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神经内科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3 11:22: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神经内科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神经内科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神经内科;应用

人类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化,在护理实践中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念,以满足患者身心健康需要,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方向。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是科学加艺术层面上的艺术灵性[1],这种灵性是一种护理的文化一种充满人性关爱和艺术特质的护理人员思想和理念。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多为脑卒中、帕金森病,是发病率、复发率、致残率、病死率都很高的老年病。对这些患者实施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显得更为重要,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建立新型的护患关系

1.1护患关系形式的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化使护患关系的形式从被动―主动、指导―合作型发展到如今共同参与型,从短暂到长远,从院内到院外,从简单的执行医嘱发药打针到指导并鼓励患者共同参与护理措施的决策,以增进其自我价值和控制能力,并进一步改善了护患关系。

1.2护士从单一角色的转换成为多功能角色护士从传统的治疗者转变成为治疗者、教育者、管理者于一身的新型角色,患者出院并不意味着护患关系的结束,而是进一步的延伸;护士往往与患者建立病情联系卡,用回访电信等方式为患者提供进一步服务,如饮食指导、康复指导、心理咨询等。这些是我们长期关注的重点,这就意味着拓宽了护理的服务领域,成为新的护患关系的特征。

2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营造人文氛围(1)

为患者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制订一系列便民措施,如备有针线、电话、轮椅、微波炉等。根据病情的需要提供私密性的诊疗环境。(2)随着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人们一旦患病,除希望获得最好的医疗服务,更希望安全舒适优雅的环境,所以可提供多元化的病房供患者选择。如有双人房的小间配有电视机,有四人房的大间等。(3)在病房和走廊内悬挂利于疾病康复的名人字画,并配以宜人的鲜花和盆景,中午休息时还播放轻松的背景音乐,以愉悦精神。(4)为避免与治疗检查相冲突,改变以往固定不变的功能锻炼时间,现根据患者个体化的需求全天候开放并由专人指导。(5)完善患者投诉处理制度,定期收集患者对医院服务中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改进。

3制定具有中西医特色的健康教育(1)

以整体观和辨证施护为指导。因人因时、因病而宜,采取有计划性、阶段性、针对性、连续的康复教育计划。把健康教育与专科教育相结合,将健康教育纳入护理常规,对专科健康因素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提高健康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2)根据中医在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建立一套基本的康复治疗方法,如练功十八法、针灸、推拿、熏洗等。如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及食物的性味功效配置相应膳食,以配合治疗。促进了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这也顺应了现代“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3)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的不同,其健康需求的不同教育方式也不同,制定了一系列不同风格的宣传品,如专科疾病宣传教育手册、宣传单、疾病健康教育折页、健康教育处方引种等,避免了宣教方式的单一化。4强化社会家庭支持

神经科患者多伴有不同的功能障碍,不但影响患者自身工作和生活能力,降低了生存质量,并且给家庭社会带来了生理、心理、经济等一系列的影响。当一个人患病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包括家庭成员及其他人在精神上、物质上的帮助与支持称为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之间呈正相关[2]。社会支持是个体维持希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有利于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而有益健康[3]。(1)家庭是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家庭担负着促进和保护患者健康的重要角色,故家属的知识、情绪、行为对患者的预后有直接的影响[4]。(2)家属除了需要理解同情之外,更需要专业人士为他们提供专业疾病知识,告知治疗与护理的方法、病情的变化和预后。改变了家属以往的一些错误观念如发病早期应卧床休息功能锻炼是以后的事,发病应立即补充高能量、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等。在医院护理的范畴外对处于压力中的家庭给予专业上的心理和社会支持,缓解家庭面临疾病所导致的社会、经济、医疗等压力,并关注和满足了家属对信息的需求。并通过家务管理、提供医疗费用,接送患者就诊等支持方法,在患者和家属之间建立一种利于康复的心理环境,来改善患者的健康和生存质量。护理人员在护理中也提高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了判断性的思维能力。(3)在护理实践中致力于寻找社会的呼吁以引起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提高社会支持力度。

5小结

在护理实践中实施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后,改变了过去单一单向层面的模式,而向多层次双向全方位的立体结合模式发展,我科患者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9.2%以上,健康教育覆盖率100%,无一例护理投诉。患者的满意度是衡量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护理的方向护理的要求,确立了护理服务模式的服务范畴。更好的适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了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如何提供更多样的服务,进一步细化,如何进一步地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是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以真正地实现保证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可性.从人性护理理论看当代临床护理.护理学杂志,1994,41(1):21-23.

2冯辉,何国章.慢性流行性肝炎患者治疗依从性极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887.

第2篇

(一)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2月XX医院护理业务查房病历65份。将65份护理查房病历中出现的护理诊断进行有针对性的统计,结果表明:几乎所有病房都存在有护理风险。

(二)影响因素

1、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误认识,缺少法律意识,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资料中存在2例,占3.1%

2、环境因素

影响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地面滑、床脚移动和病房扶栏三个方面。病房地面滑是引起病人摔伤的因素之一。在资料中存在9例,占13.8%

3、用药与设备因素

神经科所用药物大部分为高渗性,对血管刺激性大,临床药物外渗静脉炎发生率很高。加之药物配伍、给药途径、设备使用不当等方面原因给病人造成不安全后果。在资料中存在15例,占23.1%。

4、人员与技术因素

人员方面因素主要指由于护理人员素质或数量方面的原因不能保证满足工作基本要求而给病人造成的不安全影响或隐患;技术因素主要指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不强等原因对病人安全构成的威胁。在资料中存在14例,占21.5%。

