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4: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智能化系统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航站区;综合管廊;智能化系统
综合管廊可将多种类型的地下管线进行整合,是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工程,具有线路长、空间小、环境差等特点[1]。对其进行智能化设计,可有效改善长距离综合管廊设施管理现状,减少管理资金,加强城市运维的安全性,提高管理效率。
1工程概况
以山东新机场为例,新机场工作区以及航站区综合管廊工程量较大,包含三条管廊主线(南六路、南八路、南十路)以及T2、T3航站楼联络管廊等六条地下城市综合管廊等,同时涉及管廊支线和东西两个机场泵站。管廊整体长度约12km,管廊内配置了电力、通信以及热力等管线。管廊截面包括单舱、双舱、三舱、四舱。该项目综合管廊目前处建设阶段,框架结构运用整体现浇闭合,顶底板厚度为0.3m,隔墙厚度为0.3m,外侧墙壁厚度为0.3m,同时在各个舱室地端设置了排水沟,排水沟尺寸为0.2m×0.05m。舱室内设计有应急出口、投料口以及通风口等。应急出口设计为圆形检查井,投料口设置为矩形口,将洞口净尺寸设置为0.8m(净揽)×7.0m(净长),在设计中,通风口分为自然和机械通风口。
2系统网络框架
2.1系统的网络架构
在系统网络架构设计阶段,采用分布式架构,为分级管理以及多管理中心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为项目各时期、长时间建设以及系统今后的运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同时,应用通信和分离框架,给使用服务集群、无线客户端以及服务器连接提供支持。系统网络设计期间,可以利用星型网络,其可稳定地同上层监控层以及下层控制层连接,网络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2]。在监控系统中,有两条网络线连接设施,以确保运行的稳定性,为进一步提升管理区设备信息传输的时效性,使其更好地配合工作人员,将多组安装用于视频工作站以及监控站。上层和下层之间数据交换主要由核心交换机完成,控制层运用两条网络线进行连接,作为备用,主要用于传递设备实际采集的数据,在设计分区控制站和主站网络过程中,采用以太网络[3]。在进行管理时,主站相较于分区控制站,具备总控制权,主站可对分区人员进行调配,并且可设置人员权限,同时可以管理和监控某个分区现场设施运行状态。
2.2上层监控层
上层监视层为整个管廊网络结构的首层,而集中监视层为整个管理系统的中间层,对硬件设施也有相应的需求,如打印机、电脑、服务器和不间断电源系统等设备必须配备齐全,利用单模光纤可以进行如同千兆以太网的链接,从而使整个上层监视系统结构更具完整性[4]。上层系统在联接下层过程中,通过稳定性较强的冗余星型网,使系统稳定性得以保障。
2.3下层监控层
现场控制层,即下层监控层,其由分监控中心以及自身管辖范畴内的执行单位构成,其中包含每个分区控制系统DCS、PLC设备、就地控制计算机等,使辅助室具备完善的监控系统和控制系统。
3智能化系统设计
3.1机房设计
为进一步实现综合管廊的集中运行管理功能,将管理中心机房设置于整体航空区域,并实施分级维护,在航站区域建立管理分中心。本项目分中心位于服务大楼,占地面积近100m2,同时安装了监控屏幕,将系统核心设备进行集中管理和放置。管廊设计过程中,结合防火分区设置弱电间,在两个防火分区临近处部位,位置较为集中,给管理和维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与通风机室毗邻,可提升设备监控质量。在对弱电室进行维护和检修阶段,相关人员可以从检修井、爬楼梯以及任何舱室进入,每个弱电间可对临近2个防火区进行管控。
3.2基础网络与有线、无线通信系统
3.2.1基础网络系统在综合管廊智能化设计阶段,基础网络是其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其具有传递信号以及分析、处理等作用,对安防、环境和设备监控等系统提供支持。由于综合管廊应用期限较长,在电力、能源以及通信等通道中占有重要位置,若传输距离较大,则在设计网络系统过程中,以工业建筑相关标准为参考依据,采用光纤环网模式,确保网络具备良好的稳定性。网络系统是安防、环境以及设备监控等系统的承载体,要求也相对较高,不可相互影响,因此三层网络结构为首选,在前端组建独立环网,配置相应的聚集交换设备,而后整体同核心交换设备数据连接。综合管廊监控系统图像数据在通常情况下呈现为静止状态,只有在人员检测或解决异常情况阶段,画面在特定范围内出现动态变动,当下,大多数监控厂家可使用合理的计算机技术将静止状态画面实施数据压缩,因此,在摄像机数量相同的状况下,网络传输数据流量低于民用建筑。基于此,在设计此项目安防网络时,采用了电环网的模式。若某处通信发生中断,环网可将数据由其他途径传回,以强化网络运行中的可靠性。综合管廊存在特殊性,需要严格监测氧气以及其他有害的浓度,为综合管廊检修人员提供安全保障。监控系统收集数据的精准度非常重要,而网络的稳定性和及时性对其采集数据精准度有直接的影响。此项目选用了双环网节结构,对线路以及交换机等进行了备份。3.2.2有线通信系统此项目不具备大量有线通信电话分机,使用同消防电话并用的方式,但系统依然保持单独性。在各个设备间中均配置一部电话分机,为维护和检修人员同控制中心联系提供了便利,对于防火分区,在其每个出入口位置配置电话,便于发生异常情况及时拨打救援电话,满足了消防救援的需求。3.2.3无线通信系统综合管廊内部设计阶段,设置了无线通信信号覆盖,其主要是对电话系统进行补充,在出现紧急或突况时,其可为检修人员联系管理中心提供便利,使管理中心人员清楚掌握现场状况。使用数字化多信道无线对讲,将主设备配置在管理中心处,在每个弱电间间隔1000~1500m处设置信号放大器,以确保管廊被信号所覆盖,在末端间隔100m处配置天线,并且在各设备处均配置天线,提升信号全覆盖强度。
3.3安防系统
综合管廊内部的安防系统集多种系统为一体,如视频监控、防入侵监测、门禁等系统均属于安防系统。结合航站区域空侧以及陆侧安全隔离相关要求,对安防系统设置提供了针对性的保护。3.3.1视频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对综合管廊内部进行实时监控,如设备运行情况、管路通道、内部状态以及出入口等,便于监控中心管理人员实时了解和掌控综合管廊现实状态。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对网络摄像机采集的视频信号和图像等进行随时调取和观看,且可将图像投放到大屏上。由于此次项目的综合管廊在航站区域内,管廊内部的管线主要为航站楼以及运行大楼等关键的建筑提供服务,因此,应最大程度地确保摄像机点位存在整体覆盖率。在本次项目中,各防火区域两侧防火门位置均配置了两台摄像机,并向中间区域对射,同时在两台摄像机之间设置了一部中速球机,以便于工作人员对重要区域进行观察。另外,人员出入通道、通风口、设备室以及监控中心等均是需要重点监控的区域。采集的视频存储时间为一个月,末端摄像机需具备1080P的分辨率,且有红外功能,采用弱电室内UPS电源加以保护。3.3.2防入侵监测系统在设计防入侵监测系统阶段,为了提升其监测功能,选用了红外对射以及红外微波技术,若综合管廊出现“入侵”状况时,可同场地报警器相连接。与此同时,报警信号可连接设备监控系统以及环境监控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将其传输至中心监控工作室,且开启照明系统,同时与视频监控系统有关企业的摄像机信号进行联动,进而形成语音报警信号。3.3.3门禁系统门禁系统主要利用门禁控制来完成,在监控中心、综合管廊等位置的出口处和入口处开展出入管控,使综合管廊安全防范功能得到最大化利用。结合城市综合管廊技术相关要求,此次对相邻防火区间的防火门监控和门禁等系统采用了统一控制的模式。日常主要由门禁系统实施控制,若出现火灾等异常情况,防火门监控系统则拥有更高的控制权限,门禁系统会中断其他电源,消防电源除外,进而自动释放门磁。3.4通风系统综合管廊地下通风系统选用设备送风和排风方式,将管廊中存在的多余热量和其他有害气体进行及时有效的排除。在防火分区中均配置送排风系统,同时在防火区前端和末端设计进风和排风井及风机室,送风机主要将外部空气传输至管廊内,排风机通过井将管廊内的其他有害气体排出,充分发挥通风换气的作用,使综合管廊内部空气保持新鲜。通风系统设计时,考虑了综合管廊的特殊性,将采用手动控制和远程操控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将通风系统主管的电动防火阀关联系统风机。3.5智能照明系统航站综合管廊内管线类型较为多样,且具有集成度高以及覆盖面积大等优势,但由于管廊长度偏长,加大了线路铺设难度,导致施工成本增加。为了更好地解决该问题,在对照明系统进行设计时,采用分段和分布式的控制方法,在对通信和数据的处理中,借助总线和中央控制系统来完成。图2为智能照明系统控制流程图。
4智慧管廊管理平台及新技术应用
4.1管理平台设计
航站楼综合管廊在进行智能化设计时,需要满足下列要求:(1)综合管廊监控整体处理方案需结合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要求。(2)地理信息管廊系统应具备专业性,在鉴别管线、设备位置以及信息状态阶段,应充分依据GIS和BIM技术进行。(3)管廊平台应具备统一性,提升各系统之间的有效联动,进而强化运维水平和响应速度。(4)设计的系统对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技术应用有较高的支持性,可同时满足航站智慧平航升级需求。(5)系统开放,同时对第三方系统具有兼容性,且对通用接口协议提供支持,具有连接高级别监控系统的功能。
4.2新技术应用
此次项目中综合管廊距离长且环境复杂,为有效降低人工巡检强度,使用了轨道式巡检机器人。充分利用机器人和图像识别技术,有效弥补了以往在线检测以及人工巡检中存在的缺陷。机器人不仅具备红外功能摄像,还拥有探测器和传感器,可随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
5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综合管廊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不断出现新突破,本次项目设计将互联网、大数据以及物联网技术等进行融合应用,同时给出了智能系统优化设计策略,可最大化满足综合管廊智能化运维管理要求。
参考文献
[1]肖国栋,刘兴玉,叶海涛,等.综合管廊智能化运维管理技术分析[C].//2021年10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21:93-94.
