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1: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给排水科学与工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从教育体制的角度来看,我国实施双语教学的目的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给排水科学工程专业中应用双语教学的手段也就十分必要,同时也是满足我国的科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采用双语教学模式也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双语教学的主要内涵
由于社会整体建设的需要,给排水技术也在飞速发展。当前,给排水工程专业教育已经越来越趋于国际化。因此,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融入双语教学手段,并以此为前提,完善给排水双语教学目标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进而达到提高给排水教学质量的目的。双语教学其中文含义可理解为:学校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各类学科的教学,它包括沉浸式双语教学、过渡式双语教学、保留式双语教学。沉浸式双语教学的母语不应用于实际教学,学生可以依据此方式沉浸在弱势语言中。过渡式的双语教学在初期使用母语进行实际教学,中后期整体采用外语教学,最终阶段向沉浸式教学过渡。保留式双语教学在初期使用母语进行教学,在中后期逐渐使用外语教学,少部分使用母语教学。当前的给排水工程学科的双语教学是满足当今学科发展要求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该教学手段中很多原创性科学知识最早以全英文模式发表,所以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信息给予快速补充。
二、给排水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1.工程与国际接轨
在给排水专业中引进双语教学可极大促进我国给排水工程与国际工程的接轨。在整体的工程建设中,给排水在土木建筑与环境科学的领域中地位很重要,是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工程项目。通过双语手段的介入,我国的给排水工程项目将汲取优秀的外国经验,缩小与国际工程的差距。
2.满足社会需求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给排水工程双语教学也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给排水专业目前在我国已成为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之一,很多高校还在此基础之上融入了环境学方面的知识。英语是当今学术界使用的主要语言,给排水的双语教学能使学生了解当前给排水技术的发展,进而使其掌握最先进的国际给排水工程技术。
三、给排水双语教学改革方案
在国外,实施双语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双语型人才。因此,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有较大的实际意义。从高校的就业情况来看,给排水科学工程的就业率很高,也就预示着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因此,在给排水科学工程专业中应用双语教学也就十分必要,对我国的整体教育改革影响巨大。
1.明确学习目标
对于给排水工程专业来讲,想要更有效地融入双语教学,首先就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实施双语教学方案。其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加深对教材整体的掌握程度,以此创建良好的运用英语语言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仅使用外国的语言,应将更多的教学资源、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合理引进,使其教学内容与最终的教学目标真正与国际接轨。整体的教学目的不在于英语语法的掌握,也不于发音与翻译,而在于其本身的内容与细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专业上的学习与交流。
2.完善双语教学模式
依照给排水的技术特点,应完善现有的教学大纲。在了解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安排的基础上,教师要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对整体教学计划进行合理的规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因给排水工程有特殊的技术特点,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原版外文教材,并探究其实践性,让学生深刻理解内容。最后,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牢固、灵活地掌握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覆盖面较广,对于该专业来说,采用双语教学模式意义重大,可有效地将我国的给排水工程与国际接轨,并增强我国给排水技术人才在双语方面的交流能力。总体上来讲,在该学科上实施双语教学模式也将极大地提升我国的双语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余薇薇,陈士凌,陈.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双语教学思考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5(1):102-105.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教学体系;平台建设
一、引 言
本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080705)始建于1952年,2012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正式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081003),并且专业首部专业规范正式颁布。早期该专业主要依附于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与课程设置方面,以传授水的“给”和“排”知识为主,在水处理方面的内容相对薄弱。但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行业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行业的服务对象不再是简单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而是扩大到水社会循环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行业的任务从解决城市和工业用水的供给和排放,转变为以改善水质为中心、水量与水质并重,满足实现水的良性社会循环的目标。相应的,作为为给排水行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的高等工程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必须适应行业的发展需求,专业的科学基础已经相应地由力学转变为生物学、化学和水力学,并且不断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内涵,也相应地转变为以水质安全为核心的水的良性社会循环。这种变化促进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的改革[1]。
重庆三峡学院是三峡库区腹地唯一一所多科性普通本科院校。本校2010年获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并于2011年开始首批本科招生,是为解决库区及周边地区水资源开发、水工程行业人才紧缺问题而开设。专业建设中,紧跟行业发展需求变化,不断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根据《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要求,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强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借鉴其他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开展的经验[2-3],在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性工作。
二、构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的课程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知识的融合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将整个实践环节划分为5个课程教学模块和3个课外拓展模块(见图1)。课程教学模块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课外拓展模块包括:技能培训与认证、科研训练、素质拓展。在课程教学模块中要完成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对能力的发掘、培养和实现;而在课外拓展模块中的培养目标则是对知识的强化、融合和贯通,对能力的提升、综合和优化。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并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融合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新途径。
图1 实践教学体系及知识能力培养目标示意图
三、构建“完整再现水资源的社会循环”和“全仿真”的水处理工程实践教学平台
重庆三峡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05年开始设置水污染控制方向,经过数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建成“水质分析实验室”和“水动力学基础实验室”等水污染控制工程专业实验室,2010年针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增设了“单元处理操作实验室”和“供水及排水管道系统实验室”,能基本满足教学实验的需求。2013年,获批中央支持地方建设项目经费400万元,用于建设“水处理实训中心”建设。该中心建设遵循两个理念。
1.以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为核心涵盖整个水的社会循环过程
给水和污水处理是水的社会循环的2个重要过程,目前实验及实训比较偏重于污水,而由于工艺的复杂、给水厂的管理严格,难以找到合适的给水水源等原因,学生给水方面的能力培训很难实现。本中心的建设将传统的给水-用水-排水的顺序反置,即污水经污水深度处理系统处理后,出水作为给水处理系统水源,整个系统完全仿真了水的社会循环全过程(见图2)。
图2 水的社会循环示意图
2.水处理工艺流程的全仿真化
本中心将通过典型水处理单元构筑物构成典型的水处理工艺流程,并利用计算机自动监测控制实验室的建设再现水处理的实际过程。采用真实、等比缩小的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单元构筑物或处理设施,可通过不同的组合,构成不同的典型给水、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并通过在水质分析实验室将运行的结果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
该系统采用完全真实的单元处理过程,其实训过程与水厂的运行过程也完全相同,让学生既能认识水处理的各种典型工艺的组成形式和处理特点,又能通过生产实训,让学生参与系统的运行、操作、控制、监测和维护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学生“理论结合实践”,技能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四、进一步建设思路
随着中国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给排水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地方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定位,需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搭建各级各类教学平台,将专业教育与执业注册师接轨,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使得专业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给排水科
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建设和发展[J].给
水排水,2013,39(4):1-3.
