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业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3: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业化论文

第1篇

1.1具体项目实例

在山西进行的多方面农业项目建设中,文水县做得比较好,已投资2.7亿元,在全县13个乡镇成立了人才引进和劳动力转移协会,22个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并且还建设了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上迈出了一大步。22个重点项目中,既有出口西兰花标准化基地、葡萄温室试验示范基地、设施蔬菜示范园区,也有肉鸡养殖示范园区、貉子养殖基地等。其中瑞驰景田的200hm2西兰花种植基地成为全省最大保鲜蔬菜出口备案基地,产品远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西兰花种植销售收入达到195000元/hm2,利润75000元/hm2,直接带动农户2000余户,间接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500余人。北国风特种养殖第一期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第二期工程正加紧建设,已饲养貉子1.2万只。目前文水县在大项目稳步推进的同时,农业产业已基本形成十大产业链条,模式也日渐成熟,对促进农业化进程的效用非常明显。

1.2项目推进山西农业化进程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也获得相应提升,与此同时,受到加入世贸组织后期保护层被掀开的影响,我国农业面临的竞争也在日渐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山西省具有“农业大省”的标签,如果没有注重对农业模式的更新优化,那么这个标签迟早被替代。为了提升自身的农业实力,山西省积极引入项目管理理念,并在实践中发挥其实际效用,使农业项目的效益转化非常明显。

2结语

第2篇

改革开放也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创造了机遇,使我们能够迎头赶上国际信息产业发展的巨大潮流,由于信息的广延性和通用性,使信息化发展给各行各业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超常的发展。

一、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信息技术与农业结合也同样能够起到倍增作用。

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如农产品交易信息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政府每年拨款15亿美元,用于建立农业信息和市场服务网络。有着粮仓称号的俄亥俄州的农场主,一个人经营几千公顷的土地,全靠电脑管理控制生产、销售的每一个环节,而在我国目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公顷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使之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所以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用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无疑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使我国传统农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二、把农业信息当做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做一项产业来发展。众所周知,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展最迅速、科技含量最高、利润率最高的产业之一。发达国家50%以上产值来源于信息业,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所以农业信息化建设决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已经涉及到了农业生产、流通的方方面面,加之信息本身的增效作用,使得农业信息服务的各环节都会有效益产生,在这里由于农业信息效益市场价值的体现,起到了促进农业信息向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得将农业信息化被当做产业来发展成为了可能。

三、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信息量: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通话次数、E-mail数、信函数、报刊数、网上信息数、因特网点数等。

信息装备:包括单位面积内人口的电话机数、电视机数、计算机数、上网微机数等。

信息主体水平:如单位面积内人口中的第三产业人口数、大学生数、信息从业人员数、上网人数等。

信息消费:如个人、单位或集团消费中信息消费的绝对值和相对值等。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具有不小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希望将来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

四、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在我国总人口中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有绝对大的比例。在我们对浙江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绍兴市所属嵊州市1998年专门提出了“必须像重视农业科技推广一样重视农业信息”的要求,嵊州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如嵊州农业信息网,短短几个月就有200多个农户、企业在网上交易,涉及200多种农产品,吸引了美、日、香港客商洽谈生意,成交额已突破300万元。又如绍兴“中国轻纺城”这一大型纺织品专业市场,去年成交额167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轻纺市场。这个市场建成了100兆的网络线,所有商户都可以进入因特网,网址点击率已达3.5万次以上。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一般来讲,发达地区信息化建设,优于落后地区,城市优于农村。虽然浙江省和全国相比,农业属于较发达地区,农业信息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仍显不足,农业信息流通仍显闭塞。比如,绍兴日报报道对在诸暨市的抽样调查表明,10个种粮大户中有7户不了解粮食购销改革,反映出农民目前大多数还是处在信息不灵状态,说明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如果农民、农业工作者、小城镇居民都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或即使仅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仅有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农业人口来参与这个市场,按全国人口比率而论这个市场该有多么巨大。

发展农业信息产业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就必须用市场手段去做,用市场方法做市场的事,不宜用行政方式做市场的事,政府最好是去为农业信息产业业搭台,唱戏还应让企业去唱,政府不宜包办。但在发展农业信息产业过程中,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只有真正按市场方式运作,才能真正发展农业信息产业。

第3篇

(一)农业产业化通过工业布局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韦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济学家,是工业区位论的奠基人。韦伯理论认为,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即将生产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的地点。具体做法是根据运输费用来确定生产成本最小的地点,因此农产品加工一般会聚在城镇地区。城镇地区的交通业十分发达,信息传递也十分高效,为降低成本,农业产业主体也会集中在城镇区域。这种聚集既促进了产业发展的高度化,又进一步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而目前,对于中国农村发展状况来讲,农村的运输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业产业主体会因地制宜地布局在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给农村地区带来更多的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是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条件,主要原因就是要素的流通和使用决定了农村城镇化的快慢。农业产业化要求以盈利为目,以经济效应为导向,此种导向必然会使产业生产主体降低成本。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比城市劳动力的价格低,这会吸引大量的农业产业主体到农村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工作,这也会加速农村的城镇化进程。以前从事耕作的农民会因为更高的工薪去从事龙头企业雇佣下的工作,农村劳动力会以这种方式转化成城镇劳动力。这种最优区位布局驱动着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城镇化产生作用。