[2]丁小强.基于“BIM+GIS+IOT”技术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维护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1.
[3]韩佳彤,周建国,郎世明.城市综合管廊智慧化监控与运维管理系统实践与探索——呼和浩特市丁香路综合管廊项目为例[J].建设科技,2020(11):92-94.
关键词:智能化作业系统;智能作业提醒;知识架构挖掘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19-30126-03
Research of Web-Based Intelligent Homework System
ZHANG Hui-yan, ZHANG H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hui University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23304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ign a schema and its layer model on which it works for the intelligent homework system. All of the schemas are based on the Student-oriented mode. And we use four layers model, data layer, network service layer, users type of performance layer and personalized performance layer; The database design of the system application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ject-oriented database theory, Convenient access to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the system scalability.
Key words: Intelligent Homework system; Intelligent Homework awake; knowledge structure mining
1 引言
远程教育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校之间采用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学习交流的一种教育形式。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使远程教育的手段有了质的飞跃。
基于Web的远程教育方式是指教学资源(如大纲、教案、课件、作业、考试等)存放在Web服务器上,学习者可以在随时随地通过浏览器独立地进行课程学习、做作业、考试,向教师提问以及和其他同学交流,我们称之为异步的或面向学生的(student-oriented)学习模式 。
采用“学习者需求驱动模式”的思想设计的远程教育网站,可以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直接与科学地了解到学习者的需求与教育网站的资源信息的冗余和不足,适时地调整自身的策略、方案来满足受教育对象的需求。
传统作业系统平台在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学习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过程,接受教育的对象存在个性差异,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兴趣与习惯、努力程度都存在巨大的差异。现有的作业系统平台虽然可以做到作业形式多样,数量巨大,但是学生并不了解自己的课程掌握程度,于是就不了解哪些是适合自己的作业,或者同一作业中哪些题目适合自己,老师也不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只能够统一作业,所有的学习者都是相同的作业,这样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就显得很单一。网络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老师的个别指导作用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传统的远程教育平台,这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Web领域开始采用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通过知识发现、机器学习、统计分析或其他方法,从大量的学习者学习行为数据中进行数据挖掘,提取有用的信息。这些使个性化教学服务成为可能。将为学习者提供更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作业系统平台上的内容也更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好的促进学习者掌握教学内容。因此,在传统的远程教育技术上引入智能化是必要的、可行的。
2 基于Web的智能化作业系统模型
智能化作业系统模型主要研究如何搭建一个智能化、开放化的作业系统平台。相对于传统的作业系统,这一系统主要实现两个方面的特性:一是对于作业系统中的数据流,状态流,控制流建立统一标准,使其能够与作业系统外的其他远程教育子系统共享;二是通过数据信息的分析与挖掘,提取有用的学习行为信息,并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和扩展。
本系统设计在四层模型层次结构上来实现。即在通常三层(数据层、服务层、表现层)模式基础上,将表现层分为二层:用户类型表现层和个性化表现层。
数据层的数据提供给网络服务层,网络服务层对数据进行组织,通过编写的服务过程来完成网络服务功能。用户类型表现层调用网络服务层提供的服务功能,实现在用户界面中基本内容的表现,最后经过用户个性化表现层的个性化服务,对内容进行筛选、调整,最终表现出不同用户的个性化界面。
这样,通过对表现层次进行细化,即体现了用户在用户类型表现层的共性,又在个性化表现层体现了作为一个个性化的服务系统所具有的表现特性。在这样一个模型的基础上,我们来实现作业平台的智能化、个性化。
这个模型中各层次中与基于Web的智能化作业系统相关的主要功能为:
1) 在数据层上主要存放与作业系统相关的数据,我们把所有数据信息分为几种类型的对象。主要包括:
①用户对象:是指用户的属性以及他们的行为记录;
②资源对象:是指学习者的主要学习对象,也是指导者的主要管理对象。他们本身具有一定的属性(如,资源名称、存储路径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行为;
③行为对象:对应于用户对象的某一种行动,即用户对象的行动是一个新的对象。行为对象的属性(行为执行人、行为发生时间等)是后台实现数据挖掘,实现智能化的基础;
④行为结果对象:是一些行为发生后所产生的结果对象。由于行为的结果可以反映用户对象,尤其是学习者的学习偏好和学习效果,所以这一类对象也是后台数据挖掘、学习评估和智能化指导的一个基础;
⑤后台信息统计对象:是由于后台数据挖掘而产生的对象。这些对象是后台系统对用户对象的行为、表现、偏好,根据一定的数据挖掘算法得到的结果。
对以上这些对象,我们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来保存这些信息,为上层的功能实现提供信息基础。
2) 网络服务层的功能是接收表现层发来的请求,对数据层的数据进行存取,并根据服务要求调用相应的服务来完成用户的请求。
本模型将作业、答案、作业批改、管理等功能都以模块化的方式在服务器端运行,并且允许遵循一定定义规则的新功能的自由添加。其主要特点是:对于系统中的数据流(数据库数据),控制流(消息传递),过程流指定统一标准,使各个子系统中信息都能遵从一定标准而方便共享。通过数据信息的分析与挖掘,智能化作业系统可以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和扩展。
3) 用户类型表现层设计用户类型基本接口,按照用户类型产生基本用户格式表现和用户请求类型。
4) 个性化表现层是用户的接口,包括根据用户的个性化定义,接收用户请求与产生格式化数据返回页面。
3 作业系统部分智能化功能的实现
3.1 智能作业提醒模块
在基于Web的作业方式中,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接受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对作业上交期限没有注意,导致过了期限,从而影响了作业的成绩。另外,可能由于学生各人对于Web的掌握能力有限,可能造成其根本不知道作业的上交期限。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能够以各种方式在特定时间向用户发送作业上交提醒的模块。
我们通过将当前的系统时间与数据库中各个作业的最后期限相比较,若是符合设定的条件,则向所有还没有交此作业的学生发送提醒。
向学生发送提醒消息的实现:当查找到符合提醒要求的学生以后,记录其用户代号,在数据库的消息表格中添加一条消息,将其属性设置为新消息,即未阅读的消息,并将其内容设置为提醒内容,所属用户设置为此用户。
向学生发送提醒电子邮件的实现:当查找到符合提醒要求的学生以后,记录其用户代号,在数据库用户电子邮件表格中查找到用户的电子邮件,将其连同邮件主题及内容等添加入待发邮件队列,完成某个作业判断以后,通过系统提供的邮件发送控件,将邮件发送出去。
作为系统的智能作业提醒功能,应该是自动的运行,由于数据库的查找有嵌套,所以数据库的查询及修改操作的数目很大,所以不可能让该功能不停地运行。所以将其设计为,加入某个页面的头部,每次该页面被请求的同时,该功能就被启动。将作业提醒功能在用户登陆远程教育主页时就运行,这样就能保证该功能的正常运作。并建立一个记录文件,文件中记录的为上次提醒功能运行的日期,每次远程教育首页被请求时,提醒功能启动,首先读取该记录文件,读取上次运行时间,如果与系统日期相同,说明已经运行过提醒,就跳过提醒直接进入首页;若读取的日期与系统日期不同,则需要运行提醒模块。
3.2 智能化作业统计模块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教师在完成作业的批改之后必须手动做出统计表格,才能对学生的作业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以安排合适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在远程教育系统中,我们可以实现智能化的作业统计功能。
作业上交情况统计的实现:在数据库中查找出当前课程下的所有作业;然后对于每个作业,查找其相应的班级人数、已上交人数、迟交的人数和已经批改的人数。这样,经过计算就可以得到应交人数、异交人数、迟交人数、未交人数、已批人数和未批人数,及其各自的百分比。
作业得分情况统计的实现:在数据库中查找出当前课程下的所有作业,同样,该作业必须是未删除的作业;然后对于每个作业,查找统计出已经上交的人数,再查找出分别获得各个分数的人数,与已上交人数相除就可以得到其相应各个分数人数的百分比。
3.3 知识架构智能挖掘模块
学生知识架构的挖掘是智能化作业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智能化作业系统,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而了解不同学生的知识架构,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然后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里我们需要实现知识点与作业相关联的数据库表格设计,还有设计教师布置作业时指定与知识点的连接关系的方法。
在教师布置作业时,通过多项选择框列出的所有与该课程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同时选择和该作业相关联的知识点,然后将新作业插入作业表格,将其与知识点的关系插入知识点关联表。
然后我们在每次作业学生全部完成后,通过数据挖掘功能,挖掘出学生本次作业完成的情况,作业中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本次作业与以前知识点的相关程度,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知识点的相关性,把握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 小结
基于Web的远程教育环境具有4W(Whoever、Wherever、Whenever、Whatever)的特征,但目前这种教育模式也有许多的缺点有待克服。尤其是目前的大多数远程教育系统都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和智能性,站点基本是静态的内容,所有资源完全交给用户自己去选择。这种做法忽略了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和学习兴趣,忽视了教师在学习中的指导作用。因此,在传统的基于Web的远程教育环境基础上,充分考虑了远程教育的特点和实际应用中的需求,提出了建立一个开放化、智能化的远程教育平台。在这个平台下,学生可以获得动态的个性化的教学资源配置,通过智能化的反馈,使得学生真正做到按需学习,老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 Pat-Anthony Federico.Learning styles and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various aspects of network-based instruction Computers ,Human Behavior,2000.
