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6: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光电检测技术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前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光电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机械设计制造中。主要是因为其特点是可以实现无接触检测,因而可以将机械动态检测变成光电静态检测,从而可显著简化机械结构。除此之外在很多场合还可省去调整操作,本文首先对阐述光电检测的基本原理;然后对光电检测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2.光电检测的基本原理
电管的基本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具体选择哪一种结构的光电管与设备具体结构和使用要求有关。透射式光电管的工作原理是发光二级管发出的光信号直接照射到接收三级管的基极,三极管基级接收到光信号后在发射极或集电极上产生一个输出信号,然后后续电路再对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去控制相应部件.显然光电流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输出信号的强弱,当发光管和接收管之间没有任何物体时,输出信号最强;反之当有物体夹在中间时,输出信号就开始减弱,中间物体的厚度越厚,透明度越差,则输出信号就越弱,因此用这种光电管即可进行物置检测,也可进行物体厚度检测。
透射式光电管在印刷机上主要用于位置检测和双.张检测,其位置检测实际结构示意图如图2(A)所示.图中光电管1是通用的槽形光祸,控制圆盘2用来控制光电管1发光管和接收管之间的通与断,控制圆盘2固定在回转轴3上,因而可以用来检测回转轴3的相对位置,从而根据工艺要求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厚度检测如图2(B)所示,由发光管1发出的信号经过纸张2到达接收管3,纸张厚度或透明度发生变化后,接收管3输出的信号强度也随之变化,因而在用一张纸调试好后当有两张纸或多张纸通过发光管和接收管之间时,接收管的输出信号强度减弱,从而发出双张或多张控制信号。
3.光电检测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光电检测这一种技术能够在机械设计中所应用的位置比较多,它所具有的特点就是可以实施没有接触性、不触摸式的检测,并且能够在动态环境下实施检测,还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这样就能够表现机械结构比较简单,同时在检测过程中,还能够将这些不必要的场合省略。由于印刷机的纸张一旦检测中,采取先进的光电检测技术以后,其纸张厚度就有着非常大的变化,这样就不用去调整所检测的零部件。如果单单的应用机械检测,所检测的纸张一旦出现变化,就会出现机械检测工作不正常。
3.1印刷机上的应用
光电检测技术在的印刷机上应用是现今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技术上只有紧密的与计算机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提高印刷机的操作效率。从现在设计与实践中分析,在一些小型的印刷机中应用光电检测技术系统是比较难的,其价格昂贵,一般是这些业主难以承担。目前,国内的一些印刷机的企业自行研发了一些专业性的控制装置,虽然价格低廉,但是可操作性差,具有不稳定性,安全性能值得考虑。透射式光电管在印刷机上主要用于位置检测和双.张检测,由于发光管1在发出需要的信号后,在历经这些纸张2后,就可以直到接收管3了,同时纸张的透明度与厚度,都会因此产生变化,这样接收管3所输出的必要信号,在此基础上,其强度也会发生变化,对此,在调试纸张后,注意纸张的厚度与接收管的距离,时刻关注接收管的接受信号的强度。而对于射式光电管而言,它主要是进行位置上的检测。在光电管1的上面,妥善的装好一个接收管,一个发光管,一旦发现纸张在达到光电管的下面时,这些纸张所反应的信号,就会直接的传导光电管1中,这样就能够在接收管的,形成了一个信号。
3.2在包装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光电检测的技术在包装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是必然发展的趋势,在技术上只有紧密的与计算机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才能够提高包装机械的操作效率。从现在设计与实践中分析,在一些小型的包装机械中应用光电检测技术系统是比较难的其价格昂贵,一般是这些业主难以承担。光电检测技术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在包装机械中的应用也是如此,例如料面控制就是其成功之处,它的优点就是能完成没有触摸式的检测,还能够就动态性的检测,直接转变成一个静态式的检测,这样就极大地简化了机械的操作结构,应用经典的例子就是牙膏灌装机,由于牙膏管尾的端是夹扁的,就应当与这些的商标图案,时刻处在一个平面上,此时就应当采取反射型的光电性的控制装置。一旦发现牙膏已经灌装好,就直接的传送到该工位,这样凸轮就能够透过杠杆将这些牙膏的带底座直接的从需要的位置中直接的托起,由此能够起到步进电动机的带动其慢速中的旋转。在具体应用中一般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整合了工程企业信息资源,提高了它的利用效率。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到工程企业实务中,减少了工程企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又提高了工程企业核算的精确度和监管力度,这些变化也促使我国工程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工作部门和人员工作的重新分工,大幅度的提高了我国的工程企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精确度。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光电检测技术的工作过程看,这实际上是一个机电一体化的典型范例.也就是说,对设计人员来说既要掌握机械结构的基本知识,又要对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光电技术的作用。同时从实际生产中可看出,只要所设计电路本身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在工作中就不会有问题。本文主要对光电检测的基本原理和光电检测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从而知道在制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殷红,彭珍瑞.检测技术类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7).
[2] 吴飞艳,电梯平衡系数智能检测系统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3]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教务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材料汇[Z].
