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04 15:59: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教师师德考核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0年修订)为考核内容,建立师德考核长效机制,不断提高我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考核内容和标准
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10年修订)为主要内容。
三、考核对象
在编在岗教职工,其中校级领导干部考核按瑞安市教育局教育干部考核办法执行,离岗退养和长期病休超6个月及以上的人员不参加考核。
四、考核方法与步骤
1、成立师德考核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组 员:
工作小组:
由领导小组成员和民主推选产生的教职工代表(占工作小组总人数50%以上)组成,分三组,分别对低年级段﹙一、二、三、年级﹚教师,高年级段(四、五、六年级)教师和非教学人员进行考核。
加强对师德考核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导广大教职工正确认识开展师德考核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增强参与意识;要引导学生和家长对师德考核工作给予正确理解和支持。在考核中要精心组织、坚持标准、严格程序、规范式操作、务实求效,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准确、公正。
2、形式与时间
采用“五考核”的形式,即自我考核、领导考核、同事考核、学生考核、家长考核,考核时间在每年的5月份下旬,并在每年6月份上旬将考核结果上报安阳教育学区和市教育局备案。
3、步骤
学习宣传。认真组织好《规范》学习,加大宣传力度,开展主题学习会、研论会、座谈会、演讲会和暑期师德专题培训等形式多样扎实有效的教育活动;将《规范》、《瑞安市人民教师誓词》、《瑞安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在职工有偿家教、带寄宿生、兼课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印给教职员工,做到人手一册,并充分利用会议室、办公室、黑板报、校园宣传栏、广播等载体进行宣传;聘请专家、名师对《规范》进行宣讲,帮助广大教师全面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实施考核。一是要做好准工作;二是教职工自评;三是要组织好学生考核与家长考核,要召开专题会议,讲清意义,明确要求,学生考核由学校随机选择任课对象不低于50﹪学生(每年变动)参加。家长考核由学校统一组织,可采取问卷、座谈等形式;四是组织好领导考核和教师间的互评;五是组织好非教师人员由自我考核、校长考核、其他领导考核、教师考核(非教学人员参加)四个层次组成;六是考核领导小组评议,结合教师平时的师德表现,在打分量化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对每个教职工作出客观评价。七是做好考核统计、分类建档。
公布结果。考核小组将考核结果通过适当形式向全体教职工公布。
梳理反馈。学校对考核中反映出来问题,应认真进行梳理分析,视情况向教职工本人反馈,同时进行个别谈话。教职工要根据反馈的问题,剖析原因,提高认识,主动反思,认真开展自我考核,制定整改计划,提出改进的时限,并上交学校存档。
整改提高。师德考核成绩作为年度考核主要内容,边考核边整改,对师德表现差,问题比较突出的个别教师由学校要领导进行诫免谈话,限期改进提高。通过整改使教师队伍中觉悟不高,师表形象差,以职谋私,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得到时有效遏制,促进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认真总结。集中考核结束,每位教师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写出个人总结上报学校。学校要认真总结,对考核中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措施,提出整改建议,不断完善师德考核工作。
五、考核计分办法
1、分低年级段(一、二、三年级)教师、高年级段(四、五、六年级)教师、非教学人员三类组织考核。考核结果分优、良、合格、不合格四等,分值分别为90及以上、80—89、60—79,60以下,调查表中的优、良、合格、不合格分别以95分、85分、70分、45分进行统计。
2、低年级段(一、二、三年级)教师:自我考核占10%,领导考核占40%,教师相互考核占35%,家长考核15%。
3、高年级段(四、五、六年级)教师:自我考核占10%,领导考核占35%,教师间互评占30%,学生考核占15%,家长考核占10%。
4、非教学人员:自我考核占10%,领导考核占20%,中层干部考核占30%,教师考核占40%。
六、考核结果运用
《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为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对考核结果运用作如下规定:
1、作为绩效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之一。
2、师德考核成绩位于前10%的,在市级奖教金、师德楷模、终身班主任、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三坛”、学科骨干教师评选中优先推荐。
3、考核成绩位于前三分之一的,在以下方面优先考虑: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在教师竞聘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时予以倾斜;优先推荐参加省市组织的培训、学术考察和科研活动。
4、考核成绩低于后三分之一的,原则上年度不得评优评先。
5、对师德考核不合格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实行一票否决,给予缓聘或转岗分流。
(1)、有讽刺、挖苦、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行为,给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
(2)、热衷于第二职业、乱办班、有偿家教、带寄读生等,经查实,教育后仍不改正的;
(3)、因失职、渎职造成学生安全事故的;
(4)、在教科研工作、职称评聘、考核评优中有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的;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改革与发展,教学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对于教师的管理与考核又是重中之重。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推行,在保证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我校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做法
