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大学生熬夜调查报告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4: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熬夜调查报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大学生熬夜调查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调查

近些年以来,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为了对驻保高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一个更加全方位的了解,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驻保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做了问卷调查。

一、身体素质调查现状

在大学生中存在着肥胖和营养不良的问题,总体来说,大学生的身体状况一般。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每天摄入的营养不足,平时爱吃零食,而且,很多大学生三餐没有规律,吃饭速度快,运动量少,导致很多大学生比较肥胖。在大学生中,女生的营养不良率要高于男生,而男生的肥胖率高于女生。因为很多女生比较注重自己的身材,男生平时爱暴饮暴食,不爱运动,经常熬夜。如果要提高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就必须对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二、营养情况现状

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的营养健康意识普遍比较薄弱,不太重视自己的健康状况,不了解营养知识和营养结构。有很多学生从来就没有考虑过自己的营养搭配,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合理的饮食,对于什么事物中含有什么营养元素更是一知半解。因为不了解,所以,很多学生从来不喝奶,还有一部分学生从来不吃豆制品,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缺钙,营养不良。很多相关研究都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立足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应该对大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开讲座、海报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宣传营养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营养健康意识。

三、饮食习惯现状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展,很多大学生都存在着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吃饭速度快,乱吃零食,抽烟、喝酒,不喝水只喝饮料等。在大学生中,存在严重的爱吃零食的习惯,尤其是女生,其中有多一半的女生更加偏爱零食,但是,零食中的营养不均衡,不能为我们人体提供足够的热量,而且,其中糖和脂肪的含量比较高,影响学生的正常进食,导致学生营养不良。根据我们的调查,很多学生不喜欢在学校食堂吃饭,她们更加喜欢去校外的一些小餐馆去吃,她们认为校外的饭菜口味更加好;还有一些学生起床非常晚,食堂已经不供应早餐,她们就会到校外去买一些肉夹馍、豆浆等,吃完之后直接把垃圾丢在课桌里,导致教室的卫生非常差劲;很多学生到校外的一些小摊上或者小餐馆就餐,因为消毒设施不完善,所以,很多餐具都没有进行消毒,非常不卫生。不去校外就餐的学生的数量非常少,尤其是女生,因为很多女生都会吃早餐。大学生普遍不重视早餐,有些学生虽然吃早餐,但是营养含量却比较低。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一大部分学生都是不吃早饭的,还有一些学生偶尔会吃早饭,也就是吃不吃早饭完全看心情,只有少数的学生平时会吃早饭。其中,女生吃早餐的数量要高于男生。因为很多男生爱熬夜,晚上上网玩游戏,爱睡懒觉。根据国内外的调查显示,不吃早饭会影响人的健康状况,会影响人的创造性和思维能力。所以,要对大学生进行早餐教育,让大学生知道早餐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合理地搭配早餐。在大学生中,抽烟喝酒的现象不多,一般在校期间,学生都不会吸烟或者酗酒。但是,很多学生用饮料代替水,这对他们的健康极为不利。

四、膳食结构现状

在2007年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出“每天吃豆类及其制品”。奶制品和豆制品的钙的含量比较高,人体可以从这些食物中获得所需要的钙。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喝奶制品的大学生数量非常少。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从来不喝奶,因为摄入的奶制品不足,所以会影响学生的骨骼发育以及其他系统的发育。豆制品可以为人体提供蛋白质。广西巴马村老人长寿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平时吃很多豆制品。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大学生每天吃豆制品的非常少,这与我们的膳食标准相差很多。除了奶制品和豆制品,蛋类也是主要的营养物质,但是每天能吃一颗蛋的学生少之又少。而且,大学生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也非常少。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果摄入量不足,则会引起人体缺乏维生素或者矿物质,影响机体的功能。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粮农组织提出了每天要吃够5种蔬菜和水果。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每天能吃两种蔬菜的大学生就非常少,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从来不吃水果,这就导致大学生的营养摄入不足。而且,很多大学生不喜欢喝水,尤其是女生,每天的饮水量严重不足,他们都是等到非常渴的时候才会喝水。水中含有很多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能够保护我们的肾脏。

五、结语

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饮食营养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向大学生普及营养健康的知识,让大学生有健康饮食的意识,自觉改正自己的不良习惯,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当面临健康的问题时,能够选择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学生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卢雪.大学生的饮食营养与健康[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2]王大江.对大学生饮食习惯和身体健康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03)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饮食习惯; 定性

中图分类号:G4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31-001

大学时代是学习专业知识和促进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其健康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建设与发展,而大学生具有健康的饮食行为和良好的营养状况,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前提和基础。相关研究表示,目前大学生的膳食行为普遍存在着不吃早餐、爱吃零食、挑食及忽略三餐的质和量等现象[1]。为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饮食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本课题组于2014年对保定市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关于饮食习惯的调查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保定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22名,其中男生10人,女生12人;大一年级8人,大二年级8人,大三年级6人。

2.研究方法

采用方便样本抽样方法,每组抽取6~8人,共组织了3个小组的面对面专题访谈。采用自行设计的访谈提纲,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课题访谈小组人员主持,由专人录音和记录,访谈结束后及时对访谈结果归纳和整理。

3.资料分析

访谈结束后,将所做录音逐字逐句转录,整理成文字,与笔录资料整合后,采用归类方法分析,对调查对象的饮食习惯及影响因素进行归纳分析。

二、结果

1.食用早餐情况

大多数受访者吃早餐的情况并不规律,是否吃早餐与早上是否有课有着直接的关系。关于不吃早餐的原因,绝大多数同学表示“懒得下去”、“起床太晚了”、“上课会迟到”。关于早餐搭配问题,仅有4个人表示会注意早餐搭配,认为“应该吃一个鸡蛋”、“蔬菜和谷类都要齐全”,大多数人并不在意,只会按照个人习惯或者窗口候餐人数的多少去选择早餐类型。

2.吃夜宵情况

几乎全部的受访者表示会偶尔吃夜宵,其中男生居多。夜宵种类主要是一些速食食品如方便面、面包等。问及吃夜宵的原因,部分表示“晚上有社团或者班级活动,消耗的快”,而大多数人认为“熬夜睡觉太晚就饿了”、“在学校晚饭吃的太早,睡觉前自然就饿了嘛”。

3.校外就餐情况

22名受访者都表示有到校外就餐的经历。其中,部分人因为参加同学聚会而校外就餐,部分表示校外就餐的原因是“学校饭菜吃腻了”、“改善一下伙食”、“学校饭不合口味”。关于餐馆的选择,“生活费比较紧,大多会选择一些便宜的餐馆”、“选择离学校近的餐馆”、“夏天会在夜市摊上买些”、“高档的餐厅一年只去一两次”等。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表示很少在意餐馆的卫生问题。

