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13 11:24: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前端开发学习计划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西部民族院校;移动学习;移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1-0019-02
一、前言
移动学习从2000年第一次在国内提出,到现在已经有12个年头,在这一阶段中2006年之前,国内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论文数量不是很多,从2007年以后才开始慢慢地多了起来。在所有的研究论文中,对于西部高校的移动学习研究较少,对于西部地区民族院校师生移动学习情况的研究就更少了。事实上,在西部民族高校开展系统的、有计划的移动学习基本上处于空白。笔者作为西部民族院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在阅读了大量关于移动学习的文章之后,深深感受到西部在移动学习方面的落后与闭塞,对于西部民族高校里师生的移动学习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拿出来与同行探讨。
二、民族院校师生开展移动学习前端的分析
1.移动学习的概述
关于移动学习的定义从国外到国内有很多。在芬兰,由Ericsson、Insite、Telenor Mobil与IT Fornebu Knowation联合发起的名为“Telenor WAP移动学习”研究项目的研究报告中给出的移动学习定义是:由于人们地理空间流动性和弹性学习需求的增加而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1]在很多篇文献里都对这个定义有所引用。在我国比较有影响力的定义为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给移动教育作出的如下定义:移动教育(Mobile Education)是指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等)来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崔光佐,2001)由这些定义我们能看出移动学习的展开与通讯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是分不开的。[1]只要拥有移动终端设备和学习的愿望,即可开展移动学习。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专利而是每一个学习者可以满足自己学习愿望的学习方式。它适合所有的有学习需求的学习者,不分年龄、种族、职业和地域。甚至爱尔兰学者Desmond Keegan在他的论文中还提到未来出现移动大学的概念。[2]
2.西部民族院校概况
西部民族院校地处西北,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之处。学校的学生来源于各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大,对于能够开展移动学习的终端设备拥有层次不一,对于使用技术的掌握情况也不一样,所以民族院校的学生开展移动学习还存在着一些困难。而对于西部民族院校的老师来讲,他们继续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对于很多前沿知识的获得途径有限,出去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较少,听相关专业系列讲座的机会更少。他们获得知识主要靠网络。现在的学生相对过去获得知识的途径丰富了,所以教师只有储备大量的知识才能更好地教学生。对这些老师来说移动学习很有必要。
3.移动学习的需求分析
通过和一些教师及学生的访谈交流得出,目前大部分师生都在无意间进行着移动学习,希望通过手机等移动学习设备能获得更多课外知识,也希望能获得一些和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希望在校园如操场、教室、宿舍、食堂和车上等各个地方都能够进行移动学习。
三、开展移动学习的问题分析
目前在民族院校有计划开展移动学习的项目还不是很多,更多的移动学习是偶然的、随意的,学生进行移动学习时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障碍。
1.硬件、终端移动设备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手机,有些学校开学寄通知单时会一并把电话卡寄过去,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也相继推出了适合于学生在学校上网用的电话和校园卡。老师和学生在校园内的上网基本上畅通无阻,学生所选择的终端以手机为主,也有笔记本和PAD等设备,学校机房也向学生开放着。但有些学生的手机屏幕过小,操作系统不支持网上一些内容的打开和下载,这给学生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带来了一些障碍。另外,民族院校中,很多同学的母语不是汉语,他们更习惯于本民族的语言。如对于藏族同学,现在有了藏语系统,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电脑和手机上安装藏语系统,这样就方便了藏族同学的网上移动学习。对于老师来讲,每个人选择的终端学习设备不一样,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
2.主题性学习网站的缺乏
从杨芳琦老师对近十年移动学习的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地区分析,华东地区26%,华北地区20%,东北、华中地区16%,而西北地区只有7%。[3]从这个比例能看出西部地区对移动学习的重视程度还是较低,在西部民族院校更是如此,所以还没有专门的移动学习网站的建立。尤其是缺乏适合于本校学生学习的专门移动课程的设计和移动网站的设计。这无疑也是给师生的学习设置了障碍。整个学校层面对移动学习的重视度还不够,没有设计好完整系统的体系。
3.个体学习意识的缺乏
由于整个大的环境没有意识到移动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个体的移动学习意识也较弱。个体的移动学习往往是在无意间或者偶然间学习到知识。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学习也没有目的性。通过和学生访谈发现,学生通常都是在上课提问时或做作业时遇到一些问题,然后通过终端设备查询信息,获得知识。并没有持续的移动学习计划和学习习惯。
4.学习环境的缺失
很多学习者通过移动学习很难准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的学习环境的缺失。从学校层面来讲没有专门的移动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没有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没有关于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设计;同时也缺少移动学习终端应用软件的开发,尤其是缺少适合于多民族同学以自己民族语言进行移动学习的终端软件。同时应实时跟踪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进行实时的、客观的评价,并能及时激励学习者进行更深入的移动学习。
四、开展移动学习的对策分析
1.学习环境的改善
首先,在学校保证无线网络的覆盖,让学习者在用终端设备上网时畅通无阻。其次,学校层面根据自己的学校定位,设计出科学的、合理的移动学习平台,方便学习者学习。设计开发出终端学习软件,能够让学习者安装软件以后,解决不同终端技术应用层面的困难。
2.技术上的支撑
需要学校内部的技术开发机构和社会上一些移动通讯公司相结合,突出软件的兼容性。学习资源库的设计与开发,能方便学习者上传和下载各种不同形式的的学习资料。
3.观念意识的改变
从领导层面到老师再到学生都应该重新认识移动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提供平台和服务,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移动学习。学生发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主人翁的角色,积极地投入到移动学习中,将移动学习和正规教学结合起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未来的学习模式中,移动学习一定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除课堂之外的其他类型的学习方式。让这些不同的学习模式结合起来为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光添彩。让我们的学习突破时空限制,使终身学习的理念变成现实,提高学习者自身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叶成林,徐福荫,徐骏.移动学习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关键词】 微课;高职院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1
一、微课程的特点及意义
微课程的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10分钟。二是教学内容较少,突出课堂教学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三是资源容量较小,一般控制在几十兆左右,可方便师生教、学之用。四是资源组成结构,构成“情景化”。借鉴电影拍摄模式,对课程内容进行情景剧设计策划,撰写脚本,选择合适场地进行拍摄,经过后期制作形成微课程。
高职教育微课程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在于:一是利用各种摄像机、现代化录播室、多功能手机、迷你平板电脑、多样化录屏软件等设备,可以随心所欲地录制微课程。二是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高度覆盖,为利用高职教学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提供方便,随时随地进行微学习。三是人们对知识或技术的极度渴求,为推广高职类教学微课创造了条件。四是为开发高职教学微课提供了经济保障,能够指导人们接受继续教育和技术活动,必将为开发者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二、高职教育微课程开发的原则
一是教育性原则。高职教育微课程不同于本科教育的视频公开课或微课程,虽然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教育意义,但它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要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实训环节制作的教学视频。二是目的性原则。高职教育微课程可以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一个抽象概念,或者是为了围绕某个知识点解决一道习题,或者是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点,或者是为了验证某个观点而进行的实验实训等,切忌没有重点和目的地制作教学视频。三是趣味性原则。微课程在强调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内容相对完整的同时,还要针对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考虑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讲解的生动性,千方百计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否则听课人就会味同嚼蜡,微课程也就不会鲜活。四是应用性原则。开发高职教育微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解惑、是应用,是让学习者受益。这就要求在设计与开发微课程时务必做到短小精悍,要适合网络传播、适合在线流畅观看、方便学习者下载学习。
