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6 21:20: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校本教研活动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宁波十五中自然教研组
新课程的推行已逐步进入人心,而新理念新教育的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如何让教师尽快更新理念,适应转变,从而最大可能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我们学校的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了“四个有和三个一”,指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着眼于自身教育与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求每节课后有分析,每周教学后有反思,每月有典型案例(课例、课件或公开课、经验交流),每学期有课改小结,每学年有课改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要求教师读一本对课改有启发指导的理论书籍,上一次校级公开课,进行一次校级经验交流。
而我们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正是围绕以上中心展开的。
一、自我评价反思与组内评价交流相结合,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古人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凭借自身的努力,教师能够有较大的进步,但是在相互的交流与学习中,我们更能得到宝贵的经验。取得更大进步。为此,我们教研组根据本校、本组实际情况,每两周安排一位教师开设一堂公开课,期中以前安排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教师先展开示范交流,让青年教师、新教师有一个学习、取经的过程。期中以后尽可能安排新教师及教龄较短的年轻教师展示,要求青年教师尽量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所展示的公开课尽量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创意。同时课后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评析。由开课教师陈述课堂安排及构思依据,组内教师积极评价,分析优缺点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规定每位参与评课教师至少指出一条不足之处,给出一条有实用价值的建议,使评课真正取得效果,使参评双方都有所得。
教学的实施如果没有分析与总结,经验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教研组要求组内教师每节课后写好教学反思,针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及课堂实践找出不足之处及成功体验,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提高备课质量及课堂教学水平。教研组长定期进行检查。根据这样的安排,组内教师每一学年至少有一次公开课授课及评价交流的机会,在教学的同时,学会反思与归纳,更有助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新教师的学习与进步。
二、发挥本校“校本培训试点学校”的优势,展开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的业务水平。
本学年我校被批准为“校本培训试点学校”,结合校本培训内容,我们组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1.“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邀请专家开设讲座,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新课程、新教材的分析与研究;“走出去”,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及教研活动。对于教研室组织的每次市级公开课研讨会我们教研组都非常的重视,不管路途远近,我们都会选派相关教师认真参与、学习。寒、暑假期组织了初一教师和其他年级青年教师认真参加通识培训与新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培训,选派代表认真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及时、全面地向组内教师传达新信息、新理念,尽快适应新变化。
2.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具体实施如下:
①由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张老师)主讲了“怎样说课”,结合学科特点展开说课的各个环节,指导新教师怎样说课;
②组织交流了“怎样撰写教学论文”,共同交流、学习优秀论文的选题,构思及撰写;
③组织探讨了“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深入开展问题讨论”(吴老师),一起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体现自然科学学科特点”等。
④共同研讨了“怎样更好地结合本校学生特点进行竞赛辅导”等等一系列活动。提高了组内教师的业务水平。
本校有份校刊:《教研论坛》,里面都是我们学校教师撰写的论文,每期我们的自然组教师都有若干篇论文入选。这里的论文和我们组推选到各级参评的论文,就是在我们组这样浓厚的交流、研讨、评价与反思的过程中形成、升华而得到的。我们的校报《十五风景线》第二、三版都是我们教师教学、教研成果的展示。学校为我们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舞台,我们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就被激活了。
三、结合学校课题,有效展开校本教研活动。
XX年6月,我们学校探索申报并被批准立项了市级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策略性研究》。为此,我们教研组及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听、评了李骏老师的《真菌》和钟意定老师的《有关纯电阻电路中电功、电功率及电热公式的选用规律》两堂探究课,由两位老师提供这两节课的案例,组织组内教师进行学习、交流,明确了新理念下课堂教学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围绕这一中心展开,一起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同时也学习、交流了案例的撰写与点评。
四、充分体现新理念,成功展开新课程
华师大版科学教材XX年9月份新学期在宁波市市区各中学七年级新生中全面展开。这套教材以国家教育部新近颁布的义务教育“科学(7-9)课程标准”为依据。全书以“立足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作为教材的核心理念。针对新课程推行,我们组成立了以教研组长任组长,备课组长为副组长,备课组成员共同参与的学科实验小组,负责新课程教学实践。
从目前我们学校的实施新教材的情况以及大部分学生的反应来看,对于这套新的教材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从教材的编写思路上看,新教材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知识点上的整合,将原先一些较为分散的知识点合并在一起进行教学。
当然,由于新教材本身的特点,对于我们教师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仅仅是把自己的着眼点放在几本有限的“教师用书”和一些练习作业上,是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
首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信息量大的优势,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浓厚的兴趣。我们学校在每个科学教师的办公室电脑上都安装了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光盘。同时我们的学科实验小组教师平时都很注意收集相关的教学网站,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教学方面的信息,并且实现资源共享。
