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六年级数学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2-07-03 03:05: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六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六年级数学教案

第1篇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求未知数.

×=

-=

÷=1

-=

÷=1

-=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格式是什么?

2.找出下列应用题的等量关系.

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倍.

②梨树比苹果树的3倍少15棵.

③做8件大人衣服和10件儿童衣服共用布31.2米.

④把两根同样的铁丝分别围成长方形和正方形.

我们今天就复习运用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解题.(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复习探讨.

(一)教学例3.

一列火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列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读题,学生试做.

2.学生汇报(可能情况)

(1)(90+75)×4

提问:90+75求得是什么问题?再乘4求的是什么?

(2)90×4+75×4

提问:90×4与75×4分别求的是什么问题?

(3)÷4=90+75

提问: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对不对?为什么?

(4)÷4-75=90

提问: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对不对?为什么?

(5)÷4-90=75

提问:等号左边表示什么?等号右边表示什么?对不对?为什么?

3.讨论思考.

(1)用方程解这道应用题,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三种方法都正确?

(等号的左右表示含义相同)

(2)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特点是什么?

两点:

变未知条件为已知条件,同时参加运算;

列出的式子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且左右表示的数量关系一致

(3)怎样判定用方程解一道应用题是否正确?(方程的左右是否为等量关系)

4.小结.

(1)小组讨论:用方程解应用题和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有什么不同点?

(2)小组汇报:

①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时,未知数为特殊地位,不参加运算;用方程解应用题时,未知数与已知数处于平等地位,可以参加列式.

②算术方法解应用题时,需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用已知条件表示求未知数的量;用方程解应用题时,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的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二)变式反馈: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辆货车以每小时75千米的速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2.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60千米.一列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同时有一辆货车从乙站开往甲站.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客车每小时行9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

三、巩固反馈.

1.根据题意把方程补充完整.

(1)张华借来一本116页的科幻小说,他每天看页,看了7天后,还剩53页没有看.

_____________=53

_____________=116

(2)妈妈买来3米花布,每米9.6元,又买来元毛线,每千克73.80元.一共用去139.5元.

_____________=139.5

_____________=9.6×3

(3)电工班架设一条全长米长的输电线路,上午3小时架设了全长的21,下午用同样的工效工作1小时,架设了280米.

_____________=280×3

2.解应用题.

东乡农业机械厂有39吨煤,已经烧了16天,平均每天烧煤1.2吨.剩下的煤如果每天烧1.1吨,还可以烧多少天?

小结:根据同学们的不同方法,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哪种方法简便就用哪种方法.

3.思考题.

甲乙两个港相距480千米,上午10时一艘货船从甲港开往乙港,下午2时一艘客船从乙港开往甲港.客船开出12小时后与货船相遇.如果货船每小时行15千米.客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1.师傅加工零件80个,比徒弟加工零件个数的2倍少10个.徒弟加工零件多少个?

2.徒弟加工零件45,比师傅加工零件个数的多5个.师傅加工零件多少个?

六、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第2篇

班级

姓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隐藏着的数的规律,并会应用所发现的规律。

2、使学生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极限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发现规律,正确地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规律及验证规律的过程。

【温故知新】

填空

(1)1,3,5,7,(

),11,13,(

),17…

(2)1,4,9,(

),25,36,(

),64…

(3)9=(

)2,36=(

)2,(

)=82…

【设问导读】

认真阅读教材P107内容,思考后回答下列问题。

1.

三幅图中分别有(

),(

),(

)个小正方形,根据每幅图中每行和每列中小正方形的个数尝试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每个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

),(

)。

2.

观察从第一幅图到第二幅,再到第三幅图,每次增加了多少个小正方形?每幅图中小正方形的总数可以用算式表示为:(

),(

),(

)。

3.

根据以上分析,填空:

1=(

)2

1+3=(

)2

1+3+5=(

)2

4.

