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滴滴整改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3 11:22: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滴滴整改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滴滴整改措施

第1篇

㈠平安入口设置数量、疏散宽度、疏散距离或楼梯间设置形式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

㈡堵塞疏散通道或锁闭安全出口的

㈢包房未开设可开启外窗而在使用的

㈣采用易燃、可燃资料装修,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

㈤依照消防技术规范要求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机械防排烟设施而未设置的

㈥拆除、关闭或损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机械防排烟系统、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等建筑消防设施,致使建筑消防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或停止使用的

㈦疏散指示标志和火灾事故照明灯的设置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

㈧在营业场所内燃放冷(热)烟花或使用明火的

二、酒吧、音乐茶座违反下列行为之一的一经发现,除撤销《消防平安检查意见书》外,并责令停业整改:

㈠平安入口设置数量、疏散宽度、疏散距离或楼梯间设置形式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

㈡堵塞疏散通道或锁闭安全出口的

㈢包房未开设可开启外窗而在使用的

㈣采用易燃、可燃资料装修,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

㈤依照消防技术规范要求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机械防排烟设施而未设置的

㈥拆除、关闭或损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机械防排烟系统、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等建筑消防设施,致使建筑消防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或停止使用的

㈦疏散指示标志和火灾事故照明灯的设置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

㈧在营业场所内燃放冷(热)烟花或使用明火的;

㈨逾越额定人数的;

㈩非固定桌椅影响平安疏散的

三、网吧、电子游艺厅违反下列行为之一的一经发现,除撤销《消防平安检查意见书》外,并责令停业整改:

㈠堵塞疏散通道或锁闭安全出口的

㈡采用易燃、可燃资料装修,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

㈢依照消防技术规范要求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机械防排烟设施而未设置的

㈣拆除、关闭或损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机械防排烟系统、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等建筑消防设施,致使建筑消防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或停止使用的

㈤疏散指示标志和火灾事故照明灯的设置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

㈥通宵上网或在场所内留宿的

四、桑拿、按摩场所违反下列行为之一的一经发现,除撤销《消防平安检查意见书》外,并责令停业整改:

㈠堵塞疏散通道或锁闭安全出口的

㈡采用易燃、可燃资料装修,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

㈢依照消防技术规范要求应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机械防排烟设施而未设置的

㈣拆除、关闭或损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机械防排烟系统、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等建筑消防设施,致使建筑消防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或停止使用的

㈤疏散指示标志和火灾事故照明灯的设置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

五、商场、市场违反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当场改正或限期改正;当场或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改:

㈠堵塞疏散通道或锁闭安全出口的

㈡防火分区不到位或摆放货物影响防火分区的

㈢采用易燃、可燃资料装修,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

㈣拆除、关闭或损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机械防排烟系统、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等建筑消防设施,致使建筑消防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或停止使用的

㈤疏散指示标志和火灾事故照明灯的设置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

㈥储存、销售大量易燃、可燃气体、液体物品的

六、宾馆、饭店违反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当场改正或限期改正;当场或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改:

㈠堵塞疏散通道或锁闭安全出口的

㈡楼梯间设置形式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

㈢拆除、关闭或损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机械防排烟系统、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等建筑消防设施,致使建筑消防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或停止使用的

㈣疏散指示标志和火灾事故照明灯的设置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

第2篇

但是,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这种预算外借贷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也越发显著,如债务不透明且缺乏约束;大量隐形或负有负债使地方债务负担沉重;对银行资产质量有潜在影响;缺乏整体性的设计、规范及监督机制;缺失具有深度和多元化的地方信贷市场等。

禁止地方政府借贷不是问题的出路,因为债务融资仍将是我中国城市化的重要驱动力。我国之所以能将超过每年GDP10%的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远高于发展中国家3%-4%的平均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司基于土地及大量国民储蓄而进行的信贷债务融资。同时允许地方政府进行债务融资有诸多好处:市场准入会促使地方政府遵守市场规则及报告要求,因此有助于提高财政透明度、加强预算、金融管理,并改进政府治理。规范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还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规范地方融资,在从债务融资中获益的同时,管控违约风险及宏观经济风险。目前,我国已经采取了诸多重大举措,北京、广东和浙江已启动管控债务风险的改革;由标普对十几家挑选出来的城司进行信用状况评估的试点项目已启动。为了在省级借贷方和债务偿还之间建立联系,作为财政刺激政策的一部分,我国首次允许省级政府发行债券,但作为过渡,由财政部。

进一步的制度革新需要解决两个挑战:第一是把中央政府给地方政府的直接贷款转换成地方政府的市场借贷;第二是更好的规范城司在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具体改革措施建议如下:

1、建立发债事前监管制度。首先对地方政府从借债目的、举债类别、发债程序、融资来源、资金管理、投放范围到债务偿还都应该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其次,应建立监管指标,可以采用偿债比率、当期预算平衡和担保限制等指标,并制定中期财政规划便于监察债务融资的可持续性。最后,应进行财务透明化和预算改革。把财务透明作为城司进入资本市场和发债卷的先决条件,由评级机构参照国际标准对城司进行信用评估。

2、建立事后破产防御体系。当某个地方政府或城司面临破产时,政府不挽救是不现实的,但无条件的政府援助会加大道德风险,鼓励不负责任的借款行为。所以应建立有效的财政监管措施,降低破产的可能性。近期可开发财务恶化状况和破产可能性评估系统,对地方财政进行实时监测和早期干预,防止地方政府从财务恶化走向破产。远期可以开发一套更系统化的无力支付监控体系,包括债务重组制度和索偿优先次序架构。同时,要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破产司法体系。

3、监管城司债务。鉴于城司持有大量债务,首先要对其债务,包括地方政府对它们做的担保,进行评估和量化。可以要求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报告债务的数量、类型及结构,通过信用评级系统,评估借债方的偿债能力。其次,要为城司今后的融资建立事前监管,对借债类型、目的和举债流程做出规定。作为事前监管措施的一部分,可以规定城司长期借贷必须用于公共资本投资,规定运营收入占换债额的比率,以及建立对实物资产作抵押的规则和限制。地方政府可以为城司发债提供担保,但需要符合一定的规定,比如地方政府总担保额必须小于其收入的一定比例,以及单个城司从一个地方政府获得的担保额不得超过该地方政府对所有城司担保额的一定比例。为控制并降低财务风险,应鼓励城司发行收益债券。不同于地方政府发行的一般债券,收益债券是由地方政府特别工具机构发债,并有发债所支持的特定的项目中所产生收入流做为担保的债券。它自我持续性融资功能强,并允许市场在执行债务限额、规避定价风险以及将资产经济寿命与债务期限匹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美国,收益债券占据了地方未偿债务的总额的三分之二。一些配套改革也有助于收益债券的发展,包括:公司治理改革、基础设施税收设定管理法规、标准化报告、审计和市场披露要求等。

