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5: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幼儿健康教育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首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够充分认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幼儿园能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所认识,然而在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实施过程中仅仅使幼儿生理方面及基本物质方面需求得到满足,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内在真正需求往往忽略,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对幼儿实际接收能力往往忽略,往往选择行为治疗方式进行矫正,未能够对是否真正适合幼儿进行考虑。其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性。在幼儿心理发展时期,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幼儿潜在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因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我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来看,其发展时间比较晚,相关理论研究比较少,其所导致结果就是幼儿教育工作者水平比较低。另外,在当期幼儿园教育过程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比较凌乱、分散,缺乏集中性,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大部分都是借鉴其它学科或者较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这些课程与幼儿实际年龄存在很大差异,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适当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整合力度。第三,缺乏充足师资力量及家庭支持。当前幼儿园教师未能够准确把握评价心理健康相关标准以及其效果,由于教师知识缺乏系统性,并且教育实践也存在局限性,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于幼儿心理问题往往不知所措,未能够及时正确进行纠正。此外,在家长方面,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很多家长往往对幼儿心理健康重要性忽视,并且很多家长都不具备相关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教育能力,造成幼儿有一些不良心理问题出现,由此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目前家长所起到作用明显比较落后,与幼儿园教育之间未能够保证同步进行。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对策分析
2.1积极创设对幼儿心理健康成长有利环境
在每个人成长发育过程中,环境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物质环境应当能够对幼儿生理及心理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幼儿园内部整体环境应当保证舒适、安全以及卫生与实用,在幼儿园内对于其材料以及装饰应当对色彩选择进行考虑,应当能够使不同幼儿不同需要整体得到满足,幼儿园应当对自然环境进行合理利用,合理进行布局,幼儿园内装饰应当保证色调柔和,保证与幼儿审美情况相符合。在保证环境舒适、良好基础上,教师应当保持宽容理解态度,对幼儿积极引导,使其能够对周围世界自由主动进行探索,使其身心能够得到良好发展。
2.2积极提升幼儿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
幼儿教育是具有较强专业性的一项工作。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大部分都是幼儿教师,另外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保育工作者也具有一定辅助作用,要求这些工作人员不但要求具备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道德感以及责任意识,所以,创建高素质幼儿教育人才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自身而言,应当积极提升其专业素养以及法治底线意识,要能够对幼教事业以及幼儿真正热爱。在心理学知识方面应当对幼儿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使其心理卫生方面相关知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将心理咨询以及诊断知识掌握,并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对相关心理知识进行有效运用,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使幼儿心理能够保证健康成长。
2.3有效运用家园合作教育模式
对于幼儿生活及学习而言,幼儿园及家庭均占据一定比例,因此,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家庭与幼儿园之间应当积极相互配合。作为幼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对幼儿身体健康发育关注,同时也应当将基本心理学知识掌握,使其能够将正确儿童发展观能够树立起来,对社区以及幼儿园资源应当充分利用。另外,幼儿园应当积极开设专门讲座,以便于能够为家长提供机会,使其对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加充分认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应当对社区以及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积极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庭及幼儿园均能够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积极参与,进而使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较好效果,使幼儿心理健康得到保证,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结语
一、什么是师生间沟通?沟通有何意义?
所谓沟通是指教师与幼儿互相交流,在情感、认识上达成一致的过程,师生间的沟通是建立 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渠道,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成人有时忽视了与幼儿进行沟通,忽视了对幼儿心理需要的满足,以致因父母与孩子缺乏沟通,造成代沟,教师与幼儿缺乏沟通,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因此,成人与幼儿之间需要沟通,在互相沟通中,得到宽容、理解、支持和尊重。而师生间的沟通,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间的了解,在沟通中,幼儿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尊重,使幼儿有一种被重视感,并有一种充分的接纳感,感到自己为教师所关心,喜爱,从而得到一种安全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助于幼儿保持活泼、开朗的情绪,增强对教师的喜爱和信任,乐于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同时,幼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向教师传递他的情绪、情感,使教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与帮助,教师与幼儿能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信任、尊重的关系,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教师良好的个性,是师生间沟通的保证
一般而言,幼儿喜欢和善、耐心、公平,对幼儿有兴趣的教师,不喜欢严厉、批评责骂、惩罚儿童、脾气坏的教师。热情的教师相对冷漠的教师更乐于助人。热情与容许对原来成就水平低、缺乏学业动机的幼儿有良好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教师要利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幼儿。如,我们班上一幼儿,在回答不出计算题时,一本正经地对老师说:“我妈妈说我是吃忘记蛋长大的。”全班幼儿哄堂大笑,这时,教师并没有取笑他,而是诚恳地对他说:“你我只要认真想一想,一定会算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再一起学一学好吗?”游戏时,几个能力强的幼儿也充当起了小老师,耐心地帮助他,终于,使他学会了,他脸上也露出了甜甜的笑,不再以为自己是天生比别人差
三、满足幼儿的需要是师生间沟通的前题
人的需要种类很多,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按需要的指向将其分为七种,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幼儿是社会的人,因而,幼儿具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要求自主,要求被赞扬和被认可,要求负一定的责任。对幼儿被赞扬和被认可需要的适度满足,可激发幼儿的积极情绪,强化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