三、高职教育微课的制作过程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九个环节:①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②细化微课知识点;③微课的教学设计;④制作微课的教学课件;⑤撰写微课视频的拍摄/制作脚本;⑥微课视频的拍摄或者录制;⑦微课视频后期编辑与优化;⑧设计制作微课配套资源;⑨教师的微课教学活动实施。
在以上环节中,教师认为微课制作过程中重要程度最高的环节依次为微课的教学设计(84.63%)、确定微课的教学主题(65.09%)、微课教学活动的实施(53.13%)、制作课件(44.97%)、细化知识点(40.04%)、视频拍摄或录制(33.97%)及后期编辑优化(32.83%)等,从中可以看出教师最重视的还是微课的教学设计以及主题的确定等教学层面的内容,而对微课的制作、编辑和美化等技术性环节居其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微课制作、设计先行”和“制作微课是技术,设计微课是艺术”的理念。
四、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1、整合微课与现实课堂关系。微课作为一种“微型视频教学资源”,被教师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应注重与现实课堂的整合,微课应当扎根于现实课堂。作为教学资源的微视频在课堂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课程引入、核心概念讲述、操作过程的演示、课后的练习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堂现实要求灵活应用。在与现实课堂的整合层面,需要注重教学设计,包括进行学情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开发适合的微课。另外,在课后还需要补充一系列的辅助教学资源。通过对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微视频、辅助学习资源的整合都应为完成现实课堂的教学任务而服务。
2、开通微课教学支持服务渠道。微课不仅仅是微视频的呈现,而是一门完整的课程,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学支持服务应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学支持服务包括学习辅助工具、支架与路径、同步与异步、讨论与协作、不同层次的练习与反馈及相关的学习资源。教学支持服务承担着线上辅导的职能,提供足够的学习支架与学习路径,可避免学习内容过于零散造成学生迷失。同时,教学支持服务还要增强师生之间的在线同步、异步交流工具的使用,让学生的学习可以无处不在,使得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统一、连续。
3、推动学生养成移动学习的习惯。在网络时代,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选择性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特别是高职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微课具有“直接”的培养效果。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在现实中,高职高专学生的移动设备终端设备用来打游戏、聊天、购物、刷微博、微信等休闲、娱乐活动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主要的学习工具来使用,这方面教师和学校有义务进行引导和推动,让学生养成主动进行移动学习的习惯。
4、建设系统性微课资源体系。碎片化、片段化的微课需要系统性的归类和划分,需要多种类型的资源以一定的结构进行组合并形成有意义的关联:这种关联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性的网状结构;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在动态前进的。高职院校的一门微课设计雏形出来之后,需要经过教师同行、学生和企业界人士进行评判、实践,并在交流和实验中不断对微课程进行完善,特别要关注的是这门微课在与其它点状的微课资源建立网络,并随着教学需求与环境发展不断发展与充实这个网络结构,这样的学习资源以及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同时,学习资源动态生成的实现需通过师生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体现。教学反馈包括学生的学习分析与教师的教学反思。微课程学习平台能够记录学生的学习足迹,供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也可以供教师进行学习分析,以便在正式课堂上能够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因此,评价与反馈也可以对微课程的前端分析与设计提供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1]马秀芳.高校微课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
[2]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29).
关键词:BYOD;云计算;高职;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8-0000-01
一、当前BYOD的发展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这些设备包括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等。现在更多的情况指手机或平板这样的移动智能终端设备。BYOD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趋势之一,并且已经影响或即将影响每一个IT 组织。此术语定义了IT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大趋势,该趋势需要彻底改变在工作、学习场所使用设备的方式。BYOD意味着任意设备,任意所有权,在任意地点使用。
在教学环境中常用的设备主要是桌面型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但是随着消费型电子设备(包括笔记本电脑、上网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及其他设备)的爆炸式增长,学生通常在个人生活中使用一些最先进的电子设备。为什么不能在工作学习中(实验室环境中)使用这些强大的电子设备呢?据统计2011年全球桌面型计算机销售1.5亿台、笔记本销售2亿台、上网本4千万台、平板电脑5千万台、智能手机3.75亿台。2012年全球桌面型计算机、笔记本、上网本共销售3.487亿台,而平板电脑销售了9.5千万台、智能手机更是达到了7.86亿部的销售水平。
从2011年、2012年对全球消费型电子设备的销量可以看出传统个人电脑销售已经进入停滞甚至倒退,而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型电子设备爆发式增长。
在局部这种趋势也是相当明显,以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大二(2011级)学生为例,笔记本的拥有者为85%以上,使用智能手机的拥有者更是高达92%(其中以Android系统为主)。学生在课堂上携带个人设备的愈来愈多。BYOD的优点也显现出来,学习与生活可以重叠,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它还使学习时间与个人时间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学生可以可自行设定学习计划,从而获得以希望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的灵活性,这经常会使学习任务和个人任务混杂在一起。这种灵活性的一个副作用是,用户可能不想同时携带个人和学校的设备,并在两种设备之间切换。大多数人可能更希望能使用一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同时处理学习任务和个人任务。随时随地移动性更是个人便携设备的优点,依靠随时随地的移动性,学生可以在任意地方学习,而学校的公共设备无法提供这样的环境。
如何在BYOD下利用了云计算平台的按需服务、资源池及高可扩展性等特点,构建了具有资源集中、共享、动态配置等特点的虚拟化实验室,有效地解决了实验室建设中高成本、利用率低下、管理困难等问题,让虚拟化实验资源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云计算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一)云的来源模式。云计算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底层构建的云计算平台基础设施,是用来构造上层应用程序的基础;另外一方面是构建在这个基础平台之上的云计算应用程序。云的来源模式决定了云服务的架构、控制,以及供应方式的决定权掌握在谁的手里。云计算主要有下列三种来源模式:公共云,企业客户通过池化的云服务,借助互联网获得自己所需的服务。私有云,客户对云有着完整控制权,可在客户的数据中心内自行托管私有云,或交由合作伙伴托管。混合云,客户混合使用私有与公共云,以满足自己独特的业务需求。
(二)高职院校建设云计算平台的问题:(1)使用公有云的潜在法律问题,公有云一般都掌握在大型跨国企业。对于云计算在中国的落地,作为一个跨国企业,首先面临的是牌照的问题,目前的现状是在中国公有云领域尚不对外商发放牌照。云计算本身是运算、存储密集型的业务,很难想象,微软、谷歌这样的大公司为了中国而单独设立数据中心。因此使用公有云虽然是最简单的方案,但又是最不确定的方案。(2)公有云退出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由于不能盈利谷歌关闭了Google Reader的服务。Reader的关闭也体现了云计算的缺陷,公有云服务一旦关闭,必然造成巨大损失,之前以此服务所做的开发必将付之东流。(3)隐私问题,也是公有云的潜在风险,用户的重要数据交付给云服务运营商,如何保护用户隐私也是要考虑的问题,如学生的成绩、档案等资料如何在公有云技术下进行保护也是一个难题。(4)完全使用私有云,巨大的软、硬件投入也是高职院校的软肋。
三、基于云计算与BYOD下高职教学模式
(1)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和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重前端(桌面端)投入的做法,利用BYOD发展的契机,逐渐将建设投入转向云端,开发适合BYOD的后端平台。这样教师、学生都可以使用智能便携设备,使用信息资源。(2)由于云计算的特点,为了使私有云为最大利用现有计算资源,高职院校应该考虑改变现行的信息中心和信息类实验室分别管理的模式,建立统一的部门,以期资源调动最大化。(3)应考虑使用混合云技术,对现有工作模式进行分解,将一部分任务交付公有云,设计隐私和敏感信息的使用私有云。(4)调整教学模式,更好的利用BYOD和云计算平台实现开放式教育,可利用云计算对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继续进行课程教育。(5)在开发私有云工程中,要考虑到资源的整合与接口的开放问题。这样未来可实现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整合。
四、结束语
总之,BYOD和云计算必将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通过以上方案利用好BYOD和云计算平台也会对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Neil Anderson.思科自带设备在不损害IT网路情况下自由选择设备,2012,5.
[2]陈康,郑纬民.云计算:系统实例与研究现状[J].软件学报,2009,5.
[3]Sims K.IBM introduces ready-to-use cloud computing collaboration services get clients started with cloud computing.http:///press/us/en/pressrelease/22613.wss,2007.
[4]Michael Miller.云计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5.