[2] Draft Standard for Learning Technology-Learning Technology Systems Architecture (LTSA).IEEE P1484.1/D6,2000-11-14.
[3] Chien Chou.Constructing a Computer-Assisted Testing Evaluation System on the World Wide Web-The CATES Experience[J].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2000,43(3).
[4] B. Parkinson,P.Hudson.Extending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Using the Web and a Knowledge-based Virtual Environment[J].Computers & Education,2002,38:95-102.
[5] 申瑞民,戴欣,孙健.基于Web的智能远程学习环境的构建[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02).
[6] 陈思敏,黄晓橹,顾君忠. 基于XML技术的远程教育协同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02(01).
中图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 A
1、城市集中供暖智能化的意义
城市供热系统是极其重要而复杂的复杂大系统,为了提高系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采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技术和工具,运用计算机对供热系统进行管理、监控、预测和优化调度是势在必行的。供热系统的计算机管理、监控问题就是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构成微机管理监控系统,实时地对供热系统进行动态流量和温度控制、运行实时状况分析:供热负荷预测和优化调度问题就是根据供热管网系统中监测仪器所获得的系统实时运行状况,确定今后一个调度周期中各时间区间内各种调节装置的运行状况,预测出系统将来一段时间的供暖负荷,并在其基础上在保证系统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使供暖费用最低。因此,实现供热系统的智能化对供热系统协调运行、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减少供暖冷热不均都有重大意义。并且可以使管理人员由过去以人工的经验方法管理,变为在智能系统支持下进行科学的管理。这样做,既提高了服务质量,又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科学性。
供热系统的运行管理主要包括供热负荷的预测,供热管网优化调度和管网信息管理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由于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近几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研究方向比较分散,至今仍然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集成了预测、优化调度、运行管理和控制的职能化系统出现。
1.1供热负荷的预测是集中供热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效准确的预测方法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影响供热系统负荷的因素很多,如建筑物的种类、结构、室内外气温的变化、日照情况、过去实际供热负荷、管网参数等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有些甚至是难以预测的,如管网故障和天气变化等。目前,国内对供热负荷的预测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的预测原理和方法,如指数平滑法,时间序列分析和回归分析等。而传统的预测方法都要求给出由各种影响因素构成的供暖负荷预测型,然而由于城市集中供热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不确定性、非线性和时变性并存,而且除供热负荷的历史数据外,建模需要的大量相关数据,包括温度、太阳辐射系数、建筑物参数等,都难以保证其完整性,有些甚至无法得到或准确估测,因此,预测模型的精确程度难以保证。基于以上原因导致传统的预测方法精度并不理想,尤其应用于解决大规模集中供热系统的实际问题时更无法保证。
1.2优化调度是集中供热系统有效运行得以实现的关键。传统的优化方法主要有三种:枚举法、启发式算法和搜索算法。供热系统优化调度问题属于复杂系统非线性优化问题,若采用一般的直接搜索方法,由于问题的复杂度较高,收敛的速度非常慢,效率很低,更重要的是由于通常的非线性最优化方法都是单点搜索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而难以得到全局最优的解。为此,本文将对采用效果较好的遗传算法来求解供热系统优化问题进行探讨。遗传算法是一种利用随机化技术来指导对一个被编码的参数空间进行高效搜索的方法,相对其他优化算法,遗传算法具有简单、通用以及鲁棒性很强的优点,可以对问题空间进行全局的搜索。
2、分户调节的用户供热形式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节能的需要,应积极采用热能计、热量分配表等设备逐步建立和完善对热用户按耗热量计费的体系,改变按面积收费的不合理方法。为实现这一目标,可通过下述两种方式建立热量消耗计量:第一种方法,对于可以实现分户控制的热用户,可在每一用户入口装热能计计量其耗热量;第二种方法针对不能实现分户控制的热用户,可在每组用户的入口装热量计且在用户的每一散热器上装热量分配表,以实现耗热量的计量和到各用户的分配。
2.1新建热用户实行双管供暖系统
采用双管供暖系统易于控制室内温度,防止热用户垂直失调,便于采用“量调节’和分户控制。因此,在新建热用户中应积极推广双管供暖系统,以促进实现供暖建筑节能指标。在这种分户调节方式下,采用一户一表,用热量可直接从热量表上读取。每户只有一个热力出入口、户内为一独立系统,热量表设在每户的热力出入口处。在天津某住宅小区采用了这种形式,运行结果表明,不仅室内温度可调,且经过一个采暖期,综合节能率达到25%。
2.2原有建筑户内采暖系统的改造
上供下回单管顺流式是我国现有多层和高层建筑供暖的主要形式,要将其改造成为有利于热计量和节能的分户式水平系统,几乎需要把原有的设计全部,改造费巨大,这在我国目前国情下,几乎是不可行的。比较合理且经济可行的改造方式其改造费非常低廉,只需在立管上加跨越管,跨越管应比立管管径小一号,以利于水利平衡。经验证明采用这种方法也可收到十分明显的节能效果,系统综合节能率可达巧%一20%。
3、分布式智能供热解决方案
集中供热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多样和影响因素众多的复杂系统。对于这样一种系统,需要运用大系统理论来分析,而大系统理论的最基本思路是:把系统的总体功能和目标按一定关系分配给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都具有各自的控制器,都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将大系统功能与目标分解之后,各子系统的复杂性比整个大系统的复杂性要小得多,较易于实现自身的最优化,然后再加以必要的协调,最终取得系统全局的最优化或次优化。在这一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下,大系统理论又根据不同的系统结构,提出了不同的更具体的控制思想和方法。对于象集中供热系统这样的递阶结构系统,通常将大系统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子系统作为下级系统,并在上级系统设置一个协调机构来处理各子系统间的关联作用。通过上下级之间反复交换信息,在求得各子系统优化值的同时,获得整个大系统的最优值。
集中供热系统由热源,热网和热用户组成,其中热源,一次网和热力站组成一次网系统,在一个集中供热系统内,仅存在一个一次网系统;热力站,二次网和热用户组成相应的二次网系统,二次网系统在一个集中供热系统内存在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一次网系统和各二次网系统之间通过热力站相互联系。热力站的运行以满足热用户的热需求为目标,各热力站之间比较独立,相互间的影响可以通过一次网系统的合理调度与一解决,因此,在进行整个集中供热系统方案的研究时,可以将热力站看作独立的系统的对待,使得系统的分析和建模简单化并可行。
4、结语
供暖系统是一个集非线性、不确定性、时变性于一身的大系统,利用传统方法很难对城市供暖负荷进行准确的预测。因此,引入智能化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金希东,李治.进化算法及其改进.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6
关键词:智能住宅智能化功能需求的依据
一、前言
在智能大楼的浪潮渐趋平静之时,智能住宅小区又揿新潮,形成了住宅的新卖点。智能住宅和小区通过媒体的宣传,为人们描述了梦幻般的理想新生活。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在家中坐,购物,教育,娱乐,医疗,人们聊天交往等等一切生活的需要都能解决,且保证住宅环境舒适,而且节能……。然而,1999年中国首次网络生存测试的结果,表明了当今中国的现实:我们憧憬的、国外来宣传的,还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或能得到的;技术上能做到的,在社会上并不就可普遍推广的,当今的购房者中很多似乎并不对住宅的“智能”给予热情的响应,他们首先还是考虑价格和住宅是否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如:户型、环境、交通条件、面积等等。有些智智能住宅小区的先行者花了大力气开发了网上信息服务,不好用,故很少人用。但可喜的是,我们也见到有的小区,坚定不移地终于走出了一条路,E社区正在深入人心,健康发展。这些现象都说明了新技术应用到家庭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是新技术深入家庭是历史的必然。本文作者希望将自己在从事住宅小区智能化工程的一些思考陈述于后,供同行们参考,更希求得指正。
二、智能住宅、小区是住宅、小区发展的方向
