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6: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秦兵马俑教学反思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第1篇

叶圣陶早就有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著名论点。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关注文本的信息价值,更要将其视为学生学习语文、关注语文本质的借鉴价值。在入选教材的众多文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例子,虽然这些资源在文体体裁、主题价值、结构方式、语言表达上都存在风格差异,但并不说明这些例子就没有规律可循。本文将结合三篇课文的教学,谈谈我们该拿什么例子来展开教学。

一、例语意,强化词语意思理解

【案例】《鲜花和星星》:我最喜欢,夏天魅力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师:“满”字是生字,注意是前鼻音,第三声,要读得饱满。(教师示范读后,学生跟读)

师:它怎么写呢?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1:它由三点水、草字头和“两”字组成,有很多意思。

师:真棒!水多了就“满”到外面了,所以是三点水旁,可不能写成草字头哦!

师:满地的鲜花让你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2:地上全都睡着花,一朵连着一朵,把整个大地都挡住了。

师:哦,课文的语言都读到心里去了。你能用“满”字说一句话吗?

生3:满地的小草、满桌的好菜、满树的苹果、满车的人……

【反思】

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寻找出最具有价值的关键字“满”作为例子,通过解构的方式进行音形的教学,让学生从字面本意入手,引导学生想象“鲜花满地”的情景,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将僵硬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画面,成为学生内心的影像。最后,以此为基点,开启学生的表达思维,让学生用“满”字进行说话练习,在迁移运用中强化对这个关键字的语意理解。

运用例子进行语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在文本语言中独具慧眼,开掘出最富表现力的关键字词和语段,确保语意教学在最适切的资源下进行;其次,教师要运用聚焦比照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进行体悟玩味、揣摩对比,领悟例子的表达魅力;最后,依据例子的表达技巧,引发学生模仿表达的欲望,从而实现语意教学由学到用的迁移。

二、例语境,丰富积累言语表达

【案例】《九色鹿》: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1.依托例子,引导感悟。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括号中的词语在文本中的表达效果,接着教师去掉这些词语,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涵咏中对比去掉这些关键字词之后的表达效果落差。

2.发挥例子,强化训练。文中的省略号表示调达似乎还有更多誓言没有说出来,如果不被九色鹿打断,调达还会有什么惊人之语?请你代为想象,补充文中的未尽之言。

【反思】

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着不同的意思。同理,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着迥异的表达效果。在不同的语境下选择不同的语言才是语文表达的至高境界。在案例中,教者首先选出文中调达话语里的关键语言,引导学生在细细揣摩中走进语言所形成的特殊语境中,继而在现有的语境浸润下激活学生内在的语言储备和生活经验,倾吐出这个特殊语境下的言语体系,形成对文本留白的想象补充,真正做到了“批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

由此不难看出,语境教学需要教师在整体关照和文本解读的层面上对文本进行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出文本所隐藏的语境价值,引导学生在揣摩品读、想象体验中还原语境的存在,并在语境的促发下创生出富有当下语境的语言体系。

三、例语体,关注强化文体规律

【案例】《秦兵马俑》以说明的方式展现了秦兵马俑宏大的气势。在教学中以关注文体的视角进行教学。

1.找出描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语言,圈画出兵马俑气势恢弘大的关键词,在自我朗读品味的基础上,将语言中有关数字的内容删去,借此体会没有鲜明的数字做依托,文本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

2.扣住“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帅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一句,引导学生想象: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借此,让学生感知说明文中适当的想象对所要介绍的事物起到的作用。

3.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迁移运用,以说明文固有的列数字和适当联想的方式进行表达训练,强化对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反思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创作规律和语言特色。语体教学要求针对不同的文体把握不同的语言表达特点,感悟不同文体下的语言表达风格。

案例中,教师仅仅扣住文本语言以列数字的方式和适当联想的技巧展现了秦兵马俑的盛大与恢弘。在学生对其文本语言的风格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又创设了鲜明的生活情境,在文体语言规律的召唤下进行表达方法的运用,培养了学生在该文体下的语言创生能力。

第2篇

一、隐忍错误,等待课程资源生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别说是学生,就是教师也会出错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面对比较生疏的内容,难免要出现认知差错,对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教师要有宽容之心,不仅不能呵斥学生,还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追查,找到出现错误的根源,自然就找到了纠错的办法。可见,这错误就是难得的教学资源,我们千万不可轻易错失机会。