考核内容及要求。(1)教学工作量 按照分层次和分类别相结合原则,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师,设置本科教学最低授课时数。(2)教学效果 主要指教师在承担课程、实践性教学等方面所获评价情况、教书育人方面的奖惩情况、指导学生获奖情况等。其中所获评价情况主要参考学生评教结果。(3)教学改革与研究 主要指教师承担的教学建设项目、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奖励情况,对各类项目设置了业绩点数。
考核等级及标准。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实行等级考核制,分A级(优秀)、B级(良好)、C级(合格)、D级(基本合格)和E级(不合格)五个等级。
考核结果。我校从2006-2007学年开始,对授课教师进行了考核,2006-2007学年共计456位老师参加考核,其中考核为A的教师共93人,占20.39%。考核为B的教师共184人,占40.35%。考核为C的教师共170人,占37.28%。考核为D的教师共4人,占0.88%。免于考核5人,占1.1%;2007-2008学年共计494位老师参加考核,其中考核为A的教师共98人,占19.84%。考核为B的教师共184人,占37.25%。考核为C的教师共212人,占42.91%。
2 我校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效果
突出了本科教学地位。自实施本考核办法后,教师参与本科教学,为本科生授课的主动性进一步增强,出现了争上本科生课程的现象。尤其是教授,原先为本科生授课数量较少,而今,教授们也积极主动地参与本科教学,本科教学工作地位日益突出。
转变了教学观念。教师从原来注重教学工作量开始向注重教学效果和质量转变,从重视科研工作向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方向转变,提高了本科教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由于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非常注重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教师不得不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授课效果。以往学校要求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现在教师严格要求自己,由外因转化为内因,教师自觉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授课质量明显提高。
规范了本科教学过程。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实现了过程管理、目标管理与结果管理,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了严格要求,一切关于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学要求,都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教师自觉规范了本科教学过程,2007-2008学年考核结果没有出现D级和E级的现象。
加强了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热情日益高涨,从事教学研究的老师越来越多,教改课题数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以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为例,2005年全校共申报11项,2006年18项,2007年36项,2008年31项,数量逐年增加。
3 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思考
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体系。学生评教是较为常见的教师评价形式,是教师评价中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外部动力和压力,属于“他评”。学生评教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状况,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在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中,为使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加符合教师教学实际和学生真实意愿,必须对学生评教实行全过程教学评价,采取综合评价、总体评价和网络互动相结合。总体评价和网络互动改变了综合评价的滞后性,实现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提高了学生评教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认可度,为综合评价打下良好的基础,使综合评价更加符合教师教学实际。
进一步完善教师自我评价体系。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评价中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教师通过自我剖析教学工作,实现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自我提高的一种评价,其目的就是诊断和改进教学工作,属于“自评”。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首先由教师根据考核指标对照自己在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和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的实绩进行自评,在教师自评基础上,由学院进行考核,最后学校审定。一方面,教师在作自我评价时既要准确对待每一项评价指标,客观真实地做好自我评价。又要正确对待自我评价,认真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教育教学的责任心问题,切实做到胡锦淘总书记对教师提出的四点要求“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另一方面,当学院考核后,作为学院或学校教学职能部门应及时会同有关人员,积极帮助教师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使教师自我评价真正起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目的。
