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科技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4: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科技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科技论文

第1篇

(一)科技园区管理机构设置

为加强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与管理,成立大学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下设科技园管理办公室,负责行使科技园管委会的日常事务和对科技园的管理职能,落实管委会的决策,主要负责对建园工作、总体方案及园区运作的管理发挥领导决策作用。在管理办公室的监管与领导下,成立企业化运行的“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下设行政事业部、财务部、项目管理开发部、教育培训部等部门。负责园区入园企业服务管理、后勤保障、教育培训等具体事务的管理工作。

(二)科技园区的管理体制

科技园采取“以大学城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化运作”的方式,科技园设立大学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和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大学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是管理科技园的行政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解读国家对科技园的相关政策法规,负责园区的规划,落实政府与学校给园区的优惠政策,制订科技园的管理办法,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与园区公司及园区企业之间的关系,拟定大学科技园入园条件,负责入园项目的审批、考核、种子资金发放等各项管理工作。管委会下设的科技园管理办公室,负责园区管委会的具体事务工作。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在管委会的指导下,负责科技园的具体管理和运营等业务,主要承担园区建设、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招商引资、技术转让等项职能,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法律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为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

二、贵州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的配套政策设计

(一)资助类政策

一是设立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基金。由大学科技园区管委会设立“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基金”,该项资金由省政府、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与大学城科技园管委会共同出资组建,作为大学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人才开发。二是设立大学技园区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产业发展资金从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采取无偿资助方式。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大产业化项目专项、以及重点产业联盟专项等方面。三是实施大学城开放实验室工程,并设立专项支持资金。这里,开放实验室工程是指,依托大学科技园区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转制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建立的,以行业应用为导向,以服务企业为目标,对大学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开放、资源共享的实验室,为科技园区内企业提供各种有效服务。而对大学城开放实验室为园区企业提供的服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四是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创新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创新资金主要用于大学科技园区一般创新项目支持资金、重点创新项目支持资金和股权投资项目支持资金。五是设立科技重大专项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科技园区内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市财政配套资金和贵州省科技重大专项资金。

(二)投融资类政策

一是支持大学科技园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大学科技园区管委会每年在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支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具有良好信用的企业可以申请大学科技园区产业发展资金、企业担保贷款补贴资金等公共财政资金支持。同时可以申请小企业扶持资金、留学人员扶持资金等公共财政资金支持。二是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大学科技园区信用贷款扶持资金从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中列支,并按照年度预算进行安排。科技园区企业的信用贷款服务业务,应当由与大学科技园区管委会合作的银行和在大学科技园区管委会备案的信用评级机构共同实施。三是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大学科技园区设立为科技企业服务的专营机构。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大学科技园区内设立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支行、信贷中心等信贷服务专营机构,通过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支持各专营机构在大学科技园区开展科技金融创新试点,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加大对科技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四是扶持科技园区企业担保融资。鼓励担保机构在大学城的设立和发展。相关部门出台政策鼓励各商业银行在大学科技园区设立为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服务的信贷专营机构,给予信贷专营机构一定的购(租)房补贴和业务风险补贴。合作的担保机构为企业提供的票据担保、合同履约担保等统一纳入政策支持的范围。五是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金融支持。建立支持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金融综合服务机制,推动科技园区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于首购、订购、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和示范项目、推广应用,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

(三)人才类政策

一是支持人才特区建设的政策。为加快大学城人才特区的建设,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布局、境外股权和返程投资、人才培养、资助(如为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优先提供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支持政策。对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贵州省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高层次人才,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住房与配偶安置。采取建设“人才公寓”等措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定向租赁住房。二是支持高端领军人才聚集的政策。为实现大学科技园区的战略目标,持续培育和发展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军型企业,需聚集和培育一大批海内外高端领军人才,包括战略科学家、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未来之星、风险投资家和科技中介人才。三是建立科技园区高端领军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定绿色通道。建立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审在园区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和其他急需紧缺人才。对园区急需紧缺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可按照特殊岗位招聘办法,实行专项招聘或聘任。

(四)创新类政策

一是支持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政策。对于纳入统计范围的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到一定增长比例的,通过大学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给予一定的配套资金支持。支持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开展技术平台建设、技术改造、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工程,专利标准创制、品牌管理、投融资等试点工作,对完成试点任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二是支持大学科技园区中小科技型企业投标承接重大建设工程项目的政策。为帮扶园区企业开拓市场,支持科技园区内的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应用于重大建设工程,帮助企业解决在投标承接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面临的突出困难。鼓励银行根据企业签订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合同,加快放款时间,为企业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大学科技园区管委会按照基准利率给予贷款企业一定的利息补贴支持;给予银行一定的风险补贴。对于在贵州地区实施、全部或部分由贵州省、地州市政府资金投资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在招投标过程中,对园区企业技术或产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三是支持在大学科技园区开展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试点工作的政策。对政府投资项目所需的产品或设备,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园区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对采用园区企业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投资项目,优先安排环保、交通、能源评估,加快审批,优先安排财政预算,确保资金额度;对科技园区企业研发的重大创新药物等,优先进入医保目录或纳入政府储备;政府有关部门在预算中要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支持力度,对提供自主创新产品的科技园区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优先给予资金支持,用于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进一步研发和推广。

三、结束语

第2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法律规定的高等教育中心任务之一。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对于工科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位”的坚强阵地,更是广大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舞台。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在积极探索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1.具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毅力。

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兴趣的深度、广度、稳定性及效能上,都有相当的发展,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需要具有坚强的毅力。大学生能够意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缺乏毅力,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虎头蛇尾,甚至放弃追求。例如,我院科技创新园每年刚开学招新的时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但到学期末能坚持一直在创新园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很少。

2.具有创新意识,但不善于利用和创造条件。

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行为的展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上。工科大学生普遍具有科技创新动机,对科技创新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希望在学习中产生新思想与新理论,积极寻找新的学习方法,但由于学校创造性学习条件的局限及学生自身不善于创造和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缺乏向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或同学请教的勇气,往往不能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限制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近期对我校在校三四年级学生进行的一次调查中发现,88.9%的学生未尝试请教老师写过学术论文、68.7%的学生未进行过某种发明创造、71.3%的学生不经常阅读图书馆提供的本专业的理论期刊,可见大部分在校大学生都没能好好把握学校提供的创新条件。

3.思维活跃,但缺乏科技创新思维。

大学生在成长接受教育过程中,随着知识和经验的不断积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维相当敏捷,但同时也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所束缚,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主要表现在:(1)功能固着,将某种对象的功能和用途看成是固定不变的,这是思维缺乏灵活性和独创性的突出表现;(2)权威迷信,绝对相信所学过的知识,全无批判意识,导致思想僵化和禁锢;(3)思维惰性,根据考试内容进行功利性学习。

