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幼儿园实习中自我评定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3 11:22:5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幼儿园实习中自我评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幼儿园实习中自我评定

第1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时比例;实习评价;策略

优质高效的学前教育实习活动,可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策略知识,提升其情境处理水平,训练其反思能力。纵观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状况,不难看出,虽然在实践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经验,然而仍旧存在一些不足。

一、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纵观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不难看出:①其具体内容与组织形式仍旧较为单一,通常仍旧通过集中实习、委托形式以及分散形式进行。安排实习的时间不足。②实习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其基本功仍旧不够过硬,无法掌握丰富的设计教案能力,语言表达欠缺合理性,无法良好地制作教具,不具备综合型弹唱、创编舞蹈技能的能力。一些实习生在进行教育实习阶段中,不能契合幼儿心理特征,进而导致了一定的沟通障碍问题。③理论以及实践无法统一,实习生不能对各类教育现象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④在实结评价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欠缺性。即较易受人为左右,指导教师、实习学校的不同均会导致评定成绩的不同,有失公平。

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科学策略1提升教育实习课时比例,做好充分准备

在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对自身基础教学技能的验证以及全方位地体验实际教学生活,均需要充足时间的保障。为此应进一步扩大教育实习的课时比例,令教育实习全面渗透至教学计划的全阶段中。大一阶段可引导学生进入幼儿园进行参观学习,在大二阶段可安排学生在幼儿园展开教育见习,在大三阶段可引导学生进行顶岗实习,而进入大四阶段则应组织集中性的实习任务,进而令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幼儿园现实状况紧密结合起来。

实习生作为教育实习的核心主体,应树立正确的态度,意识到教育实习环节的核心重要性。实习生应在实习前做好充足准备,将该过程作为校验自身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应强化耐力以及适应力的训练。例如,利用假期时间引导学生深入幼儿园参观实习,进行细致全面的了解,提升学生的适应性。在校期间,学生应有效应用各类资源,学习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应扩充知识面,进而有效应对实践工作中的突发状况。因此,实习生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重视不同领域专业技能的锻炼。应注重各类知识间的有效联系,做好充分准备。另外,实习生应注重综合艺术技能的学习,例如唱歌、琴棋书画、舞蹈、讲故事等。同时应强化语言表达技能、组织能力以及游戏编创能力的锻炼。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幼儿园实践工作,展示自我才能,实现全方位的锻炼与提升。

2丰富实习内容与组织形式

为优化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效果,应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丰富组织形式。在知识教学层面,应增加实用性内容,例如,幼儿园教学法、游戏设计引导、活动安排、卫生保健等。另外,还应扩充素质训练内容,如人际交往、教学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等,令学生形成过硬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道德观。能力训练环节应优化艺术技能训练,配备齐全的实习用具设备。

课程组织形式安排上,应引入虚拟场景训练模式,开创更加真实形象的实习教学环境。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将形成丰富体验,并产生不同的问题,进而可激发其智慧,学会如何应对突发状况。

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评价

对于评价内容层面,不应单纯地将完成实习之后学生上交的文字材料视为唯一标准,而应注重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实际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如实习态度、职业情感、不断进步的空间等。对于考核管理以及评价主体层面,应将学校评价作为核心主体,开展实习单位评估以及实习生自我评价。另外,应将实习生在实习阶段中的成绩同其取得的学分以及毕业证书有效的联系挂钩,进而令学生真正地重视教育实习。学校应合理地制订综合评估量表,提升评价管理可执行性。

总之,为提升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只有重视教育实习环节,针对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订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方能优化教育实习效果,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使其在未来更好地适应幼儿教育工作,实现全面升华。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实习 岗前培训

学前教育是由家长及幼儿园老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而随着国家事业单位的招录,近几年学前教育专业是前所未有的火爆,但出来的效果参差不齐,而且各个学校特色鲜明,但大多数学校只注重了各项技能,而忽略了实习前的岗前培训,导致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无法胜任幼儿园老师这个职业。[1]

一、 素质及常规培训

1.心理素质

学前教育专业直接面对的对象是3―6岁的学龄前儿童,而对于私立幼儿园来说,年龄会放的更小,同时这部分儿童大多第一次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恐惧新的环境和新的事务,甚至新的面孔,伴随着出现各种焦虑症和狂躁症等,如何安抚幼儿在新的环境中更快的熟悉相关的事务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种大混乱的环境里,有些幼儿园老师能合理、明确的安排好相应的工作。心理学家皮亚杰则认为人的一生中3―6岁的适应新鲜事务的能力最强,如何在一周之内让全班的小朋友不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能愉快的在幼儿园生活,这时就得看幼儿园老师的心灵安抚。这时体现的不光是幼儿的心理素质,还有幼儿老师的心理素质。[2]

2.幼儿园一日活动时刻表

根据各当地教委下达的《幼儿园一日活动时刻表》来进行相关的考核,在《幼儿园一日活动时刻表》中明确指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对应的日常活动,此表是根据营养学家、心理学家及符合幼儿生长规律而制定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老师连最基本的一日活动的流程都不尽熟悉,随心所欲的安排幼儿的日常生活,那么容易教出无组织、无目的、无纪律、无规划的幼儿,同时也影响了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不健康的发展。

3.仪容仪表

从事幼儿工作,在仪容仪表上必须更加注重,因长时间和幼儿近距离接触,面部的妆容及衣着不得影响幼儿的安全及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1仪容:必须明确做到:以淡妆为易,不擦口红、有色唇彩;面部不得擦粉质的物品,腮红等,面带笑容,提高亲和力。

3.2仪表:无耳饰、首饰、手指上应无饰品;头饰不应有尖锐物品;服饰应以裤装为主,短、透、露、过长的衣物不得出现;鞋子以平底为易,不得出现高跟、细跟、尖嘴等鞋子;

二、技能培训

在幼儿园工作中,“弹、唱、说、跳、做、画、写”应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基础的七大技能是评定幼儿教师最基本教学能力,不论小班、中班、还是大班,每学期教学的内容围绕七大技能而开展,益智活动、游戏时间及扩展培训都体现出幼儿教师不论是大运动还是粗细动作的准确度。

1.唱、跳――舞蹈

按照舞蹈的分类,可以分为很多种,但是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所面临对象的针对性是3-6岁的儿童,不应全面撒网,全部学习,而是应该重点选择适合3-6岁的幼儿学习的舞蹈,例如:民族舞(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的舞蹈都要学)、儿童舞、传统民俗等;

2.做、画、写――绘画

幼儿美术是3-6岁学龄前儿童所从事的造型艺术活动,反映幼儿对周围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主要分为绘画、手工和欣赏三大类,而这个阶段的学龄前儿童绘画主要以简笔画、线条画、拼接画为主,不光要绘得好,还要在绘画的过程讲述绘制的过程和方式方法;同时还得注意区分和练习在纸上作画和在黑板及白板上作画的差异,达到一个熟能生巧的目的。

3.唱、说――讲故事、儿歌戏曲等

说唱,其中以故事为例,对故事而言,故事是指具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内容简单、篇幅短小,与儿童的接受相适应,供儿童阅读和聆听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同时故事还具有完整连贯、生动有趣,语言口语化和生活化等特征,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以讲:民间故事、生活故事、历史故事、谜语故事、动物故事、侦探故事、儿童小故事、睡前童话故事为主。

4.弹、唱――钢琴

钢琴弹奏技巧是每个钢琴演奏者和学习者谈论最多的课题之一,同时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之一。因此,熟练掌握、运用钢琴弹奏技巧,是揭示音乐内涵,塑造艺术形象,刻画典型意境的基础。应该掌握以下注意事项:掌握到准确的手型、指法、力的运用以及识谱能力。要注意手型、用力、指法是否准确了,弹奏时是否做到了放松。要做好这些必须通过多次的练习才能达到。[3]

三、综合技能

综合技能指的除了在心理素质及技能培训之外的一些全部应急技能。

1.安全

在幼儿园中,安全是首重之重,幼儿园老师,必须排除一切安全隐患,在每学期幼儿园开学日上,都必须告知家长,尽可能把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物品不带到幼儿园来。在每天早上接待幼儿入园时的拥抱中,检查是否有安全隐患,如果有,当天必须得随时的特别关注。特别是身上衣服上的小珠子、尖硬的装饰物,女孩的发卡等;中午的午休,当天的值班老师,也必须把这些相应物品远离幼儿,同时必须每隔一段时间检查幼儿体温,防止出现发烧等生理疾病的出现。

2.生理急救在幼儿园中,幼儿之间的磕磕碰碰难免发生,当出现这咱情况时,必须马上采取紧急救治,如果是小的碰擦,必须马上冰敷,如果出现大的情况送医务室或者医院,并同一时间告知家长。如果出现生理上的疾病,先送医院,同时告知家长。[4]

3.记录

每天幼儿在幼儿园发生的一切信息、幼儿园老师所完成的一切教学和日常活动应及时记录在案,方便家长的查阅和观看自己小朋友的信息。如:卫生记录薄、教学活动记录薄、教学活动计划薄、家长通讯录、每日幼儿日常生活记录册、喂药情况记录薄、告知家长薄等。

总之当每个学前教育的学生进入到幼儿园实习时,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不仅从角色的转变从学生到老师,还有心理的转变,不能以自我为中心,一切应以幼儿为主。到一个新的环境,不光是幼儿的挑战,也是这些即将成为一名教师的学生的挑战,只有在即将要离开的校园里熟练的掌握可能面临的问题,才能迅速的融入幼儿园工作。这就是我们在实习前的岗前培训。

