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教学改革优选九篇

时间:2022-02-13 03:11: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教学改革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教学改革

第1篇

【关键词】理论;实践;模式;评价;改革

高校教学在学生整个人生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本世纪高校教学的发展趋势看,高校教学的重点需突出学习知识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目前高校教学普通存在理论与实践有脱节现象,教学模式落后,评价方式单调等情况,目前的高校课堂上的学习现状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这种形势迫使我们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进行有效的高校教学改革

一、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的现状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情况严重

当前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大学生教学实用能力要求的提高,高校大学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习知识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而对于多数高校学生来说,能在真实自然的实践环境中学习教学的机会并不多。普通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实验实践都是采用多年形成的传统方法。在实验实践前,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另外由于受到时间、场地和经费的限制,多数情况下只能走马观花,结合课堂教学写实践的感想、见闻、体会,完成实践报告,评定实践成绩就算完成实践。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大脑和思维无法得到锻炼。教学也会变成僵硬的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求知欲。由此导致目前高校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情况严重。现今在课堂和课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大多无法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因此许多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真正在实际运用时,显得束手无策,难以适应岗位的要求。

(二)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高校主要的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老师讲授,学生听讲。从多年这种传统的来看,教师单一的传授书本知识,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学大都成为一种应试教学,多数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掌握。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让教学学习成为一个极其枯燥的历程,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出现了高校教学教学应试化的现象。这种旧的高校教学教学观念,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虽然有些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培养模式仍然较单一,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

(三)评价方式不科学

传统的高校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存在着评价内容单一、评价工具和方法单调的问题。

评价内容单一主要表现在,学生的高校教学学习的评价基本上局限于知识掌握度的评定,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养成、情感、合作等方面的评定,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评价工具和方法单调主要表现在,目前所采用的评价工具也仅仅是纸笔考试,评价方法依然是一般标准评价、要终结性评价等传统的评价方法。一般标准评价是以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评价绝对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师很少考虑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要终结性评价是我国传统高校教学课程中普遍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往往是在阶段学习或学期结束时进行,因而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对激励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帮助改进教学作用不大。

这种不科学评价体系损害了许多学生高校教学学习的积极性,阻碍了许多学生在高校的进步和发展。

二、对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

高校教学实践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高素质人才知识的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又要在实践过程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把培养学以致用的理念作为目标。因此高校教学应增强教学实用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内容、形式、方法应多样化。

对实践教学体系应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改革,按照人才培养要求,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形成以实用性较强的现代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实践的态度。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实践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操作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更深层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高校教育者应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结合本学科的实际,不断完善改进,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实施新型教学模式

教育学家科德(CO rder)曾说过:“有效的教学不应该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

因此,高校教学方式的选择,应把学生放在核心地位。既要考虑高素质人才知识的需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又要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下述教学方式入手:1.采用主动性学习方式。在高校教学改革中,首先应当转变教师旧的教学观念,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唤起学生内在的主动学习动力。2.采用自信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的学有所成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多种辅助手段,使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学会同样的教学内容。4.采用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高校教学教育应该从以人为本观点出发,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其潜能,对学生的品格、思维、语言能力、健全人格、文化知识与意识等进行全面的教育。

(三)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高校教学改革方面的教学评价,应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并且着重强调过程性评价,形成新的评价体系结构。在评价的内容、方法、手段以及评价的主体等各方面都应进行优化改善。随着高校教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评价也将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并且着重强调过程性评价,从而形成新的评价体系结构。

教师应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和帮助学生去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每个学生能更全面地看到自已的进步或不足,就能激励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进行学习。

并且应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评价过程中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情况,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学习学习中形成自主意识。

新的评价体系对优化高校教学教学过程,提高高校教学教学综合效果,促进素质教育在高校教学学科上的具体落实,将起到现实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应更新观念,摒弃传统教学的弊端,找出高校教学的新出路。适合时代需要的同时,高校教师必须结合我国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的高校教学方法。高校高校教学改革应创造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育人为目的,不断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最终使全体学生通过高校教学在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充分利用高校教学教育自身的优势,将限制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既尊重传统,也不要被传统所束缚。既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根据实际创造合适的方法,使每节课都做到教法新颖,措施有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建立现代高校教学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高等教育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张丽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高校教学改革[J].学院学报,2005.

[3]蒋成.关于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

[4]周蔚蔚.高校教学改革的思考[J].江苏改革,2002(9).

