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3: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伟大的悲剧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导入一:
有关南极的视频导入
师:这是南极,曾是一块神秘的大陆,吸引着众多的探险者来到这里。
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1月,他们在埃尔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征服南极点……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他们此行结果如何?
生可能的回答:成功、失败,要求学生简单陈述理由。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美好的祝愿或担心,随斯科特他们一起踏上南极探险的旅程。
导入二:
聊天对话
同学们,你喜欢探险吗?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喜欢、因为有趣、好玩,也可能说不喜欢,因为有危险等。
师:这是我们想象中的探险,下面请同学们跟随斯科特经历一次真正的探险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梗概。
三、研读
承上面学生的概述
1、关于“悲剧”的理解
师:所有队员全部遇难,怪不得作者称这次探险为“悲剧”,那么这次探险只是因为这样的结局被称为悲剧吗?
生如果不能找出其他的悲剧因素,老师稍做启发: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生命自然是最有价值的,除了生命,还有什么是有价值的呢?
生找文中各种悲剧因素,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交流、提醒注意细节。(适时引导假如只死一个人是不是悲剧、假如没人死但是失败而归是不是悲剧)
2、关于“伟大”的理解
师:概括我们所说的内容,这次探险中包含了:死亡悲剧、失望悲剧、见证者悲剧……等,同学们对“悲剧“的解读可以说很深刻了,那么作者为什么成这样的悲剧为“伟大的悲剧”呢?(或“面对这样的悲剧,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你认为哪些地方体现了“伟大”呢?(伟大之处究竟是在于何处)请你找出来,分析一下,并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
生分析朗读、老师参与
师:同学们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一定要让茨威格因为知己了。他不选成功者来赞美,却满怀深情礼赞这些失败的英雄,正是要赞美他们勇于探索、勇于献身的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正是这样一些精神,是人类永恒的动力、精神的源泉。另外老师还读出了茨威格关注的不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引起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价值取向,关注人物的心灵。
四、悟读
是啊,这一幕伟大的悲剧令我们深深的震撼,也给我们留下了长长的思考,同学们从中受到了哪些启迪呢?可以联系自己生活来谈谈吗?
师生交流(学生说启发估计太空,一定要提醒他们去寻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关键词】高中语文 德育教育 人格培养
一、高中语文德育教育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文因道存,道以文显”,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教育的实质和宗旨始终是教人并非教术。韩愈在《师说》中阐述教师的作用时,把“传道”放在首位,其次才强调“授业、解惑”。有人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语文人格教育。这话与古人的教育目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中语文教学,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高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策略
1.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语文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浓浓的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的力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既感受、体验到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又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本,把情感教育以单元的形式归类,重点突出,思路非常清晰。《雷雨》《哈姆莱特》等课文有个共同特点――都是悲剧。在教案里,我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都写到“从美学的高度鉴赏悲剧:陶冶高尚的情操”。欣赏悲剧是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们情操、提高道德修养的重要的手段。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已经认识到悲剧的功能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和净化”。鲁迅先生则指出:“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引导学生鉴赏悲剧。要突出事物的价值被毁灭的过程,让学生在欣赏时反思价值被毁灭的原因,这有助于学生吸取教训,少在现实生活中犯同样的错误;引导学生产生怜悯和恐惧之心,这两种情感会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愿亲手毁灭美好事物的价值,许多害人害己的事就可能因此避免。
外国有句谚语叫“喜欢看悲剧的人不会犯罪”。《哈姆莱特》中的克劳狄斯为了篡夺王位,毒死国王老哈姆莱特,最终酿成大量无辜人物的死亡惨剧,学生在对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产生同情和悲痛之心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自己不能像克劳狄斯那样为了自己的利益毁灭他人的价值,给他人带来不幸。这样的怜悯和恐惧心也会促使他们无法容忍别人在现实生活中毁灭美好事物的价值,看到坏人危害他人利益、毁灭他人价值的事情就会挺身而出阻止价值被毁灭,我们的社会正气也将得以弘扬。
