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体育法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5: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体育法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体育法学论文

第1篇

1.1学校体育公共安全问题

构成学校体育公共安全问题的主体因素是学生生命财产安全.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使相关师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受到不同程度干扰.尤其是人身意外伤害风险对于学校的影响较大,发生此类意外伤害事故,当事学校将面临各种纠纷、诉讼及赔偿,这一系列后果将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人文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然而究其原因则不外乎于:

(1)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2)学生自身缺乏参与体育活动的基本身体条件和常识认知.

(3)体育教师安全意识淡薄教学安排不合理管理不善工作失职.

(4)学校对体育活动缺少精密的组织管理和安全防范措.

(5)自然因素和意外因素,来自校外的偶发害,学生个体特殊异常心理状态造成的伤害等.上述问题在技术上,进行防患于未然的可操作性是显而易见的.

1.2国外学校体育中的公共安全教育

在国外有关青少年学生公共安全的教育命题早已被重视.有关生命公共安全教育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他认为通过对学生健康与生命安全问题的剖析,从而唤起学生在校园里对待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生命教育在全球得到逐渐推广,在实践操作层面则以体育娱乐休闲课程的形式进行开展,同时嵌入有关户外活动安全的教育内容.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随后的研究中,学会生存、生命安全教育的意识被日益强化,并逐步纳入一些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在国外的学校体育教学计划当中,尤其注重提高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时的安全意识.崇尚生存教育的理念,校内设置的相关必修课程中包括了安全教育和生存技能训练的内容.同时在不定期的教学实践中,经常利用学校体育活动的各环节进行火灾逃生、紧急避险的排演.因此国民的体育健身与安全综合意识上十分强烈,在学校内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和应急生存技能,让他们在参加各类社会公众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应对方式积极有效.俄罗斯1991年,基于国内的社会现实及学生的身体状况,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调整,其中专门开设了生命安全基础课程,其课程内容涉及:户外活动环境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可能造成的危险、极端异常情况下的个人安全、体育休闲方式与生命安全等内容.俄罗斯的生命安全教育显然把生命安全问题放在一个更新的高度、更广泛的基础上看待和研究,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安全观.

2体育法学的学科特征

“体育法学是法学领域一个独立而重要的门类,之所以说体育法学是一门独立的法学学科,是因为它有着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体育运动的特殊性要求和反映,这是体育法学能够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的主要特征”.体育法学是指以体育法律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介于法律科学和体育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近年来对体育法进行界定时,日本学者干叶正士提出了体育固有法和体育国家法的划分.促使学界提出了广义和狭义的体育法概念,狭义的体育法接近于体育规则,而广义的体育法接近于国家法.因此,体育法学的范畴还不能完全从体育法角度来归纳,而更多是要从体育法律制度方向来认定:其范畴主要包括:体育法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体育法的理论原则和相关规定,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及法律责任.以及体育领域里的一些实际现象.并依据事物的本质现象发现内在规律并逐步完善理论体系.虽然体育法学需要运用法理学和法学学科的相关理论以及体育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予以支撑,但并不片面追求在这些学科理论上的高深性和原创性,而是借用这些理论解决体育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虽然它也有自己的理论内容,但与法理学相比,与宪法、民法、行政法、刑法、诉讼法等部门法学的基本理论相比,它不可能进行法学基础理论的原创,而更多的是将这些法学理论在体育领域进行具体的和创造性地应用,其目的是应用法学理论来认识和解决体育领域中的法律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体育作为人类独特的一种人文现象,在法学理论不断创新、软法理念逐步兴起的情况下,对体育现象中大量规则和惯例加以研究,也是对法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和独特贡献.

3学校体育法学教育理念的构建

体育法学的理念是大众对于体育法基本原理的感知,是大众对于国家与公民、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体育法意识的高级形式.体育法的相关知识是形成体育法理念的基础,体育法理念则是公民在掌握一定体育法知识的基础上,对于体育法问题、体育法现象进行的理性化的思考.学校体育的精神与法律的精神高度契合,有着天然联系,都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都追求公正、公平、公开的精神,具有积极、崇高的价值取向.法律就是社会行为规则,而规则恰恰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生命线.所以体育法学本身就是法律知识与学校体育人文内涵的有机结合,无形中化解了学校体育法学教育内容的知识化与人文化之间的矛盾.校园内的各类群体包括:教职工、学生掌握了体育法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后,可能随着记忆的减退而忘却,而体育法理念一旦形成则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甚至终生影响或指导着校内的教职工和学生,对校园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与体育法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评判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体育法的相关知识可以在体育法学教育或普法教育中获得,而体育法理念的形成,除了理论知识引导外,更有赖于校园内日常学习生活的实践.

