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2: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九年级思想品德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全校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目的不明确,一部分学生误认为主科语、数、外就是兴趣,中考要考的高分科目就是兴趣。兴趣对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说尚无定型,随着年级升高、任课老师变化而变化。中考压力越大,对主要学科兴趣越高,对一般学科兴趣越低,并呈现兴趣的多样性。喜欢某老师,则某老师所任的学科就是最大的兴趣。兴趣的变化不稳定,反映出学生在兴趣上的不确定性,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
(二)学生学法上的不恰当。
通过上学期未统考来看,学生会读图、识图、漫画分析的只有三分之二。还有近六分之一的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学生考“抄书本”的要占36.%。鉴于以上情况,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停留在“上课记笔记,考试考笔记,抄书本,考后不理解”的应试教育的一套。还是不会“注意观察”、“思考理解”、“识记联想”、“应用迁移”。停留在“搀着走”,甚至“牵着走”或“推着走”的水平上,碰到不懂的问题,任其自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己不会查找材料,不能分析资料、运用资料独立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要靠老师、家长指导才能完成。造成考试成绩很低。
九年级学生即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选择。每位同学都能够很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对成才和择业之路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因而在学习上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学习比较认真刻苦,经过两年多的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做到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不仅能对简单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而且还能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在学习过程中主要适应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材分析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主要有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上学期已经学完,本学期的主要内容是:第四单元: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民族政策常识、时事政治、总复习四部分内容。教科书所设的四个单元的内容是有内在联系的:它将引导学生正确认清国性、理解国策;深刻领会我们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现实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加强建设。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继承了前四课的优点,每课内容主要有“探究园”、“国性导读”、“实践与评价|”、“阅读与感悟”四个既有功能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板块组成。这是对教科书的再创造,是“用教科书的”的体现,也是这册教科书的特色所在。
教材重点难点及突破重点难点的措施和方法
1、什么是民族政策
2、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
3、如何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4、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三个代表
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8、科技创新
9、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
10、为什么要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1、如何理解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2、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1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1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中心环节;
1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体。
针对上述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打造教学平台,让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在讨论、辩论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帮困扶优的措施
通过“你喜欢吗?”“你会吗?”“你能行吗?”“我棒吗?”“你认为如何?”“请你谈谈看法”等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参与度、重视程度及对学生的学法、并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课堂是教与学共同活动的场所。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应将主要任务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上,培养良好的学习素养与探究能力。
1.教会学生学习技能。这是学法辅导中的主要任务。教师需向学生讲授学会学习思想品德的方法。首先要学会读图、识图、填图的本领。通过课文中“阅读材料”、“活动内容”、“表格填写”、“问题回答”要求能自己独立完成,并有提出质疑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对学生活动做具体指导,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师多使用谈话法,开展“谈”、“议”、“讲”、“练”、“填”相结合的方法,并利用多媒体教学,不断给学生以新鲜感。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创造力。要指出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弊端。引导学生自己去查寻材料,或者同学之间开展相互讨论和帮助等方法来解决,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
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和学法上两个方面的指导,进行心理品质教育和思想教育,要求学生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
1.要求学生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增强学习的内动力。
现代社会科学急需大量的懂信息知识的人才,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思想课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学好政治课的兴趣。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3.教会学生学习技能。这是学法辅导中的主要任务。教师需向学生讲授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首先要学会读图、识图、填图的本领。通过课文中“阅读材料”、“活动内容”、“表格填写”、“问题回答”要求能自己独立完成,并有提出质疑问题的能力。时事政治会、新闻会,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
4.加强双边活动、完善反馈机制。为了确保思想政治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使各类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成功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愉快。有了这种体验,学生就不再表现出种种情绪上的干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自信心和探究能力。
确立的教学研究专题
对初三政治“综合实践课”的思考
活动课作为一种新的表现模式,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应运而生。九年级新教材在每节后都出现了喜闻乐见的“活动课”。怎么能使“活动课”上得生动而有意义?下面,我就对此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教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课堂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因此活动课是必修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二、教师对活动要进行适度指导
三、教师要注意“活动”面向全体
