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0 15:06: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发展农村经济项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该县的主要做法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因地制宜,推行择优选项,竞争立项,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一是严格执行项目申报条件,“宁可少些,也要好些”。对把关不严、滥竽充数、申报不优的一律“拿下”。二是科学规划。在项目安排上,以水系流域为主进行规划、设计;聘请有资质的市水利设计院和县水利局总工程师等参与设计,编制扩初设计概算,做到设计有图纸、有负责人,项目执行中不走样。并聘请了工程造价公司进行工程预算、决算,设计方案一经审定,就严格执行,不随意变更,不搞“照顾项目”、“人情项目”。三是创新模式。在项目区实施稻鸭共养、频振杀虫,以虫养鸭,以鸭除虫,促进了当地农民增产增收。
健全机制,创新管理。加强资金运行和项目建设全程管理,确保项目工程、基础设施、农田林网等农发资金有效使用。一是坚持项目建设“五统一”原则。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物资供应、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保证了开发项目建设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二是坚持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在加快工程进展上,采取大兵团作战和专班施工相结合。对机耕路、开挖沟渠、平整土地等土方工程集中突击;对于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的工程,实施招标及拟标承包制,承包给专业队伍施工,达到了质量好、工期短、材料省、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三是坚持项目建设目标管理原则。在施工质量把关上,组织有技术专家参加的工程技术督办指导小组,分片住在每个项目区,对工程建设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施工管理上,先规划设计,后按图施工,先完成土方工程,后做好硬件配套。每一单项工程完工后必须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结账付款;每一单项工程必须落实一名乡镇责任人,实行定时间、定任务、定标准、定投资、定奖惩的目标管理。四是实行工程监理制,加强质量的跟踪检查。该县聘请县水利局高级工程师以及各镇水利人员参加工程监理。对砼管渠,还聘请县质检所进行现场质量检测和验收。五是实行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制。袁港项目区目前在建的近4公里预制砼管渠的网管集中政府采购,把住了质量关,节省了投资成本。六是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制,建管结合,发挥项目永续效益。2005年两个项目区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项目工程管理,镇、村两级分别签责任书,落实管护责任人,明确管护责任,确保项目工程永久发挥效益。七是实行“浠水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公示”。公示开发任务、投资规模、开发效益、项目名称、建设时间、建设地点及主要建设内容、资金分配使用情况等。八是按项目管理资金的原则,实行县级报账制;严格执行“三专制度”,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突出重点,增强质效。坚持集中资金办大事,突出重点抓关键。充分利用当地农民会种蔬菜和养鱼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花大力气,采取抬田改土、降低地下水位,裁弯取直港道,改善了生产条件;加固港堤,进行田间格局配套建设,使这里旱涝保收,成为高产示范区;修建渠道、提水泵站和排水泵站等设施。从而,整体提升了农发质效,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为发展避灾农业,建设抗灾农业起到了样板作用。
,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涉及我省市的个县(市、区)。到年底,已累计完成造林面积万公顷,提取世行贷款万美圆。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历经年,尽管每一期项目的具体目标有所不同,贷款的条件和转贷渠道也有所变化,但总体来讲,项目建设不仅加快了河北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的建设进程,储备了大量用材林资源,而且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借鉴世界银行管理办法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造林管理经验,对于我国加入后在造林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项目建设的成效
(—)增加了森林资源。按照项目的既定目标,一、二期项目主要是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三、四期项目除发展部分速生丰产用材林外,发展部分经济林,以帮助农民在短期内实现脱贫致富。间完成的万公顷造林面积中,速生丰产用材林万公顷,名、特、优、新干鲜果经济林万公顷。根据幼林摸底调查结果,一、二类林面积达到以上。世行贷款造林项目的实施,为我省实现造林面积和林木蓄积双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增加了项目区的林木资源,使世行贷款造林成为我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的主体工程;第二,使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了个百分点,其中一期项目平均提高个百分点,二期项目平均提高个百分点,三期项目平均提高个百分点;第三,上述完成的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按每年每亩平均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可持续生产万立方米的木材,将有效地缓解我省木材短缺等诸多问题。同时完成的万公顷干鲜果品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生产万吨的干鲜果品。
(二)促进了农业发展。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区主要分布在我省中南部平原以及太行山和燕山贫困山区的个县(市),项目的造林地重点利用的是各河流两岸多年滚动形成的沙荒地以及进一步延伸的次耕地。我省的永定河、沙河、滹沱河、漳河的两岸和故道,一直是我省平原农区遭受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大沙区之一。针对这一问题,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开发改造沙荒、沙滩地万多公顷,新打机井眼,修渠公里,整修道路公里,使沙荒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稳产田,并涌现出永清、安次、定洲、新乐、大名、临漳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先进典型。世行造林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第一,栽植的树木防风固沙改善了生态环境。据河北农业大学在本项目中持续年的关于杨粮间作的林木生长效应、农田小气候效应、农作物产量效应和杨粮间作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杨粮间作使农田小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毛白杨幼林()可以使农田平均气温下降度,平均相对湿度提高—个百分点,平均风速降低—。第二,小气候的改善提高了粮食单产。在上述条件下,间作物亩产可比对照提高。第三,项目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在山区,世行项目坚持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凡在度以上的坡地,都采取反坡梯田、水平阶(围山转)或鱼鳞坑整地、品字型栽植等措施营造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此举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每亩一般还可开发出—成的可耕地;在平原区,则通过开发沙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大名县在境内条古河道形成的条大沙带范围内(沙荒和流动沙地占以上)营造间作式速生丰产用材林万亩,通过开发改造沙荒增加农业种植面积万亩,林地间作小麦增加产量万公斤、花生万公斤。
