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2: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适送别董大的诗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董大说:“高兄,我要走了,这里我能遇上你这样的朋友是我的运气。在我的路上不知道会不会遇到你这样的知心朋友。”
高适说:“你不要发愁以后的路上没有知心朋友,天下谁不认识你呢?”其时我做你的知心朋友是我的荣誉。”
董大说:“其实我和你当知心朋友是我的荣誉。能跟你这么伟大的诗人在一起也还是我的荣誉高兄我走了之后,你不要在熬夜做诗,人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董大说完拿出琴为高适弹出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董大弹完乐曲骑着马走开了。高适擦干腮边的泪水,写出了和董大送别的一首诗: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关键词:唐代 送别诗 风格 魅力
1 送别诗产生的原因
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反映出古代交通不便,音信难通的客观实际。唐代,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辽阔,国内外交流频繁,流动人口多,人们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有时便终生无法相见。因此,“离别”成为了人生中最令人心碎伤感之事,送别诗成为了唐诗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春花烂漫时节,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他目送载着孟浩然的孤帆远去,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留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表达出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夜雨迷蒙的吴地,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和离别的愁绪。诗人王昌龄在清晨送别朋友辛渐北归,只有自己还要孤寂地留在楚山之中。但是,辛渐啊,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的情况时,你只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行了。表达了诗人晶亮纯洁、清澈无瑕、澄空见底高尚品格和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2 送别诗的种类
2.1 亲人离别
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池。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从柳州(今广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去,柳宗元写了这首诗送别。柳宗元因十余年来生活充满坎坷,历尽艰辛和磨难,而成“零落残魂”,此时,与自己再贬柳州时一同前往的从弟柳宗直病逝,柳宗一也即将离开柳州,怎不令人黯然神伤。在送兄弟柳宗一到越江边时,二人纷纷落泪,依依不舍。感情深沉浓烈,感人至深。
2.2 赴任迁谪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的朋友杜少府要从长安远赴四川上任。人在长安,举目千里外的四川,无限依依,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为求官漂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但真正的知己,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因此,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儿女情长般挥泪告别啊!表达出王勃面对离别,胸襟豁达;面对朋友,情真意挚。
2.3 落第归隐
如孟浩然《留别王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人扉。”孟浩然40岁进京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时写给王维的。诗人孟浩然向王维吐露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全诗在怨怼的基调中,折射着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2.4 志同为友
如李白和杜甫,他们是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生活在唐朝由全盛到逐步衰退的时期,人生坎坷,生活颠沛流离,在追寻人生理想的道路上,二人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四月于洛阳相遇,并同往开封、商丘游历,次年他们又同游山东,结下真厚友谊。但此后他们再也没有相见。杜甫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诗,表达了他对李白的挂念和对李白遭诬受害的同情。李白写有《沙丘城下寄杜甫》,写出由于杜甫不在身边同游,自己歌兴不起、酒兴不再,表达出李白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像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3 送别诗的主题
3.1 伤离别
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朋友要从长安道四川上任,王勃长安遥望蜀川,迷蒙的风雨遮住了视线,间接表现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3.2 宽对方
如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出朋友间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像近邻一样,对朋友的宽慰之意毕现。
3.3 祝前路
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请朋友再喝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不会碰到知己了。其中包含了诗人对友人前路珍重、平安等诸多祝愿。
3.4 忧前途
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春江渺茫,那担心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处所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3.5 明心志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在送别感伤之中,表达出自己高洁的品格,孤傲的坚强性格。
3.6 励志向
如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充满信心和力量地激励朋友去奋斗、去拼搏,终会有名满天下的那一刻。
3.7 赴天涯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君向潇湘我向秦。”诗人北向长安,朋友南向潇湘,各自行程,各向天涯。
4 送别诗的艺术特征
4.1 直抒胸臆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两句描写落日时分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后两句直抒肺腑之言,诗人没有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4.2 借景抒情
如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首联,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颔联和颈联,李白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朋友,朋友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表达出对朋友深切的不舍之情。尾联,李白和朋友挥手告别,连那马匹仿佛也懂得主人心情,在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4.3 使用修辞