“活动课”不是课外活动,它是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的课。教师要根据活动的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作出具体的部署。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受重视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才能使学生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从而享受参与的快乐,还能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收集、分析、利用信息材料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教学;思想品德教学
立体引学式教学提出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中实施“引”与“学”的立体化。作为一名九年级思想品德的一线教师如何运用立体引学式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自主学习,这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通过多年的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实践和对立体引学式教学理念的认识,笔者认为,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体现教材特点,先学后引
新旧教材有明显的区别:如果说旧教材称为教本,是以教师的教为主,那么,新教材就是学本,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即学生的自主学习。许多教师将教育服务于学生的位置颠倒,把学生当作自己课堂教学表演的工具。新教材倡导以人为本,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要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让每位同学都变成为有理想、有意志、有情感的自主学习的个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渴望表达、渴望体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实现立体引学式教学的目标。具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先学,即课中、课前预习,生成问题。
课前预习,即传统教学中的课前预习。在上新课前,学生先将下一节课的内容看几遍,并把看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生成解决不了的问题,并把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老师。课中预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下发的导学提纲再次自学课文,对看不懂的内容学生相互讨论,把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老师。
(二)后引,即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
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在课前、课中预习生成的问题进行归纳,然后巧妙地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使他们在相互质疑、探究中不断解惑。
二、深入浅出,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理解概念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专业术语较多、抽象。个别术语教材中没有界定,而它又是打开某一章节课文内容的一把钥匙。这就需要教师既要科学地阐述概念的科学内涵,又要结合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概念。例如,在教学“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这一框题中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教材中对什么是生产力没有做具体说明,生产力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因而很难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共同思考、解决:(1)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首先应解决什么问题?(2)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类应该干什么?(3)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有什么关系?通过启发引导学生的课堂讨论达成了共识——(1)解决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问题。(2)从事生产劳动。(3)人们拥有的科学技术水平越高,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越强。最后我启发引导学生小结:人类为了适应自然而改造自然(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叫做生产力。结合教材中内容,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概念。
三、围绕主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初中《思想品德》每册都有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这条主线是教材和教学的灵魂,也是教材和教学的重点。把握好这条主线并围绕这条主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四个单元贯穿“责任与使命”这一核心价值观,凸显“承担社会责任,迎接希望明天”这一主题。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教材共分四单元十课。第一单元“承担责任,服务社会”,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感悟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增强责任意识,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从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负的社会责任和肩负的使命与第一单元相承接,启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增进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也是从责任与使命切入的,具体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三方面做介绍,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第四单元“满怀希望,迎接明天”,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启发引导学生树立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并为之艰苦奋斗、有所作为,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自觉的结合在一起。
四、拓展内容,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特点之一是涉及的内容广泛,教材对涉及内容介绍简单。虽然教材中插有“相关链接”、阅读材料、图片,但学生要真正理解课文内容,将其应运于生活实际,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以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的需要;整合相邻学科内容,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问题时,涉及到中国近代历史有关内容;在学习“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涉及到法律和地理等方面的内容等。如果教师不善于整合相邻学科知识,那么,学生可能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要应运于生活实际很困难。另外,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把多种教学方法加以整合,形成新的教学方法,使其更具有可行性。
五、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材料二:2010年11月8日,探月工程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又一重要成果,是数万名科技人员团结协作、自主创新的结果。探月工程的实施,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推进带动了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一批新技术的发展,增强了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材料三:公民的科学素质是科技创新的土壤。公民的科学素质通常从三个方面衡量: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3.27 % , 虽比2001 年提高了1.83 个百分点,但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 世纪80 年代末的水平。
(l)材料一反映了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分)
(2)据以上材料,概括出影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因素有哪些。(6 分)
(3)请说出两种提高自己科学素质的具体做法。(2 分)
答案:
(1)第三次科技革命。
(2)
①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科技人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及自主创新能力)。
③公民的科学素质。
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对国际先进科技成果的学习、借鉴和吸收)。
(3)
①学好科学文化课。
②阅读科普类图书、报刊杂志。