(三)提高了农民收入。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农民在高产稳产田上种植农作物,两茬纯收入每亩也不足元,而世行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首先是营造林木的直接收入。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由于农民的耕作对林木起到了以耕代抚的作用以及林木的边行优势效应,使毛白杨的平均单株材积生长量比相似条件下的毛白杨纯林提高—。保守一点,按每亩每年生长一个立方米计算,每亩每年仅林木一项就可增加收入元;其次是间作的农作物增加的收入。沙荒地开发后仅种植花生一项,每亩可收获多公斤,折合人民币余元,同时,次耕地改造后,农作物产量至少可增长倍。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万亩,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万公斤,增加收入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第三是发展经济林增加的收入。三期项目重点分布在山区县的贫困乡村,自年实施以来,在以项目村为单位按流域进行全面治理的同时,重点发展名、特、优、新及有市场前景的热杂果经济林,目前已涌现出临城的围场、赞皇的花木、涿鹿的赵庄、丰宁的两间房、承德的东窝铺等项目示范村。以东窝铺村为例,全村总面积万亩,其中山场面积万亩。全村辖个村民小组,户,口人,分别散居在东西两条沟,交通不便,人均收入不足元。实施世行项目后,共整地造林余亩,栽植各种果树万株,并完成退耕还果多亩,老果园改造亩,果树高接换头万株。人均栽植优良新品种果树株,—年进入结果期后,仅此一项就会远远超过其人均收入元的目标。
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解决木材供需矛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亦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速生丰产林的管理是严格的、科学的、也是非常复杂的,它不仅涉及林业技术和资金财务管理,还涉及有关政策和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每期项目开始前,省、市、县各级都要根据工作需要,由主管领导牵头,吸收林业、财政、计委、土地、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建立健全各级项目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并在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公室,配备精干的技术和专门财务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聘请教学、科研、种苗、森防等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支持组,使项目建设可以随时得到技术咨询和指导。
(二)周密组织实施。在项目建设的准备阶段,首先要自下而上以政府名义提出参加项目的申请并履行相应的承诺,同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以项目县为单位的造林总体设计;在项目生效启动前,要编制严密的生产计划和资金计划,制定项目的实施细则、造林技术模型、施工设计方法、检查验收办法、会计核算办法、提款报帐办法等规章制度,作为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间共同遵循的准则,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效地避免了主观随意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生产计划、资金计划和以保证质量为核心的检查验收制度、报帐拨款制度,做到按规划设计,按设计施工,
按标准检查验收。凡是无造林设计、造林成活率不达标、不符合造林标准要求的,一律不予验收、不予报帐、不予拨款。
(三)增加科技含量。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为此,项目建设中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良种壮苗。当前造林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造林工作的基础。据调查,用材林良种的蓄积生长量较之一般品种可提高—。因此,各项目县以国营苗圃为中心,推行了“定点供种、定点育苗、定点供苗”的三定育苗办法,不仅保证了所需苗木的数量和质量,更重要的是解决了良种的推广落实问题,确保了林木的速生丰产。特别是在三期项目中,良种使用率普遍达到了百分之百。二是推广适用技术。针对我省十年九旱特别是春旱的特点,在项目造林中大力推广了“生根粉、抗旱保水剂、地膜覆盖”三项技术。在⒐我省连续两年遭受特大干旱的情况下,项目区由于采取了上述三项保证措施,造林成活率仍然达到了以上。三是加强科研和推广工作。世行项目实施后,先后开展了杨树优良无性系选择和推广、落叶松良种引种和推广、项目实施效果监测等十几项科研推广课题,并及时将阶段性成果组装配套运用到项目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四是加强技术培训。为提高项目区农民的技术水平,省市、县、各级都制订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并采取电视台讲座、发放录制光盘、编制小册子、现场参观考察、地头直接演示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对农民进行培训。三期项目实施三年来,仅省级就向市、个县、个乡(镇)、个项目村发放各种小册子、光盘、录象带等余册(盘)。
(四)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是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世行项目实施十年来,经过不断地探索和改进,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一是资金管理报账制。报帐提款程序是每年春季造林结束后,经专业队伍全面进行检查验收,由县(市)林业世行贷款项目办公室组织,按小班、树种,逐村、乡汇总报帐单据,经县(市)财政授权提款人签字,逐级上报到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然后,按规定办理有关提款报帐手续。报账制的优点在于,资金投入同造林成效直接挂钩,有效地避免了资金投入的风险,保证了投资效益最大化。二是经营模式多样化。项目造林以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项目完成后根据农民的意愿,实行分户经营、股份经营或集体经营。但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其收益的大部分要归属农民。三是项目造林合同制。具体要求是,无论采取什么经营方式,都要签订土地承包(拍卖)经营合同。合同中要明确自主经营内容,权、责、利、义务、责任以及土地承包使用年限,土地承包(拍卖)使用年限不少于年。同时要明确经核算和债务分割双方确认的承贷数量、还贷年限、还贷计划等。合同制的应用,将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保证了项目建设的成效。
在项目建设中,各级项目办都注意用社会林业、混农林业、立体林业等现代林业模式和观念指导实际工作,在保证林木速生丰产的前提下,千方百计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由于持续地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世行造林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其实际意义,不仅仅在于高标准地完成了万公顷速省丰产用材林,万公顷名、特、优干鲜果经济林,更重要的是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进和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借鉴和推行了世界银行的科学管理方法,在资金管理上坚持“投入有偿制、支付报帐制、使用专项制”,对于习惯了拨款造林粗放管理的干部群众来讲,约束当中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增强了质量意识、还贷意识、责任观念和效益观念,较好的遵循和实践了林业改革思想,是林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体现。