通过以上的分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自学检测】

你能利用规律直接写一写吗?如果有困难,可以画图来帮助。

1+3+5+7=(

)2

1+3+5+7+9=(

)2

1+3+5+7+9+11+13=(

)2

=92

【巩固训练】

1.根据例1的结论算一算

1+3+5+7+5+3+1=(

1+3+5+7+9+11+13+11+9+7+5+3+1=(

上述问题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

2.完成课本P108“做一做”的2题。

3.先找规律,再填空。

(1)先画出第五个图形并填空。再想一想:后面的第10个方框里有(

)个点,第51个方框里有(

)个点。

(2)如图,用同样的小棒摆正方形,像这样摆10个同样的正方形需要小棒___

根。

【拓展延伸】

运用例1学到的思考方法,能直接算出下面式子的结果吗?

2+4+6+8+10+12+14+16+18+20=(

第3篇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章数学广角——数与形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抢答。

1+3=

1+3+5=

1+3+5+7+9+11=

1+3+5+7+9+11+13+15=

师:我们一起来口算几道加法题

师:老师发现当加数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们算的越来越慢,当加数很多的时候,你们相信老师能快速的算出像上面这样的算式的答案吗。

生:相信

师:你们想见识见识吗?

生:想

师:谁愿意来说像上面这样的算式我来报答案

师:老师厉害吧,

师:其实老师也只能快速的说出像上面这样的算式的答案,你知道上面的每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的奇数相加(师板书)

师:你也想像老师这样快速的算出上面这样的算式的答案吗?

师:其实啊,老师是借助图形来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与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师:这是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

师:几个正方形?

生:1个

师:如在这个正方形的基础上拼一个比这个大一点的正方形至少需要增加几个小正方形?你能拼出这个正方形来吗?

师:三个人一小组拼一拼

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拼一个大一点的正方形至少需要增加几个小正方形?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生:3个,1+3=4个

师: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正方形,

有几行,每行有几个,还可以怎样算出小正方形的个数?

生:边长乘边长,2乘2

师板书

师:如在这个正方形的基础上拼一个比这个大一点的正方形至少需要增加几个小正方形?你能拼出这个正方形来吗?

生:能

师:分小组拼一拼

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拼这个再大一点的正方形需要至少增加几个小正方形?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生:5个,1+3+5=9个,等于3的平方

师: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正方形,有几行,每行有几个还可以怎样算出小正方形的个数?

生:边长乘边长,3乘3

师:继续拼下去,第四图形应该会是怎样呢?

出示课件

生:应该有四行四列

生2:第四幅图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7个小正方形。

师:我们来看一看,也就是(学生说)1+3+5+7=42

师:再继续拼下去,第5幅图会是怎样的?

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9个小正方形。

师:也就是1+3+5+7+9=52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说的正确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组算式的左边有没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都是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奇数的和

师:我们看看左边这几个算式它们的加数的个数跟右边的结果有没有什么联系?

生:有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师:也就是说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就是几的平方

生齐读

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句话,你认为这句话中哪几字很重要?

生:1

连续

奇数

几个

几的平方

师:我们看1+3+5+7+……

,n个数相加和是?

生:N的平方

师:也就是说从1开始N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就是N的平方。(生齐读)

师:你能说说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吗?

生1

生2

师:黑板上的两个算式你知道是几的平方吗?

生:不知道

师:为什么?

生:不知道加数有几个?

师:也就是它的加数太多了,加数太多的时候还能这样去数它加数的个数吗?

师:那怎么能不用数就知道有几个数呢?

师:从1到10这十个数中,有几个奇数?几个偶数?

生:有5奇5偶

师:从1到100这一百个数中,有几个奇数,几个偶数?

生:有50奇50偶

师:也就是说奇偶同样多

师:那你知道上面这个算式有几个奇数吗?

生:19+1的和除以2,有十个

师:你会算奇数的个数了吗?

生:用奇数中最大的个数加1除以2就等于奇数的个数。

师:所以1+3+7+9+……+17+19=等于19+1的和除以2等于10,10的平方等于100…………

师:这种方法简单吧!

生:简单

三、巩固练习

1、师:你们会写这种题目吗?老师来考考你们

1+3+5+7+9=

1+3+5+7+9+11+13+15=

=92

2、下面请你动动脑筋看看这道题怎么算

1+3+5+7+9+11+9+7+5+3+1=

师:这种方法简单吧,这么简单的方法我们是借助什么来发现它的规律的呢?

