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化妆品销售年中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3 11:22: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妆品销售年中总结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化妆品销售年中总结

第1篇

一、销售方面的情况

截止到2011年月日,店专柜实现销售额,于2009年同期相比,上升(下降)%。本柜台共计促销次,完成促销任务达%。

二、会员拓展

(一)新会员拓展

截止到2011年月日,本专柜新发展会员人。与2009年相比,递增了%。

(二)老会员和散客的维护

本专柜严格执行公司会员制度,耐心、细心、热诚的和会员交流,更加增强了老会员对品牌的忠实度和的情感。老会员的返店率达到%。在散客方面,本柜台柜员同样是本着热忱服务、顾客至上的宗旨,以最大可能提高回头率。

三、竞品分析

面对欧莱雅、雅诗兰黛、宝洁等对手,本柜台在注重本产品的优雅、高贵、经典的品牌形象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化、优质服务的优势。使我们品牌在市场的竞争占有率大幅度提高。如面膜(占有情况),洗面奶(占有情况),由于本人不了解具体市场,自己稍加分析即可。大概对比下咱们产品的优势和不足。

四、柜台日常工作情况

本专柜严格遵守公司柜台管理细则。在人员管理方面,严格注意公司形象,热诚、耐心的为顾客服务。。在库存管理方面,严格短缺货登记、库存登记,认真做好盘点工作。货品的管理、注意干燥清洁、防火防潮,并做好货物的清洁。(可结合公司管理细则添加)。

第2篇

近日,艾瑞咨询机构通过调研,了《2015年中国女性数字时尚用户白皮书――美妆篇》,其中分析了新数字互联时代美妆产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趋势、消费决策偏好及细分人群特征,并对中国时尚女性美妆行业进行解读,以供相关企业把握数字化时代中国女性美妆行业现状,选择未来方向及发展策略。

其中,涉及的一些数据,也值得中国直销行业人士借鉴和参考。

化妆品零售增长稳健

艾瑞咨询通过综合企业年报及专家访谈,根据预测模型核算及预估数值,归纳总结了2011年~2018年中国化妆品零售交易走势。(参见图1)

2015年,中国化妆品零售交易规模达到4843.9亿元,化妆品零售市场呈现稳定增长趋势,预计到2018年,这一规模将超过8000亿元。

数据表明,中国的化妆品市场已进入成熟期。虽然,化妆品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名目繁多的化妆品品牌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但人们对化妆品的需求相对稳定,市场前景依旧一片大好。

全覆盖战略更适合市场

护肤品年消费金额层级趋于平均化,说明中国护肤品消费者分布均衡,低中高档各类型档次的化妆品均存在相当数量的消费群体。

彩妆因其产品特性,消费以3000元以下为主,占比超过五成;但年消费超过万元的消费也达到13.5%,可见高端彩妆仍有固定的消费群体和潜力。

需求带动结构优化,产品战略方面,直销企业可以考虑多档次多子品牌全覆盖消费者需求,针对细分人群加强产品研发,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季节购置成规律

护肤品作为基础的美妆护肤产品,使用频次高于彩妆,其消费频次必然高于彩妆。由于护肤品的季节性特征较强,以季度购置为主,每季度1~2次是主流购买频次,而彩妆消费购买频次一般以用完购新为主,年消费5次以下是主流。直销企业可以把握消费者需求习惯推出季节性产品或者推广策略。

另一组购买率数据,也颇有意思。虽然在整体花费金额方面,护肤以中等消费金额为主,彩妆以中低等消费金额为主,但是在购买率方面,高端美妆产品购买率最高。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高端消费者很少会购买中低端产品,另一方面是中低端的消费者对于高端产品的向往,使其在日常使用产品之外,会至少购置一件经典的高端美妆产品进行尝试及探索。

集中优势资源,重视单品的研发,以经典爆品来带动产品品牌升级和整体销售额,也不失为一则良策。

线上交易渐成规模

有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整体网民规模达到6.5亿人,其中移动网名5.6亿人,女性移动网民占比52.9%,整体接近3亿人。移动网民的快速增长为女性美妆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用户基础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电商的发展,线上购买渗透率持续上升,线上购买美妆产品习惯已然形成。2014年中国化妆品线上渠道交易规模为1184亿元,化妆品零售线上渗透率为29.2%,预计到2018年,这一规模将接近3000亿元,年复合平均增长率为23.6%。化妆品线上渠道交易规模将保持较快增长,化妆品向线上渠道渗透会进一步加深。此外,鉴于护肤品切乎其身,消费者更加注重美妆产品的安全性,对正品的要求更高,大型综合类电商平台无疑成为线上购买的最优选择。

在互联网行业外,直销行业算是很早就尝试“互联网+”的实践者。移动互联时代的出现,一方面帮助传统巨头企业再造,另一方面也为直销企业提供了抢占市场的快速通道,三生“有享云商”、康美易创O2O模式都为直销行业“互联网+”的创新提供了较为成功的范本。

移动端设备让用户的信息获取更加高效,为美妆用户提供了更快的消费决策过程,移动社区的快速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有效的交流平台。作为直销行业,许多生意是基于社交圈、朋友圈来拓展的,如何攻克移动互联与社群活动有机结合的问题,将成为企业在移动互联时代下帮助销售员拓展顾客关系的有利课题。

西部地区或成销售新亮点

在护肤品的消费方面,消费最高的并不是华南、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而是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消费者以高消费频次成为高消费群体占比最多的区域。

护肤品方面,三成以上西部地区消费者的年消费金额超过8000元,但其高端护肤品购买率却低于全国,主要赢在消费频次方面,年消费5次以上占比为55.8%。彩妆品方面,西部三成以上消费者花费8000元以上,而华中仅占一成左右。也就是说,尽管西部地区消费者美妆产品一般买得不贵,但买得多,于是总消费金额最多。

城市级别间人均美妆花费差距明显。城市级别越高,年花费越高;彩妆差距更甚,超级城市在彩妆产品消费5000元以上占主流,三线城市则大部分花费在1000元以下。

在沿海地区,化妆品的销售,可谓是自带优势亮点,该地区的消费者思想比内陆地区更为开放。直销企业的市场开拓也往往如此,忽略了西部内陆城市,市场开发应随着消费人群所在地域情况随之逐渐下沉和加深。

质量、功效、口碑驱动购买决策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接触到的信息越来越多,消费决策更趋理性,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媒体广告或明星效应就可以轻易驱动的,而是从自身需求出发,需求式购买成为主导,朋友推荐、社交圈口碑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产品质量、功效、口碑评价是消费者购买美妆产品最看重的三大因素。质量是消费者最为看重的方面,功效是其考虑的第二要素,而口碑评价位列第三,可见消费者在考察质量及功效方面均会参考口碑评价做出选择,体现出消费者对产品口碑评价的重视性。

在不同的细分消费群体中,情况会有所差异。

大学生妆品消费金额低于整体水平,其中护肤品以中端品牌为主,彩妆低端品牌占多,近五成大学生彩妆年消费千元以下,可见彩妆品在大学生群体的市场潜力有待开发。超四成的大学生用户选择在线上购买化妆品,比例明显高于整体。尽管欧美品牌最为普及,但受日韩文化熏染、产品价格适中等影响,日韩护肤及彩妆品在大学生群体间颇受青睐。

除朋友推荐影响外,更多大学女生会因促销而买美妆产品;与女性整体不同的是,相比产品/品牌广告,大学生更易受达人推荐影响。在购买时,大学生更讲实惠,产品功效是王道,价格比品牌更重要。

白领是美妆时尚消费的主流人群,白领人群与时尚消费整体最为接近。白领护肤品年消费金额以1000~3000元占比最多,其余各档分布均匀,彩妆则超过三分之一用户年消费在1000元以下。大部分白领女性一年购买护肤品多在3~10次,彩妆购买则多在5次以下。

高阶女性消费高,近半数的高阶女性年消费彩妆金额过万,超八成使用高端彩妆品,低端彩妆品市场小。高阶女性的护肤及彩妆年消费均高于整体,护肤品方面,超过三成的高阶女性年消费万元以上,而在彩妆部分占比更是接近五成。

第3篇

韩束

BB霜之后剑指美白

1月15日,韩束雪白肌系列新品会在上海科技馆举行。对于此次推出的美白新品,韩束倾注了大量心血。据介绍,该系列新品系韩束公司与德国德之馨、美国莎宾萨、中德联合化妆品研究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两年的结晶,突破了多项技术难题,其美白成分包裹技术更是成功获得国际专利。据介绍,韩束于2013年主推的红BB霜零售额高达5.76亿元,一举站上国货BB霜第一名的位置,但毕竟作为单品无法产生连带销售,而雪白肌正是为解决这一市场问题而诞生的。在韩束妆业副总裁王子孟看来,美白市场还将继续蓬勃发展,201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580亿元。为抓住这一机遇,韩束2014年将为雪白肌投入过亿广告费。

洁宝

面膜业务突飞猛进

1月6日,洁宝集团2014企业年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洁宝供应商、OEM/ODM客户、渠道商、行业媒体等共计400余人参与了本次盛事,一同在现场见证了洁宝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对于洁宝而言,过去的2013年是丰收的一年。洁宝董事长周金平称,“我们当初规划2013年将生产1亿片面膜,但实际远远超标。”不止OEM/ODM业务获得大发展,其自有品牌业务也成绩斐然。据悉,2013年,洁宝旗下草舍名院和容园美两大自有面膜品牌的实际销售较2012年增长了200%,两大品牌的销售终端网点总数更是一举突破50000家。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洁宝在湖南吉首兴建的亚洲最大面膜生产基地已开工。

真丽斯

1+1模式大放异彩

1月10日,真丽斯1+1模式VIP经销商年会暨“变革管理”零售运营研讨会在广州华钜君悦酒店隆重举行。会上,真丽斯总经理黄楚杰向与会嘉宾回顾总结了2013年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了2014年的发展预期。他指出,真丽斯做直供仅三年,便在全国发展VIP客户500多个,取得的市场成绩有目共睹。这三年中,真丽斯基本上每年都保持着50%左右的增长,2013年,增长率更是达到了63%。2014年,真丽斯的新增合作伙伴目标定在300家,销售增长目标定在50%以上。在这次年会上,真丽斯还举行了第二届“金钥匙联盟”副会长任命仪式,包括安徽美林美妆武清林、山东青春别墅刘凯等在内的16家专营店连锁负责人获得此殊荣。

伊莲娇雪

创领精油品类未来

1月8日,精油护肤品牌伊莲娇雪“2014敢梦敢动”品牌战略升级暨创新模式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全国的200多名合作伙伴及多家行业媒体代表出席了这一精油盛典,共同见证了伊莲娇雪如何打破精油魔咒,创领精油品类未来。在这次会上,广州芭妍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家俊再次强调了伊莲娇雪的精准定位:“精油,就选伊莲娇雪”。伊莲娇雪中国区营运总经理冯小虎则通过此次会向合作伙伴详细展示了伊莲娇雪2014年的发展战略,誓与合作伙伴们一起为实现精油梦想而勇攀高峰。2014年,伊莲娇雪的终端营销理念是“不动销,无市场”,其将在深化精油消费教育的同时,将独有的动销模式切实贯彻到每家店。