5、疾病因素

疾病因素主要包括:偏瘫(如:病人对病床高度不适应时易致坠床);感觉障碍(如:使用热水袋不当导致烫伤。病人长时间一个卧位,导致皮肤出现压疮等);抽搐(如:癫痫病人抽搐发作时,常发生舌咬伤、骨折、坠床等意外);精神异常(如:肢体忽略病人,危险性增加,病人有自伤危险,出现他伤、自伤等。老年痴呆病人出现定向力、记忆力等缺失,稍有疏忽容易走失);呼吸困难(如:进食呛咳引起食物误吸,鼻饲不当引起误吸,牙齿松动脱落导致窒息,痰液黏稠导致气道受阻);感染(如:机械通气患者相关性呼吸道感染、气管切开感染,医院内泌尿系统感染)。在资料中存在25例,占38.5%

二、安全策略

(一)完善抢救仪器的管理

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做好培训、考核、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等工作。每班检查,每周大检查,原则上不外借。配备一定量的零配件和必要的配置替换设备,以备应急。将仪器报警声音调至最低,工作人员的动作轻,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碰到抢救或特殊情况时,拉上床位之间的布帘,减少对患者的干扰和影响。

(二)加强健康教育

增进医患沟通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有力配合,需要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为此,每月开1-2次的健康教育讲座,由责任护士着重讲解神经内科的基础知识,及诸如脑中风等病症的预防、治疗、预后、康复等知识,让家属明了患者的检查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医疗费用情况、预后及康复情况,使之更好地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同时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

(三)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

护理风险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而发生的护理缺陷或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应该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理》、《医院护理管理条例》、《护理差错的分类及评定标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与护理风险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从职业道德和法律的高度规范护士的护理行为,聘请法律顾问为护士上法制课,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科内制定相关预案流程,相关规章制度,使护士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在尊重和维护病人权益的同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感染控制

神经内科病人大多是年老体弱、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肢体肌力差的病人。首先护理人员要做好入院宣教,入院当天向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住院须知、呼叫系统使用方法。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评估,包括肌力、肌张力、视力、步态及步行时的平衡力,足部有无变形或痛楚等。根据评估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健康宣教;护士长及时进行健康教育知晓情况的检查,检查结果与护士工作考核挂勾。给患者加用床档保护,指导患者及家属活动时有人陪同,不穿拖鞋,以免摔伤、坠床等意外发生;使用热水袋时要指导使用温度及使用方法,以免烫伤;长期卧床要经常变换,以防出现压疮及坠积性肺炎;鼻饲时要将床头抬高,并保持床头抬高,鼻饲后30min尽量不给患者翻身,以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总之,掌握各种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病人安全的威胁。进入病区的所有人员戴口罩、戴鞋套,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限制探视时间和人员进入。严格掌握侵入性诊疗手段的运用指征,加强各种导管的护理。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从而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提高临床治愈率。做好环境的消毒,加强空气的清洁和消毒。患者转出后做好终末消毒,使用后的仪器、设备和各种管道应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第3篇

1、一般资料

收集2006年1月—2009年12月XX医院护理业务查房病历65份。将65份护理查房病历中出现的护理诊断进行有针对性的统计。

2、影响因素

2.1法律意识淡薄

护理人员对安全管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误认识,由于繁忙的护理工作,忽略了对安全管理的认识,护理人员对于安全隐患的判断与处理不够,缺少法律意识,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2.2环境因素

影响神经内科护理安全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地面滑、床脚移动和病房扶栏三个方面。病房地面滑是引起病人摔伤的因素之一[3]。由于神经科病人存在肢体偏瘫、无力,在清扫地面后,如地面潮湿、过滑,病人行走易出现摔伤。为给病人创造舒适安全的治疗、休养环境,病房走廊的扶栏、浴室卫生间的扶栏安装很重要。尤其对于神经科病人,可以找到支撑点,防止摔伤、跌倒。

2.3用药与设备因素

由于医学技术的发展,新药与设备不断更新,神经科所用药物大部分为高渗性,对血管刺激性大,再加之病人年龄、血管因素,因此临床药物外渗静脉炎发生率很高。加之药物配伍、给药途径、设备使用不当等方面原因给病人造成不安全后果[4]。医疗设备本身的安全、患者的安全及操作者的安全。仪器设备的使用不当、故障、老化、种类不齐、性能不良、规格不配套或护理人员对仪器操作不熟练等问题,都可能给患者造成危害。使用中常见的危险因素是测值不准确;仪器设备消毒不彻底,也常成为神经内科患者的感染源[5]。

2.4人员与技术因素

护士评估患者的知识水平不只是看其文化程度,主要是评估其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统计结果显示,不论文化程度高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和认知程度均属于缺乏之列,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用药常识等缺乏了解,若卫生宣教不到位,很可能导致许多风险和纠纷的发生,例如进展性卒中的患者往往对住院以后病情还继续加重不理解。人员方面因素主要指由于护理人员素质或数量方面的原因不能保证满足工作基本要求而给病人造成的不安全影响或隐患;技术因素主要指由于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或协作能力不强等原因对病人安全构成的威胁。特别是随着新技术、新项目大量引进与开发,护理工作中复杂程度高、技术要求高的内容日益增多,不仅对护理人员形成较大的工作压力,而且致护理工作中技术方面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

