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3: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管理人员培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7部委《关于印发〈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规定〉的通知》和“全省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会议暨培训班”的精神,我市于X月7日至8日,对所属XXX家境外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一次培训,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况
我市的境外安全管理培训,围绕服务企业、提高企业这一中心,重在解决企业不愿抓安全管理、不会抓安全管理这两大问题。培训内容设置上以省厅培训为蓝本,突出我市矿产企业多的特点;培训方式上以专家授课、专题讨论和经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本次培训,我市境外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企业基本掌握了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抓安全管理的主动性大幅度提高。
一是建立组织,确保制度落实。我市成立了以外经贸局副局长为组长,各企业负责人为组员的XXX市境外中资企业机构与人员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企业也相当成立了企业境外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安全管理安全领导小组按照各自的职责开展工作,保证制度落到实处。
二是结合实例,提升安全意识。培训中,通过利比亚撤侨、北非局势动荡等案例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企业真切感到境外安全管理就在身边,进行境外投资的过程中,必须把安全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考虑,自觉地抓好、抓实。
三是突出重点,提高管理能力。我们结合XXX市的实际,在培训内容上突出矿产企业的特点,突出讲解意外情况对策方案,突出克服文化差异,让企业通过重点、难点情况,掌握安全管理方法,提高实际管理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
这次培训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是培训时间短,培训只能着力解决重点、难点、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是培训效果有待提高,部分企业负责人由于抽不出时间,无法到场,由其他人员代替,必然降低培训的效果。
三是培训机会少,境外安全管理工作
三、几点建议
号 密级
20xx年度
《公司员工培训需求调研分析总结报告》
参考资料
编 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 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 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 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 录
XX公司年度培训调研总图………………………………………………………………………4
管理人员年龄结构…………………………………………………………………………………5
管理人员工龄结构…………………………………………………………………………………6
管理人员学历结构…………………………………………………………………………………7
管理人员培训目的…………………………………………………………………………………8
管理人员培训原因…………………………………………………………………………………9
管理人员培训时间安排……………………………………………………………………………10
管理人员培训课时…………………………………………………………………………………11
管理人员培训地点…………………………………………………………………………………12
管理人员培训频率…………………………………………………………………………………13
管理人员培训方式…………………………………………………………………………………14
管理人员培训方法…………………………………………………………………………………15
管理人员培训讲师…………………………………………………………………………………16
管理人员内部培训讲师……………………………………………………………………………17
管理人员培训课程…………………………………………………………………………………18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将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应用于企业,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分析现状、对比标杆企业并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应用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了课程体系建设的三大特征;并从特征出发,牢牢抓住建设思路,以提出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为南方电网培训建设提供有效建议,也为电力企业的培训建设提供思路与方法。
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现状及经验分析
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现状
南方电网一直十分重视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历年组织的管理人员培训均取得了好评,并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培训课程资源。2011年,南方电网《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标志着南方电网各级领导班子及各级干部人才队伍成为公司新一轮快速发展、深入改革的关键。
但与公司新时期战略发展要求相比,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在课程资源及课程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1)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不够清晰;(2)培训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不健全;(3)培训课程管理的规范性不到位。总体来说,目前针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还处于应急化、零散化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课程体系,这对于落实培养、全面提升领导力的战略要求还有待改进,也使教育培训难以全面发挥其支撑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
因此,构建电网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迫在眉睫,电网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将大大增强培训实施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优化人岗匹配,实现系统培养,促进知行合一,实现“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员工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队伍”的培训目标。
总结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经验
为构建和完善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目标,南方电网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应用的实践经验,结合培训需求,总结出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具备的三个特征:
(1)完整性。课程体系开发应具备完整性。这需要在基于课程体系的框架并在对应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的基础上,建立可延续性的培训课程菜单;需要明确培训教育部门的定位,拓展内外资源,不断创新思路,构建完善的培训课程体系;需要将员工的培训与岗位准入、工资待遇、岗位调整以及提拔任用等方面相挂钩;需要在培训课程设计中不断创新与完善课程体系,从而循序渐进地发展和丰富培训课程,达到提高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目的。
(2)针对性。课程体系开发的内容应具备针对性。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结合员工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岗位职能需求,针对各层级建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岗位课程培训体系的概念,建立起与岗位需求相对应的培训体系;其次,要帮助员工进行职业规划与技能提升,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能使员工的发展目标与公司长远战略相结合,技能的提升能更好帮助目标达成,课程体系设置要适应学员不同知识结构和个性化能力差异;最后,要以员工绩效改善计划为基础,从适应现岗位工作的补充知识、技能向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才干及培养创新发展,提升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及培训的有效性。
(3)契合性。课程体系开发的内容与行业应具有高度契合性。电力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技术更新的任务相当繁重。由于电力行业具有独有的特征,其课程体系的开发也应具有针对性。南方电网的培训建设充分吸收国家电网优秀培训体系的方法与经验,加强培训体系的分层分级,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授课方式,针对不同的课程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将员工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和辅助人员等人员,对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分层培养,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体系,从而提高课程契合行业特殊性的能力,以满足电力行业的特殊情况。
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核心思路
根据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现状以及对比标杆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经验,南方电网提出建立一套具有特色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的目标。其核心思路为:以“把员工培养成公司需要的人”为工作理念,以分层分类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以中高级管理人员岗位所需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员工岗位能力为目标。
以“把员工培养成公司需要的人”为工作理念,即以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等组织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以分层分类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即结合中高级管理人员岗位所需的能力基础,通过分层分类等原则,系统规划了各岗位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以中高级管理人员岗位所需能力为基础,即基于胜任能力模型,依据战略演绎和工作分析的方法,全面梳理了中高级管理人员的领导力要求,循序渐进地完善课程培训体系;以提高员工岗位能力为目标,即在课程培训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丰富培训方式,使员工通过课程培训能够将所学付诸实践,保证了培训课程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实现培训是为了使用的最终目的。
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借鉴标杆企业课程体系构建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中高级管理人员课程体系并落实以课程体系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步骤分为三个部分,见图1: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依据制订培训规范,保证规范的完整性
以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为基础,提炼本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并以此为依据,搭建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为导向,系统规划各层级各岗位管理人员的内在品质、通用管理能力以及专业能力要素,形成岗位培训规范。基于工作分析建立能力素质模型是公司设计培训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和保障。主要分为四步走:
第一,明确管理人员分类。人员分类与岗位胜任能力相对应,针对中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分层分类,对科级管理人员按照专业类别可以划分为行政、企业管理等13类,每个专业类别覆盖不同部门,如行政专业覆盖了行政部(办公室)和法律事务部;处级以上的管理人员按专业可以划分为生产、营销等6类,每个专业类别也覆盖不同的部门,如生产类覆盖了生技、输变电等7个部门。按照这种分类方式,把具有相同工作性质和相似能力要求的有关管理人员组成不同系列。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序列管理人员,建立培训课程体系规划。
第二,明确培训课程分类。培训课程将依托岗位胜任能力进行分类:知识类课程包括以知识学习和信息获取为主的相关课程;技能类课程包括完成岗位职责和关键绩效所需的部属培养、绩效管理、电力营销等专业能力;潜在素质类课程包括企业价值观和管理职责所要求的系统思维、组织协调等,针对不同层级管理人员将围绕其所承担的管理职责有所侧重。
第三,培训课程与胜任能力一一对应。基于各级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立足于胜任能力要素分析,针对行为要点的描述内容和关键点,进行梳理和分类,形成对应的培训课程,并确保培训课程与相应管理人员所需具备胜任能力要素和行为要点一一对应。
第四,逐步形成培训规范。根据各有关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规划出与各胜任能力要素对应的培训课程,及与之匹配的有关学习要求、学习方式、建议学时等,形成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规范。
以核心能力需求为原则设计培训课程,保证课程设计具备较强针对性
管理人员培训课程设置围绕提高管理人员的胜任力、发现需求和存在问题这几个方面,针对“能力短板”,重点提升能力弱项。课程内容除涵盖其岗位专业职责以及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相对应的内在品质之外,还应分层分类设置。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应着重培训其核心管理能力,如战略、决策、执行能力等;对于中级管理人员,应重在培训其管理能力,如指挥、协调、沟通能力等。