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主要问题。林业世行项目实施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有些地方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会影响到已建项目的还贷、在建项目的质量、以及进一步的引进和利用外资问题。
⒈责任意识不强,短期行为突出。有些干部急功近利,
争取项目时积极主动,轻易承诺,但言而无信,一旦项目上马,就觉得万事大吉,于是出现了配套资金不到位,生产管理不扎实,在还贷问题上推诿扯皮等现象。我省一期项目从年开始还贷,按照现在的还贷条件,全省每年平均还贷万人民币。就一个县来讲,每年最多还万,最少还万,且一般都涉及⒍个乡,几十个村,应该说还贷的压力并不是太大,但实际结果却很不理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省财政采取了财政预算逐级扣款还贷的办法。
⒉工作漂浮,管理粗放。有些地方不能按项目要求办
事,随意性很大,挪用、滞留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地方不注意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能很好地研究和落实经营机制,习惯于大轰大嗡式的粗放管理,形成了上边一头热而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存有应付过关的心理,结果是既影响了造林成效又劳民伤财,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二期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得不中止了几个县项目的执行。
⒊认识不足,配合不够。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
部分,发展林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并且,世行项目造林不仅仅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涉及到技术、政策、土地、扶贫等多方面的问题,以及广泛的群众工作,因此,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临城、涿鹿、承德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造林,把项目造林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点来抓,积极协调林业、农业、土地、水利、扶贫以及财政等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有些项目县,对项目造林重视、支持和协调不够,工作方法简单,只是林业部门自己在孤军奋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几点意见和建议
⒈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扩大对外开放是我省林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借鉴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是促进我省林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利用世行贷款造林,一是贷款时间长,二是资金有保证,这既符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目前,我省的世行贷款造林项目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但是,利用外资(贷款)造林,就其管理上来说是严格和烦琐的并且项目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各级政府的国际形象。因此,各级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利用外资造林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和风险意识,切实把项目建设抓紧抓好。当前,各地一定要克服畏难情绪和等、靠、拖的侥幸心理,从维护我省各级政府信誉和林业部门形象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措施,认真督查,保证在建项目的优质高效,搞好竣工项目的扫尾工作。特别是在一期项目的还贷问题上,要采取目标考核、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以及现有幼林拍卖转包等有效措施,按计划完成还贷任务。
⒉严格管理,保证质量。我省世行二期林业项目将于
[关键词] 农村经济 村委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24-01
村委换届后,对于经济实力薄弱村,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农村经济这是新届村委首先思考的问题,而不应不作为。因此,发展农村经济,村委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出现“村官好当 难当好”的村,十有八九是因为村委会财政赤字或欠债,不仅影响“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影响干群关系的改善和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笔者现针对如上问题,就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略谈以下二点看法:
一是要经常了解中央、省部、地市等上级政策,加强与直属镇级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多争取资金落户本村,并做好详细的资金规划,使其达到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 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增收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386-01
农牧业是国民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前,发展我国农牧业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就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无经济结构,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我国的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摆到很高的位置,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
1 发展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三农问题非常突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如果说“三农”存在问题,则问题并不在“农业”本身,而在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不足,导致“农民”增收难,农村财政增长慢。
2 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2.1 保证农民种植农作物高产稳产
科技含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高低。因此,农村建设中应突出抓良种壮苗的使用。当前农民丰产靠壮苗,长远发展靠良种,良种壮苗是农民种地的基础。据调查,用良种壮苗的蓄积生长量比一般品种提高30%~150%。要解决良种壮苗的推广落实问题,以确保农作物的速生丰产。
2.2 加强项目建设
如世行项目在河北省的实施,大大提高了相关农民的经济收入。据了解,世行贷款造林一、二期项目,重点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农区,其土地资源主要是沙荒地和次耕地。实行林粮间作后,截至目前,定洲市共完成项目造林3 700hm2,仅间作物一项平均年增加小麦、花生作物产量5 000t,增加收入700多万元。永清县、安次区在沙荒次耕地发展的6 666.67hm2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益。世行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有力地说明了世行项目造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以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些项目村的林业发展模式,亦是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
