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心理健康观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4: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心理健康观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心理健康观论文

第1篇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

心理地健康教育光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是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l、轻松自然的导入,创设温馨的课堂气氛

温馨的课堂气氛是使学生愉快地参加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享受获取知识乐趣的心理条件,也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良好环境。因此,教师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

3、激烈地争论,在雄辩中明理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是非评价极其不稳定,老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引起争论,可帮助学生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讨论中明辨道理。

4、小品与实例相结合,使学生转变观念,接受心理训练

小品表演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心理健康导向课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更适合学生表演,而每一个小故事中都包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它使学生在愉悦的故事情境中明白了道理,转变了观念,接受了心理训练。

5、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寻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

6、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7、精心设计的结束语,升华、启思、充满激励

精彩的结束语不仅仅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升华,更是对学生寄予的无限期望与启迪。常用的有以下四种形式: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大学生

近年来,国内高校关于学生自杀或其他心理疾患而造成的恶性事件日益增加,社会各界深为忧虑和震惊。大学生是传承科学文化的主要载体,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思想状况、心理健康和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的是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然而近几年来,我们痛心地看到,这个本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高素质群体却出现了种种自杀现象,而且自杀死亡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一、大学生自杀原因的探讨

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高知识群体,自杀死亡的人数近年来也不断呈现上升趋势。根据国家卫生部做的统计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有一些有自杀倾向的同学从小父母离异,在单亲家庭中成长,伴随着矛盾、冲突、缺失父亲或母亲关爱的环境中长大,逐渐让自己“自卑”起来,总感觉低人一等,也感觉自己是社会可有可无的人,形成孤僻、冷漠、缺乏爱心、无责任感的扭曲人格。

第二,社会因素。目前,就业难带给大学生压力巨大,求职过程中屡战屡败,无法接受自己比其他同学“差”,无法面对这种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和市场竞争的压力,更无法接受自己未毕业就失业的严峻现实,从而选择极端做法进行“回避”。

第三,个人因素。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些从小在溺爱中长大,独自面对高校生活,无法适应。

二、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

目前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频频发生,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相继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类似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最近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大学生健康心理建设起到初步的成果。那么,作为教辅单位的图书馆,在此过程又应该如何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高校图书馆作为广大师生继承前人文化遗产、丰富完善自身精神文化修养乃至创造精神文化新成果的集聚场所,它具有强烈的文化辐射功能,这种特有的文化功能,使图书馆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图书馆特有的职能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等整体素质上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除此之外,图书馆当中的馆藏以及相关文化拓展活动,也在深深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一言一行,乃至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都会起到深远的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图书馆比教室更重要。

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自我学习、追求成长的知识环境,就应该肩负起充当积极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课外教育辅导角色,通过与课堂上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以文化讲座、摄影展览、书目导读、主题讨论等形式来开展多种有声有色的文化教育活动,为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三、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途经与方法

在现实的生活中,当有些大学生由于工作、人际、情感等方面引起抑郁、苦恼、愤恨等负面情绪时,由于自卑、胆怯、害羞等各方面因素,他们不懂得或者不知道如何去解决,以至他们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危险状态,最后导致悲剧的发生。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做到防患于未然,即让学生懂得相关的知识,学会察觉个人情绪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途经,这就需要图书馆在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活动的同时,有意识地为同学们提供相关的信息服务,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图书馆如果能够围绕高校心理健康建设的安排来做好导读工作,就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信息中明辨优劣,择优而用。因此,图书馆要对学生的外借、内阅书刊情况随时进行统计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倾向,并针对情况正确引导,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阅读鉴赏能力、自学能力、演讲能力、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等。在具体工作中,可设立岗位导读员、咨询员,或向学生口头推荐书刊,或编写“导读书目”“推荐书目”“好书评介”等,向学生宣传介绍内容好、价值高的好书、好作品。按专题从大量的书、刊、报等各类文献资料中筛选出优秀的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章,编辑成册,印发给学生,以此作为导读的一种有力措施,指导学生阅读。

在做好导读工作的同时,图书馆还可以充分利用馆舍和文献资源优势,经常组织一些如学术研讨会、读书报告会、专题系列讲座、智力竞赛、音乐欣赏、文化沙龙、中外名著书评、书画展览等活动。通过这些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不但对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开发潜能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在高雅的文化环境下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既是高校图书馆的崇高职责,也是高校图书馆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的重要表现。