(蚌埠学院 数学与物理系,安徽 蚌埠 233030)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专业结构调整服务地方发展计划(2013zytz077)、校级大学物理团队项目(2013jyxmo5)、蚌埠学院2015年院级科研项目(2015ZR17)、蚌埠学院2012年院级重点教研项目(JYLZ1205)
摘 要:较化学检测法等传统环境污染检测方法,光学测量方法以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物的检测及监测,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激光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光学测量方法也随之变革。例如激光光谱对特定气体的检测(LASAIR系统),紫外差分光学吸收光谱仪(DOAS系统)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干涉仪(FTIR系统)等,都为这一变革提供有力的佐证。论文介绍光学显微镜检测方法,光学分析方法以及光电检测技术,重点分析光学显微镜检测方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光学分析方法在水质检测领域的应用、光电检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光学测量方法的最新发展方向。
关键词 :光学显微镜;光电检测技术;光谱学分析法;DOAS系统;FTIR系统;LASAIR系统
中图分类号:O4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05-04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更新与物质生活的高度发达,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日益增多,人们在享受着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受到了环境污染带来的冲击,例如酸雨的侵害,雾霾天气的影响,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等问题。传统的检测方法(如化学法),由于用时长、花费高、操作复杂,需要各个部门相互协作,甚至在检测时都可能会产生环境污染物,越来越受到抵制。而光学测量方法在环境检测方面,更能有效地避免这些弊端的产生。
在环境中,对于水质,有关部门主要通过对水质采样、化验、分析的方法实现对水质的监控。对于水体富营养化的这种情况,有关部门通过光学显微镜直接对水体进行观查即可。而对于重金属污染过的水源,往往光学显微镜很难直接观测出来,还要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使重金属沉积,沉淀或“染色”,才有可能观察到。但是这种方法用时长,不利于及时了解水污染的情况,而且在使重金属沉淀的方法中,有可能又会产生新的污染物,样品处理又带来了困难。由于光学显微镜很难实现对空气的检测,所以在环境监测中用处并不大。这时人们联想到,也可以通过光的其他特性来实现对环境的实时的监控。而光电检测技术(如外光谱法,激光光谱法等),人们可以直接检测环境中的污染物,无需费时费力,既能实时地反映出污染物的量和浓度,又不会产生附加污染物,且在环境监测中实用性很强。光电检测技术利用光的光谱特性,可以在受污染的水中使用,也可以在工厂的排气烟囱中使用,甚至可以专一地检测某种气体,例如,甲烷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含硫化合物气体等[1]。
1 光学显微镜检测方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最易受到水污染带来的侵害,水体富营养化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大问题,而光学显微镜在这方面的检测应用极其广泛。环境保护部门在水污染地需要将水质进行抽样、化验、分析、观察,这时就要用到光学显微镜[2]。
1.1 细菌、霉菌检测
水体细菌含量是人们辨别水质是否利于饮用的重要标准,如人们会对水中的大肠杆菌群检测做一个革兰氏染色镜检。
1.2 生物群落检测
浮游植物是水域的初级生产者,繁殖速度很快。水体富营养化会促进其繁殖能力,从而影响水质的饮用安全。对浮游植物的检测,离不开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直接对水质进行观察监测,每过一段时间,镜检跟踪浮游植物的群落状况,以判断水体是否富营养化。
1.3 特殊物质检测
石棉纤维被动物体吸入肺部后,容易沉着在肺泡内,影响动物体的呼吸,对动物体的健康影响很大。在用光学显微镜检测时,必须用高倍镜才能观察到石棉纤维,因此,对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要求比较高。为确定肝癌细胞的使用量,需要用光学显微镜镜检肝癌细胞的复苏状况。
二噁英(Dioxin),是某些有害物燃烧后产生的脂溶性物质,不能被生物分解,具有很强的危害性。利用离体肝癌细胞的EROD与二噁英的复合毒性效应是生物学中的一种检测方法。环境监测部门也利用这种方法对环境中的石棉尘(石棉纤维)进行监测。
在受污染的水体中,培养鱼(一般选择生长速度快的青鱼)的受精卵,在鱼卵孵化过程中,使用光学显微镜监测受精卵的孵出率,并观察胚胎发育过程中畸形胎所占比重。
1.4 环境毒性测试
根据所知的生物学,单细胞藻类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可以在水体中培养藻类,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监测藻类世代的生长情况和藻类种群的变化情况,判断水体中是否存在急性的毒性物质[3]。
2 光学分析方法在水质检测领域的应用
物质在吸收光波后,会在某一波段有一个吸收峰,通过分析这个波段,就可以得出该物质的光谱特性,光学分析方法就是在此研究基础上找到的一种测量方法[4]。反应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的优点是人们在采用这种光学测量方法时首要的考虑因素。某些光学分析方法,人们往往既不需要像传统检测方法一样去使用试剂,又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维护相关的仪器设备。近几十年来,光学分析方法随着科技的脚步,在水质检测方面也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5]。
2.1 比色分析法
比色分析法是指利用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获得深颜色的溶液后,通过比较前后溶液的颜色深浅度来测量所含物质浓度的方法[6]。比色分析法主要用于水质中,有色重金属离子的浓度检测。但是,有些重金属离子却是无色的,例如一价铜离子溶液,这时可以根据其易被氧化的化学特性,将一价铜离子溶液氧化成蓝色的二价铜离子溶液。比色分析法可分为目视比色分析法和光电比色分析法,两种方法的测量原理均为朗伯-比尔(Lambert-Beer)定律。但是,目视比色分析法中,人的主观判断会影响未知量的测量,因此目视比色分析法准确度不高。而采用分光光度法的光电比色分析法,弥补了主观判断造成的失误,未知量的准确度和灵敏度得到了提高。
通过了解,可以看出,使用比色分析法时,必须建立在显色反应的基础上,因此对溶液离子的化学性质要求比较高。人们可以采取目测的手段,也可以采用与离子反射或吸收波长相对应的单色光源进行检测,还可以使用与高速计算机联接的摄像头进行图像综合对比分析。利用显色剂的不同反应,比色分析法可被广泛地应用在水质监测方面以及测定受污染水质中的各类污染物浓度。
2.2 紫外光谱分析法
紫外光具有波长短,能量大,透过力强的特点,利用这一特点,人们可以通过紫外光谱区进行检测。有机分子在紫外光谱区的吸收较强(其实就是高能量脉冲杀死了有机活性物质),因此适用于检测水体有机污染物。紫外光谱分析法,分为单波长法,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后,发展为双波长法,循序渐进到如今比较全面的全光谱法。对单波长法进行改进的双波长法,在测量时,无需参比溶液即可消除混浊度的影响。全光谱法是在光谱分析仪的基础上研究出的一种对待测溶液比较全面的检测方法,包含了吸光度在全紫外光谱区所有有机污染物。
2.3 间接测定法
水质中,对重金属离子的浓度还有一种间接检测方法荧光分析法[7]。顾名思义,荧光分析法就是获取重金属离子的荧光图像,再通过计算机编程处理,由此间接地测量出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用到与重金属离子相匹配的试剂。
2.4 直接测定法
直接测定法省去了间接测定法中匹配试剂的过程,检测速度有所提高,但是却要满足物质本身就发射荧光(如叶绿素、水中有机物等)这一苛刻条件。不管是间接测定法还是直接测定法,都无法忽略光源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直接测定中,要求光源的发射光波长与物质的吸收光波长一致。激光光源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优点(单色性好、能量集中),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激光诱导荧光技术就是采用激光作为光源的荧光检测技术。目前,激光光源在直接测定法中几乎已经取代了传统光源的检测地位。
