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网络工程课程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4: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网络工程课程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网络工程课程论文

第1篇

1.1设计合理的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的设计应坚持合理性、科学性的发展原则,如表1所示,高校应为学生制定合理的课程,每一学期的课程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设计合理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高效的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同时高校在设计计算机网络课程时,应坚持精简的原则,突出授课的重点,尽可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

1.2注重网络课程的交互性

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很多情况下是为之后更好的走上从业岗位做准备,因而,高校在注重学生理论性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应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实习与实训活动。高校应与企业密切联系,充分实行校企联合的模式,让学生真正投入企业中,学习企业中先进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学习企业中计算机的应用。网络课程的交互性具体是指学生学习场所与实习产地的交互,优质的网络课程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互动环境。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互动的环境一方面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之后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同时,需要我们注意的一点是,网络课程的交互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互动,网络课程的学习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很多情况下,学习者与教师处于时空分离的状态,因而,网络课程应该为广大的学习者提供各种交流的机会与空间。

1.3在网络课程设计与教学中综合利用多种媒体

随着知识型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高校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从一定程度上讲,多媒体技术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没有一种多媒体技术是完整的,因而也没有一种多媒体技术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我们应该综合应用多种媒体,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整体功能,满足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需求。网络课程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网络课程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很多情况下,课程是借助于网络来完成的,因此综合利用多种媒体,能够突出不同媒体的教学效果与科学效果。

2基于校企联合的课程设计模式

校企联合的课程设计模式应将工作重点放在设计的特色上,体现“二合”、“一作”、“一演”的设计特色,所谓的“二合”具体是指“校企联合”与“虚实结合”,而“一作”是指“小组协作”,“一演”是指“角色扮演”。只要高校与企业坚持贯彻这些课程设计特色,那么一定会实现互利多赢的效果。另外,高校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上还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要求,邀请一些IT行业的公司来高校指导课程设计,进而为实现校企双方多赢的目的奠定基础。总的看来,校企联合的课程设计模式最主要的工作是要做好课程设计工作,确保课程设计的质量,确保学生能够切切实实的学到知识与技能,实现校企课程设计的目标。计算机网络设计课程能够让广大的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IT行业知识以及最新的技术,同时,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是实现校企合作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能够培养广大学生的执教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结语

第2篇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与学的环境,传递数字化学习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它具有与传统普通教育所不具备的品质和特点。第一,具有开放性和延伸性。第二,其本质特征是教师和学习者在时空上相对分离。第三,学习自主性特征。第四,现代远程教育是基于媒体技术和各种教育信息资源为中介进行的教育活动。网络课程在教 育部高教司2000年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的定义: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两个部分。网络课程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形式。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教师和学习者在时空上相对分离,这种分离一方面方便了学习者的学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学习交互的困难。如何实现远程技术和远程学习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远程技术功能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所在、价值所向和生命所系。网络课程利用现代远程信息技术手段、网络环境、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设计进行课程教授活动,通过点播或直播的形式,突破时空的局限,营造出开放的、互动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是实现现代远程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解决远程教学交互难题的有效途径。