关键词:微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无线网络的覆盖和移动通讯设备的日新月异,促使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认为:“微课符合时代的需求,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充分的、有趣的讲解,符合当今紧张的学习生活节律。”微课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它短小精悍、主题鲜明、易用性强,既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对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也可以作为优质资源集合在翻转课堂、慕课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和各类学习软件之中,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在教学中拥有广阔的前景。为了应对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冲击与挑战,适应现代化环境的教学形态,探索大学英语教学中微课建设的方法与策略,将有助于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引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
一、微课的概念和内涵
在中国,微课的概念自2010年引入,是一种新兴领域的研究。微课的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2012—2013年是第一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微课的界定、微课开发与制作、微课的教学方法等课程建设方面的问题。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他在2011年提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2013年,胡铁生又重新修订了微课的定义,认为“微课是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从而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2014年,关于微课的研究进入第二阶段,研究者将微课与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联系起来,开始探索微课网络资源的建设与运用,胡铁生提出,“微课程应该定位于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和呈现载体的微型在线视频课程”[1]。由微课定义的不断更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微课内涵的发展轨迹,人们对微课的理解由“微型资源构成”到“微型教学活动”再到“微型网络课程”,朝着立体化、课程化、系列化的方向迈进。微课应该具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微课顾名思义是微型课程,授课时间短,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第二,微课是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视频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为载体传播、共享,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交互学习活动;第三,微课是一段完整的教学过程,授课人要准备完整的教学资料,课前设计教案与课件,授课时既要讲授知识点,也要合理安排有针对性的训练,课后要对教学进行反思;第四,微课的教学内容为某一学科的具体知识点,可能是这个学科的某个重点、难点或一个考试要点等,并非是对整个教学章节或者一门课程的讲授。
二、大学英语课程微课资源制作的方法
微课制作要精心设计,突出教学内容,微课应该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带来学习者知识意义的螺旋式上升。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讲解生动形象、互动性强的教学视频受到普遍的欢迎。总的来说,微课的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具有教育性,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组织有序,教学环节完备,教学过程自然流畅,教学方法准确,视频效果形象新颖,生动有趣,配套练习富有启发性;二是具有技术性,确切地说,微课集技术性、艺术性于一体,视频制作技术成熟,画面效果协调,布局美观大方,视觉效果好。把握好微课制作的原则,才能作出有吸引力的作品。大学英语微课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确保微课教学过程完整
微课是一段完整的教学过程,参考课堂教学的流程,可以将微课教学大致分为“前端分析———导入———讲解———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阶段。前端分析是学情分析,是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分析判断;导入部分要生动形象,与教学任务密切相关,能够针对英语教学内容的特点,真实形象地联系具体场景,准确而迅速地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吸引学习者去主动探究;讲解要清楚,重点突出而且详略得当,语言富有启发性;总结要简单明了,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布置作业是对所学内容的巩固复习,适当的练习能够强化学习效果。总之,微课视频要逻辑清楚、内容完整,尽量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2.精心选择微课教学内容
就外语学习而言,微课可以选择的内容包括语法教学、词汇教学、文化教学、篇章理解、听读写译能力技巧等。在选择微课的教学内容时,应该遵循几个原则:一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一个单元细化为若干个不同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每一阶段的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讲授的知识点,制作微课视频。二是微课选题要实用准确。教师对讲授内容加以提炼,归纳出重点和难点,再生动形象地加以展示,使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三是微课的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习者的基础,抓住学生认知的特点开展教学设计,使微课视频既有实用性又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此外,教师在布置微课学习任务前,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微课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Why(为什么学习微课)、What(微课学习了什么)、Where(哪里是学习重点和疑点)、How(如何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3.提高视频制作质量
微课制作的形式主要有五种:教学录像型、屏幕录制型、多媒体讲解型、动画讲解型和视频剪辑型。微课建设到达一定程度时,应该制作一些优质教学资源,高水准的微课视频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尤其在一个微课专题中,如果个别微课制作质量不高,将影响整个专题的质量和学习效果。目前,技术人员、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努力中提高了微课制作水平,出现了一批内容新颖、制作水平高超的微课视频,教师可以在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官网、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官网等众多网站中寻找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三、构建基于微课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
黎加厚指出,“未来趋势是系列化的和教材配套的,进一步发展为移动-云端能够支持的,并且是跨系统的”[2]。本文所探讨的微课建设,不仅是构建视频资源,而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互作用,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完整教学过程。只有将微课放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通盘考虑,融入教学流程之中做整体化设计,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效果,使微课的应用发挥更大的作用。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具备这样的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精神和协作精神,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合作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够较好地说明微课学习的认知规律,它将学习定义为“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习包含四种要素,情境、对话、协作、意义建构。
1.课前应用阶段
首先,教师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前提开展教学设计,制作微课教学视频,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情境。因为翻转课堂是新生事物,教学流程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所以教师应该详细考虑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分层次制定每一环节的教学目标。其次,学生接到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利用微课资源自学,自主制订学习计划、控制学习时间、掌握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应随时了解与掌握学生学习进程,督促学生学习进度。教师可采用面授的形式,答疑解惑、检查监督,此外,师生间、学生间可以利用QQ群、微信、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互沟通,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作用。通过这些途径,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督促学习进度,学生可以开展研讨、求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学习成果。
2.课上知识内化阶段
课上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新的认识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内化知识,课堂不再是教师讲授的主要场所,而是师生间、生生间协作对话、合作学习的场所。教学实践中,学生将课前自学的成果向教师及同学汇报,提出学习中难点、疑点,共同寻找答案;教师应该将课前自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顺知识的逻辑性,对所学重点内容进行点拨;之后,教师应该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运用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最后,教师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检验学习效果,发现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辅导。此外,教师还应该布置家庭作业,督促学生回顾总结学习内容,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课后评价反馈阶段课后,学生总结反思
学习过程,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回顾教学重点,是巩固提高的阶段;教师也可以布置不同的任务,对学习效果存在差异的同学重点辅导,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一阶段,也是教师课后反思、促进教学的过程,教师应该发现教学难点,总结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机制,寻找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由大学英语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分析和设计可见,微课能够辅助教师教学,帮助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意识,推动学生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四、结语
教育部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创建多元的教学与学习环境,鼓励教师建设和使用微课、慕课,利用网上优质教育资源改造和拓展教学内容”。微课的应用具有广阔空间,教师应把握教学发展脉络,积极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开发优质微课教学资源,设计和构建基于微课的现代教学模式,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将有助于提高微课应用效率和教学效果,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晓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15-18.
[2]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5):10-16.
