生的专业实习条件。配置最先进的设备,实施完善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实行“车间教室合一,教师师傅合一,学生徒弟合一,产品作品合一,教材与机器合一”的技能培养模式,学校的每个专业都能根据社会生产实践及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配套建设有专业实习实训车间或生产型企业,学校结合专业建设的需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建有汽修、服装、果品加工、畜牧养殖、肉类和奶类食品加工等五个产教结合的校办企业,推行“知识教学——车间实训——技能实践——师徒讨论——总结反馈”的连动教学模式。毕业生上岗前不需二次培训,直接可以上岗。

第7篇

关键词:印度;农业科技政策;研发体系;研发项目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1日

一、引言

印度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研究与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对从事农业研究和推广的科研机构实行政府全额拨款,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财政预算。农业科技投入中政府投入占90%左右(其中,中央政府占50%,邦政府占40%),私营部门投入占10%左右。在农业科技投入方面,早在加入WTO之前,印度每个五年计划用于农业科技预算的比重就达到总预算科研经费的20%以上。2015财年,印度用于农业科技的经费达到1.93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1.7%。

加入WTO后,印度政府更加注重引导科研机构、农业大学和农业专家、学者向生物技术、基因重组和转基因研究、遗传研究、空间技术、遥感技术、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研究等更高级、更系统的领域发展,同时还将计算机管理和网络信息技术也逐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来。现在,印度政府正努力组建一种有组织、高效率的农业科研、推广和教育体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印度农业技术的变革、创新与推广。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占总科研投入的15%,地方政府科研投入的91.5%用在了农业及相关领域。

二、印度农业科技政策目标及研发体系

(一)政策目标。农业科技政策支持的目标是为充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协调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治有害生物和不良环境对农业的破坏,以期获得农业生产的最佳组合,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保障农业安全。

(二)农业科技研发系统。注重研究系统间的合作、分工与交流。印度的农业研究系统是世界上最庞大、最综合的制度化的研究系统之一,它由中央、地方和高等农业院校三大部分组成。印度农业研究委员会(ICAR)是中央农业科研系统的核心,中央政府的投资主要由ICAR管理和分配。下设有4个综合性国家研究所、45个中央一级专业研究所、30个国家研究中心和6个国家局。主要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重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根本性问题,还负责组织和实施协作研究项目,调动农业研究系统各部分的研究力量,对印度的农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度的高等农业院校(SAU)作为国家研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工承担大量研究课题,如食物营养、农业气象、收获和保管技术等;地方科研系统主要从事地方性课题,主要是经济作物和畜牧兽医等方面应用学科的研究。在过去的十年中,农业研发系统的重大贡献包括Bt基因抗虫棉、杂交玉米和巴斯马蒂大米。从农业科技经费的使用主体来看,ICAR所属机构使用的农业研究和推广经费占全国农业科技经费总额的37%,邦农业大学占51%,其他公共和私营机构占12%。印度农业研究系统的构成如图1所示。(图1)

近年来,印度政府建议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更多的合作。据观察私营部门的跨国公司纷纷投入巨资于R&D。因此,农业科研系统的投资水平大幅提高,印度农业创新公司充分体现了对农业科技服务大力投入的政策倾向。印度农业创新公司由印度政府下属的农业研究和教育局(DARE)全资所有。该公司成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知识产权保护、商业化以及建立国内外伙伴关系来促进研发成果的传播。

此外,组织协同研究、如何激励、知识产权管理和问责与监管等制度改革问题,由公共部门的研发体系着重解决。由世界银行和印度政府共同出资创建的国家农业创新项目(NAIP)是依赖于研发体系解决各种问题的典型。NAIP由ICAR负责具体实施,一些新的技术创新项目正在此项目下进行开发。