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1)统筹兼顾各教学单位 作为高校,教学工作是一个整体性的工作;作为教师,无论来自哪个教学单位下达的教学任务,都必须接受和认真完成。因此,考核教师教学工作业绩,在突出本科教学的同时,必须将研究生、留学生、成人教学工作有机地统一起来,各方兼顾,全面考核。(2)合理设计各考核指标 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与其他一些科研项目的界定难于区分。因此,要进一步合理设计各项指标,体现项目之间的层次性、等价性、可比性。(3)明确区分层次和类别 分层次就是根据教师职称级别,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分类别就是根据教师承担的课程性质,确定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不同的教学工作量。真正做到分层次和分类别相结合,激励不同层次和类别的教师认真投入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3.1 进一步加强教师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的力度
加强教学管理力度。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校院两级管理,突出学院教学管理的责任,加大学校教学管理的监管职能。积极开展院(部)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研室评估等专项评估。坚持和加强校-院-室三级领导听课制度,健全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坚持期初、期中、期末定期检查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教学检查制度,强化后期临床教学质量监控,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严格遵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执行《本科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规定等。通过这些教学质量监控,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时打下良好基础。相反,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也能迫使教师更好地遵守规范,加强教学质量意识,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数量和经费力度、教学奖励力度、教学团队建设力度,提高课时酬金,切实做到教学经费有政策、有保障,真正落实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大力开展各项教学评优评奖工作,鼓励先进,宏扬正气,提倡风尚。积极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和比赛、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和“三育人”活动,充分发挥教学名师、教坛新秀、优秀教师等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争取形成我为教学添光彩的氛围。
加强考核结果的使用。有关部门和学院就必须加大考核结果的使用力度,使考核真正发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一、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1重视考核结果,忽视考核过程。
绩效考核主要是在年终上报各种考核表,如教师考核表、同行评教表、学生评教表等,学校只是规定优秀教师的比例,并不监督考核的过程。绩效考核的实际情况是,各年级和教研组根据学校给定优秀教师的比例,按照年级或教研组的教师数量界定优秀教师的比例,然后按时间要求,将评出的优秀教师名单上报给学校;各年级或教研组按照“需要原则”,即晋升职称需要原则进行轮流分配;学校将各项积分汇总计算后,将最终综合考评结果予以公示表扬。这种考核方式存在几个问题。
(1)考核结果的激励作用不大。绩效考核的目的是:指引教师的发展方向;奖优罚劣,对教师起到警示和激励的作用。但是从考核结果的实际情况看,教师只是看到了优秀的名单,至于他们有什么优秀业绩,自己与他们到底有多大差距,根本无从了解,优秀者起不到标杆的激励作用。
(2)缺少绩效反馈和绩效沟通过程。例如,教师只能看到学生的最终结果是多少分,甚至有时候连各项打分结果都不知道,这就使得教师不清楚自己的不足在哪里,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强,绩效考核失去了指引教师对自己工作进行反思、促进自我完善的作用。
()对教师实行绩效考核的目的是提高他们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励优秀人才、从而带动学校提高教学教研水平。要达到这个目的,考核结果必须真实有说服力,让每个教师信服。但实际情况与期望有很大差距,致使教师在绩效考核中,只求无过,不求有功。对这种绩效考核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否有实质性意义?学校未引起重视。
2选择考核主体随意。
学校大多采用多主体的评价方式,如学生、同行和领导等,各主体的评价在指标体系中均占有一定权重,力求通过不同观点的平衡来维护评价的客观性。但存在的问题是,多主体评价与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相关的程度究竟有多大?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在学生评教中,不同的学生因价值观、立场、信仰、对学习的态度等的不同,导致他们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同,大多根据个人的需求,其结果有可能是教师相对学生的“合意性”,而不是“客观性”。
没考虑专业设置对考核结果的影响。
因专业设置不同,导致各专业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采用相同方法、相同尺度评教,相同比例来推荐优秀,可能导致评价的不公正。比如,某些科目因艰深难学而造成学生对该科任教师的不公正评价;强势专业中的某些真正的优秀教师因优秀比例限制而不能胜出,等等。
4某些考核项目设置的不恰当。
比如,某些学校会把对口升学成绩、学生流失率设为考核项目,而没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学段区别对待,没真正考虑教师对学生技能提高、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影响。
二、如何提高教师绩效考核的有效性
1坚持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并重的原则。
学校在完善结果考核制度的同时,还要重视对教师工作过程的考核。结果考核,主要是通过在考核期内教师完成的教学和教研工作量、教学水平、教研成果等进行综合考核;过程考核,主要是重视对教师“周边绩效”的考核。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明确:通过绩效考核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特点等,针对不同的学科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使考核成为指导教师行为的标杆。