定制内容+现成内容:
培养“多面手”员工
在培训工作中,将多媒体上的现成内容与定制内容结合起来,其优点之一是可以为员工拓宽学习资料的来源,使培训内容更加充实丰满。拉萨尔人力资源公司创始人兼执行总裁汤姆・金贝尔称,这些补充材料为员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甚至有助于将员工培养成“多面手”。他说:“不管在阅读的时候,还是在收听播客的时候,我们都会鼓励员工进行学习和不断发展。不仅让他们了解最前沿的行业动态,而且让他们了解任何喜爱的话题。当然,对于人力资源培训机构来说,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学到经验,这有助于帮助我们做好自己的工作。当你面对多渠道收集而来的业内信息时,就好像把自己的同行吸引到了自己的业务和行业中一般。”
在拉萨尔人力资源公司,一支领导团队和一支管理团队跟培训部主任一起来策划培训课程的内容,然后由一个全职的内部培训专员负责授课。金贝尔说:“当我们获得跟员工相关的信息时,我们就会将其纳入课程中。”该公司拥有一个在线点播视频库,员工们随时随地都能观看,而观看视频课程也被列为培训的一项内容。
定制内容也需合理转化
在美国威瑞森公司,大部分培训内容是定制的,因为培训内容涉及内部流程、产品、服务、定价、设备推出、专用系统、工具和其他特定的需求。但是,负责学习与发展的副总裁露・特德里克说:公司的培训工作的确利用了那种“定制的现成内容”。“我们跟一些第三方合作单位之间也签有知识产权协议,因此我们能够提供定制的培训方案,这些方案利用那些单位开发的、经过充分研究和多次测试的内容。但是我们要利用公司特有的语言、工作组、具体实例、场景和角色,将这些内容跟我们的员工关联起来。
例如,在领导力开发、销售技巧培训和服务技能培训方面,我们跟第三方签订了知识产权协议,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模型,但要使这些模型跟我们自己的案例关联起来。这样一来,我们的学员就不必费心将学习内容‘转移’到自己的领域中,学习过程的可信度更高,知识和技能的转化速度更快。”
此外,威瑞森公司还利用了白皮书和视频等在线教学材料。特德里克说:“我们企图寻找最佳模式来匹配我们的培训所需。例如,一位企业销售经理正想了解自上而下的政策,或者想稳居特定行业潮流的前端,那么白皮书就是最佳的解决方案。要想模仿一种新技能,判断模仿方法上的对与错,或者要想展示一个新方法的具体步骤,那么最佳方案就是观看一段有关‘如何做’的视频。”
威瑞森公司提供许多这样的资源作为独立培训方案,但是有时也会利用这些方案跟定制的方案结合起来,创建一种混合方案。有时候,他们也会创建一个学习专辑,其中最简单的形式是一份数字化学习指南。通常,学员通过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进入学习专辑界面。对于教师指导培训模块、视频、绩效支持工具、笔记等所有内容,都会通过这种混合方案来为学员和培训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
由主题专家担当策划人
在约翰霍普金斯社区医院(以下简称“JHCP”),教学设计者和主题专家一起开发跟学员需求以及医院战略目标相关的培训内容。教学材料的策划、更新和分配,都是根据内部管理小组的意见进行的。
该院教育和培训部主任、医学博士莫拉・麦圭尔介绍说:“大多数培训内容的创设都以医院的需要为基础。通常,这些内容是根据最佳实践流程、出版的研究成果和最佳循证实践撰写出来的。我们总是寻找高质量的外部内容,然而我们发现,从内部开发培训资源能够使培训更好地以学员为中心,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宝贵的培训时间。由于我们的团队包括供应商、临床培训人员和非临床培训人员,因此我们的培训能够反映出这些学科是如何协同发挥更大作用的,这对于我们的病人和临床实践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2014年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时候,需要快速开发出以往不存在的培训资料,JHCP创建培训资料和实施培训的过程成为一个范例。JHCP临床教育团队由注册护士兼外科硕士塔米・赫尔领导,跟JHCP感染控制专家协作,而这些专家本身都接受了疾病控制中心的建议。赫尔说:“这支团队制作了一段有关防护设备的教学视频,配上能力检查表,在数周的时间内人人都完成了所有的实践培训。”JHCP电子健康档案培训项目又一次反映出这种集成法的成功。
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部的蒂法妮・弗里曼说:“各个医疗机构都在努力使电子健康档案充分发挥潜在的作用,这时我们发现培训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许多班级都配有技能娴熟的终端用户以及来自我们团队的培训专家,而终端用户就是主题专家。学员喜欢这样的安排。不仅如此,这样的安排也使主题专家和培训专家都能够及时了解业务提高情况和最佳实践流程。”
监督教育机构的教育学硕士彼得・陈坦承,要将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生跟两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的40项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这确实是一项挑战。“幸好我们的‘医学案例大会’网络研讨节目是一个很好的培训教育范例,因为它将医疗机构跟来自中心卫生系统的主题专家联系起来。这些节目都是经过存档的,因此临床医生们只要有时间就可以观看。”
对于员工为获得资格认证所需的多个培训计划,JHCP都会提供继续教育学分。在很大程度上,培训部门在开发培训计划时就强调要遵守医院的内部政策和相关的医疗保健法规。
由内容专家担任策划人
在制订培训内容方面,任命一位内容专家是很有帮助的,让其跟主题专家合作,帮助组织和准备培训资料。ImmixGroup公司培训人员发现,这种方法能为公司提供针对性较强的高质量培训内容。公司培训经理莱利塔・克拉克说:“策划、组织和维护所有的课程资料是培训部的责任,这些任务是由内容专家完成的,这位专家从主题专家那里收集信息,以便根据公司大学的标准来创建资料。”内容专家负责检查课程内容的更改和更新,这个过程可能花费的时间不等,有可能是一个小时,也有可能是好几天,这取决于是哪一门课程以及更改和更新内容的多少。
ImmixGroup公司把在线培训内容做成了学习计划,就设置在主题专家开发的内容旁边。克拉克说:“我们把在线培训内容融进了混合式的学习方法中,利用成人学习理论来帮助我们,识别哪些呈现方式对于学员来说是最具互动性的。我们想为学员提供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互动学习经历,为公司大学制订一套出色的标准。我们还为许多课程准备了评估测试和相关的讲义。最近,我们制作了68个在线视频短片,针对具体的技术领域为我们的销售团队提供更多的知识和资源。”
此外,在线内容和定制内容的结合能够更加便于自学。ImmixGroup公司的学员都能够利用在线内容获得具体领域的内部认证。
克拉克说:“我们的学习与发展结构采用了所谓的阶段性方法。在这样的结构中,我们纳入了在线学习、在线视频、阅读材料和问答等环节,把这些作为自学部分。我们已经将68个技术培训视频分成6个进入途径,允许员工们在某个具体技术领域考取证书。其中的视频都是针对客户的技术服务和技术产品所进行的集中培训。”
仔细审查相关性
在创建和组织培训内容方面,具有挑战性的环节之一是确保培训内容具有持续的相关性。
关键词:微课;移动学习;移动学习系统;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7-0119-03
Research on Micro-course based Mobile Learning System and its Learning Mode
JIANG Jian-hua, XU Hong-bo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puter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llege, Zhuhai 519090, China)
Abstract: Micro-cours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ness, concision and focuses on topic. It is the best choice for mobile learning. As to explore micro-course based reform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cultivate learner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promot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method of micro-course was researched. A micro-course based mobile learning system was designed.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mode of micro-course based mobile learning system was researched.
Key words: Micro-course; mobil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system; formal learning; informal Learning
微课[1]资源主题突出、内容短小、目的明确,适合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展现,支持利用碎片时间开展移动学习,是实现翻转学习[2-3]和混合学习的重要手段,是传统课堂的有力补充,已成为当前最有前景的教育技术之一。
移动学习是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微课是学习者利用碎片时间采取移动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有效途径[4]。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必将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新的契机,满足学习者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大大促进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微课资源的制作技术,建设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平台,探索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模式,期望为促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转变高校的教学方式,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者学习效率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等提供有益的建议。
1 微课制作
1.1 微课概述
微课是以视频为核心,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学习资源包[5],微课资源包括微视频、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按照不同的用途和制作技术,微课的类型如表1所示。
微课的核心资源是微视频,视频时长最好控制在5~8分钟之内,视频内容要求主题突出、内容得当,同时还要从知识完整性和关联性的角度,将学科知识制作为系列化的微视频。微视频的制作方法主要有:通过专业摄像机、智能手机、DV等工具对教学过程进行现场拍摄;采用录屏软件对ppt课件和演示操作进行屏幕录制;通过设计微课脚本,然后借助图像、动画或视频制作软件生成微课。
1.2 微课制作流程
微课设计与开发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分为分析、设计和制作三个阶段。
1)分析阶段。首先选定微课的主题,可以是一个典型的知识点。明确微课主题后,需要结合学习者的知识能力条件和微课的学习目标,有针对地选取和组织学习内容,分析学习内容中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的方法,然后确定微课的类型与内容。
2)设计阶段。根据分析阶段确定的微课内容,对微课中涉及的微视频、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微点评和微反馈等要素进行详细设计,以微型化为原则,做到知识点微小、内容短小精悍、内容精炼简洁且相对完整,讲授与互动学习相结合。