③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
【关键词】农村 思想品德 有效教学 复习课
现代学习理论观认为:初中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感知知识、积累(建构)、运用、形成的一个过程。其中 “积累(建构)、运用、形成”的过程都离不开复习,复习更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机器之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体系的重要强化手段之一;复习是教学工作的常规环节,尤其是初中毕业班长达一个学期的思品课复习教学相当重要,对农村学校思品课的有效复习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当前农村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课面临的困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业考试的复习教学中,学生虽然深知复习的重要,但面对“翻炒冷饭”的知识毫无胃口,而教师面对没有兴趣与激情的学生课堂表现,也显得束手无策,结果造成了学生对复习课不感冒,教师只能在堂上尽人事而为之,课堂收效甚微。学生或如坠云雾中,或自以为是,致使知识得不到有效巩固、能力得不到助推与提升,就更不用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了。整个复习陷入“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恶性循环。而作为农村学校的政治老师,要提升思想政治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则还要面对更大的挑战。
二、有效复习的含义和标准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要在农村初中的思品课中实现有效的复习,那就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标准:1.通过复习,是否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并能灵活运用。2.通过复习,是否是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竖成串,横成链,形成知识网络。3.能否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复习能够做到堵漏补缺,扬长补短。同时弥补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4.通过复习,能否使学生在系统深入掌握知识的同时,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复习,能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学科素养。6.通过复习,能否达到师生情感的升华。
三、农村九年级思想品德有效复习探究与尝试
农村思想品德复习课该如何开展呢?课堂结构应该怎样?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多番尝试和反思,认为无论是哪种模式都得对照“有效”“高效”这标准,在各种的探究中,我们十分关注三个方面:重基础、显能力、养情感。
1.重基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学习应该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故此,思品课的复习必须重视基础,而这个基础既包括学生对思品的已有的认知结构,更包括思品课中的基础知识,要实现复习的有效提升,教师则要把学生的已有的政治知识的结构基础摸清,同时把整个初中的思品的基础知识结构研究透,通过建立在学社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的复习教学,使思品的基础知识与学生的已有基础之间发生有意义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就是学生对知识内在关系的一种把握与提炼,是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重基础,并不是把教材的简单重复、罗列。具体的实施策略上,我们尝试了培养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主动建构和完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关系,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对生活的知识化心领神会。
2.显能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复习课要提升学生的能力,就必不可少要把生活情景作为课堂设计的重要因素。在政治课的复习设计,不仅要学生记熟课本知识,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记的很熟,却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复习只做到了单向建构而忽视了逆向的外化于物,这显然是一种无效的复习。政治课复习要凸显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教材知识体系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并用这些方法去解决老师为他们截取的生活场景。以此,复习课实现了知识的生活化,答题方法的思路化,使学生在老师的设计下步步为营,将知识变成能力,将解题方法变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具体实施方法是:在学生整体感知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解决疑难问题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一组有梯度的练习题,层层深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解题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迁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养情感。一节有效的复习课必须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环境下进行复习,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行动,将行动升华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设计课堂活动,对学生的情感充分关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活动方式,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复习课有效性提高。长期以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容易忽视的问题,不少教师在复习阶段中常常只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只顾教学过程的推进,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调控。学生的成绩提高了,他们便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刻苦,学习的方法也是正确的;如果成绩不理想了,则简单归结为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学习不够刻苦等等。对性格内向且处于情感焦虑和抑制状态的学生,如果在复习阶段缺少轻松活泼、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课堂活动,肯定使学生“瞌睡不断”。如果教师在复习课中给予充分关注、引导这类学生调整好情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多让同学和教师交流,完全可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对于情感态度教学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兴趣,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合作精神,树立每位学生的学习的自信心。自信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但能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自信,那才真正体现出教师的智慧与爱心。在复习课中,更不能忽视情感态度教学,讽刺、挖苦不会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相反会产生更大的精神压力,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很多老师认为九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强,有毅力,就把时间全部放到讲解和练习上,不考虑趣味性,从而学生失去了兴趣,产生了疲倦,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一个明智的政治教师要在枯燥的复习课中,想法设法地培养学生对政治的巨大热情和持久兴趣,是学生处于最佳的复习状态,最终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尤其是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总之,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也不同于练习课。新授课目标往往很集中,只需攻下知识上的一个或几个点。练习课是将某一点或一部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关键是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转化,并产生新鲜感,努力做到缺有所补、学有所得。而有效的政治复习课更应该是切合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高效巩固基础、提高能力、人格有所发展的复习。
参考文献:
[1]陈白缦.课程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J].教育探索.2004.
