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酒吧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3 11:23: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酒吧文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酒吧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拉丁舞;国标舞;伦巴舞;拉丁舞起源;拉丁舞文化

中图分类号:J73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3-0188-01

一、拉丁舞概况

拉丁舞分为伦巴、恰恰恰、桑巴、牛仔舞和斗牛舞。舞伴间可贴身、可分离,手势和步法灵活多变,充满激情。

二、拉丁舞起源文化探究的必要性

拉丁舞是异域文化,从文化渊源上有其独特的情感内涵,要想准确把握拉丁舞的灵魂,掌握它的精髓,跳出具有原汁原味独特神韵的拉丁舞,就必须了解拉丁舞的起源文化。否则,只能是一味地模仿,舞动如木偶,光有形,没有神。这样的舞蹈是空洞、缺乏文化底蕴和内涵的,是毫无表现力的。这也正是中国选手在身体素质和技术、技巧上并不输于外国选手,但名次却常常位于外国选手之后的根本原因。我国古代的大诗人陆游说过一句话:“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拉丁舞舞者只有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先感动自己,才能再以这种激情饱满的情绪来感染观众,打动观众的心。所以,除了要知道舞步的跳法外,还必须去探究拉丁舞的起源文化,了解舞步背后丰富多彩的故事。

三、伦巴舞的起源文化

(一)伦巴舞。“伦巴(Rumba)”这个词是西印度群岛的一种音乐或舞蹈的总称。如在牙买加和海地,“伦巴盒子”是本地的一种原始乐器。在古巴,“伦巴”这个词指的是古巴人的庆祝集会,其中包括舞蹈、音乐等娱乐活动。

16世纪伦巴由非洲传人拉丁美洲,它的舞蹈动作是从雄鸡的走路中受到启发,受此影响在智利产生了一种叫“奎卡”的民间舞蹈,这种舞蹈经过多年的提炼和艺术升华,后来古巴人把它和西班牙的“波莱罗”舞蹈吸收融进了本国的舞蹈中。这样,非洲的、智利的、西班牙的民间舞蹈和古巴的音乐舞蹈相结合就形成了现代伦巴舞。伦巴舞的律动产生于劳动的过程中,黑人在劳动时,头顶大筐搬运水果,为求上身平稳,这样上压下顶,走起路来胯部自然向两侧转换重心,便形成了臀部的扭摆。有人认为,早期的伦巴舞,是那些非洲黑奴双脚套着镣铐所跳的舞蹈。

在古巴的庆典中,人们创造出了相当多的节奏型和旋律型,并且经常反复地表演,具有不同特色的瓜关果(Guaguanco)、果仑比亚(Columbia)和杨布(Yambu)由此诞生,从而形成了伦巴这一复合性的歌舞体裁。现在只有瓜关果和果仑比亚作为活生生的民俗保存在民间,而且只有瓜关果最为普及,影响也最大。杨布已在多年前消亡,今天只有一些专业舞蹈团体可以表演它。

对于“Rumba”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Rumba”源自“rumbear”一词,意为“聚会、舞蹈、玩儿得愉快……”它原是西印度群岛的一种包括了打击乐、歌唱、舞蹈艺术形式的通称。“Rumba”一词很可能来源于1807年一个舞蹈乐队使用的术语“Rumboso Orquestra”,在西班牙语中,“Rumbo”的意思是“路线”,“Rumba”的意思是“堆”,而“Rhum”则代表着加勒比海的一种令人兴奋的畅销酒,还有人认为“Rumba”这个词来源于一个西班牙单词“Carousel(喧闹的酒会)”。

(二)奎卡舞。奎卡(Cueca)是智利的国舞,它最早是在1823年左右从秘鲁传人的,但后来秘鲁将奎卡的名称改成了马里涅拉(Marinera)。据说奎卡起源于拉丁美洲的黑人,它的舞蹈动作是模仿公鸡向母鸡求爱。它由吉他伴奏,这是一种男女的对舞,手中高举旋转的头巾,由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与相对的歌词相适应。

第2篇

那么,为什么在八十年代大谈后现代幽灵,如今又大谈现代性幽灵,其内在学理何在呢?在杰姆逊看来,处于后现代后殖民时期的人们已经无法逃离“晚期资本主义的引力场”。他得为这个破碎的、日益多极、多元化的世界提供一种总体理论分析模式,一个历史把握的基本方法。这样,他就觉得自己倡导的“全球叙事”比自由主义叙事、市场的叙事或其它的政治叙事,更具有当代有效性。

但杰姆逊所谓的现代性叙事的分析模式可以说仍然是后现代性的,只是后现代性这个词太理论化,还不够普及而已。他区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时谈到了现代性是一种不完整的部分的完成,是反映了现代这一历史情景的一整套问题和答案,后现代性则可以说一种农业的工业化和无意识理论领域的殖民化和商业化。

在我看来,杰姆逊开始区分第三世界的前现代农业社会的彻底毁灭和第二世界的不充分现代性丧失了权力话语的状况。这位认同全球话语权力结构的学者,尽管曾经同情过第三世界,但还是终于将立场移到了西方中心主义上,认为只有第一世界即西方世界才可以在无意识领域广泛传播他们的殖民话语意识,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只能无条件地被动接受。我怀疑的是:他所说的“后现代的成就”果真如此吗?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杰姆逊以当今世界舍我其谁的学术大师的嘲讽口气训导沪上学人,并在后现代这个充满差异性的时代中,拒绝其他国家其他文化做出自己的自由选择,其的基本策略是,不同意区分信息革命、全球化自由市场意义上的现代性和令人厌恶的老现代性,只因为他认为这种区分毫无意义。