广州

第4篇

在研究分析国际上化妆品的管理法规基础上,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欧盟、中欧、东欧、美国、日本、韩国、巴西、安第斯公约五国、东南亚联盟国等,绝大部分国家均在产品上市前不需要许可制度,而是备案制,执行INCI成分表和欧盟SCCNFP所规定的化妆品法规。国际上除极少数国家采用产品上市前的许可外,大都采用备案制。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都是近几年改革管理法规的。中国化妆品的管理法规亟待改革并同国际接轨。

中国化妆品的管理同国际表现不同之处:

1. 化妆品的定义不够完善和不统一

――1989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的定义为: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发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卫生部《化妆品卫生规范》(2002年)对化妆品的定义:化妆品是以涂抹、喷洒或其他类似方法,施于人体表面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口腔黏膜等)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产品。

――强制性标准GB5296.3―1995《消费品使用说明化妆品通用标签》中定义为:化妆品是以涂抹、喷洒或其他类似方式,施于人体表面(如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起到清洁、保养、美化或消除不良气味作用的产品,该产品对使用部位可以有缓和作用。

――在同一国度里有两个或三个化妆品定义,每个定义都有差异。在定义中对口腔黏膜、外生殖器、牙膏(或牙齿)和香皂等大部分没纳入规范,排除在化妆品之外,明显是对人体保护的漏洞,为生产、销售、消费者和监督留下矛盾的伏笔,使各方面在执行中出现矛盾。几年前,曾有一家美国化妆品生产和销售商,产品为女性的外生殖器清洗液(不带杀菌和消毒),在美国和其他国家销售很受欢迎,由于没有界定定义,在中国为取得销售证明,在上上下下各部门进行申办,办了两年多也未办成。

2. 一个化妆品行业多个部门管理

中国对化妆品的管理很重视,有多个政府部门参与管理(卫生部门、质检部门、食品与药品部门、工商部门、标准化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海关等等),各管理部门齐抓共管,各有自己职能,各有一套规定,政出多门,往往造成企业和市场监督部门在执行法规中的茫然,特别是“三资”企业和进出口产品问题上经常遇到政策不统一的尴尬局面。

3.国际上化妆品不存在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国际上只有某个产品的企业标准和化妆品的原料标准。中国化妆品产品标准的出现,是由于企业发展的参差不齐,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和保护消费者利益,制订出化妆品的国家和行业产品标准近二十大类(如雪花膏、冷霜、洗发液、洗面奶、护发素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产品品种的大量涌现,靠二十几个标准管理成千上万个品种的化妆品产品是“划一漏万”的管理,是难以概全的。现在回过头来看发展,它的管理是历史的产物和适应当时需要的,随着市场的发展,同国际的通用做法接轨,改革中国化妆品的管理已到了必须的时候。

4.多证管理企业,企业的积极性难以发挥

化妆品生产企业,除领取工商注册执照外,还必须领取化妆品生产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两证并用,功能性化妆品还必须得到特殊用途化妆品许可证,这些许可证又来自不同政府部门,又有不同或相同的重复条例,执行起来不仅企业为难,由于发证机关和非属本证发证的单位都有检查和监督的行为权,还会造成诸多方面矛盾的出现,相互制约和力量的抵消。按新的行政许可规定“谁发证,谁监督”的职责明确规定,政府该管的政府管,不该管的放手让企业按法律行事,发挥企业的积极性。

5.中国的化妆品管理实属审批制

中国化妆品的管理属于审批制,政府担负着审批职能和审批后的责任,政府部门要对几万种化妆品和几千家化妆品制造商进行审批和验收,对花样繁多的进口国际产品进行包审包批,表面上看是严格了,实际是该管的未管到,不该管的责任又压到管理部门的身上。国际上的通用管理是备案制,责任由企业按法律自负其责。

6.功能性的化妆品办证难

目前,在中国一种新的具有功能性的化妆品(俗称特殊用途化妆品:育发、染发、烫发、脱毛、、健美、除臭、祛班、防晒等9种)在上市前,要得到政府部门的一一审批。企业新上市前的特殊用途化妆品需向卫生部申报,得到批准后方可上市。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申报规定内容:(1)国产特殊用途化妆品卫生许可申请表 ;(2)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初审意见;(3)产品配方;(4)功效成分、使用依据及功效成分的检验方法;(5)生产工艺及简图;(6)产品质量标准(企业标准);(7)省级卫生部门认定的化妆品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8)卫生部认定的化妆品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9)产品设计包装(含产品标签);(10)产品说明书样稿;(11)可能有助于产品评审的其他资料(原件一份,复印件13份)。另附未启封的完整产品样品小包装3件。

经过7个月的评审周期,得到通过,取得特殊化妆品许可文号才能上市。企业为审批一种产品伤神费力,政府部门更是竭尽全力,往往各方还是不满意,真是出力不讨好,还要担负着政府审批的责任。

十二、 中国化妆品管理如何改革的探讨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中国化妆品管理需要积极进行改革,同国际相接轨,与时俱进。

1.积极创造条件改革审批制为备案制

应积极做好改革的准备工作,将化妆品管理由审批制改革成备案制,即政府只负责原料安全的审批和,政令企业必须按GMP组织生产和活动。化妆品的研究、开发和产品上市等行为应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企业的生产、产品质量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产品的销售等由企业依法自律。企业产品配方遵守原料三种规定,即:(1)使用是安全的:(2)在一定限量条件下使用:(3)禁止使用的规定。一旦企业某个产品出现问题将由政府依法严厉追究企业责任。这样政府能够管得住,企业的积极性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产品获得快速发展。

2. 积极修订《消费品使用说明 化妆品通用标签》国家标准

中国的化妆品通用标签标准是1987年制订的,后经修改,于1995年7月7日经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1996年12月1日实施,已历时八年,目前尚在使用中。在这八年中,国际上许多国家化妆品管理的法规都已改变,如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等。中国的化妆品生产和销售、出口和进口、市场和消费群体也发生了改变,中国已属WTO成员国,各种情况和形势都发生了变化,而旧的模式管理还在延续,并已落后于国际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国化妆品的通用标签标准的改革是中国化妆品法规改革的前奏,在改革别要界定化妆品定义和术语、标签内容、标注成分名称及使用指南等内容。要尽力靠拢、等同采纳和吸收一些国家及区域性组织的规定,为我所用,力争早日同国际接轨。全国化妆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通用标签正在修订中,其中最大的变化是要增加标注化妆品组分。

3. 中国的化妆品管理法规要同国际接轨

要实现中国化妆品的管理同国际接轨,对化妆品配方中原料名称的统一是前提,是基础,采纳或等同采纳化妆品组分国际命名INCI(International Nomenclature Cosmetic Ingredient)为我所用;吸纳《日本化妆品配料法典号》JCIC(Japanese Cosmetic IngredientsCodex);参考采纳欧盟准用着色剂CI号;采纳美国化妆品原料评审组织CRI(Cosmetic Ingredient Review)《对化妆品原料安全性的评审概要》;参考采纳《欧洲化学品物资登记代码》EINECS(European Inventoryof ExistingChemical substances),所列原料代码指明在欧洲国家内不必经过上市前的批准,就可用于化妆品配方中。

国际上还有许多法规和标准可以借鉴,他们对化妆品原料的安全评价和相关工作进行了几十年,已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法规,都可成为改革中国化妆品管理法规的捷径、吸收采纳的基础和范本。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标准化委员会和卫生部化妆品标委会都对INCI作了翻译,正在对翻译的中文名称进行协调统一,可以讲对改革向前迈进了可喜的一步。

4.化妆品制造商按GMP组织生产

国际上的化妆品生产制造商,其生产装备和管理,是按WHO于1969年制定的药品优良的制造和质量管理规则(Good Practices in Manufactureand Quality control,简称GMP)法定要求进行管理和组织生产的,是企业严格执行的行为准则。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补充,于1998年进行修订。中国有3100余家化妆品制造企业,只有天津化妆品研究院及很少几家企业按GMP标准组织生产和管理。同国外相比,绝大部分工厂的装备是简陋的,管理是粗放性的,因此,若中国化妆品行业的管理改革为备案制,必须对当前的工厂装备和产品管理按GMP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国家要政令化妆品制造商必须达到GMP标准,这是化妆品管理由上市前的审批制改革为备案制的前提。

化妆品制造商按GMP组织生产质量管理是发展方向和趋势,因此,化妆品制造企业首先要积极创造条件提前达到GMP要求,以避免国家改革化妆品的管理法规到来时措手不及。

根据国际市场的反应,一些国家和地区(东南亚联盟等)将出台进口化妆品需达到GMP才允许进口的政策,这将对中国出口化妆品设立新的门槛。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已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未通过药品GMP认证的药品制剂和无菌原料生产企业一律不准进行药品生产。我认为化妆品工业的管理要按GMP管理似乎是严厉了一些,但可以根据化妆品工业的特点由国家标准化部门统一组织制订中国化妆品的GMP,它必须是同国际接轨的规定,同时要是国际认可的中国化妆品的GMP准则 。

5.统一和调整政府部门对化妆品的管理机构

中国是个法制国家,法制按其定义包含立法、执法和守法三个内容。立法是国家机关的职责,执法是市场监督机构按法规宣传、监督和检查,企业必须严格守法。在执行中,行业协会和企业要不断进行调查研究,对在执行法规和标准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报告给政府,政府认可后,进行批准和。国外许多化妆品的法规和标准来自行业协会和企业,作为政府立法的技术支撑。

政府部门对化妆品不可多头管理,不可政出多门,从国际上的管理看,大都以食品和药品管理部门为主(如FDA),中国已成立了SFDA,在中国今后归属哪个部门管是到了及早确定的时候了。目前在归属管理上不统一,有的省市已经出现地方主管部门和中央政府部门不对应的问题,从而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最近,卫生部根据行政许可等国家规定,发下了《卫生部健康相关产品行政许可程序》(共55条)征求意见稿,我认为是对管理规范化的推进。

6.发挥企业的自律作用,产品安全性由企业自负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在市场上能否经受得住激烈的竞争和考验,最根本是它的产品质量、性能、品种和价格,当然更重要的是它的产品安全性,若采取对化妆品备案制的管理,可充分发挥企业开发新品种、新产品配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大大缩短新产品上市的周期性,企业对自己的行为负全责。在任何国家,食品、药品和化妆品对人的安全是一票否决的,若发现某家企业的产品存在对人体的危害时,由法律去管它,按法律进行严厉的处罚。

