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0 20:00: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音乐课总结讲话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课堂;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254-01
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人文底蕴,音乐文化是音乐知识的主要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与能力发展,对学生的个人人品健康成形有很大的帮助。也就是说,音乐教学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欣赏音乐,使音乐变成学生成长过程当中的重要部分。然而由于初中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审美能力都不够成熟,相互间的距离也比较大。因此,对于初中生来说,一大部分学生喜欢上音乐课,但是有一小部分学生很反感上音乐课。然而,即使学生对于音乐课态度不端正,在课堂上出现错误,班主任的处理态度和奖罚力度也相对没有那么严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对于音乐学科的学习就有了一些放松。所以,音乐教学成果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与课堂有效管理有关系,现报告如下。
1.进行课堂规范管理
一般在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时候为了避免影响周围教室的学习,音乐教室一般都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在前往音乐教室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情绪一般会比较欢快和激动,充分的自由感使得学生在音乐课开始之后不能平复心情,进而学生会出现讲话、走神、插嘴等不良行为,使得音乐课的上课质量受到影响。一般来说,音乐课堂教学要从头开始,在第一节音乐课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知识的重要性和音乐课堂的严重性。因此,第一节音乐课可以说是立规矩的课。
在学生零散的出现在音乐教室周围时,教师要安排学生在音乐教室的外面进行排队,禁止喧哗,在预备铃响起的两分钟后更是教师检验学生的队伍情况的时间,以此决定是否安排学生进入教室上课。音乐老师也可以利用对于个别突出人员进行表扬与批评以及与班级之间比较来使学生感受教师的严肃程度和管理水平,使得音乐课堂的良性发展具有深厚基础。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表现欲一自尊心都比较强,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很浓厚,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和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深入沟通交流。
2.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原则
不管是对于音乐课堂的教学还是管理,都是进行初中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以人为中心是重要的素质教育组成部分,也是音乐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中心原则。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管理理念应该是教师进行管理的基础策略与原则,要进行人性化的课堂教学管理,这样教师才能够奖罚有度,方法灵活,能够有效提高课堂管理效率。
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管理首先应该含有音乐老师的教学安排,要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学习音乐,与课堂教学安排有很大的关联。学生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间,学习音乐的效率差别很大。例如,在上午第二节课进行音乐课就会比第一节课效果好,因为学生已经脱离了十分饿的状态,在下午第二节课效果也比下午第一节课好,因为学生已经明显不再昏昏欲睡。因此,教师对于每一个相同的教学内容,要安排不同的难易程度、内容多少、掌握程度,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吸收音乐知识。还有,在学生进行期中期末复习的阶段,学生总体来说比较疲惫。教师可以将学习进度停一停,进行音乐和影视资料的欣赏,这样会使得学生的心情得到舒缓,精神得到放松,这样使得教师在课堂管理上会更加顺畅。教师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原则也体现在情绪管理的人性化。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是处于人生变化的重要阶段,学生内心的情绪和外在表现波动很大,这样就经常会使得学生出现对于教师的抵触情绪,进而出现课堂冲突,这样会使得教学成果受到影响,使得课堂管理不够顺畅。
因此,音乐教师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就要在课前、上课过程当中、课后进行充分的观察和理解,要及时注意到学生的情绪变化,在能够体察民情的前提下,教师要能够及时纾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利用幽默的语言,以诚恳友善的态度,加入欢快的音乐节奏,平复学生浮躁的心情,这样就有效地进行了情绪管理。在进行学生的情绪管理的过程当中,也许教师一开始不能得到学生的理解而受到语言攻击或是其他方式的挑衅,但是教师更加有爱心与智慧,就会使得学生感受到友善的气氛,使得音乐课堂更加具有魅力。
3.具备与时俱进的特点
一些新上任的音乐老师,也许都有过这样的期待,那就是教师能够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学生们则安静的听从教师的讲解,教师领唱一句,学生们便跟着唱一句。这样的教学过程严格而又死板,教师也许会觉得舒心,仅仅因为这样很省心。然而,这样的课堂节奏十分严苛守旧,以教师为中心,使得学生的天性被扼杀,远远脱离了与时俱进的教学要求。在安静的课堂氛围下,学生不一定在思考和欣赏音乐,在杂乱的讨论当中,也不一定是思想激烈的碰撞。所以教师不宜过度倾向于安静有序的管理模式,而是要应势利导、敏锐地察觉在学生的"不安分"外表之下,其原因和主题何在。
音乐课堂的教学管理是一门十分深刻的学问,与音乐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对于进行音乐课堂管理的方法进行总结,相信对于每一位热爱音乐教学的教师来说,只要孜孜不倦地在课堂管理的这片沃土上耕耘播种,开拓创新,那么,我们必将迎来音乐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成功,对于我国的音乐教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蔡晓芳.在器乐声中放飞音乐的理想--初中音乐教学器乐进课堂略谈[J].文教资料,2010,(11)
[2] 王晶.提升音乐潜能的创新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 ,2013,(7)
[3] 郑一飞.新课改下初中音乐教学模式创新之我见[J].时代教育,2013,(6)
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办,《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活动”从1995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四届,对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历届音乐课评审的情况看,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最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和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平,反映了当时各地指导教师的水平,反映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音乐课评比的重视。评比活动在反映各地学校音乐教育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同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教学新人。
2005年,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在全国全面铺开,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师观,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在关注、思考、实践的问题。“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比”活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举办的。
12月18日在昆明连云宾馆举行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现场评比”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主编吴斌主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瑞敏和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受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杨贵仁司长的委托,代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和此次活动的组委会,向全体参赛选手、各省(区、市)的领队、各省观摩教师、评委专家,以及大会工作人员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代表组委会向大家提出三点要求:
一、 遵循比赛宗旨,提高参赛认识。比赛不是目的,不断提高音乐课教育教学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是目的之所在。对教育行政部门来讲,举办活动既是一种导向,也是一次教学检查。通过比赛,了解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状况,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各省(区、市)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广大教师来讲,各省领队和参赛教师不仅要关心比赛成绩,更要把这项活动变成一次非常好的教研活动。