另外,将图书馆的教育活动与学生组织的日常运作结合起来,将会带来巨大的帮助。由于团组织、学生会和各类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巨大,其下属各部门在学生中相当有影响,号召力也强。图书馆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的发展,就必须深入到这些学生组织中,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当他们组织各种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知识讲座等活动时,图书馆要及时提供有关信息资料,以提高他们的竞技、表演水平。而且,图书馆要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也必须有学生组织的积极配合。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栋梁,其个人能力的全面提高和身心的健康发展,将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素质提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虽然我国高校学生自杀现状令人担忧,但是只要我们高度重视,针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从根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以课堂学习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抱负和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处理在学习、交友、生活、择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此过程中,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发挥教辅角色的作用,改以往的被动服务到今日的主动传播,为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尽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曾鸣,彭瑶.浅谈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齐宗新.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学习,2004年第5期.

第3篇

1.1临床资料

选取自2006年4月~2010年4月在本院治疗的患者共80例,年龄在78~95岁,平均年龄81岁,住院时间2年~3年,对全部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利用统计学与常模进行对照比较。80例患者的纳入标准:

①符合有关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②年龄在70岁以上。

③愿意接受各种问卷和量表的调查和评估。

④住院时间较长(2年~3年),或者有反复住院病史的患者。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其他严重的躯体性疾病患者。

②有精神疾病或精神疾病家族史。

③有药物或酒精依赖史。

1.2调查方法

1.2.1评定工具

采用EPQ(Eysenck'spersonalitytheory)、SCL-90(SymptomChecklist90,SCL-90),及GQOLI评定方法(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EPQ测验由陈仲庚等于1981年修订,是一种有关人格维度研究的测定方法,简称EPQ。由于EPQ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其所测得的结果可同时得到多种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验证。因此它也是验证人格维度理论的根据。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此量表包含有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本次测试通过问卷调查对80例患者进行了包含9项内容的项目调查。GQOLI评定方法则通过固定的问卷调查来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

1.2.2评定方法

评定方法主要是在患者病情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进行,而且要求患者自愿参与,同时无其他人的外部因素干扰,需要笔答的可有护士帮助填写。本次的问卷调查方式,由患者独立完成,并向患者逐条解释,让患者充分理解条目意义之后独立完成,其后由评定人员校对,矛盾处重新询问并加以校正。首先对80例患者进行测评、对比分析。2周后再次应用GQOLI评定方法进行测评,并进行对比分析。

1.2.3心理干预评定方法

问卷调查分析后的心理状态护理干预的评定方法主要进行了干预前后的对比,评定方式以HAMD(HamiltonDepressionRatingScaleforDepression)和HAMA(HamiltonAnxiety)为主,对干预效果进行了全面分析。

1.2.4资料收集方法

自2006年4月~2010年4月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向患者介绍调查目的,征得同意后发放调查表,患者根据指导语独立完成问卷。共发放调查表80份,实收80份,有效80份,有效率100%。同时,对这8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的心理表现观察,并进行了观察记录。

1.3心理干预措施

在对患者进行心理调查之后,对患者进行了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干预的主要措施如下:

1.3.1认知干预

从护理的角度来介绍冠心病的发病的原因、临床表现,从减轻心理负担的层面来调整患者的心理接受能力。由于患者的年龄均过大,所以认知干预以患者能够接受的病例举例为主,避免出现过于生硬的讲座式的讲解。同时通过每周2-3次(每次30-45min)与患者的交谈,采用倾听、疏导、启发、劝解、保证等方法,让患者宣泄不良情绪,为患者提供心理同情与支持,还要教会患者或家属自测血压的方法,心绞痛发作的应对措施,指出负性情绪对高血压病、冠心病的不良影响,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主动性和服药的依从性。

1.3.2行为干预

教患者学会调解情绪和放松训练的方法。坚持进行一些放松疗法。如:于清晨或晚间,选择一个清静的环境,坐在一个舒适的位置上,双手自然放于两腿上,闭上眼睛,使自己安静下来。从头部开始按顺序从上到下放松全身肌肉。用鼻进行有意识的呼吸,呼气时默念“一”,吸气时注意自然放松,保持一定节律。持续10~20分钟,睁眼看一下时间(勿用闹钟等),然后再闭目静坐5~10分钟,试着排除一切思虑。每日1~2次。

