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5: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摄影艺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空间与瞬间摄影艺术总是对过去的记录
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对别处的记录,而摄影表现手法中,装置艺术带给观者的是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当我们的摄影图片进入装置之中时,过去的瞬间被带进现在,别处的影像被带到此处,这恰恰是双重的时空以及两者的关系共同对此处的观者产生影响。在我们当代语境之下,摄影艺术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平时所认知的摄影与图像的关系,摄影已不再仅仅停留于记录对象,而俨然成为探索世界、讨论问题的媒介。于是在更宽泛的空间,我们看到,艺术家通过作为当代艺术的摄影,在视觉与精神中探索时代、人性、媒介本身的独特密语。
2.摄影结合空间与空间的结合
恰恰探讨了实存空间与虚拟影像的辩证关系。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相关的媒材,或者在展示时以非平面的方式呈现、甚至与环境空间相结合。有时候“摄影”不足以精确显现情事,艺术家就喜欢置入“物”参与协调,并置或错置,互斥出一种矛盾,可以却又平衡的异质状态。在此,照片与真实环境的搭配,不但改变空间原本的功能,同时也改变了照片本身的涵义,成为集体记忆与土地、历史神交的接口。照片不再只是照片本身,所有的照片最终都将成为公众的提醒物。
3.摄影媒介综合的归宿
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创作方式的变化,艺术家为了更好的为观者营造一个好的观看空间,在对影像进行图片印刷展示的同时,也会添附一些实物来改变、加强以致延伸图片本身的意义;摄影师也可以添加空间的处理以及气氛的营造来表现影像;再就是以实物和场景为主,以图片依附在实物表面,然后将小型图片集群分散在之中;再就是不完全依赖实物,完全靠图片和图片之间的空间关系来呈现给公众以完整的视觉感受;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利用图片和图片的解释性注解共同构成装置本身。在摄影家用图片与空间说话的时候,它所呈现的感受是立体的、全面的、充足的,它的力量是巨大而深入的。
二.创作原则以及公众认知
1.创作原则及表现方式
图片本身所要表达的观念内涵——它作为一种记忆工具,是对彼时、彼地的触及,图像一定有它要所想要诉说的、表达的,这是进行创作的基础;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基本会采用隐喻的表现手法,因为每个观看图像的公众都有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的生活背景,所以当他们在面对基本隐喻的图像的时候,会根据自身而赋予图片更多的想法,这正是采用隐喻的表现手法的意义;然后,在表现的形式上,一定是超越传统媒介的形式,能够形成体现公共话语的权利力量;最后,通过材质来表现形式,也就是说用到我们所能触及到的实实在在的实物,通过整个观看空间的形成也能够判断出观看者的态度、立场等主体的意识。
2.公众认知的情感因素
艺术的精神与内涵,用所谓虚拟来完善的真实可能就是摄影艺术所带给我们的力量。影像本身传递思想与情感,而我们的图片与空间就是一个“造梦”的过程,用影像、用内心深处的情感来打造这个过程,既真实又虚幻,它反映人与现实时空的联系而又超越现实时空,是空间与瞬间的组合。其次,它的表象与外延——形式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目的都是更好的凸显图片本身的涵义以及使观者更好的去理解图片的意义,是一个精神、思想互动的力量所产生的过程。
三.回归摄影艺术创作
摄影作为空间与瞬间的组合,借助于光与影的变化来记录真实而又虚拟的视觉影像,在传达事物特征的同时又要表达我们的体验、感觉、理解、想象、情感等,构筑一个有独特意义的视觉空间。作为摄影者,不仅要在艺术形式和技巧上来创新,更重要的是作品的思想内容上进行思考,创造出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又富有时代精神的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的图像。它源于人的心灵、人的智慧和人的思维,它不是简单的制作技巧的展示,更不是无意义的图像的堆叠拼贴,影像本身要具有新颖又意味深长的构思,是能够对现实影像的缺憾进行补充的,是能够启人心智的图像表述,更应该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创作。
四.结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风景文物又是如此丰富,而照相机因为受到机械的限制,既不能同时表现许多不同的内容,对于不甚理想的景物又无法去芜存菁,同时照相机取景镜头又极呆板,予人视觉不免单调,因此写实派的技法实在无法表达中国文化,所以郎静山就想找一种能弥补这种缺点的技法来表达,最后决定借鉴中国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六法”理论,抒发个人的胸臆,制作出理想的意境,成功地完成了集锦照相。摄影与中国画都属于静态平面艺术,中国画为何历经千年的传承而经久不息,为世人所关注,这就是中国画的艺术魅力所在,它不仅有成熟的技法,更有让人情不自禁产生联想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一个摄影家,他的作品是不是可以让人产生无限的向往,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联想,可以让人感觉出作者的创作思想和感情,这就需要这幅作品有足够的感染力去打动观赏者,而集锦摄影就把中国画的艺术感染力带入了摄影艺术之中。
二中国画意境融入摄影艺术
创作郎静山说“他的志愿是把中国文化传到国外,艺术必须与生活人生有联系,而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正为人类生存,生活提供了规律,使人类免于因相互斗争而灭亡,使世界保持和平。”郎静山重视主观感受,按照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经营作品,在创作中,它突破了摄影记录功能的局限性,他注重改变客观事物,创造出心中所想之物。据郎静山自己说:“我的创作理念很简单,就是想把好的、美的拍出来,呈献给大家,我一直致力于在摄影中可以找到表现美的方法,把美的保留,不美的丢弃,于是就有了集锦的诞生。”集锦摄影正是让郎静山找到了拍摄心中所想之物的途径。对郎静山来说,集锦不仅仅是一种技法,而是一个包括取材,构图,放映的完整的创作过程。郎静山的心中想把中国的文化景物更好传播出去,继承了传统中国画的形式和感染力,在暗房之中创造出了具有灵魂的集锦摄影作品。集锦摄影在暗房中由大师精心雕琢而成,像是郎静山的作品《湖山揽胜》,各处的景物则是集中了法国巴西松树石、菲律宾碧瑶山的树、黄山西海之山峰、南京玄武湖之畔、江西庐山山坡、韩国的凉亭和亭中于八德园所拍摄的张大千的侧影,落款和文字也是在创作过程中加进去的。这些选自五囯八地的景物素材完美地按照作者所想加以创作,用良好的中国画功底和集锦摄影技法,创造出的作品构图巧妙地具有中国长卷气势。应用中国水墨画卷的形式,从左到右,整幅山水虚实结合,气韵生动,又有中国山水起承转合的流畅和谐。它的构图大气磅礴,且各处景物皆拍摄自真实景物拼贴而成,比绘画表现得更真实但却并不是真实存在于自然界的景物,而是存在于作者心中所想到的景物,借助于集锦摄影这一途径再现于作品之中,那么,创作者的思想则至关重要。我们现在看到的郎老晚年的集锦作品很多,一般都以提款的年代来判断这幅作品的完成时间,但是拍摄照片的时间却往往早许多年,郎静山于1949年离开大陆到达台湾带走了400多张中国大陆底片,这就是他以后创作的主要素材,由这些素材,他晚年创作了很多集锦照片,他的创作并不是与外界景物有关,而是产生于脑海中凭空产生的意境。