二、网络点播课程在现代远程教育中交互功能的应用分析

网络点播课程通过网络交互支撑平台提供学习者与学习资源、与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异步交互,主要实现学习者与学习资源的交互,网络点播课程学习内容的组织形式是非线性的超媒体方式,并同时呈现文本、视频和音频等多种信息,这种非线性特质非常有利于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依据屏幕上的非线性网状结构任意跳转搜索相关信息,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需要和能力等选择学习内容和调节学习进度,从而扩大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网络点播课程的双向异步交互形式主要为在线论坛。论坛可以向学习者提供开放性的分类专题讨论区服务,学习者可以在此发表自己的对于某个专题的观点、交流某些技术和经验、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也可以为其他学习者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建议。这种协作式学习方式,使教师与学习者的交互不仅在学科知识方面,还有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计划等方面,使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也增加了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在线论坛是以文本形式进行,失去了面对面教学中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真诚而积极的关注,导致了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心与心情感交流的弱化,容易使学习者感到自己处在一种冷漠、机械的学习环境,而网络课程在直播的形式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网络直播课程双向实时视频交互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网络直播课程在课程内容传输的战略基点上,能实现基于网络的双向实时文本、音频和视频交互。这种网络面对面双向实时交互功能对网络教学非常重要,它拉近了远端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尤其是双向实时视频、音频交互,特别能激发学习者与教师交流的热情、兴趣,提高学习者与教师情感交流的质量,它使学习者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实时辅导和其它学习者的信息反馈,增加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感,活跃学习思维,提高网上学习注意力,从而改善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同时教师也能及时获得学习者的反馈信息激发出更高的教学热情,并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远程教学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2004年秋,我校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的《税务会计》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试验,主持教师充分运用现代远程交互技术以提高远程教学效果。该课程以专题为单元进行的面授辅导采用了网络直播课程的形式,另外在首节的课程介绍和末节的期末复习指导以及专家讲座的网络直播课程中专门开设双向实时音频、视频交互,参加这次教学改革活动的10个分校的学生通过实时接收网络直播课程同时参加教学辅导。这种教学形式无论是在本地课堂还是远端课堂,其课堂气氛都生动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教师与学习者互动强烈,尤其是远端的学习者更珍惜与专家网络面对面实时交互的机会,不仅提出学习上的问题,还提出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们的热情感染专家给予详细的解答。课后,我们对《税务会计》课程的多媒体教材使用情况、网络直播课程意见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收回的67份(发出80份)“多媒体教材使用情况调查”问卷中,在“喜欢的教学媒体”选项中,选择网络课程的占51%、在“希望提供的多媒体教材”选项中,选择网络课程的占67%,见表一;在回收的187份“网络直播课程意见调查”问卷中,在是否“喜欢网络直播课程”及其原因的选项中,喜欢的占46%,不喜欢的占23.5%,见表二。从两表中可见学习者是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网络课程是首选的配套教学媒体。而喜欢网络直播课程的主要原因是能远程实时听到优秀教师上课。不喜欢网络直播课程的原因是视频、音频效果不好,可见视音频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网络课程的质量和使用情况,高质量的网络面对面视频交互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四、提高网络课程在现代远程教育中应用绩效的思考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网络课程是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交互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的现代远程教学活动,如何提高网络课程的远程教学绩效,下面分别从教师、教育技术人员、学习者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教师网络素质和教育技术素养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核心,离开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实现。所以提高网络课程的远程教学绩效首先是提高教师适应远程教学需要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格雷格•柯瑟林提出了网络教师的素质要求:(1)乐于每天在计算机旁花上1—2个小时来阅读和回答学习者的问题;(2)喜欢与学习者进行一对一的交互;(3)每天有许多耐心来与技术打交道;(4)喜欢用键盘书写;(5)教学方法灵活并乐于尝试多种教学方法;(6)能熟练使用网络课程的基本要素(E—mail、BBS、实时会议等);(7)能描述出成功远程学习者的特征;(8)能描述出有效网络教学的技巧;(9)能评价网上学习项目的质量等。任何从事网络教学的教师都需要有在线学习的直接经验,以便深刻理解网络环境下学习的特征和规律,教师熟练掌握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技术手段,并把它应用于教学实践,可以加深与学习者的沟通,使教师既真正担负起学习者的朋友、指导者和共同学习者的角色,还能使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专业技能和思维方式得到完善和提高。教师要形成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识和习惯,自觉地把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和技术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应用不应只限于对原有教学内容的电子化,而应更好地实践将新的教学思想融入到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代远程教学模式,探索适合自身的网络教学风格。

2、教育技术人员技术支持服务意识和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必要手段,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一定义说明,尽管教育技术离不开硬件的购置,软件的制作与使用,然而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是教育技术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其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因此从事教育技术工作的人员,首先是教育思想观念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特别要树立技术为教育服务的理念,在为教学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时候要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其次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技术和技能,迅速适应教育中应用新技术的要求。目前,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自身正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要保证技术人员紧跟发展前沿,保证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充分发挥作用,教育技术人员必须进行长期持久不断的培训,除了必要的校外培训外,快而省的实际做法可通过开展对教师和学习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培训以提高自身水平。另外不断探讨网络课程的制作技巧也是提高技术人员自身水平的另一有效途径,在一个网络课程制作出来以后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及时改进网络课程的技术支持服务,通过对网络课程的动态维护,既使网络课程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又提高技术人员的网络课程制作水平,随着网络课程建设的发展,技术人员要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新型的满足现代远程教育要求的教育技术人员。

3、远程教育学习者的基本要求

第3篇

《网络工程》课程是我院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内容以网络工程项目中碰到的各种技术案例为主,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网络中的路由"交换和安全等技术。本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等特点,因此与理论课程配套的网络工程实验课程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各个高校网络工程课程的大纲差别很大,实验内容也是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网络工程实验课程教学内容的开设仍处在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本人结合本系网络工程理论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学校实际的网络设备和实验环境,以网络职业认证为指引,探索了网络工程实验教学内容。

2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工程课程实验教学都是围绕教材选用一些内容,由于教材内容比较零散,并且没有很好的和当前市场需求相结合,与主流的网络认证内容也有一些偏差,鉴于市场上都对网络厂商的认证很看重,因此有必要将网络工程实验课程内容与网络厂商认证的实验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使用一套与网络厂商认证的实验内容相结合的上机实验指导书,将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就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高校在制定《网络工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网络系列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教学内容,比如一些网络实验在《计算机网络》中设置过,在《网络工程》课程中仍然设置,这样就使课程内容重复,因此各门课程的实验内容一定要进行统筹安排,最好形成网络方向的一个课程体系。在网络工程课程教材的选择上,目前出版的网络工程教材数量有限,且内容各异,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所以课程内容也就有所区别,而实验所用教材适合的就更少了,因此好多高校都是自编实验内容。各个高校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环境也都不一样,实验形式基本都是老师给出实验步骤后,学生进行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基本都没有考虑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和鞭策,定期进行实验测试等环节。