[2] 张玲.给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实施与管理[J].才智,
2012,(21):254.
[3] 龚为进,段学军,陈启石,刘海芳.给排水工程专业实
关键词:给排水;认识实习;教学改革;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6-0282-02
认识实习是在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前进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工科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为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抓好理论课程教学的同时,要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1],认识实习便是其中的第一个环节。认识实习通过现场参观的形式,使学生获得给水排水工程方面的总体印象,了解给排水专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鉴于认识实习的重要作用,不少一线教师对认识实习的教学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实践[2-5]。目前,我校给排水专业在认识实习的教学中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进行改革,提高实习成效。
一、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实习基地不稳定,实习场所容量过小。目前,我校具有一批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如桂林市自来水公司下属的4个自来水水厂,桂林市排水公司下属的6个污水处理厂,但是这些实习基地仅能提供给水处理工艺和污水处理工艺方面的参观内容。建筑给排水方面的实习内容可以通过参观本校雁山校区图书馆的给水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来实现。由于本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施工知识,但是施工工地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合适的施工工地并不容易获得。认识实习的传统实习方式是大班实习,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集体到企业进行参观实习,增加感性认识。由于实习场地的限制,能同时容纳的人数有限,实习时,队伍拖得很长,在队伍后面的同学根本就听不到讲解;而且在实习现场,生产设备的运行噪音很大,掩盖了指导老师或工程师、工人师傅的讲解声音,使得讲解的效果很差。
2.实习指导老师工程经验不足,教学准备不充分。本专业教研室的专职教师共有16人,其中所有老师学历学位均在硕士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但其中真正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寥寥无几,而真正有工程经验的老师由于行政工作的关系,也无法指导认识实习。因此,在实习讲解的时候,带队老师能在工艺、原理方面进行详细讲解,但是对于构筑物实体缺乏了解,不能对照构筑物进行讲述,不能使学生产生较为深刻的印象。而实习基地的工人师傅由于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讲解也不到位。这些都让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不能真正达到实习目的。一周的认识实习内容不是很多,指导老师并不是很重视实习前的准备工作。一般情况下,指导老师在联系好实习单位后就等着把学生带到实习地点,交给实习单位的工程师或工人师傅进行讲解,参观结束后带回。在联系好实习单位之后,带学生去实习之前,带队的指导老师很少去详细了解实习单位、实习地点的具体情况,更没有向学生进行介绍。这就导致学生在到达实习地点前对其一无所知,没有一点准备,到了现场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听不到或听不清讲解,甚至听清楚了也不理解。可想而知,实习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3.学生的实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我校给排水专业的认识实习一般设在第三学期,此时学生尚不具备专业知识,对于专业也仅有一些模糊认识,大多数学生是冲着修学分去的。在实习的时候,学生很盲目,随着老师走完一遍工艺流程,期间拿手机照几张照片就完事儿了,不会多问一句这是什么,这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这样做,更有甚者,远远地跟在实习队伍的后面,好奇地打量实习地的环境,完全没有将实习当回事。
二、教学改革措施
1.备课制度,实习动员(安全、实习地点介绍)。课堂教学需要备课,实验教学需要备课,同样实习也需要备课。备课是实习指导教师的一项教学准备工作,实习教师要带好学生实习,必须备好课。以带队老师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备课,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熟悉实习地点的工艺特点、运行管理情况等。实习地点虽然不多,但是都能代表每个专业方向的现有工艺特点,由于实际的生产情况不同,其运行管理与课本上的会有所不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要熟记于心。②具体分析各实习地点的实习重点,工艺流程的哪部分应重点介绍,哪个构筑物应该重点讲解,哪个构筑物要详细解释,要怎么组织语言,以最简练的方式让学生弄明白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在正式实习前进行的实习动员不再局限于实习安全教育,更多的要根据企业的情况,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要实习的内容,如实习基地简介、水处理工艺流程图、给排水设备结构示意图等,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实习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实习,这样便可达到较好的认识实习效果。
2.与《城市水工程概论》课程相结合,分阶段实习。《城市水工程概论》是本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主要内容有:城市水工程学科与水工业、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水质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水工艺设备及水工艺过程检测和控制、水工程施工与经济、城市水工程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6]。该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个学期。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对本专业所学知识进行了解,对本专业产生学习兴趣。这与认识实习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本人认为将认识实习结合《城市水工程概论》课程一起教学,将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的做法是根据《城市水工程概论》上课的进程,在学习完某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后,到相应的企业参观实习,同时完成认识实习任务。这样可以将课本上所描述的知识用实物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更有利于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实习时,学生会更具目的性,会带着问题去实习,让实习效果有质的飞跃。
3.加强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目前,我校给排水专业的专任教师工程经验缺乏,为弥补这一缺失,可利用寒暑假或者利用工作之余,到具有良好关系的设计院或施工单位与工程实际进行零距离接触。这不仅可以增强教师的实际工程经验,也可以在教学中引进实际工程案例,使教学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教学。
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保证其有效运行。实习离不开良好的实习基地。目前,我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签订了一批实习基地的协议,但是真正起到具有实习基地意义的只有一半左右。要保证实习基地能够有效进行,必须与实习基地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将实习要求与实习基地的条件相结合,制定相应的实习计划。同时,实习基地建立好以后,要尽可能轮换使用,不要长期闲置不用。
三、结束语
实践教学环节是工科高校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认识实习则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学校应努力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达到认识实习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给水排水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Z].