3 光电检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虽然光学显微镜在水体污染的监测中可谓崭露头角,但在空气污染物的监测中却显得捉襟见肘。空气污染物通常指以气态形式进入大气层来物质(主要是人为污染,例如含硫化合物,二氧化碳气体等等),其对人体或生态系统具有很不好的效应,例如酸雨,雾霾等等。随着光学的发展,光电检测技术逐步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尤其在环境监测中,以其独特的优势获得了人们的青睐。
3.1 光电检测技术的原理
光电检测是指利用各类光电传感器,将被测量的物理信息转换成光信息,再通过A/D转换器转换成电信号,再综合利用信息传输技术和计算机编程处理技术,完成信息获取。当光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使物体发射电子、或电导率发生变化、或产生光电动势等。这种因光照而引起物体特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光电效应光电检测系统以激光、红外、光纤等现代光电器件为基础,对载有待测物体信号的光信息进行处理,即通过光电检测器件接收光信息并转换为电信号。由输入电路、放大滤波等电路提取待测物的信息,再经过A/D转换器输入计算机运算和处理,最后提取出待测物体的几何量或物理量等所需信息(如图1的光电检测系统)。
3.2 光电检测系统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改变了物质的某些物理特性。利用这种特性,制作的光电检测系统可以分为两大类:使用能覆盖宽光谱区的宽带光源的监测系统;使用激光或窄光谱光源,因而只能覆盖窄光谱区的监测系统[8-9]。在宽带监测系统中,傅里叶变换红外干涉仪(FTIR)或紫外差分光学吸收光谱仪(Uv-DOAs,又名DOAs系统)测系统可同时监测未知混合物中的多种化合物。通常这些化合物是包含在宽谱带内的,宽带监测系统能“观察到多种化合物的存在,但分辨率不高,不能将这些化合物从复杂混合物中直接区分开来”。但是,当宽带监测系统的分辨率低于欲观察的光谱线中的精细结构时,就不能观察到真正的吸收峰,且会限制对气体浓度值的检测。
激光监测系统由于分辨率高,扫描光谱范围窄,所以检测灵敏度相当高,但是激光监测系统发出的波长必须与被检测化合物吸收谱线的光波长相匹配。由于激光监测系统发出的激光波长是单色的,扫描波段被限制在极窄的范围内,一般情况下只能对应的检测出一种化合物。若检测的是混合物,则需要另加对应的监测装置。在目前的环境监测中,宽带监测系统和激光监测系统,这两种类型的监测装置都有其应用。例如,FTIR监测系统,它可提供对企业事故中泄漏出的某些有害化合物进行检测。这时对所有的可能的有害化合物来说,检测灵敏度就不如检测范围重要。但如果要连续实时监测从污染源(如烟囱向大气层中排放污染物,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气体时)释放出的有害气体,则监测装置抗其他化合物干扰的能力和高检测灵敏度就是重要因素了,这时,激光监测系统就成为了理想的监测系统。激光雷达像其它激光监测系统一样,能检测的样品不多,但它具有空间分辨力,是迄今为止,唯一能提供空间信息技术的检测系统,因此,探索污染物的发源地,激光雷达系统是最好的检测系统。诸如高空大气层中臭氧的消耗情况,可以使用激光雷达系统进行计算机模拟绘图。使用激光雷达系统提供大气层中空气分子成分分布的垂直剖面图,可以对大气传输和扩散过程有更透彻的了解。
DOAS系统可以测量多种化合物,如含氮化合物、甲醛、酚、苯、甲苯、二甲苯[10]。它的工作原理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光源发射的光波经过某些物质后,经吸收的光波与光源光波一起被反射镜反射回来,利用计算机高速运算的能力分析光波的差异性,故而称作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调取吸收光谱数据库中已知数据,与吸收光谱数据相比较,从而分析物质中存在的化合物种类。
LASAIR系统是激光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高新技术[11-12],利用激光的单色性和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提高了检测效率。可调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分析仪发射出的激光光波长,足以满足吸收峰在中红外区(320um的范围内)的物质检测,适合大多数的工业环境监测。可调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仪,已在全球范围内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LASAIR能测量的气体分子包括NOx、HF、HCI、HI、NH3、C2H2、COx、H2S、CH4。但是,由于每种气体对光波的吸收峰值不尽相同,必须要使用发射对应吸收峰值波长的激光光源。
4 结束语
随着时代而发展的光纤通讯和光电子信息技术被应用于环境监测中,尤其是具有体积小、寿命长和光电转换效率高的近红外二极管激光器[13-14],目前已经迅速商品化,成为了检测空气污染物质的最合适光源。而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技术利用分子的吸收光谱单一分立吸收线这一原理,可以采样到被检测气体的每种光学信息。当激光通过被检测气体时,光电磁波会被吸收和散射而衰减。利用被测量物质分子的吸收能力远远高于物质分子对光的散射能力,我们可以忽略掉物质分子散射的这一衰弱影响。经过近30年的发展,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技术日益成熟,被广泛的应用在空气污染物质的检测和监测中。随着光谱学分析技术和激光技术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在近些年来,制作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工艺长足进步的情形下,激光光谱学分析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越来越成熟。
红外半导体激光器可以在常温下工作,取代了传统光源的地位[15]。研究结果表明,红外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射波长与很多环境污染气体的吸收波长相同。由于红外半导体激光器具有谱线窄、单频、功率大、工作可靠的优点,也为制作高质量,高水准的气体检测仪打下了坚实重要的基础。根据其对环境的抗干扰能力强,经常不需要标定,可直接安装在管道上检测等实用性的特点,被大量使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检测污染气体方面。
从光学显微镜早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主要在水质检测方面),到后来应用光学分析方法监测环境,直到现在人们又通过光的其他特性发明了各式各样的监测仪器,如:激光监测仪(DOAS系统),傅里叶变换红外干涉仪(FTIR监测系统)。可以说,光学测量方法是随着光学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对光的认识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了光谱层面上,而且也通过实验验证了人们对光的本质的假设。人们相信,现在我们所知的光学只是其冰山一角,光学测量方法也会随着光学的发展而日新月异。
参考文献:
(1)刘楚明.光学的发展史,应用与展望[J].科技创业家,2014,43(09):700-721.
(2)水源守护者.光学显微镜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EB/OL].(2010-7-23)[2015-4-1].http://bbs.Instrument.com.cn/shtml/20100723/2679312/.
(3)刘允,解鑫.水体生物毒性检测技术研究进展综述[J].净水技术,2013,32(5):5-10.
(4)李震,张金松,胡泓,宛如意.水质检测中的光学分析方法[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4.
(5)杨开武.气体浓度光学分析方法研究的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0,20(2):134-135.
(6)沈继忱,王雪晴.基于图像比色法的有色溶液浓度检测方法的研究[J].光学仪器,2008,30(2):9-12.
(7)陈国珍.荧光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02):236-245.
(8)李红.国外新型环境监测光学技术的发展趋势[J].现代科学仪器,2000,11(02):356-402.
(9)耿玉珍.工业中的光学环境检测技术[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1995,8(03):34-39.
(10)美国热电子公司.DOAS2000仪表说明书[Z].美国,1995.
(11)Schiff,H.I.MacKay,G.I.and Bechara.The use of tunable diode laser spectroscopy for atmospheric measurements[J].Air monitoring by spect roscopic techniques,1994,5:239 -333.
(12)Unisearch Associates Inc.Stack measurements of Hydrogen fluoride using the LASAIR instrument[R].America,1994,6:123-159.
(13)石媛,陈宪伟.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与业,2012,32(24):162-165.