2.5疾病因素

(1)偏瘫

神经科病人大多年老体弱,同时存在视力减退,神经疾病导致瘫痪、步态不稳、起立与迈步艰难等,常突发抽搐及晕厥。病人对病床高度不适应时易致坠床。

(2)感觉障碍

神经科病人存在感觉障碍的占大多数,病人对痛温觉感觉障碍,病人家属未掌握热水袋、局部热敷的温度及使用方法。如使用热水袋不当导致烫伤。病人长时间一个卧位,导致皮肤出现压疮等。

(3)抽搐

癫痫病人抽搐发作时,常发生舌咬伤、骨折、坠床等意外。抽搐间隙期病人疏于带牙套、置牙垫防护,如突发抽搐易致舌咬伤,按压肢体易致骨折等。

(4)精神异常

神经内科病人,发生大面积的额叶、颞叶等部位损害后,出现精神异常、躁动。肢体忽略病人,危险性增加,病人有自伤危险,出现他伤、自伤等。老年痴呆病人出现定向力、记忆力等缺失,如防护措施不到位,未做到24h连续看护,特别是外出进行辅助检查时,人员较杂,稍有疏忽容易走失。

(5)呼吸困难

神经肌肉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周围神经病变等,病变累及呼吸肌后即可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等。神经系统多种疾病均可出现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如进食呛咳引起食物误吸,鼻饲不当引起误吸,牙齿松动脱落导致窒息,痰液黏稠导致气道受阻。此类风险多易发生于吞咽障碍、需要鼻饲饮食的患者。

(6)感染

各种监测、诊疗技术的应用,使接受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无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其中机械通气患者相关性呼吸道感染者为85.0%,气管切开感染者为50.5%[6]。80%的医院内泌尿系统感染与导尿有关,且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7]。病人住院期间有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神经内科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护士编制相对不足,护士整日忙于治疗和处理医嘱,长期超负荷工作,都是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护理人员业务及技术水平与护理安全有一定关系。临床实践表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直接联系,近年由于低年资护士增多,导致技术操作熟练程度欠缺,经验不足,工作责任心不强,护理不到位等,极易产生各种外伤及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给患者的安全构成威胁,特别是随着新的医疗技术大量引进与开展,对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护理管理者工作中预见性欠缺,基础质量工作监管不到位,给患者造成不安全的后果。护理人员卫生宣教不到位,护患沟通欠缺。卫生员工作监管不够,给患者造成不安全的后果。

二、安全策略

1、善抢救仪器的管理

制度,仪器设备专人管理,做好培训、考核、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等工作。每班检查,每周大检查,原则上不外借。配备一定量的零配件和必要的配置替换设备,以备应急。将仪器报警声音调至最低,工作人员的动作轻,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碰到抢救或特殊情况时,拉上床位之间的布帘,减少对患者的干扰和影响。

2、加强健康教育

加强健康教育,增进医患沟通要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有力配合,需要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为此,每月开1-2次的健康教育讲座,由责任护士着重讲解神经内科的基础知识,及诸如脑中风等病症的预防、治疗、预后、康复等知识,让家属明了患者的检查治疗情况、用药情况、医疗费用情况、预后及康复情况,使之更好地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在开展健康教育时,应同时将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如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家属,应告知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大多是由动脉瘤或血管畸形造成的,在没有去除病因之前,排便过于用力、情绪激动都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3、加强法律、法规的教育

护理风险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而发生的护理缺陷或纠纷时有发生。因此,应该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理》、《医院护理管理条例》、《护理差错的分类及评定标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等与护理风险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从职业道德和法律的高度规范护士的护理行为,聘请法律顾问为护士上法制课,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护理人员的自律能力和守法的自觉性,在全面认识理解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订的有关实施细则、规范[8]。提高安全意识,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科内制定安全日,责任班负责评估病人安全隐患,定期召开护理安全会议,对于其他科室和本科室出现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组内讨论,制定整改措施。科内制定相关预案流程,相关规章制度,使护士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在尊重和维护病人权益的同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4、加强感染控制