(1)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管理人员课程的面向对象分为三类,分别面向一般管理人员、中级管理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三类人员。管理人员课程整体结构基于管理人员胜任能力设计,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要求:通用素质培训课程,以公司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要求为主要内容;鉴别素质培训课程,以管理人员所处岗位业务领域相关的能力素质要求为主要内容;核心知识课程,以管理人员履行本职专业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核心技能课程,以通用管理能力以及履行本职工作的专业管理能力为主要内容。
(2)培训课程设计方法:由于中高级管理人员是企业决策者与战略制定者和执行者,所以对其岗位胜任能力进行梳理是课程体系设计的重要基础。课程体系将主要体现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升,课程设计时将采用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对公司的所有岗位进行分层分类研究;第二,通过战略文化解读、结构化访谈等工具方法,依据战略演绎和工作分析的方法,全面梳理一般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要求;第三,对岗位职责进行分析提炼,结合岗位的实际需要,对管理人员胜任能力要求进行划分和排序,确定胜任能力培养的优先级;第四,开展系统调研,了解当前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现况、管理水平与公司战略所要求的管理水平的差距、管理人员对管理培训的期望和建议等内容;第五步,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以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为导向,针对“能力短板”、重点提升能力弱项为培训目标,设计系统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培训课程。
以培训目标为指导开发电子课件,保证其具备高度契合性
管理人员课程具有知识性强、知识结构性弱、课程结构差异性大的特点,电子课件的开发建设在充分考虑公司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管理要求和管理实践进行深度开发。在梳理、优化现有课件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电子课件开发标准。
电子课件开发标准以岗位职能和管理要求为起点,围绕着提升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来展开,实现对组织能力的管理。其次,电子课件开发标准以总结提炼组织知识为重点,有效地将管理的内隐知识经验显性化,成为可以传递的知识,支持管理人员通过培训达到岗位要求。最后,电子课件开发标准以课件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有效性为要求,建立起能够确保课件有效开发的工具。
在制作核心课程电子课件中,完善的课件开发流程能够加快培养模式的构建。针对所开发出的重要性高、可塑性强的培训课件,通过进一步制作成网络电子课件,一方面能够改善传统集中授课方式中对于领导力片面的说教、培训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另一方面利用电子课件生动活泼的情境化优势,通过对企业实际案例的研讨,既有利于领导力培养,又可以通过课件测试题达到效果评估的目的,促进各级管理人员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煤矿 管理人员培训 以人为本 创新思路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要有利剑高悬之感,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在系统工程中强调“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所以,煤矿安全管理在安全生产中起决定性作用。当前,煤矿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实施终身教育和营造学习型企业已是大势所趋。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高度重视管理人员和职工的培训。
1 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已走向正规化,安全管理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通过安全管理培训使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责任心和安全管理水平发生了改变。当前,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煤矿企业的安全培训只偏重对职工的培训,认为安全管理人员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培训工作在部分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看来无所谓,忽视了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对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长期作用,培训机构对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的硬件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训管理机构的建设、培训管理规章制度的建设和执行等方面重视不够,使得安全管理人员对培训工作的认识处于被动应付状态。二是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生产任务繁忙,工作时间较长,工学矛盾突出;针对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的激励和考核机制不合理,学得多干得多挨批评也多,造成畏学心理。
2 创新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有效途径
2.1 培训体现以人为本 安全生产是煤矿生产系统的生命线,而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安全意识不强,必将酿成安全事故。以煤矿机电专业为例,具体的不安全行为有:违章作业:带电搬迁电气设备、电缆和电线;使用失爆电气设备;用铁丝、铜丝代替保险丝;不执行停送电制度;违章操作;带电检修电气设备;带负荷拉合隔离开关,引起弧光短路,造成设备损坏和触电伤亡;不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操作高压电气设备时,不带绝缘手套不穿电工绝缘靴;不安全着装等;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类事故。再者,情绪不佳、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过度紧张,在无意识的情况就发生了违章行为,连自身都无法察觉等。因此,在安全管理培训中强调安全管理人员必须重视以人为本,重视培养职工安全意识。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防止事故发生,就必须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让职工从思想上真正认识事故的严重危害性。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中要始终贯穿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理念,牢固树立安全是责任,安全是效益,安全是生命的意识;并且在培训中要重视调理好职工的情绪和微调身体健康。因为,情绪是人的第一危险源,好的情绪,就会有好的心情,投入工作中就会轻松、快乐,遇事冷静、果断。坏的情绪,就会有不好的心情、投入工作中心情沉重,烦躁、遇事不冷静、出错。
煤矿企业是高危行业,我们要强调的是控制或降低事故的相对频繁度,对个别事故的调查分析是为了探求其内在规律。因此,对安全管理培训中让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大量的事故中提炼出统计规律列入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中。
2.2 培训转变观念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煤矿安全“双七条”贯彻落实不放松,在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中,将煤矿安全“双七条” 纳入培训课程,提高对安全管理人员的认识高度,增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责任感和安全管理水平。对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要有创新、有思路、有成效。安全管理人员的知识需要及时更新,培养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安全技术创新意识,这不仅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最基础性工作,更是搞好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的捷径。再者,观念需要转变,在培训工作中,可将感情化沟通、人性化管理、制度化激励等管理模式纳入培训内容,实现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的工作目标。
①感情化沟通,拉近人与人间的距离,减少彼此间的隔阂。沟通是一门艺术,感情化沟通在安全培训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单位领导与职工互相沟通了,职工群众才会自觉地发挥出主人翁的精神和责任感,才会将自己的汗水奉献给企业的安全生产上,将自己的智慧融入到企业的经营之道里,将自己的情感渗透到企业的生产工作中,从而配合使企业做好工作。
②人性化管理,活跃气氛,将培训工作深入安全管理人员内心。正确、恰当地运用“人性化”管理时,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和成功。实行“人性化”管理,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具有较广泛的知识,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理解和原则立场的同时,还具有对职工发自心底里的关爱。
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处罚激励行为。安全培训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化是安全培训的根本保证。同时,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中,我们还应推动和建立学员培训的激励机制,两者相辅相成,可以促进安全培训工作的健康开展和有序进行。通过认真考核和深入分析,表彰奖励那些在安全培训中品学兼优的学员,表彰奖励是对他们的肯定和激励。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教师的素质是煤矿安全管理人员培训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提高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加大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力度的关键。安全技术培训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煤矿安全规程》对此作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对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打造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具有双性“专业性、技能性”的职教师资队伍,是发展安全技术培训的重要保证,选用长期在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的教师承担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教学任务;作为安全技术培训管理人员,一是要紧抓教学流程管理和教学重点环节管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二是要从教师管理和学员管理两个方面着手,突出教师教学准备、授课质量、课堂纪律、教学跟踪、教学考核等重点方面,把握教师和学员的结合点,使教师和学员产生思想共鸣,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最大程度地消化吸收新知识。三是参加培训管理人员和师资培训班,加强安全技术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培训,严格培训教师资格制度,对培训教师实行达标考核,持证上岗,加强专兼职教师业绩档案管理。四是通过教学、调研撰写论文、编写教材、整理教案、制作课件、收集事故案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五是适时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整合培训资源,通过调动、培训、聘用等程序,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工作高效、专业精湛的师资队伍。
2.4 培训要理论联系实际 培训工作要突出煤矿安全生产实际,突出煤矿质量标准化和操作规范化的内容。否则会影响培训质量和效果。因此,要根据培训工作需要,制定和实施教师进修计划,组织专职教师深入生产现场,积极参与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活动,准确把握企业安全、生产、科技、管理工作重点,积极参加事故分析,技术改造和技术攻关,学习业务总结经验,了解生产实际,学习新技术,搜集新材料。找准安全培训工作为煤矿企业服务的切入点。专业理论课教师要逐步向技能型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理论的学习要加强重点、难点等知识点的学习,更要把煤矿实际工作中的重点――质量标准化和操作规范化纳入到教学重点,使安全管理人员学到在工作中的主要目的,明白在工作中干什么工作、工作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去干。对安全管理人员尤其要言传身教,给他们带来信心和力量,以规范化的要求讲授操作技能,提高煤矿安全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总之,通过对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不但了解掌握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而且学会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注重以人为本,将感情化沟通、人性化管理、制度化激励等管理模式,运用到煤矿安全管理中,拓宽了安全管理人员的思路,规范安全管理人员的行为,有效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责任感和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人员普遍感到:培训效率高,效果好,学得快,用得上,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王宾.创新煤矿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途径[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8).