4.科技创新“体验型”多,成果转化少。

为激励“挑战杯”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各大高/,!/校都在政策、资金和学生期末综合测评上给予倾斜和支持。然而,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三大激励措施:证书、学分、奖金却成为部分同学参与活动的“动力”。其结果是部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不愿进行系统性的长期研究,稍有阶段性成果就匆匆鉴定、报奖,这些短期行为既难以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突破性成果的产生,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1.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塑造大学生创造人格力量。

我们应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通过社团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活动,营造宽松和平等的环境氛围,把大学生从机械地接受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使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积极性在理解、鼓励和支持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帮助学生发展个性,发挥特长和优势,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例如我校根据学科特点建立了各种科技社团组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科技社团充当了参与者和组织者两种角色,通过组织不间断、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科技创新活动,不同学生在科技活动中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活动。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多开展科技知识竞赛、论坛、讲座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更多学生进入学术环境,了解当前科技前沿动向,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各类作品大赛、制作和发明比赛,使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在自觉进取中培养自信,在迎接挑战中培养勇气,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塑造创造人格力量。

2.以课外科技活动为平台,激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

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然而,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都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这一难点,必须用实际内容、具体形式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是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电子

设计大赛为龙头举行各类竞赛,如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大赛、程序设计大赛、节能减排竞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的开展全面调动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了科技创新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欲望。二是设立科技创新项目。如学生科研计划项目、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开放性实验项目等,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或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保持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作为保障才能起到实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组织管理方面的制度,如人员的安排、机构的设置、资金的投入、场地的建设,等等,都应该建立科学和规范的制度。二是相关的奖励制度。奖励应该是多层次、多形式的,有国家级、省级的,也有学校甚至院系一级的。在学生奖励方面,可考虑设立“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奖”、“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大学生科技创新标兵”等荣誉称号;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学分折算制度及科技创新成果与相关课程考试成绩挂钩的制度;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奖学金挂钩的制度及制定科技创新与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制度,等等。在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方面,如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建立指导教师优先晋升职称、职务及优先给予科研课题立项的制度,以及教师指导学生科研和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给予计算工作量等方面的制度。还要设立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集体奖,充分调动大学、院系和学校其它部门和社会有关部门的积极性。

第3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 工科大学生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自1981年全国实行学位制度以来,本科毕业生都要通过撰写毕业论文这关,以获得学位。对于工科大学生而言,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和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解决和分析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是训练学生独立工作和思考问题,参与科技创新及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环节。但近年来由于受到高校扩招、学生面试、就业等因素的冲击,教学质量持续下降。因此,如何做好毕业论文工作,与时俱进,是工科大学教学环节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工科毕业论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毕业生频繁就业面试,严重影响毕业论文工作正常进行。

工科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包括选题、文献综述、开题、实验、论证、撰写论文、答辩等诸多环节,通常博士生、硕士生完成相同工作,需要2年以上时间,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所有事务必须在短短4个月内完成,然而在此期间不少学生却把主要精力放在参加各种社会考试、面试及找工作上,根本无暇顾及毕业论文的各项工作,而学校也往往会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暗中降低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这样就导致了论文质量的严重下滑。以我的工作实践为例,2006届到2011届染整专业本科毕业生进实验室工作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中不难看出,学生实验时间逐年下降,工科毕业论文多属科学研究型或技术应用型,必须进行大量实验,摸索研究,充分论证。课题实验时间过短,一方面将导致无法完成既定任务,另一方面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给高校的教学和学生本人能力的培养造成极大损失。

2.资金设备短缺,难以达到课题创新性要求。

总书记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要以系统的观点统筹小学、中学、大学直到就业等各个环节,形成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有效机制”。[1]

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教学当之无愧是最重要的环节,而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反映了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败,所以指导教师制定课题应充分考虑实用性,强调创新性。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课题既刻板又重复,究其原因主要是实验室条件及经费的限制。如今学科交错现象在毕业论文中屡见不鲜,不少指导教师在制定课题时往往突破自己的专业领域,向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领域探索,这就导致原有的实验室条件难以支持课题进行,比如纺织专业实验室原本侧重于物理机械性能检测及织造工艺设计,但现在整个学科向材料及染整靠拢,进行新材料合成及应用时,只能借用设备,支付高昂的使用费。此外,本科毕业论文实验经费过于紧张,购买实验药品尚显不足,故难以对课题进行反复研究,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无经费去加以解决,往往造成研究的中断、放弃,浪费了老师与学生的大量精力与时间。

市场经济下,不少高校为吸引生源,不惜负债经营,把学校扩建成豪华校区,据有关报导2002年底央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为88亿元,而至2005年底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2007年7月初,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到2500亿元左右[2]。高校负债扩建对高校日常教学造成许多不利影响,由于财务困难,不少地方高校在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等方面资金不足。这无形中就给课题创新性戴上了无法突破的桎梏。

3.高校学员扩招导致高素质教师资源缺乏。

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发展为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迅速增加,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却相对滞后。目前,不少专业师生比例失调,几年前每位教师指导3―5名学生,而如今增至8―10名,每位学生的面授指导时间成倍减少,而且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水平本就参差不齐,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能力存在极大差别,一旦教师指导的学生太多,工作上难免会顾此失彼,这势必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此外,很多学校都规定,同级学生的毕业课题不得彼此一致,每个教师在规定年限内不得重复以前的课题,如此可促进教师积极创新,但每年教师必须针对多个不同的新课题进行指导,所以工作负担很重。

4.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思想上认识不到位。

目前,由于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与教师的个人利益无太大联系,有些指导教师忙于私事,工作责任心不强,按照规定,毕业论文期间,教师每天至少有两个学时用于指导学生,但如今大多数高校教师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甚至有少数教师把往届的毕业论文直接交给学生抄袭,或者根本不指导,任由学生“发挥”,等等,造成严重后果。近年来实验室爆炸、灼伤、电击等事例屡有发生。而院校领导对指导教师管理相对松散,学院负责人往往对指导老师仅要求按时上交材料,至于材料的来源,质量如何,并不关心。就学生方面而言,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加上求职、网游和拜金主义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对毕业论文往往持消极应付的态度。所撰写的毕业论文如同“行尸走肉”,缺乏必要的“灵魂”,有的甚至直接抄袭或请人。“打假斗士”方舟子曾说:“毕业论文是刺激造假的温床。”大量的本科毕业论文导致了教育繁荣的假象,实际上却存在相当数量的糟粕,由此引发了本科毕业论文有没有必要存在的讨论。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建议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并非必不可少。在美国,不仅本科生不写毕业论文,连硕士生都不用写毕业论文。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取消本科毕业论文可能是大势所趋。”根据中国青年报在2007年的网络调查显示,有42.5%的人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3]。毕业论文成绩如同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如果仅仅是因为学生就业压力大,就可降低标准,甚至是干脆取消,那么学生在校的学分制度是不是也可以取消?是不是学生的学科成绩不合格,也可以降低标准让其顺利毕业?退一步说,取消了毕业论文,给学生一个学期的时间去找工作,学生就可以顺利就业吗?