4、加强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能力。可以考虑在一些城市和省份及城司中进行债务管理模式试点,对地方政府和城司债券结构,如利率、期限、现金流、再融资风险和汇率风险等进行规定。像中央政府债务管理一样,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也是一个建立并执行审慎管理实体债务战略的过程。对现有债务及预算内外新增债务的管理,应该与地方政府的成本及风险偏好相吻合。

5、管理土地融资的财务风险。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政府,土地资产都是基础设施资金的重要来源,而且来自于土地交易的收入往往超过税收收入和财政转移支付。与各国监管地方政府借贷的制度相比,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基建中的土地融资,大都缺乏严密监管和法规。土地出售比借贷往往更缺乏透明度。许多卖地行为都在预算外进行,这就很容易将卖地收入转变成当期性预算。而且,基建融资中,银行信贷部分的抵押往往是土地及对其升值的预估。近来许多国家土地价格出现急速下滑,构成了地方政府债务一个新的系统风险因素。所有这些因素都需要政府制定事前审慎监管规定,就像那些针对政府发债的制度一样,来降低基建投资中与土地融资有关的财政风险和或有债务。短期内可进行的改革包括,对由土地及其他固定资产抵押的银行贷款进行风险评估、为土地交易收入建立土地信托或特别基金,并禁止将卖地或土地租赁收入转变成当期性预算。长期改革应对土地进行资产管理、规定抵押或贷款比率、将土地融资与中期财政规划和资本预算关联起来。

6、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市场化改革。我国拥有大量的国民储蓄,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创造了大量的基建需求。地方政府金融市场可以帮助将大量的储蓄转变成基建投资。为基础建设开辟更多具有竞争力、多元化的融资来源,让各种金融工具的竞争带来融资成本的降低,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作法。地方政府债务越趋向于市场定价,从经济的角度看资源使用就更加有效。应该在贷方建立竞争市场,以确保最低的资金成本和可持续的资金来源。这就意味着打破“市政银行”的垄断,使银行放贷和债券发行采用相同准入标准。许多美国的监管制度都是由市场参与者自己或是通过市场行为发展出来的。美国地方政府信贷市场受益于200年的实践,在此期间,投资者深刻体会了债务违约的后果,并且深知上级政府并不一定会为下级机构的违约来还债。而利用市场约束手段,依靠债券市场中信用评级机构以及金融中介、社会结构的力量, 对地方政府信用进行评级, 对于监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武汉市城市建设利用外资项目管理办公室,研究生,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建筑经济)

参考文献:

[1]课题组.地方政府融资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6).6一11.

[2]刘尚希等.政府债条风险状况的初步分析.管理世界,2002(5).22—32.

[3]冯兴元等.论城市政府负债与市政债券的规则秩序框架.管理世界,2005(3),29—42.

[4]金永军等.2009年地方债制度博弈的分析视角.财经科学,2009(10),35—42.

[5]ADB, JBIC, and World Bank (2005). Connecting East Asia—A New Framework for Infrastructure. Advanced edition.

第3篇

关键词:油田企业;设备器材;生产力;可持续

随着目前经济的逐渐提升,现在油田的发展也占据了国家经济总体水平的很大一部分。而油田企业要想在这一行中脱颖而出,其设备和管理相当重要。所以,笔者主要通过对于目前对相关设备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1油田企业设备管理有如下问

1.1没有健全的制度政策,责任问题有缺失

尽管目前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但是它们并不完善,甚至可以说是漏洞百出,对于设备管理问题的真正改进有很多的阻碍,不乐于问题的落实和解决,执行起来非常困难。相关的制度主要流于形式,慢慢地就造成了一种仿佛大家都可以管理,又仿佛大家都不能管的这样一种尴尬场面,所以具体的责任方面有很大的缺失。也有一些企业建立了相关的奖惩制度,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运行中,更多的还是罚款,这样大家的积极性就很难调动起来啦!所以,很多操作的人只考虑设备的使用问题而从来不会去维护,管理者从宏观上来说就更难管理了,造成了效率低下的情况。

1.2相关的管理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欠缺高技术

很多企业都有系统的管理机构,但组成的人员基本都是那些工作了很多年的人员了。他们对设备是非常了解的,但是缺乏相匹配的管理水平,也没有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所以对于设备的管理也只是很浅薄的,没有深入[1]。另外,还有一部分企业的管理机构工作人员都是一些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对于课本上那些理论水平的确了解地更透彻更系统,但是由于经验不足,所以对油田的设备管理的认识也不够深入。受到技术问题的限制,很多设备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是没办法被及时发觉的,所以这些隐患有时候就会恶化,从而影响到其正常的生产运作,造成了企业的巨大损失。当然啦,员工们也是损失惨重哦~

1.3设备老化严重,而相关台账又缺失

很多油田企业建立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很多技术设备使用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了,所以不少设备都逐渐老化了,而相关的台账也由于时间太久了而逐渐找不到了。一旦出现问题,也没有台账可以比对,所以会导致问题需要查找很长的时间。那些老化了的设备是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的。

1.4这些设备的相关保养和检修的制度仍很不健全

很多企业为了一味生产,完全不考虑其保养和适当的检修的问题,所以很多设备都是带着故障在运行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生产,这些设备会有疲劳的问题,甚至还有一些更严重的还会停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对于油田的设备的保养和检修来说,形式非常地单一,技术也很低下,很多问题好了坏,坏了好,严重拉低效率。

2油田企业设备管理的改善方法

2.1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

市场现在这些油田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设备的技术和管理问题,制订一套最适合自己的管理制度,并在实际的生产和操作过程中,不停地去进行完善。利用这种严格的制度来进行管理,让更多的员工对其进行自发性的保养和维护[2]。只有这种制度真正建立完善了,方可提高生产管理工作的效率,并且加大管理中的执行力度。