(二)农业产业化通过发展规模经济促进农村城镇化

在全球发生二次工业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后,大部分的生产劳作工具已经规范化,如生产线更是普及,规模经济发展得以形成,产业化的发展与规模经济紧密相连。产业内部达到合适的经济规模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条件,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充分使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益,而如何使用规模经济也显得格外重要,使用标准化的分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高效率的融资和大企业的收购等,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规模经济效应。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劳动工具不断革新,所需的劳动力素质也不断提高,原本的耕地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基地。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方式是龙头企业去经营生产基地,具体措施为建立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益联结机制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素,农业产业化发展地是否成熟,最重要的就是在于利益联结机制是否能够有效地发挥。在这个利益联结体里,不管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是销售者,都会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但不是每个参与者的利益都是均等的,要根据其对整体效益的贡献来作出合适的分配,并且分配要以公平为原则,这样的利益联结机制才是有效的。目前,我国的农业大企业比较少,其吸收能力有限,并不能和农民的利益有效地结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这些龙头企业的运行效率就会很低。为了更好地与农民互动,可以让农民更加地融入到这个企业,可以通过农民参股的模式,农民会因为了自己的利益会积极参与到龙头企业经营工作中,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力量,可以更好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规模经济。生产基地的规模经济效益会使农业产业经营收入增高,农民反过来也会因为更好的社会福利而涌入城镇,这就壮大了城镇化的发展。这些涌入的劳动力资源在经济资源中是最不可或缺的,因为除了劳动力要素,其他的生产要素都需要劳动力要素去支配,其他生产要素只有和劳动力要素结合,才能产生价值,所以农业产业化使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城镇劳动力,不仅将人口城镇化,也促使了劳动力资源在城镇区域的合理配置,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为发展中的城镇创造经济价值。

(三)农业产业化的外部效益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当农业产业化发展成熟时,它的影响就超出了农业的范围,其外部效益会影响到农村经济的方方面面,从而推动农村城镇化。比如发展生态农业旅游,这种旅游业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收入,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农业产业化发展成熟可以带来的不仅是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也促会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如生态农业旅游,餐饮,物流等。由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会吸引大量的就业,对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城镇劳动力具有重要贡献,而且服务业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更能直接对人们的生活舒适度产生影响。因而,城镇化的发展不能忽视服务业,城镇化的发展应以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点为着力点,这样农业产业化就能通过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此外,产业化的农业已经与单纯的第一产业不同,基本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需要拥有大量的资金,农业产业化也要与运输,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些都为城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将城镇化过程中分散的资源聚拢后进行科学配置,使城镇化的发展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二、农村城镇化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一)农村城镇化可以抵消产业化的副作用

当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时,产业主体所运用的技术会进步,设备更换的频率会提高,生产经营模式会向现代经营方式转变,对耕作土地面积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对人力的需求越来越小,因而农村劳动力已经超出了需求,农民会到城市去寻求就业机会,但是城市本身的就业吸收量是有限的,城市如果拥有过多的劳动力,会造成资源闲置,城市科学治理就会变得有难度,而农村城镇化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过度饱和的问题,所以农业产业化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农村城镇化。

(二)农村城镇化会促进农业产业走向规模经济模式

农业依靠自然资源,在自然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均所拥有的资源比较少,目前来看,农民依然会保留一定的土地并且耕作,但是更多的时间,他们会进城务工,获取更高薪水,土地耕作却变成了副业。这种情况会导致农村的土地利用效率不高,而土地经营权却不能及时转移到农业龙头公司,龙头公司就无法扩大企业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城镇化的发展会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清除,现有土地经营权就会得到合理的利用而不会荒废,所有的生产要素会随着市场规律的变化而科学地流动。只有规模经济体所需的各种要素资源都得到满足,农业产业化才会有机会发展。

(三)农村城镇化可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环境

想要发展农村产业化,必需有城镇化发展环境。农村城镇化以它集中的生产资源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当农业经营发展成集约化,现代化模式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会转化成城镇劳动力,它们作为城镇人口,有着比之前更多的需求。城镇化可以拉动大量的需求,比如有更多与第三产业有关的需求,而在农村,最大的需求也是基本的生存需求。农村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原来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被打破,他们需要以工作换取生存和生活用品,像房地产,旅游业,服装业等就会进一步的扩大,这种蓬勃发展的服务业会为农业的产业化提供服务,就会大大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的城镇人口比以前拥有更多的需求,要满足这些需求需要更多的生产,而单纯依靠传统工具生产已经跟不上日益扩大的消费需求。增加的需求会刺激农业进行产业化,因为只有发展农业产业化,采用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城镇化地区拥有比农村地区更多的研发技术资源,农业产业化必须以科学进步来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产业主体仅仅依靠增加产量来扩大市场规模是十分缓慢的,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反向刺激需求,产生新的分工,新的目标市场,提高生产效率。农村城镇化可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研发环境,刺进新的需求,间接促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另外,我国目前农业仍然存在大量的小农经济,并且农村人口数目远远超过城镇人口数目,而人均可耕土地资源却少之又少,这就加深了农村人口和可耕土地的矛盾,这些是导致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的因素。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从整体上为农业产业化服务,有序地将农业剩余人口转移而不会导致社会问题,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所必需的发展环境。