历史实践证明,改革是进步,近二十几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成就的取得,归功于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化妆品工业的管理到了要改革的时候了,这是适应国内外发展需要做。

第5篇

现代社会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一支优秀的化妆品如果要想成为一支名符其实的品牌,她在终端上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形象传播营销。由于化妆品是属于精致的行业,是给人的肌肤创造美的行业。所以化妆品就犹如时装推广一样,两者亲如孪生姐妹。一款新时装设计出来后她必须通过tnodel、T型台、镁光灯向成千上万的观众展示。如范思哲时装每当推出一款新时尚时装时,必定如此而为。化妆品领域采取形象传播营销出奇制胜,取得优异成绩,有效奠定品牌基础的最佳范例就是red earth品牌,她在2000年上市时,率先在上海、北京、广州几大城市采取形象传播营销之策略,首先打破常态革命性地将服装的运作思路奇妙地嫁接于red earth品牌中。

一、在几大城市开设旗舰店、店中店、专卖店;她是国内最早开设化妆品旗舰店、商场店中店、专卖店的第一人,通过此项革新不但拓宽了分销渠道而且有效的起到了品牌形象传播的效果。此乃一举两得,既有足够的渠道分销又有效的起到了广告宣传的效果。

二、将时装的时尚、简约、model、精品展示思路充分地运用于red earth的终端展示中。如她的柜台陈列是以引起消费者的视觉冲击力为目的,所以他的陈列以简单、突出为目的,我们看到的她的终端形象简约、时尚犹如搞顶级时装展览一般。她的独特思路有违以传统品牌陈列方式以“满柜满架”为原则,把所有的产品罗列出来或者用重复陈列以给消费者留下产品结构丰富的印象,便于实现中国消费者的满足心理感之欲望,美宝莲就是此类。

三、夸张地运用大色块“红色”起到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无论她的店招还是她的灯箱片都以大色块“红色”为主调,受众远远就能被“red earth”品标所吸引!

四、艺术性的将知名影星为形象代言人的思路充分的运用于终端专柜中。2002度形象代言人赵薇,清纯、时尚、前卫的大眼美女形象有效的吸引了目标消费群。

Red earth就是典型地将美学艺术充分地运用到化妆品终端形象展示中最为成功的典范,她一上市便能取得骄人业绩便得益于此。因此化妆品的终端传播营销首先是要重视形象传播营销。

一、 要有成功的终端形象策划,其中含柜台、DM、POP、灯箱片等。

二、 要有独特的空间位置进行展示。

三、要懂得将艺术思维与实用性相结合。让产品与形象完美结合能有效地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近几年中国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迅猛,经济学家形象地将高速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喻成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快速发展以及强大的地基,实际上化妆品的终端营销能否为品牌的基业长青有效贡献力量,其中关键一环即是通路传播营销,没有通路的建设就无从谈终端传播营销,它就雷同于高效物流离不开高速路与汽车的道理是一样的。雅芳近几年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其中关键一环离不开她直销转型后在中国的“通路专项革命”。当然red earth的成功也离不开“通路传播营销”的魅力,她率先在全国化妆品领域开设旗舰店、店中店、专卖店的案例就是有力的注脚。内资企业中2001——2003年间即有一支标杆:可采。可采一个单一产品眼贴膜能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取得优秀业绩,就在于她的通路创新的成功!她大胆地设计了简易材质的终端展示柜借助薇姿的思路首先打进大中药店,她在各大药店中首先是争取一类最佳位置。同时由于她将“形象传播营销”做得也比较到位,她将中国古代美女的形象运用到终端各项陈列物中,如专柜、DM、宣传册、灯箱片等。这就是“好瓶装好酒,好酒又有好巷子吆喝”的不会不成功的道理。在药店中取得好业绩后又进入商场设简易专柜,在商场中她同样的运用了通路与形象传播营销的有效嫁接,亦取到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总之一点,她独辟蹊径,为她的品牌推广打下了良好基础。简言之,如果我们需要取得化妆品终端传播营销之二的通路传播营销的胜利,就必须事先进行通路设计,找出能够支撑本产品的通路模式!设计营销通路是根据目标消费群的生活习惯,找准目标消费群喜欢消费的商业形态,后考量产品自身的特点,结合传播的概念就能有效的设计出有利于产品销售的通路。

终端营销的SP常态促销在此我不多累言。但在此需提及的是欧莱雅2003年以来在全国推行“常态促销”模式,可称为一股旋风。她将常态促销里的买赠促销、顾问咨询、演示推广等捆绑在一起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一年多以来,全国化妆品领域终端SP常态促销欧莱雅发挥到了极致。她的活动方案虽然没有多少惊人之笔,但她的方案成一系统,便于执行,且可操作性强,同时连贯性强,不光能起到推动终端销量的效果且亦能起到一如既往的培养品牌忠诚度的效果。总结之,SP常态促销要关注精髓:

一、 各项活动组合策划要成系统,要便于执行;

二、 人员的团队素质要精,分工需明确,突出事件的处理能力要强;

三、 制造现场气氛的能力需强;

有这三点要项,SP常态促销就易组织成功。

终端传播营销中的公关传播营销现几年是被化妆品业态充分运用的一种营销策略,如:美容沙龙、化妆秀、消费者俱乐部等,其中以SK—Ⅱ为之最,她有效地运用公关事件营销之策略,通过各种舞会、party,邀请各影星、官员夫人、外交至尊、商界名流等参与产品展示。形象代言人的现场示范在自已的目标顾客群里起到有效终端传播与示范的效果,大力地推进了产品的形象及柜台销售,这也是我们所有化妆品企业应该认真借鉴的地方!

第6篇

照常理,这样的一个雅芳,在中国市场一定能够收获不菲的利润。事实恰恰相反。1990年,雅芳进入中国市场,度过了一段好时光之后,于1998年遭遇直销危机,而后开始陷入停滞。2005年,雅芳在华开始走下坡路。从2008年的“贿赂门”后就一直是多事之秋,连续出现管理层更迭、营销策略摇摆不定、直销员数量减少等市场运营问题。2010年雅芳在华亏损超过1000万美元。有数据称2011年雅芳在华销售收入为20亿元(相当于2005年的水平)。2012年雅芳中国的销售额不到10亿元。目前雅芳已经从当年的第一,跌到行业第六。2012年下半年以来,雅芳中国又开始裁员、关掉十几家分公司。媒体和消费者不禁疑惑,雅芳这个百年老品牌,在中国的市场业绩为何这样糟糕?

先抛开雅芳中国市场的表现,单看近十年来跨国公司在华业绩情况,虽然近年有跨国公司抱怨中国的市场环境在变差,但他们的业绩整体应该处于稳定状态。而化妆品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增长、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应该具有正相关性。以同样做化妆品直销的美国跨国企业安利为例,似乎正值春风得意之时:安利在2010年就突破中国市场销售额200亿元的纪录。安利总裁德狄维士在2013年4月接受《哈佛商业评论》采访时,也不无骄傲地总结安利获得中国市场的成功所总结的“四堂课”。

那么为什么雅芳未能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反而出现业绩减速、退步的情况呢?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深,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发展状态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与全球经济融为一体。通过回顾雅芳近年的全球市场业绩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全球市场业绩的变化势必会影响雅芳中国区的业务。这也许是中国市场业绩不佳的深层原因。

雅芳全球战略失衡

2013年在集团新任CEO上任后,雅芳集团决定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500人,并退出亚洲的韩国和越南等市场。在2012年年报中,雅芳新任CEO麦考伊女士开篇第一句话就不无感慨地说:“刚刚过去的2012年对于雅芳是极富挑战的一年。”这一年,雅芳全球销售收入107亿美元,比2011年下降了5%。其中化妆品销售收入下降了5%,全球活跃直销员人数下降了1%。从过去5年雅芳全球销售收入的变化可以看出,雅芳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2009年触及谷底;之后业绩复苏反弹,一度在2011年达到近113亿美元销售额。可惜,这个可贵的复苏势头在2012年戛然而止、重新出现业绩下滑,并跌破了2010年的业绩。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有再次触底的危险。近两年来,雅芳已经接到来自欧莱雅和科蒂香水公司的收购要约。

与此同时,雅芳集团2007年以来在资本市场的回报业绩也受到实体市场业绩不佳的影响。数据表明,2007年以来,雅芳的股市总回报一直低于标准普尔500和工业综指;而工业综指中不乏与雅芳同在化妆品和个人护理业务领域的雅诗兰黛、露华浓等企业。

因此,从上述两个有代表性的数据分析,已经可以得出一个假设:雅芳中国的业绩下滑应该不是区域性的偶然或孤立现象,而是与雅芳集团的全球业绩表现紧密相关。正是近些年雅芳集团全球市场业绩的徘徊,不可避免地在区域市场与全球整体市场之间形成了彼此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从企业战略角度出发,作为全球化运营的企业(或称跨国公司),其各个重点区域市场往往构成该企业全球整体战略的支轴:其中一定有一个区域市场是中枢。以我们最为熟悉的联想集团[-3.27%]为例,中国市场或称“联想中国”无疑是联想集团最重要的基础性市场,是联想集团获取全球发展的根基。没有联想中国的业务发展,即使有财力收购IBM个人电脑也有可能成为水上浮萍。中国市场的坚实,与欧美及其他新兴市场形成了支撑联想集团全球市场格局的支脚。因此,全球化运作的跨国企业一般要有一个“母国市场”(Home-Country)作为业绩的支持,其母国市场与基础性市场是重叠的。这正是跨国企业有别于区域型企业的特点。

雅芳的历史告诉我们,美国是雅芳集团这个百年企业的“母国”,无论从文化和品牌溯源、到“直销模式”在化妆品行业中的创立,美国都在雅芳集团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美国的跨国公司较为通行的样态。从企业业绩上也反映出来,母国的业绩无论从销售额还是盈利贡献,美国很多跨国公司仍然奉行“美国独大”的市场策略。母国业绩独大或相对强势的最大优势是保持品牌与文化的持续性输出,尤其在快速消费品领域。尽管近10年欧美国家等经济体由于制造业的输出从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母国业绩的战略意义,但是,伴随近年欧美都在重新倡导“制造业回归”策略,母国市场将重新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作为文化的载体,任何一件商品或者服务,离开了母国文化的滋养也是不能持久的。