智能建筑是建筑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产物,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智能建筑并非仅指大楼和楼群,它有着更广的涵义。而智能住宅、小区并不是智能大楼在规模上简单的缩型,也不是智能大楼的发展在空间上时间上的延伸。
智能住宅、小区在国外历经了80年代初的住宅电子化、80年代中的住宅自动化到90年代美国的“智慧屋”(WH)、欧洲的“聪明屋”(SH)的住宅智能化这样三个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表明了智能住宅与智能大楼的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发展道路。
住宅电子化表明了采用大量电子技术的家电进入家庭,住宅自动化表明家用电器、通信设备与安保防灾等设备在家庭中的功能综合一体化。住宅智能化表明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进入了住宅,使家庭中的家电、安保防灾和各种通信(话音、数据、图象)设备通过总线技术进行监视、控制和管理。其中,家庭总线技术是住宅智能化技术的核心。美国、欧洲和日本都有了各自的家庭总线标准。日本、新加坡有适用于大型居住区的总线。美国、日本、新加坡都有根据这些标准建立的智能住宅和小区的示范工程。中国住宅的开发基本都是小区的形式,因此,当我们谈到小区智能化的时候就隐含了住宅智能化。
中国智能住宅小区的发展与国外有所不同,是藉助于智能建筑的概念和借鉴国外家庭总线技术,趁住宅产业蓬勃发展之机而兴起。而今智能住宅小区示范小区遍布全国,用于住宅、小区的智能化的产品开发也遍地开花。
综观国内外的智能化的住宅小区,都具有如下共同的功能特征:
1.住宅内部具备综合了安防、防灾措施与生活服务的智能控制器,住宅与小区和社会之间具有高度的信息交互能力。
2.小区内部具备完善的安防措施,全面的公用设施监控管理和信息化的社区服务管理。
3.为小区内住户提供多媒体的多种信息服务。
一个完整的小区智能化系统如图1所示。应加以说明的是,小区的不同个性,会对智能系统的功能有所取舍。作者认为,根据小区的实际功能需求而确定其智能化系统才是胆智的规划、设计。实践表明,单纯追求技术的完备性、先进性的后果,是资源的浪费。
总的来讲,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是智能住宅小区的必要条件,即实施了智能化工程的、并能发挥出智能化的效用的住宅小区才是成功的智能小区。务请注意,智能小区是一个特指的名称而已。
三、智能化功能需求的依据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住宅是小们最根本的生存空间,是们逗留时间最多的地方,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住宅的功能范围亦在发展,但我国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住宅的功能仅仅是为了居住。今天,信息正成为人们生存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及进入家庭使住宅、小区能够具有如图1所示的功能。但现代人对住宅小区的功能要求是综合性的,并不仅限于信息技术方面,更何况人们对新技术的接收和应用会有一个过程,这不仅受认识限制,还受到经济上的以及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我们在实践中感到,当从事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建设时,一定首先要了解现代人对住宅、小区的功能需求,才能更加适当地认清智能化系统的作用。一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必然地仍是以居住舒适为第一要义,它一般应满足如下要求:
1.居住性:生活空间分配合理,居住气氛浓厚,做到公私分离、动静分离、居寝分离。具体是起居厅、餐厅、厨房集合在一起,形成公共活动区。小区内有适宜的公共活动场所,或在楼上有空中花园以增加邻里交往,增加居住气氛。
2.舒适性:它包括平面空间尺度、视野、登高(高层楼的交通)、采光、通风、日照、噪音、内部装修、温湿度等等。
3.可持续发展性:从小区来讲,小区应与环境共生,保护资源,获得能源效益。对住宅而言,除对核心部定位外,其余空间作为卧室、餐厅等可以灵活再分隔。它不仅能使居民能参与设计,也为再改造提供了可能。
4.生态环卫性:是条目3的自然性方面的表现,这包括了外环境和内环境。
①使人居住在绿色环境中,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小区绿色,住宅绿化。
②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再处理、再应用,以不破坏自然生态。
③住宅内环境质量:厨卫设备布置紧凑,管线隐蔽,废油、气、烟排除畅通,建材的有害物质的防护等等。
5.节能、节地:
实质上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性的一面,多层住宅(鼓励二类高层),合理的体量与围护结构,可再生能源(风力、太阳能等)和新型材料的应用等。
6.安全性:必须是人与技术措施相结合。
①防盗要求:多层次防范,从边界防范、区内电视监控到住宅内的防盗。
②突发疾病的呼救。
③灾变(火灾、风灾、地震)的应急措施。
④可燃气体
泄漏报警。
7.方便性
①交通:住宅或小区所处位置,小区内部道路布局和区域标识。
②各种配套设施:
·小区内部商店、文娱场所等服务设施。·周边环境的商店、医院、餐厅、学校等等服务场所。
③通信:电话、电视、计算机通信
从上述7个方面和上节所述我们看到,智能化系统是现代住宅小区不可缺的,但相对住宅小区所需要的功能,智能化系统所能担当的是有限的。智能化系统是为住宅、小区更加好地发挥效用服务的,是提高居住质量的手段之一,是住宅小区的配套设施。但是,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它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此,我们认为高档次的住宅小区不宜搞低档次的智能化系统,反之低档次的住宅小区不宜搞高档次的智能化系统。
四、住宅小区智能化的智能的涵义
智能的直观定义是在给特定的环境与目标条件下,正确制定策略并产生行动来实现目标的能力。社会智能的定义:人类群体在实现共同目的过程中分工与协作的能力,正确决策和实施的能力,现今一切人工的智能都是以人的智能为原型的。4.1对照智能的上述定义,我们认为应从更广阔的概念上来理解小区的智能,即智能小区的智能并不是靠智能化或弱电专业就能实现的。
下面略举几例以说明之:
①住宅的舒适与房间的空间和采光有极大的关系。如果房屋的进深与层高之间设有一个恰当的设计,那又怎么会使用者的舒适和工作效率呢?这当然由建筑设计来考虑。
②空调和电采暖器可以在住宅内营造室内舒适的小气候,但它绝不能代替人对自然通风和阳光的亲近和需求。而它们的能耗如不加控制,则会对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有专家统计过,以每户空调、采暖耗电1-4KW计,则仅长江流域的此项用电约为2亿KW,相当于11个三峡电厂的装机容量。又据专家测算,采用新型建材、新型空调设备以及对住户加以指导,长江流域年能耗可望降低50%。又有专家研究认为,将生物气候学原理应用于高层住宅,则可以节省运转能耗的40%。③住宅热水器供水系统,常有长的管路且其保温措施常被忽视,结果往往要等一段时间才有热水放出。显然,这既浪费时间,还浪费水和天然气资源,亦降低了舒适性。
④住宅小区一般都注意到室外人们的交往空间,但往往重视其物质环境,如设置草地、流水等。但,对其心理环境重视不够,结果命名物质环境利用率低下。如:某住宅小区建设了一块草地,供居民休憩交往。但,它未经良好布置,并处于四周住宅窗口视线交汇之下,又为了住宅安全,场地围以铁丝网。结果,此处几乎无人。因为身居该场地中的人们感到如被囚禁般的不自在和被人们窥视的恐惧。
上述几个例子说明,好的住宅不区应是在建筑专业统筹下的相关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成果,是全体专业的智能的综合。光靠智能化系统,是达不到“实现快捷高效的超值服务与管理,提供安全舒适的家居环境”的实际效果的。
我们认为,现在我们所谈的智能住宅小区是一个特定涵义的称谓而已,就象绿色住宅小区、生态住宅小区等称谓一样,强调该住宅小区的某种特点。智能住宅小区仅只表明了它上具有现代信息技术设施的住宅小区而已。4.2智能化系统本身若只考虑技术、设备而欠考虑其应用对象,则我们认为其智能是不足的。例如:①在紧急呼救功能的实现上,很多采用一只固定的紧急按钮,甚至装在进门处。考虑较周到的是每个房间都装。但这对于有心脏疾病的老人,或行动不便的人紧急发病,而家中无人时间较长,就不适用。我们认为采用随身携带的无线紧急按钮为妥。
②为防盗而对窗子进行监控时,常见对每个窗都装门磁开关或红外双鉴探头。我们认为应该根据楼层和住宅的外观来考虑盗贼从窗口入侵的可能性以确定装不装,在哪个窗装,还是每个窗口都装的问题。多装会增加初投资,增加了误报次数,增加了工程质量以及以后的维护工作量。例如:一个800户的小区,每户平均有四扇窗,每窗一个门磁开关,则需购3200只门磁或双鉴探头。又假设每个开关或探头误报率为每年一次,那么就几乎平均每天可能有10次误报警出现,后果如何则可想可知。这样的系统该不能说是智能的吧。五、以人为本是建设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的根本住宅小区的建设尖以人为本,即为住户服务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也须如此,以使住宅小区为住户服务得更好。
5.1智能化系统是高科技的系统,我们不能因此而使以人为本的目标有所减弱,即必须明确技术为人服务这一准则。也唯如此,技术才有市场。智能小区内千家万户,男女老少,各人的职业、文化爱好、习惯不同,各家的经济情况不同。因此,小区智能化系统服务对象差别很大,比之智能大楼更为复杂。在这众口难调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对小区内住户作一统计分析和归类,据此考虑智能化系统的具体功能系统的实施,一般可分成如下三类:
①属于智能化系统的基本要求、技术条件成熟且性能价格比合适的,列入普遍实施的项目,一般有:防盗报警、紧急求助、消防报警、出入口控制、煤气防泄、语音通信、有线电视、三表出户、公共场所监控、边界防范、巡更。
②技术条件成熟,但费用较贵,操作也较复杂,有相当部分住宅不愿使用的,作为可选项目,一般有:对家电的远程控制、网上炒股、影视点播(VOD)、国际互联网上网、一卡通等。
③技术条件复杂或不成熟者,或外界环境尚不完备者,或投资成本太高者,则暂不实施。如:远程急救诊疗,这在我国涉及法律责任和社会环境条件目前尚不具备。又如:网上购物、网上教育,国内大多数地区社会大环境尚不具备。又如:集中空调系统,涉及投资太高,冷量分摊计费复杂和住户的观念等问题。