参考文献

[1]学前教育的专业教育实习问题分析-张焕荣《考试周刊》- 2012年59期

[2]学前教育学生专业实习态度情况分析――以红河学院07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 吕进锋,甘绿霞 - 《红河学院学报》,2011, 09(2)

第3篇

(西安文理学院师范学院,西安 710065;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摘要]为了解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生存状态,分层抽样选取陕西402名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进行问卷调查、10名转岗教师进行个别访谈,结果显示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一般拥有相对较高的学历水平、职称评定率以及适当的收入水平,但这些较好的外部评价指标主要来自教师转岗前的贡献,其较高的发展起点与现有的发展困顿和停滞形成了巨大落差,反而加剧了转岗教师生存状态内部体验指标的显著降低,他们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有更多的职业倦怠感,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不满意,离职意愿强烈。为改善转岗教师的生存状态,应秉持生命关怀的关键理念,落实转岗培训,聚焦转岗适应期,激活转岗教师个人的主体性。

[

关键词 ]农村教育;学前教育;转岗教师;生存状态

一、问题提出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导致中小学数量锐减,1993-2013年我国中小学校数量从76.5万所下降到26.6万,20年间减少了近2/3,其中小学数量减少最为明显,平均每天有66所小学消失。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优化学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但也不可避免带来中小学师资富余等负面结果。与此同时,中国城乡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已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就成为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举措,也由此形成了“幼儿园转岗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转岗教师的出现既缓解了富余人员的再就业压力,更解决了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过程中的师资匮乏问题,是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在追求普惠与公平的愿景过程中最务实的选择。

然而,随着转岗教师在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中占比的日渐提高,受其专业化水平的制约,可能进一步拉大城乡学前教育质量差距,为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埋下隐患。这些被称为“有经验新手”的转岗教师,一般都未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也不具备幼儿园教师入职资格。他们“年龄普遍偏大、知识陈旧老化、结构不合理、业务能力欠缺、学习动力不足”,再加上教育观念的差异、教育模式的不同、教育内容与方法的错位,都成为加剧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推手。在整个农村教师生存状态堪忧的背景下,这些数量庞大、专业背景复杂的中小学教师目前在幼儿园的生存状态如何,其专业发展与生命价值是否得到关照,理应得到社会的关注,他们不应该再次成为被“富余”的群体。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幼儿园转岗教师生存状态与专业发展调查问卷》,针对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域,采取分层随机抽样,选取31所幼儿园(陕北11所、关中17所、陕南3所;县幼儿园8所、乡镇幼儿园17所、村办幼儿园6所)共457名转岗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402份。然后,从陕北、关中、陕南各抽取1所幼儿园共10名幼儿园转岗教师进行个别访谈。最后,采用IBM spss 18.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要研究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首先要构建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已有研究从不同视角出发,或强调以收入水平、学历、职称、人事劳动关系、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等外部背景性因素为主要指标,或强调以幸福感、倦怠感、职业认同感、职业忠诚度等内部体验性因素为主要指标,或对这两方面指标均有所涉及。人的复杂性决定了既不能忽视其生存的外部背景性因素,也不能忽视其内部主观体验性因素,教师的生存状态应是其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物质与精神状态的总和,既包括外部评价指标如学历、职称、收入等,也包括内部体验指标如工作压力、幸福感、专业发展等。

(一)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生存状态的外部评价指标

1.较高的学历水平。

本研究中,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的转岗教师达到306人,占样本总数的76.1%,显著高于2012年全国农村专科以上学历幼儿园教师占59.3%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幼儿园转岗教师中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小学,而中小学教师的入职标准在学历方面的要求高于幼儿园教师,当他们转入幼儿园工作以后,自然就提高了转岗教师群体的学历水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整个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水平。不过,这种高学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给转岗幼儿园教师带来更多的荣耀、自信,或者有力助推其专业发展,如一位全日制本科毕业的转岗教师在接受访谈时抱怨到:“我上的学比他们(指其他幼儿园教师)多,学历比他们高,能力比他们强,但因为不是这个专业出身,现在工作起来反不如那些中师毕业的顺手,当不了骨干,也没有她们收入高。”

2.较高的职称评定率。

转岗教师中已经评定职称者达到69.4%,显著高于全国农村幼儿园教师28.1%的职称评定率。这反映出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来源更多是具有教师职称的中小学教师,本研究中84.33%的转岗教师即来自于教师岗位,并有65.9%的转岗教师是在25-40岁这个年龄阶段转入幼儿园的。他们在原来的学校已经工作了若干年,实现了从新手教师到熟手教师的转变,职称也评到了一定级别,面临专业发展的高原期,因此他们比新人职或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具有更强烈的愿望来“换一个环境试试”,或者在面临分流择业时,因为“已经定型”“没有发展潜力”而被迫转入幼儿园。不过,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进入幼儿园,这些已经评定了职称的教师在新的岗位上却较难发挥原来的专业优势,普遍适应不良、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其中很多教师表示短期内“没有考虑再去评职称”。

3.收入水平隐性下降。

教师的收入水平“不仅会影响劳动者对于教师职业的从业意愿,而且会影响教师队伍的流失率,从而对教师队伍的规模产生影响”,是反映教师生存状态的重要指标。在本研究中,28.9%的转岗教师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41.5%的教师月收入在2000—3000元之间,29.6%的教师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就整体收入水平来说,与转岗教师的工龄、资历、职称等基本相符。这主要源于教师转岗前一般属于公办学校编制,其工资、养老、医疗等问题由国家或地方财政承担,转岗只是岗位的调整,待遇基本保持稳定。

同时,只有13.7%的教师反映收入较转岗前提高了,67.1%的教师反映其收入水平在转岗前后基本没有变化,还有19.2%的教师认为自己现在的收入水平较转岗前降低了。如果考虑到工龄增加、资历提高、货币贬值等因素,可以说收入没有变化的转岗教师的收入水平实际上隐性下降了。

(二)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生存状态的内部体验指标

1.沉重的工作压力与强烈的离职意愿。

本研究结果显示,64.9%的转岗教师反映工作压力“较大”或者“很大”,28.9%的教师反映压力“一般”,只有6.2%的教师反映压力“较小”或者“没有压力”。这与其他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即幼儿园教师普遍感到在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不仅仅源于幼儿园教师工作的繁重性、琐碎性、封闭性等特点,也包括对“幼儿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尤其对转岗教师而言,教育观念冲突、教学模式陌生、教学技能欠缺、教学经验迁移困难等都可能成为工作压力源。

沉重的工作压力不仅会影响保教工作质量,更会严重影响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心理健康,造成他们离职意愿强烈。在本研究中,当在回答“如果有幼儿园之外的新的工作岗位供您选择,您会怎么办”时,42.8%的转岗教师选择会离开幼儿园。

2.新岗位带来更多的倦怠感。

幸福感指向个体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待,是衡量个体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指标。本研究让接受访谈的10名转岗教师反馈其职业幸福感指数,数字1-5分别代表当前在工作中体验到的由低到高的幸福感,其平均分为2.50+1.35。显然,转岗教师在工作中并未体验到应有的幸福,相反他们更多体验到的是职业倦怠感。如有37.6%的教师表示当前的工作给他“更多的倦怠感”,29.6%的教师表示“说不清楚”,只有32.8%的教师表示有“更多的幸福感”。很多转岗教师都认为从中小学到幼儿园工作是“降低了一个档次”,“当幼儿园老师就是给孩子当保姆”,对工作有消极、抵触之感,体验到更多的倦怠感也就是很自然的。

3.专业发展陷入停滞。

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是“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对于转岗教师而言,实现专业的良性发展,既是其顺利完成转型的基础,也是其转型成功的标志。然而调查的结果并不乐观,在本研究中,40%的转岗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不太满意”,10.9%的转岗教师甚至“很不满意”;在掌握基本的幼儿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方面,有63.7%的转岗教师表示只“知道一点”,10.%的教师甚至表示自己“不清楚”;在个人专业发展动力方面,67.2%的教师表示源于“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需要,这说明转岗教师明确意识到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比较欠缺,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现状不够满意,具有较强烈的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然而这种发展动力未能得到有效支持,如只有46.5%的教师表示自己想要进修与学习的要求“有时能”得到支持,40%的教师则表示“机会很少,基本得不到支持”。这反映从政府到幼儿园对转岗教师群体专业发展需求还不够重视。

四、改善建议

(一)应秉持生命关怀的关键理念

教育关注人的发展,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为目的。回归对儿童和教师的生命关怀,是教育的本真追求。政府在推进幼儿园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幼儿园在组织管理的过程中,社会舆论在维护转岗教师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的过程中,都应秉持生命关怀的理念。具体来说,第一,要实现从被动分流到主动转岗的根本转变。转岗分流应充分吸收教师个人意见,综合考量教师的年龄、专业、特长等因素,避免一刀切、被动转;第二,要切实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在编制、晋级、职评、薪资等方面向转岗教师进一步倾斜,以吸引高素质、达标准的中小学教师进入幼教师资队伍;第三,要建立健全“能进能出”的良性流动机制,确实不适合在幼儿园教师岗位工作者,如经过转岗培训、幼儿园培训及一段时间保教工作的实践锻炼,仍不能独立承担保教工作且本人离职或再转岗意愿强烈者,经过个人申请(或者组织谈话)等程序,应允许其转离教师岗位,这样也有利于保证转岗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四,政府、社会、幼儿园要为转岗教师创设宽松、愉快的工作氛围,进一步提高生师比,多途径降低幼儿园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