他在对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国家选择自己发展的道路做出的嘲讽,使我真正感到阐释中国或者发现东方不能靠任何“他者”。因为杰姆逊明确提出,仅仅用替换性的现代性方案或现代性不同道路的说法是不可取的,起码有一种标准化、霸权式的英美模式的现代性,还有一些“低贱者”的位置,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塑造一种不同的现代性。他讥讽地说,有拉丁美洲的现代性、印度式的现代性、非洲式的现代性等等,还有希腊正教或东正教式的现代性、儒家现代性,那么现代性的数目就可以和汤因比所列的宗教一样多。因为在他的心中,全球的现代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现代性只有一种——欧美霸权式的现代性。这一说法委实令人惊讶!其实在我看来,每个国家都有选择自己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可能性,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中心模式的差异是明显的,它也可能不同于日本、韩国、东南亚,或者中东、印度的现代性。杰姆逊认为这种多种多样的现代性都是毫无道理的,只能臣服于标准化、霸权主义的英美模式的现代性,这里隐含的文化霸权问题绝非可以轻轻放过的。

我再重新翻阅这位奔走于东西方的教授的著作时发现,其实他的观点一直是西方中心的——后现代状况是一种文化的根本断裂,过去所拥有的经验(前现代经验和现代经验)在当代业已失效,多国资本的新扩张最后完成了对前资本主义飞地的渗透和殖民化,人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非道德化的、令人压抑的、前所未有的新全球技术空间。文化艺术在错位中不断生产着文化话语。这种说法之所以中国学者视而不见,只是由于杰姆逊对中国文本的解读使本土学者误以为“文化白求恩”来到了中国。如今,我们可以在此清醒地听他的东方主义布道:“我们忽视了现代性的另一个根本意义,这就是全世界范围里的资本主义本身。(案:请注意,全世界范围里)资本主义全球化在资本主义体系的第三或晚期阶段带来的标准化图景给一切文化多样性的虔诚希望打上了一个大问号,因为未来的世界正被一个普遍的市场秩序殖民化。”在讲演结尾的这一垄断语式的说法,表明了杰姆逊的新世纪立场。

第3篇

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几次在韵文中运用了“八极”这个词,如在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和元神》讲猴王悟空预向菩提祖师学习长生不老之术,祖师讲了四种法术,悟空都不答应,于是祖师故作生气的样子,暗示悟空半夜三更时分,从后门进入仙洞内,秘密传授法术。文中写道:

“约到子时前后,悟空轻轻的起来,穿了衣服,偷开前门,躲离大众,走出外,抬头观看。正是那:

月明清露冷,八极迥无尘。

深树幽禽宿,源头水流汾。

飞荧光散影,过雁字排云。

正值三更后,应该访道真。”

这首诗描写的是祖师居住的三星仙洞外的夜景,意思是:子夜时分,明月当空,周围一片寂静清冷,四面八方一直到很远的地方没有一点灰尘,空气显得异常清新。一些鸟儿栖息在幽暗的树林深处,小溪中潺潺的流水不知从哪里流过来 ,可能它的源头是汾水河吧。偶尔萤火虫飞起来在空中划出一道道光影,又很快散失在远处,一群大雁排着长队掠过云端。不觉已到三更天了,这是正好是拜见祖师学艺的时候了。

在第五十一回《心猿空用千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中,悟空到天庭玉皇大帝处查阅天上有无星斗思凡下界,贻害民间,可韩丈人真君奉命查了满天星斗,也没发现一个天神下界。于是悟空就让可韩丈人真君向玉帝回旨,自己在外面等候,等候良久,于是作了一首纪兴诗:

“风清云霁乐生平,神静星明显瑞祯。

河汉安宁天地泰,五方八极偃戈旌”

诗中,“清”是指水或空气非常清澈,这里是天气清明而和暖的意思。“霁”是指大雨停止,这里引申为风雨停,云雾散,天气放晴。如《论衡.感虚》:“于是风霁波罢”。“祯”是吉祥、吉兆之意。如《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河汉”即银河,古人多称为天河。如《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泰”是平安的意思,如国泰民安。《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偃”本是仰卧、卧倒之意,如偃旗息鼓,这里引申为停止、停息。《国语.吴语》:“偃兵接好,日中为期”。“戈”是指各种兵器。“旌”,古时是一种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如《国语.吴语》:“建旌提鼓”。后来指各种旗子。如屈原《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

这首诗描写的是天庭和平稳定的大好形势,意思是:和煦的风吹过来,云开了,雾散了,天晴了,一切都使人感到心平气和,快乐无比,天上的各位神仙、星官都安静下来,显得更加精神百倍、吉祥如意。天河也很安宁,天上地下都非常平安,所有的天兵天将都放下了武器,收起了战旗,再也不受那刀兵之苦了。

可见在这两手诗中,“八极”的意思也是八方极远的地方。

在第五十五回《色邪戏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坏身》中,悟空为制服琵琶洞中的女妖怪――蝎子精,请来了昂日星官,在描写星官的相貌时:

“那星官穿的是拜驾朝衣,一身金缕。但见他:

官簪五岳金光彩,笏执山河玉色琼。

袍挂七星云,腰围八极宝环明。

叮当佩响如敲韵,迅速风声似摆铃。

翠羽扇开来昂宿,天香飘袭满门庭。”

诗中,“簪”本来是指古代男女用来挽住头发或把帽子别在头发上的一种针形首饰。《韩非子.内储说上》:“周主亡玉簪”。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里的意思是在头上插戴。“笏”是指古代大臣朝见君王时所执的手板,用以记事。如《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琼”原指美玉,这里形容笏板的美丽高贵。“七星”原指闪亮耀眼的北斗七星,这里是指衣服上装饰的漂亮点状花纹。“”,云多的样子。潘尼《逸民吟》:“朝云,行露未袭”。“环”是指一种圆形而中间带孔的玉器。“韵”本指诗歌、辞赋等的韵脚,这里是指和谐悦耳的声音。如吴均《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宿”本指住宿、过夜,这里是早起打鸣的意思。“袭”是指侵袭传来的意思。如《淮南子.精神训》:“忧患不能入也,而邪气不能袭”。“门庭”是指院子。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昂日星官(原形本是一只大公鸡)的外貌和行为举止。整首诗的意思是:星官的头上簪戴着花冠如同五岳名山,闪烁着万道金光,手中擎着上奏的笏板如同壮丽的山河,显得异常的名贵。身上穿着绣有美丽云朵和“七星”吉祥图案的锦袍,腰中围的丝绦上悬挂着八块晶莹剔透的圆环宝玉。走起路来玉佩相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走快的时候好似悦耳动听的风铃在不停地摆动。翡翠色的翅膀打开来并高声鸣喊,就象从天上飘来阵阵清香,充满了整个庭院。