4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公共安全与体育法学意识

4.1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公共安全意识

学校体育课的健身、娱乐、竞技性,以及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普设课程.公共安全意识是建立在体育法学普及教育和公共安全知识的掌握基础上的一种公众意识.公共安全意识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没有专门的体育法普及安全教育,附设渗透于其他课程中进行附加教育,作为主要课程常设于学校教育课程的十分少见.因此体育法学课程的普及程度较低,导致学校体育安全和普法意识淡漠,甚至在出现学校体育公共安全事件时以体育法学理论为支撑,进行维权的手段十分有限,导致难以形成主动的体育法学意识.导致学校有关部门在处置与管控学校体育相关的事件纠纷时面临诸多难题与困境.因此、通过学校体育课程这个平台,融入和渗透体育法学相关知识的普及与教育,培育校内群体的学校体育公共安全意识,成为实施体育法学普及教育,有效实施学校体育活动的有力保障和重要途径.

4.2学校体育课程中的体育法学意识

体育法学普及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主动的表现形式,是大众关于体育法的知识、观点、心理和思想的总认知.它包括人们对于体育法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对体育法功能的认识,对体育法实施的评价等等.和其他公共法律意识观念形成过程一样,体育法意识形成也需要教育、推广、普及达到认同、遵循、利用的过程.公众社会意识的强弱,能够比较直接地反映出社会进步的程度.同样公众体育法学意识的强弱,也一样能够反映出社会体育发展的水平.这一系列发展进程的快慢、质量的高低都和学校体育教学的普及引导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一方面传统学校体育教育功能,能够培养人们积极的体育娱乐休闲意识.积极的体育娱乐休闲意识,能够有效激发大众的社会体育休闲娱乐需求.同时社会大众合理的体育休闲娱乐需求,需要规范专业的体育法规制度来保障他们参与体育休闲娱乐需求的合法权益,人们的体育法意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孕育而生.在此学校体育法学的普及教育对于大众形成较为成熟的体育法意识启到了先导作用,为有积极体育需求的人们在维护自身合法体育休闲娱乐需求权益时能够有效应对.

5学校体育公共安全和体育法学教育现实状况

5.1学校体育公共安全和体育法学教育匮乏

我国安全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已得到初步体现,但所占比重不大,没有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案例;体育安全教育的形式仍以讲座和展览等形式为主,缺乏系统的专项教育课程,校园内关于体育安全教育的参与和体验较少,校园内体育安全教育的影响力有限,体育法学知识十分匮乏.

5.2与学校体育公共安全和体育法学教育师资专业素养匮乏

体育师资素养仍然是制约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普及教育的核心问题,与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学普及教育相对应的专业师资力量极度匮乏,现有师资对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学普及教育的理论体系、实践运用缺乏了解.

5.3学校体育公共安全和体育法学教育理论体系与实践的脱节

现阶段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学普及教育理论体系处于起步阶段,学校体育安全的制度建设尚未形成,体育法学理论体系尚未成熟,两者间的互动关系还未建立.

6学校体育公共安全和体育法学教育发展对策

(1)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学普及教育建设.

根据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普及教育、应急避险能力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特点和相互联系,将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普及教育纳入日常的学校体育教育系统之中.以学校体育课程为平台,积极营造学校体育法律氛围,构建有效保障学校合法权益的维权体系.在学校体育实践过程中不断运用体育法学的理论体系,应对各类学校体育实践过程中的实例事件,从而不断充实学校体育法学实体内涵,完善体育法学的理论体系,实现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普及教育的常态化运行.

(2)重构教师学校体育公共安全和体育法学教育专业素质.