二、提高工科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对策措施

1.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提前进入毕业论文阶段。

针对毕业论文工作中出现的时间冲突问题,不少院校进行了教学改革,大四上学期课程快结束时就开始布置毕业论文工作,放寒假前学生已经选好题目,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学生利用寒假期间查找资料,开学时上交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但这种做法仍有很大的不足之处,首先期末是同学们复习功课,迎接期末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时刻;其次,学生离开学校后,对于文献的查找相当困难,无论网络,还是当地图书馆都不能给予学生足够的帮助;再次,大多数同学放寒假都必须回家过年,活动很多,要求同学们静下心来做学问实在勉为其难;最后,即使学生在期末下载打印出材料,带回家研习,但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得不到指导老师及时的解惑,也无法找资料释疑,容易造成瓶颈,难以继续下去,所以寄希望同学们充分利用寒假,可行性不高。我认为毕业论文工作应进一步提前,以错开学生应聘、就业时间,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日本学生大三末期开始根据个人的爱好和兴趣选择研究室,学校根据学生的志愿进行分配和调剂,一进入四年级,就到各自的研究室上班,学生一进入研究室就完全体会到一种学术研究的氛围,博士生、硕士生和四年本科生搭配形成梯队式结构。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加长毕业论文的时间。可以参考博士、硕士的培养方法,把课程教学与毕业论文合理搭配。以染整工程专业为例,公共基础课程如高数、英语等合并,全校所有专业合并,分班滚动开课,由各专业学生自行选择上课班级;专业基础课如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可安排在第一两个学年内完成,所有专业选修课如染整机械、染整环保工程等则安排在第三学年。在第五学期开始就进行毕业论文工作,主要完成师生双选、选题、文献综述、初步确定研究方向。学生可根据指导教师要求或课题研究需要选择专业选修课,而教学院部也应该对选修课的设置进行优化,多开设一些前沿课程,如测配色技术、光化学技术,并将部分原有课程进行撤并,如生态纺织品检测与仪器分析,等等;第六学期完成开题工作,并初步进行实验尝试,验证其可行性;第七学期建立严格的实验实施方案,系统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进行必要的补充性实验,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扩大选题范围,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课题的创新性与实用性。

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所以毕业论文的选题要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的水平,落后于时代的题目不能采用,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不变的前提下,可以广泛地从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专业所处行业的生产实际、专业技术发展的最新领域中选题,使其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也可以引导学生到工厂调研,与工人师傅和技术人员座谈,分析生产实际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讲话中指出:“高水平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实验室的数量与水平是一所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之一。”[4]毕业论文创新性成果得以实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状况,如果学校不重视实验室资源建设,就很难向大学生提供实际动手操作的条件和机会,这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也难以在科学研究领域占一席之地。因此,在实验设备上应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验室环境,提高本科生实验经费标准,更好地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应加强生产企业、兄弟院校的联系,互通有无,确保毕业论文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高素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引进高水平专业人士共同指导。

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5]目前,高校扩招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师生比例严重失调。为缓解压力,不少高校大量引进教师,但部分教师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缺乏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了学生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不仅要培养他们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善于创造的本领,广博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及教学功力,更要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境界和真挚的教育情感。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如今部分教师忙于拉关系、搞项目、开公司、为商人炒作,而给学生传道授业,却引不起他们的兴趣。上课时照本宣科,避重就轻,上一节课放一节课,或是干脆让他们的研究生给本科生上课。可以想象让这样的教师,即使是知名教授、社会达人,指导学生做论文,质量可想而知。大学四年是人生观形成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时期,指导教师的人格、品德、人生观、科研能力和学术精神能随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老师尚不爱岗敬业,学生又怎能健康成长,所以在指导教师的选用上决不能滥竽充数,必须制定严格的制度。要严格考查指导教师职称等级、实践能力及论文水平;对于其他工作比较繁忙的教师,不推荐其指导论文;限制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为2―4人;扩大指导教师选择范围,解决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可以聘用其他高校教师、离休教师、优秀博士生,甚至聘用企事业单位的高级工程师;打破专人指导的局限性,对于一些复杂的课题,可以多人联合指导,由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组成课题组,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弥补单个教师知识的缺陷,使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得到最专业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4.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严把答辩关,综合评定学员成绩。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指出:“要加强学风建设,坚决反对沽名钓誉、弄虚作假,大力倡导淡泊名利、科学严谨的学风,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学生养成勤奋好学、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严惩学术不端行为。”[6]良好学风的形成离不开严格的管理。毕业论文中,指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组织管理是保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各院(系)应层层负责,齐抓共管,加强过程化管理,抓好每一个环节。我们要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的作用,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式检查和督导。

在论文选题阶段,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自身的兴趣出发,进行双向选择。每个老师必须提供多于所带学生数的题目,由专门成立的毕业论文选题专家组,对每一个题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进行分析、审核,在内容上严格保证工作量、难度和质量。学生根据兴趣、公布的题目、指导教师科研现状,填写2―3个志愿,再由老师选择学生,最后通过教研室进行调整。

在论文进行阶段,仿照博士、硕士培养方法,指导老师每周须组织学生开课题组组会,主要进行考勤、检查、答疑等工作,并做好记录,作为评定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学校须建设好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学生通过电子邮件、在线答疑等方式与指导老师联系。学院也应定期检查教师与学生双方面工作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在论文写作阶段,本科毕业论文应该注重实质,坚持原创,严禁找人、抄袭,凑字数。由于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前,没有撰写科技论文的经验,院系应用举办科技论文写作专题讲座或者直接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系统地向学生讲述论文写作需要注意的事项,指导教师在检查毕业论文时,严格把关,提高规范化程度。

在论文答辩时,推行学生答辩资格审查制,特别请专人进行外文摘要的评审,严把答辩关,对不遵守学校纪律,不符合答辩要求的学生,不允许答辩。答辩分组进行,导师一概回避,严格按程序进行,避免答辩走过场的现象。要加强公共监督,可以参照各种展览会的形式,将本专业学生分成3―4组,每组学员必须制作能反映课题意义、内容及成果的墙报,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张贴,并回答参观学生或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既要做到标准化,又要注意灵活化。缺乏统一的标准,就难以给出公平的成绩。为了避免出现不公平的现象,必须对评定标准进行统一规范。比如可以细化量化成绩如表1所示。

各工科院校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标准,但成绩的评定也不能僵硬地套搬标准,对于论文有重大突破,很高实用价值的学员应适当加分。可参照欧美学生论文考核的是4个方面:①论文的背景知识是否与专业相符,有何意义;②论文中应用了什么样的专业原理;③论文中得到了什么样的解决方案;④论文有没有给出什么特别的个人建议和创意,由院系组织专家组综合评定成绩。

三、结语

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4号文件)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我们要认真贯彻教育部4号文件精神,充分认识搞好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共同努力,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6-6-6.

[2]黄斌.浅议高等学校负债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11).

[3]王兴芳,国芳.本科毕业论文不写也罢?中国青年报,2007-12-17.