3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分析现有实验教学现状及其优缺点,将对本系《网络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一些改革,编写适应当前市场需求与网络厂商紧密结合的实验内容,设计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定期测试的环节,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最终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3.1将思科CCNA课程体系内容引入网络工程实验教学内容中,紧贴行业发展前沿,与市场紧密结合,使学生学有所用,增强就业竞争力。思科认证是由网络领域著名的厂商思科公司推出的,是互联网领域的国际权威认证,思科公司推出认证的目的是检验网络技术工作者的技能水平,同时为确保合作伙伴和专业服务伙伴有足够的技术实力,思科厂商已经占据了市场相当大的份额,因此可以按照CCNA实验内容进行实验课程安排。

3.2以CCNA认证内容为基础,修订和完善实验指导书,由于网络工程实验课程共32学时,因此应该对CCNA实验内容进行选择与调整,建立适合于网络工程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体系,而近年来市场上没有合适的教材对口本校网络工程实验内容,因此有必要根据本校网络工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自己编写一本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最好遵循循序渐进"模块化原则,划分为网络基础"网络交换"网络路由等部分。

3.3建立一种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反馈的教学模式,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在学生完成基本的验证性实验内容后,通过设计相关知识点的实验测试案例库,来检测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例如,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实验拓扑文件,该文件可包含部分配置,然后让学生完成剩下配置;也可以包括所有配置,但是配置文件有错误,让学生去排查出其中的错误。每一个实验内容都要设计反馈测试文件对学生相应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通过这样一种新的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培养学生学习网络方向的兴趣,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4结束语

第4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8021202

作者简介:赵卿松(1972-),男,硕士,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

1专业培养方案的体系结构

根据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重的原则,课程体系的设置以“低年级实行通知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以提升学生素养,高年级实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准则,构建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创新教育平台。

理论教学平台由三类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由公共基础课和素质教育课两个模块组成;学科基础课程按照学科大类安排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则分为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两个模块。

实践教学平台由实训、实验和实习组成:①实训包括:军训、综合课程设计等;②实验教学以课程内实验为主,并开设一定比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③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创新教育平台由课程创新教育、学术创新活动和实践创新活动组成。课程创新教育包括学科前沿课程和创新教育课等;学术创新活动包括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实践创新活动包括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企业培训合格证为目的的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活动等。

2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及社会对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高级应用型网络人才”为目标,具备计算机科学与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网络规划设计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具有网络维护与管理专长、能从事网络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维护等工作。

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按照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院目前的学科发展状况,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有特色”的培养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认真考虑了以下几点:

(1)由于网络工程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因此,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字通信技术、信息处理等方向上,设置了对应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2)课程设置强调了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的重要性,对重要的基础课程给予了充足的学时。

(3)将方向的选修课程分为网络规划设计及管理、网络信息处理两部分,以适应社会对网络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

表1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作为工科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与其它工科专业类似,开设大学英语、数理、政治理论基础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除了电类基础和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基础外,增加了网络工程导论、计算机网络和数字通信原理等课程,以补充学生在数字通信领域上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网络工程的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网络规划设计方向,在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规划设计、现代网络技术、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设备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在网络组网和网络规划设计方面的能力;针对网络信息处理方向则设置了网络编程、网络协议、网络互联技术、Linux系统管理、Linux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程序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

3实践教学环节

3.1课程内实验

所有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都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程内实验以加深、巩固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实验以实验项目的形式来组织,每个实验项目占2学时或4学时,实验项目分为基础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项目或综合性实验项目,一般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学时数占课程内实验学时的30%~40%。

基础性实验项目主要是对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原理与过程、基本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以消除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理解上的抽象性和神秘感。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基础性实验项目的掌握为基础,综合运用课程涉及到的知识,以增强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的掌握并融会贯通,适用于数字通信原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规划设计、现代网络技术、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设备等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为后继的综合课程设计打下基础。设计性实验项目也是以基础性实验项目的掌握为基础,提出实验任务与要求,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任务的方案、实验步骤和方法,适用于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网络协议、数据库系统原理等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设计类实验项目的锻炼,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的思路,掌握网络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综合课程设计

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其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从第四学期开始至第七学期,开设了基础软件综合设计、基础硬件综合设计、网络工程综合设计、网络通信综合设计、网络应用综合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每个综合课程设计集中安排在学期末,占2周时间,为了更好满足学生的兴趣,采用教师给出多个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这种双向选择的方式。同时要求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的最多指导学生的人数不能超过30人,以保证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效果。