2.2完善台账问题,对于老化设备要立马更新

企业都应当完善自身的设备台账问题,比如说所有设备的型号、保养记录、使用说明等等。一旦设备有着故障问题出现,就可以随时查询到具体的原因,修起来也就更加容易了。而那些出现的老化了的设施设备,应当进行及时的更新,及时购进先进的设备,跟上发展的步伐,这样做更能提高生产的效率。

2.3完善管理的机构,增强成员们的技术

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加大对成员相关的培训。通过这种系统的学习,以提高大家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的管理能力,以达到建立专业团队机构的目的。

2.4改善技术设备的保养和检修问题

企业都应该针对自身设备的理论和环境等问题加强保养和检修,制定相关的制度,建立科学有体系的要求,并且每一次的保养都做好相关的记录[3]。并且通过相关的奖惩制度以更好地激励工作人员更自觉更有动力地对设备进行保养和检修,最终达到提升油田企业生产管理效率的结果。

3结语

油田企业要想在行业内脱颖而出,它的生产、质量、能耗等问题都是十分关键的。要想生产力更高,那么必须更好地管理好设备。也只有设备的管理到位,方可提高生产的效率,还能够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能耗和浪费,保持先进的水平。企业设备管理中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也就需要一路不断地进行完善。

作者:杨雪峰 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强.关于油气田地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化工管理,2016,5(10):135-136.

第4篇

关键词保护地番茄;缺钙;诊断;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6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094-01

钙是植物必需的中量元素之一,植物对钙的需要量仅次于对氮、磷、钾的需要,番茄对钙的需用量可占到地上部分无机营养成分的80%,根部亦占到35%。钙是细胞膜的组分,也是果胶质的组分,钙以果胶钙的形式参与细胞壁的组成,钙与植物体内有机酸结合成钙盐,从而防止酸中毒,钙关系到蛋白质的合成及碳水化合物的输送,钙能消除某些离子过多所产生的毒害。果实膨大期钙素不足,果易变软、品质差、不耐贮藏、不耐运输。因此,钙素营养对番茄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果实品质提高非常重要。

1番茄缺钙诊断

番茄缺钙会导致叶、根、茎、果实生长发育不良,形成严重的缺钙症,缺钙时从新叶、茎尖等幼嫩部位开始表现。番茄植株萎缩,顶部叶片向下弯曲、下垂,叶色黄化,下部叶片正常,保持绿色,生长受阻;幼叶面积减小,周围变褐,部分枯死。顶芽生长停滞,幼芽变小黄化而死亡,近顶部茎常出现枯斑,最后顶端(包括顶芽)全部枯萎死亡。根尖生长停滞、坏死,根毛畸变,粗短分枝较多。花少,顶花易脱落。在果实乒乓球至鸡蛋大小的幼果期发病,果实顶部脐部最初呈水浸状暗绿色或深灰色,很快变为暗黑色,果肉失水,顶部呈扁平或凹陷状,病斑有时有同心轮纹,果皮和果肉柔韧,一般不腐烂,空气潮湿时病果常被某些真菌所腐生。随病情发展,病斑扩大,果实顶部凹陷,有时病部可见清晰轮纹。后期果实顶部坏死部分腐烂,湿度大时着生黑色腐霉,若防治不及时,病果将大量发生。第1穗果附近出现的脐腐果,比其他的果实着色早。为认准症状,对症下药,必须注意区分与缺钙症类似的其他症状。如果生长点附近的幼叶叶脉不黄化而呈花叶,则可能是病毒感染所致;如果叶柄部分呈木栓状龟裂,则可能是缺硼所致;如果脐腐果发病部位与正常部位的交界处不清晰,变成“轮纹状”或果脐生有霉菌则可能是病害所致。

2番茄缺钙原因

钙在番茄茎、叶中较多,根、果实、籽粒中较少。钙主动、被动都能吸收,其吸收方式决定于介质中钙离子浓度。钙是非活动性元素,韧皮部中极少有钙的移动,钙通过质外体到达木质部,随蒸腾流向上运输,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很小;一般幼叶及幼嫩组织、果实中极易缺钙。钙难于从叶片向果实传输,单纯补钙吸收慢,难以满足果实对钙的需求。土壤中有效钙含量低,满足不了对钙敏感的番茄对钙的需求;土壤盐分含量高,抑制了根系对水分和钙的吸收;土壤耕作层浅、过沙,导致保水保肥力差,引起钙的流失;土壤过黏,钙的活性差,不利于作物吸收。在目前的蔬菜生产上,化肥的施用量越来越大,而有机肥的使用却在减少,特别是一些高产地、保护设施内,氮肥的过量施用,降低了土壤中钙的有效性,影响番茄对钙的吸收,引起缺钙的发生。当土壤过干或过湿时,不仅番茄植物根系发育不良,而且有效钙含量降低,钙的移动性减小,土壤中的扩散速率减缓,番茄的根系通过流质机制吸收钙受到限制,易导致缺钙。施用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料或施肥浓度过高引起烧根,从而影响番茄对水分的正常吸收,也会导致缺钙。

3防治措施

3.1施用腐熟有机肥作底肥补钙

有机肥养分全面、丰富,能改善土壤物理结构和化学性状,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减轻旱害,促进蔬菜对钙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同时,腐熟有机肥不会对根系造成损伤。一般结合耕地施腐熟有机肥60~75t/hm2,再加入过磷酸钙600~750kg/hm2,做到底肥补钙。

3.2深耕、晒垡、地膜覆盖栽培

深耕、晒垡,精耕细作疏松耕层,充分熟化土壤,改善土壤空隙松紧状况,提高土壤蓄水力和通气性,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加速土壤矿物质养分的风化和有机质的分解。精耕细作就是多犁、多耙、多锄,起到保水、增温、增肥的效果。采用地膜覆盖栽培,保持土壤水分的相对稳定,减少钙的流失。

3.3叶面喷施钙肥

进入结果期后,每7d喷1次0.1%~0.3%的氯化钙或过磷酸钙,也可连续喷施氨基酸钙等钙肥,以避免脐腐病的发生。因番茄气孔、水孔多在叶背面,喷在背面的叶肥吸收率高,叶面肥要以喷洒叶背面为主,只喷正面效果不好。

第5篇

1、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的制度设计与难点

自2003年起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市首先实行“土地换保障”的思路后,全国各地纷纷学习和参考这些地区的做法。“土地换保障”在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保障其长期生活稳定没发挥了一定作用。不过就如何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各地的情况和条件不同,目前都处在探索之中,并且着重考虑的是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其中主要有这样几种模式:

1.1继续实行被征用土地以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些地方暂时沿用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但由于这项制度是在农村低生活水平的基础上,以低保障、广覆盖为原则制定的,无论在基金的缴纳,还是养老金的测算上都低于城镇的生活保障水平,因此实际上无法保障失地“非农化”后的生活水准。

1.2直接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此类制度可以使被征地农民直接融入城镇居民,达到相应的生活水平。但是按现行政策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费的缴费期限不能少于15年,这就限制了那些年龄偏大的失地农民。

1.3建立社区式的农民退休制度。东部少数发达地区尝试建立了该制度,但由于需要强大的集体经济作为支持,此模式的实用性也十分有限。而且集体经济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影响该制度的运行和长久性。

2、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

2.1所有权主体不清造成农民的权益受损。《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土地补偿费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统一支配。而当集体组织的所指并不清晰、主体不确定时,村民小组、村委会甚至乡(镇)政府都成为集体土地的支配者,并互相争权夺利。由于对土地补偿的分配缺少具体细则,土地补偿在征地补偿中占的份额又大,一些地区发生了村干部随意截留、私分补偿款等,引起群众不满。

2.2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清使得农民虽然在原则上享有占有、使用、处置土地利益的权利,但在土地的征用、补偿问题上并没有与国家进行平等对话的法律地位。政府有权利“强制性”地将集体土地征用为城市公共利益的建设用地,但与作为土地真正所有者与农地需求者的农民之间处于隔离状态,不发生直接的经济和信息联系。《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原用途给予补偿”。这实际上排除了被征地农民参与增值收益分配的机会。征地补偿没有包含土地增值部分。土地征用后,用途的改变,经常会导致地价的上升。按照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对增值部分的分配应考虑被征地者的利益。国家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土地收益分配中,政府大约得60~70%,村一级集体经济组织得25~30%,农民个人只得5~10%。总体上,土地的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只考虑了土地的历史产出和收益,以及不降低农民的生活水准,却没有考虑到土地改变用途后的级差地租,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被征用土地后的这些农民将成为新市民,生活费用水平必然提高的客观事实。

3、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的对策思考为失地农民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比如,由于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加上财政补贴能力有限,社会保障基金缺口很大。另外,如果按照城镇模式建立统账结合的社会保险,需要个人有相当的就业能力,但失地农民在城市正式部门就业具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很难通过充分就业的途径来建立失地农民的个人账户。

3.1对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进行改革,是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重要前提。构建新型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明确农民承包土地所具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的完整物权制度。凡经营性土地,政府不得强制征用。当非公益经营项目获得政府批准需要征用农民的土地时,农民有权选择以市场方式公平地兑现土地私权利的价值。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制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打破计划经济模式下政府定价的做法,遵循价值规律,以市场价格生成土地补偿费,应当成为未来我国征地改革的必然方向。建立合理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制度。目前需要建立既符合现实实际,又便于今后与城镇社会保障相衔接,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社会保障安置方案。

3.2确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城市保障体系衔接的时间进度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内容应该包括基本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但对于失地农民来说,这些保障内容的迫切程度不同,层次也不同。从前面提到的几种安置模式来看,当前各地所建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安置办法主要考虑的是养老保险,其他方面暂时没有建立。各地对失地农民是否应该纳入城市“低保”也没有统一的看法。

第6篇

【关键词】土地财政 成因 风险 改革

“土地财政”是对当前地方政府在面临财政困境时利用土地获取财政收入行为的一种通俗说法,包括地方政府通过土地税收、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融资、土地金融等方式获得收益来直接或间接增加财政支出能力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土地价格快速上涨,由此给地方政府带来的财政收入也水涨船高。2008年土地出让金收入近10375亿元,2009年为13964.76亿元;2010年为29109.94亿元,2011年高达33173亿元,2012年达到28517亿元,2013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高达41250亿元,这创出了土地市场有史以来的新高。而且自2008年至2013年,6年间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已经高达15.6万亿元。在国家日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仍居高不下,与土地有关的收入已名副其实地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

一、土地财政的成因分析

(一)分税制改革不彻底是主要因素

1.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中央上收了大量财权,但在财权向上集中的同时,地方财政支出责任不仅没有相应减少,反而有所增加。地方政府不仅需要承担建设性支出以及为重大工程配套资金、非公益性事业单位各种非公益性支出、行政性支出,而且还要承担由于国有企业乃至一般公共部门改革所带来的各种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各种企业亏损补贴和价格补贴等等。在这种财权向中央集中,事权向地方政府下放的非对称财政体制下,多数地方政府缺少足够的持续的地方主体税种,迫使地方政府寻找新的财源。

2.现行税制为地方政府以土地出让相关收入作为补充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提供了机会。我国现行税制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流转税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所得税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其他包括资源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契税、车辆购置税、车船用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共17种。其中,流转税和所得税6种税收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超过90%。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划分比例如下:属于中央固定收入的有: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中铁路运输、国家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缴纳的部分;营业税中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城市维护建设税中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车辆购置税;个人所得税中对储蓄存款利息征收的部分。属于地方固定收入的有:营业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烟叶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属于中央和地方共享的有:增值税中央占75%、地方占25%;企业所得税中央占60%,地方占40%;个人所得税中央占60%、地方占40%;资源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其余部分归地方;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的94%归中央,其余6%和其他印花税收入归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在目前我国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的税制安排下,税源大而集中的流转税和所得税一般划为中央税或者中央占大部分。税源分散、收入零星、涉及面广的税种一般划归地方税。地方政府在税收收入划分上处于弱势地位。

地方政府重视土地在财政收入中作用,不仅土地出让收益巨大,还直接或间接促进了其他地方税收的增加,概括如下:土地出让以后,房地产在建设和销售或转让过程中要缴纳营业税,税率分别为营业额的3%和5%,同时也就涉及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还要一次性征收耕地占用税,每平方米为5~50元;商品房开发商还要缴纳土地增值税,最低税率为增值额的30%,增值额越高税率越重,最高可达60%。同时还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一般为25%。房产买卖合同要缴纳印花税;买方则要缴纳契税,税率一般为购房总额的4%,目前,这一税收已经与房屋销售环节的营业税相当;营业性房产在持有过程中每年要缴纳房产税,税率为房产原值扣除一定比例后的1.2%,或者出租租金收入的12%;占用的土地则还要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各地税负不一,每年每平米0.6~30元,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也就越高。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土地的开发涉及了绝大部分的地方税种,因此,土地开发涉及的税收链条之长,足以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以GDP及财政收入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制有关

