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陋室铭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5:5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陋室铭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陋室铭教案

第1篇

“唉,又要补课。”同学们异口同声地感叹。为了完成暑假作业,我昨晚开了“夜车”,今天上课的时候一直昏昏沉沉的,老师讲课的内容我丝毫没有听进去。对于走进初三的我们来说,每个假期都名存实亡。不是我们不爱学习,而是像这样只为了考试而学习,实在太乏味了。

就在同学们还在为补课的事窃窃私语的时候,数学老师已经一脸严肃地站在了讲台上。“今天,我们复习相似三角形。”“又是相似三角形。”同桌把头埋进了草稿本里,“真没劲,能不能来点新鲜的内容?还说什么‘温故而知新’,‘故’炒了又炒,‘新’却不见踪影。”数学老师转身把定理写到黑板上。同桌见状,又说:“老师下一句肯定会说‘定理是解题的根本,很重要’。”果不其然,数学老师重复了一遍同桌的“台词”,接着开始讲解例题。像这样的“温故”有什么作用呢?不断地重复旧知识就能考出好成绩吗?

浑浑噩噩中,我猛一抬头,咦,数学老师怎么变成胖乎乎的了?仔细一看,原来数学老师已经走了,是语文老师来了。“今天,我们复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唉,又是《陋室铭》,我快能倒着背了。”同学们又是“唉”声一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语文老师在陶醉地朗诵着课文,我的思绪开始飞扬起来:刘禹锡的《陋室铭》确实名不虚传,对了,还有人根据这篇文言文编了一个顺口溜:“分不在高,及格就行;考不在会,作弊则灵……”我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差点笑出了声。糟糕,千万别让老师发现!我赶紧抬起头来假装听课。

这时,语文老师发现同学们个个都心不在焉,便拍着讲桌说道:“岂有此理,古人像你们这么大时,个个都已经是满腹经纶,能吟诗作赋了,你们真是朽木不可雕!”

“古人会做几何证明题吗?知道物理吗?会说英文吗?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我们肯定要比他们强。”同桌推了推眼镜,嘀咕道。“现在在上语文课,你扯什么进化论,‘穿越’了?”坐在同桌身后的同学用笔戳了戳他。“他哪是‘穿越’呀?明明是搭错线了,哈哈!”在语文老师“鹰眼”的扫视下,大家仍相互逗乐。

我们还没笑够,英语老师就进来抢课了:“今天继续复习语法。”我们知道语法十分重要,可天天这样反反复复去地学习语法,我们连课文都念不顺,录音也听不懂,更别提口语交际了。老师为什么不让我们多多练习英语的实际运用呢?我觉得脑袋很重,眼皮发沉,真想回家睡上一大觉。

英语老师抱着她的教案走出教室后,“补课大连唱”迎来了最后一位老师——物理老师,可这一节课讲了什么内容,我全然不知,我的思绪早已游离到饭堂里去了。

终于熬到放学了。“放学了,你们可以回家了。”物理老师下达了“特赦令”。

“耶——”同学们欢呼着收拾书包。就在这时,班主任从教室后门探出了头:“同学们,明天继续补课,千万别忘了!”

唉,天呀,这样的课,请别再补了!

江西南城二中盱笛文学社初三(9)班

(指导老师 王伟安)

第2篇

一、网络资源的引用

21世纪的教师应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资源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契机。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语文教学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引用大量的材料,引用得当,学生生龙活虎、趣味盎然,效果事半功倍。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从网上获取资料越来越方便。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陋室铭》时,有效利用网上资源,在学生预习课文时,教师不以为然地说:“一间破旧的房子,也值得这样大写特写?”让学生寻找原因。上课时学生对教师的话进行了反驳,从网上了解到刘禹锡书写《陋室铭》的背景:刘禹锡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陷害贬到安徽和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知县看人下菜,见刘是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不但无怨言,反而高兴地在门上写道:“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差役把刘的住处迁到北门,房子由三间减到一间半。可那附近垂柳依依,刘仍不计较,又在门上写道:“垂柳青青江边水,人在历阳心在京。”那知县得知后又将他迁到县城中部,且只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想这狗官实在欺人太甚,于是愤然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这样学生不用教师过多的讲解,情绪就得到点化,升华了认识,达到了预期效果。

网络前所未有的丰富材料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当我们的学生养成及时查阅、积累材料的好习惯时,他们的语文素养自然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的课程理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角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课堂教学形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需要教师形成新的课堂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由教学的主导者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在实践中逐步获得新的角色行为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把书本知识原原本本地传授给学生。教师是教材、教参或教案的复制者。在新课程环境中,教材或教参知识的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具有导引价值的资源,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发展和利用这一资源。现在,教师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给予学生更多的是激励与思考,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材中的文本是语文教与学的载体。我们要运用好这一载体,并借助社会生活的经验和以往的知识储备来解读文本,同样需要运用学习所得去反思生活,以整合学生的知识体系和道德体系,更新其思维理念。