[2]袁新.和谐班组对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作用[J].管理观察,2013(36).
关键词:管理培训 效果评估 关键指标
在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培训效果评估。关于“培训效果评估”的概念,雷蒙德·a·诺伊教授认为,就是指“收集培训成果以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而英国的管理服务委员会(msc)将其定义为“用来判断培训是否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培训是一个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组成的系统,如果说前三个环节的开展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的话,培训效果评估却远远落后于培训的脚步。长期以来,企业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后没有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大大降低了培训效果,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不重视效果评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一套科学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效果评估是对各评估指标的信息综合,评估结果是否客观、准确,首先依赖于被综合的对象——各评估指标的信息是否准确、全面和有代表性,评估指标的选取和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综合评估的结论。因而,选取什么指标来刻画管理培训的效果,是本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采取的指标选择方法是文献资料的提炼和专家访谈。
一、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相关研究综述和指标的初建
(一)关于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研究
目前,我国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少,多是一些一般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研究。如周勇、张燃(2001)提出培训效果评价的几个方面:培训力度,技术适用度,效益增长度。晏秋阳、曹亚克(2002)提出员工培训评估指标分为两大类,硬指标和软指标。王鲁捷、钟磊、孙启霞(2002)认为培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成本—效益评估指标和顾客满意度指标两大类。陈卫(2006)提出了包含对培训项目的评价、对培训教师的评价……受训者的工作态度总体表现、人力资源绩效指标、运行指标等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熊敏鹏、杨小东(2007)根据kirkpatrick的四层次评估模型设计了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反应指标(如培训对象的满意度等)、学习指标(如推销知识、辅导技能、选材技巧等)、行为指标、结果指标(如培训成本、组织发展的状况等)。肖娟(2007)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分解为:反应类(对培训感兴趣、培训内容对工作帮助程度等)、学习类(知识学到程度等)、收益类(培训对企业的货币价值贡献率)、战略支持类(人员流动率等)。
但管理培训,由于其培训的特点,效果评估都有不同于一般员工之处,因此,效果评估的指标也有其独特之处。虽然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还是为我们提供了指标设计的依据。
1.william h.clegg的观点?譹?訛。美国学者william h.clegg(1987)对639位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应该是:工作绩效的改善、学员对培训的反应、学员知识的增长、学员技能的提高、学员态度的改变、企业运作绩效的提升、对课程设置的评价、对课程讲授的评价、对后续课程的需求程度、对培训活动组织情况的评价、企业经理对课程的推荐程度、学员的激励程度、学员的参与程度、培训项目成本等。
2.国内学者的观点。萧鸣政(2004)教授提出评估的指标与内容表现为过程评估与成果评估两个方面。
管理开发的过程评估指标包括完善的管理开发规划、相关的配合措施和适当的评估与追踪管理措施。完善的hrd规划包括:确定hrd需求、建立管理开发的客体与对象、课程设计、教育培训技术的选择与确定。相关的配合措施包括:师资的选择、对被开发者的了解、时间场地的安排、管理开发前后的相关措施。适当的评估与追踪管理措施包括:成果导向的评估内容指标、评估规划内容。成果评估指标包括内部成果与外部成果两个方面。内部成果包括:被开发者的意见与满意度、学习成就评估。外部成果包括:被开发者在岗位工作中的变化、对组织整体的影响与效益。
陶祁、王重鸣(2006)在管理培训的背景下,提出了在培训效果评估中可使用适应性绩效作为培训效果的效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开发出了包含压力和应急处理、创新解决问题、岗位持续学习、人际和文化适应四个因素,共25个项目的适应性绩效问卷。
曹如玲(2009)提出了培训课程的启发性、培训课程的实用性、学员的课堂参与程度、教师的感染力与课堂气氛、教师讲解的逻辑性与清晰度、学员对相关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学员的人际和文化适应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的增强、员工满意度的提升、制度执行力的提升等22个评估指标。
(二)基于文献研究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初建
在整理总结了大量有关培训效果评估、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培训过程理论、综合性培训模型和层次培训模型为依据,从管理培训的目的、需要出发,结合管理培训的特点,本文预选出符合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和原则的三大类、七种、29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其指标定义、来源和理论基础如表1所示。
二、基于专家访谈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完善
结合研究内容,本次访谈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目的、需求,管理人员培训的特点以及他们所关注的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并通过访谈对已汇总出的评估指标进行修订,使得评估指标更加具有针对性、操作性。
专家访谈的对象共7人,由三部分组成:(1)企业管理或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2)管理培训领域的培训师和组织者;(3)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这部分对象的数量不必很多,但要求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并对培训评估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或实践经验。
专家访谈主要问题:
(1)能描述一下贵公司的的发展战略吗?如何将该战略应用到管理人员的培训上呢?(2)近年来,企业开展了哪些针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能具体描述一下吗?您觉得效果如何?您觉得效果不错或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3)您所了解的企业在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时通常会使用哪些评估指标?您觉得有效吗?(4)我们已总结出了一些评估指标(如上所述),您认为它们是否重要?(5)您认为是否有其他的评估指标需要加入?