三老庄思想对集锦摄影的影响
因接收老庄的出世思想,在郎静山的作品中也能感觉出作者的超脱于世外的意境,具有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具有此种诗情画意的作品《云深不知处》中的那个仙风道骨的老翁,在一片白茫茫的雾中像是要离开尘世的那种超凡脱俗,画面的构图很简洁,只有两棵树和一个人,而且人还是一个背影,他穿着白色衣袍,黑色帽子,垂下两根帽带,手中那一根木杆当作拐杖,像是古画中修道的仙人,隐于雾中。照片中树占了很大的比例,与人的背影相呼应产生一种均衡之感。这幅有高调照片让人感觉干净,宁静,像是山水画中超脱于世外的神仙出现在照片中。大树立于雾中,人在树下,这树表现了隐者如般高洁的品质。融合了中国山水画的诗情画意,让人有种随着仙人离开尘世的感觉。他好像要表达这种超脱于世外的感觉,多运用一些仙风道骨的老翁,他们历尽人间世事,或是离尘而去,或是《坐看云起时》坐于山水之间看着世幻,人世沧桑,有一种归于山水田园的飘逸浪漫之美。郎静山的作品多为静止,柔美的湖光山色,如《山林小舟》中那近处茂盛丛生的芦苇作为近景,在这芦苇的掩映下,一湖碧水若隐若现于芦苇与云雾之中,在远处高山的掩映下形成了一个云雾缭绕的宁静仙境,而那一叶扁舟行于其上,小舟使仙境赋予了生命的活力,船桨划出一圈圈的涟漪,使画面富有动感,产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悠远宁静的诗一般的意境。整幅照片像是具有诗意的山水画,浓淡适宜的水墨风格,更添一份幽美之感。郎静山的作品让人如入画境,尽揽中国山水的诗情画意,他用照片捕捉着中国的文化底蕴,运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表达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传播着自己印象中那幽静无争的中国风景,那些高山深谷,古刹幽林,悬崖峭壁,高山细柳使人感到宁静悠远,观赏这些作品使人感觉心境恬淡,超脱世外。郎式的集锦摄影集摄影技术与国画意境于一身,通过对中国画的研究运用和娴熟的暗房技巧创造出了中国风格的摄影艺术,通过描绘作者心目中的情景表达了他寄情于山水超脱于世外的浪漫主义情怀
四集锦摄影对现代摄影艺术的意义
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被各种各样的信息覆盖,有文字、声音、视听、音乐、图片等等,在科技与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里,变化无处不有,无处不在,传统的艺术形式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一些艺术种类与时俱进,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技元素,兼容并蓄,蜕变成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形态,适应当今社会需求的艺术作品。
摄影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在艺术世界的王国里,它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摄影具有科学性以及艺术性,也就是说摄影首先依赖的是科学技术(摄影设备),进行拍摄,但是,所拍摄的内容则具有提炼生活表象的艺术(创意创新)作品。摄影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是凭借图片内容给人以欣赏的艺术。它与绘画有相似之处而又不等同于绘画,摄影与绘画的区别在于作品的表现和反映的内容不同。画家根据生活现实景致作为参考依据,加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可以自由地发挥和改变,所创作出的作品一定是在生活的基础上融入画家的主观意识的艺术作品。摄影则不同,摄影必须是客观地反映现实,再现事实,这就是摄影的基本特征。但这也不是说摄影作品中就没有艺术性了,相反,摄影作品的优劣取决与摄影师的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高超的观察能力。一幅摄影作品,拍摄的角度选择,光影效果的选择,瞬间的把握,聚焦的控制等等因素决定于这幅作品的艺术水准。所以说,摄影具有技术性和艺术性的融会贯通。现实的景物被摄影只是它所给予人们的是视觉的再现事实,而艺术摄影是一种表现生活、超越生活的表现形式,是以主体意识把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进行创作,以抒发个体的感情,表达个体对生活的感受,并把自己的观念和艺术风格融入作品当中。摄影不是对生活原貌的简单复制,而是把自己的思想和对艺术的理解融入摄影作品之中,所以,摄影就不单单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艺术创作,这种技术和艺术的相互融合统一,就是艺术作品的最终完美体现。摄影艺术关键之处在于“创意”。有人说,创意是摄影的灵魂。这句话在我的艺术实践中感触颇深,在以往的摄影经历过程中,每一次无不被摄影作品的单调、重复、呆板和陈旧所困扰。要想创新和出新必须在摄影作品中有一个好的创意,要有一个好的主题、好的构思,好的角度,来表现摄影的内在含义,给人以耳目一新,别开生面的感觉,进而体会作品所表达内容的感受,潜移默化地传达作品的寓意所在。创意至关重要,创意也包含了创新,二者缺一不可。
如何能够把自己的摄影作品脱颖而出,引起人们的关注,我想就是在创意和创新上下功夫。1.要突出摄影作品的主题,首先立意要深,摄影创意要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应用。创意就是开拓和创新,摄影的创意一定要做到:“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思想内涵。所构思的摄影作品标新立异,独出心裁。这样才能达到立意深刻,创意独特,与众不同。2.摄影的画面要创新,一幅好的摄影作品要达到以下几个要素:吸引力、冲击力、震撼力,摄影作品的构图设计一定要出其不意,让人们意想不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样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创新表现形式,手法新颖,别具一格。摄影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在每一幅摄影作品中都离不开这两点,在摄影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好技术手段,掌握最先进的科技技术,利用角度的选择,光影效果处理,画面的取舍,突出的景致或人物,瞬间的拍摄,这一切都要靠技术手段完成。做好这一切是摄影作品的一部分。当摄影作品呈现时,人们在欣赏作品的画面美丽精致之余,要揣摩摄影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审美。也会在作品中发现摄影师的艺术个性、审美取向、思想内涵等等。
