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荷叶母亲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4: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荷叶母亲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荷叶母亲教案

第1篇

一.《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一课,编排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文字简约意蕴丰富。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最大特点是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者情绪及其波动,《荷叶母亲》冰心用质朴的文字把敏感多思的情绪表现得摇曳生姿,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理解把握其思路有一定的难度,但好在前有《金色花》的教学铺垫,学生已对散文诗略有了解,对母爱的主题在生活中也有丰富的体验,因而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从而理解散文诗的思维过程和情感表达特点,激发学生的生命感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在拓展延伸的仿写语文活动中丰富生命体验,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生活中去理解母爱、感恩母爱的情感,在读写一体的语文活动中达到情感体验的。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言:“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散文诗的教学更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努力让学生收获美的文学艺术、情感体验,并向学生生活领域拓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二.“活动化教学”阐述及其在《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何为活动化教学?这是一个新提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提出与实践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等先进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借鉴。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无漂渺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提出:“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课外活动”学科化、目标化、序列化的表达首先出现在九年义务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语文教学活动化新观念,并将它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提并论,同时还对活动所达成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广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也力求对义务课程阶段的读写活动做出各学段的明确要求和达标评价标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积极学习新课标、落实新课程理念,近些年我们大力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在教材体系中集中体现在“综合性学习”单元读写、口语交际等活动的开展,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有侧重地安排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尤其是在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语文能力,笔者也曾就自己的体会进行了相关的策略研究。

语文专家在阐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内涵时,这样表述“活动化课堂教学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实实在在的‘学’‘做’而非单纯的‘受教’;在活动内容上,是紧扣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学生喜爱的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是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能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在活动范围上,是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的参与以及活动质量的高低。”秉承这一理念,我设计《荷叶母亲》教案,紧扣散文诗内容设定了“多种方式朗读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验诗歌思想感情”“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学生喜爱的朗读竞赛、句式仿写、欣赏名家朗读等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以组织者的身份,在课堂上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下面我结合教学过程加以说明: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荷叶母亲》教学,根据教学进程,导入阶段我设计了“歌曲背景导入活动”(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猜谜活动(让我们猜猜她是谁?)”,谜面是“七百万字作品,八十多年创作,九十九载岁月,冰雪聪明,蕙质兰心”,通过听歌曲和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检查了课前预习,在知人论世中为散文诗的阅读打下基础。

2、初读课文,感知荷之情。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推选朗读比赛选手”的理由串起学生自由朗读和听读名家朗读两个活动。自由朗读环节,请学生找出生字注音并尝试运用朗诵技巧(节奏、声调、速度、重音),初步感知散文诗的内容;读后通过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感知文意,又通过听读名家朗读,在音乐背景中名家温婉的语调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感再体验,听读后学生通过比较,明白自身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跃跃欲试,为下一环节的再读做好了铺垫。

3、再读课文,品味荷之爱。

第2篇

回顾历程,感受颇深,收获不少,反思更多,现总结如下:

1: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在年前的两次活动中,列席的贾局长及教研室主任都曾给我们春风语文活动小组成员讲,现在的教师首先要变的是教育理念,要改变自己思想中沉淀已久的落后思想,保持和吸纳有时代气息的教学思想,而观念的转变要靠自己。的确如此,如果一个教师缺新的教学理念,他的教学行为如何改变呢?通过“春风语文”活动,我了解了先进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了一些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认识到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方式,注重了课堂上的每一个基本环节,坚定了“人本”“文本”观念。

2:语文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春风语文”活动小组的学习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学习上,而且也十分注重提高各成员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春风语文”活动小组在三中进行多次课堂教学展示。其中,孙晓霞老师的课给我们展示了什么是板块教学模式,袁永波老师让我们认识到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苗青及宋怀明老师让我领教了合作·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魅力。这些课堂观摩教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也使我的思想发生极大的转变。尽管课改已经进行了有些年头,但一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自己的教学,课堂上,满堂灌、满堂问,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这些展示课更新看我的观念。“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春风语文”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武春华主任又开展了“区域性公开课”的活动,我按要求作了个人展示。这次亲历让我感受到新教学模式的“神奇”作用,同时也打开了我校语文教研的新局面。现在,在课堂上,我开始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体,关注学生的实际水平,给学生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落实课堂教学常规,讲究教学艺术,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相信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