如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末句用一孤舟比喻身为逐臣、漂泊远去的友人。
4.4 虚实结合
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第三联,诗人由眼前的“日斜江上孤帆影”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所去之地湖南应是“草绿湖南万里情”。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
送别诗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内容丰富,主旨鲜明、艺术表现力强,用语浅近,不事雕琢,彰显出唐代送别诗独特的风格和文学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怡.李白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2]费洪根.中国古代送别诗的分类[J].东疆学刊,2003(09)
[3]许智银.唐代送别诗的自然意象[J].贵州社会科学,2009(04)
[4]王慧敏.唐前送别诗的演进历程[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1.立足现状,突出小学诗歌教学作用
在当前的小学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诗歌素养,或者为了应付考试,将诗歌教学简化,只是简单的让学生读写背诵,忽视小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表面上看来,学生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实际上学习诗歌的学习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他们可能只记住了词句和老师讲解的译文,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其中的内容,教师这种为了考试而教学方法,将诗歌学习本末倒置,可以说是“买椟还珠”。这种现象在小学诗歌教学中并不少见,甚至大部分的教师仍在采用这些教学方法,长此以往,将影响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朗读在小学生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小学生理解课文最有效的途径,诗歌朗读也是如此。朗读诗歌不仅可以从听觉上使小学生产生共鸣,也可以帮助小学生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让他们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理解及使用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艺术创造力。因此,朗读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诗歌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2.注重方式,提升小学诗歌朗读能力
诗歌讲求韵律、节奏,非常适合朗读。小学生在进行诗歌学习时,可以通过诗歌朗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理解了诗歌所要表达的内容,学习起来自然更加容易。但是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单调的朗读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应适当改进朗读方法,提高小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兴趣。
2.1范读
诗歌年代久远,诗歌中某些字可能是多音字或者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读音的不同将会影响小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所以教师首先应对诗歌进行范读,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以杜甫《春夜喜雨》为例,此诗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重”应为“zhong”而非“chong”,词句是要表现春雨过后花儿沉甸甸、娇艳欲滴的状态,若是念“chong”则表现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2.2领会节奏
诗歌的节奏感非常强,所以在进行诗歌朗读时要特别注意节奏。以高适的《别董大》为例,此诗为送别诗,但是却打破了送别诗的悲情,诗歌通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现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也凸显出作者的豪迈情怀。因此在对此诗进行朗读时,应体现出作者的豪情壮志。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诗歌节奏的把握,这样一来,小学生在进行诗歌朗读时就更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3理解诗歌的内容
朗读好诗歌的前提是理解诗歌的内容,朗读与内容理解相辅相成,朗读可以加深小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但是要朗读好,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也必不可少。以王昌龄的《出塞》为例,《出塞》是著名的边塞诗,诗歌表现了诗人希望尽早平息战乱,使人们过上安定生活的心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将平息战乱的希望寄托在有能力、英勇的将军,只要有英勇善战的将军在,就有平息战乱的希望。整首诗悲壮但不凄凉,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的进行诗歌朗读。
2.4展现诗歌中表现的艺术美
诗歌是一门艺术,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诗歌教学时,要特别注意从语言、意境以及情感上体现诗歌的美,可以体会到诗歌的美,更加喜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下面从语言、意境及情感三方面对诗歌的艺术美做出说明。
关键词: 赠别诗 意象 思想感情
诗歌侧重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离别,极有可能永不再见面,离别这种特殊的情境,往往给人们的心灵以巨大的触动和震撼,以往的和现实的种种复杂的社会体验和人生感悟也会在此时被激发和集中起来。因此,诗人十分重视这难舍的时刻。为了永久地记住这难忘的日子,诗人们总是赋诗赠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赠别诗。
赠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赠别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早在文学形成之初就已出现,如《诗经・卫风・燕》就写了卫君送别女弟远嫁的情景。其中“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读来让人忧伤。
赠别诗不仅仅是作者一时感情的表现,也不仅仅记录着远行之人或送别之人的人生与命运特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深深地刻上了时代和社会的痕迹。历代诗人为更好地表情达意,常使用一些意象,通过意象组合,来传递感情。
所谓意象,就是诗中的艺术形象,它是经过诗人审美再创造的,渗透了主观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纵观历代赠别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常常选用以下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不同的情感。