三、重点支持的农业科技研发项目

印度不但有着完善的农业研究体系,而且科技研发项目丰富、规则具体化,具体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资源适应性技术研发。由于日益增长的人口和牲畜对于食品、纤维、饲料和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加,给自然资源造成的压力不断加大,因此NARS十分关注土壤和水资源管理,期望增加所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已经为各种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有效规划,并建立了相关数据库资料。例如,自然资源管理(NRM)司分别编制了国家、邦、县级的土壤图。为制定有效的资源保护规划,国家土壤退化图和各邦的土壤侵蚀图也已制作完成。依据这些规划已经为几个特定地区的土壤和水资源制定了保护措施,且正在通过各种不同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运行机构实施,以解决土壤侵蚀以防止农业生产力的下降。各邦已编制出数字化土壤肥力地图和基于测土数据提出的施肥建议。同时主要种植系统集成养分管理软件包也被研发,以推广平衡施肥。另外,几个为特定地区推出的粮食生产技术、资源节约技术、综合养殖系统和农林间作模式等已被建议实施。

(二)作物科技研发。ICAR与SAUs合作下的农作物科学司负责多个品种农作物的研发工作,作为研究基金项目,25个研究机构和26个印度协调研究项目正在努力研发具有特定性状的能够提高产量和营养品质,并且在农业生态上具备生物和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高产作物品种。同时也研发耐旱、耐盐碱的作物品种。此外,国家品种委员会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在6个邦提出建议施种品种。农作物科学的研究目的是试图提供合适的改良作物品种以及更好的作物耕作技术。目前,谷类品种的研究已有突破性进展,适应不同生态系统的两种杂交水稻和8种小麦品种以及一个新的双重作用的大麦品种已开始实现商业化种植;适合不同农业生态条件的14个玉米杂交品种和两个复合品种也已;适合不同生态环境下生长的两个新的甜高粱品种、6个珍珠谷子杂交品种和3个开放授粉品种已经确定下来准备。

同时,豆类和油料品种也纷纷卓有成效。中南部区域重点发展鹰嘴豆、大种子品种,目前确认的主要豆类种植地区已经建立6,000个豆类示范点。在2010年进行的技术示范结果表明,技术示范使得农民产量增长达到30%~60%。油料品种方面,低芥子酸含量较低的芥菜品种也已。

(三)作物健康管理研发。作物健康管理研究对重要害虫(昆虫、螨虫、疾病、线虫等)的高耐受性品种进行了研究,促进了作物品种的发展。虽然小麦和水稻中出现了对某种特定药物的抗药性,但是通过生物防治病虫害综合管理,现在已经有效地减少了对农业的过度依赖,有效地抑制了各种害虫。加强了研究开发新品种的速度,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为农民减轻损害提供帮助。一些研究成果已在全国不同种植区域的综合虫害管理中得到发展。

(四)种子研发。印度在种子技术研究方面提供了充足的投入。ICAR负责重要的流行作物品种和杂交品种的种子育种的生产工作。根据兆丰种子工程,ICAR已生产了超过6万担的不同类别的种子。大量的科研团队协同合作创造了一系列作物新品种,为印度的种植者创造了利润。印度大部分植物新品种来自私营部门,私有种业似乎竞争力更强,产能更大。近年来,印度放宽了对种子跨国公司的限制,有近一半的研发成果来自跨国公司,但印度种子市场并没有受到跨国公司的控制。

(五)生物技术研发。政府充分认识转基因作物对印度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增加作物产量;降低生产费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节能技术,导致更高的生产力;更有效地利用外部投入,实现可持续农业和可持续生态环境;提高生产稳定性,减少在生物逆境条件下的损失;改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印度积极参与生物技术研究,2003年印度转基因作物面积只有10万公顷,到2010年剧增至940万公顷。目前,Bt棉花已被广泛接受,种植面积居全球第4位。水稻、玉米以及其他一些食物类农产品的转基因技术正在研发之中。