根据以上三种情况,智能化系统中心站的实施必须首先满足住户基本和可选项目的要求,并考虑今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外界大环境的改善,逐步将暂不实施的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项目予以实施。有些房地产商布了电话线、结构化布线,再加有线电视就号称是智能小区,显然是炒卖点而已。有些房地产开发商虽原先考虑智能化的技术较多而忽视了住户需求而交了学费,而今就能较周到考虑,使住户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真实的物超所值的智能化服务,自身也获得美誉。
5.2我们感到要保证智能化系统规划、设计、实施以及运行良好,必须要有掌握好智能化系统的人才。智能小区智能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集成的过程,在这个集成过程中,各有关的技术、设备、材料最终构成了具体的符合该住宅小区需要的智能化系统,人在集成过程中起着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的重大作用。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在我国历史很短,还缺乏工程经验,因此,也更缺乏实施智能化工程的人才,在实践中培养和使用人才就十分重要,不仅要有规划设计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施工组织和管理的人才,具体动手安装操作的人才以及运行维护的人才。建筑行业向来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高科技性的工种是弱项;集成商亦是近几年才出现,他们原多偏重计算机网络集成,很多是有集成之名,行销售之实,缺乏施工组织、管理和工程实例协调的实践,即使有些赫赫有名的外国大分公司亦是名实不符;而许多物业管理公司也是原来的房管局等机构演变而来,他们要维护好、运行好也确实存在困难。凡此种种造成小区智能化系统不能一次成功开通,开通后运行维护纠纷不断的现象。可喜的是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已有一批高素质的智能化集成公司崛起。从总体上考虑,由房地产公司或物管公司来运作智能化系统是难度很大的,专业从事社区服务的智能化公司可能是解决智能小区增值运行的一个途径。
六、不断地发掘住户需求是智能化持续发展的保证
我们认为,住户是推动智能化工程得以实用化和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住户是服务的对象,没有他们的需求就没有智能化系统的立脚之地。我们不应把们看成是消极的推销对象,而应该引导他们成为智能化工程的积极应用者和管理的参与者。更应看到不断满足他们的新的要求,将使智能化系统充分发挥作用,获得服务增值,从而推动智能化系统向新的高度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作者的经验是建易用难,用好更难。这要求我们把“服务”而不是“管理”,更不是其他,放在智能化工作的中心。这样,智能化才能持续地向前发展。作者的个人经验,提请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有一个很有进取心的技术班子,他们不是消极地智能化系统的维护人员,他们能主动地要不断跟踪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跟踪信息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并将它们应用到小区的网络信息服务上。
其次,信息服务要有针对性的,以生动的方式展开,从和居民的基本要求、切身利益相关处入手。第三,要有一个良好的健全的物流组织来保证信息服务的实现,使“网上点击”“E社区”“E生活”给住户真正带来方便、实惠,人是不可能生活在“虚拟”中的。
第上,最至关重要的,从小区建设期的领导到小区管理期的领导始终如一地坚信并坚持支持和参与智能化系统的工作。因为唯如此,才能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使虚拟的E社区回归到现实社区。
使智能化变成为寻常百姓油盐柴米密不可分的“傻瓜”技术。这是十分艰辛的探索过程,它要求真正想建设智能滤我的领导者、从业者不断坚定信心,总结经验,虚心谨慎地探索用户的需求心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用户和服务用户。例如:西南交大房产公司,他们在1996率先在四川、成都提出智能小区概念。其建设的智能小区一期,做到了光纤到楼,综合布线到户,建立了计算机管理中心。然而,上网户数仅只占住户总数的5%。智能小区二期,他们坚持每周组织住户举办家庭自动化设备的操作、计算机操作、上网、炒股等讲座。在暑假,举办少年计算机夏令营,不定期和计算机公司一起举办区内展示会等,使得上网的用户不断增多,现在达到了20%住户入网。交大智能小区三期、四期,从城市大环境,从投资效益,从方便住户和三网合一的趋向,考虑将小区网络形成改为HFC,大胆取消了综合布线系统。这是充分考虑了住户必看电视而不一定要用计算机这种现实。但,若住户要入网,CABLEMODEM就可,CABLEMODEM以租用户式担供,2年后即归住户所有,这种用户有一种认同感,一种自主感。2000年9月开始实验小区网上购物服务,为住户集体购买米、油等日用品,并以低于超市价格送货上门,受到住户热烈欢迎。该小区的智能物业服务体系已现端倪,电子商务的良好开端显示了高技术平民化的魅力和威力。该计算机管理中心已发展成为一个公司,从事滤我智能产品开发,系统设计和集成等业务,做的工程已涉足到沿海。
七、小结
【关键词】智能化;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系统研究;应用
前言
目前,我国供电设备的检修阶段已经从对故障进行检修转变为定期检修。目前,技术人员在对设备进行定期检修的过程中,虽然能够检修道其中存在的隐蔽故障,但是这种检修方式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技术人员到时间进行检修时往往会发现很多问题,加大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要求,供电设备也不断增多,此时检修人员必须要缩短其检修的间隔时间,这就增加了停电的发生概率,也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不利于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由此看来,对供电设备的定期检修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影响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为了保证供电设备的运行效率,我们需要开展状态检修工作,并将其与定期检修、故障检修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满足人们对电力的高要求。
一、状态检修工作的开展
所谓状态检修也就是技术人员对供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及停电状态进行检测,分析各个设备的运行状况,通过对比了解其状态信息,了解其未来运行情况以及使用期限,从而制定出一个科学的检修计划,这种检修方式可以在设备分析中获得更为准确的数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来获取大量的数据,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先进的技术。智能化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支持系统主要由分析系统、专家系统、自动判断设备、预测设备等部分构成,其中分析系统也就是以供电设备的运行状态为基础,获取更多大量的数据,并对其科学的管理;专家系统主要包含了技术人员丰富的技术经验,并根据设备运行的数据作为参数;再由自动判断设备对这一参数进行预测,了解供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及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再根据这一诊断而制定一个报告,并编制出合理的维修措施,以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
二、智能化供电设备检修技术支持系统的特点
(1)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设备运行状态建立一个数据管理平台,可以将设备的整个运行状态以及故障点进行检测与控制,以保证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2)该系统能够覆盖大范围的供电设备,可以通过电容式电压互感器、变压器等设备来对各个供电设备运行的数据进行分析,诊断其中存在的故障,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维修报告。
(3)该系统能够对供电设备进行全面分析,有较高的自学习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该设备能够综合技术人员对设备的分析及维修等情况,从而积累丰富的经验,对供电设备进行智能化分析,从而有效的提高供电设备的运行效率,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三、智能化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支持系统的数据层结构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我们对状态检修技术支持系统采用的B/S结构,即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开发网页应用程序,然后将复杂分析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一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另一方面还减少了资源的占用空间。为了方便人们的查询,我们在支持系统建立的数据库中采用了多线程查询技术,每一个查询通道都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县城,此时用户在信息查询过程中可以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使信息可以同时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资源的占用面积。智能化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支持系统的数据结构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设备检测综合数据库