第2篇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教学改革 教育质量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WANG Xuezhu

(Guangdong Literature Art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400)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universities have entered a stage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rain highly qualified personnel,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must be grabbed from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is is not only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it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ollege; teaching reform; education 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的“211工程”,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开始起步。最近几年,高校进入了全面改革和发展的阶段。在高校,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主旋律,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最基本保证。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因此教学改革是所有改革的核心,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1 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

1.1 知识经济与全球化的挑战

知识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的革命为基础的,新技术使高校教育面对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环境,它不仅正在变革着固定的知识传授方式和接受方式,也使我们的教育管理模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与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全球化。全球化趋势对经济领域产生强烈冲击的同时也对知识领域产生着间接影响。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国际合作办学、国际文凭与资格证书的互认、国际留学生市场的竞争、国际学术标准等都是教育全球化大环境下的发展趋势。

1.2 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成为高校的主要发展方向

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的规模得以持续扩张。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4%,2020年毛入学率将达到40%,即10个适龄青年中有4个能够读大学,也就是说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如此庞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如何保障相应的质量成为所有高校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为此,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改革的将成为我们教育中的热点问题。

2 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

2.1 雷声大雨点小

高等教育的改革未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的响应,改革的脚步仍然停留在前期准备过程中,甚至是只喊口号,忽略采取实际行动。利益的固定结构形成了这一瓶颈。改善这一现状的核心措施只有不断输入高校新鲜血液、改变高校管理人员组成结构、变革传统高校体制、更新原有固守的知识、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制定出全球和本国发展特征相契合的教育体制,使得高校和学生在全球教育洪流中获得巨大竞争力。

2.2 体制复杂

高等教育的改革,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下接我们的高考制度与中小学教育体制,上连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国民经济现有的发展阶段与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高等教育是其中一环,但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改革涉及三个层面的改革问题,即一是操作层面的问题,它涉及高等教育内容、模式、制度设计等;二是价值层面的问题,它涉及教育理念、教育精神、学术风气等;三是法治层面的问题,换句话说是依法施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

改革进入深水区的阶段,任何的改革都将是触动既有利益格局的变革。而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一场事关国计民生,又涉及诸多群体的发展利益与社会稳定的大战略。所以,笔者认为,启动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最为重要的是要依法改革,即首先要建立或完善我国在教育领域内的相关法律建设。其次,是制定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在征询各方意见的前提下,依法制定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因为,只有有法可依的改革,才能真正切实贯彻改革的目标,为改革提供最为强大的动力来源与保障,才不会出现朝令夕改与各行其是。

3 高校教学改革实现的现实措施

3.1 改变传统教学目标与教学评定标准,促进教与学方法的创新

在较长的时间里,我们的教学理念和学生优劣评定标准是“唯分数论”的,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重分数轻素质,重成绩轻能力;而新的人才质量观和教学质量评定标准要求激发学生的潜力和个性,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到和理论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如今,大部分高校进行了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学分制、主辅修制、社会实践课、双学位制等措施以实现新体制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由应试管理机制转变为灵活自主的管理保障机制,在保留面授课管理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行学分制,给予学生不同知识领域学习的选择权,既可自由选择授课教师,选择专业辅修课程,选择专业不同的修业计划、辅修专业等。此外,还实施了在职学习,通过知识的自学,学生可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学分和获取学历。同时,改变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质量的评价标准,建立课程学习表现与考试结果综合评定的课程得分模式。根据课程性质与特点,制定各类课程的考核方法,在课程学习后的考核阶段中,可以依照教师对课程的特征界定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选择开卷与闭卷、口试与答辩、笔试与操作、小论文、大作业等各种考核方式,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3.2 加强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建设,培养时展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当今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交叉学科的出现,即从学科的时代要求的发展趋势与其综合化发展趋势结合下的产物。重建交叉学科的教学大纲与其课程体系,课程的系统有机整合是构建高校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特点,为学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更全面的知识,注重其他学科知识对专业学习的影响与应用。重视知识的精简与交叉融合,做好整体优化工作。勿将知识与课程体系进行机械的叠加或简单地照搬,并在专业化学习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地方院校应以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 经济市场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地方性院校的发展与如何定位是我国高教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而那种盲目追求学校发展高层次、综合性、研究型的办学模式,对于地方院校来说,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那些具有比较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高等学校更受社会青睐。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向地方、面向企业、面向人才市场,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逐步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

3.3 构建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学质量发展滞后,其原因主要归根于规模的扩大,数量的增多带来了质量的下降。一部分大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综合素质不高,就业率偏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等等。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的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建立保证质量不断发展的长效机制,也就是说,质量管理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潜能有组织的发挥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其次是通过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和信息网络,对教学活动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不断纠正偏差以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最后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一套全方位的、多层面的教学监控体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的教学质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3.4 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师资队伍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师说》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那么,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1)深化对教师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知。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所有从业人员职业活动的行动源泉,教师职业认知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教育活动受到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和影响。教师只有在经济浪潮中不忘教师职业的特殊使命和责任,深化职业认知,感受教师职业的成就。

(2)构建科学的激励机制,创设适宜教师爱岗敬业的育人环境。每所学校组织管理部门都应有一个合理的发展评价体系。首先针对评价内容的每一项指标都要进行充分调研,以充分考虑教师的愿望和需求。其次是要关注教师生活,为他们提供一种“创造性教育生活”。最后要正确评估定位教的觉悟和能力水平。

(3)保持师资力量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量现有教师资源对学校生存的影响,而更应研究“新生师资力量”。首先,学校需要改善教师整体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学科、学术梯队。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发挥中年教师的骨干作用,帮助青年教师较快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型,其次,需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业务水平和业务员能力;最后需要创造条件,及时选拔、重点培养在实际教学、科研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年教师,使之成为学术骨干和新的学术带头人。

3.5 多途径筹措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并在根本上改变高等教育投入结构,实现投入重心向教学工作倾斜,高起点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保证

教学改革要受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制约,需要一定的资源设备做支撑。高校管理者可以通过政府拨款、社会和企业捐赠等方式获得学校发展的资金。学校管理者必须加强资金的分配、使用和管理,合理利用这些资金,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学校最重要的工作――教学上来,为教学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等。管理者应提高学校的教学资源管理水平,促进教师合理、高效地利用各类教学资源,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为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从高校工作的核心――教学开始抓起。因而,如何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就是我们必须认真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永前.高校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的方向[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4(1).

