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一段话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3 11:22: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描写秋天的一段话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描写秋天的一段话

第1篇

1、走过了春天,渡过了夏天,步履不知不觉的就踏入了秋的地界。清晨,与往常一样来到小区不远的公园进行晨练,驻足眼望,公园内霎时变得色彩纷呈起来,经过一夜秋雨洗礼后,这里的空气更显凉爽。秋风吹过,缤纷的落叶再也不留恋树枝的缠绵,把对根的情谊都化作了泥土的芬芳。漫步在小径的我思绪万千,只有用自己的心境去品味秋天不同的感受。

2、看那果园里啊,鲜红的西红柿一排一排站立。紫色的葡萄在阳光下歌唱。绿色的梨子挂满枝头。果子成熟了,果园丰收的繁忙。硕果累累的秋天透着丰收的喜悦,秋天五彩缤纷的景象。瓜果飘香的秋天更加美丽。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小学中高段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可是学生写出的作文却常常是记流水账,有时候这个流水账都没有记清楚,杂乱无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一、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从低年级写句子、写话开始,就要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成为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各年段教师,都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并想方设法将习作兴趣长久地保持。这是教师要花心思的经常要做的工作。

二、列作文提纲 确定中心句

列提纲就是在审题立意选材后,把作文条理化的一个手段。因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还不是很强,所以就很有必要让学生在写作文之前,把他们想写的事情列好提纲,这样就做到胸有成竹,自然就有条理,同时也知道怎么一步一步写下去了。

写作文要做到条理清楚,必须确定一个中心句。有了中心句,自己写作的时候比较明确,别人看的时候,也就比较清楚你的思路了。写中心句之前应该想好:这段话应该写一件什么事?它要体现一个什么样的中心?然后用一两句话总结概括出来。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可以先写中心句然后进行叙述,也可以先具体叙述后再写中心句,还可以先具体叙述接着用一个中心句过渡,再写一个事例。中心句可以在一段的开头起总起下文的作用,可以在一段话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还可以在一段话的结尾起概括总结的作用。不管中心句在哪儿,我们都要围绕着它来写。

三、理清写作文顺序

写作文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要做到条理清楚,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想清楚是按什么顺序去写这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呢,还是按空间顺序。

1.时间顺序:事情是按怎么样的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发展。比如,有的写事的文章,就要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写。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不能颠倒,顺序乱了就让人读不懂了。写《快乐的一天》,如果要选取自己最快乐的一天来写,一定也要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来写,不能说先写自己晚上过的怎样,再去写早上、下午、中午的事,让人感觉杂乱无章。

2.空间顺序:是以怎么样的空间顺序观察物体的,是先看到上面还是下面,前面还是后面。我们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比如,写自己的学校,我们可以按从内到外的顺序,先写校外,再写校门、操场、教学楼、图书馆等等,这样写出的作文,让人看了就觉得是带着他在有顺序地参观学校,而不是毫无头绪地跑来跑去。

四、多做习作

要想在作文时能够做到按顺序写作,平时我们还要多做这方面的训练。

1.练习以事情的发展为顺序:①把错乱排列的几句话,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②先听老师讲一个小故事,再把这个小故事分成一段话。③教师给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让学生把事情的经过部分写成一段话。④仔细观察几幅图,并对照每幅图上的小标题,把图上的意思连成一段话。⑤让学生观察一幅宣传画,思考几个问题,再把画面的意思写成一段话。

2.练习以时间为顺序:①在指定时间里观察某一事物。如指定在清晨、中午、傍晚三段时间内观察太阳的变化,然后要求学生以时间为顺序把观察结果写一段话。②规定描写对象,要求学生写出它在不同时间里的不同状态。③在几幅图上标明时间。有这样三幅图:第一幅图是幼苗出土,图上标明时间为“春天”。第二幅图是植物开花,图上标明时间为“夏天”;第三幅图是植物结出果实,图上标明时间为“秋天”。要求学生以时间为序,把图上的内容写一段话