1.3.3药物干预

对患者还可以采用一定的物理辅助治疗,根据病情给予生物反馈、音乐疗法、体育疗法、针灸、按摩等物理疗法,可有针对性地治疗冠心病,又能治疗和缓解其抑郁、焦虑情绪。在进行心理治疗和理疗的同时,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治疗原发病;对中、重度抑郁、焦虑患者适当给予小剂量抗焦虑、抑郁的药物。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的调查研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状态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被调查的80例患者由于长期住院治疗,其EPQ测试结果与常模对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四项测试对比中有三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心理层面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冠心病情的稳定也十分不利,本次调查可以看出长期住院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常模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外在表现

患者存在心理状态问题就必然会表现在临床症状上,通过对临床病例观察的整理,可以看出患者外在表现和常模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护理干预效果

对需要进行心理调试的患者,进行了必要的心理干预之后,患者的心理状态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心理护理干预还是十分有效的,

3.讨论

3.1长期住院冠心病患者的心理表现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很多不同的表现,从表2和表3就可以看出,其主要表现分为下面这样几类。

①神经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相信,另一种则认为自己的病情比医生说的更严重,此心理多在发作缓解后出现。患者对所患冠心病的治愈持怀疑态度,因而表现出情绪低落、少言寡语,甚至烦躁,不积极配合治疗。护士在给病人护理及治疗的同时,应以关心疏导为主为患者讲解有关冠心病的医学知识。

②抑郁行为:老年患者较明显,往往由于疾病发作,病情危重,生死难测,患者缺乏主见和信心,要求更多的关心和同情,并且事事都依赖别人去做。由于冠心病常常反复发作,患者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对疾病的治愈失去信心,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自述躯体不适,病情加重,心绞痛发作频繁、失眠、食欲欠佳、精神差等。

③固执心理:以老年患者多见,患者多见于资历与阅历丰富的知识分子和老干部。老年人平素性格固执,各种机能下降,动作不灵活,行动不方便,加之冠心病病程长,目前不能根治,病情反复发作,多次住院,家属子女或亲友关心体贴不够而产生极为固执的心理。

第4篇

医院体检中心健康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高素质的人才:目前我国多数医院的体检中心普遍缺乏专业、高素质的医护人员,医护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这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医院不够重视体检中心,没有配备相应的专业人才[1]。体检结果不能及时查询:目前我国多数医院还未实行健康体检一卡通服务,体检后不能及时查询体检结果,导致体检结果丢失的情况,重复检查又会增加群众的经济费用,使群众对体检望而却步。体检信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群众甚至医生都缺乏充分利用体检信息的意识,没有根据历年来的体检信息,综合分析自己的身体情况,导致健康档案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管理成本高:由于健康信息数量多且复杂,造成管理成本、维护成本的增加,信息输入也非常复杂。

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缺乏前瞻性:目前多数医院正在使用的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只能提供一次性输入,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只能反映一个时间段的身体情况,不能对患者的健康档案信息进行添加或者更新,也不能及时输入疾病追踪随访产生的数据信息,导致健康档案的利用价值不高。医院健康档案信息不能共享:医院之间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基础上,共享健康档案信息很有必要,有助于健康档案信息的作用可以充分发挥,也可以对多数医院的健康档案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当前我国国民的体质情况。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不规范:多数医院关于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标准、系统构成、系统要素以及系统目标等方面的设置不规范,也不统一,也没有专业分析健康档案信息的软件。还有些落后地区的医院建立健康档案的方式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根本不能适应国家、社会、群众对健康卫生发展的需求。