3)制作阶段。包括开发工具的选择、脚本编写和素材收集与处理、微课制作等环节,制作完毕后结合分析和设计阶段的要求,对微课进行测试、修改和完善,最后根据微课的承载平台对微课的输出格式进行设置后输出。
1.3 微课制作的注意事项
微课是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以微视频为核心,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学习资源包,内容系统而完整,视频时长限制严格。因此,制作微课时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精选主题。并非所有专业、任何内容都适合制作微课,作为微课的主题既要有针对性、主题鲜明,又要保证微课的独立性和系统完整性,力争一个微课解决一个问题。
2)合理组织。一个完整的微课应包括教学目标、知识点、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等环节[6],要充分考虑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互动交流途径等,做到微课内容精炼、清晰完整,教学过程设计要合理,重难点要突出,既要考虑与前导知识的衔接,又要考虑后续知识的延续性,真正有利于学习者通过微课学习获取所需知识和技能。
3)精心制作。移动学习对微课存储容量的大小、网络传输、视频格式和视频质量等限制严格。因此,制作微课时要抓住重点,严格控制微课时长,片头简洁美观,有吸引力;现场拍摄时灯光均匀、画面清晰稳定,配套讲解语言要清晰、条理清楚;后期制作时对重难点添加字幕和背景音乐,采用高压缩率和高质量的压缩编码格式[7]。
4)知识集成。开发微课的意义在于借助微课应用平台或系统实现微课资源的集成,形成微课群,聚合成微课云,通过单个的微课资源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设计微课时就从系统完整的角度考虑微课资源间的关联关系,构建不同微课资源间的序列化和系列化关系。
2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系统设计
2.1 设计目标
本文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存储与分析、全网流媒体分发与管理等核心技术,建设基于微课移动学习系统,搭建一个移动学习与交流平台,为促进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环境。系统设计的主要目标包括:
1)营造一个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按需所取的移动自主学习环境,优化学习者学习习惯,学习者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者、伙伴、教师之间可以线上/线下进行交流互动,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和按需选择学习的需求。
2)支持多种学习模式。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多媒体互动等技术,以学习者为中心,支持自主探索式学习、协作交流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模式。
2.2 系统总体架构
微课移动学习系统以学生、老师和社会公众作为服务对象,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无线通信等技术,构建人人通的网络学习环境。系统后台借助云端服务器,实现微课资源的云存储;前端的微课资源管理系统基于Web方式开发,实现微课资源快速查询与资源主动推送,基于知识点构建课程化、专题化、系列化知识体系,通过微课资源的分类组织、语义描述、知识点间的语义关联与重组等方法,实现微课资源的动态性和生成性管理;移动学习APP系统提供微课资源点播、资源推送、学习计划定制、师生互动交流、资源分享与反馈交流等功能,满足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开展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如图2所示。
2.3 系统功能设计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系统主要包括后端的微课资源管理和前端的移动学习APP两大部分,系统用例图如图3所示。
1)微课资源管理系统运行于PC端,采用Web方式实现资源提供者注册与管理、微课资源的上传与下载、微课资源的维护、微课资源的检索、师生互动交流、微课资源的统计与管理等功能。
2)移动学习APP系统基于移动终端设备开发,运行于Android和iOS两大平台,实现学习者的注册与登录、微课资源的播放、检索、推荐、推送、分享和师生互动等功能。
3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模式
3.1 移动学习的主要模式
移动学习是学习者借助学习媒体(移动终端设备、移动通讯及无线通信网络)访问互联网上学习内容的一种有指导或无指导新型学习形式。从不同的角度,移动学习的模式不同,主要有:①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和离线脱机学习;②以课堂、讲座等方式系统化的正式学习和利用业务时间自主、碎片化的非正式学习;③基于短信、网络课程、视频点播与直播、电子书等学习平台的移动学习;④以个人为主的自主学习和以小组协作为核心的集体学习;⑤在老师指导下的问题导向、探究式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模式多种多样,学习者实际学习中不会仅仅采用某种特定的学习模式,为提高学习体验和效率,往往会综合采用多种学习模式。
3.2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模式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的教学时间短、主题明确、内容精炼和占用空间小等特征使得它成为了当前移动学习的最佳选择。结合目前流行的主要移动学习模式,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模式按学习目标与内容是否明确、学习时间与场所是否固定等可分为系基于翻转课堂的系统化正式学习和自主探究的碎片化非正式学习两类主要学习模式。
1)基于翻转课堂的系统化正式学习模式
基于翻转课堂的正式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过程,包括课前自学、课堂知识内化和课后反思三个阶段。
课前自学。微课是学生课前自学和课后复习的核心资源,教师首先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作涵盖基础、进阶到精通三个层次、包括微教案、微课件和微测验等多样化的微课资源并提交到移动学习系统中。学生登录移动学习系统后,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内容与任务,借助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自主学习教师事先精心制作的微课资源。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移动学习系统组建虚拟课堂、讨论组,或通过QQ、微信等工具与同学或老师相互交流。教师可以通过移动学习系统实时掌握学生自学过程中碰到的难题,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从而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课堂知识内化。微课为实现翻转课堂提供有力支撑,翻转课堂通过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可以高效地完成课堂知识的内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而是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布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督促学生学习微课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个性化辅导,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等。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和思考,独立或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最后,通过学生成果交流和教师点评方式结束课堂教学。
课后反思。学生课后主通过移动学习系统中的在线测试评估学习效果,通过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学结反思学习过程,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化并构建出学习内容的知识树。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针对基础差的学生,以赏识为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学习中等的学生,充分挖掘和激发他们的学习潜力;针对优秀的学生,帮助他们设定更高的学习目标,增强竞争意识。
2)自主探究的碎片化非正式学习模式
碎片化学习是利用闲散时间进行的学习活动,是移动学习的有效形式,移动学习支持的非正式学习模式除了作为正式学习的有力补充外,更强调学习的泛化特性,学习者可以通过任何方式、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与人交流和讨论以获取信息和知识,扩展了非正式学习的范畴。从学习的流程看,基于微课的非正式化学习模式包括确定学习目标与内容、自主探究学习和总结评价三个环节。
确定学习目标与内容。非正式学习目标与内容的驱动力一般来自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个人的兴趣爱好或通过移动学习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等。
自主探究学习。根据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与内容后,学习者借助移动设备登录移动学习系统,选择学习资源。学习者围绕特定的任务主题,以学习微课资源为主要形式,通过搜索引擎自行收集学习资料,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针对有难度的学习任务,由学习者借助移动学习平台建立学习共同体,发挥团队的优势,或寻求老师的帮助,在共享和交流中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总结评价。学习者通过个人总结和自我评价方式检验学习效果,分享学习心得,归纳整理和推荐优质学习资源。
4 结束语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有效克服了移动设备存储资源短缺、网络传输和流量限制等不足,发挥了移动设备便携性优势,是实现随时随地开展非正式化学习的最佳选择,既可作为传统课堂正式学习的有力补充,又可作为促进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手段。随着移动终端设备的日益普及,教育系统及相关行业对微课资源库建设投入的加大,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作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必将给学习者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化学习的主流形式。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 ”微课”: 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 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61-65.
[2] 钟晓流, 宋述强, 焦丽珍. 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 2013(1):58-64.
[3] 谢永朋, 徐岩. 微课支持下的高职院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 现代教育技术, 2015, 25(7): 63-67.
[4] 詹庆龙, 张静然. 移动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中国电化教育, 2010(3):1-7.
[5] 钟绍春, 张琢, 唐烨伟. 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 2014(12):85-88.