【关键词】光电测试技术 教学内容研究 电力特色
《光电测试技术》是上海电力学院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的重要专业选修课。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了光学、电子和计算机等多门学科,也是现代检测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及创新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这对教师提出了挑战。笔者从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安排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一、优选教学内容
光电测试技术课程包涵的知识点很多,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测试技术不断地出现,需要进一步扩充教学内容。而不同的院校有又不同的背景,在不同的领域上有所侧重,需要量体裁衣,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一)突出电力特色
上海电力学院的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是主要为社会培养和输出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特别要为电力行业的科技进步服务,培养电力行业所需的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了突出本校的电力特色,尤其考虑到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会进入电厂等相关电力领域工作,所以在教授内容中加入最新的电力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来,光电测试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火焰图像检测器
光学成像技术在燃煤火电厂煤粉炉炉膛火焰视频监视上的应用,可以直接地反映炉膛内的燃烧情况,给运行人员提供相对直观的判断依据,对锅炉的安全运行和操作起到及时的指导作用。安装好、调试好、使用好炉膛火焰电视设备,对锅炉的安全和节能经济运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部分内容可以和书本教材中的固体成像器件配合起来教学。
2.激光盘煤技术
传统的煤场存煤量测量方法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测量结果也极不准确,严重制约了电厂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新型的自动盘煤方法为激光盘煤仪,采用二维高频率激光扫描仪对料场的表面进行高频率断面扫描获得高密度的断面数据,结合行程测量器获得的料场长度和回程测量器获得的扫描仪偏转角度数据,实现料场体积的计算、料场三维模型的显示。在盘煤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方面都有显著的改善,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1]该部分内容可以和书本教材中红外辐射与红外探测器配合起来教学,还可结合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对图像恢复重建等展开探讨。
3.光纤传感技术
光纤传感技术具有细而柔软、抗电磁干扰、绝缘性能好、防爆性能好、 耐腐蚀、导光性能好、信号衰减小等特点,可以解决常规检测技术难以完全胜任的测量问题。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是随着“智能结构和智能材料”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集传感与信息传输于一体,广泛应用在电力行业中:电缆状态监测,如电力电缆的表面温度检测监控、事故点定位、电缆隧道、夹层的火情监测等;变电站监测,如母排、桥袈、变压器、电动机、发电机、配电盘的温度分布、测量及故障点检测等;水电站、发电厂监测,如加热系统、蒸汽、输油管道;送煤系统的温度监测和故障点的检测等等。
光纤传感技术正好和书本教材的光导纤维与光纤传感器匹配,在了解光导纤维与光纤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后,引入大量的光纤传感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工程实例,更好地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可以使学生思考如何学以致用。
(二)适应科技发展
光电测试技术内容多,知识面广,又是多学科交互融合、互相渗透的前沿科学。通常情况下,教材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础效应介绍较多,对具体应用和设计方面则较少;对经典的光电器件介绍较多,新型光电器件较少;传统技术叙述较多,尖端技术和综合应用较少。由于种种限制,不可能找到一本非常完美、各方面都满意的书本教材,我们只能选择较合适的,在讲授基本内容的同时,一定要补充最新的相关内容,将新型的光电检测器件、新型的光电测试技术和手段、各种光电检测器件的最新进展和应用等最新相关科研成果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改进,有效的引导学生了解最新的、最先进的科学内容。比如在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飞船实现对接时,激励学生关注其中所采用的最新光电测试技术。
以上的内容是书本教材所无法包括的,所以我们要结合时代科技的进步,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注意学校的行业特色,关注火电厂及电力设备等的光电测试技术,对于教材上没有提到的但是有益的内容,一定要在课堂上提出,或者给出相关概念引导学生自己查找所需资料,不断的通过自制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等来添加教学内容,给《光电测试技术》注入新的血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上海电力学院将该课程核定为32学时,在短课时内,面对如此多的教学内容,需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精心组织安排,否则会使得内容杂乱无章,缺少完整性和系统性,让学生无所适从。
(一)课程认识和章节联系
首先讲解课程的主要内容、结构和各章节的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然后具体到每一个章节。在开始学习前都列出教学要求,学完一章后都有复结,让学生清楚自己应该达到的标准,也方便期末考试。第一部分光电测试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最基础的内容,尤其是我校未开设《物理光学》《应用光学》等相关课程,学生只是在《大学物理》中接触过有关光的知识,这部分必须详细讲解。第二部分是常用的光辐射光源,只有这一章是讲如何产生光信号的,其中光电测试用主要的光源发光二极管和半导体激光器都是从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正好与第三部分光电检测器件是如何进行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相对应,可以让学生更换地理解光电转换。第三部分是各种光电检测器件的结构原理及应用,要结合它们各自典型的应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使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二)注意知识点的联会贯通
光电测试技术涉及光、机、电、自动控制等许多领域。如在讲到光电器件和集成运算放大器连接时,模拟电子技术中运算放大器的三大特点:“虚短”“虚断”和“虚地”,如何运用它们来完成电压放大、电流放大和阻抗变换,而这牵涉深度负反馈的概念,又与自动控制相关。所以在教授新课程的时候,不断地回顾先前学习过的课程,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会觉得什么都是新的,都要从头开始学,能够温故知新。
(三)重视实践教学
《光电测试技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设计与综合分析能力。
例如讲解光敏电阻后,先采用浙江英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YL系列传感器实验仪及系统实验台开设光敏电阻的特性测试实验,让学生先了解光敏电阻的光电特性、伏安特性和光谱响应特性,对书本知识深入掌握后,再鼓励学生从光敏电阻特点出发自己设计路灯自动点熄电路,通过查找阅读资料并与实际应用电路比较,能否进一步改进,使其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等,最后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更是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提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电检测系统应用实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如讲到光电开关,就会提到在洗手时,是如何实现手到水出的?除了光电开关外,还有什么器件能够达到这种效果的?热释电器件可不可以?
三、结论
对《光电测试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通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注重结合我校电力特色、重视实践教学,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到专业课教学中,培养适应21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激光测距,单片机,蜂鸣器
1、研究内容
残疾人是社会中最主要的弱势群体,他们要面对更多的困难和压力。,激光测距。随着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政府越来越关注弱势群体,给予盲人的关怀也越来越多,这也使助盲成为现在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一些导盲类产品,例如盲杖、导盲犬等,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些产品并不能有效的帮助盲人导盲。比如,导盲犬由于训练困难,价格昂贵,一直不能被推广普及。可见,如何实现更好的导盲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由此,我们想要设计出一个“新型智能导盲器”,使之能够有效作为盲人的导盲器材,克服传统导盲器件价格较高,使用不方便,使用范围有限等缺点。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光电技术特别是光电探测技术,光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已经遍及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光机电一体化系统,模块很小,工作性能很高。基于此,我们想设计出“光电智能导盲器”,以便快速,准确,实时的帮助盲人了解周围的实际情况,更好的服务广大盲人群众。
2、研究方案
为了实现准确、快速定位障碍物的目的,我们提出了 “光电智能手持导盲仪”。盲人通过使用此设备可以知道周围物体的分布情况,可以获得一个周围环境的大概的距离远近的轮廓图。我们主要应用以下两种技术:
一、激光测距技术:激光测距技术与一般测距技术相比,具有操作方便、系统简单以及白天和夜晚都可以工作的优点。,激光测距。此外,与雷达测距、微波测距相比,激光测距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较高的精度,以及更快的反应速度。
二、单片机控制技术:单片机体积小,重量轻,结构较为简单,成本低廉,可以实现一般的控制功能。而且单片机比专用处理器更适合应用于嵌入式系统,因此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人类生活中所用的几乎每件电子和机械产品中都会集成有单片机。
三、蜂鸣器语音输出技术:蜂鸣器反应快,声音变频速度快,距离越近频率越高,便于快速给盲人用户提示,同时蜂鸣器声音也给周围行人一定警告。
根据以上三种关键技术,我们提出的主要设计思路如下:
整个导盲仪通过激光测距模块测距,蜂鸣器报警,起到导盲作用。
在导盲仪上,嵌入一个单片机控制模块,作为整个装置的核心。在单片机的旁边固定一个蜂鸣器,蜂鸣器可以发出声音。,激光测距。导盲仪前端安置一个激光探头和一块接收板。在导盲仪上则安装一个开关,控制导盲仪的工作。
根据激光测距仪的原理,激光器发射头发出激光束,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到达导盲仪前端的接收板,接收板上装有光电探测器。障碍物表面漫反射的光信号经过光电探测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过滤波,放大,整合,A/D转换,传送给单片机。经过单片机分析处理后,根据激光往返时间算出的距离输出不同的指令,如果在报警距离以内,单片机便会发出控制信号,即高电平到蜂鸣器,驱动蜂鸣器发出不同频率的提示音,使盲人通过蜂鸣器的声音提示躲避障碍物,方便盲人出行。
导盲仪通过盲人的手动扫描,给盲人提供不同方位的障碍物信息。
3、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本作品主要包括:激光测距技术,光电检测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语音输出技术。
技术路线主要从光电技术,控制技术,电路设计技术三方面分析。
光电技术:主要是激光测距技术和光电检测技术。目前,激光测距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独立的激光测距仪已经十分普遍。仿照成型的激光测距仪,设计制作出我们需要的激光测距模块。
针对我们的需要,我们采用短脉冲高频率激光测距技术。脉冲式激光测距是基于对光波在本机与目标间渡越时间的计量来感知目标距离,属于“时基法”测距,其优点是操作方便、系统设计简单,满足设计要求。
单片机下达测距指令后由激光器发出脉冲激光,经扩束准直的光学系统后通过指示与稳定系统导向穿越大气层射向目标。光学系统一般是望远光学系统,为的是减少出射光束的发散角,以提高光能面密度,增大工作距离,还可以减少背景和周围非目标物的干扰。指示与稳定系统,带有瞄准镜和方向机构,用以对准盲人需要探测的方位,提供目标角方位信息。图中的传感器,可提供目标方位和俯仰角。激光束离开本机的同时,从发射光束中取出参考脉冲信号,参考信号通过光电探测器,变成电脉冲,这个电脉冲经滤光、放大、整形后送入单片机,通过单片机控制,启动数字式测距计时器开始计时;到达目标的激光束有一部分被表面漫反射回到测距机;经接收物镜和窄带光学滤波器再次到达探测器,窄带光学滤波器的主要作用是充分利用激光优良的单色性,提高系统的信噪比;光探测器再次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将电信号送往放大器和匹配滤波器,这是因为从光电探测器出来的信号不足以推动电路工作。处理后的信号进入比较器进行比较;比较器的输出信号驱动测距计时器计时停止,单片机接收距离信息。,激光测距。根据距离信息,单片机决定是否驱动蜂鸣器发出声音。
单片机控制:单片机是整个装置的控制核心,所有的控制功能通过写入单片机程序来实现。,激光测距。单片机要能接收两次电信号,根据激光测距的距离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激光测距。在设定的允许范围以外,不发出控制信号,如果一旦低于预先设定的范围,则发出控制信号,控制信号驱动蜂鸣器发出声音。根据单片机接收到的距离信息,单片机发出不同的电压控制信号,蜂鸣器据此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