4.吃零食情况

大多受访者都表示喜欢吃零食,其中女生占多数,他们认为零食是“生活必备”、“消遣时的必需品”等。零食的种类是以膨化、油炸、果脯食品为主。关于吃零食的频率,15人表示一周吃三次左右,4人表示每天都吃零食,其余调查者视情况而定。

5.健康饮食知识的了解现状及获取途径

大多数受访者对于怎样拥有健康的饮食习惯还不了解,更不知道或不重视自己的饮食习惯是否健康。他们多是从老师或同学的口中得知一些健康饮食的知识,也有部分是通过网络或者电视获得的。其中,他们对老师或同学提供的知识的信任度较高。“希望学校有专门营养老师给我们每个季度上一节关于健康饮食的讲座”,“学校能定期通过飞信、QQ群、微博等途径将相关知识发到学生手机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饮食习惯”等。

三、讨论

大学生作为一特殊学生群体,其脑力活动消耗大,相关文献表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往往造成其精神不集中、疲劳、思考问题不集中,影响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2-3]。早餐是一日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能够保证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并赋予充沛精力于工作和学习[4],然而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同学早餐食用不规律,且不注重营养搭配。除此之外,以男同学为主,吃夜宵显现普遍;校外就餐卫生意识差,食用零食普遍且食用频率较高。该结果提示,应该在大学生人群中进行饮食行为的干预,改善其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应利用大学生群体自身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多种健康饮食教育措施:如组织学生开展形式新颖、灵活多样的学生活动或借助学校QQ群、微博、飞信等新媒体,向学生有效地传达与饮食健康相关的信息,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大学生健康饮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饮食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军,刘小燕,郭辉,等.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膳食行为的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028-1029

[2]MUTHAYYA S,THOMAS T,SRINIVASAN K,et al.Consumption of a mid-morning snack improves memory but not attention in school children[J]Physiol Behav,2007,90(1):142-150

第3篇

【关键词】 营养科学;慢性病;传染病;精神卫生;知识;行为;学生

【中图分类号】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9-0812-03

健康是人类最大的财富,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健康知识和行为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并对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保持和增进在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完成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为了解柳州市大学生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行为现状,为大学生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笔者于2006年3月进行了该项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柳州市4所院校(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工学院)的2005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按文、理科分层,从4所学校随机抽取10个系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 000份调查问卷,剔除不合格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906份,有效率为95.31%。其中理科生1 331名,文科生575名;平均年龄(21.02±1.32)岁。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遵循社会学问卷制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自制调查问卷,在专家审阅和预调查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后用于正式调查。为保证调查的信度和效度,所有调查组成员都参加了该项目的培训。调查时,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各调查项目现场逐项解释后,由调查对象无记名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自编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1)健康概念;(2)营养知识;(3)慢性病知识;(4)传染病知识;(5)健康行为;(6)心理行为状态。吸烟和饮酒的定义采用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的全国第3次卫生服务调查方案中的定义[1]。

1.2.2 统计学分析 调查数据输入SPSS 12.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健康概念的理解 柳州市大学生健康概念的知晓率为83.94%,文、理科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营养知识 能正确说出人体所需要的六大营养素的学生最少,仅为33.05%;能正确回答食物多样化、营养合理化有益健康的学生最多,达到90.14%。见表1。

2.3 慢性病知识 52.15%的学生知道心脑血管疾病是对人类健康影响最大的疾病,但知道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与性格有关的学生只有39.56%。见表2。

2.4 传染病知识 有77.02%的学生知道发生时,戴安全套可预防性病的传播;74.45%的大学生知道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但超过50%的大学生却不知晓乙肝主要传播途径;有43.60%学生不知道肺结核病是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只有49.00%的学生了解肺结核病主要的传播途径。见表3。

2.5 健康行为情况 63.27%的学生能每天按时吃早餐,大部分学生不吸烟、很少或从不酗酒,常食用奶及奶制品的学生仅为45.2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只有47.64%,能在23:00之前睡觉的只有33.11%。见表4。

2.6 心理行为状况 85.52%的学生认为能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但仍有64.59%的学生总觉得学校的活动没什么意思。见表5。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柳州市大学生对健康概念有较全面的理解,且文、理科学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吴秀琴等[2]的调查相似,说明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健康知识与行为却不容乐观。调查发现,柳州市大学生健康知识方面的正确率普遍不高,如能正确回答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结构的学生为39.03%,低于孙翔云等[3]的调查结果;对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生与性格、吸烟、食盐量因素有关,正确率较低;超过1/3的学生对肿瘤的认知是错误的;大部分学生在对性病、艾滋病的预防和疫苗接种方面有了解,却有超过50%的大学生对乙肝主要的传播途径是血液和性、肺结核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等不知晓,更谈不上如何做好预防工作。大学生膳食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导致大学生休学辍学率居高不下[4-5],已成为大学生求学、就业甚至婚恋的主要影响因素。合理营养有利于增进健康,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延缓衰老[6],加强大学生的营养知识教育势在必行。提高大学生对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基本常识的认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有效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提高生命质量。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能不吸烟、很少或从不酗酒,优于叶蔚云等[7]的调查结果。但仍有超过1/3的学生不按时吃早餐,早餐的质量与行为一直是大学生未能解决好的问题[8-11],且熬夜、少参加体育锻炼、长时间上网、不常食用奶及奶制品等不良生活习惯的的学生超过50%,提示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干预任重道远。大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一直备受关注,由于心理障碍休学、退学、自杀、他杀等事件在大学生中时有发生,成为困扰学校、家庭和学生的主要因素之一。该市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较好,与吴扬[12]的调查相似。

通过对文理科大学生的比较发现,文科生的健康知识、健康行为和心理状态优于理科生(P值均<0.01),可能的原因是文科生阅读范围较广,涉及的知识更多。超过1/3的理科生认为自己在陌生人面前容易害羞,且不容易被人理解,并感觉学校的活动没意思,可能与理科生偏重于对自然学科的学习,对人文学科的知识不足,不善于与人沟通,兴趣不广泛有关,说明学校应侧重于对学生自信心和人际沟通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潜能。

高校是大学生接受教育、掌握生活和工作技能的重要场所,是教育和健康计划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因此,学校应发挥其教育方面的优势,针对大学生的求知特点和对健康的需求,做好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

4 参考文献

[1] 李鲁,冯学山,李宁秀同,等.社会医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8-136.