[2]邵青,程晓如,方正,等.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环节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8):241-242.
[3]林红岩,李芳,崔红梅,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价值工程,2012,31(15):261-261.
[4]张华,闭建红,陆燕勤,等.面向注册工程师制度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3,(36).
[5]武福平,李娜.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网络化”实习体系的建设与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240.
[6]李圭白,蒋展鹏,范瑾初,等.城市水工程概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研究与实践――以环境专业为例(2012JGB147);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一般课题(2010B39)――以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学团队创建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给排水;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23.185
1毕业设计指导的形式
1.1关于毕业设计的选题
大多数高等院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1],在选题上以“命题式”的设计为主,设计深度不足,看似为实践性题目,但内容与实践内容脱离较多。如,污水处理方向的毕业设计,一般命题为“某某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设计及计算”,学生很少接触构筑物及其附属构筑物的实际设计,与设计院和水处理厂接触时间短,感性认识偏多,对学生知识面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也不力。
1.2关于时间的安排
高校一般把毕业设计的时间都安排在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而在这学期,考研的同学忙于应付复试,为落实工作的同学到处找工作,参加各种招聘会,无法安心做毕业设计。时间越拖到最后,对老师的依赖度就越强,设计不是主动设计,设计成果不能充分体现,学生没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1.3关于指导教师
大多数高校面临指导教师不足的实际问题。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特别是现在毕业的高学历教师,科研任务重,与实际工程接触反而偏少,工程设计经验缺乏,工作后面临的科研压力和教学压力,也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1.4关于设计的成果
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目前还没有有机联系在一起,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这些环节没有为毕业设计做好铺垫,独立性太强,毕业设计成果远远达不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2关于毕业设计的组织形式
2.1合理布局知识点
按照新的专业规范要求,以专业知识点的基本要求进行毕业设计的合理布局,使其有连续性和综合性。
2.2做好现场实习
加强去现场实习的时间和频度。毕业设计的效果好坏[2],与现场实习的效果直接相关。毕业设计的时间长,可以根据毕业设计内容的不同安排毕业实习的频度,也有利于学生自主设计和创新形式的有效利用。
2.3创新能力的培养
毕业设计中间有规定动作,完成基本的设计任务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与设计内容有关系的子课题,发挥想象力,提升设计能力,而且要把设计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毕业设计的整个流程中。
3关于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3.1加强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作用
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毕业设计的方向,内容的把握,以及毕业设计各个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上,必须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指导,同时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要进行实践性环节的讨论,以便在毕业设计的指导上有所改进。
3.2合理利用兼职导师
利用毕业设计,既可以培养本科生,同时可以利用校外兼职导师,培养青年教师,对青年教师在毕业设计中工程实践能力不足进行弥补,以此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每年毕业设计学生80人左右,其中校内指导教师9人,兼职指导教师5人。校外兼职指导教师可以从毕业设计实践性环节上优化毕业设计内容,对青年教师培养和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提高有根本性突破。
4具体做法
4.1关于选题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要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要与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为此,利用兼职教师的影响,与各个地方的设计院、水务集团和施工单位等合作,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进行“真题真做”或者“真题假做”[1],避免“假题假做”。在设计选题时,确立设计内容后,校内外兼职教师一起进行讨论,对比实践工程的基本情况与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对选题进行优化。
4.2关于时间上的安排
目前,就业的时间与毕业设计的节奏之间的矛盾是学生不能踏实设计的根本原因。因此,毕业设计需要提前安排,让学生有一个充分思考的时间,同时在就业面试中也能发挥自己的长处。让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提前利用假期安排自己的实习,或者教师为其安排实习,开拓学生视野,为毕业设计做好知识的储备。毕业设计题目尽量安排在第七学期末,这对学生有效时间的利用,以及毕业设计质量的根本提高会有一个积极的效果。
4.3关于毕业设计教师团队的优化和过程管理
加强过程管理,是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关键。学院应该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的管控,对指导教师在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和其它阶段性检查进行把关,教师团队应该在此期间互相检查,一方面是互相学习,另一方面也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4深化合作,发挥卓越计划的优势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校企联合培养。为此,高校应该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建立实习基地,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依托给水和污水厂以及设计院,利用假期和实习等有效时间,让学生分散实习,在各个实习基地解决实际困难,既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学生也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毕业设计在知识上进行储备,在行动上提供信心,对学校和地方人才有效培养提供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春红,朱平华,封金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模式探索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3,(8):179-180.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大、中专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外语、计算机技术及绘图、污染物监测和分析、工程设计、管理及规划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水科学和环境科学技术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基本能力。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毕业生能在政府管理部门、科学研究机构、设计院、咨询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物业及能源管理、建筑节能设备及产品制造生产企业等单位从事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施工、运行、监测与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房地产、环保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建筑/建材/工程;