幼儿的自信心。在师生的沟通中,幼儿感到教师对自己是欣赏的态度,就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 ,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的,乐于与教师进行情感与认识上的交流。如:一次幼儿在绘画时,一名幼儿将海水画成了红色,老师看见后,好奇地问:“咦,你的海水为什么是红色呀?”幼儿见教师没有责怪的意思,便大胆地说:“傍晚,太阳快下山了,把大海照得红通通的,海水就变成红了。”反之,如果教师采用训斥的态度,强令幼儿改正,便得不到沟通的机会,无法了解幼儿内心真实的想法。
四、师生沟通中应掌握的原则
师生沟通过程中,常会因幼儿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主动与人沟通能力差,教师的权威地位等原因阻碍沟通,造成双方沟通的困难或沟通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因此,教师应掌握一些与幼儿沟通的原则。
1.平等的原则
建立人格的平等关系,是师生间沟通的基础,也是幼儿是否愿意、喜欢和教师沟通的关键。我们成人间的沟通,是基于双方人格的平等。而与幼儿沟通时,我们往往会因为他们年龄小、知识少、还不懂事,更因为教师的权威地位而忽视这点,以希望、说教的方式来与他们沟通,“你应该这样做,而不要…… ”忽视了幼儿作为完整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体,使幼儿感受到来自权威的压力,这些都不利于师生间的沟通。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创设主动与幼儿沟通的时机,放下做教师的架子,虚心向他们“请教”,做几回学生。记得有一次,小朋友们都在玩游戏,李缘小朋友能对照着小卡片搭直升飞机,照像机等物,立体感很强。教师主动走过去要求他教给老师,他很惊奇,眼睛睁得很大,仿佛在说:“你是老师,怎么不会呢?”明白了他的心理教师说:“老师也有不会的东西,不会就要向别人学。”听了老师的话,他点了点头,很快他教老师学搭直升飞机,不仅这样,他还乐意教别的小朋友。事后,他充满自信地对别的小朋友说:“老师搭的这个直升飞机,还是我教给她的呢!”第二天一大早,她妈妈就向老师反映李缘在回家路上,跟她说了许多在幼儿园里的事情,了解了李缘在幼儿园的情况。接着晨间活动时,李缘又玩起了昨天的玩具,还等不及地拉着老师的手,告诉老师他的秘密:他最喜欢搭飞机和小汽车,长大了要开汽车……。一件小小的事情,使我们认识到,让幼儿感受老师的平等对待,是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为今后幼儿与教师主动地沟通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我班的李娜小朋友,性格活泼开朗,走路一跳三蹦,喜欢唱歌跳舞,可她刚到幼儿园的时候,不象现在这样,总不能和别的小朋友玩在一起,小朋友说她抢玩具,不给大家玩,她马上就钻到桌子底下去,谁也不理睬。一天上午的桌面游戏才开始,史梦莹就喊起来了:“老师,李娜又抢我的玩具了!”我快步走到他们这组,用眼睛寻找李娜,“她在桌子底下。”一名幼儿批评着李娜说。见此情景,我连忙蹲下去,拉着她的手,向她表示教师没有怪她,并且和她一起玩具。过了一会儿,她对我说:“老师,我想玩史梦莹那边的玩具!”我点点头,一边告诉她,好玩的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办呢?别人的玩具能抢吗?想一个办法来解决,在这样宽松的气氛里,我和她讨论了如何与小伙伴进行交往和游戏 ,如何协调自己和同伴的关系,并且,在以后的活动中,尽量创造机会多让李娜和小伙伴一起游戏 ,同伴告她状的声音渐渐减少了,李娜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再也不会钻桌底了,变得越来越活泼、开朗。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当幼儿在遭遇到冲突或挫折时,他们往往希望寻求成人的同情和接纳。如成人对孩子表现出接纳,会有效地缓解甚至消除幼儿的心理紧张和情绪不安,即使在幼儿的所做所为并不合科乎情理的情况下,教师也要接纳幼儿,等他们情绪的”风雨”过后,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再与幼儿细作理论,这时,幼儿能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幼儿的自尊,更好地解决问题。
2.适时的原则
目前,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显示在幼儿中普遍存在着品行、情绪、人际关系、性格等不同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的溺爱导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恐惧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独生子女从小没有玩伴导致孤僻性格以及缺乏合作意识等等。幼儿教师是幼儿发展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幼儿时期的心理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向幼儿讲授知识,还要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更为重要的是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进行品德的培养。幼儿教师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会对幼儿个性特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的同时,幼儿教师更要重视与幼儿进行情感的交流。
2如何通过情感沟通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2.1以情育人,促进心灵沟通情感亦称感情,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幼儿教师的情感表达与幼儿情感体验息息相关,幼儿教师的某些情绪变化例如欢乐或者忧伤、宽容或者愤怒,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性格特征的培养与发展。作为幼儿教师,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要正确的运用发挥自身情感的感染力,要懂得把握自身的情感表达方式,用积极的情绪对待每一位幼儿,为幼儿营造一个温馨愉快的成长氛围。作为幼儿教师在控制好自身的情感的同时,还要学会从正面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的老师由于语言习惯问题喜欢用喜爱的口吻对幼儿说:“你这个小笨蛋。”然而因为各个时期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不同,有时候幼儿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反而会使他们产生错解,认为老师在责怪他们,不喜欢他们,使得幼儿心灵受到打击。因此,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进行交流时,尽量不要说反语,也不要夹杂地方语言,充满热情的对待每一位幼儿。同时,表达积极情感时可以采用眼神的交流、抚摸、点头、微笑等等,正面积极地表达对幼儿的喜爱,不仅可以增进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幼儿心理健康的氛围幼儿的心理环境包括幼儿学习、生活、活动的全部空间。幼儿安全、友善、积极的情绪状态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支撑。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与幼儿形成亲密的朋友关系,平等的进行交流。幼儿在这种平等、愉快、良好的环境氛围中会逐渐养成活泼、开朗、宽容、自信的健康心理。另外,在集体环境中,幼儿不仅要有教师的爱护和关心,还要与同伴之间建立友好的伙伴关系。如果没有得到其他小朋友的认可,很可能会形成孤僻的性格。面对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和争执,教师应该及时调解。在硬件方面应该及时更新设备以及添加多种多样的材料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教室布置应明亮宽敞,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灵活生动。充分调动起幼儿的求知欲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进幼儿个性特征发展。
2.3正确评价,激发幼儿自信幼儿学会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师的肯定或者否定式幼儿评价自己的标尺。因此,幼儿教师正确的对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做出评价至关重要。在评价过程中,让幼儿在成人的评价和自我发现中,了解自身优点以及不足,正确评价自己行为,树立自信心。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的情感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幼儿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时,自我意识便会显著增强,上进心会得到激发,并且产生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相反,如果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谩骂或者体罚,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自信心也会受到重创。在对幼儿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符合客观性原则。对于每个小朋友不同程度的进步都给与恰当而及时的评价。比如说班级评红花时候,只要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进步,就应该给与积极地鼓励。另外,评价的手段要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由于幼儿阶段的认识是以客观为主,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该以一些形象有效的手段进行评价。现在很多幼儿老师都乐意将小红花作为奖励,而且小朋友也乐意接受。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如果在大中小班长时间延续用这种奖励方式,幼儿便会失去兴趣,产生厌倦的心理。