2.3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2.3.1 在长期稳定农村的基础上,用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2.3.2 农业产业化的目标。一户建一棚,冬季不闲空;效益看得见,农民乐其中;农业工厂化,工贸一体化;家家有“工厂”,农村新气象。我国有8亿多农民,而且都是以第一产业很低的劳动生产率来维持生存,多年来,农业生产上“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并没有太大改变。因此,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年轻力壮的农民成群结队地外出打工(此举并非是最佳的选择),走出去才知道自身的落后。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多个农村的成功运行表示“人种天收”的被动局面可以改变。农业产业化即:有投入、有设施,能摆脱自然条件束缚,按照农民意愿在生产设施内进行的标准化农业生产,生产的农产品为绿色无公害的精品。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其实都是工业化的表现或结果。发展经济学家钱德勒(美国)认为:“发展中国家渴望工业化,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是与发展紧密相连无法摆脱的,而且历史地看,工业化是发展的惟一途径。”实现工业化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能源资源;发展;农村经济;合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41-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时强调指出,要建设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用这一科学论断来分析与认识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可以建立以下认识:
一、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可利用资源能源储量相协调
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同样,必然是我国发展农村经济物质基础和保障。要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各种资源来支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中央明确提出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物藏丰富的国家,不仅有茂密的山林、无垠的草原,还有富饶的平原、奔腾的江河,以及种类繁多、数量较大的地下矿物质、可开发能源,等等,总体上完全称得上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然而,我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能源、资源,用13亿人口一除,得到的人均拥有量就非常低。比如,从总体上看,我国的耕地、草原、淡水、森林等资源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却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1/3、1/4、1/8。又比如,我国许多矿物质和可开发能源的总量名列世界前茅,有些甚至世界第一,但人均占有量同样非常低,相当多的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如,目前我国人均石油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左右。随着全球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人类经过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开始探索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发展农村经济现有的可利用能源资源无疑包含在国家现有的能源资源的储备之中,国家能源资源的储备与开发程度与农村经济发展可利用能源资源呈正相关。那么,在我国能源资源总体上人均占有量处于低于世界水平的状况下,发展农村经济就不能以浪费、无计划、竭泽而渔地利用能源资源的做法去获取。因此,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战略决策的提出与实施,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资源能源储备的实际状况,是在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的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可利用资源能源储量客观情况相吻合、相协调的抉择。
二、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必须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确立适宜的实施路径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伟大实践中,合理利用农村能源资源,必须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确立适宜的实施路径。
(一)坚持用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能源资源利用问题
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很多情况下是以政府行政手段实现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的,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消耗大量自然资源实现的,而由此所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也是很大的。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使我国的自然资源环境急剧恶化。这种做法虽然得到了暂时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短时的、断续的,即只是在眼前利益的实现上处于发展状态,但用长远的、永续的发展观点来看待这种发展,其本质是踏步的和倒退的。因为发展中利用的资源呈超前用、过度用、浪费用、消耗用状态,这样利用能源资源的结果是失掉了发展的后劲。
再从资源的再生性、可转化利用、开发利用的性质上看。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节能潜力还很大。要特别注重突破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瓶颈,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针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的综合整治技术。在资源充分利用方面,我国也有很好的例子,但总的来说,我国目前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对教育和科研的大量投入还没能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作为经济活动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研发与利用节约资源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需要进一步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国家来讲,必须加强基础学科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必须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和创新,推进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新技术研究;培养一批技术推广机构,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援助。