学生出现认知错误大多是由于思维模糊造成的,引用错误的逻辑推理,得出的自然是错误的思维判断。在学习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时,教师提问:阿炳为什么能够创造不朽名作《二泉映月》呢?有一个学生回答:“因为他眼睛失明了,所以才能专心学习音乐,创造出经典来。”很显然,这个回答是不妥当的。教师并没有做出评价,而是让这个学生将他的理由说完。学生说:“贝多芬耳朵失聪了,创造了众多世界级名曲;保尔柯察金身体残疾了,也创造了巨大成就;司马迁遭受残酷的刑罚之后,写下了《史记》。因此,阿炳能够创造经典名曲也是必然规律。”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推理,很多残疾人身残志坚,给我们这些健全人以启示。然后问学生:“是不是残疾人都能够创造经典,而健全人都不能呢?”学生恍然大悟,片面推理自然是以偏概全。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道理,这自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宽容态度,学生这才敢于说出自己的推理。教师针对性进行反推理,促使学生明白,就是抓住了课堂资源生成机会,对学生错误进行有效利用。

二、辨析错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学信息呈现不稳定性,学生会在什么时间出错,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教师未必都能够判断清楚。一旦错误出现,教师要多对学生出错前因后果都做好分析,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并在具体操作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做好学习反思,针对自身思想实际进行自我剖析。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思维上升到不同维度上面,还能够拓展学生思维宽度,帮助学生建立灵活多元思维体系。

在学习《秦兵马俑》时,教师问学生:“你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呢?”有学生回答:“这些兵马俑都是国宝,如果拿出来卖,该卖多少啊?”学生都哄笑起来。教师并没有斥责这个学生,而是笑着继续追问:“你说说看,到底能够值多少钱?”这个学生犹豫了半天:“这兵马俑每一个都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给多少钱都不能卖的,都是无价之宝。”教师肯定了学生说法,继续引导:“我们祖先留下很多宝贵文化遗产,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很多国宝还被遗留在海外。如颐和园的十二生肖铜像还没有完全归位,我们当然不能做败家子。”

教师抓住学生回答问题出现的错误展开引导,很自然实现了教学生成,学生从中获得更多感知,对秦兵马俑的价值有了更清晰认知。

三、预判错误,收获课堂错误精彩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在哪些环节上出现问题,这些内容常常具有前兆性,教师凭借教学经验完全可以做出预判。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预设,这是有经验教师的工作常态,通过巧妙预设,让学生在尝试中探索、思辨,从错误体验中走出思维障碍,这也是难得的思维历练机会。

在引导学习《埃及金字塔》知识点时,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你感觉这个工程怎么样?其中蕴含着什么呢?如果用中国的长城和金字塔相比,你会什么样的感触呢?”学生很快就给出答案,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学生都说中国的长城更伟大,中国人民了不起。教师问学生:“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学生都能够正确回答出来。教师引导:“既然古代埃及和中国都属于文明古国,这说明两个国家的人民都是勤劳智慧的,当然不需要分出谁高谁低。”很显然,教师一定知道学生会说中国人更智慧,这是朴素的爱国情怀,当然是可以了理解的。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心胸更宽广了,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导入;教学方法;反思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所以,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落实课改理念的重要平台,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好教学观念的更新工作,要确保语文学科价值最大化实现,同时,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

一、转变课堂导入观念

导入环节是授课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导入环节的重要性,要充分发挥导入环节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迈好第一步。所以,新时期的导入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应该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而在保障导入环节高效实现的同时,也为精彩语文课堂的构建做好基础性工作。本文以“多媒体”导入法在《秦兵马俑》中的应用为例进行概述。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而且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导入环节的质量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秦兵马俑》的教学时,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兵马俑”的相关视频和图片,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展示中体会到秦兵马俑的宏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本节课的活动之中,同时,也为高质量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铺垫工作。

当然,除了多媒体导入法之外,还包括设疑导入法、谈话导入法、情境导入法等,这些方法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从而为高质量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前提工作。

二、转变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影响语文课堂高效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在课程改革下,我们要将“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多样化”“自主性”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要认识恰当的教学方法与高效课堂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确保语文课堂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课堂中有效地发挥其价值。因此,本文就以“小组学习法”为例进行概述。