[4]周济.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的演讲.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文集(第3辑),2006.7.14.

[5].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7-8-31.

[6]袁贵仁.加强教育系统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中国教育报,2011-2-12.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学科馆员 学科结构 文科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是指图书馆既具有某个学科的专业学历,又具有情报信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通常被誉为学科文献专家(Bibliographer)。我国的学科馆员制度是在借鉴国外学科馆员制度成功实施的基础E发展起来的。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成立了“学科馆员小组”,开创了我国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先河。随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纷纷效仿,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近60所大学实(试珩了学科馆员制度)。

1我校的学科结构现状与图书馆建设

1.1加强重学科建设。我校自1954年成为国家首批确定的6所重点大学以来,一直重视重点学科的发展,例如材料、航天、土木、计算机等学院都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81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重点研究(院、所、中心)、实验室(36个),国家工程研究中42,(3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22人)。1996年我校首批进入国家“2l1工程”重氨彦没的院校。经过“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建设我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相结合,多学科、开放式、研究型的国家重大学。

1.2促进薄弱学科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等院校纷纷合并,学校规模、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在这一形式下,我校也加大了薄弱学科的发展力度。文科专业是我校的薄弱环节,1995年哈工大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了,它标志着我校的文科建设迈上了—个新的台阶。人文学院学科门类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一级学科8个。有社会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4个本科专业,社会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有哲学、社会学和理论3个硕士学位—级学科授枧(覆盖2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有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招生,1个社会工程与管理博土;承担面向全校开设的从本科生层次到博士生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以及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公共选修课。

1.3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模式。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辅助部门。高校图书馆为各学科服务的宗旨是:以其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重点支持优势学科,辅助薄弱学科。面对我校各学科迅猛发展的形势,图书馆也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转变观念。如何发挥各院系原有的学科优势,促进新成立学科专的发展,是学校教学科研中的一件大事。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学者同仁们就此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具有指导作用的建议和对策,其主要观点就是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图书馆就可以加强同院系之间的紧密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在文献信息方面的需求,有针对陆地开展工作。

2我校建立文科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及学科馆员的服务要求

2.1文科学科馆员制度建立的必要性。我校文科发展已初具规模,完备的学科建设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对藏书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我馆藏书传统以重点学科为主,忽视薄弱学科。新兴学科尤其是文科的发展,促使我馆要重视文科文献资源的建设,以满足文科科研需求。

(2)对信息服务的整体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往信息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重点学科,而今随着人文学科的发展壮大,服务对象已扩大到各个学科领域。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领馆员们猝不及防,加强对薄弱学科的服务力度势在必行。

(3)对服务手段、服务方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往馆员注重的是重点学科的服务,对薄弱学科,从藏书到信息检索都不太重视。而新学科的发展要求馆员应迅速了解新学科的发展动态,为各学科的学生及科研人员提供完善的基础和高端服务。

(4)对用户信息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关于外文数据库,以往馆员只重视重点学科数据库的使用和检索,而对于一些文科方面的数据库了解不够深入。学科馆员应该熟练掌握文科期刊数据库,如SAGE。并能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科技查新。

2.2文科学科馆员的服务要求。首先,学科馆员要融人一线,服务—线。作为我校的文科学科馆员跟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重点学科的服务较为成熟。而文科在学校由于是后起之秀,好多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服务并不十分熟悉。这就要求文科学科馆员尽可能多的到院里,到科研一线。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其次,用户在信息保障、信息需求、信息服务上存在的问题,服务该院(所)的学科馆员都必须履行全责。学科馆员要为服务的过程和效果负责。解决不同研究所的不同问题,没有既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学科馆员自己去探索,去创新。最后,对大量原始文献进行集中分析论证后编写成述评、专题报告、综述等浓缩型情报资料,直接供大家利用以加快教学科研进程。

3关于我馆建立文科学科馆员的几建议

3.1提高馆员素质,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图书馆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针对学科专业情况,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有计划地在瞳上和结构上不断完善学科馆员队伍。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则是对现有图书馆员的培养和提高,以期尽快达到学科馆员的条件和要求,这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3.2建立突出专业性和服务综合性相结合的全新管理模式。固有管理模式与学科馆员制度冲突的问题,可以考虑将学科馆员按照对口学科设为各个书库的主管(如文科学科馆员可以分管中文社科阅览室),而不是隶属于信息咨询部,避免与文献资源部门和网络资源部门协作的不通畅。学科馆员成为专业书库的主管后,承担专业书库文献资源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还可以跟踪学科前沿课题,围绕教学和科研课题搜集整理资料,配合所负责学院开展定题跟踪服务,从而充分发挥其学术价值和服务价值。

3.3建立合理的考评体系。学科馆员可以实施优胜劣汰的考核评价体系,根据各个馆员的具体工作内容(馆藏发展、经费合理使用、参与咨询课题的情况、举行讲座的数量及效果等)进行年终测评。除了上述测评之外还要收集各个学科的师生对本学科的学科馆员工作的评价意见,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测评的另—个重要标准。与此同时,馆内还可以定期开展各类学科的考试考核,让更多的有实力的工作人员有机会参与竞争,优胜劣汰。这样,既保证学科馆员服务的高质量,又促进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科馆员人才的培养和更新。

结语:图书馆已不再是—个封闭的系统,而是—个开放的多功能的信息中心。尽管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将并存发展,但传统图书馆那种被动的服务方式已经没有生存的根基。用户信息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图书馆也必须因需要而变,动态适应用户的变化。学科馆员制度要达到既定的目的和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基础的薄弱要求我们不能只看一时的效果,要从长远的目标来看制度实施后所带来的虽迟缓但持续的进步。我们要在创新中不断摸索,寻找符合本馆实际的发展途径和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学科馆员制度发展的道路,以适应社会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现代图书馆。

2.2文科学科馆员的服务要求。首先,学科馆员要融人一线,服务—线。作为我校的文科学科馆员跟其他学科有所不同,重点学科的服务较为成熟。而文科在学校由于是后起之秀,好多科研人员对图书馆的服务并不十分熟悉。这就要求文科学科馆员尽可能多的到院里,到科研一线。为用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其次,用户在信息保障、信息需求、信息服务上存在的问题,服务该院(所)的学科馆员都必须履行全责。学科馆员要为服务的过程和效果负责。解决不同研究所的不同问题,没有既定的模式可以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学科馆员自己去探索,去创新。最后,对大量原始文献进行集中分析论证后编写成述评、专题报告、综述等浓缩型情报资料,直接供大家利用以加快教学科研进程。