2将“周边绩效”纳入教师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从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学科建设、服务工作等方面设计考核目标,按照SMART原则将考核目标层层分解,建立全面的考核指标体系;同时根据不同的考核内容,选择不同的考核方法。比如,根据教学情况,综合利用“60度考核”“匿名评价”“点评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于讲授内容的更新情况、熟练程度等,通过“60度考核”和“匿名评价”相结合,这样多主体评价的结果能全面反映被评价者的真实情况;对于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要采取“点评式评价”方法,促使被考核的教师知道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改进,提高教学水平,从而达到绩效考核的目标。另外,还可将这些不足作为下一周期考核的指标,使考核处于一个有效的循环状态,充分发挥考核的作用,即通过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带动学校提高教学、教研和人才培养水平,最终提高学校的竞争力。
确定考评主体。
考评主体应满足几个基本条件:了解教师职务的性质、工作内容和要求;了解考评标准和学校的有关政策;了解教师在本考评期的工作表现等。按照这些条件选择考核主体,并对考评主体进行培训,一方面促使考核主体重视考核权;另一方面,以制度约束考核主体有效先例考核权。
4考核结果与激励制度相结合。
作为一线教师,,面对“算用结合”的问题,我们作过许多尝试,进行过多次小结和反思,也感受或学习过众多专家的观点论述。然而,时至今天,我们再次进行了反思和回顾:新课程是否要我们抛弃传统的计算与应用?面对算与用的结合我们该如何应对?落实“算用结合”又需要我们教师做些什么呢?根据这几年来的亲身体验,谈谈我们的收获和体会。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何为“算用结合”呢?从字面的意思理解为:计算与应用的结合。深层理解“算用结合”中的“算”指的是计算教学,计算不单单是种技能或能力,它是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也一样。“用”指的是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大家都知道学习数学是为了能用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目的之一。仅此就足见“算”和“用”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了。
传统教材把“算”和“用”相对分开,最明显的标志是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大家都知道,传统教材几乎每一册都有“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单元,它自成体系,从简单的十一类应用题教学到复合应用题教学和典型应用题教学。复合应用题教学又分两个阶段,有先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再教学三、四……步计算应用题。整个应用题教学结构非常严谨,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应用题教学的过程非常强调应用题的结构和钥匙思路的指导,教学过程显得过于程式化。甚至,有的教师就让学生背关键词,如一共用加剩下等就用减的。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不再设立应用题单独的章节,有机地结合计算的教学,安排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内容,而且把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试图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式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实验教材(一上)开始“用数学”,后来到(二上)开始就用“解决问题”了。
新课改实话后,教师们第一个感觉是课程标准实验淡化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序”,改变了解题技巧培养为主要目标的程式,结合计算教学解决问题,很不习惯,难于把握“用”的教学的度,往往会自学不自学地偏重于计算,而且当教材中出现用数学解决问题时,又似乎觉得用数学也好,解决问题也好,不是和应用题一样吗?等等。因此,对算用结合的探讨应运而生,并成了我们台州市数学教学的一个热点问题。
二、“算用结合”在数学领域的推行。
1、明确课型。
“算用结合”这块教学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课型:(1)以算为用,既单纯以“计算”为主的计算课,如第四册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就是以“算”为主,以“用”为辅。它注重知识方面的输理。(2)以用引算,即单纯以“应用”为主的解决问题,如第六册的第八单元的《解决问题》就是以“应用”为主,以“计算”为辅,它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应用。(3)算用并重,即算与用同时落实,如第五册的《有余数的除法》,它由生活中的用引申到数学课中的算,它既强调算理的理解又强调生活知识的拓展。
在备课之前,先明确这节课是属于“算用结合”中的哪种课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助于我们根好的把握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实施我们的教学计划。
2、精选题材。教材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参照物,而题材是每节课教学活动得以实施的基石,所以题材的选择至关重要,题材得当,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解决问题时的建模、解模和学会数量关系分析及解决问题思考方法的成功经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果题材不当,它有可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则得不偿失。
3、把握限度。所谓“度”,指的是程度、限度、分寸。算与用是不是每一个环节每一节课都必须得到体现?不是的。算用结合也要适当把握结合的“度”,在目前教学中,存在二种现象;一是把计算课上成提问题的课,或者称说话课;二是把计算课上成纯粹用数学的课。这样,辛辛苦苦40分钟,在观察情景图上花了大量的时间,而算理还是模糊不清,算法还是一知半解。因此,我们觉得对于算与用在教学中的比重,也应该从知识整体去衡量,看一看这节课是重算理算法,还是重用数学,不要一味地追求算与用的结合,最后搞得一节课下来算不像算,用不像用,算用不分。
三、“算用结合”带给我们的思考。
1、如何在算用结合时突显双基?
这里的“双基” 指的是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课程标准对算、用问题的基本要求。《课标》中对解决问题的基本目标是这样的: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可见,《课标》对上述“双基”交代得很清楚,除了掌握单纯的算与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一些意识,发展一些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可是在算与用中还强调了用,如何在算用结合时突显双基呢?