访谈结束后,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和评估指标提炼。
最后,汇总访谈结果,结合评估指标筛选原则,对已总结出的指标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具体结果是:增加了“体现管理人员学习特征”的指标“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程度”;将原来的“培训需求与战略”指标细化为“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目标与组织战略目标一致”、“培训计划完善且有针对性”、“培训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四项;增加了“培训手段先进性”、“企业员工积极性”、“企业员工流动率”、“企业市场份额”等指标。
三、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关键指标的描述
总结上述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的研究结果,本文得出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三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18个四级指标。如表2所示。
(一)培训准备类评估指标——培训需求与战略
在企业实践中,每个企业的情况是不同的,必须根据企业不同的定位来评估培训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培训的预期效果和培训重点的确定来源于对企业目标的正确认识。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管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它决定了培训能否瞄准正确的目标,进而影响到能否设计与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因此对培训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中培训准备阶段的指标的设计就确定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需求与战略的联系进行论述。包括: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目标与组织战略相一致、培训计划完善且有针对性、培训需求分析有针对性。
(二)培训过程类评估指标
1.课程内容。管理人员培训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因此,课程内容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企业和被培训者的实际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培训的效果。本文中,课程内容类评估指标涵盖了对课程的启发性、实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三个方面的评估,主要通过管理人员自身的学习感受来进行评估。
2.手段和方法。该类评估指标设计为:培训方法的多样性、培训手段的先进性,主要用于评估管理人员开发培训中培训方法能否与内容相符合。如对知识类培训时,可采用讲授法、专题讲座、研讨法;对提高和开发综合性能力的培训时,可采用案例研究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敏感性训练;对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时,可采用角色扮演法、行为模仿法、拓展训练法。同时,还要重视手段的现代化。
3.师资的选择.教师是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引导者。培训教师的组成可以内外结合,既包括高校从事企业管理的学者、从事企业管理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也应有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领导者,甚至企业自身的成功的管理人员。教师的感染力、教师的责任心、教师的专业水平等情况都会直接影响管理人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这三个指标成为评估师资选择是否恰当的依据。
4.培训的保障。这一类指标用于评估培训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情况,其中,教材与相关资料的准备情况、教学环境与设备情况这两项会对培训效果的迁移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培训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培训组织工作是否到位,则会影响到被培训者、甚至是所在企业对培训的满意度。
5.管理人员的特点.本文提出的培训效果综合评估体系,是基于战略绩效和学的,因此在评估指标设计别设计了“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程度”这一指标,目的在于考察管理人员培训能否遵循成人学习的特点,充分调动成人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训结果类评估指标
1.个人学习效果。在效果评估系统中,个人学习效果分为知识的效果和技能效果两种。知识效果指的是通过不断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获得的智力上的进步;技能的效果指的是管理人员在某一个专业领域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的产生绩效和最佳效能的行为。由于管理人员的职业角色和素质要求,对管理人员培训效果的评估指标就侧重在是否达到决策能力的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高、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精神的提高等。
2.组织绩效效果。组织绩效的提升是几乎所有培训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主最关心的目标,但管理培训对组织绩效方面的影响往往不会那么直接、快速地从这些指标中体现出来。因为管理人员培训的目的是通过个人管理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所以,本文借助平衡计分卡这一战略管理工具、绩效管理工具,设计了管理人员培训效果评估的组织绩效指标:学习与成长类,内部流程类,客户指标类,财务指标类。
参考文献:
1.richard a.swanson,elwood f.holton ⅲ,foundation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eisbn:1-57675-075-2,copyright 2001 by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inc
2.[美]赖尔·约克斯著,胡英坤,孙宁译.战略人力资源开发[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管理的中流砥柱,各部门的管理者承担着部门的日常工作事务、提出工作计划,组织部员有效率完成其目标事务,作为企业的中间力量,他们在企业起着上接公司上层,听从调遣;下连员工,指挥协调。他们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而他们素质的提高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水平和效益,因此,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也格外重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他们的管理存在许多缺陷,本文在海南某企业的调查研究中发现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的一些问题,这与很多企业存在的大多一致,为了纠正这些不足,本文提出解决方案,以期有益于他们的管理。
【关键词】
中层管理者;培训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复杂而难度大,他们是一个颇具挑战的经营群体。中层管理人员不同于一般的员工,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能够进行理性的约束,更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首先,他们拥有企业内较为稀缺的知识技术资本,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骨干力量,而一些中层管理者又是从普通员工提拔上来的,有着专业的技能,因此也是企业的技术骨干,他们更加追求创新,在组织中享有一定的独立性;其次,中层管理者的低层次需要已基本满足,他们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最后,从工作的特点来看,他们是连接高层管理者与基层管理者的桥梁,必须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同时他们还担负着企业最具难度及创新性的工作,这就要求中层管理者必须是一个充满了责任感的团队。
一、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目的
一个企业的成长发展需要不断地注人新鲜的血液,汲取新的思想,除了外部招聘,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是最重要的手段。对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培训,不仅可以通过升职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保证企业的发展充满活力。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由于行业、岗位、职务及企业发展战略不同培训的内容会各有差异。但总体来讲,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业务能力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和提高,有利于使其成为企业的中流砒柱。不断地给予中层管理人员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不断地补充和更新基本知识,不断地开发技能,在训练中提高其胜任未来工作所必需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之成为办事不仅认真而且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业务的人才。他们的成长有利于协助企业领导者制定合适的战略计划,同时能够协调各方资源,为企业创建竞争优势,使其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二)管理能力
在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中,提高其管理能力极为重要,而绩效管理又是处于管理的中心,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企业不断提升员工组织整体绩效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强调工作的结果,而且重视过程,追求的是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因而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计划能力、决策能力、控制能力以及项目管理也是培训内容中要重点训练的内容。
(三)预测能力
作为一个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行业发展研判能力,了解本行业的发展方向,了解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企业的现状和现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企业成长、发展的内外环境,具备把握大趋势的能力,这是企业稳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四)文化意识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需要加强其文化意识,有利于不断促进主人翁意识的提升。要在企业中层管理者中不断地深化企业的宗旨、使命、价值观以及管理文化,借此可以强化他们的团队精神以及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可以帮助宣传企业文化,实现组织内部的规范教育。
二、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方案问题分析