[2] 吴秀琴,许红峰,陈华,等.大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的调查分析.体育科学研究,2003,7(6):90-92.

[3] 孙翔云,王运良.大学生健康教育状况调查.中国健康教育,2006,22 (6):442-444.

[4] 李克夏.苏州大学1996~2000年学生辍学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2,23(4):352-354.

[5] 刘楠,李红.江西农业大学1998~2002年学生辍学情况.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388-389.

[6] 赵法仍,主编.营养百科.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1993:11.

[7] 叶蔚云,高永清,尹章汉,等.广州市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47-848.

[8] 王素芳,高永清,宋玉梅,等.安徽医科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401-402.

[9] 刘春霞,王汝芬.1 073名大学生饮食行为调查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1):30.

[10]孙杰,尹俊水.早餐质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1994,15(6):447.

[11]柯雪琴,杨敏.学生早餐质量对血糖水平的影响.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7,31(4):218-219.

第4篇

【关键词】结核病;大学生;感染筛查;预防措施

结核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发病率在世界位居第二,感染率高,全国感染人数5亿。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加,城市感染率还在逐步增加[2]。高校,特别是国家重点高校,招生范围广,全国各地几乎都有生源。加之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因学习紧张,经常会熬夜,易造成免疫力下降。在校期间集体居住,共用教室、餐厅等公共设施,一旦出现结核病人,特别是痰涂阳性的病人,如预防不当,极易造成结核病的传播[3]。所以,做好学校的结核病预防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我校已经开展了十几年的筛查工作(每年筛查人数约1250人),并根据筛查结果进行了有效的干预(结核病健康教育讲座、预防性用药)。预防性用药减少了强阳性学生在校期间的发病率,健康教育使强阳性学生了解结核病的相关知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方法,达到减少发病率的目的[1]。要做好学校的结合病预防工作,首先要了解在校学生的结核菌感染情况。本次研究分析了我校200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大学新生肺结核的筛查结果,现将大致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校自2001年1月其至2012年12月期间的新生作为检查的对象,共15526名。

1.2方法首先对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进行PPD试验(2010年以前是我区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进行操作,2011年以后由我区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所提供疫苗,我们校医院自己操作。)。具体的操作方法为:先进行皮肤消毒,然后在受试者的左前臂1/2处,注射0.1ml人型结核菌试剂,72小时后观察结果,若有硬结,且硬结的平均直径大于15mm或直径小于15mm,但是伴有水泡,说明为强阳性。强阳性的学生采用X线机(500MA)进行拍胸片检查。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于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

2结果

200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校新生结核病筛查的检查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做好学校的结核病预防工作,首先要了解在校学生的结核菌感染情况,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其中,对所有入校新生进行结核病筛查(TBPPD试验),对所有强阳性学生进行干预(健康教育、药物预防)都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4]。在新生中开展结核菌素试验,是筛查结核病最有效的办法。预防结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及时查出传染源,根据疾控中心的要求,筛查率要达到95%,强阳性拍片率要达到100%。筛查工作顺利完成的主要工作重点:

3.1领导重视这项工作涉及的部门和科室很多,除了校医院,还涉及到学校其他部门。保障筛查工作顺利进行,必须要有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校医院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保健科长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一整套工作制度和流程,把结核病筛查工作列为新生体检的必查项目,每项工作由专人负责,筛查方案逐项落实,责任到人。

3.2取得院系辅导员的支持,发挥班长的作用筛查前,将具体工作方案告知各院系辅导员老师,取得他们的支持。同时,在新生进行一般项目体检时,召集各新生班长,发放《致班长一封信》,主要内容是通知各班长具体筛查时间,以及需要班长协助的工作。如:填写全班学生登记表的个人信息,按规定时间召集全班学生准时参加筛查及看结果。因规定全班学生到齐后以班为单位筛查,所以班长积极组织召集,同班学生因怕耽误其他同学的时间,都相互提醒,准时参加筛查,比由校医院医生召集学生的效率和筛查率提高很多。个别未按时到场的学生,也能由班长及时找到。以班为单位进行筛查的结果,各项指标都有所提升:筛查率达到100%、复验率达到100%、强阳性拍片率达到100%(以班为单位之前,筛查率最高达到99%,复验率99.7%)。

3.3对强阳性学生采取干预措施结核感染者(结核菌素试验强阳性)的发病率远高于未感染者,属于高危重点人群。特别是感染的第一年,发病率为50%,第二年发病率为30%,5年后的发病率则降为20%。因无法判定新生中感染者的具体年份,统一视为感染1-2年内。对这些感染的学生进行干预,可有效地降低发病率,从而减少被传染人数及爆发。经了解,新生多结核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得知自己的试验结果是强阳性后,有的学生惊慌失措,打电话告诉家长自己得了结核病,使家长慌忙从千里之外赶来。有的则全然不在乎。根据这种情况,我们采取的干预措施主要有两个:健康教育和药物预防。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结核病的基础知识;我国结核病的现状;如何预防,其中包括一般预防和药物预防;重点对强阳性进行讲解。经过对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使他们对结核病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他们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结核病预防知识进行预防,减少发病的几率。而药物预防,在预防结核病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5]。在我校历年确诊的结核病患者中,无一例是进行过药物预防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流行病学调查组,2000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报告[J].中国防涝杂志,2002,24(2):1-44.

[2]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2012年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涝杂志,2012,24:43-46.

[3]屠德华,刘玉清,张立兴,北京大学生结核病控制的研究[J].中国防涝杂志,2002,24:16-20.

第5篇

[关键词]个人发展;大学生;暑假生活;活动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4-0076-03[作者简介]章星星(1994—),女,安徽六安人,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2012级本科生;方彪(1993—),男,安徽安庆人,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2012级本科生。

一、大学生暑假生活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一)大学生个人发展的理论背景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进入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深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意义愈加凸显。有人把“人的发展”的定义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蕴含的潜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解放并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这是一种包含着量和质、内容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人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个人发展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1]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暑假留在学校学习或去兼职、实习,以增加自己的阅历和就业筹码,通过各种途径促进自身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大学生暑假生活现状

本文通过访谈的方式及文献资料整理的方法,多方面考察大学生的暑期活动情况。由相关调查表[2]可知,大学生暑假期间选择兼职打工的占28.48%,他们希望通过打工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促进自己的社会化发展;有42.38%的学生假期的主要活动是上网;参与人数较多的活动是“看电视、电影”,有70.53%;参与人数较少的活动是“体育活动”和“文艺活动”,分别为16.89%和3.97%;在暑期仍然有许多大学生认真学习,这类大学生占56.95%;还有22.19%的大学生在暑假期间旅游或探亲,有27.81%的大学生参加各种聚会。大学生暑假期间各项活动人数情况表