2. 作文中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知的流露。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感情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叶圣陶先生说:“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在审题中,确定德育导向。审题是作文的关键。学生能否正确审题,决定作文的成败。审题正确,写出来的文章就扣题;反之,审题有误,写出来的作文就离题。所谓德育导向作用,就是指在审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弄清为什么写,即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赞扬一种精神,或是说明一个道理,或是吸取一个教训,或是给人一种启迪。教师在指导中的坚定、鲜明的政治态度,体现了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具有导向作用。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即人需要有责任心,人只有学会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和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才能在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发展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机会。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更多地体验相互帮助,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形成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具有对他人负责的良好精神境界。同时,要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的参与中树立这样一种意识,集体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就是集体的主人,形成一种主动参与的行为倾向。将语文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渗透,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要让学生体会马克思敏锐的思辨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性,从而学习马克思拥有的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关键词:语文 课堂 节外生枝 策略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题记
一、缘起:一堂将要成功的公开课
某教师上公开课,课文是杨绛女士的《老王》。课堂上,按照教师预定的计划,课程进展非常顺利,成功在望。为了让学生对老王在临死前对“我”的帮助所体现出的可贵的善良感受深刻,教师请一位学生朗读老王临死前送鸡蛋与香油一节。按教师的设想,所有学生都应该沉浸在对老王的感动之中,紧接着教师播放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按设想这时学生应流泪了。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几个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忍不住地笑了……尽管后来据学生解释,是因为读到“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而笑的,但是,老王是一个临死的人,情形又那么悲惨,这时是不应该笑的!
二、反思:“节外生枝”――课堂因你而美丽
“老师,我觉得这句话不应该这样理解,……”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类似的“节外生枝”给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尴尬和挑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相互探讨的互动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的流动是师生相互碰撞、生生互相接纳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在课堂上随时可能发生一些事先没有预料的“节外生枝”。实际上,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是正常的,这是学生思维花朵的盛开,是学生在生命的涌动。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于语文课堂,表现尤为突出。教师面对的是个性迥异、聪明好奇的教育对象,备课预设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因而,经常会有课前预设不到,甚至与预设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好端端的一堂课,由于一石的惊击而波澜起伏,处理不好而变得一塌糊涂。不过,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处理得当,便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良机,往往会成为课堂的亮点。因此,如果我们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体,就没有必要对教学中的意外进行设防,而是应关注更多的意外发生。这就要求我们不防意外,正视意外,给意外喝彩。课堂,会因意外而美丽!
三、策略――没有终点的探索
那么如何有效地把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现象,凭借灵活的手段使课堂教学信息迅速获得最优化的传递与转换,把干扰教学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从而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和财富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反对回避,勇于直面。学生的心理状态千差万别,对问题认识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看法存在着片面性,爱钻牛角尖,这些都是我们事先难以预设的。学生认识过程中的“节外生枝”,正充分表现了学生质疑的大胆主动;反映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感受;也展示了教师面对意外对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所做的鼓励和引导效果。作为教师不仅不要回避,更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面对课堂的“节外生枝”,如果采取回避的态度,简单地否定某些学生的观点,也就没有满意的教学效果,也在无形中泯灭了学生的思维的火花。
(二)跳出教案,注重文本。课堂,教师要充分备课,但又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有的教案圈子之中。我认为调节课堂节奏、教学进度的一个根本标准,不应是教案,而是学生当时的学习状况。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料的,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只有能时时跳出教案,面对学生的“节外生枝”才不至于束手无策。