(二)落实转岗培训

转岗培训是中小学教师向幼儿园教师转型的起点,也是中小学教师突破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壁垒的关键性事件。“合理有效的职前培训,不仅可以帮助转岗教师弥补自身在技能技巧方面的欠缺,也能够增强他们的人职自信心,对他们进入新岗位,尽快完成角色转变,适应新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否能够接受系统、科学、有效的转岗培训,将决定转岗教师顺利完成转型的时间和专业发展的高度。中小学教师从事幼教工作既拥有文化知识广博、教育理论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等突出优势,也存在知识结构、认知方式等差异和不足,这就要求培训机构扬长避短、查漏补缺,从培训内容、方式、时间和形式的创新人手,构建四维立体化转岗培训模式:在培训内容上,应侧重转岗教师所亟缺的技能技巧、专业理念等;在培训方式上,应突出实践教学的比例,开展类似影子实习、返岗实践、虚拟现场等实操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在培训时间上,应保证至少为期3个月的集中培训;在培训形式上,既要注重集中学习,也要注重分散实习,还要注重返岗后的远程学习。

(三)聚焦转岗适应期

如果我们把转岗教师的发展阶段分为转岗准备期、转岗期、转岗适应期和转岗成功期四个阶段的话,转岗准备期是主动转岗或被动分流前的时期,主要任务是明确新岗位的去向;转岗期是脱离原岗位之后、走向新岗位之前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部分教师会接受转岗培训;转岗适应期则是走向新岗位之后到转岗成功前的时期,主要任务是适应新环境、迁移旧经验、构建全新专业体系的过程;转岗成功期指教师完全适应新的岗位工作,能够得心应手地开展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时期。显然,改善转岗教师生存状态的关键时期是转岗适应期。本研究访谈结果发现,转岗适应期的长短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平均为3年左右,度过转岗适应期并实现成功转岗的主要标志是能够独立开展具有示范意义的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如取得幼儿园赛教活动等业务奖或者被授予“优秀教师”等荣誉奖。在这个阶段,幼儿园要聚焦转岗适应期教师的心理落差和专业鸿沟,为转岗教师减压,引导、支持转岗教师学习,帮助转岗教师开启一个全新的工作、生活状态。

第4篇

关键词: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 实践能力 培养措施

国家对高校的实践教学非常重视,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许多幼儿园在招聘、录用幼儿教师时,普遍喜欢那些既有技能又懂理论的教师。而高校往往注重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传授,但在学生实践训练方面做得不够。所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让学生扎实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成了当务之急。我结合工作中的思考,就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措施谈一些看法。

一、加强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

高师学生没有艺术教育的背景,进大学前也没有参加艺术专业考试,所以其艺术技能是很弱的,而目前大学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走向幼儿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在幼儿园工作没有较强的艺术技能工作将难以展开。高等师范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音乐、舞蹈、美术方面的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今后的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能够具有扎实的音乐、舞蹈、美术基本技能,并能够综合运用于教育活动中,达到优化教育活动的效果,所以加强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

对于艺术技能的培养,首先,在课时安排上,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学习时间。对于舞蹈、声乐、键盘、美术等专业技能课应贯穿于一年级到四年级共四学年八个学期之中,在一至三年级教师侧重结合幼儿艺术教育的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基本功的训练,完成一定的量的练习,大四的两个学期则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定艺术训练的方向,或声乐、或舞蹈、或美术,同时指定教师进行指导。其次,在师资培养上,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类教师基本上都是聘请艺术类学院的教师担任,大都缺乏幼儿艺术教育方面的知识。要让他们明确他们所培养的技能是适应幼儿艺术教育需要,而不是训练艺术专长。为此,要组织他们多深入幼儿园参观、考察,与幼儿教师展开座谈,及时了解幼儿教育所需要的艺术技能,还应让他们参与学前教育系的教研活动,使他们了解幼儿教育需要什么样的艺术教育。同时也可以考虑学前教育系有自己的艺术类教师,这可以使这些教师能够从幼儿教育的角度去进行教学。再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各技能课的特点、幼儿园的实际教学需要进行安排。例如对键盘课的教学内容可做出如下安排:第一学年先是让学生练就扎实的指法基本功;第二学年是练习弹奏曲子;第三学年是即兴伴奏,把那些教材中经典的儿歌、目前幼儿园较为流行的童谣等引入学生课堂,目的是让他们到幼儿园很快适应岗位需要。第四学年利用学生在校的短暂时间专门进行幼儿园音乐教材的使用训练,以便让学生熟悉幼儿园音乐教育内容,为学生即将进入幼儿园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以上各年级的艺术技能训练均要达到一定的量的要求,以确保学生艺术技能的质与量。第四,应实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技能”考核制度,即学生在毕业前,要通过有关音乐、舞蹈、美术等考核内容,将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内容。最后,重视学生艺术实践训练。每门艺术类课程结束时相应地组织汇报演出、作品展等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并且把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一方面。

二、加强“五大领域”课程的教学能力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把幼儿教育的内容分为五个领域,即语言教育、科学教育(含数学教育)、艺术教育(含美术、音乐教育)、社会教育、健康教育,与之对应,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牢固掌握幼儿园“五领域”教育的理论及实践环节。这对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技能起奠基作用。在进行这些课程的教学时,一定要改变高校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要多让学生去实践、从做中学习。具体来说进行各领域的教学时,对于理论部分的内容教师可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牢固掌握。而对于实践部分,教师可充分利用微格教室、幼儿园模拟教室等场地,运用邱作华先生的尝试教学理论,让学生主动探索在前,教师指导在后。教师可先给定学生模拟教学训练的目标,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目标自主进行各种教学法操作层面的学习,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确定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安排好教学程序,完成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随时给予指导。学生完成设计后,教师组织其进行模拟教学,实施教学方案,然后让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再给予评价,最后学生根据教师、同学给出的改进意见,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各领域教育活动设计的能力。同时,若条件允许,可让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在学校及幼儿园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在真实的幼儿园班级中实施他们的教学设计方案,这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最后的考核应既有理论知识的考核,又有学生教学设计、模拟教学等实践方面的评价。

三、加强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践能力的锻炼

学前教育工作者要求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到幼儿园教育见习与实习是学前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应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首先,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可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重要的见习、实习及就业场所,学校应与实习基地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圆满完成教育实习任务的同时,积极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服务,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与交流,从而能在较为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

其次,在时间与空间上要拓展教育实践环节。时间上,可从一年级开始,安排学生每周半天到幼儿园见习,一直持续到毕业。这可帮助学生及早认识幼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特点,以及幼儿园教师工作的职责,在见习与实习中培养他们对幼儿、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情。另外,可从学生开始学习幼儿园各领域的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游戏等课程时,让学生随堂进行短期实习锻炼,围绕所学各领域的指导方法,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相应的组织教学活动或在幼儿园开展幼儿游戏活动,及时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今后工作的适应性。最后在大四再集中实习较长一段时间,锻炼学生综合教育的能力。空间上,改变只是到固定的几个实践基地进行集中见习与实习的做法,增加教育实践基地,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将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模拟实习(试讲等)、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多项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高师生的教育能力;另外要探索幼儿园实(见)习的形式,将集中实(见)习、分散实(见)习、穿插实(见)习、顶岗实习结合起来;此外还要鼓励学生有效利用学校实训室、琴房、微格教室等场所锻炼实践能力,发挥学生社团活动、班级活动等第二课堂的作用,重视寒暑假社会实践,等等。

最后,对学生的幼儿园教育见习、实习及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做必要的情况记录,要求学生完成一定质量的见习、实习报告,学校指导教师根据情况给予成绩评定,该成绩记入学生总成绩之中。

总之,由于目前我国学前教育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的需求较大,同时也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幼儿教师既要能够组织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又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作为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主阵地的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既有扎实的、系统的理论知识,又有幼儿园实践能力的学生,为我国幼儿教育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涓.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舞蹈技能训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8).

[2]王萍.提高高师学前教育本科学生教学技能的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9).