本为对海南这家企业参加培训的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一系列访谈,其中受访人员分4批共人数14人,其中认为过去几年企业领导层忙于产能扩展,疏忽了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的有10人次,占总人数的78%;认为培训效率不高的有9人次,占总人数的65%;认为培训政策和流程效果不佳的有7人次,占总数的50%;认为培训那课程和师资需要改善的6人次,占总数的42%。综合以上访谈结果和培训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层管理人员工作心态良好,认为工作需要培训,培训师改善工作绩效的主要方法,高层对培训不够重视。本文总结海南这家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培训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培训观念的不重视
长期以来企业资源主要集中在进行产能扩展和对新增市场份额的争夺上,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战略性认识不足,缺乏完整的规划;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受经营状况影响较大。不重视员工的培训,使得员工胜任素质模型缺失,缺乏员工素质标准,无法分析和识别培训需求,培训基本上与员工个人发展没有任何关联;培训的政策、制度和流程具备,但基本上只存在于纸上,缺乏支撑性文件,操作性差,在培训实施过程中不具备任何指导意义;培训计划制定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各部门基本上不予执行。
(二)培训师资缺乏
培训师资匮乏,没有内部培训师培养和管理制度,培训课程开展过程中,多为赋闲工程师兼职,难以满足高层次培训和企业发展需求;员工培训缺乏系统性平台内容支撑,基本上没有针对各专业、各职能和各工种的内容开发,没有成型的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培训材料的发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规划,没有体系,内容陈旧,可读性差,实用性差,基本上流于形式;没有针对国际市场的英文培训课程和课件,缺乏能用英文授课的培训师。此外,培训场地分散,随机性强,没有专业的培训场地和固定的培训器具,培训主要培训场为分布在会议室或培训室;培训管理混乱、培训资源浪费严重、各级培训职能部门培训课程重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并不负责培训的管理和规划,而是由工会下属的培训学校的一个部门只负责年度的培训规划,培训的开发和实施则由各职能部门自行负责。
(三)培训流于形式
很多企业的培训往往是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即使培训中涉及一些案例,也是培训老师分析,学员听听而已,且培训方法单调,学员只是被动地参与,没有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的特点,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员自己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在培训工作实施之前,很少企业进行中层的能力盘点,更缺乏科学的培训需求调查,更谈不上设置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多是领导者仅凭一己之见或跟随“培训潮流”来决定培训内容;在培训后,没有培训效果考核、也不追踪培训效果。企业培训在流程上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高投人、好方法即使是名师、名培训课程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上问题制约着企业的产品升级和品牌形象的树立,企业任何经营活动和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满足具体岗位和职责要求的人才的供给和保障,因此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是企业的“造血”组织,以上问题的长期存在会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健康成长。
三、企业中层人员培训方案升级
(一)综合考察企业、员工的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培训目标设定的是否合理,培训计划制定的是否科学,都依赖于科学而准确的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也是评估培训效果的重要保障,做好中层管理人员培训需求的分析是搞好中层人员培训的关键环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训需求的分析:一方面,从企业层面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企业层面的组织需求分析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目标的关键驱动因素、组织所处环境、行业特点等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组织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从人员层面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人是培训的对象,也是培训的中心,从企业的员工入手进行分析,可以确定培训的对象与内容。工作业绩是进行人员分析的依据,通过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业绩进行分析,找出实际工作业绩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这些差距就是企业需要培训的方面。人员分析主要从中层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态度、专业、能力等方面入手。
(二)确定培训目的
企业的培训并不是要盲目实施,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样才能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结合中层管理人员的特征,可以将培训的目标归纳如下:更新和补充新的知识,提高其胜任未来工作所需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使其能够宣传和深化企业的宗旨、使命、信念和企业文化、价值观;培养出个别骨干分子,使之成为未来高层领导者的接班人。此外,在确定培训目标时,必须综合培训需求分析,做到真正了解中层管理人员需要培训什么,并且要结合各个岗位的要求明确通过培训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效果。对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可通过两种方式获得:一是访谈法。设计合理的访谈提纲,其内容包括对公司战略的理解、对员工能力的要求、课程的重点、对培训的期望等,访谈要有记录并在结束后进行整理分析。二是通过集体座谈的方式,人力资源部门可以结合本公司年度的工作重点以及绩效情况,初步制定一个培训方案,然后召集管理人员就培训的计划进行集体研讨,明确具体的培训需求,对培训草案提出可行的建议,最后通过修正形成企业最终的培训计划。
(三)培训手段、方式的多元化
在方式方法考量之前,必须规划好培训内容。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其内容十分宽泛。其中业务知识和管理知识,营销技巧,管理技能,团队建设,谈判技巧,MBA课程等方面的培训应加以重视。总体来讲,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战略思维能力,行业发展研发能力,团队建设能力等的培训。
培训的方式选择除了课堂学习,也要将实践锻炼和网络学习引入培训当中,丰富培训手段。
1.实践锻炼。向中层管理者提供挑战性的工作,使管理者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沟通协调能力、管理素质和专业技能;安排管理者定期轮岗、交叉任职;在赋予其职责的同时,倡导公司富有经验的、有良好管理技能的资深管理者与中层管理岗位上的储备人员建立良师益友型关系,通过教学相长,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2.课堂培训。建立实训教室,引入经营管理沙盘、销售管理沙盘等实战演练课程,让管理者在游戏般的学习中体验到完整的企业经营过程,感悟正确的经营思路、管理理念、组织沟通、团队合作、经营效能等。又如,引入行动教学法。行动教学能为课堂培训与在岗实践中搭起一座桥梁,让管理者在受训的同时,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达成绩效。某制造业集团公司在举办针对技术人员和车间主任以及工段长的一次“六西格玛”的培训中,就开展了一次行动教学:培训前,外请专家深入企业展开调研,通过跟企业高层、培训负责人、质量管理负责人的沟通与交流,确定培训的主题,以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培训分为四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课堂培训,由讲师为受训者介绍“六西格玛”的管理理念和操作方法;第二阶段为课堂演练,在引导师的带领下,受训者们以企业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利用“六西格玛”的方法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第三阶段为实际运用阶段,由受训者在工作中,按照训练时的思路和学习到的操作流程来开展工作;第四阶段,培训师到企业回访,了解实施中学员们遇到的问题,并引导大家进一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员反馈表明,这次行动教学效果非常好。
3.网络学习。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各种社会化媒介让人们目不暇接,我们应将有关企业文化、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等,通过在线的方式,让管理者可以在不耽误日常工作的前提下灵活、自主地安排学习,从而达到使培训即时化、常态化、现场化、长效化的目的。
(四)重视培训后的评估
即在培训项目结束以后对培训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是整个评估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对培训结果进行衡量,对培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行评估。则可以借鉴柯式模型,进行三个层次的评估。第一,学习层评估。学习层评估主要评估学员通过培训学到了什么知识,以及是否了解这些知识是如何应用到工作中去的。学习评估一般通过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如测试被培训者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但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环境等方式测试被受训者的技能的改善。在企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多地使用了测试卷的方式,根据不同的课题,事先拟定好相应的测试问卷,在培训后立刻发放,并要求受训立刻完成。第二,行为层评估。主要是评估学员在培训后行为是否有改善,是否运用了在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等等。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两个不同时点的评估来进行:培训前行为评估和培训后一段时间的行为评估。评估的方式可以采取观察法、360度评估法等。第三,绩效层评估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本身就是难点,不像其他种类员工可以以一些定量指标来进行绩效的考核,管理人员的定性指标较多,所以企业管理人员绩效层的评估必须依赖于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需要有管理人员的绩效结果。在假设指标完全能够代表管理人员的绩效水平的前提下,灵活弹性的用绩效指标中的某个指标或某几个指标来评估。
在新的形势下,要高质量、高要求地做好中层管理人员培训工作。这样才能使我们企业迅速发展,才能提高中层管理人员的队伍素质。但中层管理人员数量众多,而且各为其职,导致所要做的培训内容必须包括多个方面,所以要尽量去做好,做到不同的人对应不同的培训方法,让他们每一个人得到最好的培训,进而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莺,李文安,吴洪奎,姜维.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的思考[J].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3)