3结束语
关键词:与孩子共振健康情绪
一切教育的执行切入点都在于“攻心为上”。给予孩子一个健康的身心比任何成绩和成功都更重要,这也是给孩子生命成长最优质礼物。是师者“得生心者,得师道也”。
一、鼓励孩子相信自己
1、赏识优点,唤醒孩子潜意识的自信
知识型的家长,很有先见之明,给予孩子赏识教育和建设性的建议。乡村家庭教育意识薄弱,一些家长忙于工作。许多孩子的心理是否处于健康是不被关注的,更不用说被生活所累的家长会注意到要去赏识孩子了。许多孩子在潜意识里变得自卑,容易自我否定,心理脆弱。所以,在校教师应该关注这方面的孩子,给予更多肯定的力量。
教师必先做到,读懂孩子性格、读懂孩子的需求、读懂孩子的优势和劣势、脆弱的根源、读懂孩子的理想。从目光里投射给孩子欣赏,因为眼神的交流远远胜过一切语言。孩子在你的眼神里读懂了你对他的信任和欣赏后幼儿教育论文,内心那份充实的力量是会永远铭记于心的。语言上有意识地、主动地与孩子谈心,在沟通时有意识地告诉孩子如何发挥优势,告诉孩子如何挖掘自己的潜力。被受肯定了的孩子,在心理会渐渐地与理想中的自己走得更近。
当孩子知道被受关注,被受欣赏,而且在他的身边有这么一个可亲可沟通的人在欣赏着他、关怀着他、支持着他。孩子会相信,有人相信他时,他也会相信自己的。而日积月累的这种赏识,将会给孩子带来源源不断的自信心。
2、给予平台,营造孩子潜意识的自信
许多孩子很活泼,从来都是表现中的主角,而更值得我们教育者留心注意的是那些默默在观望的孩子。在他们的心理,他们也期望能活跃地去展示自己,可是平台的局限、能力的玄殊,他们只能是被忽略了,而成为了观望者。一大部份人不敢挑战自己、怕出糗而关闭了自己的活跃的心智。我们时不时制造机会,创造表现的平台,让孩子通过展示自己获得更多的锻炼,通过各种表现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创造一个自信的自我。
3、创造氛围,提升孩子潜意识的自信
来自长者的欣赏会给孩子很大的鼓舞和暗示,让孩子充满信心;同样创造一个懂得互相赏识的群体氛围,更能让孩子潜意识的自信持续一生。
在群体中,让孩子通过互相欣赏,来赞美别人给同伴以鼓励;同样别人也会通过赏识给予他鼓励。这样的群体里流动着人性温暖的一面,孩子懂得给予赏识并同时被赏识着,我想健康自信的种子会深深地埋在他灵动的灵魂里一辈子的。
二、化解孩子情绪的包袱
现代社会浮澡、人性腐化、不良的风气还没全部清除。在乡村,一些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的地区幼儿教育论文,人文素养较差的地区,许多孩子由于从小的耳濡目染,早就不知不觉地养成了许多自己全然不知的坏习惯和坏情绪。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认识并消除,那么这些坏习惯和坏情绪将会导致孩子演化出许多不良的问题,严重地影响其心智的健康成长论文范文。
1、透视孩子内在的不良情绪
许多孩子因为其父母的不良情绪而受其感染;有些孩子则因为与父母沟通不来,而内心受到许多的疮伤;还有些孩子因为家庭内部关系的种种矛盾,而造成内心的许多消极情绪……孩子正在成长的路上,他们缺乏对外在环境的理性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也缺乏相应的内在抗体去面对出现在他们周遭的种种不良氛围。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让我们带上一双透视眼多关怀一下孩子的表现情况,是哪些内心障碍、心理疾病和困惑的情绪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心智成长?当我们为孩子们找到这些病源的时候,那么孩子就多了一米阳光的健康力量。
2、排解孩子内在的不良情绪
聪明、阳光型的孩子在内心有问题,会懂得及时寻书问师找人排解。若遇到孩子是封闭型、忧郁型、浮燥型、粗鲁型的,那么这类型的孩子的排解能力,就得多多关注了。这群孩子更多的缺乏正确的观念,和理智的心态,所以他们几乎是排解不了自己出现的不良情绪问题。有时甚至还会因为性格因素让不良情绪加速恶性循环。为此,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就得多下点心力了。
平时,我就积累了这些好方法: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欢玩的游戏、活动、运动;与孩子共谈心,尊重他们的感受,倾听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面对问题的正念;和孩子一起出谋划策改变自己的心态;约其他孩子出谋划策从侧面帮助他排解情绪和心理问题。
3、酝酿孩子内在自我调节的能力
师者最好授之以渔。在成长路上的孩子,给他们最好的礼物就是面对问题时的那份强大的内在心态。我们帮助他们有意识地懂得自我调节,让他们自己懂得去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
除了许多心灵书籍、和经典的故事、影片有助于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我想更多的还是在面对真时情境时的那份心态磨练,更能让孩子获得成熟的内在心智和自我调节能力。所以,校内应该定时开设些心态课程,让孩子学会面对,学会调节心态,并形成积极向上的成长心态。
三、激励孩子发挥内在活力
每个孩子都是一股新生幼儿教育论文,只是潜能是否有在成长的关键期被其充分发挥否。我想我们都应该给孩子更多开拓未来的力量。
1、引领孩子认识自己的未来
孩子是有梦、有信力、有冲劲、有灵气的,他们需要我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暗示和肯定。让孩子认识自己的未来有无限的开拓力,有美好的前途、一切梦想皆有可能实现,并且一定实现,以激荡起孩子内心那股火热的追求之心。给孩子这般的信力,孩子也会发挥其内在的心力开拓他梦想的领域的。
2、提升孩子内在的竞争意识
只有在对比中,才能彰显能力的水平;只有在竞争中,才能磨练内在的成熟心智。而给孩子正确的竞争意识,等于给予了孩子最丰硕的勇气。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会快乐面对,学会成长,学会如何竞技,学会如何去创造……一步步地走向那个成熟的自己.教育的真谛全在于此。
鼓励孩子相信自己,化解孩子情绪的包袱,激励孩子发挥内在活力。因为他们是新生,拥有创造的天赋;他们是灵者,禀有伟人的纯粹.也许是岁月生活、环境在造化他们;亦或许是他们在造化他们自己。做为师者,想给一颗颗正在丰硕成长的灵魂一点柬言,相信他们用得上;想给一个个正在追求的生命一点力量,相信他们一定用得上。生活、学习就应为自己健康的身体和心智添彩。与孩子们共振健康的情绪当是重中之重、势在必行。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
在谈到幼儿心理健康这个定义的同时,我们不可回避的就是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具体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涵义,我们在这里可以引用一种说法。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二、欣赏孩子并让孩子学会与同伴交往
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他们品德形成的基础。在幼儿教育中,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幼儿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为他们自身的品德素养。一是用游戏化的生活培养幼儿学习的习惯。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游戏是分不开的。他们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老师在引导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选择与幼儿学习息息相关的生活和游戏内容,通过不断的操作、探究、重复和延续,来帮助幼儿形成爱学习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是以表扬、鼓励为主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渴望成人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成人一个和蔼可亲的眼神、微笑、轻轻的扶摸、点头、拥抱、亲吻等等,都将鼓励幼儿的信心。教师在幼儿生活中要乐于发现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惩罚,使幼儿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合理正当要求,教师要尽量满足,条件不成熟时,要正面回答和引导,而不能粗暴对待,使幼儿产生自卑心理。三是用温和的态度改掉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当幼儿做了错事时,要耐心细致地关怀、爱护、引导,而不能粗暴地训斥,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三、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的心理健康,植根于家庭,成型于学校,发展于社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身体力行,还需要学校尤其是幼儿园的专业系统地科学培育,当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1、把“根”植正,为孩子上好第一堂“。父母是英才的第一任老师。幼儿首先接触的就是他的父母,率先效仿的对心理健康课”象同样也是他身边的亲人。因此,父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是何其重要啊!