二、 遵守赛事纪律,发扬良好作风。此次活动是教师活动,要体现出育人者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遵守纪律,准时比赛,服从工作人员的安排,尊重评委的工作。评委专家在评审中要坚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公平的原则,对参评课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评审工作真正体现音乐教育教学的水平和导向。这次聘请的各位评委都是在这个领域的权威专家,长期以来在工作中建立了很好的形象,相信他们严谨高水平的评审,会赢得大家的尊敬。
三、 精心组织,确保安全。这是一次全国性比赛,参赛教师和观摩教师来自全国各个省(区、市),活动组织工作十分重要,一定要认真组织。要增强安全意识,确保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
万丽君处长在讲话最后预祝所有参赛选手取得好的成绩。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曹理代表评委发言,表示他们一定不辱使命,严格按照评课标准,遵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认真完成评审工作。
四川省内江市第二小学的赵敏代表全体参赛选手郑重承诺:遵守、履行“第四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现场比赛参赛选手守则,本着锻炼、提高的目的,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
随着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已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那么,音乐课堂教学如何尽快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更好地推进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成了这次活动的重要内容。现场授课的形式,在全国中小学优秀音乐课评比中还是第一次采用,受到了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和教研员的广泛关注。昆明第八中学、第二中学、云南师大附属小学、五华区韶山小学、五华区武威小学、盘龙区拓东小学组织了参加赛课的学生,对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
此次参评的音乐课来自全国29个不同省市,代表了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层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实水平。37节现场教学观摩,场场座无虚席,人们对音乐教学现场观摩的热切期望由此可见一斑。从现场效果来看,许多教师发挥出色,同当地学生的配合密切、和谐,充分体现了课改精神,受到大家的欢迎与好评。例如上海市中山北路小学教师秦奕执教的《星光亮―――小星星变奏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教师李彦明执教的《银色的桦树林》、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城北小学教师胡颖执教的《寻找远去的足音―――过碇步》、河南郑州市管成回族区东关小学教师郑凌执教的《你猜俺河南都有啥》、四川省成都市龙江路小学教师伍娜执教的《维也纳的音乐钟》、山东省招远市第一中学教师李秀丽执教的《唱大戏》、广东省深圳市东湖中学教师胡樱平执教的《京剧入门》、上海市崇明中学教师亢雅琳执教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汉族民歌》等。这些参赛课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代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值得广大教师参考和借鉴。与此同时,一些参赛课也给观摩者带来了新的思考:比如怎样处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关系?怎样理解音乐本体与其外延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音乐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应该说是这次评选活动的收获之一,反映了人们研究意识的增强和理论素养的提高。通过比赛活动,也引发了专家和广大教师对全国优秀音乐课比赛方式的重新思考,以使这项令广大音乐教师关注的活动组织得更加合理与完善。
为期四天的比赛活动,安排得紧张有序,大家总共观摩了36位教师的现场音乐课和一节录像课。在各省(区、市)领队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在全体工作人员勤奋、扎实的工作中,特别是全体作课教师投入而忘我的授课态度,促进了交流,提高了认识,打开了视野,展示了音乐课堂教学成果,体现了教师积极向上的风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此次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活动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 各地高度重视,认真参与。这项活动已经对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活动每三年举办一次,反映了不同阶段,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的水平。这一届活动是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举办的,活动分为音像评比和现场评比两个阶段,全国共有28个省(区、市)参加,共上报141课,其中小学73节,中学68节,经过录像评审共评出小学20节,中学17节参加现场评课活动。为了参加此次赛课活动,各省(区、市)基本上都是层层选拔,并以此为契机,开展广泛的音乐课堂教育教研活动。这项活动在教师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二、 参赛课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对开展参课活动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本届活动的评委、领队、教师都普遍反映,这一届参赛的课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较之前两届有了明显的提高。绝大部分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克服了以部分学生为对象,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公平发展;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单纯工具意义,使课堂成为有利于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精神家园。音乐课不是单纯的灌输音乐知识,要使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学习;要充分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
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评委专家组认真、公正、严谨的评审,四天的赛课圆满结束,12月21日举行了闭幕式。《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主编吴斌主持了闭幕式,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对此次活动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通报了2005年教育部体卫艺司的有关工作。结合现场比赛,曹理、王安国等专家进行了点评。曹理老师在讲评中列举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她认为在此次赛课中大家对音乐关注多了,但仍存在认识上和行为上的差距;教学中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抛弃了从概念学习入手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但存在对音乐基本概念技能训练缺乏有效手段;教材的挖掘更加深入,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有许多创造性,但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有很大改变,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尊重学生、听取学生意见,但学生学习活动内容的选择使用要从教材实际出发,以教学内容为主要依据;多媒体的设计与使用更普遍了,但如何正确认识并使用多媒体仍然存在问题。国家音乐课程标准核心组组长王安国在讲评中旁征博引地论述这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了当前我国音乐教学指导思想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此次比赛讲解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实施策略。
着手做“理想教育”的课题已经有几年了,在这不寻常的历程中我笑过、哭过,甚至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情感越来越丰富,心态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阳光。突然间,我真正地理解了贝多芬的那句“能把人生活上千次,该有多美”的名言。
真正爱上这个课堂是在这学期,而且这种爱愈来愈强烈。我爱这些孩子,从心底里爱他们的纯真;我感谢这些孩子,他们的变化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在这短短的三个月里,我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近。现在的课堂,学生会和我一起被音乐牵动,被音乐感动,被音乐鼓舞,被音乐震撼……我们在课堂上会随音乐一起快乐,一起流泪,一起欢呼,一起感悟。如今,许多孩子记住了贝多芬的名言――能把人生活上千次,该有多美!
一、让音乐课堂成为充满热爱、彼此尊重的课堂
魏书生老师说:“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和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之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做到“爱每一个学生”的确很难,但真的可以尝试去做,这是成功的前提。