电路设计:信号处理电路包括光电信号处理电路和声音输出电路。整个电路中单片机、探头、光电传感器和蜂鸣器是主体,激光探头发射和接收板接收光信号,经过光电转换,滤波,放大,A/D转换之后,反馈到单片机,单片机进行信号处理,最后通过电路控制蜂鸣器输出声音信号。蜂鸣器反应快,声音变频速度快,根据单片机发出不同的电平信号,发出不同频率间隔的提示音。
4、特色与创新点
1、利用激光测距技术,快速,准确的测量障碍物的距离;并根据距离信息,实现单片机的控制;
2、手持导盲仪使用方便,探测灵活,可用于高低地势探测,障碍报警;
3、利用蜂鸣器的声音频率提示障碍物距离远近,便于盲人判断;
4、结构简单实用,方便携带,可扩展性强,可长时间使用。
5、参考资料
[1]王永仲,现代军事光学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何俊发,王红霞,刘晓彬,激光测距新方法研究[J],应用激光,2003,23(5):299—300。
[3]陈敏,杜小平,一种提高相位激光测距精确度的方法[J],现代电子技术,2005,16:114一l15。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70-02
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在信息、能源、材料、航天、生命、环境、军事和民用等科技领域将获得更广泛的应用,必然导致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这种产业化趋势反过来对本专业的巩固、深化、提高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并详细介绍了培养方案的制定情况。
一、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
目前,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面向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微电子、光电子、光伏和新能源行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基本上是供不应求的。但是也应该注意到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的分布不均,分类较细,且发展变化较快。另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结构具有多样性,既有劳动密集型的大型企业、大公司,更多的是小公司和小企业;既有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更有合资、独资的外企。因此,社会需求与本专业毕业生的供需矛盾还会继续存在。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备微电子、光电子领域的宽厚专业基础知识,熟练实验技能,能掌握电子材料、电子器件、微电子和光电子系统的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开发和设计技能,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该领域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光电材料及器件、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工程技术人才。并且结合我校“大工程观”人才培养特色,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理念下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原则,培养适应微电子和新兴光电行业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工程技术型人才。
三、本科培养方案制定的思路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参照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以及专业下设微电子、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本科培养方向的思路制定。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工程能力,使毕业生能满足长三角地区微电子、光电子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需求。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专注于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则偏向于光电信息、光电材料与光电器件方面。
四、本科培养方案的改革探索
要实现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并结合我校学科发展方向和特色,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研究,并对省内外几所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调研,最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如下:
1.培养方案的模块化设计。在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时,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培养能力”和培养工程技术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下,专业培养方案分人文与社会科学、专业基础和专业课三个模块,下设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两个专业方向。学生在前两年学习相同的课程,到大三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选修各自方向的专业课。由于两个方向的不同培养要求,因此在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方面设置限选模块,每个专业方向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才能毕业。
2.改革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因此,在保留了原有电子信息类专业通常所开设的电子类课程外,增加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如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物理光学、应用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删减了原先与物理类相关的一些课程,如物理学史、原子物理、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并删减了一些计算机软件类课程,如C++程序设计、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分方向限选模块,两个专业方向对应有不同的专业基础选修课程。
3.优化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整个专业教育中的主干部分,微电子方向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设计方向,开设有集成电路设计、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半导体测试技术、现代电子材料及元器件、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等课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方向围绕光电材料和光纤通信方向,开设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传感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课程。另外专业课程里面还设置有专业实验,通过加强实验环节,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
五、与省内外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别
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大高校分布在不同的地区,服务于不同的区域经济,这就要求专业学生的培养具有区域化、差异化。我们分析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这五所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不仅使我们能学习到其他高校的先进办学理念、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也可以发现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定位。各个学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据自身的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区域经济要求确定专业的发展定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依托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才培养定位于能从事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乃至电子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光通信、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在培养能够在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等领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南京理工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是突出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定位在培养能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而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于服务长三角地区半导体和新能源行业,培养能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研发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元器件、电子电路系统、电子集成系统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通信电子电路、EDA技术、薄膜物理与技术、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和应用、现代DSP技术及应用等专业课程。浙江工业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开发电子电路系统、集成电路系统的能力,开设了电路原理、模电数电、通信电子线路、集成电路设计、光纤通信原理、光网络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线路CAD实验、单片机综合实验、通信原理实验、通信电子线路大型实验、微电子基础实验、半导体器件仿真大型实验、集成电路设计大型实验等实验类课程。苏州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与系统,从事各类系统级、板级和芯片级研发工作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高频电路设计与制作、电子线路CAD、CMOS模拟集成电路设计、VLSI设计基础等专业课程,以及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信号与电路基础实验、电子线路实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实验等实验类课程。南京理工大学培养学生从事光电子器件、光电系统和集成电路的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开设了信号与系统、光学、光电信号处理、光辐射测量、光电子器件、光电成像技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技术、显示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半导体集成电路、集成电路测试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子线路、电视原理等专业课程。徐州工程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能力,开设有信号与系统、光电子学、光电子技术、激光原理与技术、光伏材料等专业课程,以及模拟电路课程设计、数字电路课程设计、单片机原理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设计与制备能力,开设有半导体物理学、半导体器件原理、MEMS技术、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薄膜材料及制备技术、工艺与器件可靠性分析、集成电路工艺与器件模拟、EDA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检测原理与技术、太阳能电池原理与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等专业课程,以及近代物理实验、专业实验等实验类课程。
3.人才培养特色。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注重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方面能力的培养。浙江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纤通信、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苏州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电路与系统设计、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南京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技术和微电子与信息处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以光电成像探测理论与技术及微电子理论与技术为专业特色。徐州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注重光电材料与器件方面能力的培养。我校的人才培养注重电子材料与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开发、集成电路设计方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鹤鸣,范红,施伟华,徐宁.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A]//电子高等教育年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7-20.