三、结语

第4篇

1.1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手段在农业生产中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生产手段的先进与否、效率高低都影响了生产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是推动农业和国家经济的最大劳动力。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的丰产丰收,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中以机械动力代替传统的人力和畜力,使原有的农业生产规模有了巨大的跨越,在提高了农业劳动力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的同时,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条件,大大推进了新型生产力在农业中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引入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一次巨大变革,打破了传统生产方式的局限,其大范围的实现使农业生产向着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并逐步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关键的衡量标准。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技术水平,作为其中基础性设施的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和广泛应用是关键所在。

1.2农业机械化是先进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是首要环节,在农业机械化中大量引进了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使成为重要组成成分和推动力。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引进在极大程度对农业的生产环节进行了改进,在农业生产全过程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机械化插秧、机械化收割、机械化病虫害防治设备以及洪涝灾害设备等机械化设备都在当今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它们的使用使农业生产过程更加高效、便利,方便和推动农业生产活动的进行。先进的机械设备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生产能力,近年来我国已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在我国中的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和推广,使机械化设备得以有效地在农业生产中实施,两者协调共同作用使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使农业先进科学生产技术的高效性在其中得以展现。

1.3农业机械化优化生产绩效

农业生产发展的目标是农业生产绩效的优化,即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于生产绩效的提高有很强的优化作用。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生产过程更加优质和高效,它以机械动力代替人力和畜力作为农业的主要生产力,一方面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使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大大提高,实现农业生产绩效的优化,促进农业生产率和生产效益的提高。

1.4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在生产环节中以机械动力代替人畜力,运用大量先进的农业机器设备,引入现代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智能化,在机械使用过程中对农民的技术水平进行训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使其素质在本质上大大提高。这些高科技的新机器和新技术的引进和使用使农民成为高素质的劳动力,成为能够对生产机械进行操作和管理的具有高素质水平的技术掌握者,有能力走在新农村建设的最前线。

1.5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重点,然而由于现代社会中的污水排放、农用化学品污染等问题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农业机械化引进了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机械灌溉技术和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等高新技术,对生态环境有极大的改善作用。机械深施化肥技术告别以往将化肥撒施或浅施的不合理使用方法,防止作物不能吸收的化肥残留在土地中对土壤的结构产生破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深施化肥有益农作物的吸收并且对土壤的破坏大大减少。机械灌溉技术克服了传统农业灌溉过程中水资源利用率低下并且容易造成土壤的冲刷等缺点,有利于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机械秸秆粉碎还田技术减少以往因多余的秸秆稻草腐烂或燃烧导致的环境污染,将秸秆还田改善土质,提高土壤养分,使秸秆的作用得到充分利用并避免了环境污染。农业机械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总结

第5篇

[摘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庆阳地区在农业产业化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主要在于各级政府和生产经营者没有把农产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重生产轻流通,因而导致支柱产业发展缓慢,不能及时迈上产业化经营的轨道。因为,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促生产、增效益、出名牌的根本途径,是带动农村产业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牵动点。为此,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庆阳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切入点。当前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抓住农产品流通这个切入点,因势利导,尽快促进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档次。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庆阳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比较大,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差距更大。尽管我们的主导产业早已确定,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始终未能跳出自然经济的圈子。根本在于政府和生产经营者没有把农产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重生产轻流通,因而造成主产业发展缓慢,不能及时迈上产业化经营的轨道。

一、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于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涵义。"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这是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我们知道,市场靠生产来支撑,特别要依靠规模生产来支撑;而生产要靠经济效益来驱动,特别是规模生产更需经济效益来驱动;效益则需要通过市场流通来实现。由此可见,市场流通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也是农业产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给流通下的定义是:"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在流通以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们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88页)。马克思认为,流通是由交换总体和商品形态变化系列构成的再生产的媒介,是一个不断运动的经济过程,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加速器。众所周知,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流通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商品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对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比例、结构;对分配的数量和结构;对消费的规模大小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决定着流通、分配和消费;而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则决定着再生产、制约和影响着分配与消费。前些年庆阳发展养兔业的失败,实施苹果基地战略进展缓慢的实践一再证明,其失误就在于只抓了生产、抓了规模,而忽视了流通。结果是生产没搞好,规模也没有形成。外地的经验、自己的教训都表明,带动农村产业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牵动点是流通、是销售,抓住了农产品流通这个关键,就抓住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动权。只有农产品有了销路、有了市场、才会有效益;有了效益就有了生产积极性;有了生产积极性、就会很快形成规模、形成基地;有了规模就产生了竞争;有了竞争就有了质量;有了质量就会上档次、出名牌,有了品牌就会增加和扩大产地的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会带动产地流通;流通扩大又可促进生产。因此,抓流通是促生产、增效益、出名牌的根本途径。

二、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庆阳地区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确立主导产业,培育产业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搞活主导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只有主导产品的流通畅顺,使农民的利益得以实现,才能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促进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生产,保证主导产品的批量均衡供应,提高市场占有率。