重构教师专业素质,改变以往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和教师职后培训,在体育师范教育环节中加大该领域的认知教育、体育法理论培训、课程实践技能引导培训.强化体育学科教师的专业交叉培训,将相近学科有实践经历体育教师,送到专业院校进行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学专业培训.

(3)结合学校体育公共安全实践完善体育法学教育理论体系.

加大体育法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投入,推进体育法学相关交叉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依据各学校现实条件,针对教职工和学生制定学校体育安全和体育法学普及教育的课程内容.学校体育教育学工作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极营造学校体育法律氛围,构建有效保障学校合法权益的维权体系.在学校体育实践过程中不断运用体育法学的理论体系,应对各类学校体育实践过程中的实例事件,从而不断充实学校体育法学实体内涵,完善体育法学的理论体系.

7结语

第2篇

(一)教龄因素

教龄的长短代表着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经验的多少,同样也体现在教学知识掌握上的多少。在遇到中学生体育课程问题时,拥有较长教龄的中学体育老师相较于教龄较低的体育老师更快速、准确的解决问题。总体来说,随着教龄的增长,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也在不断的增长。但,这个增长并不是均匀的,是要紧紧抓住体育教学知识发展的趋势,保证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与教学反思和教学信念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二)学历因素

学历因素主要表现在:有研究生学历的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高于本科和专科学历的中学体育教师;研究生学历的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思维上较高于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策略上,前者同样较高于后者。但是学历的高低不是评价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好坏的标准。克服学历因素带给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影响,就要在不断的学习积累相应知识的同时,紧随国家体育发展的相应方针,并以中学生身体上和生理上的基本特征为基础,形成适合中学生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这才是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心理因素

影响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教学动机、教学效能、教学满意度和准确地自我学习上。中学体育教师要想千好体育教育工作,就要有强烈的教育动机,持久和强烈的教学动机会使体育教师拥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反之,一个对体育教育工作没有兴趣的人,就不会自觉主动地完成好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而越是这样,越易感到挫折,最终导致体育教学行为的消极行为。这样一位消极的中学体育教师失去了增长知识的主动性,影响了教学知识的发展。中学体育教师需要有着完备的知识存储量,才能明确教学动机并以此制定令其满意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合理的教学目标。

二、外在因素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影响

(一)地区因素

地区因素主要指城市和农村两个地方的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对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的影响。比如农村的中学体育教师由于受到场地、教材、器材、学历、经验等外在和内在等多方面的制约,使得处于农村的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知识掌握上远不如城市中学的体育教师。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可以分为社会体育文化和社会体育环境两方面,社会体育文化主要指整个社会对体育都很重视,在这样的社会体育文化气氛中促使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所提高,这里所指的社会体育环境主要指社区体育的建设。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校和社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社会体育环境成了影响着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加:社会体育建设的场地、器材等对学校的开放,社会体育人士对学校体育开展的支持等等这些都影响着中学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

三、结语

第3篇

一、“教”与“玩”结合的提出依据

1.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又能在娱乐游戏中体现体育教学内容,达到体育教学目的。

2.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其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易弯曲变形;肌肉力量小,耐力差;心率快,肺活量小,负氧能力差,易疲劳。这些都表明少年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非但起不到通过上体育课来强身健体的作用,反而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教”与“玩”有机结合,使少年学生在上体育课过程中有张有弛,无疑是必要的。

3.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教师讲的头头是道,学生却似懂非懂的情况,这就说明体育教学只强调“教”是不够的,还必须同“玩”结合起来,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做到潜移默化。

4.小学生的成才需求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教”与“玩”的结合。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即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体现出能够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个性、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导和学生的自我锻炼,“教”,可以使学生明确体育课的目的、原则、方法。“玩”,则可以促进学生消化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的“玩”,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其个性,增强其创造能力。

二、“教”与“玩”结合的基本方法

1.集分结合。就是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和练习规范,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体育游戏形式进行应用。如,在讲授身体平衡技能知识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单腿站立、单腿跳跃、单腿跳接力等比赛,把“教”与“玩”结合起来。