第4篇

一、好莱坞电影与文化霸权

我们如此关注好莱坞电影与国产影片之争,不仅是从产业角度上的金钱和利益,不仅是美国佬在中国老百姓的口袋中卷走多少钱以及中国电影人能不能赚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能否崛起,以及美国“文化霸权”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文化霸权在雷蒙德?威廉斯在《关键词》中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葛兰西用来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这种支配或统治并不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包括特定的观看世界、人类特性及关系的更普遍性的支配。由此,领导权不仅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渗透进了大众的意识之中,被大众接受为“正常现实”或“常识”。

美国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大国,已形成巨大的文化产业链、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群体。好莱坞电影就是美国文化的宣传载体,伴随电影而来的美国文化很容易给国人造成对个人英雄主义,自由和人权的等等被夸大的、不实的意识形态体系,好莱坞占领中国电影市场可以说是美国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大获全胜的表现。

首先,电影镜头中的美国,往往被演绎为现代片中繁华都市的奢靡生活、西部片中广袤平原的自由驰骋、歌舞片中明亮舞台的尽情高歌……好莱坞电影为观众营造出一个所谓自由、平等、民主的启蒙理念的国度。其次,人们所看到的并不是真正的、全面的美国,但依然会对镜头里的“理想国”产生向往,并有了态度层面上的改变,认为美国文化就代表着现代和进步,并逐渐养成了美国电影里所涉及的美国价值观。最后,人们开始在行为上向着美国文化靠近,并在模仿中逐渐舍弃了自身的民族文化,美国文化开始在全球扩张,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从而,美国化成为全球化和一体化,美国成为世界的裁判。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

好莱坞显然已意识到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默默将目标对准了中国。抢占中国市场的策略之一就是在影片中大量融入中国元素,提高在中国观众中的亲近感和接受度。

1.中国故事:花木兰

1998年,一部迪斯尼的动画片《花木兰》引起轰动,但这是好莱坞影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在看中国元素。花木兰在中国原是孝道、爱国、有勇有谋的象征,但在好莱坞制作的动画片中,花木兰成了活泼可爱的少女,对爱情有着渴望。《花木兰》的成功,不仅让中国影人反思,同时也让好莱坞影人尝到了甜头。

2.中国场景:碟中谍

由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碟中谍,至今已有四部。2006年上映的《碟中谍3》更是捧红了中国的一个旅游景区――西塘古镇。作为外景拍摄地的嘉善西塘古镇、上海陆家嘴金茂大厦,延安东路隧道和淮海路多次出现在影片中,我们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也能见到自己身边的熟悉环境。《阿凡达》里的“哈利路亚山”也取景于张家界,越来越多的中国场景开始在好莱坞电影里出现。

3.中国标志:功夫熊猫

2008年,一只名叫阿宝的熊猫走进人们视野,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是一部以中国古代为背景,以中国功夫为主题,以中国国宝熊猫为主人公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继续出品《功夫熊猫:盖世五侠的秘密》、《功夫熊猫2》等,以及功夫熊猫的小游戏,少儿图书等延伸产品也大获成功。

4.中国演员:从李小龙开始

华人演员出现在好莱坞电影里更是非常常见,从最开始勇闯好莱坞的李小龙,成龙,李连杰,到以后的闯好莱坞女星巩俐、杨紫琼、章子怡,到现在的范冰冰、李冰冰、周迅等人,只要是个明星都可以进入好莱坞,跻身国际大牌行列。

我们的文化被美国用来赚我们的钱,这实在是可笑之至。中国文化被好莱坞玩弄于股掌之间,而中国却苦于没有好题材。在国产电影尽是脑残和中日战争的时候,我们或许应该看到好莱坞是如何从中国文化中开辟的光明之路。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

三、国产电影的救赎

冯小刚说,“现在大家都在抱怨好莱坞挤压国产片空间,但我们要找自己的问题。你没有观众,是因为你的电影不好看。”核心问题不是审查,而是中国电影确实很少出现精品,因此在强势美国文化占领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之下,好莱坞电影成为代表“精彩”的品牌,国产电影只能苟延残喘。太死守民族本土主义就会阻碍传播交流范围,传而不通;如果抛弃民族本土主义就会只剩下大众通识的元素,影片则失去文化的稀缺性。因此,我认为国产电影应该从一下两个方面进行救赎。

一方面,以学习西方模式符合世界潮流为重点。师夷长技以自强,好莱坞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包括故事题材、叙事模式、技术手段、表演风格等,这些构成电影的各种元素都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和趣味中心,因此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世界范围内都广受欢迎。

第5篇

关键词:色彩 视觉感受 心理尺度 酒吧环境

前言

色彩作为酒吧空间氛围营造的主要媒介与形式之一,对其属性与审美法则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通过对色彩心理学中色彩的感情、色彩的联想、以及色彩的性格对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参考了色彩在情感语言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酒吧文化,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类归纳总结,为色彩在酒吧空间的设计找到理论支持,并为将来在酒吧空间设计中更好的发挥色彩的作用提供有益的帮助。论文主要采用比较分类法、文献综述法,并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结合相关图片和表格,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提供出适合用户自身需要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可以广泛借鉴的色彩搭配方案。

1 酒吧的格调与氛围营造

酒吧为浮躁、烦闷的现代生活开启了一扇窗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暂时“放松与自由”的归属空间。酒吧不只是可以喝酒和跳舞的功能性空间,更是“风格”空间、“氛围”空间。酒吧设计具有各种不同的格调:

1.1回归自然的格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被自己制造的产品包围,生活在一种人造的环境中:玻璃与水泥混凝土组合的标准住宅,车水马龙的交通,用现代电子仪器控制的工厂和办公室,紧张单调的工作节奏,这一切都使人容易产生疲劳,心理产生不平衡感,这使人们缺乏最需要的东西:情感。而回归自然风格的酒吧,就是赋予人们以人情味。