近年来,庆阳地区先后确定的烟、果、畜禽、蔬菜和大豆等支柱产业,是符合实际的、是可行的。但是,多年来没有形成规模、形成基地,有的甚至大起大落。主要原因不是产业确定失误,更不是生产过剩,而是忽视了流通,产品缺乏外地市场。这是各级政府和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没有大力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产品,忽视了建立外地销售网点,更没有打出自己的品牌。比如苹果,庆阳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生产的苹果色泽鲜艳、含糖量高、口感极好,具有很强的自然优势和竞争力,特别是红富士和新红星两品种,市场前景极好。但庆阳每年生产的优质苹果多被装入陕西等地的包装箱销往外地。由此造成了庆阳苹果的销售和价格直接受陕西苹果生产、经营和价格的制约,导致了其苹果市场忽畅忽滞、价格忽高忽低,使生产绐终上不了规模,形不成基地,无法进入产业化经营。由此,销售自己的产品、利用优势创自己的品牌,占领外地市场是摆在庆阳人民和各级政府当前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区农业能否迅速进入产业化经营轨道的关键。

三、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庆阳地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切入点

第6篇

从现代农业产业的特征看,现代农业产业应该具有较高的农业投入、农业产出、较高的综合效益等特点,同时,食品安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焦点问题。因此,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也应该是现代农业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现代农业产业的内涵特征,可以把甘肃省的现代农业产业划分为三个领域,即: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

二、甘肃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发展

㈠甘肃现代农业产业的层次

根据甘肃省近几年农业整体产业与特色产业的发展状况与特征,在《甘肃省“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中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着力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战略性主导产业。

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它的发展带有全局性和基础性。应该是涉及到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基于这一考虑,笔者认为,甘肃省现代农业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应当进一步强化粮食、马铃薯、草食畜三大产业的主导地位,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和层次。

2.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

结合甘肃省农业生产的综合条件和农业产业化的优势特色产业特征以及国内外市场的供需状况,我们认为应全力推进中药材、种子、水果、蔬菜、酿酒原料等重点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3.地方性特色产业。

甘肃省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特色优势产品还未形成产业化或者规模化的优势。这些产品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成为当地重要的农产品,当然这其中包含了多年来科技进步对产品的改良和促进,这些农产品成为当地的地方产品。如规模较小的小杂粮生产、特色林果及区域性的产品生产。

㈡甘肃现代农业产业类型

根据甘肃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甘肃现代农业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1.种植产品产业。

该产业是甘肃重要的基础产业。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主要包括了粮食作物小麦、玉米、谷子、大豆、马铃薯和主要经济作物中的油料、蔬菜、线麻、烟叶、甜菜、中药材、瓜类等。其中,大部分已经形成产业链条,成为一些地区或县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2.畜产品产业。

畜产品产业是甘肃产业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其中牛羊肉、猪肉、禽类、蛋奶类、毛绒类产品是甘肃畜产产业发展的载体,已经形成了绿色、天然、规模、品牌、系列化的优势。

3.林果产业。

甘肃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形成了良好的林果产业的生产的重要基地。其中苹果、葡萄、桃等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现在静宁县苹果、秦安桃、敦煌葡萄等,已经形成规模与品牌,具备了较大的市场空间。已经成为当地群众的重要经济支撑。

三、甘肃现代农业产业分区方案

根据甘肃各县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和比较优势产品的测算,依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产业特征、现代化水平和县级行政区界完整原则可以将甘肃农业产业划分为六个一级行政区域并在一级区域基础上划分了不同的二级区域。

㈠黄河沿岸蔬菜及特色农畜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安宁区、永靖县、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白银区、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红古区共13个县级行政区。该产业主导区可以分成黄河沿岸蔬菜主导区和黄河沿岸特色农畜产品主导区两个二级区域。

1.黄河沿岸蔬菜主导区。

主要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西固区、红古区、安宁区共5个行政区。从产业比较优势及该区所处的地理区位分析,该地区在高原夏菜种植、保鲜、物流,玉米种植和制种产业、林果产业有一定优势,可以依靠区域内科技优势及市场优势,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鲜活农业产品。

2.黄河沿岸蔬菜畜产主导区。

黄河沿岸蔬菜畜产主导区包括:皋兰县、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永靖县、榆中县、永登县、白银区共8个县区。这一地区除在高原夏菜种植方面具备优良的自然条件外,在肉羊、山羊毛、绵羊毛等畜产品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及城市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蔬菜生产、发展特色肉羊养殖与精深加工,在区域小杂粮等方面,形成一定特色。

㈡河西走廊粮食及特色农畜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金川区、永昌县、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甘州区、民乐县、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肃州区、金塔县、瓜州县、敦煌市、玉门市及嘉峪关市共16个县级行政区。可分成河西走廊西部制种畜产林果主导区、河西走廊中部畜产粮食林果主导区、河西走廊东部酿酒原料畜产粮食主导区。

1.河西走廊西部制种畜产林果主导区。

河西走廊西部制种畜产林果主导区包括:肃州区、瓜州县、金塔县、敦煌市、玉门市及嘉峪关6个县市。除瓜州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外,其余县区都较高。从区域产业比较优势分析,该地区未来产业拓展方向主要有:玉米种植和制种业,酿酒原料,特色林果,肉羊肉牛产品精深加工。