3关于我馆建立文科学科馆员的几建议

3.1提高馆员素质,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图书馆应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针对学科专业情况,按照合理的结构比例,有计划地在瞳上和结构上不断完善学科馆员队伍。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则是对现有图书馆员的培养和提高,以期尽快达到学科馆员的条件和要求,这是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3.2建立突出专业性和服务综合性相结合的全新管理模式。固有管理模式与学科馆员制度冲突的问题,可以考虑将学科馆员按照对口学科设为各个书库的主管(如文科学科馆员可以分管中文社科阅览室),而不是隶属于信息咨询部,避免与文献资源部门和网络资源部门协作的不通畅。学科馆员成为专业书库的主管后,承担专业书库文献资源的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还可以跟踪学科前沿课题,围绕教学和科研课题搜集整理资料,配合所负责学院开展定题跟踪服务,从而充分发挥其学术价值和服务价值。

第5篇

1.1基于学生的视角

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视程度不高,态度不端正,没有积极性,只是被动接受安排,消极等待。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不好,不了解所学专业领域的发展方向,缺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自主性学习不强,过分依赖指导。造成现在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就不知所措,不会利用网络和图书馆资源寻找和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只能消极等待指导教师的帮助或者按照其他同学先行探索的套路进行效仿。

1.2基于教师的视角

高校扩招以后,造成短时间内师资严重不足,教师工作任务极其繁重,被迫大量引进新人,而新进教师又普遍缺乏教学工作和工程实践经验,最终造成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能力的不足。同时,老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投入程度也不好把握,指导太细致太详细,会约束学生的设计思路,限制其创新能力的发挥;若指导过于粗狂和简单,不能建立学生系统设计的良好思路,会造成学生的茫然和无措。同时,毕业设计经费的增长落后于各项成本的增长,使得毕业设计的工程实践性太弱,无法起到锻炼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

1.3相关问题的深层次分析

我们现有的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手段落后,方法陈旧,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造成学生实际能力与工程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现行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体系,侧重于从学科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却割裂了其在工程中的相互联系,系统性的课程改革滞后,导致学生系统应用知识的能力严重不足;对学生能力的认定过于重视考试和成绩,对难以考试的综合性能力的思维训练重视不够。这些做法扼杀了一大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实践动手能力弱,缺乏运用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势必影响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少且脱离实际,导致现行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工程素质培养弱化,导致大学生严重缺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乏典型体现在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时,不知如何选择课题,不会查阅资料,不会分析和归纳,只能采取模仿、抄袭和拼凑的方式。

2提高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的可行性对策

2.1优化毕业设计选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着手进行毕业设计选题的模式是采用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学生在1:1范围内选择。而题目的范围大小、难度高低等都是指导老师完全确定,没有与学生任何交流,不能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去向等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指导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自己定题,也可以考虑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共同来探讨选题内容和范围。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创新意识。如果能将学生的签约单位也参与进来,与老师、学生三方共同讨论毕业设计题目则更好,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自身特长,又考虑了就业单位的岗位实习,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起着引导和榜样作用,其责任心和指导水平直接影响学生毕业设计的教学质量。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坚持每周一次的小组面对面指导,对每周的任务做总结和展望,从而督促学生扎实完成每一步骤、每一环节,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设计的各项任务。现阶段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最欠缺的是实践经验,因此,要加强教师实践性环节的锻炼,组织指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在工程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3加强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的规范管理和监督

学校应以教务处为牵头部门,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规范流程和管理文件,将毕业设计的内容范围难度、指导教师的职责任务和工作量考核、答辩成绩的评定细则、毕业论文的格式等文件化、规范化。建立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加强专业督导团的督导工作,明确分工,协调工作,开展前期引导、中期检查与后期抽查为主要环节的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强化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管理。前期引导:组织学科资深教师和专业督导团与系(教研室)老师及部分学生对选题内容和范围进行初审,判断是否满足毕业设计的工作量要求,难度是否合适,相关实验条件能否满足,学生能否能按时按量完成等。中期检查:包括开题内容检查和初步方案检查。组织学科资深教师和专业督导团对设计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英文资料翻译等前期工作进行抽查。重点检查学生的文献综述的分析整理,讨论学生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判断其设计难度和工作量要求是否合适,进度计划是否切实可行;检查学生的课题初步方案草图、有关国家标准和技术文件的整理和完成的论文初稿。后期抽查:包括答辩巡查和后期抽查。由教务处牵头,各专业督导团分头参与部分答辩过程,检查答辩工作的组织是否有序、规范。毕业设计结束后,对优秀、不及格和抽查的其他毕业设计进行重新审定。

3总结

第6篇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应用性与理论性紧密结合且对应用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在教学内容方面,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开设需要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地设置,例如,人文社科类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文字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考虑到毕业生从事文字编辑、图形图像和音频视频处理等工作,可重点开设高级办公自动化和多媒体技术课程;经济管理类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数据库应用系统能力,毕业生未来从事数据分析和处理等工作,可重点开设数据库技术的实验课程;艺术类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毕业生将来从事数字媒体处理等工作,可重点开设多媒体和硬件技术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的设置,一方面要参考行业实际需求,另一方面需要了解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兴趣程度,因此,不定时地设置课程调查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回答问卷,收集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可以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在教学进度方面,由于短学期制的限制,每个学期的教学周缩短为10周,这必然需要课程压缩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授课,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围绕基础知识,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难点,同时增加课外实验与上机练习要求,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课程调查和反馈机制通过设置合理的调查问卷,采取数据挖掘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最大化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点,方便教师有效掌握教学进度。

2课程调查和反馈系统的可行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过程影响学生,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反过来影响教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讲什么、怎么讲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的教改话题,最直接的反馈形式来自于学生。一方面,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另一方面,通过课程调查反馈系统,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了解学生的偏好,使其及时转换为教师个人的教学信息,从而调整或加强课程内容的讲解和答疑。尤其是在调控教学内容时,教师能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循序渐进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最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每一环节都力求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以提高教学质量。例如,面向美术学院的学生授课时,教师应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将一些艺术素材引入到课堂上,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移动终端在大学生中已非常普及,因此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在应用实施方面是可行的,但随之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教师授课时,大批学生低头玩手机现象十分严重。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点。教师如果能提供一个移动终端可访问的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习兴趣,显著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互动环节,由于性格等原因,不少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移动终端和无线接入点的普及改变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允许学生点点手指头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当堂设置课程调查问卷,允许学生通过智能终端实现师生互动,为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方便。因此,智能移动终端和基于网络的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流方式。

3课程调查与反馈系统设计

3.1总体设计

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管理、课程与班级管理、问卷管理、数据统计与分析四大功能。用户管理部分包括用户信息导入、用户账户维护、用户与班级关系绑定功能。课程与班级管理部分包括课程信息导入、课程与班级关系、课程与任课教师关系绑定功能。问卷管理包括问卷命题、问卷维护和修改、问卷复制与有效时间设置等功能。数据统计与分析部分主要以多维度呈现定量和定性统计结果,并以图形化和表格化输出方式展示统计结果,包括按问卷模式统计、按学生模式统计、打印以及文档输出等功能。系统包括4种角色,即超级管理员、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其中超级管理员拥有初始化数据库权限,管理员拥有系统配置、修改个人信息、导入用户数据、出问卷、修改问卷、统计与分析问卷、修改有效时间等权限;教师则具有修改个人信息、导入用户数据、出问卷、修改问卷、查询与统计问卷、修改有效时间等权限;学生能修改个人信息,并有根据问卷回答问题等权限。为了实现灵活多样的课程调查,系统将课程、班级、教师与学生存在逻辑关系的数据结构进行第三范式的设计,从而降低偶然性。教师和课程是一对多的关系,课程与班级是一对多的关系,班级和学生是多对多的关系,这样设计的好处是任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个班级学生开展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同时通过问卷复制功能可以将问卷快速复制给另外一个班级,提高问卷出题的效率。