幼儿心理的绝大成分是父母潜意识缩影,父母心理健康,幼儿就很少有心理疾病。在这方面,古代圣贤就做的很好,我们津津乐道的《三字经》中,“子不教,父之过”,责任分割的十分明确。“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的故事,成为后世教子的典范,为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寻找芳邻,这恐怕不是我们所有父母都能做到的。我们在介绍某位有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时,都离不开一句“自幼受家庭教育的良好熏陶”。我们这些身为父母的人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物质条件,还要用我们良好的品行去教育和影响孩子,而不能说的和做的大相径庭,让孩子的视野处于迷蒙状态。比如,教育孩子吸烟有害,自己却每天烧两包烟;告诉孩子在走路时有序谦让,自己却横冲直撞。你想,那样的教育能有多大的说服力呀!正面教育,反面实践,不就是当着孩子的面自己抽自己嘴巴子吗?戴上了虚伪的面具,却丢失了做父亲的尊严。
2、把“型”整好,接受学校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育的系统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容置疑,但学校教育在心理健康的培养方面却存在不少缺失,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全社会对心理健康关注的程度不够,换言之,那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来认识。学校应该聘请心理咨询师,根据幼儿心理特点安排相应的课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孩子在玩耍中身心得到净化和成长。在这一点上,城镇学校要优于农村学校,发达地区要领先于欠发达地区。
3,把路铺平,营造全民关心幼儿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我们大家都有孩子,幼儿的心理健康关乎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前些年有句很响亮的口号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今天看来,一点也不过时。为了你的孩子,为了我的孩子,为了我们大家的孩子,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幼儿的心理健康。首先,电视电影分级应该列入重要日程,凶杀、枪战、暴力、情爱等节目应淡出孩子们的视线,那些天真的童趣、纯真的友谊、乐观的心态、丰富的想象、团结的集体、奋斗的快乐应该成为孩子们的首选。其次,图书出版工作者,要编印格调高雅、积极向上、可读性强的儿童读物,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取知识,还能使孩子心理更健康。再次,医院要开设儿童心理健康门诊,像治疗身体疾病那样,关注孩子的心理疾病。最后,民政审判部门,要从有利于幼儿成长的角度出发,切实维护幼儿在家庭婚姻的解体中的权益,不能因为我们的工作疏漏而加重幼儿的心理负担,尽量把孩子的心理压力降到最低点。社会救济也应优先考虑孤儿、贫困儿童的生活教育的抚恤问题,使我们的孩子享受尽可能多的来之于家庭的政府的社会的温暖,对于他培育健康的心态极其有益。
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徐建成著,甘肃文化出版社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王铁军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等杂志
4、中国学期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理论卷
5、尊重幼儿的自主意识---幼儿园管理案例(一)
6、时刻关注孩子心理需求---幼儿园管理案例(二)
关键词:心理课; 幼儿; 辅导理念; 辅导目标; 素材; 形式;
2012年, 由钟志农老师主编的《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丛书》出版, 在丛书中钟老师带领我们解构了小学、初中、高中、职高不同阶段孩子适合的活动主题, 也让我们的心理活动课有了整体框架与方案。但多数孩子的上学时代是从幼儿园开始, 那么幼儿园的孩子适合上心理活动课吗?
当我们去翻开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心中就会有答案:幼儿园的孩子也适合上心理课。《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健康领域中的两个维度目标 (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适应能力) 以及社会领域中的六个维度目标 (愿意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表现、关心尊重他人、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具有初步的归属感) 和我们的心理活动课的内容框架是相符合的。所以, 如果能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和孩子们来聊这些话题, 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很有帮助的。
最近的一次幼儿心理活动课评比中发现, 若要在幼儿园更好地落实心理活动课, 我们还要做好以下若干方面的准备。
一、辅导理念的把握
理念就是对于一个问题我们是怎么想的, 怎么认识的, 怎么思考的。理念统领着设计, 统领着方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理念, 简单地说, 就是在设计心理辅导课之前我们要思考三个问题:我要上什么?我要上的内容学生需要吗?我要上的内容和我接触的这个学生群体相适宜吗?