1.在财政分权、政治集中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官员具有通过做大GDP和增加财政收入来显示政绩,以此获得晋升的激励,这种以GDP和财政收入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制便成为地方政府追求土地财政的内在动力。

2.土地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在我国属于公有,地方政府可以运用行政权力轻易且廉价地从农民手中取得,再以拍卖的方式竞价出售。虽然为党纪国法所不容,但事实上,一些行政官员代表政府在同开发商交易的过程中,可以得到大量的灰色甚至黑色收入,这在近些年各地层出不穷并且数额越来越触目惊心的土地案件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3.与其他一些地方税种小而分散,不易征收的特点相比,土地收入巨大,集中并且容易取得。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很长时间里,我国的预算体系不健全,土地收入作为预算外资金,人大很难进行有效监督,地方政府在资金的使用方面也就更加随心所欲,不受限制。

(三)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为土地财政的发展提供了客观环境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主要的制造业基地。工业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建造厂房;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城镇化的速度和规模也随之加快,需要大量的住房等生活资料,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增加了对土地的需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对住房的需求以购买和拥有为最终目的,甚至作为一种资产保值增值的手段,而不是以租赁居住为主。这些因素给地方政府的土地政策提供了巨大的、刚性的需求市场。

二、土地财政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一)土地财政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

在现行的土地批租制下,政府就一次性地收取50~70年土地收益,这为地方政府以地生财提供了便利。但市场有冷暖,并且受到国家越来越严厉地调控的影响,房地产市场自身也有周期性变动,当市场发生变化,原来的供不应求就会转化为供过于求,土地流拍、降价就不可避免,土地生财难以为继。日本、美国等许多国家的教训说明,过度地依靠房地产来刺激经济的繁荣,都会引发房地产泡沫,进而导致经济危机。

(二)土地财政严重损害了国民的利益

征地中各产权主体地位不平等、交易不公平使得农民失去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权利,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失地又失业的弱势群体。同时,越来越高的地价催高了商品房的价格,给普通的民众带来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不断攀升的房价,不仅严重地挤压了工薪阶层的消费需求,同时构成了新生代农民进城难以逾越的屏障,扩大了居民之间的财产收入差距,给转变发展方式,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促进中国的现代化的实现增加了不利因素。

(三)土地财政还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

国家审计署2013年末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万亿,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万亿,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7万亿。其中,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6万亿,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万亿,三者合计17.5万亿,相比于2010年年底的10.7万亿,增长了6.8万亿。审计结果显示,地方政府性债务对土地出让收入的依赖程度较高。截至2012年年底,11个省级、316个市级、1396个县级政府承诺以土地出让收入偿还的债务余额3.5万亿,占省市县三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余额9.4万亿的37.23%。这些贷款时间较短,一般在2年以内,如果土地出让维持在较高的价格水平上,地方政府可以顺利偿还贷款,但如果土地价格下降,地方政府就必须用其他方式取得财政收入来还款。在国家宏观持续控制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下,以政府信用贷款的规模会超过财政收入的承受能力,带来的金融风险会很大。

三、改革土地财政的政策建议

地方政府必须放弃土地财政,摆脱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依赖。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是靠土地财政来支撑政府支出、提供公共物品的,只有通过产业振兴获得持续的税收进行公共财政运作。

(一)通过综合性的配套改革,降低地方政府经营土地财政的激励

财权上收、事权下放以及政绩考核机制是造成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公共投资机制,在财政支出上,中央政府要适当增加事权,减轻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在政绩考核上要改变GDP和财政收入至上的考核体制,建立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率、资源消耗强度、社会保障率、居民收入增长率、社会治安破案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诸多指标在内的以人为本的政绩考核体系,降低地方政府谋求预算外收入的动机。

(二)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制度

政府当期获得的土地出让收入实际上是让渡未来若干年土地使用权的收益。因此应当改革“土地财政”的城市经营模式,从土地出让收入中预留一部分资金,以保障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建立中央、省和县三级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实行分账核算。通过建立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可以遏制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建立良性的土地收益管理机制,保证农地征收、城市建设和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三)完善土地税制,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地税收体系

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率,适时开征物业税。应将所有的城镇建设用地者纳入征收范围,同时提高城镇土地使用税税率。待条件成熟时,与房产税合并开征统一的物业税;完善土地增值税,扩大土地增值税征收范围,要能覆盖引起土地增值的所有情况。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通过税收杠杆促进节约和集约用地,保护耕地。

(四)改革完善现有税制,开辟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新来源

中西部地区不可能再走一些东部城市发展的老路,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发展,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地价,才能给产业转移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中西部地区有丰富的自然和矿产资源,适时增加资源税的范围和提高资源税的征收幅度,不仅能增加中西部地区的财政税收,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能促进全社会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土地政策改革”课题组.中国土地政策改革:一个整体性行动框架[J].中国发展观察,2006(5).

[2]张立彦.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目标取向研究[D].城市问题[J],2007(11).

[3]朱富强.如何健全我国的财政分权体系—兼论土地财政的成因及其双刃效应[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1).

[4]昌忠泽.土地财政隐藏的风险及相关的对策建议[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1).

第7篇

【关键词】地下管线;市政工程;保护研究

1.市政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损坏的原因

1.1对施工周边,没做详细调查

一些施工单位考虑到经济成本,对现场既有管线没有进行详细的调查。因为在一些特殊的区域,可能调查的代价比较大,施工单位没有那个经济实力或无力承担相关的支出费用。有的施工单位虽然进行了调查,但因为投入人力和财力不足,从而导致了调查的不够详尽,只是走走形式。这些都给施工造成了很多的隐患,我们的施工单位不能心存侥幸,否则会面临着很多的风险,对整个施工也有不利的影响。

1.2没有对不明管线采取保护措施

本文所说的不明管线是指人们不明确存在与否,也不能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的管线。不明管线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施工年代久远,工作人员无法找到相关资料证明管线是存在的;在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会自觉的把一些管线当作废弃的管线,实际上这些管线还在使用当中;国家或者有关部门要求保密的;前期规划设计与后期施工不相符合,无法找到适合的埋管点对管线进行保护。