综上所述,创意是摄影作品的灵魂,创新是摄影作品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只有通过二者的结合融会贯通地体现在摄影作品中,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杨志宏
都市摄影作为纪实摄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当代都市图像为载体的摄影艺术。“都市摄影”这个词的出现,最早是为了设定一个讨论的范畴,为了避免漫无边际的空谈,可以更好地在当代中国都市化语境中研究摄影以及摄影反映出来的都市。都市摄影主要表现的主题为表现都市中的生活以及感受,它类似于“城市摄影”,相对应于“乡村摄影”。都市摄影不是一个全新的摄影领域,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几乎囊括所有的摄影艺术类型,如风光摄影、观念摄影、纪实摄影等。都市摄影伴随着西方社会的都市化进程而产生,成为西方城市发展变迁的最直观的见证。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社会生活的重心逐步向城市汇合,摄影师对都市生活日益关注。中国都市摄影的发展进入重要的历史时期。摄影师们在不同城市的历史记忆中发现了相同的拍摄意义,即用摄影的手法,真实地记录下在历史变革中中国变化的每一个瞬间。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建设带来了许多矛盾和冲突,都市摄影用图像记录了都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它们共同进步,相互促进与发展。
2当代都市摄影艺术的情感体现
2.1记忆的“驻守”世界经济全球化,使人类的发展进入了信息时代,世界经济竞争也进入了白热化,中国无疑是最抢眼的焦点之一。几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每一个城市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加激发了人们对自己的住所的依赖。此时的摄影也走出了遗忘的困惑,在经历的些许的磨难中,都市摄影首先得到了业界认可。摄于2005年的一部作品《上海默片》就是以上海为摄影背景,摄影家朱浩运用细腻的色彩,熟练的手法,完美体现了大上海的兴衰与繁华。虽然作品中少见人物,但是通过摄影师的手及镜头将一个个物件、一个个细节完美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证明了从前的这些电话亭、海报以及红彤彤的门窗它们是存在的,并且曾经是那样真实地存在过。该作品存载着人们永久的记忆。
2.2情感的载体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必定会造成一定的破坏。熟悉的城市,由于拆迁,出现一片片废墟,那些废墟曾经是人们生活的地方,而如今已经重新建立起一座座高楼大厦,那么人们记忆中的那一堵短墙,童年时的一片荒草,就不得不成为人们过往中的记忆。而有了摄影保留的影像,人们就可以通过影像资料去回味都市昔日的景象、寄托悠久的情怀。这种城市影像,不仅仅是艺术作品,它更承载着一个时代的情感与追求,记录的是文化的沉淀与发展。这种艺术作品也为后世保留了一块精神皈依之地。如陆元敏摄于1993年的《旧洋房里的上海人》,表现的是一群故我的上海旧市民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的影像。他们没有电话、住着很小的屋子,相互间经常走动。镜头下的他们,自然真实,没有做作感。
2.3视觉的“延伸”在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种媒体都为摄影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使其传播的速度和效果达到了飞跃。于此同时,民众的欣赏水平也广泛提高。传统的影像逐渐不足以满足广大受众丰富的口味。随着都市越来越全方位的发展和都市文化的多样化,都市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反映都市面貌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摄影师不再是客观地去记录城市的人文景观,而是借助数字影像以及后期合成,来反映现代都市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缪晓春于1999年拍摄的《古人》,图片中的“他”在当代中国的出现,把人们从过去召回到现代,让自己以“古人”的形态出现,并把自身的思考也带入其中。整个画面充斥着古与今的反差,矛盾和冲突强烈而明显。该作品不但视角新颖,视觉效果强烈,更能引人思考,由这个“古人”所体现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能否与这个“错乱”的现实世界和谐共处……
2.4人文的关怀艺术是超越客体与作品本身的一种升华,是物质与意念的高度融合,是作者与客体的交流,是作者和作品与欣赏者的对白。摄影作品更是如此,每一份作品都包含了摄影作者对她的解读与诠释,浸透了摄影人的情感与思忖,承载着作品人的文化、艺术与人文关怀。面对一部摄影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她不仅记录着那一瞬间的景象,更蕴涵着摄影师的种种情怀,有也许只有作品拍摄人本身才能真正通晓当时的拍摄心情与思考。如摄影家朱浩的《上海默片》、《影城》,纪实摄影师、人道主义者陆元敏的《旧洋房里的上海人》、《怀旧上海人》等每一部作品,都极具表现魅力,可以与所有人对话,有着多元的沟通空间,他们不仅完美体现出都市的兴衰与繁华、城市的喜乐与忧伤,更反射出作者的内心憧憬与怀旧、心灵的跌宕与思忖。所以,每一部摄影作品都是一本书、一部戏,解读作品本身一定不可遗漏其所蕴含的作者的思考与人文情怀。
3当代都市摄影艺术的内涵发展
社会转型拓展了各种新的生活空间和领域,这给当代中国都市摄影艺术带来了相应的变化,拓展了都市摄影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的作用和实际可能。在五彩缤纷的都市文化背景下,寻找都市摄影艺术的和谐与完美,促进都市摄影艺术的内涵拓展与提升,是当代都市摄影师的责任。
3.1全面反映都市的真实面貌艺术往往被认为有着审视人类生存状态的宿命,这是都市摄影在当代社会存在的意义。超大型的国际大都会它们所集聚的能量与积淀的历史厚度,使得文化创造,尤其是使摄影这样的“城市的媒介”获得了用武之地。如今,摄影成为人们看世界的一个主要方法,其典型的特点是瞬间性,往往只是截取某一时间和空间交织的片段。都市摄影所提供的仅仅是摄影师“看到”的东西,无论是空间无论是怎样的生活,都是在截取所看见的那一部分。因此,都市摄影总体上还是属于局部地反映都市,而不能全面地反映都市,其局限性在其发展中也有所凸显。只有与其他艺术手段如传统架上绘画、装置艺术、音乐、戏剧、电影等融合与互助,都市摄影才能构成对当代都市现实生活的全方位展示与评介,实现摄影艺术工作者对于都市与都市生活感受的全方位的艺术表达。