2.河西走廊中部畜产粮食林果主导区。

该主导区包括临泽县、民乐县、山丹县、高台县、甘州区共5个县区。该地区在畜产品(主要为羊肉、羊毛、牛肉)上有比较优势。此外,在粮食(主要为小麦)、林果(主要为葡萄、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除甘州区外,其余县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水平都较高。该地区现代农业产业拓展方向为牛羊等畜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粮食种植和特色林果业。粮食生产则是全省单产最高的地区;是甘肃粮食的集中产区;林果业及蔬菜业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优势产业,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3.河西走廊东部酿酒原料畜产粮食主导区。

该主导区包括:金川区、民勤县、永昌县、凉州区、古浪县共5个县区。除去古浪县以外其余县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都较高。地区现代农业产业拓展方向为酿酒原料产业,畜产品产业,粮食种植和制种产业。以武威、金昌为主体的石羊河流域,是水资源条件较为紧缺,多年来,以节水农业为主体,走出了一条适应区域发展的路子。形成了省内重要的酿酒葡萄、啤酒花种植基地;扩大了粮食的规模化系列化生产;充分利用农作物秸杆及北部荒漠草场发展畜产品,拓展发展空间。

㈢甘南高原及祁连山沿线特色畜牧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天祝县、肃南县、肃北县、阿克塞县、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迭部县、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共12个县级行政区。可以分成祁连山地畜产品主导区和甘南高原畜产菌业主导区两个二级区域。

1.祁连山地畜产主导区。

该主导区主要包括天祝县、肃南县、肃北县、阿克塞县4个县。祁连山北麓及浅山地区带,是河西走廊水资源的调蓄区,要在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及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畜产品产业,特别是肃南高山细毛羊、鹿系列、天祝白牦牛等品种。

2.甘南高原畜产菌业主导区。

包括合作市、临潭县、卓尼县、迭部县、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舟曲县8个县区。该地区属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相对较高,牧草资源丰富,是全省主要的牧区和重要的畜牧产品的生产基地。此外,该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是涵养水源的重要的地表覆盖植被,是甘肃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具备发展多种菌类种植产业的优良条件。

㈣陇东黄土高原粮食及农畜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泾川县、灵台县、崆峒区、崇信县、华亭县、华池县、合水县、正宁县、宁县、庆城县、镇原县、环县、西峰区13个县级行政区。可分为陇东北部羊畜产林果粮食产业主导区和陇东南部畜产林果粮食产品主导区。

1.陇东北部羊畜产林果粮食产品主导区。

包括西峰区、庆城县、环县、华池县、宁县、合水县、正宁县、镇原县共8个县区。该区域是甘肃传统过雨养农业区,形成了养羊的传统,也成为该区域的特色优势;同时该区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区域的品牌优势产业。

2.陇东南部畜产林果粮食产品主导区。

包括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共5个县区。该区域以平凉为中心,已经形成现代菜牛、奶牛养殖基地,应通过科技应用与推广,发展肉牛等畜产品规模养殖;同时业已形成的“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要在科技支撑下,走规模化、生态化发展的路子。

㈤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粮食及农畜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会宁县、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张家川县、庄浪县、静宁县、安定区、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临夏县、临夏市、康乐县、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积石山县24个县级行政区。可分为陇中林果马铃薯畜产主导区、陇中药材马铃薯主导区陇中油料畜产马铃薯主导区。

1.陇中林果马铃薯畜产主导区

包括静宁县、庄浪县、秦州区、麦积区、通渭县、秦安县、甘谷县、清水县、武山县、张家川县共10个县区。该区域主要为六盘山南麓温凉区域,现在已经形成了静宁、庄浪、秦安、麦积、秦州等林果大县,形成了“红富士”“花牛”等品牌,应围绕果品基地建设,强化规模,着手林果的加工增值,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该区域也是马铃薯种植的重要区域,马铃薯淀粉的加工已经成为该区域的产业化的龙头。应在基地建设和产品深加工的集团化作业上下功夫。畜产品生产也是该区域的特色之一。要充分利用农产品的秸秆及草地资源,发展农区养殖业,突出羊、猪等品种,突出养殖—肉品储备—加工的产业链条。同时,围绕特色中药材种植,发展中药种植加工的路子。

2.陇中药材马铃薯主导区。

陇中药材马铃薯主导区包括:陇西县、渭源县、漳县、岷县、康乐县、临洮县、安定区、会宁县共8个县区。该区域以陇西文峰、首阳为中心,是我国西部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储藏、加工集散中心。该区域是全省粮食增产的核心区域,需要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双垄沟播技术,实施玉米等粮食增产战略,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及科技推广和应用的范围,提高增产效果。该区域是全省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加工基地,其菜用型和淀粉型生产总量在全省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其区域内小杂粮生产,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市场需求。

3.陇中油料畜产马铃薯主导区。

包括:广河县、和政县、东乡县、积石山县、临夏县、临夏市共6个县区。该区域是甘肃重要的二阴地区,多年的选择性生产已经形成了油料生产的区域优势,具有品质好,产量高、规模大特点。由于穆斯林宗教的盛行,牛羊养殖、加工等成为必然的优势。同时,适宜的马铃薯条件,菜用型马铃薯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㈥陇南特色农林产品产业主导区