然而,从近年雅芳集团市场数据得到明确的信息是:美国及北美洲早已不是雅芳集团最大的全球市场区域,而让位给了新兴经济体国家较为集中的南美洲(拉丁美洲),那里成了雅芳集团全球市场业绩份额最大的区域市场。从2012年雅芳集团年报可以看出,雅芳全球各个区域市场业绩的排名顺序是南美洲、欧洲及中东非洲、北美洲和亚太地区。其中南美洲的巴西单体市场,2012年销售收入为20.4亿美元,已经占到雅芳集团总销售收入的19%;而同期在美国本土市场的销售收入才是14.8亿美元,占到雅芳集团的14.8%。与此相比较,作为全球最为活跃的新兴经济体密集的亚太地区,2012年销售收入仅占雅芳集团全球收入的8.4%左右。南美市场对于雅芳全球的重要性略见一斑,已经彻底取代美国或北美洲成为雅芳集团的基础性市场;也就是说,雅芳集团的母国市场与基础性市场是分离的。从表面看,这个策略也许符合雅芳化妆品的定位,以及南美洲的地缘优势和近年迅速崛起的经济实力。雅芳集团全球600万活跃的直销员数据也可以佐证,南美市场的直销员数量占据了大多数,依靠“人海战术”来弥补相对低的人均销售额,以支撑雅芳集团在南美洲的市场业绩。

但是,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课题,也许这正是雅芳集团全球战略的失误。首先,作为一家具有百年历史、发源于美国本土文化、全球化直销运营的老牌化妆品及个人护理用品企业,“丧失”母国市场的优势,而且这个母国市场正是全球最大的化妆品消费市场。笔者认为这是雅芳集团全球战略中最值得商榷的地方。

许正是由于南美洲近几年相对健康发展的市场业绩,使得雅芳集团全球的战略重心和资源配置不知不觉转移到南美洲。在资源有限的逻辑下,集团自然会忽视全球其他的重要区域市场,例如同样是全球经济最为活跃的亚太区域。而市场业绩的事实就是这样,雅芳集团2012年在亚太地区多个国家和区域市场的业绩退步甚至撤出。根据2012年年报,雅芳集团在亚太区销售收入同比下降4%,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市场的销售收入下降了22%;而亚太区活跃直销员数量的减少主要原因也是中国(但与此同时,在菲律宾的销售收入由于直销员的增长而增加了7%)。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判断,雅芳集团对亚太及中国区域的战略轻视,导致她没有能够分享到近些年亚太尤其是中国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产生的红利。

提出亚太区域市场的背景还在于,雅芳集团理应分享到中国等亚太新兴经济体的增长成果。以中国化妆品市场为例,其市场优势首先是规模大、增长猛。在过去十年间,中国的GDP从2001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万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15.7%。与此同时,2011年中国的人口数量就已经达到13.5亿。而近些年,世界很多国家在调整对人口数量的态度,将其视为国家的战略性资源。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依托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化妆品消费市场之一。据统计,2011年中国化妆品销售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球化妆品市场的6.8%,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巴西等国,排在第四位。其中,从2001至2011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5%,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据分析,预计到2016年超过2000亿元规模,其间年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3%。尽管现在的增速呈现逐渐放缓的趋势,但规模扩展空间依然巨大,预示着中国化妆品市场依旧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基于上述的论证,笔者认为,雅芳集团在全球战略布局时,没有理由忽视亚太及中国等新兴市场,应该重新布局、检视亚太区域战略,力争形成以北美及南美新兴市场为根基、以亚太等新兴区域市场为战略性增长极的全球梯次战略格局,形成南美洲、北美洲和亚太的雅芳集团全球三大核心区域市场,进而实现以巴西、美国和中国为集团全球战略的支点,以便最大限度地获得各个区域市场的发展红利、规避及平衡市场风险。在这方面,同样是全球化妆品及个人护理用品直销翘楚的安利公司,值得雅芳借鉴。无论在适应政府监管和市场销售模式的再造方面,安利也经历了与雅芳集团同样的迷惘和探索期。所不同的是,安利公司似乎更习惯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更加适应了本土文化。

因此,雅芳集团新近做出的亚太区市场调整和中国区裁员等举措,实质上都是为了一时报表好看的临时性策略,缺乏长远的战略考量。理性和中长期的策略应该是实行“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一手是实施全球成本消减计划、改善和提升业绩、获得股东信心;另一手要重塑集团全球战略、提升亚太区及美国本土市场在集团战略格局中的权重。否则,在短期之内满足了漂亮财务报告的虚荣心后,雅芳集团仍将缺乏新的持续性的战略增长点。

至此,笔者总结,导致雅芳中国业绩欠佳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两个层面、两个问题”。两个层面,一是全球战略的偏移和不平衡,二是中国区战略管理的弱化。两个问题,其一涉及中国区的品牌规划,其二就是中国区的营销模式。

雅芳中国需要品牌再造

通过界定雅芳中国区的问题架构,使我们重新回到雅芳中国的话题。

除了集团全球战略影响到了雅芳中国的业务发展外,雅芳在运营层面也存在问题。2006年雅芳成为中国第一张直销牌照持有者以来,在中国的运营经历了十几年的坎坷道路,同比其他化妆品及直销企业的业务发展和品牌建设等方面,雅芳都落伍了。这也是业界共知的事实。根据2011年亚太地区直销业年度报告,中国直销业年销售达1400亿元,安利、完美、无限极分别以267亿元、120亿元和81亿元的营收,21%、14%和47%的增速位列前三名。最早在中国拿到直销牌照的雅芳业绩大跌52%,仅有10亿元营收,跌至第十五位。同为直销模式的玫琳凯、新时代、天狮、三生、宝健、康宝莱、富迪,则以75.3亿元、36.4亿元、32亿元、22.7亿元、21.6亿元、18亿元、18亿元占位前十名,都超过了雅芳。

说到雅芳,外界有一句口头禅,雅芳小姐(Avon Ladies)是否老了?创立于1886年的雅芳企业经历了127年的历史发展,秉承企业的愿景,要“成为一家最了解女性需要,为全球女性提供一流的产品及服务,并帮助女性成就自我的公司”。伴随世界进入20、21世纪,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新技术的大量采用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普通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在这个时期,在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领域,以美欧等区域为代表涌现了众多新兴的品牌。这些品牌凭借新的品牌定位和行销模式,一举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特色的心智模式。相比之下,雅芳这个百年品牌显得有些迟暮了。

综合业内的市场分析资料,以中国市场为例,化妆品行业是中国对外开放较早的产业之一,近30年发展迅速、企业数量众多、市场竞争激烈。据统计,目前国内化妆品生产企业超过5000家,大部分是中小型化妆品企业,企业数量占90%,市场份额却不到20%。化妆品行业市场集中度低,市场上较为知名的品牌市场占有率刚超过1%。

另外,从品牌格局看,境外品牌占据中国国内化妆品市场的主要份额,尤其在中高端化妆品领域。例如,中国排名前20位的中高端化妆品品牌基本是欧美和日本品牌。尽管境外品牌在化妆品领域占据优势,但由于行业整体市场容量大,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且变化快,本土品牌依然可以基于对本土文化和消费者心理的理解与把握,通过品牌定位在细分领域获得市场份额,甚至取得局部优势。从上述一间国际信息机构2011年做的市场数据调查中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反观雅芳品牌,作为一间国际性的老牌化妆品企业,雅芳的品牌美誉度可能无法与大牌相比,但是雅芳的知名度并不弱于任何一个化妆品牌。笔者着笔前曾经做了小范围的调研,随机采访了几位职业女性、美容院经营者,提到雅芳似乎是同一种感觉:当然知道,有名,做直销,但没有用过。说到不消费的原因,主要是定位中低端,不是自己的目标消费产品。可见,消费者的印象是:雅芳属于“中低端品牌”。“中低端品牌”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定义,而且从专业角度“中低端品牌”也不是一个负面的概念。但是,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中低端意味着品牌的定位、品质、定价低端,目标消费者都不属于市场的主流或者前沿产品,跌出了一线品牌的行列,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市场了。按照当前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态,尤其是城乡主流消费市场,谁又愿意被别人定位成是中低端品牌的消费者呢?这就是雅芳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心智模式。

那么雅芳品牌为何沦落至此?以品牌7要素模型对标雅芳中国的品牌建设,雅芳品牌至少在几个方面存在缺失,以至雅芳在中国的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既非潮流也非独特,而是“中低端”。

首先看雅芳品牌的定位。前面叙述了雅芳的企业愿景。其定位在一个“女性专属”品牌,希望协助女性事业的成功。但在当前的中国化妆品直销领域,新兴的竞品品牌提供了更多的行销业务机会;新销售模式如互联网模式,带给个体创业的机会已经远远超出了直销模式。更何况直销模式一直承受着来自政府和行业主管在政策上的限制,以及广大消费者在认知上的错位。同时,雅芳集团又不太可能因为中国区的特殊性而重新实施品牌定位。所以,雅芳品牌在中国已经不再承载更多的理想、愿景和价值,而仅仅是一个商业模式,给那些想有事情做、有钱赚的个体直销员提供一项生意机会。

再看传播。品牌更多的是通过公共关系而非广告来塑造和传播的。雅芳在全球领域确实一直开展几项与女性健康和权益保护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对于推广雅芳品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然而这种公关力度,至少在中国区显得安静许多,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似乎感受不到雅芳的品牌公关与传播活动。

另外,在与品牌形象传播相关的店铺方面,雅芳中国可以说做得很不好,这也许是消费者认定雅芳品牌属于中低端的缘由之一。由于受累于中国区营销模式的几经变换,雅芳中国的店铺较之高峰期间在数量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唯一没有变化和提升的是雅芳店铺在视觉体系设计与雅芳国际品牌的形象定位不符。例如,鉴于店主运营成本的压力,雅芳在中国的店铺总体感觉无论从位置地点、外装饰装修的档次还是内部陈设、LOGO及视觉统一性等方面,感官感觉很差,确实契合“中低端”的品牌形象。这不应归责于店铺投资者,只能归咎于雅芳中国的管理策略:缺乏一个全面系统的品牌管理模式。但是,反观雅芳台湾地区的店铺,至少从外观视觉上要整体优于中国大陆市场区域。

至于品牌塑造的其他几个要素,如领先一步,雅芳品牌无法与竞品品牌媲美。以产品组合为例,其他竞品直销商在产品组合上很多已经实施化妆品+个人护理用品的组合体系。而雅芳集团本身就是多元产品组合,2012年集团全球收入中,化妆品、时装和家庭用品分别占有72%、18%和10%的份额(2012年年报)。但不知什么原因,雅芳集团并没有尝试在中国大陆开展多元产品组合策略;而在台湾市场除了销售化妆品外,还推广一些家庭用品。

综上所述,雅芳中国要想改变当前的市场表现,从短期看,需要配合集团的战略举措实行一系列的调整策略。但从中长期和中国市场本身特点看,必须实行有所差别的品牌规划,使得雅芳这个品牌涂装上新的“面漆”,给市场和消费者以新的印象和新的预期。这就需要首先从雅芳中国的管理层开始,加强中国区的品牌管控力度,重新梳理和评估既有的品牌策略,以便让这位127岁的粉色“雅芳小姐”(Avon Ladies)重新焕发青春。