(二)坚持用以人为本的观点来对待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能源资源利用问题
以人为本全面地回答了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等发展的基本问题。首先,在为谁发展上,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决策和工作的标准。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在靠谁发展上,强调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再次,强调发展成果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地来对待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能源资源利用问题,就是必须先解决人的主观认识问题,解决为广大农民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负责的问题,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果由全体农民、乃至全国人民共享的问题,最终能够让国家的全体人民共享农村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不仅要使农村经济发展的成果让现代的国人共享,还要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都能够共享负责。
(三)坚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能源资源利用问题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即又好又快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坚持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对待发展农村经济中的能源资源利用问题,前提是要认清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目标,即实现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生产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一、充分认识扶持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农村经济协会是指县、乡、村三级区域内,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粮食、经贸、科技、供销等领域的行业性社会团体,它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是农户、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大市场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党和政府对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工作高度重视,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经济协会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环节,大力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协会的作用。要把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协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切实抓出成效。
扶持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工作,要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科学规划布局,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协会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协会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在2004年全面完成现有农村经济协会的复查登记和备案工作,到2005年基本建立地域和行业全面覆盖的农村经济协会组织体系。同时制定、完善、落实扶持发展措施,培育一批运作规范、活力充足、作用突出的示范农村经济协会,提升农村经济协会的整体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二、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搞好服务,优化农村经济协会发展环境
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服务意识,搞好农村经济协会登记管理和规划发展工作。适当放宽登记政策,认真做好复查登记工作,依法确立和维护农村经济协会的法人地位。适当放宽注册资金、会员数量、办公场所、业务主管单位、专职工作人员等标准要求,减少批准筹备环节、减少公告环节、减少登记费,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农村经济协会依法设立提供便利条件。统筹规划,调整结构,建立完善农村经济协会组织体系。本着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原则制定农村经济协会发展规划,有组织、有计划地搞好培育发展工作,对已有的农村经济协会进行合理调整,逐步达到农村经济协会结构科学、布局合理、发展有序。
业务主管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农村经济协会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协会的行业主导作用和组织协调作用,把农村经济协会作为实施涉农政策的渠道和组织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依托。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水利、科技、供销等业务主管单位和部门要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农村经济协会,充分发挥其开拓市场、协调生产的作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把适宜由农村经济协会行使的职能委托给农村经济协会,促进农村经济协会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强化扶持发展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协会快速发展
农村经济协会是农村经济改革中产生的新生事物,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农村经济协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切实保障。
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把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注重发挥其在招商引资、经济协作等方面的优势;物价部门要在农村经济协会收费项目的核准、收费许可证的办理上给予指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村经济协会举办经济实体,并在农村经济协会办理农产品商标注册等方面给予有力指导;各级税务部门应积极向农村经济协会及其兴办的经济实体提供纳税服务,并按规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贸易、供销、粮食等部门要引导农村经济协会发挥农产品流通和贸易方面的优势,支持农村经济协会发展优势产品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科技部门要把农村经济协会纳入“科教兴农”战略,优先提供科技服务,引导或委托其开展科技社会化服务。在农村经济协会自身发展方面,允许设立地域性分支机构、允许在异地设立办事(代表)机构、允许跨地域发展会员、允许办企业、允许依法广泛开展经济活动。
为了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协会经费不足、活力不强的问题,各级财政、农业、科技等部门要对农村经济协会特别是致力发展优势和新兴农产品的农村经济协会给予资金支持。