2 房地产;
3 环保;
4 新能源;
5 广告。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给排水工程师、机电工程师、污水处理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给排水工程师;
2 机电工程师;
3 污水处理工程师;
4 暖通工程师;
关键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47;TU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7)02013604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题目是毕业设计的源头和基础,毕业设计选题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能否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以及能否有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在新的形势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以下简称给排水)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等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毕业设计教学的有效开展,亟需进行改革。
一、给排水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存在的问题
(一)x题重复
由于工程设计在设计内容和设计标准方面有明确的要求,在设计步骤、计算公式上有相对固定的套路,给排水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集中在给水工程(给水处理厂)、排水工程(污水处理厂)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三个大方向。每年的毕业设计题目往往只是简单修改几个设计数据,便拿来作为新一年毕业设计题目,因此每年的设计内容极其相似。同时,由于毕业设计说明书及图纸的电子化,使得学生之间的抄袭也非常便捷容易。
(二) 设计题目、内容与工程实践脱节
部分毕业设计内容相对陈旧,与社会工程实践存在脱节现象。如毕业设计图纸绘制深度不足,达不到扩大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标准。新的污水处理
厂设计出水水质普遍要求达到一级A标准乃至地表水IV类水的标准,而部分毕业设计还一直沿用原来的一级B标准,设计标准严重滞后。大量污水处理厂需要在原来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而涉及升级改造的毕业设计题目却很少。在排水管网设计中,《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年版)对雨水管道设计思路和设计计算方法都有重大调整,而部分毕业设计还在沿用传统的设计计算思路和方法进行设计。在给水工程中,原水水质普遍较差,而毕业设计仍按传统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进行设计;过滤工艺中V型滤池等新型滤池已普遍应用,而学生还在按普通快滤池选型设计。
(三) 选题难度不一
给排水专业毕业设计主要分为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三个方向。因为专业方向的差异,各专业方向毕业设计的难度和工作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如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涉及的处理单元和单体构筑物多,新工艺新设备多,达到初步设计深度的工作量大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可以通过天正给排水等专业辅助软件绘图,并导出计算书,
与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相比,绘图的工作量减少了许多,难度也大大降低。
(四)选题时间安排欠妥
一般在第七学期期末或第八学期期初开始毕业设计选题,而此时大部分学生在考研复习、考公务员、联系单位实习、找工作,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都不足[1],毕业设计的质量也难以保证。
(五)学生选题盲目性较大
学生选题需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自己可能的就业去向或考研方向有针对性地选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目前毕业设计选题过程中,学生选题的随意性较大[2],真正考虑个人职业方向而选择毕业设计题目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相当一部分学生仅仅依靠个人的直观兴趣,或对指导教师的喜好进行选题;也有一部分学生是遵循要求低、易实现、易通过答辩的原则进行选题。
二、毕业设计选题的改革与实践
(一) 以最新的工程实例为参考设计选题
给排水专业工程技术发展活跃,实践性强,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层出不穷,教材和设计手册的内容和要求严重滞后。因此,在设计选题时,应以最新的工程实例作为参考,重在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跟踪学习最新的工程设计思路。如笔者指导毕业设计时,要求学生从最近出版的学术期刊中寻找工程实例,以工程实例文献为参考拟定毕业设计选题。此种选题方法:一是切切实实达到了一人一题的要求;二是学生自己的设计计算与参考实例相互校核,能够避免出现大的设计计算错误;三是教会学生怎样利用文献资料;四是学生能够跟踪学习到最新的工程设计工艺和设计思路,如多模式AAO工艺、反硝化脱氮深床滤池、连续砂滤池等。设计此类选题需要注意甄选工程参考实例,同时需要加强指导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 以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实际工程项目为依托设计选题
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生产课题往往
来自科研一线或社会实践一线,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基本能力或工程实践能力上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可以选拔一些基础理论扎实、钻研精神强的学生提前介入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不但可以避免因为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实施周期过长,与学生正常毕业产生冲突,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能够深入专业领域,为继续深造打好基础。如毕业设计结合生产课题“低温低浊度水的混凝”,对混凝剂的选择和适用条件等进行实验研究;结合学校所在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确定选题,对污水处理工艺进行设计。设计此类选题要注意选题的综合性、针对性和先进性,避免学生仅仅成为普通的技工。
(三) 以实习基地为依托,以校企合作课题形式选题
目前本科教学主要是理论教学,虽然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实习、实验、课程设计等环节,但学生对实际工程的感性认识还是很肤浅,不能够把所学理论架构在实际工程上。毕业设计如果能够以稳定的实习基地为依托,能够以校企合作课题的形式来组织,则毕业设计选题就能够建立在实际工程环境中,满足课题的真实需求[3]。如笔者所在学校与六安市城北污水处理厂等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这些基地有污水排放标准从一级B提标到一级A的改造、新建污泥处理工程、厂区运行的节能减耗等来自实践的课题。这类课题,任务明确,要求具体,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对实践能力要求高,学生参与这些课题的研究可以达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和效果。同时,参与真实课题的研究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设计此类课题需要注意选题的难
易程度,避免选题过于简单或过难,以达到切合学生实际情况,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
(四) 结合顶岗实习选题
笔者所在学校为了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学生与就业单位的沟通,在第七学期至第八学期安排有半年的顶岗实习。在该教学环节,学生主动联系实习单位,在实习单位的具体岗位上工作(实习),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顶岗实习岗位上,学生参与很多与专业相关的工程项目,可以要求学生从实习岗位的真实项目中遴选毕业设计题目[4],