“雅芳模式”缺位

除了雅芳的品牌战略外,关于雅芳中国的营销模式的讨论至今也没有停止。不仅雅芳中国内部一直在尝试和探索,外界也颇为关注。因为,这不仅关系一家着名的百年品牌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而且关系到直销这个颇受争议的行销模式在中国未来的走向。

雅芳在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营销模式的探讨与实践,其间反反复复十几年,至今仍没有定论。但是,反观其他以直销为营销模式的企业,如安利似乎已经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本文的目的不是研讨直销模式在中国的成与败,而是通过中国化妆品领域相关的模式研讨,为雅芳和其他相关企业和行业提出一个解决思路和方向。

雅芳中国在营销模式方面犯了两个错误。

一是摇摆不定。雅芳中国一直在专卖店与直销两个通路间做取舍。1998年国家对直销业进行整顿,摆在企业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是以店铺为主,但可雇用店外推销员;二是以店铺为主,无店外推销员。雅芳为了尽快恢复销售,选择了后一种,直接进入零售批发的渠道。而安利选择了前者,较好地保留了直销员队伍和市场优势。2004年,雅芳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额仅30亿元左右,安利则为170亿元。2006年,雅芳以“专卖店+直销模式”获得了国内首张直销牌照,但两个截然不同的通路间的摩擦让这种混合模式遭遇挫折。2010年4月底,雅芳(中国)总经理高寿康因“贿赂门”停职后,南拉丁美洲总经理奥多内兹空降中国市场,并表示将重新调整产品营销策略和销售激励政策,均衡优化直销、零售方面的折扣比例,向“全直销模式”转型,弱化专卖店的销售功能,转变为服务网点。此举损害了大部分经销商利益,很多老经销商开始转行不做雅芳。2013年1月,雅芳中国又决定重拾零售批发模式,将直销束之高阁。

这种模式之间的摇摆对雅芳中国的影响很大。雅芳中国不仅因为内耗浪费了很多精力和财力,而且因为模式频繁转换而屡屡抛弃有价值的资产,挺进不熟悉的领域,结果在哪一个模式上都没有做深做透,更谈不上探索雅芳自己的中国模式了。

二是无视变化。雅芳中国在模式选择方面的视野比较狭窄,除了直销和零售之外从不它顾,但中国市场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对化妆品厂商的营销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

现在,超市、卖场和百货店依旧是化妆品最主要的渠道模式,份额超过53%;直销在当年各类渠道占比中以13%的份额排在第4位;但数据相比2005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份额让给了网络等新兴渠道模式。至少可以看出,化妆品的直销渠道模式并没有出现增长态势,反而出现逐步减少趋势。这与近些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线上营销新模式的快速增长直接相关。根据上述数据,2010年,化妆品网销额占比约3.1%。网购作为近年来新兴的购物渠道,增长速度较为迅猛。据艾瑞咨询研究,2011年中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超过7600亿元,较2010年增长66%。化妆品为网销的重要产品之一,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规模一定会继续发展,网售化妆品的发展潜力巨大。尤其三年后的今天,聚美优品、乐蜂网等一批化妆品网购品牌的崛起表明,市场渠道一定会有新的格局。

对于雅芳未来的营销模式,有三个要素必须加以考虑。

第一个要素就是,出于雅芳全球营销模式和驻在国(Host-Country)市场法律体系的要求,未来雅芳中国的营销模式应该是“混搭”,即传统的直销模式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混合模式。这里面也涉及模式的再创新问题,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历史其实就是模式与体制不断完善和创新的历史。对于雅芳在中国的直销模式变革,包括“店铺+推销员”、“专卖店+直销”、“全零售转型”等等,都是在探索和创新雅芳在中国的特色营销模式。同时,也要借鉴其他行业和领域的营销模式创新。以中国保险销售市场模式为例,商家也在不断探索全新的营销模式,例如“专属人”(EA)模式,就是从欧美保险营销领域引进的一种新型的保险经纪业态。它的基本模式就是专属人以根植社区的专属门店为依托、在工商部门注册,独立开展保险销售和业务。因此,雅芳中国也不能因为某种模式的失败而马上完全转为其他的模式,可以在融合各种模式的基础上,创制属于雅芳中国自己的“雅芳模式”。

第二个要素就是设计好市场管理机制和利益机制,即实现雅芳中国“存量”和“增量”渠道模式的一体化协同运作机制,通过规则制定和利益协调机制保证体系的运转。

第三个要素就是未来雅芳中国的高层团队。中国伴随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对世界经济结构、对于产业门类的影响力都在增加。因此,对于实施全球化运营的跨国企业,需要将中国(或大中华地区)单独看作一个全球性的区域市场来加以管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跨国公司中国区的行政首长都兼任母公司或全球集团公司“集团副总裁”一职,象征意义是明显的。所以,雅芳集团在未来安排中国区高层的时候,也不妨按照本文设计的雅芳全球战略框架,从全球的视角审视大中华地区,审慎使用“空降”高管的方式。可以空降模式和理念,但在具体人选方面以兼具大中华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担纲为宜。

实现对这三个要素的良好把握,雅芳无论在中国市场还是在全球,仍旧会是一位楚楚动人令人心仪的名媛。

没有一劳永逸的基业长青

雅芳案例的意义不仅局限在化妆品和直销领域,也向管理学界和企业界传递了三个启示。

第一,任何一间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地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修正和重塑。正如笔者以前曾经提出的,在中国,联想、海尔、华为等中国企业已经初步具备了跨国企业的雏形。他们的全球战略同样要在全球化的环境中不断调整和修正,才能避免市场失败对企业的致命伤害。这个启示同样适用于正在纠结之中的诺基亚、苹果、索尼、松下等跨国企业,以及当前正在健康发展的中外企业。

第7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采用例证分析的方法,简述国际和国内化妆品行业的现状,通过对欧莱雅的跨文化营销战略进行分析,发掘出欧莱雅集团通过对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运用,在现阶段将公司的全球化策略细延伸为跨文化战略,目的在于给我国的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做出三大启示:品牌跨文化,销售跨文化和研发跨文化。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不断深化,企业经营国际化己成为势不可挡的热潮。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技巧、市场联系、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与东道国当地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乃至市场规模等优势结合起来,利用跨文化优势,展开跨国经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形式。在跨国经营中产生的国际企业,由于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环境中,必然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国际企业在跨文化背景、地域下成功运营的保证,这尤其对正在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企业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世界化妆品市场概况

1993-2003年世界化妆品和美容品的总销售额为每年24%的速度增长,2002年全球美容化妆品销售总额是2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25,西欧占30,日本占15},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所有国家总共占30%的份额。美国《财富杂志》对全球日用化妆品行业进行排名,宝洁、吉利、欧莱雅、高露洁、雅诗兰黛、汉高、雅芳、资生堂、莱士集团、花王获得全球10大国际品牌。如图1所示,世界化妆品市场的分割图中,西欧的市场份额最大,中国未入前三名。

二、我国化妆品市场态势

(一)化妆品市场格局

1.市场产品普及率最高的为护发品

据统计,中国化妆品市场销售额平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最高的年份达41%,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且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2007年1-11月份化妆品累计实现零售128. 3亿元,同比增长24. 11%,其中护肤品累计实现50. 2亿元,占化妆品零售总额的39. 1%,彩妆品累计实现12. 2亿元,占化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5%; 2008-2009年1-11月我国化妆品制造企业销售总额达46529424千元,同比增长15. 01%:2009年中国化妆品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

这些产品的主要目标对象直指白领阶层,其中主要的增长力量来自于护肤品和彩妆。六类主要化妆品之中,市场普及率最高的为护发品,美容类化妆品市场远未饱和,大部分人还是素面朝天,市场空间广阔。

2.品牌垄断愈演愈烈

目前,中国已成为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化妆品市场,行业品牌化竞争格局己经形成。在中国化妆品市场上,外资或合资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己接近80%;而国内化妆品生产只有通过中外合资,推出中低档产品才能迎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中高端市场基本被外资、合资企业所占据,欧莱雅、宝洁、资生堂、雅诗兰黛等几家国际巨头形成了寡头竞争之势。

如图3所示,化妆品占有率前十名品牌分别是:美宝莲、羽西、玉兰油、雅芳、欧莱雅、高丝、大宝、安利、小护士、资生堂。其中,排名第一的美宝莲、第二的羽西、第五的欧莱雅、第九的小护士,均属于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和护肤品市场相类似,彩妆品市场也是进口、合资品牌占主导地位。

(二)化妆品市场发展趋势

2009年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额仍高达800亿元左右。这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中国的化妆品市场己经达到了一个市场迅速扩容的临界点,即将到来的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也会拉动消费需求,未来几年市场将会表现出鲜明的跳跃特征。预计市场跳跃将主要来自以下四方面:

第一,消费需求细分的深化与不断多元化,使得市场已有主流产品的销售空间将进一步扩容,形成整个市场新的发展空间;

第二,竞争加剧,促使企业把产品链的重心由以往集中度较高的类别转移到关注度较低的产品类别上来,如彩妆、运动用与旅游用产品等;

第三,消费主体多元化,以往比较边缘的消费群体如儿童、老人、男性等也将获得生产企业更多的关注。

第四,大众化市场发展态势愈加明显。

三、欧莱雅集团跨文化营销战略的形成与启示

(一)欧莱雅集团简介

欧莱雅集团是世界著名的化妆品生产厂商,创立于1909年。现在的各类化妆品畅销全世界,广受欢迎。除化妆品以外,该集团还经营高档的消费品,并从事制药和皮肤病研究。欧莱雅在中国的商务始于1966年设立在香港的经销处。事实上,该公司1933年就曾对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进行过市场调查。旗下的主要有L’Oreal- Maybelline等十多个国际知名品牌。

(二)欧莱雅集团跨文化营销战略形成的理论背景

被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称为“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一个国际生产模式”的邓宁(John Dunning)的折衷理论就是体现为这样优势的理论。邓宁认为,企业只有同时具备所有权、内部化、区位的特定优势,才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FDI)的。

邓宁的理论道出了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存在一种潜在的优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信仰传统、市场状况、技术水平、人力自然资源的条件,能给国际企业创造丰富的市场机会和丰厚的利润回报。这就可体现为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带来的“跨文化优势”。

从经营学的角度讲,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之前,必须对东道国的投资环境作出具体的分析与评估,从而作出理性的决策。而在投资环境的因素中,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子,尤其是文化距离(cultural distance)。这会给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一定的投资风险与经营阻碍,但从上述的分析中可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优势也是十分明显的。正确全面分析和评价跨国经营的文化风险,根据公司特性发掘文化优势而作,是企业把握机遇,实现成功跨国经营的保证。欧莱雅在中国的成功经营堪称是实现跨文化优势的典范。两国之间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信仰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差距很大,然而文化的互补性也潜隐着跨文化的巨大优势。可以说,有效分析利用跨文化优势,是欧莱雅集团全球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欧莱雅集团的跨文化营销战略的启示