我们还要注重把握文本。每个文本,都有其内在的文本意义,即内在的价值取向;文本传达的信息,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都寄予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思想,都有着其特定的指向性,所以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教师在引导并尊重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时候,应把握一个度,必须以尊重文本本身为前提,钱梦龙老师指出:“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之间的契合点,才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那种泛化甚至背离作者、文本特定指向性的多元、幼稚化地诠释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不切实际地拔高、降低,必然违背语文教育之本。例如:在教课文《背影》时,面对学生“穿铁路、爬月台违反了交通规则”这样的意外时,有经验的老师会通过学生和文本的对话,让学生感受到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父爱,以达到纠偏的目的。
(三)充分预设,善于生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充分预设并非只是写一份详尽的教案,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完美”的设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存在着相当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对教学的预设应灵活而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切入点的选择、重点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确定上都应该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甚至符合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本文开头一例就是教师在预设上做得还不够充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上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课堂教学必须是构建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讲究预设,更讲究生成;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课堂中的“节外生枝”即使偏离预定计划,教师也应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鼓励继续生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两点:一是要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要求教师要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二是让孩子成为生成性资源的解决者。
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有个学生就提出了疑问:斯科特这位探险家在归途中冻死了,这是个悲剧,他其实是个失败者,为什么说他是“伟大的”?作者为什么单写他而不写那个胜利者阿蒙森呢?面对如此“节外生枝”,我感到这是提升学生思维的一个契机,就让学生再次研读文本,然后展开讨论――斯科特是失败的英雄吗?最后学生不仅认同了斯科特的伟大之处,而且对“悲剧”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四)恰当运用“即兴”艺术。借题发挥,因势利导。当课堂初始遇到突发事件或不利因素时,教师不得已放弃原定导入方案,镇定、理智地针对课堂情绪和学生的情绪,抓住突发事件潜含着的契机,因势利导,作即兴的发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例如:某教师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忽然一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诗人笔下又是鸡又是狗的,脏乱不堪,我觉得毫无美感可言。”这学生坐下去后,下面有人在窃笑,还有的点头表示赞同。教师面对如此意外,借题发挥,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是呀,我也有这样的疑问。诗人笔下的景物再平常不过了,可他为什么会觉得如此美好呢?哪位同学可以揣摩一下诗人当时的心情?”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到这样的见解老师都没有予以否定,学生说话的欲望顿时被调动起来,思路也被打开了……
灵巧串联,随机调控。教师可以借助教学场所的自然景观、设施,将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相结合,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灵巧串联,即兴演绎,把干扰教学的消极因素、离散因素迅速转化为积极因素。例如,有一位教师上课时,一只小燕子从门口飞进了教室,部分学生的目光跟着燕子飞来飞去,不能专心听讲。教师即兴发问:“‘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间’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学生们回答:“《匆匆》。”教师又问:“《匆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们回答:“时间一去不回。”教师马上肯定,并说:“有去无回就应该倍加珍惜时间。”这看似“随意”的即兴问答其实蕴含了强烈的教育意义和高超的教育技巧,巧妙的“即兴”有效地控制住语文课堂上行将离散了的注意力。
(五)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做好以上四点的基础。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面对“不曾预约的来客”,做到处变不惊,机智演绎,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养,还要具备教学情景的敏感力和教学反思能力以及各种教学技能运用能力,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欣赏、包容、沟通的爱心。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有人把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比作树桩,对于智者来说,它即将成为一件艺术品,对于愚者来说,它就是绊脚石。也有人把“预设”比作“有心栽花”,把“节外生枝”比作“无心插柳”。但愿有更多的人把更多的树桩变成艺术品,有更多的语文课堂“繁花似锦”、“柳岸成荫”。
参考文献:
[1]钱梦龙.随机应变见巧思.语文学习,1991,10.