3.练习以总起分述为顺序:①给总起句,并规定总述的范围或内容,让学生写一段话。②给学生一个总起句,要求学生把分述部分写成一段话。③规定内容或范围,要求学生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

4.练习以地点、方位为顺序:①指定地点、方位,如指定写“学校的四周”,要求学生以方位为序写一段话,写出学校四周是什么样的环境。②要求学生按方位顺序写出室内的布置、陈设,如教室、图书室等等。③给学生一个题目,如“小河两岸”,要求学生按地点的转移写一段话,分别写出小河两岸的景物。

5.练习以动作先后为顺序:①事先设计好动作,如“擦黑板”,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然后以动作先后为序写一段话,写出擦黑板的过程,着重写好各个动作。②让学生亲身参加一项活动或劳动,写出自己的活动过程,注意按先后顺序把动作写好。

6.练习写动植物外形:①规定顺序,要求学生写一段话,描写动物或植物的外形。②指定某一动物或植物,如小猫、等,要求学生按照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写一段话,描述它的外形。

第3篇

【片断一】了解童话,感知神奇

师:我们读过那么多童话故事,你觉得童话故事有什么主要特点?生:童话故事里发生的事情都特别夸张神奇,想象力很丰富。生:童话往往会采用拟人手法,动物植物都会说话都有感情。生:每个童话都会教我们做人的道理。师:是的,童话它想象特别丰富神奇。让我们走进《巨人的花园》,看看这个故事,想象一下画面,哪些地方你觉得特别神奇?(生自由朗读课文,寻找神奇之处。)生: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就绽出嫩芽了。生:与此同时,鲜花凋谢,树叶飘落,花园又被冰雪覆盖。生: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生:插图上,巨人这么大,孩子这么小,这也非常神奇。师:为什么你觉得这几处描写很神奇?生:现实生活里人根本就没有魔力的,不会一下子让桃树发芽。生:孩子们一走,花园里怎么就变冬天呢?这太奇怪了。生:村子里是春天,围墙里是冬天,这怎么可能!师:你发现了吗?故事里的这些神奇之处,都是跟谁有关?生:跟孩子有关,孩子在花园里,花园里就有春天。

【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一开始,让孩子先回顾自己读过的童话的特点,提炼出“想象丰富神奇”这一主要特点。从体验神奇之处入手,让孩子产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对神奇之处的质疑,产生研究文本的动力,最终得出“没有孩子就没有春天,有孩子就有春天”这一学习主线。

【片断二】感受美丽,体验快乐

师:请你去找找,孩子们没有被赶走前,花园是怎么样的?生:从前,一个小村子里有座漂亮的花园。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村里的孩子都喜欢到那里玩。师:会读书的人能把一段文章读成一个词。这段文字你们能把它读成哪个词?(生自由朗读,并把这个词语写在这段话的边上。)生:我把它读成“生机勃勃”,我从“孩子们都喜欢到那里玩”感受到了那里面肯定很热闹。师:你很会读书。(板书:生机勃勃)你还能把这段话读成哪个词?生:我想读成“美丽”。因为它写到“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师:你发现了花园的四季都各有特点。(板书:美丽。并将四个描写季节的词语字体变红。)师:爱幻想的人还能把一个词、一句话想象成一段美丽的画面。想象一下,读着这段话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我仿佛看到了孩子们在花园里摘果子,吃果子,真开心啊!生:我看到了花园里鲜花都绽开了笑脸,蝴蝶蜜蜂都飞来了。生:我好像看到小朋友们堆了个大大的雪人,正躲在雪人后面打雪仗呢!师: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在你们的描述中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花园的美丽,孩子们的快乐!让我们用朗读来赞美这美丽的花园吧!(学生深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这一段话,不是精雕细刻,而是浓缩精华,只用了四个词语来描写花园的美丽。我们必须通过想象,把浓缩的内容释放出来,以便更深刻体会蕴含在里面的情感。把一段话读成一个词,再由一个词想象一幅画面,让孩子先在朗读中初步感受,通过想象加深对“美丽、快乐”的体验,最后通过朗读激感,为后续的读写结合做铺垫。