新课改之初,由于一部分老师对课改理解的偏差,导致了学生无论是音乐素养的提升还是音乐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不理想。学生习惯于边讨论边听音乐,结果是什么也没听进去,更不用说理解音乐语汇所带来的情感了。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都是“责怪”学生:“为什么学习习惯这么不好?”但现在我改变了“批评”方式,我诚恳地告诉学生:“音乐是‘用耳聆听、用心感受’的,只有这样,你才能与作者碰撞,你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我们要拥有音乐的耳朵,这只有在静静的聆听中才能训练出来。如果听音乐时总是说话,时间久了,就不可能拥有敏锐的音乐听觉,那样就成了音乐的聋子,所以你千万不要做音乐的杀手。而且从迦达默尔的‘解释学’来说,听众的背景不同(如知识、年龄等),从作品中得到的感受也不同,所以请不要互相干扰,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我的真心劝导终于打动了学生,他们渐渐地乐意尝试静心聆听,养成了较好的聆听习惯。现在如果还有谁听音乐时交头接耳,大家会一致用手放在嘴边:“嘘,不要做音乐的杀手。”
每个学生都有可能犯错,这往往跟他们的成长经历、环境,尚不成熟的心理和阅历有关。他们的心灵虽然稚嫩,却很有主见,有些观点很可能是错误的,怎样对待这些错误就变成我们的教育艺术了。
那是开学第二周的一节唱歌课,初次的范唱聆听是极为重要的,但我发现一个孩子总在讲话,声音很小,一边说一边看我。为了保护他的自尊心,我没有立即制止他(我从不当众点学生的名字)。等到音乐响起的时候,我故意走到他旁边,什么也不说,他看看我,我假装没有看他。其实我一直用余光观察他,直到歌曲结束。我拍拍他的肩膀说:“你叫什么名字?”他有些生气地说:“茅任之,怎么了?我又没有讲话。”看他那神情,我更增添了几分信心:“为什么一定要讲话才能问你名字呢?今天我是想表扬你,因为……”话还没完,教室里哄笑一片。这个场景似乎让他有些恼火,他直视着我说:“我听的时候真的没有讲话。”我微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知道吗?刚才听音乐时我真的被他感动了,他在专注地听,我很高兴看到他在本学期第二节音乐课就养成了这么好的聆听习惯,所以我相信他一定对这个作品有较好的理解,你能谈谈吗?”他的脸一下子红了,教室里也一下子静了下来,所有友善的目光都投向了他。在大家的真诚期待中,他说歌曲中所讲的同学友谊和对新集体的热爱是他的最大收获。他的回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此后我不断给他展示的机会,他的信心越来越足,上课越来越认真,现在只要是歌曲范唱、竖笛范奏,同学们都响亮地高呼“茅任之”,他已成了本班的“音乐之星”。
我用这种方法改变了很多学生,结果都是这么有效,更欣慰的是,他们竞带动了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学生们越来越喜欢唱歌、越来越喜欢竖笛,下课时,他们常唱着歌曲、吹着竖笛走出教室。课后个别交谈时,学生说:“老师,当时你站在我旁边的时候我知道是因为自己讲话,所以就硬着头皮听了,那一刻更多的是在想,你干吗站在这不走了,音乐真的没听进去什么。但是没想到你还表扬我,所以我真的觉得很惭愧,我觉得你很不一样。”这也许正验证了作家冯骥才的“没有宽容就没有忏悔”那句话了。
我的另一群孩子是舞蹈队的学生。排练艺术节节目时,我非常注意通过这种社团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舞蹈队的孩子团结、刻苦、集体荣誉感强,我们彼此约定这是我们的“小家庭”。我时常在我的博客写些文章,告诉这些孩子我欣赏他们的点点滴滴,以此鼓励他们。舞蹈队有一个学生的母亲,常通过电话和我探讨如何让孩子更快进步,她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原本以为音乐老师就是教孩子唱唱歌、跳跳舞,真的没有想到你还关注学生的思想,我很感谢你,是你让我改变了我对女儿的看法。”很多次,她和我交谈时,都会流泪,常说:“她还不是你的孩子,你都能这么爱她、理解她、鼓励她,而我除了责怪还是责怪,我从来没有发现孩子的优点,我对不起孩子。”我也很感动,告诉这位母亲:“永远要对孩子有信心。有一颗宽容的心。”
是啊,“如何使不断出现的情感状态,向着良好的方向,逐步形成支持身心素质的情感品质?”朱小曼老师首先强调:要让个体生命处在基本的人道主义关系中,要有一个好的人际情感应答关系,即关爱和呵护、肯定和鼓励、期待和信任、严谨和严格、容忍和宽容。我时常对自己说:“调节自己的心态,以最佳的情绪面对学生,多一些理解与宽容,给他们一些时间和信心。”我的每一个细微的言语动作,不少孩子都能体会到是对他们的情和爱,我发现孩子变了:上课迟到的现象几乎没有,因为他们不愿意放弃课前的音乐欣赏;课堂安静了很多,因为学生真正明白音乐是要静心聆听、感受的;音乐教室无需打扫,因为学生说“这里也是我们的家”……
二、让音乐课堂成为追求情趣、完善人格的课堂
早在古希腊的教育体系中,音乐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音乐美学的研究中都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柏拉图是在超感觉的“理念”世界中寻求音乐的美,认为它来源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所以能够深入人心,起着美化心灵的作用;而亚里士多德则在现实世界中探求美的客观规律,认为音乐是模仿的艺术,它模仿人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是为了表现人的本性,对青年性格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和谐的音乐可以使青年的身心和谐地发展。
怎样在音乐中让孩子们获得快乐,受到熏陶,得到人生的启迪,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情绪发展是个体成熟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表征。人的情感决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的促进下发展成熟的。”这就是我找到的答案。于是我遵循
“音乐源于生活”的真谛,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接触音乐,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诉说音乐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做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
感恩节那天,我上了一堂特殊的音乐课。以“从小到大和父母顶过嘴的同学请举手”的调查开始,便引起了很大波动,许多孩子觉得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99%的学生举手。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让学生在我的配乐朗诵中体味一位父亲写给孩子的信。动人的音乐和真情的表露,让课堂立即沉寂下来,孩子的眼神开始充满迷惘。在他们还沉浸在深厚的情感中时,我播放了一个孩子用小提琴演奏柴科夫斯基的作品――《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视频,让学生在音乐中充分感受了一个孩子由叛逆、任性到懂得感恩回报父爱的内心的转变。学生被这首乐曲震撼了,眼神变得凝重了。紧接着又引出了“父母伟大”的主题,并用韩红《天亮了》的动人旋律和用情的演唱拨动孩子的心弦。学生们哭了,其中包括很多男生,甚至有人哭出声来,那一刻,我的泪水也在眼中翻腾,情不自禁地带着孩子分析了歌词与旋律完美的结合。最后阎维文的一曲《母亲》把整节课的情感推到顶点,那动人的旋律、富有哲理的歌词打开了所有人的心扉,深情的演唱融化了所有人心中的那份不解。时间安排非常到位,歌声落,正好下课,我的一声“今天课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回家重新去理解你们的父母”,似乎谁也没有听见,他们坐在那里,很安静。我哭了,但我又说了一遍:“下课了,可以走了。”这才有人慢慢起身。可有人说:“老师,让我们再坐一会儿。”我没有再言语,最后学生们都是默默地离开教室,直到很远我都没有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还有人留下来帮我默默整理音乐教室。这一课恰巧有好几位家长来听课,课后家长对我说:“老师,你的课太让人感动了,也许孩子现在不能理解这种情感,但只要你坚持下去,孩子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化。我们真的很感谢你,你教会了孩子如何去做人,我们也会好好向你学习。”课后我还知道有个学生一下课就打电话给妈妈说:“谢谢爸爸妈妈!”
面对竞争的压力,现在的孩子很容易放弃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那节《走进贝多芬》的音乐欣赏课,让许多学生被音乐家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格魅力震撼了。
上课伊始,我请班上的“调皮大王”上台做交响乐团的视频指挥,但视频是无声的,所以要求下面的学生不要发出任何声响,台上指挥无论发生什么都必须坚持到“演出结束”。就这样,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自己的角色中去,只有指挥越来越没劲,当我问他“这样继续十分钟、半小时会怎样”,他的回答是“简直就是神经病”。我问他:“如果刚才的这一切对你来说,什么也听不见,却要照样指挥,而对于我们其他的人来说,听到的却是气势磅礴的音乐,你有什么感受?”他说:“那就是意味着我聋了,肯定恐惧。”我问他:“如果这样一辈子,接下去的路你会怎样走?”学生的回答是:“马上自杀,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继续问学生:“演出完毕,我拉你转向观众的时候,你看到观众为你热烈鼓掌、为你欢呼、为你激动,甚至被你的音乐感动得流泪的场面时,你又会怎样想?当然前提还是你什么也听不见。”“感动,我一定会感动!而且我一定要继续努力下去!一定要!”学生坚定地说。我继续问:“为什么?你前面不是说如果失聪就想自杀的吗?现在为什么要坚持下去呢?”学生激动地说:“我之所以坚持不是因为掌声,而是我把快乐带给了大家。虽然生活中我也许并不快乐,但我能用音乐带给别人快乐,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价值。”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时我点出了贝多芬的那句名言――能把人生活上千次,该有多美!然后我们一起通过主题对比、表演形式对比等,从音乐要素上分析了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同学们被作曲家那雄浑、壮阔的音乐震撼了。课结束时,学生们说:“老师说得对,人聋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抛弃自己,让我们一起做生活中的强者,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吧!”