其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很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发挥学生的集体优势,现在很多学生家里都具备了上网条件,获取信息的渠道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拓展。他们经常会拿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教师请教,教师在这个时候,切不可因为这些问题和我们的书本知识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而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说对这些问题敷衍了事。因为,我们在中学阶段科学最大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我们学科实验小组的成员随时关注新课程的推行情况,积极组织研讨探索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学生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在上课的时候注明这是由某某同学搜集。使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资源共享和团队合作的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再则,我们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与课改实验学校的协作交流。组织教师(主要是新初一任课教师)去北仑实验区的长江中学听课、学习,我们教研组的青年教师为来访的诸暨和松阳三中的教师开设了三堂教学观摩课,我组参加工作才一年多的李骏老师在不久前开设了一堂市级观摩课,获得相关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五、充分发挥备课组的“数字化小分队”作用,更灵活地展开教研组工作。
因为学科特点,我们自然组教师经常是三个人、五个人为一个备课组,就象军事上的“数字化小分队”,由于人数较少所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备课组的成员比较容易找到空隙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认真钻研分析教材、制定远期和近期教学目标、一起探讨教学手法、组织相互间听课、评课等活动,因此,经常是一堂校级公开课前,备课组内教师已经一起探讨、听评了好几次。在XX届学生中考复习中,我们初三年级的任课教师进行了划块分工备课,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如物理部分我们把它划分成热学、力学、电学、光学,每位教师负责其中一块的知识点、资料、例题及习题精选等准备工作,备课组交流讨论后资源共享。其它内容也是如此安排。因此,在XX届中考中我校自然学科平均分超过119分,取得较好成绩。无论是教学安排、教学手法、学科资料、多媒体课件,甚至是一道难题的解题思路,我们的备课组教师间都能无私共享、探讨,我想这也是我们自然组能够不断向上原因之一。
六、团结、协作才能更好地奋进
一、目标明确是校本教研的前提
客观地说,做任何一件事情、一项工作、开展一项活动,都应该有一个目标,不管目标用多长时间来完成,不然达不到工作的活动效果。校本教研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开展深入有效的教研活动,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学校每学期都开展教研活动,活动的项目也安排得满满的,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几乎每一周都有教研活动,作为学校骨干教师的一员,参加教研活动自然是少不了的,而且每次都有活动的主题参加讨论,时间久了,我总觉得有一种“被忽悠”、“被主动”的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觉得学校搞这样的教研活动根本没有什么意义,对教学工作指导性不强,服务教学的思想性没有落到实际当中,归根到底,就是没有目标性,或者目标性不强,通过调查了解,这种情况存在比较普遍,一些学校的校本教研也是没有针对性,没有一个较为长远的目标或阶段性目标,教研工作只是一种应付式或“随机”开展的情况,对教研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校本教研没有实际的现实指导意义,教研的理论得不到提升,经验没能很好地总结和推广。这样下去,更有甚者,会滋生一些教师参与教研工作的积极性,对学校的教学工作造成被动。于此,我认为,在当前基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搞教科研是为了更新教学观念,更好地促进教学,我们不能让教学工作与教研工作存在着“两张皮”现象,要结合各校实际,明确各个时期的校本教研目标。目标明确后,才能认真围绕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二、内容充实是校本教研的载体
校本教研是以学生为本的一项基础教学活动,追求的是学校和师生发展的和谐统一。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书匠”转变为自觉的“研究者”、主动的“实践者”和严肃的“反思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进一步深入,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作为教研的参与者,确定充实的教研活动内容是校本教研工作实施的载体。我认为可通过如下途径实施:
1.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是反映某个地方、学校教育教学重视程度的方向,是以一个个实际的课堂教学实例的教学研究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提高课堂反映教学水平的体现,也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载体。所以选择正确的课例作为研究的课题,在课例当中善于发现问题,认真分析研究,挖掘其中成功与失败的地方,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从中发现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与建议,生发新的疑问和困惑,然后再总结工作经验,从而促使更多的教师有效地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2.专家引领。为了促进校本教研工作的专业发展,我们可定期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邀请省、市有关教学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教育理论的指导和探讨,通过向专家、学者提问,解惑,加深对最新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消化,从而引进他们新的理念和教学思想,充实与更新教师的理念,开拓思路,认识和理解课改的真正内涵与实质。
3.个人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下转第40页)(上接第12页)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们知道,教学是双边互动的一个过程,是灵魂与灵魂的触动,是心与心的交融,不能把教师的主观意志强、知识全部灌输到学生身上,教师要想把知识最大限度传授给学生,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教学技能外,必须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当前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下,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认真完成备课、上课、辅导、考试、评价等教学过程外,平时养成个人撰写教学反思已经是当前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略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有在通过平时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课后认真分析研究、总结经验,善于思考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成败,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更加利于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方法,促进自己课堂教学水平专业化成长。
三、制度创新是校本教研的保障
校本教研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整套对科学、有序运行起到规范、保证作用的制度,有了制度,校本教研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一、 更新观念,树立校本教研意识
有句话说得好“理论是先导,学习是保证”,搞好校本教研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因此我校把“做学习型校长、建学习型学校,带学习型教师”作为办学理念,要求教师把学习看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工作方式,一种生存方式,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研究意识,为此开展以下活动。
1.开展“书香校园”活动,要求教师读三种书,第一种书(教材、教参、课标),第二种书,继续教育用书,第三种书,文学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书籍,我校的图书室建设起点很高,2009年10月已被评为辽宁省中小学图书馆示范校,完全能够满足广大教师的要求。