3.2艺术创造力的提高都市摄影发展的未来,其实最核心的一点是提升艺术工作者的艺术创造能力,即都市摄影师应该努力平衡私性的问题与公性的问题,也就是将自己的情感历程与他人的记忆和经验,乃至于和社会、历史相结合进行综合探讨的能力。现今,人们的视界中鱼龙混杂,人们被限制于无数枯燥无味的信息之中,故而都市摄影要透过事物表面去发掘更有深意的题材。从本质上说,当代都市摄影的问题,其实无非是三大问题:人与自然、社会;视觉的本质与传播;作品和影像的本质。即摄影师们要能够平衡的看待人、视觉、作品,并且能够对三者有深刻的思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在大千世界中脱颖而出。此外,摄影师要回归艺术的自由本质,将艺术创作远离商业市场的干扰和影响。
3.3反对过分的悲观主义艺术的功用不在于掩饰社会的弊病。当代的都市摄影提倡从各个角度反思以牺牲人的尊严与社会全面发展为代价的都市发展,然而,有些都市摄影师对当代都市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持怀疑的态度,在作品中更多地流露出孤独感和疏离感,散发着浓郁的“都市文化悲观论”。其实,都市文化作为较高形式的人类文化和美学思想、当代社会精神和文化的生产和消费中心,它在审美价值、生活时尚、精神生产和文化消费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说是“文化领导者”也无可厚非。虽然有许多都市文化会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因为它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当代精神生产重要的背景,所以需要用清醒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现实。因此,都市摄影的发展中,我们要更加深刻和理性,反对作品中过分的悲观主义,培养高层次的审美情趣与修养,提升生命中的崇高意志和品质。
4结语
(一)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摄影通常被人们看作普通的照相而已,缺乏从美学视角审视与认知的研究。要认识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可以先从美学概念、起源等切入,明晰审美的本质属性,探究其与摄影的关联。美学一词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他认为美学即研究感觉与情感规律的学科,审美是感性认识的能力,这种感性理解和创造美,并在艺术中达到完美。摄影艺术,可通俗理解为:摄影的艺术,广义上包括一切与摄影有关的艺术活动,狭义上特指可以作为一个艺术品种存在的那一部分摄影,是《辞海》中所说的“造型艺术的一种”。摄影艺术是一个较年轻的艺术门类,紧紧伴随着每个时代高新科技的发展而发展。摄影艺术是一种对现实的高度概括,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影像工作方式。摄影就是作者的一种表达,正如说话是一种表达、写作是一种表达一样。如果说美学是关于感觉和情感规律的科学,摄影艺术的美学价值也就是摄影在人的感觉感知、记录、表现方面所特有的视觉功能以及其所具有的情感表达与创作。应该说,摄影艺术作为一种造型语言,富有情趣或美,是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之一,二者是一种相互交织的关系。
(二)照片信息包含有审美属性普通的照片还不能称之为摄影艺术作品,还必须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提升。首先,从摄影的主体而言,拍照者只有提高了自身的艺术修养,成为有艺术创作能力的摄影师、摄影家或摄影爱好者,才能成为自觉的摄影艺术作品创作者。其次,就是对于照片必须用符合艺术标准的审美价值来衡量其是否为摄影艺术作品。然而,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摄影的大众化普及为每位拍摄者通往摄影艺术之路奠定了入门基础。随着摄影进入艺术行列,也就产生了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摄影艺术创作的摄影美学。照片或者说摄影艺术作品包含有审美属性,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们看照片的过程,就伴随有一种审美的心理。即便看普通的人像照片或者风景照,欣赏者也是带着照片真好看、真美这种普通的审美心理的,不要说具有更强艺术性、更高级的摄影作品,以及艺术欣赏者对这种摄影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实际上,照片的审美属性是比较普遍的,尽管有低级和高级之分,摄影的拍照者或者说创作者的艺术修养也有差别,照片的观赏者或者说摄影艺术的欣赏者的审美素养也有差异。但是,照片包含的信息,摄影的作品的光影、线条、色彩、质感等画面语言以及所表达的主题一定是含有审美元素属性的,和绘画、雕塑等一切视觉艺术一样。
(三)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摄影审美支撑摄影具有审美价值,视觉文化的影响力无所不在。我们已经置身一个全球化的影像社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需要具有审美属性的艺术形式来实现,那么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需要摄影审美支撑。不要把很容易掌握和普及的摄影当成只是随手拍照相,只是玩乐一样的无意义消遣。要看到摄影这种最普及、具有审美元素的拍照在所有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潜移默化影响,要提高其对人文素养培育和提升方面的价值。同时,把大学生摄影这种非自觉的拍照,通过课程、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方法变成意义更加明确的认知和培育,要从理性认识和科学方法上促进摄影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所应担当的艺术审美功能的实现。
二、摄影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