【关键词】虚拟技术 实践教学 传感器 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234-02
目前在我院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模块来实现各个参数的测试,但因受实验硬件条件的限制,检测中测量参数无法实现自由改变,这对它的特性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学生在反复练习过程中,设备容易损坏,其性能也会受到影响,这对课程的实践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了虚拟技术教学,通过虚拟的操作面板,用LabvIEw仿真软件来实现相关参数的测试。
一、虚拟仪器简介及虚拟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意义
(一)虚拟仪器的含义
所谓虚拟仪器,就是用户在通用计算机或者工作站平台上,根据测试任务的需求来定义和设计仪器功能,通过数据采集卡,利用软件来处理采集进来的数据,实现用户自扩展传统仪器的所有功能。
(二)虚拟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意义
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践教学中引用虚拟技术,学生通过虚拟平台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初步分析及感性认识,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不受实践硬件条件的限制,通过虚拟操作面板设计、选择,及大地弥补了设备的不足。学生可以不用担心损坏设备问题而大胆地进行实践,并根据实践情况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省去了大量繁琐的工作,节省了大量时间。
利用虚拟技术,可以彻底打破检测技术受空间及时间的限制,如一些需要长时间才能观察的变化过程,通过虚拟技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呈现给学生。虚拟制造技术还可以应用计算机、交互外设及软件来构建一个虚拟的生产环境,使学生能如同在制造现场一样,与荧屏上出现的制造过程进行自由交流。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假设模型进行虚拟和虚物实化,通过虚拟系统便可直观地观察到这一假设所产生的结果或效果。
利用虚拟技术,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内容。将实训等技能训练搬到课堂中进行,由于这些虚拟的训练系统无任何危险,学生可以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操作技能为止。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在虚拟实训室中进行训练,可以节约大量昂贵的仪器设备费用。解决在教学现场训练实验实训设备的损坏、训练材料的消耗等问题,从而有效节约教育成本。
二、基于虚拟技术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践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思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践教学模块中是由多光电检测模块、温度检测模块、环境检测模块、力检测模块等组成。就其中的温度检测模块来说明虚拟技术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的基本思路。基于虚拟技术的温度检验技术,主要是通过LabvIEw平台构建虚拟画面,模拟仿真实际的温度检验仪器,检验仪器通过软件实现部分功能。主要思路是: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现场温度信号,经过信号调理,通过数据采集卡采集数据,再由信号选择、调理之后送入计算机,由测控软件进行分析、显示、存储等,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能完成实体设备无法实现的大部分功能,最终通过数据参数的变化,来自动实现对温度的检测。
在原有温度检测模块操作中,学生只能在现有硬件条件下实现电路的构建,完成温度到电压信号的转变,但现有的硬件无法实现电压信号的变化到实际监测环境中温度的变化。而虚拟仪器中可视化图形编程语言平台,提供丰富、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软件包,通过虚拟温度程序框图构建及虚拟的温度运行结果画面监测,能直观的反映温度的变化情况,与企业实际运行环境一致,非常方便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
三、基于虚拟技术的K型热电偶温度检测的实现
基于虚拟技术K型热电偶温度检测的硬件实现是由计算机、加上数据采集及电路组成;软件实现运用编程方法,通过建立动态模型库来实现温度仿真检测。采用虚拟技术进行检测优点突出,即可以缩短检测时间、可减少工作量、提高效率;数据检测时可及时保存、显示,方便读数。
(一)硬件实现
K型热电偶温度检测系统主要由虚拟仪器和信号接口采集组成。温度检测过程中首先由热电偶传感器检测温度变化,采用运算放大器对取样电阻两端的信号进行差分运算放大并转换为电信号,输出的信号以过通道选择送到数据采集卡,最后由计算机进行处理。
K型热电偶电路如图:
(二)软件实现
基于虚拟技术K型热电偶温度检测系统,软件部分采用参数库及函数库调用模式。模型库的开发主要建立在LabVIEW仿真模块上。这些工具为建立K型热电偶温度检测系统的模型库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平台。基于虚拟技术K型热电偶程序连接图如下:
K型热电偶温度检测结果可以在面画中进行显示,如下:
四、结束语
随着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实践教学中广泛采用。虚拟技术应用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践教学中,能够在各个检测模块中直观地反映测量的现象,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傅晓程.虚拟技术在电工电子实验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1-32
关键词:测试技术及仪器;导论;教学
作者简介:王平(1977-),男,浙江杭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9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119-02
一、在本科教学中开展本专业导论课程的必要性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建立在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光学、自动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基础上,以工为主,多学科综合的专业,探讨各种精密测试和控制技术的新原理、新方法。开发激光、传感器、光电检测和计算机等新技术在精密测试仪器仪表中的应用,及以计算机技术为中心的面向机电运动、面向自动化生产的控制技术,使精密仪器仪表及测试和控制技术向高精度、动态、自动化、综合和多功能等机电一体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因此,本专业本科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包括:
1.课程门类较多,具有交叉学科特征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微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光学、测控电路、光电检测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仪器仪表设计、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基础、误差理论及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涵盖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门类的主干课程,课程信息量大。
2.注重复合能力的培养
本专业从培养人才方面来看,培养包括面向零件几何精度参数、机械量和热工过程参数的计量测试和控制技术,及仪器的应用和开发研究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广泛适用于质量监督部门、机械、电气、汽车、造船、航空、航天、动力、冶金和石化等多方面产业和科研部门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学生必须掌握机、电、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专业技能。