第5篇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

[摘要]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N市一名幼儿园转岗教师进行个案研究,结果发现其转岗历程可以分为转岗前“乐在其中”、转岗时“忐忑不安”、转岗后“无奈接受”等三个阶段。个案之所以后悔选择转岗,既有转岗愿景落空、职业认同度低等直接原因,也有政策预设简单化、文件解读片面化、转岗培训低效化、职业泛道德化等政策层面的原因,更有管理体制机械化、评价体系外在单一化、信任机制模糊化等体制层面的原因。为改变这一不理想的现状,既需要转岗教师个人在客观全面认识转岗意义的基础上,在自我反思中重塑自我认同,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也需要政府做好充分科学的运行准备,开设职业社会化的转岗培训,同时还应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体制,健全评价激励体系,构建公正严明的信任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提高幼儿园教师社会地位。

[

关键词 ]转岗教师;幼儿园教师;教师管理;个案研究

一、个案小Y的转岗经历

(一)转岗前“乐在其中”

1998年9月,怀揣着对未来学习生活的好奇和向往,小Y来到N市某师范学院,未来的五年内她要在这里学习“3+2”学前教育专业。小Y对学前教育并不了解,只是一方面父母觉得这个专业的前景很好,工作稳定,而且毕业后会分配工作;另一方面她本身性格外向,喜欢唱歌跳舞,觉得自己应该适合幼儿园的工作。于是带着父母的美好期许,小Y开始了中师的学习生活。学校的课程相当丰富,有折纸、画画、钢琴、舞蹈、声乐等,给小Y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和挑战,让她的生活充实而有趣。值得一提的是,小Y的音乐老师发现了她的美妙歌喉,挖掘了她的音乐天赋,带着她参加各项比赛,培养了小Y对艺术的热爱。在发现了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后,小Y将重心放到了音乐学习上,她在两年大专的学习中师从专业的声乐老师,开始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2003年,毕业生教育实习结束后,由于在幼儿园用嗓过度,小Y的嗓子完全说不出话。医生劝告小Y要多爱护嗓子,否则可能连正常的说话都会受到影响。没过多久,学校老师传达了一个噩耗:教育局今年中小学教师编制收紧,不能像往年一样把毕业生分配到中小学去。近几年,教师编制考试中没有幼儿园教师编制的名额,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也无法成为在编的幼儿园教师。这一系列的变故彻底打乱了小Y原本的计划,也击碎了小Y父母构筑的美好愿景。

此外,小Y的声乐老师一直很欣赏小Y的才能,认为她去幼儿园工作太可惜了,所以建议她去考小学音乐教师的编制。小Y心想音乐是自己的强项,考上的话既可以保护好嗓子,又能继续从事喜欢的音乐,这是目前对她来说惟一比较不错的选择,于是她决定报考小学音乐教师的岗位。小Y扎实突出的音乐才能让她在接下来一系列的考试中得心应手,最终非常顺利地考到了小学音乐教师的编制。在历经了毕业季一系列的波折和变故后,小Y欣慰地成为了乡镇小学的一名音乐老师。

在2003-2011年的小学音乐教师生涯中,小Y由一名新手老师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老师,并可以用“乐在其中”一词来形容这一阶段的工作。作为副科老师,除了上课以外小Y拥有很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她每天都有两到三个小时练习声乐和竹笛,偶尔还会弹弹琴。自由而充足的业余时间让小Y可以充分发展和提高她的艺术才能,她于2009年考取音乐本科文凭,2011年参加该省音协考级,取得声乐九级的证书。另一方面,小Y的教学工作使她的艺术才能得到施展,自我价值得到充分实现,正如小Y自己所说:“我很喜欢我的工作,我觉得我的技能有机会施展,可以教孩子们唱歌。”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N市优秀辅导教师”,并于2011年取得小学高级教师职称,同年被评为镇级学科带头人。

(二)转岗时“忐忑不安”

2007年9月10日,对小Y来说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教师节。这一天,小Y与同为小学教师的L老师结婚了。一年后,小Y的女儿出生,为他们的家庭生活增添了很多欢乐。女儿出生后,夫妻俩就在考虑她的教育问题,虽然夫妻俩工作的乡镇也有幼儿园,而且接送女儿上学很方便,但是他们不信任乡镇幼儿园,因为小Y所在的乡镇幼儿园以前只有园长一人是正式在编的教师,近几年也只有两到三位正式有编的教师,其余全是临时工,而且大多数教师并非科班出身。小Y想争取让女儿到城里幼儿园就读,所以一直在为调到城里的小学做准备。一方面,她师从专业的竹笛老师,继续学习竹笛演奏,希望可以提高自身素质,达到城里小学教师招聘的要求;另一方,小Y和丈夫努力打点好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希望领导在人动中可以优先考虑自己。

2011年,一转眼,小Y的女儿4岁了,该到城里幼儿园上学了,小Y和丈夫开始为调到城里工作的事四处奔波。一方面,小Y积极地与城里小学联系,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突出的音乐才能获得了城里Z小学的肯定,并同意接收小Y。另一方面,小Y夫妻俩已经找了人,托了关系,跟乡下小学的领导打好了招呼,乡下小学也答应放她走。但是,就在小Y得到城里小学同意接收后不久,乡下小学的领导传达了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学校每年只能走一个老师.今年的名额已经给了另一个老师,小Y只能明年再去城里的小学;市里出台了一个新的转岗政策,乡下小学的教师可以调到城里幼儿园工作,符合要求的教师可以主动申请。这出乎意料的变故让小Y陷入两难的境地:小Y已经在小学工作了9年,非常习惯和享受小学音乐教师的工作生活,她打心底里不想去嘈杂琐碎的幼儿园工作,而且担心自己的嗓子会再次受到损坏,但是他们夫妻俩为进城的事奔波了这么久,花费了相当大的时间和代价才跟领导打好关系,万一明年学校领导方面有人动,她就更走不了。纠结斗争了一阵子,小Y决定先转岗到城里幼儿园,然后再想办法调到城里的小学。2011年9月,小Y终于如愿以偿地从乡下调到城里,但与初衷不同的是,她是以N市首批幼儿园转岗教师的身份调到城里的。

2011年10月到2012年7月,小Y和其他27名N市首批转岗幼儿园教师在当地的师范学院进行了脱产转岗培训,为期一年。培训模式系两周集中在校培训,一周在幼儿园跟岗实习。小Y用“忐忑不安”一词来描述这近一年的培训生活,因为第一让她担心的是幼儿安全问题。小Y在小学是副科老师,也不当班主任,不用承担孩子的安全责任,但是到了幼儿园,每个老师都要对孩子的安全问题负责.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小Y觉得自己时常一整天都精神高度紧张,一直处于担心意外事故发生的状态;第二让她受不了的是工作强度。虽然小Y在学生时代有过幼儿园教育实习的经验,但是并没有长时间的独立带班,参加转岗培训后才发现幼儿园工作的琐碎和辛苦大大超出她的预料。没有休止的活动比赛,没有停歇的嘈杂喧闹,让小Y身心俱疲;第三是调岗无望。小Y转岗到幼儿园只是为了进城,计划着先到幼儿园过渡一下,再想办法调到城里的小学。但是,作为该市首批幼儿园转岗教师,起着示范和榜样作用,教育局坚决不同意她们调走。

(三)转岗后“无奈接受”

拿到转岗培训结业证书后,2012年9月,小Y转岗到了N市一所公办幼儿园任教。虽然该幼儿园的建筑整体上显得有些老旧,不过它的师资水平颇受当地家长的肯定,称得上是城里最好的幼儿园之一。这主要得力于幼儿园领导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园长每年会专门到各大师范院校挑选优秀的毕业生,积累和培养了很多优秀的骨干教师。初到幼儿园,园长找过小Y,了解她的具体情况,并安排她与一名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共同搭班。

骨干教师的悉心教导,加上科班出身,扎实的基本功.和艺术特长让小Y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并在年轻教师群体中显得很突出。小Y所在幼儿园的大部分教师都在40岁以上,所以各种比赛和活动就落到了年轻教师身上,尤其是像小Y这种科班出身且有特长的年轻教师身上。对市里和幼儿园开展的绘画、唱歌、征文等各项活动,园长都会指派小Y参加,而她也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当谈及专业发展时,小Y说:“你想一个英语老师或者小学教高年级的数学老师到这里来干什么呢?你那个英语丝毫不能用,你那个专业知识全部丢掉了,你也是国家好不容易培养的这个英语或者其他方面的人才,到这里来不是全部埋没掉了吗?她们(非科班出身的转岗幼儿园教师)就是在班上带班,像比赛这些重要的活动都不会让她们参加,因为他们没这个水平也没这个经历经验,所以他们只能呆在这个地方默默工作一辈子。”小Y还提到幼儿园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她们比我更痛苦,因为幼儿园老师都孤立她们,不理她们,不跟她们讲话。转岗老师一般不会说不会弹不会唱,家长工作不会,上课也不会,谁愿意跟你搭班呢,还会在背后把你说得一文不值,反正都不愿意跟转岗老师搭班。”

通过与非科班出身的转岗幼儿园教师相比,不难发现,像小Y这样拥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的中小学转岗教师在教学工作方面能较快适应,达到幼儿园基本日常工作的要求,幼儿园内部人员对其认可度和期望值也比较高,这又在很大程度上为小Y这样的转岗教师创造了较为融洽的人际关系,提供了较多专业发展的机会。由此可见,是否拥有学前教育专业背景对于转岗幼儿园教师能否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然而,像小Y这样的转岗教师很少。一项已有研究表明,73.2%的幼儿园转岗教师以前都没有学过学前教育专业,由于没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储备,绝大部分转岗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可能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但是只有24.4%的转岗幼儿园教师表示其进修学习的请求可以得到支持,所以不难发现转岗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还未受到幼儿园与政府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谈到职业认同时,尽管小Y的学前教育专业基础和音乐特长能帮助她很好地胜任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工作,但是她坦言,自己对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始终热爱不起来,也没有归属感,诚如她自己所说:“我就是为了孩子,不为了孩子我是不会来城里的。没有人会愿意,谁会愿意呢?在小学里蛮好的,调到幼儿园来干什么呢?”在幼儿园工作一年多后,小Y还深有体会地感叹到:“说实话,比较所有教师行业,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最可悲的,干的是最辛苦的工作,比谁都辛苦,比保姆还辛苦。”小Y认为自己以及整个幼儿园教师队伍都处于一个十分可悲的境地,社会、园长和家长对幼儿园教师的期待非常高,但对教师个体的关怀和重视程度却很低,也就难怪小Y在心理上始终不认可自己的幼儿园教师身份和工作,选择转岗只为”进城”,而进入幼儿园工作实在是迫于无奈,身不由己,对幼儿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就无从谈起。

