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3 11:23: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体育教学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

第1篇

经过长时间实际锻炼,心脏功能、呼吸功能得到提高。在冬冷夏热和疲劳的耐久跑练习中还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耐久跑既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又要求有一定的耐力,因而在教学力要紧紧抓住速度、耐力这个主要矛盾来安排教学。采用短跑、论文中跑和超长段跑(包括野跑)以及其它形式的练习。

从生理角度分析,耐久跑成绩取决于人体在活动中摄取外界空气中氧的水平和无氧条件下的工作能力。100米跑无氧代谢占50%左右,有氧代谢占10%左右。

500米跑无氧代谢占60%左右,有氧代谢40%左右;1000米跑无氧代谢占5%左右,无氧代谢可以提高血液中碱贮备量,从而可以中和无氧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乳酸,提高中枢神经在弱酸环境中的工作能力。反复多次的最大强度练习,能增强人体最大负荷能力,提高速度。但短跑又会产生不利的一面,过多的强度跑,人体本身会产生大量乳酸,酸碱度失去平衡,导致肌肉神经兴奋性下降,肌肉疲劳无力。

反复多次耐久跑练习,可提高人体呼吸系统和心血管机能水平,而且掌握了运动时要适当加深呼吸深度的方法,最大摄氧量水平升高。但单纯练长跑容易制成慢定型,这就要求我们变换练习方法和内容,采用短、中、长距离练习,有利于提高速度耐力,克服无氧和有氧代谢练习所造成的不利因素。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提高耐久跑练习水平的重要手段。量和强度是运动负荷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促进,不断提高。在练习时要根据中学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总的负荷不能太大,1000米跑时,一开始应是匀速跑,在300和400米时开始冲刺。

鉴于上述理论基础,在具体教学中,要首先对学生讲清耐久跑的意义,讲清耐久跑中出现“极点”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注意掌握适宜的量和强度,同时在教学中要身体力行,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初一时,通过学习原地摆臂,体会摆臂与呼吸的结合,先学习小步跑,再由小步跑转入中速跑,注意跑与呼吸结合好。适当加一些高抬腿跑、后蹬跑,连续单脚跳等辅助练习。

第2篇

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特点主要有:教育性、游戏性和智力性。

1.1教育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教育性,所谓教育性就是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而体育游戏恰恰能够做到这一点,体育游戏中的规则,正是起到教育的重要依据,在游戏中学生们都会围绕着规则进行游戏,在无形中体育游戏的教育功能就能体现出来。

1.2游戏性

体育游戏的本身就是游戏活动,初中的体育教学过程要想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光靠老师苦口婆心的心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学中如果无法吸引学生,注定体育教学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但是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了健康的体育游戏,这一下就改变了原来的局面,初中生是一群爱玩的群体,有了体育游戏课堂会变的越来越有生机,体育游戏的游戏性帮助体育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3智力性

所谓的智力性就是初中生在做游戏的时候能够动脑思考的过程。一个体育游戏的出现,学生们会体现出很高的热情,同时学生之间的竞争配合也会出现,这就需要学生们动脑去思考,在游戏的同学也锻炼了智力。

2、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作用

2.1激发兴趣

体育游戏本身有一个非常大的特性,那就是娱乐性。所谓娱乐性就是在兴趣的指引下完成自己喜欢干的事情的过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入了体育游戏,体育游戏发挥着它本身的特性,在那些枯燥的体育课程面前,都以体育游戏的形式加进了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也产生了很大的学习兴趣,对体育课的教学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2.2促进心理健康

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伴随很多枯燥乏味和动作幅度较大的运动,在完成这些运动的时候,学生往往会产生反感、恐惧、害怕等心理。如何克服着些心理成为了排在老师面前的一道坎,必须找寻一条适合教学的新方法,与此同时,体育游戏进入了教学课堂为老师解决了这一大难题,体育游戏的出现使课堂不再显得枯燥乏味,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们把难度较大的动作也逐渐掌握了,一方面锻炼了技能;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心理。体育游戏对促进心理健康有很大的作用。

2.3培养团队精神

在初中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主要出现在体育课中,其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的,体育游戏进行的时候,每一位学生都是群体中的一员,在教师的安排下一个班级会被安排成几个小集体,小集体的成员都是兴致勃勃的想为小集体取得荣誉,在逐渐的磨合中,小集体的团结性就形成了,这种团结性是学生们自主完成的,这样更能加深他们之间的感情。所以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为学生们学会了团结学会了配合,为他们将来适应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初中体育教学对体育游戏的选择