[2]赵广军.提高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培训效果的对策[J].山东工会论坛,2014(06)
[3]张璐.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设计及优化[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8)
[4]冯杰.浅议如何做好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J].现代企业教育,2012(03)
【关键词】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思路
对于企业来讲,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管理离不开培训体系的建立,建立良好的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需求体系,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虽然终身雇佣制被抛弃了,但建立双赢的培训体系、职业发展体系确实更多地被企业接受,也成为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企业重要条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个人智慧和知识从企业发展的资本意义上获得承认,个人也开始意识到智慧和知识可以作为资本参与到企业创业和发展之中,而企业也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在这样的理念和认识的基础上,企业开始重视企业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管理人员)培训及培训发展等投入产出效应,也就是更深入地理解到人力资源开发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事实证明管理人员培训、职业发展方面的投入与企业持续发展、保持竞争力是相辅相成的。
一、目前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现状
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取得了一些成就。成绩虽然很多,但问题也不少。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培训投资仍严重不足;(2)培训体系不健全,模式单调僵硬;(3)培训实践效果差。
二、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和开发效果差的原因
为什么在人力资本重要,管理人员培训重要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我国企业培训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呢?主要原因在于:(1)培训投资的风险性;(2)思想上的徘徊与迷惘;(3)趋于形式,讲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很多企业,尤其是国企,迫于外界培训高涨的压力,为吸引人才,对外宣称个人发展机会良好,有很好的培训机会。实际上的确是给了个人很好的培训“福利”,挂职锻炼一段时间后回来开展“办公室娱乐”。这种名“负”其实的培训其意义只是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金钱,更浪费了人力,于人于己均无益。
三、建立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培训体系
(一)培训的需求评估
即便在人力资源培训这个大前提下,企业也不能机械地安排培训。必须遵从绩效理论和经济学理论的指引,通过详细分析培训需求来做好培训规划。
企业的培训需求应考虑到岗位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并对就职人员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进行评估,从工作分析、技能要求、经验要求、知识要求等方面来进行。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为企业规划出培训所需的资源,拟定培训目标,培训效果指标等。(可见培训体系的建立模式图)
(二)培训体系的建立目标
企业培训体系的建立应该在投入产出模型和对企业的需求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包括培训目标、培训资源、培训对象、培训效果的评估、受训后的能力检验、实践提升等等。培训体系的建立一定是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秀的员工才能建立出优秀的企业,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可见培训体系的建立模式)
(三)培训设置的理论指导
企业的培训设置的理论指导包括绩效理论、学习理论和投资收益理论(ROI)。绩效理论主要是在工作管理中发现培训方面存在的瓶颈,做出培训选题。在培训标准方面绩效理论给出了有意义的指导,岗位设置时需要充分考虑绩效因素,提出素质要求,使企业各方面的价值链正常运转。学习理论主要用于指导设计培训、评价培训效果、选择培训形式,比如就宣讲法、传递法、讨论法等培训形式的安排。培训学员的资格评定,教师的资格评定等。投资收益理论侧重在建立培训的投入产出模型上,分析各种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所形成的产出效益,分析利用内外部培训资源所得到的让度价值。
(四)内外部培训资源的利用
培训可简单地划分为:技能型培训与思维开发型培训。在整理出培训目标后,培训资源的选择对培训效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作流程、生产技能这方面的培训可以主要依靠内部的资源进行,以传帮带为主要方式,通过反复练习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对于需要行业比较,从行业发展角度形成理念、决策思路的培训项目,则需要借重外部的培训资源,比如咨询顾问公司。他们在新理论的掌握上及行业情况的熟悉情况方面都更有优势。
(五)利用虚拟组织
在企业内部或外部实际都存在许多虚拟组织,这些组织的特点是成员有共同的爱好或倾向。在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和职业发展上,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比如英语俱乐部、MBA同学会、技术改进小组等等,都能在一些方面起到很好的传递培训作用,他们一起讨论时便能彼此影响,起到培训的作用。虚拟组织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迅速发展起来,企业不能消极地看待这些组织,虚拟组织中的人群往往具有很大的能量,犹如埋藏在地下的火山,哪个企业掌握了火山口,哪个企业就能从中获益。
(六)培训的实践安排
1.岗位技能型培训。企业的培训与职业教育不同的一点在于更多的实践性、操作性,理论的体系研究便不是其追求的重点目标,即便是企业的开发部门或其他知识密集型的部门,岗位培训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于高级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的岗位培训当然不是完成表格设计等内容,需要通过培训来帮助他们理解公司的决策过程、交流沟通的渠道和建立完善的人际关系。
2.价值创造培训。白领人才在企业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流程规划、组织管理方面,其工作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对这一群体所进行的培训与技能培训应该区分开来。在知识的学习方面,他们经历的大学教育或者更高的教育已经奠定了基础。通过脑力激荡法、扩散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等专门的培训课程可以使他们在价值创造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培训与实践安排。无论采用演示培训、传递培训或团队建设培训,在受训者获得技能、理念上的进步之后,巩固的效果需要来自于实践机会,通过实践使培训成果在生产、管理、开发中得到体现,培训才真正达到了目的。
(七)培训效果评估
技能型培训的评估比较方便,主要关心的是培训前后操作速度的提升、生产品质的稳定、错误数量的下降均可以方便地进行统计比较,量化方案的设计相对比较简单。如果把这些统计与人力资源成本结合起来分析,培训效果的评估也就得到了。知识创造型的培训则需要通过包括受训者的内审和感知来评估,这些受训者对思想的接受和表达比较清楚,可以直接总结培训效果。当然从他们的作品和设计中,也能观察到培训效果,直接的量化目标就比较难于定义。
四、做好培训和开发工作,将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纳入企业发展的轨道
(一)规避培训风险,克服“培训回避症”
培训的风险来自于员工的可能离开,而员工的可能离开与企业的培训性质是通用性还是专用性有关,通用性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市场价值,所以通用性培训后必须提高员工工资。专用性培训对企业有好处,而员工则会受到束缚,与己不利,这就会使员工不愿对培训进行投资。所以,企业培训必须正确处理好通用性培训与专用性培训的关系。使得员工和企业共同承担培训成本,分享培训收益。
(二)建立一套高效的培训管理模式,实施战略性培训
所谓战略性培训,是指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相关联,对企业竞争力和长期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间的纵向联系与沟通;引导员工形成对培训的兴趣;坚持不同的培训需要不同培训方法的原则;策划好培训目标;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重视培训效果考核与评估。
(三)给企业管理人
员一个宽松的管理环境
企业管理人才一般来说不习惯于受指挥、操纵和控制,他们往往追求较强自主性,所以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照应到这一特点,给予企业管理人员以一定的权力,参与企业的发展决策和各级管理工作的研究和讨论,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给予员工家庭式的情感抚慰和必要的激励。
(四)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
由于科技发展高速化、多元化,知识与财富成正比例增长,知识很快过时,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获得预期的收入。因此企业管理人员非常看重企业是否能提供知识增长的机会。企业应该注重对员工的人力资本投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受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的学习机会,从而具备终身就业的能力。
(五)“诚信”管理培训是所有培训中的重中之重
当前,诚信问题是我国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信用的缺失已经成了制约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瓶颈。诚信也是企业的立企之本,与企业的品牌与顾客商誉价值紧密相关,失去顾客的信任,企业的经营将一落千丈。诚信是商品社会的社会契约之一,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前提,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
变化,是企业环境的永恒主题;应变,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任务之一。企业适应不断变化和日趋复杂环境,所迎接的挑战是,你无法明确究竟谁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因而也就失去了指定对策的目标,而唯一能做的是,找出自身的问题,对准短处开火,进行好每一次培训。
参考文献
[1]董志强.人员管理的经济方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金招弟.培训为何老是走样[J].企业管理,2003,(11).
[3]李宝元.战略性激励——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精要[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孙建国.“论信息经济条件下知识型员工的激励”[J].前沿,2001,(3).