对移动学习设计的设计主要集中在移动学习者的学习特征、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移动学习的学习支持服务等内容。然而,除上海干部在线学习城提出了“教育超市”理念外,在面向成人学生的微型移动学习设计时,大多照搬普通学校的培养模式,强调全面的、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方法不尽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和要求。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针对实用性学习目标、为移动的学习者提供“微型化”的学习资源这一趋势,正符合我们在本课题研究中希望实现的目标。为此,我们首先针对移动学习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微型学习策略,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学习设计。
二、基于微信订阅号的移动学习流程设计
近年来,学者研究发现“微信以互联网为媒介,支持发送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短信以及对讲机功能,丰富和简化了手持设备用户之间的沟通方式,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富有弹性,可以实时、也可以异步沟通。”根据微信和移动学习的特点,笔者提出了基于微信的移动学习流程。
三、课前分析
1.移动学习环境分析
针对当前学习环境的分析将直接决定所有的学习设计是不是能够真正地实现。为此,教师在开展移动学习前,需做好移动学习环境、学情、教学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与设计:①移动学习环境的分析要想移动学习能够发生,它需要一些最基本的客观条件。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第一要持有可供移动学习的设施设备,即能安装微信的智能设备。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受访者均拥有一台以上智能手机,故此条件能够实现。第二,要有一个网络环境,即wifi环境或数据网络环境。为方便那些没有网络连接的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笔者与试点电大分校商榷购置了wifi设备,供学习者使用。第三,学习者均安装了微信工具。虽然在前期调研中,已表明微信的使用情况已较为普及,但笔者在第一堂导学课中,依旧专门设计了“加入课程大家庭”的环节,让学生关注本课程微信公众号。第四,学习者能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笔者专门录制了“微信公众号使用技巧”的微视频,要求学习者观看这个视频后,完成相关练习。并对开学两周后,依旧未完成此练习的学生,通过电话、QQ等方式,与之取得联系,提供专项的支持服务。②移动学习载体功能特征分析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用于移动学习的载体非常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将移动学习的载体进行划分。从载体的开发形式来看,移动学习载体可分为自主开发和借助现有媒体二次开发这两种。相比较而言,自主开发的学习载体虽能满足移动学习的教学及教学管理,但自主开发的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并且难以满足学生的使用习惯。为此,笔者建议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进行二次开发。分析当前的社会媒体可知,微信公众号无疑是支持移动学习的较好选择,微信公众号是开发者或商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该帐号与QQ账号互通。目前的微信公众号可分为订阅号和服务号两种。两者存在着很多区别,首先,从自定义菜单来看,订阅号本身不带自定义菜单,只有认证后才能自定义菜单,目前认证费用为300元/年•号。服务号申请后,就自带自定义菜单。其次,从开发接口来看,订阅号没有高级接口,不能用于开发模式;服务号本身也不带高级接口,只有认证后才能进行高级开发。最后,从信息推送的方式来看,订阅号每天可群发一条信息。但推送给用户的消息,只会显示在用户的订阅号文件夹中,不会出现在聊天的界面里,也不会收到即时提醒消息,用户须进入订阅号文件夹才能查看。服务号则一个月内才能群发一条消息,但它会直接显示在用户的聊天列表之中,用户可直接查看。纵观两种类型的公众号,订阅号注重信息传播,服务号重在服务客户。从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看,一个月才能群发一条消息的服务号显然不能满足实时的学习任务。只有通过订阅号的信息,才能实现周学习任务,日学习提醒等功能。
2.学生学情分析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观察等多种方式对学习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掌握了学习者移动学习的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及其实际情况开展课程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设计。同时,在每次推送内容学习结束后,笔者均设计了“反馈调查”的环节,能及时收集学生对每个内容的学习感受,并根据这些反馈信息调整下一次的推送内容。
3.教学内容设计
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说是整个前端分析的中心内容了,笔者结合学习者实际的教学环境、学习特征、认知水平以及课程知识结构制定了相关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目标,并在学习元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学内容的设计。学习元即是学习资源元数据包括微型学习课程元数据和学习对象元数据,学习课程元数据对课程做一个整体性的描述,学习对象元数据对无法分割的学习单元属性进行描述。学习元具有可重用特性支持学习过程信息采集和学习认知网络共享,可实现自我进化发展的微型化、智能性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生成性、开放性、联通性、可进化发展、内聚性、智能性、微型化、社会化等方面的特征。在学习元理论的指导下,从“学习内容微型化”、“学习元编列”、“微型学习资源包”三个方面开展学习元建设活动。
①学习内容的微型化
在建设课程学习元时,首先要将传统的课程知识点进一步拆分。为适应成教学生非正式投入和工学矛盾大的现状,每个学习单元则必须最小化,以短小、微型的形式满足学习者利用零碎的时间完成学习。因此,笔者在开发单个学习单元时,特别强调学习单元的内容应尽量微型化、碎片化,同时也要保证学习单元是自包含的,即提供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既要考虑微型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在松散的内容背后隐藏某种关联,形成隐性连续结构。由于成人学生基本出于一种边缘性的投入与非连续的注意状态,使学习元应包含激发学习投入和持续的刺激与反馈内容。
②学习元的编列
学习元的编列可简单地理解为认证单元的组合方式,即是根据课程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学习元呈现给学习者的相对顺序。在对学习元进行编列时,笔者首先确定学习主题,根据主题准备相关的学习元,然后通过学习元标签推送的方式来明确各学习元的聚合逻辑关系和排序。
③微型学习资源包
学习资源包文件是《中国文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元集合,它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单独提取出来,也可以被拆分或者重新组合。该资源包中包含了微型学习内容清单文件和学习元文件。
四、学习任务
本课程主要针对课程对应的关键职业能力,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创设职场情景,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学习,最终形成并提交任务解决方案。在本课程的第一次授课时,笔者指导学生,根据基于微信移动学习的需要,准备好相关的软硬件条件。配备可安装微信的移动设施设备,通过自购数据流量或接入公共wifi的方式连接网络。无法连接网络的学习者做好学习计划,按要求前往所在分校连入学校wifi进行学习。同时,完成微信APP下载和使用方法的学习,并尽快完成相关练习题,及时反馈信息。笔者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首先对本课程的全部内容作全盘的理解,搞清教学的任务层次,使任务的设计不再孤立,通过连贯的任务全面实现教学目的。根据学生实际,将任务设置为普通任务和提高任务两大类,普通任务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而提高任务则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在设计过程中,还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一些重点知识,将任务设计为有大有小,小任务可在短时间内完成,而最大的任务也不超过30分钟的时间。在创设情景时,力求真实,提出的任务,应该是工作和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这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共鸣。学习者在接受任务后,教师应创设与当前的学习内容相关的,且较为真实的职业(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在情境中选择技能点及其对应的知识点。学习者带着这个真实的“任务”,进入到学习情境中,以此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联想和综合,并确定继续深入学习的主题。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围绕学习目标,结合日常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小组、个人相结合的形式,有计划地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①网上学习
学生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参加各类网上学习活动。该学习平台将自动记录学生学习全过程,并根据学生网上学习效果评定网上学习成绩。
②集中学习
为便于学生集中学习、讨论、交流,各分校(工作站)将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利用统一的学习资源,按照统一的教学要求,在教师带领下,完成知识梳理、形成性考核任务和其他学习活动。学生在网上学习后,走进学校或学校与养老机构共建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通过模拟训练、实践操作等方法将其在网上学习的技能点、知识点进行内化。并用内化的能力解决或反作用于职业(生活)情境,进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能力的活用。
③提交成果
当学习者完成某个学习活动之后,为印证其学习效果,笔者为每个学习活动均设定了成果提交。学习者可通过微信提交音频、视频,通过邮箱提供论文,或在线测试。当学生提交了相关成果后,笔者会对每个学习成果进行审核,在微信中推送所有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提供给大家讨论、互评。在学习完成一段时间后,笔者会将优秀的学习成果在面授课或网络课程中进行展示,并给每一个学习者发送其近段时间学习成果的完成效果,肯定其学习的成果,同时也指出其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④考核反馈
在进行考核设计时,本课程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考核为主,注意考核学习者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考核的形式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适应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充分考虑了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进行设计;课程考核的时间按照遵循课程教学规律、方便学习者参加考核、考核组织具有可操作性等要求进行安排。为此,本课程考核成绩由“网上学习考核+过程性考核”构成。其中,网上学习考核占20%,其根据课程特点,通过网上视频点击率、网上学习活动参与情况等内容,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态度和学习积极性进行评价。过程性考核占80%,其将考核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将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用和学生考紧密结合起来,更加灵活地完成课程考核。学生通过完成17次学习活动的课后练习,累积出最终的过程性考核成绩。
五、拓展训练
当学习者完成了基本的学习后,笔者还为学有余力的学习者提供了拓展知识,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同时,为营造学习氛围,弥补线上学习的孤立感,笔者还成立了课程学生学习社团,开展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
1.反思与训练
由于微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都具有碎片化的特点,然而,笔者所研究的课程为学历教育课程,其强调学习内容的系统化。因此,笔者在学习者完成专题学习后,通过课后训练题、知识树、思维导图等方式,让碎片化的知识点不断系统化,夯实学习者完整的知识体系。
2.线上线下活动
1 微课的概念与特点
1.1 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这一理念的最早提出是以英国纳皮尔大学(Napier University)的T.P.Kee 的一分钟演讲和美国北爱荷华大学(Micro-lecture)但这个名词的真正创始人却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学者(One Minute Scholar)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微课在我国,最早的微课当属“凤凰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特别适合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播放学习,目前凤凰微课已向全球正式。开发这样的移动学习新应用,目的在于让人们能通过手机、电脑这些终端设备,在学校里、在路上、在休息时都能进行学习,满足了大众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快餐式知识学习的需求。