[2] 向慧芳.浅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J].2009(4).

[3] 陈莉.高校教学改革实现的现实措施[J].2009(4).

第3篇

关键词:高校;武术教学;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理念

一、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被广泛的推崇,我国的教学改革工作也日益深化。但在体育教学方面,素质教育的改革相对缓慢,我国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仍然存在很多弊端,下面重点介绍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1、受应试教育思想的不良影响较大

目前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少高校的武术教学仍然遵循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仅仅强调学生对武术技能的掌握,缺乏对学生武德及武术思维的培养。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这样的“实用主义”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武术能力培养,也使得学生的武术学习与终身体育的精神相背离。2、武术教学的课程内容陈旧当前多数高校的武术教学,仅是学习武术其型,教学内容传统老套,武术学习也枯燥无味。在日常的教学中,多数教师依然按照“老套路”进行学习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这样缺乏针对性的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3、武术教学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不少高校的武术教学,往往完全按照教材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过于程式化,使整个武术教学变得乏味。同时,程式化的教学也阻碍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利于各种先进教学方法在武术教学中的运用,且也容易将武术技能、武术知识及武术精神这几个方面割裂开来,不仅不利于学生对武术技术及精神的融会贯通,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素质教育与现代武术教学的关系探讨

所谓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全方面素质及能力为目标的新型教育模式,是一种从整体和长远出发的教育价值观的体现。素质教育是我国经历长期应试教育实践而得出的一种教育改革目标,其并非否定考试及升学率等指标,而是主张对人才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并通过这种评价模式反向推动人才培训模式的变革。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其不仅讲求拥有强健的体魄,同时也要求学生体育文化素质方面的提升。而体育教学中的武术课程,不仅有武术技巧能锻炼人的体魄,也融合了哲学、美学、易学、医学方面的多种思想文化,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武术教学的改革之中,不仅能加深学生武术学习及武术修养的培育,也能将武术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这是很多其他体育项目无法拥有的优势。同时强调素质化的教学,能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营造轻松的氛围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武术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增强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中融入策略

1、改革传统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

日常教学教学观念是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只有相应的教学人员改变了传统观念,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变革不适应素质教育的种种问题,否则,素质教育提倡的再多也不过是流于形式。高校及教师要充分观察素质教育理念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教学,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全面提升其各方面的素质。针对武术教学来说,要更加主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实现趣味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让武术学习的学习效果得以提高。

2、改善武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要促进素质教育理念在武术教学中的融入,就要针对性的做好武术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及兴趣爱好,还要注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层面上来。教师不仅要注重教材的选择,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注重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注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进行武术的学习。另外,还要针对武术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如武术基本功难练和动作套路复杂,则可针对性的运用多种方法,将相关的知识加以分解,并通过组合性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武术要领的理解和学习。针对理论知识空洞的问题,教师可进行试验性的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判断其中的意义。

3、完善目前的武术教学评价模式

教学活动的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要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武术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完善相应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传统的应试教育之所以出现种种弊端,就是因为“唯考为大”,只重视考试不重视其他。而素质教育理念则要求教学活动应该寻求更加符合实际的评价体系。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评价模式,并深入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评价活动中,通过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武术学习情况进行综合化的评价,具体可应用平时表现加考试成绩、教师评价加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学生的武术教学评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做好武术体育教学,就应该积极转变观念,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并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及课程特点的优秀教学方法。同时,要变革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以更加全面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化的测评。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武术教学作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适应这一要求,通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张宁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参考资料:

[1]单锡文.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综合能力培养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02:83-85

[2]胡玉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21:122-123.

第4篇

    1.基础课与创作课无法同步协调发展

    基础课以练习性习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创作课不等同于创作,不排斥探索性习作练习,它与基础课有着内在的联系。①创作作为提高艺术技能、探索艺术技巧、掌握艺术规律的重要手段,在油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拒绝任何形式的模仿,因为它的价值就在于独创。在高校油画教学中,教师多重视以讲解、教授方式为主的油画基础理论教学,对于创作课的教学却缺少探索和创新。在以往的高校油画创作课上,教师通常会带领学生去郊外、农村、街道、工厂等地去搜集素材、寻找灵感,之后就开始勾画样稿、草图,修改几次之后就可定稿。这种传统创作课的模式和套路固然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给人一种教条化、单一化的感觉,这很容易使学生在进行油画创作的时候陷入重视内容和题材、轻视形式风格的误区。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免受到教师的影响,从教师的角度去看待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事物,模仿那些已存在的程式化东西,这样的作品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幅缺乏独创和自我精神的复制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作品也粗糙陈旧,对于艺术和时代的敏感度自然也不够强。尽管近年来许多高校已意识到这种创作课模式的滞后和单一,并且作出相关的调整和协调,注重基础课与创作课的和谐发展,但学生作品风格、题材缺乏独创精神的问题却依然存在。

