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3 11:22: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第1篇

关键词 :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的通过教师的教学,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践技能, 增强学生对于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能力,并且建立起学生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习惯,让信息技术真正的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通过对他们传授用信息技术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们把这种能力应用到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去,逐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普遍采取的方法

(一)合理运用任务驱动模式,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适当的穿插一些任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增强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

学生为了相应的任务,就会自主地对任务进行分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分析之后,学生就会想办法搜集一些对于完成任务有帮助的信息,在计算机课堂上,能利用的自然就是计算机,这就增强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发挥的越来越明显,从而使得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演示、实践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突出演示与实践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对难点和重点进行必要的演示, 在演示中,通过教学软件,使得每一位同学都能看到教师的演示,演示实践要设置的相对合理,不可过长,过长的演示时间会使得学生产生精神不集中的情况,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同时也不可过短,过短的演示时间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使得所教内容在不能很好地在学生脑海里形成影像。在讲解完毕之时,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实践时间,在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在课堂最后中,要对这些集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大大增强,也可以使得他们能够更深刻的领悟教学内容,达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三)分组学习

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中,学生可以通过互相讨论来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 这样有助于提示学生的团队协作的能力,同时在这种分组模式中,单个学生个体很容易受到组内其他同学的感染,对于自己负责的模块也会相应地努力完成,采取这种方法会增强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度强化,会对学习结果产生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专业技能与更新教育关观念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教学中,对于我们的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考验,在做教学中,要不断地学习专业技能,只有专业技能提高了,我们在教学中才能更好地辅导学生。

(二)信息技术教学要采取分层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学生的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对于知识的理解,势必会造成学生对于教师的所交内容的认识产生便宜, 我们这个时候就是产品分层的教学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针对不能层级的学生合理的安排所教内容,避免两极分化使得学生差异厌烦学习。

(三)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主要的一个方面的作用就是培养了学生通过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发现学生对于当次所教内容理解比较到位的时候, 可以适当地在课程最后对一些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进行拓展教学,这种拓展教学,往往也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拓展教学的最后,布置一些任务,让同学通过课后来完成,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学习得以连贯下去,增强在课上所学知识的记忆,使知识能够形成一个链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四)信息技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性,一切的活动与任务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来展开的, 一旦忽略了这个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一定就会出现从原来的“人灌”变成的“机灌,这样就必然会降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会对所学知识产生厌恶情绪,破坏教学效果。

(四)信息技术教学课采用学生辅导学生,减轻教师辅导压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绝大部分都是在机房当中来进行学习,在人手一台电脑的学习时,当布置了相对较为困难的任务时过后,学生的问题都会很多,有时候教师可能不会每个同学都能辅导到,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同学的问题没有及时进行解答,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多多观察,找出那些在课堂上学的比较出色的同学在此进行一下强化练习,让他们协助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这样做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一方面也使得同学的问题解决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加强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领域已经开始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完成较为复杂的工作,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程度逐步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势必会遇到一些问题与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师,在摸索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并通过不断地研究,使得自己的教学模式得以改善,教育效率最大化。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推荐素质教育的任务,我们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相对于其它早些就已经存在的学科,信息技术学科出现的比较晚,可供借鉴的经验比较少,我们这些处在一线的教师,只能通过不断地研究与创新,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路子来。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把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目前我国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刚刚起步,不少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还未能普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了缩短差距,迅速普及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许多学者和专家都在研究和探索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呢?