暑假活动人数比率(%)兼职打工8628.48上网12842.38学习17256.95体育活动5116.89文艺活动123.97看电影电视21370.53家务活动7424.50旅游或探亲6722.19参加聚会8427.81二、大学生暑假生活模式分析

本文在访谈调查和文献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将大学生暑假生活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社会实践型、充电学习型、旅游活动型、宅家休闲型、情感联络型。

(一)社会实践型

大学生暑假实践活动主要是参加学校团委组织的“三下乡活动”、支教活动、兼职打工等,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以兼职打工最为普遍,这对大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可以在暑假兼职打工过程中体验到工作的挑战,也能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实现个人价值。他们利用暑假时间去寻找实习或工作的机会,一方面能够提前熟悉职场、适应就业环境,在打工过程中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他们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回校后尽快弥补、完善,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不论是兼职打工还是其他社会实践,大学生最好能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活动,这样有利于拓宽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自身价值。

(二)充电学习型

暑假期间还有不少大学生选择在校园内读书备考和参加培训班,想进一步吸收新知识,为将来升学或求职就业做准备。他们有的是留校准备考研或司法考试,有的是准备公务员考试或其他职业资格证考试,以扩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在校学习成绩优异、语言能力突出的大学生会申请参加一些名校的夏令营活动。他们从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暑期名校夏令营的交流生,在国内或者国外的名校与不同地域的学生进行互动,学习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参观著名学府感受浓厚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这样的经历对于参加过暑期夏令营大学生今后的升学与发展都很有意义。

(三)旅游活动型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假期旅游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大学生在旅游主体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那些家庭条件好的大学生暑假期间会选择出行旅游,放松身心,到大自然中去接受美的熏陶,饱览祖国山河风光,充分享受外出游玩的快乐。部分大学生利用假期欣赏名山大川,不仅丰富了阅历,在外出中体会了人生,感触了社会,同时也体验到了出门在外的不易。[3]除了旅游,大学生也会选择参加一些大型的体育或者娱乐活动,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但是举办这类活动的社会组织很少,他们参加的机会也不多。

(四)宅家休闲型

在假期看电视、电影和上网是大多数大学生的主要活动,他们以此消磨漫长的假期,这类学生属于宅家休闲型。通过电视和网络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扩大我们的视野。但每天看电视或者上网时间太长,不仅占用了其他活动的时间,也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4]宅家休闲型的大学生暑假在家熬夜当“夜猫子”是很平常的事,生活没有正常的作息时间,生物钟颠倒,等到开学返校后很容易得“长假综合征”,一时难以适应新学期的学习生活。笔者建议宅家休闲型的大学生给自己制订一个暑期作息时间表,按规定的时间表活动,这样的暑假生活方式更加健康、合理。

(五)情感联络型

对于那些平时远离家人和朋友在异地求学的大学生来说,饱受思乡之苦,暑假回到老家熟悉的环境中是享受亲情和友情的好时期。他们可以帮父母做一些家务,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可以去亲戚家转上一圈,与长辈们分享自己在大学中的经历。还可以联系初中、高中的同学组织大型或小型的聚会,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为将来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人脉基础。这些放假回家注重联络感情的大学生,他们既能感受到更多的亲情、友情的温暖,又能激发自己的责任感,使学习充满动力。

三、大学暑假生活模式建议与对策

(一)学校加强引导,促进学生发展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暑假活动时希望得到学校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以更好地利用长达两个月的暑假生活。因此,学校应在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发挥其引导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组织更多的大学生成立暑期实践小组,在教师带领下引导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义务支教活动或者社会调查活动等,让绝大部分学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得到锻炼。教师通过活动既可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发展自己,又可加强学生相应专业知识的学习或相近学科知识的拓展。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也可以与相关企业联系,争取大学生暑期到工厂兼职的机会,这样大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去工厂打工在安全和利益上有保障,也能增进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二)学生正确定位,促使自我完善

正确的定位是大学生对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全面认识,而定位之后设定的目标是个人行动的预期目的。[5]大学生的暑假目标应根据个人的发展而规划实施。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既有为考研而努力学习的学生,也有为就业而积极考证的学生,既有去各个公司和工厂实习打工的学生,也有放松自我去旅游或宅家休闲的学生。因此,暑假的活动规划应是自己感兴趣而又愿意去做的,大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外在条件将时间合理规划并充分利用,这样就会度过一个充实的暑假。对于那些有创业想法且敢于挑战、富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利用暑假时间尝试着自主创业,将自己的梦想和创意结合起来运用到实践当中,实现人生价值最大化。大学生在经历社会的实践磨炼后逐步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对自己有了一个清晰的定位,发现身不足,能够更好地促进自我完善。

(三)家庭积极鼓励,支持健康成长

我国目前的家庭人口结构趋向简单化,父母对子女的重视和关注程度达到难以想象的程度,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替子女考虑和解决,这种现象很容易养成大学生依赖他人的习惯,致使其独立能力较差。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他们往往充当子女行动的决策者而非引导者,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而不考虑子女的意愿做出各种安排,使其难以形成独立的人格和自主意识。然而,国外发达国家中的孩子从小就在家庭教育中形成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创业奋斗的精神,中学生、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打工更是蔚然成风。[6]因此在暑假生活中,父母的作用应当是尊重已成年的大学生的想法和选择,积极鼓励他们多参加实践活动提升自己,并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建议,支持他们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应该连子女找兼职的事都包办。

(四)社会主动关注,构建良好环境

暑假是最长的业余时间,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机会,加强社会舆论引导,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如今大学生很少参加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他们放假期间基本宅在家中,主要活动仍是学习和上网。为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减缓他们因学习压力大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应鼓励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和其他文艺活动,改变单调的暑期生活方式。社会相关部门应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参加进来,调整他们的精神状态。

作者:章星星等

参考文献: 

[1]柳耀福.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J].东岳论从,1998(1). 

[2]刘微.关于大学生假期生活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DB/OL].(2012-05-12).http://docin.com/p-409217640.html. 

[3]吴小彦.大学生假期生活现状概述及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3). 