月是诗人们常用的一个意象。月亮的圆缺,象征了亲人的聚散,而不同的月亮,不同的月色,也给人不同的感受。“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秋天的月色,寒冷的风,渲染秋色,制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现了不忍分别的心理。“乱烟笼碧透,飞月向南端。”(王勃,《江亭夜月送别》)月在飞,说明时间很快过去,表明话别时间之久,写出了依依不舍之情。“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王昌龄,《送郭司仓》)借眼前景色,抒发深厚情谊,贴切自然,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别离的时分怎能少了酒,因而酒作为一种意象,在历代赠别诗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范云,《送别》)酒还没喝,早已是泪流满面了,何等悲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柳恽,《临行与故游夜别》)酒已喝尽,再相聚却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日子,增强了伤感的调子。“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李白,《广陵赠别》)到底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借以销愁的酒用玉瓶装着,不再有伤感痕迹,表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性格。“惜别添壶酒,临歧赠马鞭。”(岑参,《送杨子》)写出了朋友之间情浓似酒的特点。
有酒就容易醉,在赠别诗中,诗人也常以酒醉为意象入诗。“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王昌龄,《重别李评事》)表面写送行欢宴,实则蕴含着惜别的痛苦。“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得相聚,所以今日非尽醉不足以销愁。“枕上未醒秦地酒,舟前已见陕人家。”(韩,《送客水路归陕》)酒还没醒,客已到家,真是送到家了,没有半点伤感的情调。
离别总有一些不舍,这就注定了泪也成了赠别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只有泪可出,列复情可吐。”(佚名,《丁督护歌》)情人不忍分别,可说什么呢?除了流泪,再也无话说。确实是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杜甫,《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离别之情写得感伤凄惨,悲怆动人。“一曲离歌两行泪,更知何地再逢君。”(韦庄,《咧萁上别李秀才》)分别时的悲伤,以离歌催人泪下,表达了深厚的情谊。“泪眼无穷似梅雨,一番匀了一番多。”(苏轼,《席上代人赠别》)多少的泪,一阵少一阵多,分别时的伤感,自然流出。
赠别诗中还有许多意象,如风雨,也是历代诗人爱用的,风雨可以衬托环境,也可以寄托情感。这时的风雨有了感受,不再是冷冰冰的自然界的风雨了。如:“风雨好东西,一隔顿万里。”(鲍照,《赠傅都曹别》)“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范云,《送沈记室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柳恽,《临行与故游夜别》)“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庚信,《别宋常侍》)“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王昌龄,《送魏二》)
云的漂泊无依,给了诗人不尽的想象,作为一种意象,云在赠别诗中经常出现。“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佚名,《李少卿与苏武诗》)“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应`,《别诗》)“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鲍照,《赠傅都曹别》)“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汉代以来,诗人还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无名氏,《送别》)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另外,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常用一些有感彩的词,如“寒”、“孤”、“秋”等来修饰自己选取的意象。“芸斋淅淅掩霜寒,别酒青灯语夜阑。”“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同作逐客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些意象的选取,很自然地就把诗人离别时寂寞、凄苦、孤独无助的心情写出来。
自古以来,人们为了心中的某种情感,远道而来,或觥筹交错,饮酒赋诗;或两情依依,互诉衷肠;或曲水流觞,畅叙幽情;或高山流水,一唱一和。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诗歌中表现“离别”主题的名篇佳作似乎远远多于表现相聚的,即使像《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这样的表现文人聚会盛况的传世名篇,也难免发出“死生亦大”“盛宴难再”的感慨。究其原因,大概是“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的伤感更能触动诗人脆弱的心弦,更能激发诗人敏感的诗情,也更能让诗人感悟人生的聚少离多、命途多变。具体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离别”的情绪的呢?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浓重的环境渲染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即情语。”(《人间词话》)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主要特征,在诗歌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尽管范仲淹说过人应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诗人往往是唯心的、主观的,他们认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们认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他们认为“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他们认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等,情感是他们看待事物的主体,一切客观的存在是服务于情感的,所以景物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是作者感情的先行者,是抒发感情的载体。古道边的依依杨柳,吹拂着不忍离去的戍子之心;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是汪伦对李白的友谊;客舍外青青的柳色,是王维对朋友的依依惜别;长亭外一声声凄切鸣叫的寒蝉,让柳永的心更添几分惆怅……
二、细腻的情感刻画
浓重的环境描写只是为了渲染一种气氛,而这类诗歌的主题在于抒发“离别”的情感,离别的情感又体现在不同的细节中。慈母把对爱子的“意恐迟迟归”寄托在“临行密密缝”(贾岛《游子吟》)中,李白用“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表达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而王维则通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来表达对友人的无限关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柳永与恋人别离时的缠绵悱恻、欲说不能,而高适则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的豪迈,掩盖了许多离别的忧伤,给远行的朋友以极大的鼓舞与勉励。