幼儿园工作甚至改变了小Y的个性,影响了她的生活质量。小Y转岗后,一家人搬到城里住,女儿在她工作的幼儿园里上中班,丈夫依旧在乡下的小学任教,每天在城里和乡下之间来回奔波。白天,小Y虽然跟女儿在同一个幼儿园,但是要照顾班上的40多名孩子,完全无暇顾及女儿的学习和生活。等到了晚上,忙了一天的小Y还得在家加班完成班级博客、论文、教案等工作。而在转岗前,小Y每天晚上都会陪着女儿一起看书和玩游戏,但现在这些时间都被工作占据了。同时,幼儿园嘈杂的工作环境和繁琐的工作任务,让原本温柔的小Y变得急躁和暴躁起来,以至小Y都觉得有些愧对女儿:“原来我很温柔的,现在回家对我的女儿都开始发火了,我女儿来找我,我就烦躁地对她说‘不要来烦我,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快去!’我嫌她烦,嫌她吵,因为我在幼儿园被吵够了,不想她再来烦我。”除了情绪、个性上的变化,小Y的身体状况也很受幼儿园工作的影响。到幼儿园工作之后,每天跟40几个孩子呆在同一个空间里,加上教室的通风条件不好,只要班上有小朋友感冒,小Y也会被传染,身体的抵抗力严重下降,而面对吵闹的幼儿,她又不得不提高分贝讲话,这使得她原本脆弱的嗓子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可见,转岗幼儿园教师转岗后的生活备受挑战,主要表现在平衡家庭生活和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上。相比于中小学,幼儿园的工作十分琐碎和繁重,转岗幼儿园教师通常必须牺牲更多的个人休息时间来适应幼儿园工作,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与家庭成员共处的时间。在此高压之下,不仅转岗幼儿园教师个人的身体健康会受到严重的威胁或损害,而且他们很容易将自己的情绪和不满迁怒到家庭成员身上,从而对其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产生消极影响。

也就不难理解,在回顾自己的转岗经历时,为什么小Y会说自己做了一个“高兴一时,后悔一世”的选择。谈及未来,小Y十分矛盾,虽然内心非常不甘愿继续在幼儿园工作,但是考虑到编制问题,她一时半会也无法离开幼儿园,不过她调到城里小学工作的初衷一直没变,哪怕最后是回到原来的乡下小学。对此,小Y直言不讳:“对于每个转岗教师来说,都没有人愿意长期呆在这里(幼儿园),只要是有一丝机会能转出去,她们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想办法转出这个行业,不在这里工作。”可见,对在编的转岗幼儿园教师来说,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确实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他们一般都是迫于现实的编制和年龄问题而没有勇气离职罢了,而一旦有机会,必会毫不犹豫地离开。

二、小Y后悔转岗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层面的直接原因

已有研究发现,太多数转岗教师之所以选择转岗,都是受到“进城”这一外部利益的驱动,即其转岗动机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功利性。如小Y就是典型代表,他们一般都是出于家庭的考虑,并把转岗到城里幼儿园作为一个短暂的过渡期,以帮助她达成进入城里小学的愿望。然而,转岗到幼儿园工作后,此前的美好愿景遭遇了现实的巨大打击:虽然进城的愿望实现了,但是幼儿园的工作占据和压缩了他们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相比转岗前的生活,他们更加无法照顾到家庭;转岗机制只“进”不“出”,借助转岗到城市幼儿园,再转岗到城里小学,远比他们想象中的困难大得多,而且他们也不太可能回到原来的乡下小学。正因为受驱于转岗的外在利益,将转岗作为一种手段和交易,所以转岗教师一旦发现自己的利益和愿景无法达成,就会开始质疑和后悔自己的转岗选择。

与此同时,转岗幼儿园教师感受到的最大冲击是,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职业价值感上的巨大落差。首先,相比于小学分科教学的系统化和专门化,幼儿园需要教师更多关注幼儿日常生活方面的教育和照顾,显得琐碎而单调,很难体现教师的专业性和价值;其次,幼儿园的工作需要转岗幼儿园教师付出很大的脑力和体力劳动,但他们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尊重和待遇,劳动付出和经济回报不成正比;再者,与小学尊师重教的氛围不同,仍然有很多幼儿家长把幼儿园教师看作是保姆,不尊重他们,也不配合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如小Y就曾愤慨地说:“在家长的印象中,我们就是帮孩子拉裤子、打饭、睡觉的人,他们就是这样认为我们的。”这破坏了转岗幼儿园教师自我价值感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迫使其不得不面对自我意义感丧失和自我同一性解构的危机。

(二)政策层面的原因

1.政策预设简单化。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认为这样既能迅速弥补幼儿园教师的数量缺口,又能保证新增幼儿园教师的质量。但这一政策设想未能充分考虑执行时的复杂情况,犯了简单线性思维的错误。在现实中执行时,转岗政策执行者有可能没有对转岗政策进行认真的解读,即便有,其解读和宣传活动也可能做得不准确、不到位。转岗幼儿园教师由于对转岗选择可能认识不清,而导致转岗后不适应幼儿园工作,后悔转岗,并且质疑转岗的意义。如小Y回忆说:“没有什么政策啊,根本就没有讲,就是网上一个文件,校长跟我们说了,问我们要不要去?然后就给了个条子,我们自己签,然后就调到这里来了。”而且她一再悔恨道:“不要转,转了害了我们这些老师,我们这些人够倒霉的。”

可见,在高度现代化的境况下,政策的执行和教师的发展都处在一个开放复杂的风险环境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联动影响,存在很多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政策实施的结果本就不可能是完美的,如果政策制定者没有事先对政策的执行主体、实施对象和潜在问题做出风险预估,缺乏对偶发性问题的周全考虑,加上防范策略和应急措施不充分、不灵活,更是容易导致令人不满意的结果。

2.文件解读片面化。

N市为响应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这一转岗政策,于2011年重新出台了新的转岗政策,号召中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为吸引中小学教师积极主动申请转岗,还增加了优惠条件,那就是申请者可以从农村转到城市工作,但没有对转岗的重要意义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宣传。

这一方面导致转岗教师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到了幼儿园就是带孩子玩玩,很轻松自在,会有更多自由空闲的时间,另一方面导致转岗教师对于转岗“进出”机制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可以先转岗到幼儿园过渡一下,然后再从幼儿园转回小学,而没有认识到,转岗政策的出台是为了弥补幼儿园教师数量的紧缺,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幼儿园教师队伍管理政策。正是在这种错误认识之下,小Y和其他转岗教师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是被“骗”到幼儿园来的,如她回忆说:“直到确定转岗名单,要参加转岗培训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不允许重新调回原来的小学。”

3.转岗培训低效化。

在N市为转岗幼儿园教师安排的转岗培训计划中,音乐、琴法、美术、手工和形体等技能方面的课时占到总课时的55%,而理论方面的课程只有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保育和学前教育学,合计只占总课时的20%,可见,其转岗培训偏重于艺术技能方面的训练,对转岗教师的理论学习不够重视,同时没有专门的分领域教学法的学习,如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等。此外,培训采取每上两周课去幼儿园见实习一周的模式,虽然很重视实践教学,但见实习时都是靠转岗教师自己观察,指导教师无暇指导。对于上交的见实习报告,指导教师不会看,也没有后续反馈。

还值得一提的是,转岗培训计划中没有任何关于职业规划和心理咨询方面的课程,忽略了对转岗幼儿园教师情绪和心理的调节。这说明转岗培训没有从转岗教师继续职业社会化的角度出发,没有切实关注转岗教师职业自我认同的重要性,忽视了小学教育经验对其教学风格和行为模式的重大影响,忽视了转岗幼儿园教师由于转岗风险、工作量超负荷和心理落差等而可能产生的“存在性焦虑”。如小Y在转岗培训结束后,情绪就非常低落,经常用“担忧”“惧怕”“煎熬”等词汇来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甚至抵触和排斥到幼儿园工作。

4.职业泛道德化。

长久以来,幼儿园教师都被视为利他主义的职业,受到泛道德主义的深远影响,幼儿园教师生命的泛道德化十分严重。幼儿园教师常常被要求发挥社会与家长对其道德预期中的“外在价值”,其 ,“内在生命价值”则被克制或压抑,甚至连正常的利己和利他需求都得不到满足,自我意义感丧失。这使初到幼儿园的转岗教师对自身生活和生命主体的缺失有着强烈的不满和反抗,因为相比于中小学工作,幼儿园教师必须承担很多保育工作,家长施加给他们的责任和期待也要厚重得多,这让他们不得不面对工作和家庭失衡的严重问题,如小Y在谈及工作对家庭生活的影响时所说:“我把时间和爱心耐心都花在了别人的孩子身上,我有多少时间花在自己孩子身上呢?我觉得不值,真的很后悔。”