按照《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方案》中的解释,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充分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精心准备时间在10-20分钟的教学视频。是一种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旨在实现学习的随时性和互动性,更为新时代的学习者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1.2 微课的特点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很多教师和学者都在对微课进行研究,很多院校也就微课本身、微课的特点开展各种讨论,从而更好地通过微课平台来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教学设计的创新。总结各方的研究成果来看,微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2.1 短小精悍
微课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微”字上,从时间、内容、形式都体现出“微”的特点。时间上,微课与传统意义上的45 分钟左右课堂时间不同,一般控制在10 分钟左右;内容上则要求“小而精”,只要求讲解某个知识点或完成某个教学环节;在表现形式上,微课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多媒体终端设备播放出来的,配套的数据量在几十兆,便于网络传输和分享。
1.2.2 针对性强
微课有其明确的课程目标,它有其固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课是在学科专业知识的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专项课题活动的基础上展开的,有较为明确的目标;第二微课的目标非常清晰,它的存在意义就是为高职教育教学环节提供服务,保证课题研究项目开发顺利进行;教学指向明确,它的资源设计指向、教学活动指向等十分明确,微课就是为某项专业课程项目的设计与制作中的具体知识点和教学环节而展开的。
1.2.3 凸显情境
微课的教学设计将教学地点尽可能地结合课程主题来选择,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以仿真或全真工作任务驱动专业理论学习和岗位技能训练。教师和学生都要按照相应课程主题统一着装,再加上教学道具,使得整堂课的情境性十分突出明显,这是很多日常教学活动所无法达到的,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等。
1.2.4 易于分享
微课内容精悍、具体,将教师隐性教学知识显性化展示,易于同行和业界的交流点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它的视频简短,容易吸引学习者注意力,实现教学资源更有效地分享与交流;它的数据量小,易于网络传输分享,有利于教师的合作交流;微课学习对象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它更适合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并可以对课程内容发表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教师也可以通过与网络学习者的互动,通过总结学习者对自己课程的评价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促进教学方法的完善,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微课引入高职院校教学的现实意义
在探讨微课的应用方式之前,首先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一下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作用。从目前微课的研究与实践中,可以发现微课的作用主要有几点:
2.1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开创学习新体验
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结合社会实际,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安排,微课的制作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也都是经过教师的仔细斟酌,微课时间虽短,但教师前期投入很大,目标也是为了让微课能够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不断重复的乏味和理论教学的枯燥。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应该是其一大特色,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微课设计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者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整个学习过程,开创学习新体验。
2.2 展示教师教学风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教师通过微课的展示,不仅将某个知识点进行了较好的阐述,对自身也有很好的宣传效果。高职院校技能、技术性的知识通常会以教师示范操作、现场演示等形式体现,具有直观性和情境性。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一般也只能对着本校的同学讲解和展示。这样使得优秀教师的课堂正效应没有及时传播开来。而通过微课,对那些优秀的微课作品,广大学习者或专业人士会给出积极的正面反馈和评价,这些鼓励都是对这些教师认真工作的最好的激励,教师本人通过微课的平台来与网友互动,加强交流与沟通,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促进教师更加努力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2.3 拓宽知识传播覆盖面,倡导移动学习
如今全球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从过去的印刷品、书籍杂志期刊等传统媒体转向网络媒体。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在改变人们联系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微时代”的人们更倾向于利用移动手持设备刷微博、看新闻、看视频,这已成为大众特别是年轻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于网络媒体授课的形式是比较感兴趣的。微课作为依托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课堂形式,通过互联网媒介,促进课堂教学与互联网相结合,可以将知识与技能更快、更广地传播出去,拓宽知识与技能传播覆盖面,尽可能将知识与技能普及到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2.4 搭建教师交流平台,优化教学能力
通过微课,教师在展示自己的教学风采的同时,其他院校的教师及业界的培训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展示他们的教学过程和培训过程,通过相互给出的反馈和评价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改革、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交流评价,在这样不断的讨论中,很多教学上的难题也许就迎刃而解,知识的更新更加及时,这样的交流不仅局限于教学方法的改进,还及到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师如何实现自我突破,如何体现教学效果的优化等。
3 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3.1 吸引原则
教师所开发的微课要能对“消费者”――学生形成一定的吸引力。要想使得微课能够成为资源建设的一支生力军。作为微课开发者,一定要站在高职高专学生的角度来下功夫。这方面可以从微课的易学性和趣味性上“做文章”。所开发的微课应该使得“消费者”流连忘返,教师要放下开发者的骄傲姿态,使得开发的微课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认知特点。需要“消费者”不停地反复点击观看,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这种学习资源的效力,使得学习者满载而归。
3.2 效用原则
高职院校教师开发的微课要在保证“微小”的前提下,能够使得学生觉得这些微小的学习资源有用。微课开发者不要为了赶时髦或者为了哗众取宠,而在一些没有教育或者学习价值但是做起来表面漂亮的资源上做文章。这是一切微课都要参照的原则,如果没有这个原则,必然会遭搁浅。
3.3 灵活原则
微课被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是在课前、课中或者课后等节点灵活应用。在课前,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微课,预先了解授课内容,便于师生在课堂上探讨问题,直至学习者掌握该知识点或技能。在课中应用微课,教师把微课当作纯粹的教学资源,在教学需要时,集中播放给学生观看,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和直观地理解重难点知识。在课后应用微课。教师课后发放微课,为学生提供可以反复学习的课程视频,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课堂知识。这种方式帮助学生自主补习,反复学习、直到学会为止。
3.4 反馈原则
微课开发、应用与交流共享之后,需要对微课程进行多元评价和微课程的教学与应用评价,为接下来微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教育评价、多元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都可以用于微课程的评价,及时的评价与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更优秀微课的开发与共享。
4 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4.1 整合微课与现实课堂关系
微课作为一种“微型视频教学资源”,被教师引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应注重与现实课堂的整合,微课应当扎根于现实课堂。作为教学资源的微视频在课堂中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课程引入、核心概念讲述、操作过程的演示、课后的练习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课堂现实要求灵活应用。在与现实课堂的整合层面,需要注重教学设计,包括进行学情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等,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开发适合的微课。另外,在课后还需要补充一系列的辅助教学资源。通过对一系列的教学设计,微视频、辅助学习资源的整合都应为完成现实课堂的教学任务而服务。
4.2 开通微课教学支持服务渠道
微课不仅仅是微视频的呈现,而是一门完整的课程,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学支持服务应当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学支持服务包括学习辅助工具、支架与路径、同步与异步、讨论与协作、不同层次的练习与反馈及相关的学习资源。教学支持服务承担着线上辅导的职能,提供足够的学习支架与学习路径,可避免学习内容过于零散造成学生迷失。同时,教学支持服务还要增强师生之间的在线同步、异步交流工具的使用,让学生的学习可以无处不在,使得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统一、连续。
4.3 推动学生养成移动学习的习惯
在网络时代, 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选择性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特别是高职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微课具有“直接”的培养效果。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在现实中,高职高专学生的移动设备终端设备用来打游戏、聊天、购物、刷微博、微信等休闲、娱乐活动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主要的学习工具来使用,这方面教师和学校有义务进行引导和推动,让学生养成主动进行移动学习的习惯。
4.4 建设系统性微课资源体系
碎片化、片段化的微课需要系统性的归类和划分,需要多种类型的资源以一定的结构进行组合并形成有意义的关联:这种关联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性的网状结构;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在动态前进的。高职院校的一门微课设计雏形出来之后,需要经过教师同行、学生和企业界人士进行评判、实践,并在交流和实验中不断对微课程进行完善,特别要关注的是这门微课在与其它点状的微课资源建立网络,并随着教学需求与环境发展不断发展与充实这个网络结构,这样的学习资源以及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机。同时,学习资源动态生成的实现需通过师生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体现。教学反馈包括学生的学习分析与教师的教学反思。微课程学习平台能够记录学生的学习足迹,供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也可以供教师进行学习分析,以便在正式课堂上能够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因此,评价与反馈也可以对微课程的前端分析与设计提供改进意见。
关键词:VOD视频点播系统;教育行业;应用;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5-2276-02
The Study to Application of VOD System in Education
WANG Ying1,2, ZHOU Xiao-xin1,3, WANG Lin1
(1.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partment,Tianjin 300387,China;2.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partment,Tianjin 300204,China;3.Handan College,Handan 056005,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inciple and character of the VOD video system,this article explained its application advantage in educational industry,meanwhile,it also gave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application.