3.1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

对于初中体育游戏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初中生是一群活泼天真,单纯富有想象力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要想取得他们的喜爱,必须建设富有趣味性体育游戏,这将对体育课的进行和学生们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选择体育游戏的时候首先必须以健康向上为基本准则,这将对初中生的思想建设起到很大的作用。其次就是选择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初中生有着对事物极强的好奇心的特点,所以选择富有趣味性的体育游戏,会大大加大他们对体育课的热爱,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3.2要配合教材创编游戏

选择体育游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起到良好的作用,所以体育游戏的出现必须配合体育教材,只有体育游戏和体育教材相互关联了才会发挥出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体育游戏中也会有出现自主性的游戏,对于这些自主性的游戏在选择的时候,虽然没有教材的依据,但是再选择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其作用,合理的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选择,既能为学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也能为优秀的体育游戏作为铺垫。还有在选择体育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体育课的进度和任务进行安排,以便体育游戏能够合理的进行下去。

3.3要符合实际需要

要符合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特点。不同性别和年龄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因此其认知能力、思维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在选择体育游戏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一点,要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实际需要的体育游戏,这样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能有适合他们的体育游戏,这将为初中体育教学起到很大的作用。

4、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

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在技术技能教学中的运用,在结束部分中的运用。

4.1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体育课的教学区别于其他理论课的教学,体育课的教学开始阶段,教师都会安排准备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帮助学生达到兴奋状态,以便在体育课开始后学生们能健康无损伤的进行下去。一般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教师都会选择一两个健康向上的体育游戏让学生能在游戏中提前预热,为体育课的进行打下基础。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知识简单的慢跑,围绕操场跑几圈然后在做徒手操,这种简单又乏味的准备活动早就已经淡出了学生们的思想中,所以教师在针对准备活动中往往采取一些新颖的体育游戏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例如:老鹰抓小鸡、折返跑、接力跑等等,针对女生生理特点选择一下较轻的体育游戏,例如踢毽子、跳绳等等。这些新的体育游戏大大的提高了体育课准备活动的质量,为体育课的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2在技术技能教学中的运用

在初中体育课的进行中会出现很多重复性、单一性和难度性的技术技能,在面对重复性、单一性和难度性的技术技能面前,学生表现出无奈、枯燥和害怕的心理,不但没有学习的兴趣反而大大的降低了对体育课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一方面改变体育课单一性和重复性,还要在不降低难度的同学克服学生们的害怕心理,老师压力越来越大了,在这种形势下,体育游戏走入了课堂,为老师解决了这一难题,体育游戏把重复性、单一性和难度性的技术技能逐渐融入到体育游戏中,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强。例如;在长跑的课程中,主要是让学生们锻炼身体素质,但是单一的重复的围绕这操场一圈一圈的跑步,很快学生们就对这一项运动失去了兴趣,并产生了反感,教师针对这类的体育课程,老师制订了行的体育游戏,男女混合大接力,不仅在游戏中锻炼了身体素质还对体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3在结束部分中的运用

在体育课的结束部分也是放松整理活动部分,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上了一节课的学生们放松身体,放松心理,最后结束本堂课,在这个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自己自由活动松松身体,可是这种教学方式很快就被否定了,很多学生没有放松的意识,结果体育课的疲劳往往伴随学生很长时间。在针对这种现象,体育教师制订了新的体育游戏,主要以幽默、轻松活泼为主,在做体育游戏的时候对学生的要求也要放松下来,不要刻意的去追求动作或结果的完美,要以放松为目的。例如,打人链和摆图案等,这类游戏能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很快的结束体育课。

5、结语

第3篇

    体育课教学要完成三项任务,第一是通过组织教学和身体练习,增强学生体质,第二是在教学中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第三是通过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完成这三项任务,教师除了思想上重视,熟悉教材并对教材内容精心安排,以及良好的课堂气氛外,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课堂经常受到突如其来的外界的干扰,有的学校长期存在几个班同时上体育课的现象,特别是受到场地小、器材少、班级多等客观限制的情况下,相互影响和干扰的现象就更为严重。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经常表现出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某某若不能及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教师讲解示范上来,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动作技能教学效果,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停止讲解或示范,提出某些学生思想不集中,也采用点名批评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种带有强制性转移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通过观摩教学,听课教研,对学生进行调查交谈发现,虽然学生的注意力暂时被转移过来,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学生同教师在情绪的抵触,矛盾激化等现象,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完成,失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研究探索,发现采用提问的方式方法,解决学生出现的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课中提问的优越性再现在以下向个方面:

    一、提问对课堂气氛的和谐有利。

    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层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才是建立条件反射的最好时机而不适宜的兴奋是无法建立条件反射,甚至会影响和破坏条件反射的建立。教和学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基础。当教师在课堂上发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采用对其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师的注意。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否按照课堂常规的要求上课。对学生来讲,用点名提问的方法集中注意力,比用点名批评的方法集中注意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保持了课堂上的学习气氛。如果学生的情绪低落,课堂气氛沉闷,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二、提问对学生注意力有暗示作用。

    一般来说,思想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学生,由于注意力没有放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上,因而对教师的提问也无从回答,教师在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听讲外,帮助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做暗示了学生注意力要集中,又加深了讲解示范的力度,有助于学生对动作要领的进一步理解,当教师对一名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其他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某些反应和想法,如果老师提问到我,应该怎样去回答,这种心理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也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标志之一。

    三、提问对动作技能教学有帮助。

    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调动师生的两个积极性,提高初学者的水平。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改进教法;反馈信息的合理运用,提高动作的练习效果,改变环境和条件等。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时,出现共性的错误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进行指导帮助教学。常规性地找几位学生进行示范演示,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加强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学生示范之前作出要求。比方说:老师要对示范动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提问,每一位学生都要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教师指导和帮助教学的实际效果。

第4篇

(一)采用多元化训练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阶段的田径训练是一个基础训练阶段的时期,是为以后进一步的提升奠定基础,尤其是此阶段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的各器官系统尚未成熟,若对其进行专业化训练使得基础训练不全面,对其以后的专项体育成绩的提升是极为不利的。而田径项目大多数是个人项目,如训练内容和方法陈旧,手段单一,易于造成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疲劳,再加之本身较差的心理素质,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机体的劳损以及训练兴趣的减弱。因此,在训练中内容中我们需要注意训练方法多样化,注意新颖、创新、趣味性,运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发人体生理机能的潜力,为提升未来中考体育成绩创造必然条件。

(二)和谐教学,注重田径专项素质训练

1、身体素质训练

身体素质是运动员在进行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进行某种运动的能力。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采用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初中学生的生长发育,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运动技术的提高。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旺盛时期,身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都发育的比较快。不同阶段由于发育阶段不同,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也不同,所以在整个的训练中就需要针对其身心发展的规律,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制定训练计划和实施训练。这样才能使各器官系统机能获得明显的发展和提高,适合田径教学的需要。

在进行力量素质训练时,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肌肉中水分成分较成年人高,肌纤维较细,不可盲目进行绝对力量,不宜过早进行专门性的力量训练,因而可开展灵敏和柔软性、协调性的训练项目;而速度素质的发展是较力量素质为早的,主要是因为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初中生其神经系统生长发育较早,因此,速度素质仍然应该较早进行发展;耐力素质,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机能的发育已经基本趋于成熟,其已经具备一定的氧耐力训练承受力。在训练过程只要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均能获得较好的力量、速度、耐力方面成绩的提升。

2、技术训练

对于田径训练中,有许多项目都对技术动作的要求很高,而在训练过程中打好技术基础,这将对提升初中学生体育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田径技术训练中需主要侧重于技术的实用性,进而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

在初中田径训练中对运动技能的形成需经历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巩固阶。在各阶段的训练中需根据学生特殊的生理过程,相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分解、完整训练法,重复训练法等。可通过技术动作的分解训练和不同的技术辅助练习来提高田径训练水平;同时让学生多学习各种练习技能,利用技能良性转移的特性规律帮助学生提升田径技术水平;在巩固阶段,需注意将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进行和谐均衡训练,以此来达到田径技术水平的稳固提高。

第5篇

一.多媒体用于中学体育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通过我在体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感觉到目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之所以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很广泛,我分析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课件。对开发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工作者的水平要求较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还需有较高的体育理论水平,即有运动生理学、某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裁判法以及体育常识和对我国年龄段身体水平情况的了解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还必须懂得体育教学。因此,一个完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需多方面的努力协作才能够完成。

2.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某些教师的体育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一味的身体练习和单调的课堂理论课上,不重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或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当然,身体练习仍然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学易懂,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从事身体练习。