生:图形

师:看来结合图形来解题会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

师:在数学中隐藏的数形结合的规律还很多,下面这道题你能通过图形发现数的规律吗?

。。。。。。。。。。。。

师:我们看数量为1、3、6、10、15……相同的小图形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这些数也叫做“三角形数”。

师:同样的数量为1、4、9、16、25……的小正方形可以组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些数也叫做“正方形数”。

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长方形数,三角形数、正方形数、长方形数的三者之间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奥妙有待于我们同学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探讨。

师:看来图形结合解题更简单方便

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当中也应用到了很多数形结合,比如

师:看来数形结合在我们数学当中无处不在

四、小结

第4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75及76页练习十六。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六年级上册75页的内容,本课“扇形”的教学,是在学生了解圆、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扇形、扇环的数学元素引入到数学学习中,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扇形,为后续学的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习惯,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扇形、扇环等物体,但对于扇形的具体特征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首先组织认识扇形,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引导学生构建“扇形”这一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法: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等方式激活了学生原有的“扇形”生活经验,结合活动帮助学生构建“扇形”这一数学模型,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弧、圆心角、扇形等概念,能准确判断圆心角,会进行简单的扇形面积的计算。

2.体会扇形和圆的关系,感受扇形图与名称的联系,能在圆中画出扇形。

3.在观察、讨论、判断等活动中,经历初步认识扇形的过程,通过比一比、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弧、圆心角、扇形,能准确判断扇形,会求扇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如何按要求画扇形和求扇形的面积。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圆规、直尺、量角器、搜集生活中的扇形。

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谜面: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1)请学生猜。

(2)揭示谜底。

2.揭示课题。

师:近一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圆的有关知识,那么扇形跟圆有没有联系?有哪些联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扇形。

教师板书课题:扇形。

二、自主探究,初步认识扇形。

1.认识弧。

(1)用课件出示一个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黄色的线描出这两点间的圆的部分。

(2)学习弧的概念。

师指图:这段黄色的线叫做“弧”。因为这条弧的两个端点分别是A和B,所以称这条弧为“弧AB”,弧是圆上的一部分。

课件出示概念: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指导学生学写弧AB,学生书空练习。

(3)教师指出“弧AB”的反弧,让学生知道这也是一条弧。

2.认识圆心角。

(1)课件显示:OA、OB两条半径,然后问:“两条半径所夹的角∠AOB,它的顶点在哪儿?”

师明确:像这样,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师生共同总结:圆心角应该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角的顶点在圆心;二是角的两条边是圆的半径。

3.认识扇形。

(1)课件演示:先出现彩色的OA、OB两条半径,同时在弧AB与半径OA、OB所围成的图形中涂上颜色。

(2)扇形的概念。

师指图:弧AB和半径OA、半径OB围成的蓝色部分叫什么吗?

学生:扇形。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和讲解,大家能说说什么是扇形吗?

(生回答后,师小结)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两端的两条半径所围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3)教师指着屏幕上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形叫什么?

师明确:这个图形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所以也是一个扇形。

(4)扇形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扇形的?

学生说一说。

欣赏美丽的扇形图片。

(5)画扇形

①出示画图要求:尝试画出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再在圆中画一个圆心角是100o的扇形。

②学生试画。

③说一说画法,然后师生共同总结画扇形时应注意些什么。

④师:扇形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一样,都是平面图形,那么它是轴对称图形吗?

学生活动,通过折一折,知道扇形也是轴对称图形。

师说明扇形圆心角的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就是扇形的对称轴。

三、探究扇形大小与什么有关。

1.出示两个等圆。

(1)让学生说一说以半圆为弧的扇形圆心角是(

)度;以四分之一圆为弧的扇形圆心角是(

)度。

(2)学生小结出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比较出以上两个扇形的大小。

2.猜一猜:扇形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生:圆心角)

(1)圆心角的大小和扇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说一说。

看图小结: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变大,扇形就变大;圆心角变小,扇形就变小。

(2)出示两个同圆心角但不同半径的扇形。

师:这两个扇形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扇形的大小还和什么有关系?