(六)园艺作物科技研发。2005年印度成立了“全国园艺委员会”,目的是刺激园艺作物生产,主要措施有科研支持、改进生产技术、改进管理、市场营销、鼓励出口、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蔬菜技术服务方面,实施了全印度蔬菜协调改造工程,已经促使了45个杂交品种蔬菜的种植。在水果技术服务方面,重视高密度种植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目前,香蕉、菠萝、番石榴、木瓜、芒果、腰果的高密度种植技术已经被标准化,并被果农采纳。在园艺作物生产投入技术方面,重视优质种植原料和种子技术的研发,特别是香蕉、柑橘、马铃薯种子的研发。在园艺作物施肥技术和水分高效利用技术方面,水果(芒果、香蕉、葡萄、木瓜、石榴、柑橘和草莓)、蔬菜(番茄、辣椒、茄子、秋葵、马铃薯、甜瓜、黄瓜)和观赏作物(玫瑰、康乃馨、非洲菊)和种植作物(椰子、槟榔和咖啡)的施肥技术已经标准化,提高了养分和水分利用效率。在高科技园艺研发方面,涵盖了多种干预措施,如微灌、滴灌施肥、保护和温室栽培、土壤和叶片养分的肥水管理技术,并已经在全国不同区域建立了17个精准农业发展中心。另外,香蕉、葡萄、石榴、辣椒、番茄、辣椒、腰果和部分花卉已实行了精耕细作。在收获后技术服务方面,为了提高园艺产品的附加值,研发机构注重收获后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技术的研发,并已经实现标准化。在园艺机械化技术服务方面,为了提高园艺作物生产经营效率,目前已经研发了水果机械化设备,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依赖手工或畜力完成操作的状况。

四、印度农业科技政策趋势及其启示

(一)印度农业科技支持优先领域的趋势。“十二五”计划(2012-2016年)期间在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技术方面,印度提出国家层面的“示范综合养殖系统”以及国家倡议的三个研究平台,即“气候变化适应性农业”、“保护性农业”、“农业固体废物管理”。至2020年,印度农业技术研究将继续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把重点放在确保利益相关者获得更高回报的创新技术上来,并且将优先支持以下农业科技领域发展:①精准农业、保护性农业、山地农业的机械化和园艺及其他经济作物的机械化;②通过使用与电源配套的农业机械提高机械化作业的能源使用效率;③发展定制农业机械的科技企业;④在全国不同地区成立以需要为基础的“农机推广中心”,为促进本地设备制造和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起到孵化的作用;⑤对可再生能源和农产品中的副产品和残余产品的创新利用;⑥利用农业残留物的生物甲烷化和气化实现分解发电;⑦通过加工和产品增值减少采后损失并且提高生产效率;⑧从农业和园艺作物、渔业、畜牧业部门利用主要商品和副产品生产开发其产品潜力,比如生产壳聚糖、果胶、维生素、保健品等;⑨其他领域:如基于传统农产品的保健食品的开发,在生产过程中建立基于价值链的农产品加工中心,为加工食品的质量检测设立检测设备和实验室。

(二)对我国的启示

1、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我国和印度都是农业大国,具有以小农经营为主体,农业效益低的共同特点,因此更加注重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性。我国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时,要明确科技服务机构的公益性,通过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企业等组织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科技服务中来,调动服务机构的主动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科技服务队伍的素质,从而更好地发展“科技兴农”,促进农民脱贫致富。

2、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结合,实现各环节的连接。我国农业科研、教育与生产之间的脱节问题较为突出,科研成果无法真正运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从而对生产的服务效应大大降低。因此,要从体制上解决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机构分散管理的问题,明确各级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机构由同级农业主管部门统一领导。同时要完善对农业科技机构的考评和奖励机制,推动研究和教育机构加强与生产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优化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形式,加大科技宣传力度。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形式较为单一,在互联网和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传播效应,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传播手段的高覆盖优势,方便快捷地向农民、农村干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提供和宣传农业科技服务的各种信息。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军杰.印度农业国内支持制度的完善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村经济,2011.8.

第8篇

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占总人口约70%的人民目前或将来的生活质量,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随着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和紧迫。为了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我国政府从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有10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可以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6—1992年,为试点阶段。1986年,民政部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在江苏沙洲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基层社会保障工作座谈会”。会议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成为首批试点地区。

第二阶段:1992年—1998年,为推广阶段。1991年6月,原民政部农村养老办公室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以下简称《基本方案》),确定了以县为基本单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原则,决定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公布实施。此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各地推广开来,参保人数不断上升,到1997年底,已有8200万农民投保。