一、树立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的高效不在于教师一节课讲了多少内容,而是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摒弃以往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
1.从自我做起,不断推动教学观念的转变。“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要明确自己在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中所起的作用,逐步改变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思想。把自己定位于教学的参与者,只能起到30%左右的作用,必须定位于主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辅助器。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制作好教学所必需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2.重塑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往的教学,学生过于敬畏老师,老师很少了解学生,这样师生之间无形中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距离,不能很好地沟通,自然也就很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的效率和进步的幅度自然不高。为此,教师平时要多深入学生之中,多亲近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有话敢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真诚相待,从而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中大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触动学习的动力之弦。
3.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总想把自己置身于问题之中。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及具体实例引入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发现等,通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创造性地获取、掌握知识。
二、应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适时适当地点拨诱导、设疑搭桥、总结提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照亮学生思维的明灯,为此,我们要积极启发学生,让学生既有期望,又有信心,从而越学越带劲,越学越有信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有启发意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教学是双向的活动,更重要的在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机械训练上,教授的就仅仅是“学科”知识,而不去关注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不去启发、引领学生发现学科知识背后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这样的学习显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教师要有充分的启发意识,树立“教学生学”的观念,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启而有发”。
2.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调动每一个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使课堂上不出现盲区。为此,教师要以一颗公正的心去面向全体学生,不抛弃,不放弃每一名学生。对好学生,以鞭策为主;对中等生,以激励为主;对学困生,以鼓励为主,多给一些简单的问题请他们回答,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自信心;给他们板演的机会,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练习习惯。同时,“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正如一位名师所说:“教师适当的激励,教师的每一个表扬就像一部助推器,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生龙活虎地跳跃,参与我们的课堂,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生机勃勃而富有效率。”教师要不吝啬自己的语言,把鼓励的话语挂在嘴边,对学生一举一动中表现得好的地方及时地给予鼓励和奖赏,让学生始终觉得老师在催促着他们不断前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课程的喜好和努力程度往往取决于学生的兴趣。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把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服务者,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淡化教学活动的预设性和统一性,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搞好发展创新,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我们要忘却“画地为牢”、“以我为准”、“唯我独尊”的传统模式,确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借助教材,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和创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把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在巧妙的方法里遨游,轻松、惬意地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40
一、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方法的根本就是引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转变对学生的“灌”、“压”、“管”,而必须是通过诱异、启发、辅导等活泼多样的形式,转化成学生主体性增长的适宜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内部矛盾正确有效的转化。一句话,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得好,学生才自主学得好。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要,学习情趣的主人,然后是掌握知识的主人。长期以来,老师忽略或没有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心向,学生没有产生“想学”、“愿学”的心理倾向,老师就采取“你不想学”,我要你学!“你不自主学,我压你学”的机械简单的“灌”、“压”、“管”形式,只考虑到知识的“可接受性”和“应接受性”,不愿重视甚至完成忽视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和“乐于接受”。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教师要重视引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向学生讲清楚语文学科是“百科之母”,教法上在“启”、“引”、“导”上狠下功夫。
二、注重教给学生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