为培养学生的论文书写能力,要求学生书写完整的综合设计报告,包括课题背景、设计简介及设计方案论述、详细设计、设计结果及分析、总结等内容;为保证综合设计的质量,安排了综合设计答辩环节,答辩中由学生先对设计的内容进行阐述和演示,然后答辩教师针对设计内容随机提问,以考察设计完成情况。综合设计成绩评判由平时表现、完成情况、报告质量和答辩情况等内容按照一定比例组成,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完成综合设计质量。

3.3实习与毕业设计

为让学生接触社会,体验未来就业单位的工作环境和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从三年级上学期开始分别组织3次实习,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

认识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初,占2周时间,参观IT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科研环境或办公网络环境,见识不同厂家或品牌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等)及网络应用系统的应用情况或研发过程,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增加感性认识。

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初,各占3周时间,为了保证实习的效果,与IT企业或思科认证培训机构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到组网工程、网络管理与维护和网络软硬件系统开发等项目中。特别是在与思科认证培训机构的合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他们的师资与设备资源,很好地克服了我校网络组网设备不足的缺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

毕业设计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在毕业前提供了一次综合性专业技术实践锻炼,毕业设计课题围绕网络规划设计与网络信息处理两个方向展开,毕业设计周期为14周左右,包括选题、开题、课题任务的完成、书写毕业设计论文和论文答辩等环节。我们将校企合作方式也引入到毕业设计环节中,对部分学生实行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真题真做,以达到在完成毕业设计任务的同时,解决企业某方面实际问题的目的。

4结语

网络工程专业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等专业基础上经过发展逐步形成的专业,作为一个实用性强、服务面广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套用传统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根据专业特点不断地摸索、循序渐进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春枝,李红.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3).

第5篇

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按照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特色,结合学院目前的学科发展状况,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有特色”的培养原则,在课程设置方面认真考虑了以下几点:(1)由于网络工程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因此,在计算机科学技术、数字通信技术、信息处理等方向上,设置了对应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适应性。(2)课程设置强调了公共基础和学科基础的重要性,对重要的基础课程给予了充足的学时。(3)将方向的选修课程分为网络规划设计及管理、网络信息处理两部分,以适应社会对网络工程专门人才的需求。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作为工科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与其它工科专业类似,开设大学英语、数理、政治理论基础和计算机基础等课程。学科基础课程除了电类基础和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基础外,增加了网络工程导论、计算机网络和数字通信原理等课程,以补充学生在数字通信领域上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网络工程的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针对网络规划设计方向,在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中设置了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规划设计、现代网络技术、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设备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在网络组网和网络规划设计方面的能力;针对网络信息处理方向则设置了网络编程、网络协议、网络互联技术、Linux系统管理、Linux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以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程序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

课程内实验所有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都设置了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程内实验以加深、巩固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实验以实验项目的形式来组织,每个实验项目占2学时或4学时,实验项目分为基础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实验项目或综合性实验项目,一般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学时数占课程内实验学时的30%~40%。基础性实验项目主要是对课程所涉及到的基本原理与过程、基本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以消除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理解上的抽象性和神秘感。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基础性实验项目的掌握为基础,综合运用课程涉及到的知识,以增强学生对课程基本原理的掌握并融会贯通,适用于数字通信原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规划设计、现代网络技术、网络系统集成、网络设备等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为后继的综合课程设计打下基础。设计性实验项目也是以基础性实验项目的掌握为基础,提出实验任务与要求,由学生自主设计完成实验任务的方案、实验步骤和方法,适用于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网络编程、网络协议、数据库系统原理等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设计类实验项目的锻炼,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网络应用系统开发的思路,掌握网络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合课程设计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其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从第四学期开始至第七学期,开设了基础软件综合设计、基础硬件综合设计、网络工程综合设计、网络通信综合设计、网络应用综合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每个综合课程设计集中安排在学期末,占2周时间,为了更好满足学生的兴趣,采用教师给出多个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这种双向选择的方式。同时要求课程设计指导教师的最多指导学生的人数不能超过30人,以保证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效果。为培养学生的论文书写能力,要求学生书写完整的综合设计报告,包括课题背景、设计简介及设计方案论述、详细设计、设计结果及分析、总结等内容;为保证综合设计的质量,安排了综合设计答辩环节,答辩中由学生先对设计的内容进行阐述和演示,然后答辩教师针对设计内容随机提问,以考察设计完成情况。综合设计成绩评判由平时表现、完成情况、报告质量和答辩情况等内容按照一定比例组成,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学生完成综合设计质量。

第6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77-04 中图分类号:0642

0 引言

网络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个全新课题,相对传统模式培养的学生,经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具有更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更强的工程实践和管理素质,将成为网络工程领域的佼佼者。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对训练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因此也是网络工程专业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毕业成绩以及学生能否获得学位,而且对学生毕业后能否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具有较大影响。同时,毕业设计质量也是衡量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普遍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毕业设计与学生就业的矛盾、毕业设计选题的局限性、毕业设计师资不足以及过程管理与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网络工程专业对于毕业设计的要求。如何通过实施“卓越计划”改进和提高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真正达到毕业设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目标,需要学校、指导教师和学生自身3方面的共同努力。