生观察得出半径不同。

师生小结:圆心角相等,半径越长,扇形越大;半径越短,扇形越小。

(3)总结影响扇形大小的因素:一、圆心角度数;二、半径。

四、扇形的面积

1.出示圆心角分别是180o、270o、60o、90o的扇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分别占所在圆面积的几分之几?并说明理由。

2.问:圆心角是1o的扇形的面积是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圆心角是no的扇形的面积是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3.扇形面积公式

如果用字母S表示扇形的面积,n表示圆心角度数,r表示圆的半径,那么扇形的面积公式是:?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扇形面积公式:S=r2

(2)师:已知这个公式,我们能干什么(算扇形面积),换句话说,要算扇形面积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圆心角度数和半径)

五、巩固新知。

1.判断。

(1)圆的一部分就是扇形。

(2)顶点在圆内的角一定是圆心角。

(3)扇形只有一条对称轴。

(4)圆心角越大,扇形越大。

2.填一填。

(1)如果扇形的圆心角是60o,那么这个扇形的面积等于这个扇形所在圆的面积的————。

(2)扇形面积是它所在圆面积的,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是————。

3.求阴影部分面积。

4.

为了做实验滤纸,在半径为3厘米的圆中,

剪去一个圆心角为60°的扇形,求剩余部分

的图形面积?

第5篇

安全倡议书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近年来,中小学生因交通事故伤亡人数触目惊心,“车祸猛于虎”,也许一次交通事故就会造成终生遗憾。拥有安全、文明、畅通的交通环境是人人梦寐以求的,但是畅通交通,必须从我们每一个人做起,首先我们要学会走路。瞧,有人在说了,谁不会走路?可是最近就有不少人因为不会走路而被开罚单呢!你们千万要记住,必须在人行道上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右行走,不在马路上追逐嬉戏,不贪图方便而翻越、钻跨交通隔离栏。不随意横穿马路,过街时要走斑马线,看清交通信号灯。红灯行,绿灯行,做到文明走路。

骑自车的同学更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不能抄近逆行闯快车道 ,不能在快车道上与机动车抢行,不能骑车带人,不能在人行道上骑车,以免撞伤别人,更不能双手离车把耍车技!可不能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呀!第三,我们要学会乘车,在乘车时应井然有序,依次排队候车,待车停稳后先上后下,前门上,后门下,不能将果皮纸屑丢出窗外,不能将头和手伸出窗外, 福州是我家,畅通文明靠大家。同学们,让我们珍爱生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远离危险,牢记“三会”:安全走路,安全乘车,安全骑车。做一名遵守交通法规的合格小公民吧

六(4)班全体队员

第6篇

知识点来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

课程名称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方法

讲授法

知识点描述

全面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并探索、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核心内容:详细讲授如何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适用对象[来源:学科网ZXXK]

六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观察、猜测、举例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渗透有序思考,体验探索中的数学乐趣,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来源:Zxxk.Com]

内容

导入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填空:15:(

)=5:3

预设:根据比例的意义:在比例中,两个的比值相等。

我们知道,5:3=5/3,根据分数的意义,把5/3化成分子为15的分数,得到15/9,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15/9=15:9,所以,15:(

9

)=5:3。你们做对了吗?同学们真棒!

设计意图:简单的问答,既复习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比例的意义,又为这节课做了铺垫。尤其是第2题,先利用比例的意义求出有一个未知项的比例,为后面的猜一猜做伏笔,能让本节课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顺利的进行。

探究新知

二、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比例:2.4

:

1.6

=

60

:

40

师:在2.4:1.6=60:40这个比例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2.4、1.6、60、40”,叫做比例的项。中间的两项“1.6”和“60”叫做比例的内项。两端的两项“2.4”和“40”叫做比例的外项。

如果把这个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

2.4:1.6=60:402.4/1.6=60/40,1.6和60仍然是内项,2.4和40仍然是外项。

提问:你记住比例各部分的名称了吗?

三、牛刀小试

1.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1/2:1/3=12:8

师:在比例4.5:2.7=10:6中,2.7和10是它的内项,4.5和6是它的外项;

在比例1/2:1/3=12:8中,1/3和12是它的内项,1/2和8是它的外项。

2.填空。

在3:8=0.6:1.6中,(

)和(

)是内项,(

)和(

)是外项。

师:在3:8=0.6:1.6中,8和0.6是内项,3和1.6是外项。同学们,你们都写对了吗?同学们真聪明!