设备健康状态信息来源于多种途径,有手工录入、其他软件导出的,从实时采集器读入的等。数据形式多种多样,转换后以统一的形式存储在设备检测综合数据库里,这些信息都是对设备现在或未来健康状况的反映,集中在一起,有利与管理。
2、故障征兆库
把所有的检测方式的数据都与规则比较或用专家经验,得出被测参数是否合格的结论。参数不合格,设备可能有故障,才考虑进行故障诊断。所以说,故障征兆库是故障诊断的基础。把所有的征兆判断结果放到一个库里,有利于综合判断。设备故障往往是一个故障对应着若干个征兆,一个征兆可能是由若干个故障引起的,利用故障征兆库对设备进行综合判断。
3、故障诊断的结果库
故障判断结果库分单一诊断结果库和综合诊断结果库。单一诊断结果分为明确定位故障、参数正常,不存在与此参数有关的故障、不确定故障是否存在,故障确实存在,但不能定位四种。综合诊断库存放将多个试验单一诊断的结果综合起来、用判决树原理进行诊断的最后诊断结果。
四、功能组成
1、数据综合管理模块
该模块实现变电气管理、设备技术参数管理、设备变更管理、设备在线监测管理、设备试验管理、设备缺陷管理、设备检修计划管理、设备历史检修记录管理,从相关系统从采集其他静态数据、动态数据和历史数据,并进行数据的准确性检验、冗余检验和逻辑检验,检查数据是否合理,形成设备检修综合数据库,实现数据库和分析系统的有机结合。
2、专家系统诊断模块
该模块采用神经网络法、色谱的电研法、三比值法,TD图法等人工智能方法实现设备状态诊断。既能对单一试验数据进行故障诊断,也能对多种试验数据进行综合诊断。将规程规定和专家知识存储在知识库,可以随时更新、修改。单一诊断用产生式专家系统,综合诊断用判决树,整个诊断过程就是按照隐含在规则库中的故障判决树自上而下的推理过程。该系统采用数据分层的处理方式,功能模块之间用状态驱动。每一个层次的数据可以维护,查询,有利于程序的模块化设计。此外还具有仿真培训的功能。
3、检修智能决策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是根据故障征兆,判断设备的故障;根据历史情况,设备当前运行的工况,预测设备未来的故障,评价设备的寿命;生成设备状态诊断报告,以备存档和查询;提出检修方案,即检修的时间、检修的设备、检修的项目,生成检修方案报告。
五、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人员在对供电设备进行状态检修的过程中会不断引入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智能化供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支持系统必然会将大量检修信息通过自学习能力而对其运行状态进行维修,然后通过其运行参数来对其运行故障进行检测,并制定合适的方案,保证供电设备运行的可靠性,提高供电设备的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摘 要:智能化工况模拟与检测系统研究开发,研究了智能化土壤-植物-机械工况模拟与检测技术,智能化种子精量播种模拟与检测技术、机械化乳品采集检测模拟与检测技术、农产品组分与缺陷在线检测技术,开发了智能化土壤植物机械工况模拟实验系统、喷药机械田间作业工况模拟装置、配方施肥变量控制模拟装置、智能化精量播种模拟系统、机械化乳品采集检测模拟系统、农产品组分和缺陷声光检测模拟系统等。突破了高性能先进装备共性和关键技术,为新技术发展提供平台,缩短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为国内研发、中试、生产等关键环节提供专业化试验基地。全天候智能化土壤-植物-机械工况模拟实验系统,采用坑式直线型土槽及轨道进行农机具或部分整机的性能试验,实现了被测机具或整机的耕深、动力输出轴转速和牵引速度的自动控制,并能够对土壤坚实度、土壤含水率、动力输出轴转速和扭矩、牵引速度等10余项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和处理。采用集成化设计,集土壤恢复系统、机具悬挂系统、测试系统及控制系统于一体,开发了六分力门架测力系统,创造性地采用了“智能化工况模拟试验”这一全新的试验模式,进行该试验台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提高了试验效率,减轻了试验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了试验及研究周期。全天候智能化精量播种模拟系统主要用于条播排种器和精密(单粒)排种器的排种性能试验,检测出排种器的各项性能指标,可在胶带速度为1.8~12 km/h情况下进行试验。模拟系统能自动控制排种器转轴的工作速度、胶带的运行速度及风机压力;计算机视觉系统实时监测排种器的工作过程,并利用图像检测技术自动精确测得排种器所排种子粒距、粒数等参数,从而计算处理国标试验要求的合格指数、重播指数和漏播指数等排种性能指标,以及播种精度指标(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并报表打印及输出频率直方图,可存储原始播种录像。机械化乳品采集检测模拟系统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挤奶系统脉动性能、挤奶量自动计量装置性能、真空设备性能在线检测与遥测、自动脱杯系统提升力测试等4种乳品采集性能模拟试验与检测技术装置与设备。农产品组分和缺陷声光检测模拟系统建立了适合西瓜内部品质无损检测的光源装置和光谱采集系统、西瓜声学特性检测试验台、基于声波信号衰减率的西瓜糖度检测方法。
关键词:智能化 工况模拟 检测系统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simulation and testing system of the intelligent working condition, studied the simulation and testing technology of intelligent soil-plant-machinery working condition, intelligent precision seeding and mechanical milk collection and testing,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mponents and defects de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ed intelligent soil-plant-machinery performance simulation system, spraying machinery field operation simulation device, formula fertilization and variable control simulation device, intelligent precision seeding simulation system, mechanical milk collection and testing simulation system,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mponents and defects acousto-optic testing simulation system, etc. All-weather intelligent soil-plant-machinery working condition simulation experiment system, used pit type linear soil bin and orbit to tes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mplemented automatic control of tillage depth, output shaft speed and haulage speed, could real-time collect and deal more than 10 data, such as soil firmness, soil moisture content, output shaft speed, etc. used integrated design, integrating soil recovery system, suspension system and testing and control system, developed six component frame force measurement system. All-weather intelligent precision seeding simulation system is mainly used for performance test of drill meter and precision meter; belt can run at 1.8~12 km/h. The system can automatically control meter working speed, belt running speed and fan pressure; Computer vision system can real-time monitor working process, and automatically accurately measure seed number and spacing. Finally, computer prints frequency histogram, and stores the original videos. Mechanical milk collection and testing simulation system developed 4 kinds of milk collection simulation and testing device for the first time in domestic, which including on-line and remote detection of system pulse performance, milking automatic metering device performance and vacuum equipment performance, and testing of automatic lifting force to take off the cup system. Agricultural products components and defects acousto-optic testing simulation system established light device and spectral acquisition system for watermelon internal quality nondestructive testing, watermelon acoustic characteristics testing system, and watermelon sugar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acoustic signal attenuation.