1.2传统欧式的格调

传统欧式酒吧中,古典的造型元素的使用使人们透视出敬畏的情绪,以及给人以豪华、绅士的身份。在此类酒吧的设计中使用古典欧洲传统纹样进行装饰并且利用木材的厚重感形成沉稳的色彩格调,使用凝重精致的室内装饰,贵重的摆设来营造庄重、优雅、宁静的酒吧空间氛围。

1.3突出现代感的格调

酒吧就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它会随着人们观念文化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改变,富有现代感的酒吧是酒吧空间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在材料使用上,现代感的酒吧大胆使用现代科技成果与新材料,利用色彩、形态、肌理、材料进行对比,以高洁的设计元素来处理空间形态造型,在家具的选用上以前卫、现代、流行的家具为主,追求现代装饰工艺技术手段的结合,营造“酷”的形象。

2 色彩在酒吧空间中的氛围营造

2.1色彩中冷、暖色调在酒吧空间中的氛围营造

人在不同时间的感情、情绪都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也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为了符合不同人的情绪需求,酒吧设计就要营造不同的氛围,而色彩的冷暖色调对酒吧空间的氛围营造具有极大的影响。

人们泡酒吧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些人是为了能够发泄内心的痛苦,酒吧在设计方面就必须营造活跃热情的气氛,而色彩中暖色就可以很好的营造出酒吧中的这种氛围。而有的人泡酒吧的目的就是寻找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宁静空间。酒吧就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去营造那样一种氛围。色彩中的冷色调就可以很好的营造出清雅、纯洁、宁静的氛围。

2.2 色彩在灯光作用下对酒吧空间中的氛围营造

酒吧的灯光可以为酒吧营造不同的动感,而灯光下不同气氛与效果的营造,都会受到不同的色彩影响。灯光在色彩的影响下才可以营造出各种各样的氛围,而色彩在灯光的作用下才能更好的发挥色彩的魅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色彩与灯光充分的结合才能产生令人神往的氛围,营造出我们想要的各种气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灯光与色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结合。宫灯、射灯、满天星等气氛灯现在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商业和娱乐性场所,酒吧通过这些缤纷多彩的灯来营造五颜六色的酒吧氛围。正确的进行酒吧空间灯光色彩设计可以成为其室内装饰气氛的催化剂,营造出泡吧者所期望的情调和氛围,取得最动人的效果。

2.3 色彩中的主题色与辅助色对酒吧空间的氛围营造

各种不同风格的酒吧会有各种不同的氛围,而每个不同风格、格调的酒吧都会有各种不同的主题,如足球酒吧、篮球酒吧、音乐酒吧等。要确定酒吧的主题就必须要考虑到色彩,色彩中的主题色与辅助色往往能够决定一个酒吧风格的主题,能够影响酒吧的氛围。

利用主题色与辅助色的合理搭配来制造不同的气氛也是酒吧设计的重要元素。

3 酒吧空间色彩运用的基本原则

酒吧空间色彩运用与氛围的营造首先要符合空间构图需求,其次形式与色彩要服从功能,在满足消费者各种需求的基础上考虑色彩对人视觉舒适度造成的影响,利用室内色彩改善空间效果,力图营造健康、舒适的酒吧灯光色彩环境。同时酒吧空间色彩的设计应用也要充分考虑酒吧建筑的周边环境与消费者对色彩的审美习惯,因此在设计中要注意民族、地区和气候条件等。最后在具体酒吧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光对色的影响,来营造合适的空间氛围。

结 语

酒吧的表情一如它的内涵,在静谧与喧嚣、粗犷与细腻、摇滚与古典等个性间寻求着平衡。通过了解色彩的概念及意义和酒吧的来源及定义,并根据酒吧的不同风格,结合酒吧空间色彩运用的基本原则,来营造出适合特定格调的酒吧氛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材料的不断出新,今后色彩还会在与新型材料的搭配方面为酒吧空间营造出更为痴迷和新颖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Bethan Ryder:《酒吧与俱乐部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 英〕吉尔-恩特威斯尔:《艺术照明与空间环境酒吧与餐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美〕罗克波特出版公司编,《室内色彩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美〕保罗-芝兰斯基、玛丽-帕特-费希尔著,《色彩概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第6篇

在留学界,爱尔兰并不算是个响亮的名字。比起英、美、澳、加等留学热门国家来说,爱尔兰是个后来者。但相对低廉的学费、不次于英国的教育质量以及优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爱尔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都柏林大学、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等知名学府更是在近年的世界大学排名中有着不俗的表现。我所在的圣三一学院就有着美丽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国际学生也可以同本地学生一样参加各种社团,使用体育馆里奥运会级的运动器材。另外,学校图书馆中珍藏着宗教巨著《凯尔经》,只要是注册学生,就可以在闲暇时带着朋友来阅览。

而对于我们国际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上课。这里既有多达几百人的讲座,也有在小教室里针对十几个人的个别辅导。然而,无论什么形式的课堂都很注重学生的参与。小组讨论被认为比老师讲授更为重要,课堂中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学生讨论出来的结果,当然一定要注意避免发表有关政治、宗教或民族文化的过激观点。坦白来说,起初我对这种学习方法并不适应,班里的中国同学也大都显得有些沉默。任课老师Marty在发现我们这一状况后,开始在课上有意提问我们,鼓励我们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紧张和英语水平有限,最初我们的表达往往并不流畅。但经过两个月的训练,我们基本可以轻松自如地用日常词汇阐述自己的观点了。在一次小组讨论汇报之后,老师甚至称赞我进步飞速。我知道这其中有鼓励的成分,但通过努力得到肯定的喜悦心情让人忍不住嘴角上扬。

这里的老师习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下次课所讲内容的演示文稿。要想在课堂中收获更多,就要在课前做足准备,预习演示文稿,带着问题听课。如果有疑问,千万不要害羞,只要在课堂上礼貌提问,老师都会乐意解答。

上了课自然也会有考核。和很多欧美留学国家的考核一样,这里的考核也由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论文和考试四个部分构成,不是光在期末突击复习复习就可以取得理想成绩的。这就要求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懈怠。学校也提供很多便利条件,如庞大的数据库、通宵自习室和收费合理的自助影印设备等。那些为了准备论文和考试而在图书馆中奋斗的日子,混合着打印机刷刷的声音和油墨的气味,至今依然萦绕在我脑海中。