关键词:管理培训 效果评估 关键指标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017-03
在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培训效果评估。关于“培训效果评估”的概念,雷蒙德・A・诺伊教授认为,就是指“收集培训成果以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而英国的管理服务委员会(MSC)将其定义为“用来判断培训是否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培训是一个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组成的系统,如果说前三个环节的开展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的话,培训效果评估却远远落后于培训的脚步。长期以来,企业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后没有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大大降低了培训效果,进而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不重视效果评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一套科学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效果评估是对各评估指标的信息综合,评估结果是否客观、准确,首先依赖于被综合的对象――各评估指标的信息是否准确、全面和有代表性,评估指标的选取和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综合评估的结论。因而,选取什么指标来刻画管理培训的效果,是本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采取的指标选择方法是文献资料的提炼和专家访谈。
一、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相关研究综述和指标的初建
(一)关于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研究
目前,我国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研究相对较少,多是一些一般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研究。如周勇、张燃(2001)提出培训效果评价的几个方面:培训力度,技术适用度,效益增长度。晏秋阳、曹亚克(2002)提出员工培训评估指标分为两大类,硬指标和软指标。王鲁捷、钟磊、孙启霞(2002)认为培训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成本―效益评估指标和顾客满意度指标两大类。陈卫(2006)提出了包含对培训项目的评价、对培训教师的评价……受训者的工作态度总体表现、人力资源绩效指标、运行指标等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11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熊敏鹏、杨小东(2007)根据Kirkpatrick的四层次评估模型设计了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反应指标(如培训对象的满意度等)、学习指标(如推销知识、辅导技能、选材技巧等)、行为指标、结果指标(如培训成本、组织发展的状况等)。肖娟(2007)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分解为:反应类(对培训感兴趣、培训内容对工作帮助程度等)、学习类(知识学到程度等)、收益类(培训对企业的货币价值贡献率)、战略支持类(人员流动率等)。
但管理培训,由于其培训的特点,效果评估都有不同于一般员工之处,因此,效果评估的指标也有其独特之处。虽然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但还是为我们提供了指标设计的依据。
1.William H.Clegg的观点??。美国学者William H.Clegg(1987)对639位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被调查者认为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重要性排序应该是:工作绩效的改善、学员对培训的反应、学员知识的增长、学员技能的提高、学员态度的改变、企业运作绩效的提升、对课程设置的评价、对课程讲授的评价、对后续课程的需求程度、对培训活动组织情况的评价、企业经理对课程的推荐程度、学员的激励程度、学员的参与程度、培训项目成本等。
2.国内学者的观点。萧鸣政(2004)教授提出评估的指标与内容表现为过程评估与成果评估两个方面。
管理开发的过程评估指标包括完善的管理开发规划、相关的配合措施和适当的评估与追踪管理措施。完善的HRD规划包括:确定HRD需求、建立管理开发的客体与对象、课程设计、教育培训技术的选择与确定。相关的配合措施包括:师资的选择、对被开发者的了解、时间场地的安排、管理开发前后的相关措施。适当的评估与追踪管理措施包括:成果导向的评估内容指标、评估规划内容。成果评估指标包括内部成果与外部成果两个方面。内部成果包括:被开发者的意见与满意度、学习成就评估。外部成果包括:被开发者在岗位工作中的变化、对组织整体的影响与效益。
陶祁、王重鸣(2006)在管理培训的背景下,提出了在培训效果评估中可使用适应性绩效作为培训效果的效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此,开发出了包含压力和应急处理、创新解决问题、岗位持续学习、人际和文化适应四个因素,共25个项目的适应性绩效问卷。
曹如玲(2009)提出了培训课程的启发性、培训课程的实用性、学员的课堂参与程度、教师的感染力与课堂气氛、教师讲解的逻辑性与清晰度、学员对相关知识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学员的人际和文化适应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精神的增强、员工满意度的提升、制度执行力的提升等22个评估指标。
(二)基于文献研究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初建
在整理总结了大量有关培训效果评估、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培训过程理论、综合性培训模型和层次培训模型为依据,从管理培训的目的、需要出发,结合管理培训的特点,本文预选出符合指标体系构建目的和原则的三大类、七种、29个有代表性的指标,其指标定义、来源和理论基础如表1所示。
二、基于专家访谈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的完善
结合研究内容,本次访谈目的在于了解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目的、需求,管理人员培训的特点以及他们所关注的培训效果评估指标,并通过访谈对已汇总出的评估指标进行修订,使得评估指标更加具有针对性、操作性。
专家访谈的对象共7人,由三部分组成:(1)企业管理或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2)管理培训领域的培训师和组织者;(3)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这部分对象的数量不必很多,但要求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并对培训评估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或实践经验。
专家访谈主要问题:
(1)能描述一下贵公司的的发展战略吗?如何将该战略应用到管理人员的培训上呢?(2)近年来,企业开展了哪些针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活动?能具体描述一下吗?您觉得效果如何?您觉得效果不错或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3)您所了解的企业在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时通常会使用哪些评估指标?您觉得有效吗?(4)我们已总结出了一些评估指标(如上所述),您认为它们是否重要?(5)您认为是否有其他的评估指标需要加入?
访谈结束后,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和评估指标提炼。
最后,汇总访谈结果,结合评估指标筛选原则,对已总结出的指标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具体结果是:增加了“体现管理人员学习特征”的指标“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程度”;将原来的“培训需求与战略”指标细化为“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目标与组织战略目标一致”、“培训计划完善且有针对性”、“培训需求分析有针对性”四项;增加了“培训手段先进性”、“企业员工积极性”、“企业员工流动率”、“企业市场份额”等指标。
三、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和关键指标的描述
总结上述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的研究结果,本文得出管理培训效果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三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18个四级指标。如表2所示。
(一)培训准备类评估指标――培训需求与战略
在企业实践中,每个企业的情况是不同的,必须根据企业不同的定位来评估培训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制定不同的指标体系。培训的预期效果和培训重点的确定来源于对企业目标的正确认识。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管理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它决定了培训能否瞄准正确的目标,进而影响到能否设计与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因此对培训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中培训准备阶段的指标的设计就确定为企业管理人员培训需求与战略的联系进行论述。包括:培训目标明确、培训目标与组织战略相一致、培训计划完善且有针对性、培训需求分析有针对性。
(二)培训过程类评估指标
1.课程内容。管理人员培训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因此,课程内容设计得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满足企业和被培训者的实际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培训的效果。本文中,课程内容类评估指标涵盖了对课程的启发性、实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三个方面的评估,主要通过管理人员自身的学习感受来进行评估。
2.手段和方法。该类评估指标设计为:培训方法的多样性、培训手段的先进性,主要用于评估管理人员开发培训中培训方法能否与内容相符合。如对知识类培训时,可采用讲授法、专题讲座、研讨法;对提高和开发综合性能力的培训时,可采用案例研究法、头脑风暴法、模拟训练法、敏感性训练;对行为调整和心理训练时,可采用角色扮演法、行为模仿法、拓展训练法。同时,还要重视手段的现代化。
3.师资的选择.教师是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引导者。培训教师的组成可以内外结合,既包括高校从事企业管理的学者、从事企业管理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也应有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领导者,甚至企业自身的成功的管理人员。教师的感染力、教师的责任心、教师的专业水平等情况都会直接影响管理人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这三个指标成为评估师资选择是否恰当的依据。
4.培训的保障。这一类指标用于评估培训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的情况,其中,教材与相关资料的准备情况、教学环境与设备情况这两项会对培训效果的迁移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培训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培训组织工作是否到位,则会影响到被培训者、甚至是所在企业对培训的满意度。
5.管理人员的特点.本文提出的培训效果综合评估体系,是基于战略绩效和学的,因此在评估指标设计别设计了“被培训者的课堂参与程度”这一指标,目的在于考察管理人员培训能否遵循成人学习的特点,充分调动成人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训结果类评估指标