人格教育是我们教育中的一个盲点或者说是弱点,虽然我们一再声称要教书育人,但实际上,我们的教育,至今衡量学生的标准还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成绩的优劣。他们智商的良好表现往往掩盖了情商的亏空,所以我和学生学习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时,不沉湎于音乐的本身,而是让作曲家身上折射出来的人格力量来感染、震撼学生!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音乐用自己独特的语汇描述着丰富的情感。“积极情感的培养要用一些方法,首先就是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发展情感品质。人的情感不可能通过服从命令而产生,它必须经过亲身经历,自己产生感受直至深刻地体验。”教学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用音乐育人”的教学理念,这样才是一位称职的音乐教师。理想的教育应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脱离音乐的空洞说教只会让音乐失去它本身的光泽。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通过选择让人感动的音乐和设计让人感动的音乐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音乐课成为不断丰富学生情感的教育。孩子有了丰富的情感,他会发现世界原来是这么美好,从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并努力追求幸福。
三、让音乐课堂成为体验成功、实现理想的课堂
学生每次带着希望来,我该给他们带走什么呢?我的老师告诉我:“除了给孩子带走音乐知识,你还应该给孩子带走快乐和理想。”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应是情绪饱满、情感丰富而敏感度高的人,是好学向上的人,是追求精神世界充盈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鼓舞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把竖笛吹奏与视唱、唱歌、创作、欣赏等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会有效地提高整个音乐教学的效果。”但通过课前调查发现,40%以上的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与竖笛有直接关系,而且会演奏整首曲目的学生不超过10%,甚至多数学生提议“中学能不能不学竖笛”。这个调查结果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选择放弃还是想方设法让孩子爱上竖笛?实践证明:只要让孩子体验成功,他就会转变对竖笛的学习态度。现在上课,98%的学生都能做到每节课自觉带竖笛。
竖笛起始课,从最基本的三个音――sol、la、si开始。我把“柯尔文手势”、识谱、竖笛指法、竖笛演奏时须注意的气息、口风等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听、猜、比的音乐活动中掌握这三个音的演奏,并能认识这三个音在五线谱上的位置。接下来请学生用这三个音“作曲”。开始有学生不愿参与,但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开始尝试,没想到学生创作的劲头越来越强、创作的思维也从简单重复到越来越有变化。就这样我们彼此不断听辨、不断练习、不断纠正,一节课在学生吹着自己创作的乐曲声中结束了。后面的竖笛课我也常将乐理知识、视唱练耳、音乐游戏等结合在一起,从孩子的眼神和行动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喜欢吹竖笛了,课上的乐曲他们不需要课后花时间练习,因为他们的投入,
下课时都能背谱演奏着竖笛走出教室。课后许多学生对我说:“老师,其实竖笛也不难,而且学竖笛也很好玩。还有就是,我们从来没敢想过自己作曲,更没想到全班
同学会一起演奏我们自己写的曲子。听别人演奏我们自己的曲子时,真的好激动、好感动。老师,我们现在再也不怕竖笛考试了。”这时我会告诉学生:“竖笛考试就在每一次你们的演奏中,你们每一次的成功都是我最满意的成绩。”我始终相信“积少成多”,一学期让学生学会演奏两首乐曲,初中结束他就可以自信地演奏10首曲目。教学中,我还鼓励他们“滥竽充数”,这样可以增强不敢单独演奏的同学的信心。学生演奏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督促我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因为大学没有学过竖笛,所以课后我要自己练习无数次才能总结出通俗易懂的演奏技巧。另外我严谨的示范演奏在竖笛教学中起了很大作用,因为学生对乐曲的兴趣常常来自于我的第一次示范演奏。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竖笛演奏水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每节课都有“测试”学生的环节,但学生感觉不到。当学生在表演(唱歌、竖笛演奏)、创作、争辩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时,我注意记下他们的每一个进步,这时我发现,期末考试可以取消了:对于形式上的“唱歌考试”和“竖笛考试”,学生已经没有问题,课上的曲子他们都可以表演出来,我又何必浪费两节考试课的时间呢?当学生问我期末考试考什么内容时,我笑笑对他们说:“你们的努力,让我突然间不知道该考你们什么,这短短的三个月里,我看到了你们巨大的进步,所以我决定再多上两节音乐课,取消最后的音乐考试。”学生们看看我,问:“老师,那成绩怎么给?”此时,我拿出记分册:“看,你们的成绩就在平时的积累中。”又一次掌声,学生激动极了!记得我在课改之初发表的文章中写过“评价是关注和促进,而不是甄别和选拔”,那是学习理论知识之后的感想,如今再说这句话时,则是我实践之后的感悟。
渐渐地我发现:课前,学生早早地来到音乐教室欣赏我为他们精心准备的课前音乐;课上,学生对同一个作品的理解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在他们的辩论中,我又得以从很多角度去重新认识作品;课后,学生主动对我说“老师再见”,主动和我探讨课堂上没有理解的问题。现在,有许多学生对我说:“老师,以后别再在音乐课让我们写作品分析了。我们愿意课后写,因为一周只有一节音乐课,我们不想放弃。”……
学生的进步不仅仅激励着我成长,课题组的老师也信心十足,他们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站的角度越高,孩子提高就越快,孩子提高越快,对教师下一步的要求就越高。“不满足于现状,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清楚自己肩上的那份责任。”这是在我最近一堂公开课上学生的最后总结。我很感谢学生的这些话,这不仅仅是对这节课所体验到的音乐情感的总结,更是对我的响亮提示:教学,只有不断向前看,才会越来越好。“同一节课应该有100种不同的教学方案,今天的好课只是相对于昨天而言的,明天的课你会怎样设计才与众不同,这是需要正视的问题。”我总是勉励自己要把脚印留在后面,永远面向高峰,不断攀登。
写到这里,我很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带给我欢乐与追求;我很感谢我的恩师,是他们的悉心指导,让我和我的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着快乐;我很感谢各科老师对学生的培养,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大家的付出。
“情感性素质教育不能忽略学生的认知发展。如果一个孩子认知发展不好,词汇量过少,思维表层化,那么,他的情感分化就会不细腻而粗糙,他很难用细致的语词表达细微的情感,无法体会深刻的情感,很难实现情感独特化和个性化。教育中应当充分发展孩子的认知,通过数学发展逻辑能力,通过物理等学科发展理论思维和操作能力,通过学习历史获得历史感和跨时空的感受,通过语文积聚词汇、描述细节、把握人物内心。德育和智育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各门学科,发展孩子的认识,利用不同学科培养孩子的情感与道德品质。”顷刻间,我终于理解了我们校长要求每位教师都投入到理想教育中去的真谛。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低效;行为习惯
新课程改革是当下每一位老师积极探讨、实践的主要课题。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为老师们教书育人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收获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高效的参与在音乐课堂中呢?本文就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做了分析和建议。
一、音乐课中“不和谐”的声音
目前音乐课堂中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课堂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1) 学生对音乐的重视度不够。上课时喜欢交头接耳、做小动作、坐姿不端正、精气神不足、课堂参与度不够,和老师互动的学生永远就是那么几个,其他的学生积极度不够。
(2) 学生没有良好的聆听习惯。首先,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或播放音响音乐时,学生却在聆听过程中走神,甚至调皮的孩子会窃窃私语;其次,学生不具有聆听的意识和习惯。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同学没有耐心聆听的习惯,争相举手,只想阐述自己的观点想法。表演小组汇报表演,其他小组却为接下来自己小组的汇报作预演,唯一的观众只有老师。
(3) 学生语言不简练。课堂中很多思维活跃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言缺乏简洁性,只需两三句话解决的问题,却是叙述了半天也抓不住重点,讲不清楚!
(4)学生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大组学习的合作方式,已成为音乐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精诚合作的能力,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学习中,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小组成员合作散如沙。学生抓不住合作任务的重点,合作过程毫无逻辑,就像一盘散沙,都不知道做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或者都没有什么想法,大眼瞪小眼,思维不活跃、不积极。
②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能力差异明显。汇报表演时,总是那么固定的几个小组,其他小组永远是观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全员参与。
③小组讨论、表演过程中环境吵闹。小组讨论过程相对比较自由,学生说话的声音也就不受控制,40几个人的声音交相辉映,一组声音大,其他几组为了能够听见相互间的对话,提高音量,排练演唱时喊叫演唱明显;小组展示过程时,表演组在表演,聆听组仍然在窃窃私语,有的说闲话,有的忙着讨论未完成的问题,整个展示过程杂乱无章,效率低!