第三阶段:1998年以后进入衰退阶段。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民政部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这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出现了参保人数下降、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等困难,一些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甚至陷入停顿状态。官方对这项工作的态度也发生了动摇。1999年7月,国务院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决定对已有的业务实行清理整顿,停止接受新业务,有条件的地区应逐步向商业保险过渡。

从以上几个发展阶段来看,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践上是并不成功的。在理论上,这一制度也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和批评。90年代以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一直是人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全面地反映了各地各时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在目前这一政策面临转折时,对这些研究进行综合分析,能使我们全面地总结这项工作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农村老年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提供参考。本文在大量查阅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发现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现有文献对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宏观必要性基本上没有异议。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对保障老年农民的利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进步都有积极意义。另外,它还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从而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何承金等人的研究认为,中国西部农村人口控制的主要障碍在于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农民养老难以落实。

更多的研究从微观经济个体的养老需求与供给出发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老年农民社会地位下降等原因造成了近年来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步淡化、弱化。而土地、家庭储蓄和农民自身的养老能力都难以担负起老年农民的生活保障。

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必要建立,可是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能否建立起真正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呢?一些文献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约束性进行分析后指出,由于我国资金有限,而城市又处于经济改革的中心,在资金的竞争性使用中具有优势;而且福利国家的困境对政府的警示作用使国家不敢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入太多,因此现阶段我国尚无能力建立真正的全国范围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只能以局部地区的社区保障作为替代。杨翠迎、张晖等人分析了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认为目前建立全国范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不可行的,只有东部和中部一些省份才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从世界经验来看,马利敏认为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大比例的农村人口决定了现在不宜把农业家庭人口纳入帐户养老保险体系。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诸多问题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这些问题中,有的是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有的是在执行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前者主要包括: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基本方案》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这样,由于大多数集体无力或不愿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补助,绝大多数普通农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或鼓励性储蓄,也正因为这一点导致了不可能强制要求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但如果要使这项工作开展下去,常常需要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这又违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自愿性原则。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时就使其执行陷入了两难境地。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效力。因此各地对这一政策的建立、撤消,保险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甚至是某些长官的意愿执行的,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实际上,我国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态度也时常发生动摇,导致了本来就心存疑虑的农民更加不愿投保。这也是缺乏法律保障的结果。

3)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缺乏投资人才,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但是1996年下半年以来,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已经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这一方面造成政府的包袱加重,现已出现参保的人越多,国家赔得越多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了使资金能够平衡运行,国家原先承诺的养老保险帐户的利率只好下调,造成投保人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出的养老金,使人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信心更是大打折扣。D·盖尔·约翰逊指出,由于中国1993—1997年的投资收益率为负,对于从1993—1997年每年投入了同等数量保金的个人来说,他们积累的基金实际价值低于他们支付出的保费(D.盖尔·约翰逊1999)。

4)保障水平过低。《基本方案》规定,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等10个档次缴费。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月的投保档次。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如果农民在缴费10年后开始领取养老金,每月可以领取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王国军2000),这点钱对农民养老来说,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如果每月投保4元、6元甚至是10元,也仍然难以起到养老保障的作用。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包括:

1)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与完善。1998年以前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集、保管、运营和发放全是由民政部门一家负责,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而一地的民政部门又直接受制于当地的政府。因此当政府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或有什么建设项目缺少资金时,有时就会要求动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对这样的要求,民政部门往往难以拒绝。因此各地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基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给今后的发放工作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2)机构管理费用入不敷出。按照《基本方案》的规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机构的经费可以按所收取基金的3%来支取。但是按规定提取的管理费难以满足开展业务的需要。有的市(县)提取的管理费连给职工发工资也不够,加上会议费、宣传费等,空缺更大。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机构的管理费都已明确规定不从保险基金中支取了(何承金等2000),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却仍然要靠这一渠道来解决工作经费。

3)干部群众在享受集体补贴方面差距过大。《基本方案》规定:“同一投保单位,投保对象平等享受集体补助。”但在全国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执行过程中,同一个行政村的干部和群众却不平等享受集体补助。参加投保的绝大多数村和乡镇是补干部,不补群众;少数村都补的,也是干部补得多,群众补得少。群众一般一年仅补助3-5元,而干部补助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上万元(彭希哲等1996)。这样大的差距加剧了原本就存在的农村社会不公平,强化了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抵触情绪。