既能保证选题真实可信,贴近工程实际,学生对此兴趣也高,还能够综合锻炼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此类选题的毕业设计可以从实习单位聘请工程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是:实习单位的工程人员一般实践能力较强,但可能存在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不够系统的问题,学校教师应多从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方面给予指导。
(五) 提前介入、早做准备
学生往往因准备考研、考公务员和就业实习等原因,Ρ弦瞪杓仆度胧奔浜途力不足,可以通过提前介入,早做准备来解决这个问题。
1. 对前期课程设计进行组合、深化
毕业设计是给排水专业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是对已讲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训练。给排水专业在整个本科阶段有工程制图课程设计、泵与泵站课程设计、水资源利用与取水工程课程设计、给水排水管网课程设计、水质工程学课程设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等。这些课程设计均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而简化的工程设计案例。在课程设计阶段,其设计深度一般达到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深度,而给排水专业的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对设计深度要求更高,能力训练更加综合。对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选题,可以将整个工程项目切分为不同的设计模块,将这些设计模块有机融入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课程设计阶段进行方案或初步设计,毕业设计则在课程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然后通过“装配”“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
2. 设置导师制专题实践课程,引导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提前进行科研训练
通过设置导师制专题实践专业选修课程,采取“导师提议、学生自愿”的双向选课办法,科研课题主持经费在一定金额以上的教师可申请承担该课程。教学内容以教师的科研课题为主,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学生可以承担采样分析、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工艺运行管理、资料收集整理等相关的科研活动。在导师制专题实践课程结束后,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以前期工作为基础,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此种选题方式的作用在于:一是对学生提前参与科研和提前介入毕业设计(论文)给予课程学分认定,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二是导师制专题实践课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能够充实教师的科研队伍;三是学生尽早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促使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流程和程序;四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将课堂所学知识加以验证,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认识,以更好地掌握相应的学科理论。
3. 以培育优秀为目标,鼓励提前申报项目
优秀毕业设计培育,即以教师科研课题中的子项目、社会咨询服务项目、工程设计项目或其他有价值的研究与实践项目为依托,以学生为项目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通过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在科研选题、调查研究、实验设计、综合分析、数据处理、文字表达、工程咨询服务、工程设计等方面的能力,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优秀毕业设计培育一般从在校三年级本科生开始申报评选。笔者所在学院通过优秀毕业设计培育,一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评选的“优秀毕业设计”称号,多名学生成果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设计奖励。
(六)改革毕业设计成果形式,以参加竞赛等形式代替传统的毕业设计
目前各类专业竞赛开展得较为活跃,如 “‘概念厂・水未来’――我心中的城市污水处理概念厂”校园创意设计大赛、给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给排水相关专业在校生研究成果展示会、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竞赛等相关专业竞赛。同时学校也在组织学生以项目形式申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研究性学习项目等,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和兴趣很高,竞赛对专业综合训练要求较高,因此在选题时也可以以竞赛项目代替毕业设计[5],引导学生以创新的理念、饱满的激情,以项目主人翁的态度完成竞赛项目,进而达到毕业设计综合训练的目的。对于替代性的毕业设计题目,需要注意对题目的专业性和深度训练的综合情况等进行把关。
(七)以联合毕业设计形式进行选题
联合毕业设计主要有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和多校联合毕业设计两种形式。通过联合毕业设计形式,达到多专业学生相互学习、相互督促、相互协调、共同提高的目的和效果。
1. 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
一项实际工程,涉及专业多,内容复杂,一般由多个工种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一个工程项目。以一个公共建筑为例,由建筑专业、结构专业、机电专业(给排水、暖通空调、电力等)人员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设计。可以在毕业设计中模拟设计院工作流程,这样可以通过多专业学生相互分工,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一项工程设计。此类毕业设计选题需要注意多专业之间的进度配合问题。
2. 多校联合毕业设计
多校联合毕业设计一般是由多校一个或多个专业共同完成一项指定的工程设计任务。因为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地缘、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学习氛围、不同的专业特色,在共同完成一项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可以通过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组织,如在关键节点集中汇报(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答辩等阶段),其他毕业设计过程则由各个学校分散指导。
三、结语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是本科阶段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选题是开展毕业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毕业设计选题要遵循把握学科方向、深入实践、切实有效等原则,可以以最新的工程实例、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企业生产实践课题为基础,以校企合作基地、实习岗位为依托,通过提前介入、优秀培育、专业竞赛、联合毕业设计等方式,改革传统的僵化的毕业设计选题,深化毕业设计内容,加强毕业设计综合训练的科学性、实践性。
参考文献:
[1]范立南.工科类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19(4):67-70.
[2]张彦平,李静.提高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S2):159-161.
[3]舒赣平,卢瑞华.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7, 16(2):105-112.
[4]张起祥,李祖欣.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9):163-165.
[5]且娣妫张淑敏,田夏.上海交通大学提升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7):193-195.