欧莱雅公司历来把尊重个体差异,并以多样化的产品和品牌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当做是自身的使命。每个消费者都有着独一无二的外表和身体特征,在年龄、肤质和发质类型上各有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同样多姿多彩。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对美。对化妆品和个人护理品都有着不同的认知,且这一认知还将随时间不断发生变化。消费者对头发造型、护肤、彩妆和香水产品的个性化选择表达了个体的独特性

欧莱雅的跨文化营销战略中给我国化妆品行业带来的最为突出的启示为以下三点:品牌跨文化、销售跨文化和研发跨文化。

1.品牌跨文化

(1)占领中国市场

从欧莱雅进入中国市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欧莱雅的中国市场占领进入计划实际上是一个由多品牌管理战略和品牌当地化战略结合而成的“中国金字塔”。

金字塔第一层:收购美宝莲。1996年欧莱雅集团〔L’Oreal)以7. 58亿美元收购了市场占有率较低的美宝莲品牌后,将美宝莲总部从孟菲斯迁到纽约。从此海外市场的美宝莲商标后增加了“纽约”两个字,一些原先躺在美宝莲研发实验室里的成果,因此也迅速推向了市场。该举动宣告了科技创新将与彩妆权威更完美的溶合在一起。同年欧莱雅公司和苏州医学院合作成立了苏州欧莱雅有限公司,并且在苏州建立了第一家化妆品生产厂家,专门生产美宝莲(Maybelline)系列产品口这一时期的欧莱雅集团,显然对企业为什么出去投资了然于心。该集团发挥了美宝莲的无形资产的优势,为进军中国市场奠基。

金字塔第二层:引入巴黎欧莱雅。欧莱雅公司于1997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总代表处,负责在中国经销欧莱雅公司各类产品。两年后,欧莱雅充分利用了区位优势,在苏州建立第二家生产厂家,生产巴黎欧莱雅(L’ Oreal Paris)系列产品,以期扩大市场规模,实现利润最大化。显然,引入欧莱雅是邓宁的内部化优势的完整体现,欧莱雅集团将拥有的财产通过内部化转让到中国子公司,这样就比通过市场转让给局外人得到更多的利益。同时,该集团还将自身拥有特殊优势(peculiaradvantage)发挥得淋漓尽致,巴黎欧莱雅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技能和产品特性、商标牌号,对中国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

金字塔第三层:收购羽西和小护士。2003年,欧莱雅中国收购了“小护士”品牌。所获包括“小护士”品牌、除了创始人李志达之外的所有管理团队、所有销售网点以及位于湖北省宜昌一生产基地等。欧莱雅的中国此举,是为了借助一个我国本土成熟低端品牌,完善其在中国竭力打造的品牌金字塔的塔基部分。欧莱雅公司邀请了华裔电影明星巩俐作为其在大中华区的形象代表,力图全方位的将欧莱雅这个集团品牌本土化。紧随其后,欧莱雅集团又宣布已经和科蒂集团签定协议,收购其旗下的品牌羽西。这一时期,欧莱雅集团利用品牌优势进行并购力图将品牌本土化的意图完全暴露在中国消费者眼前。欧莱雅收购小护士、羽西,是为了实现所有权优势中的商标权。通过对中国本土品牌的一系列并购,欧莱雅公司把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很好的结合起来运用,不断扩大在华的市场投资,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入和发展前景。

欧莱雅在美国先后收购了Softsheen和Carson两个针对非洲裔美国人的美发品牌,并讲这两个品牌合二为一,从而提高运营效率,他还提出为新的品牌加强研发的支持力度。为此,欧莱雅专门在芝加哥设立了研究中心,专门研究不同族裔发质特点。

除了占据美国非洲裔消费者的市场之外,欧莱雅集团的整合举措使得Softsheen·Carson品牌可以远征非洲大陆,甚至把目光锁定在了伦敦和巴黎等欧洲城市大规模的黑人社区。

如今欧莱雅旗下的十九个国际品牌中,除了巴黎欧莱雅,还包括了日本的植村秀,中国的羽西和小护士,意大利的阿玛尼香水,法国的薇姿和雅漾,美国的美宝莲和THE BODY SHOP等多个国家的知名品牌。

欧莱雅集团利用特殊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同时,也与当地某些生产要素投入相结合,即把投资企业的优势和当地的优势结合起来,以达到取得比单纯出口得到的更多的利益。这就是欧莱雅集团在跨国经营中为什么选择一些国家而不选择其他别的国家的解释原因。

2.销售跨文化

欧莱雅的营销战略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药房专售和百货公司柜台出售相结合。化妆品入市一般会进商场、超市,很少考虑药房。而欧莱雅公司则换了一种思维,认为在化妆品上市时,可以采用迂回战术,通路选在药房,按保健品终端来操作,待取得一定赢利后,再延伸到超市、商场,这样更能扩大销售,创造佳绩。

欧莱雅旗下的品牌薇姿是世界上第一个进入药房销售的化妆品品牌。但只是药店一种营销渠道,显然不符合传统女性的消费主流市场的观念。于是欧莱雅集团将药妆品牌推向了百货专柜。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调查,欧莱雅集团认为百货专柜定位对旗下的碧欧泉这个品牌更为合适。于是,开始着手强化碧欧泉在百货公司渠道的表现,用生活方式味更浓的形象,使之与倩碧和娇韵诗等竞争对手区分开来。

在美国,欧莱雅的团队正在尝试让销售渠道更加多元化,摆脱过于依赖百货商店的情况。据《金融时报》报道,欧莱雅过去在美国近80%的业务都依托于百货商店这类渠道。这样的举措也在全球很多地方展开。欧莱雅的产品正在积极进入专业化妆品连锁店销售,不但进入像了Lidl这样的折扣零售商。还强化了互联网销售这样的渠道,甚至开拓像家庭购物网(HomeShopping Network)这样的电视购物渠道。

3.研究跨文化

近年来,欧莱雅集团在公司的发展战略上,已将研发视为目前阶段优先级最高的工作。此外欧莱雅还倡导,除了科学家外,各个地区高级市场人员也会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中去,与科学家们共同合作,一同发掘最有趣的信息,捕获机会,而遍及全球的研发中心之间又可以共享知识。比如,亚洲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位亚洲女性在涂睫毛膏时,通常每只眼睛会涂60下,而欧洲的数据却显示,欧洲女性通常只会涂10下。这些巨大的差异,都会成为欧莱雅研发中心的科学家开发新产品的依据。

据悉,欧莱雅2008年的研发预算高达5. 8亿欧元,合8. 53亿美元,研发支出占了总销售额的3. 3%,例。这些预算不仅仅支持了位于法国的视为该行业内最高比发实验室,在该公司主要的业务地区,包括美国、日本、中国和巴西,都有相应的研发中心,共有3000多位科学家在这些研发中心工作。

四、总结:

当前,我国的化妆品市场有新的增长空间,但是却面临着外国品牌占领中国市场份额加大以及本土品牌被收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现状。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我国的化妆品企业大多品牌单一,所面向的消费群体也呈单一趋势。未能在掌握了本国消费者心理的同时,寻找国际化的比较优势。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市场上竟争力都处于弱势。

第8篇

近几年,在全球市场低迷的情形下,部分化妆品如彩妆销量并没有受到冲击,但不幸的是,消费者的心态和购买行为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减少了购买次数,且偏向于更为高性价比的产品。

化妆品消费市场的不景气显现出迹象。一直以来化妆品行业保持着与社会消费品同步的发展态势,但是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其增长速度有所放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年增长21.6%,达到近年来增速的最高水平,其中化妆品类增长为22.1%。但是到2009年一季度,化妆品类增长慢于整体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

去年,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曲建宁宣读了《2009年中国化妆品行业发展趋势蓝皮书》。蓝皮书指出,虽然整个化妆品市场还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但中国经济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也许还并未度过最糟糕的时期。曲建宁表示,由于零售消费滞后于宏观经济,曾预计2009年第二季度零售行业整体仍难有起色,第三至第四季度或将出现明显回升机会。

“与GDP的增长相比,国内消费市场将依然低迷。”曲建宁对CBN记者说。按照他的理解,目前的政策指引方向依然是拉动投资而非消费。国内GDP中仅有30%以上是通过消费获取的,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70%的数字相去甚远。

不难看出,从去年开始,企业都在经受着竞争激烈与利润摊薄的双重夹击。由于利润空间十分微薄,因此去年原材料价格剧烈震荡之后,其中受影响较大的有洗涤企业。其间,洗涤产品的市场零售价格经历多次调整,这显示出如何提升洗涤品的利润空间,成为日化企业等待解决的问题。

苏州一家传统的化妆品商在企业改制之后不断调整。其董事长在化妆品工业论坛上直言:运营成本逐年上升,他们必须“省钱”。这是国内传统化妆品商典型的生存状态,他们必须不断削减成本,才能有利可图。“减少开支,度过危机。”广州好迪化妆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家武言简意赅。

渠道下沉,如今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那么企业的思想,就是要把营销的红旗插到农村去。

农村市场前景乐观

中国的市场按行政划分至少可以分为五个级别:一级市场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杭州和南京,这些都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消费能力最强;二级市场主要是指其余的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如大连、青岛、厦门、宁波等和浙江省的温州、广东省的东莞以及重庆、天津两个直辖市;三级市场是指全国的地级市和浙江、江苏、广东省的县级市;四级市场是指其余地区的县级市和全国的县;五级市场是指全国的乡和镇,它意味着广阔而分散的农村。

对化妆品来说,一二级市场是洋品牌的主战场,他们的渠道一般都到三级市场为止,而四五级市场则是广大本土企业长期盘踞、赖以滋养和成长的根据地,是抵抗跨国公司的天然屏障。翻遍所有以中克西、以快治慢、以小搏大的商业神话,几乎都是大同小异的四五级市场的开拓、发展史。在竞争激烈的日化行业里,这一广大市场培育出生产雕牌洗衣粉的纳爱斯集团和生产奇强洗衣粉的南风集团,隆力奇集团也只用了不到6年时间即跻身中国日化的前列。

农村市场看似苦寒之地,但风吹草低还真现牛羊,先行者曾在这里成就过的商业传奇,回想起来依然令人“蠢蠢欲动”,悠然神往。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21世纪的农村是一个金矿,此话对于日化行业来说,更是金玉良言。2009年中国日化市场总销售额约为1700亿,农村市场就占据了1/3的份额,并以每年4.2%-4.8%的速度增长。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市场必将与城市市场同分天下,占据半壁江山。