三、典型的意象选取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设,选取典型的意象来抒情,这样不仅显得意境优美,感情含蓄,而且情景交融、心物合一,境界自出。王国维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间词话》)清王夫之《萱斋诗话》中曰:“情景名曰二,而实不可离。”就“离别”这一主题的诗歌中,大致会用以下的意象。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都有此种含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休憩或饯别送行。北周文学家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说:“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作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而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长亭送别”片段则将这一意象的内涵推至一个高峰。
3.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诗法家数》)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尽管他们“都门帐饮无绪”,但送别的酒是少不了的。在中国历史上,与酒结下不解之缘的更为突出的则是李白,他说:“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金陵酒肆留别》)“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而在《客中行》中则更为洒脱:“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酒成了离别的佐料。
四、鲜明的衬托对比
柳永在《雨霖铃》中写道:“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是写词人与他心爱的人离别之后,乘舟而去,消失于苍茫的海雾之中,境界宽阔,然而词人并没有因此而有“海阔任鱼游”的逍遥感,越走越远,反而越感孤独无依、与情人相见越是遥遥无期、前途越来越渺茫无望。这种境界与心境的强烈对比,还体现在其它一些诗歌中,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柳永《雨霖铃》中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李商隐《夜雨寄北》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既包含着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着时间的回环对比,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令人荡气回肠。
关键词:民族音乐;美学意义
音乐语言并不是我们一般所听到的语言,它是由声音、表达的情感组成的一种感性语言。中华民族上下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音乐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沉淀而来。人们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赞颂祖国山河的壮观,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对春夏秋冬变化的感慨等,从而提高人的自身修养并且陶冶情操。它不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还具有表现中国人传统美德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愿望。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点来看民族音乐语言中蕴含的美学意义。
一、题目美
传统的民族乐器有二胡、琵琶,它们都是民间大多数人都会的音乐器材。白居易诗句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可以看出琵琶早在唐代就是人们不可缺少的音乐器材之一,生动的描绘了一个弹琵琶的女子害羞的样子、以及缓慢出现的情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说明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最直接的表现方式,音乐不但可以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也可以描绘不同的场景,用来呈现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就是音乐的内涵。
中国的文人居士总是言简意赅,一词一字就可以表达出一个境界。音乐的题目更是要求能够用最简单的文字将其内容诠释清楚,民族音乐中的标题就属于简单易懂,直接就阐述了音乐的思想内容。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哀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它的每一句都是诗意的画境,全部是由景色构成,每一句都引发人无尽的想象,通过枯、昏、古、西、瘦六个字抒发了作者的无限哀思,用映衬的手法突出了他内心的感受。
二、内容美
民族音乐的乐曲一般都是由作家自己的感情而定的,就像是诗人做的诗一样,每一首乐曲都含有不同的情感,由于创作的人的不同,它们表达的情感就各不相同,有可能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或许仕途不顺,或许情感受挫,将自己的感情用旋律来诠释,通过音乐来抒发,这就是诗词中的内容美。
《水调歌头》出自伟大的宋代诗人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曲中不但描绘出对事情的豁达,还有对不如意的乐观,种种情感交织最后诠释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14个字就将自己的现状表达得无比的清晰,从这一句就能想象出作者当时她的生活状态,能够理解她的愁是一种无尽的愁。她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但是表现力丰富,抒发了她的忧郁情怀。《别董大》是出自唐代诗人高适写的一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的景,在荒寒壮阔的环境中诗人送别自己没有找到伯乐的朋友,最后两句是自己朋友的遭遇表示感慨,但是又一扫幽怨,豪气冲天。
中国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往往是声情并茂,婉转含蓄,并且有一定的忧郁气质,把一切的生活情感挥洒得酣畅淋漓。
三、情态美
民族音乐不单单是内容丰富,而且情态也是相当的美,杨万里的《小池》就将动与静完美的结合,蜻蜓立于出淤泥而不染的小荷之上的唯美画卷;《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用两句诗就概扩了西湖周围的风景,雨茫茫,似有似无,非常的美好,再利用西施的美比喻西湖的美,美得天然不雕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的代表作《桃花源记》,故事情节生动,跌宕起伏,渔人不经意的闯入世外桃源,到后来不复得路,用细致的语言讲述了世外桃源内的人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和对世俗的不知,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在思想上为自己建立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好环境。
四、思想美
思想美,在中国古代就能够体现出来。儒家思想“仁爱”就表现出中国的民族音乐的思想美,中国的古人就追求宁静而致远,静是中国文人在音乐创作中,追求闲淡、自然的美学意境,在静中体现出平和的心态,深远的追求。《梅花三弄》就能够体现出思想美的境界,主题鲜明,优美的音色,动人的旋律,文字优美,对梅花的品质进行赞美。
总结
在广阔的天之中,一切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音乐是一种最能够传递情感的交流方式,不一定要懂得全部的语言,单是通过音乐的旋律就可以听出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这些来源于生活的民族性音乐,情感丰富而真实,音乐语言会教会我们如何欣赏世界的美丽。
参考文献:
[1]王鑫. 浅谈民族音乐语言中蕴含的美学意义[J]. 黄河之声,2011.