四、农村经济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协调作用
各级民政部门和农村经济协会业务主管单位要增强服务意识,指导农村经济协会开展规范化建设,使其逐步成为组织结构完备、自律机制健全、功能作用到位的独立社团法人组织,并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农村经济协会作为农村的重要社会中介组织,要以服务为宗旨,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活动,积极开展行业自律和协调,为农民、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服务,切实维护行业、农民、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业生产资料的规模化购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发挥协调和服务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发挥在政策咨询、信息交流、招商引资、扶贫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要注重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设身处地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为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不少基层干部在谈论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时,不约而同想到的都是先建设“富村”。在有的乡镇,“后进村”的群众常年喝不上一口干净水,干部们却在讨论选择一个“先进村”开展亮化、美化工程。
西部地区一位基层干部介绍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三个选择标准:一是有特色产业支撑,二是村集体有较强实力,三是大多数村民有较多的经济收入;在河南省,一位乡党委书记告诉我们,他们正准备选择一个群众生活比较富裕、建设规划较好的村庄,集中全乡之力搞好试点,做到“以点带面”。然而具体到如何利用“点”来带动“面”,这位乡党委书记却茫然不知所言。
建设新农村,很多方面需要规划先行、试点起步、稳步推进。但是,如果只抓“试点”,不做好“面”上的基础工作,急于树“形象”出“政绩”,缺乏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则往往会走偏,以至于出现用行政力量“垒大户”,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从而造就一批“好是好,就是学不了”的典型,甚至人为地造成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这就背离了新农村建设的初衷。
问题二:部分地区举债搞建设,农民负担反弹
中央明确要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量力而行,不能举债搞建设。但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一些乡村干部和农民正负新债搞建设,部分地区的乡镇政府和干部随意向农民集资摊派,农民负担出现反弹。
与此同时,随着近年农民税负减免、收入提高,加上今年以来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引导,各地农民建房数量大增,由此拉动砖、水泥、工价大幅上涨,许多建房农户不堪重负。
问题三:基层政府缺少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实办法
谈到新农村建设,县乡干部往往热衷于村庄整治、改厨改厕,或是忙于招商引资,而对于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则有畏难情绪。发展农村经济,面临行政推动不灵、工作没抓手等难题。
这些年,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政府的行政推动力度不可谓不大,为何效果不好,关键是如何用市场的办法引导群众发展经济这道难题没解开。由于硬办法不行,新办法不明,一些县乡干部对乡镇发展农村经济的职能产生怀疑。
河南省商丘市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在发展农村经济上,乡镇政府作用不大,反作用倒不小。从我们乡的实际看,无论结构调整也好,农民致富也好,有多少是乡里扶持的?这些年,乡里搞了好多示范区,成功率连10%都不到。”
与发展农村经济“冷”形成反差的是,一些乡镇对招商引资越来越热。“一切围绕项目转”、“人人头上有指标”的现象较为普遍。一些乡镇干部为了引资,长年在外奔波。
据分析,当前乡镇兴起的招商引资热驱动力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市县下达硬指标,层层分解到各个乡镇,最终形成了干部“全体招商”的局面;其次是农业税取消后,乡镇政府陷入财政困局,为了维持自身运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税源。
问题四:基层干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强有力的基层班子。新农村建设需要规划、布局、调整、发展,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矛盾、新问题,这都需要基层干部来组织和协调解决。目前基层干部在诸多方面处于窘迫的地位,如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很现实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相当部分乡村干部感到苦恼。一是为经费短缺苦恼。他们认为,搞建设需要钱,可目前不少乡镇政府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没有实力进行投资建设,上面下达任务,执行起来却苦于没有资金,对上对下都难以交待。
二是为管理力不从心苦恼。一些乡镇干部反映,“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乡镇这一级政府不出台政策,只负责贯彻和落实,对上级来说,省、市、县都可以指挥乡镇,可乡镇能指挥村吗?”村委会主任是民选出来的,如果不听乡镇的,乡镇也拿他没办法。同样,乡镇政府对“七站八所”能指挥得动的也没有几个,因为以前的“块块管理”已改为“条条管理”,都让县里的职能部门把管理权限收上去了。取消农业税后,乡村干部对农民缺乏约束能力,一部分农民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不尽义务,而乡村干部拿这部分农民没有办法。
问题五:新农村建设规划存在五种不良倾向
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地方出现五种不良倾向:一是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三是以新产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四是以政府官员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
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规划者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其基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农民家庭、家族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显然脱离实际。
这里还有一个规划的法律依据问题,目前国家只有城镇规划方面的法规,没有农村建设规划的法规,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只能依据当前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依据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需要探索编制。
问题六:“项目式”建设受惠村很少
目前各级政府支农建设以项目为主,争取不到的地方公共设施长期落后。
一些乡村干部认为,以往有的支农项目是上级对下级的“钓鱼项目”,谁有关系、谁跑得勤,项目就给谁,这样很不公平。在新农村建设中,如果还要通过“跑项目”来进行,基层干部压力很大。希望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公开、公平的政策环境,免除村干部“跑项目”之苦。
问题七:“撤乡并村”中不要忽视自然村
近年来,为了方便管理,减少财政供养人口,许多地方进行了撤乡并村活动。在新农村建设中,撤乡并村的遗留问题已经凸显出来。例如,进村的路修到哪里?新农村建设的村确定在哪里?