为适应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教育部于2010年6月23日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各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给水排水行业高级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伴随着国家建设与给水排水行业的发展,专业的内涵逐步丰富,外延不断拓展,专业的研究对象已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为水的社会循环。专业面临的主要任务已从“以水量为主”转变为“水质水量并重,以水质为核心”。因此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基础已从传统的力学转变为化学、生物学、材料学、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基础,这就要求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创新性,能解决不同水质条件下的水处理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充分体现专业名称中“科学”二字的内涵。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能力重要教学环节,其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意识和思维的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在专业更名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后,其实验教学依然延续以前的老思路,无法满足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地方应用型本科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如下。
11实验课程系统性、层次性不够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实验课程主要有基础实验课程(如大学物理实验、电子电工实验、普通化学实验)、专业基础实验课程(如水微生物实验、水分析化学实验、水泵与水泵站实验)、专业实验课程(如水质工程学实验、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实验)。传统实验教学主要关注各个课程单个知识点的教学,没有形成基础实验课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专业实验课程层层递进的关系,是学生失去对实验课程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因而无法重现实验,达到预期的目标。
12实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已有的实验教材实验相互独立,知识点未能有效融合,缺乏专业知识的更新和创新,如有些实验教材中在测量水质指标COD时还采用高锰酸钾滴定法;吸附实验基本研究吸附表观现象而对吸附本质未进行探讨等过时的实验技术手段。
实验教学手段基本还是采用老师讲和演示实验过程,学生按部就班的演示,验证实验结果。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3实验课程课时分散,所占比例较小
传统的专业实验教学中主要是关注实习和设计,且在大学最后一学期能对前面所学有综合检测手段(如毕业设计),而实验教学只是单纯完成课程教学过程,缺乏相应综合检测手段,以致学生感觉实验可学可不学。实验课程课时主要分散在相应理论课程中,未能很好地形成合力,以致学生毕业后未能适应水厂的水质监测岗位,需要重新培训才能上岗。
14“双师型”实验队伍建设滞后
实验队伍“双师型”建设是指兼具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兼具科研和教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当前双师型实验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一方面许多教师理论有余而科研不足;另一方面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由不同教师来承担,分开进行,使得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无法融合。
2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针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湖南城市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尝试进行以下改革。
21进行了实验课程统筹管理,增强实验课程之间层次性
将专业基础性实验课程如水微生物学实验、水分析化学纳入本院的实验中心进行教学,并指派专业课程老师进行实验教学,以达到加强和专业实验课程如水质工程学实验层次性关系。解决了以往需要在本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进行再强化实验教学的如COD的测定、pH的测定等,以利于专业课程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教学项目的开展。
22打通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壁垒,促进双师型实验队伍发展
为改变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不能互动的状况,进行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轮岗教学,加快实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通过轮岗教学,教师之间互补不足之处,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们会不断增加新观点,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教学水平。
23改革实验课程内容,注重引进最近科研成果
对已有的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验教材进行了必选,及时更新了相关的内容,特别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引入到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中,如将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典型氧化矿浮选药剂的生物降解性能评价”、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凝沉淀―MWNTs/TiO2光催化法工艺对有机磷农药废水的降解研究”、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改性泥炭树脂颗粒对垃圾渗滤液中氨氮吸附作用研究”进行演变简化补充到水质工程学实验中的混凝实验和水处理综合性实验项目中。使实验课程内容跟上科技发展的新潮流。
24组建了实验中心,加强实验室管理队伍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场所,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实验教学效果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在原有给排水工程实验室的基础组建了市政实验中心,其实验室面积由原来的600m2增加到1300m2,实验室管理人员增到了2名,中心下设专业基础性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开放性实验室。实验中心做到全天候全方位的开放,极大激发了学生实验热情,全年共完成人时数140000。
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改革成效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结合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需要,体现了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组织编写了《水质工程学实验指导书》,应用于专业2008―2012级实验课程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专业师生的一致认可和好评,并获得了湖南城市学院2012年优秀实验讲义称号。学生的动力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不断加强,近年来,获得各级大学生研究性实验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项。2012级学生廖辉主持的大学生研究项目获得2015年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三等奖,并获得实用性授权专利2项。由于这些优异建设成果,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已被湖南城市学院列为迎接国家住建部评估的第二个受评专业。
关键词 PBL模式;地方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122-03
1 前言
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地方重点高校,是广东省最早成立给排水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国民生产总值等经济指标在国内一直名列前茅。各大建设公司、各类设计院、材料设备生产企业、水务集团等单位规模在不断扩大,效益很好,对人才的需求相当旺盛。给排水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很乐观,每届毕业生就业率达100%。目前,95%的毕业生已经分布在各个大中小企事业单位,并发挥着骨干人才的作用。但美中不足的是,部分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时,动手能力、应用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仍然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随着各个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以及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深入,高校是否具有长远的目光,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学生能更适应用人单位与社会的需求,对毕业生在社会各个相关领域是否受欢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阿尔堡大学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式教学)模式在不同国家不国高校的成功应用提供了新的人才培养思路[1-6]。
2 PBL模式对地方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启发