神经内科病人大多是年老体弱、吞咽困难、感觉障碍、肢体肌力差的病人。首先护理人员要做好入院宣教,入院当天向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住院须知、呼叫系统使用方法。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评估,包括肌力、肌张力、视力、步态及步行时的平衡力,足部有无变形或痛楚等。根据评估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健康宣教;3天内护士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的宣教,护士长及时进行健康教育知晓情况的检查,检查结果与护士工作考核挂勾。给患者加用床档保护,指导患者及家属活动时有人陪同,不穿拖鞋,以免摔伤、坠床等意外发生;使用热水袋时要指导使用温度及使用方法,以免烫伤;长期卧床要经常变换,以防出现压疮及坠积性肺炎;鼻饲时要将床头抬高,并保持床头抬高,鼻饲后30min尽量不给患者翻身,以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总之,掌握各种危险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病人安全的威胁。进入病区的所有人员戴口罩、戴鞋套,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限制探视时间和人员进入。严格掌握侵入性诊疗手段的运用指征,加强各种导管的护理。合理应用抗生素,减少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从而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提高临床治愈率[9]。做好环境的消毒,加强空气的清洁和消毒。患者转出后做好终末消毒,使用后的仪器、设备和各种管道应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5、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确保护理安全和实现自我保护的基础。神经内科病人病情变化快,需要护士利用专业知识,充分向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协助医生做出正确的处理。如果护士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就不能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掌握主动,甚至有时因解释不清、处理不及时而使患者和家属不满意,产生不良后果。在抢救时,若护士技术娴熟,就能给患者和家属以安慰,得到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减少纠纷的发生。加强护士专科业务知识培训,提高护士风险防范的能力,在注重护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的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专科业务知识、操作技能的训练,请科主任作专科理论知识讲课。对护士进行呼吸机、心电监护仪操作的培训考试,做到人人过关。创造一个安全的病房环境,如地面材料防滑、干燥,卫生员拖地应设警示牌,提示病人防滑,厕所、洗漱间增设防滑垫;坐凳带扶手。病房、走廊安装横向扶手,厕所安装竖向扶手,便于站起时借力;病床、轮椅的制动闸性能良好,其次应加强巡视,主动给予帮助。在提高护士业务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风险防范的能力。通过学习,使护士明确了护患双方的责任和权利,认识到虽然护理风险不能完全避免,但通过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可以化解护理风险,减少护理纠纷和差错事故的发生,从而加强护士的法律意识和护理风险防范意识,认真的处理好病人从入院到出院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第4篇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5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0例。观察组男151例,女129例,年龄47~78岁,平均(59.5±3.5)岁;对照组男148例,女132例,年龄48~80岁,平均(60.1±3.7)岁。所有患者均诊断确诊为神经内科疾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管理,主要内容如下:(1)培养护理人员细节管理意识。科内成立专门的细节管理小组,护士长担任小组长,晨会时通过回顾总结和晨间床头交接等方式分析在日常护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讨论问题存在的原因,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实施针对性护理技能培训,增加护理人员细节思维意识,提高细节护理能力。(2)制定规范化的细节管理制度。在神经内科管理工作中,要求根据完善的细节管理流程开展护理管理工作,严格规范细节护理中每一项护理技术、护理服务中的细节问题,制定全面的护理工作手册。如预防患者跌倒、压疮及走失等细节护理;并制定完善的护理人员交接班制度、核对制度以及应急预案等,实现流程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细节管理,降低各种差错事件发生率。(3)突出护理工作重点。在神经内科中,由于危重症的中老年患者较多,例如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及脑出血患者等,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大,护理风险较高,因此晨间床头交接班时,需将危重症患者作为护理工作的重点护理对象,加强安全监管,每天查看病人每一寸皮肤完整性,进一步细化细节管理流程,减少护理事故发生。

1.3观察指标

由医院护理管理部门根据《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主要根据医院相关护理评价标准对包括病房管理、安全防护、护理文书、护理操作等方面进行量化评分。并在患者出院前1天采用医院自制好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本次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满意度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P<0.001表示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病房管理评分、安全防护评分、护理文书评分、护理操作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第5篇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接治的7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康复组,每组39例。康复组男26例,女13例,平均年龄(62±6)岁。39例患者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人数分别为21例和18例。对照组男25例,女14例,平均年龄(63±6)岁。39例患者中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人数分别为20例和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均给予了神经内科疾病的常规护理,康复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了康复护理,采用的具体康复护理方法如下。

1.2.1心理康复护理:大部分脑卒中患者一般表现为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面对疾病残酷的打击,患者往往受到了极大的心理打击,因此医护人员应当保持与患者的良好沟通。医护人员应当耐心和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并尽可能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目的在于环节他们自身的压力,鼓励他们主动配合治疗,并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1.2.2运动护理:减少脑卒中患者致残率的关键之一就是知道他们尽早接受功能康复锻炼,其中肢体锻炼十分,需要保持被动和肢体功能位置,按关节活动范围和方向进行被动活动锻炼。例如指导患者采用侧卧位卧躺,这样一来能够使瘫痪的关节和肢体承受到足够的压力,增加肢体输入本体的感觉,以实现对肢体缓解的刺激并抑制痉挛。

1.2.3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加强对患者的口腔护理工作,确保他们呼吸道通畅,且能够及时吸痰。护理过程中还应当密切注意导尿管及尿液颜色的变化。除此之外,还应当积极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关于输液部位也应当注意更换。

1.3疗效标准判定:严格按照卫生部病科质量控制标准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定:①基本痊愈:表示病残程度0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②显著进步:病残程度1~3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低于18%。⑤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高于18%。经过护理治疗后,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9.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3个月的护理治疗后,两组护理后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患者出现恶化情况1例,无效情况8例,康复组恶化情况0例,无效情况2例。康复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4.8%与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6篇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260例作为对照组;随机选择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患者260例作为研究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护理期间均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措施,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实施人性化管理,具体如下。

1.2.1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①护士长需明确人性化护理管理主旨:在护理制度化、科学化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情感、心理、个人品质等影响力进行管理的过程;②做为护士长,需要为护理人员做好管理服务工作,使每位护理人员均能保持一种良好的服务心态,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③医院神经内科护理管理层定期召开思想动员大会,从护理的本质要求以及患者的实际需求等方面出发,明确护理服务的重要性,使每位护理人员均能从思想上提高对护理服务工作的认识,时刻谨记服务宗旨,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1.2.2加强人性化护理的教育与指导

神经内科护理管理中人性化管理的关键在于感情上的沟通与理解,作为护理管理层人员,需时常与基层护理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以便能及时发现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明白护理人员的真正需求,在合理范围内给予护理人员工作上的支持,以此来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通过人性化的关怀、教育以及指导,使护理人员均能真正做到自我心理调节以及安全护理,以最佳的工作热情开展每天的护理工作。

1.2.3完善人性化护理管理制度

在现在护理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人性化管理理念,完善护理管理制度。通过对各项制度的完善与落实,尽可能降低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差错的发生率。此外,最好将护理管理制度与护理人员的奖金挂钩,采取奖优罚劣措施,以此来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1.2.4科学合理安排护理工作