【片断三】读写结合,想象幸福

师:巨人终于意识到是自己的任性、冷酷赶走了孩子,赶走了美丽的春天。他明白这一点后,他立刻做了什么?生:他立刻拆除了围墙。生:他立刻把花园还给了孩子。师:当初他写的“禁止入内”的告示牌,现在怎么办?生:把那几个字改成“欢迎入内”。生:可以改成“孩子的乐园”。生:写上“所有的孩子都请进来”。师:做了这一切后,孩子们又回到了巨人的花园里,此时的花园变成了孩子的――生齐答:乐园。师:从此以后,巨人和孩子们在花园里会如何快乐地玩耍、幸福地生活呢?在四个季节中,抓住一个季节描写巨人和孩子的幸福生活。(学生自由想象,创编故事)学生交流。生:春天鲜花盛开,所有的花朵都绽开了笑脸!巨人和孩子们找来最美的鲜花编成一个大花环。孩子们把花环戴在巨人的头上,巨人感到无比的幸福。生:秋天鲜果飘香,花园里的水果都成熟了,诱人的香味让路过的孩子也跑进了花园。最调皮的孩子坐在巨人的肩膀上从高高的树上摘下苹果,把苹果塞到巨人的嘴里。巨人觉得真甜啊!师:此时此刻,不仅仅是孩子们感到快乐,――生:巨人也感到了快乐。师:你从巨人的遭遇上明白了――生:只有分享才能得到快乐。

【设计意图】王尔德的童话语言特点是优美,设计读写结合时,将之前鲜花盛开、绿树成阴、鲜果飘香、白雪一片四个词语放进去,请同学想象画面,感受并积累童话优美的语言。

第4篇

春天里,阳光明媚,学校的花园最热闹了,百花齐放,五彩缤纷,蝴蝶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学校里充满了阵阵花香。

夏天,小雨沙沙的下着,园子里的花更加亲密了,雨停了以后,花朵上绿叶上,到处都滚动着晶莹的水珠,就像是宝石一般灿眼夺目。

秋天,花园里只有几株花儿在比美,这就是,的花朵都非常特殊,有许多花瓣,就像是一个毛线团一样,五颜六色,美不胜收。

冬天到了,北风呼啸,腊梅在严寒中开放,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一首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此首诗不就是描写了寒冬中的腊梅吗?

第5篇

总分段式,一种常见的构段方式,出现于很多写景状物及议论类等文章。这类段落在三年级所有类型的段落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引导学生读懂总分段式的段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整篇文章。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读懂总分段式的段落,是我们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一、绝顶览山――全面统理教学内容

在整个三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大量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通过对教材编写及内容的梳理,我们认识到: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共有10篇(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花钟》《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和下册的《荷花》《珍珠泉》《太阳》)。

这些课文基本都是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在三年级所有课文中占15.6%,因而总分段落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实现三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读懂这一类段落的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读懂整篇课文,也有助于学生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循序渐进――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开始,整个三年级,陆续出现了十余篇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笔者将这些课文的教学,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呈现阶梯式上升:

第一阶段――认识阶段

教学目标:认识总分段落,了解总分段落的构段方式。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

教学目标:能基于课文内容,根据提供的分述内容,给段落加一句合适的总起句;或者根据提供的总起句,写出分述的内容。

第三阶段――仿写阶段

教学目标:能围绕总起句或者一个意思,写一段总分段式的段落。

当然,三个阶段分别包含哪些课文,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不能刻板地划分。

三、无痕润色――合理采用教学策略

在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正确定位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之后,就应该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总分段落每个阶段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总分段落,提升阅读能力。

(一)第一阶段――导学相辅,认识总分段落

学生第一次接触总分段落,对于这种段落的构段方式并不了解,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认识总起句,了解该种段落的结构。

如教学三年级第一次出现总分段落的课文《秋天的雨》时,我就采用了导学相辅的方法:

(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认识总分段落。)

师:老师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认真听,等会儿告诉我秋天的雨给你什么感觉?