3:注重课堂生成。在博客中,我多次注意到袁永波老师公开的教案设计,留心到他的教案十分简约、实用,其教案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课堂生成。他在三中上的《小石谭记》一课。及录像《狼》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随机解决问题,表面看有很大的随意性,但从整节课来看,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此我认识到课堂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如果教师不顾学情,一味地按教案去执行,效果估计不会多么理想。课堂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同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目标、过程和进程,只有如此才能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高效的课堂应是:在课堂上洞察学生当前学习心态,当前学习气氛,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教学步骤,采用相应教学方法的课堂。

4:养成了反思的习惯。通过参加春风语文活动,我明白了作为教师,不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还要不断的对教学进行反思;不仅要学会反思,还要经常反思,不仅反思自己的教学教法,还要反思别人的心得体会。只有这样,才能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才能有更快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实践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071-002

一、把握教材。深化新课程

教材是师生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它无非是个例子,但它毕竟是个例子,只有时时装有教材,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

1.学习教材理解教材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文本,我们会有不同的解读。认真学习和钻研教材,尽可能多地理解教材,这是比撰写教案更重要的一环。实践让我体会到了:

(1)学习教材需要有一双慧眼。语文是借助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有些看上去很普通的文字,却蕴含着真知灼见,它需要有慧眼的老师去发现。《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我们习惯上把“神机妙算”作为文眼,把“诸葛亮是怎样神机妙算的”作为教学的重点,从而把诸葛亮这个充满智慧的整体的人物肢解成“懂天文、识人心、知地理”的僵硬的没有血肉的人,可仔细体会,我们却不难发现,文中有一个并不显眼的地方――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攻打,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时再回去。”联系前后,诸葛亮笑谁?这一“笑”字,价值千金,一笑曹操,诸对曹的为人了如指掌,这笑是讽刺的笑;二笑鲁肃太老实了:“鲁肃啊鲁肃,你竞到现在还不知船借箭的真实含义。”这是一种幽默的笑;三笑自己,江上果然有雾,自己的谋划成了,这是一种自信的笑;四笑周瑜:“你不是想借造箭来暗算于我吗?你要跟我斗,哼,还嫩着点呢!”这是一种自豪的笑。

(2)学习教材需要有一颗慧心。语言文字是需要感悟的,把自己的心放进教材,才会获得特别的感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我在第一次任教时,只肤浅地引导学生了解母亲的“精彩极了”和父亲的“糟糕透了”都是一种爱,只是方式不同,但反思一下,这充其量只是让学生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而忽视了作者情感一头的体验。第二次研读教材时,我才体会到了文章的重点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让学生经历从作者七八岁时的“并不理解”、后来的“并不情愿”到最后的“真正明白”这样的内心感悟,课堂实践证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解读好蕴含文中的“爱”字。

2.驾驭教材呈现教材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开始向“预设”告别,面对动态的课堂,我们随时面临着“如何驾驭教材”的问题。用好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我们要做的是,师生共同努力呈现出整体的教材。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两位老师对《江雪》中最后一句“独钓寒江雪”的不同处理。前一位老师问:读到这句,有没有发现问题?生1:天那么冷,雪那么大,老人为何钓鱼呢?生2:这首诗是假的,江面结了冰,不能钓鱼呀!师尽管用了缓兵之计,让学生挑选其中一个问题展开讨论,但学生绕来绕去,非但没很好地解决问题,反而把这首诗的意境、美感都破坏了。第二个老师则是这样处理的:当学生问了为什么钓鱼时?老师略加沉吟,面带疑惑,反问道: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老人真在钓鱼吗?此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讨论,有的说,“不是在钓鱼,是在锻炼自己的意志”;有的说,“噢,我明白了,这首诗告诉人们他非常孤独,因为全诗四个句子的开头一字连起来,正巧是‘千万孤独’”;老师激动地夸他是柳宗元的第一个知音。又有学生说:“他在欣赏这么美的风景,别的人都看不到,而他却在美美地看。”有的说:“他不是在钓鱼,他是在钓春天,你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师激动地夸道:“你是柳宗元的第二个知音。”可见,不同的驾驭策略,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效果。