(三)制度层面的原因

1.管理体制机械化。

从小Y的转岗经历可知,“转岗遭遇”作为重大的“境遇事件”是侵入转岗幼儿园教师的生活的,打乱了其生活规划,中断和改变了其原本的生活轨迹,所以势必会对其本体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转岗对于N市的首批转岗幼儿园教师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赌注:一方面,他们很可能就此错过在小学晋升和其他个人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小学教师转岗到幼儿园工作,相当于抛弃之前的积淀和优势到了一个更低的起点,从“新人”开始,心理上有很深的失落感和焦虑感。所以,他们其实是极其需要特殊的帮助来重塑自我认同的,是极其需要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来完成角色和身份的转换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园和行政部门采用的是机械刻板的管理制度,完全忽视转岗幼儿园教师心理疏导和情绪修复的需要,没有给予人道主义的帮助,也没有为他们设立特殊的规章制度。转岗教师对幼儿园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出现自我归属感的匮乏,自然也就难以顺利地融人幼儿园。

2.评价体系外在单一化。

在评价体系方面,幼儿园倾向于把幼儿园教师的价值外在化,即幼儿园教师的价值取决于家长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幼儿园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种忽略教师本体存在的价值、独立于教师本体之外的标准化评价体系,肯定不能唤醒教师的专业意识和职业自主性,更无法激发他们进行自我适应和自我成长。此外,传统的评价体系还存在单一化的问题,即只关注结果,而忽略教师是否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获得发展与超越。绝大部分转岗幼儿园教师显然无法立刻达到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更是不适应这样外在单一化的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不仅会挫伤转岗幼儿园教师自我发展和继续职业社会化的信心,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转岗幼儿园教师重新“扎根”幼儿园。

3.信任机制模糊化。

当今的中国正在向法制社会迈进,社会信任机制的制度化在加强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够规范健全和严明的问题。在从以往的关系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型的过渡时期,个体要面对“找关系”和“守制度”两种社会信任机制模糊并存的状况。而且,在高度现代化的背景下,个体间、个体与制度间的信任关系也存在着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当个体的本体性安全受到威胁时,极易引发个体自我认同的偏差。这使得转岗幼儿园教师不断在“落户”幼儿园、遵守制度转岗和“暂住”幼儿园、找关系调到小学之间徘徊,角色定位不清,内心处于焦虑不安的漂泊状态,自我认同出现严重偏差。

三、完善建议

(一)个人提升

首先,有意向转岗的教师应主动全面客观地解读转岗政策,充分认识到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认识到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及其发展的长期性。同时,还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进而自觉自愿地选择和接受,真正实现行为和心理上的“双向选择”。这是转岗幼儿园教师对个人重大选择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保障转岗幼儿园教师稳定性的前提。

其次,应支持转岗教师在自我反思中重塑自我认同。个体的社会化是伴随一生的,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个体都会面临危机,个体都应积极地适应环境的改变。因此,面对幼儿园这一陌生环境,转岗教师要勇于面对工作和生活的改变,抓住其中蕴含的机遇和挑战,在反思中不断重组自己的经验,保持个体社会化的连续性,同时在心理上认同和热爱幼儿教育事业,不断提高职业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转岗幼儿园教师应把转岗看作是“重新发现自己”的机会,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执行的保障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做好充分的转岗准备。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偶发性,预设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出台相关的防范和应急措施,保障政策运行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深入了解转岗政策出台的背景和目的,切实领会文件的精神,开展一系列深入有效的政策文件解读活动,科学认识转岗的意义,避免形式主义,更不能为完成指标,盲目为政策裹上“从农村调到城市”之类的“糖衣”。

其次,转岗培训应充分关注转岗教师职业社会化和职业自我认同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转岗教师培训。为此,培训者要了解职业和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对教师职业社会化和职业自我认同的影响,关注转岗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的发展,在其专业发展和情绪心理方面给予帮助。如在专业发展方面,在注重教育理论学习的同时,更要为转岗教师提供更多到幼儿园实践的机会,让转岗教师通过亲身体验产生经验冲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反思,深刻理解中小学与幼儿园在教育理念、教学风格、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帮助转岗教师进行经验重建和认知重构。在个人情绪和心理方面,要多进行换位思考,切身体会转岗教师面临身份迷失、角色混乱和角色冲突所带来的焦虑和不安,体会个人命运遭遇体制变革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从而针对个体不同的需要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安抚。

(三)制度的支持

首先,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对转岗教师进行管理时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转岗教师的现实利益和专业发展的需要,给予人文主义关怀。在教学工作方面,如在工作强度和工作内容上,要考虑转岗教师的个体差异,为他们量身定做“转岗过渡期”,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让他们逐步适应幼儿园工作;在专业成长方面,如在职称评定上,要考虑转岗教师档案调动和评定资料的问题,相关部门可以进行协调和沟通,为他们开设一些“绿色通道”,从而更好地激发其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经济和生活方面,如在工资待遇和社会福利等问题上,应切实了解转岗教师的生活状况,给予妥善解决。通过保障转岗教师的基本物质需求,提供个人专业发展的机会,使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顺利实现角色的转换,对幼儿园产生归属感,从而自觉自愿地“扎根”幼儿园。

其次,幼儿园要综合考虑转岗教师利己和利他的需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体系。幼儿园在考核评价时不应把转岗教师的价值单一外在化,而应充分考虑教师内在持续发展的需要。为此,幼儿园可以设立多样且富有弹性的评价体系,充分考虑转岗教师的特殊性和个体差异,在不同阶段为转岗教师设立不同的目标,激发转岗教师不断寻求自我发展的动力,从而尽快适应幼儿园工作。除了实质性的经济奖励外,象征性的精神奖赏也很重要。转岗教师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急切需要得到发展,幼儿园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机会、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参加课题研究等方式,给予转岗教师象征性的精神奖励,满足其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幼儿园。

第6篇

1教材面临严峻挑战

学前教育学教材版本较多,估计未来几年会有更多教材出现,但是目前大多数教材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这些教材一是强调学前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重心在于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框架,而不关注未来的幼儿教师到底应该知道什么,学些什么。二是教材的教条主义倾向严重,基本是沿用普通教育学教科书的编写模式。事实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会关注学前教育学是否应独立成为一门学科,而是关注学前教育学究竟是什么,它和中小学教育不同之处何在,独特性在哪里。学前教育学应该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视角下的学前教育学。

2教学范式急需改革

独白式教学是目前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主导范式,在独白式教学范式中,师生之间是非民主的对立关系,教师成为传递知识的专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讲、学生听是学前教育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关注课程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经验,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去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教材、幼儿等建立对话式关系等。独白式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3考核评价标准单一

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并对教材体系如何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把握不足,教学过于注重学科的理论性而忽略其实践性,教学评价基本沿用多来年的考核评价标准,任课教师往往是根据学生期末成绩,再加上平时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定。课程考试以知识点为主,大多数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前突击应付,学生只凭记忆就可取得高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已经成为教学的生动写照,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学前教育学相关知识。这种考核方式急需改革,否则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完善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1课程开设需经过必要的调研和论证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广泛收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将这些要求进行整理、归纳和分类,转换成核心技能,再根据核心技能的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明确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所开设的课程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一致,避免所开课程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把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要积极从幼儿园实际需要出发开发课程,紧紧围绕“学生毕业后可适应哪些工作岗位”、“幼儿教师需要完成哪些主要工作任务”、“幼儿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等重点问题开展调查,以此为据构建课程体,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

2关注幼儿园发展动向,更新课程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要推陈出新,任课教师要充分关注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动向,创造条件深入到幼儿园一线,做好资料收集工作。所编写的学前教育学教材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学内容应贴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反映幼儿园教改新动向,对课程内容和教材进行革新,不拘泥于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跳出原有的课程框架。教师也可以编写补充教材或是以活页补充讲义的形式,把最新的知识充实到课程教学中,特别是丰富的家庭教育学相关内容应该引起足够重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能再自我陶醉于现有的学前教育学教科书体系,不能再迷恋学科体系的完美光环,而应与时俱进,转换思维方式,超越单一课程逻辑的局限,对传统学前教育学教材进行变革,让课程内容具有鲜活性、情境性、有效性、实用性。将以往教科书的宣言式风格转换成对话式,对教科书和教学计划重新设定,既要考虑教师教的空间,也要考虑学生学的空间。在教材的编写与教学过程中就要把“主题活动”模式贯穿其中,让学生从学习之初就真实地接触到幼儿园教学情境。着眼点要放在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备的有效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上,不再局限于自身逻辑的科学化追求,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取向

3变革学前教育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引入幼儿园活动模式,改革幼儿园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学生根据分科教学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不能适应目前幼儿园以“主题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延长实践教学活动时间,丰富教学实践方式。要按照职业工作岗位所对应能力的要求组织教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基本的原则,增加学生实践实训课程的内容与比重,让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实践中提升”。一是统一安排学生深入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加强对教育实习的管理与指导,通过改革教育实习过程、指导方法、评价指标和考核方式等,提高教育实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以完成幼儿教师工作任务为驱动,在课堂内进行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训活动,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操作练习法、情境体验法、片段模拟练习法、试讲评价法等多种形式(包含教育活动设计、说课、研讨、相关的教育材料制作等内容)。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其“直观感性、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的重要功能。

4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大力推行过程性考核

一是改变学生成绩的评定办法,强化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应适当增加学前教育学课堂考核和课后作业的评价环节,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小组作业、教育实践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讨论以及平时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应作为课程评价指标。二是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节、舞蹈、音乐剧、玩教具制作,开展美工、故事演讲等实践技能比赛,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项目完成的情况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和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要改变教育实习的评价方法。例如,增加评价环节,变目前的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对实践教学的准备、中间过程及结果均进行评价,从而对教育实习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和指导;改变评价主体,变过去指导教师的单一主体评价为多主体评价,除高职指导教师、幼儿园指导教师评价外,将同学互评和本人自评也纳入评价范围,从而充分调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一是组建由高职指导教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高职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幼儿园教师的经验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连接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学观摩、幼儿园教学研究、科研课题研究等系列活动,既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机会,又丰富高职教师的实践经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着力打造一支“名师引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重在建设、形成梯队”的优秀课程教学团队,吸纳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指导,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学术交流和横向研讨,开发校企合作和行业技术服务,实现校、园互动,全面参与幼儿园的教改实践,培养青年骨干,推动课程团队教师的成长。