2.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活动
“走出去”我们主要向骨干教师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在这点上,我觉得我们的校长是一个非常有头脑,有远见的人。尽管学校资金非常紧张,每年,每学期校长都会拿出一部分资金让我们的领导,教师到外地学习进修,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充实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并且要求外出学习人员每次回来之后,都要写出学习报告或体会,而且还要上汇报课。
“请进来”请教师学校的教研员同志来校现场指导教师备课,深入课堂听课,为教师释疑答惑,指点迷津。使教师们在教学中少走弯路,使学习落到实处,培训突出实效。
3、 开展教师反思活动
我们的教学反思有两种形式: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个体反思要求 教师语文、数学每一节新授课都要进行,其它学科每一单元要 进行一次反思。
群体反思:要求同一年组或学科组,可以针对一节课,一个教学片断,一次成绩检测,以及教学中的成功之举,败笔之处,教学机智,学生见解等进行教学诊断,鼓励教师点评自己,点评他人,点评学生,总结规律,达成共识。
二、 创新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我们学校的教研活动提倡“参与式”、“互动式”、“交流式”的教研活动。
(一)几年来,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常见的形式
1.开展集体备课,同步研讨活动,教师先在“自备”形成教学个案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形成通用教案,然后采用一课多用的形式进行上课,做到资源共享,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集体备课,同步研讨”活动是我们学校沿用的传统教研活动方式,深受教师欢迎,这一活动增加了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克服了过去文人相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而是形成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研究氛围。
2.专题式教研
在教研活动前,先抛出一个专题,如: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突出朗读的实效性“老师们围绕这个专题进行准备,在教研活动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后达成共识,形成对策,从而指导教学。
3.联合式教研
同一学科不同学段的老师坐在一起进行教研,如低年段和中年段老师合作教研,目的是让老师相互了解教材间衔接、过渡以及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以便站在一个大的语文观和数学观去教语文、教数学。
4.开展与县内名校联谊及参与片教研活动
我校与西丰镇内的东方红小学是手拉手单位,每学期,我们都送派年青教师到东方红小学进行学习、积极参加北片五校组织的片教研活动。
(二)聚焦课堂,展示课例,交流互动,激发思考
多年来教学实践,教师一致认为课例研究是最常用,最基本的校本教研方式,因此,我们加大课堂教学研究力度,开展了“四课”活动,第一种推门课,第二种课是示范课,主要是让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上课,第三种评优课,在校内开展优质课竞赛,第四种复习课,每学期末,我们都特别重视复习课的研究,指派有经验的老师上复习课,大家进行观摩,从而探索有效地复习指导方法。
其次我们还开展了“青年教师”培养工程,要求教龄在五年以下的年青教师向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名望的老教师进行拜师学艺,结对子活动,承诺双方互相听课,坦诚交流,并提出“年轻教师向老教师学经验,老教师向年轻教师学观念”的新结对理念。
(三)开展课题研究,解决教学问题
“科研兴校,质量立校”是我们办学永恒的主题,要做科研型的教师,思变型的教师,就应致力于课题研究,“十一五”期间,我校承担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1个(已通过验收),“十二五”期间,国家级课题一个,省级课题2个。这些课题我们特别注重规范其研究的行为,我们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落实六个研究行为,第一,学习理论,第二,调查现状,第三,设计行为,第四,落实设计,第五,反思行为,第六,总结提炼。对研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留下数据和文字痕迹,从而规范课题研究档案。
三、取得成绩
回顾几年来的校本教研之路,虽然艰辛,但很充实,迄今为止,我校相关的论文、教育案例获奖达40余篇,其中国家级论文10篇,省级论文18篇,一人被评为国家级优秀课,2人被评为省级优秀课,5人被评为市级优秀课,参加西丰县首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我校获优秀组织奖,张楠、王雪多次参与县小学部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王晓明老师为全县科学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张楠在西丰县首届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个人全能一等奖,并代表西丰县参加铁岭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安然老师在西丰县首届学科标兵评选中被评为体育学科标兵。
一、集体备课说课研与训有机结合
集体备课主要以说课活动为载体的教研培训活动,它主要是主说者的“说”课。集体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从教学的全过程来看,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展示和提高教师素质活动和课堂教学全过程的预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中每个主说人都要把自己的上课思路,自己的教学设计依据向备课组成员作说明和展示,在此过程中,其他教师发表个人的看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最后形成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和方案。当然,这个教学方案还需在课堂上加以印证。这样,使备课组成员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同时,对备课内容进行集体研讨,共同探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如何使新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课改精神。集备以前,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看到多数教师把教材分析得条理清晰,但很少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学生活动也只是分组讨论、指名回答等大的环节。在他们的教案里对一些重要的内容几乎没有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教学中难免存在盲目和随意性。即使在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主动学习时,往往在备课时也过于关注教学形式、流程,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常常偏离目标。我校以年级为单位,备课组长与承担研讨课的学科教师围绕某一专题,对某一节课进行备课,力求做到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指导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然后进行“一度教学”,班级对调或到邻近学校借班试教、研讨。在一度教学基础上反思教学,总结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分析教育教学行为,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研究计划,重构教案。