在摄影艺术具有美学价值,且美学是人文精神和情怀的重要载体这样的认知明晰后,摄影可以作为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方式方法也就可以理解了。大学应通过各种摄影艺术途径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摄影艺术课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人文教育课程是帮助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对历史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终极关怀的情感,除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大的学科专业支撑之外,作为艺术内容之一的摄影艺术也具有通识课程的属性。从教育的本质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教育实践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正成为素质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摄影艺术课不仅是摄影和艺术专业里的专业或专业基础课程,也完全应该成为大学通识教育体系里对大学生通识美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课程。人文艺术课在大学里具有重要作用,大学应重视艺术对一个人的成长、创造能力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大学不仅要培养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人才,更应该成为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公民。摄影艺术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升其人文修养,促进其人格完善,包括能力、方法、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内容,让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调平衡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摄影艺术技巧和艺术理论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大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对摄影技能和人文精神修养的需要。据调查,法国一些重要的大学几乎都开设摄影教育课,如巴黎大学、里尔大学、波尔多大学等。
(二)大学生的摄影艺术课外活动应该得到加强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级学校要在加强艺术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1.成立摄影学会、协会类组织摄影艺术社团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摄影艺术社团通过开展各种摄影艺术类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摄影艺术实践精神,提高其摄影的创作和欣赏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大学生摄影协会可以把有摄影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摄影技术培训、摄影创作和欣赏讲座,进行摄影创作活动,搞摄影比赛与展览,开展摄影艺术研讨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摄影艺术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摄影技术与艺术水平,提高其文化修养和人文情怀,使其更深入地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关注人的社会活动、关注大自然等,更好地实现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作为学校和社团的摄影艺术教育、实践和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摄影艺术和人文精神培育具有重要作用,可谓意义重大。
2.加强以摄影艺术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是知识与文化的殿堂,也是文化创造与培育的阵地,这是大学的基本价值决定的。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一定是非常普及和厚重的。因为摄影是视觉语言,摄影艺术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完全可以重视以摄影艺术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在一个摄影艺术繁荣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昌盛的大学,大学生受到摄影艺术熏陶、教育、锻炼都是非常容易实现的。摄影艺术和校园文化建设是一种共生与互补的关系。大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摄影艺术也就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反过来,校园文化建设好,摄影艺术兴旺的大学,可以让大学生吸收的摄影艺术养分就更充足,可以更有条件培育其摄影艺术修养,促进人文精神培育。
1.光在摄影艺术中的效应造型用光是电影摄影艺术的核心和灵魂。没有造型用光的渲染和烘托,电影摄影艺术的效果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光线可以构造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使物体呈现出鲜活的立体感,细致刻画物体的微妙变化。光在摄影艺术中的视觉效应可以通过调节画面明暗配置,构造视觉反差,突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丰富剧情表达。对于摄影家来说,创新光在电影摄影艺术中的应用,就如同艺术家描绘精彩的书画作品,通过对造型用光规律的摸索和光线特征的把握,充分传达造型用光的视觉语言。
2.光对摄影艺术造型的表现力造型用光是构造影视画面层次感、立体感,并形成视觉冲击力,增强画面层次效果表现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电影艺术创作中光线方向与太阳照射物体方向的差异性,可以从顺光、侧光、逆光等三个不同采光方向探索造型用光对摄影艺术的表现力。这几种光的组合和演变,使作品呈现了各具形态的艺术效果。如顺光以物体受光面的均衡多层次、多维度地再现物体的质感和艺术效果。侧光表现出鲜明的反差、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空间立体感和层次感比较强。逆光侧重于对空间深度和环境气氛的烘托,偏向于对物体轮廓的勾画。
3.光对色彩还原的要素光在色彩传达中的再现与还原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彩色世界。根据造型用光的特点,可以将光对色彩还原的要求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光的属性特征。不同的光在影像效果和色彩表达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如自然光和人工灯光的区别,成像效果也截然不同。从光的来源方向来看,直射光和散射光在影像摄影过程中的造型效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直射光无论是线条还是影调都比不上散射光柔和;顺光与逆光的差异,顺光拍摄物体光线较为均匀,但缺乏相应的空间纵深感和画面质感。逆光曝光不充分,但在特殊的摄影场合,这种摄影手法反而更能表达摄影效果。从造型用光的光线强弱来看,强光有利于烘托画面的层次感,制造出绚丽的画面,弱光摄影往往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电影摄影创作中造型用光的技术处理和艺术表现