1.3泥土的挤压、变形或者沉降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会因为这样那样的需要而挤压泥土,比如生活中的打桩、压桩、顶管以及注浆等,这些所谓小型的施工会对土体产生挤压,这使得年代早、接头相对松垮的管线出现严重损毁。泥土变形是指当自然灾害发生时,会导致流砂、泥石流等现象,这些现象就会使土体变形,当变形的程度不断加大,管线就会遭到损坏。土体的沉降是指因顶管、质构、沉井下沉等导致的土体不均匀沉降,当这种沉降到达一定程度,管线就会出现断裂或者接头错位等现象。

1.4所用管线质量较差

在工程施工中存在这样一句话:“质量就是生命”,一直以来,企业都将质量摆在鲜明的位置,市政工程施工中地下管线损坏的一大原因,就是相关工作人员没有选用高质的管线。在施工前期,没有对管线的质量进行检测,对于某些年限超期的管线,也没有及时更换,最终使管线出现漏水、漏气、漏电问题。

2.市政工程施工中保护地下管线的常用方法

2.1隔离法

隔离非常适合埋得比较深和处在一些重要的建筑周围的管线。具体可以通过深层搅拌桩、钢板桩、树根桩等方法形成一个隔离体,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地下管线周边的土体发生较大的位移,从而使得管线受到挤压。其实对于一些不是深埋的管线也可以采取这种方法,它可以在施工部位与管线之间挖隔离槽,也可在管线周围挖,从而让管线出现一种悬空的状态,这样它就受不到挤压和振动。当然,隔离槽一定要有一定的深度,否则是起不到效果的。

2.2悬吊法

一些暴露于基坑内的管线,或因土体可能产生较大位移而用隔离法将管线挖出的,中间不宜设支撑,可用悬吊法固定管线,要注意吊索的变形伸长以及吊索固定点位置应不受土体变形的影响。悬吊法中,管线受力、位移明确,并可以通过吊索不断调整管线的位移和受力点。

2.3支撑法

支撑法要考虑到不同的情况,对应才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上体超挖和坍塌而导致的土体发生位移或者是下踏的,可以采取注浆加固土体的办法。具体可以在施工前对地下管线与施工区之间的土体进行注浆加固;而在施工结束后对管壁的松散土和空隙进行注浆充填加固。也可以使用深层搅拌法、分层注浆法等方法来加固基坑边坡的土体。除此之外,对于砂性土层,因为它的水位可以比较高,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井点降水方法,可以防止流砂发生情况的发生。

2.4卸载保护法

在施工过程中,要尽量减少管线周围的荷载,尤其是减少管线上部的载荷,这里有很多的方法可以达到卸载保护的作用。比如可以通过设置卸荷板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周围土体的变形,让管线减少受力,达到保护管线的作用。

3.如何改善的策略分析

3.1强化市政工程的规划管理

通过收集详细的地下管线信息资料,避免新的规划设计与原有管线发生影响。确实无法避免的应在施工图上准确标示,以免施工单位对管线位置不明确而盲目施工损坏管线。国家城市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城市管理方面的专家,从政策理论上指导规划设计。在规划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适合所在城市的综合管沟,这样就可以避免将来的市政工程建设时对管线的损坏。

3.2建立科学的规划体系

建立科学的地下管线规划体系,将市政地下管道综合处理工程的建设与城市的整体远期发展融合起来,是地下管线综合管理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大中型城市的新城区以及城市主干道应尽量修建地下管线综合处理工程,对于旧城市地下管线综合处理工程的建造应与地下铁道或地下商业街同步,与道路拓宽、旧城改造结合修建。

3.3加强地下管线档案管理

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工作,新建地下管线覆土前,应通过实测获得准确的管线竣工测量图,各专业管线单位应对已有地下管线进行普查和补充测绘,并及时更新地下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如因各专业管线管理单位未提供准确的地下管线档案而造成道路施工单位损坏地下管线的,专业管线管理单位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3.4地下管线破损后的急救措施

为防止管线损坏引起危害,施工前应准备紧急联络地址一览表,各种埋设物的系统图及了解最近一只控制阀的位置,备好煤气探测仪等,并在施工交底会通知有关人员。当现场露出埋设物时,应用标牌写明物件名称、类别、安全注意事项。如果管线发生或可能发生异常时,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应立即与相关的专业公司及相关部门联络并采取中断施工、禁止动用明火、临时封闭交通、疏导附近居民等措施,并通报公安、消防、道路管理、市政管理及其他有关部门。

4.某市政工程案例分析

4.1工程概况

某市政交通线出入口与市政公路相互交汇,该市政公路围护结构主要以650SMW型号的桩构成,在其北侧有一条电力排管与市政交通线入口呈垂直相交关系。电力排管主要为周边居民提供生产用电和生活用电,对周边居民正常用具有很大的影响。按照原先制定的处理方案,在市政交通线出入口进行施工之前,将该电力排管转移至对该市政交通线出入口施工有所影响的范围外,转移所需费用设定为800万,分两次转移,转移周期为两个月,转移时需要停电。为了缩短市政工程施工周期,减少施工投资成本,避免停电给居民日常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决定对该电力排管采取原位保护措施。

4.2地下管线保护施工效果

通过比较原转移方案与悬吊保护施工方案,在施工周期上,原转移方案需进行管线转移,施工周期为5个月;实际悬吊保护施工方案不用进行管线转移工作,施工周期为3.5个月,大大缩短了市政工程地下管线保护施工周期。而在投资成本上,原计划设定为800万,而实际投资成本为180万,节省投资成本大约为620万。在社会影响上,原转移方案在施工时必须停电和封闭部分道路,而实际悬吊保护施工方案则不用停电和封闭道路,有效避免了地下管线保护施工对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用电的影响。

5.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工程中造成地下管线损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地下管线的保护措施也是多样的。我们在保护地下管线时要对每个可能的环节进行严谨地调查分析,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进行地下管线的保护,同时还要考虑市政工程的投入及工期,确保市政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施工现场; 临时用电; 管理措施

一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

1.1施工现场工作人员的素养

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临时用电的安全意识和管理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现场临时用电的工作落实情况,决定了真正落实到临时用电工作所需要的人力、物力。

1.2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使用存在的漏洞

1.2.1整个临时用电系统布置的设备以及线路不符合规范,线路规格不满足用电系统所要求的容量,线路架设经常使人碰触到导线而引起触电事故,设备出现老化损坏而导致发生漏电事故。