该产业主导区主要包括:武都区、宕昌县、成县、康县、徽县、西和县、礼县、两当县、文县共9个县级行政区。可分为陇南药材主导区和陇南蔬菜畜产品主导区两个二级产业主导区。

1.陇南药材主导区。

包括武都区、宕昌县、文县、西和县、礼县共5个县区。该区是甘肃重要的中药材产区,是区域发展的品牌产品,其中大黄、纹党、半夏、红(黄)芪、党参等中药材是传统的集中产区。现在围绕中药材资源,建设了一批中药制剂、饮片加工生产厂家,走出了产加销一条龙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由于陇南独特的局地气候条件,特色林果业具有一定市场潜力。油橄榄、核桃、银杏、柿子、茶叶等,受到规模影响具有区域发展优势。

2.陇南蔬菜畜产品主导。

第7篇

1.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出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据调查,截至2010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31万个,比2006年增长132.2%;带动农户4亿户,户均增收3900多元。2010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万多亿元,净利润6700多亿元,当然这些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中居于首位的是龙头企业带动型,截至2010年底所占比例也是最大占41%,合作组织带动型约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约占12%,其他类型约占14%。由此可见,目前由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的生产是中国农业产业化主要的组织方式。

2.农业产业化发展很快,但地域发展不平衡,存在一定的差异。

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中国各省区先后实施了农业产业化战略,而东北地区推行农业产业化稍晚于南方沿海及山东,河南等省份,因此与南方发达省份相比,东北地区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水平还很低。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龙头企业少(据统计,中国有60%以上的龙头企业分布在东部,仅有10%以下的龙头企业分布在中西部),农产品加工层次低,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组织对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拉动作用比经济欠发达地区大。

二、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小,虽然近年来中国龙头企业数量增加了不少,但规模大、竞争力强、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企业不多。

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数目仍相对较少,且多数龙头企业规模小。据统计,各类龙头企业近9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近6万家,过亿元的达8000多家。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且主要从事从产品粗加工。而农业生产力方式需要转变,农业的产业结构也需要调整,中国农产品的价值链需要上移,这些都离不开技术。但现在中国的科技部门大多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多,对农业领域涉及得甚少,农业的教育和科研和农业的生产也没有形成有效地结合。现有农业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农业就业的比例也很低,农业科技知识力量缺乏。农民盼望科技,却不懂如何通过市场机制获取科技,这是农业产业化迈不开步伐的重要影响因素。

2.契约关系的保障效应低下。

主要表现在农户和企业间的非对等的关系。首先是由于企业所拥有的完善的组织机构、治理结构、营销系统,决定了它处于优势地位;而大多数农户经营规模小且高度分散缺乏相应的组织支撑,资金、技术力量薄弱。因此在订立契约时农户往往是出于劣势地位。其次由于公司和农户间的目标利益不同可能导致的契约执行过程中的败德问题。企业的目的在于降低原材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而对农户来说,他们在意的是农产品自身的销售是否能收回成本,增加收入。因此,当公司出现经营困难的状况,或者合同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很多时,他们就会根据自己的目标利益把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卖给其他公司。以上所述的违约情况相当普遍,这样必然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是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健全和完善中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1.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建设。

搞好龙头企业建设,能带动多种农副产品的开发。具体做法有:

(1)发展一些机制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利用龙头企业额的规模优势加快技术改造,增强实力,使其能够发展成为大型龙头企业集团。

(2)将重点放在农产品价值链的提升上,选择附加值高的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利用现有的农业教育和科研院校联合创办高科技示范农业园,兴办农业基地,进行专业生产合作。

(4)加快龙头企业的科技进步,与有关科研、教学单位共建开发区,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企业。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促进农业产业化创新提升。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推动农业产业化提升,从而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因此要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创新升级应该着重于三个方面。

(1)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使科技力量在农业产业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新品种开发、引进、培育中发挥龙头作用,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纽带服务作用。

(2)搞好农民科技培训,建立灵活高效实用的培训体系,巩固完善培训网络,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使农民能在产业化链条中使得科技服务充分发挥驱动作用。

(3)技术创新应该是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为导向的。集约利用自然资源、科技资源和经济资源,保障农业生产可持续性,促进农业生态持续协调发展。

3.利用契约来完善现有的制度安排。

(1)降低交易成本。

充分运用好股份合作制的经营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股份合作制是一种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紧密结合的组织形式。是农户入股龙头企业或者与企业一起组建合作制企业,将龙头企业与农户以资产为纽带联结起来,使双方收益趋于一致,就可以大大减少农业产业化运作中的运行成本,此外,可以加大合作社的资本积累和培养大户,且保护资产价值的相对稳定。

(2)增强公司和农户的资产专用性投资,稳定契约。

第8篇

1.1“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优势还不明显

虽然近年来蜜瓜、中药材、果蔬、草食畜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但相当一部分乡镇农业布局及品种多、乱、杂现象依然存在,从布局、规模、品种、标准化管理模式上没有形成优势产品集群,“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优势还不明显,不利于产业发展和品牌创建。