解决对策

深化健康档案管理意识:对于群众而言,健康档案是为了保障个人的健康,通过健康档案中的信息,群众可以掌握自己的身体情况,减少多余的检查费用,并且通过对健康档案信息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身体隐患,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对于医生而言,通过对患者健康档案信息的分析,可以了解患者身体变化的趋势,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治疗,还可以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管理,为患者提高完善的健康指导,方便患者调理身体,缓解医生和患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提高医院的形象。同时医院体检中心要强化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健康档案管理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强化健康档案的服务智能,保卫群众的身体健康。完善健康档案管理工作各项制度:首先要完善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邀请专业档案管理部门来院进行指导,共同研究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措施,建立一套完善的、可操作性的、切合实际的、有一定约束力的管理制度。其次,档案收集、分类、保管、归档等程序都要有专人负责,确保各类信息都完整安全,且来源可靠、真实、准确,科学管理健康档案,充分发挥健康档案的作用,促进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和制度化。最后,组织专门的健康档案监督检查部门,制定考核标准,定期进行考核,确保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时更新健康档案信息:当患者生病来院就诊时,在门诊、病房等处的治疗活动过程都要记录在个人健康档案中,并且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就诊记录,及时更新患者的健康档案信息。如果患者转到其他医院进行深入治疗,要联合其他医院将患者住院治疗、病情、手术等信息更新到个人健康档案中。

第5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了大学这个神圣的殿堂,可与此同时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贫困大学生。关于贫困生的界定,各地各高校都有不同的比照标准。首都高校管理部门认为,月生活费不足200元的可视为贫困生,不足100元的为特困生。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北方与南方、东部与西部,人们的消费水平不同,因此贫困生的标准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但无论如何,因家庭收入少、难以依靠家庭的支持而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可以界定为贫困生。据统计,1996年在校大学生中有贫困生有几十万人,1999年在校贫困生约100万,2000年在校贫困生增至142万,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的总数已达300多万,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

如此庞大的贫困学生群体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政府、社会、学校给予高度重视,先后采取了不少政策和措施。使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得到基本缓解。但是有部分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困惑甚至于心理病态,形成了“双重贫困”,他们面临着比一般学生更多的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这种巨大的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他们健康地成长,而且这种精神和心理上的障碍往往比物质上的贫困更难解决,更容易产生负面效应。从育人的角度来看,幸福的人生首先要有健康、健全的人格,因此在采取多种措施解决贫困生生活困难的同时。如何切实加强对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引导他们追求积极向上的幸福人生,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一)强烈的自卑心理

贫困生因家境贫寒、经济拮据而常常陷入自卑之中。可以说,自卑是贫困生表现最为突出、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心理学专家认为,自卑感是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贫困生的自卑感一般表现在这几方面:首先是家庭经济困难,觉得低人一等;其次是在中小学阶段学习优秀、出类拔萃,而在高手如林的大学学习竞争中失去了有利地位。往往难以承受;第三,学习环境的改变,现代高科技学习工具或时尚的文化消费方式,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种种变化,并由此产生自卑;第四,人际交往中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个别同学的言行不注意,极容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二)过度的敏感

强烈的自卑,使这些贫困学生神经极度敏感多疑,老师、同学正常的举动甚至一句不经意的话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对他们产生压力,甚至使他们彻夜难眠。班上同学丢了东西,老师或同学偶然看他一眼,他就会觉得他们在怀疑自己;同学的小声说话,他会觉得他们在议论他;即便是同学善意的帮助,他也可能觉得是对他的嘲讽、怜悯。过度的心理敏感,却又找不到排解的办法,长此以往,使得他们变得焦虑、抑郁,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三)焦虑与抑郁

背负全家人的希望走进大学的贫困生。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经济压力带来的思想负担,对大学生活的种种不适应,对家人生活的担忧等等各种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复杂的情绪反应,使精神往往处于一种焦虑状态。长时间的焦虑容易使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慢慢转向抑郁。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他人交往,自我封闭、缺乏应有的自信,这种抑郁正是贫困生的一种自我封闭、内心苦闷的心态。重重重压之下,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甚至走上了极端。对自己的生活丧失了信心,原有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强烈的心理失衡状态下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则是对社会极端不满后的宣泄和自我沉沦。

二、高校贫困生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

1,社会大环境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高校也无法成为世外桃源,大学生处于社会信息前沿和知识前沿,容易受到各种思想和观念的冲击。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唯一目标的亚文化,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再加上人际关系的冷漠,他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导致心理失衡。而贫困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有着与一般大学生同样的心理,但由于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的心灵更加脆弱,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更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

而且传统的中小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学习好就是好学生。而对贫困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贫困生心理上的先天不足。从中学到大学,评价学生的标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多元的,更看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贫困生特别是来自边远、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在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贫困学生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抵抗挫折能力。