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0%以上。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入门需求层次仍主要停留在生存与安全的需要,所购买的商品也是以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为主。对化妆品企业来讲。农村的需求层次较低,市场规模较小。所以很多化妆品企业都把目标市场集中在城市,营销界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城市市场。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化妆品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随着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化妆品产品的制造成本也随之上涨。宝洁、联合利华等公司从下半年开始大幅度调高产品价格,成本上涨之后,市场上一时间风声鹤唳,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举步维艰,化妆品产业大省福建出现大规模中小企业倒闭现象,化妆品行业和国内其他行业一样开始遭遇严冬,与此同时,国际范围内的奢侈化妆品市场也出现萎缩。随着直销法的颁布实施,越来越多的国外化妆品企业进入国内,原本已经控制高端市场的高端品牌,又要加快对三四级市场的深耕,农村市场正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前景而显示出强大的诱惑力。谁抢占先机,谁将掘取第一桶金,甚至获得一个金矿。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年发展,中国农村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入门的购买能力也迅速增加,从2009年我国日化行业的市场需求看,城市需求基本饱和,农村潜在需求较大,儿童、男性专用护肤、洗发用品成为消费热点,个性化需求日益明显。以前在农村人看来只有城里人能够消费的“奢侈品”也走进了农村的千家万户。以洗发水为例,以前农村人多数用肥皂等洗头,现在已基本被中价位的洗发水所取代。从市场规模看,目前我国日用化工市场仍处于增长期,市场依然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化妆品、洗涤剂及口腔清洁用品三大类共占日化市场份额的93%。

2009年一季度,我国县及县级以下地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超过城市。对此,业内人士表示,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将为化妆品企业打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大众消费市场受到全球金融风暴冲击相对较小,部分甚至改变原有使用高档货的习惯;另一方面,国家宏观政策面的调整和支持,也为中低端农村市场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还有一个明显的变化也出现在农村消费市场,据了解,2009年1~5月,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增速持续快于城市,呈现出购销两旺的局面。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县及县级以下地区零售额增长15.6%;在前4月的统计中,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3万亿元,同比增长16.9%,高于城市2.8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农村市场零售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城市。

专家认为,农村消费的良好形势主要是由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国家采取的支农、惠农政策所致。城市受经济影响的程度较农村更为严重,加之其消费基数也比较大,所以增长率的提高更困难。而农村消费额的基数小,其增长率的提高在同等条件下自然要容易得多。此外,农民收入

的增长是农村消费得以快速增长的基础。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比上年增加393元,增长8.2%,收入的增长为扩大消费创造了条件。

“在拥有8亿人口的农村市场中,即使每个人只增加10元钱对中国化妆品的消费,也十分惊人。”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曲建宁在中国化妆品工业论坛对CBN记者分析说。

“产品下乡”,已慢慢成为本土日化企业的不二之选。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化妆品企业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利润空间微薄,在去年原材料价格震荡之后,生产中低端品牌的企业受影响最大。在这种背景下,从去年开始,一些中低端本土品牌纷纷将营销重点向农村市场转移。有的企业即便本身利润率在缩水,也要加大商的利润点数,以谋求在农村市场的销售业绩。“你可以在东北任何一个镇子上的专卖店里买到‘自然堂’(伽蓝旗下子品牌)的货。他们的一个巨大的销售队伍几乎跑遍了整个东北地区所有的化妆品专卖店。”一位商叹道。

“假设下半年继续通货膨胀,原料成本上扬,而一些企业又没有如期完成销售额的拓展,那么,相当部分销量不大的内资日化企业将遭遇生存危机,出现市场洗牌。他们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拓展疆土。”曲建宁说。

他认为,“农民收入的提升,必将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无论之前宝洁公司推出的价格9.9元的飘柔,还是欧莱雅对于小护士的收购,都能证明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

“我们仍在研发高端化妆品牌,但是截至目前,并没有敲定最终的配方与品牌定位。”江苏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之伟说。他认为接下来的市场仍然还是以中低端消费为主。

“现在完全可以从乡镇店铺转向城市商超,这是我们的第二步。”杭州珀莱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军成不无自豪。农村市场成为基础,他们通过浙江乡镇市场获得了5亿到6亿元的销售收入,今年有望将销售收入提升到10亿元。

中国本土日化企业大多试图向高端进发,但这两年国内消费市场出现低迷,全球金融风暴也正在导致新的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出现,生存环境严峻。他们明白,假设已在农村市场中站稳脚跟,必须保住现有地位;假设还没有进入农村市场,必须加快脚步。

从数据看来,要如何创建高效的日化产品农村市场营销渠道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拉动三四级市场的消费需求,更重要的是引导企业自身或借助商渠道不断完善面向农村的销售网络和服务能力,最终建立起面向农村市场的工业生产和流通体系,实现农村市场的深度挖掘。

农村化妆品市场特点

按照全国13亿人口计算,我国农村人口就有近10亿,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是,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与城市并不相同,它有它自己的特性。

1.分散性

分散性一方面是指地域上的分散,我国农村分布广、居住散,难以形成像城市那样的人口和需求集中。另一方面是购买力的分散,虽然农村居民购买力总体规模很大,但平均到每户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则很低。

2、差异性

差异性是农村市场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一是地区间购买力水平的差异,富裕地区、发展地区与贫困地区,在需求的质和量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二是同一地区内不同农户之间的购买差异。据调查发现,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与尚处于温饱阶段的农民在需求上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企业到农村去既要选准目标市场,也要在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上下功夫,幻想以一种产品“包打天下”是不现实的。

3、层次性

农村市场的层次性,一是指农村与城市消费时间上的差距,如一些在城市已趋饱和的产品在农村则刚刚进入消费高峰期。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消费差距约为10年,也就是说城市市场10年前消费的主力商品是现在农村市场消费的主力商品,城市市场现在消费的主力商品将是农村市场10年后消费的主力商品,这是一个大致的规律。二是沿海、中部与西部地区消费的梯度性,即产品消费基本具有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逐步辐射的趋势。

4.示范性

农村居民具有比较浓厚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同时农村居住特点,使得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经常走户串门,信息非常开放,且口头传播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5.功能性

农村市场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

正因为这种种的特殊性,使得农村这一市场成了一块最大的蛋糕,同时也成为了各大日化企业难啃的骨头。据记者的调查总结,目前日化企业竞争农村市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服务无法跟进完善、销售人员的工作不可能细致到每一个终端环节、产品的销售量不能得到充分控制、巨额广告费用的投入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原料和运费等通路销售费用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给企业的经营造成了极大的难度。

6.农村和城市的消费特点差异较大(见下表)

营销切入农村市场

针对中国农村化妆品市场的广阔前景,化妆品企业如何能在国际竞争中占领这个市场,针对该市场的特点,专家提出以下五条建议:

1.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50%左右以消费国产低档化妆品为主,大多为一些护肤膏、花露水等。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化妆品消费的数量和档次都将会大幅度提高,农村化妆品市场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而外国大企业出于对产品“身价”的考虑不愿涉足这块市场,这就使我国企业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拓展农村市场应以低档化妆品为主,逐步向中档扩展。因此,企业不能轻视农村市场,仅仅认为农村市场只能用低档产品的观念是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合理的市场定位也意味着找到合适的消费者,如对于沿海比较富裕的农村市场,应该逐步推广中档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层次需要。

2.运用多品牌战略

大品牌的化妆品企业很少是依靠单一品牌占领市场的,多品牌和差异化是大型国际化妆品品牌的基本战略路线,这是由化妆品及护肤品市场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层次化决定的。最典型的多品牌战略的实施者是宝洁公司,宝洁公司的产品线很长,每个类别的产品都有很多品牌。企业必须考虑到农村市场尚未进行有效开发,如果品牌太单一则存在风险。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在化妆品行业是行不通的。

3、采用低价格高质量的定价方法,迎合农村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农村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极高,一个企业只要有大规模的制造能力和一定的

品牌基础,再发动价格攻势,从庞大的市场中切一块下来并非难事,奇强和雕牌就是凭借低价策略占据了洗衣粉市场的霸主地位。另外,我们也看到,在农村市场上,有些厂家虽然产品价格低,但是质量差甚至是假冒伪劣,这在短期内可能会赚钱,但是从长远看却毁掉了市场。真正好的做法是通过深入细致地推广价廉物美的产品,使自己的品牌能够提高知名度,成为一线品牌,当然这种做法还需要配合合理的广告宣传。

4.做好终端

要让农村消费者在能买到化妆品的商店里买到你的商品,这一点非常重要。江苏隆力奇集团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先进的蛇类保健品、日化产品的研究、开发和产销基地。为抢占农村市场,隆力奇已经在全国建成239个市场,营销网络渗透到几乎每一个发达县级城市。在促销策略上,隆力奇始终坚持“终端为王”策略,力图与消费者实现面对面直接沟通。在山东东阿县城人气最旺的超市,隆力奇在终端上占居了日化1/5以上铺货位置,并且各种终端宣传品非常醒目,陈列生动化做得非常到位。仅在山东地区,隆力奇直聘的商场促销队伍就高达2000多人,他们一直活跃在全省140多个县级超市里,成为了隆力奇最有效的沟通员和情报员。

5.在实际销售过程中,采用有效的市场营销组合

在具体市场开发过程中,可借鉴前期城市市场开发的方法。例如可以采用以下营销方法:

(1)赠送,消费者在购买产品的同时可得到一份附送的赠品。因为农村消费者较看重小的利益,一份免费的赠品可能直接激发其购买欲望,产生销量。另外,赠品可能起到宣传的作用。企业可通过赠品传播品牌概念,亦可利用赠品来推广新品。

(2)抽奖,在消费者购买一定金额的产品后获得一次抽奖机会的活动。这种促销活动较适合在农村市场运用,活动可以利用人的侥幸心理和追求刺激的本性,并且能同时面对众多的消费者展开促销攻势,所以对目标消费群广泛的化妆品尤为适合。

(3)免费试用,企业在开发新市场或推出新产品时所常采用的促销手段,是通过试用使目标顾客感知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促使消费者认知、接受并购买产品的营销方式。宝洁旗下飘柔、潘婷大量袋装产品的派送对其品牌的成功推广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4)售点展销,通过厂方人员的示范,演示等活动,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参与活动,从而购买产品的活动形式。

(5)演艺类促销,可以借助文艺表演等形式将顾客吸引至促销台前,营造热烈的现场氛围,借机进行信息传播和产品销售的活动形式。这种活动很适合在农村逢大集时操作,因为农村的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又加上农村的人们喜欢看热闹。所以能够吸引大量的赶集人,具有很大的影响面。

营销的手段是多样的,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城乡广阔,风土人情各不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而操作。

第9篇

中国的化妆品行业一直不缺少故事,小护士、羽西、大宝与国外巨头展开的一系列“惊天”并购案永远引得众人追逐,但是,近半年来我们发现,风险投资和本土化妆品巨头也首次加入了化妆品行业的资本角逐:2007年底,今日资本8000万人民币投资相宜本草,2008年3月上海家化投资四川可采,化妆品业的“黑洞”正在将周围越来越多的“物质”吸附进来。数年来,国外化妆品巨头的资本运作似乎不如“意料”中的成功,欧莱雅总部内部甚至将轰轰烈烈的小护士并购案总结为失败案例,可见化妆品行业比人们料想的复杂得多。因此,在这个领域VC多少显得有些小心谨慎。