不合理、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会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使之产生负面心理,因此,在人性化管理措施的实施下,还应该保证护理工作安排的科学、合理性。护士长应该了解每个护理人员的性格特点、工作能力,合理分工,尽可能发挥每位护理人员的优势,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能”。此外,还应该定期开展护理培训,选送优秀护理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通过多种培训方式,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护理技术水平。

1.3评定标准

以本院自制的护理服务调查问卷表,调查评估两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服务的具体调查指标包括有:服务态度、护理责任心、健康教育情况、护理水平、风险意识等,各项指标又包括若干小指标,每项指标的护理满意度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对护理服务越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护理责任心、健康教育情况、护理水平、风险意识等各项指标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通过对本院神经内科护理情况的分析可见,本科在实施人性化管理前,在护理工作中容易出现几点问题包括:①护理工作强度较大。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病情严重,相对应的护理工作量也比较大,护理人员长期处于精力透支状态,给心理、生理及健康造成的严重影响;②处于应激状态。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较多,要求护理人员精神高度集中工作,使得其心理长期处理紧张、压抑的状态;③对护理认识不足。部分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的认识不足,认为一些工作需由患者家属来做,而不是由护理人员进行,从而影响了基础护理的效果。基于如上因素,本院近年来大力落实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通过各项人性化手段的实施,使护理工作环境更加和谐,也有效降低了护理人员的不良情绪,并提高了整体的护理服务质量,进而也使患者更加满意护理服务。

4结语

第7篇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间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2~81岁,平均(61.5±3.5)岁;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0~80岁,平均(60.1±3.2)岁。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形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护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等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即康复科护理人员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介绍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在护理的过程中注意保持病房的整洁。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①开展心理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临床表现为失语或者偏瘫等,由于发病突然,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以及恐惧的心理,因此康复科护理人员应当积极的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及时沟通,消除患者的疑虑。②并发症的护理。对患者的口腔进行护理,保证呼吸道通畅,且需观察导尿管是否通畅以及尿液的颜色等。还可帮助患者抬高下肢,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强肢体运动,以免形成深部血栓。③肢体运动的康复护理。减少脑卒中患者致残率的主要因素就是进行康复训练,在配合药物以及针灸等方法,治疗效果会更加显著。此外,肢体锻炼也相当重要,康复科护理人员可帮助患者保持肢体功能位置以及被动,按照各个关节活动的范围等进行活动。此外,还可帮助患者按摩患侧的肢体,积极的协助患者实施康复训练,一般在发病四天后即可开始实施训练。有高血压或者脑出血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应当叮嘱患者使用低盐低脂的食物,定期测血压,坚持长期服用降压的药物,并保持愉悦的心情,以此稳定病情。

1.3疗效判定护理治疗4个月以后按照上肢运动功能评测(Fugl-Meyer)对患者进行评价,满分为66分,分数越高代表肢体功能恢复理想。日常生活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a基本痊愈的标准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了91%~100%,病残程度为0级;b显著进步的标准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了46%~90%,病残程度为1~3级之间;c进步的标准为: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了18%~45%;d无效的标准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未超过18%;e恶化的标准为: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增加至18%以上。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均使用(x±s)的形式表示,对计量数据与计数数据分别使用x2和t检验,当两组差异为P<0.05时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经过康复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经过常规护理后,总有效率为76.4%,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组患者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8篇

【论文摘要】新课标下,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受到技术理性和标准的挑战,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正名迫在眉睫。本文以此为逻辑切入点,探讨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内化的实施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并指出语文课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但是在“新课标”下,在新教材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将语文工具化,用技术理性和标准来肢解文本之非审美现象又起沉渣。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功能被严重扼杀,文本所及之人文世界的审美功能乃至人的“生命世界”微妙、丰富和活力大打折扣。

基于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教育方法的长期积淀、现行考试评价与导向机制的种种“泥淖”对语文学科审美功能的冲击与扼杀;基于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培养“完人”,让语文学科担负起“成人”的教育目标,为语文学科 的“人文教化功能”正名已迫在眉睫。

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完人”。而语文学科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除了发挥工具作用外,更重要的还要担负起“润德”、“启智”、“成人”、“教化”的审美功能。

具体言之,语文学科正是凭借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文本以其独特的人文魅力和审美空间结构昭示着其审美特性,并实现着其人文价值。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

1.真切的主体审美体验性。语文学科是语言的艺术,同时也应该是抒情的艺术。《课标》和《大纲》对于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有明确规定,即“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并“与文本展开对话”。如此说来,语文学科的学习即与文本展开的对话仰仗于品味、感受语言,这就使得语文文本阅读成为一种体验式的阅读,或者就是在语言品味基础上主体心志的“入乎其内”。

文本是情感符号的结晶。从文本的创作来说,情感易使作者产生创作的冲动,是联结艺术形象和主体情思的红线。从文本的接受来说,只有以情动人,使阅读主体产生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震动,才能收到良好的审美体验效应。例如,在诗歌文本阅读中,我们应该懂得,诗人追求对应于时代诗情的主体建构,“我”既是时代的代言人又作为主体心态外投的独特情感范型在文本中得到凸显。这是一种以主体来洞察万物和传递诗情的方式,主体精神在重建着世界秩序,“自我”的意志和力量浸染着物象,客体为主体所强烈地干预、征服和主宰。因此,郭沫若的《天狗》就是“自我”即主体的理想建构;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现的内容就是在平静祥和与祝福表言下主体的矛盾与分裂。