    2.高校油画创作缺乏民族文化特色

    艺术若想实现其价值,寻求其发展就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上,油画艺术亦是如此,用油画语言来描绘祖国丰富的文化和事物,以油画艺术特有的艺术魅力来展现中国五千年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油画创作者的优势,同时也是我国油画创作者的责任。但长期以来,在高校的油画教学中总是过多地学习甚至是照搬西方模式,学习西方的创作手法、色彩选用、构图比例及材料选择等,创作内容也多为描绘西方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对中国的民族文化却很少表现,缺乏本土创作意识,这不仅限制了我国油画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而且也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因此,我国高校的油画教学在适度地学习西方的同时应注意探寻新的油画语言来展现中国元素。

    3.教学思路单一缺乏创新精神

    在当今的高校油画教育中,许多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时大多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这种现象在各大美院和师范院校都普遍存在,所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都如出一辙,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油画艺术只能沿着单一的线性道路发展,没有多元发展空间。此外,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油画教育也从人数较少质量较高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班教学的“普及教育”。这使许多学生对待油画学习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精英教育”下的学子多将油画艺术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和毕生追求,而在“普及教育”下的油画界这种学生已是凤毛麟角。高校学生在油画方面的艺术修养并没有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而提高,单一的教条化教学思路降低了学生的兴趣,也限制了师生的创造力。

    4.缺乏有效的油画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主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学评价给予足够的重视。②在现行的高校油画教学评价中过于重视学生油画技能的考核,对其他方面的素质却缺乏应有的重视和评价,这不免造成了学生的片面发展。单一的评价机制导致课程设置的单一化,这就使油画课堂缺少活力和动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此外,现行的油画教学评价机制过于重视油画的专业性,忽视了油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不符合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由此看来,健全高校油画教学的评价机制也已成为当前高校油画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油画教学改革策略

    针对我国高校油画教学中的问题,我们既要努力探索与实践,又要脚踏实地,注意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在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和应对油画教学中的各种挑战,积极实施改革,针对现阶段高校油画教学中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改革策略: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基础创作教育与审美素质教育同步进行

    我国高校的油画教学受写实派教学模式的影响,课程设置相对单调,忽视了对学生兴趣和艺术热情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对油画教学的改革中要对传统教学模式有选择地吸收,扬长避短。我国高校的油画教学改革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和造型语言,这些都是油画创新的基础,在教学观念和理论指导上,注意由单一化教学向多元化教学的转变,在引导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挖掘自己的个性和艺术潜力。随着人们对人文关怀意识的逐渐重视,高校各项教学活动也开始加强人文基础课程建设,油画教学也不例外。油画教学不再被视为一种单纯的技能传授和学习,而成为了一个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师可以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打破油画创作中的常规思维和正常逻辑,鼓励学生在色彩运用和创作手法上大胆改变和尝试,以此来弥补传统油画教学模式的不足,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2.实现民族文化与油画创作的有机结合

    油画艺术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特色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因此自油画从西方传入中国以来,我们也在一直探索如何可以使油画艺术民族化,以本土意识来创作。在高校油画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油画创作过程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不断加深其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油画的创新。这首先需要在高校油画教学中努力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虽然油画学习需要学生遵循西方油画传统,但若忽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也势必将限制学生在油画创作方面的宽度和广度,因此,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油画创作与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慢慢渗透进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中,结合传统民族文化实现油画创作的创新。在培养学生重视民族文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将民族文化渗透进油画创作中。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寻找东西方油画的结合点,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将有民族特色的创作素材创造性地运用到油画创作中,让学生在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同时,学会运用民族文化诠释油画艺术。

    3.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油画基础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真正地重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并没有做到对基础教学的全面、多方位理解,导致高校油画基础教学始终徘徊在真正油画基础创作的边缘。因此,在油画教学过程中增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创造性思维即是指我们在处理事情、解决问题时需要打破常规思维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考虑,它挣脱了传统方法和已有认知的束缚,以一种开阔的视野来探寻答案。创新思维要求我们在打破常规的同时另辟蹊径,这对油画艺术而言是极为重要和珍贵的,也是高校油画教学传统模式所欠缺的。若想在油画教学和创作上取得长足发展,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改变正常的创作逻辑,鼓励学生在油画创作中大胆改变描绘比例、事物色彩,甚至重新改造和组合事物形象等。其次是要指引学生最大限度地展开联想与想象,积极主动地去挖掘学生在油画艺术方面的潜力。联想与想象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油画创作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健全油画教学评价机制