面对第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不知道答案, 就到学生那里去寻找。去观察学生都会遇到什么问题或者事情, 如果学生们遇到的这些事情给他们带来了困扰或者以他们自身能力不能很好应对, 那么这些问题就可以成为我们设计心理课的出发点。
在此次评比中, 一节以“第一次”为主题的活动课, 通过讲述小女孩第一次独自上街买东西而让学生有所思考。但这节课听下来, 我不清楚老师是想把上课重心放在情绪体验上还是独立做事的成功体验、增强自我效能上。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频繁提及各类情绪, 但上课内容更多是放在成功体验上, 这很明显的就是上课之前主题范围的把握不清, 不知道到底要上什么。
“看得见的情绪”课上, 教师的整体主题思路是清晰的, 但是在具体的概念操作上还有待商榷。在上课过程中, 老师告诉学生什么是嫉妒:“嫉妒是指别人拥有的东西而你没有, 这时候你就会非常的生气、难过、郁闷。”而如果我们认真思考的话, 其实会发现, 当看到别人拥有的东西自己没有时, 还有可能产生另外一种情绪体验, 即“羡慕”, 而非一定是“嫉妒”。羡慕和嫉妒之间的心理成分是不一样的, 而且处理方式也会不同。心理课我们强调体验, 但也有一部分重要功能是认知, 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 认识要恰当, 不要误导。
“第一次”和“看得见的情绪”这两节课还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第三个问题。在“第一次”这节课上, 老师在上课一开始便询问学生第一次做一件事时是否害怕和紧张, 之后又玩了一个活动“挑战十厘米宽独木桥”, 询问学生感受, 而大班孩子们的回答都是“不害怕很开心”,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个很尴尬的事情:老师的预设和孩子们的现场生成答案是不一致的。在“看得见的情绪”课上, 老师请学生把各类情绪的表情画出来, 包括嫉妒。但当老师刚说出口时孩子们马上的反应就是“老师, 嫉妒我画不来”, 而且在画的过程中孩子们又再次提到不会画, 而老师都没有给予指导。所以, 当我们去呈现上课内容时, 我们一定要思考这个阶段孩子的理解能力是在哪个层次上。同样的心理主题在不同阶段都可以上, 但不同阶段的内容层次、内容难易、内容范围是不同的。
在此次上课中, 很多老师都把主题放在了情绪上, 有害怕、有开心、有生气、有嫉妒。在情绪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把情绪分成初级情绪 (存在于人和其他动物身上共有的) 和次级情绪 (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而后期形成的) 。初级情绪包括喜、怒、哀、惧、惊 (快乐、愤怒、悲哀、恐惧、惊奇) , 我们可以在面部表情或者肢体语言上明显传达出来, 而次级情绪更多体现在内心层面上, 所以学生很难直接表达出来。另外, 虽然我们的很多老师把上课主题放在情绪上, 但在生活中我们对孩子们内心情绪感受的关注很少, 更多在乎的是成效, 孩子们即使有情绪也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进行情绪表达。所以, 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何在上课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说“我不知道怎么画嫉妒”。
二、辅导目标的澄清
上课之前, 明确该阶段孩子的上课需要, 确保上课的内容和这个阶段孩子相符, 那么上课的主题也就确定下来了。之后我们要思考的就是辅导目标。辅导目标简单说就是希望这节课结束后达到什么效果。在这次评比过程中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我们要求老师上课之前上交一份教案, 但是教案中没有一个人描述辅导目标, 上来就是辅导设计, 我们需要通过他们的辅导设计来推测他们上课的辅导目标。
一个好的辅导目标有三个原则:辅导目标明确且清晰, 辅导目标集中, 辅导目标可操作。在此次评比中, 让人对辅导目标有深刻印象的是这两节课:一节是“想变勇敢吗?”, 一节是“我不怕”。两节课题目不一样, 但上课主题与内容完全一致, 讲述的是学生生活中害怕的内容。“想变勇敢吗?”一课上, 教师询问学生生活中害怕的事情, 并想出变勇敢的方法;而“我不怕”一课则把害怕的情景直接聚焦在孩子们害怕晚上独自一个人睡觉上, 而且通过情景设置加上音效配合, 学生有很直接的感受, 之后教师和学生交流有哪些办法可以让自己能一个人睡觉, 更加勇敢。
比较发现, “想变勇敢吗?”对辅导目标的操作是广而宽、泛而浅, 而“我不怕”对辅导目标的操作是小而深、精而炼, 后者的辅导目标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同样是以“害怕”为主题, 不同阶段害怕的情景会不一样, 幼儿阶段怕黑、怕鬼, 到了高中阶段怕考试、怕演讲, 而且不同阶段我们教授学生的应对方法不一, 在高中阶段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懂得害怕背后隐藏的积极意义。
此外, 一个好的辅导课要实现以下三个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这节课我想让学生了解和理解什么”“这节课我想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什么”“这节课我想让学生学会和尝试什么”。一节“小熊笑了”让孩子们体验到开心所带来的愉悦心情, 并教会孩子们如何能够开心地欢笑;一节“小兔别害羞”让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样的表现是害羞, 并引导孩子们如何从害羞变得在交往中更加主动;一节“我不怕”让孩子们感受害怕后的身体反应, 并学会如何克服自己的害怕。所以, 这三节课都完成了一定的辅导目标。
三、辅导素材和辅导形式的选择
在一个完整的辅导课程中, 我们经常引用很多素材来帮助我们呈现问题情境, 而素材选用过程一定要慎重。在一节“消气商店”的课上, 老师引用了“鹅小姐嫌自己肥而生气”, 邀请孩子们一起商量减肥的办法。如果老师上课之前对这个素材有所思考的话, 就会发现这个素材放在大班孩子们身上是不适宜的。且在这节课中老师不间断同时使用三个素材“鹅小姐嫌自己肥而生气”“熊大哥拳击比赛失败而生气”“小红帽和朋友吵架而生气”, 三个素材案例相似, 让人感觉课堂过于累赘, 问题多而又没有解决情境中主人公的根本问题。如果可以深度解决一个适合这个阶段孩子们的问题情境, 其效果将会更好。
在上辅导课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选用一定的活动形式让课堂更加有效, 例如经典AB剧, 让学生做出两种答案中的一种选择。在“第一次”的课上, 老师就使用了这个活动形式。AB剧的确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 但它需要孩子们有足够的自我思考能力并做出独立判断而非盲从, 我们需要思考这样的形式是否适合幼儿阶段。
不同阶段的孩子适合的心理活动形式是不同的:小学阶段以游戏为主, 初中阶段是游戏讨论结合, 高中阶段以讨论为主。按照这个的逻辑, 在幼儿阶段, 应用更多的活动形式应该是游戏辅导。比如“在看得见的情绪”一课上, 老师一开始教孩子们玩类似抢位置的鳄鱼岛游戏, 让孩子们直接体验情绪, 这样的环节设计比“想变勇敢”和“我不怕”的直接询问效果会更好, 因为孩子们直接在互动中增强了感受。
在“小兔别害羞”中, 老师让孩子们自己随机挑选一个手指玩偶贴贴在手指上, 并在配乐下玩“找个朋友碰一碰”的游戏, 孩子们很开心, 因为游戏的设置和孩子们的年龄段是相符的, 既暖心又可爱。所以, 活动形式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年龄阶段特点。
还有一点要注意, 如果活动形式给孩子们带来误解, 那还不如干脆不要选择使用。一节“猜猜我有多爱你”课中, 老师请孩子们伸开双手比谁的爱更多, 告诉学生“谁的手伸得长谁的爱就更多”。但是孩子的身体条件本身就不同, 有人手长有人手短, 是不能拿来比较的。活动不只是为了活动, 活动一定是为了活动目标而服务的。
关键词:家庭教育; 幼儿; 心理健康; 导向作用;
引言
在医学领域, 关于健康的界定停留在生理上的健康层面, 以人的生理特征为主, 但是在心理学领域, 一个人的健康与否完全取决于人的心态。在今天, 健康是评价每一名社会成员进步的标准, 尤其在幼儿的成长阶段, 心理健康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 很多家长对幼儿的健康仅仅是停留在生理健康上, 以生理特征为主要的标准, 并不涉及精神领域, 所以家长在儿童心理健康上的忽视越来越明显。但是,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很多关于中国青少年犯罪的报道越来越多, 对社会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推动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相关调查显示, 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相关性, 教育方式、家长的学历与道德修养等, 成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关键因素。由此,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得到中国家长的关注, 也应该得到社会成员的关注,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形成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正确导向, 才能够为幼儿心理健康提供诸多益处。
一、家庭教育与幼儿教育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 良好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家是一个人的避风港, 是一个人精神的栖息地, 即使一个人在社会上遇到一些艰难险阻, 只要一回到家, 便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幼儿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关怀, 当父母对子女提供较多关怀的时候, 子女便可以在父母的关爱下健康的成长, 形成健全的人格, 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关键的作用;反之, 如果父母在幼儿教育中缺少关爱, 或者过分地溺爱, 则会影响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 家长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教育观念, 对幼儿心理健康形成较大的影响。
2. 健康的幼儿心理有助于家庭内部的和谐