④学生收放不自如。在小组讨论环节过渡到小组展示环节时,学生总不能收放自如,老师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陆续安静。
2.老师的不足之处
(1) 语数外老师经常会在音乐课时扣留学生补作业、打扫教室,而这些被扣留的学生再走进音乐教室时已经是上课后10分钟,甚至是课已过半,音乐课被他们的推门、“报告”声打断也成为家常便饭,音乐课的节奏被打乱,学生的注意力更是自然的被打断,影响甚大。
(2)教课老师的有效提问不达标,环节设置不理想。上课时,总是出现老师问题提出后,能解决的学生为数不多,甚至无人举手的现象;也常会出现某个环节的设置实际效果与备课时所预期的效果有距离。
(3)课堂中存在不和谐的“声音”。每个班总有那么几个脾气古怪或非常调皮的学生,老师经常会因为这些个别同学的过分举动而动怒,甚至是暴跳如雷,最终不仅仅没有控制住课堂,反而让整个班级处于了不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对音乐的不够重视、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老师存在的问题,都直接影响了一节音乐课的质量和效率,只有找出原因并对症下药,高效的音乐课堂才能得以实现。
二、音乐课堂低效的原因
一节高效的音乐课,要有好的引导者,老师不具备较好的课堂掌控能力、课前准备不够充分,会导致课堂的低效。同样,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需要拥有好的上课状态。但因为家庭、社会原因[1]、部分主科老师对音乐的不够重视、音乐老师对课堂行为习惯的忽略,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导致了音乐课堂的低效。低效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部分老师和家长对音乐学科的不重视
很多家长和老师应对中考,对音体美学科重视度不够。他们的想法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态度。
2.老师考虑不周全及对课堂掌控能力的不足
(1)教师“备学生”和“备学法”的缺失。老师的备课流程基本是备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往往忽略了备学生和备学法。这一缺失导致老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了解不够,不能用最简便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能力受限,又怎会有发挥,无疑这是决定课堂高效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2)老师普遍缺乏艺术处理课堂突况的意识。上课节奏无故被调皮的孩子扰乱,教师肯定是很头疼的,但老师毫无艺术的动怒,结果只能是给想学的学生泼了冷水,捣蛋的孩子口服心不服的继续该怎样还怎样,课堂中老师艺术的处理好突况是攸关重要的,否则,本可高效的课堂将被毁于一旦!
3.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阻碍了课堂的高效行进
(1)较差的聆听习惯阻碍了课堂的高效进行。课堂中走神或者窃窃私语的孩子失去了与音乐碰撞的机会,同时想用心感受音乐的小朋友也因为周围的窃窃私语而受到了影响。较差的聆听习惯大大降低了学习歌曲的速度、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学生回答问题、小组汇报表演,都需要一个安静的氛围。不聆听、讲话的习惯大大影响了汇报者的思绪和质量,同时自己也失去了学习别人长处的机会,当然课改中所提倡的培养学生互评及鉴赏能力则是在走形式化了,没有听何来评!总之,老师准备的再充分、教案设计的再精彩,学生没有好的聆听习惯,那么这节课都是低效、无味的!
(2)孩子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堂效果差强人意。课改背景下的音乐课堂,是充满生命力、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师生交流互动、生生合作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学生不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小牛犊,老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一个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老师开始放手让学生去感悟音乐,从音乐体验中去感受音乐基本要素的重要,去体会音乐的美和作用。这种上课模式留给了学生很多发挥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机会多了。此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但学生词不达意,耽误了时间还达不到效果。这样的结果是差强人意的!
(3)低效的小组合作。“合作学习”作为新理念,成为了各学科课堂中的教学形式之一。但没有凝聚力、成员能力分配不均的小组,是不可能做到高效合作,形成小组间良性竞争的。散如沙石的小组讨论中,没有人知道要总结大家的观点,做出结论性的选择,而能力较弱的小组长期作为观众也逐渐的由力不从心演变到了灰心丧气。除此之外,小组讨论过程中吵闹的环境、讨论结束时不能收放自如的纪律,都会使一节精心创设的课显得杂乱无章!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合作水平,反而为学生学习音乐带来了很多不利的情绪和不良的演唱习惯!
音乐课堂的低效绝不仅仅是学生的原因,老师家长的观念和做法都会对课堂效率起到决定性作用。三管齐下,对症下药,对音乐课堂效率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对音乐课堂低效现象的建议
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别人走入歧途。”
1.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
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引导家长避免过度溺爱、管教过严、简单粗暴等不良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了解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帮助家长了解音乐对人一生的作用,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音乐的重要性,做好表率作用,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尽量减少学生接触负面社会环境的机会,如游戏厅,降低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如把扰乱课堂看成是“英雄行为”,把顶撞老师看成是“勇敢”,培养学生谦虚、宽容、懂事的乐观性格。
3.老师高度重视对学生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
为学生设计一套行为习惯要求,同时做到严格规范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检查,不让学生钻空子。
(1)与音乐学科以外的老师沟通,音乐课不逗留学生,对迟到学生采取扣除平时分的方式规范上课时间,为音乐课创设良好的上课氛围。
(2)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要求学生用心聆听音乐,不可以讲话。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眼神的提醒、动作的暗示、甚至是停止音乐,让学生逐渐成为一个文明的、用心的听众!课堂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展示中,聆听伙伴的智汇报成果,明白只有各行其职,才能使每个人都有所得!
(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要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过于繁琐的回答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和指导。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反复的回答、提出问题、再回答这样一个过程中,相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4)培养学生高效合作的良好习惯。有质量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基础之上的,有了好的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创新能力!首先,分工明确,组员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小组分工为:汇报员、小组长、乐器组长(看管分发小组乐器)、编导、纪律组长。小组长的职责是组织全组的成员有序的进行讨论交流、实际表演,汇报员的职责是代表小组发言,简洁的汇报出组员的讨论精华,纪律组长的职责是维持合作讨论,表演过程中所在小组的纪律;其次,合理划分小组成员,能力较强的学生和较弱的学生搭配分组,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实现全班参与;最后,培养学生讨论问题时轻声轻语的习惯,好的讨论环境让效率提升的同时,避免了学生的喊叫歌唱的习惯。同时使用音乐口令让师生间配合默契,让学生能够收放自如的结束合作讨论表演
4.评价激励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适时的奖励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刺激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导向和监督作用。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进行总结,每月一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同时通过自评,和互评,寻找别人身上的好习惯通过多元化评价,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
5.提高老师的个人能力
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最佳教案。教师在备教材、备教法、备标准[6]的同时,要重视备学生和备学法。只有了解了学生,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了如指掌,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大组学习,才能使各项教学目标以最好的方式达到。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和进步、家长的密切配合下,引导学生从主观意识上重视音乐,喜爱音乐,家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同时采用评分机制鼓励约束学生,长期以往,高效的音乐课堂定会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课的形式存在。
在新的教育改革理念下,让学生有兴趣的畅游在音乐世界里,通过聆听、表现和创造音乐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处于课堂改改热潮中的音乐老师都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同时,通过音乐课这个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在小组合作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孩子在实践中慢慢收获宝贵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更是新时代音乐老师需要为之奋斗和努力的!以上种种对学生上课时的行为习惯和老师的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持之以恒。在科学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效音乐课堂的形成需要老师和学生坚持不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琳.浅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J].新课程,2011(10):107.
[2]曾晓莹.立足音乐课堂,培养创新能力[J].才智,2009(15):25.
[3]梅玲.小学音乐教学中聆听的技巧[J].江苏教育,2012(07):41.
[4]时艳春.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现代阅读,2011(12):61.
[5]赵丽荣.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对策[J].新课程(教研),2011(08):47.