阿尔堡大学PBL模式的特点 PBL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围绕精心设计与实际一致的问题情境来组织课程与教学的教育方式。学习者在认知教练的引导下,通过判断问题、归纳假设、推断研究数据、试验行动、总结问题解决的策略,直至最后得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来发展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的技能等。PBL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学策略或教学方式,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相关背景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组织团队、合作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促进学习者形成批判性思维,获得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技能以及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在传统教学思想中,教师“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已经不适应新时代探索性学习的要求。PBL教学法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对带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带教教师的作用不再是“我讲你听,我动手你观摩”,而是放手让学生去亲自实践。为使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如何解决随时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的重任,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带教教师就要积极转变角色,适应PBL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PBL模式下地方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应具备的特色 结合阿尔堡大学PBL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与广东经济发展特点,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加强城市水质与水务工程、建筑水科学与消防工程等各专业方向在工艺设计、施工技术、运营管理及技术咨询服务等相关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增加专业技能训练和实习,增加专业课程设计工作量与深度,有针对性地建立一批产学研实习基地,如各类设计研究院、净水厂、设备及管材生产厂家、建筑安装集团、技术咨询公司等,使师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实践教学活动更系统、更深入、更具体、更实用。这样培养的学生适应了人才市场需求,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也形成地方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自己的培养特色。
目前,中国很多大学已经引入PBL教学理念,但大多是医科院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大学教育越来越强调在加强产、学、研联合的同时,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和操作能力。阿尔堡大学PBL教学模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对地方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示。地方高校适宜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色、专业的实际情况,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团队为基础展开教学,促进教学、科研和实际的互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模式宜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诚然,学习阿尔堡PBL人才培养模式时,应结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吸收与消化。广东工业大学是省属重点高校,在校生规模很大,如果完全遵循阿尔堡PBL人才培养模式是不现实的,学习PBL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很重要。针对地方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适宜走PBL模式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道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通过选择适当的工程实例,围绕实例实行PBL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早期接触城市水科学与建筑水科学中可能存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把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既系统地教育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又通过PBL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地涉猎专业科技前沿知识、拓展专业相关知识领域的能力。
3 PBL模式在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中的思考
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如果要保障学习效率与效果,因为师资力量有限,小组不能太多,每组人数也不能太多。广东工业大学需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利用PBL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设置与规划。比如课程设置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课程与创新科技实践),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设置综合性的、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实训项目,甚至可以跟着教师、博士生、研究生做课题。教师可以分一个局部的工作给本科生做,这种深入的学习,学校也给定学分,并适当给予奖励。这种做法有点类似科技制作,充分发挥学有余力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PBL模式的教学体系,课程不宜多,可以将某些课程合并,课时适当增加,主要是增加实践环节学时,也即PBL模式的项目设计;建议理论学时与实践环节学时按1:1分配;建议在大学一年级就设置相应的专业课,而不仅仅是基础课程的学习。增加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紧密联系与结合,基础课程学时应减少。PBL模式主要是针对项目所要使用的知识进行授课,基础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应充分交流,如何找到两者的切入点而设置合适的项目很关键。
根据专业理论知识,合理、科学地设计项目与项目中的问题 广东工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前期有部分教学环节开始运用基于PBL的先进教学模式,但主要问题是,教师仍然采用提前将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学生只需要沿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研究的方式,不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根据专业理论知识,如何合理、科学地设计项目以及项目中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对运用PBL模式于教学中显得很重要。
在本专业中,基于PBL教学模式理念,建议利用课程论文的形式,给定一个具有时局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论文到最后演讲,老师与同学一起提问;课程设计的任务不同,每个学生需要自己做;尤其是实验实训课,只给定原始条件,不给定操作条件与将达到的目的和效果,不同学生可以选用不同的条件进行实践,得出不同结论,选出最佳状况,写总结报告;实验不要太多,但要具有综合性。不限制一次做完一个系列的实验,同一个系列的实验可以多次完成,每次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在进行实验结果评估时,以体现自主性、灵活性与一定的创新性为主要评估目标。
争取更多的PBL模式主导人员 广东工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在校生规模大,每年招收100学生,但在职教师才12人。因此,争取更多的PBL模式主导人员很重要。研究生或博士生可以发展成为教师的助手,共同对本科生对设计的问题进行指导、监督与跟踪,开通专业知识论坛、举办专业问题讨论会等。另外,对实验室教师和实训课教师进行PBL人才培养模式理念的培训,让他们也参与到PBL教学方法中来。
学校应该从PBL新模式的角度进一步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并加大配套设施与教学条件的建设 PBL教学方法对教师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适应新的教育思想并具有新的知识结构,还应掌握讨论气氛的调动、引导等技巧。而造就这样的教师队伍并非易事,教师要切实从传统的教学角色中抽离出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推进PBL教学法的实施。另外,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需要较多的配套设施与教学条件。
4 结论
阿尔堡大学PBL人才培养模式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其模式在不同学科中的运用也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由于各个学科的性质不同,决定了该模式在教学中将运用不同的教育原理。因此,模式在不同学科或专业教育运用中的具体形式既有共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教学主题的定义、项目作业的选择、问题的定义、课程和项目作业的联系形式、导师职责以及学生小组规模等。将PBL模式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教学理念相结合,根据地方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有目的地、合理地吸收该模式的精髓,有效地将该理念应用到专业教学中,促使本科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获得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技能以及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合理的设计,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世金,潘少兵,操ZZ.谈PBL模式教学中生态学主题选择与问题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81-282.
[2]崔莹.基于PBL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块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4(5):129-132.
[3]何毛毛,张晓薇,孙红.PBL教学方法在妇产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9):93-94.
[4]殷丽天,杨小荣,赵欣,等.构建基于生理学特点的多元化PBL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114-115.
Abstract: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 for the excellent engineer majoring in 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to reform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teaching measures for the excellent engineer education, explored new teaching approaches to enhance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oposed ways to construct high quality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taff,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dopt feasible practice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measures, and construct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xcellent engineers' knowledge, ability and quality so that a platform could be provided for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water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engineering innovation ability.