3.屏幕显示。目前,国内较先进的电教室基本上已经配备了大屏幕液晶显示器或投影仪和一套完整的电子教学系统。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大屏幕液晶显示器价格昂贵。如今大多数学校用于教学的计算机屏幕较小,这对于一个50人以上的教学班来说,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

4.课件匮乏。由于研究人员对体育科目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重视不够,致使在众多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体育教学课件却极为匮乏。

二.多媒体技术引入体育教学初试

我毕业于河北师大体育系,在校期间开始接触多媒体电脑。当时我接触的体育方面的软件多是游戏性质的,但多媒体电脑游戏不同于普通的电子游戏,它具有较高的智能性,且画面生动、逼真。

我从事体育教学后,在一次篮球课上讲到传切、空切、联防等篮球战术配合时,由于大多数学生对篮球基本战术知之甚少,因此学生在配合教师进行战术示范时表现迟钝、紧张,结果花费了许多时间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于是我又组织学生看录像,由于没有专门的篮球赛进行讲解,结果学生往往被录像中的扣篮等精采场面所吸引,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战术配合上,教学效果自然不容乐观。图解法教学不直观且繁琐,与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不吻合,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通过总结几次对篮球战术配合教学的失败教训,我开始尝试运用多媒体游戏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我采用由广东一家电脑公司制作的“篮球”多媒体游戏光盘,在竞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随意设置比赛环境,可以毫不费力地将基本战术配合一一表现出来。伴随着有声有色的动画场面,学生表现出极高的兴致。课外活动时许多学生主动模仿练习,并且在班组篮球赛中能够作出精彩的战术配合。

三.对多媒体体育教学课件的探索

为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我首先请教师大体育系的专家、教授提出课件设计,编写创意程序;然后聘请一名高级程序员专门从事编程工作,将编制出的软件结合教学实际进一步加工直至定型。经过逐步的实践,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运动生理。展示运动后的生理反应,如:血液循环、吸氧量、心率等。将抽象的生理反应制成课件,此时,立体动画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促进了学生对运动后出现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发热等生理现象的科学认识与理解。

2.模拟裁判。将球类的比赛场面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作裁判,利用键盘对画面中出现的犯规情况进行裁决,在规定的时间内电脑会对裁判员的水平进行打分。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教师的讲解,加深了学生对球类裁判法的了解。

3.体育常识教学。把学习的主动给学生,选择他们了解感兴趣的体育知识。我们研制的“体育常识”课件汇集了35项基本常识,通过文字显示,并附上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它克服了以往体育常识教学中文字与口头表达形象性弱的缺点,可激发学生左右大脑半球同时工作,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变学生被动记忆为主动接收。

第6篇

传统语文课教学以“老师照书本教、学生照老师学”为基本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其日后的成长将会产生了不利影响。现代语文课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初中学生的特殊阶段性特征和心智成长历程,在教学中积极塑造学生的主体性。

一、 学生主体性的概念与功能分析

学生主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遵从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从而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这一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对受教育者的正确认知和态度,即必须将受教育者视为能动主体而非被动客体,这就决定了教育是一种交互式的双边乃至多边活动;第二,一切方式、方法的着眼点在于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而非局限于知识的传授;第三,教育的落脚点在于使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成长。 这就要求教师要实现一系列的角色转换: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老师转到“激趣、启思、导疑”型老师;由命令主导型老师到指导帮助型老师;由被动阐释、执行型老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性老师。

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不仅顺应了我国目前提倡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一系列重要影响:

最为重要的是,将会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学习本来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通过参与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指引下,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必然会随着上来。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积极参与、与良好的课堂互动,将会使学生加深记忆、深刻理会课文内容以及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

其次,将会提升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许多研究和调查也表明,加强兴趣培养是提高学生成绩最为快速的方法。兴趣这种特殊的心理倾向,在人们认识和研究某种事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他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保持清晰的感知。并可以激发丰富的想象和积极的思维,用意志去克服困难而不感到疲倦。语文课更是如此,培养起学生对阅读和抒发感情的兴趣,更会持之以恒的学习下去。正如陶行之所说:“学习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二、目前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的现状

在目前的语文课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现象极为严重。无论在教师教学理念上还是在课堂的互动交流上都存在很大欠缺:

一方面,教学价值观的主体性缺失。

在目前的教育理论研究上,认为教学价值主要存在两个维度:一是在归属上表现为关注社会价值还是关注个人价值;二是在内涵方面表现为关注知识价值、智力价值、情感价值还是关注整体素质价值。因此,教学价值观的主体性缺失,是指由于学校教育缺乏相对独立性,片面强调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的价值,在实际教学中强调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获得,从而忽视个人主体性与独立人格的培养,造成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课教学中,教育价值主体性缺失集中表现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上。教案是教师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据调查,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教案中,85%的教案都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仅有很少的老师教案涵盖传授技巧能力、思维方法训练。而教育目标是教学的灵魂,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统帅、制约、影响教学的其他因素,是教师选择教材、确定教学方法、决定教案教具和教学计划的根据。教学目标的主体性缺失,必然会在基础上影响到学生主体性的确立。

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在片面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也是必然。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的内容与方式上。

社会学家通过对课堂语言的分析,总结出了教室言语的会话构造特征,即教室言语由提问―回答―反馈(缩写“I-R-F”)三要素构成。而提问由谁来主导,反馈由谁来进行,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活动情况。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这三个环节都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首先,提问的主导者是教师,学生几乎没有提问的机会。有人对我国中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行为次数占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总次数的93.8%,而学生提问、异议比重分别为1.7%和2.7% 。而学生积极提问既可以锻炼其思维能力,而且在发问的基础上让学生探讨有关问题的答案,也可以培养其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可惜的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缺乏帮助学生形成提问的学习习惯。

三、提升语文教师能力,塑造学生主体性地位

导致这一现状的出现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教育外部的原因;既有教育思想的问题,也有制度政策问题。我国目前的教育和测评模式在整体上是传统型的,其存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最近不断的在试点、改革,期望以素质教育来代替应试教育。但实践证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还有一段长期而艰难的路,是一个不断创造条件、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我国要解决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的问题,必须先从改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能力着手:

第一, 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改进教育观念是改进教学方法的根本和前提,要想树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首先要必须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强调教育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方面的价值,更要关注教育的个人价值与意义;在强调受教育者知识、技能的获得的同时,更要关注个人主体性与独立人格的培养。

第二、采用差异化对待、兴趣点寻找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其有生具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激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差异化对待、兴趣点寻找的具体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151-01

1.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师过分依赖教材。教育教学最忌"死",教学本就该灵活运用一切有利资源,考虑所有可能因素,但仍然有很多教师认为书本教材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有的教师甚至还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的问题,他们通常都是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授课,只要是教学教材中出现的任何课文、语法乃至一词一句,都要求学生尽全力全部掌握,这使得英语课堂教学难以凸显出重点和难点,出现重难点被普通知识平凡化的现象。

1.2角色定位不够准确。教学目标的设置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改革着力于调动一切力量,全方位地促进学生这一主体的全面发展,但在填鸭式教学根深蒂固的中国中学英语教学中,大多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很多英语教学目标的描述都是以教师为本位的,强调教师教的行为,教师常常把学生作为单纯的被动接受客体,而自己却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学得如何,只取决于教师这一教学主体的发挥水平如何,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着教师这一中心进行,学生却处于一种边缘境地,教师取代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1.3容量小,效率低。在初中英语课堂上,一些教师把所教授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形式反复强化,并没有采取递进式的拓展训练,这种机械式的教授方式,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还有一些英语老师在课堂上随意性比较强,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在课堂上抓不住重点,以至于浪费了很多时间,教授给学生的课堂知识量非常有限,课堂效率不高。

1.4能力培养不够。对英语课的教学,一些老师采取很多的方法提高学生记忆,要求学生按照课本上的一些句型来替换单词做机械的练习。对刚学习的英语课文可以用这种方法,通过反复练习能够更好地记忆,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些弊端,因为一旦离开这种提示,学生会无所适从,这种方式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学生很难掌握句型,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还不够。

2.初中英语教学的对策

2.1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对教材的处理能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由兴趣爱好所产生的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强大内在动力。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2.1.1情景演绎,让学生在逼真的情景里切身体会学习内容,更能加深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1.2加强感官刺激,利用多样化的教具,如色彩鲜艳的图片、漂亮工整的板书等,活化英语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2.1.3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协助教学,创设新鲜有趣的英语学习环境,使英语学习能够逐渐脱离枯燥无味,向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化迈进。

2.1.4作业设置多样化。改革不仅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而且还要让学生共同讨论、学会学习交流,以达到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2.2增强对教材的处理能力。