二、教学反思研与训有机结合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让我深深认识到:学科教研活动组织得好,会有效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将是推进新课程实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为了提高教师反思性教学能力,养成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认识进行分析的习惯,分层次地要求每个教师写教后记,反思日记等。通过反思教案设计、反思实施过程、反思实施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目标是否落实,是否关注到每个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分析教学效果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及时解剖教学中的问题,并重构教学设计。我校每次开展教学活动后,要求每一位教师写教学反思。然后将反思内容发表在学校校本教研博客上,让全体教师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为了进行有效体验和反思,教研活动后,还可要求教师通过撰写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帮助自己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的撰写可以是比较随意的,如,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及困惑等记录下来,以帮助自己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的教学行为;还可以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写教育教学案例,写耐人寻味的教学镜头等。甚至可以将具体的教学现象理论化,将抽象的理论融入新鲜的教学实践中,在反思中逐渐形成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现在,教学反思已成为我校广大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校本教研中的宝贵财富。教师也在不断反思和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
三、教育科研交流展评研与训有机结合
校本教研中的课题研究与校本培训有机结合,做到“以研促训”。教育科研是与常规教研相辅相成的一种教研形式。在积累了理论知识后,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对自己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或经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有价值的问题在反思中逐渐清晰起来。课题研究的开展,使教师在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得以解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研究性学习”一直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课题,我校将校本培训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教师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提高了专业水平。我们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教师或教研组选择课题不要好高骛远,要选择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发生在自己课堂上的,自己亲身经历的,但是又暂时没有良方的,作为课题来研究。这样的研究才具有真实性和实用性。丰富了教师培训的内涵。边实践边研究,帮助教师找到了专业成长的生长点,使每一位教师获得了富有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营造民主、和谐的校本培训气氛,让教师在协作、竞争、宽松与压力共存的教学环境下,提高了教师的创新意识、参与意识、成果意识和效率意识。为了进一步鼓励教师撰写论文,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我校提倡教师撰写一些有理有据,有针对性、实效性,能让广大教师从中受到启迪的好论文。每个教研组先在组内展示交流本教研组每位教师的论文,组内教师品评,提出修改的合理化建议,然后,每组推选一位选手参加学校论文大赛。论文交流展评活动,促进了教师间的论文交流,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和灵感在交流和碰撞中得到升华。
四、教师参与式专题研讨研与训有机结合
教研组教研活动传统上一直是教研组长讲,或学习文章,其他教师被动听,教研时效普遍不强,针对产生的这种状况,教研组教研活动采取参与式培训,每次“研讨”之前均提出一定的议题,小组成员都进行事先调查研究和充分准备,然后在平等的氛围中,人人参与,研讨、学习、交流。通过教育沙龙参与式研讨活动,满足了教师的个体需要,解决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所需技能的获得。在校本研训工作中,为了充分发挥常规教研的作用,以开展教研活动为主要形式,积极为教师搭建一个进行专业切磋、共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的平台。学校教研活动要有实效,一般应该要做到“六有”,即每次活动要有专题,有中心发言人,有全组体师共同探讨,有活动记录,有活动总结,有教师活动体会和反思。让教师在提出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得到锻炼,让教师在参加教研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整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接受新的教学信息,思考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流程,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种参与式研训方式让参训教师充分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引导教师学会了反思,学会了用新的理念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了许多自己从未意识到的问题;同时为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切磋教学技能等创造了条件,为教师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搭建了平台。像这种参与式培训活动,摆脱了讲座式的枯燥说教,发挥了学科的特点,在做中学,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学习。教师兴趣浓厚,投入的积极性也很大,而且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使教师自己也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无穷力量,碰撞出了许多智慧的火花,收获也很多,相信以后多以这样的形式展开研究,教师一定会受益无穷。
五、师徒结对研与训有机结合
中青年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师徒帮扶结队是学校培养中、青年教师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利用我校现有的市骨干教师和县“三坛”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智慧,尽量盘活学校内部资源,开展师徒帮扶结对活动,即每个骨干教师带好一名青年教师,三年内要使所带青年教师获得县级以上的课改优质课奖项,每月进行一次业务指导培训。上一次示范课,指导一节师徒合作研究课,教学相长,研训一体,不断提高青年教师业务能力。
在校本研训工作中,为了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作用,鼓励骨干教师站在教育改革前沿,主动获取前瞻性的教改信息,特别是新理论,新教法。通过骨干教师的传授交流、课堂示范、教学风采展示等,指导其他教师不断成长,提高专业水平。我校将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结成“一帮一”的师徒对子,对青年教师“传、帮、带”,充分适应课程改革新形势的需要,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发挥骨干教师引领、辐射、示范作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让骨干教师通过上示范课、听课、评课、谈心等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骨干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从备课到上课到课后辅导、批改作业,进行悉心地指导,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无私奉献给了青年教师。通过结对子这种校本培训方式,旨在盘活学校内部教育资源,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回顾一个学年来的科学工作,科学教研工作有了一定起色,基本完成了学年初预定的目标。小学科学学科本年教研工作的重点是: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深化课程改革;围绕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动。主要工作是:
1、以“做中学”为抓手,结合新课程的实验、实施,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促进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悉心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2、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新课程把握能力。从更深程度把握教育改革的时代脉搏。