1.基本特点

1.1 新生性。信息技术不仅体现在从无到有,即使是已有的学习内容,如文字的录入与排版,也是以较快的速度在更新。可以肯定,今后本学科定有许多新内容出现。

1.2 工具性。如同识字和四则运算一样,计算机的基本运用能力将成为每个人工作的基本必备工具。

1.3 技术性。《计算机》课偏重于理论性,而《信息技术》课则偏重于技术的应用,当然是在一定层次的理论基础上的技术。这也是当今知识经济在IT行业充分体现的原因所在。

1.4 应用性。不论是在高层次,如军事、气象、经济方面,还是在中学生的学习,或是在日常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教学可以联系实际。以上是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特点,也是我们教师在选择、应用和创造教学法时,关于学科特点方面的主要理论依据。

2.优化课堂教学

当学生有了兴趣之后,我们必然要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做大量的工作,让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完美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相长。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走进中学的课堂时间还不是很长,它作为一门新的课程有其特色。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与应用信息的能力。那教师如何去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呢?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跟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有所区别,采用具有本门学科特色的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精心设计教学,优化课堂教学。如,《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这部分内容属于信息技术中的理论课程比较枯燥,我们更应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教学时可附上图片和文字说明,用准确恰当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专业的语言生活化,让学生能够以较为愉快地心情去接受这些"枯燥"的电脑知识。

3.用任务驱动学生学习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如何设计、构思"任务"尤为重要。在教学任务的驱动下,通常采用对比法来增强教学内容的联系,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各种软件的使用方法有很多的共性,大部分的软件菜单项有很多是相通的。在Office办公软件的中,这种共性则显得更为突出。对于不同的软件,我们可以给学生以不同的任务,通过对比让学生学到东西,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4.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同学之间可相互探讨、相互研究、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灵活新颖,教师千万不要低估了学生们的能力,往往他们的思维会让你意想不到,能够让你耳目一新。我在上课时,经常挑出几个学习比较出色的学生,和我一起辅导其他的学生。这样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并且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得到新的启发,效果很好,有利于课堂的教学。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角度和形式的立体性,教会学生全面多角度地看待事物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角度和形式的立体性进行写作课的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增设疑问,巧设悬念,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写作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计算机能进行动态演示,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利用现代信息真实的直观体验性,将需要的素材积累保存并及时运用

利用现代信息形象直观、过程直观和结果的直观,给予学生有效的刺激。在观察开花的过程和毛毛虫蛹化成蝴蝶的过程时,传统的观察展示就没有快放过程的录像有效。学生眼耳并用,视听同步,加知和理解事物的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兴趣盎然的时候就能自然而然地把过程完整地描写下来。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多视角多形式的立体冲击下,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思维的广度更加拓展,遇到平时在生活中自己理解的现象也更加深刻。这些素材最后自然地融入学生思维中,在阐述写作中的事例时就更加深刻和深入。

第3篇

1.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日常教学中某些教师上课铃响过后,因手头任务还没有完成或其他事情拖延导致很晚才进入计算机教室;或者上课时,才发现有的学生机器出了问题,又要忙着先解决计算机故障,或正在上课时,被领导或同事打电话喊走帮忙维护计算机,这些行为都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影响课堂正常教学。解决策略:教师应事先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提前2~3分钟进教室,让学生有过渡时间做好上课准备,教师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和部分学生沟通。这样上课铃响后,学生才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也只有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会轻松、灵活、高效。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前有很多工作需要准备:①机房计算机和教学需用软件的准备。②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准备。教师只有对教学资源准备充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有针对性。③对上课学生准备,教师对学生要有充分准备,这样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点面结合、轻重有别,因材施教,教学效率才会高。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具有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活力的重要方法。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也一样,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手段,构建理想课堂。如讲解有关于计算机的Word文件知识时,教师要耐心为学生讲解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讲解Word文档中工具栏的使用方法等。课堂中,有一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机素养,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帮助计算机基础不扎实的学生,让学生体验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就感,使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快速提高,激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

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中,有问题才会及时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分析学生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好“度”,营造和谐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在和谐中诠释教学,让学生在和谐中建构知识,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不断提升教师魅力,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4.加强知识的整体化、系统化、条理化

