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班主任案例分析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4: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班主任案例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班主任案例分析

第1篇

案例事件:单词测验后,王老师规定:凡是单词有错误的同学改正错误,在试卷的背面重考一遍。阿盛是个学困生,背单词很困难。他仅仅照着书把错误改正,就上交了试卷。亮亮看到了,也要求同样待遇:“阿盛没有重考,我也不重考。”王老师生气了,把亮亮狠狠训了一顿,责备他对自己要求太低,好几个单词没有背会,不向好学生学习,却与学困生阿盛攀比,不思上进,太让老师失望。并责令他必须马上背会剩下的八个单词。

案例分析:这是班主任日常教育工作中常会遇到的一个典型案例。王老师是个很负责任的班主任,不仅做自己的工作,还协助英语老师给学生听写单词。在检查掌握情况时,他注意到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困生阿盛降低要求,区别对待。但是这种区别对待却因为处理方式不当,产生不良效果。对学困生阿盛自己和要求一视同仁的亮亮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阿盛而言,因材施教不等于放任不管。王老师的区别对待有可能使阿盛被纵容,以后继续不背单词,反正老师也不追究。如果阿盛是个自尊心强并有上进意识的学生,王老师的做法会使他受到打击,感觉自己事事不如人,现在连老师都放弃我不愿意管了。

对亮亮而言,他要求公平的想法并没有错。王老师批评他“对自己要求太低,与学困生攀比、不思进取”,这些话三年级的孩子无法听懂,他不会明白老师对他有更高的期望是一件好事,而是牢牢记住老师的不公平待遇。尽管最后亮亮妥协了,按照王老师的要求去做,但是,他口服心不服。这对王老师以后的班级管理和亮亮今后的成长都留下了隐患。

对班级其他同学而言,有可能对一部分学生造成负强化,让他们看到不背单词的好处,促使他们也不背单词。还有一部分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不公平,似乎老师的要求因人而异,并在时时变化着。

那么,班主任王老师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才能既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又避免自己陷入两难境地呢?

处理原则:

1、平等公正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由于不公正而产生的情感上的麻木更能摧残儿童的心灵了。”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班主任 banzhuren.cn)只有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打通教育的通道。反之,教师的偏私与不公,必然使学生失去公平感,造成感情的压抑和心理的不平衡,挫伤学生学习与要求上进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校的信任,甚至对社会的信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优秀品质的培养。

2、尊重每一个学生原则。

班主任不但要爱护、关心学生,更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因为尊重是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给成功的学生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学生成功的赞美和追求;给失败的学生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学生失败后的安慰和鼓励。

处理方法:

一、细致工作,做有智慧的班主任。

1、阿盛没有重考不能让其它同学知道,方法是:阿盛先不要交上来,和他说等一下交到老师办公室,这个矛盾从一开始就回避了。

2、同学看到了阿盛交的抄写试卷,对老师有想法,老师可以说,我等一下会让他到办公室重做。这种事轻描淡写就过了。不要批评这个同学,他的想法是对的,对同学的要求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中止,小孩子不懂什么与学困生阿盛攀比,不思上进。

3、下课一定要让差生到办公室去一下,当然做什么是老师的智慧在里面。

二、平等对待,做公平的班主任。

对于班主任而言,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不是手心就是手背,只能把他们看成平等的主体,绝不能分成三六九等。平等地对待成绩不同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毛病多少,要把他们放到同等的位置去教育,班主任只对事不对人,学生才会心服口服,从心里敬服老师。

三、理智分析,做研究型班主任。

亮亮是个好学生,老师对他的期望值比较高。可是,王老师的厚爱并没有促使亮亮更加好强,更加上进。问题出在哪里?真的像王老师说的那样:亮亮与学困生攀比,是不思进取的表现吗?亮亮为什么会盯着阿盛免考的事情呢?而学困生阿盛又为什么总是背不会单词呢?难道仅仅是智商的原因吗?王老师要了解这些,必须理智分析,了解其中的真正原因。

四、灵活强化,做有策略的班主任。

第2篇

彭×,男孩,14岁。单亲家庭,和妈妈、外公一起生活,一直在深圳生活和学习。母亲平时忙于工作,生活条件优越,受周围环境影响比较大,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学习成绩一般,尤其是英语成绩。

二 原因分析

通过与孩子家长的交流,得知,该家庭是一个单亲家庭,笔者归纳出该学生心中充满怨恨,没有安全感。原因如下:

母亲忙于工作,是家庭的经济支柱。父亲很少来看孩子。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亲情,但成员之间的相互满意度不高,缺乏密切的沟通,父母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进行有效的沟通。该家庭基本条件还可以,家里有一些藏书,有一些报纸杂志,但书籍的摆放非常凌乱。孩子存在的问题:不爱学习,没有上进心,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习基础薄弱。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举止,行为规范意识淡薄。与父母的关系不亲密,不愿和父母沟通。父亲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很大程度上给了学校。父亲学习意识淡薄,没有给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很少和孩子进行沟通,且不善于处理亲子关系,教子观念落后陈旧,又忙于工作,没有发挥其教育指导作用。母亲的文化程度不高,无力给予孩子很好的教育指导。也不能在行为和学习上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家庭中对孩子的教育也只是采取简单的责骂方式。该个案家庭生活作息没有规律,导致对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养成没有严格的管理,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也没有有力的监督。家长空闲时间都用于娱乐,看报纸都很少,整个家庭的学习氛围不浓,从而影响到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该个案家庭中父母亲在科学教子方法上颇多欠缺,手段和方法太少,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不善于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满意度不高。家长的激励方法、亲密沟通方法、指导方法急需改善。由于家庭缺乏学习氛围和家长对孩子缺乏约束等原因,导致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在精神和心灵上,亲子之间缺少融合与互动,父母没有意识到榜样的重要性,没有做到言传身教。

三 辅导过程及效果

理清了原因,在这些问题中,家庭成员之间缺乏亲密沟通,亲子的情感交流缺乏科学的方法是这个家庭的核心问题。

开始做孩子母亲的思想工作,启发她转变教子观念和方式,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加强亲情交流,遇事耐心引导。父母亲开始试着用一种民主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慢慢地,他们亲子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有所提高。孩子也开始愿意和父母进行沟通,主动和他们谈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1.第一阶段——开局工作思路

第一,帮教老师先找孩子的父亲进行沟通,说服孩子父亲承担抚养责任,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父爱。

第二,利用家访的时间,把孩子的父母集中起来,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他们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共同去承担家庭的责任,在孩子面前树立榜样,也树立自己的威信,同时也让孩子理解父母、尊重父母,使家人之间能和谐相处。

第三,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孩子理性、宽容地看待父母所做的事,教他学会换位思考,对父母的爱要学会感恩。

2.第二阶段——中期工作思路

采取的主要方式有:(1)送给母亲一些正确教育子女的书和光碟,使母亲学会怎样去教育孩子。(2)教会孩子母亲怎样与孩子沟通。(3)让其家长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学习一些民主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具体方向、方法指导的家教理念和方法。

3.第三阶段——巩固工作思路

采取的主要指导方式:(1)让父母学会在与孩子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增进与孩子的心灵沟通及亲情。(2)使孩子在父母为之付出爱的同时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进而去爱父母。(3)跟孩子进行心与心的碰撞,进一步引导他去理解父母,理解别人,学会与人相处,树立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通过为期一年多的跟踪指导,父母和孩子的问题都得到了改善。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亲子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顺畅。

指导实践效果:(1)语文、数学、英语成绩提高显著。(2)上课听讲较专心,作业能按时完成,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3)打架现象减少,与同学和睦相处。(4)较以前开朗、活泼,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热爱劳动,个人荣誉感增强。(5)家长对他的进步感到满意,与家人关系融洽,主动和老师联系,父母更自觉地进行家庭教育,协作老师工作。

第3篇

【关键词】情绪艺术;干预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绪的力量,往往构成了教育过程中最微妙,也最有意义的因素。”情绪分教师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两种。教师的情绪中尤其是班主任情绪的力量更为重要,班主任来到学校里,在学生面前,他应该学会暂时忘掉自己的痛苦和不快,用将积极的情绪不断去感染学生。

一、案例的过程叙述

学生闫某,男,少白头,6岁时,母亲离家出走至今未归,也在这一年出了一次车祸,听力据说受到了一点影响,单亲至今,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亲的临时打工。性格孤僻,甚至有点自闭,语言表达能力差,语言学科差,但高一时数学成绩在班级一直名列前茅,不善长与人沟通,习惯于在课桌上摞起很多书本,挡住自己,无数次要求或建议他拿掉多余或暂时不用的书本,但依然故我,自卑情绪突出,而且多数时间表现为愁眉不展,不注重个人卫生,衣服很长时间不洗,有味道,在家里基本上是自己做饭。高一曾经两次考入班级前10名,后来在课上睡觉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老师每节课需要叫醒几次,成绩开始下滑。当然他从不影响别的同学,与家长沟通多次没有效果。

二、案例的原因分析

一次我在周末管理班级自习课,闫某又在睡觉,班级团支书刘某和一名男同学赵某给我写了一封信,现在转述几段:

“老师,我们想了一下,感觉应该把闫某的现状告诉您,他的父亲分白班和晚班,在白班的时候,他总是要求闫某学习到深夜;而在晚班的时候,闫某则在网吧度过一宿,这两点应该是闫某白天课堂睡觉的主要原因,而后者则是闫某成绩下滑的主要原因。

此外,我们深切感到他经过快一年的这种生活,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我们也曾问起过他的生活经费来源,如您所说,他每天的饭都是自己做,而生活所需的都是家里的亲属给他的,他的父亲除了学校要交的一点费用外一点儿钱也不给他,而且几次的助学金他好像也没有拿到手,都在他爸爸那里,但这段的情况是我们在和闫某交流时所得,不能确保是事实……请不要把这件事告诉他的父亲,因为他父亲每次打他都是看到什么就拿什么打,我们的心里会感到愧疚的。”