课堂只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场所,现代教师应把自己变成一个课堂教学的反思者,走出教室并不意味着教师这堂课的教学就已经结束,而需要进一步地反思我们除了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彰显外,有没有找到学生的缺点并加以弥补。全新的教师理念也并不完全否定“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教师角色定位,只不过给新时代的教师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我们在提倡新的教学理念时会对一些旧的东西加以批判。教师由神坛走入了凡间,由讲台走到了学生中,带着平等与关爱、合作与愉悦走进语文课堂,从而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

三、师生情感的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语文教学不只是感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过程。因此教师要把握“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的相互融合,努力使教材中的“情感和知识”教育相互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的目的,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并通过情感体验强化认知活动,使认知更加清晰深刻,情感感悟更加刻骨铭心。语文教材本身具有情感交流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对文本的解读不需要教师作定性的解释说明,而应表现为一种直觉,对文本所应有的可能性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教师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又是教师、教材、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过程。教师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悦的情感去感染自己的教学对象,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从而把教师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机,从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把这种情感体验带到下阶段的学习中去。学生产生正面的学习迁移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升华学习中的情感,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之达到一个文本中有我、我与文本水融的境界,使情感功能真正实现升华,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教育。

第3篇

20**年9月21日晚7点30分,文学院XX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实习岗前强化培训系列活动之五在文学院403教室举行。本次活动的形式为专题讲座,内容是《文言文教学例谈》,主讲人为语文省级骨干教师、海师附中的蓝茂福老师。

蓝老师首先讲解了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其中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认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该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紧接着,蓝老师讲述了文言文教学的突出问题: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工具;二是教法僵化,遵循固定的程式,教师独霸课堂,出现“媳妇懒,婆婆勤”现象;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造成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效果。随后,蓝老师又介绍了文言文教学的注意事项,一是教学目标——“两手抓”,要注重文言文的工具性和文学性的统一。二是教学方法——“授渔”,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三方面知识。三是教学手段——“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说反复诵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教师要进行科学、有针对性的指导。四是能力培养——“迁移”,首先要确定迁移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最后,蓝老师给大家呈现了两个文言文教学实践,即《童趣》和《陋室铭》的教学设计。在重点讲解这两篇教学设计时,蓝老师讲了他这样设计的意图和目的,并告诉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和调整教案,一定要以学生的学情为中心。在互动交流环节,大家就目前备写教案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蓝老师进行了直接的交流,蓝老师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给大家以点拨和指导。

教育实习通讯稿(2):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新课导入

魏书生说过:“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语文开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导入方式,下面就把我经常运用的几种导入方法公布于此,与广大同仁分享。

1 温故导入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温故旧知识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我给《我的空中楼阁》所设计的导语是这样的:“初中时,我们学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陋室铭》,这间‘陋室’在作者眼里是怎样的呢?(学生回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磬。’‘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破旧的陋室,在刘禹锡眼里却充满了清幽雅静的情趣。今天,我们再去参观一间山涧小屋,去欣赏李乐蔚笔下‘陋室’的意境。”简单的一个问题就引起了学生对初中知识的回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探索的欲望。

2 故事导入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例如,教《拿来主义》这一课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立即问“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我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由于导入语的故事已引起了学生对“拿来主义”的兴趣,这节课当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悬念导入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学生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可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一位教师在讲授《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这篇说明文时,说道:“据说,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着这样一句话(板书):‘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了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人们把书目看成‘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板书标题)。那么,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哪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够像钥匙一样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呢?请仔细阅读课文。”

这一连串的设问,造成了一个个悬念,从而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细心钻研课文。

4 歌曲导入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老师的导入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中学生大多爱听歌曲,许多学生都随身携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听歌,有时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听。鉴于此,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歌曲《丁香花》入手,使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了解,从而理解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传达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如此下场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司马迁之《鸿门宴》。”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

5 应变导入

日常教学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使课堂气氛变得严肃、凝重,影响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灵活多变的引导方法。特级教师钱梦龙有一次在武汉给近千名语文老师上示范课,学生和听课老师早就在静静地等着,看上去课堂是那样严肃、紧张,这时,只见钱老师一脸轻松地走上讲台,亲切地对学生们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好不好?”学生先是全都一愣,随即又都同意了钱老师的提议。“虽然发了财,夜夜想成才。打一人名,同学们认识的人。”偌大的课堂静得出奇,不一会,一位大胆的同学举手示意,信心十足地回答:“钱梦龙。”顿时,全场欢笑,紧张气氛一扫而空。接下来,教学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着。