吃在都柏林

爱尔兰曾为英国的一部分,因此饮食方面也同英国如出一辙。食物构成主要以土豆、海鱼、乳制品和牛肉为主,烹饪方式也多为烤和炸。

这里的早餐被称为Full Irish,类似英式早餐,盘子里满满地堆着培根、猪血做的黑布丁、茄汁豆子、炒鸡蛋和烤蘑菇,搭配着焦脆浓郁的面包黄油和咖啡或茶,一顿吃下来觉得十分温暖和满足。午餐就有些乏善可陈了,基本是以浓汤配面包、披萨饼、三明治或者长棍为主。这里有一种食物叫Kebab,译为“烤肉卷”,卷饼裹着烤肉、洋葱和青菜,再加上酱料,美味无比。在都柏林这个物价较高的城市,4欧元一个的Kebab因其物美价廉和方便快捷而成为我大部分时候的午餐选择。在忙碌的一天过后,晚餐的选择就比较丰富了。可以快速地去吃个大大的芝士汉堡,也可以去吃一套从开胃酒到餐后甜点的正餐。主菜可以选择鸡排、小羊排、牛肉或者海鱼,配着奇特的酱汁,别有一番风味。

但是,再新奇的食物吃久了也会腻,也会想念家乡的菜肴――胃永远会最先引发乡愁。还好这里有几家华人超市,能买到来自中国的食材。于是,自己做饭、自己料理生活自然也成了留学赐予我的新技能之一。如果不想自己做饭,或者遇到特殊的日子想出去奢侈一下,都柏林市中心的帕内尔街是绝佳的选择。这里聚集了都柏林一半以上的亚洲餐馆,从四川火锅到广式点心,从韩国烤肉到日本寿司,多种多样,任你选择。不过,最妙的还是买上新鲜的蔬菜、鱼虾、丸子,还有王致和的麻酱、老干妈的辣椒酱和海底捞的底料,在放学或者节日的时候去同学家里涮火锅。在这异国他乡,一群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围坐在热气腾腾的火锅边,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亲切地交谈,会让人有种“今夕是何夕”的感慨。

行在都柏林

由于人口分布稀疏,都柏林的交通很通畅。日常出行方式主要分为Dublin Bike、Dublin Bus、地铁和出租车。

Dublin Bike也就是都柏林的公共租赁自行车。在爱尔兰,一辆普通的全新自行车就要400~800欧,名贵的山地车更是价格不菲。在这个1000欧就买得到一辆二手汽车的国度,这样的价格怎么能算不昂贵呢?因此,更多人选择骑乘Dublin Bike。它的运作方式很简单:在网上缴一年的租金,之后就可以在租赁点随机提取自行车,到达目的地后把自行车还到附近的租赁点就可以。这样的出行方式既方便,又规避了自行车被盗的风险,因此很受学生的青睐。

Dublin Bus类似于国内的公交车,它分为高大的双层巴士和敞篷的观光巴士两类。在难得的晴天拿着一罐当地特产健力士黑啤坐在敞篷巴士上慢慢悠悠地闲逛,是我刚到都柏林时最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平时上学一般也坐巴士,它相对准时,每天有固定的到站时间,因此不怕因为巴士晚点而迟到。但是价格可就没有国内那么美好啦,根据路程的远近,乘坐一次会花上3~10欧的样子。需要通勤的学生和上班族可以办理当月无限次乘坐月票,一个月需要100欧。

这里的出租车跟国内差不多,搭乘出租车时可招手拦下路上行驶的空车,也可去固定的等车点乘车。出租车司机以外裔居多,经常能看到黑人或者亚洲人开出租,都很热情。一天早上我们要赶车去机场,但由于起晚而错过了机场大巴。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出租车司机摇下车窗,跟我们打招呼。在得知我们的情况后,他立刻招呼我们上车,飞快地开到了机场,只收取了跟大巴同样的费用。这让我在雾气微凉的异国清晨感到异常温暖。

魅力之酒吧

说起爱尔兰,不可不谈的就是这里的酒吧文化。爱尔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阴冷潮湿,日照时间短,漫漫长夜驱使爱尔兰人走进酒吧。如今,爱尔兰的酒吧已经演变为人们放松和交流感情的地方。在我生活过的都柏林,有一条著名的酒吧街,这条街以Temple Bar (圣殿酒吧)最为著名。这个出现在无数明信片上的古老酒吧以售卖爱尔兰传统酒类为主。夜幕降临,酒吧附近的食客在晚餐过后大多会来这里喝上一杯,小屋很快就坐满了人。更多的人则拿着啤酒徘徊在附近,感受这独特的文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消融了。

而对于都柏林人来说,他们是不屑于去Temple Bar的。他们认为那里的游客和酒鬼太多了。他们更愿意走过长长的铺着青砖的湿滑小巷,寻觅那些藏在巷子深处的酒吧。这些酒吧名气没那么大,却有着独特而又温馨友好的氛围。在这里,人们放下平时的压力和不快,放下阶级和身份的差异,把所有的忧愁抛在脑后,畅所欲言,其乐融融。

酒吧对于爱尔兰人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这里寄托了太多的情感。第一次见面,我们去酒吧。圣诞节来了,我们去酒吧。庆祝复活节,我们去酒吧。升职加薪,我们去酒吧……这可能也就是爱尔兰酒吧独特的魅力所在吧。

自由与孤独

最近,左边这张照片在网络上走红。照片中,一位都柏林老人坐在路边惬意地吃着薯条。原图的作者Derek Kennedy也没有料到,他在Instagram上的一张小小的照片竟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网友认为,照片中这种舒适、随性的感觉最能代表都柏林的风格。

的确,四面环海的翡翠岛屿、湿润的气候、缓慢的生活节奏以及英国和而不同的文化赋予了爱尔兰独特的氛围。这种氛围大概可以称为自由与孤独。在这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柏林大学的博士和酒吧的调酒师都可以快乐地生活;全职妈妈和职场女强人都能得到尊重和祝福;流浪汉会在利菲河边懒懒地喂海鸥,悠然自得。人们各自安静地生活着,不去过多地打扰彼此。

第7篇

关键词:现代性;“禁言之物”;城市书写

在全球化语境和社会现实的双重背景之下,有关都市现代性的探讨与争论层出不穷。关于“大都会”(metropolis)生活的描述――无论是西美尔所指涉的公共空间比例的大幅增加、波德莱尔及本雅明笔下“漫游者”的舞台,抑或是马克斯・韦伯所强调的“不同个体能够共同进入的最无个体性的生活形式”――都突显出了其迷一般的特质。作为中国都市现代化最早的发端之地,上海的现代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上海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情长意深,倾国倾城。多少传奇,写不尽她的风姿;多少寓言,变作了她的胭脂。上海,到底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还是一个幻化的迷梦?