两宗投资案

今日资本董事总经理徐新的助手Anita是相宜本草的“粉丝”,她常常买相宜本草的产品送给家里人用。一次Anita将这一品牌“隆重”推荐给徐新,这次推荐成了这宗8000万人民币投资的重要“引子”。相宜本草创建于1999年,创始人封帅出生于医药世家,自幼接受中医文化的熏陶,公司致力于本草系列美容护肤品的研发、生产与经营,其生产的相宜本草面膜及相关产品在华东、华南地区有着广泛知名度。

一天封帅接到了今日资本研究部门Hellen的电话,“那个女孩很会说话。”封帅于是决定和徐新见上一面。徐新为封帅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梦想”――要成为行业的冠军。封帅说:“徐新认为相宜本草的定位很好,而且产品质量不错,如果有更多资金成长会更快。”在此之前,封帅正以每年30%-50%的速度稳步扎实地经营相宜本草,年销售额约为1亿元左右,他们并不缺资金。“以前一直有朋友希望投资相宜本草,但是我一直认为我们太小了,引入投资稀释股份,对我们也不利。”相宜本草董事长封帅对本刊记者说。

但是2007年年中,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影响了封帅的决策。相宜本草忽然得到信息,除了老对手佰草集、可采外,日化品牌“霸王”可能要进入中药护肤品行业,而且准备从相宜本草公司挖人。近几年“霸王”发展迅速,可谓中国日化业的一匹“黑马”,霸王的快速崛起打破了洗发产品外资品牌独霸天下,其他中小品牌在苟延残喘的局面,并开创了中药洗发护发蓝海。“中药世家”的品牌定位令大家认为霸王进入门槛并不高的护肤品行业并非难事。这些传言让一直稳步成长的相宜本草有点慌乱,封帅忽然意识到竞争的紧迫。封帅开始动心了:或许更多的资金可以抵御这场竞争。而资本方那一面,徐新几乎不给封帅更多的考虑时间,让她在短期内迅速作出决策,于是相宜本草和今日资本迅速签订了合约,封帅甚至没来得及跟其他风投比较价格。

就在相宜本草接受今日资本投资后,又有一个风险投资商冲进封帅的办公室,说早就想投资相宜本草结果几次被封帅助手婉拒,直到现在才见到封帅表明意愿,但为时晚矣。封帅说,今日资本投资前后至少有四五家风险投资商找过相宜本草。

几乎与此同时,另一宗并购悄然展开。数月后,2008年3月20日,上市公司上海家化公告,称公司将以自有资金增资、收购四川可采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51%的股权。该次收购所涉金额为6521.62万元人民币。收购之后,可采创始人兼董事长马俊将继续担任可采的总经理以及法人代表,负责可采业务。上海家化认为并购可采的价格比较合理。

据了解,可采现拥有“可采”、“伶采”两个品牌,其中“可采”是国内第一个面贴膜品牌,曾一度位列贴膜类护肤品的第一品牌,并多年居于屈臣氏连锁卖场面膜类销售冠军位置。可采也是继佰草集后国内出现的第二家专注本草护肤品的品牌,有着非常广泛的知名度,口碑良好。

并购之殇

又有两个优质的国产品牌进入资本角逐让人不禁联想,那些曾经获得国外化妆品巨头垂青品牌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了?

最让人感到痛惜的是小护士。“小护士品牌气质清新可人,形象很好。”封帅回忆起这一品牌的现状不由得有些遗憾。这曾是一桩令欧莱雅颇为得意的收购案,但是结果恰恰相反:原来以数亿评估价购得的小护士渠道在收购后价值几乎减损一半――那些渠道商并不买欧莱雅的账。在半年、一年的绩效考核出台后,欧莱雅负责收购小护士项目的负责人被罢免。与此同时,小护士这一品牌也被“雪藏”。无论欧莱雅对外是如何宣称的,其对内将这宗并购案定义为失败案例。

曾任“小护士”、“自然堂”等品牌公司高层的行业资深专家李传玉告诉本刊记者:“欧莱雅在小护士并购案上有着‘无厘头’的优越感,小护士和欧莱雅在运行策略上有很大不同,与客户的沟通方式、销售支持也有根本的不同,但是欧莱雅并没有因地制宜地去做,导致了水土不服的落败。但是被收购之时,小护士的所有者已经在绩效和品牌上达到一个‘临界点’,被欧莱雅收购使其原有的所有者今后可以从事其他资本运营的自由。”从这方面来讲,这宗并购案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小护士最初的所有者。

但是另外一桩并购案似乎乐观些,众人皆知的品牌大宝被强生收购。李传玉表示:“大宝的软肋是终端,大宝一直采用经销商制,主要做流通市场批发,在哪里能买到自己的产品都不知道。而强生最大的优势在于终端资源,细到每个街区有多少个报亭,一个报亭能放几包卫生巾都统统清楚。”

事实上,无论是小护士、大宝,还是可采,之所以选择被并购之路皆因“困局”,这一困局正是前面所提到的“临界点”这一行规。行业资深专家李传玉介绍:化妆品行业流行着“台阶死穴”一说。所谓台阶有如下界定:年销售额在1亿元以下的企业为创业期;1亿至5亿元的为成型期;5亿至20亿元的为再造期;20亿元以上为稳定期。每跨越一“期”,为攀越一个台阶。如果一个品牌一直徘徊在一个台阶上一直上不去,其结果必然下滑。

可采似乎正是这样的例子。据了解,可采所经营的产品类别――护肤膜(特别是面膜)是一个特殊的化妆品类别,过去几年市场容量每年平均增长30%左右,目前已超过10亿元,预计未来2-3年达到30亿元。可采凭借中药面膜一度占据国内面贴膜市场的领先位置,但是因缺乏资金等因素,在品牌及市场运作上并未成功令销量跨入第二节台阶。近几年,可采销售额一直徘徊在1亿元左右,并一直局限在卖场等销售渠道。同时,由于其他贴膜品牌的蜂拥崛起,可采在这一领域的份额由第一下降至第二,让位美国宝洁旗下的玉兰油。这种不进则退的市场定律在可采身上显现无疑。外界一度传言,可采出现资金链问题,主动向上海家化“求助”。事实上,这种困境早在2007年8月马俊在接受当地一家媒体采访时就已经透露,作为一家民营中小型企业,虽然得到各级政府的扶持,但由于资产规模不大,加之在银行心目中的信任度不高,融资困难,资金问题一直制约其发展。据记者了解,与可采接触的有包括外资和财务投资者在内的企业。可采在2007年8月已经选择了上海复星作为战略投资者,并签订了相关协议:首期注资3000万元,成为拥有可采35%股权的股东。但后又不了了之。

这点对于封帅来说同样感同身受:“很多好的国产品牌之所以被并购就是因为发展到一定的“瓶颈”难以持续了,此前被收购的小护士、羽西、大宝等都是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在整个日化行业都是这样的特性,特别可惜的是舒蕾品牌,当时的销售额30亿元,能与宝洁抗衡,他们在渠道终端方面有很深的研究,但是最终在品牌运作上突破不了,只能选择被收购。”这几乎成了中国整个日化行业的“魔咒”。在这一问题上,很难说相宜本草不会发生同样的困境。尽管霸王品牌至今都未介入中药护肤领域,但是该行业对强势进入者的极高警惕性,足以显示目前行业公司地位的脆弱性。

由于在化妆品市场的中外对抗中,本土品牌受到极度挤压,超过5亿元规模的民族品牌仅北京大宝、重庆奥妮、上海家化等几家,这种规模很难形成竞争力。这给了外资品牌极大的市场空间,也滋生出很多关于外资品牌“消灭”本土品牌的广泛争论。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品牌监测结果显示,大商场的化妆品销售,外资品牌占据明显市场优势,垄断80%以上市场。中国的民族化妆品品牌不是在洋品牌背后跟风,就是在夹缝中委屈地生存。

突围

尽管来势凶猛、后劲十足的外资品牌对中国的化妆品公司来说犹如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但中国化妆品公司数量仍然不断翻新。中国化妆品品牌目前有3000多个,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将近20种。近几年还涌现了如自然堂、美肤宝等新的强势品牌,其中自然堂凭借二线市场的渠道优势销售额已经达到5亿元左右。飘影国际集团策划总监、广东飘影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志东告诉本刊记者:“化妆品行业是低门槛高收益行业(主要是护肤品),市场集中度高,市场增长迅猛,美丽产业后劲十足。”

据了解,化妆品行业的利润率约为百分之几十不等,化妆品本身的成本并不高,更多的是投入在品牌运营、渠道建设等方面。但中国化妆品行业的税收也比较高,如果正常纳税的话将是相当高比例的数额。封帅介绍,相宜本草每年缴纳的税收比剩余的利润还要多。在高税赋下,中国化妆品行业整体的偷税漏税比例非常高。记者了解到,国内不少化妆品企业都在寻求投资,但是由于自身可能存在的税收问题,一直令众多投资人望而却步。

今日资本和上海家化的投资、并购举措仍然证明了中国化妆品公司的潜力。虽然此次是风险投资业对化妆品行业的首次涉猎,但对于今日资本来说,这次投资似乎并不算另类。投资相宜本草之前,今日资本的团队曾在屈臣氏等连锁卖场不断关注很多品牌的情况。在投资前徐新仔细考察了这个细分行业,认为相宜本草的最大优势在于认准了草本这个细分市场,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既避免了与国际品牌的正面竞争,也脱离了价格战的漩涡。

而对于上海家化而言,作为上市七年之后的第一次并购。可采在收购后将作为家化旗下贴膜类的主要生产企业,并保持原有的品牌不变。在市场销售方面。由于可采此前是以自己在全国建立的40多个经营部进行经销,运作慢,效率较低,未来家化将凭借自己强大的商网络帮助可采拓展全国市场,上海家化希望将可采的销售收入做到3亿元。

我们不难发现,可采、相宜本草同属中药、本草类护肤品牌。正如徐新投资相宜本草时所考虑的那样,这宗投资的风险在于,如果大的跨国公司像宝洁等也来做本草类化妆品,当然会对相宜本草不利,但是像宝洁这样的大公司,由于决策机制的问题,想在中国出一个类似的品牌也不会那么快,起码一两年内是不太可能的,过了这段时间相宜本草也已经长大了。相比绝大多数品牌走的日化产品思路,中药化妆品显然成为与国外化妆品公司进行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虽然中国的药妆品市场还比较小,但正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向前发展。与其与世界顶级品牌打“硬仗”,不如另辟蹊径,“以柔克刚”,这似乎是中国化妆品一个不错的出路。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