一、什么是留白
所谓留白,指的是创作者为了达到更好地表现主题的目的,
有意识地在作品的创作中留出空白,这些空白往往能给人一种空间感,使创作者的作品形神具备、有虚有实,从而达到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美好境界。这种表现方式一般在中国画中运用较多,但是目前很多音乐课堂也开始采用这种方式。现在的小学音乐课堂,具有开放性、艺术性等特点,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过多繁琐的音乐技巧,则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所以,我们可以将原本运用在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与小学课堂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够主动去探索和思考。
二、小学音乐课堂上的“留白”策略
1.课堂导入时留白
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句话:“有经验的教师在开始讲课之前,通常都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无边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留下一些东西故意不讲。”而且我们都知道,课堂导入是一节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一节课开始之前的序幕,尽管不是整节课的,但是作用却不可小觑。因此,我们就可以在这个环节,为学生创设音乐教学情境,以此调节课堂气氛,并给学生留下可以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快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状态中。比如,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第八册的《热爱地球妈妈》。这首歌具有抒情、优美的特点,主要是呼吁每一位少年儿童热爱地球,保护环境。因此,在刚上课时我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有关宇宙以及大自然中的各种景象,比如千年古树、地震、热带雨林、火山爆发等等,在观看的时候我不向学生提任何要求,学生只要做到静静地观赏就可以。整个观看过程教室显得极其安静,学生也看得目不转睛。当播放完毕后,我依然没有讲话,学生用一种急切的眼光看着我,这时,我就可以适时地导入新课了,以此激发出学生想唱一唱大自然中变化万千的事物的欲望。在这个例子中,我在新课导入前进行了留白,也为学生设置了悬念,这样学生就会急切地想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什么,从而为高效的音乐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堂进行中留白
音乐与其他科目不同,它有着更多不确定的因素,当一些美的讯息进入到我们的大脑时,我们由此引发的联想也是无限美好的。而且“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小学生年龄小、思想不成熟,但是他们对音乐也会有不同的体验,而且新课标也强调,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不仅是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我们不要急于把所有音乐知识内容全盘托出,而应适当留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欲望。比如,三年级第五册第二单元《快乐恰恰恰》,第二课时是《跳到我这里来》。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听了《赛马舞》这首歌曲,然后问学生:“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你觉得自己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并且欣赏《马刀舞》,在听的时候让学生注意乐曲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然后,我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并且让学生选出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如此一来,既使学生对本单元的音乐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还使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3.课堂小结留白
【关键词】心理因素;技能因素;少抽象;多形象
在音乐课当中,学生“有表情的演唱”似乎很难,这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表达的情感不再单一,会很在意“别人怎么看”。学生正值变声期,学生的嗓音往往在一学期内就成“公鸭嗓”了,学生唱歌不再自信了,怕其他同学嘲笑。另一个原因是所学歌曲难度增加,学生的演唱技能与歌曲难度产生了矛盾。带着这两个问题我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心理因素
1.营造氛围,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要想让学生改变不愿当众演唱的害羞心理,鼓励学生到教室前面进行表演,开始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演唱,同时加强对最先表演的学生的鼓励,来激发其他学生的演唱欲望,到最后再鼓励学生进行独唱、二重唱的表演。这样不仅使大多数学生消除了害羞、害怕的心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对其心理素质的耐受力也是一种锻炼。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因材施教。
2.耐心沟通,科学用嗓,消除学生对自身嗓音的疑虑。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唱歌时,声音清脆响亮,而入学后,嗓音变得沙哑,音高唱不上去,音低唱不下来,歌声不像以前好听,怕遭同学笑话,所以连上音乐课也不愿开口。这是学生进入了变声期的表现,这时教师要告诉学生不必慌张,也不必担心,这是我们成长的一个标志而已。连续歌唱时间不可太长,要有间歇,可采取听唱结合的方法;用嗓不能过多,不过分地挤压喉咙唱歌,坚持轻声歌唱;教育学生注意生活卫生,加强锻炼,保证睡眠时间,饮食上避免刺激性食物,遇有急性喉炎、感冒及女生月经期间,应避免大喊大叫;也可为学生把歌曲适当降调,来消除学生对自身嗓音的疑虑。
二、技能因素
在唱歌技能方面我的原则是:少抽象,多形象。
1.歌唱的呼吸。歌唱艺术的一切技巧都与气息的运用和控制有关,因此,正确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也是歌唱的重要原则之一。
歌唱的呼吸有呼气、保持、吸气、换气四个过程,比如吸气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去闻一朵鲜花,或者是感受一下雨后清新的空气,呼气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缓缓地吹小纸条,或者假设均匀地去吹桌上的灰尘。2.歌唱的发声练习。歌唱前的发声,好比运动员赛前热身一样,是学唱歌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般分三个部分,即低声区、中声区和高声区。低声区发声,我采取的是以饱满的情绪朗读式发声。一个学生让他情绪饱满地大声朗读,他很容易做到,比如让学生模仿王刚的声音念个“咪”,学生很容易做到,然后把这个“咪”按刚才的声音延长,或者按刚才的声音模唱一小段旋律,这就是一条很好的发声练习曲。但是你如果告诉他,低音区共鸣在胸腔这一块,把胸腔打开,喉结向下稳定,这个对他们来讲也许很抽象,所以在音乐课教学当中还是得多用假设、比喻的方法对学生形象教学。中声区涉及到换声区,因为是变声期,再加上学生演唱技能有限,往往唱到真假声转换的地方就容易破音。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不要去强调理论,只要让学生把发声的元音变窄,控制好气息,声音自然就能转换。至于高音,针对学生的特殊生理变化,我们还是以轻声哼鸣为主。
3.歌唱的语言。美声唱法要求“把字放到共鸣里”,“贴着咽壁吸着念”,以美化歌唱语言的音色。学生对于“咽壁”、“共鸣”很茫然,我们也要求不了每个学生在现阶段用美声演唱我们所学的歌曲,但是我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演唱技能。很多学生讲话声音很大,一到唱歌,声音就发不出来。其实唱歌就像讲话,我就利用我们传统戏剧――京剧的念白方式,让学生像念京剧对白一样念歌词,几遍念下来,教师只要旋律一跟,叫学生把刚才的“念白”都连起来,加上气息的支撑,声音就拧成了一股力量。比如我教学生唱《当兵的人》这首歌,第一句“咱兵的人”,本来这句歌词唱出来是多么的坚定、自豪,可是学生心有余力不足,“咱”字上不去。我叫学生对着窗外大叫一声“咱当兵的人”,学生以最饱满的声音漂亮地喊了出来。“好,再高一度,重喊一遍!”以此慢慢高上去。其实不难发现,唱歌只要能保持饱满讲话时的状态,声音就能唱上去。所以,我常常告诉学生,这首歌的歌词,你能读,你就能唱。
一节好课离不开教师的教学理念,也离不开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而如何使学生既爱上音乐课,又能在音乐课堂中秩序井然地进行各种音乐活动,真正领略艺术的魅力,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低年级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年龄小,自控力差,这更是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课堂把控能力。我们可以说,贯穿于音乐课的课堂组织教学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低年级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把新颖生动的组织教学贯穿在课堂始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更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组织教学一方面是教师维护课堂教学秩序、组织学生自觉学习的基本教学手段;另一方面又是教师对教材处理、教具使用、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运用等的优化。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音乐课应该如何进行组织教学,既能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又能遵守相应的课堂常规,完成学习任务。一句话,该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教学手段使音乐课张弛有度呢?经过实践和不断总结,我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应低年级儿童的音乐课堂组织教学方法。