2.2.1合理删减教学内容。根据新课改对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对于许多未作要求且不必要教授的内容,教师就可以适当删除掉,以免增加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2.2.2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在实际英语教学中,可能会有需要教授而教材中又没有涉及到的情况发生,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此时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补充说明。

2.3扩大容量,提高效率。

2.3.1初中英语老师要做好课前的备课,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精心准备,准确地把握每节教学内容,确立目标后对每个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时间,做到游刃有余。

2.3.2教师在课堂准备的时候,一定要把学生因素考虑进去,因为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一定要多考虑其接受能力,掌握英语知识的能力,掌握其心理特征,同时还要符合初中阶段课程的特点。

2.3.3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英语启示,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还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的最优化才能够更好地展现。第四,教师应该对课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目标得以实现,同时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多借鉴一些教师的丰富经验,对英语课堂更好地把握。

2.4强化能力培养。在英语课堂上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好奇心,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在英语教学中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其能够在自由的空间里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在英语课堂上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并且表扬要多样化,学生能够在英语课堂上获得成就感,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回答不正确或者不全面的情况,应该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纠错,对于一些反复出现错误的学生,要进行专门的训练,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

2.5准确定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总是难以避免地以教师为中心,整个课堂教学过程都是教师一个人在唱主角,学生只是观众,教师把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了第一位,而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却退居其次,教师的教学总是以应试为前提,英语语言的实际价值往往被忽略不计。

所以,为了适应新课改,改善这一不良现状,首先应从教师做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变主体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恢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有持续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译。 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问题及对策(英文)[J]。 海外英语,2012,(15)。

[2]柳广荣。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 学周刊,2012,(22)。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提问技巧;评价回答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问和评价是师生互动的最常见的形式,如果能够做好提问和评价工作,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效率都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因此,要充分认识并重视这项工作,在细节上做好。下面是笔者的一些经验之谈,在此与同仁们分享。

一、提问的技巧

1.提问要有语文性

中文作为一种语言,其既有工具性也有人文性,两者是互补的,不能偏废。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都做到提问具有语文性。这里的语文性,在工具性这方面,就要求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掌握字词句的准确用法,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全面落实“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目标;人文性方面,要求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感受中文之美、中文之雅,让他们在温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体会中文的智慧和深刻内涵,从而将中文的千年魅力、人文底蕴都全面展示出来。比如,在教授古代诗歌时,教师可以引经据典,将同类诗词摘几首做比较,让学生体会到字词用法的微妙区别,体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等感受,让他们在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体会到人文之魅力,从而最终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在思考中汲取语文精华,培养语文素养。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可以问学生:“如何理解作者的心情?它是如何通过具体的字词体现的?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课文尤其是诗词与本文的情绪类似?”通过这些提问,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马致远写这首小令的感触,让他们体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

2.提问要有价值性

问题情境是吸引学生继续学习的一大动力,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喜欢用类似“对吧”“懂了没”之类的提问词,虽然它表达的是问题,但是,实际是教师的口头禅,并不是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在上课前、课中,都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课堂上应该问哪些问题,如何问才能达到最佳效果等,以创造出有价值的问题,让教学效益最大化。同时,要注意不能提问频繁,不能让无效问题占据课堂的中心,以免学生疲于应付、无法辨别课堂内容的重点。

3.提问要有全面全体性

《礼记・学记》中有言:“善问者如攻其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意识,尽量使问题“下里巴人”,不要“阳春白雪”。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智力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不能在提问中设置过高的难度,要让学生尽量都有发言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二、学生回答的评价

提问的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更加深入思考,从而掌握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多鼓励、少打击,多再次启发、少一次辄止。一是要及时评价,多在课堂上不断调整提问技巧,让学生尽量接近准确答案,或者让学生有深入的思考,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对的就直接鼓励,错的要再提出一些针对学生实际水平的、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二是要多加鼓励,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此提高语文素养。对于错误或者不甚准确的答案,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评价学生为什么思考得不够深入,继续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积极动脑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英皇.浅议课堂教学的提问技巧[J].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2(1).

第9篇

一、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正音解词――― 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

三、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价定型的问题

传统的考试题目中,有些题目不是鼓励死记硬背,就是刁钻古怪,近乎智力竞赛和文字游戏,答题时稍有不慎,就受骗上当,作出错误的判断。这类题目要考查的其实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读写能力。由于这些试题的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导致了课堂上唯一标准答案是求的阅读提问设计。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