而本专业的学生入学情况则比较复杂,呈现如下几种特点:很多学生是在高考时报考的是通信、电子、自动化等其他热门专业,后经过调剂进入本专业学习,对本专业的特点缺乏认识,对于本专业课程多、跨学科能力培养的情况不太了解;存在与高中学习习惯的衔接问题,对大学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对于90后的新一代本科生而言,普遍对于社会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但是对于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还缺乏清晰的认识。
针对这种情况,在高等学科开展本专业的导论课程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专业特点、课程体系的设置、就业情况等方面的介绍和学习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初步建立起概念体系,了解专业的知识体系以及后续学习的科目,明确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合理分配时间,明确学习目的、用法。此外,应使得学生了解专业的应用和发展过程、发展前景、毕业分配和可能职位。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在于,本科新生不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只能用大量的、实例、类比去定性解释基本概念以及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的深浅较难把握。同时,导论课的课时一般较少,通常在16学时左右,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建立对专业的初步认识具有难度。
三、课程内容
本课程通过4部分进行讲授,主要包括:
1.基本概念
如测控技术、仪器仪表定义的介绍,包括什么是仪器仪表以及测控技术,并对现实生活中的仪器仪表分类举例,包括医疗、家电、工厂自动化、军事领域、航空仪表、宇航测控等应用的介绍;仪器的历史简介以及仪表的最基本功能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信号处理、转换、传输部分、信号显示、与人交互部分等;仪器仪表的分类,以及各部分功能的演变、评价指标等。
2.介绍传感器技术
包括其基本概念、分类、相关课程(如“传感器技术”),以及性能指标(包括静态指标、动态指标等)。介绍信号调理,用图示方式介绍噪声概念,模拟信号放大、模拟信号滤波的作用,以及相关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介绍信号处理,包括频谱分析、滤波等应用简介以及实现平台,包括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及工具简介;介绍相关课程如“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DSP等相关技术;介绍可靠性设计,包括特定条件、特定时间、完成特定功能的含义;介绍一般可靠性设计方法,包括电源、信号调理、屏蔽、改善应用环境等方法;介绍通讯技术,简单介绍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
3.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仪器仪表的设计方法,回顾仪器仪表的评价指标,并讨论选择如下功能模块的实现技术:包括传感器的类型、原理、使用环境、寿命、精度、厂家、成本、对后续处理的要求;处理部分采用什么结构,模拟电路部分设计、模数转换设计、数字电路部分设计主要芯片选择、处理结构和算法;仪器整体结构,包括PC虚拟仪器结构、独立仪器结构,以及显示方式、输入方式以及主要模块的选择;根据信息存储要求、存储手段、数据导出特征选择存储技术;并考虑可扩展技术,如多台仪器能否联网、如何协调工作、选用何种协议等问题。
4.总结
仪器仪表(检测技术)与别的学科的关系以及检测技术在工科体系中的地位,指明信息学科的最前端,使用最广泛,需求最迫切。
四、教学方法的运用
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交流,尤其专业导论课程内容抽象,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精心制作PPT教案
由于教学内容是以专题形式组织,且尚缺少成型的教材,因此需要制作教案。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以利于将背景知识及应用情况讲透。教学过程中利用大屏幕投影的优势,将一些需要教师在黑板上动态演示的过程作成FLASH动画,既可以在课堂上演示,也可以由学生在课后自己观摩。
在应用实例讲解中,对现实生活中的仪器仪表分类举例:医疗器械:例如心脏起博器、肠胃镜、X光、B超、核磁共振、检测监护仪器等,反映了检测技术造成医疗手段的进步;家电行业中空调、热水器、GPS定位导航系统技术进步造成消费者舒适度的提高;在工厂自动化中对温度、压力、转速的测量,以及生产需要的信息资料的获取等;在军事领域,包括对敌监控等直观、学生感兴趣的应用作为切入点介绍。在对传感器的定义介绍,举例包括:温度传感器,可以是双金属片:温度转换为机械变形;热电偶:温度转换为电压;数字传感器:温度转换为数字量等不同类型,但是功能相同。对信号处理、转换、传输部分的介绍,采用图表方式,表现各种信号处理、转换、传输举例:在信号显示、与人交互部分,用图举例,包括指针表盘、LCD显示、计算机屏幕等。在介绍评价指标时,以测温度为例举例,对于体温、环境温度、实验室精密生化反映温度控制、发电厂生产车间炉温监测等几种情况下需要的量程以及测试精度的对比。目的在于使仪器仪表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教学形式上引入课堂讨论
组织学生就感兴趣的背景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和辩论,讨论议题包括仪器仪表的应用、就业、学科在社会上的作用、前景等有争议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明确学习目的。
3.考核方式的选择
专业导论考核方式应采用能反映学生对专业认识掌握程度的一些方法,如采用课程论文、调研等形式,既可以避免死背书的弊端,又可以培养学生专业的兴趣。在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不需要记忆枯燥的概念,而需要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
五、教学效果
经过16课时的学习,大学一年级新生对于本专业的概念体系、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对后续学习的科目以及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做了主动的调研,为今后四年的本科学习合理分配时间、明确学习目的打下了基础。此外,学生对专业的应用和发展过程、发展前景、毕业分配和可能职位均做了一定的了解。经过六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开设本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樊秀娣.开设大学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想 [J].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5(1):85-89.
[2]侯媛彬.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光明,于斐,周雅,等.大学低年级课程中开设专业导论课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1):37-39.
[4]罗福午.提高对于专业概论课的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1992,(2):82-85.
[5]鄢泰宁.为新生开设专业概论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J].中国地质教育,2008,(2):76-77.
关键词 CCD 宽度测量 蓝牙4.0 非接触测量
中图分类号:TB96 文献标识码:A
Width Measurement System Design Based on Array CCD
LI Sha
(School of Physics and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Proposed width of the non-contact measurement system based on CCD array, introduced the measurement principle and hardware of the system components, the use of Bluetooth 4.0 technology for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acquired signals to the computer.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widths of steel were measu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ystem measurement error is small, the effect is good, has some practical value.