一、音乐课组织教学应体王见‘‘音乐性”
音乐课的组织教学应有音乐性。音乐课有别于其他学科,它有自己独特艺术魅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感受、感知音乐,坚持。以听为基础、唱为主体、动为手段”的教学理念,强化活动过程中的音乐性。学生要学会倾听音乐,按音乐指令进行各项活动,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且丰富多彩。
例如在上课伊始,我会问学生喜不喜欢唱歌,跳舞?学生会说喜欢,老师接着说:“那我们要尊重音乐,音乐才能喜欢你!”随即提出要求:听音乐进课堂,不和音乐拌嘴巴。这时的小朋友会非常安静地活动,因为他们都想和音乐成为好朋友。师生互相问好时站立和坐下我都有固定的音乐与之相配合。如:教师在钢琴上作快速的上行琶音弹奏,表示请学生起立,用快速下行琶音表示请学生坐下,并奖励给听到音乐指令反应快的学生一朵小红花。我还自编了一首歌唱姿势歌,大意为:小朋友,要坐正,我们一起来唱歌,啦啦啦,啦啦啦,谁的声音最动听。然后请小朋友们演唱,使学生在音乐中掌握唱歌的基本要领,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了,不仅按要求做,而且兴趣非常浓厚。
又如:采用音乐指令的方法。在教授《雁儿飞》这首歌时,需要学生加上拍手、走步配合音乐,感受三拍子的韵律,为了保证课堂秩序,我在钢琴上弹奏短小的《音阶歌》(谱例:2/4do do | re re |mimi mi | mi mi | re re | dodo do ||)作为固定音乐指令,告诉他们“小小音符要排队,我们也要学习它!”学生听到小音符那么遵守纪律也争相模仿,于是我带着全体同学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安静地完成了走步拍手等音乐活动,效果非常好,学生也对本知识点的印象很深刻。此外当学生能够正确演唱、表演或回答问题时,老师在钢琴上弹奏一小段旋律奖励给这些孩子们,他们也会瞪着小眼睛竖着小耳朵仔细倾听,课堂氛围既轻松又有秩序,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课的独特魅力,浓浓的音乐味使学生爱上并且上好音乐课。
二、音乐课组织教学应体现“趣味性”
低年级小朋友心理和生理都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他们天真可爱,想象力非常丰富,容易被有趣的事物或现象所吸引。因此,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体现出组织教学的趣味性。让音乐课堂充满“新、奇、趣”,这样学生才会有持久的注意力、高度的集中力和浓厚的兴趣,也自然能够学进去了。
例如:我在教授一年级《农场的早晨》综合课时,以带着小朋友们坐火车去农场参观为主线,边唱《火车开啦》边请学生分别扮演“火车司机、乘客”模仿火车开动的样子做律动,遇到有上行音阶的乐句时身体后仰表示上坡,遇到较低音高的乐句时身体前倾表示下坡。学生们精神集中,玩得不亦乐乎,根本顾不得讲话、打闹,这是因为有更好玩的活动在等着他们。紧接着通过多媒体课件,把美丽的农场景象呈现在小朋友面前,在此环节中,我并没有直接播放已录制好的小动物叫声,而是采用发挥学生想象力,让他们自己模仿喜欢的小动物的声音,请其余同学猜一猜是哪个小动物?猜对的学生可以和“小动物”一起表演。从孩子们的表情中能感受到他们听的特别认真,有的小朋友不仅探着头还把小手放到了耳朵上,做出可爱的倾听状。课堂纪律非常好,没有一个孩子捣乱。又如在进行音乐律动《什么动物出来玩儿》时,为了防止“小动物们乱玩一气”我邀请坐得好且安静的小组看老师手势优先表演。比如:伸出剪刀手是请学生扮演小兔子一蹦一跳的样子;展开双臂请是请学生扮演小鸟在空中飞翔;踏脚是请学生扮演小鸭子一摇一摆走路……用每段音乐的结束音作为动作结束的指令,请学生轻轻坐下。如果哪个小组能做到安静地表演,老师再邀请他们走出队伍来玩一玩。事实说明,趣味性导入和情境式教学在低年级音乐课中作用不可忽视,他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新鲜感、亲切感,积极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三、音乐课组织教学应体现“灵活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上课前的准备无论怎样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上会发生的各种情况。所以教师要灵活机动地搞好课堂组织教学。
例如:在进行新歌教学之前老师们通常用师生互相问好歌来进行发声练习,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用更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单一的问好歌在较短的时间里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如果时间长了学生易对歌曲产生厌倦,觉得自己很熟了不需要认真演唱了,甚至会出现只张嘴不出声的现象,低年级儿童还会出现坐不住的现象。于是我在思考是否可以把问好歌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呢?除了歌唱还可以怎样表现呢?于是我开始摸索并在课堂上逐步实施。第一周:请小朋友们唱问好歌。第二周:老师弹钢琴学生在不同的调性上唱。第三周:不仅移调唱而且加入表演唱,随着调性的改变学生动作会有细微的变化,(如:音变高了动作表现幅度就越大)。第四周:用小附点节奏演唱即节奏变化训练,引导学生体会加入附点和不加入附点节奏的不同,学生会说:“不加附点感觉像大人在走路稳稳的,加入附点后感觉像小朋友走路蹦蹦跳跳很调皮。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出乎意料,他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我不禁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第五周:听音乐按快慢速演唱即速度变化训练。第六周:师生接口唱,互相扮演山谷的回声,即老师大声唱小朋友们则小声唱,老师小声唱小朋友们则大声唱即力度变化训练。以上各项活动由浅入深,灵活变化,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有条不紊地去学习去体验。
四、音乐课组织教学应体现“巧妙性”
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突发事件,如果不及时处理,轻者扰乱课堂秩序,重者出现安全事故。因此,音乐课组织教学应体现“巧妙性”,机智且巧妙地及时处理好课堂中的突发事件,让整个课堂井然有序。
例如:在教唱一年级歌曲《小树叶》时,我来扮演树妈妈唱前半句而小朋友则扮演小树叶唱后半句,同学们唱得很美。当学生扮演树妈妈来唱前半句,我来扮演小树叶唱后半句时,有很多小朋友没有控制住情绪也跟着我唱了起来,课堂秩序稍有点混乱,这时我灵机一动对大家说:“老师听到有很多小朋友还想扮演一次小树叶对不对?那好,请想扮演小树叶的小朋友站起来演唱,想扮演树妈妈的小朋友坐在位上演唱好吗?”由于是小朋友们按照喜好选择角色,所以在这次演唱中没有一个人唱错角色,而且唱得很投入,同时实现了生生互动,树立了孩子们演唱的自信心,课堂效果好极了。又如:在进行欣赏教学《跳绳》时,我请孩子们仔细倾听这首乐曲,之后我请同学们来说一说演奏乐器和表现的情景,正当我准备提问时,有两个孩子在座位上互相争吵,其余的孩子还举手站起来大声告状,在这种情况下,我首先让自己镇静下来,并且心平气和地说:“老师看见两位孩子正在讨论刚才的问题,请大家用掌声请他们来回答好吗?”那两个孩子马上停止了争吵,面红耳赤地站在那里,并没有回答出问题。这时我和颜悦色地告诉他们:“你们仔细听音乐,肯定会回答上来的,等一会儿再让你们回答,我相信你们是最棒的。”直到下课铃声敲响,这两个孩子一直都表现得很认真。教师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表情,都会让善解人意的学生心领神会。
音乐课堂组织教学还有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可以让会弹琴的同学弹奏要学的歌曲,为同学们伴奏;偶尔开一个自己举办的演奏会、演唱会等等。这样,学生就会以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来主动学习,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有序的课堂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重点在于‘育’。所谓‘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在音乐课中,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现在及将来的音乐学习都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也是音乐教师更好地完成预定教学任务的保证。那么,如何让一年级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首先老师要经常强调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摒弃一些不良的习惯。其次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教育方法,当然,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督促强化,长期不懈的抓。针对于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建立课堂常规,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
建立课堂教学常规,目的是使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音乐课的常规训练和其他学科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不同之处。要把对学生进行站、立、坐、及排队、进出教室的训练放在音乐中进行,让学生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各项练习。如学生排队上课吵吵闹闹你推我赶的,既不文明也很危险,我就编了儿歌:“要学小花猫,走路静悄悄,轻声慢步不吵闹。”上课时学生交头接耳不会倾听,我就说:“小蚊子嗡嗡叫,不爱学习爱讲话,人人都不喜欢它。”朗朗上口的儿歌既富有节奏感,又善意地提醒学生必须遵循的课堂常规。在课上用音乐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如:听音乐做小鸟飞。踵趾小跑步等律动进教室,坐下后听音乐拍手,安定学生的情绪;听上行的音阶表示起立上课,通过师生问好建立良好的课堂常规,同时达到融洽师生感情的目的;用简短的音乐或有节奏感、乐律感的儿歌(人坐直。脚放平,胸挺起等),让学生安静坐好,强调所有的训练都要在音乐中进行,充分体现出语言的音乐性,动作的音乐性,以及课堂活动的音乐性,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习惯在充满音乐氛围的常规训练中逐渐牢固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以声音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要让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听”变自觉的“我要听”,就要求教师在不断的优化教学方法,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美”挖掘出来,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如欣赏《快乐的早晨》,可先编讲一个简短故事作为欣赏前的导言,然后提出听赏要求,要求学生通过静静地仔细听,来感受早晨优美的景色和活泼的小熊猫欢快的心情。复听时,让学生跟着音乐动一动,用简单的动作表现出活泼欢乐的情绪。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和训练,使小朋友自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引导训练学生轻声唱歌,防止喊唱