[2]江伟. 试析音乐语言的语义学意义及美学意义[J]. 大众文艺,2010.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2、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一、“融会贯通”,对学生进行以作家为中心的发散思维的培养
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既独立于天地,又彼此间千丝万缕,浑然一体。新课标主张各学科间整合、兼容,教师应当深入浅出地对语文课文进行挖掘,发挥同类课文的集体优势和整体功能,尤其是选作教材里的同一诗人、作家的几篇作品更应该加强内在联系,只要教师多指导、点拨,能够与学生一起搜集、整理、感悟,搞优质教育教学,就能拓宽学生知识深度和广度,培养其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我们教师爱生活,爱诗,课堂才会有生活,有诗,我们的学生才能体会到语文的美,学习的美,生活的美。
诗词文中深层次的问题学生一时理解不了,我认为不必太在意,不必花更多的时间。因为有些诗句、文章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来阅读。只要学生能够朗读、背诵下来,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算成功了。教育专家袁行霈说:“中国古代对诗歌艺术的把握,不重细密的分析,而重整体品鉴;把握的方式是直观的、印象的、顿悟的。”
学过同一个诗人、作家的诗句、文章可以客串起来,做一个整体了解。譬如,谈到陶渊明,他是对情有独钟,有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晋陶源明独爱菊”一句作证,更有他自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生动真切地写照。陶渊明偏爱与他的性格有关;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到他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他有二大爱好: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独不喜欢做官,并不是他对官不感兴趣,而是因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他辞官回家,过着隐士的生活。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只要“衣沾不足惜,但使愿不违”就算真正生活过一回了。他这样享受田园生活,其实日子过得相当凄惨,“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虽然读书常使他“欣然忘食”,写诗让他“颇示己志,忘怀得失”,然而没有酒喝,对于一个酷爱酒的诗人来说,就意味着没有灵感,就等于被判了生活徒刑。他只好把自己请进一个人间天堂――“世外桃源”了,这恐怕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同社会。让我们循着那个渔人的足迹去探望一下那个人间天堂吧:“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并且还特别想要去品尝―下那些热情好客的村中人准备好的美酒。
孟子说得好:“知人论世”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课本涉及到的重要诗人、词人、作家均可以如法炮制。
二、按古诗文所歌咏的事物、描写的对象,文章题材、表现主题等进行归纳教学和复习
教材中有许多表达深厚友情的送别名句和积极向上、蕴含深刻哲理的佳句。我们若能像串联珍珠一样把它们辑录在一起,细细地加以咀嚼、玩味,一定会是妙趣横生、美不胜收,让人胸宽气爽、精神倍增的。表达友情的古诗词名句就可以信手拈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过故人庄》)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等等。
三、采用比较、对照阅读,可以提高学生欣赏古诗词文的品味
我们可以根据王国维谈“意境”的有关论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据此设计训练题目,自我检验我们的理解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等应算是无我之境;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等是有我之境也。
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古诗中写“愁”的绝唱。而古人写“愁”的名句真可谓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例如,同样是说“愁”,岑参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就有些壮观、美丽的意味;白居易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让多少悲剧人生同命相怜,潸然泪下;而辛弃疾有时的感觉很勉强:“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同样是抒情的圣手,言“愁”的巨匠,李白、李煜、李清照的风格就迥然不同。
诗仙李白愁苦中不失浪漫、豪放,“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苦中找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足见人生道路之艰难,然徘徊之中不坠志,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谢眺楼上,他“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仍是烦忧不断,却想的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即便是在“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时候也不忘记“呼儿将出换美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煜是南唐的帝王,后来沦为宋朝的阶下囚,巨大的失落感无以复加,简直愁魔缠身,奈何不得,怪不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真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那种“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日子是永远不会而来了。
而一向自傲的李清照红颜已老,国耻家恨,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刑先流”的境地,她愁得痛心,愁得真切,愁得细腻。那生命中再也不能承受的苦痛,尽管是在春光尚好的日子中,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苦难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晚景凄凉,读者就只好去想象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因为愁成了家常便饭,于是女词人落得个“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关键词:古诗教学;传统文化;结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