通过学生的这封信,我感到以往与家长沟通反映闫某课堂睡觉的情况是隔靴搔痒,或者说建议家长注意孩子晚上睡眠的事情没有真正引起家长的关注,这是典型的家庭教育缺失和家庭教育不当导致孩子课上睡觉的结果。孩子的孤僻自卑是家庭教育缺少爱的结果。

三、案例的干预措施

(一)首先解决课上睡觉的问题。与家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确孩子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建议家长改换晚上打工的时间或者在晚上真正做到监督好孩子的睡眠。在班级把他安排在第一排座,便于监督他,改变课上睡觉的情况。保证听好课的前提。

(二)劝说家长改变家庭教育粗暴的方式。真诚劝说家长要用心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和思想交流。让闫某感受到虽然没有母亲,但依然有家庭的温暖。

(三)结合班级开展的以弘扬正能量为主题的活动对其加以鼓励和引导。对他的学习情况及时肯定,对他的思想工作不能操之过急,对待他的态度应尽量好,对他的行为尽量不带有强制性,以说服教育为主,经常找他谈心,希望他能感觉到别人对他的关心并不断与他交流玩网络游戏的害处。

(四)结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进行价值感教育。让闫某认识到自己也有优点,比如数学比较好,能自己做饭,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鼓励他周围的同学多和他接触,多听他谈话,对待他要有耐心。多和他谈谈心,聊一聊班内的事情,转移他的注意力。

(五)以往届贫家子弟穷且益坚的精神来激励他,鼓励他自强。如2003届一中毕业李莉班级的孙文,吃饭吃不吃菜,有时只能就咸菜,但那年他却考全班最高分,被西南交通大学录取。用类似这样的事例,让他长志气,长“骨头”,长精神。以积极昂扬的斗志面对学习生活。

(六)我每天尽量以积极良好的情绪来面对他,甚至有时抓住他进步的契机跟他讲个小笑话,让他感到周围人的积极良好的情绪,以此来感染他。

四、案例的干预效果

经过两个月的辛苦努力,闫某的情况有很大的改观:

(一)上课睡觉的情况有很大改观。

(二)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情绪有很好的改变,可以常看到他课间或放学时与同学聊天、交流自己的想法,对参加集体活动不是很发怵,自我封闭的现象有所好转。

(三)有时能主动问老师问题。

五、案例的反思

教育是一门艺术,班主任不同的情绪状态,对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班主任要做到真情实感,善于调控才行。教育学生时,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各种情绪,因势利导,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情绪,以此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学生在错误的行为中,也有微妙的变化,其行为得到教师的肯定之后,原来的担心和忧虑造成的心理负担会马上消失,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当学生体验到这种情绪时,就不仅在理智上,而且在感情上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其实这种情绪也就是教师的教育在学生的内心的一种折光,它源于学生内心,激起学生主动向上的力量。当学生遭受挫折后的追悔、内疚,如果处理得当,亦可变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的力量。

教师更要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版.

第4篇

关键词:青春期叛逆 辅导 转变

一、案例介绍

王AA,男,14岁,八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中下,个性较刚硬,性格很倔强,自尊心极强,逆反心理严重,时常与教师发生顶撞、冲突,存在吸烟、喝酒、打架等问题,教师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去干,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二、案例分析

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有些青春期的学生对家长和老师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说教理解为和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就表现出敌对倾向。造成王AA逆反心理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家庭原因。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不当。该生父亲经常酒后打骂他,母亲却过分宠爱,对其进行教育不但没有任何实质上的成效,更使其逆反心理增强。

2.社会环境影响。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对中学生有害的因素通过各种渠道每天都在影响着他们,这就会对自控能力差,家庭又疏于管教的学生造成不利影响。

3.学生本身的主观原因。一是该生知识基础差,总不能取得合格成绩,从而丧失了进取心,放弃了学习,不能专心听讲,尤其是数学课。考试时,倚仗自己的小聪明考个及格就很满足。二是青少年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致使他们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或家长对着干是很勇敢,是很有个性,是一种英雄行为,从而盲目反抗,拒绝来自老师和家长的所有批评教育。

4.来自情感的障碍。父母亲从来不认真地跟他谈心,平时只是娇惯。如果犯了错误,母亲唠叨个没完,却瞒着父亲;父亲知道后则是酒后打骂,可有时还会袒护。这使他对是非好恶失去了判断准则。

三、辅导方法

1.主动寻求家长的配合。我首先是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了解王AA在家中的表现,与家长进行思想沟通,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我尽量帮助王AA的父亲,改正其错误的教育子女的做法和观念。我还定期向家长报告孩子表现,每一次进步都用短信告诉家长。有时还当着王AA的面,给家长打电话,告诉他们王AA的进步。