造型用光在影视创作中有着特殊而又关键的作用。光源在被拍摄物体的外观、立体空间、彩色构成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运用。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应通过光线调节和搭配,尽量呈现出被拍摄物体的艺术性和视觉美感,巧妙运用不同性质的光线,合理搭配自然光和人工光,深度融合到画面的意像中。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要智慧与技巧并存,巧妙构思,灵活运用,把握好造型用光的影像效应与“光感”,结合被摄物的影像特征,调和好画面气氛,增强被摄物的空间深度感和画面层次感,灵活运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自然光彩。造型用光的完美技术处理,既要求摄影师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水平,又要求他们能够发挥创意,创新造型用光在摄影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艺术造型效果。影视创作因为有造型用光的灵活运用,才会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摄影作品中传递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认识,体会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为了渲染影视作品中这一主题的表达,就需要确定好光线方位、光线强度、光线性质等综合效果的处理。当作品中的光线、色彩等达到一定比例时,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宛若仙境而又难以言表的视觉美感。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一般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创作理念。加大造型用光技术处理在电影摄影创作中的应用,将会推动电影摄影创作艺术的发展,并将创造出丰富多彩而富有艺术气息的作品。
电影摄影创作中造型用光的艺术表现是丰富多彩的。在影视创作中拓宽造型用光的艺术表现,有助于丰富影片的故事情节并提升影片的艺术价值。如电影故事情节中合理运用光线可以使画面的内涵和意义表达更充分,更能渲染出故事情节和环境气氛。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巧妙运用造型用光技术,可以充分传达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挚的情感表达,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造型用光在摄影创作中的运用也可以做为重要的情节因素,通过造型用光的动态展现和运动韵律营造出或紧张、或欢快、或恐惧的环境气氛,进面渲染故事背景,丰富故事情节。造型用光还可以提升人们的艺术审美效果,影视创作中摄影师引导被摄者调整姿态或笑容,或创造性地运用光线,让观众产生美的享受,阐释艺术美的主观认识。随着电影摄影器材的发展和摄影技艺的改进,造型用光的运用已经超出了一般艺术审美内涵,逐渐演变为一种多元的文化影像体系。一方面造型用光在展示自然鲜明个性,调节点线面、色彩、影调等诸多画面元素提升影视创作的形象感知,帮组观众从摄影作品回到现实生活,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和判断获得真与美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造型用光也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提升人们生活感知的同时,推动着艺术文化的前进,从早期的摄影活动到数字化语境下的摄影活动,造型用光一直伴随着摄影技术和摄影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并成为推动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促进电影摄影艺术与造型用光的良性互动
1.将电影摄影艺术视觉节奏与造型用光有效结合电影摄影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能够超越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电影摄影艺术在构思、用光、色彩等方面的改进和提升,有助于增强画面的视觉语言,产生足够的视觉冲击力,让欣赏者产生实实在在美的享受。而光是调节摄影画面效果的调和剂,将造型用光与取景构图、画面处理、题材创新等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出或精彩绚丽,或动感有力,或意境十足的美丽画面。有人将造型用光看作是摄影艺术的生命,事实确实是如此。造型用光可以渲染出影视作品的画面气氛,突出画面的质感并不断提升画面的艺术造型水平。真正的摄影师都是善于全天候运用造型用光的集大成者,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们总能够在复杂的光线环境中创造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将电影摄影艺术视觉节奏与造型用光的有效结合,还要注重画面的影调与色彩之美,通过调节画面中明与暗的布局比例以及色彩的搭配,产生或具有强烈对比度,或柔和平缓的影调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将造型用光与电影摄影艺术视觉节奏结合起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维度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从而使艺术作品富有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摄影艺术学艺术作品构成
一、摄影作品的内容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特殊的意识形态。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和物质媒介,将审美意象物态化的成果。艺术作品是“艺术”的现实存在,也是艺术家艺术创造的结果。它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主要的构成要素。而一件艺术作品的内容由题材和主题两个因素构成。
1.摄影作品的题材
题材,就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对社会生活进行取舍、提炼、创造而在艺术作品中所表达的部分。摄影题材来自于客观存在,这是摄影的纪实性所决定的。它决定了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以及摄影作品反映的内容必然是客观实体。