第5篇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要能够从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育理论开始,要能够利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钢琴教学,促进教学的发展。现在,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并没有被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指导教学活动,导致钢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作为钢琴教师本人,要全方位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能够具有教学观念革新意识,紧跟时代步伐,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高校钢琴教师的教学主导职能,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创新,要突出学生的钢琴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钢琴学习积极性,能够营造出钢琴教学数字化的环境,使用钢琴教学信息技术手段,使用一些教学媒体设备等手段,进一步优化钢琴教学的环境不断促进钢琴教学的发展。

二、选择与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授课方式

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授课方式有一对一授课方式和集体授课方式,这两种授课方式各有利弊。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主观地选择某一种授课方式进行授课,很少考虑到教学目标的需要,这是不对的。其实,无论是哪种授课方式都必须要能够与教学目标相对应,只有这样的授课方式才是最好的,最优的。如果学生的钢琴学习进入了疲惫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以提高学生的钢琴学习积极性为目标进行授课方式的选择,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选择集体授课方式,通过集体授课的方式为学生营造钢琴学习的良好氛围,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学习时间,各自的学习效果展示,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竞争的热情,很容易形成相互追赶、相互比较、相互帮助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如果学生的钢琴学习积极性很高,存在着差别化的问题的时候,教师就要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选择一对一的教学方式,开展区别化教学,这样,更有利于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自我学习的机会,更有益于学生个性问题的解决,更有利于为学生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个体化的发展。选择授课方式需要以教学目标相适应,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增加学生的钢琴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有效进行钢琴学习。

三、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应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钢琴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很难利用一种教学手段解决学生的不同问题,钢琴教学的针对性不强,因此,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场景,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对于促进钢琴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在合奏、伴奏的训练中利用钢琴的多音色和多人合作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提高学生在合作中的默契程度,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合奏经验和伴奏敬经验,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多方位地提升学生的钢琴专业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之外,可以在钢琴教室内指导学生进行个别练习,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或者是引导学生对个别钢琴教学现象进行探讨研究,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理选择教学手段,促进学生钢琴素养的提升。

四、提升钢琴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6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 改革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222-01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和形成学生的社会岗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及不足。

一、高校现有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理念偏差,忽视实践教学

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在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实践教学不受重视。很多高校认为,实践教学只是辅助理论教学,其内容只是验证理论教学中理论或观点正确与否,缺少设计型、工艺型、研发型、创新型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忽视了实践教学在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上的重要作用,使得学生完成课业学习后,理论强,实际动手能力差,所谓的“纸上谈兵”。同时,也不利于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能力。

(二)实践教学场所设施陈旧,[1]教学内容落后

在高校教学中,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和实习基地。然而,由于高校大多成立久远,所建实验室规模有限,并且当时技术水平地下,使得内部设备设施陈旧,部分由于常年使用已经老化不能使用,因此,实践教学场所很难满足现代教学需要。同时,由于设备设施陈旧,以及高校教学经费相对紧张,使得实践教学内容落后,很难与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相适应,因此,教学内容不能与社会发展接轨或同步,使得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出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岗位能力素质需求。

(三)实践教学教员队伍整体能力素质水平低

在高校教学中,实践课程教学多为中青年教员承担,这部分教员从毕业院校到工作院校,基本没有社会实践工作经历,部分教师自身动手能力弱,甚至不敢或不会操作,许多内容往往停留在理论水平上,影响了实践教学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同时,大部分高校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往往不受到重视,其工资及职称评定等落后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使得许多人不愿意从事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低下,影响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

(四)实践教学管理及考核机制不合理

在实践教学中,许多高校都没有建立一套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制度,没有统一的要求,全靠授课教师一人说了算,使得实践课教学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松散混乱,影响了培训效果和质量。同时,对实践课的考核方法不科学,部分考核内容过于简单,有的只交简单实践报告,有的甚至不考核,使得学生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一)确定正确的实践教学目标及体系

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在教学中,合理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以社会岗位能力素质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实践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与社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相符,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分为三步进行:基本实践能力培养、本专业社会岗位能力素质能力培养、相关专业综合能力素质培养,通过该培养体系,使学生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社会岗位任职能力及适应社会工作需求的能力。

(二)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应提高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地位和待遇,使其享受与理论教学教师相同,进而提高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工作热情和整体素质。其次,在企业中聘请与本专业相关、实践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或兼任实践教学教师,使教学内容与社会工作实际接轨,同时提高了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教学水平。第三,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有计划地到企业顶岗实践、外出进修、参加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践教学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硬件建设

实践教学硬件主要是指实践教学场所、器材及设施。首先,高校应加大对实践教学硬件的投入,完善教学硬件建设,使得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实际同步。为了节省投入资金,高校间可以对实践教学“硬件”资源进行资源共享,相互依托和使用,使得实践教学“硬件”确保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实际同步,同时,在对实践教学“硬件”建设时,因具有一定前瞻性,场地空间便于再次开发利用,设备兼容性、适用范围要好等。其次,寻求或依托一些企业,以合作方式利用其工作岗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及社会实际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减少了高校的投入。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及考核机制