1 网络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校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管理和监控不够规范,在一些主要环节上存在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问题。学校对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指导过程不予监控或监管不严,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报酬又很低,加上学生由于忙着找工作和考公务员等,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不主动联系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不经常联系甚至联系不到学生,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指导不够,最后只是在设计质量和论文写作上把关,导致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下滑。

2)指导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设计存在指导不到位和放松要求的问题。在分配毕业设计任务时,每名教师一般会指导3~5名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学生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或设计内容的难易程度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还存在过宽、过大、过难、过虚、工作量不足、与专业方向不一致、应用性不强、重复率高、更新率低等问题。

在论文评阅和毕业设计答辩过程中,有时指导教师出于不影响学生就业的考虑,加之毕业生数量多、答辩任务重、学校在制度上对答辩的监督力度不够等原因,就会对学生放松要求,以致出现答辩流于形式、走过场以及评分结果不客观等现象。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学生的侥幸心理,认为不好好作毕业设计也能蒙混过关。

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不了解,导致主观思想上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毕业设计一般安排在本科学习的最后阶段,这个时间段也是学生就业的高峰期。由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市场和各类招聘会上,对毕业设计没有很上心;更有甚者,有少数学生对于毕业设计敷衍了事,采取网上下载、改头换面、抄袭甚至雇佣“”等方式,以达到顺利毕业的目的。

综上所述,学校教学管理不严、教师指导不认真、学生主观不努力等原因,导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低下,从而影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2 面向“卓越计划”的毕业设计改革思路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卓越计划”试点学校。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采用“3+1”的培养方式。具体来说,网络工程专业本科生大学前3年在学校集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学校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和后期发展潜力;最后1年在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学校重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顺利工作的综合素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始在2008级学生中开展试点,在其大学本科阶段的第6个学期末组建“卓越计划”试点班,挑选约一半的学生参加“卓越计划”培养,另一半学生则按照传统模式培养。在“卓越计划”培养过程中,教师除了改革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外,还对实践教学尤其是毕业设计环节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与实践。

由于参加“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的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就采取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合作的方式,对毕业设计一些关键过程进行改革并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包括选题、开题、项目设计、答辩、毕业设计总结与反馈阶段。

1)选题阶段。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环节,指导教师在拟定毕业设计题目时既要考虑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能力培养和企业对于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该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学校落实参与合作培养的企业,与合作企业一起确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校企双方共同把关,保证毕业设计课题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企业导师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导师通过深入沟通交流,了解彼此对于毕业设计的意见和设想,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以企业工程实践案例为背景,共同为学生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和实习单位,完成毕业设计的选题。

2)开题阶段。

学生在选定毕业设计题目以后,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了解项目的背景和需求。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并设计资料和项目信息,按照学校的规范共同为学生提供毕业设计任务书,引导学生认识毕业设计的基本过程,指导学生理解毕业设计题目的含义及具体的设计内容。

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和图书资源检索与搜集相关文献,向学生布置任务并定期检查。企业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工程项目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让学生熟悉企业工程项目开发的规范和流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帮助其积累工作经验;让学生按照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规范和相关要求,独立完成包括文献综述及方案论证等内容的开题报告,参加学校组织的毕业设计开题答辩。

3)项目设计阶段。

项目设计阶段是学生在企业接受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项目的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实现、测试与维护等环节。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指导任务由企业指导教师承担,院系要组织指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到企业监管学生的毕业设计过程,检查学生前期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检查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进程是否与开题报告规定的一致、毕业设计内容是否充实以及文档的完成情况等;同时,学校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给每个学生评分,评分结果按照10%的权重计入毕业设计的总成绩。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将毕业设计论文发给校内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就论文的内容和格式及时向学生反馈,以便学生在返校之前基本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工作。

4)答辩阶段。

答辩是毕业设计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是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给出毕业设计成绩和参考意见。对于参加“卓越计划”培养的学生,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由学校专家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学生在进行正式答辩前,其毕业设计成果必须经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审核,若有任何一方不通过,该学生就不能参加答辩。

在答辩过程中,学生通过PPT和现场演示方式汇报其在企业实习阶段进行毕业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成果,答辩委员会审查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是否完成、毕业设计成果的质量以及毕业论文是否符合学校规范和相关要求等,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依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企业评价、总结报告与毕业论文的质量等分别给学生打分,最后按照加权方式计算得到学生的最终成绩。

5)毕业设计总结与反馈阶段。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逐步改进和完善的工程,对于面向“卓越计划”的毕业设计改革过程,学校要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发现的问题及不足,吸取企业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改进毕业设计培养方案。

3 面向“卓越计划”的毕业设计实施案例

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下,目前学校已与哈尔滨、大连等地的多家知名IT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10余个产学合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覆盖网络工程系统设计、软件开发、嵌入式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等多个专业方向,为实施面向“卓越计划”的毕业设计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参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企业名单见表1。