设计意图:直截了当的介绍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先准确的定位教学的起点,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形式的比例,明确四个项及每个项的位置都相同,只是形式不同而已,因而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是不变的。[来源:Z。xx。k.Com]

四、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出示:猜一猜

24:(

)=(

):1

师:同学们,请你们看看这个比例的外项是什么?

预设:这个比例的外项是24和1。

师:那么,它的内项是多少呢?你们知道吗?它有多少种写法?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猜一猜,填一填,写一写。

预设:

假设第一个内项为1,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另一个项为24;

假设第一个内项为2,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另一个项为12;

假设第一个内项为3,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另一个项为8;

假设第一个内项为4,根据比例的意义求出另一个项为6;

......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比例有无数种填法。

思考:观察上面的内项,你有什么发现?

内项:1×24=24,2×12=24,

3×8=24,

4×6=24。

外项:24×1=24。

猜想: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2.验证猜想。

4.5

:

2.7

=

10

:

6

内项:2.7×10=27,

外项:4.5×6=27.

1/2

:

1/3

=

12

:

8

内项:1/3×12=4,

外项:1/2×8=4.

3.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通过举例验证,你得出什么结论?

预设: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这句话呀,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比例的基本性质。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4.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

a:b=c:d(b、d≠0),

则ad

=

bc.

设计意图:设计“猜一猜”,这个问题简单而开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答案不唯一,为学生的思考打开了空间。让学生经历“计算——猜想——验证——归纳——完善”的知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用不同的对这个猜想进行验证,抓住关键词“积”。

巩固练习

五、练一练。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0

1/3:1/6和1/2:1/4

1.2:3/4和4/5:5

预设1:6×5=30,3×8=24,30≠24,不能组成比例。

预设2:0.2×50=10,2.5×4=10,能组成比例。[来源:学#科#网]

预设3:1/3×1/4=1/12,1/6×1/2=1/12,能组成比例。

预设4:1.2×5=6,3/4×4/5=3/5,6≠3/5,不能组成比例。

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7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案;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223-01

一、农村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案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案过于固定和统一

在很多农村地区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方案中,并没有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方案的设定,单纯对城市的教学方案进行照搬,容易导致教学方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符合,教学方案的实用性和效果也不够理想。这种情况的存在,在农村地区当中比较普遍。实际上,农村地区的学生和城市的学生在具体的学情上存在着差别,如果教师不能针对农村地区孩子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方案的设定,就容易导致教学方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匹配,最终导致教学没有办法有效地推动学生的成长。

2.教學方案的科学性比较薄弱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教学实施的过程当中,提倡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并且更多地从学生的实际需求角度来进行教学的实施和开展,然而在农村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案中,它的科学性比较差,并没有能够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来进行教学方案的设定,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了主导的位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容易导致教学无法更好地在学生的综合成长中发挥着作用,也无法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当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3.教学方案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

在北师大版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材中,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程度比较高,一方面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上,会通过具体的合理化设置和选题,增加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方案设计的时候,往往对这些趣味性的内容采取了忽略的态度,认为这些内容的开展耗时、耗力,学生只需要学好考试应该考的知识点就可以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培养,最终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处在一个被动的状态下。

二、农村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方案的探讨

1.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案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方案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的对学生的学情进行考虑,在结合他们的知识背景及性格特点的情况下,来进行教学方案的合理设置。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教师需要在教学方案的合理设定上下功夫,必须要确保教学方案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能够对农村地区小学生的特点进行有效的把握。在教学方案设定的过程当中,就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进行思考。第一个维度是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在编写方面的特点以及和其他版本教材的不同特点;第二个维度是农村地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有着什么样的知识背景和家庭生活背景,自身的性格特点怎么样;第三个维度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背景下以及课程标准,对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教学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那么所制定出来的教学方案在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就会更加明显。