2,家庭小环境因素

家庭教育环境是贫困大学生早期人格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的环境、父母的素质和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贫困生的心理贫困与其青少年时期的人格发展有密切关系。贫困生来自贫困家庭,贫困人群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形成了与他们的社会存在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定势,如思维方式的封闭性、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敏感和绝望、缺乏自尊、厌世等。这些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将会影响贫困生人格的形成。进人大学后,经济压力加大,非智力因素的竞争增多,使贫困生内心的矛盾、焦虑和自卑感加重,也使他们在人格方面上的弱点突显出来。

(二)内在因素——自我评价标准缺失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健康人格的塑造深受生存成长环境等外因的作用,但个体人格的自我塑造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成长于同样的社会阶层、生活环境中,有的贫困生形成了健全的人格,而有的则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呢?这是因为他们对生活事件的认识、评价和信念不同。有些贫困大学生过分地关注于自己的经济状况。认为自己“穷”是一种耻辱,害怕别人因自己出身寒门而看不起自己,从而进行自我封闭,并为贫寒的出身而自卑、痛苦。甚至绝望。整天怨天尤人,怨社会、怨家庭。甚至怨恨自己父母。这些贫困生在物质贫困的同时忽视了对自我健全人格的塑造,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让贫困磨灭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进取心。

三、改善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措施

(一)首先解决经济困难

解决经济困难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前提。形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困难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为此,社会、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尽量帮助贫困生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满足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进来,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长一体化的助学体系。国家继续承担贫困生解困的主要责任,全面启动以助学贷款为主要渠道的助学机制;高校适当减免贫困生的部分学费。加大奖学金的投放力度,鼓励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来解决生活问题;组织学生参加有偿的勤工助学活动,学校、社会应积极为贫困生勤工助学创造有利条件,让更多的贫困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合理的回报;鼓励社会资助贫困生,让更多的人献出一分爱心,帮助在校大学生。

(二)营造和谐氛围

对贫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它问题。如果贫困生周围没有一个比较和谐的环境,他们的心理压力将会更大。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人们在遇到挫折时缓解情绪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大量贫困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反映出贫困生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待提高,更反映出我们现存的社会救助系统还不够完善。我们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良性的社会支持。使贫困生能够获得良性的舆论氛围,在所有学生中形成关于贫困的理性认知,给贫困生以关爱,使贫困生在得到物质资助的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学校要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从内而外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正视困难、克服困难,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实现对贫困、挫折的理性超越。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体系

所谓心病尚需心来医。针对贫困生中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我们要用专业知识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从思想上解决心理贫困的根源。

1.建立一支具有较高学历和丰富经验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为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保证。通过专业化的团体辅导、个案分析,提供心理上科学的援助。改变他们自卑、敏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切实帮助他们摆脱世俗观念的,羁绊。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最终使一切心理疾病都消失在萌芽之中,真正使他们的心理脱贫。

2.帮助贫困大学生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建立对贫困的理性认知。

分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表现不难看出,造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原因既有客观的物质贫困,更有贫困生对贫困的非理性认知。他们往往夸大了贫困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心理矛盾与困惑,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应帮助贫困生建立对贫困的理性认知,这是对贫困生“心理贫困”疏导的前提条件。贫困大学生应认识到贫困不是错、贫困不可耻、贫困只是暂时的、贫困可以磨砺意志等等。只有形成对贫困的基本理性认知,才可能对外界的各种不良因素产生免疫力。

3.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从贫困环境中走出来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品德、强烈的进取心,要肯定并赞赏这些曾经给他们带来成功的良好品质。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找到思想政治工作最佳切入点,积极引导贫困生强化这些优秀品质,树立对现实和未来生活的信心。经济的贫穷,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得以改变。特别要利用贫困生中在各方面取得成功的优秀典型,加强宣传和引导,使更多的贫困生产生仿效的愿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第6篇