在“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以2008级和2009级部分学生为对象进行毕业设计改革。试点学生在大四进入企业实习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学校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及企业招聘的有机结合。

4 结语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网络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坚持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软件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以企业中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研发人员和学校专职教师为联合指导教师,他们根据关键技术凝练出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毕业设计题目,让学生在企业中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工程项目。学生通过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达到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业化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2011-01-08]http:///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3860/201 102/115066,html

[2]苗露,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1,30(5):15-17

[3]朱玲,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路径[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2):140-142

[4]龚克,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造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1-8

第7篇

(图1)网络工程实施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网络产品的开发设计。网络产品的开发设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硬件产品或设备的开发设计,需要熟悉网络硬件知识的研发型人才。开发设计完成之后,进行测试和实验;实验测试成功之后,才能进入产品的生产制造环节。二类,是针对新的应用开发设计相应的网络协议和网络应用,这需要熟悉Internet网络协议和网络编程技术的软件研发型人才。(2)网络的规划建设。单位或企业需要建设全新的网络或在原有的网络基础上,根据发展扩展网络规模,添加或更换网络设备,此时需要具有网络规划和组网知识、网络设备及系统的调试安装的工程型人才。图1网络工程的全阶段(3)网络的应用维护。网络软硬件都调试成功之后,若要保证正常运行,必须由具备网络系统维护和管理能力,以及熟悉网络性能评价和测试工具的专业网络管理人才。综上所述,结合网络工程从研发到生产,从设备组网到系统调试,从网络管理到网络应用开发,在整个网络工程的生命周期中,提炼出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和知识要求,经过总结得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具备以下五种能力:(1)网络硬件设备研发能力;(2)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能力;(3)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能力;(4)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评估能力;(5)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

2理论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以上归纳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具备的五种能力,分析了这五种专业能力所包含的内涵以及具备这些能力后,学生所能胜任的工作岗位:(1)网络硬件设备研发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技术、网络产品及硬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开发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设备厂家网络硬件设计工程师岗位需求;(2)网络协议分析与设计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新技术、新产品的系统软件方面的创新研究和设计能力,以满足科研单位和网络设备厂家的系统软件设计工程师工作岗位需求;(3)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工程规划、技术方案设计与评估、组网工程实施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系统集成公司的网络工程师工作岗位需求;(4)网络系统管理维护与评估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系统故障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满足企事业单位网络管理员工作岗位需求;(5)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在网络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方面的能力,以满足行业软件公司软件工程师工作岗位需求;为了达到不同的能力培养要求,分模块设置了对应的理论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详见表1)。

3实践课程体系设计

面向应用的培养目标,除了环环相扣的理论课程模块设计以外,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尤其至关重要。学生踏入社会之前,企事业单位所要求的工作经验,只能靠在校期间的实践课程来锻炼熟悉。因此设计了以下四个实践教学环节:(1)课内实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课知识点多,概念和名词繁杂,基本理论抽象,是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想让学生能够对大量的知识点和基本理论充分理解,单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借助相关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利用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达到对概念和理论的充分理解。这要求网络工程的所有专业课,实验设置需占到总课时的1/3,才能保证学生通过实践很好地理解理论。例如讲授TCP的三次握手,学生很难充分理解实际网络建立TCP连接时是如何实现的。如果在实验课上,让学生通过嗅探软件,打开一个网络链接,抓到对应的TCP数据包,分析包里的TCP首部字段,就可以很形象地看到TCP的三次握手究竟是如何实现的。(2)课程设计课内实验只能起到对一门课程的某个知识点的实践练习,若想做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就需要为一些核心课程设置课程设计。这就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给出设计任务书和要求,通过1-2周的课程设计,完成一个完整的网络作品,比如一个网站。同时要求学生写一份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包括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需求分析、设计工具的选择、设计流程分析、整体设计、模块设计、实现,直到测试、结论。通过课程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选用参考书,查阅手册及文献资料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表2列出不同课程模块对应的课程设计:表2不同能力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课程设计(3)网络工程综合训练课程设计是对一门课程涉及的知识和内容进行一个相对综合的设计,当学完所有的课程后,若想对整体专业知识进行一个综合的训练和评价,就需要在在大四的上学期,安排1-2个月的网络工程综合训练。工程综合训练是在传统的金工实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课程模块,选择相应的综合训练项目。假设学生选择的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课程模块,那么需要选择组网工程综合训练项目。在整个工程综合训练过程中,首先安排专人对学生进行模拟面试,面试通过后,正式进入工程综合训练。接下来的时间,从指导老师到学生,角色转变为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和项目承担人,按照公司化的模式进行管理。最后进行项目验收,并给出对学生的表现给出评价和分数。(4)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网络工程综合训练虽然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独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但是毕竟是模拟,不是真刀实枪地在现实的企业中实践。因此整个大学实践训练的最后环节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一般由指导老师推荐或学生通过自己去联系实习单位。学生通过在实习单位里1-3个月的现场实习,将之前所学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参与完成公司的某一项目,并将个人承担的子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最终形成毕业设计作品,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参加毕业设计答辩。