1.2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目前我县农业产业化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属于低端、初级产品,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上没有带来真正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但运作乏力,还不能有效带动产业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在摸索发展中规范、完善,进而形成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1.3农业技术力量薄弱,新技术推广应用有差距

一是农业技术干部队伍力量相对不足,尤其乡镇农技服务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不强,制约了基层农业技术能力和水平;二是我县移民多,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人数达2.1万人,占到移民总数的26.3%,加之部分少数民族受宗教因素影响,接受科学技术培训的主动性差;三是技术更新和新品种、新产业的更替之间的差距,加大了技术培训与推广的难度和重要性。

1.4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不足,制约农业产业发展

一是项目建设政策壁垒仍然存在,如建设规划、环评、安评等过程中存在的因素影响企业建设;二是企业融资难仍然存在,由于贷款风险,银行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三是对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建设项目财政扶持不足,由于农业产业化企业投资大,见效慢,影响企业投资信心和决心。

2相关建议与解决对策

2.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来认识,切实增强工作紧迫感,牢固树立扶持产业化经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转变思想观念,用工业化的理念引领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消除思想认识上的障碍。

2.2提品质、扩规模,加快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三品、两化、双千“的发展思路,打破地域界限和乡村限制,建立"一片一业、一村一品或数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减少特色作物品种上的多、乱、杂,把效益高、风险低的特色作物培育为新的主导产业,逐步替代增收乏力的粮食、棉花产业,兴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优质产品和产业基地。要积极发展蜜瓜、葡萄、甘草、等新兴高效产业,特色产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做响做亮特色品牌。

2.3完善组织体系和机制建设

通过扶持发展和建设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市场等,将产业发展诸环节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确保产业按照一体化方向顺利发展。积极开拓农副产品外销终端市场,实现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有效对接,争取新建农产品加工贸易市场。通过组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带动基地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的。

2.4加强扶持引导

第9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江津市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取得了“组织最佳化、产品最优化、经营市场化、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的效果。2003年12月1日,《重庆日报》头版头条以《“江津模式”的启迪》为题,报道了在重庆农业结构调整中“给人以全新的启迪”的“江津模式”。何谓“江津模式”,《重庆日报》指出,“就是引进城市工商资本,用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结构调整,使农产品的生产真正变成企业化的生产方式”,简而言之就是“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

江津是一个农村比重较大的县级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八五”时期起,江津的粮食、肉类、水果、淡水产品等农产品的产量都进入了全国百强县(市)行列。但是随着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到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业大县(市)的优势逐渐丧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江津曾经进入全国农业百强县(市)行列,但是农产品“好的不多,多的不好”,卖难问题十分突出;农户已成为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缺乏有机联系;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农业受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双重压力,投入大、周期长、成本高;长期困扰国民经济发展的农产品供应不足的矛盾缓解了,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比较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的矛盾依然突出。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我市从“十五”期间就提出了“跳出农业抓农业,创新思路调结构”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和重庆市“三百工程”启动以来,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调整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路,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用工业化理念狠抓了“四大农业”和“一个目标”:“四大农业”就是业主农业、特色农业、商品农业和科技农业,“一个目标”就是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实施业主农业,实现组织最佳化

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龙头企业管理办法,成立了江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大户,广泛推行“公司+农户”、“业主+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业主制农业”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分户经营的落后模式。目前,以国有企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为主的各类农业企业已达到720多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55家,重庆市级龙头企业9家;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158个,带动全市约70%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一是在经营形式上,以农业企业、业主经营、合作经营为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目前种植经营花椒50亩以上的企业、业主达350多户,带动了全市22万农户、61万农民从事花椒产业,分别占全市农户和农民总数的58%、56%。现已种植的3.14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全部实施业主制经营,其中企业、业主31家,种植面积1.65万亩,占总面积的53%;专业合作社18家,占总面积的47%。二是在用地问题上,以业主转包租赁等规模流转为主,突破产业发展用地制约。2004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22万余亩,其中13.8万亩转包出租给农业企业和业主,占流转总面积的63%。三是在资金投入上,近三年来,全市由国家投入农业资金1.2亿多元,由民间资本投入7亿元以上,其中企业、业主投入资金达5.6亿元,约占民间资本的80%,有效缓解了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

二、实施特色农业,实现产品最优化

我市坚持实施非均衡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产业发展的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优势特色产业区和产业带,合理布局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做到产品最优化。