1.个人学习效果。在效果评估系统中,个人学习效果分为知识的效果和技能效果两种。知识效果指的是通过不断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获得的智力上的进步;技能的效果指的是管理人员在某一个专业领域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获得的产生绩效和最佳效能的行为。由于管理人员的职业角色和素质要求,对管理人员培训效果的评估指标就侧重在是否达到决策能力的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高、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精神的提高等。
2.组织绩效效果。组织绩效的提升是几乎所有培训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主最关心的目标,但管理培训对组织绩效方面的影响往往不会那么直接、快速地从这些指标中体现出来。因为管理人员培训的目的是通过个人管理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所以,本文借助平衡计分卡这一战略管理工具、绩效管理工具,设计了管理人员培训效果评估的组织绩效指标:学习与成长类,内部流程类,客户指标类,财务指标类。
注释:
曹如玲.中小企业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模型研究.中山大学硕士论文,2008
本论文作者根据资料整理
参考文献:
1.Richard A.Swanson,Elwood F.Holton Ⅲ,Foundation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EISBN:1-57675-075-2,Copyright 2001 By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Inc
2.[美]赖尔・约克斯著,胡英坤,孙宁译.战略人力资源开发[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3.萧鸣政.人力资源开发的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雷蒙德・A・诺伊.雇员培训与开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熊敏鹏,杨小东,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培训效果评估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7(6)
6.陶祁,王重鸣.管理培训背景下适应性绩效的结构分析[J].心理科学,2006(3)
7.王鲁捷,钟磊,孙启霞.企业培训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培训,2002(12)
8.周勇,张燃.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评价模式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1(8)
9.晏秋阳,曹亚克.企业员工培训效果评估模式的探讨[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0(S)
10.陈卫.企业培训的绩效评估[D].硕士论文,2006
11.肖娟.培训效果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硕士论文,2007
摘 要 我国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国内市场的崛起和外资企业的全面进入,国有企业面对后勤市场竞争事态更加严峻,我国国企面临着后勤服务管理体制创新和后勤服务人员培训有关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国企后勤服务管理现状,探讨后勤服务管理体制创新和后勤服务人员培训有关问题,提出了优化国企后勤服务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 国企 后勤管理 人员培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的国企后勤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需要不断完善。虽然国企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经历了逐步深入的阶段,但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理论认识上的问题,也有实践操作中的问题。作为国企的后勤服务员工,其自身状态和能力,对于后勤管理的实施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建立有效的后勤员工培训体系,对后勤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国企后勤服务管理体制现状概述
我国兴办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开始的设计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后勤系统,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小社会,包揽了职工从生到死的所有社会职能。这样的后勤系统在建国初期到70年代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管理理念的更新,后勤体制的革新已势在必行。我国国企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一度被社会化的主流话语所主导,社会化是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促进国企后勤体制模式重大转变的关键环节之一,但是对于社会化改革的理论认识却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方面也跟不上发展的需求,以致部分国企在进行管理体制改革时存在停滞不前的现象。
在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有的国企表面上成立了后勤集团,但还是依附于企业之上,不是独立的实体,没有真正实行社会化管理,管理人员仍然属于企业的职工,新进人员也要由企业调配,有的把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也就没有作为一回事。
二、当前国有企业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不够重视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在强调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国有企业的组织模式仍然是原来的那一套,没有设立专门的后勤管理人员的管理部门,还有的把后勤管理人员并入到企业行政中,行政部门又没有很好的管理他们,使得后勤管理人员觉得没有归属感。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来说,有些人思想上也还停留在旧的管理模式上,只是认为后勤管理有人就行了,不注重后勤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效率、效益方面,而忽视员工素质及提高劳动效率。甚至有少数的企业领导把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看成就是组织理论学习,不是把培训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来看。
2.对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不完善
对后勤管理人员在培训和评估机制建设方面,在我国国有企业来说还不完善。第一,往往后勤管理人员参加只是安排一下培训过程,对培训效果的检验不重视,当员工通过培训回到岗位后的工作状况怎么样,是不是体现培训效果没有人过问,这样就使得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第二,员工培训还是单一的考评方法,都是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培训的效果,不去跟踪调查培训结束后员工的工作状态,使得培训只是流于一种形式。第三,缺乏评估记录的专业管理,很多企业对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都没有完整的记录,分析培训效果缺乏依据,有的员工重复培训,有的从来没有参加培训。
3.没有针对培训后勤管理人员的对口机构
目前国有企业有好些职工培训学校或培训班,仍然还是“大而全、小而全”的旧模式,有的还各自为政,普遍的都是对一般员工的培训机构,还没有员工完全针对后勤管理人员培训的对口机构。所以后勤管理人员即使参加一些培训学校的培训,大部分都是不对口的,所学的知识并不适用于现代企业后勤管理的需要。
三、加强国企后勤管理人员培训的对策与思考
1.转变国企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观念
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化后勤管理体系,企业的高层领导要在思想上树立科学的后勤管理理念,高度重视后勤管理人员培训的问题,并把它纳入到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上来。国有企业勤管理人员是企业人才的组成一部分,所以在培养、管理、使用和开发等方面一定要以人为本,力争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努力培养出色的人才,增强企业的持续发展后劲。
2.完善后勤管理人员培训机制
培训的需求分析是建立完善的培训体制的基础和前提,培训需求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是双方面的,对于企业来说,培训就是为了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完成企业分配的各项工作;对于员工来说,是为了提高工作能力和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潜能。一般来说培训需求包含这样三个部分:第一组织需求;第二岗位需求;第三员工个人需求。在目前情况下许多企业只注重企业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往往忽略了员工个人需求,这样不利于员工在培训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达不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使得员工的培训达到三赢的目的。
3.采取科学有效的培训技术和方法
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员工的培训的日益重视,在员工培训过程中运用的现代化的培训技术和手段也越来越来先进。例如IBM公司就创立了一个“培训空间”,他们的员工可以通过电脑网络或可视电话参与各种管理和技能培训。这样的现代化培训手段便捷、灵活,培训效率高,并且大大拓宽了企业员工的接触范围和视野,为员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培训机会。对于国有企业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可以借鉴跨国公司的先进经验和技术,通过改善培训方法和技术来提高培训效率,增加员工对培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结果要进行科学评估。国际上对于员工培训有个评估标准,也就是可卡帕切可提出的四个标准:①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的意见或看法;②知识标准即员工通过培训学习获得的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等;③行为标准即员工在培训后的行为变化;④成果即培训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具体的评估方法有:事前事后测试法;控制小组法;成本收益分析法;目标评价法等,选择什么评估方法,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并且可以灵活多变。培训评估手段应采取多种多样的,如检查培训记录、调查问卷评估、直接向上汇报、跟踪调查等,T特别是培训记录系统的建立尤为重要,是整个培训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培训评估的基础。
5.建立后勤管理人员的培训激励机制。美国詹姆斯教授指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则可发挥到80%~90%”。培训本身就是企业激励员工的一种手段,企业提供人才“充电”的机会,会使员工感到企业对个人的重视。企业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要根据培训的效果进行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或晋升激励。企业可以要求受培训员工写培训总结,把培训中最好的、最有用的东西归纳出来最终会成为企业宝贵的资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