传统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首先,备课中,没有从整体教材或者总体课程出发,直接进入教材各个章节,即边讲边备课,这样,学生对课程教材根本没有立体结构感;其次,教师在初中教学中进行的备课对其教学方法产生一定影响,对知识零散的讲解使初中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能完全依靠方法完成。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不好,学生对近期知识掌握较好,而对学过时间较长的知识则逐渐遗忘。这显然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加以重视,将知识整体化、系统化、条理化。如学习FrontPage,可设计一节网站制作课,对以前所学网络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延伸。过去的经验和相关研究证明,在相对有序的结构中提取相对有序的知识,必然是迅速而准确的。显而易见,如果一个学生的知识结构具备整体化、系统化、条理化的特点,那么他的知识就会更具备可利用性,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及时准确地提取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建立起有效的知识结构,使知识条块化、网络化、链条化。如学习Excel图表时,结合数学学科中的统计人口实例教学等。

5.运用游戏教学,优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好玩中学到信息技术技能

所谓游戏教学,指在教学中以游戏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练,以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比如:信息技术基础课教学中,巧用“警察抓小偷”、“太空大战”等富有情趣的闯关游戏,可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由于游戏中都设置了由易到难多个关口,学生每闯过一关,心中就多一份成就感,他们在忘情的“玩”中不知不觉地熟练了指法,熟知了换挡键、退格键、功能键等多个键的功能与操作。

6.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最稳定的素质。许多事例表明:不同习惯是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好习惯是开启成功大门的要素,而坏习惯则会导向失败的歧途。因此,学习中要时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平时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习惯。如Flas制作中,添加形状补间动画的时候,学生往往由于动作补间动画制作的习惯,常常右键添加补间动画。这样会导致学生发现错误时,很难把操作改成形状补间,甚至有时候还要重新操作整个Flash题。这里我要求学生一律在属性面板中修改,同时我将Flash的大部分知识都归结到属性中,培养学生使用属性面板的习惯。在Excel表格中做函数法时,要养成四步骤习惯:第一步放位置,第二步选择函数,第三步选择区域,第四步确定回车。培养这一习惯的目的是防止学生计算时把不该计算的部分数据计算进去。如统计成绩时学生往往求平均分的时候将总分也一起加进去。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237-01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信息技术课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目前的涵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

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对于21世纪的学生来讲,我们应努力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

1、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或者通过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信息分析的能力。能够将获取到的丰富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信息利用的能力。利用所掌握的信息,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二、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有的内容需要机械重复地训练,有的内容枯燥无味难度大,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慢慢降下来。根据最新高效课堂的理论,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利用中学生喜爱游戏这一特点,在鼠标练习中,我让学生玩WINDOWS XP自带的扫雷和接龙游戏,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在游戏中学习,尽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

第5篇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学探究

引言

核心素养的观点是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被提出的,它把育人作为重要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新的面貌和新的契机[1]。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过渡阶段,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基于信息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也备受人们重视。因此,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从多个层面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走入信息化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创设课堂学习情境,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除了注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还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一些与信息技术课程无关的活动,这严重地忽视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创设信息技术学习情境,将信息技术知识与信息素养渗透在一起,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2]。例如,《表格规划与修饰》一课是学生继续学习数据统计及图表的基础,关系到学生对数据的统计、处理以及分析工作,是学好数据处理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可以接受新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首先,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引入角色扮演情境:作为超市经理的每个同学,你们超市要招聘市场统计分析员,小明和小红共同应聘,他们要完成考题,制作一份“超市商品库存”表。请你们发挥小小超市经理的作用,仔细观察并分析两张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进入角色扮演的情境中,十分活跃,开始积极地观察表格,很快就找出了两份表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记录商品的属性相同;不同点是,其中小明的表格是将所有的商品信息储存在同一张工作表中;而小红是储存在同一个工作簿中的不同工作表中,同时,单元格有颜色,并且大小统一。然后,教师又请学生回答,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会选择哪一个人作为超市的分析统计员?原因是什么?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表格的规划与修饰。在本节课中,创设角色扮演的学习情境,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全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视觉,从而引起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这样的情景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养成获取信息的意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从小学信息技术知识的简单化、具体化开始向抽象化、复杂化延伸,如果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策略,不仅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还会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教学目标不能按时完成。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结合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新型的教学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信息化的课堂环境[3]。例如,在教学《信息与信息社会》一课时,虽然学生对“信息”这个词耳熟能详,但是,对具体的“什么是信息”这种问题,学生就说不清楚了。为了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信息的本质特征,从感性上去认识信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信息与信息社会联系起来,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首先,在课程开始,教师可以直接问学生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很难回答出来。于是,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多媒体图片和录像,如古代烽火台信息传递、报纸新闻摘选、电视宣传广告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信息更为具体的概念。其次,教师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曾经获取过的信息,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信息的具体性,从而总结出信息的概念。最后,教师不断播放多媒体课件,请学生欣赏图片和视频,进而总结出信息的一些基本特征。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全面渗透信息素养,从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视频入手,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所观所感,引出信息的概念以及信息的基本特征,不仅让学生直观地掌握了课程学习的重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初中信息技术开展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例如,在教学《表格的修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布置难度不同的任务,在师生、生生合作交流中缩小不同学生层次之间的差距,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在课程开始,教师先设置低层闯关任务:为了了解中学生的消费情况,教师设计了一张“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问卷”,并统计了数据。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对“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统计表”的设计是否合理,应当怎样修改。之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进行讨论。学生积极地进行实践,讨论学习,互帮互助,优势互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然后,基于低层闯关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师又增加难度,设置中层的闯关任务:在一张工作表中帮助教师修饰本张工作表,做到清晰、美观。在这次任务中,教师可以先请学生联系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独立完成操作,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的能力。最后,请组内同学之间交流自己的完成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不仅能引导学生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的乐趣,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形成相对稳定的思维方法,养成思考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结语