三、总结

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培养策略

美术技能是幼儿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技能之一,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改革与完善的趋势不可阻挡,设置具有时代特征的美术课程体系便显得尤为迫切了。

一、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偏技能轻理论,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特点

传统美术教育注重美术知识体系的教育,强调美术基本功训练,忽视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美术教育,忽视对幼儿美术特点及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仅仅是熟练掌握美术技能,是无法胜任幼儿园美术教学、园区的美化任务的,更缺乏指导幼儿艺术活动的工作。

(二)美术课程教学形式单一,综合能力培养不到位

学前教育专业是兼具职业性与师范性的专业,除了专业技能,对基本教学技能水平要求也比较高。当前教学手段以课堂教学这种单一教学手段为主,缺乏情景实践性体验,综合性能力不足,导致学前教育教学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幼儿园教学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技能培养现状研究董晓芳需要,桎梏了学生对美术多元化的认知,学生缺乏对美术课程的统一性与关联性的整体认识,更影响了在将来的实践工作中对美术课程的把握和驾驭[1]。

(三)实践能力不足,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虽然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注入式教学,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体验,职业认知并不丰富,教学思维模式滞后,不能与实践工作接轨。另外,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美术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不高。学生并不满足于教材中实用性不强的内容,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也没有吸引力。

(四)忽视美术教师教育技能的提高

任教的美术教师大多来自美术专业,相对缺乏学前教育专业对美术教学的思维及经验,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特性、结合幼儿绘画心理的能力不足,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的综合能力。

(五)实习制度不完备,园校合作缺乏实效性

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一个环节。由于需要学校、幼儿园、学生、幼儿以及教师共同合作参与,存在着多元化的管理主体、分散化的实习地点、多样化的实习内容、特殊化的实习对象等特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管理制度不完善、考核机制不科学、园校合作不畅通等问题。(六)缺乏科学的评价重技能、轻传授的教学评价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评价的误区。把学生掌握的绘画专业技能作为考核的首位,这种评价标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绘画专业人才,而不符合学前美术教育规律。因此,学前绘画专业的教学既注重技能培养,也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美学素养的养成。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培养的对策

(一)改革传统教法,美术课程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

课堂集体教学是我国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之一。这种形式不注重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让学生体验实践工作,感受和体验幼儿园孩子的特点,主动去学习探索,当带着问题、疑惑和渴求专业知识时,再次回到课堂,学生便会有针对性地学习美术技能与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既能让学生学好专业技能,也能培养学生学前专业能力。

(二)优化美术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在美术课程设置上立足提高学生审美,在正确的审美观点指导下进行美的创造、实施美的教育。过分强调美术技术的训练实用容易产生重视技能技巧训练,忽视美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不能胜任幼儿园美育的任务。学前教育学生毕业后服务的对象是幼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将素描、色彩这种美术专业的基础技能学好,更应特别关注儿童画,并且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研究儿童美术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内容,需要动手练习、欣赏、创作设计相结合。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以正确引导,从临摹到适当的创新,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创新中激发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素描和水粉写生的内容仍占了不小比重,对儿童画为主的相关课程内容重视不足。这种美术教学内容的比例设置,不能满足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技能的培养目标,忽略了专业特点。

(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创作或共同来完成一个项目的形式,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学习方法,课前教师提出绘画种类的特点及绘画技法等相关问题,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媒介查找相关知识,做到课前预习;课堂上通过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将查找到的知识及参考图片进行组内分享与讨论,教师通过总结,对难点和重点加以引导;通过先学后教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四)提升美术专业教师学前教育意识

美术教师具有美术专业技能与学前专业职业意识,才能教出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学生。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深入行业实践加强教学教研实践经验,美术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幼儿园一线教学,提升师资内涵,获得直观教学经验,搜集到大量一手资料,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具有美术技能的幼儿教师。要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既要求教师提高职业能力,更需要学生真正地参与实践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职业与专业兼备的人才。

(五)提高园校合作效率,加强实践课程教学

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园校、学生、幼儿及教师共同合作与努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管理制度、考核机制以及园校合作不完善等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之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实习期间强化实习组织管理。实习一般采用“集中组织”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学校充分考虑方便学生就业需要,在保证实习效果的情况下允许部分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学校统一安排大部分学生进行集中实习,[3]安排各学期教育见习,毕业前实习培训、毕业设计及论文等。运用幼儿园的各种资源培养学生的美术教学技能。了解幼儿园的活动安排,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比如参与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幼儿园环境创设,组织学生观摩学习美术活动等。学前教育实践离不开幼儿园的支持。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保持长期稳定的园校合作关系。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满足学生的顶岗实习要求,真正实现与学校的工学结合。在教学教育管理水平、工作态度、职业素养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也为幼儿园实习基地提供切合实际需要的服务,在相对真实稳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高质量地完成实习部分的教育教学培养目标。

(六)改革技能课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实践能力考核

根据教育发展需要和学前教育的特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考核方式应突出实践能力考核,在传统的以课堂考核理论方式外,改革美术技能课传统的评价方式,实施变考试为展示。首先,建立多元考核和评价体系制,考核学生的自我评价、班级评价、教师评价有机地结合。其次,考核项目上包括平时课业和主题考核,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环境或模拟环境进行现场操作。根据考核的内容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综合评价给予学生最终的成绩评定。要灵活考核方式,实现动态考核。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习态度、创新设计、实习阶段表现、专业素养等都纳入评价体系,使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专业教师与企业代表结合评价。

作者:董晓芳 单位:唐山市职业教育中心学前教育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2.

第8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5-0029-04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应,是一个完整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可定义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选修课的技能操作,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以及贯穿整个学程的见习实习与毕业论文等所有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智慧技能为目的的全部教学环节。这一定义建立在“全实践”理念之上。所谓全实践,是指将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安排,它突破了以往仅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补充的理念。在课程设计上,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了传统的以理论课为主体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双轨课程体系,强调要关注从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专业能力实训再到顶岗实习的实践性教学过程。实践教学内容紧扣幼教专业工作者的职业素质要求,并与实践相结合,体现了以培养现代复合型幼教人才、满足幼教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办学思想。

提出构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首先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教育的终极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从活动特征来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不应该只由单一的认知活动构成,而应该涉及人的生活实践,以期帮助个体为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作好准备。因此,教育需要把受教育者置于其生存的环境之中,为他提供体验、实践、反省、批判、创造的机会。〔1〕

其次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重心的下移。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日渐受到广泛重视,〔2〕幼儿园教师专业化要求日益提高,加上三级师范教育逐渐向二级或一级师范教育过渡,许多高校都下移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心,即由过去侧重培养理论研究者和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教师下移为培养一线幼教工作者。这里所指的幼教工作者是指具备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学前教育综合能力,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幼教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应是高师院校设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尤其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依据。有关研究表明,幼教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至少有:全面、正确地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能力;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内容的能力;创设支持性环境的能力;领导和组织能力;不断地进行专业化学习的能力等等。〔3〕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认同和接纳情感、具有从事教育实践的智能和技能等方面,有其他教育环节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突出和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是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复合应用型幼教人才、形成办学特色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等问题的全面改革要求。以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对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和职业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体系不健全、内容有缺陷,时间安排上过于集中,成效不显著;实践教学组织不完善,指导力度不够,指导效果不理想,等等。因此,有许多学者呼吁,要重视和加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在此,笔者就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评价体系及实施保障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1.整合性

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统整,使之成为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以全实践理念整合、设计课程,并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贯穿整个教育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习中进步,在反思中提高,从而养成优良品行,掌握相应理论,获得教育智慧,提高教育技能,形成职业能力。

2.目标性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紧紧围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能力来进行,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目标,合理构建宏观与微观、总体性和阶段性的目标体系。

3.系统性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应根据高师教育内在规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点,着眼于学前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要求,理清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各子系统相互配套。

4.层次性

一是按照高师学前教育不同学历层次的要求来构建,二是根据教学计划实际进程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构建。

5.规范性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不能主观随意,必须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内在运行机制,以明确目标、规定内容、确定形式、提高要求、规范评价标准。

6.操作性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实际,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可行性强,便于操作。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架构

遵循上述原则,构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要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考虑,努力做到时间纵向维度上全程贯通不断线,空间横向维度上立体设置不缺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

1.确立与幼儿园教师吻合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合格幼教工作者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等专业素质要求,确立涵盖情感态度、认知能力、教育技能等三方面的实践教学总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的情感;增强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和刻苦钻研、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

(2)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开阔学生眼界,帮助其获取幼儿教育改革的新信息、新知识。

(3)培养学生从事幼教工作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包括观察研究幼儿发展规律的能力,设计及组织指导各类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创设环境和利用教育资源的能力,教育反思和自我学习的能力等。