伴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中国家长在国家优生优育政策的指引下, 对子女教育上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尽管最近两年中国出台了“二孩”政策, 但是中国家长重视子女教育的观念已经形成, 新的生育政策并没有对中国的家长产生影响。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 往往会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参加一些家长认为有作用的早教班, 为了让子女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很多家长会为孩子制定一些饮食计划, 使得子女能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 在家长的精心培育下, 很多幼儿获得了心理与生理上的健康, 为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创造了条件。
二、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
1. 家庭教养方式
当前中国的很多家长对儿童生理健康方面过分地关注, 但是对心理健康指导上却缺乏一定的关注。很多家长过多地宠爱幼儿, 在日常饮食中以健康食材为主, 但是心理健康上考虑的成分并不多, 比如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上、幼儿情感满足等方面, 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使得幼儿形成了较多的依赖感, 抗挫折的能力变弱。其实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 与家长对幼儿家庭教养方面的缺失有关, 使得幼儿连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却没有, 无法实现生活上的自理, 影响幼儿教育的正常推进。
2. 家长榜样效应
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行为习惯会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 并且会对子女未来的成长起到引导作用。目前, 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仍然以传统的教育理念为主, 当孩子在生活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时候, 家长往往会因为子女犯错而大打出手, 对子女的教育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1]。因为家长的行为已经对子女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甚至是形成了子女初始社会化阶段的人格特征。幼儿处于人生阶段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 很多生活中常用的语言都是在幼儿阶段形成的, 其中也包括一些幼儿的前期思想。因此, 家长在幼儿成长阶段会给孩子形成榜样效应, 由此, 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形成影响。
3. 家庭结构
不同家庭结构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形成影响, 一般而言,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的人口结构, 在家庭社会学领域, 关于家庭结构有以下几种, 分别是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等, 在今天, 核心家庭是常见的家庭形式, 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 形成了良好的家庭氛围, 并且对幼儿心理健康发挥着较大的功效。但是, 单亲家庭在中国社会也比较常见, 一般而言, 不完整的家庭便不会产生完整的教育体制, 也不会形成规范化的家庭教育, 残缺的家庭经常会使孩子感到孤独,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 会形成幼儿心理上的压抑感, 如果不能够使幼儿的这种情感得到控制, 会极大地损伤幼儿的心理健康。
4. 祖辈与保姆代养
目前, 中国的很多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而没有过多的时间照顾子女, 很多家长出于对子女健康的考虑, 往往会将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家里, 由其父母帮忙照看, 但是由于“隔代亲”的缘故, 很多孩子在爷爷奶奶身边尽管在衣食住行上得到了关注, 但是在心理健康方面却得不到应有的关爱, 因为爷爷奶奶的溺爱, 严重影响幼儿心智的形成。除此之外, 还有一部分家长, 聘请保姆照顾子女, 使得自己能够安心工作, 但是由于现阶段中国保姆良莠不齐, 文化素质不高, 导致孩子的一言一行与保姆相近, 使得家长的后续教育工作难以为继。由此可知, 祖辈与保姆代养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5. 家长较高的期望值
由于当今中国社会处于激烈的竞争中, 很多家长身处竞争压力较大的社会中, 深深地意识到只有个人能力强才能够在今天的社会中立足。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 由于“望子成女、望女成凤”的迫切心理, 使得很多家长在对子女的日常教育过程中, 经常会讲述一些个人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现身说法, 让子女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 由于幼儿年龄尚轻, 对生活充满了期待, 并且以自己强大的想象力幻想着美好的未来。但父母在生活中对子女传输负面情绪时, 会给幼儿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 甚至会因为幼儿平时表现不佳受到家长的大声呵斥, 极大地挫伤了幼儿的自尊心[2]。
6. 重智轻德
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理念的指引下, 很多家长过分地重视子女的智力开发, 经常参加一些教育培训, 让孩子过早地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以此来打好学习提前量, 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在班级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提供条件。尽管家长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部分家长为了能够提升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子女的德育教育, 使得很多幼儿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者。其实, “要想成才, 先要成人”这句古语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可是, 中国的很多家长往往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 除了学习之外, 对子女是百依百顺, 从而形成了子女任性、自私的心理, 并且很少地考虑到别人的感受, 仅仅以个人为中心。这种重智轻德的家庭教育, 会给子女的健康心理的养成造成阻碍。
三、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措施
1. 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家长性,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往往会给子女制订诸多的计划, 并且监督子女的日常生活, 其实这种对子女的严格管束最早起源于幼儿园时期。中国大部分家长认为从小就应该培养孩子的性格, 在具体的生活中, 引导孩子做中规中矩的学生, 以此来获得教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但是, 在家长这种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孩子, 尽管在智力水平上没有差别, 但是性格方面却表现得孤僻, 意志力不强等等, 使得很大一部分幼儿抗挫折能力不强, 即使遇到很小的困难也会萎靡不振, 影响后期的学习与生活。为此, 中国的家长一定要转变当前的教育观念, 以积极的心态影响幼儿, 彰显幼儿的个性, 并且引导子女锻炼坚强的意志, 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2. 管理幼儿情绪
“性格决定人生”这句至理名言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 不仅仅依赖于良好的智力水平, 更多的是取决于一个人是否具备良好的性格。由此可见,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 家长对幼儿情绪上的管理很重要。对于子女来讲, 家庭便是发泄情感的最佳场所, 因此, 家长在幼儿性格形成中一定要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 否则会对幼儿性格形成障碍。家长在幼儿教育中, 应该做幼儿的朋友, 当子女有不良情绪产生时, 应该帮助其及时地调整, 并且与子女心平气和地分析, 理顺子女的情绪。如果家长没有能力对子女的情绪进行疏导, 则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通过社会心理辅导机构与家庭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式, 促进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 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 培养子女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 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直面学习生活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问题。