第6篇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初中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课程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且被广大学生及教师越来越重视。在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有效策略及方式积极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使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更好提高。本文就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有效策略

在现代初中教学阶段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门课程,并且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今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当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并且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途径及方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水平及质量,从而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进行更好培养,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一步发展。

1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重要作用及意义分析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在这种大形势下信息收集、加工以及处理均与信息技术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信息技术在社会上很多方面均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所以,在当前各个教学阶段信息技术教学均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学生今后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通过对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可使学生更好适应于今后学习及工作,对学生今后发展十分有利。因此,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当前教学大纲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具有十分明确的要求。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学习压力并不是非常大,并且其理解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该时期对学生实施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十分适合,同时也是十分关键的阶段,可使学生在原本基础上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更深入学习及掌握。所以,在当前初中教学阶段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1]。

2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策略分析

2.1积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学生作为主体,将实践操作作为核心内容,将学生兴趣的培养作为出发点,对教学结构进行创造性设计,对于学生内在潜力应当进行充分挖掘,使学生能够对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计算机发展历史、发展最新动态以及相关计算机网络知识向学生进行介绍,从而使学生能够对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得到最大程度了解,使学生能够具备较强求知欲。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真正提高,可适当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另外,有些学生可能对于课本中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学习过,相对而言比较熟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感觉比较乏味,所以除课本中知识之外,教师可适当向学生讲解一些课外知识,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有效提升。

2.2合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在当前各个科目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方法均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目的为使学生在合理情境中受到信息技术强烈感染,使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投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具有信息技术特点的相关情境进行模拟,从而有效吸引学生兴趣,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更加容易接受,并且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更加深刻印象,从而使学生能够加强记忆。另外,通过合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学生可对信息技术应用范围产生切身体会,并且能够使学生掌握相关技能,使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信息技术教学可得到理想效果。

2.3积极转变传统教学形式: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都是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观看及听讲。对于这种传统教学方法而言,很容易使学生感觉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这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会造成严重影响,最终会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时间,使其能够动手进行操作,并且进行小组讨论,将学生听课及观看时间减少,以保证学生能够看懂为前提,对于每个学生尽可能手把手进行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进行熟练操作。比如,在对制作PPT动画效果进行讲解过程中,教师没必要展示所有动画效果,可先在课堂上展示三到四种动画效果,对于其它效果可安排学生分组在课堂生进行操作,从而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设置以及操作PPT动画效果,并且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对自身或者小组比较喜爱的动画效果进行总结,使学生能够由以往被动听课转变成为主动操作,从而使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得以增强,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2.4有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在当前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大形势下,学生整体科学素养中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当前社会上对人才要求实际情况而言,快速选择及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准确鉴别,对信息进行创造性加工以及处理,这在当前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对学生终身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十分必要。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加强重视,对其各种信息处理能力及分析能力进行培养,使其能够对信息更好的进行加工与利用,从而使学生整体信息技术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保证信息技术教学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2-3]。