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我选择了小组学习法。首先,在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后,我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在小组内讨论下面几个问题:(1)文本中讲述了几件事情?(2)为什么说蔺相如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3)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4)廉颇和蔺相如两人的行为都是为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对上述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解答。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而且对学生与人交流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堂效率的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展现语文学科的价值,进而在确保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确保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转变教学反思形式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对教学活动的再思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所以,在课程改革下,除了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进行反思,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而为高质量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改进工作。

还以《负荆请罪》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在反思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分析自己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点,如,生字、生词等方面是否掌握;本节课的中心思想是否理解等。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反思,久而久之,学生才能养成自主反思的良好习惯,才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为高质量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铺垫工作,才能确保语文学科价值最大化实现。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转变各个环节的教学思想,除了上述的几点之外,我们还要完善教学目标、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等,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因此,作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中成长为具有主动性、合作性的新世纪学生。

第4篇

一、课堂教学必须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

“导读法”是钱梦龙课堂教学艺术的精髓。其源泉是他的“三主”思想,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事实证明,钱梦龙在“三主”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知识就越积越多,脑子也就越用越活,越转越快,越灵了”,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而且学生“越上越要上”,自己做了学习的主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阅读实践逐步形成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学习辩证统一,便是阅读训练。“三主学导型”阅读教学就是强调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主体,变教学为导学,变讲读为导读,变注重知识传授为注重能力培养和智力发展,突出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的课堂教学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有效地达成目标。

二、以文章的文路和学生的学情为依据,设计教路和学路,做到文路、教路、学路的“三路合一”

要真正建构符合学生平面文本阅读思路与立体文本阅读思路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思路,就必须克服目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的重结论而轻过程的弊病。这种弊病表现为诵读不足而分析介入太快,咀嚼不足而结论出得太快,讨论不足而分歧消解太快,欣赏不足而理性说明太快,整合不足而阅读结束太快这“五个不足五个太快”。造成这种弊病的根源,一是教师虽胸中有书可目中无人,仅仅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讲自己的阅读心理;二是胸无点墨而且目中无人,只是机械照搬教参“批发”给学生,象汉代郑玄所批评的一样:“自不晓经之义,但吟诵其所视简之文”,“其发言出说不首其义”。为克服重结论而轻过程的弊病,所以,有必要重温并提倡老庄与魏晋玄学家们奉为圭桌的“不言之教”。不言之教“不是不要任何文字材料的学习,而是说学习不应拘泥于文字章句本身,而应把它作为工具或中介,去把握语言文字之外的义理”

阅读教学中抓住文路是灵魂,确立学路是核心,构建教路是关键。三者有机整合,才能使阅读与阅读教学恢复其应有的本来面目,才能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融合,有效地达成三维目标。

三、教学设计上要求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特点

如教学《秦兵马佣》片段:

师:课文第4—10自然段具体描写了不同的兵马俑,作者写得很精彩,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感受最深的地方随时在书上做批注。(生读书、思考、做批注)

交流:

生1 :我读了写将军俑的部分,我觉得将军俑真实气度不凡,他身材魁梧,昂首挺胸地站在队伍前列,的确能看出他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生2:武士俑高1.8厘米左右,体格健壮,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箭,有的拿着盾牌,个个神态严峻,闭上眼睛,我仿佛看到了那威武的武士俑沉着应战的样子。

生3:读了写车兵俑的部分,我觉得车兵俑们分工很明确,秦朝的军队纪律严明。

……

师:好的,现在老师就满足你们的这个美好的愿望,让我们一同走进秦兵马俑壮观的阵容,欣赏一下它们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风姿吧!(看课件,师配乐朗诵第10自然段)

师:看了这些兵马俑,你想说些什么?

生:它们真是精美的艺术珍品!