3.2系统功能介绍

3.2.1批量导入数据

为了方便数据的维护和管理,系统允许管理员和教师采用电子表格XLS的形式导入用户人员数据。导入用户信息时,可先设置学(工)号作为用户名和默认密码,允许用户登入后自行修改。在管理员角色下,可以对用户重新分配一个角色,但系统中的每一个用户只允许绑定一种角色。

3.2.2课程管理与维护

系统会自动分页,每页20条记录。管理员可对课程进行维护,其中每个课程编号对应一个课程名称,允许根据查询条件和关键字查询相应的课程,同时提供全选、反选等按钮便于删除操作。

3.2.3添加班级与问卷

将课程绑定到某个教师的操作后,每个教师可针对自己的授课班级定制调查问卷。添加新问卷时,需要选择班级、教师,并填写调查问卷名称;同时,设置问卷开始和结束时间,确保问卷的有效性。问卷形式包括单选、多选和问答3种。在出题过程中,管理员或教师可以随时浏览和修改问卷。

3.2.4问卷与结果导出

在结束调查统计之后,系统允许管理员导出问卷结果并以电子表格XLS形式保存输出,问卷内容则以文档Word形式保存输出。系统提供了汇总模式、题目模式和学生模式查询统计输出,此外,还提供了历年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功能,使教师能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届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教学效果。

4结语

第7篇

摘要:大学生科技竞赛;课程建设;练习组织;创新人才

一.大学生科技竞赛的课程建设

1.分层次开设各类科技竞赛选修课

学校在组织大学生科技竞赛时,遵循“两个导向”原则摘要:一是科普性导向,即竞赛要面向广大同学,使更多同学了解科技竞赛并参和进来;二是科研性导向,即各教学单位举办专业性强、水平高的科技竞赛。因此在选修课开设方面,学校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开设科技竞赛选修课。如面向没有电子设计基础知识的学生开设电子设计基础班,采用大班教学形式,一般120~140人左右,以普及科技竞赛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喜好为目的;而对于具有电子设计基础知识的学生则开设电子设计提高班,采用中班教学形式,一般60~80人左右,以提高科技竞赛能力为目的;另外,对达到电子设计提高班水平且有初步参赛意向的学生开设电子设计竞赛班,采用小班教学形式,一般为40~50人左右,以培养竞赛选手为目的。

2.面向竞赛学生开设科技竞赛练习课

练习课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集中练习借鉴“商品超市”和“菜单选择”的管理理念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如计算机程序编程、设计规划、论文撰写、信息处理、团队分工协作、案例分析、实战练习等模块,竞赛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部分课程模块重点练习。部分课程模块用于强化练习,部分课程模块用于基础练习。集中练习课由经验丰富的竞赛指导教师主讲,以课堂讲授和练习为主,对竞赛学生的应战能力进行统一培养和集训。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对最终参赛的选手进行所有模块的综合练习。

分散练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疑问或困难时,竞赛指导老师负责答疑指导。

3.合理布置各类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内容

竞赛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侧重将竞赛思想和内容融入其课程教学中。如在高等数学、概率论等课程中,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其中;在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中,可选择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教学。

选修课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面向对象,各有侧重。基础班侧重竞赛基本知识的普及教学,以激发学习喜好为目的;提高班侧重竞赛基本技能提高,能进行简单的竞赛设计,以提高科技竞赛能力为目的;竞赛班侧重竞赛实战内容的辅导,以培养竞赛选手为目的。

练习课侧重竞赛内容的强化和竞赛辅助技能技巧的练习。

除合理布置各类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内容外,学校还鼓励竞赛指导教师自编竞赛教材和讲义,集体备课,在教学内容中吸取竞赛内容和经验,适当引进国外原版专业教材并采用双语教学,使竞赛教育向多形式,高层次发展。

4.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应用于教学领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教学的适应性得以加强。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建设100门网络课程,其中就包含了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的建设。

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网站建设要求包含教学文件、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课外自学课件、课堂作业习题、课外综合习题、模拟考试平台、在线讨论(留言板)区、历届学生竞赛获奖成果等内容。目前已建成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网络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网站,学生的课堂作业、课外练习通过网络进行,模拟网上考试已通过测试,预备逐步推广使用。

针对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网站的建设,学校明确要求网站内容每学期必须有更新,非凡是作业和试题每学期要有30%的内容调整;在线讨论必须经常关注,及时答复;每次竞赛完成后,相关内容应在4周内完成上传。

二、大学生科技竞赛的练习组织

1.建立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站

为进一步宣传推广科技竞赛,学校建立了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站。在整合、扩充原有竞赛网站的基础上,建成了竞赛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并兼具互动交流功能的网络空间。网站包含竞赛种类、类别、竞赛时间、历届竞赛等基本介绍,学生竞赛成果展示,竞赛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学历、探究方向、教学探究成果等基本团队情况介绍,统计、分析、撰写等竞赛技能知识介绍,在线提问和交流等,并能和学校相关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网站快速链接,让学生能全面深入了解各类科技竞赛。网站深受同学好评,成为学校科技竞赛的最佳前沿阵地和宣传窗口。

2.加强练习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科技竞赛练习指导教师的培育和团队建设工作。在教学业务方面,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和规模的教学研讨,集体讨论教学大纲、编写练习教材、完善教学文件、探索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通过练习指导教师的共同参和,确定了各类课程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定位。鼓励并支持练习指导教师开展各项科研工作,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促进教学,全面提升竞赛水平。

我们还采取“1+1”练习指导教师培养方式,即每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带一名新指导教师,通过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教学指导功能。同时,“1+1”培养方式也保证了练习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

3.加强竞赛技巧练习

学校通过开设练习课,分模块对学生进行长期竞赛练习,在竞赛相关技巧练习中,有三个技巧非凡需要重视和加强。

(1)信息处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发展,通过网络可以快速获取各个领域的知识,但哪些信息对竞赛更有效以及如何选择信息,却让很多学生头疼。加强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的和必须把握的信息,建立信息评价标准体系,学会选择有意义的信息,将对竞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论文撰写。竞赛最后提交的成果形式是科技论文(部分需设计作品),因此,论文撰写质量直接关系着科技竞赛的成绩,加强论文撰写的规范性练习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设置了科技论文的撰写模版,对论文的结构布置、撰写格式、文法和表达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3)团队协作。每组参赛队设立一个指挥员,每个队员在竞赛中各有分工。在设计策划中,要求队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群策群力、默契配合,要求队员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能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使整个竞赛有条不紊。