3结语

在当前初中教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今后发展具有很大帮助作用。在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教学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合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积极转变传统教学形式,有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等方式加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从而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能够得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凯.新时代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

[2]乔春涛.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6(11).

第7篇

一、学生差异性分层

信息技术的教学,要让每个学生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家中是否有电脑、开始接触电脑的时间、小学阶段所学的软件有哪些、对所学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等,掌握了这些信息,就为学生分层打下了基础。教师根据这些信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的学生有较为扎实的基本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较为浓厚,理解能力、操作能力都较强;B层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对信息技术课有进取心,但学习的自觉性相对较差,理解能力、操作能力都一般;C层的学生基础较差,对以前学过的内容没有掌握,对信息技术课不感兴趣,理解能力、操作能力都较弱。当然,各个层次学生也都不是固定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生的层次。对C层的学生要多加关注和辅导,多多鼓励这些学生,力争让他们进入B层次。

二、教学目标分层

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并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同样的目标,而是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与应用,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将教学目标也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彻底掌握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并能熟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能力目标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超出大纲要求的水平。B层: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并能进一步提高和拓展实践能力。在能力目标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达到大纲要求的水平。C层:重点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采用各种方法和措施,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所学知识,理解所学内容,掌握上机操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分层

对于A层的学生,应多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完成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B层的学生,宜选用演示法、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多多提问,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A层学生的活动,给自己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力争达到高一层次的等级目标。对于C层的学生,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他们在课堂上积极的表现和进步都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让他们做一些浅易的练习操作,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重新树立起学好电脑的信心,唤起他们学习电脑的热情。

四、课后练习分层

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是操作性内容,课堂操作练习设计是否得当是学生操作能力能否提高的关键。比如:将一个文件从A盘复制到D盘题目时,针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不同的要求,对于低层次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利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粘贴”命令进行复制,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3种以上的复制方法,中层次的学生要求掌握2到3种方法。凡是提前完成本堂课操作任务的同学,可以让其担任老师的助手或者辅导员,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259-02

当前,计算机与网络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网络电话、智能小区、网上银行逐一亮相,再加上各种商家和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使人们清醒的看到:不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学习电脑要从娃娃抓起,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己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之一。

信息技术属于新兴学科,加上各地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教法,我就两年来从事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首先应当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课程,会感觉计算机很神秘,对这个“怪物”充满了好奇心,很想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因此,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培养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使学生觉得计算机很有趣,恨不得马上学会计算机的操作。

1.1 边讲边练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练习,信息技术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是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是难以保证的,再加上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一无所知的新知识茫然无措。所以一堂课我一般只安排15-20分钟进行讲解、示范,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实践一下,等他们掌握以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1.2 精讲多练 。讲课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出适当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同学们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时间最大限度的放给学生自己去操作,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去思考。

2.结合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以其生动的图像、声音等效果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在课堂上多是利用粉笔、黑板,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更可以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并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这仅仅是第一步.虽然学生对计算机很感兴趣,但这种兴趣是建立在对计算机一无所知的基础上,而不是由于了解计算机后才产生的,所以这时候需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的大致结构是: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数制转换――作系统及文件的概念――汉字输入及文字处理软件――数据库。因为这时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一无所知,对老师