【关键词】 兴奋点 结合点 生命点 爆发点 闪光点 情感点
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面临着任务重、时间紧的局面,同时存在着概念多、运用能力要求高等学科特点,因此非常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从中解剖与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分析得失背后的原因,获得对教学规律、教学方法的进一步认识,勇于实践,勇于探索,通过课堂上点燃“兴奋点”,找“结合点”、抓“生命点”、点“爆发点”、留“闪光点”、抓“情感点”来激活思想品德课堂,将学生紧紧吸引在思想品德课的周围,从而让思想品德课基础好的同学更上一层楼,为基础不太扎实的学生找到一个着力点,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1.点燃“兴奋点”,激发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多更难了,学习任务也日益繁重,在各门中考科目“强大”的压力面前,学生不知所措,渐渐地放松了思想品德课本的学习,一心投入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放松了学习,学生的思想品德成绩自然就不会理想。因此,如何让学生重视思想品德课,上好每一堂课,成为我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点燃“兴奋点”则成为我的教学主题。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为此,在每一堂课上我往往会通过讲故事、聊天、漫画、照片、影片、课前调研、师生辩论等与学生即将学习到的新知识有关的事情来引入,点燃学生的“兴奋点”,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上好每一堂课奠定基础。如,2008年中国经历了太多事情,那么在2008年9月开学第一堂课上,我就和学生谈了雪灾、震灾、奥运等大事,使学生感受到小小课堂与国事、天下事紧密相连,并展望学生的未来规划,学生很感兴趣,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
2.寻找“结合点”,贴近学生生活
用“生活化”的案例开篇是思想品德课的一大特点,但是学习离不开理论,如果理论脱离实际,思想品德课教学势必会成为“乏味、空洞的说教”,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改对教师处理教材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若要使教学变得有活力,就要活用教材,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为此,在教学时我总是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来思考:学生生活的实际是什么?哪些是学生普遍熟悉、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这些“点”又如何与知识点相联系?如何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通过寻找“结合点”,教学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学生也乐于接受教育,同时让知识在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氛围中轻松被掌握。
3.体现“生命点”,在“百家争鸣”中感悟知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机器,不是“认识”、“知识”的“容器”,每个学生都是具有青春活力的“生命体”,教学就是要善于创设学生探究的情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活泼的、发展的学习主体,重视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作用。既然课上所选用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自然就会有得说,这样教师就可以放心地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探讨、自我教育与自我体验中感悟知识、提高能力。如:在讲“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内容时,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勤劳致富与不法致富的事例,在课上进行比较、讨论,我们应如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活生生的案例,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深刻体会到“知识致富、技术致富、勤劳致富”的重要性,从中感悟知识,受到教育。
4.点燃“爆发点”,在思维两难中“登顶”自我高点,掀起课堂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为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个“机”就是教学中的“爆发点”,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学习中的困惑点。“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对重点、难点和学习中的困惑点,我总是想方设法 “设疑”,引导学生“思疑”,鼓励学生“寻疑”,寻找拨动学生心弦的“爆发点”,努力追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如:在讲我国人口国情这一内容时,要求学生统计和比较独生子女家庭与有兄妹家庭生活的差异,思考1﹕2﹕4的家庭人口结构可能会引起的社会问题,哪一种家庭组成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呢?十年后的我们大多数已经成家,那时的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将如何权衡、解决呢?一连串很怪的问题像一颗颗引爆的炸弹,投向学生的思维大海,“炸”起了无穷的波澜,学生在此情况下,纷纷发表见解,在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中,大家不但认识到中国独生子女的情况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更切实体会到自己的责任所在!
5.留住“闪光点”,让思想品德课永驻我心
林格伦说:“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他们就会以既在学校内也在学校外都完全拒绝学习而告终”。可见,重视课堂上的“闪光点”非常重要。一堂课的好与不好,关键在于它是否有一个值得他人称道、学习的闪光点。这个闪光点可以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创新的闪光点,也可以是教师教学的闪光点。一方面,对学生的闪光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和引导,使学生得到更多成功的体验,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从而更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另一方面,课堂上这些闪光的火花,都会让学生课后进一步去回味,从而实现思想品德课课堂的延续。如:在讲我国的环境状况时,课前要求学生通过问长辈、查资料等形式,了解30年前当地的环境状况,并与现在的环境状况作比较,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交流,畅所欲言,教师从中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通过课前调研和课上交流,使同学深刻体会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在讲如何保护环境时就有了认识基础,容易使学生自觉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深得学生的喜爱。课后经常听到学生提起,尤其是当看到有的同学乱扔垃圾时,大家就会作善意的提醒。思想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与学生行为由此也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实现了知与行的统一。看到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我更是由衷地感到高兴与自豪!