3.连接教材强化教材

教材是前后联系的,课堂上,如果我们有机地进行一些连接,不仅能取得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而且对丰富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积累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教学《三个小伙伴》一课时,在引导学生领悟小猪、小象、小野猪是如何将小树苗栽好的时候,我插入了这样一段引读:“是呀,正是他们三个小伙伴齐心协力,众志成诚,面对困难,去克服困难,正如《识字7》中所学的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练习6》中的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一连串的熟悉的韵文引读不仅打开了学生记忆的窗,而且对孕育情感、升华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又如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孝敬长辈的课文,如《木兰从军》《探母》。当然,教材的连接不仅指语文与语文教材的连接,还包括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之间的连接。如《桂林山水》的学习可结合社会教材,《鲸》《太阳》等说明的文章可结合自然教材等。教材的连接不仅指课文的内容,也指某些具体的方面,如词语、句子等。

4.生成教材完善教材

教材是凭借,但它也决不是不可变的。有些情况下,课堂上会弹奏起生成之歌。例如在上《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一课时,师引述:课文中的我想变成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新月,夏天到了,你想变成什么呢?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有的说:“我想变成透明的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有的说:“我想变成美丽的小蝴蝶,站在荷叶上,跳着优美的舞蹈。”有的说:“我想变成勤劳的小蜜蜂,采花粉累了,躺在荷叶上美美地睡一觉。”有的说:“我想变成上下翻飞的蜻蜓,在花丛中穿梭。”有的说:“我想变一只蛙,在荷叶上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曲。”还有的经过小组人员的共同合作,能够仿写课文“夏天来了,夏天是位小姐姐。她热情地问我:想变点儿什么?我想变成一棵桃树,长在清凌凌的小河边。我想变成一只老鹰,在一望无边的天空中盘旋。我想变成一座假山,在池塘里亭亭玉立地站着。我想变成一只百灵鸟,在树枝上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我想变成闪亮的珍珠,我想变成广阔的大海。最后,我看见小小的荷塘,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荷叶像一柄大伞,静静地在荷塘举着。蝌蚪来了,在荷叶下痛快地玩耍,蜻蜓来了,在荷叶上休息……”多么富有诗意和创意啊!老师也不禁为学生的表现而欢笑!

二、尊重学生,活跃课堂阵地

1.创设教学情境,在兴趣中学习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而教师也必须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陶行知先生对“生活即教育”诠释为:“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同一个鸟放在林子里面的。”我想也可以说如同一条小鱼放在大海里面一样,它的所见所闻一定是丰富很多。如在教学《小池塘》一文时,之前我先带领学生去野外转转,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策划:在黑板上画上美丽的小池塘,四周画了一些芦苇及花草树木,给学生营造了置身大自然中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我和学生共同用简笔画陆续画上了白云、太阳、月亮、星星。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在此基础上,我说:“小朋友,你们看到过这样美丽的小池塘吗?”我先让学生读读书中是怎样描写的,然后通过讨论想象说说还可以怎么说,并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画中人,自由畅想观赏小池塘时的神情、动作、语言,由此体会欢快、愉悦的心情。最后评比出认为最出色的想象是: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鸽;太阳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只鲜红的灯笼;月牙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条弯弯的眉毛;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像许多闪亮的萤火虫。多么优美的散文啊!读起来心中又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意境。这样的教学可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动手、动口进行体验,学生就会人情人境,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

2.调动多种感官在参与中学习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

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就照应了此观点,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先让每个实验组准备好半瓶水,捡好些小石子,课上向学生提出水是怎么“渐渐升高”的?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由组长把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大家一起观察水是怎样升高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口中连连惊呼:升高了!升高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水渐渐升高是因为小石子一颗一颗放进去的缘故。最后讨论“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拓展学生的思维。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特定的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放飞心灵在自由争论中学习