师: 课文的哪些词句使你感受到这一点?(生说,感情朗读第10自然段中“有的……好像……有的……好像……有的……好像…….”等句子)

师:总的来说秦兵马俑给人的印象是——

生:(齐)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由于我在教学设计上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特点,所以在学生读书感悟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创新思维的火花时时迸射,使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四、在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上体现 “自主、合作、探究” 这三种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改变了原来过于单一的接受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只要我们破除了“师道尊严”的观念,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把爱心献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过程,就能真真正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第5篇

关键词:课前;课中;课后

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常规教学工作。

积极探索、更新观念、敢于创新、善于总结,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发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前

1.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自学能力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获得知识,养成自学的习惯,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课前预习的自主性

结合老师布置的预习要求,参考老师平时教学的过程,自觉、主动地预习。

二、课中

1.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是学生求知欲望的源泉。学生喜欢老师,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他们的主体精神也就调动起来。

2.注重“感情投资”,实现“和谐共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不要大声斥责他,不要当全班的面,把他搞成不注意听讲,坐不稳的典型,我劝你要轻轻地走到他跟前,握住他的双手,把他从那童年美妙的木舟上引渡到全班学生乘坐的认识的快艇上来”。

教师用爱的春风吹开学生的心扉,在他们平静的心湖上荡起力求上进的波澜,鼓励其奋进;尤其对后进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他们身上的“灰尘”和“细菌”用正确的道理去冲洗和净化,“理明则行投笃”。

教师对学生含辛茹苦的一往情深,学生对教师敬仰崇拜,教学双方都是艰苦的脑力劳动,都需要极大的热情,尤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耐心和关心。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在理解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师生都会体验到耕耘的喜悦,收获的愉快。同时,伴随着学生的赞叹和教师的满足。

学生喜欢老师,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他们的主体精神也就调动起来。一切最好的教学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中。

3.课堂提问有技巧

(1)先提问题,后叫学生。

(2)先提问中等生或学困生,再提问好生。

4.教法常新

喜欢多样化,讨厌模式化是学生的心理特征,所以,我们教学要力戒单调呆板的教学模式,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新”。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方法。

5.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

针对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针对课中的难点和重点,结合课中的知识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疑难问题的能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教学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十七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时,课中有这样一个需要动脑筋的问题:“被挖掘的秦兵马俑,排列整齐,而且都面向东方,这是为什么?”一开始,学生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接着,我让学生分析《战国形势图》,战国七雄的分布地理位置,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得出结论:秦国的敌国都在东方,秦国担心,被消灭的六国可能有反对势力存在,并纠集起来联合反秦,所以,被挖掘的秦兵马俑都面向东方。

只有教师用心去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后

要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和教学延伸,总结一堂课的成功与不足,不断改进教法。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小学生搜集信息、发展思维、认识世界获得审美的重要途径。应该让学生在积极地情感活动当中,加深体验和理解,有所思考和感悟,让学生受到感情的熏陶,获得启迪,体验到审美的乐趣。”我认为,可以从巧妙设计问题着手,让学生从自主学习中深化对课文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此,笔者就如何巧妙设置问题进行以下探讨。

一、提纲挈领,着眼题目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课题则是文章的眼睛,它也可以是文章的主题,可以是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引用文章人物的言语。可以这样说,课题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进入文本的捷径。

在小学阶段,很多课题都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如,在讲述《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时,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所遗留下来的历史瑰宝被帝国主义掠夺和破坏,这是我们中国人所挥之不去的伤痛。此时,教师可以抓住“瑰宝”与“掠夺”两个关键词来进行设计问题:应该怎么对待国家的瑰宝?为什么我们的历史瑰宝被掠夺与破坏?由“瑰宝”和“掠夺”两个关键词又能引申出怎样的事物存在关系?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能引导学生渐渐理解我国文化历史与其发生的坎坷变迁,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念。

为了激发学生内心的共鸣,还可组织学生观看《南京!南京!》影片。看完之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能有效强化他们对于所学课题的认知与理解。这看起来好像与阅读教学并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所阅读文章的内涵,进而通过对电影的感受进行思维发散,以形成他们所特有的阅读与理解方式,从而有效地完成阅读教学目标。

二、明确重点,巧抓过渡

为了使文章的条理清楚,结构清晰,文章一般在中间部分用过渡段或是过渡句架起桥梁。学生通过抓住过渡句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更易感知文章事物特点了。如,在文章《秦兵马俑》中,有一过渡段:“秦兵马俑不但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不但概括了前面所叙述的兵马俑规模宏大,而且还引出下文将要叙述兵马俑众多的类型和鲜明的个性。学生通过寻找该过渡段,可以感知整个全篇内容,了解文章所叙述事物的特点。学生也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构段方法和记叙顺序。