导语设计,应百花齐放,不拘一格。除上述几种方法外,还有名言警句导入,对联导入,焦点话题导入,时代背景导入,情境导入,图画模型导入等方法。不过,无论怎样设计导语,都要求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为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作铺垫,联系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师生的互动,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第5篇

一、限时阅读,疏通文意,学生勾疑,合作解决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这一原则我在教学文言文新课时,尝试“三不原则”,即课前不作任何介绍,不提任何问题,不加任何引导,给学生一个干干净净的阅读空间,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自读文章,圈点批注,划出疑难之处(时间一般为10分钟)。学生的思维要处于紧张有序状态才会有所得,因此限定时间必不可少。之后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合作解决疑难之处,如仍旧不能解决的可以求助别的学习小组和老师。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有的学生非常乐意提问和解答别人的疑难,为了鼓励他们,我带领学生评出 “文言小博士”,专门来解答同学们的提问。这大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当上“文言小博士”的学生主动去查找资料以备不时之需,而没当上的也会主动去找寻问题。如在教学《爱莲说》时,学生发现“世人盛爱牡丹“中的“盛”字有的地方用做“甚”字,到底哪一个更合适呢?我首先对这个问题作了高度评价,并提出希望:“大家看看自己能否解决,怎么解决?”之后学生自己查找了《古汉语词典》,找到“盛”字有七个意项,找到与课文相对应的为意项6,最终合作讨论得出用“盛”字更能体现出当时世人对牡丹的狂热态度,也委婉的表明了作者对世俗之人的鄙夷讽刺。

在这一环节老师要注意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讲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重视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不要随便打发他们,要真正激活学生思维。

二、分段教学,留足空间,自定疑难,组长评题

以往教学特别注重上课的连贯性,疏通完文意后就忙着分析课文,一般选择几个预先设定好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解答,除了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学生能响应外,大部分的问题只能由老师自问自答,教学效果十分低下。有一次我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上完《陋室铭》后,学生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刘禹锡为什么要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是不是古时候的君子都住陋室?”这真的让我手足无措了,因为刚才我自认为已经把课文分析得够透彻了。由此看来学生思维一旦受到抑制,只知道跟着老师走,其接受的也已经是打了很大折扣的了;即使老师分析的丝丝入扣,学生也只是学习上的被动接受者,更谈不上激活他们的思维了。

某位专家曾说“老师的教学目标要是站在胡同口,把学生从胡同这一头引领到另一头就算完成教学目标的话,那是老师的悲哀,也是学生的悲哀。我深表赞同,这样的接受性学习有可取的一面,但是,它产生的“被动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强制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采用自评问题能极大激活学生思维,在教学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下面是我在教学《石壕吏》时,摘录的学生提的问题:

1.“有吏夜捉人”有什么深刻含义?

2.为什么老妇人来开门应答?

3.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如用一个字加以概括,那是什么字?为什么?

4.老妇求征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对自己活动的对象和过程进行支配和控制”。我在尝试新的文言文教学模式时,尽量由学生自己定题和评题,就是让他们对所学的文章有自己的自和支配权,而不是完成老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

老师如果漠视学生的存在,抑制学生的热情,“捆绑”学生的手脚,绳规学生的思维,亦步亦趋、按部就班地执行“原计划”,哪怕教学设计得再周密,组织得再巧妙,打磨得再精细,它与学生仍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因为这时的“设计”与“组织”,它忠诚于教案,却背离学生;它进行着表演,却没有观众;它体现了权利,却忘记了民主;它实现了控制,却封锁了自由;它塑造了共性,却泯灭了个性。那学生就会万马齐喑,课堂就会死气沉沉;而当堂抛出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学习兴趣普遍高涨,纷纷查看五星级题中有没有自己设计的问题,这与以往老师提问反应者寥寥形成了鲜明对比,学生思维被激活了,学生真正尝到了“当家作主人的快乐和激动。”课堂上精彩纷呈,学生思维之门大开,妙语连珠有之,切中要害有之,振聋发聩有之……

三、立足课后,欣赏精髓,激发想象,鼓励创作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中占到了30%,这不是个小数目,文言文虽然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不常用,可是它散发出来的文学底蕴和魅力是不可低估的,所以我认为要激活学生的思维,离不开课后让学生欣赏文章精髓,激发他们想象,鼓励进行再创作。这一环节老师可作主要的引导,要精心准备有趣而又耐人寻味的问题,让学生欲罢不能,争相一吐为快,从而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我在教学文言文时,积累了几个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

1.《石壕吏》中并没有写差吏是否让儿媳去应征,但从老妪的“请从”“急应”我们不难推断,差吏是有意让儿媳去应征的,在此不妨让学生想象一下,老妇人是如何说动差吏让自己应征的?