2.课间穿插。就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趣味游戏,以活跃体育课堂气氛,刺激学生运动神经的活跃。如,在教授体操课时,可在课间放一段欢快的乐曲,让学生们尝试按着音乐节拍以舞蹈形式做体操;在队列练习时,穿插一些花样,等等。这些都能使枯燥、紧张的体育课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命题发挥。就是在教授某种体育运动规范后,由教师统一命题,提出运动量和锻炼目的,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体育活动项目,自己组织体育游戏活动。

4.内外联系。就是把校内体育教学与校外学生体育活动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校外的“玩”按照一定的体育规范要求进行,实现校外“玩”为校内“教”服务。

三、“教”与“玩”结合的原则要求

1.服务中心。即为教学教改这个中心服务,把改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体育教学中“教”与“玩”结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寓教于“玩”。“玩”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纯的玩,即无要求无目的的凭兴趣玩,一种是有要求要实现一定目的的“玩”,两种玩虽都以身体的运动为主要形式,但实际意义则完全不同。在体育教学中,提出“教”与“玩”相结合,是把“玩”作为教的辅导手段,以“玩”助学,以“玩”促练,也就是在“玩”的过程中要体现教的意图,实现教的目的。

3.循序渐进。从引导、诱导的角度,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在渐进过程中使“教”与“玩”的形式、内容在结合上日益紧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按照体育教学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各种“玩”的活动,如在低年级学生中练习躲闪能力可组织开展比较简单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活动。到了高年级,则应组织带球躲人等难度大的躲闪游戏活动。

4.活而不乱。“玩”是助“教”的一种手段。因此,体育教学中应用“教”与“玩”结合的方法必须注意分寸,把握尺度,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教学实际需要组织必要的“玩”,防止“玩”偏问题的发生。

四、“教”与“玩”结合的实践效果

1.增强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教”与“玩”的结合,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满足了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了教者与学者在感情上的融合和在情趣上的共鸣。因此,在体育课堂上,学生精神饱满,兴高采烈,自觉、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2.强化了学生的体能锻炼。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穿插了一些体育游戏,吸引了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运动量增加,达到了运动负荷。通过“玩”达到了学生运动量,促进了体能的增强。

3.加快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与“玩”的结合,为体育教学营造了一个比较自由、民主的宽松环境,赋予了学生一些独立自主的权力,使学生可以根据主观愿望,运用获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选择与个人爱好和体能实际相适应的体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锻炼坚强的意志,促进了学生个人性格、气质的发展。

4.促进了学生的智力提高。“教”与“玩”的结合,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接触了更广阔的知识天地,促使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等方面全面发展,促进了思维、判断、记忆等方面能力的增强,为学生智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第4篇

(一)体育教学现代化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呈现出一个趋势,那就是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体育老师们都为此伤透脑筋。由于学生们各自的身体素质都有所不同,体育教学的始终对学生们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几套不同的教育方法,帮助体质弱的学生逐步提升身体素质,从而实现学生们的身体素质逐步增强。此外,个性也可以实现学生练习动力的增长。对每位学生予以照顾但又保证学生的自由,这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

体育教学实际上不单单指大中学的体育特长生们,更多的还是指学校中各个年级的普通的体育课。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大量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人们的创造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学课是形成健康个性的重要途径,过于严肃、沉闷的课堂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健康发展,而中国的教育中大部分为课堂内部教学,学生们很难得到个性发展的空间。体育教学正好给学生们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可能。

二、体育教学与个性发展间的相互作用

体育教学摆脱了课堂上的束缚,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了学生们一个可以自由发散的空间,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某些方面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健康的个性化差异又可以推动体育教学。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作用

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是一个培养的过程。不同的运动项目,适合不同的人去参与,而参加者(主要指学生)通过进行不同的项目的活动,来发展自身良好的性格,改造性格上的弱点,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比如篮球与足球,参与的学生可以在运动中形成沉着、冷静的思维,并且可以锻炼机智灵活、敢打敢拼、协同配合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对于学生们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帮助。另外,对学生意志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面前进行自我约束、动员、命令和体验,想方设法克服一个个困难与障碍,对学生“坚持”意志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的健康个性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第5篇

启发式体育教学法,主要是结合有关通俗易懂,易于引起学生联想的具体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观察中引起思考,悟出其中道理,并从中得到启迪,获得意念的变化,达到举一反三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试行运用启发式教法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结合教学难点,运用简单的物理演示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引起质的变化。