一是制定江津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打造“三大特色农业区”:都市农业区(观光农业、旅游、花卉、无公害蔬菜等)、浅丘现代农业示范区(优质稻、花椒、晚熟柑橘、蚕桑、生猪、橄榄等)、南部山区特产区(金银花、苎麻、笋竹、草食性牲畜等);构建9个优势产业带:即30万亩优质稻、10万亩晚熟柑橘、10万亩无公害蔬菜、100万头生猪、12万亩蚕桑、10万亩橄榄、10万亩中药材、10万亩苎麻和10万亩笋竹优势产业带。二是培植特色农业产业。经过几年努力,我市成功建设了全国最大的花椒基地和出口柑橘基地。目前全市种植“九叶青”花椒面积达50万亩,超过了陕西韩城24万亩、山东莱芜15万亩的规模,一跃成为全国三大花椒生产基地之首,并建设绿色花椒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多亩。江津先后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确定为“九叶青花椒标准化示范区”、“全国林业标准化栽培示范项目”和“中国花椒之乡”。引进跨国公司——恒河果业集团,大力实施柑橘品种改良战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业主和农民大力发展优质晚熟柑橘。目前已引进优新晚熟柑橘品种71个,建成生产示范园、品比园600亩,完成容器育苗470万株,建成标准化柑橘园3.1万亩。到2009年,10万亩优质晚熟柑橘园的产量将达到20万吨,初步形成国内最大的出口柑橘生产基地。三是培育特色农产品。从重庆引进渝欣牧业公司,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柏林镇发展优质金银花5万亩,改直生苗为嫁接苗,改原始栽培为现代栽培技术,改原有的晾晒干燥为蒸汽杀青烘干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苎麻由原来的川苎2号老品种改为中国麻研所引进的湘苎2号新品种,单产由15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纤维指数由老品种的1500提高到1800以上。

三、实施商品农业,实现经营市场化

我市十分注重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一是参加国内外的展示展销活动。先后组织企业和业主参加了香港美食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全国绿色食品交易会、韩国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日本经贸洽谈会,每年一度的重庆农展会、高交会和北京高交会、深圳高交会、上海香精香料博览会和广交会等。二是举办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我市举办了四面山旅游节暨农产品展示会、花椒品牌推介会、中国首届花椒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江津花椒公司与重庆餐饮名厨协会联谊活动等等。三是培养大批中介组织和农产品经纪人。全市培养中介组织78个,农产品经纪人2万多人。四是大力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我市先后邀请新华社、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等中省市媒体来我市采访报道,向海内外宣传江津农业和名优特农产品。五是规范市场管理。为了加强江津农产品市场管理,维护江津农产品的良好声誉,市政府组织召开了农产品市场管理工作会,了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的通告。设立市场管理办公室,市场所在镇的分管镇长现场值班,工商、公安等联合执法,加强商贸流通监管。工商、质监等部门还在交易市场设立质量监控站,印发农产品质量标准作为参考,加大执法力度,严把质量关。设立了农产品贸易公开举报电话,对各种不法行为,及时应诉,立即查处,以维护市场秩序,保护生产者、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四面山花椒公司在国内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促销窗口,恒河果业公司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有100余个二级批发商及水果物流系统。江津花椒出口日本、韩国,榨菜出口马来西亚,曲木板产品出口美国,蚕丝出口印度,柑橘出口亚洲、中东地区和港澳台地区……

四、实施科技农业,实现成本最低化

我市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健全农业科技队伍,坚持用工业产品的生产流程和质量标准来规范和要求农产品。

一是加强科技培训工作。我市于1999年建立江津市农业产业化培训基地,用现代农业新观念、新科技、新信息武装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头脑,已累计培训镇村干部、企业法人和农村科技骨干15840人。积极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向全市30000多农民颁发了绿色证书。积极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工作,12000多农民喜获农民技术职称。组织50多个企业参加在重庆工商大学参加世界银行举办的无公害农产品远程培训。聘请中科院和西南农大等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和教授来我市开展培训工作。二是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制发了农业标准化知识和花椒、晚熟柑橘、金银花、蔬菜、蚕桑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5万多份,举办农业标准化培训班,初步解决了农民生产管理农产品无标准可循的问题。采用绿色花椒标准化生产技术,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如花椒公司自建的双福示范园,栽后一年半就开始试花挂果,2年半投产,平均亩产鲜椒357公斤,最高达806公斤,单株最高产量达4.9公斤。三是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研。为提高花椒产业的质量,重庆市四面山花椒公司的两个深加工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成为第一批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并与中科院地化所、西南农业大学、美国G&F生物科技公司等合作,建立了花椒研究所,研发花椒系列产品20多个,其中获得6项国家专利,花椒申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已通过国家质监局专家评审。优质柑橘项目列入国家“948”计划,重庆市恒河果业入驻江津以来,已引进世界名优、专利保护柑橘品种71个,并于2004年6月加入国际育苗者协会,享有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的水果技术及营销网络,成为我国唯一加入这一农业国际俱乐部的会员企业。锦程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成柑橘工厂化无病毒育苗基地750亩,采用意大利温室育苗智能控制系统,每年为重庆市柑橘产业化项目培育优质苗木400万株。柏杉丝绸有限公司引进技术,开展技术创新,对原缫丝机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一机多用,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效益最大化

我市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逐步探索出一条推进江津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正在实现江津农业的“九大转变”。一是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型、标准化农业的转变。二是由“产、供、销”向“销、供、产”的转变。三是由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的转变。四是由农民分散经营向企业、业主集中经营的转变。五是由催种催收型向产前、前中、前后服务型的转变。六是由小、散、多、杂型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区域化的转变。七是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向现代化集约型经营方式的转变。八是由内向型农业向外向型农业的转变。九是由掠夺资源、破坏环境的发展型向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九大转变”带来“三大效益”:

一是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去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7.84亿元,粮食总产量68.05万吨,农民纯收入323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5%、4%和13.8%;农业产业化产值占农村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7%;在农民纯收入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约占40%;我市农产品出口创汇达457万美元,同比增长16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