第6篇

大学生寝室文化这一概念由上海交通大学提出以后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寝室文化的定义是:“大学生在以寝室为主要空间的共同学习生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校园文化的亚文化”,“寝室文化是以寝室为环境,依托社会文化背景,以寝室成员为主题,在寝室生活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的组成”。包含寝室设施、环境卫生、室内陈设等在内的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物质形式是寝室文化的基础,而体现为寝室成员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精神形式是寝室文化的核心。大学生寝室文化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是在一定物质文化基础上,通过寝室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的。大学生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发源地”和“消化地”,并直接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也成为了大学校园管理与建设的重点。

2 建设大学生寝室文化的意义

第一,建设良好的大学生寝室文化,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大学生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基础、关键的作用。积极、文明、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使得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利于大学校园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第二,寝室文化建设的开展,使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得到优化,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证。同时,开展寝室文化建设活动,形成的积极、健康、文明的寝室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和行为等各方面都起到了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增强了大学生的凝聚力,培养了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寝室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帮助大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和“家”的意识,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培养和提高,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文明程度、身心健康等具有特殊意义。

第三,良好的寝室文化对大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一定的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促进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制度化进程。寝室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规范每个寝室成员的作息,成员在寝室管理过程中培养锻炼了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自身不同的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形成了整个寝室文化,这又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寝室成员的行为和发展。寝室文化可以使得寝室成员在思想观念、行为等方面受到影响和感染,使它们自觉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建设良好的寝室文化有利于大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对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和校园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大学生寝室文化面临的问题

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然而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情况和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物质基础较差。这体现在寝室内部生活设施缺乏,住宿条件差,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足够的寝室提供给本校学生,而只能依靠学校附近租房来满足学生的住宿,寝室内成员存在拥挤的情况。寝室卫生条件差,有的学生寝室通风条件差,空气混浊,寝室内物品摆放凌乱,寝室楼道的墙壁上满是学生的脚印。部分大学生寝室存在安全隐患,私拉乱接情况严重,滥用违章违规大功率电器,乱扔烟头等,这些都为寝室成员的安全埋下隐患。另外,在学生寝室也存在着浪费的现象,长流水、长明灯的情况屡见不鲜。

另一方面,大学生寝室文化的精神层面有待提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不规律,不良习惯颇多,寝室不文明的现象仍然存在,思想道德欠缺。有的同学在寝室喝酒、抽烟、熬夜、打游戏成瘾、大喊大叫等,不仅对自身健康不利,也影响到了其他同学的正常休息。很多大学生把寝室只是看做是临时住所,忽视了寝室对他们自身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寝室缺乏“家”责任感,或者说没有找到归宿感。

4 建设健康、向上的寝室文化

寝室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制约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建设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大学生寝室文化迫在眉睫。既然寝室文化的两个层面都不成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那么寝室文化的建设也应重点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根据建设主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种建设力量,健康、积极的寝室文化的建设不是单方面某个人或团体就能独立完成的,这需要学校、教室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与协作。其中,学校力量为寝室文化建设提供了制度基础和物质保障,教师的管理和正确引导是寝室文化建设的核心,学生的自我改变和积极主动性是寝室文化建设的关键。依靠这三方寝室文化建设主体来逐渐形成文明、健康的寝室文化,进而形成和谐的校园文化。

针对寝室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学校首先应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住宿保障,增加投入,从物质上改善学生的住宿条件,给学生一个整洁、宽敞、明亮、现代的生活学习环境。作为保障力量,学校还应建立健全一系列寝室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将寝室管理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范畴。对学生寝室提出要求,引导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合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是寝室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其次,教师作为寝室文化的中坚管理队伍,他们的正确引导是十分重要的。这主要包括后勤管理人员以及大学生辅导员对学生寝室的管理,后者的管理起到了主要的监督和评估的作用,辅导员教师应加强与寝室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经常深入寝室走访,要以寝室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为前提,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生活状态的基础上来展开互动,通过积极开展寝室文化建设动员会、多彩的寝室活动等来给学生灌输寝室文化建设的意义,充分发挥大学生中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学生积极分子的先锋带头作用,通过他们进行引导、团结、凝聚,增强辐射力,调动学生建设寝室文化的积极性,逐渐改变学生对寝室文化的错误观念,使其能够自发地、主动地维持好寝室卫生与安全,进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最后,良好寝室文化的形成关键还是看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也是寝室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只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才能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认识不到寝室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寝室文化对他们自身发展的影响,也就不能真正的建设好寝室文化。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在学校与老师提供的寝室文化建设的各种有利条件下,积极主动、自觉培养自己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养成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改正不雅、不文明的行为举止,把寝室看成是自己真正的“家”。

健康、文明的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形成,需要“把寝室文化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使他们在高雅、健康、融洽、活泼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在活动中接受科学真理的影响,高尚情操的陶冶,锻炼意志品质,培养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早日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殷俐等.地方高校大学生寝室文化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国电力教育,2009.11.

[2]陆剑虹.运用互动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文平. 试论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寝室 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寝室”已经取代了“班级”,成为了大学校园的最小单位。寝室是大学生从小家庭走向大社会的一个缓冲地带,是不可忽视的“第二课堂”。建设寝室文化,研究当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对于了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现状,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大学生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1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问题的主要表现

1.1生活习惯的不同

生活习惯的不同直接影响寝室成员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第一,起居作息时间的差异,有些人习惯按时睡觉,按点起床,但是有一部分人则爱“开夜车”,晚上熬夜娱乐消遣或者是看书;第二,有的学生不讲个人卫生,更不用说公共卫生了,但是其他学生则希望能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寝室环境,寝室成员的矛盾便应运而生。

1.2虚荣心作祟

同寝室的四个学生可能分别来自不同的省市,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尽相同,那么自然在日常开销上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很可能会产生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看不起那些家庭经济稍差的同学,自身条件好的学生也可能会轻视那些在外貌、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上不如自己的学生,内心的虚荣心膨胀,从而造成寝室成员间的隔阂。

1.3小群体的存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多数的人都习惯跟自己脾气兴趣相投的人保持互动,而居住在同一个寝室中的成员,在性格志趣方面肯定会存在差异,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小群体,小群体一旦产生,则会对群体之外的人持保留态度,易埋下寝室矛盾的隐患。

1.4不尊重他人隐私

很多情况下,寝室成员相处久了之后,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做法都会得到室友的理解,但事实并不如意,即使是再好的朋友,彼此也可能有些心底的秘密,也有一些不愿意被提起的事情,对方把秘密、隐私告诉了你,是希望你能够为他保守秘密,但是有些同学却没能做到这一点,反而将事情大肆渲染,使对方对你失去了信任,激化了寝室人际关系。

2寝室人际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2.1身心发展欠成熟

处于90后的这一代,由于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心理发展还不够健全和成熟,加上绝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幼就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心理承受能力差、抗压能力也较弱。在处理问题过程中,经常会带有情绪性和冲动性,自控能力欠佳,受周围环境影响很大,从而造成在面对寝室人际关系时,处理不当。