P键词: 卓越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practice teaching system;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256-03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安徽建筑大学作为教育部批准的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选取“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为试点专业,积极参与研究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土建技术人才的教育模式和实施细则。针对给排水科学工程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实践技能不能满足行业需求等问题,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入手,结合多年来“定制式培养”、“校企合作”的专业改革经验,先后从课程群整合优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实践。
1 “卓越计划”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整个本科教育体系中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实践教学是巩固基础理论并将理论内化为专业能力的过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育体系基本可分为课程实践与工程实践两大模块。课程实践部分主要针对专业理论课程逐步展开,它涵盖了课程设计、教学实验以及课程实习三个部分,教学目标是通过夯实理论基础为专业知识的应用打基础。工程实践部分主要涉及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强调对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以上两种实践教育模式中,工程实践教育模块更多地体现出对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讨论稿)中,对本科层次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与原有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比,“卓越计划”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据现有的本科教学模式,这些能力培养的唯一途径在于实践性教学,其实现的基本支撑是各类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课程实习,实现的平台是与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相关的工程实践。
2 安徽建筑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现有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的课时数量在整个本科教学体系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为23.2%,这与“专指委”对实践教学的相关指导意见是一致的。但是最近几年,按照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相关要求逐渐将其置于“卓越计划”中,实践教学中的某些细节逐渐暴露出与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问题。
2.1 实践性教学的结构丞待完善
现行实践教学实施过程受制于实习基地的计划安排和毕业生的就业实训。第7学期开学后进入为期四周的集中实习,与水工程施工等部分专业课程存在冲突,所以不得不安排学生“先实习后上课”。最终,虽然完成了实训课时,但实践与理论的教学进度完全不一致,客观上无法保障学习效果。
2.2 实践性教学内容单一
就现阶段来看,大多数院校都针对专业课程来编排实践教育内容,而相对于企业的能力需求来讲,高校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无法充分体现应用特点。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水分析化学实验与水质检测岗位的能力要求相差甚远,测量实习的学习内容也主要局限在基础知识层面,与水工程施工技术相互脱节。重点是电工学实验并未涉及给排水工程专业的知识内容。
此外,专业课教学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当前开设的水质工程学课程虽然涉及8项实验,但实验内容主要集中在处理技术方面,实验整体设计综合性不强,实验技术缺乏适用性。比如,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中的混凝烧杯实验,学生虽然能根据指导书顺利完成整个实验过程,但是实验结果对实际生产过程有何指导意义?如何设置实验参数来迎合工艺要求?实验课程中所涉及的实验内容多半来自于教师所掌握的经验,教学内容相对单一。
2.3 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单一
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单一,是当前许多本科院校都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多数院校都采用以案例教学为主,再辅以实习或现场参观讲解,学生真正参与的项目始终局限在基础的测量任务或工具操作的范畴,并不能深入接触工程实践的核心内容,这是造成工程实践能力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主要原因。
2.4 实践基地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多数院校已按照实践教育要求,在校内或校外建立了实训基地。校内实践基地的配置主要涉及实验室、机械加工厂以及校内典型建筑,校外实践基地主要是水处理厂、水库等由企业操作的各类水处理场(站)。这样的实训模式从很早开始沿用至今,为实践技能方面的教学提供了强力支撑。但是现如今,社会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而高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能力明显跟不上时代形势,以往“随行就市、就地取材”的实践训练模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的人才需求,实践教育模式亟待改革创新。
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及实施办法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安徽建筑大学的传统专业,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针对上述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和院系近年来逐渐重视工程实践教学环节,为了使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达到“卓越计划”既定的人才教育目标,根据院校实际深入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开展工作。
3.1 探索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是“卓越计划”的根本宗旨。高职院校应在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多加探索,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岗位要求精心设计实践教育体系。要完成这一目标,首先要通过申报国家和省级质量工程以及在本校设立实验教学改革项目,设立专项课题进行研究,全面保证实验教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家级示范中心和基地的形成,力争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质量工程项目2~4 项;其次要实现实验室内基础性实验与相关企业综合实践的有机融合;第三要在培养计划中强化践教学环节, 相应制订新的实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调整和改革, 重新修订基础型、综合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教学大纲, 选用和编制实验课程教材和实验项目指导书。
3.2 建设高素质的工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工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保障。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导、以高学历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优质实践教学队伍,挑选德才兼备的教授作为教学队伍的带头人,定期组织教师就实验教学改革的课题进行教学研讨,以全面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3.3 促进与企业的融合
最近几年,选择培训机构进行专业技能深化学习的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企业在招募人才时,也倾向于选择有培训经历的学生。从这方面讲,高校的专业教育对毕业生就业择业似乎没有太大的帮助,说明高校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已严重脱节。构建实践教育体系,重点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已势在必行。
高校应该立足实际,面向社会岗位和人才需求设置有弹性的人才教育体系,以“专业理论+专业基本素质+专项技能”的教育理念对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素质教育重新定位。在工程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应及时转变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尊重学生的需求和选择,在实训环节积极地争取与企业共建实训体系,打造校企协同的新型实践人才培养机制。可以由企业提供工程实践项目作为实践教育案例,并对实践流程及操作技术全程指导,实践标准则由高校与企业共同编制。这样的实践教育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方面的管理优势,基于实践指导逐步拉近高校教育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
高校可以开设“企业课堂”,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岗位环境,或者直接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岗位,现场参与产品生产流程,并从中领悟一些理论课堂上涉及不到的实践技能,为日后择业就业储蓄经验。另外,高校应该尝试与企业共建“校企联动”机制,从教师队伍到教学知识,从理论课堂到岗位实践,全面打造多级联动的实践教育机制。
3.4 改革传统实践教学与考核模式
以“实验报告+答辩”为主的传统考核模式存在弊端,在新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要采取有效的考核模式和监管措施。新考核模式应该能对实践结果做出准确的评价,同时也应该为实践过程的优化提供可靠依据。基于评价结果,一方面要对学生的工作表现给予肯定,同时及时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
将按照工程要求构建的评价体系作为建设实践教学资源库的一项关键节点,秉承符合工程化要求建立过程评价规则以及相应的工程化产品考核标准。通过教育评价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辅以规范严谨的奖惩措施,激励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知识积累,进而从被动的被考核逐渐过渡为主动参与,提升实践效果。
4 总结
安徽建筑大学以“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为治学理念,以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应用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为己任,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检验人才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与教育部“卓越计划”保持一致。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一如既往地将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落实下去,在学科建设中不断创新研究,与国内外的知名学府和企业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利用外界优质资源改进师资结构,为社会输送具有创造力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为构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3]朱泓,李志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68-71.
[4]潘佳卉,魏天路,颜兵兵.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4(5):49-50.
[5]张洪峰,岳威.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方法探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22.
[6]巩新龙,李松林,原松梅,等.实验、实习、毕业设计三位一体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