Key words CCD; width measurement; Bluetooth 4.0; non-contact measurement
0 引言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是贝尔实验室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发明的图像传感器。由于其在检测方面的独特空间特性和结构特性,CCD自问世以来便广泛应用于光电检测领域,尤其在工业在线检测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传统的机械式、电磁式、光学式检测技术相比,基于CCD传感器的非接触式检测技术在尺寸检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方面体现出明显的优势。文献[1]提出一种基于面阵 CCD 和激光辅助的测宽系统用于在线测量钢板宽度。文献[2]采用两个面阵CCD的图像拼接方法实现对 130mm的大尺寸轴径的高精度测量,并就图像拼接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文献[3]介绍了一种基于面阵CCD的振动非接触测量系统,并对该系统参数的确定方法和系统所采集的序列运动图像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本文介绍一种基于面阵CCD的宽度测量系统,并运用蓝牙4.0技术实现图像信息的传输。蓝牙4.0整合包括传统蓝牙技术、蓝牙低耗能技术和蓝牙高速技术,低功耗是蓝牙4.0的突出特点,使其在短距无线应用和便携式操作控制方面具有优势。
1 硬件系统组成
基于面阵CCD的非接触测量系统的硬件部分由面阵 CCD、传感器固定附件、图像采集模块以及计算机组成,如图1所示。CCD将被测物体成象后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图像采集模块则进行模数转换获得相应的数字信号,运用蓝牙4.0技术实现信号的无线传输,通过计算机上的图像处理软件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处理、提取,最终将计算的测量结果输出。
1.1 CCD图像传感器
CCD图像传感器将光学信号直接转换为对应大小的模拟电流信号,再经放大和模数转换从而实现图像的获取、存储、传输和处理。根据感光单元的排列方式不同,CCD可分为线阵CCD和面阵CCD两大类。前者价格低廉,结构简单,适用于一维动态目标的测量,但在获取二维图像时需配以运动扫描,获取时间长且测量效率低,不适于高精度的平面曲线轮廓检测;后者则应用面较广,可以获取二维图像信息,测量图像直观,适合测量面积、尺寸、位置、形状甚至温度等信息。面阵CCD图像传感器是感光单元有序排列成二维网状的传感器,因其具备自扫描特性,能够把光学图像变换成按空间域分布的离散电压信号,再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就可以完全实现高精度、高分辨率检测。①
图1 测量系统框图
图2 CCD检测原理
用面阵CCD的非接触测量物体宽度的原理如图2所示,光源发出的均匀光线照在被测物体上,其宽度信号通过成象物镜成象在面阵CCD的光敏面上,CCD再将光信号转换成对应的模拟电信号。
1.2 蓝牙4.0
蓝牙无线技术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全球短距离无线标准之一,蓝牙4.0包括了传统蓝牙、高速蓝牙和低功耗蓝牙三种蓝牙技术。②③低功耗技术(Low Energy)是蓝牙4.0的核心,其最大的特点是运行功耗和待机功耗极低,只需一粒纽扣电池便可使蓝牙低功耗设备连续工作达数年之久,这种技术即为蓝牙4.0BLE。测量系统中,由CCD获取的模拟电信号经图像采集模块转换为数字信号后,采用蓝牙4.0技术传输至计算机端进行相应的处理。蓝牙无线传输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测量系统的便携式操作和户外应用。蓝牙4.0BLE不仅有低功耗特点,还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低成本、快速启动、瞬间连接的特点,其有效的传输距离较传统蓝牙有极大提高,可达60~100m。这些保证了测量系统的无线传输的可靠和高效,也大大提高了户外非接触测量的应用范围。
表1 钢板宽度测量记录
2 测量实验
为了检测系统的测量效果,实验选取10块不同宽度的钢板进行测量,选用激光光源照在被测钢板上,测量结果见表1。数据显示10次测量的误差8在0.1mm以内,10次测量误差的平均值为0.08743mm,测量效果是理想的。测量误差主要是因为系统中存在光学系统造成的误差、环境误差、设备误差等。
3 结语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单易行的非接触式宽度测量系统,利用面阵CCD摄像机获取被测物体的图像,接着经图像采集模块进行模数转换,并通过蓝牙无线传输技术传送至计算机,再经图像处理获得宽度值。实验对10块不同的钢板进行测量,测量误差较小,效果理想,证明了本系统是可行的。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Q20133006)
注释
① 郭伟.基于面阵CCD的钢板几何尺寸测量系统的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② 欧阳骏,陈子龙,黄宁淋.蓝牙4.0BLE开发完全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4.
③ 张德龙.基于蓝牙 4.0 的无线扭矩测量分析[J].电子测试,2013.15:79-80,62.
参考文献
[1] 秦广胜,何对燕,商红林.一种新的激光辅助钢板宽度测量系统的实现[J].电子设计工程,2009.10:31-33.
摘要:从分析我国地方高校课程设计目前现状出发,针对我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课程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电子专业 课程设计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需求的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关键要解决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然而目前的情形是,大学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社会的需求,动手能力地方高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较差。基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由于我校属刚升本科院校,属地方高校,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学生整体素质较重点高校有一定差距。我院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设计教学在我系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素质,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分析
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电子系统、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以及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管理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该专业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特点一是口径宽,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二是相关学科的渗透与融合性强,既有硬件也有软件,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走向基层的工作岗位要求很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因此,必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然而受长期资金短缺和实验实习条件的限制,对我校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单从实验和毕业设计来说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课程设计的建设。
长期以来课程设计普遍存在几点不足:
其一,内容不合理,同一门课既不跟踪新技术发展变化又不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目标等因素多变,多年用一个题目
其二,设计题单调,几十个学生用同一个题目,抄袭现象严重,课程设计的效果不明显。
其三,教学模式单调,理论多而结合实际少。
2 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程设计是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各门学科一个综合性考察。课程实验与课程密切配合,目标单一明确,并有配套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指导书,而毕业设计持续时间长,各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题目。毕业设计不能代替课程设计,而课程设计则是对毕业设计起到补充作用。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内容选择专业综合性课设内容既要结合前修课程,以巩固教学内容,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新颖性,因此我们考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选择本专业成熟的、有特色、适合教学的科研项目作为课设内容。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尝试在课程设计中内容上进行不同课程的交叉设置,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中以老师提供选题和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选题就是鼓励学生自主思维,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在各行业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老师都要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而不想自主选题的学生可采用教师的题目。
教师的指导充分体现个别答疑和集中讨论相结合的原则。在指导过程中对于普遍性的问题,我们主要采取大组集中分析讨论的方法。老师在其中主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同时要善于发现一些个别错误,并采用个别答疑的方法及时纠正。这种共性和个性问题的结合,合理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在确定学生题目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综合性 题目要尽可能多地涵盖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对于大纲中的重点和难点要尽量涉及,这样有利于知识的深化和扩展。
2)难易适中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特点、知识结构等因素,题目设计不合理。题目太难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太简单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
3)实用性 提供实践平台供学生对比分析和试验,通过实践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的体会、理解, 有利于学生了解实际工程的特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发现抄袭者,可适当的给予扣分等处罚,从而避免偷懒和高分低能的出现。在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起组织、引导、检查、把关、和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教师每半天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避免消极怠工情况的出现。教师严格执行请假制度,对于缺席三分之一以上者没有成绩。设计成绩完全依照每位同学在设计中的表现,与理论课成绩无关,使同学清楚大家都在相同的起跑线上,面临同样的机遇和挑战。查阅资料、收集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解决一项难题、达到研究目标提出新设想、新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实验中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撰写报告,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
3 结语
培养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科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开拓新视野、增强新本领。利用实验中心先进的教学和科研设备、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人与物的最佳配置,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工程教育的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健,樊立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0).
[2]李婧,高雅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