2.丰富的主体审美想象性。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有限的语言往往承载着无限的阅读情思,这种审美情思对于文本而言,实际是一种阅读空白,仰仗于主体审美想象的认同性或求异性参与与填补。在这个意义上,大胆丰富的审美想象就是缪斯展翅高飞的羽翼。主体心理场强烈充沛的情感体验易于激发思想,引发想象的纵情驰骋;大胆丰富的想象,又有助于开启情感的闸门,并使之得到形象贴切的表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情感体验是触发审美想象的原动力,审美想象则是情感体验的强化剂。

优秀的文本都是真实独特的审美情感与大胆丰富的审美想象的自然融合体。父亲在爬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富有生活气息的“背影”需要主体认同性的审美想象参与,并进行富于人本特性的空白填补,明确这就是爱子情深(朱自清《背影》);八九岁的小女孩在漆黑的夜晚挑着小桔灯在山路上伴“我”行走的情景,同样需要主体的审美想象参与方可领悟出这是成人都难以做到的镇定、勇敢和乐观(冰心《小桔灯》)。

3.多采的人本性。文本的写作与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捕捉、创造过程交织进行。在这个意义上,文本正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体验创造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存在,是作者理性与感性、情思与形象在瞬间猝然结合的产物。因此,文本的阅读价值需要也只有主体的参与认知才能实现。所以,人本性是语文学科的特性之一。

二、语文学科人文精神内化的实施策略

方法取决于对象的本质规定性。语文学科真切的主体审美体验性、丰富的主体审美想象性、多采的人本性等特性要求人文精神内化需做到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美读,突出语文学科的主体审美体验性。“美读”是感知语文文本的主要方式,是获得审美体验的主要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学生的立体思维,多方面地感知教材,从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进而获得审美体验。“美读”,即有表情地朗读、吟诵课文,读者如文中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抑扬顿挫,吟咏诵读,与作者心灵相通,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理解随之增进,也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就如要读出李白“缘愁似个长”的满头愁、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满江愁、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的满船愁一样有意蕴、有味道,从而让学生走进情感艺术的殿堂。

2.指给学生文本阅读的门径而不是“填鸭”,突出语文学科的审美想象性。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这种愉悦感 是一种自由的舒畅的感受或想象。唐代诗人杜牧《读韩杜集》曾用诗句描述过这种体会:“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他愁苦烦闷之时,吟读杜甫诗韩愈文,渐感舒畅愉悦,这种感受或想象如那美丽的女麻姑,用那柔嫩小手在痒处搔摸一样。语文教学中,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让学生自力品文,驰骋想象,“自求得之”,“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得到美的欣赏,充实自己的经验,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审美想象性是增加语文教学的吸引力的关键之一。

3.文本分析坚持人本理念,体现语文学科多采的人本性。首先,把作品中的人物当人看,而不是某个思想观念的代码。比如对《小橘灯》结尾“我们大家也都好了”中“好”的理解,学生将心比心,只能理解成小姑娘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要让她预言革命胜利后的幸福生活,恐怕有点强人所难。其次,也要把欣赏作品的学生当常人看,而不是全知全能的圣人。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完全投合作者的创作意图,完全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而应尽量让他们准确把握文本的思想内涵,获得个性化的感受和体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我们很容易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热血青年身上找到保尔的影子。新课程强调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让学生自觉地受到优秀文学作品的感化和提升,决不是一厢情愿地把他人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逆反和背叛,从而影响整个汉语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再次,要把文学作品当作满含着人性的精神产品,而不是完全理性化的观念体系。文学欣赏的着眼点应该是人之为人的本性,决不可引导学生用政治、历史、哲学,甚至实用(比如完全从考试的需要出发,肢解作品)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动不动划分人物的阶级成分,界定事件的政治性质,在人物的惯常行为中“提炼”哲理,而应该多发掘作品中的鲜活的人性,用以感染学生,熏陶品格,丰满人性,达到“立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2]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

[3]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5-48.

[4]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8-90.

第9篇

(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中心,融自然、人文和科学为一体的文化。它形成于先秦时期,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和社会、学术背景。如果我们把“百家争鸣”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自觉建构的话,那么“三代”文化和传说中的五帝时代的社会生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等,则可以合理地被看作是这一文化模式建构的价值之源。因为,它不仅渗透和体现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理想,而且作为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诉求预示着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五帝时代既是华夏文明的开创期,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在有关的神话和传说中,圣人崇拜与祖先的智慧、功德相联系,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深层原因。《周礼·冬官考工记》云:“百工之事,皆圣人之所为也。炼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为行陆,作舟以为行水,皆圣人之所为也。”《韩非·五蠹》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木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燧人氏。”《易·系辞下》云:“包牺氏殁,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大下。”史称“伏羲作八卦,结绳而为渔罟”;黄帝、尧、舜“垂衣裳”,“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服牛乘马,引重致远”,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重德意象和人文精神的价值趋向。而依照诸子对上古社会的描述和对圣人的理解,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理想社会和治世之道,进而成为中国人文文化的重要基因。可以说,这种非西方式的“创世神话”,使中国文化不仅呈现出以人为本和向内探求与外在超越相统一的基本特征,而且也是它既不向外在的、超越性的上帝观念致思,也未形成人与神、人与自然,以及“人文”与“神文”和“科学”之间的对立和紧张的深层原因。