2.《桃花源记》中有矛盾之处,你能找出来吗,这是陶渊明的疏漏之处吗?

3.《愚公移山》中愚公之妻和智叟所说的话有异同吗,你愿意做愚公还是智叟,为什么?

第6篇

 

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教案1

 

一、活动目的:

 

1. 使学生理解“国学”的含义,体验学国学的欢欣和喜悦,掀起小学生学国学的热潮。

 

2.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准备具有古典特色的音乐。

 

2.准备孔子画像、将教室布置成古代书塾环境。

 

3.相关的孔子及其弟子研究学问的课件及孔子游历各国讲学的课件。

 

4、孔子格言课件

 

三、活动形式:班会形式

 

四、活动时间:20xx年5月13日

 

五、活动地点:多媒体教室

 

六、活动内容:

 

1.欣赏古典音乐,营造气氛。

 

2.全体学生以古典方式向孔子画像敬礼,以示尊崇。 3. 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共同做学问的课件,引入情境。

 

4. 学生活动展示: ⑴ 以接龙的形式背诵弟子规。 ⑵“弟子规节选文字”情景表演

 

⑶两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背诵国学经典。

 

⑷以创新形式翻唱国学经典。

 

5.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国游历讲学的课件。 6.全体学生共同诵读孔子名言。 七.活动过程:

 

(一)课前欣赏,营造氛围:播放古典音乐。

 

(二)激情导入:

 

同学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国学作为中华之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可分为经、史、子、集、蒙五部。学习国学,对于同学们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作为国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在中国千年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习国学,不能不提孔子。下面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向我们的先辈以古礼祭拜。(礼毕)

 

主持人:孔子一生诲人不倦,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下面我们大家就和老师一起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在一起做学问的课件。

 

(三)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做学问的画面,(播放课件)

 

主持人:多麽浓厚的学习氛围,多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我们一起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学习国学的乐趣。

 

(四)学生活动展示:

 

主持人:从幼儿到少儿阶段,相信我们同学一定诵读了许多国学中的经典书目,如蒙学读物:.《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伴着书香,请同学们一起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1.以接龙的形式背诵弟子规。 (弟子规三个字一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内容较长,全班同学以接龙的形式每人诵读四句,生生互动,感受国学之美), 2.“弟子规节选文字”情景表演

 

主持人:的确,《弟子规》内容丰富,包括孝、弟、谨、信、泛爱众、亲人、学文七部分。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弟子规诵读的感受,也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具体过程如下:

 

A. 全班交流资料。每组选派代表上台交流资料及故事。

 

B. 小组内交流收获。小组内交流学习收获,说说你学习了《弟子规》以后理解了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需要继续努力。 C. 全班交流学习成果,《弟子规 》中经典语句情景表演 3.两人一组,以比赛的形式背诵国学经典。

 

主持人:国学经典内容很多,为了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学,我们以比赛的形式背诵。(两人一组进行比赛,激起学生的热情,同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国学。) 4.以创新形式翻唱国学经典。

 

主持人:前边我们对国学经典进行了精彩的诵读与表演,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模仿与探究。在此基础上对所掌握的国学经典内容进行翻唱,将是一个创新思维的挑战。

 

(五)欣赏孔子及其弟子到各国游历讲学的课件。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不但国人争相学习,即使是外国人也在争相学习中国的国学经典。看,孔子坐着马车和他的弟子们已经走出国门到各国游历讲学去了。(播放课件)

 

(六)全体学生共同诵读孔子格言。(出示课件)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七) 

结束语: 同学们,人生成长离不开精神生活,只有我们的身体长大了、知识增加了、精神丰富了,才是真正意义的成长。愿同学们在成长的路上不忘祖训,继承传统美德;让国学伴着书香随我们远航!

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教案2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主持人a: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主持人b:齐风韶韵,流传四方。

 

主持人a:灿烂的文化丰盈着我们的童年,

 

主持人b:沁人的书香浸润着我们的成长。

 

主持人a:我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自诗经开始,中国古典诗文一直洋溢着独具魅力的灵性风韵。唐诗更是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

 

主持人b: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尤其是李白的绝世才华,他豪放飘逸的气质,把诗写得行云流水而又变幻莫测,情财飘逸隽永,美如清水荚蓉。现在请听李白的《古风》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

 

二、感受经典的魅力

 

诗歌朗诵

 

唐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主持人a:下面请听朗诵《兰》。

 

明 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主题班会。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主持人b:名著不仅具有不朽的本质,而且是我们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的伴侣与慰籍。名著是怎样伴我成长的呢?请聆听《论语》同我行。

 

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主持人a:《论语》中的“孝敬之道”,塑造着我们高尚的灵魂,它的“智慧之道”,启迪着我们的思维,它的“治世之道”教会了我们仁爱,书籍是这样的神奇!同学们还给我们带来了有趣的经典故事呢!