教师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不良因素的影响,往往要求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不允许学生发问和思考,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远远不如在哲位通晓“授之以鱼”,不知“授之以渔”之理。但现代教育与心理认为:生活中的“鱼”和“渔”是可以传授的,而学习上的“鱼”和“渔”作为知识方法和技能,是传授不了的。学生学习上的“鱼”和“渔”的获得必须建立在学生自主建构的上,挖掘他们心灵深处的自我意识。有人曾这样,说过:“知识不能是由自以为有知识的人‘普及到’或‘灌输到’自认为没有知识的人,知识是通过人与宇宙的关系,通过充满变化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在这种关系中批判地解决问题,又继续促进知识的发展。”学生就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改变死记硬背、挖掘其自主潜力,建立自我感,不仅每天都要接受新知识、创造新知识,而且还要创造原有的自我知识体系。这样反复接受,反复创造,在积累中创新,在创新中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学生最终会在不断变化中丰富,建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要精讲多练而不是一言堂
新教材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来设计的。教师“一言堂”局面应迅速改变,倡导“精讲多练”,从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和自主性、自觉性和创新意识。提倡“精讲多练”,不是不讲析,而是有选择的精讲,不重复,不罗嗦,画龙点精,有的放矢,只选课文中关键之处,有几个重点难点的课文要反复慎重选择,挑选最关键的一个要点,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语言运用、板书设计、知识演绎成能力的训练都要紧紧围绕这一要点进行,正是所谓的“精讲多练”。
四、要采取多种交流方式来促进语文学习
要努力改变单向灌输知识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开放的教学形式。现代的心理学认为:多向交流、网络辐射要比单向交流有着更显著的效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以高效、低耗、速成、愉快而著称的“暗示教学法”,它大量运用了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如角色扮演、游戏、讨论等。从而使教学并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多重色彩,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要根据不同课型灵活运用启发式、点拨式、导学式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等等。
五、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很多老师提倡题海战术,这种战术常常被视为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的法宝。年年如此,循环往复,师生筋疲力尽,然而收效甚微。《大纲》要求“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沟课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这就强调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主旨。“得法在课内,得益在课外”,善于在课本实例中找出知识训练的支点,由课内衔接课外。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迁移成能力。运用能力进行再创造,才是素质教育,创造教育的目的。
六、多给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优化师生关系,创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把自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地读、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欢快地演、随意地写、尽情扮演好“主人”这一角色。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并适时点拨、引导,努力做到读书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书中体会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要让学生多想象,丰富的想象是作文的基础。“心想事成”、“梦想成真”,常常为人们相互勉励之语。“只要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是当代企业家们的豪言壮语,从中表明想象和创作是多么难得和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想象,甚至猜想。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绩效考核 问题与对策
2009年1月起,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开始实施。我国中小学教师已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在教师享有绩效工资的同时,对中小学教师的绩效考核也随之提到学校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绩效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企业,现已移植到教育管理领域而广泛被采用。教师的绩效考核,即教师的绩效评价(评估)是指学校领导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在获得足够的客观评价教师工作状况的资料,掌握了具有相当信度的信息后进行的评估活动。[1]绩效考核是整个学校管理的核心环节,它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
绩效考核目的在于通过对教师一定时期在工作中所表现出德、能、勤、绩等的综合评定,把握每一位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为职称、教育培训、岗位调整,以及提薪、晋升、奖励表彰等提供客观可靠的依据。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评价可促使教师有计划地改进工作,以保证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学校的绩效考核设计作为现代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促进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学校长远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学校绩效管理走在前列,绩效考核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已初步形成。而中小学教育发展处于强烈的变革之中,为了保持其长期稳定发展,更应该有与其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绩效考核运行机制。学校由于工作自身特点――学校工作的复杂性、多因性、教育性、动态性等;教育主客体活动的多变性,这些给绩效考核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也给教师绩效考核设计带来了难题和困惑,难以把握考核的权重和可操作性。
一、中小学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当下中小学在管理领域存在一定的绩效考核,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多因性和动态性决定着绩效考核的可操作性不强,存在一些难题,下面将详细探讨中小学绩效考核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考核没有建构完善的体系。