6.抓“情感点”,课后走近学生
所谓辩证的观点,就是哲学中唯物辩证法中的联系观、发展观和矛盾观。联系观即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用联系观研读苏人版教材,可以让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知识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发展观即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观研读苏人版教材,可以让我们知道任何理论都在发展,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矛盾观即全面的观点,用矛盾观研读苏人版教材,可以让我们知道任何一本教材既有合理之处,又存在不足和局限。以下主要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研读苏人版教材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一、用辩证的观点看苏人版教材教育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观念也应随之发生变化发展。苏人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紧跟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彰显新课改理念。苏人版教材从“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层面来安排内容,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课程标准内容,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教育四个领域有机整合,实现了从“知识本位”到“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转变。教材以“生活德育论”作为理论支撑,以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为教育基础,实现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时下,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给人们的心理、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带来了多重影响,思想品德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苏人版教材以公民意识来贯穿、融通相关的正确价值观念,并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公民。
二、用辩证的观点看苏人版教材的编写方式
苏人版教材内容是遵循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编排的,采用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方式组织和表述教学内容,通过生活情境材料、名言、活动等使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将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个单元用不同颜色进行区分,配上大量的图片让枯燥的知识生动化、形象化。课本边缘用暖色调也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热情,但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少部分学生在教材图片上乱涂乱画。
苏人版教材将“交流”“探究”“感悟”等活动安排在正文前,通过探究活动悟出道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材料与正文内容没有关联的,例如第49页张立同院士领导的课题组的材料。苏人版教材以相对独立的主题编写教材,淡化了单元间、题目间的逻辑性,例如:第六课《做守法公民》第二框《树立法治观念》中子题目间的逻辑顺序有误,可调整为“懂法、守法、用法”。第四单元《情系祖国》与第三单元《崇尚法律》关联性不强。并且第四单元《情系祖国》的知识专业性很强,在高中《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教材中涉及了,是安排约13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而初中只安排了8课时完成。高中生接受这部分内容都有一定的难度,初中生能理解吗?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教师该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呢?笔者陷入了困境。
三、用辩证的观点看苏人版教材中知识点的表述
苏人版教材在知识表述上虽然总体上是规范、准确的,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教材第4页第二段:“伴随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的政治生活也在发生变化。”建议修改为:“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政治生活也在发生变化。”这样教材前后一致,比较好理解。又如第三课产生挫折的原因中将外貌因素归为主观因素欠妥,且教材中阐述“内在的主观因素多数可以控制”,人的外貌是天生的,怎么控制呢?实在让人费解!再如第34页第三段和第35页第一段都是讲挫折的双重性,显得重复唆,将两段合并成一段不是更好吗?
关键词:农村 思想品德 有效教学 复习课
现代学习理论观认为:初中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感知知识、积累(建构)、运用、形成的一个过程。其中"积累(建构)、运用、形成"的过程都离不开复习,复习更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机器之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体系的重要强化手段之一;复习是教学工作的常规环节,尤其是初中毕业班的长达一个学期的思品课复习教学相当重要,对农村学校思品课的有效复习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当前农村初中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课面临的困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业考试的复习教学中,学生虽然深知复习的重要,但面对"翻炒冷饭"的知识毫无胃口,而教师面对没有兴趣与激情的学生课堂表现,也显得束手无策,结果造成了学生对复习课不感冒,教师只能在堂上尽人事而为之,课堂收效甚微。学生或如坠云雾中,或自以为是,致使知识得不到有效巩固、能力得不到助推与提升,就更不用说情感态度价值观了。整个复习陷入"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恶性循环。可以说这是初中政治教师面对的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作为农村学校的政治老师,要提升思想政治复习教学的有效性则还要面对更大的挑战。
二、有效复习的含义和标准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要在农村初中的思品课中实现有效的复习,那就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标准:
第一,通过复习,是否使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第二,通过复习,是否是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竖成串,横成链,形成知识网络。第三,能否结合学生实际,通过复习能够做到堵漏补缺,扬长补短。同时弥补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第四,通过复习,能否使学生在系统深入掌握知识的同时,能进一步提高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通过复习,能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独立思考。养成良好的学科素养。第六,通过复习,能否达到师生情感的升华。
三、农村九年级思想品德有效复习探究与尝试
农村思想品德复习课该如何开展呢?课堂结构应该怎样?我们课题组进行了多番尝试和反思,认为无论是哪种模式都得对照"有效"、"高效"这标准,在各种的探究中,我们十分关注三个方面:重基础、显能力、养情感。