4.参赛选手培养程序

通过分层次开设选修课,学校有了一支相对固定的竞赛选手队伍。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摘要:竞赛选手在提高班中产生,根据学生在提高班中的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对其总平均成绩进行排名,在学生有参赛意愿的前提下,择优录取,组成竞赛班。通过竞赛班的实战练习,学生对相关科技竞赛的内容、设计思路有所了解,也具有了一定的竞赛技能。同时,要求竞赛班的所有学生均需参加练习课的集中学习,但可根据自己的特征,选择相关练习模块;空余时间可以通过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站进行分散自学。参赛选手在竞赛班中产生,根据学生在竞赛班中的成绩排名,择优录取。参赛选手必须经过练习班所有模块的集中强化学习,组队时兼顾学生不同的技能特长,做到优势互补。

三、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积极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喜好和能力,搭建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是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保障。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问题;对策

中国分类号:G633.2

引言

当前,逃课现象在大学高校里已经是司空见惯,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逃课现象更加严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逃课现象,不仅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的现状及问题

据网上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统计,在回帖的近两千名学生中,曾经存在逃课现象的就占96%以上,仅有不到4%的学生未逃过课,可见,大学生逃课现象在大学里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常逃的一门课程。为此,笔者对武汉音乐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一次随机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堪忧。据调查结果显示,超过45%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纯粹是为了拿到学分;有16%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未来发展没有用;仅有不到10%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感兴趣。目前,大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着显性逃课普遍、隐性逃课严重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大学生逃课已经迫在眉睫。

二、预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的措施

1.完善学校管理,优化思政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学风

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主要场所,完善其各项管理,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而良好的学风对于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减少学生逃课现象就必须不断完善学校管理,优化思政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学风,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供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环境。

一是广大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各门课程中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觉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二是要多利用校园网、学生QQ群等新媒介,传播主流价值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一个活泼、生动的环境。三是学校要积极构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三位一体”、“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大思政平台,营造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政治觉悟。只有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得以提高,才会对思想政治学习产生兴趣,自然也就不存在思政理论课逃课的现象。

2.推进思政理论课课程改革,增强课程吸引力

推进思政理论课课程改革,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才能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及方法论变得富有时代感和新鲜感,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受知识,实现教学目标。思政理论课的教师,要走近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将其融入到理论教学内容当中,使得思想政治理论变得生动化、形象化、生活化。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大学生关注的、事件等社会热点话题来作为课堂的开始,通过现实中的实际事例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结合,使学生自己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其效果要比强硬灌输好得多,同时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3.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师水平和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得政治理论课变得严谨却不失活泼,富有感染力,自然可以有效遏制学生逃课。作为政治理论教师,首先要保持敬业奉献的精神,如果一名思政老师不热爱自身的工作,上课敷衍了事,学生也不可能喜欢上该老师的课。其次,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保持学科知识的与时俱进。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得心应手,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作为政治理论教师,要不断摸索和创新教学技巧,灵活地运用教学力法和教学手段,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变得形式多样、富有活力。首先,教师可以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学会思考、激发其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借助计算机等新媒介,用声音、图像和视频等方式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和学习热情,使抽象的、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4.完善思政理论课评价体系,实现课堂教学、考勤管理、课外实践三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对思政理论课的考评不能只注重理论成绩,而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行为的培养。因此,必须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改变当前逃课日益严重的现状,实现课堂教学、考勤管理、课外实践的三结合。

一是要完善课堂教学的评价。可以通过成立专门的督察小组,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检查,严格要求教师的授课质量;引入竞争机制的职称评价方式,让每一个教师增强责任感,充分发挥其长处。二是要完善学生考勤管理。注重平时考察所占比例,实行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从而确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评成绩。平时表现主要包括: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情况、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同时,要将学生的课外实践纳入考评项目,从多方面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进行考评,多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实践中的整体状况,在考查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的同时,又可以考察其平时的表现情况。

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现象屡禁不止的背后,既有学校管理的缺失、教师工作的失职,也有学生自身纪律观念淡薄等多重原因。预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课,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学校加强管理、教师提高素质、学生加强自律等多方努力。本文提出了诸多预防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逃现象的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但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落实,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戴云.高校本科学生逃课现象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第9篇

关键词:人文学科;教师内涵;教师类型

作者简介:王灵芝(1987-),女,山西介休人,中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8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126-02

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体系中,人文学科是人类的心灵之学,是人类精神的表达者和守护者。儒家先师孔子、孟子、朱子是人文学科教师的典范。因此,具体分析人文教师的特点及类型有助于显现人文教育的睿智性、性灵性和人文性。

一、人文学科研究的视野

1.人文学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三者间的关系

(1)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两者的关系可以简略概括为:一是对立。因研究领域不同,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截然不同。狄尔泰认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的活动,而自然科学研究的主题是自然现象。”[1]二是融合。从科学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出发,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相互交融。马克思曾说,“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2]

(2)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一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一般一起使用,并不做严格区分。如美国国会在建立国家人文学科捐赠基金时采用的定义是:“人文学科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学科:现代语言和古典语言、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法学、哲学、考古学、艺术史、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以及含有人道主义内容并运用人道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的社会科学。”[3]在我国,无论是学术领域(如学科分类体制),还是非学术场合(如图书分类标志)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提法,即“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合二为一,统称“人文社会科学”。二是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是相互独立的学科,但二者并不对立,而是互为补充,相互渗透。如美国学者伯纳德·巴伯认为,“社会科学主要关心分析、预见和控制行为与价值;人文科学则主要关心综合与欣赏……社会科学可以提出对人类行为系统的、实在的新理解;而人文科学有时则可以提供能预见社会科学未来进程的真知灼见。”[4]

2.人文学科的特点

人文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人文学科研究人本身,当然这个人并不是“个体的人”,而是“活生生的个人”,是“作为主体的人”。叶郎认为,“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也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总是致力于设立一种理想人格的目标或典范,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人的完美化。”[5]我国学者认为,人文学科的对象是“人文世界”。人文世界并不是一个实在的世界,而是个人的精神世界与文化世界的统一,具有精神性、意义性和价值性的特征。[6]

人文学科具有独特的研究方法。“人文研究有主体化和感性化的特点。”[7]它尊重人的主体性人格,把人视为有情感的生命存在。当然,人文研究也采用科学方法,如实证方法、统计方法、逻辑方法等,但更强调主客体情感的交融过程。在研究中,人文学者带有强烈的感彩,其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受个人感受与性格个性因素的影响很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人文学科是以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为研究对象,强调研究方法的主体化和感性化,其学科群是以文学、史学、哲学为基础,同时包括由这三个科目所衍生出来的其他科目,如美学、宗教学、伦理学、文艺学等。