 

学生1:《孔融让梨》

 

主持人b:小小的孔融教会了我们,与人交往要宽容。让我们再来听听另一个故事,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学生2:《凿壁借光 》

 

主持人a:这些故事不仅有趣,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那么都给大家带来了哪些思考呢?或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对你有哪些影响呢?

 

主持人b:经典名著的博大精深,真令人回味无穷。

 

主持人a :走进经典,我们走进生活的四季。

 

主持人b:走进经典,我们走进人生的四季。

 

主持人a:底蕴深厚的《老子》可吟读,可朗诵,

 

主持人b:能从耳朵钻入心中,如同一股泉水涓涓流淌,与大自然相融合

 

主持人a:草木为了感激春的到来——吐露新芽;

 

主持人b:鲜花为了感激夏的到来——竞相开放;

 

主持人a:硕果为了感激秋的到来——挂满枝头;

 

合:我们为了感激经典——今天在此展示自己。

 

主持人b:《弟子规》主要讲如何孝敬父母,如何为人处世,以增进团结,促进和谐。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世人所称道,所敬仰。下面请欣赏小故事《孟信不卖病牛》

 

《孟信不卖病牛》

 

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被罢免了官职以后,家里很穷,甚至连吃的东西都没有了

 

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主题班会。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

 

如果我们都能像孟信一样,做人诚实守信,经商公平交易。那像“三鹿奶粉”等欺诈行为事件就不会发生。

 

主持人a:听了这个故事,你认为孟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见没见过和他不一样的人呢?(通过小故事和同学们的评论,让孩子们明白怎样做人。)

 

主持人b: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主持人a: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三、班主任总结

 

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在我们耳边回响,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我们心头荡漾。培根在《论读书》中这样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伦理使人庄重……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从《忆读书》中我们知道冰心奶奶从小就贪婪地吮吸着经典文化的营养而长大,受着古典文化的熏陶而成就了她高尚的人格。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参与到“经典诵读”活动中,去汲取甘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路让经典润泽我们的心灵。

 

国学经典主题班会教案3

 

【活动主题】

 

诵读经典 爱我中华

 

【活动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 文化的热爱之情

 

2.加强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的参与意识,在全校形成公共场合、课堂教学中说普通话的风气

 

【活动准备】

 

古诗词朗诵

 

【活动过程】

 

一、开场词

 

经典使人生变得厚重与深刻,诵读使我们获得心灵的开发与启迪.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在漫漫的历史星河中,闪耀着无数颗璀璨的星星小学诵读经典主题班会教案等3篇主题班会。

 

这儿有诸子百家,有四书五经,有唐诗宋词……这儿有老子庄子,有孔子孟子,有杜甫李白……

 

这儿闪烁着先人们的无上智慧,这儿呢喃着前辈们的悠悠情怀。今天,让我们走进悠远的古代,探求幽幽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与诗词作伴;今天,让我们尽情歌诵,尽情吟唱。

 

二、诵读经典

 

1.《迢迢牵牛星》

 

2.《春江花月夜》(配乐)

 

3.《陋室铭》《爱莲说》

 

4.苏轼的《水调歌头》

 

5.(师)刚才咱们欣赏了这么美的诗词,老师也想参与到你们中间,咱们开展一个竞赛好不好?咱们四个组,每组要说一个我限定内容的诗句,看看哪一组说的最多最好。

 

第一个题目由第一组说:谁能说出含有春夏秋冬字眼的诗来。

 

第二个题目由第二组说:谁能说出含有动植物字眼的诗来。

 

第三个题目由第三组说:谁能说出含有亲情意思的诗来。

 

第四个题目由第四组说:谁能说出含有离别意思的诗来。

 

三、 结束语

 

琴声淡去,余音袅袅,诗词吟罢,口留清香。

第7篇

[关键词]语文;文言文;网络:互动

“信息化”这个主题背景是网络教学兴起的摇篮,它的来临打破了传统教学一统天下的格局。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教学的优势在于:便捷,足不出户就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网络教学突破时空限制,实现了优势海量知识的储存和传播,以提供学习者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和进程;网络教学的仿真性使师生之间的时空距离不复存在,师生之间相互联系与沟通变得简单容易。