蔡翔先生的论文《城市书写以及书写的“禁言之物”――关于〈城市地图〉的文本分析和社会批评》选择系列文章《城市地图》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他以上海想象的生产转换为一个现代性的“民族寓言”为切入点,分析了上海两种记忆的历史对视、“风景”与“本土”的对立,空间生产、“禁言之物”与文化等级制度建构,从而提出都市的现代性想象,与被书写遮蔽/遗忘了的底层记忆和地理的命题。其论文涉及三大领域:记忆、人文地理和城市研究。整篇论文不但试图在文学文本和社会文本之间寻找其内在的关联,而且同时采用了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的方法,显示出了一种独特的学术视野和跨学科研究的特征。

论文第一部分《两种记忆的对视:上海的历史》追述了作为上海“底层”和“上层”象征的以苏州河南北为界的城市人文地理区划的形成过程。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上海”的“集体性叙事”实际上“无视”了其“底层”代表――苏州河以北的生活叙事。而这一被城市主流话语所遮蔽的“外部”却在诸如《杨树浦》、《浜北人》和《虹口轶事》等文学文本中无意识的“复活”,从而使我们得以见到一个同上海的“集体性叙事”形成“对视”的与电车、高楼、街道、人群、酒吧、霓虹灯等象征着都市现代性的物象所截然不同的“本土化”的上海。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棚户区”的下层空间里,个体冲不出“家庭生活式”的联结,他们被边缘化却又极力想进入城市中心生活;他们被城市的上层阶级拒绝――在这个以消费为最主要特征的社会里,贫困使他们成为最卑微的“他者”。诚如西美尔所言,现代性的历史就存在于货币经济的发展之中;是货币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引起了现代社会关系的转化,而且货币经济也是现代都市生活风格的主要根源:它主宰着都市里现代人心态和气质的微妙变化,并决定着他们的精神生存境遇。置身于消费社会之中,底层阶级无法摆脱金钱对他们命运的宰治,同时也无可避免的会产生身份置换以及上层化的愿望。就深层意义而言,这体现出的是一种“政治无意识”,即:就某个政治群体(如阶级、政党、集团等)中的政治个体来说,他们作为个人所应该具有的那些有个性的思想意识,被无个性的、统一的政治意识形态所代替。在这个时候,这些个体的政治行为,实际上主要是被他们的思想意识中那些无意识因素所支配着的。作为被主流话语所“遮蔽”的存在,下层阶级渴望着来自城市中心的认同;在寻找自身意义的过程中,他们是需要被上层社会所表征与建构的“他者”――意识形态强大的收编作用由此可见。

论文第二部分《意义寻找和“禁言之物”的出现》进一步展示了社会底层和上层之间的对立。文章指出,“在某种意义上,由于地理隔绝的原因,空间往往会演化成不同的阶级形态乃至阶级的生活形态。” [1]然而这种“底层”与“上层”之间的对立在空间上却又不是永远壁垒分明的。在城市的中心地带仍然居住着不计其数的贫民;在高楼林立与优雅的人性背后隐藏着的是黑暗肮脏、狭窄不堪的底层居住空间,以及一种随之而来的“羞耻”感。这便是底层生活残酷的真实写照:它与上层社会并存却永远被其排斥,而成为叙述的“他者”,沦为主流话语中的“禁言之物”。“风景”与“本土”的对立也随之产生:亦即“文化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人的空间”和“被剥夺了资源的,无权无势的当地人的空间” [2]的对立。这种对立源自人在城市中的意义寻找,而意义的产生显然已经由“政治无意识”而意识形态化了。因此,底层阶级无论这样努力都始终是都市里的“异乡人”,孤独、焦虑、寂寞以及彷徨时刻伴随在他们关于身份置换与上层化的想象之中。

论文第三部分《“街道”的重现与职业化的空间想象”》指出“城市下层生活的记忆淡化乃至消失,在某种意义上,或许与‘家庭’在叙述中的退出有关。”[3]而当家庭或是下层生活已成某种“禁言之物”的时候,意义的寻找,亦即叙述的中心便理所当然的开始向城市中心转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一大批年轻的有着职业身份的非专职白领作者的出现,“街道”开始大量的在叙述中涌现。叙述者对“街道”的成功进入意味着“风景”与“本土”对立的消失:由于职业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向城市中心;他们寻找自身意义的同时也隐含着对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资源的空间争夺。然而,先于这种成功“进入”之前发生的是他们的身份置换:即将自身转化为消费主体――这也是他们成为消费社会“风景”的最根本前提。由此,依据一个人的出身、门第而对其进行身份划分的传统模式在消费时代宣告彻底破产;取而代之的是以消费方式与内容为划分标准的更为不公平的社会关系。于是,在这种巨大的现代性力量面前,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被成功地压制和扼杀,整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就此而言,现代性已由制度层面转向社会层面,即从宏观转向了微观。

论文最后指出,有关“上海”的集体性叙事的某种起源来自于对现代性的“塑造”或者“构建”。而现代性在当下的中国尚处在一个未完成的状态,因此“城市书写”会生产出更多的“禁言之物”,也会有更多残酷的真实存在被遮蔽;与此同时,在意识形态作用下的文化等级制度也成为“城市书写”所无法弥补的“先天不足”。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

注释:

[1] 蔡翔《城市书写以及书写的“禁言之物”――关于〈城市地图〉的文本分析和社会批评》,《视界》2004年第14辑,21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

[2] 同上,218页.

[3] 同上,219页.