1.2.2临时用电操作不符合规范,电焊施工作业是引起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发生概率高的原因之一,原因主要有:焊机导线与焊机、焊钳连接接头或焊接导线有接头处理不当,松动打火。焊接导线(焊把线)选择不当,截面面积过小,而试用过程中超负荷使绝缘损坏在使用过程中造成短路打火。焊接导线受压、磨损造成短路或铺设不当、接触高温物体或打转使用造成涡流,过热失去绝缘短路打火。④电焊机回路线(搭铁线或者接零线)使用、铺设不当或者乱搭接,在焊接作业时产生火花或接头过热引燃易燃物。施工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不规范操作临时电箱,乱拉乱接线路用于照明、设备运作等行为而引发电气火灾亦是经常发生。

1.2.3临时用电安全保护措施的缺失,在施工现场,虽然有比较完整的临时用电管理制度,可是安全保护措施不到位,比如 临时用电系统没有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临时用电配电箱的漏电保护器不完善,外电防护措施不完整,主要是由于施工现场场地条件的限制达不到安全距离要求时,而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发生触电事故。④防雷措施,主要是针对现场的塔吊、吊机、架体及设备的防雷装置安装的好坏,如接闪器、引下线的连接部位、跨接线及接线柱的安装不齐全或者不牢固。

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安全管理措施

2.1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专业素养

由于施工用电的专业性很强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的复杂性,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应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

2.1.1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要求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经建设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2.1.2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日常培训:施工单位应当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其教育培训情况记入个人工作档案。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新岗位培训:作业人员进入新的岗位或者新的施工现场前,应当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的专门培训:垂直运输机械作业人员、安装拆卸工、爆破作业人员、起重信号工、登高架设作业人员等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2.1.3安全施工技术交底

施工前的安全施工技术交底的目的就是让所有的安全生产从业人员都对安全生产有所了解,最大限度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建设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

2.2完善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

2.2.1编制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因在于使得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有一个可遵循的科学依据,保障其运行的安全可靠性,为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制定一套完整的安全用电技术措施和电气防火措施。

2.2.2完善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措施

(一)整个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必须采用TN-S三相五线制工地系统,

要求接地电阻值一般应小于4Ω。

(二) 短路防护在总配电箱(配电室)、分配电箱、开关箱等电箱要安装短路、过负荷、漏电等电气防护装置,在配电装置和线路端应按规定安装断路器或者熔断器,以便在线路发生短路时能及时有效地切断电源。

(三) 电气设备外壳带电防护电气设备的使用必须按照规范要求,设置专用的开关箱和二次侧触电保护器,在开关箱内设置短路、过载保护,确保做到“一机一闸一箱一漏”,严禁一闸多机。开关箱的进线中间不得出现接头,漏电保护器动作时间不得大于0.1s,额定漏电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使用于潮湿和有腐蚀介质场所的漏电保护器就采用防溅型产品,手持电动工具使用的漏电保护器,其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均不得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不大于0.10s;定期检查电气设备的安全状况。

(四) 外电防护对于外电架空线路,当在其一侧作业时,必须保持安全距离,而且随外电线路电压等级的增加,安全距离要相应增加。不得在外电架空线里的下方施工、建造临时建筑物、堆放材料或者构建物等。

(五) 防雷保护措施对于塔吊、脚手架及金属设备防雷和姐弟啊装置,重复接地电阻值不得大于10Ω,接地体采用SC50镀锌钢管,接地体连接采用40x4扁钢。施工现场电气设备可利用自然接地体和基础接地体接地,应保证电气连接可靠并校验接地体的热稳定,安装垂直接地体须埋于地下深800mm以下,打入接地体直到露出沟底不少于200mm为宜,便于连接接地干线。

(六) 电气防火措施施工现场建立防火检查制度,强化电气防火领导体制,建立电气防火队伍。施工现场一旦发生电气火灾,扑灭火灾时,首先迅速切断电源,以免事态扩大,切断电源时,应戴绝缘手套,使用有绝缘柄的工具。其次当火灾离开关较远需要剪断电线时,火线和零线应分开错位剪断,以免在中断处造成短路,并应防止电源线掉在底墒造成短路,使人员触电。电源线因其它原因不能及时切断时,方面派人去供点处拉闸,另一方面灭火时,人体的各部位与带电体应保持一定距离,必须穿戴绝缘用品。

(七) 电气触电紧急措施当发生触电情况时,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切断电源开关;另外易种是用干燥的绝缘木棒、布带等将电源线从触电者身上拨离,或者将触电者拨离电源。严禁救护者用手直接推、拉和触摸触电者;严禁救护者使用金属物品或其他绝缘性能差的物体(如潮湿的木棒、布带)接触触电者。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必须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如人工呼吸法、心脏按摩法。

(八) 临时用电的档案管理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要由电气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编制,并且经过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后才可施工。临时用电系统在施工完成后要经过编制人、项目部经理、审批人及专职电工共同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要履行签字手续。建立完善的用电档案,并设专人管理,主要包括:专项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接地电阻绝缘电阻遥测记录、电工巡视维修记录、临时用电验收记录等。

结束语

总而言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既是安全生产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观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筑工地的安全规章制度必须落实到每一位相关的工作人员身上,提高安全意识,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最终实现减少甚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防洪堤;垮塌;原因;整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快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为了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以及有效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开始大力投入对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城市防洪工程的建造。然而水利工程开始出现各种质量问题,比如堤坝裂缝、地基不稳、水利设施渗水、垮塌等现象[1]。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还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电站防洪堤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防止洪水泛滥,与人们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此,防洪堤的安全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电站渠道防洪堤垮塌的原因

1.1地基不稳

在防洪堤的施工过程中,常会碰到软地基。软地基是指承载力较差、在建筑工艺上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比较松软的地基。在建造防洪堤时,对于软地基应特别注意。为了确保工程使用的安全,在施工过程中对其应进行技术处理。由于工程的全部承重都负荷在地基上,如果软地基没有进行一定的技术处理,就会造成防洪堤垮塌等问题。

1.2堤坝滑坡

防洪堤堤坝的顶部或坡体边缘出现裂缝,裂缝两端逐渐向坡体下部弯曲,与其他较小裂缝出现上下错动,直到坡体的滑动力大大超过了阻滑力,就会造成滑坡。滑坡的初期呈现较慢的发展趋势,到后期渐渐变快,开始出现显著的位移,进而引发堤坝坍塌。