3、结合身边科学、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教研为途径和方法。注重研究实效,及时推广研究成果。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欣赏自然。教学中还能将德育渗透到科学教育当中。
4、不断完善学科评价体系。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探索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激发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5、在科学教学中,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注重养成大胆心细、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的情感。
6、为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组织了一系列活动。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举办主题科学实践活动。
7、观察能力是科学工作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能力的训练,自然也是科学工作者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就应该创造条件(机会),诱发或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在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中去质疑、去评议、去推想、去验证。
8、了解和预测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准备和提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尽量及时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同时,还树立了开放的教学观念,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时间、空间以及体验的机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实际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我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我将不断学习,更好地开展各项活动,争取取得更大成绩。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总结【二】
本学期,我们科学教研组以《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树立教师天职是为了每个学生全面生动的发展的观念,努力提高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平,全面推进师生的整体科学素养,为了提高我们组每一位科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本教研组在本学期也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下面我对本学期的活动做如下小结:
1、教研活动以点带面
能参加各种教研活动是每一位教师梦寐以求的事。本学期,本教研组老师都积极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在多次活动中都能畅谈学习体会与经验,然后与其他成员共同交流讨论、共同反思,共同成长。回校后又将获得的信息与方法与没有及时参与培训的科学教师一起研究,使他们也一样在业务上共同进步。
2、上好每一堂课是我们迅速成长的关键环节
本学期我们组的每位科学教师都严格执行教研组的工作计划,我们教研组虽然人员少,老师担负的教学任务重,但他们都能在教学实践中认真钻研新课标、教材,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认真写好教案。本学期,沈莉敏老师开设了展示课《有利于生存的本领》,得到了参与老师的好评。
3、在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准备一桶水”教师如果不学习,教学活动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加强修养,提高素质,我们组认真学习新教材和新科学课程标准,学习学科刊物,了解教改信息,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本学期初,我们组举行了科学实验培训。一学期来,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能善于用新课程的理念来审视和剖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对一些典型课例进行案例分析;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为后继教学工作积累有价值的素材。除了积极投身与教科研研究,我们科学组的老师和致力于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文。本学期,沈莉敏老师撰写的论文《为孩子准备一个百宝箱》发表在《新课程研究》。期末,我们科学教师又聚一起相互交流自己本学期的点滴体会。通过交流,教师们针对自己以后的教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启发。另外,就各年级的科学课内容而言,其难度已是老教材难以相比的了,有一部分内容甚至于涉及到高中阶段的,但我们的科学老师们一方面注重自身的学习提升,另一方面多多地互相学习。
4、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提高教学水平
一学期来,本组教师精诚团结,互相帮助,相互之间教研气氛浓厚。我们打算在下个学期多开展“以互听互评研究课”的活动,通过听、评活动,相互切磋,取长补短,争取在一次次真情的评课中,促使教师逐步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的教学风格,提升听课教师的看课、评课能力,每位教师有所得有所获,每位教师有所思有所悟,为本教研组教师锤炼业务素养造梯搭台,从而达到使我组所有科学教师共同成长的目的。
5、反思与改进
反思我们组的教学和教研工作,我们也发现了我们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失误和不足,我们的教科研计划的制定和具体步骤相应的实施还不是百分百落实,有时候只流于形式;还有教学硬件设施的不完善,缺少许多实验设备和器材,使很多教学计划都难于落实。
上述的点点滴滴,说明了我校科学组老师对科学教学研究的真诚与执着,面对新的世纪,面对如荼如火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我们确信:明天是今天的延续,明天还将迎来新的发展,我们定将沿着确定的目标前进,进而寻求新的突破,追求新的超越。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总结【三】
我们科学教研组在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正确引导下,共同努力,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扎实开展教研工作,不断提升教师思想、水平业务,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发展学生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加强教研组组风建设。
按规定,科学教研组必须做到期初,组里有计划,人人有计划,期末组里有总结,人人有总结,每项活动有记载。我们在新时期、新形式下,及时认真学习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认真学习新课标,新理念,切实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严格贯彻教育局有关政策、规定,面向全体学生,教学和实验工作有效扎实;循循善诱,努力使每位学生都具有良好的科学思想,具备良好科学素养,掌握好最基础的科学知识、技能。这些是我们科学教师的共同目标。
二、 有序进行常规教学。
每学期初,我们教研组集体进行新课程标准学习,大家先自学,然后互相交流,互谈感受,结合自己所任教的年级教材,明确自己所教教材内容和要求,制订好相应的教学计划,为有序开展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教学实际,严格抓好教学“五认真”工作,备课、上课、作业、课后辅导一丝不苟。工作做细致,要求更具体,更具可操作性、评价性。经常开展集体备课,要求在课后有教后感,以便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
课堂上,我们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重点。教学方法多变,形式多样,民主宽松,评价多元化。科学是基础学科,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兴趣、能力是首位,这些有了,知识自然而然就掌握了。我们教师要跟着形势,不断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开展实践,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法和学法,并及时总结、交流、反思、提升,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业务水平。