3. 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沟通是建立良好家庭关系的重要桥梁, 在一个家庭中, 沟通所具有的功效往往是最大的。目前,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远远地超越了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 使得中国的很多家长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 以期能够给子女带来诸多的物质保障。但是仅仅在物质上给子女带来优越的生活条件并不能从心理上给子女做引导, 建立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良性关系有赖于双方之间的沟通, 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够取得彼此的信任, 为幼儿心理健康的养成发挥功效。幼儿在成长时期, 最希望得到的便是父母的关爱, 很多时候, 父母简单的一句话或者一个细小的动作, 都会给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因此, 中国的家长不应该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上的给予, 更多的应该是与子女进行沟通与交流, 建立良性的沟通机制。具体而言, 父母可以在工作之余为子女讲讲故事、谈谈心等, 或者参与一些户外活动, 增进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为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做铺垫工作。
4. 采用奖罚分明的教育方式
在幼儿家庭教育中, 经常会出现两个极端, 有一部分家长为了给孩子树立信心, 往往会过分地表扬子女, 尽管子女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但是很多家长会把小事夸大, 进行大量的奖励, 使得子女在褒奖中迷失了方向, 忘乎所以、自高自大, 久而久之会形成子女自负的心态, 不利于将来良好性格的养成[3]。还有一部分家长, 由于对子女抱有过高的期望, 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无论在哪个方面都是最优秀的, 为此, 对子女管束得相当严格, 即使子女出现了一些小的问题, 家长也会大声呵斥, 严重的还会采取惩罚措施, 使得子女在之下生活, 缺乏生活上的信心。为此, 家长在幼儿教育中, 应该采用奖罚分明的教育方式, 既能够及时地纠正子女的错误,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子女奖励, 鼓励子女继续努力。家长要掌握好“奖”与“罚”的度, 时刻注意子女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帮助幼儿树立健康的心态, 从而培养健康的幼儿心理。
5. 与幼儿园教师合作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仅仅依靠家庭单方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健康的幼儿心理是需要建立在家庭、社会、学校三个维度之上的, 只有通过三方的联动机制, 才能够形成良好的幼儿心理, 如果缺少与幼儿园教师的交流与沟通, 则会出现家庭教育方向的偏差, 达不到幼儿教育的社会目标。因此, 家长有必要与幼儿园教师建立合作机制, 多数情况下, 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沟通, 能够帮助家长充分地了解幼儿。因为从目前的幼儿教育来看, 家长陪同子女的时间远远比不上教师, 子女几乎每一天都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或者是参与课外活动, 尤其是一些幼儿集体活动, 教师可以从各项集体活动中了解幼儿的性格特征。所以在很多时候, 幼儿教师对幼儿的了解多于家长对幼儿的了解。为此, 家长要想树立幼儿正确的思想观念, 往往要与幼儿教师建立合作机制, 与教师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 通过双方的沟通, 实现对幼儿心理健康的辅导。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家庭环境以及家庭关系会对幼儿教育形成重要的影响力。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 幼儿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家长榜样效应、家庭结构、祖辈与保姆代养、家长较高的期望值五个方面息息相关。为此, 中国家长应该注意到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为了提升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应该发挥家庭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导向作用, 根据幼儿的生活实际, 及时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 改变家长教育观念与管理幼儿的情绪, 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并且采用奖罚分明的教育方式, 加强家长与幼儿园教师之间的合作, 从而重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教师、社会三方的协作, 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运转, 为中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做出贡献, 完善中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工作尽管会有很多的困难, 但是只要家长能够树立信心, 便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任静, 杨梅先, 程家明.家庭教育中幼儿心理健康的引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 (14) :2124—2125.
[2]曹新茹, 李梅.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干预措施[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25 (4) :87—88.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297-01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正如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 “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健康的身体是一切动力之源,它能激发幼儿兴趣、体验运动快乐、培养健康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在活动中创设合理的环境、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家园配合达成共识,才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体验到活动的乐趣,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创设良好环境,激发活动兴趣
环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作用,优良的环境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利武器。因此,幼儿园应当重视创设健康的物质生活和良好心理环境,为幼儿创造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营造出健康和谐的氛围,真正实现幼儿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功能,让物体与空间更有益于幼儿的健康,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1.1创设运动的环境。俗话说:“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在于他的亲身体验和尝试。造型独特、富有童趣、颜色鲜艳的户外器械能激发幼儿想玩、爱玩的愿望,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在尽情的玩耍中,幼儿进行了爬、跳、走、钻等体育技能的练习,同时又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幼儿进行了交谈、分享,学习了互助、锻炼了勇敢和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形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1.2创设多彩的环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幼儿园、班级中色彩鲜艳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环境布置自然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让孩子们在对美的探索与发现中不知不觉地对健康知识有所了解。如:通过班级、园所的墙饰布置、家教园地、教育专栏等,让幼儿了解了有关的健康常识及日常中基本的行为准则、警示标志等,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的进行运用。
1.3创设规范的环境。幼儿是环境的主人。我们要创设宽松的、安全的、开放的、丰富的、满足幼儿需求的规范环境,让幼儿在整日生活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在规范的环境中尽早建立起各种良好的健康行为。如,园内设置警示标志、大型活动器械配备安全督导员、玩具架上标明归类标识、自来水龙头旁粘贴洗手图示、就餐时播放轻音乐等,同时注重结合各项活动,例如:社会活动“整洁的幼儿园”、“美丽的新居”、班级的值日生、绿色小卫士工作等。让幼儿在宽松、愉快、自主的氛围中养成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
2自制体育器械,体验活动乐趣
《纲要》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目标,而材料的提供与使用是让幼儿喜欢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应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制作户外体育器械,鼓励幼儿大胆尝,让幼儿体验成就。这样才能在户外健康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2.1自制幼儿喜爱的器械。《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教具、玩具。自制的体育器械有形象、实用、灵活等特点,它能激发幼儿想玩、爱玩、创新玩的愿望,对幼儿的体能锻炼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如,用毛线编成的辫子,孩子们别在裤子后当做尾巴抓着玩、绑在头上当做“能者神龟”的头饰跑着玩、手持辫子可当做鞭子甩着玩等。它灵活多样玩法让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成了孩子最爱玩的户外器械之一。又如,用布缝成的动物头饰形象逼真、富有动感让孩子们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这种感觉的刺激下,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拿起沙包用力的朝他投去,在一遍一遍的游戏中孩子们练习了投掷,达到了锻炼的效果。