1.3堤坝渗水

当水流渗入坝基后,会使坝基内的岩土颗粒产生位移或使岩土颗粒的结构、形态产生改变,使坝体出现渗水变形[2]。在水流渗透的作用下,堤坝的抗剪力降低,使得坝体产生不规则的变形,进而出现坡体下滑以及裂缝等问题。在出现较大水流渗透量时,坝体软弱面的强度开始不断降低,堤坝断裂带产生不规则变形,大大增加了坝基所承受的压力。水流大量渗漏,同时会致使下游水位持续攀升,进而淹没防洪坝地基,使地基出现失稳现象。防洪堤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长时间受到自然与天气等条件的影响,开始出现坝体、坝坡以及坝基开裂的现象,造成了防洪堤渗水。另外,由于坝体与坝基等部分在使用初期,就出现了轻微的渗漏问题,在使用过程中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长时间的渗水作用以及气温、降水的影响,堤坝强度降低,坝体不断遭受渗透作用的破坏,极易引起堤坝出现垮塌。

2、整改措施

2.1加强软地基施工控制

在防洪堤工程的建造中,应首先对地基进行处理,以使表层地基具有足够的承重力与硬度。施工前,应对地基土进行严格化验,根据地基土的化学与物理特性,以确定工程中石灰配制的具体比例。根据施工技术要求,确定地桩的长度与密度等,桩基按照一定的模式排列。在软地基的施工过程中,应注意水泥的使用,并加深其深度。在极其松软的地基上,可以使用深层水泥搅拌桩,运用深层钻探灌注水泥的有效方法进行处理。如果施工地面呈现洼地形态,应选择适合的土质回填,一般可选择粘土回填。

2.2有效防止滑坡

有效的防止滑坡必须增大坡体的阻滑力,而减小其滑动力。在水位升高时,利用靠水坡面截渗,背水坡面导渗,使水位降低至浸润线以下,使渗透压下降[3]。如果背水坡面出现滑坡趋势,应采用反滤的方式导渗,以保持其稳定。如果堤坝断面过于单薄,应采用加筑的方式进行加固。如果靠水坡面出现滑坡趋势,应采用坡顶部削坡减载,坡底部固脚压重的方式,缓解其滑坡趋势。

2.3改善渗水状态

2.3.1采用开挖回填

对于岩土干缩裂缝所产生的渗水情况,应保证防渗层厚度。首先,应去除裂缝表面杂质,按照土料的干重,对裂缝处进行分层填筑并压实。均质堤坝的表层裂缝所产生的渗水问题,应采用开挖回填的方法。首先,对表层建造厚度超过5cm的砂性土料进行保护,防止岩土干缩裂缝所产生的渗水情况。采用开挖回填法进行巩固,以排除因横向裂缝所造成的上下游渗水问题。开挖过程中,应顺缝抽槽,保持阶梯高度在1.5m。在回填过程中,逐个去除阶梯,使断面呈现梯形的状态。由于纵缝在深度与宽度上与横缝相比较小,不会对防洪坝整体造成太大的影响,因此不用采用开挖回填的方式,只需要封住纵缝口,以降低雨水渗漏对其的影响。

2.3.2采用灌浆处理

对于防洪坝渗水比较严重的情况,应采用灌浆法进行处理。灌浆法是通过在堤坝顶部钻孔,采用从上往下的方式分段进行灌浆,阻断渗流通道。灌浆法按照不同的灌浆材料进行分类,包括黏土、水泥、化学灌浆法。黏土灌浆法通常应用于非岩质坝基和坝体;水泥灌浆法通常应用于破碎岩基和帷幕灌浆过程中;化学灌浆法通常应用于一般坝基的渗水处理当中。灌浆方式一般包括充填灌浆方式和劈裂灌浆方式两种。充填灌浆方式是使用浆液自身的重力或者灌浆所造成的较小的压力,将浆液直接灌入到防洪坝渗水位置,以堵塞住渗水处的裂缝和洞穴。这种方式通常应用于坝体局部发生渗透的情况,例如,坝体出现非滑坡性裂缝的处理、白蚁侵蚀危害所导致的渗水处理、坝面出现坍塌进行开挖回填之后所造成的微小裂缝以及坝下方涵洞渗水的处理等。劈裂灌浆方式是按照坝轴线的线路,设置灌浆孔,应用灌浆所产生的压力使坝体能够顺着坝轴线的方向进行劈裂,再在裂缝以及漏洞处灌注合适的泥浆进行堵塞,当浆液遇水稀释之后,能够与坝体结合的更紧密,形成一道连续的防渗墙。这种处理方式适用的范围较广泛。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处理无法确定坝体渗水位置的情况或者堤坝浸润线溢出点过高、下游坡断面出现较大面积浸润、但没有出现滑坡现象的情况。

2.3.3采用导渗处理

导渗处理主要采用的是下排措施。导渗处理能够将坝基、坝身的渗水情况排除在坝体之外,使坝体土质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不会被水流冲走,能够有效降低浸润线,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渗压水头,使坝基以及坝体具有更强的稳定性。防洪堤原有的防渗与排水设施在无法达到坝基与坝体渗流稳定的要求时,会不断提高浸润线水位,使坝体出现散浸的问题,在坝体后方形成沼泽,进而造成流土、管涌等严重的破坏情况,严重的威胁到坝基的安全。采用导渗的处理方式,可以对以上问题进行有效的改善[4-5]。导渗方式按照导渗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坝后方导渗处理和坝体导渗处理两种方式。坝后方导渗方式,可以分为排渗沟、减压井以及压渗等,排渗沟主要运用于具备多层地基的坝基,且没有强透水层,表层不是很厚的情况;减压井主要运用于表层比较厚实的堤坝;压渗则主要运用于以透水材料作为水滤压重的情况。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水利工程建筑方面的技术已有了长足的进步,防洪坝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维护水平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不断完善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对我国的水利事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对电站防洪堤垮塌原因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其目前存在的安全隐患,对于我们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有很大的意义。电站防洪堤安全质量的提高,不仅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安全保障,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更有效的提高了防洪堤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肖世兵.浅谈城市库区防洪堤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5):63-64

[2] 李洪顶.大坝渗漏的原因与处理措施探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40(9):119-120

[3]韩学良.水利工程中堤坝滑坡的原因及抢险防治[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7):149-15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