(教师配乐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1:我觉得秋天的雨很清凉,很温柔。

生2:我觉得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像一把钥匙。

师:是啊,秋天的雨就像一把钥匙。这个自然段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并把第一句话显示成红色。)

师:下面的2-4自然段老师想请3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作者的心目中,秋天的雨还是什么样儿的?

(请一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秋天的雨还是什么样的?

生: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师:瞧,这个自然段也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这就是总起句。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并把第一句话显示成红色。)

师:你发现了吗?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后面两个自然段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请两位同学分别读第二、三自然段。)

生1:第三自然段是围绕“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这句话来写的。

生2:第四自然段是围绕“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这句话写的。

师:课文1―4自然段都是围绕每段话的第一句来写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段落。

经过教师的引导,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学生认识了总起句,了解了总分段落的基本结构――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为接下来读懂总分段落打下了基础,抓住总起句就能了解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第二阶段――补写内容,感受总分段落

学分段落不仅是为了读懂一段话,还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因此在学生认识总分段落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总分段落的特点,并能根据提供的内容给该段落加上总起句或者分述内容,为最终的自主写段做铺垫。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4自然段时,我就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内容,加上一句总起句,组成一个总分段落。

(朗读第四自然段中描写鱼的4个分句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抓住鱼的颜色、样子和动态来描写的;接着出示这4种鱼的图片,请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西沙群岛的海里只有这4种鱼吗?

生齐答:不是!

师:是的,老师查了资料,西沙群岛的海里有400多种鱼呢!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其中的几种。

(出示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这些鱼有什么特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鱼,把它写美了。

(学生选择一种鱼,自主写一句话。)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请4位描写不同鱼的同学上台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学生,将这位学生的句子在投影仪下出示,4位同学交流完后,投影仪下出示完整的4句话。)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把这4句话连起来就能组成一段话了。如果能给这段话加上一句总起句,就更完整了。你能给它加个总起句吗?

生1: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师:你直接运用了课文中的总起句,聪明!

生2: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多得数不清。

生3:西沙群岛的海里有各种各样的鱼。

……

当然,对于该段的教学,也可以在学生感受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之后,给学生一句总起句,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句总起句,写一写西沙群岛的海里还会有什么样的鱼――补充分述的内容。这样,根据提供的内容,补充相应的总起句或者分述,学生对总分段落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这样的补写,也为接下来的自主写段打下了基础。

(三)第三阶段――依托文本,仿写总分段落

由于总分段落结构关系明确,段落主题也更加鲜明,因此运用总分段落进行表述能更加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表达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三年级总分段落教学的第三阶段,就应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内容,进行仿写。

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感受课文2―5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并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师:香港不仅是一个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同时,它还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呢!

(出示香港集装箱繁多、运输繁忙以及维多利亚港口的图片。)

师:请你结合以上图片的内容,以“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为总起句,写一段总分结构的段落。

(生自由写话后进行交流。)

生1: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从国外来的轮船数不胜数,停靠在码头,像是在聚会。码头上的集装箱不计其数,一辆辆货车一刻不停地运输,排成了长长的队伍,像一条长龙。

生2:香港有一个维多利亚港口,水面辽阔,有70多个巨轮泊位,60多个码头,运输和通讯设备齐全。港口停泊着数不胜数的巨轮,岸上还有不计其数的集装箱。因此,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

……

这样依托文本,学习文本的段落结构形式,仿写总分段落,不仅更深入地感受了香港的魅力,还学会了用总分段落进行表达,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第6篇

一、 创设情境,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上课伊始,教师运用诗一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文。然后,让学生用“秋”字组词,巧妙导入新课,按照“秋风――秋实――秋光――秋思”的顺序,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文本,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课堂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氛围。接着,教师将诗歌的第3―5自然段展开成一幅幅画面,让学生把图文对照起来,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走进诗歌,去感受诗歌中秋野溢彩流芳、生机盎然的美好意境。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张老师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适时指导、点评为辅,使学生能够沉浸到诗歌所展现的美好意境中去,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品味作者浓烈的“爱秋、赞秋”的思想感情,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