讲的有关计算机的一大堆概念、名词都无法理解,学生就会感到学习计算机很难,当初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就会一下子降到零点,这就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所以在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门课时,我不是先给学生们讲一些单调乏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多接触计算机,先不讲为什么,而是先让学生从键盘上输入一些命令。让学生运行一些有趣的小软件,键盘练习小软件等等,这样就打破了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觉得学习计算机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然后结合具体的计算机来介绍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它们的功能,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形成一个自然的认识过程,这样就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好这门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2.1 演示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功能,把学生用机的屏幕锁定,使学生机的屏幕信息与教师机一致,这样再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充分认识、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是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事实证明,以这种方式进行知识的讲授,学生学习的效率更高。

2.2 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师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相互探讨,相互切磋,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而教师一定不能低估学生的能力。所以每节课我都挑选几个出色的学生,和我一起进行辅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在相互讨论中,每个人都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

3.分层次教学,耐心辅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感

目前,计算机在我国处于普及阶段,很多学生家里都有电脑。有些同学参加过这样或那样的培训班,但是也有些同学从来没碰过电脑,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电脑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给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带来一些的困难:有基础的学生“吃不饱”,很容易失去上课的兴趣;而后进生因“吃不了”常常会失去了信心。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同学们认知计算机,培养同学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时,先测试一下,基础薄弱的学生按教材学习,从易到难,逐步认识、使用计算机。对教材所要求的内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练的学生,在完成当堂练习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兴趣,给她们安排另外的任务。

学生在上机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有些难度和深度,有的非常容易,中学生是个独特的群体,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心理,敏感而脆弱,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一般来说,对学习内容了解了,懂了,有学习成果了,自然就有了自信心,兴趣也就随之萌发、高涨。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根据情况做出不同的解答。整个辅导过程中,老师要站在与他们平等的角度,切忌不耐烦,也不要因为问题简单而嘲笑、训斥学生。

4.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

虽然我们的教材在课程上安排的比较全面,但是学生觉得易学又常用的是中英文输入.所以,每次上机,大多数同学都是练习打字。对他们来说,学会使用计算机而仅仅是指会打字罢了.而对于其它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则掌握的不是很好。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全面地掌握计算机各方面的技能,使学生能熟练地对计算机软、硬件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管理。针对这一问题,每次上机前我都要求学生写上机操作报告,使学生了解通过本次上机需弄清哪些问题以及操作的步骤等等,学生上完机后还要写总结。这样不仅能起到规范上机的作用,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空间。

5.做好阶段性小结

对学生进行单元或阶段性的小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因为通过测试,不但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

6.做好教学过程设计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且,一个人只有在做事情时感到其乐无穷,精神才会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

第9篇

在中学教学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掌握,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获取信息、通过哪些渠道进行信息传输、处理和运用等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必须要将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奠基。

1 加强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必须从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分析和利用信息等方面逐一进行,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对于新世纪的学生来讲,培养他们基本的信息素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完成的职责。

第一,信息获取就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并能通过各种媒体,如书籍、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或者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第二,信息分析就是能够将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判断它的可信度,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第三,信息加工的能力。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重新整理组织、存储,并能够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第四,信息利用就是将所掌握的信息,采用信息技术或其它手段来进行分析,其目的就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以求达到学生能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它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途径,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环境。借助于互联网,他们可以获取在书上学不到的东西,利用这些信息来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使得经济持续增长。而在这一时代,起核心作用的是知识创新,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因此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鼓励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学会独立思考,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不须面面俱到,包办学生所做的一切。只有在宽松愉快学习的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发挥创造性,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笔者曾经有一个叫张扬的同学对学习没兴趣,每到上信息技术课就玩游戏,于是笔者就引导他用VB程序设计去编小游戏,先是依葫芦画瓢,然后不断完善创新,形成自己的东西。看着自己编的小游戏,感到很有成就感。笔者在他的学习创新过程中一直肯定他的努力和创作的成果,保护和激励他的创造欲望和尝试。

3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开发网络课程,充分利用网上信息和本校资源构建一个美术学习的环境:如小儿美术园地、书画园地,专栏设置为书画起源、书画历史、世界名画、名家书画、儿童书画、课堂同步、给我留言、友情链接、外国儿童画等栏目。培养学生从网络中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利用美术教育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获取知识,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更好的进行美术教学。

4 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