性偏差是指大学生在性发育过程中的一种不良反应,比如迷恋黄色书刊和杂志、看黄色影视剧等,他们不属于心理障碍。但这些不良行为会给大学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应给予一定的干预,要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让他们转向其他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文体活动。5.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是睡眠量不正常和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大学生的睡眠障碍主要有失眠、梦魇、过度思睡等,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身体疾病等。而且,失眠常常是由生活、学习压力造成的,也可能是神经症的伴随物。所以长期的失眠会导致大脑功能的紊乱,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二、齐抓共管,合力创造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环境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校要切实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比如,开设恋爱与心理教育课、心理健康课等,向学生传授和普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首先,用教学的形式,通过给学生系统的心理知识培训,让学生的心理发展由“自发”向“自觉”过渡。其次,开设兴趣活动小组,授课教师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学生的思维品质训练相结合。这样,不仅活动气氛轻松,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讨论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

学校要定期开展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活动,在参与中真正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内容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强调大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行动的全面投入;在组织上结合各个班级和各个团队活动来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有关知识,也可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或者小组辅导。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大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接纳自己,认识掌握了周围环境,并不断与其相适应,增强他们应对困境和压力的能力和勇气,并鼓舞学生寻求生活的真谛。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学科的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疏导,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其他心理教育的方式相比,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仅有广泛性,而且有整体性。因为它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一学生的心理问题来辅导,而是针对广大学生普遍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倾向来咨询和辅导,这种教育是隐形的,它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方法将心理影响积淀在学生的心理结构中。所以,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灵活性。

4.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使一些高校教师的心理产生了压抑感和冲突感。教师的行为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所以教师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代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包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所教学科和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充沛的精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崇高的品德、严谨的治学风格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了解大学生为基础,营造和谐的气氛为前提,教师通过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用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5.注重学生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第7篇

【关键词】教师问题行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层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冲击是巨大的。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学生不仅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祖国跨世纪的一代,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始终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不是简单机械地知识传递与接受,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因教师的能力、风格、学生的自身状况、教学的手段、内容等因素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理想的教学效果以理性的教学原则、内容、教学方法、策略为基础,同时,必须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并采取适当措施。因此,研究教师的问题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师问题行为的研究

现实中的教师行为并不是都能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的。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分析,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教师有关。教师的问题行为,会对学生心理的正常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或厌恶情绪,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与恶化,从而使教师威信下降,严重地削弱了教学效果,并直接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教师问题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型

教师问题行为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违反教师职业道德或有违教育、教学规律影响学生、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严重伤害的教师的不正确的认识、情感及相应的行为。教师的问题行为有多种具体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其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行为,因此,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国内学者关注的主要也是这一方面的问题行为。

2.高校教师主要存在的问题行为

高校教师在职业适应和职业的情绪较低。这主要表现在对教学质量、晋职考核、学历进修、岗位聘任等问题的担忧,从而将负面情绪带进课堂,影响教学。产生问题的原因是有的学校领导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将此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使教师普遍感到压力很大;有的是因为学校机构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带来的巨大的职业压力;有的是日常生活琐事带来的压力。同时,教师缺乏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3.教师问题行为的成因

教师问题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工作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那么,问题行为是怎样形成的?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影响了教师的问题行为:①教育观念和教育态度问题;教育目的观模糊不清;学生观不正确;法制观淡漠。②角色意识的淡化。③职业道德的缺少和人格的衰微。④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⑤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⑥教师待遇及个人、家庭原因。⑦学校管理问题。

三、教师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教师教育评价的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以及自我概念失衡性,使他们表现出对来自教师的评价较为敏感,这就更使他们对教师的影响有着很强的易感性。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最终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具体地讲,教师对某位学生的态度和评价,一方面可能直接影响该生的自我定位,另一方面可能影响其同伴对该生的态度与评价,从而触动该生在其同伴中的地位及其社会地位知觉。同时,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的不成熟,致使其需要他人对自己从各方面予以评价,在社会比较中获得自认较为合理与准确的定位,而教师是他所接触的较为可信、有一定“权威性”的角色,因而,教师对其人格、能力、学习成败等诸方面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师的自我情绪问题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是否具有良好的情绪以及能否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学校“软件”中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

教师的自我情绪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自我情绪管理能力较强的教师,能够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使身处其中的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形成满意、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相反则可能使学生产生压抑、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作为学生的“人格榜样”,教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尽可能少地使学生被动地陷人消极情绪氛围,并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情绪生活,使得积极向上的情绪成为其生活的主导情绪,促使其心理、行为得以良性发展。