例如:我在教“前滚翻”的专门性练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滚动时整个胸露出来,造成翻滚不过的技术性错误。我意识到这是由于翻滚时没有含胸,没有低头而产生的。于是,我找来一个篮球和一块长方形木块,分别用力推蓝球和木块,组织学生观察结果,反复几次,我问:“为什么篮球会向前滚动而木块不会呢?”学生深思后纷纷举手回答。归纳学生的见解为:篮球会向前滚动,由于篮球是圆形的,接触地面比较小,所以很快向前滚动,而长方形木块是接触地面较多,所以很难向前滚动。接着我指出,我们学习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跟篮球滚动一样,把身体贴紧大腿和低头。身体成篮球形姿势。紧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让其作实地示范。通过结合示范练习与改进,学生对这项技术的掌握率达85%以上。

我认为,小学生的思维逻辑水平远不及成年人,但他们的具体性思维高于抽象性思维,而且容易受到激发,所以,在启发的艺术处理中,应尽量避免抽象性和单纯的概念形式,要强调具体的演示,依靠直观的手段启发学生。

二、借助学生所熟悉的动作定型来启发学生,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在“跨越式”跳高过杆技术教学中,因受到平时“跳橡筋绳”游戏的影响,部分学生把“远竿腿”“作摆动腿”使用,出现了错误的过竿现象,引起了堂上的哄笑,又因爱面子而不敢参加练习,影响了教学的进行。

我意识到这是由于受到另外一种动作定型的干扰而造成的,而要排除这种干扰,就必须建立新的另一种技术定型概念,我又想起这些学生中平时也喜欢玩一种叫“双杠追人”的游戏练习,而这种游戏的用腿方法与“跨越式”跳高的过竿技术颇有近点,于是我把她们带到双杠前,先组织她们进行那种游戏,同学们兴高采烈,动作敏捷,技术娴熟地双腿依次摆绕很流利。这时候,我宣布游戏暂停,要求她们试以“远侧腿”先摆越横杠,然后着地,结果无一成功,接着我进行诱导性提问:“主要困难是什么?”答:“不顺脚。”问:“怎样才能顺脚?”学生根据平时活动的习惯,讲出了只有以“近侧腿”先摆起的过杆方法即跨越过“竿”的关键所在,最后结合本课教材的要求及学生的错误所在,我让学生自己作出这两种技术的比较,谈注意事项,然后让他们继续参加“跨越式”跳高的过竿练习,通过改进,女学生的过竿技术合格率达90%以上。

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如果能以学生的运动习惯来帮助学生建立和掌握一种新的技术,这比起单纯强调让学生反复练习来说,是否会更有成效?原因是让学生自己启发了自己。

第6篇

(一)体育教学现代化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呈现出一个趋势,那就是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体育老师们都为此伤透脑筋。由于学生们各自的身体素质都有所不同,体育教学的始终对学生们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在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几套不同的教育方法,帮助体质弱的学生逐步提升身体素质,从而实现学生们的身体素质逐步增强。此外,个性也可以实现学生练习动力的增长。对每位学生予以照顾但又保证学生的自由,这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

体育教学实际上不单单指大中学的体育特长生们,更多的还是指学校中各个年级的普通的体育课。目前我国处于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需要大量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人们的创造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学课是形成健康个性的重要途径,过于严肃、沉闷的课堂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健康发展,而中国的教育中大部分为课堂内部教学,学生们很难得到个性发展的空间。体育教学正好给学生们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可能。

二、体育教学与个性发展间的相互作用

体育教学摆脱了课堂上的束缚,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了学生们一个可以自由发散的空间,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某些方面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健康的个性化差异又可以推动体育教学。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一)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作用

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是一个培养的过程。不同的运动项目,适合不同的人去参与,而参加者(主要指学生)通过进行不同的项目的活动,来发展自身良好的性格,改造性格上的弱点,促进健康个性的发展。比如篮球与足球,参与的学生可以在运动中形成沉着、冷静的思维,并且可以锻炼机智灵活、敢打敢拼、协同配合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对于学生们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帮助。另外,对学生意志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参加者必须在困难面前进行自我约束、动员、命令和体验,想方设法克服一个个困难与障碍,对学生“坚持”意志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的健康个性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学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健康个性,对于体育教学又有着良好的反作用。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心情就会非常愉快,老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与培养方面就会十分顺手。同时对学生之间的差异予以重视,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分组的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自然不必担心。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锻炼方法,对体育教学的成效提升也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三、总结