根据我们所教学科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小实验、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口头的、书面的、动手的、观察的,形式不限。考核这块,我们要求做到备课适当超前,教研组教师互查,学校抽查想结合,对检查结果有记录,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
三、加强校本化培训,保证高质量的研究。
高素质的教师是科学教学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兴趣,自主体验自主创新的过程,发展科学创新的重要使命,也是探索构建新的自然教学体系的核心力量。要引导学生走自主创新之路,教师首先要开展自主创新性学习,以学导教,边学习,边指导,我们教研组制定了个项学习制度、计划。从而能让教师有目的地调控教与学,使学生自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意识、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及社会价值有所认识,并能主动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
另一方面,让学生能独创性地学习。不满足从于教师、书本获得答案或结果,对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并善于把他们综合为整体认识,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A-0012-02
目前的教育教研存在着一个现象,即重视“教学”研究,忽视“教研”研究,有效教学的研究多,有效教研的研究少。有效教研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教研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更多依托的只是粗放型经验的支撑,更多呈现的是细节、方式与过程的改进,其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的运用相对薄弱,故缺乏结构性的变革。基于此,我市小学数学教研在加强有效教学研究的同时,加强对有效教研的探索,将有效教学与有效教研作为教研工作的两翼,追求扎实创新的教研方式,加强教研结构的重构,加强对市级教研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构筑有效的“教研链”,在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同时提升教研员的教研能力,实现有效教学与有效教研“比翼双飞”,共创教师发展与教研员素质提升的双赢局面。
一、高点站位,形成专业的研究路径
教学研究是教研员的第一要务,也应成为教研员的职业生活状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研究正在发生从技术层面到文化层面的重大转变,因而教研员要从事务经验型取向回归到专业研究型取向,从零碎的思考向线性的思考转变,从思考“怎么教”向“教什么”“为什么教”拓展,从更大范围、站在更高角度来研究教育现象,探索教育规律,从宏观层面去审视教育,找准教育的客观规律,形成专业、系统的研究路径。
在研讨选题方面,我市的教研员从一线教师需求出发,从当前教育教学的难点、热点、核心问题中选取研究话题,先后选取“数学活动”“数学本质”“有效教学”“价值思考”等内容,经过系统组合,从而逐渐形成了“怎么教”―“教什么”―“为什么教”的研究路径,先后开展了“组织有效数学活动,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有效复习”“凸显数学本质”“简约课堂”等主题研讨活动。
在研究深度方面,教研员先后将自己的研究内容上升为课题研究,形成了特色的研究领域。如笔者主持的省级课题,泉州市优秀、重点课题“小学数学活动有效性的研究”成果获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获泉州市凯辉教育科研奖;省级课题“小学数学凸显数学本质的实践与研究”的初步成果获得2011年福建省中小学教师论坛应征论文评选三等奖。此外,笔者撰写了十多篇有关“数学活动”“数学本质”的教学于《福建教育》《中小学数学(小学版)》《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教育专业刊物上。
二、一点穷追,构建系统的教研链条
有效教研的载体是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功能定位决定了教研活动的成效,决定了教研活动是发挥输血功能还是造血功能。因此,我市小学数学教研非常注重市级教研活动的精心策划与组织,既注重活动前期的需求调研与整体策划,又注重活动过程的周密安排、活动事务的细节设计与后续的拓展提升,凸显教研活动的研究含量与功能辐射。在确定研讨主题后,通过对主题的“一点穷追”, 通过对研讨主题的深入挖掘,着力构建有效的教研链条,力求使专业引领变得更为厚重,同时促进教师养成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专业能力和习惯。
例如,2011年我市举办的小学数学系列研讨活动,围绕“简约课堂”主题,先后组织了四场活动:在梅岭街道双沟小学举行了晋江市小学数学“简约课堂”主题研讨活动、举行了晋江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在青阳街道普贤小学举行了晋江市小学数学“简约课堂”主题研讨活动、举行了晋江市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该活动形成了四大特色:一是主题集中――关于简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二是形成系列,四场市级活动和后续研讨活动相互关联。三是形式多样,既有生动的研讨课、专题讲座,又有后续的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评选,并收集、编拟《小学数学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材料汇编》和《小学数学“简约课堂”主题研讨活动材料汇编》;既有现场的互动研讨,又有后续评课议课的书面交流;既有活跃的观点交锋和深度交流,又有市级教研员的专业指导和活动总结。四是追求研讨价值的最大化,体现在研讨的课题为数学核心知识,研讨主题为当前数学教育的前沿内容,互动交流时努力构建围绕问题的“观课议课”文化。
除了策划组织的市级活动,教研员还结合我市各类教研活动,参与基层校本教研活动、学校课题开放日活动等。在议课评课交流过程中,教研员均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往研讨主题的挖掘、体现、落实等方面加以评价和思考。从教师的层面,他们获得的是对学科本体性知识、教学本质的关注,追求更加厚重、更具生长性的课堂。从教研员的角度,研究视角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研讨主题进行“一点穷追”,找到了超越经验型教研的突破口。“有效教研”能否突破经验型教研的樊篱,向学科教研的整体规划性、前瞻性、针对性迈进,其中研究视角能否发生结构性变化至关重要。从研讨主题进行“一点穷追”,为实现有效教学与有效教研“比翼双飞”“共创双赢”创造了一种可能。
三、蹲点指导,打造校本的研究流程
我们要求教研员树立服务意识,走近一线教师,倾听他们的困惑,解决教师身边的问题,发扬民主作风,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我们推行挂钩片区教研员“走出去,沉下来”的蹲点教研模式,保证每个教研员每学期在自己挂钩片区单位、学校至少蹲点三天,参与学校常态教研活动、随堂听课、组织教研、引导反思,推行“问题收集提炼―问题诊断分析―解决策略探讨―总结梳理提升”的校本教研流程,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研究弥散在教师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推动基层挂钩单位真实、有效、常态的校本教研活动的正常运作,并通过随堂听课、师生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问等形式,掌握本学科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学水平和能力,为基层做菜单式学科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推动我市教育均衡发展。
四、多点辐射,构建立体的教研网络
教研员还结合我市教育实际,除了借助“市―镇―校”三级互动教研网络平台外,还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你说我听的“单打式”“平面式”教研方式,积极营造“立体化”的教研平台,如通过电话、短信、邮箱随时接受教师们的咨询,及时解决教师们日常教学中的困惑。
教研室还利用视频教研系统,开设专业博客作为研讨载体,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优势,构建“现场研讨―视频讲座―博客交流”的现代教研网络,最大限度地拓展教研的时空。