Key words: system of video on demand;educational industry;application;countermeasures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各行业的渗透和应用,网上教育将成为我国一种速度更快、传播空间更大的新型教育形式,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一同构成多元的教育手段体系。作为现代教育的技术手段,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多媒体化自然有着异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流媒体点播系统(VOD系统)即视频点播系统(Video On Demand),也称为交互式视频点播系统,利用了网络和视频技术的优势,彻底改变了过去收看视频节目的被动方式,实现了视频节目的按需收看和任意播放,集动态影视图像、静态图片、声音、文字等信息为一体,为用户提供实时、变互、按需点播服务的系统。
1 VOD视频点播系统简介
1.1 视频点播的工作原理
交互式VOD系统由前端处理系统、宽带变换网络、用户接入网、用户终端设备(机顶盒加电视机或加计算机)等几个部分组成。VOD系统既可采用集中处理结构,也可采用集中管理、分布处理的方式;并可灵活地选用HFC、FTTB、FTTC、ADSL、VDSL等多种接入方式。用户机顶盒可根据需要采用与接入方式匹配的接口,通过电视机、PC机进行视频/音频/数据的显示和通信。
首先,用户通过自己的VOD终端,向就近的VOD业务接入点发起第一次通信呼叫,要求使用VOD业务,经VOD业务上行通路(如计算机网、电信同、有线电视网等)向视频服务器发出请求;系统迅速做出反应,在用户的电视屏幕上显示点播单,并对用户信息进行审核,判定用户身份;用户根据点播单作出选择,要求播放某个节目,系统则根据审核结果,决定是否提供相应的服务。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向指定的设备播放所要求的节目,并随时准备响应新的请求。
1.2 VOD视频点播系统特点
VOD是近年来新兴的传媒方式,该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电视技术和数字压缩技术等多学科、多领域融合交叉结合的产物。VOD技术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不用借助录像机、影碟机、有线电视而在电脑或电视上自由地点播节目库中的视频节目和信息,是可以对视频节目内容进行自由选择的交互式系统。
VOD的本质是信息的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获得多媒体信息,它区别于信息的最大不同:一是主动性、二是选择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信息的接受者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将越来越符合信息资源消费者的深层需要,可以说VOD是信息获取的未来主流方式在多媒体视音频方面的表现。
2 VOD点播系统在现代教育行业中的应用
2.1 VOD在现代教育行业中获得广泛应用[3]
中小学视频点播系统主要存储教育、教学片,供学生上课时点播,或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作为辅助手段给学生播放相关内容。比如教师讲《雨中登泰山》时播放一段泰山的风光片,即使学生没有去过,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上课注意力更加集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电视大学视频点播系统主要应用于电化教学和远程教学,并可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现在电视大学的主要视频资料都是以录像带为介质的,现在要以数字方式存储和传输,则必须解决视频格式的转换问题。VOD系统在这方面提供了解决方法。
另外,VOD在多媒体教室和大学校园网中也有大量应用。它更丰富多彩,更直观、迅速,也给通信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宽带提供了发展的基础,VOD视频点播则在技术手段上使这一切得以实施。一般的做法是在传统视频点播各项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浏览器功能,实现了全功能点播,即可点播文字、图片、录音,录像、VCD、CAI光盘课件等等。在实验教学方面VOD能够大显身手,甚至可以在线转播超级实验项目,这在普通学院根本无法想象。例如美国宇航局通过互联网向中学生开放,允许他们与宇航员对话和收集关于太空的信息;在伯克利的劳伦斯国家级实验室,研制了一个网上虚拟实验室软件,允许学生通过远程联网获取从专业天文望远镜收集的天文观测数据。
2.2 VOD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1]
1) VOD可以在网上学校的音、视频新闻,可以对活动、会议进行网上直播;突破教学时空的限制,教学活动可以发生于网络连接的所有范围。同时,在教学时间上也变得更加灵活,不像传统课堂教学只能是在安排好的教学时间内进行,而使个别化教学、协作学习等形式得以强化。
2) 可以直播教学过程,并自动生成多媒体课件资料;以多媒体形式表现的,集科学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教学资料具有很好的灵活性。
3) 提供完善的多媒体资料点播系统,方便有效的内容检索功能;使学习者的地位由接受者转变为教学的主体,使媒体作为学习者学习、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认识工具而不再是单纯的演示工具发挥着作用。
4) 可以将音、视频教学资料转成流媒体的数字格式,上传到点播库;教师利用这一功能把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信息的组织者。
2.3 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2]
1) 流媒体综合管理系统能够支持大部分的主流数据库服务器,通用性强,使VOD视频系统的建立在信息化校园建设中更加方便快捷。
2) 系统能够以Web的方式远程管理维护,支持节目和用户的分类分级别管理,实现远程监控与维护管理;节省了传统教学资料管理工作中的大量人力物力。
3) 支持多种视频格式,在宽带情况下,可以得到高质量的图像效果(最高可达DVD质量);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轻松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4) 直播节目有灵活的定时录播、自动的功能,可设定直播频道的直播工作时间表和节目表,直播站可按此时间表自动启动或中止直播工作;可设定直播过程中的自动录制节目表,并生成文件,通过网络自动上传到点播服务器指定的分类目录中;节目直播表和节目录制表使用灵活、管理方便。
3 VOD系统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主要问题
1) 首先是网络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VOD系统的应用需要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目前我国计算机普及率偏低,网络传输速度太慢,宽带多媒体电信网等远程教学信息传输的质量和稳定性也有待提高,且上网费用过于昂贵,尤其是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区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地区、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中的许多地方还不能建设宽带网,或暂时通不了网络,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网络教学的发展。
2) 其次是网络资源建设方面的问题。大多数网络教育公司开发的平台与课件,大多还是在手工作坊阶段,由教育和多媒体、网页制作人构成的项目小组,软件开发的体系远远没有建立起来。目前我国现有的有关网络教学的适用课件太少,特别是适应网络教学本质特点的自主学习型课件几乎还是空白,有些甚至是把传统的教学照搬上网络。
3) 再次是师资队伍方面的问题。网络教学要求网络技术与教学内容、学生需求、教师能力相匹配。在网络技术与教育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越来越大。网络技术从业者很少能够从教育的角度去应用技术本身,而且,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使得教育专家感到力不从心。网络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理解和适应网络文化,并能参与网络文化创造的优秀教师队伍,并依靠这支队伍成功创造出新型的网络教学模式。目前我国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还不是很高,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有的甚至还是“网盲”、“机盲”,还不习惯运用网络这一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
3.2 建议及对策[4]
1) 教师、学生的基本素质有待提高。网络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知识,能自由地进行网上各种操作,这是开展网络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还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去组织网络教学过程和制作(或指导制作)网络教材,学会在网络环境中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方法。
2) 缺少高质量的网络教学教材。网络教材不是印刷教材简单的翻版,必须具有很好的多媒体特点和交互性,具体地说,形式上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内容上要丰富详实、紧跟时代,结构上要层次清晰、循序渐进。这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学科教员和教育技术人员共同完成。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度很高的开放式学习环境,教学过程主要靠学生自己控制,通过自主学习和参加实践活动来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具备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但目前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一直是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接受教育,自主学习观念一时难以形成,所以,开展网络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主体意识,设计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培养自学习惯,克服依赖心理,掌握自学方法。
4 结束语
VOD视频点播系统以其良好的性能、符合学校实际需求的功能,为学校教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视频解决方案。通过VOD系统可组合网上教学多媒体课件、科技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实现一种实时、交互的学习环境,从而改革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数据压缩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结合,可以利用校园网充分地为学校的教学实践服务,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技木研究,1997(1).
[2] 肖惜.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较学改革[J].外语电化教学,2002(6).