Key Words:Intelligentize;Working condition simulation;Detecting system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http:///xiangxiBG.aspx?id=5344&flag=1
【关键字】智能化,中央空调,集散控制系统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中央空调的集散控制系统主要就是为了空气温度的调控,实现远程操作。由于现在空调的大量使用,温度调控的不协调,对污染物的排放以及气流组织的协调都有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中央空调的集散调控系统就被应用于此。我们通过集散控制系统的实施,进行了如下的讨论和研究。
二、中央空调集散控制系统
1.中央空调集散控制系统———新风自动控制系统主要实现净化房间的温、湿度控制。操作工作站以计算机为核心,提供操作者图形界面和基本过程控制功能及人机接口,完成设备的监视、控制、调节。
空调房间集散控制系统的组成如图1所示。
图1中央空调温度控制系统的组成风道温度传感器TI设于回风处,输出4-20MA的电流信号给控制器TC,控制器将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与设定值相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输出相应的电流信号控制电动调节阀的开启度,调节冷(热)水的流量,使送风温度随之变化,最终使房间温度保持在设定值范围内。
(一)被控对象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工艺变量需要控制的生产设备或机器为被控对象,简称对象。空调温度控制系统中房间就是被控对象。
(二)执行器在过程控制中,执行器大多采用阀的形式,控制各种气体或液体的流量与流速,是过程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性好坏对控制质量的影响是很大的。它接受调节器送来的信号,自动地改变阀门的开度,从而改变输送给被控对象的能量或物料量。我们选用的电动执行器接受0-10V的连续信号,进行连续的PID控制。
(三)调节器又称控制器,它将检测元件或变送器送来的信号与其内部的工艺参数给定值信号进行比较,得到偏差信号;根据这个偏差信号的大小按一定的运算规律计算出控制信号,并将控制信号传送给执行器。
2.微机控制下的集散式系统
微机测控系统足以微型计算机为核心来检测和控制被对象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系统。它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目前在工业控制上面应用较多的是微机测控系统一种称为微机直接数字控制系统,简称为DDC。如上图2为集散系统结构图:
数转换后,变为数字量信息送给微机。微机则根据对应于一定控制规律的控制算式,用数字运行的方式,完成对工业参数若干回路的比例、积分、微分计算和比较分析,并通过操作台显示、打印输出结果,同时将运算结果经输出通道的数、模转换、输出扫描等装置顺序地将各路校正信息送到相应的执行器,实现对生产装置的闭环控制。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过程复杂,设备分布又广,其中各工序、各设备同时并行地工作,而且基本上是独立的,故系统比较复杂。采用这样的系统可以实现从简单到复杂的调度,兼顾了集中式和分散式两者的部分优点,从而达到最佳控制。在这种系统中,基础的微机只把必要的信息送到主控计算机,而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各个微机并行地就地工作。这个分布式控制就称为“集散式控制系统(TDS)”。
在大型的建筑物或者生产厂房中,有可能会设置几套甚至十几套空调系统。这样在管理上面则不可避免的出现控制上的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便于运行管理,在现场采用编程控制器(PLC)进行各空调系统的就地运行控制,然后用总线将可编程控制器的通信接口与中央控制总站内的监控微机实现通信。
三、智能化集散控制系统的构成
1.计算机监控管理软件
分散控制系统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如下图3:
系统软件一般选Windows NT。应用软件是用户根据要解决的控制问题而编写的多种程序,其中现场控制单元的软件多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其执行代码部分固化在EPROM中,数据部分保留在RAM中,系统复位或开机时,数据初始值从网络装入。组态分为硬件组态和软件组态,硬件组态就是根据硬件的模块化结构对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进行管理配置;软件组态又包括基本配置组态和应用软件组态,前者是给系统一个配置信息,而后者则负责数据库的生成、历史库的生成、图形牛成、报表生成和控制系统组态等。采集中央空调智能监测系统中末端数据,并根据监测对象的要求,对现场监测节点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设计。要求实现智能仪表的作用,具体包括:现场数据测鼋、运行状态显示、按键控制与参数设定以及与上层部分的数据通信等。
2.PLC软件设计
如左图为软件设计示意图。每一栋楼的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只受控于各自的PLC,它们除接受中控室的计算机控制之外,彼此之间是独立的。下面以1号楼为例说明PLC软件程序的设计。PLC控制中央空调系统的起/停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方式,当选择手动方式时,手动指示灯亮,在现场PLC操作台上可以任意选择机组、开/关冷却塔、起/停冷冻泵、冷却泵、空调主机等;也可以在中控室PC台上操作,通过鼠标点击控制界面上的控制按钮实现手动操作。当选择自动方式时,自动指示灯亮,通过在PLC或者PC操作台上按下自动起动按钮,中央空调系统自动起动,工艺顺序为:支部开关一冷却塔一冷却泵一冷冻泵一空调主机。按下停止按钮,系统按照起动逆序自动停止。
在中央空调变频调速集散控制系统中,第一级为中央监控工作站(即PC机),是集中监控、远程控制、数据处理和中央管理的中心;第二级为直接数字控制器(DDC)变频器和可编程控制器PLC,能独立完成对现场机电设备的数据采集和控制;第三级为现场传感探测元件(如热电阻或者热电偶)及控制执行元件(继电器等)
四、中央空调系统采用集散控制的必要性
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实质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的一种新的控制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测量控制技术、通讯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相互渗透、相互发展而产生的,既不同于分散的仪表控制系统,也不同于集中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吸收了两者的优点,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系统工程技术。目前,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已在工业各领域得到成功运用。
目前,大楼中央空调大都采用分散管理就地控制,整个系统不能统一协调,不能很好发挥整个系统协同工作的效果。如果采用集中控制,由于被控设备分散在大厦各个地方,中央主机到被控设备的连线较长,信号容易受到干扰产生故障,同时由于中央主机集中处理信号,如果中央主机产生故障则整个系统停止工作,可靠性较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采用集散型控制系统成为趋势。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就是中央主机主要进行报表处理,集中管理,被控对象由带计算机处理功能的现场控制器(主要是直接数字控制器,简称DDc)根据有关参数进行控制。各DDc和中央主机以及各DDc之间实现点对点通讯,传输数据和控制信号。集散控制系统可靠性高,当中央主机发生故障,把控制功能分散在DDc上而数据资料由中央主机集中管理的方法,加强了子系统的独立性、可靠性,并减少了中央主机的工作量,整个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集散控制系统的具体应用,其已经大大改善了我国中央空调的问题。这种技术不仅仅可以应用在简单的空调的调控上,而且还可以在大型的工程施工中得到有效的利用,也会颇有成效。相信我国的中央空调的调控监测技术会日臻成熟,同样的这些新技术也可以加工利用到其他的技术管理措施中去。
参考文献:
[1]侯文霞,陆述田.变频调速技术在中央空调系统中的应用.机床电器,2012.