高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对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进行细化管理,使得实践教学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管理部门对实施过程予以检查和管理,确保授课质量和效果。同时,根据专业、内容不同,结合实践课程,研究制定科学的考核方法。考核方法应能够对学生实践教学学习结果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从而改变学生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只用充分认识到高校实践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岗位能力及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认真思考问题的根源,及时改变现有实践教学现状,才能实现高素质社会岗位技能及适应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7篇

摘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口译工作者所扮演的桥梁作用也愈显突出。然而,由于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相对滞后,我国高校口译教学体系仍不完善。结合亲身教学和口译实践的经验,分析了当前高校口译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改革口译教学的有效对策。

随着各国之间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社会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我国高校的翻译学科建设发展迅速,翻译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翻译学科的研究体系和教学体系仍不太成熟和完善。翻译教学,特别是口译教学依然是我国翻译研究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口译教学体系不够成熟完善,口译教材单一等等。本文通过分析口译教学的现状,提倡口译教学应摆脱单一的教学模式,开设以技能和专题为基础的课程,体现口译教学的新理念,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中英文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专业口译技巧,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口译实践的重要性。

一、高校口译教学的重要性

口译是一种即席双语转换活动,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人类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它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将信息迅速、准确、流利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口译课是大学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口译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的有二:一是传授口译理论知识,包括合格译员的必备素质;二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口译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把口译课列为英语基本技能课程之一。它对口译课作了如下描述“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巧,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因此,口译教学是高校适应社会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需要,培养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要求的不同以及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要正确认识口译课和口译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口译课作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高校口译教学的现状分析

英语口译课是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该课程学习的好坏可以比较客观、综合地反映一名学生的英语听、说、译等能力,以及他们在英语语言文化学习方面的修养。然而,长时间以来,口译在我国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口译课程。近一二十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口译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人们开始重视对口译的研究,探讨口译教学的相关问题。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口译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来说都很不规范,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统一的纲要和体系来指导口译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各院校口译课的开设不但随意性大,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种局面给口译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际间的互动流。

首先,我国高校口译课开设的课时数普遍过少,造成了教师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尽管学生一开始对口译课有浓厚的兴趣,可由于教学效果的不理想而大打折扣。至于选用的教材,目前的口译教材大都片面强调语言的转换和翻译的理论方法,与翻译实践严重脱节,系统性不强,有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新颖,例子不丰富,很难满足师生的要求,给学生学习、教师备课和研究带来了困难。

此外,在一些高校中,由于口译教师队伍不稳定,口译教师队伍的团结协作、相互支持较少,从而影响了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并且现有的口译课教师大多未接受过比较完整、系统、正规的口译教育与培训,不少口译课教师缺少甚至没有口译实践的经验,自身也缺乏对口译的理论和教学的研究,很难胜任口译课的教学工作。同时,学生也是口译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水平。准备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一般具有一定的听力、口语水平和翻译能力,但这并不等于他们都具备接受培训的条件。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是:学生外语水平达到理解不存在问题,表达基本自如,并具备一定的记忆能力。但是,很多高校的口译教师们反映: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未曾经过选拔,对母语和外语均未要求,也没有限制学生的数量,大多数学生认为只要会听会讲英语就能接受口译学习并胜任口译工作。因此,在学习口译的过程中,多数学生的双语应用能力达不到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在口译实践中普遍感到很吃力。

三、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由于口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口译教学不能仅依赖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以技能培训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的口译人才为目标。为了提高口译教学效率,改善现阶段口译教学存在的弊端,口译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对口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改革

口译课的教学内容应突出实用性和时效性。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口译方面的教材,多数是针对高校外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相应水平的口译工作者编写的。大多数教材是采用主题训练和技能训练穿插在各个专题口译材料练习里,如梅德明的《高级口译教程》,吴冰主编的《汉译英口译教程》等,这类教材具有一定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每本教材都各有其优点与不足,因此,除了使用固定的教材外,任课教师应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形势的发展、热点的转移或涌现,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信息资源,如报纸、广播、电视、因特网等,来补充课外材料,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灵活,更符合时代的需要。此外,为了突出场景的真实性,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录制音像资料,从互联网、书籍等渠道获得一些录音材料。

口译训练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训练,因此,在口译教学中应贯彻实践性原则,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把口译课堂设计得像口译现场,营造真实口译气氛,如模拟商务谈判、迎来送往、学术会议、场景发言等,以让学生较好地熟悉未来口译的实际情况。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较早地熟悉口译的实际工作。在教学方法上,口译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口译经验与口译教学能力,还要加强对多媒体课件、语言实验室等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增加课程的实践教学,才能适应信息技术应用给口译教学方法带来的深刻变化。

我国高校口译课程的设置还应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也应依照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应改善传统口译教学模式,口译课堂应由“被动式”教学转向“主动式”教学,鼓励“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此外,口译员最重要的职责是做好不同语言的讲话者之间的“桥梁”和“协调者”。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安排学生担任在本校开展的与外语活动相关的口译工作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口译员工作的重要性与口译现场的压力感。进一步了解口译的即席性或突发性、情景交融属性、双语转换等特征,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学生双语能力的基础训练及口译技能强化