(一)重基础。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学习应该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故此,思品课的复习必须重视基础,而这个基础既包括学生对思品的已有的认知结构,更包括思品课中的基础知识,要实现复习的有效提升,教师则要把学生的已有的政治知识的结构基础摸清,同时把整个初中的思品的基础知识结构研究透,通过建立在学社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基础上的复习教学,使思品的基础知识与学生的已有基础之间发生有意义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就是学生对知识内在关系的一种把握与提炼,是帮助学生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重基础,并不是把教材的简单重复、罗列。
具体的实施策略上,我们尝试了培养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法,主动建构和完善知识结构,理清知识间的脉络关系,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对生活的知识化心领神会。
(二)显能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结果。所以复习课要提升学生的能力,就必不可少要把生活情景作为课堂设计的重要因素了。在政治课的复习设计,不仅要学生记熟课本知识,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及的很熟,却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复习只做到了单向建构而忽视了逆向的外化于物,这显然是一种无效的复习。
政治课复习要凸显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教材知识体系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并用这些方法去解决老师为他们截取的生活场景。以此,复习课实现了知识的生活化,答题方法的思路化,使学生在老师的设计下,步步为营,将知识变成能力,将解题方法变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养情感。一节有效的复习课必须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让学生在良好的情绪环境下进行复习,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行动,将行动升华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容易忽视的问题,不少教师在复习阶段中常常只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只顾教学过程的推进,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调控。学生的成绩提高了,他们便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刻苦,学习的方法也是正确的;如果成绩不理想了,则简单归结为学生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学习不够刻苦等等。对性格内向且处于情感焦虑和抑制状态的学生,如果在复习阶段缺少轻松活泼、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课堂活动,肯定使学生"瞌睡不断"。如果教师在复习课中给予充分关注、引导这类学生调整好情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多让同学和教师交流,完全可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对于情感态度教学首先应该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兴趣,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合作精神,树立每位学生的学习的自信心。自信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但能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自信,那才真正体现出教师的智慧与爱心。
总之,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也不同于练习课。新授课目标往往很集中,只需攻下知识上的一个或几个点。练习课是将某一点或一部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关键是要使学生在复习中把旧知识转化,并产生新鲜感,努力做到缺有所补、学有所得。而有效的政治复习课更应该是切合学生的实际、帮助学生高效巩固基础、提高能力、人格有所发展的复习。
参考文献
[1]]陈白缦.课程改革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J]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自主学习;引导方法
一、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相关介绍
1.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
首先,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的。目前为止,大多数的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仍然把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另外,九年级处于我国中考最后的紧张阶段,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在教学中直接对学生进行应试教育,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想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而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是铸造灵魂的课程,能够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教授、课外活动等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其次,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集体与国家的关系。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学习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他人、集体与国家的关系,并通过结合个人经验使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处理与集体、国家间的关系。
最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程通过书本内容和生活实例的教学能够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步入社会以后拥有正确的行为习惯。
二、自主学习的相关介绍
1.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和其他外在因素的要求下,主动地进行自我控制来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独立的发现、分析问题,独立的去探索、主动实践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学习是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应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2.自主学习的特点
自主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有效性、自我控制性等特点。其中,主观能动性指学生拥有支配自己学习的动力,能够进行自我调控;有效性是指学生的学习效果显著,因为自主性学习是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拥有足够的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产生的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而自我控制性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由自己掌控,并且发现问题后能够及时改正。