4)多种形式的保险并存,形成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吴云高1998)。在苏南地区,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开展得较早,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养老保险形式:有民政部门组织实施的,有乡镇合作经济组织办理的,有社会保障局办理的,等等。它们各自为政,操作方法各不相同,导致了原本就“稀薄”的资金更加分散,缺乏规模效应。在其他地区,由民政部门组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商业保险也产生竞争,虽然竞争本身可以给投保农民带来实惠,但由于政府的不正当干预,商业保险往往受到排挤,打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尽管存在着以上这些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失为一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解决农村老年经济保障的重要方式。应当在现有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而不应全盘否定其积极作用。但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这一制度持否定态度。有人认为,“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不平衡”(田凯2000);有人认为,“当前试点中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是一个能够担负起农村跨世纪社会养老责任的制度,需要更有效的制度来取而代之”(马利敏1999);有的人甚至认为,这项举措“存在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王国军2000)。

三、农村社会化养老的区域研究

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养老仍主要依赖于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范围还十分有限。在众多的相关研究中,有相当部分的文献研究不同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情况。文献表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域差异。王海江对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农民所在省份对其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显著的解释性(王海江,1998)。薛兴利等的调查也表明集体经济越发达、农民人均纯收入越高、村领导越强的乡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情况越好(薛兴利等1998)。从全国来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行情况是东部沿海地区显著地好于中西部地区,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区已达到较高的覆盖率,而在中西部大部分地区,推行这一政策十分困难。

但几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其对老年农民的保障并非完全依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反,他们往往是在《基本方案》的做法之外,发展了不同方式、各有特色的社会化养老。

1.苏南模式。苏南农村目前的老年保障模式是一种多形式并存的局面,其基本特征是“以家庭保障为基础,社区保障为核心,商业性保险为补充”(彭希哲等1996),上海市农村也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社区保障是社区范围内统筹的制度,社区成员一般都享有类似的保障福利而不受其就业的那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的直接影响。它在资金上主要依赖于社区公共资金的投入,而社区公共资金又主要来源于乡镇企业的盈利。苏南是我国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因此集体有能力对社区成员的养老提供一定程度的保障(彭希哲等1996)。民政部门组织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这里也有较高的覆盖面,但在资金筹集上,苏南模式有其独特之处:一是集体补助所占比例较高;二是基金筹集标准不是按照《基本方案》中的10个等级,而是被大大提高了,以适应当地的生活水平,确实保障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比如上海嘉定区的实际操作中,个人年缴费标准分为3档:240元、180元和120元。企业缴费则按企业不同性质区分不同的缴费标准。农村“三资”企业,按上月农方职工工资总额的25.5%缴费;农村私营企业按上年度计税工资标准的25.5%缴费;农村个体工商户,户主按上年度计税工资标准的10%,为本人和农民帮工缴费。

2.山东模式。整个山东省的农村养老保障仍以家庭保障为主,但它是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几个试点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投保绝对人数最多的省区。在资金筹集方面,该地区基本是按照(基本方案)的规定来实行,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的比例很小,只占已交纳保险基金的约15%。而且其中的绝大部分补助给村干部、乡镇企业职工等“特殊职业”的人口。山东省农民的投保标准普遍很低,一般都是2—4元/月的水平(彭希哲等1996),因此未来的养老保障能力也很低。

3.广东模式。确切地说,这也是一种社区保障模式。它通过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中的年龄股和集体股来实现对农村老年人口的经济保障“”。所谓年龄股就是个人所拥有的股份数额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此老人总能拥有较多的股份。集体股是属集体经济组织或企业所有者所有,集体股的主要用途之一是作为公益金,老年福利支出是公益金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四、改革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缺陷以及在执行中出现的上述问题,许多文献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扶持。不少研究者注意到缺少政府扶持是农民缺乏投保热情的根本原因,因此针对目前集体补助比重过小,国家扶持微乎其微的状况,均提出应适当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具有社会保障应有的“社会性”、“福利性”,才能调动起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2.应当确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制度上的稳定性。国家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方针政策变化无常,不利于这项工作的开展。全国各地在这方面也没有规范统一的业务、财务及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这都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不稳定性。而通过立法是达到稳定政策的最好途径。