四、应对教师问题行为的措施

1.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建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教师出现的问题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有关,因此,必须健全学校的管理制度,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与行为规范,使教师的工作有章可循。据调查显示,很多问题行为与应试教育条件下的质量评价体系有关,学校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转变观念,制定正确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2.学习教育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努力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目前,有一些教师缺乏现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方面的理论素养及相关知识,缺乏教育工作的科学观。师范院校要加强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建设,使师范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就具有较为充分、扎实的教育科学理论与方法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要加大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职培训力度,尤其是一些新的和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理论与方法,如行为科学、心理咨询与教育、各科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育思想等等,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及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依据变化的情况,不断寻求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案、方法和手段,敢于借鉴,勇于开拓,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完善。

3.努力提高教师心理调适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作为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消极的心境,容易使人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感是教育教学中的剂,它不仅影响知识的传授,而且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努力掌握调整自己情绪的方法,避免把不良的情绪带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

第8篇

铁路施工企业人员的工作本身是一种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职工心理上的紧张和疲劳,长此以往,就会造成铁路施工企业人员的心理压力过大。一旦职工的心理压力没有一个合适的途径去释放和调整,那么就会引发其情绪上的不安和烦躁。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铁路施工企业人员的工作任务也越来越繁重,这种形势给职工的心理造成了巨大影响,甚至会引起一部分职工的心理崩溃,管理部门应该对此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铁路企业对于职工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各异性以及长期性。虽然心理健康的管理工作具有普遍性,但针对不同的铁路施工人员还是会表现出各异性。由于每个职工在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工作环境的影响下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倾向,而不同年龄段、接受教育水平不同的职工也会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此,心理健康的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需要因人而异,针对每一部门铁路施工人员的性格特征或者是其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的不同,产生的心理压力大小、原因都不同,应该分别制定不同的心理健康管理制度。心理健康的管理工作不能是临时的、短期的,它需要长期坚持并且不断调整管理工作的方向。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每个时期职工们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与工作热情,定期地、长期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目标地对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修正职工的工作态度。

2铁路施工人员的心理健康

对于铁路安全管理的重要影响实际上,有许多基层的领导还是忽视了职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这些领导都意识到了铁路安全的重要性,却没有理清职工的心理健康对于铁路安全管理的内在影响。从根本上来说,铁路安全的管理还是由铁路施工企业人员来完成的,因此,加强职工的心理健康管理实际上就是在提升整个铁路系统的安全方面的管理质量。对于铁路施工企业人员来说,一旦其心理过度紧张或者过于疲劳,直接就会导致其注意力的不集中,事故的发生率也随之提高,这就对铁路安全造成了威胁。铁路施工人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保证其在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一些要求较高的岗位来说更是需要职工在工作时保持专注和稳定性。同时,铁路施工企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铁路安全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人的心理健康处于一个良好的情况下,那在工作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一个注意力相对集中的状态,对于工作相关事宜的发展判断也会较为准确。而对于铁路施工建设来说,要求铁路施工企业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认真谨慎、一丝不苟,同时,也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和标准来完成。因此,加强铁路职工的心理健康管理对于铁路的安全性管理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3铁路施工人员心理健康管理的主要途径

铁路施工企业人员的心理健康管理既能够解决职工的心理问题,同时也能够为企业营造一个和谐的、良好的工作氛围。而对于铁路工作来说,除了要推动自身不断发展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和创造经济效益,最基本的是保障铁路安全。因此,加强职工的心理健康管理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3.1把握职工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方向铁路施工企业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整体,因此,企业的管理工作也包括了多个方面,职工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作为铁路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而心理健康工作不能是盲目的,也不能是一概而论的。由于心理健康工作本身具有各异性的特点,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要有针对性,这种针对性并不是指针对某个职工,而是针对某一种不良现象或是一种普遍的不良心理倾向。因此,要求负责心理健康工作的领导自身必须正面、积极,能够与时俱进。这样的领导才能够准确地把握员工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方向,更好地在工作岗位发挥其作用。另外,在工作方法上也要与时俱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人们心中是十分刻板的,并且,铁路企业施工人员长期处于高压、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中,紧张的氛围可能反而使铁路施工人员心理上出现抵触情绪。新时代下,对铁路施工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也要进行改革、创新,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趣味性的、生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法,让这种心理辅导成为铁路施工人员繁重的工作之余一种休闲、放松的渠道,从而乐于接受这种心理健康教育。