《新课标》认为学生是关键。因此,在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不受约束地去探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放小鸟》一文时,我先拿来一只真正的小鸟让学生观察,培养和小鸟的感情。在结束时我问学生:“你想让小鸟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学生们分组议论,踊跃发言,形成两个局势:放和不放。主张放的说:因为小鸟一个人在笼子里很孤单,而且外面有新鲜的空气;如果一直不放,以后小鸟长大了妈妈会不认识它的;在外面可以学到很多本领……主张不放的说:小鸟会被猎人打死的;小鸟飞回家会很累;小鸟可能从小就被养在笼子里,它已经不会捉虫了,如果放了会饿死……不管是什么主张,这些都是来自学生心灵的话语,放与不放已不是重要的抉择了,他们已把小鸟当成一个弱小的朋友,为它设置的两种生活都各有千秋。我想如果没有这次争论,我也根本不会想到学生还会有另一种想法,不禁想起陶行知先生的那句话:“最少要承认小孩的四大自由,包括告诉的自由、言论的自由,并且要承认自己有倾听的义务――把耳朵低低地倾下来听取小孩子的意见的义务。”最后,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样做,既加深了理解,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又让全班小朋友接受了一次爱心教育。

4.尊重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学习

第4篇

一到班上要写作文,不少学生就愁眉苦脸的,有些还咬着笔头子,写不出两三行字。看到这里,我着急学生也难受,真是没办法。后来,一次假期,县里让我们学校派一名教师同其他学校教师一起到省里接受语文新课改培训。我有幸前往。在培训会上,我接触了一些中语会和省里的语文教学中的专家,聆听了他们新课改的讲座。其中一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说得太好了。他说,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写作。在几天的培训中,我深刻领会了这位专家的作文教学新理念,我决定要改变我的作文教学思路,我满怀希望地做着新学期开学的准备工作。

新学期一开学,我将假期写好的作文课教案重新梳理一遍后,开始了我的开学作文第一课:《在生活中学会作文》。同学们听得非常感兴趣。我说,作文时我们要学会观察,要在生活中,要在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对我们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鲜花小鸟都要近距离地观察,然后才能写出最真实、最美丽的景色。

在进行了一些必要的细节描写的技能训练后,我将同学们在课外活动时带到了山上,让他们带上本子,只要看到觉得很美的景色就既可以画出来,也可以记下来,然后回学校或者回家后进行归纳整理,用文学的语言将这些景色加以渲染处理。

同学们对这项活动非常感兴趣,他们像过节一样兴奋,在玩玩耍耍的同时,将他们认为好看的、美丽的景色画下来、记下来。既亲近了大自然,又学到了作文知识,他们都非常高兴。后来,我发现同学们的作文变了,不再是空话、假话、口号式的话了。从他们作文的字里行间我看出了他们都在对大自然进行由衷的赞美。后来,只要有机会,我就带同学们上山观察景物、描写景物。一年下来,同学们的作文水平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与此同时,我还时不时地将班上写得好的同学的作文在班上念给大家听,让大家共享,有些特别好的我还向学校和县上推荐参赛,不少同学的作文都获奖了。

让作文走进生活,我并不满足于让同学们在本乡本土这一狭小的范围内进行观察和写作,我们黄渚乡比成县其他乡镇要繁华一些,我们黄渚的铅锌矿蕴藏量位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这里的人们好多都因为开矿、做矿产生意赚了钱,而这里的街道和社区环境也改变了许多,因此我们这里比起其他山大沟深的乡镇要繁华得多。但是,这儿毕竟是乡下,其文化氛围和环境毕竟比不上改革开放多年的成县县城。基于这个问题,我开始鼓励在成县县城里有亲戚的同学利用节假日进城去亲戚家玩耍,并在县城内和城郊像成县杜甫草堂、新大桥、三桥、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地进行参观,去成县名景的地方旅游参观,这样既丰富了同学们的业余生活,又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一位同学在《街头中》是这样写的:走出小巷,来到县城中心,那里很热闹。我在一个平台上坐下了。一位年轻的妈妈牵着蹦跳的儿子的手走过我的前面。突然,儿子挣脱妈妈的手,捡起一个易拉罐,把它扔进垃圾箱。儿子调头冲向了妈妈,妈妈兴奋地张开双臂抱住了儿子,他们都带着灿烂的笑容。我举起相机,拍下了这样一张“社会新风尚”。