2.注重批评的艺术。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要善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一定不要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可以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例如,八年级第一次到化学实验室上课时,他因为一点小事和化学老师在实验室发生了冲突。我找到他时,他气哄哄地对我说:“我也没干什么事,就是她和我过不去。”我一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去批评他,一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为此,我采取冷处理的方法,不去理他,而是把他放在一边干自己的事情,让他冷静地去想。然后,在我认为火候到了的时候,找他做了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他不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找化学老师道歉。这样逐步缓解了紧张的师生关系。

3.善于发现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在班集体中的作用。王AA虽然容易犯错误,但他也有优点,那就是比较聪明,学习上他的理科要比文科好。我是从八年级接的班,又担任物理教学。所以,我就安排他担任我的物理课代表,鼓励他扬长避短,使他把精力转移到课代表工作上。我还及时发现他的进步,并及时进行表扬。如一次他物理单元检测得了88分,我就在成绩出来的第一时刻告诉了他,并表扬了他。此后,他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4.耐心谈话是关键。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几次说服教育就可以消除的,教师要有耐心。我平常很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每天都与他交谈,有时还通过QQ进行聊天,这样既克服时空限制,又实现师生了“零距离”的交流,使他克服了在和我面对面谈话时的紧张情绪,大胆说出了他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他的内心世界,从而能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5.进行自我调节。我经常指导王AA阅读一些介绍名人成功事迹的书籍,把他的注意力更多地引导到读书学习上来。这样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也使他明白了只有胸怀宽广的人,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四、辅导成效

通过一学期的辅导,王AA的逆反心理逐渐消除,与家长、老师的紧张关系得到了缓解,学习也比以前认真了,上课回答问题积极,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五、教育反思

这个案例使我得到了许多启示。面对处于青春期学生的错误言行,教师应注意批评教育的艺术。具体来说,教师的批评不应是大声斥责,也不应挖苦讽刺,更不应拍桌打凳。教师只有巧妙地运用批评,从学生的家庭环境、心理因素、个性特点等方面出发,才能打开学生禁闭的心扉,使其幡然醒悟。

第5篇

关键词:舍小取小 逐步改变 家校合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240

班级管理中,对于一些特殊学生,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得不到同学的肯定,也得不到教师的赞赏,相反他们可能听到更多的是严厉的批评与指责,虽然也是出于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但是,这种关爱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这样的学生就会缺乏自信,就会对学习丧失应有的兴趣,就会对老师产生逆反情绪,就会破罐破摔……本文结合我班一个典型案例谈谈个人的几点粗浅认识。

第一步:舍小取小慢慢改变。

我班一名男生王晨宇,是一位明显的行为习惯很差而且比较懒散的男孩,表现为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很正常,但是动手能力、生活、学习自理能力很弱,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时而讲话时而在抽屉找东西,一节课40分钟他最多听15分钟,课堂上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他总是说:“老师,我没有本子或者没有带笔”等等各种理由拒绝写作业,家庭作业更是无从谈起。一天到晚,数不完他的缺点。常规方面,每天到校最后一个,当然与家长也有一定的关系。到校后他不是没有穿校服,就是忘戴红领巾,忘了学生卡,上课时,他总是忙个不停,一会儿找这个一会儿找那个,不但自己不注意听老师讲课,连坐在他前后桌的同学也遭了殃,有时刨铅笔发出很夸张的声音,任课老师不得不停下来提醒他,有时偷偷吃东西,被周围学生检举揭发。平时作业要么不做,就算做了也是一塌糊涂,交的数学作业基本上都是用钢笔写的,写错了就乱画一通,笔者跟他提的要求简直就是耳旁风。卫生方面,课桌上堆满了有用或没用的一些本子,显得杂乱无章。正是因为这些坏习惯导致他成绩不够理想,对于这样的学生,笔者想先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是否能从他的身上找到一些闪光点,然后再对他进行一些有针对的引导,逐步让他慢慢改变。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笔者发现:第一,王晨宇是一个很天真很单纯的孩子,他经常会说出一些很天真的话,比如――他说他也想当组长,想当三好学生,他想请老师吃饭,想把他爸爸的名片带给老师,老师有需要可以直接找他爸爸……第二,王晨宇是个比较聪明的孩子,虽然,上课他不够专心,做各种小动作,但老师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问题他经常能“插上嘴”,还能“插对”。于是,笔者就针对这两点,对他采取“舍小取小”的教育方法,具体说就是对于他常规方面习惯方面的各种毛病,能忍尽量忍,不再为这些小事指责批评,而是针对他课堂上的一些表现加以表扬。例如:数学课上笔者知道他听懂了,但是做练习时,他经常说没有本子(其实是他感觉自己已经会了,懒得动笔),笔者抓住他的这一心理没有批评指责,反而就请他上黑板板演,他觉得老师很重视他,倒是特别乐意,特别开心。笔者借此机会站在他旁边,要求他列竖式时用小尺子一步一步完成。集体评价时,他的板演能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他特别高兴。因此,他和笔者亲近了许多,笔者的话他基本都能听,最明显的改变是他现在能积极主动完成课后作业了,虽然书写仍然不理想,但是正确率比较高,看到他的这点小进步笔者感到这孩子是有希望的,但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对自己说:“不能急,慢慢改变他。”