2.提升教学方案的科学性

教学方案是教学实施的有效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定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方案的科学性。一个科学的教学方案不仅体现在对学生学情到充分考虑方面,同时还体现在其中所采取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农村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是有决定性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方案的动态性。没有任何一个教学方案在任何一个时期当中都是固定使用的,教师需要确保它处在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当中,从而能够更好地在学生的成长当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有必要的情况之下,教师还可以使用一些科学的量表来对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开展评价,以此来提升教学方案的效果。

3.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首先教师应该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针对小学生贪玩以及大脑经常走神的缺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呈现,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有助于教学实施和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问题情境,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成长。其次,教师应该进行疑问教学的实施。疑问可以引发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探讨,从而帮助他们进行良好的学习兴趣培养。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给学生进行疑问的设置,让他们带着疑问进行思考,可以更好地对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激发自己学习的兴趣。在疑问式的教学模式当中,学生可以发现疑问是进行数学知识大门打开的金钥匙,因此可以在后续的学习过程当中呈现出更加主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再者,教师应该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来说非常关键。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对问题进行探究,可以促进学生丰富联想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活跃,促进对知识的更好把握,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第8篇

一、单选题(共2题;共4分)

1.一种打印机,如果按销售价打九折出售,可盈利215元,如果按八折出售,就要亏损125元。则这种打印机的进货价为(

A. 3400元                               B. 3060元                               C. 2845元                               D. 2720元

【答案】

A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215+125)÷(90%-80%)

=340÷0.1

=3400(元)

故答案为:A。

【分析】九折和八折相差一折,相差340元;具体数量÷对应的百分率=单位1,据此解答。

2.双休日,甲商场以“打九折”的措施优惠,乙商场以“满100送10元购物卷”形式促销,妈妈打算花掉300元,她在(

)商场购物合算一些。

A. 甲                                B. 乙                                C. 甲、乙都可以                                D. 无法确定

【答案】

A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甲:300×90%=270(元),

乙:300-30=270(元),但是乙商场送的是购物券,不是现金,所以甲商场购物合算。

故答案为:A。

【分析】用300乘90%即可求出甲商场实际支付的钱数;乙商场实际支付300元,送的30元是购物券,购物券只有再买商品时才能用,不是最优惠的。

二、填空题(共5题;共7分)

3.四折=________%,25%=________(成数).

【答案】

40;二成五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百分数的应用--成数

【解析】【解答】解:四折=40%;25%=二成五。

故答案为:40;二成五。

【分析】折扣: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成数: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统称几成。例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改写成百分数是10%;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改写成百分数是35%。

4.王老师的月工资是1800元,若个人所得税法规定每月收入超过800元的部分按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那么刘老师每月交税后实得工资是________元。若他把5000元人民币存入银行3年,年利率是2.5%,到期交纳20%的税后可得利息________元。

【答案】

1750;300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税率,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解答】解:第一问:

1800-(1800-800)×5%

=1800-1000×5%

=1800-50

=1750(元)

第二问:5000×2.5%×3×(1-20%)

=375×80%

=300(元)

故答案为:1750;300。

【分析】第一问:超出800元的部分按照5%缴纳个人所得税,用1800减去800再乘5%即可求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用工资总额减去应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金额即可求出实际工资;

第二问:利息=本金×利率×存期,先计算出利息,缴纳利息税后得到的是利息的(1-20%),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税后利息即可。

5.一件篮球打九折出售后,售价72元,原价________元。

【答案】

80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72÷90%=80元,所以原价是80元。

故答案为:80。

【分析】九折就是90%,所以篮球的原价=篮球的现价÷打的折扣,据此作答即可。

6.大卖场搞促销,服装类打8折.李叔叔买了一件上衣,比促销以前便宜了40元,这件上衣促销以前标价________元.