而对于摄影艺术,纪实性是摄影不可更改的本质,所以在创造过程中摄影主体性和纪实性的统一是必要的。也就是,摄影的艺术形象以及反映的内容与它的原型在一定意义上具有同一性。因此摄影的题材与其创作的原型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摄影的题材与其被拍摄的主体关系密切。不同题材的摄影也会有不同的艺术创作过程,所以摄影的类型也与题材有关。摄影的题材、类型分为:新闻摄影、人文摄影、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体育摄影、商业广告摄影等。
2.摄影作品的主题
艺术作品的主题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反映的认知与改造,是对题材的认识与评价。它主要是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的思想、观念乃至情感。
前面提到过,由于摄影的纪实性导致其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形象与客观原型的同一性。这种纪实性在摄影一书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摄影随时都可以从中反映出来。当然,单纯记录现实的摄影不一定称之为“艺术”,他们只是实际存在的简单物化,并不具备艺术素质。而真正的摄影艺术作品在于摄影艺术家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往往具有鲜明的主题或者充沛的情感。
可以看出摄影作品的主题是摄影家对摄影纪实性的充分利用,借现实主体来表达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在主题塑造的过程中,摄影家不是被动的摄取眼前的现实,而是对现实深入观察体验和认识,并精心摘取具有典型性的画面、形态借以揭示出思想观念或宣泄某种情感。所以摄影是现实的艺术,他无法脱离客观对象去完成创作。
二、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
1.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
艺术作品的形式是指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和表现手段。摄影造型艺术同绘画相同之处,是将艺术形象诉之于视觉,在一个平面空间内展示出来。在摄影作品的表现形式中,摄影家也是通过构图的方式将其主题鲜明的表达出来。
构图是对摄影作品中内容的组织结构,其主要作用是更有效的突出艺术作品内容。摄影师利用美学规律主动的对客观现实进行截取,简洁且直观的表达艺术形象、表现作品内容是摄影作品构图的要务。
2.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段
摄影的艺术表达手段也可以称之为摄影的艺术语言,与摄影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自摄影术诞生那天起,摄影的局限性就对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表达就有着不同程度的限制。
摄影的发展与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科学技术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从而也导致了摄影技术的局限。摄影设备从巨型银版相机到小巧的数字相机的更迭历史,也是摄影技术从复杂且高端的工艺到便捷大众化的技术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段也在不断的演变。从黑白到色彩,从胶片到数字,从模糊到清晰等等这些特点都如实的反映在摄影作品上面,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摄影艺术语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技术的发达,致使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也趋于多样化。
三、摄影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1.内容决定形式
在摄影作品中内容决定形式的产生。摄影作品的产生首先是由摄影师雇主的某种需求或者是摄影艺术家受社会生活的事物的某种激发,而产生了创作欲望,确定作品内容,然后根据内容需要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
比如新闻摄影师是出于反映和报道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为根本出发点,其内容要求摄影作品确切、直观、形象的反映事件,所以其表现形式就要用最直观、形象、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事件。再比如商业广告摄影,他的创作目的是推销商品,其内容需要突出产品的特点,强化产品的形象使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那么这就要求这类摄影作品的艺术语言要具有很高的清晰度,并且能够突出和强化甚至夸张的表现商品的特点。
由此看来,一幅摄影作品的内容对其表现形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样,在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中形式常常也起到积极地、能动地作用。
2.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与内容相适合时,就能深刻的、充分的表现作品内容;而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会造成摄影艺术作品的平庸乃至失败。比方说我们要表现花的艳丽,就不能用黑白的表达语言。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内容,有的形式把内容表现的充分、感人,有的则不然。往往也会出现同表现一内容的多幅作品有的极具冲击力、震人心魄,有的却表现平庸;也往往会产生同一内容甚至同一现实主题,由不同摄影家去表现其作品也各不同,原因就出在形式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是源自摄影师的自身修养不同、风格不同和对事物的观察、理解的角度不同。超级秘书网
3.内容形式相互统一
任何一个艺术作品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形式都渗透着内容,任何内容都是通过形式而存在的。内容与形式是艺术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他们不能相互脱离而地理存在。摄影也是如此。只有完美的艺术形式与有深度的内容有机结合统一,我们才能称之为优秀的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杨思璞.摄影美学基础.辽宁美术出版社.