电子白板是教师与教学内容的新交互平台
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方式,为建立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技术基础。
基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但是,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教师受到定型情节的课件影响,完全围绕着课件讲课,在课堂教学中只能以教师的事先安排顺序依次呈现,很难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缺少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再者,由于课件的内容无法更改,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只能跟着教师的演示而被动地进行学习。
用电子白板技术制作的数字化教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给予教学内容多方位的展示,引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更好地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地把自己上课需要用到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文字、图片、动画或课件等)保存到交互电子白板的资源库中,以便课堂上随机调用;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呈现相关的资料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思考和探究。学生也可以在电子白板上进行实际操作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更有效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愉快,让他们更加积极地进行学习。学生也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了,课堂结构也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形式了。例如,我在执教《伟大的悲剧》一文中,当安排学生阅读文中描写南极环境的句子时,用电子白板的功能播放关于南极的图片,配合学生的赏析,增强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要性的感性认识。由于课件与交互电子白板的有机整合,使得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得到较好的落实,而学生的思维也较好地被调动起来,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可见,利用电子白板的互动学习,使学生学习更直观,更专注,而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和及时纠正,这是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所无法媲美的。
最可贵的是,白板还能在教学过程中凸显自己的思想。白板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图片拖拉、聚光灯、拉幕、批注等工具,可以随意掌控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电子白板是学生与学习内容的新交互平台
运用交互式白板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而且,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改、充实教师原先的“课件”内容,不管是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还是错误的回答,只要在白板上操作,白板系统会自动储存这些宝贵的资料。由于交互白板的易学易用,加上现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日益普及,学生参与意识的增强,很多学生通过观察教师上课使用和课间的尝试,对白板功能的掌握甚至比教师还快。此时,便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结合他们在信息技术课程(或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协助教师设计课堂教学中所需的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交互白板活动挂图中的背景、页面或图像,也可以是与内容相契合的音乐等等。
电子白板是教师与学生的新交互平台
一、理念是课改的基础,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于对理念的片面理解,形式上的一味模仿,就造成了"自主等于放羊"、"合作等于合座"、"探究等于讨论"。更谈不上设计的理念、合作的时机、过程的控制、效果的优化了。如在讲《伟大的悲剧》一文"斯科特三人留在帐篷里,静静地等待死神的来临"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三人中的一个,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学生略作思考后回答:躲藏在帐篷里,算什么英雄好汉!应该像奥茨一样,毅然决然地走出帐篷,勇敢地面对死神。再者,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呢?许多学生也表示愿"以死相搏"以求“一线生机”!此刻,主人公的做法与学生的想法形成了"矛盾"。问题有价值,时机也成熟了,我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其本质。经过努力,学生最终明白了:不离开帐篷,并不是懦弱的表现。摆在他们面前有两条路:前者,"以死相搏"以求"一线生机";后者,他们带着珍贵的岩石样本、证明"阿蒙森成功"的信件、几个月写的极地日记……为渺茫的“一线生机”,而让珍贵的资料"永葬极地"。他们在两者之间选择了后者。选择了为热爱的探险事业献身的壮举!到此,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产生体验,养成态度,最终内化为价值观!
二、探讨新教法和新学法