二、 品词析句,领略诗歌的语言之美

品味体验是阅读文章,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教学时,张老师抓住情感主线,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并且穿插朗读指导,自读、同桌读、齐读、师生共读,读出韵律,读出感情,形式多样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秋风”这一部分时,张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动词赏析、感悟拟人手法运用的好处。“打滚”“奔跑”“轻轻涂掉”这些词,原本是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作者却用它们来描写秋风,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呢?仔细一体会,课文是把虚的东西写实了,把静止的东西写活了,这就是动词拟人化的作用。读着这些句子,似乎秋风也有了可爱的生命,让学生们忍不住产生了对秋风的喜爱之情。再如,教学“秋思”这一部分时,张老师紧紧抓住“珍藏”一词,让学生比较“珍藏”与“收藏”的异同,又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留念之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朗读中品词析句,在品析中感景悟情,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课文的意蕴,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领略了诗歌的语言之美。

三、 读写结合,学习运用诗歌的旋律之美

这首诗歌并不深奥,语言优美,也富有童趣。它采用总分总的段式,运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手法,给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特点。教学时,张老师凭借教材范例,引领学生们学以致用,多次进行仿写练笔,让他们感受到了语言运用的神奇。例如,在学习“秋风”部分,教师让学生用“秋风来到 (什么地方),在那里 ”的句式,练习说说自己眼中的秋风,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在“秋实”部分,教师又出示“

嚷着冷了,要 ”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说,自己看到秋天果实丰收的喜悦。课堂上,张老师还安排了一个练习:选择诗歌中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将描绘这种景象的诗句改写成一段话。这些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即时写作的能力。在一次次的练笔中,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第7篇

佳作展示台:

秋天

陈俊林 指导老师:钟华奇

炎热的夏天不知不觉地离开了,秋天轻轻地向我们走来了……

秋天是一把银光闪闪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大门,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瞧!那火红火红的枫叶正荡着秋千一点一点地往下落,那金黄金黄的稻谷正扭着细长的腰肢在跳舞,黄澄澄的香梨正哈哈大笑,等着人们带它回家呢……

秋天是一个大礼盒,里面装着人们丰收的喜悦。农民伯伯驾驶着收割机在田野上来来回回地跑,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叔叔阿姨们架着楼梯,在果树上开心地摘着水果—无论是田野,还是山岗,瓜果遍地,到处传递着丰收的讯息。

秋天是一部电风扇。它满世界跑,吹啊吹,吹得花呀,草呀,树呀异口同声地说:“秋天,你真顽皮啊!”你看,在“电风扇”吹出来的凉风中,果树宝宝的“玩具”丢了一地,枫树婆婆的脸变红了,柳树公公的胡子飘起来了—秋天真像个调皮的小孩!

秋天还是一个大喇叭,它拿着大喇叭天天喊:“冬天快要到了,冬天快要到了!”听到广播,小青蛙加紧挖洞,小松鼠加紧摘松果,小蚂蚁加紧觅食,棕熊则加紧捕食动物,储存脂肪,为冬眠作好准备。大雁呢,它们早就成群结队,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地飞往南方了呢!

啊!秋天,是你给我们带来了丰收,带来了喜悦和欢乐!

彩笔头点睛: 小作者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将秋天比作钥匙、大礼盒、电风扇、大喇叭,充满儿童的想象力,同时又很贴近生活,生动形象地向我们介绍了秋天这个美丽的季节,让我们在短短的习作中感知了秋天的整体风貌,值得一提的是作文开头结尾简洁明了,整体结构紧凑,思路非常清晰,值得作文刚刚起步的三年级小朋友学习。 (李白)

第8篇

关键词:读写结合;句段训练;由仿到创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写作文,对作文有畏难情绪,这是可想而知的。在教学研究中,我逐步探索出了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些方法。