调查发现,撤乡并村只是行政区划的调整变更,并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并,也不是农户住宅的迁移。所谓撤并,只是镇政府、村委会管辖区域的变化,并不代表农户与以原生产队为基础的承包关系的变化。在大多数地方,还是原生产队的农户承包原生产队的地。这就是说,并村以后,政府法定名单上原有的村名没有了,但是原有的农户居住群落并没有变,原有集体经济组织与原有成员之间的承包关系没有变。
新农村建设本来是基层的社会经济建设,如果仅仅是按照撤来并去的行政区划,把工作做到“行政村”村委会,新农村的许多事可能架空。
问题八:农村人才出现“断层”现象
由于很多村年轻农民多数外出打工,在家留守者以妇女和老年人居多,导致农村人才“断层”现象突出。
许多基层干部担忧由于年轻人大量离乡,后备干部选拔、党员发展都面临年龄段、知识结构“断层”问题。目前农村党员干部老龄化、整体素质偏低。现在要在农村选一个年轻干部、有文化的干部太难,不少地方农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问题九:出现违规调整土地承包经营行为
随着村办企业的大量倒闭,村组“机动地”基本取消,农村集体经济变成了“空壳”,原有“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已“名存实亡”,在基础上的经营体系如何构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又一道难题。
许多乡镇干部把双层经营体制的重建理解为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或占地办工业,实现“园区加农户”或“工厂加农户”。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不少地方提出重新调整土地承包关系,出现违规调整土地承包经营行为。
结论: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量力而行
农民负担反弹的重要原因来自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绩冲动”。不论是修公路,还是让农民建新房,贪新求洋不可取,必须从实际出发,有多大力量办多大事,尽量多办事。要通过广泛宣传,并在政策制定中考虑农民的“配套资金”的承受能力。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地政府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地农民的特殊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一、我国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民收入普遍偏低,在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农产品的价格实行了低价格策略,这就使得一些农作物的产量不断的增加,但是农民的收入却很有限。尤其是在国家出台了农产品最低保护价格取消之后,一些农产品的价格持续的偏低。再加上一些农民的陈旧观念知识种植一些结构单一的农作物,使得投入的成本过高。另外,由于一些农民没有现先进的种植知识,只是遵照这传统的种植方式,使得农产品不具有优质的经济之家,这就是的农民辛苦的忙碌付之东流,也使得农民的增收减慢。第二,我们的农民在投入成本的时候,种子、化肥以及农药的价格持续偏高,这就使得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持续走高,导致了农民的收入不能稳定的持续增长。可以说,在当下,农资产品的价格持续走高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加上农民雇工的劳动力价格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是的很多地多的农民要投入更加多的劳动力成本。面对此种情况,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也已经出台了一些增加农业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措施,可是这些方法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劳资价格以及劳动力价格升高的趋势。所以农民的投入成本过高。第三,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尤其是资金问题受到严重阻力。首先表现为农村资金外流现象出现。因为我们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农村吸纳了众多农民的存款,但是在农民贷款的时候放款缓慢,使得在农村吸纳的资金主要流入了城镇的建设中去。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农民资金运用的不足,不能很好的有足够的资金成本去进行经济建设。另外,在现代农村,一些担保制度也存在着很不完善的地方,因为金融机构认为在农村市场的信贷存在着很多风险,所以在农民进行信贷的时候往往会受到很多复杂条件的制约,这些都不利于农民充分的利用资金发展农村经济。最后,我们知道,因为农村地区发展经济的设施都是比较陈旧的,所以要想对农村经济进行金融投资,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不能短时间见效。这些都是很多资本持有者不愿意在农村投资的重要原因,所以一些资金不能够很好的倾斜到农村地区,使得农村地区的投资变得越来越少,不利于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当前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的应对之策