所谓"新教法",就是与传统教学完成不同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在传统教学下,"教室"是老师教书的场所、老师讲课的场所。课前,老师把教参的东西抄上教案。上课时,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学生抄写;老师出题,学生做题。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节节如此,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这样的课堂老师主宰一切-主宰课堂时间,主宰课堂的空间,主宰学生的学习,主宰学生的成长。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下,学生被动地学,孤独地学,厌烦地学,无奈地学,低效地学。而"新教法"侧完全不是这样,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所谓"新学法",是与"新教法"相辅相成的,有了"新教法",就自然有了"新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三、打造新课堂和新特色
"新课堂"和"新特色"是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直接目标。所谓"新课堂"是与"旧课堂"相对而言的,具体说来,就是在新思想、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新教法和学生的新学法有机结合起来所呈现的课堂新景观。这样的课堂,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不断地转换,有时老师是先生,学生是学生,有时老师是学生,学生是先生;有时是官教兵,有时是兵教官,更多的时候是兵教兵,兵练兵,兵促兵,兵强兵。所谓"新特色",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导课堂结构、教学过程、学习活动所呈现的特色。从这个方面说,只有形成新特色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新课堂"。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教学新风格。同样是实施"杜郎口模式",成功的学校,其教师的教学风格都不是千人一面的,而是风格各异的。的现在文地二中正在开展的"同课异构"的教改活动,就是为了追求让教师在实施"杜郎口模式"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这个方面来说,只有形成自身教学风格的教师,才能打造出真正的"新课堂"。
四、学生主观能动性应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五、要把握好课堂讨论
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六、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
心无杂念道自高,腹有诗书气自华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船渡人”。八中语文组现有22位教师,其级教师、湖北省名师一人,高级教师10人,中级教师5人。这是一支扎根三尺讲台,挥洒汗水,书写辉煌,孜孜奉献的教师队伍;这是一支立足教研一线,潜心钻研,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这是一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富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
你瞧,那神采奕奕、精神饱满、指挥若定、颇有大将风度的正是我们语文组的领军人物——湖北省特级教师,黄石八中副校长孙维娇!她带领语文组连续多年勇摘中考第一桂冠,并组织全组老师先后参加了多个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正是在她的带动、感染、鼓励下,语文组年轻老师迅速成长起来。那温柔敦厚、沉稳练达的是语文组核心人物万长青老师。她文学素养深厚,教学谨严,润物细无声。在她的影响和感召下语文组呈现出团结、活泼、积极、向上的面貌。
语文组还有很多个性独特、风格鲜明的老师。这里有亲和温雅、宅心仁厚的教科室主任王敏老师;有激情满怀、妙语连珠的雷晓峰老师;有循循善诱、平易近人的书法高手黎翠屏老师;有新颖别致、创意无穷的王湘梅老师;有功底扎实、细腻丰富的教研先锋陈慎、胡仁辉、向前军老师;有思维灵活、深入浅出的李美兰、刘春霞老师;有满腹经纶、字字珠玑的胡国辉老师;有热情开朗、乐于奉献的薛珺、叶蔚、骆洁、吕蓓老师;有锐意开拓、激情似火的汪慧、方萍、李海霞、闵青海等年轻老师;还有初涉讲台的冯盼盼老师,虽然她课堂教学稍显稚嫩,但文采飞扬,令同行们刮目相看。每一位老师在奉献自己的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汪攀老师,年轻有为,2011年作为湖北教师的代表赴新加坡交流一年,不仅增进了两地母语教育交流,而且认真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并付诸实践。
博学审问是良训,慎思笃行见实效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语文教研组充分发挥团队组织、导向和纽带作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不断强化和推进教研组建设。八中语文教研组正逐步从一个学习型团队向一个研究型团队转变。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的个人素养亟待提高。为此教研组要求每位语文老师每学期必须通读一、二本理论专著和相关报刊杂志。《主体教学论》《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与研究》等书籍杂志是语文老师的常备读物。同时,语文组利用节假日,围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减负”等热点问题,组织教师们观看优质课录像,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讨论、评点,消化、吸收。不仅如此,语文组还派出大量年轻老师外出“取经”,用魏书生、洪镇涛、余映潮、于漪、胡明道等特级教师的教学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通过丰富的理论学习和专题学习,老师们及时了解了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的趋向。他们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基础上转变了观念,更新了知识,改变了角色。