在中学教室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综合使用,从不同角度阐述、解释和传授内容,使学习者尽可能地参与到学习中,以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网络互动教学模式是以现代信息媒体为辅助,在网络氛围下,自主地、开放地从事发现创造性的学习,积极建构知识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培养新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对未来会有深远意义。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独立创新、相互协作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

但我们还是刚起步,尚在摸索之中。由于教学多媒体课件都是课前教师设制好的固定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况。尽管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也不可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中的某些突出的(如教师板书,板图等)优势。

以高中课文《项脊轩志》为例,这是明代作家归有光的散文,传统的古文篇目,现分作读、通、练、析四部分归纳如下。

读:研读文本,赏析品味是教读重点。教学中,我让学生从聆听和朗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朗读是发现问题、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应该结合分析贯穿始终。借助网络可以搜索到很多音频资料,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已创设出的情境中体会作者的深情。

通:文言知识点的落实,靠的是同学自读自释,相互交流。高中学生已掌握了相当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而明清散文比较简单,学生阅读困难较小,针对高考文言阅读为课外篇目这一情况,提前从网络上下载了文中重要知识点的资料,结合教案将主要内容投射在白板上,这成为加强学生自读能力的一环,教师能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解决基础知识。

练:疏通文意后,我设计了当堂练习,由于本课的文言知识点是同学自读自释的,这个环节学生可以查缺补漏,以练代讲。在这个环节里,需要的是能落到实处的训练,纸笔训练的优势就很明显了。

析:本课的设计是从散文文眼入手,向前后延展。学生找到“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并不困难,且能得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以此为线索,首先向上延展。体现“可喜”之情的其实这里有:小屋的修缮之乐,周围环境的美景之乐,轩中的读书之乐。而在这之前还有修葺前小屋的原貌之陋的描写,因而又以小屋的修葺为界分作两部分,请同学分别概括小屋修葺前后的特点。再请学生分析作者之喜。这时白板就发挥作用了,将同学们的总结投影上去,书写上去,做实时课堂内容反馈。

在写到小轩周围环境的美好时,有个细节需要注意,“万籁有声”与“而庭阶寂寂”是否矛盾?是写幽静还是写喧闹?如果是写“静”,可不可以把“万籁有声”改为“万籁俱寂”?看似矛盾之语放在一起来写对吗?这些问题都是与第三小层联系在一起的,为进一步突出“可喜”之情。在这样清幽雅致的环境中读书,也显示了作者的情操美和精神世界的丰富。同学们可能不太理解作者归有光在一个简陋的小轩中为何竟会如此怡然自得。我就在课堂上借助网络联系他们背诵过的《陋室铭》,体会作者的精神追求。分析“可悲”之情,首先得明白作者共写了几件悲事,有哪些主要的人物。学生能找到写的第一件悲事即分家变故的景象,这时联系中国的民族文化及民族心理的精髓——“和”与“合”,简单介绍文化背景。接下来回忆母亲和祖母,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文字简约,感情却丰富细腻。可以联系自身,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浓浓亲情。结合作者年幼丧母、聪颖好学却功名不仕等生平体会作者的悲情。最后是附记,这一部分作者回忆亡妻的往事。这一部分请同学分析其写作方法和特点,学生在前面例子指引下基本分析到位,能明白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毕肖,感情得以流淌。这时的教学以师生互动为主,辅以背景音乐,而网络和白板一直都是起辅助作用。

以上都是从课文内容方面来分析,白板和网络在这次教学过程中起到了辅助作用。互动教学模式在作文和语言运用教学方面比较容易实现,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的实施还有待探索。如果将它置入“web2.0条件下高中语文校本资源的构建与运用”这个课题,能对我们未来的教学有怎样的帮助呢?就这个问题,我又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对语文网络互动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

1、教学资源软件的制作常遇到资料不足、设备不足、经验不足等问题,依靠执教教师个人是很难完成的,负担也重,我们注意发挥科组的力量,与研究部门的力量相结合,找出路,但最好是有一支由本校教师、教学研究人员、软件制作人员三结合的队伍进行软件资源的制作,这样才能够反映本校的独特教学风格,才能产生精品又降低成本。

2、教学评价未形成较完善的网络教学模式评价标准,无章可循,若采用传统教学评价标准来衡量则甚不合理,故“观念变、模式变、评价标准也随之要变。”

3、教学模式要更新,但不要固定“模式化”。要构建多种多样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每个教师至少要熟练掌握两种以上的教学模式,如网络互动教学模式,优化了某种传统教学模式,为推进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8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高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1-0110-01

在语文教育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课堂“活”起来。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1 转变观念,优化课堂教学