三、把握文章,抓住首尾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通常有中心段或是中心句,它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凝结了作者的情感。这类中心句总起开头,在结尾点题,或是首尾呼应,或是起画龙点睛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让学生知道学习方向,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这种类型的文章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尤其是诗歌和议论文。

四、走进内心,抓住情感

情为心生。每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这些文章有的是表达了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或是让人们爱护动物、植物,或是表达对某种人物的钦佩之情。作者的感情是通过文字的描写表达出来的,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抓住作者的情感设计问题,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心灵的沟通。

如,对于《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而言,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那种悲痛之情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很难去体会与理解的。而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可先播放电影《》,引导学生通过真实的资料与艺术元素来了解的经历与人格魅力。之后,再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视频资料,学生在被动欲绝呼喊的感染之

下,才能切实理解教材中所表达出的那种悲痛之情以及对的还念之前。之后,还可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从而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实现心与情的交流。

五、把握思路,寻找主线

很多文章的作者在写文章时独具匠心,巧妙地设计了文章的主线。这些主线自然而然成为作者的思路。张中行曾说:“思路是‘流动在脑子里的意念’。”可见,我们要想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就要了解作者的思路,然后根据思路将文章的结构弄清,同时弄清各个段落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可以说主线是我们了解文章的捷径,让我们很快完成阅读任务。

六、引发思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实现由“讲”向“问”的转变。在对教材锻炼进行分析时,应多向学生发问,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也应针对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答,在此过程中也应注重回答问题的技巧,不能将答案说死,而是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反问学生,并且鼓励他们开放性地回答,以使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中心,我们应该将更大的空间交给学生。在教材学习时可引导学生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并由他们自主选择课题进行讲解,通过他们对自己观点与想法的充分展示,摆脱教师和书本的束缚。之后,还应引导他们自主反思,在加深他们对文章理解的同时,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自主学习活动中来。因此,要想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给他们一个“天马行空”的机会,教师所要做的是思考怎样迎合他们的思考,而不是一味扼杀他们

漫无边际的感想。

小学生因为智力没有完全发育,好奇心重,理解能力不是很高,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因为文章的内容不同,体裁不同,教师设计的主要问题也是不同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认真阅读教材,仔细分析文章内容,从本阶段语文教学的要求和学情出发,制订适合自班学生的合理问题,从而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谭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问题设计的类型、功用、适用时机[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3(29).

[2]谭静.分层分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10).

[3]李颖翠.书中乾坤大,课外天地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内容选择与方法指导[J].考试周刊,2013(67).

第7篇

教学对象:五(下)

专家点评:在五年级开始训练学生通过联想来丰富文本内容的艺术技巧,体现了从低年级向中高年级的过渡。

课堂呈现:

师:(出示课文第4自然段,生读)这两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写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生1:第1句话描写了将军俑的身材、穿着和动作。

生2:第2句是作者由将军俑的神态所想到的。

生3:第1句是作者看到的,第2句是作者想到的。

生4:第2句是在第1句描述的基础上产生的联想。

师:你们真是善于发现!的确,这段运用了描述和联想相结合的方法,写出了将军俑的特点。

专家点评:引出通过联想丰富文本内容的艺术技巧。开门见山。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体会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写让我们更形象地感受到将军俑的特征。

师:你们体会得非常深刻,正如同学们所说,运用描述和联想的写法能使将军俑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更具特点,也更丰满。

专家点评:体会联想丰富文本的艺术效果。

师:请大家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也运用了这种写法?

生:第10自然段。

师:(出示第10自然段)请同学们找一找,这一段中哪些语句是具体的描述,哪些是作者的联想,请用不同的记号标出。(生圈画)

师:请两名同学合作读这一段,一人读描述部分,一人读联想部分。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运用描述与联想相结合的写法,看看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生:这样写将兵马俑的各种形态都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专家点评:从第一环节的知识点过渡到第二环节的扩展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描述与联想结合表达的技巧。

师:同学们,运用描述与联想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的一个写作技巧。其实,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在描写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事物的形象更加生动传神,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写法。让我们来试一试。(出示一生习作片段)