语文组认真组建专业教师团队,精心打造“四合一”语文学科文稿,针对不同课型和多种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方探索,我们形成了比较规范成熟的“四合一”课堂教学文稿模式。文稿由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与建议、学法与要求、教学练评活动程序、拓展延伸、小结与反思七大板块组成。文稿使用中要求学生把预习、复习和课堂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倡同伴互助、智慧共享、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这项具有八色的以“四合一”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率先在语文组开花结果。2011年,全国讲学稿年会在我校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教学精英们观摩了我校课改成果。他们高度评价了雷晓峰老师执教的《木兰诗》一课。大家一致认为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是新时期语文课改的方向,而雷老师的这一课无疑体现了这一思想。
常态的研究落实更是形成语文组强大战斗力的法宝。语文组三个备课组每学期开学初根据本组的教学内容,制定备课组计划。同时实行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制度。每次集体备课,要求老师们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做到“三定”、“四研究”、“五统一”、“六步走”。“三定”就是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研究”就是研究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研究“双基”能力的训练、研究教法与学法、研究学情与对策。“五统一”就是学进度、学目标、学重难点、统一作业量、统一检测内容。“六步走”就是按照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先个人初备,组内说课,再集体研讨,修正文稿,最后课后交流,重新定稿。经过集体备课,老师们不仅提出了自己教学中的困惑,而且反思了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大大提高了老师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语文教研组逐步形成了学习研究的浓厚教研氛围。
与此同时,学校以语文组为龙头,成立了“荷尖”文学社,定期发表学生作品。文学社又携手《希望之星》报刊,与《大家教育》周刊合作,带领文学爱好者不定期组织参观采访活动。除此以外,语文组也注重抓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扎实有效的开展了若干兴趣小组活动。如七年级的硬笔书法比赛和讲成语故事比赛,八年级的古诗文背诵比赛和九年级的作文比赛。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抒发了性灵,彰显了个性才华。
四度春风化绸缪,几番秋雨洗鸿沟
“厚积薄发见功力,水滴石穿绽硕果”,这是对八中语文教研组的最佳写照。八中语文组教师们在三尺讲台上的不辍耕耘,换来了满园桃李遍芬芳。教学成绩方面,我校语文学科在历届中考均取得综合得分全市第一的优异成绩。是近年来获得此项殊荣的唯一一所初中。2008年,我校学生初一(3)班许明瑶同学在万长青老师指导下荣获“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她是黄石市初中学段唯一的获奖者。2009年黄博涵同学获“黄石市中学生风采大赛”主持类一等奖。2009年、2010年、2011年“全国中学生语文能力竞赛”分别有15人、18人、20人获得全国一等奖,在全市名列前茅。
同时,在教学科研方面也取得不凡的成绩。近几年来,语文组老师在国家级、省级各种专业刊物上百余篇。《语文教学与通讯》《中学生语数外》《中学生报》《考试报》等报刊上不时有我们老师的教研论文。其中汪攀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把握“五度”,提升学生读写能力》,孙维娇副校长发表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初中语文教材写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李美兰老师发表在《中学生语数外》的《散文教学应凸显个性》等研究文章获国家级论文一等奖,分别从语文教学的阅读、写作、鉴赏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究。
在勤奋教学、屡创佳绩的同时,八中语文组自身的教师艺术和教学智慧也大放异彩。近5年来,八中语文组屡次被评为优秀教研组。我组有3人被评为“市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2人被评为国家课题“导读导写”实验先进个人,3人被评为省“自学辅导先进个人”。其中孙维娇老师被评为全市初中唯一的特级教师,万长青老师被评为省优秀教师、区名师、区学科带头人。全组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学比赛,积极参加课件制作和教案评比活动,成果斐然。万长青老师的《伟大的悲剧》、叶蔚老师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均荣获“导读导写”课题实验课评比一等奖。薛珺老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全市语文精英赛中荣获二等奖。李美兰老师的《行道树》在全省语文精英赛中荣获一等奖,她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课在全省“课内比教学”展示课上被评为是一堂很有“语文味”的课。
黄石八中作为“国培计划”实践基地之一,每年都会迎来一批批跟岗教师的培训学习。对来校参加“国培计划”的跟岗老师,语文组成员不遗余力,倾囊相授。王敏、雷晓峰、万长青等3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多次担任“国培”授课教师。对农村中学来学习的教师,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悉心指导。同时,语文组以特级教师孙维娇为中心,依托学校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融合现代的先进教学理念,积极安排优秀教师定期去江苏、广东、山东等地学校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教学交流,实现了教育资源异地共享,增强了八中语文组的影响力和辐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