参考文献:

[1]蔡翔:《城市书写以及书写的“禁言之物”――关于〈城市地图〉的文本分析和社会批评》,《视界》2004年第14辑,河北教育出版社.

[2][英]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齐美尔、克拉考尔和本雅明作品中的现代性理论》,卢晖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第8篇

德国啤酒能享誉全球,成为啤酒中的贵族,这还要归功于一位大人物,他就是四百多年前巴伐利亚公国的威廉四世大公,在那个粮食供应还不充足的年代,豪饮啤酒成了一种罪过,因为当时啤酒的原料与面包冲突,为了保证小麦与黑麦的供应量,制造老百姓消费得起的平价面包,大公禁令禁止使用这两种谷物来酿造啤酒,而只能用水,大麦与啤酒花。这本来为了保证市民温饱的法令最后间接促成了最纯净的德国啤酒诞生。

当然,时至今日,温饱已经不是德国人需要担忧的问题了,纯啤酒令悄悄地被另一项法律所替代,新的法律允许啤酒添加酵母,小麦芽和蔗糖,所以其实德国啤酒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纯粹了,当然新的法律又造就了新的工艺和口味,品性严谨的德国人依旧秉持着纯啤酒令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桶啤酒。

既然来到德国学习,就必须把啤酒这一课好好攻克下来,除了在大时大节约上三五知己到酒吧畅饮之外,还应该学习一下德国啤酒的分类与历史,回来才有谈资跟小伙伴们炫耀,哥在德国可是吸收了不少天地精华啊。

以下就来看看德国啤酒的大致分类吧。

麦啤(Wheat Beer)

使用大量去掉麦芽的小麦酿造的啤酒才能称作德国麦啤,最常见的两个种类是依据比利时工艺制作的Witbier和德国工艺制作的Weissbier。Witbier会将特别的香料,如芫荽、橙子皮等添加到啤酒中,目前市场中的福佳白啤酒与奥斯丁啤酒就是应用这种传统工艺的。Weissbier是纯啤酒令下的特殊产物,德国Weissbier虽被归类为White Beer,但它颜色并不浅,而只因为Wheat与White有相同的词根。德国麦啤在西部和北部被称为Weizen,在巴伐利亚州则被唤Wei?bier,Hefeweizen是未经过滤的啤酒的名字(Hefe这个前缀在德文中有酵母的意思),而经过过滤的Hefeweizen就成了Kristallweizen(Kristall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水晶)。

淡啤酒(Pale Beer)

淡啤酒是一种使用浅色麦芽经过暖发酵加工的啤酒,首次出现是在1703年,因为用焦炭烘焙而成的小麦酿造,所以颜色特别浅,苦味却要比一般啤酒重。淡啤酒根据发酵方式可分为爱尔(Pale Ale)啤酒和拉格啤酒(Pale Lager)。拉格啤酒的名字是来源于德国的,意思是窖藏啤酒,它采用桶底发酵的酵母菌发酵而成,发酵后需要低温保存数月方可以饮用。

黑啤酒(Dark Beer)

并不是所有黑啤尝起来都像它看起来一般醇厚,苦,或酒精度重,黑啤酒之所以黑,是因为加入了烘烤过的谷物或麦芽,而其量可以是很少的,所以不同的黑啤酒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味。黑啤在德国被称作Schwarzbier ,此酒采用底层发酵法,能散发出有浓烈的巧克力香气。黑啤酒拥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的同时,也含有很高的热量,因此已经整天被国外高脂重口食物困扰的同学们,不宜再经常饮用。

谈完啤酒,我们再顺道了解一下啤酒节吧。德国最大的啤酒节举行在9月底的巴伐利亚中心慕尼黑,为期16-18日。自从1810年,为庆祝巴伐利亚王储路德维希与路易斯公主结婚而向平民免费派发饭菜与饮料后,这个日子被人们记住,它逐步发展成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并慢慢演变为后来的啤酒节。到了现在,参与啤酒节的不仅只有慕尼黑的居民了,而是来自世界各地向往啤酒文化的游客。

第9篇

关键词:城市;夜经济;消费;文化;休闲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095-02

马克思认为“城市本身反映了人口、生产资料、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城市“夜经济”消费是人们为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而消耗的物质资料或劳务的过程,其中包含了物质生活消费与精神生活消费,所以,在拉动内需的多个领域和途径中,以文化休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夜经济”无疑是城市经济更新的重要力量。美国布朗大学的教授戴维・威尔曾做了一个调查,在晚上从卫星看地球表面的照明分布,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一个地区夜晚灯光亮度与城市经济繁荣(GDP)成正比”。由此,繁荣“夜经济”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我国,虽然古代便有夜市,但是宵禁制度撤销之后的现代城市“夜经济”起步晚,“夜经济”发展及繁荣程度不高。然而,以第三产业为主要产业内容的夜经济在城市GDP中比重不断上升,势不可挡,许多地区纷纷拓展“夜经济”,将其作为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的重头戏。而现代“夜经济”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上尚且匮乏,急需系统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其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一、“夜经济”历史渊源

“夜经济”在古代表现为夜市,据考证萌芽于汉代,兴起于唐代中晚期,到宋代打破宵禁制和坊市制之后兴盛一时,在明清得到进一步发展,到近代殖民时期战乱纷争,各地又恢复宵禁,在一段时间内阻碍夜市发展。到当代,真正的夜经济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对夜晚生活内容的重视使城市趋向全时性。

国际上的“夜经济”称作“24小时城市”(The 24-Hour City),源自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night-time economy),后来弗朗哥・比安奇(Franco bianchi)形成24小时城市概念,它对夜晚文化和夜晚经济进行了研究,提倡城市夜晚活动多元化。英国在1995年正式实施这一战略,之后美国也十分盛行这种政策,近年来研究主要讨论24小时城市下环境和治安犯罪等问题及管理方法。

而我国现代城市夜经济是从改革开放之后重新崛起的一种经济形式。随着城市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夜经济已经不再是传统夜市了,而是发展成为一种以文化消费为主要内容的,涉及餐饮、旅游、健美、贸易、娱乐等方方面面的经济体系。