如果说五帝时代的文化传说集中体现为融神祗、英雄、祖先为一体的圣人崇拜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而成为文化模式建构的价值之源,那么,殷周之际的制度变革,则无疑为这种文化模式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殷周之际的制度变革,突出地表现在将本来只是根据血缘关系确立父权的宗法制度改造成为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的基本体制。与此相适应,周人则完成了由神到人、由天命神学到人学的根本转变,形成了灿然完备的宗法家族制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德”为核心的礼乐人文文化。然而,平王东迁以后周室衰微,至春秋时代,特别是进入春秋后期社会巨变,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对历史文化的全面反思和价值重建则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庄子·天下》)。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社会异化现象,对社会治乱的深切关注,对以前文明的反思、存有和超越,对人生存状况和命运的终极关怀等许多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的思考,既是“百家争鸣”的实质和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自觉与价值重建的动力机制和学术语境。因此,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等问题,以老子、孔子、墨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既追寻“礼崩乐坏”的根源,又提出了各自的思想主张;既探寻人性的最后根据,又追溯天地的起源和宇宙的本质,从而建构了一个以人为本,融自然、人文和科学为一体的文化结构模式的雏形。而老子、孔子、墨子以下,诸子之学在存统中相互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以道、儒、墨三家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三大传统,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模式早期建构的真正完成。

可以说,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主题,既是“百家争鸣”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自然、人文和科学相统一的文化模式建构的内在机制。

(二)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不惟道、儒、墨三家。老子、孔子、墨子亦非道家、儒家和墨家之创始者。其所以以老子道家、孔子儒家和墨子墨家为代表,完全是因为他们既是原始道家、儒家和墨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主义、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传统的奠基者和开创者。而以其为代表的自然、人文和科学之间的异质互补和交融互动,既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结构模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的本质规定和绵延发展的内在的动力机制。

吕思勉说:“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汉志》说道家之学“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面南之术也。”“清虚以白守,卑弱以自持”,实为道家最要之义。《礼记》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又云:“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其所言者,为君人面南之学可知。而其下文云:“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能不治。”又云:“君子大德不官,大道不器。”此即“清虚以自守”之注脚。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这既深刻揭示了道家思想的本质特征,又表明了道家与儒、墨、名、法诸家之学的内在关联。

史称老子“居周之久,见周之衰”,不仅主张回到结绳而治、小国寡民、民无知无欲、朴素自然的原始状态,而且更以极富历史哲学的慧眼和宏大的宇宙精神视野,省察现实,反思历史,既看到了物极必反、物壮则老、盛极必衰的发展规律,又批判礼乐文明的暂时性和儒家以礼乐教化为核心的内在而超越的道德人文主义的不彻底性;既追溯宇宙人生的最后本质,又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道法自然、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既以自然之道为最高价值追求和目标境界,极力倡导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文明主张,要求人们“见素抱朴”,“返朴归真”,“复归于婴孩”,“比于赤子”,不仅开创了中国文化中的自然主义传统的先河,而且赋予中国文化以博大的自然情怀和精神特质。庄子继承老子思想,更以审美的眼光崇尚自然、本真自由、逍遥的心性人格,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而且为人们提供了最后的安身立命之所,是中华文化绵延发展的内在张力所在。

孔子祖述尧舜、文武,取法三代之礼教,并以周文化的忠实继承者的正统之居,建构了一个以“仁”为本,以“礼”为“文”和纲纪,而注重内在超越的道德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恭己”为古之“为己之学”的内容;“正南面”为古代礼制,二者都属于先王礼教。孔子儒家认为,“天有四时,……无非教也;地载神气,……无非教也”(《礼记·孔子闲居》)。《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曰:“夫圣上事天,教民有尊也;下事地,教民有亲也。”“教”指“礼教”、“教化”之义。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论语·仁里》)但他同时认为“恭己”是“礼制”得以施行的前提和基础。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克己”就是“求诸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论语·仁里》)。“复礼”就是恢复礼制、礼教。正如孔子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化中重礼乐教化和道德内省的人文主义传统的先河。

孔子以下,儒分为三,“内圣之学逐渐发展为以《中庸》、《易传》为代表的宇宙本体论传统和以思、孟为代表的心性论传统”互补、互动的道德人文主义,〔4〕并在宋明理学中得到了统一,获得了新的理论形态。但就其本质而言,儒家所竭力倡导的这种人文主义和西方那种反自然、反神学的人文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它既不排斥超越的层面“天”,也不排斥自然和科学,而主张“为学”与“为道”的统一、“见闻所知”与“德性所知”的统一、“格物致知”与“穷理尽性”的统一。其天道性命思想中虽然具有浓厚的宗教主义色彩,但并不是建立在人格上帝的神秘气氛之中,而表现在个人人格发展的庄严性、超越性和无限性上。儒家以人为本,强调内在超越而非外在超越。可以说,仁学作为儒家学说的核心,代表着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方向,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独特文化价值理想。

墨学源于儒学,但它不仅与儒学相对立,而且与道家思想相异趣,完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学派。《淮南子·要略》说:“墨者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糜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其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别亲疏。”正如唐君毅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书中所说:“墨家薄礼乐,而不废《诗》、《书》。不废《诗》者,取其民间生活之记载。不废《书》者,以其载古代帝王之勤劳务实之事业。最能表示中国古代人之勤劳笃实之精神之古代人物,无如平水土躬稼穑有天下之夏禹。故墨家倡法夏,墨子兼爱所重者,在下察于百姓耳目之实,求所以使人人之得衣食,而裕其生之道。乃不重少数士君子之盛容修饰,弦歌鼓舞之礼乐生活。故墨子精神所重者,在社会经济。”〔5〕其实正如韩愈所说:“儒讥墨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以为孔、墨。”〔6〕如果说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在“百姓日用而不知”,那么墨家的思想核心则主要体现在“百姓日用”方面。当然,儒家所谓“知”,主要还是道德知识、道德本心或天理良知,而不是关于外物的科学知识,而墨家也不仅仅停留在“百姓日用”的层面,而是科学形态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如果说儒家学说是价值论的,那么墨家学说则是事实论的或真理论的。而后期墨家正是继承和发展了墨子思想中的知识论、逻辑学和科学成分,不仅建立了可以与亚氏逻辑和因明学相媲美的形式逻辑体系,而且提出了大量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墨家真正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主义的典型代表。