“翻译教学的任务是在学生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训练翻译技能,培养他们的双语交际能力”。译员必须是能操练双语的人,所以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对成功地理解源语和最终的语言再表达非常重要。在口译教学中,学生双语基础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口译教学的效果。因此,注重两种语言的对比,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译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加强学生双语基础训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重双语能力检测。合格的口译员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接受口译培训的学生需要进行严格的入学测试,考察学生的双语能力,学习动机、人格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通过考核,选拔出最合适学习口译的学生。二是注重双语理解能力的提高。在口译的过程中,只有准确地“听”懂了源语的内容,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语码转换,而“说”则是用口头表达的形式转达发言者意愿和传递信息。因此,教师在培训时应首先帮助学生掌握听得方法和技巧,准确理解原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对原语进行思维加工,分析原语的意义,综合原语的信息要点,顺利完成口译任务同时,口译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翻译某些专题内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口译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口译技能。这些口译技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

听力理解训练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听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确他们所听的应该是文章中语言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而非语言的形式。良好的记忆力和得当的记忆技巧是保证口译质量的重要因素。听力理解及短期记忆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养成好的理解和记忆方法,为循序渐进的口译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听力理解是口译的首要前提与任务,所以听力理解与短期记忆的培训也应在教学初期进行。

2、公共演说的技能

对于口译员来说,几乎所有的讯息都是靠口头表达,因此,公众演说技能是口译员必备的重要技能。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尽可能多地提供公共演讲机会,使学生在进行口译实践时更加从容、自信。

3、笔记法训练

口译中的笔记法是用简单的文字,符号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记下讲话内容。在训练时,教师要和学生探讨记口译笔记的方法与技巧,使用的语言,采用的形式,符号,及所记的内容,并帮助学生不断更新、提高记录口译笔记的方式。

4、口译教师在进行口译教学时还应该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是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添加文化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对比。二是要对学生进行文化方面的口译技巧训练。如文化诠释法,文化和谐对应策略等。

(三)口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口译课既是一门理论课,又是一门实践课。因此,口译教学除了要讲解与传授口译的理论技巧,还要重视口译的实践性。使学生不仅在语言转换技能上得到培训,在复杂的交际因素影响下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进一步提高。在这里,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在课堂内营造真实口译氛围

课堂翻译训练的“现场、即时”原则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场发言和翻译来体现的。身临其境的感受口译现场的紧张感与压力感,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口译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在真实口译环境下将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例如,模拟记者招待会翻译。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两位学生分别坐在发言席和翻译席上,其中一位充当发言人,另一位扮演译员,同时还可安排几位学生充当记者提出问题,并要求口议员对问答环节进行翻译。活动结束后,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

2、在课堂外加强口译实践

课后必须坚持口译训练,这将有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不断提高。要坚持收听英语电台和相关英文材料,作为合格的口译人员,首先必须具有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学校与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可多组织些口译比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口译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译技能,积累社会经验。

结语

口译课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对教师本人也是一个挑战,教师需要不断学习,适时补充新的知识和见解,以保持良好的素养。口译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口译课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力求做到传授理论、培养技能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口译教学才能迈上一个新台阶。教师还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教学规律进行讨论和研究,以规范口译教学,保证向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口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葛艳.口译教学研究之我见[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2]姜克银.大学英语口译教学现状研究——以宁夏大学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2007,(5).

第8篇

关键词:动画教学;工作室;课程关联;职业素养

目前,部分高校动画教学存在着教学方式陈旧、课程关联性差、教学方法落后、教师职业素养相对欠缺的问题,需要加以改革和创新。为此,本文将从实施工作室项目教学法、注重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动画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四个方面对高校动画教学改革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一、实施工作室项目教学法

所谓的项目教学法,即指通过教师为学生布置具体的学习项目以及要求,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强化自身专业技能。同时,此种教学法将帮助学生实现对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将课上习得的专业知识应用于课下实践之中,从而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通过学校同企业的合作形式,将使学生获得宝贵的动画技能展示契机,进而借助校企合作形式实现对人才培养情况的检视。对比于传统的动画专业教学授课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受到教学计划安排的限制,同时固定的课时安排使得课上教学时间较为有限。而工作室项目教学法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此种教学模式,实现了产学结合,一方面使学生的课上学习时间得到充分的保证,另一方面通过校企项目合作的形式,为学生安排了较为集中的实训时间,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与技能,同时亦能够在完成校企合作项目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技能。尽管工作室项目教学能够为动画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契机,使其得以获得专业技能提升的机会,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专业动画教师可以彻底放手,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实训主线,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与指正,对于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所遭遇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当给予启发和帮助,如此方才能够真正实现培养现代应用型动画专业人才目的。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工作室项目教学对校方教学方案的制定要求较高,它要求打破公司上课、学生实习的传统思想观念,要求校方保证教学质量和企业收获利益的双赢。同时它也是一种开放式教学,企业为校方提供培养动画制作人才的实践基地,让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充分应用至实际问题中,活学活用,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能不断提高动画制作方面的创新能力和专长的培养。