第7篇

小学体育教学的对象主要就是小学生群体。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来制定小学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即“乐、动、学”的指导思想。具体来说,小学体育教师就应该在体育教材选编与教学方法方面尽量符合小学生的儿童心理特点,让小学生对体育课程充满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接受体育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把小学体育教材内容编排得较为丰富多彩,安排多种游戏性质的教学活动。同时,小学体育教学又十分重视“动”这个实践性教学特点,我们应该在小学生乐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主动地身体锻炼,并根据人体生理技能变化规律与适应性规律来进行调适,确保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具有乐的特点与动的保障。最后,小学体育教学还离不开反复的练习来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这就需要小学生进行一定的“学”,也就是说,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向小学生传递一定的体育知识与锻炼技巧,让他们在乐学基础与动的技能基础上实现体育锻炼方法的内化过程。

2.我们应该选用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如果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能够对小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将可以提高小学体育教学的效率与效果。那么,我们就应该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选择一些对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大吸引力的教学内容,避免学生产生厌烦、乏味和畏难情绪。在此,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法与竞赛教学法两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游戏教学法来说,它是一种内容较为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它具有较强的游戏趣味性,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它可以说是小学体育教学中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这就需要体育教师能够把游戏活动很好地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去,让体育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具有愉快的教学氛围,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更好的吸引住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让原先显得有些单调乏味的小学体育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还可以不断增强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就竞赛教学法来说,它也是小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教学方式,它要求小学体育教师能够把竞赛活动很好地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去,让整个体育课堂教学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结语

第8篇

一、学校领导的重视是关键

一个既懂教育规律,又热心体育事业的领导,是一个运动队提高训练水平的关键所在。领导应关心体育,感受教师和运动员训练之苦。对赛绩优秀者甚至还可以重奖,同时给予教练员一定的奖励。这样,会大大激励教练和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去夺取更好的成绩。反之,不仅不能提高运动员及教练员的积极性,反而有可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训练成效的取得,不仅有赖于口头的重视与强调,还要有实质性的制度来保证。

二、班主任的支持是突破口

学生能否按时参加系统的训练,最关键的因素不是学生本身,而在于班主任的支持与否。学生的任务在于班主任来讲就是成绩,如果成绩不好班主任不会考虑你任何的事情,就会把一个好的运动苗子就扼杀了,所以在抓好训练的同时,要和班主任协商共同抓好学生的成绩。我的做法就是学生每次的考试成绩决定你是否可以参加训练,如果成绩有所下降,你必须先把文化课抓好,然后在进行训练。其次就是要经常和班主任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训练任务。

三、体育教师必须有很好的责任心是保证

无论你组织什么样的运动队,无疑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大为加重了自己的工作负担。在运动队训练期间,体育教师除了常规教学以外,也要当好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进行各个项目的训练,而且还要抓好队员的思想工作。其次要尽心,首先保证你每天比学生要早到校,准备好训练所需的一切东西,只有体育教师每天都能坚持,做好榜样,那么学生自认而然就做到了。因此,体育教师在训练期间的工作量很大,如果没有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就难以搞好训练工作。

四、挑选好的队员是前提

在体育课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注意观察,要会找优秀的苗子。只有发现好的队员,在进行系统的训练这样组队训练时才能选出可以代表学校参加比赛的优秀学生。如果平时只是“放羊”式的上课,单凭学生的浅层表现和教师的主观印象判断,随意选取人员训练,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

五、科学的训练手段是基础

1.强化--基本技术。

基本技术训练应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基本技术是高、难技术的基础,只有基本功扎实,才能形成独特的技术风格,才能练出技术“绝招”。因此,在学校训练的全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抓好基本技术的训练。