3.应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以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支付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投资本身就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我国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稀缺;而且目前我国风险较小、回报较高的投资渠道很少,但是许多文献仍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改革的方向。比如,①可以通过法律程序,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投资制,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以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②由于农村养老保险以县为覆盖范围,因此基金大多集中在县级保障部门,其保值增值受到人才、信息、投资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因此可以规定,不能保证适当增值率的投资主体,要在一定期限内放弃投资权,将养老保险基金全部或部分上缴,由省级部门负责保值增值并承担责任。省级部门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可以将基金交由全国有关机构管理。福建省就是采用的这种办法,效果比较好。

另外,王国军主张完全放弃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另起炉灶,建立“从城乡‘二元’保障到基本保障、补充保障和附加保障的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基本保障中,农业劳动者通过税收的方式,向全国统一社会养老保障机构交纳社会养老保障税,社会养老保障税率应按各地农民的收入水平、物价指数和人口预期寿命而分别制定;在补充保险中,如果农民受雇于人,超过一段时间后,雇主和雇工必须按雇工工资的法定比率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交纳社会补充保障费;在附加保障中,农民可以参加商业保险或个人储蓄的方式获得保障(刘书鹤等1998)。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尽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进行了10多年,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研究文献,但由于为农民这类非雇佣的独立劳动者建立社会保障本身就是一个难题,而且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力还不够发达,农村的社会生产力总体而言还比较落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到目前为止,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仍然有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其中比较关键的是以下几个: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筹资方式

许多研究者都提出应当在农村养老基金筹集时增加政府扶持的力度。但是这个“力度”应当有多大比较合适,即既能充分调动农民投保的积极性,政府又能承担得起?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明确的定量分析,甚至连定量分析的框架也没有,这样“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便缺乏科学的指导,难以落实。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管理机构设置

按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管理和发放应当遵循三权分立的原则。但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1998年以前基本上完全由民政部门独立管理,1998年以后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也是一家说了算。权利缺乏监督是基金安全难以保障的关键,因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机构设置应当进行改革。但怎样改,怎样体现权利的监督与制衡是目前已有的文献中研究得较少的问题。

3.城乡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

我国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障制度是完全不同的两套体系,两者不存在可换算的基础,根本无法衔接。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城市化的步伐将会加快,有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将流向城市,两种不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将成为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障碍。因此,王国军提出了“‘三维’的城乡有机衔接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但其中有一些关键问题仍无法解决。比如在基本保障中,国家是否给予补贴?如果给,给多少比较合适?如果不给,较富裕的农民是否会感觉“吃亏”而不愿参加?因此关于这个方案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贵平。现行农村养老保险方案的优势与不足[J].人口与经济,1998,(2):15—28.

[2]张仕平等。建国以来农村老年保障的历史沿革、特点及成因[J].人口学刊,2000,(5):35—39.

[3]D·盖尔·约翰逊。中国老年人的社会保障[J].中国人口科学,1999,(5):1—10.

[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课题组。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J].人民论坛,2000,(6):8—10.

[5]刚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0,(6):28—31.

[6]何承金等。中国西部农村人口控制与社会养老保障研究[J].小国人口科学,1997,(1):14—24.

[7]梁鸿。农村老年人自给自理能力研究[J].人口与经济,1999,(4):21—25.

[8]梁鸿。试论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及其特殊性[J].复旦学报社科版,1999,(5):26—31.

[9]张晖等。我国农村应建立不同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J].人口学刊,1997,(6):50—52.

[10]马利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请缓行[J].探索与争鸣,1999,(7):11—12.

[11]黄晓平。让农民兄弟老有所养——江苏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情况调查[J].中国财政,1998,(8):16-17.

[12]王国军。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与改革思路[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1);120—127.

[13]吴云高。苏州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情况的调查[J].上海农村经济,1998,(5):39—42.

[14]刘书鹤等。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调查[J].经济研究,1998,(5):15—2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