4小结

第8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 精品课

一、 课程建设的原则、目标与思路

1.1建设原则:

适应网络类及其相关专业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遵循本课程的教学规律,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及质量目标和评审指标体系。

(1)以《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为引擎,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以及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着力打造、精心培植《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的建设,用2-3年的时间,使《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教学成为我校精品课程,乃至全省、全国具有一定特色的示范性课程。

(2)在《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以坚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遵循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为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使《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鲜明的特色,在严格的措施管理下,确保搞好《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3)全国高职技能大赛是一项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的大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其获奖情况已经成为衡量高职教学水平的量化指标之一,各校都十分重视。而这项赛事网络组就是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为基础的。因此搞好《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课程建设,对争取全国高职技能大赛的较好的名次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1.2建设目标:

(1) 人才目标

1)、坚持执行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制度。

2)、坚持组织结构合理;教学团队注重现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将本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成学术水平一流、教学水平较高,教师风范好的队伍。

3)、注重促进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及时总结教学改革的创新成果,发表高质量教研教改论文,坚持申报和主持各级科研课题。

(2) 质量目标

1)力争做到本课程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内容中及时体现教研教改成果和学科最新发展;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要处理恰当。

2)严密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将《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际应用相联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网络技能型技术人才。

3)积极教学实践。尝试运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完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锻炼和培养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和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加强职业技能竞赛培训活动,通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强本门课的学习动力。

4)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安排教学内容时,将授课、讨论、作业、实验、实践、考核、教材等教学环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体系;

5)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最终实现完全开放实验室的目标。

6)争取在全省、全国高职技能竞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7)加强校企合作,同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建立起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

1.3建设思路:

努力建立一流师资队伍;创建一流的教学内容;加强和完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一流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重,引进和吸引更多高水平的企业专业人员参加《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课程的建设,弥补在校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的欠缺,争取出版立体化的教材。即建成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方法和一流的网络课件。

二、 课程建设的内容与特色

2.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性质:

《网络工程设计与实施》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及计算机相关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重点讲解网络实用技术,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程,也是理论与实操紧密联系的课程。主要包括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广域网、网络管理、网络工程实践等技术。面向的岗位群包括:网络施工人员、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课程的目标是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运行、管理与维护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课程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能够设计并构建中小型企业网络,能够配置网络设备并维护网络设备及服务器,能够判断并排查常见的网络故障。通过项目实践,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强化技能。

本课程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起到了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是Cisco网络大学、锐捷网络大学,互联、网络安全、局域网管理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等专业课程必修的课程。

2.2课程特色:

改革注入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我们将充分运用投影仪、电子教案、网络课件、网络答疑等多种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验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从强调学术性转变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应用性。

大力开展学生课外技能比赛活动,参加全省、全国高职技能大赛。引导优秀学生参与网络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建立优秀设计实例展室,展示利学生的一些优秀网络设计作品,使学生拥有一定的成就感,提高他们对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

主讲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和讨论,每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主讲教师每年至少要向学生作两次学术讲座,向学生介绍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主讲教师还特别要求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聘请企业尖端人才及时将前沿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引入教学。

最终培养以区域服务为主,辐射全国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9篇

关键词:需求驱动;西部地方高校;网络工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727-03

1 概述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应用普及,网络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网络工程专业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迎合当前就业形势而设置的一个新专业,整体发展前景良好。从2002 年起至今,全国已有270多所高校开设了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然而,受到西部地区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与中东部相比,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通过对西部多所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结合用人单位对网络工程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后发现,目前西部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特色不明显,人才缺乏竞争力;2)学生网络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对网络开发型人才的需求;3)学生虽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普遍工程实践能力欠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在教育部2012年3月刚刚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的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1] 。正是社会的需求决定了专业的发展方向。专业的发展只有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社会发展服务,这样才能保证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西部地区地方高校而言,如何办好网络工程专业,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

本文根据西部地方高校实际,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拟通过对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形成可操作性强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2 相关研究

近几年,对于如何构建科学的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也有人做了一些研究。张远等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指导思想、确立培养目标、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编制教学计划、革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对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详细介绍[2]。胡山泉等人提出“平台+方向”的建设方式的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课程知识体系[3]。田生文等结合网络工程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就业趋势出发,探讨了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4]。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丰洪才等对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5]。为了更好的适应就业需求,张新有等人对网络工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就业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6]。根据地方高校实际,马莉等人结合实际,探讨了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教改研究与实践[7]。为了更好的提升实践教学,何建新等人对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8]。张蕾等提出一种分阶段分层次的实训教学体系[9]。钟鸣等结合桌越计划,提出了一种基于工程师工作室的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模式[10]。此外,基于项目的网络工程教学改革方式也受到重视。金永涛等对网络工程专业实施项目教学的内容、效果及关键问题等进行了探讨[11]。吴许俊将国外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网络工程教学中,并对其进行了详细介绍[12]。蒋吉频等对目前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一些研究报道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和改进,并提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下一步研究思路及展望[13]。徐明等结合国防科技大学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对重点院校的网络工程专业建设进行了全面的研究[14]。最近,张棋飞等人提出了新的社会形势下网络工程专业的发展新思路,实现学科渗透、交叉和互补,促进专业融合[15]。