第二步:逐步改变步步为营。

今年开学初,笔者帮他制定了本学期的目标:第一,上课不说废话,并能认真听讲,第二,按时完成作业,第三,争取评上卫生星。经过交流得知他也很愿意进步,就是管不住自己,自控能力差。于是帮他找几个小老师,让小老师们不能嫌他烦,时时提醒他,多多关心他。自理方面的由同桌老师负责,活动方面由班长负责,学习上有困难,让他随便请教哪个。笔者见他欣喜异常。当他桌子上有杂乱现象的时候,笔者就提醒小老师帮助他,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努力,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课时,再也没有发现他自言自语了,只是有时管不住自己弯下腰找东西,当小老师提醒他时,他就会转入到学习的轨道中来。平时,他还会经常举手回答问题呢!

第三步:家校合力共同改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如果不称职不配合,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于是笔者将他的家长(小孩的妈妈、奶奶)请到学校,和家长进行交流,提醒家长平时对他言行要正确地引导,对他的不良习惯加以纠正,并要求家长能持之以恒。如:每天,在他出门前要督促他戴好红领巾,出入证和垃圾袋。虽然这个小孩的妈妈不是亲妈,但这个后妈真的很尽责,经常到学校和各科老师交流,商量怎么对他进行转化,并且也比较配合老师,每天都打电话问作业,基本都能督促他完成各科作业,尽管作业书写不理想,但对于这样的孩子要求太高了可能会适得其反,只能降低要求,不断鼓励他,让它慢慢进步。

经过一学期的共同努力,他的一些改变与进步让笔者感到欣慰,行为变得慢慢规范了,学习成绩也进步了许多,在每周一次的文明礼仪星评比中,他也能被荣幸地被评上,居然还有点害羞地趴在桌子上暗自高兴,此后,他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第6篇

[案例]因为工作调整的原因,今年我接了四年级(1)班,这可是有名的“差班”。我暗暗下决心,一定想办法,扭转局面。我查阅了这个班的资料,班上共有45人,其中“问题学生”就有13人之多。为此,我先后开了“家长会”、“班干部会”、“部分学生座谈会”,不得已还开展了“我为你献一计”的主题班会,让大家谈谈怎样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总是收效甚微,我为此苦恼,甚至还有了打“退堂鼓”的想法。

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我所有的想法。一次在逛书店时,偶然翻阅了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我心里马上灵机一动,为什么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没有抓好细节管理这一点呢?我开始注意观察班上这些同学的情况。周小军,一位上课时无精打采,下课后精神百倍,所有科任教师都头痛的学生进入了我的视线。我发现他对班上的公益事情很是热心,也乐于助人,在那些“问题学生”的群体里,挺有号召力。我心里一下有了主意。

那天,上午第四节课下课前,我改变了以前让学习委员收作业的惯例,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周小军同学,下课后,请你帮老师把作业收到办公室”,话音刚落,大家的目光齐刷刷的都投向了周小军,他猛地抬起头,愣了一下,睁大眼睛,愣愣的看着我,脸涨得红红的,眼中充满了怀疑。我冲他点点头“周小军同学,你能帮老师这个忙吗?”他连忙点头,用发颤的声音说“我愿意,愿意”。

下午上学后,周小军来得特别早,把作业本收到了办公室。作业本分小组收得整整齐齐的。我让他坐在旁边:“小军,老师让你收作业本,你刚开始怎么不相信呢?”他抿着嘴,满脸通红,眼中噙着泪水,把头埋得低低的,不停的用手扭动着衣角。听到我问话,他抬起头,眼圈红红的,嗫嚅的对我说“老师,收作业本的事情原来都是学习委员在做,我想都不敢想,况且,我的学习成绩有那么差……”“但是,老师发现你虽然学习成绩有点跟不上,但是你有很多优点呀!比如,你爱劳动,爱帮助同学,这些,都很好呀!你的学习虽差点,如果也能像你收发作业这么细心,不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吗?试试看,老师相信你能行!”听到这些,他脸上泛起了笑容,眼睛里透出了喜悦。当时的那种情形,让我这个当了十几年班主任的老师,都有些心颤。下午第一节课刚开始,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周小军同学,今天收作业本的任务完成得十分出色,作业本整整齐齐的,而且还帮同学们把本子翘起来的角也抚平了”,话音刚落,全班同学把目光再一次聚到了他的身上,我带头鼓起了掌,同学们也跟着鼓起了掌,周小军的脸红红的,显得是那么的不自在又是那么的高兴。是呀,所谓的“问题学生”也有他们闪光的一面。他们想通过劳动,主动帮助同学来引起老师的关注,想向全班同学证明,他们也是这个班的一分子,也想成为老师心中的骄傲。从此,每当上课时我时时将鼓励的目光投向他,让他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关注。

事情由此有了很大的转变。周小军有了很大的改变,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在他的带动下,其他的同学也在悄悄的变化。一些科任教师都告诉我,这段时间,班上的纪律好多了,那部分“问题学生”上课也专心了,也开始完成家庭作业了。我总是笑着说“我找到了让他们上进的催化剂”。这次的中期质量检测,全班同学的成绩有了很大的突破,周小军这次每科都在60分以上。

[分析]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一点不假。我们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往往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决定着教育质量的好坏。无论成绩好坏的学生,他们都需要老师的关注,需要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理解。像周小军这样的学生,他们积极劳动,做一些别人都不愿做的脏活、重活,他们就是想让老师记住自己、关注自己。假如,我在对待周小军这件事情上,采取以往“严厉喝斥、放任自流”的方法,那结果将是怎样的呢?