来到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玄武门,矗立在玄武湖公园的入口处,十分壮观。

生:来到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玄武门,矗立在玄武湖公园的入口处,仿佛是一列士兵,日夜守卫着美丽的玄武湖,十分壮观。

师:很好!你通过联想,把玄武门比喻成士兵,更形象地写出了玄武门的威严。我们再看一段。(出示一生习作片段)

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的北端,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原名承天门,通高33.7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

生:天安门城楼坐落在广场的北端,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原名承天门,通高33.7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看着这宏伟壮观的城楼,我仿佛听到了1949年10月1日,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坚定声音。

专家点评:从第二个环节的找过渡到第三个环节的习作改写。这是以读促写,让学生形成语用能力。

师小结:教材就是一个例子,我们学习语文,不仅要学习语文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在我们的写作中加以运用,从而提高我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育;小班教学互动艺术;全面发展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开展小班语文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全面、快速发展。小班教学,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更新。小班化教学主要体现了人文思想,它的好处在于能够最大程度上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首先,教师的启发激起兴趣―互动萌芽期。兴趣的培养对于一件事的成功影响很大,当学生在从事一项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者活动时,那么他就会心情愉悦,态度自然也就变得积极了。兴趣能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乐于探索。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设置特定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需要多开设不同的活动形式,在实践中找到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能符合学生自身能力,同时也能给学生们带来快乐。

其次,个体品味的理解感悟―互动酝酿期。人,普遍希望自己是被需要的,希望自己可以是一个能集发现、研究和探寻为一体的全能人才。潜心阅读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构建一个知识体系,把握重难点,使学生在掌握起来更容易。学习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把课本上或者其他载体上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学生能自身理解的内在具体化知识。例如,在对《航天吃机》这一课进行讲课时,要抓住作者的心思,运用一些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介绍航天吃机的特点和知识。通过自主阅读,学生可以了解到课本中的“航天吃机”不同于他们平常的“普通吃机”,它们两者的区别在比较中记忆更加深刻。学生在自主品读的时候,会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认识,而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把这种初步认识上升到严密的逻辑结构上,这样更能增强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能力,有重点的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全文思路,充分感受到新科技的魅力,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爱科学的情感。学生们通过理解、记忆、思考和想象来实现自我感悟。

第三,小组之间的交流讨论―互动豁朗期。在小组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旁边时刻关注着,随时为学生进行指导。《语文课程标准》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中提到:“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渗透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得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多多培养为适应现代社会应有的语文能力。”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维,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根本上学到知识。维果斯基提出“教学应在发展之前”,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主独立的进行学习。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且要体现其灵活性,促进学生全面多方面发展。例如:在讲授《早》的时候,课文中通过运用方位的描写,把“三味书屋”的摆设,具体清晰的向大家进行了描述。老师在对学生进行空间描写指导时,可以先让学生标出段中表示方位的名词,然后再根据书中的插图,按照方位顺序依次介绍“三味书屋”,在这个环节主要是加强学生的方位感,使得学生更加了解它的布局,为下文的发展打下基础。然后,老师安排小组学生进行讨论,看看是否能再找出另外的方位描述方法去介绍“三味书屋”。这就给了同学们发散思维的机会了,有的同学提出了由远到近的方法,有的提出由近及远的方法,无论运用哪种方法,只要能完整准确的进行描述的,老师都应该给与肯定和鼓励。这个环节进行的意义在于,学生们能够现学现用,打破作者的空间局限,创新思维,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的观察能力,提出全新的介绍途径。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训练提高,对于以后自己去介绍一处场所 更有信心。

第四,在集体的分享下展开―互动高峰期。在互动学习中,由于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得学生能够做到积极动脑,主动学习,追求和探索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而一个良好民主的环境则会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独立思想、创造才能和参与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互动时,要注重群体性效应的产生,使得问题变得简明扼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并且要与实际相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苏教版第十册的第四单元主要介绍了远近闻名的名胜古迹,其中包括《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秦兵马俑》,这些古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或者赞扬了聪明智慧的古代埃及人,或是描述了独具风格的维也纳城市风貌,或是展示了我们中华辉煌的文明历史,这些在学生们的心中都深深打下了烙印。在集体互动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们勇敢阐述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众多思想共同交流,迸出创造的火花。学生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眼前会闪现那些伟大风光的独到之处,金字塔巍峨宏伟,精巧生动;维也纳向来都有“音乐之都”的美称;而秦兵马俑则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想到这些画面,仿佛自己穿越到了那个年代,身临其境,拉近了与现实生活得距离,丰富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从而使学生们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最后,师生之间的评价与反馈―互动验证期。教师教书和学生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小班化教学能够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对于有疑问的同学也能做到重点指导,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如果教师能够很好的利用互动这一关键因素,那么学生们将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充满期待,能够促使她们积极地对知识进行反思、总结,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小班化的语文教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高效师生互动,发挥教育的潜能和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途径。