2.2人际交往技能欠缺

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建立并维护好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具备科学良好的人际交往知识。大部分学生对人际交往的认知都是凭借经验,很少有学生真正了解或学习过人际交往的技巧。在大学这样一个小社会,单纯只依靠直觉、情感来处理稍显复杂的人际关系,显然是不足以应付,在很多情况下,甚至会产生矛盾。

2.3经济条件的差异

家庭经济收入的不平衡是造成寝室人际关系紧张的直接现实原因。譬如:城市的学生,思想开放,追赶潮流,课余生活多姿多彩,而农村的学生思维保守、勤俭节约,生活简朴而单一;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在日常开销上,无所顾虑,而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则较为节俭。经济条件不同的学生居住在同一个空间内,难以避免公用物品,在公共开支、公共卫生等方面极易产生分歧,从而引发矛盾。

2.4利益之争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的态势逐步蔓延到大学校园,一方面,合理的竞争能够激励学生为荣誉、为成绩而不断努力,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学生个人荣誉、在校经历的过分看重,使得有些学生为了这些利益,不惜采取一些不正当竞争的手段。在同一个寝室中,这种明争暗斗更加明显,暗地里开展各种较量,我们提倡良性竞争,但是一些为了一己私利而展开的不正当竞争,也会使表面平静的人际关系存在潜在的危险。

3改善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方式与途径

3.1学生主体层面

3.1.1培养良好的品性,摆脱心理压力

每个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都愿意和那些诚实可靠、开朗乐观、自信幽默的人相处,所以,在建立和维护寝室人际关系时,应该着重培养这些宝贵的品性,使自己能具有一种吸引人的魅力,让寝室成员愿意和自己交流。另外,寝室矛盾很多是源于成员的自卑、多疑、孤僻、嫉妒等一些心理问题,妨碍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寝室内部要加强沟通和联系,寝室成员要学会倾听,学会适当的赞美,学会使用眼神交流,使得对方放下戒心,勇敢地进行沟通,摆脱心理压力。

3.1.2互相尊重,站在他人立场想问题

遇到问题和矛盾,应先反思,体谅对方,然后转换看问题的角度,换位思考。寝室内部的问题大多都是由于生活细节而引起的,并不关乎原则性的大问题,如果寝室成员之间都能够相互尊重和理解,碰到问题,都能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心态来处理,那么很多问题其实都能迎刃而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可以拉近寝室成员间的距离,感受室友的情感和思想,有效遏止或化解矛盾。

3.1.3掌握解决人际关系冲突的技巧和方法

室友之间的交往,要秉承积极乐观的心态,要有团队意识,学会彼此关心、彼此合作,真诚地对待寝室内的每一个成员,相互促进,共同成长。遇到情绪问题,要以积极的态度来解决,要公正地对待寝室全体成员,不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平等地与室友们相处,理智地判断。善于倾听,学会使用肢体语言进行寝室人际交往,多发现室友的优点,并毫不吝啬地给予真诚的赞美。

3.2学校管理层面

3.2.1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等良好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另外,可以通过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人际交往技能地培养,关注寝室人际关系的矛盾点,有的放矢地解决寝室人际关系矛盾。

3.2.2建立寝室人际关系的预防体系

建立寝室人际关系预防体系的关键在于辅导员,辅导员需要定期深入学生寝室,掌握存在于寝室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问题,将有可能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局限性,不可能时时刻刻对每一位同学的情况都了解,所以,每个寝室的寝室长在处理寝室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寝室长可以及时发现并自行调节和解决寝室内部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果一己之力无法解决的,也能够及时向辅导员汇报,使得人际关系矛盾不会扩大化。通过信息的及时传递,即使寝室人际关系出现矛盾,也能够保持在可控范围之内。

3.2.3落实寝室管理规定

一般而言,高校寝室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但很多规章制度、奖惩措施并没有落到实处,因而有一部分学生往往忽视寝室管理规定。严格按照寝室管理规定办事,能够给学生形成一种威慑力,使其自觉遵守作息时间、公共卫生等,避免了因为这些方面所造成的寝室关系矛盾。再者,要积极推进寝室文化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寝室文化活动,来增强寝室成员间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培育寝室的集体荣誉感。

3.2.4依靠学生干部,发挥心理咨询老师的作用

学生干部不仅要检查寝室卫生,也需要关注各个寝室的人际关系,了解寝室成员间的相处情况,遇到寝室矛盾,可以先认真分析,并及时帮助解决,处理不了的或者情况较为严重的问题,也可以及时上报。寝室人际关系问题,说到底是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心理咨询的专业教师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给学生做心理辅导,可以针对学生对寝室关系的困扰答疑解惑,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能融入寝室氛围,正确把握寝室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2] 曹加平.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原因与对策探析[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

[3] 梁吉霖.高校学生宿舍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J].重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4] 李群.女大学生人际关系失调的心理探析与调适[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4).

[5] 董朝宗.和谐校园视觉下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 (14).

[6] 林书红.高校培养和谐素质人才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7] 卡耐基.人际关系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8] 王少松,杨晓峰,等.关于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N].华商,2008(14).

第8篇

一、视觉传达专业自考的专业特点

视觉传达专业有它自身独特的性质,尤其针对视觉传达专业的自考生,绝大多数科目的考试是理论知识与手绘实践的结合,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作图能力以及创意表现能力。然而自考生的绘画基础参差不齐,再加上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国考通过就可以拿到毕业证了,所以导致视觉传达专业的自考生不重视动手作图和创作的能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自考生不仅仅要掌握相应的学科基础知识,更多的是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学习,涉猎范围较广。大学时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参观考察,目的就是开阔我们的眼界,通过参观学习各地的设计风格,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所以我们现在也争取每年带自考生进行外地的参观考察,让他们和统招生一样享受同等的考察待遇,多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而不仅仅单纯只是为了拿个文凭而学习。还有就是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要慢慢提高,光啃教材,死记理论知识是绝对不够的,回想当年读大学的时候,由于作业量大,寝室每个同学都有通宵熬夜赶作业的经验,所以我现在对我的学生作业要求也很高,不但有质也要有量,因为视觉传达专业就是需要大量地、反复地完成相应的作业、大量创作作品,才能在毕业的时候自信地走上工作岗位。

二、视觉传达专业自考生开启双轨制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目前的高校艺术教育已逐渐趋于艺术与技术并重的培养方式,坚持双轨制的教学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认可。一轨是艺术理念的培养,主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美学理念,艺术表现方式与时尚审美观的培养;另一轨则是工作室式的工艺训练,和企业方合作,基础知识合格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工作室学习,更多的是培养实践操作能力,为以后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作好铺垫。做设计是为人的设计,是服务型业务,需要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客户介绍你的设计,因此,培养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的双轨制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视觉传达专业自考生双轨制教学模式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修养和艺术情操