一位同学在《朋友家》中这样写道:坐够了,我又来到朋友家。一位疲倦的母亲从外地工作回来,女儿立刻迎上去接过母亲手中东西,并端来一杯温开水。“妈,您辛苦了,先喝杯水。来,我帮您揉揉肩。”说完便帮母亲揉起肩来。母亲满意地说:“我的女儿长大了,越来越懂事了。”

还有一位同学在《归途中》这样写道:暮色渐临,但太阳的余晖还洒在大地上。在途中,我观察到有下班归来的父母满足的笑,有放学回来莘莘学子放松的笑,还有温馨的笑,友好的笑,开朗的笑……一张又一张生活中的笑脸彰显出一份又一份生活中的美。那天,我发现了不少生活中的美,坐在窗前细细回味。其实,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发现,在每一个角落中都会有美好的存在。它们带给你的不是一瞬间的存在,而是永久的回忆……

一位同学的亲戚在武都,他假期去武都看望亲戚,回来时就写了《武都小吃》:武都人特别重视吃和穿,所以小吃的花样特多,比较有名的小吃有以下几种。洋芋饺团:用特制的杏树、桦树、梨树、核桃树做的木槽,将煮熟去皮的洋芋砸成泥糊糊,相当于南方的糯米糍粑,必须是甘肃武都特有的淀粉含量高的洋芋。汤汁是武都特制的醋加武都安化辣椒、武都大红宝花椒粉做成。玉米面面鱼:将玉米面在大铁锅中搅成糊糊,并煮熟。用特制的勺子做出醋辣汤汁或武都酸菜汤。米皮:武都两水汉王大米,先泡一下,再打浆,在特制的木板笼床上蒸熟,汤汁与饺团同吃,可以加蒜汤。面皮:小麦粉洗成面汁,用铁皮蒸盘。酸菜面片:武都酸菜解热消暑的效果很好,手擀面片。豆花子酸菜面:刚刚点出的清香豆花。面条可以多样化,但一般要求是手擀面、荞面、玉米面、小麦面、杂面。荞粉:武都特产山荞,用荞麦贞子洗面汁,煮熟,汤汁和洋芋饺团同吃。鸡蛋面茶:武都茶叶炒熟,泡成茶水,加熟面粉,在特制的陶罐中煮熟,加入炒好的土鸡蛋。炕包(子):包子在平底锅中炕熟。荞面叶子:荞面摊成荷叶一样的薄饼,加洋芋丝、青椒丝炒吃。

第5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积极探究现代诗歌教学模式,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全力打造高效诗歌教学模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代诗歌教学部分让学生学有所得,实实在在受到高尚情操与文学素养的熏陶,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个体的独特的鉴赏经验,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一、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及成因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听到高中的语文老师抱怨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对现代诗歌的掌握不多,鉴赏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习的内容也只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层面上,以至于学生在高中阶段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无所适从,茫然无措,更是无法有效的解决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诗歌鉴赏这样的题目。我们也越来越发现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写作练笔或考场作文很少用诗歌这样的文体。而且现在的学生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缺乏诗意。总觉得生活乏善可陈,很难发现生活中的美点……

造成以上现状的因素有很多,我认为中考考纲的导向、现代诗歌让学生缺乏兴趣,使用修辞种类多,不易理解,加之不少老师对诗歌探究有限,教学方式不够灵活,很难做到通过诗歌教学来有效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等因素,导致学生对现代诗歌不重视。