商业摄影表现形式的艺术性
在现代商业摄影中,为了体现不同创意故事的需要,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可以看到任何摄影流派和艺术流派的影子。商业摄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是怀旧的经典的胶片黑白也可以是锐利的鲜亮的数码彩色,任何具有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都是为了更准确的体现产品的创意故事,形式为内容服务,形式的艺术性能够将创意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因为艺术作品最终的呈现是要通过感官去体会的,形象,色彩,空间的组合的结果是一张张照片,这一张张真实的有内容的照片感染、感动着观者,所以,商业摄影是通过作品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其自身的艺术价值的。
商业摄影的限制性使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性
从广义角度来分析,任何艺术创作都要或多或少的受到外界条件的限制或自身条件的制约,完全“自由”的艺术在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雕塑和绘画作品大多数是艺术家为了皇室或贵族创作的,其在一定选题内自由的创作。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梵高在创作时也会受到自己金钱拮据的限制。商业摄影的创作是主观寻找限制,并在限制中找到最为准确的表达方式去解决问题。商业摄影创作的首要目的就是宣传商品、获取广告效益。其必然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商业摄影可看作是“戴着锁链的舞蹈”。商业摄影是创作者在被限制的题材内发挥自己的才华,用具有想象力的手法巧妙的将艺术和客户限制的要求结合到一起,这种限制性的艺术行为在商业摄影领域体现的淋漓尽致,一组优秀的商业摄影作品首先考虑的是作品如何与商品、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寻求最能符合商品特质、最能贴近市场动向的角度来表现。然后用艺术性的手法将创意故事用照片的形式娓娓道来。这是商业摄影所独有艺术气质。也是限制给商业摄影带来的独特的艺术特性。
商业摄影的艺术性贯穿整个作品创作过程
人退休后进人耄耋之年,生活常有两种挑选:首是“安享清福”――喝喝茶,下下棋,遛遛鸟,搓搓牌,过着神仙般悠哉游哉的颐养天年日子。次为“自我娱乐”――习习字、读读书,摄摄影,写写稿。我无福享,只能求其次,去与“影艺”结缘――背起相机去大街小巷“谋杀菲林”,或蜗居陋室“啃书报”,再就是挑灯夜战――在“方格的园圃”中耕耘。家人见我如此痴迷就嗤笑:“你已偌大年纪还想图个啥?有福不享也罢了,何苦费精神去“坐冷板凳”,“钻”那无功利的“牛角尖”。亲友说话稍微委婉:“唉!成天不拍就写,硬是比‘专业’还要‘专业’!”我听后心中默然,只好莞尔一笑置之。因为人进人老年“既要服老,又不能服老”――身体是物质,受自然的铁律制约,不能违抗;思想是精神,要树立支柱,保持青春,有所作为。更不能颓丧,年华消尽徒伤悲。我对摄影艺术已深陷情网之中,不仅“衣带渐宽终不悔”,而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心甘如饴了。
哎,我这个“发烧友”!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6年夏天,当我追求“影艺”如痴如醉时,几年前已切除的“前列腺肥大症”突现“癌变”。在惊吓之余,我也不畏惧。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平实心态,采取“重视”与“蔑视”相结合的治疗原则。住医院进行二次手术后,回家养息才三个月,我的“自恋症”又急剧抬头。,家人生气地冲我说:“大病未愈又想动了,真的不要命啦”!我因眼花手颤只好暂放下相机,但仍沉湎于钻研摄影美学等艺术理论书刊和撰写摄影艺术论文、评论文章中。真有“三日不读心慌,一月不生”之感。由于我青年读大学时爱好文艺,发表过一些文学作品,有一定写作基础,五六年来,居然已有40余幅照片,70多篇论文、评论见诸中央及省级各摄影报刊,其中并有多幅(篇)获奖。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老年像青年时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它的夜曲。”我这些照片、文章不就是一位老年“发烧友”唱的“夜曲”,不也就是一位老年癌症患者呕心沥血、引吭高唱的“夜莺之歌”!1999年10月我作为《中国摄影报》优秀报友之一员,心中默然唱着这些“歌曲”参加它举办的张家界“天子山摄影创作团”――免费创作一周。在奇山异水间对着旖旎风光“咔嚓”;在影艺山庄大厅内聆听专家精湛讲座;在影友亲切话语中切磋技艺;在依依惜别宴会上向师友频频举杯祝酒……恐怕谁也不知晓我竟是一位曾被癌魔困扰的将届耄耋之年的摄影爱好者呵?!
哎,我这个“发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