参考文献:

第9篇

近几年,青少年学生的犯罪呈上升趋势,且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形势严峻化。反映出其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也延伸出学校教学工作的薄弱环。进一步加强和提升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以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认识,如何实现及其出现的问题是当前热门的话题。

一、明确形势,提高认识。

当今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由此繁衍

生的违法事例也逐渐增多,尤其是青少年和学生。如贵州瓮安的“6.28”事件,贵阳某中学的“9.27”案件便是典型。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来源于自身法制观念的淡薄,也反映出教育工作的环节还欠完整,凸显出法制教育进课堂,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学生知识的传播者、行为的影响者,教师当认识到当前的形势,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的熏陶,得到思想的启迪和认识的提高。

二、详读教材,反复钻研。

小学生知识与思想、行为与动作皆处于萌芽状态。一方面,源自生活中的人、事、物的影响;另一方面,得于学校的教育形成。犹如一颗幼苗一样,只有给予营养,才能使它不断生长,长成参天大树。反之,长久受到虫的侵蚀,最终只会夭折。

文字是语言形成的基础,小学生对世界的认识多数来自文字。体现出语文科的龙头作用,更赋予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和重要位置。作为一门主要的学科,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学生接受法制观念,强化法律认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语文涉及了德育、科学、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等诸多方面。教师要“随风潜入夜”般渗透法制,“润物细无声”般进行教育,必须详细解读教材,认真思考课文结构,仔细琢磨课文中知识点之间的构成。反复研究,从中找到切入点,弄清涉及的法制点,通过不断归纳、查找佐证,并结合实际,用身边熟悉的事例进行点与面之间的教学渗透,从而是课堂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丰富学生知识获取的面。

三、注重方法,不盲目与刻意地追求渗透。

要实现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方法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课堂的氛围,同事也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取向。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带入其境,让学生受到教育和启发。在教学中,我总结出一下三种方法。

1、直观感受法。主要针对课题,直接灌输法制教育。如《孔子拜师》,让学生感受“师”指的是什么?从而拓展延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一面五星红旗中》,由课题的“五星红旗”拓展延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由《长城》、《秦兵马俑中》,由课题简介“长城”、“秦兵马俑”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从而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样直观、形象的渗透,学生易于接受,又不失学习课文的兴趣。

2、自读感悟法。主要针对篇幅较长的课文和高年级的学生,让学生读中自悟,拓展延伸。如《丝绸之路》、《索溪峪的野》、《大瀑布的葬礼》中,通过学生自主阅读,从中感受“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好处,“索溪峪”的美丽及“野”表现的方面,“大瀑布”消失的原因等相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样,既注重了阅读交流,又渗透法制教育,学生印象自然深刻。

3、提问讲解法。这一方法主要适应于低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在思维上的局限性、事物接触多面性上的不成熟,需要教师以恰当的时机提问并讲解。如《自选商场》中,在讲解课文时,教师需要提问:我们买到的商品质量上有问题,怎么办?进一步组织讨论,并说明用法律保护自己,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清澈的湖水》中,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时,让学生发现每个人的动作,从而看到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上岸后扔到垃圾箱。相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样,及培养学习、观察的兴趣,又联系了生活达到渗透法制常识的目的。

另外, 在渗透法制教育的同时,更得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教材的编写、知识的构建体系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把握在学生有能力掌握的范围内的。不能盲目地渗透,刻意地去为了追求法渗透制常识而忽略了课文所要求学习的知识;另一个方面,渗透法律常识应把握量的关系。小学阶段,低年级只要求知道便罢,高年级则要求初步了解即可。不能强行灌输太多,只要学生分清对错,明白是非就算达到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归纳,简明扼要地概括。

四、效果与反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