如晋江市2009年秋小学数学参与式研训活动,以“问题收集提炼―问题诊断分析―解决策略探讨―总结梳理提升”为研究流程,在登陆caifushan个人博客,下载、学习小学数学参与式研训材料,各单位深入开展相应主题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再开展参与式研训活动,内容包括“一个专题发言、一次现场互动,一次视频教研,一场博客互动”,专题发言由本市各单位骨干教师主讲,围绕研究专题,市教研员、学科指导组成员接受与会教师现场提问,和与会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现场答疑和专业引领。参与式研训活动后我们还组织了2009年秋小学数学视频教研活动,由第三实验小学教科室负责人王增荣老师围绕研讨主题,结合详实的案例提出自己的专业思考,通过视频开展题为《对“解决问题”有效教学的思考》的专题讲座。在视频教研活动之后各单位在博客《视频教研材料汇编》文后以发表评论、跟帖等方式进行交流互动。
通过着力构建“现场研讨―博客互动―视频研训―短信交流”等多维互动平台,实现专业引领的多点辐射,实现教学研讨的“无边界”延伸,进一步丰富了我市的教学研究平台。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沈教发[XX]73号文件精神,<沈阳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及<区教育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加大质量监测力度,促进我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办好新区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我们的贡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加大质量监测力度,促进我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工作措施
1.教学管理工作
认真落实沈教发[XX]73号文件精神,深化教学改革。抓好教学流程的管理落实,指导检查常规落实情况。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开全学科,开足学时,严格按教学进度上课。加强非工具学科的教学管理。加强听课指导,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达到教学目标要求。重视英语学科教学,缩小校际之间、班级之间英语教学质量的差距。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抓课堂教学,追求4个精致,1个反思。备课精致。提高备课质量,使每位教师做到从整体上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独立处理教材。备课以教师个人钻研为主,辅之以集体备课。集体备课以学年组为单位隔周一次。上课精致。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努力提高教学效率。上课精致的前提是明确教学目标,基础是吃透教材内容,条件是了解了学生状况,关键是优化教学结构,手段是利用农远资源。练习精致。精心选择习题,防止机械重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辅导精致。着力帮扶学困生,一抓基础、二抓巩固、三抓提高,追求辅导的实效性。做好教学反思。
2.教学研究工作
抓好平时的学科教研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营造求真务实、自由融洽的教研氛围,为教师交流信息、分享经验、展示成果提供平台。学校应真正以教学为中心,利用一切时间调动一切人的积极性,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提升质量。抓好校本教研工作,不断完善教研制度,加强新课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学困生质量提高的研究。各校每学科一学期至少搞一次相关人员参加的教研活动。做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电教手段和农远工程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作用。培养典型教师,推广典型教师经验。
开展好“教学开放周、校长进课堂月”活动。九月份要开展好“教育开放周”活动。做到让家长了解教师,让市民了解学校,让社会了解教育。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育教学为主渠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十月份要继续开展好“校长进课堂月”活动。校长、主任深入教学一线上课、备课、评课。做好活动总结。
3.质量监测工作
质量监测要坚持随堂测、周考、月考,月考后做好质量分析,提高教学质量。
4.校本培训工作
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集体培训,强化自主学习。每位教师至少写2篇完整深刻的教学反思,每名教师自学笔记在5000字以上,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开展校本教研。按照“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思路,进行理论培训,学年组内同伴互助,教师对自己设计的每堂课,进行“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系列教学活动,走“边教边研”之路,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
5.教育科研工作
规划课题的研究,学校科研室主抓。继续开展中央教科所《整体构建家庭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研究》的实验实施工作;继续开展《小学家校互动教育策略的研究》省级家长学校实验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市规划办一线教师课题申报工作。
回顾近一年来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力度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数学组组织数学教师认真学习,把握课标,抓住课改关键,积极开展新教材的学习研究,培训与研讨、交流相结合。通过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文章,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驾御新教材的能力和水平。
2、深入研究,不断探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教师在教育观念上的有了更新,教学方式已经与新课改的要求相适应,改变了过去教师一人上演独角戏的局面,课堂活动中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有效度明显提高,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逐步向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转变。
如在学校组织的一堂课活动中,张玉双老师在上“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一课时,让学生自己通过所学的知识探究三角形相似的判别方法。冲出了“以知识为本”的旧观念的束缚,树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张老师充分的相信学生有创新的潜能,更有创造的欲望,因此他把自我发展的抉择权交给了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于是学生猜想出各种判别三角形相似的一些方法。再让学生分组合作、动手操作,验证猜想。这样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融洽的学习环境,形成一种无拘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积极思维,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创新。由此也优化了师生关系,使教师从居高临下的“主宰”课堂的局面中解放出来,淡化了教师的权威意识,增强了教师的引导、服务意识。
3、建立教研常规:
①提出要求:备课要“深”、上课要“实”、教法要“活”、手段要“新”、作业要“精”、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
②完善制度:各备课组在抓好备课质量的基础上,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进一步规范校本教研的时间,要求备课组每两周举行一次,学校进一步规范了教研组、备课组的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各教研组、备课组的职能作用,切实利用好这个时间,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关注教研的实效性,重点实践“理论学习——集体备课——课例研讨”系列活动,坚持周周清活动,鼓励教师以此反思自己的教学,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重视资料整理和总结工作,提升学校教研活动的水平,构建具有茅坪中学特色的教学文化。
二、校本教研落到实处
1、深入开展教学研究
(1)健全网络,创设平台。进一步完善学科组、学校、区三级教研活动,力求“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四重视。教研活动做到三定五有:定时、定内容、定研究课题;有活动计划,有活动记录,有活动原始资料积累,有效果,有教研组活动总结。教研组经常性地开展学习有关理论,互相听课、评课、疑难问题探讨等小型多样的活动,形成“平时随时研、隔周重点研”的教研氛围,使教研活动目标明确,研究深入,扎实有效。