第7篇

[关键词]学生安全教育责任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不断出现,影响小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如何做好小学生安全工作,抓好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保障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我国人口发展的规律,在校小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学生来校途中发生意外事故、宿舍内财物丢失、打架斗殴事件等时有发生。大量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在其他节假日要遇到的问题。小学生在学校学文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不仅可以做到在校期间自已不受伤害也不伤害他人,自己不违法违纪并能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而且还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提高小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他们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在自身物品管理上,思想麻痹,物品随意乱放。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小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指示其犯罪。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一些小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看到违法事件,没有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装作视而不见等。认识不到打架斗殴、盗窃等给自身、他人、家庭、学校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因此,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安全的防范意识。

二、班主任在学生安全教育中承担的责任和管理方法

1.班主任安全管理责任

(1)安全教育责任。班主任除对班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基本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安全自护和安全自救知识。班主任不仅自己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如山、生命责任大如天的意识,还要努力使学生树立安全第一观念。

(2)安全告知责任。班主任的告知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把学校或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有关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对学生告知。二是把校园及其周边的设施包括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三是把学生的有关情况对家长告知。四是把发现的班级内部、校园内部及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向学校领导告知。班主任履行告知义务,可积极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安全告诫责任。班主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负有对学生告诫的责任。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是班级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学生的危险行为或潜在的危险行为要及时地告诫、制止和纠正。

(4)安全防范责任。班主任要对班级活动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防范。如对流行病、传染病的防范,对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校园欺侮、包括隐性伤害在内的预防等。要防微杜渐,而不要亡羊补牢。

(5)安全救护责任。学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除要及时按制度规定上报,还要力所能及地进行自护自救,并采取得力措施防止事故的扩大。

2.安全教育的方法

(1)多讲

班主任要对学校制订的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经常宣传,具体落实。在五一、十一、寒暑假时让学生签定公约。安全工作,要深入人心,落实到位。安全工作,要天天讲,处处讲,时时讲,人人讲,不厌其烦地讲,哪怕每次说的是现话,都要时时向学生敲警钟。因为学生易冲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大,所以班主任“千万不要忘记安全工作”。利用班会、晨会、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等方式,把安全风吹进学生心里。只有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头脑之中,我们的安全工作才算做到家。

(2)多做

每周的班会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教育管理,有一定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作为班主任,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安全工作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和投机取巧,而应该脚踏实地、防患未然。教室内,书写安全标语,危险处设置警示牌,多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安全、法制知识,演唱安全歌等。班级开展争当“安全星”活动。利用各种活动,不同形式让安全意识“随风潜入心,润人细无声”。进行有关安全的主题班会。

(3)做细

安全工作,我们做得多,说得多,这还不够,必须细管理。班主任工作,其中安全工作的细致教育管理是最重要的一环。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泰山。的确如此,事实上,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但千万不要忘了那少部分时间(即课余时间)。事实证明,我们很多的纠纷,安全事故,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内的。我们平时的工作就疏忽了这一点,认为学生该休息,我们也该休息,此时学生失控,最易出乱。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善于空档的管理,细致入微的管理。否则,必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隐患。

(4)多沟通

第8篇

1病历摘要

患者,女,26岁。妊娠38周,例行孕期体检中发现严重窦性心律不齐伴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平常无任何不适,既往身体健康。体检:T 36.4℃,P 86次/min,R 15次/min,BP 112/70mmHg(1mmHg=0.133kPa)。头颅及其各器官检查无异常。颈静脉无充盈,甲状腺不大。双肺呼吸音无异常,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前区无隆起,心尖搏动位置正常,无弥散,心浊音界不大,心率86次/min,心律不规整,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A2>P2,周围血管征阴性。腹部检查无异常。脊柱、四肢形态和运动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血、尿常规正常,普通心电图示严重窦性心律不齐伴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24h动态心电图显示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168阵,胸部正位片无异常,心脏超声检查正常,风湿全套化验正常。

2讨论

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亦称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缓慢型室性心动过速。其发生机制为心室的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升高,室性异位节律接近或超过窦房结的自律性,出现暂时控制心室的现象。其室性异位起搏点并无保护性传出与传入性阻滞,一旦窦性心律增快而超过室性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窦性心律即可取代心动过速。