孔子、老子以后墨家包括名家多受非难,但也不是全盘的否定,如孟子、司马谈、欧阳修等人对于墨家“强本节用”等主张则给予了明确而充分的肯定,不仅认为“有足取焉”,“不可废也”,而且认为“此墨家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其实,儒墨之争主要在政治伦理方面,而对于其中所包含的最有价值和最具特质的知识论和逻辑学思想却很少提出异议,当然也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重视。当然,在正名问题上儒墨两家亦有不同。孔子主张“以名正实”,而墨家则主张“以实正名”,并进而探求正名之则,可以说儒墨两家是同中之异,异中之同。道家不仅主张“无名”、“非言”,而且反对“为学”、求知,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强调超越知识和理性的直觉思维的至上性,并以此作为达致无欲无为而同于“自然”的心灵境界的唯一途径。但这只是就形上本体而言的,在形而下的范围内道家如庄子同样对语言概念和知性思维的功能给予了充分肯定,可以说道家和儒家都是通过内在超越而达到“天人合一”状态的境界之学。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与儒家既有相通之处,但同时又与墨家强调天人、物我、主客对立和外在超越的工具理性与逻辑心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可以说,墨子和后期墨家立足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主张外在超越,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关注外物知识获得的可能与方法,以强烈的工具理性和科学精神,形成了与以孔子儒家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和以老子道家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异质互补的科学主义,而成为支撑中国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并蕴涵着向民主和科学道路上前进的文化基因。

(三)

中国传统文化是富于自然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文化。以道、儒、墨三家之学为代表的自然、人文和科学之间的异质互补和交融互动,从本质上说根源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结构模式,不仅在于它的原创性、丰富性和包容性、互补性,而且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特质。

道、儒、墨三家之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要素和基本模式,首先在于它的原创性、丰富性和包容性、互补性。从学术史的视角来看,春秋以降,学术下移,第一次出现了“殊途百虑”的文化重构的历史机遇,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第一代思想家,不仅对从传说时代到殷周时期的学术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总结,而且以其学术思想的原创性、丰富性和包容性、互补性,熔铸了一个以人为中心,融自然、人文和科学为一体的文化结构模式,从而成为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活水源头”。战国及其以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韩非子·显学》),出现了“道术将为天下裂”的趋势(《庄子·天理》),各种思想相互对立、碰撞、交融、吸收,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诸子之学“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譬犹水火”,但“相灭亦相生也”,显示出学术交融的博大气象。而经过孟子、庄子、公孙龙子、荀子、韩非子等人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则从根本上确立了由孔子、老子、墨子所开创的老学、儒学、墨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基础地位。可以说,直到汉代儒家独尊和佛教中国化以前,以儒、道、墨为代表,融自然、人文和科学为一体的文化结构模式并未改变。正如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所说:“孔老墨之盛,非徒第二期而已,直至此时代之终,其余波及于汉初,犹有鼎足争雄之姿。”从思想内容来看,在这一文化模式中,既包含了对现实的人的心灵与肉体、理想与现实、形上与形下、德性与知识、实践理性与工具理性、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矛盾的揭示和理解,也包含了在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方面的智慧。而这也正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绵延发展的深层原因。

尽管在以后的发展中,他们各自的地位在不断的变化,但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结构模式则以其原创性和全面丰富性而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更不以地位的变化和学派的解体而使其思想消亡。换句话说,这种学派地位的变化固然可以左右其思想的影响力和发展状况,使文化模式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形,但并不能改变中国文化的结构模式、基本精神和文化性质。以墨家为例,秦汉以后几无传人,但其思想多为名家、法家、农家、杂家等其他学派所吸纳,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和重要支点。如果说离开了现实生活的物质层面的支撑,只有儒家日常生活的精神超越和道家的精神自由,那么中国社会的发展无疑是难以想象的。事实上,正是由于有了墨家这种对现实性物质生活的追求和浸润,才有了向外探求的欲望和冲动,也才有了中国古代科学特别是技术的长足进步和发展,也才使儒家和道家的超越性追求有了现实性的基础。反过来看,道家与儒家对于超越性人格理想的无限追求又在一定意义上抑制了人的现实性物质欲望的膨胀,甚至抑制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墨学在晚清及其近代的复兴,正说明了它的不可或缺性。当人们为“李约瑟难题”而费劲思量的时候,或者在苦苦探寻墨家中衰原因的时候,或者为西晋学者鲁胜的呼吁无人响应而扼腕叹惜的时候,却很少有人将墨家学派与墨家思想区别开来。事实上,随着秦的统一,文化整合以成定势,特别是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文化整合以来,作为墨家思想内核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已融入文化传统之中,并作为基本的出发点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当然,这种学派地位的结构性变化,不仅从客观上抑制了墨学的发展,而且也抑制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许这正是中国古代技术发达而科学相对落后的深层原因。可以说,中华民族在近代的失落,正是由于发展中的这种片面性所造成的严重恶果。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既是深刻的,也是耐人寻味的。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