一、抓好三年级学生“段”的训练

1.围绕中心句,进行一段话的练习

有些句子能概括全段的内容,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带动全篇。例如,《可爱的大熊猫》第一段的第一句“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奇动物”是本段的中心句,我引导学生找一找,围绕这句话作者分别写了大熊猫的哪些方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写了大熊猫的身子、尾巴、皮毛、四肢、耳朵、眼睛等内容。授完本段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作文《我家的小狗》《我家的小猫》等,按照先总写后分写的方法进行段的训练。

2.总结构段规律,进行“段”的写作训练

如,《高原》,作者围绕高原景色的美丽和富饶可爱,先总写“高原”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然后分述这里的天空、高原、湖泊分别是怎样的美丽神奇;这里的药材、矿藏、森林、牛羊等物产是多么丰富。最后水到渠成,总结出“祖国的,真是一个富饶可爱的地方”。学过这篇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作文《美丽的上河城》,让学生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进行分段写作练习。

再如《家乡的红橘》,课文以时间顺序介绍了家乡红橘生长情况,先写初春时的橘子树,接着写四、五月的花,再写秋天未成熟的果实,最后写十一月时成熟了的果实。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课下,我布置小练笔《家乡的苹果》《家乡的石榴》等,按时间的顺序分段写水果。

3.由“仿”到“创”,写好一段话

作为小学生,由“仿作”到“创作”,这是实现作文知识迁移的一条重要途径。“仿”的任务主要是学习运用与范文相类似的题材,使学生从中领悟写作技巧。例如,《我们的学校》先介绍了学校的位置与周围的环境,描绘了学校的美丽;然后描写了学生上课的情景,展现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后写山里的孩子像春笋一样茁壮成长。学生学完这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仿写《我们的学校》,有实际的例帮助,学生写起来就有章可循。

4.重视积累、加强交流,使句段表达更有文采

积累是表达的基础,为了扩大学生的积累量,我常写出十几个词,要学生写一段话用上这些词。后来,我引导他们分门别类地积累学过的词,这应是学生词句训练的一条途径。

学生的习作往往三言两语,几笔带过,内容空泛,一点“美”的地方都没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拿到投影仪上播放,让大家看看,应该把哪些地方补写清楚,然后开展扩写文章比赛。改作文时,我力求面批面改,直接指出作文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修改或重写。渐渐地,学生作文有看头了,他们脸上也有笑容了。

二、在阅读中学写作文,做到读说结合,读写结合

语文课本上选的文章,有很强的思想性、趣味性,同时也有可供模仿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是学好作文的必经之路。

1.创设情境练说话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想象较为丰富。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画,或绘制彩画,或利用多媒体放映图片,并设计相配套的系列启发提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入境入情,学生就有话可说。

如,我在教《父子骑驴》时,让学生边听课文朗读,边看书上的插图,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1)图上有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2)看看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动作,想想他们在说什么?(3)结合书上内容,体会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改变角度学表达

当学生已有说几句连贯话的基础后,我常常引导学生,运用改变叙事角度、调换故事顺序等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

例如,《三袋麦子》这篇课文讲述了三个动物对三袋麦子不同的处理方式及最后不同的结果,赞扬了小猴做事有思想、有远见,同时,也教育我们,做事情要从长计议,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讲完这篇课文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比方说:小猴把土地爷爷送的麦子早早吃光了,相反小牛把土地爷爷送的麦子都种到地里,来年有了大丰收,小猴没有吃的了,那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一句话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的说小猴点子多,会骗小牛的麦子吃;有的说小猴到小牛家借麦子吃,并下定决心向小牛学习,来年种麦子……

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三年级作文教学更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习作途径,让学生由“仿”到“创”,多积累、多读书,乐于在自作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

参考文献:

[1]彭小虎.上好课: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9篇

学号

年级

拟题人:辛小燕

…………………………………………………装……………………………订……………………………线…………………………………………………

三年级语文上册阶段性测试

质量等级

书写等级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A.犹如(yóu) 水洼(wā)

B.凌乱(líng) 雨靴(xié)

C.钥匙(yuè) 喇叭(cì)

D.歌韵(yùn)

辽阔(liǎo)