三、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在提出问题的阶段能够得到很好地锻炼。所以,教师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提问。例如,在学生面对考试中的材料分析题,无从下手时,教师应当从日常下手,鼓励学生对身边报纸上的时事政治、书本上的材料勇于提问,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材料分析题的解决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就会对这种学习模式感兴趣,并自己不断去做相关的努力,从而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自学目标和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探索空间。自由的学习形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在小组内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了强化,学生们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热点的习惯
时政热点教育作为思想品德课独特的亮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所以,教师就要利用网络媒体等工具,让学生了解时政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政治生活的兴趣。时政热点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学习内容,学生就会主动的参与到知识学习中去,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4.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面对教师有一定的恐惧性,对课堂发言有一定的抵触心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当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调节好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轻松的进行知识的学习,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与学习中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伟成.用阅读启迪学生的心灵――以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为例.《新校园(中旬刊)》.2013年9期
一、基本流程
它是一个整体教学思路,或者说是一种教学策略。内容包括:本节课用什么案例引入?引入的方法、手段?主要探究什么问题?形成什么理念?对学生的践行要求等。基本流程用图表来展示。有了教学的基本流程图,我们对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的总体思路,就比较清楚了。这好比是盖房子有了一张蓝图。每个框题,也就是一节课应该是要有一个流程图。
二、情境导入
1.事例——情境
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材的内容,运用一定事例,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实际上就是“举例”,这应该是启发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周围处处是活生生的思想教育好素材,由此为切入口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第一课的引言,本课引言是一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件事作为场景,并以时间安排上的冲突为切入口,引发学生对责任的思考。再如:教材第88页“感受身边的变化”,通过杨妈妈和她的女儿所记的账本的比较,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越来越好:温饱—小康。从账本记载的内容和方式来看:家庭消费支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支出的数额大小明显发生了变化。感受改革开放前后我国人民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2.问题——情境
提问情境的创设是调动学生学习自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陶行知:“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创造性地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既丰富了知识,又长了智慧,利于学生思维活动铺开,让学生展开想象,开发学生智力。
它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状态,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索,然后发现“为什么”,最终找出问题的结果。例如:教材第4页“我的角色我的责任”对设置的情境:支付赔款,提出三个问题,层层深入。第三个问题“你赞成爸爸的决定吗?”有一定讨论空间和思维力度,因为按照文化传统习惯,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而孩子接受时则心安理得,不必为此承担责任。这个事例中,父亲要求孩子将来偿还垫付的赔款,学生可能会有赞成和不赞成两派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父亲要求孩子将来偿还垫付的赔款,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会有帮助的
3.对比——情境
例如:教材第49页“坚持对外开放”,在国产汽车如何发展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倾向:一是应该坚持独立自主,自创品牌。二是应该坚持对外开放,全面引进。你是如何看待上述观点的?
4.反思——情境
教材第101页“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四幅图——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遇到这样一些行为:上公交车你推我搡,互不相让;有人在公共场合因为一点小事大吵大闹;遇到困难向人求助时,无人理睬;个别人在网络聊天室里恶意谩骂他人。你是否遭遇过上述经历?当时的感受如何?
三、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师生活动都要求在课堂上完成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
重视整个的互动过程,也就是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在未来课堂上知识的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的知识。
1.对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如何认识?
关键是教师要明确每一个互动:目的是什么?结合教学目标来确定;怎样来互动?师生平等交流、讨论、探索; 互动的结果?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教材上“互动”的具体操作
(1)学生填写,如第6、14页,随堂进行,教师指导;
(2)学生反思,如第15、141页,学生思考后随堂回答;
(3)故事续写,如第26页,随堂先准备后发言;
(4)与人交流,如第27、45页,同位之间或小组交谈;
(5)观点辨别,如第48、49、50页,学生发言、探究;
(6)学生思考,分易和难,如体会、举例、选择、设想等,即时回答如第78页,有一定难度的题,让学生讨论后再回答(宪法与普通法律的不同);
(7)制作表格,如第12、89页,课后完成并在课堂上展示;
(8)收集资料,如第32、93页,根据需要课前或课后进行;
(9)图片展览,如第113页,课后延伸;
(10)判断正误,如第84页,让学生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探究;
(11)采访,如第37页,课后进行;
(12)行为要求——做,如第43、62页,课后落实;
(13)调查,如第52页,课后进行,可以个人,也可以小组为单位;
(14)演说,如第57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准备后说或即兴演说。
四、形成观点
新课程要突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这些“观点”是如何形成的?需要教师帮助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点,这是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在于帮助,通过情境引入来体验、感受,师生共同的探究,从而帮助学生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
五、学生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