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的心电图特征为:(1)宽大畸形的QRS波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多为4~30个,频率通常为60~110次/min;(2)心动过速常常以舒张晚期的室性早搏或室性融合波开始,并多以室性融合波结束,与窦性心律交替出现;(3)心动过速开始与终止有逐渐“升温-冷却”的现象,不会突发突止;(4)QRS波前无恒定的P波,呈现房室分离现象,也常见室性融合波和心室夺获。

本例病人妊娠38周,无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史。动态心电图绝大多数时间为窦性心律,但有显著的心律不齐。当窦性心律逐渐减慢,稍低于室性异位起搏点的频率时,即可发生心动过速(见图1)。图1中前3个QRS波宽大畸形,节律比较规整,频率83次/min,第1、2个QRS波升支可见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第4个QRS为室性融合波,此后窦性心律取代心动过速,频率为58~94次/min。由于存在严重窦性心律不齐,窦性频率逐渐减慢,至第8个QRS波出现室性融合波,窦性心律再次转变为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24h动态心电图证实此种心动过速发作短暂或呈间歇性,共计168阵。

第9篇

一、 “应然”与“实然”的背离:传统班主任培训的误区

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注重理论学习,重点在于提升一线班主任的各种理论素养,指导思想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基于这样的假设:理论素养低下,理论准备不足,是制约班主任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他们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尽管他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班级管理理论,熟知班级管理规律和重要原则,通晓常用的班级管理方法,但一旦到真正面临实际的班级冲突情境时,常常感到这些原理与现实反差很大,有无从下手之感。

在一线班主任身上之所以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脱节,与人们对理论的两个认识误区有关。第一,理论是一种非实践性思想体系,所以有关教育和管理理论的学习过程就仅仅是通过辨别、假设、整理论点、检验假设和论据等程序,找出作为基础的普遍原理,考察这些原理背后的内容。对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的这种理解,使理论与当下的班级管理实践完全区分出来,在班主任培训的课堂和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中,大量充斥着这种高度漠视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奥、玄之又玄的原则和规律。其实,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更应是一种实践性理论,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是鲜活的班级教育实践问题。理论的目的或功能,不仅是提供理性的解释,更应为相关的班级教育实践提供行动准则。这就决定一线班主任的理论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辨、推理和演绎等层面,更应高度关注与班级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切实有效地发挥理论对班级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迁移作用,增加理论的效度。

第二,掌握相关理论就一定能够解决班级管理的实际问题。毫无疑问,班级管理理论对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提供认识的框架,进而能够指导和完善班级管理实践。但现实却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班主任熟知相关理论,但却是一个蹩脚的班级管理者;相反,一些教师对教育理论知之甚少,但在班主任的管理实践中却能得心应手。这是因为,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并不是具有严密体系、完全遵循逻辑法则的理性活动。

可以说,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的误区,其根本原因是混淆了“应然”和“实然”的区别。“应然”,是指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班级组织和班级管理过程,班级应该按事先设定的计划和理性的原则去运行;“实然”,即实际存在的班级组织及其活动过程,不仅具有合理规范、有条不紊的理性,同时包含大量的非理性。班主任面临的实际班级情境,具有模糊、随机和非理性特征,包含大量的相互联系的可变因素,需要班主任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决策或调整。因此,像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将希望寄托在单纯的理论学习上,指望借助或照搬某些手册或管理宝典所宣扬的原理来解决实际班级管理难题的做法,无疑是幼稚和不切实际的[1]。

从这一角度看,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架起了一座沟通班级教育管理理论与班级管理实践的坚实桥梁。将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的路径和抓手,能够有效地化解传统培训中“应然”和“实然”的冲突。教育与管理理论揭示了班级教育与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班级管理实践却可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来概括。当下不少学校在校本培训中倡导的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引导班主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对基于班级真实事件和情境而创作的学生转化和班级管理案例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通过模拟决策和判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自身的教育体验,精进班级管理的水平。

不难看出,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将班级管理中真实、典型的问题和冲突展现在班主任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班级教育与管理实际问题的机会。在班级管理案例研究中,班主任必须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分析、讨论复杂、不确定和典型的教育问题,把握问题关键,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班级管理案例研究架设了跨越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鸿沟的桥梁,体现了对不可预期的班级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典型的班级问题的解决方式[2]。

二、 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路径的价值分析

当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以教育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已成为常识。但教师如何开展研究,开展怎样的研究,却存在不小的争论。英国教育学者斯坦豪斯认为,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者,并非要让他们承担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而是要关注教育实践,反思教育实践,进而不断提升教育实践。因此,让中小学一线班主任完全像专业科研人员一样从事研究,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种做法既没有真正尊重一线班主任的实践优势和现实可能性,同时也没有尊重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使大多数班主任对教育研究产生不应有的畏惧感,不敢或不愿开展研究。