高尚的审美修养是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是成功的关键。现在太多的设计类的学生过分注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训练,甚至有部分学生开始瞧不起手绘,认为现在在工作岗位中都是使用计算机来完成设计,学习手绘简直是浪费时间,排斥大一的素描、色彩、字体设计以及三大构成等基础课程。殊不知这些基础课程对于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素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现在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会学习各种软件,有的毕业后也开始从事起了设计方面的工作,那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和他们有区别吗?有优势吗?答案是必然的,因为他们通过学习了艺术设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后,有了一定的审美感悟,更懂得在文字、图形、色彩上进行合理的编排设计,更懂得根据形式美的原理来进行创造设计,而不是简单的电脑操作,那么这些能力的培养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下功夫,多创作,多看图片、浏览设计网站,积极主动和老师交流、沟通。另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及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喜好,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和品位。艺术修养的高低,常常决定了一件设计作品的品位。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特色专业的训练

现在都特别强调学科的交叉性学习,因此,在教学中还要使学生广泛涉猎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培养他们广阔的知识面,我们也鼓励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每年出去写生、考察,参观各地的名胜古迹、优秀设计,开阔眼界。对于基础知识的培养这一点,自考方面算是做的很到位的,因为自考生每门科目都要通过严格的理论知识的考核,只有通过了严格的专业知识考核才能拿到毕业证书。所以本人在上课的时候,也非常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开拓学生在视觉传达专业方面的知识面。其次,由于和企业方合作,企业方会根据企业的专业特色开启相对应的课程,目的是有针对性地为以后的上岗就业作好铺垫工作。这一方面是双轨制教学模式的最大亮点,因为视觉传达专业其实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包括广告、包装、书籍装帧、机构形象设计等,难免会出现面面俱到但又学得不扎实的现象,在毕业前夕能够针对特色专业以及学生的爱好具体培训是很好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手机、网络无时无刻不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过多地依赖手机和网络,导致现在太多的大学生不善于表达、不善于沟通,有时上课想让学生上讲台讲一下自己的设计创意构想,很多都是支支吾吾,不敢大声表达,也讲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加上视觉传达专业以学生个体劳动为主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久而久之难免会造成学生普遍缺乏集体意识,不善与人沟通,缺乏团队精神。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实用。我认为以后在教学中,可以多多鼓励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的设计作品,锻炼自己的胆量,增强自信心,不惧于与他人沟通,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和想法。还可以把社会调查、市场调研,作为本专业学生必须开设的社会实践课,并要求写出计算学分的调查报告,对动手能力进行单项考核或作为综合性考试、考查中不可或缺的题型来强化技能的学习。

(四)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进行市场模拟,角色扮演。分小组进行教学,针对专门的商品、消费者或客户,要求学生进行对应的设计,这样既活跃了上课的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还有很多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过分依赖于网络,往往是先从网络着手搜集相关资料再进行设计,而忽视了设计应该是有意识的设计,为人的设计,应该是要通过市场调研,一系列的构思、草图,反复研究设计出来的。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充分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不同认知风格的追求,鼓励原创,并根据学生作品中呈现的不同面貌进行引导,在实践中不断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五)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要因材施教

目前自考生和统招生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由于生源的不同造成基础的差异性,有的学生从初、高中就开始学习电脑知识,对平面软件、动画软件已不再陌生。而有的学生由于学习环境的影响,对电脑知识的了解很少,有的甚至没有任何美术绘画基础。所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可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可以效仿职业的培训方式,将课程分为入门班、提高班等。入门班注重工具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范例的操作以及作品的临摹;提高班加强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并能够对范例举一反三,进行专题设计。

(六)开启校企合作的教学新模式

第9篇

关键词:招工难、苏北地区、农民工

就业乃民生之本,职工为企业发展之基。而自2010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复苏,企业工人需求量急剧增加,全国很多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招工难的问题。就江苏省而言,据江苏省就业管理中心《2011年全省企业春季用工需求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节后企业用工需求将迅速增长,全省企业提供岗位比节前净增20.4%(计划新招员工人数减去弥补流失员工人数),增幅创2006年以来新高。苏北企业提供岗位比节前净增36.3%,高于苏南苏中增幅。其中,淮安市、宿迁市和徐州市以61.8%、33.4%和29.9%的增幅位居全省前三位。

一直以来,苏北地区都被认为是经济发展落后,劳动力过剩的地区。而现在苏北地区纺织、机械等多个行业管理人员都表示企业招工十分困难。从劳动力过剩到劳动力稀缺的转变原因是什么?愈演愈烈的“招工难”问题如何尽快解决?本文将通过对地区经济、企业及职工三方面分析企业出现“招工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在2004年首次提出沿海地区“招工难”问题。目前是全国范围内第二次大面积出现企业用工荒现象,据统计从2010年起至今,劳动力供给困难问题不但没有得到有效地缓解,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此,很多学者对招工难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从全国范围着手,分析我国是否已经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田成平,2007)。有学者认为我国的人口红利效应正在衰退,农村劳动力供求正进入从无限供给过渡到有限剩余阶段(蔡昉,2007)。也有研究认为“招工难”是就业市场短期内调整的过程,不是真正意义上劳动力短缺的信号。李大玮、郑周胜(2010)运用日工折算法及农业就业人口的跨国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尚未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马晓河、马建蕾(2007)和钟钰、蓝海涛(2009)一致认为我国农村尚存大量亟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我国目前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了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的过渡。苏北地区正是这些地区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不解决好这类地区的“招工难”问题将严重制约这些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本文将对苏北这个具体地区进行讨论。

二、苏北地区“招工难”现状

近年来,苏北地区开始注重工业的发展。2000-2010年,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第一产业比重平均每年下降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平均每年上升0.9个百分点。目前,苏北地区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典型的如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这类企业对劳动力依赖非常强。2000-2010年,工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2.1%上升为21.4%,10年间工业部门职工的需求量几乎翻了一番。而且这类企业中大部分为出口外向型企业,最为明显的经营模式是“订单经济”。2009年受次贷危机的影响,这类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定单减少,企业所需的员工明显减少。

自2010年后,随着全国经济的回暖,企业的定单明显增多。这些好不容易走出订单阴影的企业,拿到了订单,却发现招不到工人。据相关部门统计,苏北地区2011年春季新增岗位有7成来自第二产业,技术工人尤为稀缺。与时同时,苏南等地为了吸引工人,一般都开出了比苏北地区要高出50%的工资,这让工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范围。直接导致苏北地区企业的工人流失率不断增加,据统计苏北企业2011年春节后工人离职率超过40%。