二、大学人文学科教师的内涵

人文学科教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有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三方面,即“教师要积累相当的古典文化知识,关注人的存在、价值、尊严及发展,重视德性修养,尊重多元文化价值。”[8]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有稳定的精神品质。概括而言,大学人文学科教师应具有以下特点:

1.具备广阔的人文视野

人文学科教师要涉猎文学、史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人类各方面知识。正如学者黄万盛所言,“人文教师要精通哲学,掌握人类的睿智,探索存在的奥秘;接受宗教学的训练,追寻人的终极关怀,开阔存在的意义;学习历史,积累人类的集体记忆;研读文学,理解人精细深刻的情感世界;探讨政治学、社会学,了解种种的苦难无奈与不尽如意;同样,通过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学习,领悟客观世界的复杂深邃、无穷无尽,以丰富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9]总之,人文教师就是一个杂家,兼收并蓄,熟读古代经典,略通天文地理。

2.拥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第一,对学生人文性的关爱。这种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指向终极关怀的爱。它是一种人文情怀,一种更高的境界,是对“人”的尊重和珍视。第二,教师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原谅学生的幼稚,包容学生的错误,宽恕学生的冒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第三,善于运用体验。教师要以学生的视角观察事物,以学生的心态感受一切,真实经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深度体察和感悟生命的过程。

3.饱含深切的人文情怀

人文学科的根本任务并不是使人有知识,而是使人有智慧。[10]人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人”的存在意义进行终极思考,对“生活世界”进行理解,从而觉悟人生的意义。促进学生把“知”转化为内在的德行与行动的力量,将人培养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主体。

三、大学人文学科教师的三种类型

儒家文化关注人的价值和意义,追求人性的提高。儒家教育思想渗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化成”的教育,具有明显的人文特征。因此,笔者以古代圣贤孔子、孟子、朱子为代表,具体阐述人文学科教师的类型。

1.温文尔雅、徳礼兼备的师长型

学而不厌,教而不倦。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也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11]孔子善于学习,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入太庙,每事问”。[12]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颜渊曾渭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12]

实事求是,教学无隐。孔子对学习抱着一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2]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自己不知道或者不确定的事理,孔子宁可避而不谈,也不向学生胡言乱语。《先进》篇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2]每遇学生“问未切”时,孔子都是“反复戒之,而未尝隐”,坚持将所学知识,全部交给学生。而且对学生一视同仁,决不偏爱某个学生或亲属而授以密笈。他曾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12]

温柔敦厚,爱生如子。孔子待人温和亲切,恭敬礼貌。《阳货》篇载:“居!吾语女”,然后才开始“仁义道德”的说教。简实的话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极富生活气息。孔子对弟子,从学习到生活都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师徒情似父子。他教导子夏要做一个君子儒,而不是小人儒。对颜渊过着“箪食、瓢饮、居陋巷”的困境生活仍能保持乐观的态度极为称赞。对于颜回的死,更是悲痛至极。“颜渊死,子哭之恸!”并大声疾呼:“天丧予!天丧予!”[12]孔子伤心欲绝,足见师生情感之深切。

2.正道直行、学博思远的智者型

刚正不阿,浩气凛然。孟子刚强正直,傲视权贵。在他看来,堂高数仞,榱题数尺;食前方丈,侍妾百人;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都不是自己追求的。孟子所善养的是“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正是凭借于此,他才敢当面指责邹国君主治理无方,才敢对齐宣王予以严厉的教训和质问。言语犀利,锐气逼人,致使对方忽而“勃然变色”,忽而“顾左右而言他”。在论及大丈夫人格时,孟子以“仁义礼智”四端发展“大丈夫”形象,“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3]这种正道直行的品格,浩气凛然的气概实乃温顺君子所望尘莫及。

学思力行,自得专恒。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14]其含义就是懂得学思结合。“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助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15]孟子以读《武成》为例,通过思考,求证之后发现书中内容不能尽信,“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故“只取二三策而已”。[13]此外,孟子强调学习上要深造自得,追根溯源。“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13]学者志于道,日积月累,渐进有序,方可豁然通达。

旁征博引,善于权变。孟子在与诸侯国君主、非儒学派巨擘和各路弟子的谈辩过程中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援引前圣先哲权威性的言论、约定俗成的说法以及相关史实。为了驳斥当时一些诸侯君主只想“无敌于天下”,却不实行仁政,孟子援引孔子的观点“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13]孟子在谈说论辩过程中,既坚持某些经典的正确性,又承认特定条件下处事的灵活性。《离娄》载,针对淳于髡的不解,孟子解释说:“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13]孟子通过机智灵活的变通之策,既维护了封建道德的正常礼制,又无形中教育弟子要学会变通。

3.居敬穷理、格物致知的学者型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朱子认为读书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杂乱无章等。他以读《论语》、《孟子》为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一书言之,则其篇章文句、首位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焉,则意定理明,而无疏易凌躐之患矣。”[16]对于熟读精思,朱熹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之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16]学生读书要少而精,深钻细虑,反复质疑诘难,方可领会圣贤之意。

居敬持志,穷理正心。朱熹认为,居敬就是身心和谐,动静皆养,内无妄思,外无妄动,小心畏谨。[16]它培养的是一种严肃认真、谦恭谨慎的态度。同时要树立远大志向,并持之以恒的坚持。朱熹认为:“学者大要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16]“穷理”,穷者,尽也。诚如朱熹所讲,“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17]不管是“居敬”还是“穷理”,都是为了“正心”。心定如静水,如明镜,方可获致事物之理。

格物致知,身体力行。朱熹认为:“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16]以格物就是即物穷理,穷究到极限。穷理不仅穷自然之理,而且还穷人伦之理。天地、草木、昆虫、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学者须要穷格得尽。读书穷理,切实要身体力行。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件件如此方有益。”[16]在朱熹看来,“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16]朱熹为此身体力行,所到之处或修缮书院、或聚徒讲学,生命的最后还在和学生一起修订儒家经典。

古代儒家的人文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无论是如孔子般温文尔雅、徳礼兼备的师长,孟子般正道直行、学博思远的智者,还是朱子般居敬穷理、格物致知的学者,对当代人文教师而言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启示我们,大学人文教师必须具备人文学科特有的教学人格,独特的文化精神,成就个人德能的智慧。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57.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128.

[3]尤西林.人文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伯纳德·巴伯.科学与社会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91:69.

[5]叶郎.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化作用[N].人民日报,1997-04-18.

[6]庞振超.人类心灵的叩问与追寻——关于人文学科历史与现状的考察[J].现代大学教育,2005,(3):11.

[7]曾军.有关“人文学科”的几点辨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24.

[8]肖川.什么是人文素养[J].教学月刊,2006,(9):46.

[9]黄万盛.革命不是原罪[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58.

[10]刘铁芳.教育学何以作为人文之学[J].天津市教科院院学报,

2003,(1):8.

[11]张应强.大学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学能力建设[J].现代大学教育,

2010,(4)35-39.

[1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4]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5.

[15]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6:8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