3.2掌握大多数职工的心理健康情况心理健康工作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要求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在铁路施工企业中的进行必须遵照大多数职工的意愿,了解大多数职工的心理健康情况,掌握并把握大多数人的心理倾向。只有掌握了大多数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其“心理亚健康”形成的原因,了解基层铁路施工人员的心理问题所在,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去处理问题,修正其错误的心理倾向,以保障铁路事业的安全运行。

第9篇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年纪轻轻,却被家庭和社会寄予厚望,这种厚望也许能成为学习的动力,也许让其不堪重负。此外,一些大学生还面临贫困、就业、情感等问题困扰,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导致不健康的行为。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有的学生与老师、学校甚至社会对抗。甚至于,有的学生产生罪恶的念头,最后走向犯罪的深渊。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实属必要。如果能够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就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目前很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大多是学生有了问题自己去找老师。大多数高校仅在新生人校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之后就将心理档案束之高阁,不再对资料进行更新,测评结果缺乏系统性。这种管理具有粗放性和随意性,使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滞后,很难针对问题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很多高校也建设了大学生心理档案,但这些高校建立心理档案的主要目的就是排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忽略了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心理需要。大学生心理档案应该是普适的,如果过于重视大学生心理档案的诊断功能,就可能忽视大学生心理档案的预测价值,忽视正常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忽视对大学生心理档案全面的、有价值的、有效率的研究和开发。

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可行性

(一)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心理档案的建立提供专业知识保障2005年教社政1号文件及时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这种要求反映了高校扩招的实际和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的质量和声誉将受到影响。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已初具规模,这为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专业知识保障。

(二)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为心理档案提供技术支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为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系统,提高其使用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心理档案管理软件得到开发应用。目前出现的心理档案管理软件一般分为单机型和网络型两种:单机型仍然依赖纸笔测试,将所得的团体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通过软件进行分析,并将统计分析结果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网络型是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来实现个人及团体的心理测验、分析统计与评估工作。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师资队伍建设

1.扩大师资规模一定的专职师资规模是加强心理健康管理的保障。在发达国家,学校心理服务人员一般都占一个较高的比例。为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加强学生心理研究,日本国立大学专职心理咨询老师与大学生的比例是1:5000—1:10000,而私立大学则为1:30O0~1:50O0。我国高校一般只有1~2名心理健康管理人员,与学生的比例约为1:15000,但是高校为数不少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当成为心理健康管理队伍的强大后备军,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置”的要求,经过近l0年的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已形成规模,而且他们直接面对学生,容易与学生建立友谊和加强沟通,更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2.强化专业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统计学、档案学等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咨询、统计归档、跟踪服务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强化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美国,心理辅导人员必须符合美国人事指导协会制定的标准,一般要求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具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要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两方面都受过专业的训练。

(二)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开发

1993年北京理工大学开发出单机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2000年王建中开发了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系统,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2004年开发出的金海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这些都是单机版的大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便于档案的统计与分析,但建档和管理不方便。北京心知章文化交流有限公司1999年出版发行“心海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和北京安人测评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发行的“京湘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安人软件)”都是网络版,但这些系统重点在心理测试上,不便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归档、管理和操作,且在同时段测试人数过多时,容易出现瘫痪。2008年南昌大学硕士罗亮亮采用Application+XML缓存机制,以XML作为数据的传输格式,开发了一套网页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但这套系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检验和推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的开发仍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三)深入挖掘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应用价值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它,而目前许多数高校对心理档案的利用仍停留在诊断和筛查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层面,而忽略了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疾病的形成大致经历心理危机、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心理衰退四个阶段。心理危机是心理疾病的肇始,详尽、准确的心理档案资料,能够帮助心理健康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身边发生的危机事件,有助于及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防微杜渐。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档案还有更多使用价值。如法国,学校心理档案的利用更趋于综合化,把实践的重心放在三个方面:定向、预防、综合。心理健康专家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帮助教师和管理者确定未来的教学方向,给家庭提出建议,帮助学生ca我评价。德国学校心理档案除用于特殊教育、行为矫治和学业指导外,还在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定向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这些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经过长期摸索,逐渐成熟,为我们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

(四)建立成长性心理健康档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