很多人管“音乐课”叫“唱歌课”,虽然不准,但是也反映了唱歌教学在音乐课中占的比例。学唱歌曲是音乐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也是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内容。但一年级的学生唱歌的良好习惯还未形成,喜欢大喊大叫地唱,从的姿势也是千资百态。大声地唱歌,既会损伤学生娇嫩的声带,增加嗓子的负担,又使歌声缺少美感,而且也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歌曲的强弱变化及不同的情结。遇到这种情况,首先不能训斥,更不能不耐烦,而需要的是因势利导,毕竟他们仅处启蒙阶段,还不懂得发声的方法。所以从一开始我就像训练合唱队一们用“高位弱声”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歌唱习惯。告诉他们“唱歌要象小黄莺,轻轻唱来真好听;唱歌不学小青蛙,扯着嗓子真难听”。感受高位置,我会说:“让你美妙的歌声插上翅膀飞向蓝天。”要求唱得欢快轻巧,我会说:“比一比认的小皮球跳起来了。”对坐姿的要求是:身体坐正脚放平,抬头挺胸眼平视。学生一进入教室,老师就要求他们精神饱满坐端正,我会经常表扬歌唱姿势正确的孩子,引导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在老师严格要求和不断巩固下,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坐姿有了明显的好转。坐姿的规范,对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有很大的帮助。在学生学习歌曲上,我除了“言传”以外,更注意“身教”。如在学生学会演唱《闪烁的小星》歌曲之后,我启发学生:“在美丽的夜晚,我们边看星星边唱歌时,我们的声音应该怎样?”学生都会说,要轻轻地唱,否则在公共场所回影响别人的休息。这就自然要求学生的声音,情感要学生自己理解掌握,而且效果很好!这样很简单的就由把歌唱会过渡到了把歌唱好!
四、以表演为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音乐课中我会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给予及时的肯定,尤其是对个别上音乐课欠佳的学生,或是身心有缺陷的特殊生,要特别注意随时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因为有可能就是在这些学生中往往对音乐怀有强烈的渴望。同时我还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自己最感兴趣的活动:如律动,音乐游戏,歌唱表演,集体舞等,因为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唱歌能力,表演才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乐律感。我还注重学生在音乐表现中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或任何一次参与行为,寻找一切机会给予表演和肯定,如一个良好的坐姿,一次认真的欣赏他人的演唱,或一次专心的聆听音乐等,我均会及时给学生鼓励,给学生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竖起一个大拇指,拍拍肩膀,摸摸小脑袋,奖给一个“笑脸娃娃”都会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带着成功的喜悦,不断的参与到音乐课的活动中,从而促使学生有形无形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得以不断地巩固和发展。
1导入新颖、准确简练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导入就像歌剧中的序曲或乐曲中的前奏一样,能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情景中,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为了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新课导入要求新奇多变:运用直观演示导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学习的目标。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导入,使其有一种亲切感。悬念导入,可以在思想中激起学生的想象,产生学习的强烈需求。讲故事导入,变学生好奇为浓厚的兴趣等等。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始终保持一种全新的精神面貌来接受学习。
同时我们都知道准确简练,就是用最确切、简洁的的词语和句子表述概念和判断,使之准确无误地反映所讲授的内容。教学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只有饱含知识的教学语言,才能使学生获取知识。因此它要求我们教师自身对知识的掌握要准确,表达更要准确,如果用词不当,逻辑混乱,讲话不规范,就会影响知识的有效传递。 特别是一些容易混淆的专业用语,如“节拍”与“节奏”,“山歌”与“小调”,生活中的“快节奏”与音乐中的“节奏紧凑”等等,我们一定要咬文嚼字,不能相差一个字。
2过渡巧妙、生动形象
音乐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审美过程,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由感知、感受、感动到最后形成一定的审美观念、情感和能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自然巧妙的过渡,让人听着、看着不会感到别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生动形象的教学给人的感觉是和谐的,音乐需要和谐。音乐教师要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进行描述,有利于学生把这种音乐形象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知进行联系和想象,去深刻理解音乐,从而发挥教学的直观作用。教师讲得引人入胜,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提高了,学习效果必然提高。
3组织教学灵活、语言幽默
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吸引注意力,形成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幽默来自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学识。因此,表现幽默和风趣更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语言修养。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活泼好动的学生,上课前的准备无论怎样充分,也难以预料课堂上会发生的各种情况。所以我们要灵活机动的搞好课堂组织,发挥组织技能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和及时调整课堂结构与内容,能有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4声情并茂、以情动人
歌唱教学的过程就是欣赏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表现音乐作品的过程;是学习音乐知识、识谱的过程;是音乐作品再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会用歌唱感染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准确生动的范唱有利于学生的模仿,帮助学生较快的学会歌曲。能较好地揭示歌曲的内容,让学生清楚的认识歌曲的节拍、节奏、调式、调性、速度、力度及歌曲情绪,感受和理解歌曲风格与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同时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的知识交流,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应在适当的教育时机表达自己的感情,要“未成曲调先有情”。只有注入情感的教学,才能有吸引力,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使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5拓展知识、引导“悟情”
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师充当的只是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责任是“点”、“拨”,较好的结课,是为实现课时目标服务的。因此备课时就要潜心钻研教材,有的放矢地设计出符合自己教育教学目标、体现教材本身特点。但它绝不仅是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形成系统,更应是知识的转化和升华,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让学生的心时时牵挂着音乐,期待着下一节课精彩的音乐课。
总之,具有精湛高超教学水平的音乐课,能够引起学生的音乐美感和兴趣,给学生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学习和运用音乐教学中的教学规律去指导教学实践,还要善于观察学生,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环节。同时提高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质量。一堂好课,就象是在观赏一幅名画,陶醉其中,流连忘返。让我们一切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而不断努力!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