(2)依托载体,展亮成果。以校教育科研信息信息中心组织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活动为载体,要求各备课组通过不同形式的课来展示茅坪中学数学教师的教学风采。通过上汇报课,观摩课、录像课等活动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教学研究,打造教学品牌。
(3)合作研讨,学科交流。我们实行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活动。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学习研究教学理论,探讨教材教法,通过“对话、交流、互动”,使互动式、参与式教研成为主流。在积极构建反思型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课件资源,实行备课资源的适度共享。
2、充分发挥科研先导的作用
积极走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道路,从日常教学中的难点、疑点、热点入手,组织教师展开研究、探索。
(1)加强教科研信息交流。利用网络优势,及时反映教科研动态,以利于掌握信息、借鉴运用先进的理念;同时,我组数学教师积极发表教学论文、精彩教学片段、教学设计、教学随笔等,以利于互相交流,互相提高。
(2)抓好课题研究。注重“自修反思”、“学、探、议、练”的课题研究。将这三个课题融为一体,制作课件,采用“学、探、议、练”教学模式进行编排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结合所上的课写课后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
三、取得的成绩
正文:本次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文化的全面变革,由此可见,适应旧课程体系的传统教研制度面临着重建,一个民主、开放、生动的教研文化需要建立,构建一个实现教师有效发展的理想教学研究环境是当今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视点。一、强化职能,挖掘工作潜能,实现有效研究
新课程给予教研部门全新的定位,赋于教研部门更广泛的职责。新课程下的教研不仅是教学研究工作,里面还应包含更深刻的人文内涵。我们反思以往的教研工作,感到以往的教研问题,不是数量上的问题,而是质量上的问题,没有内涵的教研活动比比皆是,例如,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中的包装、做秀现象严重,教师被动参与活动等,这些现象的持续会直接导致课改的盲动,甚至迷失正确方向。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以追求文化内涵作为教研的价值取向,把激发学校和教师教研的积极性,作为我们工作的切入点,把追求有效教研作为教研工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以有效教研促进教师的有效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把课程研究和新的教研文化建设作为两大工作重点,把工作关注点和侧重点从对教研形式的关注转移到对教研过程的关注上来,把对教研完成次数的关注转移到教师在活动过程的收获和感悟上来,并通过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和新方法实现有效教研。
二、创新机制,激发教研活力,实现有效教研
教研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几年来,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教研机制、通过建立新的工作模式、采取新策略和方法,激发了教研活力。我们部门以抓好“联动工程、引领工程、培优工程和群研工程”四大工程做为工作体系和工作重点,目前,已初步形成了 “上下联动、全面推进,合力攻坚,科学推进,名优培育、多赢共建,网络支持、互助群研”的教研模式和发展态势。
(一)“三级”模式,交互运行,推行“联动工程”
“三级”模式,即是以市级教研活动为引领,以联校合作体活动为中介,以学校教研活动为根本,三个不同层面交互运行的教研模式。在“三级”教研模式的推行中,我们力求“层次分明、各司其职、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推进策略,在具体运行中我们针对各层面的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工作方法。
1、“市级”层面重导向、引领
在市教研活动中,以研究课堂教学的共性问题,突出问题为主。例如,小学语文学科重点研究了略读教学和习作教学,小学数学学科主要研究了概念教学和计算教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研究了德育生活化问题,各学科选定的研究内容都是当前教师感到突出困惑的问题。我们在市级教研活动中还十分重视推广各项研究成果,通过市级展示会、交流会实现资源共享。
2、“联校”层面重管理、协调
我们通过采取优化组合的办法建立了联校合作体,并建立了教研员包片负责制,市教研员经常参与联校教研活动,我们还对联校研究计划进行宏观指导和调整。经过几年的实践使我们看到了联校合作研究的优势和作用,它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展示的平台,增加了锻炼的机会。目前,我市有近半的教师在联校教研活动中做过课,参与活动的教师达90%以上,在联校活动中骨干教师的典型带动作用很突出。
3、“校本”层面重指导、服务
校本教研是新课程的保障机制,也是伴随着新课程出现的新生事物,我们做为教研部门重视对校本教研的指导和服务,定期开展面向各校业务领导的各类培训活动,还下发了市校本教研指导意见。教研部门通过构建和推进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项交互、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三级”教研模式,使教研人员“蹲”下来、教学领导“沉”下来、骨干教师“亮”起来、全体教师“动”起来,现成了“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新局面。
(二)整合力量,合力攻坚,实施“引领工程”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深深地感到把现代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需要我们不断研究、不断探索。如果教研员自己一个人进行研究,势必视野狭窄、针对性不强。我们把不同层面的优质研究力量整合起来,整合了各区县教研人员、骨干校长、联校合作体负责人、学校骨干教师等多方力量,成立了以学科为单位的“学科研究指导小组”,各学科研究指导小组就是本学科最核心的一级“研究共同体”。各研究组以课改进程中的重点、难点、热点或倾向性的问题入手,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以反思为切入进行学科研究。
(三)关注典型,研修共建,打造“名优工程”
“人是事物发展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感到: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有学生的发展、学科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因而加强我市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造就一支能为我市小学教育的发展起到辐射、示范和支撑功能的小学优秀教师团队是促进我市小学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实现名优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必须依靠一个专业团队,我市组建了市级名优教师研修团队,在团队研修中我们通过共振互助、任务完成和项目推进等策略促进他们的自我发展进程,并从“理论・实践・反思”三大板块设计研修课程或活动,实行“自主研修为主,集中研修为辅”的研修形式,各学科团队每月集中研修两次,主要研修形式包括专家对话、理论学习、主题研究、网络交流、读书沙龙、“帮教”服务等。目前,团队研修成效显著,团队成员在发展自我、超越自我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个人教学特色,激发了他们的“内驱力”,逐步形成和强化了“学习是我生命的内在需要”的动机,形成了系统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
(四)借助网络,开放交流,构建“群研工程”
1、借助网络优势,实现“扁平化”引领。
过去教研员需要通过几个环节和过程才能传递和落实自己的工作想法和工作安排,现在,在网络上以“集群式”的方式就可以快速传递教研信息。部门要求教研员建立个人博客和学科论坛,把自己的工作计划、教研随感、活动安排等相关的工作内容及时上传到网络上,通过网络进行“扁平化”管理和引领,使教研员与教师之间形成了畅通的信息传递通道。
2、利用网络交流,实现“互动式”研究
教研员在论坛上组织开展各类的研究活动,而且每月开展一个专题的主题研究活动,通过网络研究形成了多元互动的研究氛围,实现“互动式”研究。
3、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了“全程式”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