综上所述,网络工程专业是国内高校普遍开设的新兴专业。如何创建网络工程专业,国内外并没有统一模式和现成规范,为此,国内众多教学专家展开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发表大量教学论文,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验体系等方面。《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的文件中明确提出要“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针对西部地方高校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相关研究还不多见。

3 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3.1 目标

网络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发展迅速,这就要求高等学校一方面要准确的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方向传授给学生网络工程应用型各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方案从西部地方高校实际出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根本目标,从知识体系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一条符合西部地方高校实际的,以提高学生理论知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西部高校网络工程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被动局面。

3.2方案介绍

1) 在需求驱动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方面,对社会需求深入细致的调研,在网络工程人才需求方面,如下四个方向:网络应用开发,网络工程与设计、网络安全与管理和网络性能测试,对于西部高校而言是比较合适的。网络应用开发方向主要包括网站开发、手机程序设计、网络通信编程等方面。主要侧重学生的编程能力训练。网络工程与设计方向主要包括网络设备的选用、规划和设置和布线和调试等方面,主要侧重学生的网络设计与动手能力。网络安全与管理主要包括网络安全配置、设备管理、故障诊断与维护等方面,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管理能力。网络性能测试人才需求量大,但国内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极少。该方向主要侧重于学生对网络性能测试的过程及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对于以上四个方向,需要考虑各专业方向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构建。在实施过程中可采用一种“平台+方向”的模式。即在公共课程的基础上,通过选修不同的专业课程来体现方向差别。

2) 在需求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采用竞赛加认证的课程教学模式、本科生参与科研计划和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目前主要的竞赛有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大赛,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数学建模竞赛。这些竞赛题目很多都是来源于实际,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Web编程等课程中,可以采用与竞赛相关的教材与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参加此类竞赛。对于网络工程专业高水平的网络工程师培训和认证也日益深入人心。比如有思科、华三、锐捷的各级各种认证, 也有国内的国家网络技术水平考试和华为网络工程师认证。这些考试都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强调动手能力, 重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拟选用相关的教材和实例进行讲解,并鼓励学生参加此类认证考试。此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实施本科生参与科研计划,提升学生的程序设计与创新能力。师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拟通过选送教师参加网络技术培训,承担学校和企业网络工程项目,以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

3) 在需求驱动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采用一种全方位实践平台建设方案。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开展有关工作。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加强实践平台建设。网络的应用十分普遍,而高校内部的网络中心和图书馆就是一个很好的综合实践平台。每年这些部门都有一些相关的网络建设项目,加强与这些部门的合作与联系,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这些项目中,为学生的综合实训创造条件。对于校外资源,随着网络的普及,当地出现了有一定规模的从事网络技术的公司(企业),积极主动与这些公司(企业)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充分整合校内资源,建立面向课程群的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提高设备的利用率,节约建设成本。利用学校网络设备采购与网络实验室建设,加强与网络设备供应商的联系,积极与他们合作进行人才培养,以便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与就业机会。

整体方案可用图1来描述。

4 小结

总而言之,虽然近几年在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极大的促进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但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和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及一些重点高校,其大部分条件和要求对于西部地方高校来说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其成功模式并不适用于西部地方高校。本文结合西部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需求驱动的西部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其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探讨。为西部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一套经济、可行的方案,具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2012.3.

[2] 张远.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55-157.

[3] 胡山泉,高守平,于芳.应用型网络工程本科专业知识体系建设初探[J].计算机教育,2009(12): 88-89.

[4] 田生文,邹海林,杨洪勇.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5):101-105.

[5] 丰洪才,李雅琴,阮灵.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9(23):91-93.

[6] 张新有,窦军. 就业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156-160.

[7] 马莉,钟勇,杨文茵.地方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教改研究与实践[J].2010(12):135-138.

[8] 何建新,周建存,张永红.地方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5):45-48.

[9] 张蕾,孙润元,等.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训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2(1):79-82.

[10] 钟鸣,陈晓龙.基于工程师工作室的网络工程实践教学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5):58-61.

[11] 金永涛,邹澎涛,魏艳娜,刘洁.基于项目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 2010(12):30-32.

[12] 吴许俊.基于CDIO 理念的网络工程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22):40-42.

[13] 蒋吉频,高东发,阳爱民,谢建国.我国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现状述评[J].计算机教育,2010(12):29-3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