1.教师以中考为导向,忽略了现代诗歌对学生的价值和意义。考什么,教什么,将“海量”阅读变成“滴水”阅读;怎么考,怎么教,将课堂的丰富性变成单一的对答案;用记忆代替思维,如让学生背答题常用语等现象是教师在进行所谓的“有效教学”的经典误区。新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选编了大量的现代诗,《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九年级六册课本,其中有五册有现代诗歌(其中八年级下册是散文诗),全套书总共26首,约占课文总数的六分之一,占总教学课时的六分之一。由此可见现代诗歌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但在紧跟中考导向的前提下很多老师很难把现代诗歌教学落到实处。同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阅读的诗歌作品数量有限,深入开展研究的更少,导致教师文学素养相对不足。同时,部分教师在现代诗歌教学中缺乏教学技巧,教学停留于照搬成品教案的模式,完全按照应试知识点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领悟诗歌的意境韵味,无法有效胜任现代诗歌教学工作。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部分教师完全以单向讲授的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是出于考试的目的,至多也是让学生读读背背,没有能够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也没有能够有效开展双边互动,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率,导致教学活动成为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影响了教学成效提升,忽视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这种为考试而教学的片面理念,无法有效彰显现代诗歌美的因素,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在上述条件下,现代诗歌的教学课堂生动性也较为有限,学生所学习的是相关知识点等应试内容,教师通过单向讲解的方式开展语文教学,没有能够通过引领感悟的方式展示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和想象美,导致学生在现代诗歌学习中缺乏浓厚兴趣。甚至由于某些省市没有把现代诗歌内容列入中考范围,学生在整个初中阶段根本不重视现代诗歌的学习。

3.文本内容缺乏时代感,课外延伸较为狭隘。初中语文课本在经过几次改版之后在各方面都注入了新的血液,加之各地教科书的陆续出版使语文教学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我们的课本并不是完美的,其中还是有不少缺陷。新诗虽然有新的东西加进来但是精读课文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还是以前的诗歌。就是加进略读课文中的诗歌也大多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感。很多语文教师又没有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适时适当的延伸拓展,语文课本似乎是中学生了解现代诗的唯一途径,从而造成除了从课本上学到的为数不多的几首诗外,学生们基本上再也说不出其他的现象。当然选入文本的这些诗歌都是中国现代以来很好的作品,但这还是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广度。以至于现代诗歌教学拓展似春风不度玉门关,导致教学成效长期处于低位徘徊状态。

二、选编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诗作要做适当的调整

1.选编现代诗歌的标准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入选教材的作品原则上要是名家名篇,要用最优秀的诗作教育中学生,培养他们的诗歌素养、文学素养。70后的人都会对贺敬之的《回延安》和柯岩的《,你在哪里?》印象颇深。现行版本的教材里就缺少这样的经典之作。

(2)要兼顾各个时代和地域性的作品。既有现代诗也有当代诗,既有中国诗,也有外国诗。作为外国诗作要讲究典型性,莱蒙托夫的《祖国》和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不可谓不经典,但相比于雪莱、拜伦、惠特曼而言就稍嫌逊色。

(3)内容的深浅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既让他们能够理解,又对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有一定的挑战。

2.提升教师对现代诗歌作品研究、鉴赏能力,改变现代诗歌教学的传统方式。相对于语文教学其他方面的知识结构而言,现代诗歌方面的积累,是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履职能力中的短板。为了提升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增加现代诗歌阅读量,并且深入地分析研究,对于诗歌的意境、背景、主题、结构、用词等多方面开展分析探究,多接触现代诗歌,为教学活动积淀深厚的底蕴。语文教师不但要会讲课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要成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甚至是文学研究者。语文的教学只有和文学相联系才能有深度和广度,才能进而培养学生们对文学的热情,使学生具有人文情怀。一旦教师对新诗有了兴趣,有了较深的认识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和教师一起进入诗的世界,文学的世界。

同时,教师还应当潜心研究现代诗歌内容的先进教学经验,可以通过听课、研讨、座谈以及上网搜索、阅读教学刊物等方式,将先进的现代诗歌教学理念、经验与自身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创设浓厚的情境,让学生的心灵进入诗歌中所描写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诗歌表现的主题以及恰当的用词,以此为切入点,出示探究题,要求学生开展分析讨论感悟研究,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之中深化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让学生解读诗歌的语言之美,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意境,同时能够为学生提供遣词造句方面的技巧,尤其是能够指导学生立意练字、推敲词句,在深刻领悟理解意境主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和写作能力。