因此,苏北企业保证正常生产经营,2011年春节前都开始了提前招工,招工途径多种多样,通过当地电视、报纸媒体招工广告,到本地劳务市场招聘,发动老员工从家乡带人等。与此同时,为了留住员工,苏北各企业纷纷提高了企业员工工资待遇。例如,纺织业平均工资由节前的1100元/月上升至1330元/月,涨幅超过20%。

即使如此,到目前为止,很多企业还是存在“无米下锅”的现象,用人缺口仍然存在。

三、“招工难”现象成因分析

(一)从地区经济特点角度看

1、落户企业增多,劳动力需求增加

近年来,苏北地方政府抓住机遇,招商引资。随着落户苏北的企业增多,对当地劳动力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因为苏北总体经济条件不如苏南,外地务工人员不愿意来苏北务工,劳动力供不应求,“招工难”现象自然出现。

2、惠农政策增加,农民选择增多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对农业投入的加大,农村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也正在逐渐改善,粮油和其他农副产品价格有逐渐增长的趋势。中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对农民收入增长作用显著(梁世夫等,2006;朱湖根,2007),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民工由打工转向务农的积极性,部分农民重新考虑在家种田的价值,权衡利弊,选择务农。

随着苏北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创业机会增多。各种致富项目的出现,使得很多人有更多的致富机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经商、搞特色农业。

(二)从企业角度看

1、工时长、活计脏、劳动强度大

苏北很多企业都是出口导向型企业,企业产品在国外的竞争优势也是来源于价格的低廉,因此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以纺织和机械制造业为例,这些行业以“苦”、“脏”、“累”工种居多,对工人的体力、耐力要求都非常高。而且大多企业都存在加班现象,正常工作时长为每天12小时,当定单紧急时,工人还要熬夜加班;节假日一般也都不按国家规定执行;但加班工资仍是计件工资,并不按《劳动法》规定发加班工资。同时,部分企业工作环境恶劣,劳动保护条件差,有的甚至危及职工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些都使劳动者望而却步。

2、企业管理能力较差

过去,苏北地区劳动力供过于求,因此企业管理人员不把员工的利益放到企业的发展战略当中,也从不重视企业要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管理方式是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劳动者的人格得不到尊重。工人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不签订劳动合同,无故拖欠克扣工资也是这些企业不受青睐的原因。

3、企业提供的发展空间有限

苏北地区的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民营业企业,这类企业的多为“父子式”、“夫妻式”的家族管理方式。一般来说,农民工在企业内技术培养无路,职务晋升无门。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代的农民工很多都表示“希望未来能够升职加薪”。显然,发展范围有限的苏北企业对其吸引力明显不如苏南一些管理方式更为科学的企业。

(三)从工人角度看

1、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由于产业升级,企业的规模、技术得以不断的提升,对农民工的技能要求也普遍提高,现有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及素质已难以满足用工要求。在对苏北地区的调研中发现,苏北的纺织与机械制造业超过70%都已进入机械化生产阶段。

而招聘机构的调查中显示,制造业企业招聘信息中20%以上的企业要求应聘者有技工证,应聘人员中只有不到5%的农民工有技工证。技术工人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2、新生代农民工的产生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在1980之后出生的户口在农村的但在城市工作的人。据统计,苏北五市每年平均有二十万左右农村新成长劳动力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因此,“80后”和“90后”是当今招工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文化层次较他们的上一代都有很大提升,超过40%学历在高中及高中以上。但对农业、农村、土地都不熟悉,大多数又为独生子女,不能吃苦耐劳。轻松、体面、报酬高的工作成为他们选择工作时的首选。由于苏北和苏南差距还比较大,所以苏北地区的大多数“80后”、“90后”会选择到苏南大城市发展。

四、苏北地区“招工难”问题解决对策

(一)政府方面

随着“招工难”问题的出现,已有人建议苏北应该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但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建议:

首先,苏北各地政府应该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地方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供求规划。从目前来说,苏北刚刚进入第一个刘易斯转折点,所以招商引资过程中应该仍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为重,逐步建立新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朝阳产业。以点带面,不断提升苏北地区的产业结构。避免不考虑当地劳动力供求的实际,盲目求大求快的功利性做法。

其次,政府要为农民工提供基础知识的培训机会。各地就业服务机构多管齐下,统筹运作,建立适合各类求职者的培训体系,做好求职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最后,政府应加强与中西部的交流,通过与中西部劳动力过剩的地区“结对子”等方式,定向吸引外地农民工来苏北地区就业,从而缓解本地的“招工难”问题。

(二)企业方面

1、提高工人工资,提升福利待遇

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民工,决定劳动力流向的主要因素是价格。苏北企业要确立职工就是企业财富的理念,真正把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职工工资待遇作为企业的一项硬投入。过去苏北地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就来源于低价,现在这类企业应该主动降低对由廉价劳力形成低本高利的预期和依赖。适应劳动力供求的市场变化,合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缩小与苏南等地区的差距。使员工感到劳有所值,从而保持员工队伍的相对稳定,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性。

2、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无论是从产业升级,还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角度考虑。企业都需要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生产工效。注重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大企业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程度,积极采用自动、流水作业,把劳动力投放到合理的不可替代的岗位上去,发挥更大的作用。

3、倡导企业丰富人文内涵,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经营者重视研究职工需要、动机、情感、个性,在物质、制度、精神等多种层面上尽量满足职工需求。组织员工学文化学技术,开展岗位技术技能比武,大力表彰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大力提拔任用有才华有能力的打工者到企业重要技术岗位和高管层面。坚持以人为本,以温情式的管理,唤起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企业管理实现从“任人唯亲”向“任人唯贤”的理念转变,真正保证由家族式管理向职业化管理的过渡,完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三)职工方面

职工应竖立不断接受再教育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类职业培训,提升自身的工作素质,满足企业对职工基本职业技能的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要改变就业观念,在家门口工作,同样能够大有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既然已经步入社会,就应该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提高承压能力,树立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与此同时,各大高校也应该加强对苏北的宣传,通过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苏北工作,为苏北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爱飞,田雯.浅析“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j].百家论坛,2009(2).

2、马晓河,马建蕾.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

3、钟钰,蓝海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变动及剩余状况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6).

4、范巧.对伪“逆城市化”现象的界定及原因分析[j].中国城市化,2005(12).

5、李大玮,郑周胜.对我国“招工难”问题的实证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

6、刘世松.企业招工难成因及对策[j].中国培训,2005(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