当前语文教学的观念的一种深刻的变革就是:师生共学,教学相长,改变教师唱主角的局面,要让学生唱主角,变讲堂为学堂,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下沉浸在喜怒哀乐的情境中,在阅读的前提下进一步思考,文章相关的内容,谈自己的感受体验,提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尤其对于一些像《春》、《白杨礼赞》、《济南的冬天》、《陋室铭》、《散步》等优美的散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对于一些文学作品如《变色龙》、《七颗钻石》、《皇帝的新装》、《孔乙己》等可通过分角色朗读或排演成课本剧,使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性格思想,细细揣摩,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表现出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通过学生自己的参与,进入教学情景之中,也丰富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体验。教师在给学生提供表演体验的平台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字、词、句、标题、内容、结构、主题、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作者观点、写作背景等各个方面提问质疑,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讨论解答,有些问题学生解答不了,教师再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讨,这样即激活了学生思维也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钻研和大胆质疑的精神,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语文教学的活水来源于生活,对于生活的仔细观察处处留心皆是语文所包含的内容。新教材的许多篇章都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搜集资料、感悟生活,尤其教材中的专题、综合实践活动都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如《端午日》、《本命年的回想》、《宇宙里有些什么》、《大自然的语言》、《看云识天气》等,让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寻问老人,观察周围的人与景,搜集民谣谚语,再把资料带进课堂进行交流,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强了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课是最具活动特色的,除了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更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成语接龙、名句欣赏、故事会、辩论会、口头作文、学做记者、学做主持、新书推荐等等,把听、说、读、写紧密结合起来,在生活中提高兴趣,锻炼能力,挖掘潜力,此外适当补充课外读物,与课内进行比较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欣赏能力。语文课本所选的文学作品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而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活跃学生的横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鉴赏的能力。

要把语文课教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自身要博学多才,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在语文学科内知识渊博,而且还要在相关的学科如天文、地理、绘画、书法、音乐等方面不断钻研,一方面精读课本教材,用心钻研,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感知交流给同学,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与教材相关的资料、信息,特别是近年来报刊上有关教材内容的资料。此外对于现代信息技术之类的知识也要多读,教师多读书,才能丰富、更新自己的知识,有了渊博的学识,才能以新颖的见解、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感体验,叩响学生的心弦。语文课包罗万象,为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刻苦钻研,使自己成为一个多面手,自觉接受当代学生对教师知识的挑战,不断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学习生活中丰富多变的知识,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课艺术的海洋里吸取营养,获得知识,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2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充分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

第9篇

与沟通相关、相近的词有交往、互动、交流等,我们经常提到的教学交往、师生互动、同学交流等,这也是我们容易混淆的几个概念。与“交往”相比,“沟通”是具体的行为;与“互动”相比“沟通”更强调结果,有时也更多地关注启动“沟通”一方的行为、方式、策略、能力等;与“交流”相比,“沟通”不仅是信息的流动,更强调对信息实质的理解,以及通过沟通过程所形成的更多方面的变化。本文所提到的“沟通”是有着特别含义的。课堂上的沟通,则强调通过师生双方的努力达到相互间的理解,它特别强调某种预期结果的达成,包括对某件事或某种观念的共同认识,强调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及观念的认同。因此教师要深入探究课堂沟通策略,通过教学沟通、“对话”沟通和“角色换位”来实现课堂的创新。

一、 教学沟通

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知识保持的决定性因素。学生学习了那么多知识,为什么很快就被遗忘?日本的佐藤学教授将借助“课堂”习得的教科书知识用柏拉图描绘的“洞窟的神话”作比喻。他认为:“正像洞窟的囚犯把洞窟壁上的影像误认为客体那样,习得教科书和黑板上映出的知识的儿童,并不是学到了现实世界的知识,不过是把教科书和黑板上映出的知识之影作为信息习得罢了”。

在人本主义者看来,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他(她)意识不到的自我,面对自我的认识过程是实现学习的基本表现形式。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把这个内在的又难于捉摸的自我引示出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不能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其学习心理就会减弱。其中,导致学生学习心理活动减弱的原因有:教学内容较难、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媒体单调、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而放弃等因素。教师应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课堂行为的分析,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与效果。

如《花未眠》一课讲述了作者在凌晨四点偶然发现花未眠这样奇特的美,从而联想到任何一种真正的美都是需要认真观察自然,用心体会自然而得到的。并且指出当今的小说家大多不怎么认真地观察自然。课堂上,同学们经过讨论认识到了自然美是无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由于是自读课,课文只安排了一个课时,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们都知道有好些花是在夜间开放的,像是昙花。作者为什么会因为发现海棠花没有睡觉而大吃一惊呢?”