在建立总目标的基础上,还需要建立各类具体的实践教学分目标。分目标也包含情感态度、认知能力、职业技能三个方面,但各有侧重。〔4〕比如,入学教育侧重于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特点,以树立职业理想,明确学习方向;教育观摩见习侧重于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其思想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技能训练与比赛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其从事幼儿园教师职业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幼儿园保教实践重在培养幼儿园教师的综合素质,包括坚定职业信念、明确职业规范,掌握从事卫生保健工作、观察研究幼儿发展规律、创设与教育相适宜的环境、运用各种教育资源设计并组织教育活动、注重师幼互动并能进行个别化教育的能力等;科研实践旨在培养学生进行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为成长为反思型、研究型的幼教工作者奠定基础。

2.确定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全学程实践教学体系内容

教学目标是确定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出发点和依据。因此,实践教学内容应围绕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并且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1)新生入学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树立专业思想,明确努力方向,为今后的学习和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是召开座谈会,请院系领导介绍情况提要求,请高年级同学交流经验谈体会。二是举办专题报告会,请专家学者和一线园长、教师介绍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幼儿园教师专业化要求。三是到幼儿园观摩幼儿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了解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内容及要求,获得初步的感性经验。

(2)教育观摩见习。结合课程教学尤其是专业理论基础课教学,帮助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具体的安排是,针对教学内容确定观摩见习专题,制订见习计划,联系对口幼儿园,定期持续观摩见习。

(3)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并且贯穿整个学程;每年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4)技能训练与比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课内与课外、集中训练与分散训练、技能训练与技能比赛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创设各种竞技平台,定期组织说、写、画、弹、唱、舞等技能比赛,让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

(5)幼儿园保教实践。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情感和提高其从教能力,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操作性教育实习。它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保育工作为目的,是幼儿教育工作中一项特殊而必不可少的工作。具体要求是掌握幼儿园保育工作的常规和基本技能,初步了解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组织形式及方法。在学习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制订相关实习计划,进行不少于两周的专题实习。

二是体验性教育实习。这一实习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各教育活动和各类型游戏活动的设计与指导过程中,每周或每两周到幼儿园一次,以全面了解各领域教育活动、各类型游戏活动的基本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及指导方法,并在幼儿园教师指导下设计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和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同时尝试独立组织其他活动。

三是提高性教育实习。这一实习的内容是组织学生在毕业前到幼儿园进行顶岗工作实习,以帮助他们全面熟悉幼儿园的各项工作,较熟练掌握幼儿教育的技能方法。

(6)科研实践。旨在培养学生进行幼教科研的基本能力。基本的科研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必须将科研能力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一是要求学生进行课程学结。二是要求学生反思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三是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

3.构建以学生实践能力为考核重点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明确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旨在避免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随意性和学生学习的盲目性。我们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和幼儿园教师的素质要求,以学生实践能力为考核重点构建了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我们加强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做到每次实训和比赛都有成果展示,每次见习实习都有书面报告,并由专业教师评定成绩做好记录,学期末按比例计入总分。例如,在保教实践中,我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考评方案,由幼儿园指导教师和学校带队教师联合考评,以客观反映学生的工作态度和综合实践能力。

三、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一是实施制度化管理。将实践教学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之中,制定实践教学各方面各环节的管理文件,实行规范化管理。二是强化组织管理。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组织管理办法,编制实践教学计划,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力求做到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监管到位,反馈及时,考核全面。

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和基地建设。完善的实践教学设施和优质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除了常规的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教学设施以外,我们花大力气建设了模拟幼儿园活动室、游戏和玩具教学专用教室、心理观察实验室、婴幼儿早期教育实训室、微格教室等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加强了与幼教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一批稳定的幼儿园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加强实践教学指导。我们还组织专家编写了实践教学指导用书,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形式、要求、评价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同时,我们还抓好队伍建设,建立了一支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拥有先进教育理念、熟悉幼儿园教育教学,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对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加以研究和指导。

总之,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期待相关的研究能不断深入,以使实践教学在目标、内容、形式、评价等各方面更加科学完善,为培养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作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30.

〔2〕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70.

〔3〕庞丽娟.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03-210.

〔4〕张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5-20.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Curriculum Syste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Normal University

Wang Jianhua, Tangmin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Kunming College, Kunming, 650031)

第9篇

关键词 幼儿教师 流动 频繁 原因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幼儿教师流动现象十分常见甚至频繁,我国某中部省份的某幼儿园近年来教师流动率达 50%以上,学前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工作不到三个月就跳槽的现象普遍存在。①分析幼儿教师流动频繁的原因,找出影响其流动的因素是学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1 幼儿园入职门槛低,专业化常被忽略

笔者在新乡市幼儿园进行调查中发现,接受问卷调查的幼儿教师84.25%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并且有75.34%的幼儿教师没有评定职称。根据教育部网站的2011年统计数据,幼儿教师中的研究生、本科生占幼师总体比例最少,而高中阶段以下毕业生占幼师总体比例最多。

幼儿园入职门槛低,专业化要求不高,造成一种“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来工作”的错觉,让一批无业者流入到幼师队伍。一旦找到他们认为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时,更有可能放弃幼师工作;同时非专业、学历低等原因也影响其在学前教育上的专业发展,因为觉得“没有发展前途”而离开园所的也不在少数。

2 幼儿园师资管理、培养机制不健全

在笔者进行的访谈时,这一点在农村的私立幼儿园上更为凸显,它们在人才管理和培养或者说是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可持续发展上机制不健全,甚至完全空白。为幼儿教师提供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空白不利于幼儿园对人才的管理和培养,一部分教师会因为觉得升迁无望、得不到培养而离开所在幼儿园去向培养机制成熟的幼儿园。

王某,女,音乐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回到家里,正好同村的幼儿园需要老师,考虑到离家比较近、月工资1000元左右等因素就去到幼儿园上班。王某在幼儿园不仅要教音乐课,一些和“艺术”沾边的课也要王某来担任。她从教一两个星期后就离开了幼儿园,尽管幼儿园再次向她抛去了“橄榄枝”和更好的条件,但其 “死活”不愿意回去,一是觉得幼儿园工作辛苦,二是觉得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该所幼儿园正缺少一名专业的老师来上音乐课,这时候王某来了,但是幼儿园在人才管理上的模式很明显留不住“好老师”。在师资管理上无科学方法的幼儿园,只通过工资而不健全机制来“控制”住老师,流动频繁是难以避免的。

3 性别角色的影响

3.1 女性角色

笔者接触过一位张老师,32岁的她本科专业是学前教育专业,进入一所省级示范园8年,是该园一线名师,不久前因为“相夫教子”的原因“虽然不舍得”但是依然放弃了幼儿教师职业,结束其教师生涯,成为家庭主妇,全力照顾孩子。有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退出劳动力市场要早。②传统女性角色观念依然存在,对女性的家庭角色期待要远高于对其职业角色期待。女性要比男性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如照顾好家人的日常起居、包揽家务活、孝敬长辈、照看孩子等等,这大大减少了女性用在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对自己的事业全力而为。有时女性为了家庭甚至于放弃自己的事业,开始“相夫教子”的生活。

现阶段,学前教育阶段女教师占据了专任教师总数的97.56%,远远高于其他教育阶段的女教师占总数的比例。而女性流动概率比男性大的情况又增加了幼儿教师流动的现象。

3.2 男性角色

相关研究表明,男性在职业期待上多与成就、事业等相关,而幼儿教师职业与男性期望的事业有成有着一定差距。男幼师多在幼师岗位感受到比女幼师更大的压力和倦怠。笔者接触过一名专业是英语的男幼师,在其言谈中提及“有时候会不知所措”、“可能过段时间就不干这个了”,他一人兼多职,有体育老师、校车司机、搬运工等工作,所在幼儿园除了厨师和司机都是女性。一方面是幼师和男性的职业期待相差较大,另一方现阶段幼师的职业定位和男性特征并不吻合,这些都促使了男幼师在岗位上易于否认自我价值,产生离园意愿甚至行为。

性别角色对职业的影响在其他教育阶段,因为多种因素并没有像学前教育阶段的负面影响大,这也是相较之下幼师流动频繁的原因之一。

4 背景性因素

4.1 年龄

笔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年龄和离园离园的单因素方差检验数据表明二者之前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

表2可见,年龄越大,在职业上越趋向于稳定。而大部分幼儿教师所处的年龄段正是20~30岁,甚至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幼儿教师是吃“青春饭”的职业,这也无疑增加幼儿教师的流动行为发生的概率。职业稳定性随工作年限呈现 U 型非线性变化,证明职业稳定性的拐点恰恰发生在青年时期,总体上 20 ~34 岁的青年正处于从职业不稳定向职业稳定过渡阶段。③

4.2 职业地位

在146名调查对象中,只有5人有正式编制。没有编制,对自己的教师职业没有一种肯定,带着不确定性。

在进行访谈时、在实习时,我们也从幼儿教师口中听到了“社会地位低下”、“要不是暂时没办法也不来做这个(指幼师)”、“家长都不听我说的”这样对自己职业的评价。相关研究也表明从事高端职业者其职业稳定性更强,反观这样自我职业认同感“低”的幼儿教师职业从业者离开幼儿园甚至结束教师生涯都不难理解。

针对幼儿教师流动的普遍问题,不少学者对于影响幼儿教师流动的原因作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教师工资待遇是影响的核心因素。笔者对调查结果进行显著性的检验、相关系数分析时未能发现出明显差异和相关,因此,本文不作为原因探究的因素分析。

注释

① 徐燕.幼儿教师“恶性流动”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