3.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多读诗读好诗。在国外,特别是在英美国家,现代诗歌的普及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初中生是开展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理想群体,由于他们正处于各种人生理念的成长期,要让他们通过感受诗歌的意境,陶冶性情,熏陶品格,让他们更加健康地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诗歌诵读让学生感悟诗歌音乐一般美的意境,可以通过看视频朗读,听录音朗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教师和学生分层朗读、自由选择朗读等等,让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之中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演示相关情境的画面,增强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度,让他们在美中阅读、感悟、享受、理解。在进行朗读技巧基本指导的基础上,进行阅读的实际指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意境想象之中构建诗歌的绘画美,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手段的演示,也可以通过引导想象让学生开启思维的翅膀,从字里行间去感悟简约的词句所展示的诗歌艺术境界,从而深刻领悟诗人的情感。

4.注重课内外结合的高效诗歌教学模式,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现代诗歌创作。将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现代诗歌教学成效的重要举措,比如学习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戴望舒另外一首《狱中题壁》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找一些其他作者写的相关的主题的诗歌,引导学生自己谈感受,对比着进行分析理解。这样学生不但可以扩大阅读视野,还可以加深对此类主题作品的理解,锻炼分析能力,丰富学生的个体体验,学习效果会好很多。一位教师在讲授冰心的《荷叶母亲》时,巧妙地把余光中献给母亲的诗《母难日》作为课文的延伸材料,取得了绝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技巧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大量的现代诗歌进行阅读,增加文化底蕴积累。同时,还可以开展与现代诗歌教学相关的活动,来促进和巩固教学成效,如进行诗歌朗诵竞赛、诗歌创作竞赛等等,以赛促学,也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诗歌专题研究活动,加深对现代诗歌的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悟意境、领会技巧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思有效迁移运用起来,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诗一般的语言进行仿写,在教学一种题材类型的现代诗歌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借鉴教材的写法,自选题目进行仿写、改写或自由创作。对学生来说,创作诗歌并不是件难事。因为他们正处于天真烂漫、才思如泉的黄金时代和诗歌天然亲近的诗兴年华,通过仿写、改写或自由创作,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当然教师在学生仿写或创作中要有必要的指导。刚开始对学生的要求不要太过严格,只要情感表达清楚即可。慢慢地在形式上、结构上进行要求,如果教师长期坚持这样做下去,学生至少可以在考试中做仿写题时会得心应手很多,对于作文写作也有不小的帮助,对于水平稍高的学生来说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是没有问题的。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我们学完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之后,班里有个父母离异的女孩仿写了一首《我用黑色的画笔》表达了父母从争吵、离异到分开独立生活的内心情感过程,表情达意清楚明了、结构完整修辞使用贴切、形式较为完善,让我很是震惊。

有人说:忽视现代诗歌教学,是抛弃当代精英文化的一种表现,最终会对整个中国文学写作和继承造成莫大的危害。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新提起一些当年诗歌界的人和事,当我们再次诵读前人的作品。我们毫无疑问将看到一双双茫然的眼睛。的确,“诗歌的衰落有深刻的历史和时代原因,但是,诗心不应该随着诗歌繁荣时代的消亡而一同被埋葬。我们提倡诗歌教育,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诗人,而是让他们读诗、爱诗,让他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吟咏性情,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精神,在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放飞心灵。

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最大的是在中学时代读了哪些书,又是怎么读的。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他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他的文化胸襟和审美情趣等等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诗趣是可以培养的,语文教育理应担负起这项工作,尤其是初中语文教育。现代诗歌教学不仅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赏鉴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文学书写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通过诗歌他们可以逐步向真向善向美,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思考时代。所以,我们的现代诗歌教育要充分发挥其陶心养性和人文素养的审美与教化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朱光潜. 《诗论》,三联书店,1984,245.

[3]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4.

[4] 朱自清. 《新诗杂话》,三联书店,1984,7.

[5] 王克亮.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学,《语文教学》,1673-0992(2011)06-275-02.

[6] 王珂.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育亟待改进》,新浪博客.

[7] 顾冠群. 《中学诗歌教学误区初探》,语文教学参考,1994(5),1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