第一,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可以说,产业结构调整中最重要的就是科技的融入,在有效运用科技的基础上要不断的使得农产品具有优质的价值,从而不断的使得农产品的质量得到提升。从而衍生出一些具有科技含量的瓜果、牲畜、水产品等的生产发展,这样才能有过硬的产品抢占市场的先机。另外,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我们还要大力发展新、优、特、精农业产业,充分挖掘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潜力并在做好科学的分析市场前景的同时,要不断的加大对需求量大的产品的种植以及研发,最好达到大规模种植的效果,这样才可以使得我们的农村经济具有竞争力,并逐渐的和市场接轨。第二,要加强对发展农村经济运行的有效调控。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管理者,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一些宏观的调控,首先要做的就是不断的规范和加强农资市场的管理,尤其是在春耕夏播期间,要和物价以及执法部门相互配合,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哄抬价格等坑农行为,保持农资市场的平稳运行。第三,切实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实力。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不断的给予支持以及鼓励,要通过税收等等一系列的调节,在技术和融资方面给予最好的待遇。并在招商引资上面给予政策支撑,并使得资金向着农业产业方向倾斜。接下来就是要进行一些重点农业产业项目的扶持。使得一些典型的农业产业具有高规格和优质质量,这样才能形成自身独特的农业经济的竞争力。再看,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一定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要根据实际做做好本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重要的是要充分的借助自己地域的资源以及区域优势,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的深加工,这样才能逐步的形成一些具有实力的农业产业,使得农村经济不容快速发展的步伐。最后,在各个农村,我们的政府要鼓励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组织的形成,这样农民们才会做到信息上的及时沟通,才不会因为市场的滞后性使得劳动付诸东流,由于一些农村经济组织的存在,市场化的进程不断的得到深入,并且逐步的进入到良性竞争的轨道。第四,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实现,这就需要我们的党支部在农村发挥作用。首先就是要根据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脉络,不断的实现经济的多元化,这样才能为广大的农民开辟一些新的赚钱以及盈利的路径,促进经济的发展。然后,村支部要明确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要充分的落实各种惠农政策,这样才能使得农民的利益得到很好的保障,对于和谐农村的建设是一种保障,同时还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第五,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下放资金分配权。在农村经济的建设中,资金的容积是个大问题,立足于农村各项建设,我们国家呈现出面积广,投资大的特点。这些就导致了长久以来我们的政府部门有着一些资金分配的权力,所以一些项目的开展的决定全力在各级的地方政府手中,这样使得一些项目的开展变得不切合实际,可以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考虑问题。达到了资金的高效实用,使得农村经济成规模化发展。最后,我们的政府要根据自己的财政能力,在一些项目的开展中给予重视,向上争取更多的资金,并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有效的,合理的进行运用。
作者:邓涛 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经所
一、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据笔者长期以来的农村工作经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干部因素。干部因素主要有“二难”,即观念难转变,资金难争取。小富即安的思想在不少干部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缺乏开拓进取的意识;现行的金融体制普遍存在着申贷资金难的问题,申贷手续十分繁杂,加上某些干部怕担风险,使农民想搞项目却又苦于弄不到资金,使许多可开发的资源白白的闲置和浪费。二是农民因素。农民因素有“二低”,即科技素质低,发展经济积极性低。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人,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接受科技的能力较低;且绝大多数农民小农意识浓厚,只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三亩耕地一头牛,稀里糊涂混春秋,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解决制约因素的措施
(一)找准“切入点”,发挥干部作用。目前,我县为发展农村经济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为广大干部群众放开手脚搞经济建设提供了契机,广大干部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的形势,做好农民与市场的纽带和桥梁,为农民寻找致富的门路,为农村经济发展寻找好的项目,利用一切有效的途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献计献策,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对新项目要干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拿我做试验,风险由我担,来影响和带动身边的群众,激发他们发展经济的热情。
(二)积极引导,提高农民致富积极性。没有人不想致富,主要是看项目是否可靠。对于新的项目,只要干部带了头,有了好的效益,自然就有人效仿。同时应该对农民多做一些培训工作,让他们在掌握一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再多掌握一些法律法规,尤其是《劳动法》、《合同法》等与农民外出打工息息相关的法律。农民只有具备了这些防身的法宝,才敢大胆地走出门去,其家人才可以放心地把他们送出门去。
三、对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