一线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特征,让他们具备开展案例研究的绝佳条件。对他们来说,记录、描写、分析和反思班级焦点事件,是他们熟悉的一种言说方式。班级管理案例与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经验背景高度契合,在记叙和分析案例时,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进入角色,找到感觉,自然地运用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自如地表达和交流。而且,由于教育案例源于班主任每天的工作,其生活是与一个个精彩的班级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案例研究更是一线班主任的一种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成长方式。对他们来说,论文写作不时会有“失语”的窘迫,但进行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绝对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诸多学校的实践表明,引导一线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对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容忍模糊,乱中求序

在科学管理理论和科层制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逐渐形成追求规范、清晰和有序的价值观,但现实的班级管理过程始终存在着模糊、无序甚至混乱的一面。由于案例是对真实班级教育情境和教育事件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教育与管理过程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同时,案例研究是一种乱中求序的过程,一线班主任通过班级典型案例研究,能够较为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班级教育与管理实践的复杂性,提高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学会利用案例提供的模糊、有限的信息,进行尽可能“满意”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增强对班级管理实际情境中信息不完整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

2.增加情境体验,优化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教育观念形成和决策判断的基础。拥有一个合理、多元的知识结构,对一线班主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完整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即原理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及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和理论学习相比,案例研究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它可以为分析者提供一个个逼真的班级教育典型事件和管理冲突情境。班主任可以分享同伴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增加真实班级冲突管理的情境体验,自觉反思班级冲突思路和行为,形成新的教育对策和实际问题管理策略。

显然,案例分析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第二、第三类知识,从而较好地弥补一线班主任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同时,案例研究还是教育与管理理论的“故乡”,可以提炼、生发新的理论观点,丰富理论内涵,优化理论品质。

3.培养反思精神,发展批判技能

通过反思提高实际的教育与管理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培训理论研究的重要发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已成为共识,其与以下两种理论的支持有关: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经验性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等,主张学习应该从经验特别是个体问题开始,使学习者感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可能导致行为的持久变化。情境性认知理论会同时考虑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认为学习最好通过积极、社会性和真实性的过程来实现,使学习者极大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应在与学习者相关的情境中发生,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符合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的主张,案例研究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反思实践的方法论因素,因而是一线班主任反思自身班级教育与管理经验的绝佳载体。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虽然某个班级管理的问题被解决了,但班主任对问题解决的真正原因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晰,仍然停留在经验和自发状态。通过案例研究,可以将这一事件M行记录和梳理,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现、思考问题,澄清认识的绝好机会。一旦案例研究形成习惯,必然会极大地推动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笔者与浙江省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了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活动。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案例开发、案例分析、案例研讨是一线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各校要根据本校校情和班主任的实际水平,抓住关键因素,给予班主任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专业引领。

1.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开展案例研究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文质兼优的好案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储备丰富、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案例,在校本研修中大力开展案例研究,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优质班级管理案例资源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班主任案例研究的主要瓶颈。要想在班主任研修中大力推行案例研究,学校应在两个层面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是重视学校层面的案例收集和知识管理,将班级管理典型事件收集起来,汇编成册,或上传至学校电子资源库,供班主任交流和研讨。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将案例开发视作校本培训的校本课程开发,对本校班主任具有特殊的亲和力,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认同感,也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出台相应激励政策,鼓励班主任开展个人层面的案例开发或案例编写。这是指班主任将日常教育与管理实践中的典型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记录和提炼,以达到积累感性经验、反思班级管理实践得失的目的。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案例分析技术

案例分析有无深度和创造性,决定了案例研究的质量。对一线班主任来说,收集和撰写班级管理案例并无太大的困难,但在案例分析环节则普遍感到棘手。正如美国著名案例教学专家列恩所言:“由于短短几页的案例常常引发深刻而根本的问题,所以案例分析要比案例本身复杂得多。”[3]这是因为案例分析要求班主任能够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原理,利用特定的分析技术,对案例背后蕴藏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系统探究,发掘真正的问题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一线班主任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学校可以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对班主任进行专项的指导和引领,帮助他们系统学习相关前沿理论,掌握案例分析的具体策略和技术。

比如,近年来笔者在杭州天杭实验学校、余杭区仁和中学、义乌市后宅小学等,邀请相关专家为一线班主任系统开设了“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焦点解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的局外人和当事人视角”等专题研修活动。这些专题学习给班主任提供了案例分析急需的思想养分和有力工具,受到各校班主任的热烈欢迎。

3.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打造班主任

专业学习共同体

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研讨制度,围绕困扰班主任的焦点和难点事件,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为他们彼此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渠道。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传统学校文化中,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彼此常常是孤立的。这种“孤独”的教师文化,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案例研究中,学校通过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有规律地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可以为一线班主任提供相互合作的环境、情感的支持和团队学习的氛围。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师“孤独者”文化,搭建班主任彼此交流和了解的平台,形成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让个体知识经验有机会为大家所共享,实现传统单打独斗式班主任所无法达成的诸多教育和管理目标[4]。从这一角度看,班级案例研究不仅仅只是班主任个体专业成长的推进器,更应该且必须成为促进学校全体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宽阔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6-98.

[2]周俊.学校管理案例分析的技术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6(11).

[3]小劳伦斯・E.列恩. 郗少剑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