“对啊,我们都不理解。”其他学生也发出了同样的疑问。

“不会是日本只有海棠花不睡觉吧!”大家哄堂大笑起来。

我不禁一愣,备课时,我也不理解这个问题,在请教了指导老师后还是有些模糊。开始我以为这个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就想偷个懒跳过它,没想到还是有学生提出来了。可是后来当我发现,如果学生能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就能更清楚地理解“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这个主旨。

于是,我慢慢分析:“海棠花并不只是只有日本才有,可是大家注意到了吗?作者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醒来,突然发现海棠花未眠。虽然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的。正当人们早早入睡时,这在夜里绽放的未眠之花就显得格外的美,这种美是被人忽视的、孤独的、静静的美。所以,作者才会由此引发更多的感悟,感叹‘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

我们发现,总是会有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而新鲜的,他们只会凭自己的经验去思考,这就很容易与教材的相对固定思维产生冲突。如果教师坚持按照自己教案的设想来进行课堂教学,一定会被学生突来的问题打断思路,甚至否定学生的问题,引起双方的不满。如果顺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恰当地引导和启发,使学生不但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还了解到课文主旨的内涵。课堂上,学生思维、教材思维和教师思维三者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包容的,当三者融为一体时,课堂沟通的中心磁场最强烈,教学思维活动和水平就达到了最高境界。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调整教学进程,变换教学方法,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沟通学生、教材、教师三者思维,让学生得到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使课堂教学更加顺利。

二、 “对话”沟通

巴西教育学者保罗•弗莱德(P•Freire)把教育的本质理解为“自由的实践”。他猛烈抨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倡导“对话式教学。他说,“对话是人与人的接触,以世界为中介,旨在命名世界。”“这种对话不能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不应当成为一个人控制另一个人的狡猾手段,而应当是一种创造。”

对话理论引入课堂语言教学,体现着“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教师的角色就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这种角色转变直接地反映在教师课堂语言的变化上。

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启发诱导至关重要,所以,更应注重由灌输式言语向启发式言语转变的艺术。许多缺乏经验的年轻教师会把教案当成教学活动的保证书,只要遵循这一轨迹讲课,就不会出什么差错。如果教师将教学的每一步都事先设计好了,那么上课无非是把这种程序演绎了一遍,缺乏灵活性,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视为一张白纸,一种容器,学生也只能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学生原本拥有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被消磨殆尽。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越是年级低的学生,发言回答的积极性就越高。而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初二以后,举手的人渐渐少了,到了初三几乎就没人举手了。即使回答,也没有初一那种神采飞扬的自信与坚定。所以老师们常常感叹初一的学生课堂热闹活跃,初三的学生却气氛沉闷,缺少激情。难道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年龄增长和知识增多成反比例?其实不然,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学生年龄心理差异的一种表现。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差异,只是形式主义地要求学生当堂发言,非但得不到相应效果,反而会扼杀学生积极有效的思维,也不能算得上真正的对话。因此教师的启发诱导就必须考虑学生变化着的心理要求,研究并掌握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难易适度并能激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积极创设对话情境。

三、 “角色换位”

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以及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自身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始终不断地进行着,可以说,它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学生变化的心理而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角色换位”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教法,这种教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换位置、变更角色,双方都站在另一角度来思考问题,它改变了学生的常规学习模式,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紧张而又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中学生处在从少年向青年的转变时期,生理心理上由不成熟逐渐趋向成熟,独立意识增强,有相当的自我表现欲,时时流露出“成年人”的神态,渴望在某些正式场合有一席之地。“角色换位”教学艺术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尝试的机会。

《我的空中楼阁》一文的教学中,文章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时间对小屋进行渲染勾画。课堂上,我请同学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进而把握文章的情和志。这时,大家显得特别感兴趣,开始各抒己见,踊跃发言。

生1:“我觉得他是当代的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把农田生活描写这么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的恬适之情。”

生2:“我觉得他是当代的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生3:“我觉得他是当代的刘禹锡,同样在为自己的小屋写《陋室铭》。”

生4:“我觉得他像是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洁脱俗的情怀。”

我对大家说:“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都体现了作者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有的是老师以前没想过的,你们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希望大家今后都能将活跃思维发散到各个地方,努力开创自己心中的小屋。”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主、客体两方面的主动性,课堂教学中的科学与民主才得以具体实施,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素质的培养才能得以真正的落实。学生站到教师的位置上考虑如何“吃透”课本内容,怎样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亲自设计教学中的环节,登台上课、评课,他们就有明确的思维目标和具体的学习方向,明辨教与学中的是非得失,获取的知识及能力的锻炼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教法,从而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变单向传递为多向交流。而教师也必须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细致地观察学生的思维及活动情况,及时地辨析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加以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从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更为突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