2.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xiǎo

yuàn

huā

pūzhe

(1)爷爷的

里种满了,

只要你从

石子的小路上走过,

xiāng

wèi

身上就沾满了

yán

liào

gōu

huà

(2)秋姑娘用五彩的

在田野里

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3.把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摇( 头 )晃( 脑 )

张( 牙 )舞( 爪 )

提( 心 )吊( 胆 )

( 眼 )疾( 手 )快

( 面 )红( 耳 )赤

( 口 )干( 舌 )燥

(1)

我发现所填的字都是 和人的身体部分有关 。类似这样的四

字词语我还积累了: 眉开眼笑 、 手舞足蹈 。

(2)为了让小表弟尽快明白这个道理,我讲得 口干舌燥 。

(3)幸好他 眼疾手快 ,把花瓶接住了,要不然准摔得粉碎。

4.用“

\”画去括号内不正确的字。

凌(乱 刮)

(赠 增)送

(寒 赛)山

排(例 列)

(丰 半)收

(飘 漂)荡

放(睛 晴)

规(则 侧)

5.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

天( 高 )云( 淡 )

大雁 ( 层 )( 林 )

( 果 )( 实 )累累

五谷( 丰 )( 登 )

( 秋 )( 风 )习习

( 春 )华( 秋 )实

(1)上述词语都是描写 秋 季的,请你再积累描写其他季节的词语。

春季: 草长莺飞

夏季: 电闪雷鸣

冬季: 白雪皑皑

(2)请你任选两个词语来写一段话。

示例:秋天来了,果园里果实累累,田野里五谷丰登,看着这丰收的景象,农民伯伯笑了。

6.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1)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运用近义词替代法,我知道“明朗”的近义词是 晴朗 ,由此可知它的意思是 光线充足(多指室外) 。

(2)小明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心中有些忐忑不安,害怕爸爸妈妈会责备他。

联系实际生活,可知 因为打碎花瓶害怕爸爸妈妈责备,所以内心不安 ,由此我推测“忐忑不安”的意思是

7.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仿写句子)

(2)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缩句)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课文回顾。

1.诗歌中的秋天,有景有情“ 一年好景君须记 , 正是橙红橘绿时 ”为我们展现了秋季果树的丰收景象;“ 萧萧梧叶送寒声 , 江上秋风动客情 ”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叶绍翁的思乡之情。

2.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 像一枚枚邮票

,飘哇飘哇, 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 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

3.《所见》一诗的作者是 袁枚 。诗中点明“忽然闭口立”原因的句子是 意欲捕鸣蝉 。

三、阅读天地。

秋天,是山里人的节日。

天一亮,我就跟阿爸到了山林。啊!到处都是野核桃、酸葡萄,地上满是五颜六色的野花。阿爸把几个像布娃娃一样的东西拔起来,放到篮子里说:“你不是要吃香菇吗?这就是最好的香菇,叫鸡枞。”忽然,我看到倒在旁边的枯树干上长着一簇簇黑耳朵,“哎呀,那不是木耳吗?”我几乎叫了起来。阿爸掰下一簇,笑着说:“对,木耳就是长在枯树干上的。”

我们爬上了一条坡,阿爸拿起小锄头,挖起一株绿苗说:“好肥的黄连啊!”阿爸告诉我,黄连是重要的中草药。山里可以挖到的中草药可多啦:灵芝、天冬、黄精……数也数不完。

走出山林,我望着那些高大的树木,喜滋滋地想:山里的宝贝真多呀!

1.联系实际生活,我知道了“五颜六色”的意思是 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 。

2.短文采用了 总—分—总 的结构方式,主要从 山珍 和 中草药 两个方面来介绍了山里的宝贝很多。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阿爸拔起的像布娃娃一样的香菇叫鸡枞。( √ )

(2)木耳是长在枯树干上的。( √ )

(3)山里可以挖到很多的中草药,如灵芝、天冬、黄精、酸葡萄。( ✕ )

4.为什么说秋天是山里人的节日?

四、提示:写日记首先要注意日记的格式,然后按照要求写下生活中的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