二、注重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

动画专业教师在设计专业课程时,应当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动画专业课程体系,在具体的课程授课安排方面应当遵循由基础课程至专业课程的授课进路,同时必须保证每门专业课程的独立课程地位。以动画场景课为例,该课程不但能够向学生讲解有关动画场景的相关知识内容,同时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时还会接触和学习到室内设计与装修等相关知识,如此便使学生具备了就业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此外,在课程安排方面,应当立足于同动画制作企业的实际岗位设置情况相结合,比如,动画造型设计这门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能达到动画公司原画岗位的要求,再比如动画剧本这门课程,通过学习学生要达到能独立创作改编动画剧本的能力,还要能胜任编剧这个职位。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专业教师往往将自身定位于课堂的主导者,以自己的意志掌控课堂的教学节奏与教学进程,向学生发出各种教学指令,在此种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复存在。有鉴于此,动画专业教师应当积极立足于创新性动画人才培养的考量,在教学中注重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供其展示才能与创意的契机,并积极同学生进行平等沟通,鼓励和肯定学生提出的想法与创意。如此将使学生在此种教学情境下,专业能力得以提升,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此外,教师应当注重对不同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如通过对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动漫游戏博览会等教学资源的综合化利用,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课上与课下学习与提升契机,并通过这些丰富的学习素材与学习资源提供,使学生了解到动画产业的前沿发展方向。还有就是,教师有必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设计团队,要求以团队为单位,进行项目研发,如此将在提升学生动画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得到培养。

四、提升动画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

教师作为为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最直接的传递者,其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汲取国内外优秀动漫可借鉴之处作为实例,为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造型、场景布置、软件应用等多方面进行讲解,运用到的知识来源课本,但又高于课本。而且,教师可以拿出国外的动漫与国内的动画片做比较,同样是从以上几个方面作分析,多接触一些国际著名动漫作品,有利于找到差距、拓宽视野,还有利于找到国内外动漫产业发展的差距,为培养国内未来优秀动画设计师做好前期准备。

第9篇

Abstract: The university mathematics teaching is raising the high grade talented person aspect to play the influential role, but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model does not favor stimulates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m and the creativity, therefore, is imperative to the higher mathematics teaching's reform. This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university mathematics teaching existence's question, discussion university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reform way.

关键词:高校数学 教学改革 问题 途径

key word: University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reform question way

作者简介:倪中华: 男 (1977-1)河南商丘人,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本科 学士。研究方向:应用数学

高校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电脑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数学的重要性地位也随之更为凸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各个专业基本上都很重视,开设了高等数学课程。高等数学的及格率是挺高的,但是学生对数学思想与方法不理解,不知道如何应用数学知识到生活实际中去。高校数学出现这种结果,一方面是因为数学本身造成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高校数学教学方面存在不足,对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事在必行。本文从高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 高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数学教材编制存在缺陷。高校数学教材比较落后,跟不上时展的步伐,教材中没有贯彻现代数学观念,使用此种教材,学生也学习不到现代数学观念。现行数学教材忽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材中大部分都是理论知识,涉及的实际内容较少,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总的来说,数学教材比较注重教材体系的严密性、抽象性,而缺少实用性与针对性。教材中所设的习题是对所学公式的简单应用,注重对理论的分析与技巧讲解,而对数学建模方面重视不够,激不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高校数学教学手段与方法存在不足。高校数学教学方法还是沿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教材和讲解为中心,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比较单一古板,课堂气氛沉闷。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是理论讲授方式,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公式、概念以及相应的解题方法,在课程的安排上,也只有理论课与习题训练课之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对这些知识只能死记硬背,只要会做题就行了。在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也很少有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很少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很少开设数学实验课,导致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效果不高。

二.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途径

1.高校数学教学要改革教学内容。高校数学教学内容的的安排逻辑性比较强,逐层推进。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为了学习一项知识,就要先安排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教学,这样循序渐进,每一步都是为以后的学习做准备,逻辑性非常强,但是缺陷也很明显,刚开始学生会觉得学这些基础知识不知道干什么,脑海里没有一个目标,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走。高校数学教学内容在选择上要根据专业进行相应地调整,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强调数学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以后在工作中对数学知识的应用需求有选择地进行数学知识教学,对一些抽象性比较强,而又很少能够用到的知识可以少讲或者忽略;对一些比较重要的数学知识要精讲、细讲,并教给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高校数学教学内容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选修模块的数学教学,介绍现代数学动态以及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紧跟时展步伐。

2.高校数学教学改革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在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要提高教师的认识,督促教师不断地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增强责任心,跟上时展的步伐,推动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高校数学教师要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根据其特点调整相应地教学手段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转变学生对数学的看法,比如数学课公式繁多、符号复杂、概念抽象难懂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主导者,其渊博的知识结构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称职合格的教师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教师在教给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中要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总之,时代的发展和高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迫使高校数学进行相应的改革。作为高校数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玉良 时立文,高校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成人教育,200707

[2].孟晓玲 喻军,对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经济师,20060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