2.2让幼儿参与制作器械。幼儿参与制作的体育器械能提升活动的效果。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强调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实践也同样证明,让幼儿动手制作的活动器材是幼儿的劳动成果,幼儿对它充满了感情,在使用过程中幼儿会想办法充分地表现它、利用它。所以不论运动能力好的、坏的幼儿都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如:在体育活动“多变的纸球”中,老师先教孩子们自制纸球,后让幼儿拿着自制的纸球参与活动,整个活动中幼儿兴致极高,嘴里还不停地与同伴、老师分享:“这是我做的纸球”、“我的纸球更圆、更结实”等等。整个过程中老师明显感觉到孩子们充满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对纸球的喜爱,又进一步激起了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提升了活动的效果。
3探索一物多玩,培养创新能力
“一物多玩”是一种求新求异、设法打破框框条条的束缚而不断尝试、创新新玩法、体验成功与快乐的游戏。它能提高幼儿参加户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创造的乐趣,在创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快乐的交往、自发的练习来促进幼儿身体的健康。
3.1提供的材料应具有一物多玩的可能性。幼儿期的想象力非常活跃,让想象尝试着变成现实是幼儿很乐意干的事。一物多玩活动的前提就是所选的游戏材料要可变化,蕴含着多种多样的玩法,充盈着丰富的探索空间。如:“圈”,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摆弄,开发出既可套、滚、穿着玩,又可作当方向盘圈玩开汽车、开火车游戏等,也可将圈放在地上跳——双脚跳、花样跳、侧跳等,还能当作道具用等。可见提供的材料本身要具有多种玩法的可能,这样既符合幼儿兴趣、要求、让幼儿在自主的活动中诱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又在自由主动探索、求新中引起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3.2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探索和思考。教师对幼儿的支持、鼓励是幼儿积极参与“一物多玩”的源泉和动力。在运动游戏中,教师要以发展幼儿主动性为首要任务,让幼儿成为主动和成功的探索者与学习者。如,在体育活动“多变的纸球”中,为了避免给幼儿暗示与局限,老师并不做讲解示范,让幼儿凭着自己的意愿随意玩,并及时启发幼儿动脑筋想一想:“纸球可以怎样玩?要和别人玩得不一样”等等,当发现创新玩法的幼儿时及时进行表扬,让幼儿在老师的支持与鼓励下大胆的想象与创新——发现一物多玩的方法,在一物多玩的探索中发展了幼儿体能与创新能力。
3.3“合作”丰富一物多玩的内容。面对活动器材,每位幼儿的玩法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幼儿间相互合作,就能玩出更多的花样来。如,“圈”合作着玩,能排成长队跳圈、一个跟着一个套着当做长龙、集体玩游戏“红绿灯”等,玩法明显增加。当相互的合作游戏中遇见问题时,孩子们能一起动脑筋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共同交流和享受其中的乐趣。可见同伴间的合作,既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又激发和培养了幼儿的体育兴趣,提高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注重家园合作,拓展教育空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家园同步共同教育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1丰富家长知识。俗话说:“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任何活动的开展如果能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灵活授课、加强沟通、资源共享”是家园共育的重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家长的健康知识,引领了家长的健康行为,还达成了教育共识。如:幼儿园的宣传栏、壁画、班级中的家教园地、幼儿园网站、家园联系册、亲情小报、家访、家长会等,是传授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途径,要把幼儿园与家庭构建成一个合作、对话、一致、互补的环境,让健康教育更有效地开展。
4.2开展亲子活动。 为了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对孩子健康教育的方法及理念,除了必要的宣传外,还可利用节、假日邀请家长参与园里的活动。如,通过“双休日的小小运动会”、“家园健康知识大比拼” “三八---我的育儿经”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家长在浓浓的气氛中,感受了幼儿园的教育,了解了自己孩子的情况,增强健康教育的意识。
4.3加强经验交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终生老师,孩子与家长相处的时间比教师多,因此,家长和教师相比,更了解自己孩子的脾气、性格与兴趣爱好,在教育孩子方面或多或少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因此,如果我们重视家长工作,努力做好家长工作,平时能多开展一些诸如“家长座谈会”、“育儿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家长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对家长来说可互相借鉴,学习良好经验。教师来说,无疑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因为,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以便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使自己不断地成长起来。
总之,在活动中我们必须明确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健康教育所包含的内容,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设合理的环境、提供丰富的器械,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勤于研究,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健康教育初探 》 幼儿园论文(教育网)
我区在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托村(社区)妇女儿童之家,进一步拓展社会家庭教育阵地,加强村(社区)家长学校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根据各村(社区)的特点,我们通过“假日讲堂”、“周末讲堂”、“小候鸟图书室”、“儿童快乐家园”等,开展常态化的指导服务,把家庭教育与丰富多彩的兴趣、文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寒暑假、周末时间,开展 “亲子共读一本书”、“亲子一天游”、“妈妈,我向对您说”演讲比赛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尊老、爱幼、勤学、谦让等优秀品德的培养活动中,指导家长培养孩子学习、行为、思想等方面的好习惯。同时开展“家庭教育进社区”活动,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和报告会,组织开展优秀家庭教育论文征集、“优秀家风家训征集”等评选活动,深受家长欢迎。
人才队伍是家庭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撑。作为区级层面,队伍力量比较薄弱,没有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可以借力。对此,我们一方面外请高层次的专家授课,并通过聘任心理咨询师、顾问、兼职讲师等方式建立关系,定期授课、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对内挖掘潜力,完善人才库建设,加强系统化培训和专题培训,培养“土专家”。如优秀家长队伍,爱心妈妈志愿者队伍,在组织专业化培训的同时,指导撰写亲子教育案例和心理咨询案例,通过家长论坛、观摩互评、专家点评提升后,到家长学校现身说法,以生动的故事、鲜活的实例启迪家长,一些课的欢迎程度不亚于外聘专家的课。比如我区大学生村官志愿者为家长和孩子演讲的《怀感恩之情,为感恩之行》,心理老师周有玉为参加中考学生的父母讲的心理辅导课程《助孩子放飞梦想》,都得到了家长们的广泛欢迎。
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家庭的希望。如果孩子的身心不能健康成长,幸福家庭就无从谈起。下一步,我们将以我区新成立的“幸福家庭服务中心”为载体,重点实施“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引导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树立理想,勇于实践,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1、成立青苹果之家。与区未成年人指导中心联合,在相关家长学校建立青苹果之家,购置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工具,打造宣传阵地,设置心灵热线,近距离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为未成年人排解心理困惑,从而更好地调适亲子关系。
2、开展团体辅导。针对未成年人普遍存在的认知、情感和行为问题,在学校组织家长和学生开展团体授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生、让家长更好地理解学生,以丰富的形式,帮助父母和孩子得到精神体验,共同实现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