2.穿插--战术训练。

战术训练不单单是使学生掌握比赛中的战术,而要使学生首先树立正确的战术指导思想,使战术训练具有明确的目的,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战术训练的内容。特别是对集体项目来说,只有在正确的战术指导思想指导下进行训练和比赛,才能使全队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

3.层次--训练中要区别对待。

教练员必须深入了解每个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等各方面的情况和特点,并认真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在训练中采取区别对待的措施。教练员必须建立个体档案,还要特别注意运动员随着训练的进展所发生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训练按预期的目的发展。不能采取“一把抓” 的训练,这样会是训练一团糟,也不会有突出的成绩。

4.突显--心理素质的训练,

心理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运动训练和竞赛要求运动员在消耗巨大身体能量的同时,还要付出巨大的心理能量。好多专业运动员平时训练成绩相当好,可是一到比赛就出现失误,发挥失常等等,不能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任务,更难以夺取优异的比赛成绩。在双方身体、技术、战术训练水平与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心理因素往往对比赛的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训练中教师要加强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

第9篇

1.1主管部门对高职语文教学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主管部门的普遍思想认为汉语是母语,不必投入过多的教学精力,没有将语文教学上升到一定的认识高度,更加谈及不到语文教学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民族精神构建的高度。相关主管单位没有意识到高职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短缺,一味的强调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主管单位的态度意识,潜移默化的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着影响,导致了大学语文无关紧要的局面。

1.2缺乏合理的高职语文教材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材通常使用的是《大学语文》,但是《大学语文》对于高职院校来讲,不能突出专业特点,教材内容侧重于对思想的教育,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语文课程该有的教学效果。而且,《大学语文》的教授仍然局限于语文知识层面的讲授,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高层次要求没有很好的得到重视。《大学语文》实际上是由中学语文教材延伸出来的,是工具化了的语文,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文本封闭性,以及教学课堂的自足性,应有的自由伸缩性缺失。致使教师和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缺失对文化需求的扩展,对审美的遐想。

1.3教师对高职语文教学认知程度低

高职院校是由最初的职业中专发展延伸而来,语文教学仍沿用最初的中专院校教学模式,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形式授课。学校档次虽有了提升,但教师教学水平仍处于原有状态,依然秉承着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缺乏创新意识。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普遍认为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延伸,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是大学教育水平所要求的一种语言文学类课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内容,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对人文素质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高职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分析

2.1加强基础学习

加强基础学习是培养问题意识的基础,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基础知识,才能够进一步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探讨,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为此,在实际具体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师应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拓展信息量。基本技能的培训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譬如,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语、演讲和辩论的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加强对实用文体的学习,以此提升学生的实用写作能力。这些方式方法都不同程度的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

2.2创设心理自由的氛围

创设心理自由的氛围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土壤,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所以,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舍弃传统的权威式的课堂教育模式,营造互相交流、沟通、和谐的课堂氛围,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形成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语文教学本质上是一门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抒发自我感情的一项基础教育,所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交流环境,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不宜第一时间予以评价或者急于否定学生的观点,亦或是急于给出准确答案,应该引导学生解答学生的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和意见,教师应予以充分的尊重,对准确、独到、创新的观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称赞,培养学生在抒发观点的同时增长知识。

2.3以问导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教育模式,重专业轻基础,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偏低,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现状。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依据实际教学状况,努力探求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法。以往的高职语文教学,教师普遍运用让学生课前预习的方式,但课前预习的方法针对高职教育轻基础的现状,很难获取高效的教学效果。运用以问导学的问题教学法,可以将课前预习方式落实到实处,可以让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产生疑问、提出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进行有目的地课前预习。

2.4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问互答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难题,因此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课堂提问时间,予以学生提问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性,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自发的向教师提出质疑,进一步发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着重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会逐步提出新颖富有挑战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此保障课堂教学效率。

2.5教授学生质疑和提问的技巧

教授学生质疑和提问的技巧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途径,实际教学中学生并不喜欢提问,究其原因是学生不懂怎样提问,没有掌握到提问方法和内容叙述的要求,所以教师应教授学生一定的提问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具体的做法有:其一,围绕课题找寻疑点,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加深理解;其二,从字、词、句等方面找寻疑点,语文教材中的词句有些内容比较深刻难理解,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突破词句难点;其三,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疑问。

3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