二、“夜经济”的概念

当下我国研究夜晚时空下城市生活和经济现象的较少,“夜经济”虽已兴起却一直没有完整系统的研究,对夜晚城市的研究则集中于城市照明领域和街区区位规划领域。除了从历史角度研究“夜经济”的起源和发展,大部分当今研究成果主要是从环境建筑和商业空间的设计理论以及社会行为调查来研究夜晚下的城市面貌的。胡华老师从建筑学角度研究夜晚城市空间下人们的行为活动,区别于“24小时城市”和“夜晚经济”,他从城市规划角度创新提出了“夜态城市”,“到了夜晚,昼与夜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重构、地点的可达与不可达等形成新的空间地理”,“夜态城市就是要研究夜晚的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社会结构,以及最后形成的一种与白天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状态,并且将这种生活状态反映在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的规划管理上”。因此“夜态城市”涉及更广更全,而不仅仅是夜晚经济领域,但其对夜晚城市经济与城市规划管理的关联可以作为参考。

商业空间学理论包括空间结构理论和空间选择理论,一个是研究划分商业中心为目的,一个是通过行为与空间的关联研究市场主体与区位选择。商业空间选择理论明显能为研究夜经济市场参与者们与夜经济城市区位分布和设计提供依据和启发。高层建筑内公共设施的合理使用和建筑灯光及广告的改进都有利于夜经济更好地开展。夜晚时空下消费者与经营者供需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便是“夜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学术界对夜经济的定义一直没有定论,作者认为“夜经济”可以定义为它是一种以城市市民和外来游客为消费主体,以购物、餐饮、旅游、休闲娱乐、健身等为主要产业类型,在夜晚城市时空下进行的各种商业消费活动的总称。它往往经营时间和形式灵活、参与主体广泛,包含社会各个阶层,与城市文化气息紧密联系。“夜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呈现方式;是拉动消费需求的经济形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形式;是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形式。

此外,“夜经济”本身具备特殊属性,在时间和空间的特殊性是其时域性的表现。它与城市文化紧密联系,经营活动与白天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以不具象的服务、流行文化、休闲娱乐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它强调个性化、多元化、品牌化,更加侧重市民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它对城市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新兴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意义重大。

三、“夜经济”的产业类型

1.购物类经营与消费:主要是指各类的商场、超市、购物街、非固定购物类夜市等具有购物消费活动的活动场;紧张的城市生活使日常购物活动大多在晚上休息时间进行,以副食鲜货为主的超市,以服装、小商品为主的灯光夜市,以及以百货商场为主要依赖场所,除一些24小时经营的超市以外大多在午夜之前就关门了。夜间购物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成为很多人夜晚休闲的一种消遣方式。

2.餐饮类经营与消费:主要是指各类固定餐馆、咖啡馆、茶座、非固定的餐饮夜市等;民以食为天,餐饮类消费额一直是社会消费品销售额的重要份额。现代化城市下,人们在饮食上越来越商业化,上班族家庭很少在家做饭,在外就餐已经普及。按经营类型可以将餐饮服务业分为筵席式、快餐式、小吃式和茶点式。其中筵席式最正式,就餐时间一般为一天中晚两个饭点;特色小吃、茶点和快餐则大多是24小时营业。

3.酒吧类经营与消费:主要是指以饮酒为主体的吧类消费场所;作为国外引进的消费产业,酒吧更加侧重文化消费。国内知名的酒吧街有北京三里屯、北海后街和上海衡山路等,这些酒吧大多分布在一线大都市,起初是外国人聚居地较多,现在结合我国文化发展,酒吧普及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消遣,深受年轻人喜爱。

4.歌舞类经营与消费:主要以KTV、迪厅、舞厅等为主的活动场所;KTV、迪厅等场所是80年代兴起的,起初是年轻人歌舞活动场所,目前随着贩量式的经营模式普及,已经成为老少皆宜的消费场所。

5.观演类经营与消费:主要指各类体育场馆、影剧院、展览馆等活动场所;文化类观演建筑除了美术馆、展览馆、音乐厅等专门性场所外,体育场馆的多重使用也使其价值巨大,大型颁奖会、赛事、艺术节、演唱会的举办依赖于体育场馆,所以其使用频率高,人流量大,成为主要的观演类消费场所。

6.休闲类经营与消费:例如运动健身、美容美发、保健按摩等活动场所;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养生的重视,健美康体行业发展迅猛,规模档次参差不齐,受众人群也不一。以体育休闲场所为例,高尔夫球适应经济水平高的人群,游泳、足球、篮球等比较亲民,应该多面向群众开放。而许多健美养生的场所除了专门的设施供应,还配备茶饮、游戏、洗浴、按摩等配套服务,形成相关联的产业链。

7.旅游类经营与消费:城市夜街景游、城市公园游、农家乐、历史建筑游等。基于城市民俗文化和景观文化的都市旅游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休闲方式,主要包括城市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以及城市景观建筑旅游。这些旅游业以各自的特色,配套娱乐设施在城市中或郊区设立,有的甚至免费开放,如城市公园。这不仅便于市民周末近距离休闲放松,更有利于外来游客来访,对打造城市品牌有重要意义。

未来城市的服务业将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城市经济提升的主要判断指标,而城市“夜经济”就是带动更多的民众参与服务业的行为消费模式,涉及的活动内容主要是餐饮、旅游、健身娱乐场所消费服务产业。不同业种类型、经营形式、规模档次、消费方式等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不同的业态类型。这些经济类型中普遍侧重消费者参与和观赏的精神文化消费是消费者最重要的“夜经济”行为,也是带动“夜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未来开展“夜经济”建设要注意科学规划、管理,并缓解资源占用和城市生态污染。总之,“夜经济”是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拉动城市经济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必将随着今后的实践开展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7.

[2]李彦广,胡华.夜态城市[J].中外建筑,2009(11):63-65.

[3]胡华.夜态城市[D].天津:天津大学,2008.

[4]王荃.“中英―城市夜景经济”的对比、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5]张金花.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夜市经济[C]//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2012:2.

[6]包明.成都都市娱乐活动的特征、发展动态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7]Franco Bianchini.Night Cultures,Night Economies[J].Plann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1995(5):1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