关键字:物联网应用;粮食仓储;粮库监管系统;传感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4)01-0071-02
0 引 言
粮食是关系国家稳定的战略性商品,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确保国家储备粮食数量真实、质量完好,确保在需要时调得动、用得上,是国家储备粮管理的基本要求[1]。为此,粮食仓储过程中已经应用了一些物联网技术,比如: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粮情检测系统已经得到较大范围地应用;虫害传感器及虫害自动检测系统、霉菌(二氧化碳)传感器及粮食质量实时检测系统、氮气传感器及自动气调系统、磷化氢浓度在线传感器及自动熏蒸系统、压力传感器及粮食数量实时监测系统、在线水分传感器及烘干水分在线自动控制系统等已经得到初步应用;粮食体积传感器、密度传感器等,以及相应的清仓查库设备和系统研发也已经取得重要进展[2]。
目前粮库普遍使用的温湿度采集系统,通常采用有线的方式接入各类型传感器,这种方式存在着布线及测算困难、传感器重复利用性差、故障排查困难、采集系统扩展能力差、传感器缺少统一管理等问题;同样,其他正在示范应用的系统都是单独部署通信线路,系统部署成本较高、维护困难;另外,目前粮食仓储企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较低,一些有信息化基础的企业也仅仅局限于粮情测控系统、出入库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财务等系统,单个应用系统没有集成,是一个个信息孤岛[3],没有给粮库管理带来信息集成共享效益。
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统一的集成终端对各类传感器进行统一数据预处理、通信和控制,降低系统成本,提高易用性,是粮食仓储环节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提高传感器应用效率的必然选择。基于统一的集成终端设计的智能化数字粮库监管系统已经在江苏省十几家粮库进行了建设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1 总体架构
本文提供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数字粮库监管系统,以实现对粮库中的通风控制、熏蒸作业和库容计算等作业进行自动管理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数字粮库监管系统包括以下单元:
(1)硬件设备单元,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通风设备、熏蒸设备、气体采集设备、虫害检测设备。用于采集粮库的各种具体服务的业务数据,将该业务数据发送给智能传感器集成终端,所述业务数据包括温度数据、湿度数据、虫害数据、气体浓度数据;
(2)智能传感器集成终端,用于通过异构整合技术将所述硬件设备单元上报的各种不同消息格式的业务数据进行消息解析后,转换为具有统一的消息协议格式的业务数据,并对所述业务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具有业务特性的数据并发送给粮库集成管理平台;接收粮库集成管理平台下发的智能传感器集成终端和硬件设备单元的控制命令,向硬件设备单元下发来自粮库集成管理平台的控制命令;
(3)粮库集成管理平台,用于接收和存储智能传感器集成终端发送的具有业务特性的数据,根据所述具有业务特性的数据和设定的控制算法在所述粮库中进行库容监测、熏蒸控制、通风控制、温湿度监测和/或气体浓度监测。
2 功能简介
2.1 粮库集成管理平台的系统功能
(1)库容监测,查看各个仓库存粮概况。仓库状态通过颜色标识淡绿色表示空仓,浅绿色表示有存粮,并通过色块大小标识存量多少,鼠标放在仓库时显示仓库存粮信息。
(2)熏蒸管理,包括熏蒸计划和熏蒸记录功能。其中熏蒸计划就是根据仓库的虫情信息制定熏蒸计划,熏蒸计划能做的操作以及当前所处的状态紧密相关;而熏蒸记录则是根据通风计划对仓库进行熏蒸操作,并登记熏蒸信息。
(3)通风管理,包括通风计划和通风记录功能。其中通风计划是根据仓库的粮情信息制定的通风计划,通风计划能做的操作以及当前所处的状态紧密相关;而通风记录是根据通风计划对仓房进行通风,并将通风方式、通风具体操作等信息登记下来。
(4)温湿度监测,通过列表和图表等不同的展现方式查看仓库粮食温度。其中列表方式可显示采集时间、仓内温、仓内湿、仓外温、仓外湿、最高温、最低温、平均温、最高湿、最低湿、平均湿等内容;折线图可显示粮食的温度趋势变化;另外,三维展示图可显示粮食的3D粮温图。
(5)气体浓度监测,是对于安装气体传感器的粮仓,可以设定气体浓度报警功能,对气体浓度大于或小于某个阈值时,进行气体浓度报警提示,报警的阈值可以根据粮仓的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如对于氧气浓度报警,《缺氧危险作业安全规程GB8958-2006》中规定“当氧气浓度为19.5%时,即为缺氧危险作业”[4], 考虑到氧气传感器的精确度,可考虑当氧气浓度小于20%时,弹出报警页面。
(6)虫情监测就是登记和查看害虫情况。点击要查看的仓库,进入该仓库虫情记录页面,记录的属性包括主要害虫、虫害密度(头/公斤)、霉变情况等[5]。
2.2 智能传感器终端功能
(1)数据采集
对于各种异构传感器的接入和数据采集是智能传感器集成终端设备的一个核心功能。传感器可以通过设备上的串口、I/O等接口以有线的方式接入,也可以通过ZigBee无线传感网络、无线路由节点以无线的方式接入。设备支持多样的接入形式和庞大的接入数量,可以满足粮食监管中所需的温湿度、气体、水分等各类传感器的接入需求[6]。
(2)数据整合加工
不同的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格式各不相同,如果不作处理将大大增加监管中心的数据分析和管理难度。通过智能传感器集成终端设备的数据整合能力,能够将不同格式的采集数据进行翻译,转换为统一的协议形式,方便统一分析处理。此外,也可以过滤掉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噪音数据,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准确性。
(3)数据警情上报
智能传感器集成终端设备作为安置在粮库前端的数据采集设备,最终要将有效的数据通过有线网或无线网络传送到监管中心,对于重要的数据,要尤其保证数据发送的完整性、实时性,防止丢失。此外,前端传感器等各种设备出现损坏、丢失等意外情况时,终端设备也能将相应的报警信息及时反馈给监管中心,以便迅速作出应对措施。
(4)设备远程控制
除了能够接入传感器外,智能传感器集成终端还能通过串口、I/O等方式接入各类控制设备,如通风设备、熏蒸设备、充氮设备等。通过消息协议转换,可以在监管中心方便地控制各粮库的这些前端设备,实现设备远程控制。
(5)数据存储
对于重要的传感器数据或监控录像,智能传感器集成终端提供了本地存储的能力,使得当出现网络异常等情况,集成终端无法与监管中心通信时,重要数据不至于丢失,也可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调用本地录像,重现事件经过。
2.3 传感器及控制设备功能
智能传感器集成终端设备将以统一的数据标准、开放的公共接口,成功接入或兼容现有主流测温设备、测虫设备、智能通风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可以实现仓储管理相关设备、数据以及作业情况的信息整合。
3 应用验证
本文提出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数字粮库监管系统已经在江苏省十几个大中型粮库进行了应用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粮库物联网应用系统的部署复杂度和建设成本比以往多传感器分别部署的情况有了很大改观;
库容检测可以使用户对仓库粮食的存量信息一目了然,为清仓查库提供了动态的、精确的数据基础;
实时的虫情检测为熏蒸计划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为有效评估熏蒸效果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气体浓度监测为熏蒸人员的作业安全保驾护航;
生动展示的温湿度信息为通风计划的制定和变化提供了直观的依据,并为通风效果的评估提供了支撑条件。
4 结 语
试验证明,该系统能够广泛集成已有粮食流通物联网传感器,使得粮食流通物联网应用系统部署复杂度降低、建设成本降低、传感器的联动使用的效果更加丰富,能够有力地提高粮食流通物联网规模应用水平。
参 考 文 献
[1]于滨.以多元化信息安全全力服务“新四化”[N].中国航天报,2013-01-06.
[2]臧传真,李其均.粮食流通动态跟踪关键技术研究[J].物流技术,2009,28(2):109- 112.
[3]臧传真.现代粮食流通体系与技术支撑系统研究[J].物流技术,2010,29(1):1-3.
[4]国家粮食局人事司.粮油保管员[S].2008.
一、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理解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是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大背景下不断发展的,是工程建筑行业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工程建筑行业紧跟国际形势与国家政策的直接表现。由于交通工程自身的复杂性与工程实施过程当中的观念、地域等差异,当前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缺少较为统一、详细的认识,但就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而言,有三个方面是比较明确的。首先,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为人类的出行带来便利之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为人类出行提供必要的、安全的、方便的交通工程建筑,让人们能够在畅通、安全的交通环境下出行。其次,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对资源进行高效率的利用,尤其是对于一些资源消耗较高的材料或者具有不可再生性质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节约,从而在节约资源这一环节去实现交通工程建筑的绿色理念。最后,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降低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长时间利用之后对周围的空气、水资源等自然资源造成污染与破坏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降低与控制。
二、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与交通工程的专业性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与生态学、社会学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再加上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使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具有更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着其评价效果的有效性,而且直接关系着其评价效果的准确性,因此要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较为细致的划分,可在对WBS方法的运用之上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逐层的评价分解,可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三个层次。具体来讲,一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环境影响;资源消耗;建筑材料”,二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全球环境和区域环境;能源消耗和土地资源;材料选择和循环利用”,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全球气候影响;国土资源保护,区域生态保护;自然能源利用,能源节约措施;土地利用,土地负荷;有害物质含量,材料对生态的影响;材料的环境负荷,材料再生性”。
三、加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数据库组件的建立
在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需要对其进行信息化的升级,进而使整个体系更加完整、高效。其主要途径有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工具的升级,总体思路为将数据库作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核心,让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整个平台运行的关键所在,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而且能够直接提高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扩展性。可使用开发工具VB.NET,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作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库组件。具体来讲,ADO.NET项目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存储数据的数据源,连接数据库的连接对象,为数据库的读写与输入提供机制的r数据适配器以及对详细信息进行整理与存储的t数据集。
四、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智能化评价系统框架
以数据库组件为核心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已经确立,同时,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对用户界面进行美观、友好、和谐的设计,让各种类型的大量数据能够在多种结构之上进行连接,从而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模型进行完整而合理的建立。详细来讲,整个模型以外部数据为开端,将该数据输入界面后在后台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然后在数据系统的作用之下对这些数据进行查询、分析以及比较等多种内容,然后再通过数据输出界面将评价指标值进行输出,最后在综合评价模块这一环节输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综合评价结果。从这一详细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出,智能化是整个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划分标准与系统特点,该体系是在数据库这一核心平台之结合借口技术等多种功能而进行评价工作的评价体系。如此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在智能化与系统化的结构与特点之下,不仅可以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进行较为全面与较为准确的评价,而且能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和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和谐与长久发展、为世界的生态平衡与健康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