【答案】

200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

【解析】【解答】解:40÷(1﹣80%)

=40÷20%

=200(元)

所以这件上衣促销以前标价200元。

故答案为:200。

【分析】打几折,就是按照原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本题中促销以前的价格=促销后比促销前便宜的钱数÷(1-折扣数),代入数值计算即可得出答案。

7.李老师把2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三年,年利率5.4%,如果当时的利息税为5%,到期时,李老师可取回________元。

【答案】

2307.8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解答】2000+2000×5.4%×3-2000×5.4%×3×5%=2000+324-324×5%=2324-16.2=2307.8(元)

故答案为:2307.8。

【分析】可取回多少元=本金+利息-利息税,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利息税=利息×利息税率。

三、解答题(共3题;共20分)

8.李叔叔于2020年5月1日在银行存了活期储蓄1000元,如果每月的利率是0.165%,存款三个月时,可得到利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答案】

解:1000×0.165%×3=4.95(元)

1000+4.95=104.95(元)

答:得到利息4.95元,本金和利息一共104.95元。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分析】利息=存了的活期储蓄×每月的利率×存的月份数;本金和利息一共的钱数=存了的活期储蓄+利息,据此代入数据作答即可。

9.王刚把50000元人民币存入银行,定期3年,年利率是3.85%.到期时,他要把利息全部捐给困难学生,王刚能捐款多少元?

【答案】

解:

50000×3.85%×3

=1925×3

=5775(元)

答:王刚能捐款5775元。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利率

【解析】【分析】利息=本金×利率×存期,根据公式计算利息,也就是能捐款的钱数。

10.爸爸买了一辆标价20万元的北京现代新能源轿车。他选择一次性付清车款,可以按九五折优惠价付款。

(1)打折后轿车的总价是多少元?

(2)买这辆轿车还要按照实际车价的10%缴纳车辆购置税,车辆购置税是多少元?

【答案】

(1)解:20×95%=19(万元)

19万元=190000元

答:打折后轿车的总价是190000元。

(2)解:190000×10%=19000(元)

答:车辆购置税是19000元。

【考点】百分数的应用--折扣,百分数的应用--税率

第9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了解书籍封面装帧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掌握各种装饰方法设计书籍封面。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蒙学生设计意识,培养学生设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是否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要点。

2、教学难点:学生是否合理运用多种手段(如绘画、拼贴等)进行书籍封面的设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范作、相关图片等。

学生准备课本、纸张、剪刀、胶棒、水彩笔、喜爱的课外书一本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孩子们,欢迎大家来到知识的殿堂。

师: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发出的最美妙的声音。”

师:这些书漂不漂亮?通过调查啊,老师发现,同学们最喜爱的课外书虽然各种各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书的封面都特别漂亮,看来一本书的外表是非常重要的,书的外表就是指书的封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来设计书的封面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课《学做一本书》。(板书)

二、课堂发展

1、封面的构成要素。

师:同学们拿出老师放在你桌面的“导学卡”完成导学卡上面的任务。师生共同总结书的构成:

生:

(1)要先写上题目。(书名)

(2)配上漂亮的图片。(插图)

(3)写上作者名字。

(4)出版社。

(学生可能更多的关注了书的封面,没有考虑到书的封底,这时候老师要及时点出:书的封皮包括封面和封底。)

(5)定价。

(6)条形码。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师生共同逐步总结:书的封皮包括封面和封底。是由书名、插图、作者、出版社、条形码、价格等元素共同组成。(板书)

2、指导学生继续观察自己的课外书,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进来,对每项要素进行讨论。设计每一项要素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点出,如:书名是对整本书内容的高度概括。所以书名要设计醒目,不仅要大,还要放在主要的位置。封面、封底的设计要和谐统一。插图具有装饰性,可以把书打扮的漂亮,文、图片要相互联系;条形码:相当于书的身份证。

总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和用心思考,不需要老师教,自己就已经基本掌握了书的封面设计。同学们太棒了,真是让老师刮目相看。

3、加深巩固要点:

同学们掌握了设计封面的本领,老师想请你们做个小游戏,请你找出下面这些图片不合适的地方?

课件展示游戏图片。

特别指出并总结:

①怎样突出表现书名。

②封面插图与封底插图的相互关系。

(通过详细观看与比较,加深学生对封面设计的认识,为下一步设计打下基础)。

三、创作作品

1、今天你也是设计师,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设计一本什么内容的书?如何装饰它?

2、作业要求:

①采用剪贴、绘画、书写相结合。

②充分利用各种材料来装饰。

③作品要求精细、美观。

教师辅导:注意安全,保持卫生,即时辅导,讲解难点。

四、课堂展示

学生互评、自评。教师提炼,鼓励学生多讲述自己的制作心得与创作感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