绩效考核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学校有一定的管理流程和运行机制。学校由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局限,不能准确把握教师绩效考核的特点,绩效考核框架难以定位,谈不上正确考核教师的绩效,但实际上不能真正发挥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绩效考核体系往往偏重低层次认知能力或单一类型智力的评估,不利于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2]在管理层宏观上高度重视建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是十分必要的。用科学、规范、全面的绩效管理体系来考核,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绩效考核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从认识和操作上只重视教师的终结评价,而忽视教师工作过程行为的考核即过程考核,这完全背离教育的特性和教师的职业特点。学校恰恰单纯地对结果进行一味考核导致教师又回到应试教育轨道上来。如,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一味陷入“题海大战”,这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是极端的扭曲。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代替对教师绩效的考核是不全面的,极其片面。这样教育工作只会陷于表面化,流于形式,忽视教育工作成效的提高。
(三)绩效考核与学校发展战略不匹配。
学校的一切教育行为和活动都应该服从于学校整体的发展战略和长远规划,绩效考核活动实质上就是通过绩效计划的制订,绩效考核一系列活动应使教师发展目标和学校的战略教育目标相一致,从而实现学校整体的战略目标。但是学校在制定绩效考核指标的过程中,对于关键指标的选定不符合学校的战略发展要求和长远的利益。虽然一些指标能指导局部的利益和工作改进,但是没有考虑到学校处于动态发展程度较高的阶段,其绩效考核指标的选择要权衡利益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服务。
(四)绩效考核缺乏必要的公开和公正性。
学校年度考核教师,并建立了教师绩效考核档案,但由于绩效考核缺乏公开和公正性,使绩效考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一个规范化的运作流程。同时,学校的绩效考核指标的选定,大多出自学校领导的主见,教师参与绩效目标制定的机会很少,使得绩效目标的选定缺乏合理的基础。由于学校领导单方面制定绩效管理目标,缺乏必要的监督和政策的透明度,使得教师本身对绩效考核活动缺乏热情,加上在绩效考核活动终结以后,管理者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不把考核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或公开。更谈不上学校和教师面对面地就教师考核的结果进行客观的探讨,因而教师不知道学校对他本人的评价是什么,更不知道应如何改进工作。教师的绩效考核工作应着眼于教师能力的提高及潜能的发挥。在考核执行过程中应该是透明公开的,切不可暗箱作业。
(五)绩效考核标准随意性。
学校绩效考核一旦制定后,在具体的工作中就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有人的因素,有物的因素;还有外在的因素,内部的因素,等等。教育工作和教师职业的双重特殊性本身决定着学校的绩效考核内容要不断完善丰富,而不是学校管理者凭主观意志把绩效考核标准朝令夕改。即使当前不合时宜的,也只能进行微调,使其更趋于合理性,并及时公开透明。我们切不可大范围地进行调整,按人事画圈或彻底反转,这十分不利于绩效考核和今后管理工作的执行推进。
(六)绩效考核流于形式。
学校对教师的绩效考核就是学期末或年终进行终结性的考核,而忽略了过程性的平时考核。有的甚至不执行绩效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而年终对教师互评打分,“以分定音”,这对许多教师有失公允,包含很大成分的主观情感分,这很大程度上带来了负面影响,大大地挫伤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还有些领导做老好人,采取今年评张三,明年评李四,后年评王五的做法,背离了绩效考核的实质精神,形成了“优秀轮流当,合格年年过”的现象。
二、中小学绩效考核的相关对策
针对上述中小学绩效考核制度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不断探索建立适合学校、教师自身特点的绩效考核制度,具体来看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教师绩效工资实行毕竟时间短,绩效考核机制还不完善,学校管理者的经验和能力有限,在学校发展成长过程中,如果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能得到同步提升,就势必会成为学校发展的障碍。学校一方面可以聘请外部的管理专家进行指导,对学校的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发挥主动性,从基础的工作分析开始,制定出规范合理的工作任务说明书和工作描述作为学校绩效考核的依据,进而建立内容相对全面、规范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为绩效考核活动的全面进行打下基础。
(二)注重绩效考核的完整性即“过程+结果”。
目前,人们认为绩效考核就是给教师一个结论。然而这一结论来自对教师教育行为过程的整体评定。这要求管理者平时注意对教师行为、态度和能力表现,有留痕,日积月累做好记录,教师考核的科学的整体性发展的过程。千万不能以“终极性考试”来定教师的考核结果,这对教师非常不公。细节决定成败。学校管理者要求把教师行为、态度和能力作为全面考核,把教育过程作为对教师绩效考核的主体。
(三)加强教师的参与度,提高考核的公平性。
为了保证绩效考核的公正性,其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就要保证效度和信度。绩效考核制度具有未来导向,它不仅要了解教师过去工作做得怎样,更重要的是通过绩效考核,促使教师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学校应该在绩效考核制度过程中形成规范的反馈流程和相关的制度,使得绩效考核的结果让教师尽可能早知道,从而作为以后改进工作和提升业绩的依据。把绩效考核的结果与教师的薪酬和工作调动确实联系在一起可使教师感受到绩效考核制度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是紧密相连的,从而提高教师参与绩效考核和绩效考核制度整个过程的积极性。促进公平的方法包括请管理者和员工参与设计系统、使用一致的标准对不同的员工绩效评估、要求反馈及时和完整、允许员工对评估质疑、就对绩效标准、评估和奖励的期望进行沟通[3]。学校管理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公平性体现教师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四)促进绩效考核和学校文化相互渗透。
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主体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行为方式。[4]而学校文化力则是学校文化所产生的“能量”,是学校文化元素对学校及其成员的发展的作用力和对社会公众的影响程度,是基于学校文化的一种特定的、个性化的人本力量。我们要不断提高学校的文化魅力以辐射全员,提高教师的文化品位和高尚人格。根据教师工作的特点,而绩效考核有时是无法进行考量的,这只能靠学校文化的力量来改进教师的思想观念,实现自我价值。
(五)注重绩效考核指标实绩。
在实际操作中注重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积极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倾斜”的原则。教师绩效考核应注重实绩,切忌“一刀切”。绩效考核的指标主要有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和鼓励创新等方面进行量化。
(六)把握绩效考核可测评性。
教师的绩效必须是表现出来的,可以被观察或者通过某种工具、手段直接获得的可见结果。[5]这样的绩效才可以进行考核,否则就不具有操作性。如,教师的“德”方面考核,通过具体的工作表现和结果,才可判断其思想品质。
总之,中小学的绩效考核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学校建立科学、规范有序的绩效考核系统,学校管理不断地认识和了解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教育方式,积极探究绩效管理理论,加强绩效考核过程中的协调合作,以及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持续有效地沟通。只有这样,学校才能把绩效管理竞争机制广泛用于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激发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挖掘教师的潜能,调动教师情绪,使教师经常处于一种有信心、有活力的状态,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催生强劲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4.
[2]夏正江.我们的教育评价能促进学生发展吗?(上)[J].教育发展研究,2011(2):39.
[3]沈曙红.文化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概念[EB/OL].2010-02-24.
[4]雷蒙德・A・伊诺(RaymondA.Noe)等著,雷丽华译.人力资源管理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5.
[5]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1.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识字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4-0036-05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基础教育新课改理念下中小学教育新师资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为《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提出“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1]
一、小学识字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汉语拼音教学的意义认识不清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把拼音教学的目标定位为:“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汉语拼音教学的意义认识有较大差异性,主要是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其一是教学的观念意识还停留在以前的“教学大纲”对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上,这样就造成内容多、难度大、任务重与时间紧的矛盾;其二是对汉语拼音工具性认识不足。汉语拼音作为识字和学说普通话的有效工具,被视为一根拐棍,伴随着学生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既然是工具、拐棍,就不能作为学习的目的。
(二)盲目提前识字年龄,单纯追求速度与数量
随着信息化社会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对子女的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在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的过分渴望下, 社会上不断有人推行学前识字, 甚至有的识字学习软件提出“3300个汉字,只需要3-6个月的学习,就可让孩子完成一生的识字量……解决了百年来难学的怪圈”,各种婴幼儿识字班纷纷开办, 也就是说, 在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开始的时候, 教师面临的已经不是清一色的“零起点”学生, 而是接受了五花八门“婴幼儿识字”的孩子。
由于很多人对识字教学成绩的评价,往往用一年(一学期)之内识多少字作为唯一标准,甚至有些正式的评估体系也把初期积累的速度和数量当成主要标准给予不适当的强调,如在某《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中提出“拓宽识字途径,增加识字量。实验学生到二年级实验结束,具有相当的自主识字能力,熟练地认识2500-3000个汉字,实现独立阅读,基本无障碍阅读。”
(三)教学方法一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不知道怎样设计活动和游戏,或者缺乏时间进行教学准备,许多教师仍然比较多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
在汉字教学中由于一些具体教学方法以“流派”的方式推出, 各自强调某一特色,相互的吸收变得难以做到,使得教学方法一元化。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整合的实践
(一)传统识字方法综合化
自从有汉字的使用, 就有汉字的教学,识字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2000年由教育部召开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所征集的材料看, 共有40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其中注音识字、韵语识字、分散识字、集中识字、字理识字和字族识字等是最为常用的。
实际上每一种识字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局限性和适用阶段。西南师范大学的涂涛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字源识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中就对韵语识字法、注音识字法、集中识字法和分散识字法等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分析,提出应该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适应汉字学习的复杂情况。因此传统识字教学方法必须综合化,这样一方面促进了每种识字方法的发展;另一方面, 充分发挥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 优化识字教学,从而使识字教学最优化。[3]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识字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利用的一类技术。[2]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很多,本文所指的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1.识字教学与儿童的认知规律
初入学儿童正值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儿童识字的心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将未经解释的视觉信息登记在视觉处理系统(感知字形);二是将登记的视觉信息编码使其代表某些信息(分析字形);三是把编码的信息与对该字特定的记忆表征相连接,发掘表音、表义的线索(声旁、形旁等),从“心理词典”中提取相对应的义项,从而建立音、形、义的联系。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心理词典,必须是他们自己的经验所覆盖、懂得意义的词语才能进入心理词典,汉字必须关联了心理词典才是“已识字”。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拼音教学
(1)通过信息技术,将情境图和语境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学习声母和韵母
一、运用好评价手段,激发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建立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发展评价体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始终记住,评价只是一种教育手段。指导与参与评价,使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不断地取得进步,才是评价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恰当运用评价手段,点燃孩子们的智慧火把,激发孩子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养成乐学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语言能力,从而促进小学的英语教育。
二、采用科学的途径,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标提出: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富兰克林也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参与、去实践、去发现、去总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能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对于学习成绩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鼓励其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对于口语较好的学生,教师应鼓励其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更集中注意力,对所学习内容能主动练习和实践;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后进生,教师则应指导他们积极与他人合作,主动向教师或同学请教;而对于学习自觉性不高的学生,教师可指导其制订简单的英语学习计划。
三、探寻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更应以生活为本,注重语言的实践性。现在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是提倡教师“活用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学工作中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有所选择,科学地进行加工,探寻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新单词导入部分,我通过let’s sing, let’s chant ,let’s act ,let’s play ,listen and do 等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在呈现新知的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实物或图片、肢体语言、多媒体、游戏、简笔画等多种手段来创设真实的情景,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来学会语言,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氛围里同教师一起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教有定则,但教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遵照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工具,充分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四、写好“教学后记”,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